時間:2022-07-09 17:06: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型城鎮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黨的十提出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其在人口集聚、非農產業擴大、城鎮空間擴張和城鎮觀念意識轉化四個方面與“傳統的”城鎮化概念并無顯著差異,但在實現這種過程的內涵、目標、內容與方式上卻有所區別。“新型城鎮化”的戰略重點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同時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因此,“新型城鎮化”的“新”,涵蓋了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等內容,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過程,實現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的協調發展,實現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城鎮化。推行“新型城鎮化”,一是順應世界各國實現現代化的普遍規律,加快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二是推動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是解決高速城鎮化帶來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將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廣大人民;四是建設包容性、和諧式城鎮,實現中國城鄉的可持續發展。
(二)城市生態安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分業的擴大,人類逐步創建了城市并建立起現代城市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在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對交通、能源、建筑、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迅速擴張的同時,城市對大氣環境、水環境影響凸顯,城市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日益嚴峻的風險,人類在享受現代城市為自己帶來幸福生活的同時,也伴生出越來越多的生態安全問題,日趨嚴重的城市生態安全已經極大地妨礙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生態安全,是指城市環境和生態條件(如食物、居室、大氣、水環境、交通及生物環境)對市民的身心健康、生命支持系統的繁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威脅程度和風險大小。典型的環境問題為城市的“五色效應”,即紅色的熱島效應、綠色的水華效應、灰色的霧霾效應、黃色的沙塵效應、白色的禿斑效應。此外,大多數城市的“生命線”缺乏自我保障能力,遇到自然災害,抗災、減災能力差的公共設施往往無能為力。更有人口疏導布局缺失、產業布局不當造成交通擁堵引發額外化石能源消耗,停車困難出現的“人與車爭地”現象,由此而來的焦慮進一步造成公眾的身心傷害。城市生態安全受到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在社會發展發面也表現突出。如盲目的城市人口擴展使城市中的中低產階級迅速壯大,中低端的醫療教育服務建設難以跟上。城鎮人口存在生態健康危機,包括環境病加劇、適應能力降低、心態脆弱與心理亞健康。城市生態風險和生態危機加劇,城市生態安全維護的形勢極其嚴峻。為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生態質量,維護城市生態安全刻不容緩。
二、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的必要性
“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十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應該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以明顯改善人居環境為核心目標;以構建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為主要途徑,并強調生態保護應該“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和“順應自然”。因此,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傳統的城市用地布局規劃對生態安全極為不利
我國傳統的城市用地布局規劃方法主要是:在“預測城市人口規模并根據人均用地指標確定用地規模”的基礎上,編制土地利用規劃以及空間功能布局。經過多年的城市化發展,實踐證明,這種傳統的規劃方法不能有效地解決城市生態問題,而且逐漸暴露出了諸多弊端。
(1)傳統規劃用明確的規劃界限人為地劃分出城市、各個功能區塊的用地界線,對生態綠地景觀系統的整體性與有機聯系性考慮欠缺,造成了區域、城市及單元地塊間的聯系不足。
(2)城市是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確定城市用地規模和功能布局的自變量(如人口等)通常較難預測,從而導致規劃的滯后和被動,或因“超前”規劃而造成大量土地閑置。不管是“滯后”還是“超前”,這都會造成城市擴張的無序和土地資源的閑置浪費等問題。
(3)綠地系統、環境保護等規劃在我國傳統的城市規劃中僅僅是后續的“點綴”,傳統規劃的本質其實是城市建設用地配置。這樣的規劃方法與理念下,自然環境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保障,也忽略了它的區域特性、功能連通性、空間易達性等生態功能。
(二)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是城鎮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大多數的城鎮建設在經濟發展的利益驅動下不斷向無序擴張。各種形式蔓延的土地開發和建設,不考慮環境與道路體系,不僅帶來了許多城市問題,還造成了城市以及周邊生態環境嚴重受損,生物多樣性面臨危機。城市的生態安全格局正由于城市的無序發展而遭到嚴重破壞。如今,人們逐漸意識生態環境對于社會、經濟以及人類自身的重要意義,“變粗放為集約式經濟、變掠奪為調控式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成為現今乃至未來指導城市發展的重要原則之一。過去“以經濟優先原則的城鎮建設”和“以交通優先原則的城鎮建設”兩種規劃模式存在的共同問題是“缺乏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和尊重,忽視了人居環境的建設”。未來城鎮的發展,決策者和規劃師必須注重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制定正確的、生態化的城市化發展戰略,發揮人為因素在城市人工復合生態系統中的正面效應,加強城市生態安全的建設,以減少“切碎斑塊、異化廊道、蠶食基質”等破壞原有生態格局的開發行為,加強城市各層次、各系統和各要素之間的建設和聯系,改變以往城市的無序蔓延,這才是今后城鎮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成都市天府新區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的思考
(一)天府新區概述
建設天府新區是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落實成渝經濟區發展國家戰略的關鍵內容之一,按照“再造一個產業成都”的目標,新區建設確定了“以現代制造業為主、高端服務業集聚、宜業宜商宜居的國際化現代新城區”的總體定位。新區位于成都市主城區東南,規劃范圍1578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650平方公里,規劃人口600萬~650萬人,屆時成都市主城區總人口將超過1100萬人。
(二)天府新區生態基礎與城市格局
成都平原地處我國青藏高原———中部丘陵區的大生態過渡帶,而天府新區處于山地———成都平原的生態過渡區,具有典型的生態過渡帶環境,生態要素豐富多樣,相互融合。成都天府新區范圍內擁有森林、湖泊、河流、平原農耕等多種生態系統,生態資源豐富,囊括了龍泉山、牧馬山、彭祖山、龍泉湖、錦江、鹿溪河等多種生態要素,各要素交錯聯通,山水相融?!端拇ㄊ〕啥继旄聟^總體規劃(2010~2030)》確定的城市空間拓展方式為“中心集聚,走廊拓展”。城市空間格局以成都“一核、兩區、雙中心”的整體結構為前提,按照組合型城市理念,構建“一帶兩翼、一城六區”的新區空間結構。這樣的空間結構體現了以資源約束和生態保護為前提,防止城市粘連發展的組團式布局理念。
(三)城市生態安全構建模式和實現
1.帶———楔式格局。
《成都市生態系統控制規劃(2011~2030)》確定的市域生態系統格局為“兩帶五楔、雙環多廊、九園十湖”,其中涉及天府新區的重要要素有龍泉山生態屏障帶和三圣鄉———龍泉山綠楔?!端拇ㄊ〕啥继旄聟^總體規劃(2010~2030)》提出建設“一區兩楔八帶”的生態綠地系統,其中一區指龍泉山生態服務區,兩楔指三圣鄉———龍泉山綠楔與彭祖山綠楔。上述兩個規劃把握了天府新區內的核心生態要素和資源,將龍泉山生態屏障、三圣鄉———龍泉山綠楔與彭祖山綠楔等大型生態空間確定下來,但是缺乏對綠隔地區與城市之間關系的考慮,帶和楔之間缺乏聯系和協調。
2.掌———指式格局。
1947年哥本哈根提出了手指形態規劃,城市新區開發沿著幾條狹窄的放射狀走廊,走廊間被森林、農田和開發綠地組成的綠楔所分隔。這種間隔式的布局,使城市的人工生態系統與鄉村的自然生態系統交錯而臨,蜿蜒曲折的空間肌理與自然開敞的生態環境協調共存。通過對成都天府新區生態本底和核心資源的梳理,可以發現存在兩只“手掌”,龍泉山現狀自然資源豐富、植被茂密,具有突出的空氣凈化和氣候調節作用,可以作為綠色生態源。龍泉山近年來存在生態環境的逆向發展趨勢,長期的人為活動導致自然原始森林植被被破壞,代之而起的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栽培的喬木林、果樹林和竹林,因此更應該進行生態修復和生態保護,發揮其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彭祖山具有稀有的原生態之美,彭祖山風景區是國內獨有、世界唯一以長壽養生為特色的文化旅游風景名勝區,有“成都南后長壽宮”之稱,是天府新區周邊重要的生態資源,是天府新區的綠色生態“后花園”。分別以龍泉山和彭祖山作為生態源,可以構建生態廊道手指狀深入城市組團,形成掌———指式生態格局。成都市生態系統控制規劃將龍泉山生態源和彭祖山生態源組織多條生態綠楔和生態廊道,并在生態源之間以及廊道之間構建有機的聯系,將生態環境引入了城市組團,構建一個有機、穩定的生態系統網絡,形成“雙屏藏源,多廊融城”宏觀生態格局。
四、結論與建議
(一)基本結論
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中的生態系統,不是一個單純的量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質的問題。為構建高品質的生態安全格局,在“新型城鎮化”和宏觀城市空間結構下,成都天府新區的生態建設主要包含兩大舉措:一是對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水面等發揮物種生存和水源涵養功能的區域進行保護和建設,促進區域生態系統穩定發展;二是通過生態綠楔、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的建設,以水平方向的鏈接強化城鎮發展空間與生態源的有機聯系,拓展生態源的服務功能,緩解經濟開發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和破壞,增加城鎮發展空間內部的景觀異質性?;诖?,生態建設主要考慮從水系和林地兩個方面加以推進,生態保護則通過劃定生態控制線和控制生態綠隔地區內的建設用地來實現。在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引導下,成都天府新區未來城鎮發展將應注重生態規劃的運用,考慮將生態安全格局構建引入傳統土地利用規劃中,共同促進新型城鎮生態基礎設施用地和城市發展用地布局的合理性和生態性。在基于生態安全格局的城市發展框架基礎上,從功能布局、產業、交通等多個方面著手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城鎮建設和轉型將脫離原本功能單一、服務滯后的發展模式,著力構建“產業集聚化、功能多元化、環境生態化、區域協調化”的新型城鎮。
(二)對策建議
1.建設城市生態安全下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是成都天府新區城市建設的重點。國際經驗表明,保護環境不會必然減緩經濟發展,而快速的經濟發展并非一定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最有效的節能減排是結構性節能減排,即對城市的經濟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把城市生態安全要求貫穿到生產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對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對傳統產業中落后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工藝進行淘汰、鼓勵企業采用更為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手段,把傳統產業對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由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轉變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推進天府新區區域經濟增長與高能耗、高污染“脫鉤”發展。
2.倡導城市生態安全下的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
生態安全下的城市既包括了城市的生產方式的轉變,也包括了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必須把生態安全要求貫穿到城市生活、消費的各個環節。消費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性活動,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是市場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消費需求決定社會生產,消費模式的變化將引導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一方面“居民消費結構優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斷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務明顯增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另一方面盲目消費、揮霍浪費卻讓我國城市消費觀念、生活方式偏離了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導致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供應矛盾尖銳,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城市人居的生活質量下降。因此,喚起市民的生態安全意識,轉變城市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代之以節約能源、適度消費、降低污染的觀念。促進城市居民從自己做起,從生活細節做起,推廣“低碳生活方式”,使“理性消費、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由概念變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3.樹立生態文明的新觀念,追求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成都天府新區建設應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由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轉變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再上升為“綠水青山”也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用生態經濟化推動成都天府新區城市建設,不僅包括了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城市的軟實力,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城市的市場競爭力,還包括了生態建設、生態產品的供給為新興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4.強化和改善政府對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職能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發展,淮北市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2013年城鎮化率58.6%,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與我省合肥、蕪湖等市及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現在地、礦統籌發展不夠,城鎮化的質量不高;中心鎮規模普遍偏小,集聚度不夠;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不盡完善,承載能力偏弱;第三產業,特別是鄉鎮地區的第三產業發展較為緩慢,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明顯不足。因此,要進一步強化市礦統籌協調發展,優化城鎮功能結構和空間布局,著力提升城鎮化內在質量,構建以相濉主城區為核心,以臨渙、百善、南坪等鎮為基礎,以新型農村社區為單位的城鎮格局,引導和推進主城區、濉溪縣、中心鎮、一般鎮和廣大農村地區的協調、一體化發展。1)在地、礦統籌上,淮北市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因此,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應強化地礦統籌,統籌地上建設與地下資源開采。主城區重點治理東湖、中湖、南湖、相湖、乾隆湖,以綠道為串聯,形成五湖連珠的生態公園;濉溪縣城向東拓展盡量避免占壓楊莊煤礦資源,向西發展應與劉一、劉二礦煤炭開采相協調,逐步治理塌陷區,形成以休閑娛樂為主,調蓄、水產養殖為輔的西部生態公園;市轄三區及濉溪縣下屬各鎮,壓煤村莊應及時搬遷,煤炭開采要反哺塌陷村莊搬遷安置,按照城市居住區或美好鄉村的標準完善公共配套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鎮化質量。2)在規模結構上,到2015年,城市主要設施指標和環境指標超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標達到或接近國內先進水平。建成區面積達到96平方公里,人口達到95萬,建成皖北區域性大城市。形成主城區———開發區新區———縣城———中心鎮———農村新型社區為梯次的城鎮結構體系,從而扭轉城鎮規模普遍較小、人口集聚程不高的不利局面。3)在職能定位上,主城區和濉溪縣城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構筑交通同網,生態共筑的一體化發展格局,使其成為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中心鎮通過完善配套服務、強化產業布局,大力培育特色鄉鎮經濟,為新型城鎮化提供經濟支撐;農村地區作為城鎮化的重要支點,充分發揮資源豐富和環境優美的優勢,為城鎮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4)在產業構筑上,以市開發區新區、龍湖項目區、鳳凰山食品工業園、濉溪和杜集等經濟開發區的建設為載體,構筑產業發展平臺,堅持產城融合發展的原則,以產業化促進城鎮化,以城鎮化帶動產業集聚,通過兩者之間的有序互動和協同發展,加快產城相融,實現產城一體。不僅要把產業發展平臺建成產業集聚程度高、科技創新能力強、走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區域,更要建設成為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宜居宜業的城市新區。從而實現產業發展平臺和城市之間的互促互動,為增強城鎮的吸納能力和承載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撐。
二、創新體制機制,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有力保障
1.強化規劃引導。
不斷完善城鎮規劃體系,強化城市規劃與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以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協調,提高規劃的科學性,使規劃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始終發揮引導和調控作用。
2.明晰城鎮之間的產業分工。
堅持以產促城,以產興城,用產業發展帶動城鎮化建設,建立健全產業布局跨行政管轄區域轉移的利益協調和補償機制,堅持錯位發展,明晰產業分工合作,延長產業鏈,形成主城區和各鄉鎮之間產業結構合理,產業布局科學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3.建立區域一體化的綜合承載體系。
把城鄉一體化與美好鄉村建設,努力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堅持把城市基礎設施延伸到鄉村,把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鄉村,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重要基礎設施一體化的綜合承載體系,實現基礎設施和社會設施的一體化和同城化,不斷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4.完善土地保障機制。
要進一步加強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協調,注重多規合一,堅持規劃先行。按照新型城鎮化的要求,科學制定村莊合并和美好鄉村建設的目標和時序安排,避免大拆大建,實現土地的集約節約利用;以主城區、縣城、中心鎮、一般鎮和村莊居民點為重點,探索建立土地指標分配機制,保障區域協調發展。
5.創新投融資體制。
(一)“以人為本”:強調農村老年人的發展權
《規劃》指出,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考察目前我國城鎮化建設現狀,一方面,城鎮化有力地推動了農村青壯年人口向城市轉移,促使農村人口以逐年2000萬的速度遞減;另一方面,絕大部分農村中老年人口由于缺乏職業技能和體力優勢,只能留在農村繼續從事農業勞動。上述兩方面情形的疊加,導致農村人口中老年人比例陡增,加速了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因此,強調“以人為本”,從某種意義上講,更多的是指應以老年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核心是要關注老年人的發展權。這是因為,伴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土地流轉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各類加工企業和服務業等隨之涌現,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各類社會基本保障、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等也日趨城鎮化,所有這些,對老年人來說都屬新生事物,他們在渴望適應新變化的同時不免心生畏懼。怎樣才能在新形勢下生存發展,并且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是廣大老年朋友最揪心的一個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應該是“老有所學”,加強和發展農村老年教育。因此,開發和開展適合老年人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身心發展需求的教育內容和形式,不僅能提高老年人繼續就業的能力,也能惠及他們晚年的幸福生活方式,更是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統籌城鄉”:尊重農村老年人的教育權
首先,農村社區教育經費、軟硬件基礎設施等公共資源的缺乏,尤其是文化建設和文化資源方面的不足,致使農村老年人的各種教育需求得不到滿足,嚴重地制約了老年人接受繼續教育的權利。官方數據表明,近幾年,中國年出版圖書17萬到19萬種,其中有關“三農”的圖書還不到4000種;城市發行網點在過去十幾年間增逾3倍,而農村卻減少了40%。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浙江省,占人口60%以上的農民享有的文化資源還不足30%。其次,由于我國農村尚未建立和完善基本養老制度和醫療保障制度,老年人的學習時間和教育投入受到了極大制約,他們不能像城里老年人那樣有足夠的自由支配時間和充裕的教育經費投入到自己喜歡的學習活動之中。其三,由于大多數老年朋友的青少年時期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再加上后來從事的傳統農業又是一種經驗型的生產模式,不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創新。這一方面制約了他們對接受再教育的期望,另一方面也難免產生不愿學、不能學的思想。相反,近年來城市老年教育卻如火如荼,發展迅速。若長此以往,城鄉老年教育的“馬太效應”只會越來越明顯。正是由于上述反差,促使《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適時提出“統籌城鄉”,“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等相關規定和原則。這不僅政策上解決了青壯年和留守兒童戶籍、住房、用工、教育等問題,而且從法規的高度尊重和保障了農村老年人接受繼續教育的權利。
(三)“綠色生態”:關注農村老年人的生存權
新型城鎮化突出強調了“綠色生態”,“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進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追求空間規模擴張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近年來,其弊端不斷暴露。新型城鎮化為規避重蹈覆轍,因此特別強調了“綠色生態”,倡導科學生產、文明生活。從生產上看,現在的農業生產經營者主要是老年農民,他們繼承了傳統農業中的諸多陳舊觀念和做法,如過度開墾、盲目跟風、環境污染等;而傳統農業中的優長卻無意間被拋棄,如精耕細作,因為需要付出較大的勞動強度而被摒棄,綠色生態的種植方法多被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取而代之。因而,在發展現代農業時,需要進行科學生產知識的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使他們轉變觀念,更新種養殖方法。從生活上看“,綠色生態”內涵下包括了飲食衛生、環境衛生等,這都需要在飲食安全、養生健體、垃圾科學處理等方面進行相應的宣傳和教育。無論是“綠色”生產,還是“綠色”生活,說到底是一個關乎老年人有沒有一個健康、安全的生存環境,關聯著他們最基本的生存權能不能得到保障。要消除這些潛在或顯存的隱患,行之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對老年人開展必要的教育。然而,農村老年人學習能力不足,接受信息的渠道又相對較窄,改變現實生產和生活方式又需要一個陣痛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根據他們的實際,制定出與他們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將“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理念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
(四)“文化傳承”:凸顯農村老年人的社會責任
新型城鎮化不僅講究加強城鄉硬件建設,也特別重視所在區域的“文化傳承”,提出了“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我國浩瀚的文化不僅僅集中于城市,而是大多散落在廣大農村和民間,特別是非物質文化。對它們的保護與傳承既需要政府硬實力的推動,也需要有人做好相應的保護和傳承。青壯年多因忙于生計而離開農村,他們無心也無力去做文化的傳承者,農村老年人成了“文化傳承”的主體。雖然他們對農村有感情,對傳統保護有意識,但是,文化傳承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有經過相應和系統的教育,即使有強烈的文化保護傳承思想,也不能有效地完成此項任務,何況近年來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觀念的浸,文化傳承意識日趨淡薄。無論是增強保護意識,還是提升傳承能力,都離不開對農村老年人相應的教育。同時,大多數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對社會貢獻的下降,會普遍產生生存價值危機,因“老無所為”而消極對待人生。為再度激發老年人的工作熱情和社會責任,幫助他們掌握想做又能做的“文化事業”,也不能離開老年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從文化程度上看,目前農村老年人的情況令人堪憂。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60歲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達到47.54%。其中,城市老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為31.08%;鎮其次,為41.63%;而農村老年人口,為54.24%。由此可見,農村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質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也就很難實現新型城鎮化中“文化傳承”的目標要求。
二、新型城鎮化中發展農村老年教育的困境
加強農村老年教育的迫切性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但就目前農村老年教育的現狀來看,要做到老年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困境。
(一)基于城鄉不同文化浸潤的學習意識差異
城鄉不同的文化差異是城鄉分野的重要原因。滕尼斯就把社會生活的組織形式分為兩種類型,即以小鄉村為特征的禮俗社會和以大城市為特征的法理社會。不同的文化浸潤下,城鄉居民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價值意識、文明素養、生態環保意識、行為準則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尤其體現在學習意識方面。城市老年人之前多從事必須經常學習才能勝任的職業,如教師、醫生、機關人員等,而農村老年人多從事傳統農業,實體經商等,終身學習意識相對較為薄弱,相當普遍地存在“一次性教育”思想,對老年教育的認識還比較狹隘或存在偏差。在農村家庭中,老年人多被認為應該在家頤養天年,忽視其自身的發展,也沒有建立起老年資源價值觀。此外,基層舊的城鎮化發展思想沒有轉變,新型城鎮化思想沒有完全形成,仍存在只抓經濟發展的現象,不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老年人?;鶎痈刹咳狈K身教育思想的指導,對老年教育在促進老齡化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的作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老年教育的宣傳工作也就不夠到位,進一步導致城鄉學習意識差異。
(二)基于城鄉二元體制制約的教育資源差距
我國多年來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使城鄉發展呈現雙軌制。雖然近年來二元體制逐漸解構,但是,由此業已形成的城鄉老年教育辦學經費投入機制及其他教育資源的差距問題并未得到真正改善,學校設施、教育場地、網絡平臺等基礎硬件,管理隊伍、師資力量、課程資源等必要軟件,都存在著較大差距。多數城市老年教育的經費投入已納入財政預算,而多數鄉鎮一級在老年教育辦學中存在沒有預算或預算不足的困境。軟硬件方面都因缺乏資金支持而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影響農村老年教育的順利開展。此外,農村老年教育資源整合力度遠不及城市,周邊的教育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盤活。教育資源共享問題亟待解決。課程資源問題上的表現尤為突出。對農村老年教育缺乏關注,相關調查研究也不夠,課程資源在質與量上偏低,相比城市缺乏系統的課程資源,尤其缺乏網絡教育資源。有限的課程內容仍更偏向于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不能與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老年人的新教育需求有效對接。
(三)基于城鄉地域環境影響的教育組織網絡差別
農村和城市在地域環境上的差別也是城鄉老年教育出現發展差距的一大原因。一方面,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域廣、居住散、路況差,公共交通又相對落后。因此,現有的農村老年教育主要依托當地的成人學校、老人協會或老年活動中心開展,組織網絡較為分散;另一方面,受制于通信條件,農村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又大多滯后于城市,致使大多數老年教育機構沒有構建起相應的網絡教育渠道,老年教育無法從“在堂式”向“在線式”過渡,教學形式落后。相反,城市老年教育依托社區教育平臺,已基本構建起市級老年大學、區級老年大學、街道老年學校、社區老年學習點四級網絡,并普遍建立了“終身學習網”。可見,不同的地域環境,造成了不同的教育組織網絡,進而帶來了不同的教育差距。隨著新型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小城鎮居民的來源廣泛,既有本地居民,又有部分市區居民遷入,還有外來經商、務工人員,人口構成異質化。因此,未來農村老年教育面對的教育環境將更加復雜,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組織網絡已迫在眉睫。
(四)基于城鄉社保雙軌制帶來的老年人可學習時間的差量
聯合國人口基金與全國老齡辦的調研顯示,截至2010年,我國城鄉之間的老年人收入來源差異巨大。城市老年人中,有66.3%的老年人主要依靠離退休養老金生活,但在農村,僅為4.6%。這主要由于我國社保體制仍存城鄉雙軌制,農村社保待遇較城市低。因而城市老年人中僅有6.6%的老年人需要靠勞動獲得收入,農村老年人卻占到了41.2%。這使得傳統農村老年人參加老年教育缺乏經濟保障,以及隨之帶來的時間保障的缺乏,對農村老年教育的順利開展形成巨大阻力。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地或被適當流轉,以發展現代農業和多種經營,進一步完善了“家庭承包經營制”,農民不再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大大解放了農業勞動力;或被征用,通過一次性買斷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在國家明文杜絕“新式圈地運動”的政策背景下,使失地農民在制度上得到現在和未來一定的經濟保障。經濟壓力減小后,為老年人增加學習時間提供了可能??梢?,新型城鎮化中農村的發展狀況是既帶有禮俗社會的烙印,又與城市文明慢慢融合,在此背景下的老年教育發展既不是傳統農村型延伸,也不是現代城市型的復制,而應該有其特有的發展路徑和相應的策略。
三、新型城鎮化中農村老年教育發展策略
(一)摒棄“一次性教育”的思維定勢
考量當下農村老年教育困境“,一次性教育”思維仍然是束縛農村老年教育發展的精神桎梏。首先,農村老年人由于長期從事的是經驗型的傳統農業,這給他們烙下了“學習一次夠用一生”教育觀念的深深印記。隨著農民市民化時機的突然來到,他們顯得應對無措,束手無策。其次,老年人家庭成員對老年教育的認識也沒秉持終身教育理念,家庭有限的可支配教育資源偏向“厚此薄彼”,對下一代教育的投入有余,對老一輩教育的反哺不足,致使青少年過度社會化,老年人過早家庭化。再次,村社組織、基層干部還沒真正意識到老年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或許對老年人的物質生活照顧得多,但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考慮得少。究其原因,說到底也是“一次性教育”觀念作祟。因此,加強新型城鎮化中的老年教育,首要的對策無疑是解放思想,觀念先行。為此,我們應該發揮各方合力,通過出社區小報、發宣傳讀物、辦終身學習周等活動,大力宣傳終身教育思想。此外,還可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報道老年教育學習信息,塑造老年學習者的典型形象,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總之,加強“終身教育”思想的宣傳,目的是為了摒棄“一次性教育”觀念,把學習內化為自覺行為。
(二)終止“城鄉二元體制”的行為慣性
與城市相比,農村教育資源向來短缺。要解決這一歷史欠賬,必須改革城鄉發展的二元體制。首先,教育設施建設應實現城鄉一體、資源共享。除了憑借新型城鎮化契機優先增加農村教育資源外,還須通過整合轄區內,尤其是城市的現有基礎設施和公共教育資源,如圖書館、公園、科技館、電影院等,為農村老年教育服務。這樣既能解決當下老年教育開展過程中的資源短缺問題,也能充分盤活和利用城市閑置的教育資源,讓農村老年教育在城鄉統籌中真正獲益。其次,教育經費投入應城鄉均衡、農村適度優先。農村老年教育經費普遍不足的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地方政府在預算社區教育人頭經費時執行“不同民不同價”的二元規制。隨著農村老年教育受眾增加,若不能改變既有政策,經費缺口將會越來越大。因此,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應適度向農村傾斜,縮小城鄉差距,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老年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再次,課程開發與師資力量應城鄉兼顧、合作共建。針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老年教育的現實需求,課程開發和師資共享方面應該做到城鄉兼顧、合作融通。一方面,應積極開發適合“自己的”課程,同時借鑒城市成熟的課程資源和培訓菜單;另一方面,通過城鄉合作共建,互聘互通,聘請地方鄉賢、文化傳人、能工巧匠、時代楷模、專業人士等為主體,建立師資庫,組建“講師團”,以確保老年教育有穩定和多樣的師資力量。
(三)增強教育組織的網絡依賴
健康有序的老年教育離不開完善健全的教學組織網絡。一是加強架構管理組織。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老年教育可以在縣鄉舉辦老年學校,村組成立老年教育輔導站,各村組配置老年教育專門單位,逐步形成農村老年教育三級網絡,實現農村老年教育有序發展。各地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鄉鎮黨校、老年協會、成人學校、中小學校的現有組織管理力量,實現共同發展。此外,依靠“社區教育”三級網絡發展“農村老年教育”也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老年教育的發展新趨勢。二是搭建學習網絡平臺。在不斷改進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應充分依托電大遠程教育網、現代通信網絡“、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等網絡平臺,開展老年教育的在線學習、移動學習,豐富教學形式,形成城鄉遠程教育資源共享、互利、互惠、雙贏的聯動機制。
(四)加強城鎮化環境下的適應性教育
1.加強與市民化要求相對接的現代文明教育。
新型城鎮化中的農民市民化,這一“化人”的工程,涉及的不僅僅是居住空間、職業、戶籍的轉換,老年農民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價值體系都面臨著調整和改變。文明新市民教育是農村老年人在新環境中的重要一課。文明理念、文明禮儀、交通安全意識、法律法規、環保教育、形勢教育、人際溝通能力、社會參與能力等都是文明新市民教育的重要內容。面對老年人老年階段的身體和心理變化,有必要進行設立突發狀況應急技能培訓、養老保健養生和心理健康知識、生命教育等相關課程。此外,第三代的培養是農村老年人平日生活中的重要任務,接受隔代親子教育可以讓老年人在家庭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進而從“業余”家庭教育者轉變為“專業”的家庭教育者,以較好改善和處理隔代關系。
2.加強與多樣化崗位需求相銜接的職業技能教育。
隨著農村土地的流轉和征用,農民不再機械地從事繁重的農事,逐漸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農民的就業呈現多樣化。尤其是低年齡段老年農民,就業需求強烈。他們從事的職業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未完全脫離土地的非傳統老年農民的適應性教育。他們將土地流轉給其他農戶和經濟組織,集中開發成農場,并仍參與農場的工作,但是需要學習新的耕作知識和技能,也需要服從農場主的管理,學習新的制度要求。第二類是完全脫離土地的老年農民的適應性教育。這類老年人在土地流轉或征用后不再從事農業工作,逐漸轉向二三產業。為及時對接新的崗位要求,他們需要進行新的技能培訓,進而較好地適應新的工作環境。第三類農村老年人根據自身的能力和社會需求,自主“創業”,或自主經營小商品,或從事家政服務行業,但是他們的“專業技能”卻并不全面,多數只停留在經驗層面,需要適時地發展其職業能力,實現再就業。
3.加強與新型老年生活相匹配的休閑文化教育。
>> 產業結構調整與新型城鎮化進程 產業結構調整下的陜西省城鎮化進程與發展趨勢 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產業結構調整 城鎮化速度和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關系研究 《中國農村城鎮化與產業結構調整》評介 農村城鎮化\異質性金融需求與金融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城鎮化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關聯分析 利用城鎮化契機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調整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影響研究 城鎮化、產業結構調整對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機理及動態分析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發展趨勢研究 山西省產業結構演變與新型城鎮化關系的實證研究 新型城鎮化對湖南省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研究 新型城鎮化對安徽省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研究 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淺談京津冀產業結構調整與城市化進程 :新型城鎮化是最大的結構調整 論中國新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城鎮化中農民的安置及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問題研究 淺析新型工業化道路與產業結構調整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4年元月7日訪問.
[3] 周明勇,肖宏偉.生態民間借貸制度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4,(1).
[4] 肖宏偉,易丹輝,周明勇.中國工業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關系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
[5]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開展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的通知》,http:///zcfb/zcfbtz/2010tz/t20100527_349482.htm,2014年元月8日訪問.
[6] 周明勇,易丹輝.論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規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3,(4).
[7] 徐孟洲.耦合經濟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8] 黃衛平,胡玫.美國次貸危機與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5).
[9] 搜狐新聞.湘西集資案:曾成杰擔責最重數十政商人士受處.http:///20130718/n381 982879.shtml,2013年12月8日訪問.
[10] 曾鳴.神木民間借貸調查:所涉官員高至廳局級有人獲利2億.http:///shendu/nfz- m/detail_2013_07/25/27902117_0.shtml,2014年元月2日訪問.
[11] 張成.重慶市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碳排放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學位論文,2011.
[12] 武俊奎.城市規模、結構與碳排放[D].上海: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12.
基金項目:河北省科技金融協同創新中心河北省科技金融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京津冀冀鄉村旅游區域PPP融資制度法治化研究”(項目號:HBTFKL201516);2015年保定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指導計劃(第二)項目“京津冀冀區域經濟制度生態化研究”(項目號:15ZR066)。
1鄉村生態旅游管理對策應與時俱進
在城鎮化背景下,需要轉變傳統的鄉村生態旅游管理觀念,應把鄉村生態建設與城鎮化發展進行有效結合,從而加快整個鄉村生態旅游管理的步調,使鄉村生態旅游管理更規范,鄉村旅游行業發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應鼓勵貧困戶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來,通過產業帶動、企業幫扶等形式,讓鄉村生態旅游助推脫貧攻堅。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生態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開發農旅、文旅、體旅等山地旅游新業態,為貧困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的良好發展,進一步提升鄉村生態旅游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專業化。充分重視各類專家對于鄉村生態旅游領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議,利用業務咨詢、理論指導、評審評價等形式,不斷強化鄉村生態旅游管理內容,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從而以科學合理的城鄉統一化管理辦法,提升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緊跟新形勢下促進鄉村生態旅游行業良好的發展趨勢與方向。
2倡導村民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
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鄉村生態旅游行業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人們的參與感也較低,因此可倡導當地村民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通過這樣的方式給當地農民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同時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會實踐旅游振興為特色,加大對我國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在制定出鄉村生態旅游管理體制改革和整體營銷辦法后,實現當地農業生產與鄉村生態旅游的聯合互動。論文格式是論文寫作時的寫作標準和樣式要求。同時促進當地人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通過對農業公園、濕地保護區的深度體驗和走訪,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積極發掘當地的旅游潛力,從而以自然資源保護為前提,以生態環境建設為目標,為未來的建設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議,以此充分發揮鄉村生態旅游業對當地鄉村發展振興的帶動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在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生態旅游是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須要獲得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當地基層部門應加大力度促進產業扶貧政策基礎,做好有前瞻性地規劃與管理工作。論文格式是論文寫作時的寫作標準和樣式要求。例如在開發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過程中,給予村民政策和項目扶持。在村民依托鄉村振興發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積極開始發展了鄉村生態旅游的產業,促使當地農村環境更美、農村收入更多,村民們的幸福指數也在不斷提高?;鶎硬块T應明確對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農村二三產業的市、縣,可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對使用荒山、荒坡、荒灘及石漠化、邊遠海島土地建設的旅游項目,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以此不斷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帶動農村經濟效益的提高。
【論文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農村金融 郵儲銀行 業務發展對策
一、前言
在國際經濟整體增速放緩、我國經濟增長形勢面臨較大的壓力的大背景下,2013年,中國政府重點啟動以新型城鎮化為代表的發展策略,推動國內保持投資力度并擴大內需,以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擴大內需、拉動增長的持久動力。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城鎮化建設自然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因此,如何準確的把握好金融支持與城鎮化建設的切入點,更好的發揮金融服務的助推作用,成為學術界爭相討論的話題。作為郵儲銀行一名基層工作者,就立足從農村金融中出現的新需求出發,羅列當前金融在支持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機遇,淺談金融助推城鎮化進程的一系列現實選擇,以期在推動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貢獻綿薄之力。
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郵儲銀行的業務發展對策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郵儲銀行應發揮連接城鄉的網絡優勢,在具體的業務種類上開拓創新,進而在金融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一)負債與結算業務:與農信社聯手打造便捷的支付結算體系
在城鎮化的初級階段,由于人口和資金的流動所衍生的個人以及企業的支付結算業務是目前城鄉金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支付結算體系必須要滿足三種方式的支付結算需求:一是個人對個人;二是個人對企業;三是企業對企業。
對郵儲銀行來說,目前全國有3.9萬個網點和4.7萬臺ATM機,這個網絡所組成的支付結算體系可以支撐個人對個人以及個人對企業的結算需求。但是要滿足城鄉企業之間的資金結算需求,僅靠郵儲銀行是無法提供的,因為在在大部分鄉村地區郵儲銀行的網點并不能辦理對公業務。相比之下,農信社的鄉鎮網點都可以辦理對公結算業務。但農信社的不足是未實現全國聯網,所以個人對個人的全國結算通過農信社系統并不順暢。
因此,要打造一個真正覆蓋城鄉的農村支付結算平臺,就需要郵儲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共同來做,與農信社相互聯手共同打造便捷且廉價的支付結算體系對于雙方都是雙贏。更重要的是,這個支付結算體系的建立,對于財政涉農資金的轉移支付、農村資金的回流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零售資產業務:從小額貸款到消費金融的鏈式開發
在資產業務方面,根據郵儲銀行的實際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需要,可以采用“先兩頭后中間”的信貸發展模式,即總行從大項目貸款入手,開展項目融資等批發類資產業務,提升規模收益;而分支行則從小額貸款入手,以此為基礎,從兩個方向(消費類和生產類)逐步拓展全方位的信貸產品線。
1、積極推廣農村小額貸款。實踐證明,小額貸款業務是農村金融機構滿足農村金融服務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農戶貸款一般在3萬元左右,商戶的貸款也就是10萬左右。根據這個特點,郵儲銀行自2008年開辦小額貸款以來就嘗試了各種不同形式的小額貸款方式,如農戶小額貸款、商戶小額貸款、個體戶商務貸款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在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程度高的地區,當地分支行可探索開展相應的抵押貸款試點,探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抵押貸款等業務,豐富“三農”貸款增信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2、大力拓展住房信貸產品。在未來人口城鎮化的過程中,讓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口逐步擁有自己的住房,是必然的趨勢;而尚居住在農村的農民,通過土地的確權和流轉的加快,其住房需求也將顯著增加。也就是說,按揭貸款與和房地產有關的消費貸款仍然有較大增長空間。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城鎮中擁有購房資格的農民工也將逐步增加,加上其勞動報酬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都將保持一個較快的增速。如果未來大部分流動人口的家人也開始進入城市,這些流動人口就將開始從集體租住開始轉為需要自己的住房,從而購買房產的需求就會出現較大增長。
3、發展教育類信貸產品。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需求主要來自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需求。此前,在城市中的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主要是通過自辦的農民工子女學校完成的。而在戶籍制度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工的子女得到就近入學的資格,這部分人群的教育需求將會不斷增長,同樣助學貸款的需求也將不斷增長。在教育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為流動人口的教育需求提供融資就成為一項能夠產生規模效應并且盈利的業務。因此,助學貸款的規模也將逐步增長。
4、開拓消費金融產品。在市民化進程中,未來農民工和城鎮居民之間的消費差異將縮小乃至消失,也就是所謂的農民工的“消費升級”。以高端耐用消費品為例,城鎮人口相機人均保有量為農村的9.78倍,空調和電腦的人均保有量差距也達到5.4倍和4.56倍,因此高端的耐用品保有量依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
(三)批發資產業務:三個著力點
第一個著力點是基礎設施建設:銀團貸款
新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周期長、資金占用額大的特點,單純依靠財政資金,很難支撐項目建設,必須有金融的更多介入,而郵儲銀行具有龐大的資金優勢。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未來包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保障房建設、公共教育和醫療等與市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公共支出建設有望提速。郵儲銀行應積極加強政信合作,努力提供包含項目信貸支持、市政融資咨詢、評估等相關業務在內的配套金融服務,從而與地方政府和核心企業打造長期良好互利的合作關系。
第二個著力點是農業現代化:供應鏈融資
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縣域經濟的發展和現代農業產業鏈的興起,將為郵儲銀行開展農業產業上、下游一體化金融服務提供了全新的投資機會。未來郵儲銀行要積極關注和發展農村的新型農業組織業務,通過農業產業鏈金融業務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推廣“一家分行做全國”的供應鏈模式,以支持龍頭企業為重點,充分發揮其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從而帶動整個農業結構的調整,注重支持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不斷提升綠色信貸的發放比例。
第三個著力點是扶持中小企業:小微企業貸款
城鎮化的重點在中小城市、小城鎮,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為此,郵儲銀行應采取多種措施加快金融創新,變通解決中小企業中的擔保抵押難問題,改進金融服務,在審慎經營和經濟金融政策指引下,全力滿足廣大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對市場前景好、信用效益好的中小企業實行簡化手續、利率優惠、優先發放貸款、降低銀企運營成本。
(四)理財業務:資產管理
未來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中等收入群體”的壯大、崛起,客戶日益多元的金融資產配置需要也將日益彰顯。
郵儲銀行應以縣域城區、開發區、重點集鎮、專業市場、產業集聚區等城鎮化建設重點區域的優質個人客戶為服務重點,注重發掘居民多元資產配置需求,積極推出特色個人金融服務。尤其應注重以信用卡、低風險理財、基金定投、證券買賣、保險、實物黃金為重要抓手,加大新型產品創設力度,主動滿足新的金融需求,從而在業務創新的過程中推動實現自身的轉型與跨越。
(五)加強新業務領域風險的管控。
商業銀行是經營風險的機構,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面對新型城鎮化帶來的新的發展機會與挑戰,郵儲銀行應在信貸投放、業務創新和風險防控方面做好文章,既做到確保資源向有真實需求、有廣闊前景、有良好回報的新型城鎮化熱點領域流動,又做好風險防控,規避產能過剩行業和創新金融產品過程中所蘊含的潛在風險。
[關鍵詞]:咸陽 旅游業 城鎮化 互動發展
0前言
新型城鎮化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高級社會形態,城鎮化的產生與發展受著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第三產業等三大力量的吸引。大量經驗表明,以旅游業為主導拉動和促進城鎮化發展已成為一種全新發展模式,城鎮化進程同時也影響著旅游業發展。咸陽市處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傳統產業發展潛力有限,旅游資源卻得天獨厚。旅游業與城鎮化的互動發展既滿足當地經濟提升,又滿足旅游業的發展需求。以新型城鎮化作為支撐的旅游資源開發程度越高,旅游業發展也就越迅速。旅游業與城鎮化的互動和諧發展,必然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等綜合因素穩步增長。
1旅游業與城鎮化互動機制概述
1.1旅游業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的理論基礎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飛速發展的重要時期。新型城鎮化被認為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和新的經濟增長驅動,也是我國未來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
十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薄爸ぐl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合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使經濟發展更多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推動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p>
2012年,國務院批復西咸新區規劃與建設,總面積882平方公里,涉及西安咸陽兩市7縣(區)、23個鄉鎮、總人口90余萬。定位為: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區和現代田園城市,重點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和高端現代服務業。以空港新城、秦漢新城、涇河新城、灃東新城、灃西新城、為西咸新區核心區建設,特色小鎮點綴,建立全新的可持續的城市生活模式。使城市發展、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取得平衡。以文化旅游、田園風情、關中民俗為特色建設生態田園小鎮、生態田園新城、歷史文化基地。
城鎮化與旅游業協同發展成為實現西咸經濟尤其是咸陽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
1.2旅游業對旅游城鎮發展的推動效應
旅游業是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產業,它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種特有的社會文化現象。旅游產業具有以下特點;(1)人的流動性特點;(2)強大吸引力特點;(3)終端消費特點;(4)產業帶動特點;(5)口碑傳播特點等。
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體系的建設能極大地促進人口的聚集、經濟的聚集、資金的聚集,推動城鎮化快速地實現。旅游業對旅游城鎮發展的推動效應主要表現在動力效應和社會綜合效應兩大方面。旅游產業需要的是相對高端的服務,要有一定的接待設施、基礎設施、文化設施、吃住行購物娛樂等等,各種設施配套形成產業聚集效應,促進城鎮化升級。同時,旅游業有提升城鎮價值的綜合社會效應。對提升城鎮的品牌、改善城鎮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居民休閑生活品質,尤其推動旅游城鎮個性化、品牌化的發展效應巨大。
1.3城鎮化對旅游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城鎮化作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高級社會形態,隨著“西咸新區規劃”等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大規模實施,西部地區城鎮經濟社會發展要突破傳統工業經濟推動模式,尋求新的經濟增長動力,而旅游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正成為推動咸陽城鎮化發展最現實且最有效的途徑。
新型城鎮化的高速有序推進,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的迅速發展。西咸新區的五個新城的規劃建設,就是在新型城鎮化思路的指引下,在交通、人才、信息、環境、特色等方面表現更為突出。這五個新城中,每個城市歷史文化資源遺存眾多,文化積淀深厚,通過特色小鎮、重點鎮的建設,實現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引導城市資本、城市消費進入農村,通過文化資源挖掘、休閑旅游等方式提升城鎮附加值。使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與現代旅游業發展的特征相融相生。在科學規劃建設中,自覺或不自覺的融入了旅游的產業設想和元素。新型城鎮要達到的城鄉統籌、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之目的,正符合了現代旅游業資源消耗低、綠色特征顯著、產業關聯度高、經濟性可持續后勁足等特征。
2咸陽旅游業與城鎮化發展現狀
2.1咸陽旅游業發展現狀
咸陽市位于陜西關中平原的中部,境內生態環境優良。咸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地熱城、全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一秦王朝建都之地,使咸陽贏得了“中國第一”的美譽。全市現有文物點近5000處。同時,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各縣市獨具特色的自然、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近年來,咸陽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獨特的資源稟賦和淳樸的民俗民風,已初步形成了一歷史文化為主體,以養生保健和休閑娛樂為支撐,鄉村旅游等其他旅游項目協調發展的旅游產業格局。日益成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聚集地。2014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30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30.0億元。其中,接待鄉村游客13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5億元。但是依然存在著思想不夠重視、保護力度不夠、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資金投入不足、體制機制不靈活等因素,影響著旅游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發揮。使來陜西旅游的游客,只知西安,不知咸陽的尷尬境地。
2.2咸陽城鎮化發展現狀
“十二五”以來,咸陽市大力實施城鎮化發展戰略,穩步推進,但發展水平仍待提高。咸陽市2013年常住人口494.22萬人,城鎮化率46.55%。屬于城鎮化發展中期階段,此階段城鎮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將發揮重要作用,且城鎮化的進程將積極促進咸陽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雖然咸陽近年來城鎮化水平呈逐年提升趨勢,但從全省范圍看,與省內其它地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13年咸陽市城鎮化率高于上年1.35個百分點,但低于全省4.76個百分點,低于全國7.18個百分點。在全省十一地市區中低于西安(72.05%)、銅川(61.25%)、楊凌(58.01%)、延安(54.03%)、榆林(52.79%)、寶雞(46.7%),排第七位??v觀兩者對比數據,總體來看咸陽城鎮化的整體發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弱于旅游業的發展速度。如果兩者不能互相和諧發展,將會對咸陽的經濟社會整體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3咸陽旅游業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問題分析
3.1旅游業自然屬性與城鎮化商業屬性沖突
商業化既是城鎮化的原始動力之一,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高度發達的商業化依賴于農業的原始基礎和工業化的發展成果,創造了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新模式。旅游業雖然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經濟現象,但旅游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事業,以滿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為根本,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不應當過渡商業化。過渡的商業化結果必然招致旅游人際關系的惡化,旅游資源的商業化和旅游活動的庸俗化。因此,旅游具有一定的反商業化特征,特別在遺產類旅游資源的開發中,旅游的反商業化需求和特征更為顯著。咸陽的旅游發展對人文景觀具有依賴性,失去了自然屬性就失去了旅游生命。而落后的經濟基礎,注定了城鎮化進程中脫離不了商業化發展模式,現代城鎮化發展中兩者的矛盾尤為突出。
3.2旅游業與城鎮發展用地規劃之間失配
隨著國家新一輪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到來,作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城鎮化必將成為中西部地區的重頭戲,咸陽首當其沖。城鎮化發展中最核心的要素―土地資源尤為重要,城鎮發展用地增加必然導致旅游用地的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旅游業和城鎮建設沒有做到有機協調、合理科學規劃,與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必將形成激烈競爭。咸陽市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爬坡階段,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勝地建設道路很長,提升旅游服務職能,延展旅游產業鏈條需要更多的用地。據調查統計,2010年市域城鎮建設用地總規模為242平方公里,2015年市域城鎮建設用地總規模為292平方公里,五年間用地速度增長達20%以上。而且,咸陽市目前審批需求以城鎮居住用地、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和工業園區發展用地較多,而園林綠化、道路用地比重較低。
4深化咸陽旅游業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的策略分析
4.1完善旅游城鎮空間布局規劃
咸陽市作為全國著名的旅游城市,周秦漢唐古跡遺存豐富,加之咸陽市又是近現代紅色革命的搖籃,紅色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涇河、渭河綿延全境,巍巍嵯峨山橫亙北麓,地熱資源豐沛,自然旅游資源無可比擬。但由于咸陽市地處西部內陸,思想不夠解放,經濟欠發達,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意識跟不上、資金投入不足。除了乾陵、茂陵、漢陽陵等國家級旅游景點規劃布局及開發以外,其余豐沛的旅游資源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布局及管理,基本處于局部保護,無序開發利用的局面。
隨著西部大開發、尤其是2012年《西咸新區總體規劃》的批準,咸陽市旅游城鎮空間布局規劃才揭開了新的篇章。之后陜西省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城鎮化的決定》,咸陽市隨之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城鎮化的實施意見》,咸陽市旅游城鎮空間布局規劃才駛入了快車道。西咸新區按照“核心板塊支撐、快捷交通連接、優美小鎮點綴、都市農業襯托”的新型城市理念來進行規劃建設。在彰顯文化上,以周秦漢歷史遺跡和渭北帝陵歷史遺存帶為依托,建立歷史文化保護特區,建設國家級秦漢文化展示區、國際化生態文化遺址公園。在生態建設上,以河流為依托。將水系引入建設用地,建設大面積濕地公園、水景公園。在城鄉統籌發展上,建設生態田園小鎮。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為特色的都市現代農業。對馬欄革命舊址、安吳青訓班等紅色旅游基地也進行了規劃建設。
4.2完善旅游城鎮基礎和配套設施
完善的城鎮基礎、配套設施,良好的服務功能,是吸引游客、樹立高品質旅游城鎮品牌及形象的關鍵?,F代旅游產業體系配套建設,包括軟件和硬件建設兩大部分。一是,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旅游城鎮服務功能的核心理念。在提升旅游城鎮的容量、環境、秩序、主體功能等要素上下功夫,以適應現代旅游業飛速發展的需求。首要是優化旅游服務體系和多元旅游相關產品的供給;建立游客咨詢服務中心、各種安全救援保障體系;旅游產品質量監督體系;人性化的服務體系的建立,能夠提升旅游產業的生命力。其次,在文化、生態、治安等方面強化引導,多挖掘本土民俗文化,豐富旅游產品、旅游項目的內涵和特色。對自然資源,應首先保護其原始性和生態性,使旅游回歸其健康之本性。二是,在城市交通、通信、排水、商務會展、生態環境、文化設計、大型場館、停車場、消防設施等軟硬件上下足功夫。旅游城鎮要達到初始設計之目的,必須在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上提質和完善。三是,在資金投入方面,保證資金充足使用。另外,大力鼓勵民間投資、企業投資等多渠道投資模式,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加快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
4.3打造旅游業品牌
旅游城市、旅游城鎮、旅游景區日益成為旅游市場促銷的主體。市場是旅游業的命脈,旅游業所具備的“行、游、住、食、購、娛”六大要素均須以旅游市場的運作而達到游客的需求和經營者的投入與產出之目的。因此,旅游品牌已是公認的旅游產業軟件之一。
咸陽市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地區差異明顯,旅游資源互補性很強,我們要充分挖掘,增加互動項目,延長旅游產業鏈。重點是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契機,挖掘豐富多彩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游客參與的民俗、飲食、傳統手工藝制作、養生保健等內容。要做到留得住人、留的下客。在旅游項目中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提高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全力打造特色鮮明的這一“朝陽產業”的新品牌。
5結論
本文根據前人的研究作為基礎,運用相關理論,僅對咸陽地區兩者的互動發展進行了實證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通過相關數據的分析,結合咸陽市推進城鎮化的實施意見,西咸新區建設規劃,城鎮化與旅游業是辨證統一的關系,總體以城鎮化為主導。
2、在城鄉一體化的推進過程中,在新型城鎮化思路指導下,城鎮化與旅游業互動發展,旅游業起主導作用。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區位優勢,借助旅游業的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的互動;在開發旅游資源和人造景觀的同時,完善了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促成了新型城鎮化基礎的發展;通過規劃、資金、人才的有序流動,一個新型的城鎮化雛形展現出來。富平的陶仙坊、禮泉的袁家村、興平的馬嵬驛、涇河新城的茯茶小鎮就是實證。
參考文獻:
[1]Chad?R?GTourismtutorial[M].Dali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ology press,2003.
[2]LikorishLJ,JenkinsCL,Introduction to Tourism[M].Beijing:china tourism press ,2002.
[3]董憲民.陜西導游[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12.119-120.
[4]王新越.中國旅游化與城鎮化互動協調發展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5]咸陽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城鎮化的實施意見[J].咸陽市委市政府,2015.
[6]咸陽市統計局.咸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年報[J].咸陽市統計局,2015.
[7]王亞奇,陳學剛,關麗萍.新疆地區旅游業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