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地理課堂導入案例
時間:2024-01-24 17:00: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地理課堂導入案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地理 鄉土地理 生活地理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68-01
鄉土地理主要包括了人們所在地區、市、省的自然、人文等地理知識。因為與生活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滲透鄉土地理內容會提高教學的實用性、生動性。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上有效應用鄉土地理知識是本文所關注的重點。
一、鄉土地理概述
“鄉土”包含了人們家鄉地的人文、自然環境,如經濟、民俗、生物、地質等。地理學科中,相應也有一門叫“鄉土地理”的分支學科。依新課標標準,中學地理中的“鄉土地理”教學應靈活依當地需要,向學生介紹本地區、市、省的地理知識。
高中地理明顯難于初中地理,致使其教學過程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課堂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很容易讓學生感覺知識接受困難、學習熱情降低。因此,可在高中課堂上適當滲透鄉土地理教育,讓學生了解與身邊生活關系密切的地理知識,感覺到知識的實用性,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
二、高中地理中滲透鄉土地理教育的意義
(一)提高教學實效性
第一,高中地理知識難度較高,很多學生學習起來都感覺吃力。若在教學中引入鄉土地理案例,會讓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具體,便于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第二,鄉土地理與學生身邊生活聯系較高,滲透鄉土地理教育會促進學生主動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并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出來、解決實際問題;第三,鄉土地理教育會讓學生了解到更多所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內容,激發起更深的熱愛家鄉、乃至熱愛祖國的感情。
(二)培養學生學習品質
首先,教師講授與生活聯系緊密的鄉土地理知識,會讓學生對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更感興趣,逐漸養成在生活中主動觀察地理現象、并結合理論不斷思考的自學習慣;其次,若在教學中時常滲透現實地理問題,可引發學生思考,不僅培養了學習興趣、也提升了思維能力。
三、鄉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的應用對策
教師可在地理課堂上導入一些鄉土地理案例,引導學生逐漸進入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的課堂導入不夠生動、豐富,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而成功的情景導入,可讓學生富有興趣的學習地理知識,提高學習動力。創設情景、吸引學生注意、使其了解教學資料是一種較好的導入方法。因此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可引入一些鄉土地理材料,使學生直接感受來自于生活的地理知識,自然而然的進入到本節地理課的學習中來。因為鄉土地理材料多源于生活,比較直觀、親切,若上課開始階段引入鄉土案例,會很快吸引學生注意,導入效果較佳[1]。如,在《天氣系統》一課教學中,可在上課前播放本地區近幾日天氣預報視頻,讓人感覺新鮮有趣,且地理知識并不脫離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以后若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天氣現象,學生也很容易想到應用學過地理知識來分析、思考,養成自學能力[2]。
(二)利用鄉土案例,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教師通過在課堂上適當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是教學中常見的引導方式。以往的地理課堂上,教師經常一味“填鴨式”教學,提問很少;新課改之后,教師會增多很多課堂提問,但往往對提問的方式及次數把握不夠到位,仍無法使教學效果得到較大提高。成功的提問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思考、質疑及創新過程。若在地理教學中引入鄉土地理現象、適當提問,會讓學生樂于思考身邊的地理事物、促進其對課本知識的準確理解及應用;此外,教師還可利用鄉土案例引導學生在多角度設問。這樣,既開發了學生思維,也使課堂氛圍變得活躍。有時可能會出現學生提出較“奇怪”問題的情形,教師應有意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即使暫時無法回答也要以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力圖讓教學活動在師生合作、共同成長的氛圍中完成[3]。
(三)利用鄉土案例,完成知識的鞏固強化
為對本節知識進行鞏固及總結,教師應組織應用訓練,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本課內容、學會在生活中應用。在訓練中,教師可引入鄉土地理材料,注意在結合實踐同時、突出本節重點。例如,《城市地域結構》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講完理論知識后,向學生展示本市地圖、利用本節知識分析本市布局及結構等。這樣,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便于及時了解到學生的接受程度,適時補充指導。
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滲透鄉土地理教育,有利于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及學生學習能力養成。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鄉土地理現象及案例,激發學生熱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思考,并讓他們學會在生活實踐中應用地理知識,以完成新課改下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宜金.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結合鄉土地理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關鍵詞】高中地理 案例教學 探究
一、高中地理教學應用案例教學的目標宗旨
1.鍛煉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全面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根本宗旨,即在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知識如果得不到轉化利用就是去了其本身應有的價值,案例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應用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地理知識存在某些知識點很抽象,與實際生活聯系并不大,這種狀況增加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難度。案例教學則應用學生比較熟悉的案例素材與地理課堂教學知識相聯系,不僅降低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理解的難度,而且更容易讓學生掌握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進而能將所學的地理知識活學活用,提升了學生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豐富化的教學案例也有利于寬闊學生的眼界,開拓學生思維的思路,進而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鍛煉發展的機會。
2.營建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的自我探索能力。案例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案例教學為學生的合作討論創造了條件,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參與性獲得了充分的發展。課堂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小組討論,促進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有利于構建平等和諧,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學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學生在自我探索下獲得的知識經驗往往記憶更加深刻持久,如此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就會顯著提升。
二、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的積極作用
1.案例教學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立足于教材知識與具體案例相結合,有利于創設貼切恰當的教學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2.案例教學增強了課堂教學活力,相對寬松化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學生大膽發言,順應學生自我個性的發展。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尊重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高。
3.案例教學對于教師能力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案例教學使得教師的教學思路更加開放,有利于建設民主化課堂教學氛圍。學生受這樣的氛圍耳濡目染,也會在思想意識上樹立合作平等等觀念。
三、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精心選擇案例,優化課堂教學程序。案例選擇要與高中地理教材內容相吻合,這是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應用中的關鍵。對于案例的選擇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要立足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將趣味化與知識化相融合。對于案例的選擇要進行精心篩選,案例要選擇的恰當,選擇范圍可以開闊化,無論是從教材提取還是從生活中提取或是相關的文獻材料中都可以,案例的選擇要把握住客觀真實、科學合理的原則。對于案例的應用要對實行的效果做好預測評估,要以學生能力發展為立足點,要保障選擇的案例能夠切實吸引學生,能夠有效激發學生進行研討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活力。如果應用的案例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這時候教師要有充分的補救性策略,例如可以換一個案例,繼續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要結合學生現有的能力發展水平選擇案例,對于應用的案例可能性帶來的教學效果,教師也要提前做好預測評估。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我發揮的空間,適時進行引導點撥,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2.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的具體應用過程。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案例教學已經獲得了中學教育教學的肯定?,F今的高中地理教材都有很多案例內容,為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創造了條件。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好地理教材上的案例,引導學生利用案例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進而鍛煉學生的思維發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索能力。案例教學的具體應用一般先是從問題的導入開始的,接下來再進行小組研討,針對問題出臺處理對策,篩選出最佳處理對策,最后確定實行步驟。這是案例教學的普遍程序,在具體的案例應用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點,結合教材知識等進行靈活創新,豐富完善。要將總結反思作為案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這樣能夠提升學生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層次探究,進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案例教學的具體應用要靈活多樣,要結合具體實施的條件來開展,決不能只流于形式,陷入呆板僵化的局面。案例教學對于教師的業務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課堂駕馭力,能夠對整個課堂秩序,學生發展思路做到良好的了解與調度。教師要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夠掌握學生對問題討論的大體方向,要積極為學生的思維鍛煉創設條件。案例教學同樣也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要發揮好自身協調組織的角色,學生要發揮自身主動參與的角色,這是案例教學取得顯著教學效果必不可少的條件。
一、深入研讀教材文本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是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分析、理解教材,在此基礎上豐富教材、整合教材、駕馭教材,進而有效地使用教材。高中地理教師在備教材文本時,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善于分析教材。要明確教材編排意圖及前后聯系,要把教材內容放到對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理解的整體中去加以分析,并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其二,學會活化教材。教材內容是相對靜止的,而生活和現實世界是發展變化的,教師要結合社會和生產生活實際搞活教材??梢詫Ω咧械乩斫滩闹械臏髢热莺颓吠字庍M行修剪,補充一些與地理教學相關的新鮮素材,如最新地理數據、地理圖表與圖片、身邊的地理現象、社會熱點問題、新近發生的地理事件等。其三,重視比照教材?,F時的高中地理教材有人教版、魯教版、湘教版和中圖版四個版本,且各具特色,備課時要將本地使用的版本與其他版本教材相同或相似章節內容進行比照分析,取長補短,必要時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刪減、補充、分解、重組、轉換甚至修正。
例如,在江蘇省地理高考《 考試說明 》“必考內容”中,關于“自然災害”這一考點的具體考試內容要求是“旱澇、臺風、寒潮、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而江蘇省選用的三個版本教材中,人教版只在《 必修1 》第二章第三節“案例2”中介紹了“臺風”和“寒潮”的成因與危害;魯教版和湘教版在《 必修1 》第四單元(章)專門安排了一節關于自然災害的內容,但均是重點介紹“洪澇災害”。所以,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須參考其他版本教材或查閱相關資料,對教材中未涉及的其他自然災害或講述不完整的自然災害進行適當補充,并能利用近年發生的自然災害為案例,以深化對自然災害內容的理解。
二、巧妙設計教學導入
教學導入是指在一項新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開始時,教師采用恰當的教學媒體和教學方式,闡明學習目的與要求,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教學行為方式。導入是整個教學活動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和效果。科學合理的導入,可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擴大學習需求、增強學習內驅力,從而優化學習過程。教學導入不只是由舊課轉入新課,還包括教學環節之間的鏈接與過渡以及學生學習狀態的調整。在設計高中地理教學導入時,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導入形式要多樣化。可以通過復習舊課、目標呈現、問題情境導入新課,也可利用地理圖片、地理現象、地理影像、地理實驗、地理活動、地理諺語、新聞事件、趣味故事等形式導入。一種導入方法不要連續使用,每次教學導入要給學生以新鮮感。其二,導入要具有目的性、啟發性和趣味性。能使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明確目標,引發學生對一節課產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欲望,開啟學生的地理思維。其三,導入要簡練。導入時間安排要緊湊、把握要恰當,避免導入冗長繁雜、喧賓奪主,淡化教學重點和難點。
例如,在學習高中地理《 必修1 》(魯教版)第二單元第二節第五目“常見的天氣系統”時,可利用學生熟知的地理現象,設計地理問題導入新課:“同學們,正常年份,我們長江中下游地區6月份為什么會經常出現連續性陰雨天氣?7、8月份為什么是多炎熱少雨的天氣呢?”問題一出,學生立刻產生了興趣、引發了疑問、激活了思維,學生用渴望的眼神盯著教師,等待問題的答案。這種從學生身邊的地理現象出發,設計帶有懸念性的地理問題導入新課,既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又巧妙地提出了學習任務。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三、優化課堂提問藝術
課堂提問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的重要途徑,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它是一門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教師如果能采用精彩迭出的提問藝術,會使學生入情入境、欲罷不能,課堂教學往往會組織得有聲有色。課堂提問的基本要求是:精心設計,注意目的性;難易適度,注意科學性;新穎別致,注意多樣性;循循善誘,注意啟發性;因勢利導,注意靈活性;面向全體,注意廣泛性;因材施教,注意針對性;正確評價,注意激勵性。課堂提問時要避免以下現象:提問過于頻繁,問題數量過多;提問時“亂點鴛鴦譜”,不注意發問對象;總喜歡找優秀生回答問題,忽略中等生,冷落學困生,出現“少數人表演,多數人陪坐”現象;問題提出后,不給學生思考時間,立即點學生回答;學生正在思考問題或學生已經答對了一半還在思考另一半時,教師打斷學生思緒并迫不及待說出答案;教師對學生回答不表態、不評價,即使表態也含糊其辭,或褒貶過度、夸大其辭。
例如,在學習高中地理《 必修3 》(魯教版)第三單元第三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南水北調為例”時,教師可采用連環式提問方式,設計以下問題串: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有何特點?(學生:水資源地區分布很不均衡,總體上南多北少)我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缺水嚴重,除了水資源短缺外,還有哪些原因?(學生:華北地區人口稠密、耕地比重高、經濟發達,生活和生產需水量大;水資源污染、浪費較嚴重)水資源短缺會對當地造成什么影響?(學生:影響人們正常生活;制約地區經濟發展;造成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如何解決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學生:跨流域調水,如南水北調;合理開采地下水;節約用水,合理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海水淡化等)南水北調的水源地在哪里?(學生:長江)長江成為南水北調水源地的條件有哪些?(學生:長江流域面積大,徑流量豐富且較穩定;長江距離缺水地區較近,地理位置適宜)南水北調工程有哪幾條線路?(學生:有東線、中線、西線三條線路)以東線工程為例,說明東線工程實施后,對華北地區、沿線地區及長江有哪些深遠影響?(學生:答案略??蓮姆e極意義和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兩個方面分析說明)以上八個問題由此及彼、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前一個問題解決后再探究下一個問題,問題解決完了,預定的教學任務也就圓滿完成了。
四、積極實施對話教學
教學本質上是對話的實踐,對話過程就是教學主體間的合作與互助、思想碰撞與精神交流的過程。作為高中地理教師,應該積極探索與嘗試對話教學,在課堂中多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對話活動。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彼此的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增進彼此的理解;只有對話,才能進行思維的碰撞。從對話主體角度看,主要有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師本對話、生本對話及師生的自我對話等類型,其中“生生對話”在高中地理課堂中難得一見,而真正能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激活學生地理思維、深刻體驗學習樂趣的是生生對話。生生對話活動一般有交流討論、成果展示、相互點評、完善提升等主要環節。在課堂中,學生可以圍繞某一對話主題展開討論,可以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可以對他人觀點發表意見。通過質疑對抗,學生對地理知識或地理問題會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與理解,并能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在組織對話活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教師設計的對話主題要貼近學生實際,對學生要有較強的吸引力。二是對話主題難度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水平,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杜絕“偽對話”。三是教師要掌控好對話的方向和進程,當學生發言明顯偏離主題或爭論無果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調控。
例如,在學習高中地理《 選修6 》(魯教版)第三單元第一節第三目“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時,可設計以下對話主題:“請從環境污染的類型、危害及發展趨勢、防治措施等方面,介紹一下你家鄉環境污染的現狀?!币陨蠈υ捴黝}的設計是基于學生對周圍的環境更加關注,感受也最為直接和深刻,更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對話活動。教師先安排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交流,再由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組成員進行點評,然后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內容進行評價、篩選、整合與補充,最后教師由“學生家鄉環境污染的現狀”總結出“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通過這一對話活動,學生不但獲取了地理知識,增強了保護環境的危機感和責任感,還培養了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與合作精神。
五、增強課堂留白意識
許多高中地理教師經常納悶甚至埋怨學生:“很多地理知識和地理問題講了多遍,也講得很透徹,為什么檢測時錯誤率仍然很高?”其原因有多方面,筆者認為,教師不重視課堂留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所謂課堂留白,就是指在課首、課中或課尾留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感悟、總結、質疑、修正與完善。課堂留白,不是空白,它是動靜的和諧,是張弛的結合。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教師要在適當時候、適當地方將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體驗、自行總結、自我反思。只有學生親身體驗得到的東西、全心領悟得出的道理,才能永遠沉淀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才能形成地理綜合能力,從而由學懂、學會地理知識,上升到能獨立分析地理問題、正確解答地理問題,進而生成新的地理問題。課堂中需要留白的地方很多,如提問時留白、承轉處留白、探究處留白、質疑處留白、想象處留白、解題后留白等,尤其要重視“課尾留白”。在課尾留出3~5分鐘時間,讓學生在安靜的課堂環境下,對整堂課學習內容進行回顧、總結與反思:深悟文本精髓,建立知識鏈條,架構知識體系,歸納解題思路,查找不懂問題,審視學習態度。同時,教師走進學生當中,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同時注意獲取有益的教學反饋信息,以作為進一步調整教學方法、改善教學行為的重要參考。高中地理教學中,堅持課堂留白,一定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高中地理《 必修2 》(魯教版)第三單元第一節第一目“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時,可先指導學生用4~6分鐘時間閱讀教材圖3-1-2“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及知識窗“農業區位論”等材料,自主分析、理解、歸納影響農業區位的三大因素,然后學生交流認識,教師作出評價。接著再給學生1~2分鐘時間自我感悟,進一步理解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是一成不變的嗎?請舉例說明?!睂W生獨立思考1~2分鐘后,組織學生交流各自觀點,教師作出評價。再給學生1分鐘時間自我領悟,深化對農業區位因素的理解。之后,教師指導學生用3~4分鐘時間閱讀教材“活動”內容,完成“活動”中給出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互評,教師做出評價并提供“問題”的答案。再給學生1~2分鐘時間自我體會,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之后,教師設置探究題:“結合當地或家鄉的農業生產實際,談談促進和制約當地或家鄉農業發展的主要區位因素?!敖處熃o2~3分鐘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后鼓勵學生充分展示、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并組織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教師再做評價。最后,再留出3~5分鐘時間,讓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回顧與總結。本課采用活動和案例教學形式,并在提問時、探究處、交流后、課尾處進行多次留白,學生不僅充分體驗了學習過程,透徹理解了農業區位理論,還培養了運用農業區位理論分析、解決農業生產中現實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課標;學生;探究問題
高效課堂改革是我國中小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效地理課堂改革是高中高效課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效地理課堂改革的形勢下,高中地理教師該如何備好課呢?
第一步:研讀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編寫地理教材的依據,也是進行地理教學的依據,它規定了高中地理教什么和怎么教。研讀課程標準,領會課程標準的基本內涵,在備課中認真貫徹課程標準的各項要求,是備好高中高效地理課的前提。考試大綱對教學具有反饋作用和指導作用,考試大綱規定了考什么和怎么考。認真研究考試大綱能有效增強備課的針對性,減少盲目性。
第二步:備教學目標
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是教師制訂教學目標的依據。地理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在全面了解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制訂合適的、可以實現的教學目標。制訂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既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又不利于課堂教學,還會影響教學效果。
第三步:備例題
作為高中地理教師,有必要也必須將歷年的高考和水平考試地理試題按章節歸類,在備課時盡量參考對應章節的試題,從中精選出幾道經典的試題作為例題,穿插在課堂教學中講解,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尤其對重點、難點的理解。
第四步:備學生
1.備學生的基礎
教師要熟悉自己學生的學習基礎、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這樣教師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合適的課堂教學,做到因材施教。
2.備學生難懂的、有疑問的知識
學生學習沒有突破難點,對知識點存有疑惑,將直接影響對新知識的接受和課后練習的完成。那么,教師如何來備學生難懂的、有疑惑的知識呢?
(1)教師備課時要能夠準確地把握地理教學的重點,能夠預測到學生可能難以突破的難點。備課時換位思考,結合學生現有的智力水平和接受知識的能力,幫助他們實現知識由易到難的轉化。
(2)獲取學生認為是難懂的、需要教師詳細講解的問題。教師要求地理課代表提前布置好每一節課的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將預習過程中遇到的難懂的問題記下來,交給地理課代表,由課代表交給老師。教師將學生的問題進行匯總分類,作為備課的重要參考依據。
3.備學生易錯的知識
在備課時,教師可特意準備一些本節課學生易錯的問題,故意上課時錯給學生看,錯給學生思考,使學生引以為戒,達到防微杜漸的目的。
第五步:備教學情境導入
情境導入旨在以情或以境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本章節的學習。課堂教學的前五分鐘是學生思想的安頓和學科思維的轉換期,是學生學習效率較低的時段。既然學生需要進行學科思維的轉換,那么就有必要設計情境,幫助學生快速轉換學科思維。
利用教材中的圖文,利用網絡搜索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音樂、影視視頻以及新聞,尋找生活中一些與本章節知識相關的案例作為情境材料,把這些具有吸引力的、真實的情境材料制作成長約五分鐘的情境。通過情景導入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外拉回到課內、迅速拉回到本章節的課堂學習中來。
第六步:備高效課堂的探究問題
一堂成功的高效地理課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對問題的探究,達到對知識的掌握。探究問題的設計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高效課堂的成敗。高效課堂自主學習的探究問題分為自主探究問題和合作探究問題兩大部分。
1.備自主探究部分的問題
自主探究問題部分主要供學生課前預習和檢測預習效果用的。這一部分立足基礎知識,但務必緊扣教材,通常是以填空的形式或簡答的形式出現,自主探究題的答案絕大多數可從教材上找到,但也要體現學習目標和大綱要求。
2.備合作探究部分的問題
(1)如何來備合作探究題?我們的做法是將各章節的知識問題化和將問題結合課程標準、現實生活、學生提供難懂的知識點、考試大綱等加以深化,然后選擇能體現學習目標、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供學生探究。
(2)合作探究問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合作探究的問題要承接自主探究部分,但合作探究題的難度和深度要高于自主探究題;合作探究的問題難度要適當,要把握好度,這個度就是學生通過合作或者教師的指導,經過一定的思維努力能夠得出較正確的答案;合作探究的問題要符合班情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既要面向成績好、基礎好的學生,也要面向基礎差的學生,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要讓全班學生在探究中都有收獲;合作探究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更要符合學生學習的需要;合作探究的問題素材要盡量聯系實際,把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大家熟知的實例和現象作為探究問題的素材;合作探究的問題數量要適當,一般設計為5~6個問題。
第七步:備反饋練習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學;教學理念;自主性
一、轉變教學理念,尊重學生主體性
傳統高中地理課堂所采用的授課模式是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不僅學生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機會,而且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也不允許其有過多的“表現”,長此以往,學生在課堂上就很被動,久而久之也就喪失了對地理的學習興趣。但事實上,無論哪一種課堂形式,歸根到底都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習方法,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方法,并最終使其產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意識的過程。鑒于此,高中地理新課改特別提出“注重對地理問題的探索。倡導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調查、地理實驗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為順應這一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大力推進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師生角色轉換學習以及探究學習。
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分組的依據,給不同小組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并在其探索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有意識的指導,幫助其形成最終結論。然后,由小組代表作總結性發言,教師針對各個小組的學習結論進行點評與總結,并評選出優秀的學習小組。這樣一方面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集體榮譽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主動養成研究資料、分析數據以及查閱文獻的能力與習慣。
二、優化教學方法,強化學生自主性
1.利用多媒體資源,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利用一定的輔助資源(如多媒體等),創設出一定的地理教學情境,讓學生把注意力快速集中在所要展開的教學主題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大多比較單一,教師單純依靠板書滔滔不絕地授課,卻并不能引發學生對于所講授內容的興趣,注意力無法集中,也束縛了其思維的發散性和想象力,最終影響到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而使用多媒體資源,則很容易將學生引入由教師所構筑的形象直觀的虛擬場景之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展開地理學習,興趣倍增。
以“時區和日界線”一節為例,事實上很多學生此前在觀看諸多國際新聞或是其他資料時都會發現這一奇怪的現象,同一時刻大洋彼岸的兩個國家居然擁有兩個不一樣的日期。教師針對這一“基礎”可以整理并選擇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科學性的案例,提問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向東航海的船只在行船日記的日期上,到達日會比出發日還早?什么情況下先出生的雙胞胎哥哥反而出生日期晚于弟弟?為什么我們在電視里看到在美國比賽的中國運動員,他的獲獎日期比我們看電視的時間還要早?這樣的問題設置可引發懸念,也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會立刻對新知識充滿好奇。
2.突出重點難點,強化理解記憶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很多“動態”的教學內容,其反映的是某一類自然現象的形成規律,比如季風、氣旋、斷層、火山等等。這部分教學內容由于其充滿靈活性,故而僅僅靠教師語言上的講述很難讓學生有充分的認識,或者說在學生固有的知識儲備中,很難形成一定的關聯性畫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適當選取一些視頻畫面、國內外事實紀錄片,讓學生在動態的影像中,將抽象的地理概念與地理現象和具體的地理事實聯系起來,直接把握重點和難點,更好地掌握地理運動規律。
以“季風”這一節為例,其記憶的混淆點在于我國夏季與冬季的季風風向。鑒于此,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地理素材制作一個Flash課件,為學生演示不同季節季風的風向,并結合一些具有娛樂性的歌曲歌詞(《青藏高原》歌詞當中有一句關于我國夏季和冬季的地理風向),幫助學生強化認識。這種動態影音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在逼真的情境中感知到具體的地理現象,比起單純靠文字記憶的方法更為直觀有效。
三、注重學法引導,提高課堂實效性
由于個人認知水平、生活背景的不同,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且無法回避的問題。因此,教師在具體的高中地理教學中,還要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層次性、差異化的教學,避免“一刀切”。高中地理新課改中所提出的“滿足不同地理學習的需要,建立豐富多樣的高中地理課程”更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建立一套有原則、更有靈活性的地理教學體系,在注重對學習方法引導的過程中,全面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只有讓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認知范圍內取得專屬于自己的進步,這樣的課堂才算是真的高效。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學如何實現有效性,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命題。身為地理教師唯有注重對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挖掘,才能從多方面為其創造出好的學習氛圍,才能致力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實效性,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董澤潤.探討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4).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案例教學;案例分析
引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設計完美的詮釋了這句話,課堂教學設計正是“預”的過程。在實施新課標以來,要發揮學生的主關能動性,凸顯學生的主導地位,發揮自主合作學習的優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下更多的功夫,注意調動學生課堂上的氛圍,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同樣,“預”的同時不能忽視了總結反思與分析。教學案例的分析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通過案例分析,可以促進每個教師研究自己,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提高、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避免從理論到實踐過程中的偏差,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案例是紐帶和中介。教學案例與課后案例分析是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的必由之路。
1課堂教學設計
1.1教學目標
地理作為一門所謂的“副科”沒少遭受同學們的“白眼”,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基礎較差,存在多樣的學習問題。高中學生對備考應考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但很多學生對基礎知識過于生疏,因此,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著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就尤為重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高考要求,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最終目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獲得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掌握有效的地理信息處理方式。
第一,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地去學習。
第二,學會通過已學的地理知識,分析現象,具備自主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樂于探究的能力,以及能夠獨立驗證地理原理的能力。
第四,使學生形成在游戲中學習的習慣,例如在拼圖中對各個地理區域進行全面的認識進而形成對地理終生學習的興趣。
第五,學以致用,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識。
地理學科與其它學科不同,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培養看圖、記圖、用圖的能。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根據教材特點將教材案例盡量生動的展現在課堂上。
1.2 教學內容及模塊整體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課程的三個模塊雖相互獨立,卻按照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人地關系統一設計,各個獨立模塊之間密不可分。三個必修模塊分別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
地理的主線是人與地理的關系,指導思想為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教學過程中要著手與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通過教學使學生獲得相關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并不斷深化,使這些知識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地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能夠在人類和環境問題之間有自己的認識、做出獨立的判斷并發表看法;能夠同學之間互相合作,作用科學的方式、知識和技能學好基礎知識。經過高一一年的地理知識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內容,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對高中地理有了一個已經不算模糊的認識,具備了一定的識圖、讀圖、用圖的能力,能理性的分析地理事物,具有初步地理思維能力,為地理學習的復習過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由于新課標改革的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學習比較緊張,學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區域地理知識的學習和必修三與選修六的學習與復習,任務繁重,這更需要同學們在高一的時候有一個好的基礎。
高三的地理教學具有高度的系統性,著重于知識結構、知識之間的聯系與理解掌握。由于高三學生對備考的理念和應試的要求較高,也要在應試的技巧與方法上有所重視,掌握好審題答題的方法、技巧。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訓練強度和內容都應有所區別,使學生取得更好的進步。
1.3 學情分析
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主導的地理教育過程中,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造成了有些學校對地理的直接不重視,這使得有些學生對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夠,造成課堂上理解不到位,實踐上能力發揮不出來,幾乎不主動探究課堂以外的地理知識。
隨著教育體質的改革,教育環境的變化,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已經貫徹落實到日常教學中,學生需要由過去灌輸接受的學習方式轉換為主動學習,不能只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記下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在考試時準確再現,學生的學習方法亟需改變。
第一、隨著課程難度的加大,課容量的增加,剛剛生入高中的孩子們常常表現出跟不上課堂進度的情況,不能進行及時的有效自我調節,使得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學生逐漸失去對地理的學習興趣,造成惡性循環。
第二、學習方法不科學,主動性差。大部分同學仍只習慣于以前聽講―背誦―練習―再現在試卷上,對課堂內容并沒有完全理解透,甚至有些學生覺得只要記住能在考試時答對就好,這樣機械的學習勢必收不到好的效果,也容易使學生因事倍功半而失去對地理的學習信心。尤其是高一地理難,知識點繁復,比較偏理科一點,剛剛到高中,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基礎知識沒有夯實,使得學生出現很多問題,需要教師慢慢培養學生個方面的能力。
由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新考綱,明確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率,是至關重要的。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樹立學以致用的觀念,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1.4 教案策略選擇與設計
首先,教學策略要在教學設計中體現到學生個體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不硬性規定學生應該達到怎樣的程度,根據學生各自的學習需求、方法、學習能力,選擇合適的目標,能夠“異步運行”以達到讓每個學生跟得上學習腳步,成績最大化惡目的。其次,教學設計要立足于課堂,以教材為范例,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學習。從新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教學設計也要常常反思,這是一個連續的,不斷改進和提好的過程,準備、實施、反思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過程,反思并完善教學設計是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學設計合適,才最有效。
教學設計要注意一下幾點:第一,教學目標明確化;第二,知識呈現情景化;第三,學習方式多樣化;第四,題目訓練模式化;最后,總結圖示化、表格化。這些都對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奠定了基礎。
1.5 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無非是要學生掌握并學會使用知識。重點及難點,顧名思義,即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但兩者又是有明顯區別的。重點知識是發揮著重要作用的知識,一般與貫穿整個地理或是在升學考試中占據大的分值。例如,地球地圖的認知和技能,對地理的整體把握起重要的作用。而難點是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困難的內容。例如,地球的運動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律掌握不好就很難理解其意義。很明顯,重點是指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難點是指知識的難易程度。而等高線地形圖的使用,氣旋與反氣旋,行政區域的劃分,氣候的類型及成因,地殼運動及其意義等知識即是教材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因此在做課堂教學設計時首先要確定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處理地理問題的能力。在確定重難點之后便要想盡辦法突破。
1.5.1 多學科滲透
地理是一門與很多學科有滲透關系的綜合性科學,在教學過程中如遇到學科交叉的知識可以用別的知識來解答,能達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即可。
1.5.2 例證
對教材中的難點,可以舉出學生熟悉的、典型的實例來說明。
1.6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包括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課內活動指學生除了聽課以外的活動,例如閱讀圖文,討論,制作,填繪地圖,表演等。課外活動包括地理觀測、閱讀寫作、競技、參觀旅游等?;顒邮禽d體、是橋梁,它能夠讓學生發現問題,體驗知識的生成,掌握方法方式,提高學習能力。
1.7 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水平不是教師本人說了算的,要看同學們是否接收到了需要的知識,教學方式是否能讓同學們接受,對教師的評價可以設在教學的多個環節。首先,可以將自己的教案、教學設計公示給別的教師,接受別人的批評指正抑或贊賞。其次,可以上公開課,俗話說群中的眼睛是雪亮的,多位老師觀摩課堂,提出自己的意見總會對授課者有幫助。最后,在課堂結束后可以調查一下學生對本節課的反響,例如,講氣旋時可以調查一下同學們對氣旋方向判斷這個知識的掌握率,試著聽取學生希望老師以怎樣的方式呈現課堂。
2 地理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2.1 導入式案例
類似于引言,導入式案例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地理課程開課之前或者一個地理單元開始之前運用的具有導入意義的案例。這類案例往往類似于一本書的前言,能夠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時效。在上課之前,通過導入式案例設計課堂背景,提出問題,能夠有效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課堂的內容滿懷期待,處于最佳接受狀態。例如,在講必修一第一章內容之前可以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來引出課題。教師先給出案例,讓同學們憑自己的直覺答題,然后再揭曉正確的答案,這種"設問"的方式往往能使學生盡快的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2 檢驗式案例
顧名思義,檢驗式案例是為了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應該掌握的知識,是否掌握了運用知識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從而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其形式一般是教師根據自己對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拋出一個不符合規定的案例,讓同學們找出不符合規定的地方,然后教師根據同學們反應的情況去引導。這種方式能有效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準確度和全面性。
2.3 實踐式案例
實踐式案例就是讓學生們明白地理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差距,提高學生對于知識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意識。例如在講中國氣候類型和自然帶的時候,可以通過對家鄉氣候的觀察使學生感受到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曹書通,曹書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目標的發展與展望――以歷年高中地理“大氣的運動”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3(10)
[2] 曹書通,曹書銘.“工業的區位因素”教學設計(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3] 李樺.例談新課程理念下地理教學目標制定的基本策略[J].地理教學.2013(06)
[4] 李軍杰.基于地理思維與能力目標達成的課堂有效教學――以“地理環境整體性”高三一輪復習課為例[J].地理教學.2012(24)
地理新課程要求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 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從教學創新做起,爭做創新科研型教師。教學創新源于教師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惑,教師要對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進行創新,探討教學的得失成敗,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后記等,回顧教學過程,調整教學策略,尋求最佳方案,積累教學經驗。新課程實驗初期,高中地理教師面臨著巨大挑戰,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產生了種種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結構清晰, 知識豐富,重點突出,教師只要按照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講清知識點,就能完成教學任務,考出好成績。而現在的教材變了,書本上現成的知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學生活動,這些活動怎么處理?講吧,不符合新課標要求,讓學生活動,老師又不放心,怕學生亂了,掌握不了知識點,影響教學成績。這就要求我們要圍繞這些困惑,積極進行實驗,從教學的創新設計,教學創新活動的組織和調控,到教學效果的檢驗,讓自己從中總結經驗教訓。老師在教學中探索、反思和再創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同時堅持撰寫教學后記,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回顧、總結和評價,進一步了解學生認知水平,改變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這樣,教師的綜合素質和研究能力不斷提高了,從而實現由教書匠到科研型教師的創新轉變。
2.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方法創新模式應是淡化教學形式,注重實效
對于新課程教學理念的理解和運用,要把握其實質,要神似而不能僅僅是形似。創新教學方法涉及教師如何教,其本質是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創新應注意創設課堂情境。教師可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進行情境導入,或是根據課堂學習內容創設一個情境,或是利用生活中的具體事例進行情境導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創設情境,營造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是使地理課堂妙趣橫生的前提。地理是一門與社會現象緊密聯系的學科,如講《大氣環境保護》中溫室氣體增加、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與保護、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時,可分別出示一幅漫畫,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興趣,讓其自己總結各種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再根據產生的原因找出解決的措施。學生在生動的漫畫中,加深了對知識的記憶,從而掌握了知識。
教學方法創新應該注重學生主體性和個性化發展。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和看法,即使一些問題尚未接觸,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新的問題呈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往往可以基于相關的經驗, 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這并不是胡亂的猜測,而是他們從經驗背景出發的合理推導。所以, 在地理教學創新過程中,應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的知識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教師應在整個過程中激發和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去探知,去獲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將學生分組,圍繞一個或一系列學習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我發現學生為了能使自己的見解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認同,就力求切合題意,并有所創新,就要從多方面進行全面地思考,這就促進了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們的分析、歸納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為了更好地使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室內授課方式,應充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拓寬學習空間,積極開展各種實踐式教學——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調查等。讓學生在客觀真實的環境中,去學習、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讓他們手腦并用,學以致用,去拓寬認知的視野,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為此,當學完“太陽高度”的知識后,我帶領學生到學校新校門前利用“立竿見影法”測量本地在秋分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角;還帶領學生去觀察學校附近新開公路的地層結構;還定期布置一些地理課外調查:調查本地土地利用狀況和農業生產情況,判斷本地的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的條件;調查家鄉人口數量和人口變化情況,探究人口變動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等。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使學生個性得以發展。
3.新課程要求高中地理教師要教會學生采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多渠道獲取知識,注重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