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3 15:0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保護非遺的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10-00-02
2011年6月1日,我國首部“非遺”法正式施行,這標志著長期以來,我國“非遺”保護領域無法可依的局面將結束。
作為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在“非遺”方面可謂璀璨多姿,但是如同其他國家一樣,我國在 “非遺”保護工作上也面臨著困境和難題。
一、“非遺”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但同時也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許多千百年來相傳承的東西正在或已經從人們的生活中褪去。全國各地對于“非遺”保護的狀況都不一樣,有的地方做得好,有的地方做得不那么好,有的地方甚至做得比較差,也沒有能力去做,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
過去,我國在接受 “非遺”方面一直存在一些疑慮和誤區,比如說很多人會有疑問:“傳統都是好的嗎?”再比如說有人也會問:“剪紙怎么成了無形文化呢?紙不是有形的嗎?這些年來,這種狀況逐步在好轉。我國從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到地方政府乃至社會各界,都逐步認識到這一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各地申報國家“非遺”名錄的積極性在高漲,做得也越來越專業,有一些舉措對于保護珍貴的“非遺”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在“非遺”受到普遍關注的同時,一些地方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即大力倡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一味地將“非遺”作為功利性賺錢工具使用,使得文化的色彩日益淡化。
我國很多地方在開發和宣傳“非遺”時,讓專家學者和民眾很是擔心。比如說某項“非遺”項目在性質上并不適宜公開表演和取悅游客,而是屬于較為嚴肅的民間儀式活動,它或許承載著敬畏天地、祭奠祖先和教育下一代等社會功能,結果卻很可能被誤用了,讓人們去觀賞花哨的服飾以及熱鬧的場景。這樣一來,不僅會讓那些局外人“誤讀”其嚴肅的內涵,還會讓應該傳承這一“非遺”文化的人們,失去原來對這一儀式所應有的莊嚴感、神圣感以及敬畏精神。這屬于文化內核被誤用和置換了。這樣的傾向很令人擔心。這種純粹出于商業目的開發,通常都會走樣,因為這些人首先并不會去尊重文化,他們只會考慮如何將一項“非遺”包裝成商品賣出去,這就會對“非遺”造成很大沖擊。
二、《非遺法》的中國特色
《非遺法》共6章45條,包括了總則、非物質”非遺”調查、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與傳播、法律責任等5個方面。其中,設立了非物質”非遺”保護的3項重要制度,分別是調查制度、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傳承與傳播制度。
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這是我國的一項較為特殊的制度,但是對于整個人類“非遺”保護工作都有積極的示范作用。我們在國際上也多次講過這一制度的意義和特點,國際社會,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都對這一制度的創立和實踐有非常正面的評價,認為其具有十分典型的中國特點,是中國在”非遺”保護實踐領域為人類社會摸索出來的一項有價值的可資借鑒的制度。
而且,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非遺”4級名錄制度,從鄉、縣、市再到國家,一路上來,能比較好地涵蓋我國境內各個民族的優秀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質”非遺”項目。這也方便了從國家層面較為全面地掌握“非遺”的“礦藏”。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是一級一級往上推薦的,這就能夠將那些最優秀的“非遺”進入到國家級名錄中來??梢哉f,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的設定,是“非遺”保護中國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傳承與傳播的制度而言,也是比較重要的。目前,“非遺”受到了經濟全球一體化和文化整合的沖擊,傳統的生活方式受到沖擊,隨之而來的是附著在那些傳統生活方式上的文化事項的改變乃至消失。我們建立一套傳承與傳播的制度,是希望通過一種有效的運作方式,讓“非遺”能夠比較好地傳承下去,一些有基礎的項目甚至能得到比較好地復興,一些已經走出人們視線的文化項目也能盡可能地保留一些樣本。
三、“非遺”保護的措施
(一)落實領導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將“非遺”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城鄉規劃。要建立健全“非遺”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成立國家”非遺”保護領導小組,定期研究”非遺”保護工作的重大問題。統一協調“非遺”保護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應的“非遺”保護協調機構。要建立“非遺”保護定期通報制度、專家咨詢制度以及公眾和輿論監督機制,推進“非遺”保護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要充分發揮有關學術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開展“非遺”保護工作。
(二)加大執法力度
加強“非遺”保護法律法規建設,推進“非遺”保護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要嚴格依照保護“非遺”的法律、行政法規辦事,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作出與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各級文物行政部門等行政執法機關有權依法抵制和制止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決定和行為。嚴厲打擊破壞“非遺”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重點追究因決策失誤、,造成“非遺”破壞、被盜或流失的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充實“非遺”保護執法力量,加大執法力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因執法不力造成“非遺”受到破壞的,要追究有關執法機關和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三)加強隊伍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要將“非遺”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重點”非遺”經費投入。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社會捐贈和贊助的政策措施,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參與“非遺”保護的積極性。加強“非遺”保護管理機構和專業隊伍建設,大力培養
“非遺”保護和管理所需的各類專門人才。加強“非遺”保護科技的研究、運用和推廣工作,努力提高“非遺”保護工作水平。
(四)加大宣傳力度
論文關鍵詞: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程序;支持力度;資格取消
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是指具體非遺項目的系統掌握者,并對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具有一定影響的自然人或自然人群體。非遺的產生、傳承和發展主要由其載體即傳承人來完成的,沒有了傳承人,就喪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傳承人堅持非物質文化的生態延續,非遺就失去了其文化魅力與存在價值。
代表性傳承人是指經過政府機構或經政府授權的其他機構認定并從制度上對其加以規制的非遺傳承人中的特定個體。代表性傳承人通常是非遺傳承人中的佼佼者,其對非遺的影響較一般傳承人更大,重視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保護是非遺傳承人制度的核心。
代表性傳承人屬于廣義上非遺傳承人的范圍,代表性傳承人固然重要,但是非遺項目以及代表性傳承人自身都不可能脫離非遺傳承人整體而獨立獲得發展。當前,我國學術界和實務界一般意義上所提到的非遺傳承人為狹義的非遺傳承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二、非遺傳承人認定扶持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相結合的非遺傳承人保護制度,相關立法與文件主要對非遺傳承人的資格認定和取消、扶持及義務等問題進行規定。綜合分析相關規定,不難發現,非遺傳承人制度中的認定及扶持制度均存在較大問題。
(一)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機制有缺陷
“傳承人”身份的被認定,是原生的民間音樂、最基層的民間音樂家等有史以來第一次得到官方文化和上層文化的重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國非遺傳承人采取層級認定方式,非遺傳承人也分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現僅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認定為例,來探討非遺傳承人的認定機制。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認定依據是文化部45號令,研究該法規,可以發現當前非遺傳承人的認定至少存在以下問題:認定數目不明確;認定的條件較為抽象;認定程序不夠合理。具體敘述如下:第一,文化部45號令沒有明確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承人數量,《非遺法》關于非遺傳承人相關條文對此也予以回避。認定是給予支持的前提,認定的傳承人越多則對非遺傳承推廣的力度越大,一項非遺被認定并獲得支持的傳承人數目將直接影響該非遺的最終生存。非遺的主要掌握者是民間藝人,他們是否能一代代薪火相傳,直接關系到某個“非遺”項目的興衰存亡,也只有認定支持更多的傳承人,才能通過群體力量延續非遺的生命。對特定項目的非遺,認定更多的傳承人并予以支持十分必要。
其次,認定程序的申請推薦制不適合非遺實際。文化部45號令第4條規定,成為傳承人的方式應是自行申請或被推薦,以申請為主。非遺傳承人大多生活于民間,無從了解相關制度,自愿申請方式根本不適合他們。非遺保護意識的淡薄也使得一般民眾和組織不會為其偶然發現的非遺傳承人去充當“認定”的推薦人。
此外,當前以政府為主導的非遺傳承人的認定申報是表格式申報,學院式評審,沒有進入田野的深度,更沒有細致地觀察到傳承人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也不利于將真正的傳承人納入到保護中來。只有進一步拓寬并完善非遺傳承人的認定機制,才能將更多的真正的非遺傳承人納入到各級政府認定體系中來,并使其得到切實保護。
(二)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扶持力度不夠
我國對非遺傳承人保護扶持力度明顯不夠。首先體現在保護的廣度上,其僅保護“代表性傳承人”,此舉排除了絕大多數的非遺傳承人獲得支持的可能性。我國《非遺法》上的傳承人較為狹義,僅指各級政府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真正意義上的傳承人應是:“在有重要價值的非遺傳承過程中,代表某項遺產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傳統,掌握杰出的技術、技藝、技能,為社區、群體、族群所公認的有影響力的一切人?!?/p>
其次,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措施不夠得力。根據《非遺法》第30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根據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支持其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支持其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的其他措施。”在法理上,該條明顯屬于任意性法律規范,各級政府及其文化部門無必然支持非遺傳承人的義務,而即使給予支持也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間。該條另一大缺陷是未規定國際上通行的應對傳承人進行培訓扶持,從而創新非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保護措施”條款中對“傳承人”就加上了“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的說明,這意味著“教育”也是傳承人支持機制的重要內容。
其三,被認定的非遺傳承人在其扶持未能得到切實保障的同時,還要承擔較大的義務?!斗沁z法》第31條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妥善保存相關的實物、資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性宣傳?!痹诜ɡ砩?,該條所規定的義務屬于“應當”的范疇,是強制性的,是所有被認定的代表性傳承人必須履行的,否則是要被取消代表性傳承人“資格”的。
此外,現行《非遺法》對傳承人保護的不足還體現在保護不夠全面,僅體現為一定程度的經濟扶持,未提及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人身侵害從而對非遺本身造成無法彌補影響應否承擔特殊責任。對非遺傳承人的人身給予特定的行政保護乃至刑法保護,更能體現對非遺的重視?,F行刑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也只是停留在其作為一個普通公民的階段上,還沒有對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個特殊身份進行保護。
(三)代表性傳承人資格取消機制有違法理與情理
中國擁有十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非遺是一項十分艱巨的系統工程。將有限的資源用于保護更為重要的非遺是我國《非遺法》的基本指導思想,取消不履行義務的“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格正是基于這一緣由。然而,《非遺法》第31條規定的這一取消機制并不符合非遺保護本身。
1、取消資格的理由不合理
根據《非遺法》第31條規定,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格取消的緣由是其不履行第31條第一款規定的四項法定義務。國家及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實施以來,被認定的代表性傳承人實質上所享受的“保護”主要是榮譽稱號,政府并未在資金及稅收上給予認定的傳承人有力的支持。代表性傳承人通常有且必須有“主業”,其不可能在無切實保障的情況下全力無私支持非遺事業。相關支持措施未能到位,動輒以違反義務為由取消資格顯然不合情理。 2、代表性傳承人的能力無法取消
“代表性傳承人”是一種榮譽資格,但更是對其內在能力這一事實的肯定。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并不取決于是否有這一稱號,其能力也不會因具有政府認定的資格而得到根本提高。
3、取消“資格”悖于非遺保護宗旨
取消“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格無異于是對非遺傳承人施加的“恥辱性懲罰”,此舉不利于非遺的傳承,尤其是對于異常珍稀的國寶級代表性傳承人更是不能用此強制性的方法,以免造成“非遺”徹底滅失。
三、完善非遺傳承人認定扶持制度的建議
(一)構建完善的傳承人認定機制
1、應合理確定認定數量
認定代表性傳承人有助于傳承者的精湛技藝被社會及時關注,讓年輕一代的學習者在政府的資助下拋去經濟上的后顧之憂,防止因為年齡和經濟的原因導致“人亡技失”。認定非遺傳承人的數量是非遺保護中的一項基礎性的重要工作,當前制度上未明確認定數量且實踐中認定偏少。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等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在結合具體非遺項目的稀缺性、本地財政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給予更多非遺掌握者以“代表性傳承人”身份并加以物質支持。
2、構建并完善多渠道的認定啟動機制
現階段傳承人認定制度主要是以政府名義進行的,我們將這種方式稱為國家認定制。在這種認定制中,個人申請和他人推薦相結合的申報制是程序啟動的原因,但這種機制存在明顯弊端:此舉不適用于對政策不夠敏感的絕大多數“民間非遺掌握者”,也不利于調動社會發現推薦非遺傳承人的熱情。因此,應規定政府有發現和認定非遺傳承人的責任和義務,使其變被動為主動;應構建適當地針對“發現并推薦非遺傳承人的個人和單位”的激勵機制,激發全社會發現、尊重非遺傳承人的熱情;應將傳承人直接“登記”作為現行認定制度的補充程序。如日本等國家,在評定傳承人時,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即除政府組織申報外,還采取由傳承人直接“登記”的方式。
(二)加大對傳承人扶持的廣度和力度
1、應擴大對傳承人支持的廣度
認定是非遺傳承人獲得支持的前提,相對于被認定各類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更多的或許更有價值的非遺項目因未能被認定為“非遺代表性項目”而不可能有“代表性傳承人”。應當承認,有選擇地對非遺傳承人進行支持是國際慣例,也符合我國國情,但在現有條件下,適度擴大扶持面也是很有必要的?!斗沁z法》未提及“非代表性”的非遺及其傳承人,無疑是一大缺陷,不利于該類非遺項目的普及和發展。進一步擴大傳承人支持的廣度還體現在應當擴大扶持門類。按照《非遺法》第30條規定,對傳承人的扶持局限于所列的5個領域,尚未涉及傳承人的培訓支持及傳承人對非遺創新的獎勵等重要領域。非物質文化的“變”是進化,而不是后退,應當通過立法明確加以激勵。
2、應加大并有效落實支持力度
如前所述,《非遺法》對代表性傳承人的支持尚未成為政府的法定義務,關于采取的支持措施和力度,政府有選擇的權利。非遺保護理念尚未被社會完全接受的情況下,單靠政府自覺自愿實現非遺保護的根本性改觀,顯然是不可能的。應當將《非遺法》第30條的“根據需要”改為“應當”,明確規定扶持非遺事業是政府應盡的法定義務;應當規定各級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單獨列出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非遺傳承人;應當規定在稅收等財政收入領域為非遺傳承人創造更為輕松的發展環境;應當對特定弱勢非遺傳承人群體的扶持給予單獨考慮。
(三)廢除傳承人的資格取消制度
傳承人的資格取消制度固然可能有利于督促傳承人更好地實現非遺的傳承,但榮譽懲罰機制是不適合不以獲取物質利益為主要目的文化從業者的,很可能還會招致文化人的反感。一直以來,非遺的傳承人都是在沒有“官方身份”的情況下為非遺的傳承推廣默默做著巨大的犧牲,授予身份而又隨意剝奪其身份,無疑是對傳承人的重創。激勵才是非遺保護唯一的原則,而即使認定的傳承人不再具有傳承能力或不積極傳承,也不應當剝奪其傳承人身份,而只能繼續引導,在仍不能實現時可考慮適度削減乃至終止物質扶持。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職能作用 保護和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和結晶,保護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近年來,各級黨政和文化部門的逐步重視,健全工作機構,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簡稱非遺保護中心)。非遺保護中心在挖掘、普查、收集、整理、研究、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取得較好的成效。本文結合興寧市的實際,對發揮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職能作用談點看法。
一、非遺保護中心的職能
興寧市非遺保護中心是新出現的組織機構,也是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機構,設在文化館內,由文化館具體負責,指定專人從事這項工作。具有如下職能:
1、協調職能
非遺保護中心必須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如召開會議、宣傳發動、舉辦培訓班、培訓骨干、健全研究機構、組織力量深入基層調查、挖掘、普查、收集、撰寫有關資料等,才能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好。興寧市非遺保護中心積極發動各鎮(街道)文化站和有關人員開展普查挖掘整理工作,進一步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成效。譬如:興田街道組織人員挖掘收集了“興寧老酒制作技藝”、“管嶺打鐵工藝”;寧中鎮挖掘收集了“興寧毛筆制作工藝”;黃陂鎮挖掘收集了“興寧煎堆制作工藝”;羅崗鎮挖掘收集了“羅崗高山茶油制作工藝”;新陂鎮挖掘收集了“新陂樂仙腐竹制作工藝”;葉塘鎮挖掘收集了“關帝出行習俗”;大坪鎮挖掘收集了“大坪馬燈舞藝術”等,頗具當地特色。
2、研究職能
興寧市非遺保護中心重視研究工作,成立了“專家委員會”,吸收了一些老文化工作者、民間文藝家、美術家、音樂家、舞蹈家參加,召集會議,開展研究。從普查、挖掘到收集、立項,認真研究項目的歷史淵源、現狀、活動情況以及人文、歷史、藝術價值等,撰寫資料,向梅州市、廣東省和國家申報保護名錄。先后申報成功的有“興寧杯花舞”、“興寧竹板歌(五句板)”和“羅家通書推算法”被列入廣東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客家山歌”、“興寧元宵節(賞燈節)”、“興寧版畫”、“羅崗高山茶油制作工藝”、和“馬燈舞”等5項被列為梅州市級非遺保護項目;還有一批列為興寧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3、保護職能
興寧市非遺保護中心在履行保護職能方面采取系列措施,建立完整的機制,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對非遺產保護項目,市政府發文予以公布,由地方財政撥出專項經費,用于開展普查、挖掘、整理、研究、拍攝、建檔和撰寫資料。非遺保護中心人員深入興寧杯花舞、興寧竹板歌(五句板)傳承人家中收集有關資料及說唱傳本,拍攝民間藝人演唱表演的錄音錄像和照片,保護傳承人的資料,并設立專門的保管室,添置檔案柜。
4、傳承職能
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得到保護和繼承,就必須做好傳承工作,這是非遺保護的重要職能,如通過舉辦培訓班,由傳承人傳藝,培養新的傳承人,做好傳承工作。興寧市非遺保護中心的人員不僅親自傳授興寧杯花舞的表演技藝和客家山歌的唱腔唱法,還邀請民間藝人傳授“興寧竹板歌(五句板)”的演唱技巧,邀請道教舞蹈表演人員表演原始杯花舞的動作程式,舉辦版畫培訓班,邀請版畫傳承人授課,傳授版畫的技法技藝,使傳承工作較好地開展。此外,非遺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還深入到興寧竹板歌傳承人、梅州市山歌大師家中座談訪問,請他演唱竹板歌的板調。
二、非遺保護中心的職能的作用發揮
隨著形勢的發展和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非遺保護工作面臨經費不足,保護專業知識貧乏,研究人員缺乏,挖掘深度不夠等問題,必須調整思路和對策,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非遺項目的保護工作。
1、制訂規劃
要使非遺保護工作深入開展,工作人員必須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明確職責,克服松懈思想,持續開展保護工作。要針對工作實際,客觀分析地域資源如傳統舞蹈、音樂、戲劇、美術、傳統技藝、傳統習俗等,明確工作目標,作出具體的規劃。針對列入各級保護名錄的代表項目,認真研究;挖掘整理具普遍性、典型性的項目列為重點保護名錄。要健全工作機構,舉辦培訓班,召開座談會,分期分批培訓有關人員,充分調動積極性,把普查、挖掘、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2、加強研究
非遺保護中心要大膽探索,創新工作思路,切實加強研究工作。在普查挖掘的基礎上,明確重點,組織人員在研究上下功夫,認真研究項目的特點,找出普遍性和典型性,挖掘出其中的歷史、人文、藝術等價值,撰寫出較有深度和份量的資料,并加以立項做好申報工作;要有的放矢,研究挖掘出一批較有分量的項目,力爭列入國家和省級保護項目。
3、做好傳承
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必須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要建立傳承基地和場所;舉辦培訓班,組織傳承人進行傳習傳藝活動;培訓和培養傳承隊伍和人員,積極組織傳承人表演,使非遺保護項目后繼有人。同時,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和傳承中心,以人為載體,以人傳承,充分發揮傳承人的作用,撰寫好資料,拍攝好活動圖片和音像制品;建立激勵機制,獎勵工作突出的工作者,使傳承工作更好地開展。興寧市非遺中心把傳承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如省級非遺項目杯花舞、竹板歌,在全市各鄉鎮社區培養骨干,廣泛開展杯花舞、竹板歌傳承普及工作,請傳承人到各培訓點傳授杯花舞技藝和竹板歌。如在非遺作品的基礎上,將原始杯花舞提升、演練、編導為民間舞蹈作品《杯花聲聲》和將竹板歌改編成舞蹈《竹板聲聲》,兩個作品在參加省級民間舞蹈比賽中分別獲得金獎和一等獎。
4、籌集經費
要使非遺的普查挖掘研究保護工作進一步開展,必須投入一定的經費。非遺保護中心要認真研究,規劃開展保護工作的項目,做出經費預算,包括普查、撰寫資料、印刷??⒀芯?、建檔以及建立展示場館等經費。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籌集扶助基金,有效地保證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
5、發掘利用
非遺保護中心要充分利用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傳統表演項目和技藝,開展表演、展演、展覽等活動。如把各種形式的活動引到旅游景區進行展示,既可增添景區的人文色彩,也可提升景區的品位和效益;通過實施文化經濟政策,扶持民間藝術特別是手工藝生產技藝、客家山歌和民族民間舞蹈,參與表演展示,拓展市場,引進工商企業家投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促進產業化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待研究的問題還很多,保護和傳承的任務仍很艱巨,只有充分發揮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應的職能作用,才能更好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穩步健康有序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應從制定規劃、加強研究、做好傳承、籌集經費和發掘利用等方面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加強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揚州市雕版印刷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原因
1.1雕版印刷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雕版印刷術是運河文化和商業都市文化結合的產物,是揚州一張獨特的名片,有“活化石”、“中華一絕”之稱。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形態和技藝,雕版印刷術興于唐,延續于宋、元、明三代,繁榮于清,在我國版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國外的傳播主要以佛經為載體。據記載[1],唐代鑒真大師在日本運用雕版印刷術印刷了律宗三大部,奠定了印刷術在日本發展的基礎。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重鎮,也是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其生產的印刷類圖書書寫工整、鐫刻秀麗、裝幀精良,聲名遠播。目前,揚州藏有近30萬片明清以來的古籍版片,并采用雕版印刷術出版了大量的古籍線裝書籍,成為全國最大的線裝書加工基地。建國后成立的廣陵古籍刻印社擁有陳義時、陸文彬等一批雕版印刷技藝傳人,運用傳統工具手工操作,整理、雕刻、出版了一大批珍貴古籍,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遺產方面起了重要作用。2003年以來,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相繼成立,傳統的雕版印刷技藝得到最大化的保護和發展。然而,受鉛字印刷、工藝傳承、孤本雕版保護等方面的約束,揚州雕版印刷發展十分緩慢,且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首先,面對信息化、無紙化的沖擊,雕版印刷術手工技術繁雜,成書速度慢,成本高,色彩較為單一,逐步被西方的先進印刷術擠占,且難以適應知識化和信息化時代快速閱讀和高效率的要求。隨著各種高科技印刷手段的運用,揚州雕版印刷術幾乎退出了市場競爭,雕版印刷的消費者也從普通讀者變成了收藏者或者游客,銷售量大幅下降,市場潛力很難挖掘。第二,作為非遺保護重要環節的傳承人,雕版藝術大師們多已年過古稀,且所剩無幾。年事已高的老藝人經驗雖多,但精力不足;而年輕人因收入得不到保障,又不愿意從事雕刻和印刷工作,導致揚州雕版印刷行業后繼無人。作為傳統文化的攜帶者,老藝人的逐漸離開凸顯了這一民間工藝形態滅絕和消亡的危機。曾經創造揚州雕版印刷業輝煌的“師徒制”傳承方式已不能適應早已改變的經濟基礎,必須建立新的、開放的傳承方式來取代舊的、封閉的傳承方式。第三,保護費用高,致使經費短缺。價值2億多元的20多萬片孤本雕版系梨木所制,每年需熏蒸殺蟲保護,其費用約10萬元。揚州市政府雖采取各種方式撥款資助,但仍杯水車薪,珍貴的版片腐蝕加劇,“孤本活化石”式的保護、保存狀況令人擔憂。受經費的限制,營銷宣傳乏力,雕版印刷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不高,市場占有率小,且影響新產品的開發。第四,目前主要由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和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兩個文化事業單位來傳承和保護雕版印刷術,但由于文化事業管理體系不健全、管理機制缺失、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未能實現有效的市場互補,揚州雕版印刷產品在國內市場開拓方面效率較低。第五,由于優秀的雕刻制版藝人和印刷藝人缺乏,傳統的雕版制作工藝技術開始退化,出現雕版制作工藝退化和質量逐步下降的問題。部分小作坊為降低成本,迎合市場需求,改用低廉的現代化學顏料,追求刷印數量,簡化工藝,大量出現錯位、重影、跑色等嚴重的質量問題。傳統工藝的退化導致雕版印刷產業的衰落。
1.2雕版印刷產業發展瀕危的原因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革使得非遺保護失去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而開放性的世界體系促成了多種文化藝術形式的沖擊,文化的全球化、農村文化的城市化使得年輕一代更容易接受社會大眾追捧的文化,對非遺之歷史文化價值知之甚少,對古老的傳統文化失去興趣或不感興趣,更遑論發揚和創新。再加上地方政府保護意識淡薄,保護力度不夠,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使得非遺的保護面臨重重困難,很難在短期見效[2]。作為揚州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雕版印刷術之所以處于瀕危的境地,除以上普遍原因外,還有以下特殊原因。
1.2.1市場定位不清晰,未能有效區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市場分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兩個主要支點,也是文化發展戰略的基本內容和主攻方向。非遺的生產性保護過程也應著重區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各自的屬性,保證市場細分條件下的各司其職。從性質上講,文化事業單位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特征,承載的是公共文化服務功能;而文化產業則具有經營性和市場性的特點,以向社會提供盈利性的文化產品為目的,具有追求市場份額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特征。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除存放30萬古籍版片外,還陳列有雕版文物工具,著重展示全套古籍雕版工藝流程和整個中國古代雕版印刷史,承擔的是公共文化展示、宣傳和教化的功能。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是我國雕版印刷技藝的世界非遺傳承單位,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古籍線裝書生產基地和完整傳承雕版印刷技藝的單位,主要開展古籍翻印、修復、傳統版畫印刷、傳統裝幀形式的現代書籍印刷以及線裝書加工等業務,但由于其市場目標定位不清、市場潛力挖掘不夠、產品豐富度不高,直接導致其市場份額的下降。揚州雕版印刷行業中文化事業單位發展較快,而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性的文化需求。在不同行業、階層、教育背景和職業愈加細分的背景之下,文化產業卻未能滿足多元性需求,是揚州雕版印刷行業瀕危的重要原因。
1.2.2市場信息不暢,傳統技藝與現代工藝美術思想未能無縫對接目前,市場上的雕版印刷產品主要以線裝書、家譜、地方志、佛經、名人詩詞集和書法作品為主,雖有部分市場需求,但作為傳統文化與技藝相結合的產物,其市場消費容量極其有限,產品的消費方式也多以官方禮品贈送或私人收藏為主,渠道偏窄;且在運用配色加工、圖形創意、工藝品設計等方面受限,特別是后現代主義的工藝美術思想領域(如對藝術的“當代崇拜”、折衷主義、人體工程、生態設計、綠色設計等)未曾涉足,難以滿足多樣化的新興市場需求。
1.2.3傳承方式不開放,“傳承無人”的難題難以破解在非遺的保護和發展過程中,從業人員數量的多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傳承的效果和創新的頻率。歷史上手工藝人的技藝傳承多采用“一對一”的師徒制或家族內部沿襲的方式[3].而今由于就業很難保障、收入水平較低、工作較為辛苦等原因,年輕的從業者學習一段時間之后,很容易放棄,導致雕版印刷行業后繼無人。而對雕版印刷有興趣或有志從事此項工作的人則受“拜師”的限制,很難入行。
1.2.4市場監管力度不夠,雕版印刷行業的質量和效益難以兩全推進非遺的市場化,進行“生產性”或“機器化”的保護,可能會破壞非遺項目的手工獨創性,甚至因為盲目追求經濟利益而導致傳統技藝本真色彩的喪失。揚州雕版印刷行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容易抹殺產品和地域特色,在形形的產品中很難分辨是蘇州印刷、還是揚州的雕版印刷,雕工和制作良莠不齊,無法保障消費者的新鮮感和滿足感。作為新興市場形態,雕版印刷行業監管制度不健全、力度不夠是直接原因。
2揚州市雕版印刷的生產性保護及與文化事業協同發展的新路徑根據《揚州市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精神,“十二五”期間,揚州將著力打造國家低碳文化產業特色區、江蘇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地和寧鎮揚都市圈文化產業增長極,振興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旅游業、文博會展業、工藝美術業等產業,發展揚州智谷文化創意產業園、揚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園、揚州工藝美術集聚區等十個園區。而加快推進雕版印刷的“生產性保護”,就是以低碳經濟為前提,將雕版大師、學徒工人、題材和材料方面的創新產品、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資源整合,實現從技藝傳承、藝術品設計、實踐基地打造、展覽營銷、創意刻印、品牌推廣等多個環節緊密結合的多層次產業鏈條。雕版印刷行業的“生產性保護”不僅是歷史文化厚重的揚州彰顯時代氣息的有利時機,更是促進揚州文化事業協同發展的有效方式。促進雕版印刷行業的生產性保護與文化事業的協同發展[4],應該著力構建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關鍵支點,高校、科研院所與兩個支點緊密協作,協會和中介服務機構全力配合,以雕版大師、學徒工人以及專業優秀人才組建的人才隊伍共同推進產品創新為主要內容,以藝術品設計、展覽營銷、創意刻印、品牌推廣等多個環節為發展方向的新路徑。具體而言,應從以下策略領域著手。
2.1積極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共同發展文化事業的發展會為文化產業培育良好的文化土壤和消費人群,并通過文化活動的熏陶,感受精神愉悅,從而自覺消費文化產品;同時,健康的文化產業也會帶動文化事業的繁榮,當雕版印刷類文化產品成為文化事業單位進行重點宣傳的載體時,兩者的價值追求便實現了有機統一。在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的同時,應形成文化科學發展的意識,著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應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以廣陵古籍刻印社、揚州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為載體,發揮其公益性文化陣地的作用,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采用現代傳播手段,加快雕版印刷術的數字化轉型和網絡化覆蓋。就文化產業而言,應注重采用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措施鼓勵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并將文化產業作為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補充,整體規劃,同步發展。此外,應建立面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將群眾評判、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結合起來,形成科學的評價標準;同時,通過普及高雅藝術工程、低價售票等方式發揮文化事業單位的資源優勢。2.2有效發揮合作平臺作用,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緊密結合應鼓勵文化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組建創新型組織,發揮揚州大學、江海學院等揚州高校的創意潛力,用文化創意提升文化企業,豐富產品結構,優化產業結構,進而拉動相關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同時,積極支持企業吸引相關知名高校如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天津美院、廣州美院、重慶美院等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并聘請專家、教授對雕版印刷產品的配色、選料、構圖等給予專業指導;且加大力度,支持企業吸引這些院校的畢業生來揚工作,從而優化人才結構,進一步解決藝術內涵缺乏的問題。
2.3加快整合資源,促進文化旅游業和工藝美術品產業的協同升級“十二五”期間,揚州市將發揮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東關街、運河名城博覽會等品牌的帶動作用,發展多種旅游方式,提升旅游文化內涵,其著力點之一就在旅游產品的豐富性和特色性方面。而通過雕版印刷行業的產業化運作,刻印市內各大風景名勝區代表性景點的雕版,形成精美印刷宣傳冊,銷售或者贈送給游客,不僅體現濃郁的揚州文化氣息,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其對于豐富旅游產品,促進文化與旅游的緊密結合,提升旅游內涵,擴大消費,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進而助推文化旅游業的升級具有積極作用[5]。雕版可以通過拍賣的方式進入私人收藏或者景區收藏的程序,將最大限度地發揮雕版印刷的價值,并保障其文化特色的原汁原味和利益最大化,促進文博產業的發展。不僅如此,通過文化創意,促進新文藝內涵在雕版印刷產品中的傳承,將有助于工藝美術品市場的火爆,促進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
2.4努力開放傳承方式,促進傳承人與優秀人才的同步集聚通過制定雕版印刷生產性保護傳承人的培養計劃,為代表性傳承人生產、授徒傳藝和展示交流等活動創造條件。針對年老體弱的代表性傳承人,抓緊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詳實記錄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的精湛技藝和工藝流程。建立傳承人培養激勵機制,增強代表性傳承人履行傳承義務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對傳承工作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承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學藝者采取助學、獎學等措施,鼓勵其學習、掌握傳統技藝等。與此同時,其傳承方式也應有所創新,除了“口傳心授”之外,應與省內外設有雕版印刷專業的大學和職業學校聯合辦學,建立實習基地,定向培養學生,并對這些學校畢業學生的留揚工作給予獎勵和補貼。鼓勵對雕版印刷感興趣的愛好者學習傳承,逐步形成學校教育、培訓、實踐基地為主,傳統師徒制培養為輔的新的傳承方式;加快傳承人與具有雕版史、印刷史、出版史等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集聚,緩解雕版印刷術后繼無人的窘境。
2.5加快展演基地建設,促進雕版印刷的生產性保護與文博會展業的優勢互補2012年2月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展”不僅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工藝作品,而且還有各項技藝傳承人現場向參觀者展示如何手工織布、制陶、繪畫等。這很值得揚州學習。建立揚州“雕版印刷傳習展演基地”,不但能成為非遺交流的平臺,滿足國內外文化交流的新需求,同時亦能拓展內外文化、文物交流渠道。藝術家、藝術團體和青少年及廣大游客可以在“展演基地”親身感受傳統文化,也有利于形成區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從而滿足人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從供給主體來看,可以由企業承擔,也可以由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承擔。企業的展演基地以研發、試驗、實踐、創意交流為主,而文化事業單位的展演基地主要承擔欣賞、了解歷史文化傳承的功能。推進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單位在展演基地定位方面的錯位發展,可以有效滿足消費者和從業人員多元化的需求[5]。同時,充分發揮已有設施的作用,積極開展宣傳、展示、傳習等活動,有計劃地征集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代表作品,妥善保存和科學展陳傳統工藝精品、傳承人代表性作品。鼓勵開展雕版印刷生產性保護的企業、單位和個人根據自身條件建設非遺展示館(室)和傳習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非遺生產性保護設施建設,進而通過積極承辦國際性、全國性重大會議、展覽展示活動,充分盤活各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的場地與行業資源,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揚州市會展業發展水平,拓展其發展空間。
3揚州市雕版印刷生產性保護與文化事業協同發展的保障措施
3.1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法規《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提出對不同價值的非遺采取不同的措施,但她只是非遺保護領域一部基本法律,仍需其他配套法規和制度的落實,特別是地方性保護應在深入分析非遺的特點和內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符合地方非遺保護特點的相關條例。因此,在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基礎上,揚州市應加快和施行《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法》,對保護的方式、傳承人的知識產權、資金使用和管理等進行明確界定。
3.2進一步優化政府、社會、藝人和專家的良性互動機制首先,政府應盡領導之責,行政主管部門須將傳統工藝保護納入重點工作日程,采取諸如以精神與物質獎勵藝人、減免稅收、??罘龀?、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等措施,有效促進手藝傳承及其振興。第二,社會和藝人應在政府統一規劃與指導下發揮主體作用,提升自身素質,恪守職業道德,積極開拓市場、銳意創新,在條件具備時建立行業組織和制訂行規,收徒授藝,選送年青藝人到大專院校深造,為手藝的持續發展創造條件。第三,專家、學者要幫助社會和藝人提高對傳統工藝價值內涵的認識、樹立文化保護的自我意識,并為其改進設計制作、提高產品質量與包裝、溝通銷售渠道、建立品牌、轉變經營機制、開拓市場等提供咨詢與指導。政府、社會、藝人和專家的良性互動將有利于形成全社會保護雕版印刷非遺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傳承 措施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263-01
一、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現狀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一直以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是公眾最為關注的熱點之一,而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認識的提高,從而使得這一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展,我國還初步建立了與我國國情相符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在完成第一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同時,還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國家、省、市、線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這樣,不僅加強了對一些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也將非遺保護工作推入了依法保護的軌道,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更深入人心。
另一個方面,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過度的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申報而進行造價等現象,這樣不僅忽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特點,同時也使得文化趨同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最終不利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二、新形勢下優化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措施
1.根據非遺的特點采取多樣化的保護方式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多,所以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采取多樣化的保護方式。
首先,對于一些以物質或載體為依托的傳統手工技藝、美術類項目剪紙、木刻、石雕、繡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來說,因為其與民眾的信仰和心理訴求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其在歷史上就被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下來,所以在現階段對其進行保護時,應該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規律而使其進入到市場中來,并為其發展提供驅動力。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于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可以采取商業經營的方式進行,但是不能將商業經營看成是產業化經營。而是要從歷史的發展中吸取經驗教訓,將產業化轉變為個體手工業。對于一些發展潛力較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相關部門不能將其完全推給市場進行發展,而應該提供充足的資金來確保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其次,對于一些以口頭表演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到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歷史發展至今,人們的社會環境以及人文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遷,隨著全球化、現代化以及城鎮化時代的到來,要想做到完全的保護和繼承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一情況下,就應該采取必要的手段來扭轉這一困境,對此,我們可以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基礎上,采取錄音、錄像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并通過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等相關基礎性設施的建設,來保存和展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實現資源的共享。
最后,對于一些以藝術表演為主的如音樂、舞蹈、雜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其具有較強的表演性和參與性,其能夠離開所屬區域的文化遺產進行創新和開發。對于這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對其進行全面、詳細的統計和調查,并按照不同的類型將其進行分類和整理。此外,在掌握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還應該認真學習和挖掘其潛在內涵,并運用現代化的先進技術手段和新的理論知識來對這些文化進行加工和處理,并對其進行繼承創新,使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在進行創新的過程中,我們要認真把握創新的尺度,避免出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走樣的現象,不能將其藝術的傳承變為商業氣息濃厚的演出。
2.加大對非遺保護與繼承的宣傳力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民群眾所創造出來的,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來說,也需要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對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繼承的宣傳力度,讓人民群眾認識到,民眾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的主人,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一些企業、學者,對其的開發與傳承都應該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參與。所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來說,我們應該利用傳播媒介,加強社會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繼承意識。如社區可以根據自己所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開展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發揮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志愿者的作用,廣泛的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還可以通過展覽、演出、培訓等方式來提高人民群眾共同參與意識和保護意識。此外,還應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相關內容編入到學生的課本中去,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并在課堂上通過開展作品表演、專題講座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讓青少年學生成為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
3.充分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其在參與精神文化活動時,對于精神的追求往往高于對物質的追求。所以,我們應該充分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重視與其思想交流,讓其感受到自己工作對于我國文化的重大意義,有利于傳承人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覺意識的形成,從而提高其工作效益。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身上所承載的并不是簡單的技藝或者知識,而是某個時期以及區域的文化精華,要想使這些文化得到保護和繼承,就應該給予傳承人一定的權力,并通過法律保障措施來促進非物|文化遺產的傳承。
4.為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繼承營造良好的環境
面對現階段文化保護和傳承體系不完善、資金投入少等問題,我們要采取積極的措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減少或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如通過采取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基因的方式以及政府相關保護政策的支持等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順利開展。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同時也是發展我國文化公共服務事業的有力保障。所以,我們要做好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使其在新形勢下通過各種方式來融入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并發揮出其最大的價值,為我國生產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調研認為,一年來,縣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高度重視審議意見落實工作,按照審議意見指出的“認識還不到位、工作基礎薄弱、非遺專業人才短缺、經費投入不足”等四個方面的問題和針對問題提出的工作建議,立足深化“全國文化模范縣”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強化責任擔當,從非遺項目傳承人資源挖掘和項目申報、傳習所建立、人才培訓和隊伍建設、非遺展演和宣傳展示等方面進行全面整改落實,使我縣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依法有序推進,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主要成效是:
(一)注重宣傳推介,縣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不斷提升。一是通過“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主題活動日發放宣傳資料、積極組織非遺產品參加全省非遺項目展演活動,借助電視網絡、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快手、抖音等自媒體平臺舉辦非遺作品線上展示、非遺項目及傳承人展播等活動,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二是積極運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大型廣場、旅游景區宣傳欄或電子顯示屏,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及縣域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藝術特點和發展成果的宣傳推介。三是通過升級改造縣文化館民俗文化展廳、非遺流動展廳等專門展室、輪流布展和定期培訓,積極營造全社會熱愛非遺產品、重視和支持非遺事業發展的濃厚氛圍。四是積極支持援鄂抗疫工作,我縣麥稈畫、泥塑、剪紙、泥金紙織畫等非遺傳承人向武漢市漢陽區國際博覽中心捐贈麥稈畫、鉤繡、刺繡等非遺產品300多件,制作泥塑抗疫人物模型、創作抗疫剪紙作品、泥金紙織畫等抗疫作品參加網絡微展活動,進一步提升了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堅持科學開發,非遺資源挖掘傳承的領域進一步拓展。一是依托數字化建設項目,完成對“莊浪高抬”“南湖曲子戲”“莊浪皮影”搶救性記錄,為傳統戲劇、傳統手工技藝等項目數字化建設奠定了基礎。二是積極申報,組織成立了朱店鎮馬尾編荷包、良邑鎮剪紙、水洛鎮麥稈畫、泥金紙質畫等非遺傳習所8處,新發現泥塑、石雕、門槨、門簪等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并列入我縣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項目庫,使申報國家和省市項目及傳承人的數據庫得到進一步充實,為整理出版《莊浪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豐富了內容。三是莊浪武術、莊浪毛筆制作技藝、莊浪皮影等7個項目和16個傳承人進入第四批市級非遺項目名錄。
(三)注重技藝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隊伍得到進一步加強。一是依托朱店鎮馬尾荷包、良邑鎮剪紙、水洛鎮麥稈畫、泥金紙質畫等非遺傳習所,組織省級以上非遺傳承人和縣內有影響力的離退休文化名人,通過對鄉鎮綜合文化站專干、農村文化能人、中小學非遺愛好者開展非遺知識培訓,對鄉村文化能人、文化愛好者開展剪紙、麥稈畫等重點非遺項目技藝和知識專題培訓,吸引更多新人參與非遺保護和傳承發展。二是各學校因地制宜打造非遺長廊300多條,建成中小學農耕文化展室5個,收集展出非遺產品5000多件,建成竹編、根雕、秦腔等社團活動成果專室23個,通過選派專兼職教師指導,轉出成果1.2萬件。三是組織20多名剪紙愛好者和傳承人參加全市剪紙培訓班和慶“五一”剪紙作品大賽,6人獲獎。第四批市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成功申報,使非遺保護與傳承隊伍的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強化體系建設,縣域特色非遺項目傳承創新持續推進。一是在完善縣文化館培訓廳音響、投影儀和播放設施,添置培訓桌椅、表演舞臺的基礎上,18個鄉鎮政府掛牌成立鄉鎮文化館,任命綜合文化站長擔任鄉鎮分館館長,文化專干任分館館員,組織各鄉鎮非遺傳承人開展非遺知識培訓、產品展覽和法律宣傳,進一步健全了縣鄉村三級非遺保護傳承體系。二是對瀕臨失傳和新近普查挖掘的夾馬云子、門槨門簪、民俗禮儀等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進行摸底,逐項申報進入各級非遺項目庫,建立健全非遺保護四級名錄體系,認定和保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三是歷年舉辦的“文旅歡歌、唱響四季”系列文化活動、以“莊浪高抬”展演為主題的莊浪藝術節、各鄉鎮春節非遺展演活動,秦腔、花兒、快板、小曲大獎賽等民間文化創新活動,使非遺項目的地域特色更加凸顯。四是先后爭取到莊浪高抬非遺保護國家專項資金40萬元,馬尾荷包省級專項資金22萬元,并堅持招商引資、引進外資、民間融資等多渠道開發非遺資源,推進文旅深度融合。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2-0201-01
興化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文薈萃,文化積淀深厚,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我市認真貫徹落實江蘇省關于開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的有關精神,全面開展“非遺”普查工作,共發掘1000多個“非遺”保護項目,其中有94項列入我市“非遺”保護名錄,有22項列入泰州市“非遺”保護名錄,有8項列入江蘇省“非遺”保護名錄,有2項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2009年我市在修繕一新的省級文保單位成家大司馬府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筆者經過調查,有些“非遺”項目能否有效的傳承下去仍然存在不容樂觀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些“非遺”項目無市場環境,難以生存,更談不上有誰來傳承了,這是“非遺”項目保護一個突出的問題。一些傳統的生活生產用品,有的早就退了歷史的舞臺,有的即將退出歷史的舞臺。比如過去人們下雨天常用的蓑衣和釘鞋,幾十年前還能到處可見,但隨著新的防雨用品的問世和流行,這些物品就被時代淘汰了,其編織技藝和制作技藝也就越來越被人們遺忘了,目前這兩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人雖然還在,但已經沒有傳承下去的可能了。還有彈棉花、興化鑼鼓書等,目前還有一些市場,也將面臨繼續生存下去可能的,所以傳承很難。
2、有些“非遺”項目技術難度大,經濟效益不高,沒有人愿意來傳承。過去,能夠掌握一定的“非遺”項目技藝的人,如果社會上又比較需要的,就能過上比一般的勞動者稍好一點的日子。但由于時代的變遷,有些“非遺”項目已經今非夕比。比如興化的徐氏提線木偶,當時,每到一地都是場場暴滿,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明顯,在蘇北地區都影響頗大?,F在傳承人已有八十多歲高年且中風臥床,而制作技藝和表演技藝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想傳承幾乎不可能了。還有興化的錫器制作工藝,是泰州市“非遺”項目,雖說我市有錫匠會,人數眾多,每年都有聚會活動,但大都是老人,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陳連富算是最年輕的,四十多歲,年富力強,也是技藝最好的,但至今也沒有一個徒弟跟他,他曾無不擔心地說,我可能是興化最后一個錫匠了。
3、有些“非遺”項目被挖掘出來了,但傳承人只是一個招牌,早已不從事這個行業。比如興化“藥膳八珍糕”是傳統技藝類的“非遺”項目,是清代末年在興化研制成功的特色地方食品,曾經銷售到海內外,尤其在江蘇、浙江、河南、江西、湖南、四川和港、澳、臺等倍受歡迎,過去在興化食品小吃中很在名氣,但傳承人早不從事這個行業,談不上傳承和發揚光大了。
4、有些“非遺”項目已經失傳,所謂傳人只是其后人,并沒有真正傳承下來。比如興化“通草剪貼中國畫”是興化籍畫家魏鄭卿創立的一新畫種,在當時很有影響,其作品流傳于海內外??上亨嵡湎壬?966年就去世,現在的傳承人是其后人,遠達不到其水平,更談不上傳承下去了。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弘揚、傳承下去,還有大量的后續工作要做,不僅僅停留在名錄上,需要全社會多方面給予扶持,筆者認為當前主要要著手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對已設立的“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要設立資格審核制,確保傳承人真正具有代表性和傳承性。要加強對傳承人的教育和引導,努力提高傳承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加快完善非遺保護體系,讓非遺保護有堅強政策保障,政府要盡快設立“非遺”傳承人補貼制度和傳承獎勵制度。通過建立傳承經費保障機制,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鼓勵傳承項目的保護和發展,是“非遺”的“活態保護”的有效辦法。還要對生活困難的沒有保障的傳承人建立生活保障制度,比如為他們辦理養老、醫療等保險,為“非遺”傳承人提供社會保障,增強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這樣“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才有可能。
3、黨委、政府要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力度,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對一些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民間文學、傳統技藝等瀕臨失傳的項目要重點加強保護,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扶持傳承人的培養工作。
4、建立民間非遺保護協會、組建民間非遺表演劇團等方式,形成保護、傳承非遺的合力,積極探索“非遺”項目保護和發展文化產業相結合的新路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非遺”項目傳承下去,真正做到后繼有人,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