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4 17:00: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療質量監管體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傳統醫療質量是指對某一種疾病的診斷或治療的及時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而現代醫療質量的內涵更加豐富,外延也不斷擴展,包括了基礎(結構)質量、環節質量和終末質量,以及醫療技術質量和服務質量的全方位系統化的質量管理。這一變化使醫療服務質量由單純的診療質量向療效、安全、服務、時間、費用等方面的綜合質量轉變。同時這也帶來了醫療質量管理內涵的變化,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療質量監管由單一的個體質量控制向醫院系統改進、整體質量管理轉變;由孤立的階段性質量向全程質量管理轉變;由質量保證向持續改進的全面質量管理轉變。(來自海峽醫界網)
現代醫療服務質量管理強調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以病人為中心”、“以病人滿意為目的”的服務宗旨,把追求社會效益、維護群眾利益、構建和諧社會、和諧醫患關系放在第一位;強調全員參與、全部門管理、全過程控制。
從總體上來說浙江省目前的醫療服務還存在供需嚴重不平衡的問題,醫院設置的數目不足,病房以及病床的供給遠遠低于實際的需要,此外,醫護人員的數目相比較病患,也出現不足的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醫療質量的下降。其次是前文所提到的醫療質量建設的軟件方面和制度管理方面,目前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分析如表1。
表1描述的是浙江省從2008年至2010年的全省各地區衛生機構、床位和參與醫療服務或與醫療事務有關的人員的數據,從圖表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例如從硬件上來說,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浙江省全省的機構數分別為15291、15618以及16298;而床位數則分別為161203、170187和184097,從這些數據上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浙江省這三年來的醫療硬件的改善是有限的,這和全省的醫患人員的數量增長是不成比例的。
另一方面從醫療人員上進行比較,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的浙江省總的參與醫療服務或與醫療事務有關的人員的數目分別為288344、309415、335552,雖然說這三年來全省與醫療服務有關的人員的數目在逐年增長,但增長速度與醫患人數的增速相比是緩慢的。
表1是就全省而言的,從地區角度出發分析浙江省當前的醫療現狀,以寧波市為例,我們可以發現2008年至2010年這三年中寧波市的職業(助理)醫師的人數分別為15127、16160以及17237,大約以每年1000人的速度增長,這與寧波當地的經濟增長速度以及社會對醫療質量的要求是不匹配的。經濟的增長促進了社會對健康水平要求的提高,與寧波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相比,當地的醫療質量提高的速度的增長顯然是滯后的。此外就以寧波市的注冊護士數進行分析,寧波市2010年的注冊護士為15079人,而除去寧波市的流動人口,201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寧波市的常住人口就達到了700多萬,顯然這兩者的差距是巨大的。另外就2009年寧波每千人中床位數為4.11,衛生人員為8.20,衛技人員為7.01,醫生為2.83,護士為2.40,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寧波市的人均醫療服務水平是較低的。(以上數據均來自浙江省衛生廳網站)見表2。
長期以來,醫療質量監管一直是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的一塊短板。由于醫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醫療服務存在嚴重的市場失靈現象。醫療屬于服務性行業,影響醫療服務質量的因素諸多,包括社會、經濟、組織機構及醫學技術發展等諸多方面,醫療質量是各種要素縱橫交織產生的整體效應,是多元的復雜性的系統工程。因此醫療服務需要嚴格的監管,同時監管難度也比較大。
醫療質量及其監管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現為:醫療服務戰略偏移,醫療服務價值鏈畸形,醫療服務體系組織和結構失調,醫療技術進步與社會期望失衡,醫療過失較多發生,醫療技術準入制度執行不夠堅決,醫療市場監管乏力等等。而當前社會對醫療質量的期望不斷提升,在當前科技水平進步的條件下,醫療質量需要的不僅是一些硬件技術上的改進,更重要的是一些軟件上的建設,如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工作效率,以及一些管理和制度方面的改進。從管理的角度分析,現代醫療質量涉及的最主要的是明確的服務宗旨,正確的導向;群體的質量意識和行為;全員的素質水平;標準化、規范化的全程質量控制;堅實的、穩定的基礎工作和科學的、嚴格的醫院管理。從醫療質量含義的角度分析,醫療質量的整體性、多樣性以及服務性的特征增大了其監管的難度。
此外,醫院評審是醫療質量監管的一個方面,是相對基礎性的工作。我國自1989年開始進行醫院等級評審,到1998年這項工作暫停為止,經過大量的評審工作,構筑了三級醫療網絡的基本體系,促進了醫院的標準化管理。但是,在評審工作存在評審標準、方法不夠規范和科學等缺陷,使這項政府主導的醫院評審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最終沒有形成醫院長效監管機制。
浙江省醫療質量監管的體制與機制
醫療質量監管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的管理,另一方面是通過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監管。下面著重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對醫療監管體制與機制做出梳理。
回顧我國的醫療質量監管體系,從萌芽期、發展期到建成期,醫療質量監管的主體由單一的衛生行政部門逐漸向衛生行政部門、其它政府部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等)互相配合、共同監管過渡,同時引進衛生專業組織以加強醫療質量的監管。
在我國醫療體系建設之初,衛生部就作為監管體系的主導,在發展期,針對醫療機構、人員、藥品和設備等出臺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在1991年,醫療質量監管體系獲得突破性發展,這是處于政府機構序列之外的專業化機構開始參與醫療質量監管的初端,1999年至今,我國的醫療質量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相關部門逐漸重視醫療安全監管和法制化建設。
由于醫療行業專業性較強,醫療衛生行政部門雖然十分重視,但監管能力相對不足,并且衛生監督員多以公共衛生為教育背景,對醫院臨床知識和監管重點不甚了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浙江省衛生行政部門依托具有較強技術實力的相關醫院,建立了專業的質控中心,包括臨床檢驗、病理、醫院感染等監管內容,由來自各大醫院(并不限于所掛靠的醫院)、在本專業具有較高造詣的醫務工作者兼任醫療質量監管工作的專家,形成了省、市、縣三級的質控網絡。在這一模式下,質控中心只是掛靠在相關醫院內,在法律上并不是獨立的實體,接受同級衛生行政部門的行政管理和上級質控中心的專業指導,負責制定本專業醫療質量評價標準、技術操作考核標準,為衛生行政部門提供醫療質量管理的決策依據,各質控中心還根據衛生行政部門的授權,承擔具體監管工作,如檢查、評比,并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上報醫療質量檢查、評比情況等。各被掛靠的醫院則負責中心日常管理和運行,并承擔中心的日常工作經費。除了質控中心外,各種醫療行業組織也承擔一定的醫療質量監管工作,其中醫院評審工作即由醫院協會負責組織實施。但質控中心在醫療質量監管體系中依然占據著較為突出的位置。
浙江衛生廳官方表示,目前,浙江省已經具備了實施醫療質量監管“政事分開”的良好基礎:一是具備較為完善的管理經驗,浙江早在1987年就制定了醫院等級評審標準及評審制度,并分別于1990年、2002年、2010年開展了三輪等級醫院評審,有著扎實的管理基礎。二是具備較為完善的組織機構,目前浙江共有質控中心19個、技術指導中心17個,三級質控管理網絡的建立比較成熟。三是擁有強大的專家團隊,“浙江省醫療質量控制與評價辦公室”掛靠在浙江省醫學學術交流管理中心下,該中心負責聯系和管理省內26個重點醫學衛生社團組織,掌握著雄厚的專業技術力量等。
基于以上條件,2011年3月初,在浙江省衛生廳成立的省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下正式設立了相對獨立的醫療質量第三方監管和評價機構――“浙江省醫療質量控制與評價辦公室”。這意味著浙江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邁出建立“政事分開”制度的重要一步,這對浙江省醫療監管機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傮w上,浙江省的醫療監管機制已經從行政化向專業化發展,構建了獨立的第三方監管。
浙江模式主要解決了醫療質量監管方面的人手、經費和專業能力不足的問題,并初步達到了一定的監管效果。
浙江省醫療質量監管的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醫療質量監管存在諸多問題,如對醫療服務缺少強有力的監管手段,對醫療機構的規模、大型儀器的購置 、醫療新技術的采用等方面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辦法,衛生行政管理資源缺乏、人員專業知識有限、制定評價標準存在一定困難等。這些都制約醫院管理活動只能進行運動式?監管,而不能做到持續、長期的有效監管。就浙江省而言,醫療質量監管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在政府主辦醫院的模式下,政事沒有完全分開,監管難以達到實際效果
醫療機構接受多頭監管,主管部門政事不分,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在浙江,衛生行政部門既是監管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又是政策執行的監督者和政策績效的評估者,同時又是主管者。由此造成的職能交叉、目標和利益沖突使衛生行政部門很難對醫療質量進行有效的監管。 政府在關于醫療方面身兼數職,這就造成了“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監管困境,監督難以到位并產生實際的效果?,F在醫療質量監管最大的問題就是政府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問題,現在多數醫療機構還是政府主辦,即使監管機構想有所作為,也難以實現其監管目標。但是,改革需要有一個過程,不可能在很短時間里有一個顛覆性的變化,畢竟這是一個變革傳統管理體制和涉及各方利益的系統工程。同時,推進工作也較為復雜,要理清政府有哪些職能,哪些為“政”,哪些為“事”,以及政事間的協調運行機制等。
浙江衛生部門也意識到了政事不分給醫療監管造成了阻礙,因此在年初推行“政事分開”的醫療監管模式,力圖建立第三方的獨立監管機制,但究其根本,醫療機構仍由政府主辦,與政府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如何在“政事分開”的口號中,真正做到獨立第三方監管,其實際效果仍有待觀察。
同時,民辦醫療機構也在一步一步的嘗試,這為我們以下的解決對策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據調查,浙江省目前共有公立醫院507家,民辦醫院僅73家,并且目前浙江省的醫療資源還存在數量不足、分配不均衡等問題,因而民辦醫院也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關注。作為長三角領頭羊的上海已經率先走上私人辦醫院的常規化道路。上海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促進除政府以外的社會力量興辦醫院衛生機構,特別是發展民辦醫療機構。2003年,上海醫改通過《近期重點實施方案》加快發展現代醫療服務業,滿足居民多層次需求,來促進上海多元化辦醫格局的形成。在此過程中,有意辦醫的社會資本排起長隊,在充分競爭中,醫院越來越有人情味,硬件設施日趨完備,在醫療質量方面有了明顯的改善。上海醫改成功典范為浙江省醫療質量監管的革新提供了良好的經驗,昭示著政府僅是承擔了監管的責任相信民辦醫院在未來會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依法行政沒有完全落實
一方面,由于公立醫院缺乏有效的自律機制,激勵機制扭曲,各個環節的市場競爭副作用被放大,醫療質量和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另一方面,衛生行政部門自身的監管工作存在諸多問題,如缺乏足夠的人力資源;相關法律規范和技術規范缺乏統一性,執行難度大。綜上,醫療質量監管的現狀、存在困難和傳統的影響以及法制進程較緩的影響,導致政府部門依法行政沒有完全落實。
浙江省醫療質量監管的完善
當前我省的醫療質量監管體系并為完全成型,仍處于不斷調整的階段。為了取得更好的醫療監管效果,根據浙江省醫療質量監管體系現狀和特點,我們在廣泛調研和深度理解已有法規的基礎上,提出幾點醫療質量監管的完善措施。
在監管上,堅持政府的主導,尤其是衛生行政部門的主體地位
醫療質量監管的主體由單一的衛生行政部門逐漸轉向衛生行政部門、其他政府部門互相配合,共同監管,同時也引進專業衛生組織來加強醫療質量的監管。然而,我國的非政府組織的力量還很薄弱,還不足以擔負起醫療質量監管主體的這一重任,因此,我們不能削弱衛生行政部門在醫療質量監管方面的權威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必須要堅持政府、尤其是衛生行政部門的主導地位。
同時在整個監管的大環境中,都存在著人、權、法的問題,整個社會距離法制社會仍有一定的距離,這就需要借助政府強有力的保障,需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宣傳,提高整個社會的法制意識,這是一個長久的話題。
提倡醫療服務市場有效的質量競爭機制,重視醫療保險對其的作用
只要是存在充分競爭的市場,市場的潛在進入者就能夠對市場中的現有主體起到監管規制的作用,在實現充分競爭的可能性下,促使現有生產和服務提高質量,倡導醫療服務市場有效的質量競爭機制。為了在醫療行業引入競爭因素,我們認為醫療機構應該劃分為基本醫療服務和增值服務,基本醫療服務應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并由政府財政和政策支撐,以保證其真實有效性。除此之外,存在一些服務性的,增值性醫療機構服務,目的是滿足個別人的特殊需求,這些醫療機構的主辦權放向社會。不同的醫療機構主辦方,在市場中充分競爭,利用市場進行優勝劣汰,提高醫療質量。甚至,在今后兩類醫療機構都發展良好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學習國外,將醫療機構主辦權完全放向社會,政府就做好監督的職能就可以保證醫療質量的提升。
同時,可以引進醫療保險對醫療質量監管的作用。如浙江省湖州市率先利用較為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實施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對醫療行為進行實時監督,并把實時監督情況通報衛生行政部門,會同衛生行政部門對醫院的醫療行為進行規范。在泰國、美國和德國,醫療保險基金將醫療機構醫療費用的補償比例與醫療質量評定與監測結果掛鉤,從而激勵醫療機構加強對醫療質量的內部管理。從醫療服務市場中,不同主體的相互制約來完成醫療質量的監管。
借鑒成功監管經驗,結合實際,加以運用
關鍵詞: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監管;建議
中圖分類號:D912.2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5-000-02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毒生姜、瘦肉精、地溝油、蘇丹紅、毒奶粉等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曝光,人們對食品的安全越來越擔憂,雖然相關監管部門不斷加大監管力度,但是食品安全事故卻依然頻繁發生。
如何建立完備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王婉瓊研究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現狀[1]。文獻2針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提出相關建議[2]。文獻3從全民參政的視角論述了社會參與力量對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性[3]。通過分析國外先進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為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方面提出建議。美國擁有先進的食品安全監管系統,是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做得最好國家之一[4-6]。因此,結合國外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先進體系,分析我國國內監管的不足,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二、我國食品安全現狀
1.食品安全現狀
食品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食品安全問題與國民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并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首先食品安全問題中食源性疾病在疾病中的比率相當高,造成了勞動力資源的輸出減少,以及醫療相關費用的增加,據統計,僅2012年由于食源性疾病造成的醫療成本就已經占到整個食品工業總產值的20%,由此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影響了了社會生產率的提升。其次,對我國食品進出口貿易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如2009年中日的“毒餃子”事件就引發了中日食品安全總局交涉的外交風波,對中國的出口貿易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國內食品業的發展也因為食品問題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如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更是造成中國牛奶產量一段時間內驟降。第三,對國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食品安全問題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中國人死亡的首因。
但是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事,從2005年孔雀石綠”事件開始算起各種食品安全問題不斷,2006年蘇丹紅鴨蛋事件、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毒奶、2005年至2011年皮革奶事件、2010年地溝油事件、2011年瘦肉精事件和塑化劑超標事件、2013年硫磺熏制“毒生姜”事件和湖南“鎘大米”流入廣東事件、2014年福喜公司使用過期肉事件等等。近兩年食品安全問題的爭議及曝光更是層出不窮,2015年WHO“紅肉致癌”報告、“金箔入酒”、“毒豆芽”案件、走私“僵尸肉”流入餐桌事件、含大量丙烯酰胺的黑糖食品事件引發熱議,而市面90%五常大米摻假事件曝光更是讓食品安全問題飽受爭議,2016年毒疫苗事件等等讓人民對食品安全的現狀堪憂。主食副食、魚肉蔬菜,吃喝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被爆出各種安全問題。為此,通過分析近年來的食品安全問題,現將食品安全問題一共分為兩類:一類是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導致食品質量不過關,另一類是食品出廠是質量合格,由于運輸過程中或者儲存方式不當導致食品質量不過關,最后一類是,有些無良的商家明知道商品質量不過關,為了追求利潤刻意銷售不合格食品。無論是哪種原因導致的食品不合格,一旦檢查出食品問題,一律追尋食品問題根源,并召回所有不合格的產品。對于不同原因導致的食品不合格分別采用不同的懲罰措施:“生產”問題導致的不合格類型采用停止生產,懲罰、關停企業流水線;“倉儲”問題導致的不合格類型采用找出問題根源,處罰并整改倉儲;“道德”問題導致的食品不合格,違法人員一律依法處置。
2.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現狀
在2007年以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架構存在著責權不明確等問題,造成食品方面監管出現很多問題。2007年以后,國家對食品安全問題開始重視,并出臺一些列法律法規。2007年《中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狀況》,其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等。2009年,廢止《食品衛生法》同時頒布《食品安全法》。2015年,根據中國食品安全先轉,頒布新《食品安全法》。童年頒布《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
三、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困境的主要原因
從經濟管理學角度來看,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陷入困境的原因錯綜復雜,歸根起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市場不足
①信息的不對稱性。信息不對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于食品生產、銷售過程中銷售渠道復雜,中間商過多。導致食品價格差異較大,消費者對食品的價格信息了解不足。二是指
有關食品安全方面在食品市場主體之間的信息分布不對等,消費者在購買并消費食品之前通常是無法了解食品質量的,在食品安全信息方面了解不多,處于劣勢地位,銷售商在食品交易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對食品的生產銷售信息及食品安全方面信息掌握全面。
②食品安全社會力量參與不夠。食品安全缺乏社會方面力量的參與監管,社會力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行業協會、新聞媒體和消費者參與。但是,當前社會中,行業協會力量不足,新聞媒體曝光不到位,消費者參與意識不夠。
③食品質量安全具有外部性特性。消費者進行商品購買時容易被食品的外表和經濟方面的銷售手段所蒙蔽,從消費者心理學角度來看,外表優質的食品更容易受到消費者青睞,但是食品質量問題卻很難通過食品外部特性進行檢測。因此,銷售商通常會抓住消費者的心理學特性進行銷售,導致消費者很容易受到食品外部特性的誤導,從而購買到質量不過關的食品。
2.食品安全監管方面政府不足
①食品安全法律支撐不足。國內食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規較少,尚未制定針對食品攤販、加工作坊等方面的管理方法,食品安全方面指標不合理,覆蓋面不足,造成有關部門執行監督行為時無法可依。
②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有待完善。目前國內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還只是停留在以初層次的管理規定,以法律形式規定食品安全監管的較少。監督機構部門分工權責劃分不明確,主要管理制度以地方政府出臺管理辦法,部門之間出現相互牽制、推卸責任、互相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食品安全管理紊亂。
③監管資源設置不合理。首先,國內關于食品監管的資源有限,質檢設備和設施相對落后,質檢人員匱乏,質檢隊伍人員培訓不能正常進行。其次,我國食品監管覆蓋面不足,通常是某行業食品安全問題出現后才進行食品安全監督。
四、食品安全監管改善對策
縱觀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督法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食品監管體系較為完備,部門權責劃分明確;立法宏觀全面,微觀精細;侵權懲罰措施強硬,一旦發現有食品安全的侵權行為,予以該企業高昂的懲罰金額,使企業所承受的懲罰遠高于生產不安全食品所帶來的收益,更可能因此導致企業破產;利用公眾和第三方社會機構監督,政府大力推行第三方監管機構進行食品監管,利用民眾進行監督,實現全民監督可以減少政府監督成本,并使監督效率顯著。所以,針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現狀,給出相關建議。
第一,以風險分類為基礎,科學化監管。
第二,以風險監測為支撐,使監管具有前瞻性。
第三,以專項整治為手段,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食品監管體系。
第四,加大懲罰力度,追究監管責任。
第五,全面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素質,做好宣傳培訓工作。
第六,大力培養食品監管人員,建立完善的人員培養體系。
第七,完備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使食品監管部門有法可依。
參考文獻:
[1]李向安.論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對我國的經驗借鑒[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0,(7):23-24.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全縣藥品“三統一”工作,完善藥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全面落實藥品安全責任,有序推進藥品安全示范縣創建工作,提升基層藥品安全保障水平。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藥品監管和供應保障體系,確保基層人民群眾用藥安全。
二、創建目標
(一)藥品安全責任體系健全。各相關部門藥品安全監管職責明確,經費保障到位,考評制度健全。各鎮政府和行政村藥品安全監督管理機構完善,人員到位,職責明確。企業作為第一責任人的藥品安全責任體系健全,藥品安全目標責任和責任追究者全面落實。
(二)藥品監管體系健全。藥品監管網縣、鎮、村覆蓋率100%。建立基本藥物生產品種監管檔案和經營企業數據庫,全面實施藥品監管數據庫管理;健全涉藥單位檔案;藥品快速檢驗體系完善,經費得到保障;健全藥品行政技術監督和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專業人員隊伍建設體系,完善專家庫制度;不斷創新藥品安全監管手段,建立藥品安全社會監督機制,提升縣、鎮、村三級農村藥品監督網絡建設水平;完善藥品違法廣告監管體系;群眾對農村藥品市場秩序滿意度達到95%以上。
(三)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完善。藥品供應網村覆蓋率100%;藥品生產、經營和醫療機構藥房符合管理規范;基本藥物統一采購、統一價格、統一配送全面落實,電子監管到位,質量抽樣合格率100%。
(四)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體系健全。轄區內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和使用單位100%建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點。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網絡健全,藥物預警監測和濫用監測體系完善。
(五)藥品安全應急反應機制有效運行。建立藥品安全突發事件和重大事故應急指揮平臺;完善應急處置、快速反應聯動機制;加強應急設施建設、裝備配備和物資儲備,健全信息機制。
(六)轄區內藥品市場秩序規范。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生產經營行為100%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要求,藥品使用單位藥房100%符合規范化建設要求,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00%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考核。轄區內無無證生產經營行為,無制售假藥行為,無違法藥品廣告,無藥品安全事件發生。
(七)藥品安全宣傳工作到位。建立藥品質量安全、合理用藥宣傳工作機制;群眾安全用藥、合理用藥意識顯著提高,能初步掌握處方藥、非處方藥分類基本常識,了解濫用藥物的危害性,懂得從合法渠道購買藥品。群眾對藥品使用環境滿意及合理用藥知識應知會抽樣調查合格率85%。
三、創建步驟
創建國家級藥品安全示范縣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動員階段(2011年12月底前)。各鎮、各有關部門要制定切實可行、符合轄區實際的實施方案,做到任務清晰、責任明確、落實有力。通過召開創建動員大會、創建工作會議、新聞宣傳等方式全方位宣傳創建活動的意義,營造良好氛圍。
第二階段:創建階段(2012年6月底前)。按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安全示范縣標準實施建設。
第三階段:考評階段(2012年7月底前)。迎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省藥品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綜合考評。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的藥品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具體指導藥品安全示范縣創建和考評工作,建立政府指導、部門協作、鄉鎮配合的打擊藥品(醫療器械)違法違規行為協同聯動機制,通過開展藥品(醫療器械)安全專項整治工作,使企業生產、經營、使用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公眾用藥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
關鍵詞 公立醫院 補償機制 醫療服務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15-0033-04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攻堅階段,經過3年的改革實踐,目前我國的醫改工作已步入深水區。作為醫改3項重點工作之一的公立醫院改革遲遲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補償機制改革是公立醫院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即對醫療機構在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發生的衛生資源的耗費進行彌補和充實的方式和途徑,也是對醫療機構經濟活動的耗費有補償作用的各種要素的有機結合[1]。一套合理科學的補償機制不僅能夠使往市場方向偏移的公立醫院回歸其公益性、福利性的特征,還有利于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等社會問題。
1 當前我國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存在的問題
1.1 政府財政投入雖有所增加,但政府補助力度還是不足
如表1所示,2000年到2011年期間,政府對衛生的支出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709.52萬元支出增加到2011年的7 378.95萬元,足足是2000年的10倍之多,但是這些年衛生總費用也在不斷快速地增長,由2000年的4 586.63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24 268.78萬元。雖然政府衛生支出有所增加,但并不足以彌補醫院的虧損。
在政府財政支出中,雖然政府衛生支出所占的比例逐年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很小,而且其在政府財政支出中所占的份額還是很小,到2011年才達到6.77%。
2011年,在一二三級醫院中,政府財政收入占其醫院總收入的比例分別是13.9%、9.85%、7.12%(表2)。其中一級醫院中政府補助所占比例最大是13.9%,但是這些份額都是普遍偏低的,在二三級醫院中甚至還不到10%。
從不同地區的角度看,2011年,在東西部地區財政補助與其所在地醫院總收入的比分別為11.99%,13.84%以及18.67%。在醫院總收入中,通過政府財政補助所獲得的收入還是比較少,平均不到15%。
1.2 醫療服務價格機制不合理
政府為了體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非營利性的特征,往往都將醫療服務價格定得偏低,低于其實際發生成本。醫療服務價格機制不合理主要體現為: 在醫療服務定價的過程中,公立醫院難以根據其實際醫療服務成本以及外界發生的變化,來對醫療服務的價格進行及時科學的調整,因此盡管近幾年來物價快速上漲,但醫療服務的價格卻還是一成不變,這無疑會導致公立醫院在醫療服務的虧損不斷擴大。這種不合理、不科學的醫療服務定價機制最終將迫使公立醫院為了能夠維持其正常的運行和發展,出現亂收費、大處方、過度醫療、過度檢查等不合理行為。
1.3 醫療保險機構補償渠道還未成熟
1.3.1 醫療保險機構支付方式體系不完善
醫療保險機構支付方式指醫療保險機構由于被保險者在醫療機構所接受的醫療服務而向該醫療機構進行醫療費用支付的方式。不同的支付方式能產生不同的效果。目前,醫保機構的支付方式主要有按服務項目支付、總額預付、單病種支付以及按人頭支付[2]。
按服務項目支付方式即醫保機構依據被保險者在醫療機構所接受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及數量對該醫療機構進行支付的途徑。這種支付方式比較簡易,執行起來也比較方便。但是,其容易導致“過分檢查”、“大處方”等不規范現象的發生,加重衛生資源的浪費,而且也不利于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
總額預付方式就是指醫保機構根據醫療機構的規模、等級、所處地區情況等,確定對該醫療機構當年的預付總額,并且在年末的時候,不論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的質量和數量如何,都按照之前的金額支付給醫療機構,超支不補。這種支付方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上漲。但是它可能會促使醫療機構為減少費用支出而降低醫療服務的質量,甚至可能會出現醫療機構不愿提供醫療服務的現象。
單病種支付方式是一種根據年齡、性別等因素來對疾病進行分類,然后根據臨床經驗推算出每個病種平均所需的醫療費用,并將這個數額指定為該病種的支付標準。這種支付方式有利于醫療費用的控制,減少醫療衛生資源的浪費。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如物價的變化,這種支付方式要真正實施起來還存在一定難度。
按人頭支付方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根據在該醫療機構進行治療的參保者的數目而對醫療機構支付一定數額的費用,在此期間內,該醫療機構有義務提高協議好的一切醫療服務,并且不能以任何借口要求再收費。這種支付方式能有效提高醫院的積極性,鼓勵醫院提高更多的醫療服務。但是為了能夠有效地對成本進行控制,獲取更多的利潤,醫療機構可能會降低醫療服務的質量。
以上各類支付方式都各有優劣,如何選擇恰當的支付方式仍在探索之中。
1.3.2 醫療保險機構的談判機制及費用控制效果不佳
醫保機構是醫療服務提供者醫療機構與醫療服務接受者之間的橋梁。政府希望通過醫保機構來對已經失靈的醫療市場進行有效調控。醫保機構作為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的紐帶,有責任維護患者的利益。但是在現行醫保體系中,缺少一個行之有效的能夠與醫療機構進行制約抗衡的談判機制。由于醫患之間信息的強烈不對稱,導致過度檢查、“大處方”、“看病難,看病貴”等現象層出不窮。醫保機構并沒有起到對醫療服務進行有效購買以及對醫療機構行為進行約束的作用。在對醫療服務進行費用支付的同時,也沒能有效引導醫療機構對醫療費用成本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
1.4 補償機制的監管體系不健全
我國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實質上就是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提供一定數量的金額給公立醫院來維持醫院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從而保障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但是政府對于如何能夠有效保障投入的資金能夠以合適的方法用在適當的地方,以及如何科學地提高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率缺乏深刻詳細的研究。
目前,我國公立醫院補償機制的監管體系中缺乏一個科學有效的資金投入監管機制來監督和管理投入資金的使用情況,導致補償資金使用效率普遍不高、使用效果不佳[3]。對公立醫院補償資金的監管是確保公立醫院補償機制能夠有效實施的一個重要措施。
2 對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的建議
2.1 明確政府的主導地位,加大政府補償力度
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體系還不成熟,大多數公立醫院在政府補助數額不足以維持其生存和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一些趨利,導致患者醫療負擔不斷加重,出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因此政府的強制介入顯得尤為重要。在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體系中,政府應該發揮其主導作用,加大對公立醫院補償的力度,運用其經濟手段對公立醫院行為進行有效地引導和規范。
近年來政府對衛生事業方面支出有所增加,但這并沒有明顯地緩解患者的負擔,公立醫院入不敷出的局面還普遍存在。因此,政府應該在加大對公立醫院補償力度的同時,注重投入方式的有效性,在對醫療機構進行補助的同時,對患者也予以適當補助。這種兼顧供需雙方的補助模式通過引入第三方——醫療保險機構來對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進行買單,不僅可以大大減少醫院的費用支出,而且還可以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
2.2 健全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體系
近年來,由于我國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機制的不合理,醫院工作人員的勞動質量高低以及能力大小等都未完全體現出來,導致醫務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不高,醫療服務質量不高。因此,健全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機制刻不容緩。
首先,應該取消政府對醫院醫療服務實行統一定價的政策。政府可以統一規定一個醫療服務價格的上限,然后再由醫療機構來決定其具體實施的醫療服務的價格。
其次,在對醫療服務進行定價時,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統一的定價細則、成本核算方法,要求各醫療機構對醫療服務成本進行較科學合理的核算,并采取相同的定價細則和成本核算方法[4]。另外,在考慮醫療服務成本的基礎上,加大技術勞務服務在醫療服務價格中所占的比例。將醫療服務質量高低、醫務人員工作能力等均體現在醫療服務的價格上,如提高手術費的醫療服務價格。
最后,需根據外界的變化,如物價變化,隨時適當地調整醫療服務價格。
2.3 盡快完善醫療保險機構補償渠道
2.3.1 完善醫療保險機構補償方式體系
不同的醫保支付方式有其獨特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說按服務項目支付方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比較簡單、方便。但是它會加劇衛生資源的浪費,不利于醫療費用的控制。而單病種支付方式雖然能夠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但是操作起來的難度過大。因此可以采取幾種不同支付方式相結合的復合式支付方式。如以按服務項目支付方式為主,總額預付方式為輔相結合的復合式支付方式就能夠有效地彌補按服務項目支付方式的缺點,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上漲,避免過度檢查、過度醫療等現象[5]。完善醫保機構補償方式體系不僅能夠對過分增長的醫療費用進行控制,還能夠促使醫療機構提高其運行效率,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規范醫療機構的行為,使患者得到高質量的服務,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2.3.2 提高醫保機構的談判及費用控制效果
通過醫保機構對醫院費用進行補償的方式,不僅能夠對醫療服務的供方進行補助,也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醫保機構需代表廣大患者跟醫療機構進行談判協商,要求醫療機構必須向患者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的同時也要保證醫療服務的質量,并對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進行有效控制。作為醫療服務的購買者,醫療機構能夠打破當前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等的狀況,平衡醫患之間不對等的情況;能夠制約醫療機構的行為,引導醫療機構正常的發展。通過在各個醫療機構之間引入競爭,醫保機構還能推動醫療機構運行效率及效果的提高。
2.4 加強對公立醫院補償機制的監測
政府作為公立醫院補償機制資金的提供者和保障者,應該對投入到公立醫院中的金額的使用過程及使用效益進行有效地監督和評價,對公立醫院資金進行科學的監管,重視對醫院資金流入流出的監督管理,保障醫院資金的合理有效利用。在補償機制的監管體系中,可以考慮推行績效考核的激勵性補償方式。通過對公立醫院投入資金運行效率等方面的綜合考察評價來對公立醫院進行相應的補償方式,不僅可以對公立醫院起到激勵的作用,同時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對公立醫院進行監督管理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熊瑞文. 醫院補償機制論[J]. 中國衛生經濟, 1990, 9(8): 44-47.
[2] 鄭大喜. 醫療保險費用支付方式的比較及其選擇[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05, 19(6): 6-9.
[3] 陳瑤, 朱曉麗, 肖龍華. 我國公立醫院財政補償機制理論與現狀分析[J]. 醫學與社會, 2010, 23(12): 36-39.
[4] 楊慶松. 對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的幾點認識[J]. 衛生經濟研究, 2009(9): 17-18.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農業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0%以上。自2000年全省藥品監管系統組建之初,就把藥品市場整頓的重點放在了農村。針對農村醫藥市場存在的問題,本著治標更要治本的原則,扎實有效地開展農村藥品監督網和藥品供應網(以下簡稱“兩網”)建設。經過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到2006年底,全省已實現了“兩網”的縣、鄉、村全面覆蓋。
監督網、供應網讓農民放心用藥
黑龍江省按照“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市場調節、政策扶持、法律規范”的原則,切實加強農村藥品“兩網”建設。
建立以行政監管為主體,以社會監督為補充,以技術監測為支撐,以宣傳和誠信建設為保障的農村藥品監督網絡。一是組建省、市、縣三級專職稽查隊伍,配備了一線執法人員,建立并完善了機構健全、責任明確的藥品職能監管體系。二是充分依靠社會力量,建立縣、鄉、村三級社會監督網絡。三是加大宣傳力度,形成社會輿論監督網絡。四是發揮技術監督網絡作用,不斷完善檢驗監測功能,將農村藥品快速篩查與市(地)藥檢所技術檢驗相結合,提高鑒別假劣藥品的準確率,降低監管成本。五是加強涉藥單位誠信網絡建設,大力加強對藥品經營企業和用藥單位的誠信管理。
構建以規范藥品購進渠道為核心,以確保藥品質量、解決農民用藥安全和需求為目的的形式多樣的藥品供應網絡。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培育和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帶動城鄉一體化連鎖經營;鼓勵支持有實力、講誠信的城市藥品經營企業向鄉村延伸經營網點,開展藥品集中配送、連鎖經營;借助農村醫療衛生網絡,拓展農村藥品供應網絡;以城市藥品批發企業為藥品配送平臺,通過集中代購、統一配送的方式,保障農村藥品質量;充分發揮第三方物流的便捷優勢,降低成本,延伸藥品配送網絡;積極探索醫藥分業模式,開辟醫藥聯手凈化農村藥品市場的新途徑,將鄉鎮衛生院或村級衛生所原有封閉式藥房改造成開放式藥店,并使其加盟成為連鎖企業的門店,實行統一配送藥品;借助農村供銷社及醫療、計生機構設立藥品專柜。
把農村“兩網”建設工作上升為政府行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從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高度出發。重視和支持農村藥品“兩網”建設工作;制定并出臺了對舉報人員獎勵,協管員、信息員報酬和培訓制度,經費由省財政部門設立專項解決;各級政府按照《意見》要求,切實加強了對農村藥品“兩網”建設工作的領導,將此項工作自覺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之中,列為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
“兩網”建設是德政工程
實踐證明,開展農村藥品“兩網”建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具有一舉多得的效果。它既深化了藥品流通體制改革,促進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單位向規模型、效益型、服務型方向發展,又擴大了就業,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為國家增加稅收。
從根本上解決了多年農民用藥的實際困難。在鞏固和加強農村藥品市場監管工作的同時,通過建立農村藥品區域集中配送、城鄉藥品連鎖經營以及醫藥合作發展藥品服務網點等多種形式的供藥網絡。據統計,2006年農村藥品終端供應價格較2001年平均下降30%,有的品種下降超過50%,廣大農民非常歡迎、高興和滿意。
從體制上凈化了農村藥品市場。農村藥品“兩網”的建立,在監管層面上,形成了覆蓋縣鄉村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藥品市場監管體系,解決了鄉村監管存在死角和空白的問題,為規范農村藥品市場提供了有力保障。
進一步強化了農村藥品監管。“兩網”建設合理地整合了監管資源,協管員、信息員的配備,增強了社會監督的參與度,提高了農民群眾對藥品使用、識別、法律法規規定的認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實現了藥品經營企業與醫療衛生機構的雙贏?!皟删W”促進了藥品經營企業與醫療衛生機構間的合作,在藥品購進渠道上,有一定經營規模、質量保證體系和服務體系健全、誠信度高的批發企業,通過直配制和代購制等形式建立藥品配送平臺。
促進了農村藥品市場的健康發展?!皟删W”建設徹底改變了以往農村醫藥市場封閉、壟斷和混亂的落后狀況,通過采取政策引導、市場調節、引進競爭機制等措施,藥品經營企業積極向農村拓展經營領域,并逐步向市場網絡化、配送規?;⑶酪幏痘较虬l展。
“兩網”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農村藥品“兩網”建設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還存在著與農村醫療體制改革銜接配套不緊密、長效機制不完善、一些地方網絡運行的整體質量和水平不高等問題。為了使“兩網”建得起、立得住、運行好,并且能夠長期穩定發展,讓廣大農民長期受益,還應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與“新農合”相結合,努力探索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農村藥品“兩網”建設是為改善廣大農民就醫用藥狀況,提高農民整體健康水平的重要舉措。因此,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還要通過履行自身職能,認真研究探索“兩網”建設與“新農合”工作進一步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的途徑和辦法。
與誠信體系建設工作相結合,使“兩網”建設和誠信體系建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在建立誠信檔案、分級監管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以監管促誠信的措施和方法,實現行政監管與企業自律的良性互動。按照國務院推進“萬村千鄉市場”、“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等工程的要求和有關政策,鼓勵誠信度高的連鎖企業和批發企業向農村延伸網點和開展集中配送,扶植誠信企業做大做強,促進農村藥品市場秩序的進一步規范,促進藥品“兩網”建設健康,穩定發展。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病例報告數據庫中有關奧利司他的病例報告120余例,主要不良反應表現為便秘、腹痛、腹瀉、頭暈、月經紊亂、皮疹等。2010年9月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修訂奧利司他制劑說明書的通知》,已要求在國內對奧利司他制劑說明書內容進行更新,加入相關的警示。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建議消費者仔細閱讀說明書,當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相關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建議醫師和藥師應按說明書指導患者正確用藥,一經發現應及時進行檢查和治療,同時將不良反應病例上報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數據庫。建議相關藥品生產企業將用藥風險告知醫務人員。同時加強不良反應監測工作,采取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我國疫苗監管體系通過世衛組織評估
本刊訊 3月1日,WHO疫苗監管體系評估專家組組長拉瓦里?貝爾加比在京宣布,我國疫苗監管體系通過WHO評估,成為全世界第36個具有合格監管體系的疫苗生產國。
據了解,WHO疫苗監管體系評估是衡量一個國家藥品監管和疫苗質量的重要標準,通過其正式評估,是對一個國家藥品監管能力的全面檢驗,目前已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此次評估中,WHO專家依據各項標準對我國疫苗監管體系開展了7大板塊的評估,具體包括國家監管體系、上市許可工作、上市后監管包括接種后不良反應監測、批簽發、實驗室管理、對生產場所和分銷渠道的監管檢查以及臨床試驗的授權與監督等方面的工作情況。專家們還赴北京、上海、河北、江蘇等地考察當地疫苗監管單位。在評估中,我國批簽發和實驗室管理兩個板塊滿分通過,其他5個板塊也是高分通過。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邵明立表示,這一成果展示了我國藥品監督管理體系建設取得巨大進步,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同時也表明,我國疫苗產品質量保障工作是嚴格規范的。
來自丹麥的先進理念――
中國臨床試驗管理方案如改進可節省10個月時間
本刊訊(《中國醫藥導報》記者 王麗) 1月19日,丹麥王國駐華使館在上海舉辦了“中國――丹麥關于生命科學行業IT新領標研討會”。與會的50多位來自各大醫院和醫藥公司的資深醫生、科學家和高層人士聆聽了丹麥網絡科技咨詢公司NNIT和它的歐洲合作伙伴PharmaSol做的報告。與會者認為,若能采用正確的方法,遍布中國的各個醫藥組織可在臨床試驗管理的實施過程中節省10個月時間。
丹麥駐滬領事館總領事何麗蘭女士為研討會致開幕詞。她在開幕詞中說:“中國的保健品領域在過去的20年中經歷了巨大的發展。中國學習和適應新技術和新方法的能力令人驚嘆?!?/p>
通過快速應用包括認證和培訓相關的臨床數據管理系統,保健品公司把基于紙張的臨床試驗轉變為基于電子化CDMS管理的臨床試驗,使得公司能夠應對更快速的臨床試驗操作,從而幫助公司在實施耗時、降低成本等方面節省10個月的時間并且迅速提高公司的合規性水平。
目前,估計全球有7%的臨床試驗正在中國進行,隨著這些臨床試驗的實施,中國將在2020年超越日本和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醫藥市場。
NNIT 總經理Jonas Dan J?rgensen 在講話中提到:“中國醫藥公司對遵守當地政府相關規定的需求日益增加。因為當地政府對公司的行業規范要求越來越嚴格,同時也對公司達到國際標準的合規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
據了解,NNIT 致力于幫助中國各個醫藥組織配置甲骨文臨床和遠程數據采集系統,該系統是行業公認的用于臨床研發的應用程序。NNIT 是一家總部設在丹麥、處于領先地位的國際網絡科技咨詢服務公司,它致力于提供一系列網絡科技解決方案、配套服務以及在高度規范的生命科學和醫藥行業內給予擴展領域的專家支持。
世界首臺帕金森治療儀在哈爾濱研制成功
突破了治療帕金森病主要依賴藥物和手術的局限
本刊訊日前,由我國專家研制的世界首臺帕金森治療儀“經顱磁電腦病治療儀”在哈爾濱通過了黑龍江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鑒定結果表明,“經顱磁電腦病治療儀”(也稱奧博帕金森治療儀)填補了國內外空白,經顱磁電技術在物理治療帕金森病領域居國際領先水平。
據悉,目前全球有400多萬例帕金森病患者,中國已超過200萬例,且每年新增近10萬例。目前,藥物治療只能控制癥狀而不能治愈,手術治療主要有毀損術、腦深部電刺激術和組織細胞移植術。毀損術因其對腦神經的破壞不可逆,還會產生并發癥,現已不主張采用;腦深部電刺激術,即安裝腦起搏器,因需要在腦內植入異物而存在風險,且費用高昂;組織細胞移植術,利用立體定向技術向腦內移植能夠產生多巴胺的神經細胞尚處于探索中。
世界首臺帕金森治療儀的問世,突破了目前國際上治療帕金森病主要依賴藥物和手術的局限,讓這一世界性醫學難題有了新的治療方法。目前,奧博帕金森治療儀已進入產業化生產,首批產品已經下線。
清華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研究院成立 王忠誠院士任院長
切實加強全區“兩網”組織機構建設,及時調整“兩網”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并且結合實際,對農村藥品監督業務協管員和義務信息員適時進行調整充實。同時,進一步健全完善“兩員”聘任、培訓、考核制度,建設切實有效的領導管理機制。
二、工作內容
(一)進一步完善供應網絡建設。區鄉村各級醫療機構、區級藥品批發、連鎖企業以及藥品零售門店是農村藥品供應網絡的主體。進一步完善集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農村零售藥店“三位一體”的農村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強化對農村藥品供應網點的監督管理,力求做到布局合理,方便廣大農民群眾購藥用藥,保證藥品質量。具體要求:一是積極配合區紀委、衛生等部門對基本藥物供應工作,確保基層醫療機構藥品供應網點從合法渠道購進藥品。二是積極配合新農合、社保等管理部門做好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藥店的管理,提供全面的監管信息,為確定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藥店提供決策參考信息。三是督促、指導藥品經營企業和藥品零售門店嚴格實施《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切實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進一步增強農村藥品質量保障能力。四是進一步指導各級醫療機構加強藥房的規范化建設,促進其合理儲存、使用藥品,保障藥品質量,增強科學用藥、合理用藥能力及水平。
(二)進一步強化監督網絡建設。一是繼續與區街道辦事處和鎮鄉政府形成聯動一體監管體系,協助查處藥品違法行為。二是適時對鎮鄉藥品監管義務協管員和村社藥品監督義務信息員給予調整充實,保持農村藥品義務協管員、信息員隊伍的相對穩定,鞏固農村藥品監督區、鄉(鎮)、村三級聯動監管機制體系,形成縱到底、橫道邊的藥品監督網,確保對全縣藥品質量的監管到位。三是進一步完善藥品監督協管員信息員的選聘、考核、培訓、獎懲等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完善義務協管員、信息員信息檔案,強化對藥品監督協管員、信息員實施的動態管理。五是充分發揮義務協管員和信息員在農村藥品安全監管中的積極作用。
(三)不斷探索創新監管模式,提升監管水平,鞏固創新成果。對區食品藥品安全信用網絡信息電子監管平臺實施平臺維護。一是對部分變更過的藥品零售經營企業相關信息內容進行及時更新和實時監控,確保數據的正常傳輸。二是完善部分新增社保定點藥店、藥品零售單體門店硬件設施,納入信用網絡監管范疇,實現電子監管平臺對接。三是進一步完善電子監管制度建設,切實做好日常維護,充分發揮電子監管平臺在農村藥品“兩網”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四)切實做好農村藥品安全監管。立足強化開展日常巡查,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工作。一是力求監管面達到全覆蓋。全年度對全區農村藥品供應網點的監督檢查覆蓋率不少于90%,其中鄉鎮藥品供應網點的監督檢查不少于兩次,村級藥品供應網點的監督檢查不少于一次。同時要建立完善的日常監管檔案。二是完善建立農村藥品供應網點藥品安全信用檔案。建立考評制度,實施藥品安全信用等級考評。三是全面完成市、區要求的專項整治任務。對藥品經營使用單位檢查中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依法進行處理。四是高度重視藥品舉報投訴,對藥品舉報投訴案件,及時辦結率必須達100%。五是進一步強化技術監督的作用。將農村藥品供應網點和基本藥物品種納入藥品監督抽驗的重點單位和重點品種。
(五)切實做好培訓,進一步加強宣傳。一是對義務協管員、信息員進行年度業務培訓。針對協管員、信息員調整充實的實際情況,重點培訓藥品監管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和義務協管員、信息員工作職能職責等業務知識。二是對農村藥品供應網點負責人及質量負責人進行年度業務培訓。針對藥品零售門店和基層醫療機構的不同特點,分期分批的組織開展。重點培訓藥品經營使用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和藥品質量管理相關知識等業務知識。三是充分利用“3.15”、“6.26”、“12.4”等國家相關法定宣傳日,深入開展藥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科學用藥、合理用藥、安全用藥以及假劣藥品識別等知識的宣傳。采取深入基層開展現場咨詢、發放宣傳資料、開設宣傳專欄等多種方式廣泛進行宣傳,做到宣傳到位,深入到農村基層村社,促進藥品安全知識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