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時間:2024-01-22 15:09: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從本質上來說,賞識教育并不是表揚和鼓勵,主要是賞識學生的一個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在教學中創建良好環境,為學生指明發展方向,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初中階段的學生需要教師的賞識教育,因為他們處于成長期,在行為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所以有必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將賞識教育合理運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一,賞識教育的合理融入會讓學生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產生較強的信心。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可以全面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和質量。第二,賞識教育讓教師和學生之間保持良好的關系。學生對教師教學產生較強的信心,就會針對具體的問題與教師進行溝通和分析。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會共同進步,最終強化師生關系。第三,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賞識教育為學生提供鼓勵和支持,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朝著多個方面發展和進步??傊?,賞識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的具體途徑
1.規范教學語言,重視學生學習表現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政治教師要對自身的教學語言進行規范。在教學中,要運用和諧和幽默的語言,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變得更加活躍和和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在課堂中,教師從具體的教學目標出發,關注學生的具體學習表現。這樣,就會深入了解學生,在具體事情上展現出德育素養和法治思想,最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教師在“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的教學過程中,要從交友的原則出發,讓學生對友誼進行交流和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會對朋友產生清晰的認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并鼓勵和肯定學生,最終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重拾信心。這樣,學生學習的表現得到認可和鼓勵,就會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最終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產生清晰的認知。
2.關注學生個體發展,賞識行為和品德
教師在實際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關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良好行為和具體表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如果得到相應的肯定和表揚,其個人榮譽感會得到滿足,并最終展現出一定的帶頭示范性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具體學習表現,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學生的行為表現。比如,教師在進行部編教材初中道德與法治“交往藝術新思維”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為學生呈現出人們交往的相關視頻,學生在真實案例的激發下,會深刻理解何為交往的藝術。在此,教師開展賞識教育就會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品德,滿足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要求。
小學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課而忽略學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學校沒有專門的法制教育人才,雖然授課教師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識教育,但并不系統、全面。要使小學生成長為一個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為老師應對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視,培訓中,我在老師的講解下對新教材有了較深入的理解??梢哉f新教材對我們教師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通過這次培訓我所獲得的感想與體會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編列目的、內容的設計
培訓中,老師主要從三個維度來闡述新教材編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認識到教科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學校德育變革相接軌,以順應時代的變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新教材內容的設計重點在知識、技能與能力的關系上,采取的內容編列策略是知識、技能引領,活動穿插,在學習知識、技能中來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同時,在解決日常問題的活動過程中適時地結合學生身邊的例子加以講解,這樣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選編符合國家對課程標準制定要求,教材內容豐富,難度適中,對有關基本知識編排和敘述,正確、合理、也符合科學性。教材中的知識點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來說較新穎、實用。通過學習,使我清楚的認識到新教材的內容是由哪些單元組成,各單元又有哪些知識點的組成,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方老師所提供的知識框架對我們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著非常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二、認識到整體把握《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體把握新教材不僅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只有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只有清晰地認識并把握好課程知識的主線,才能更好地將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因此較好的整體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認識并把握好教材的結構,對于一個新入門的政治教師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認識到應該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難點
通過老師的經典剖析,使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新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養;怎樣才能將一個個知識點貫穿于我們的日常政治教學過程中。我已經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學習,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新教材貴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在通俗易懂但卻蘊含人生哲理的知識點中輕松愉快的提高內在的政治素養,形成科學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
此次培訓,受益匪淺,在方麗敏、安子琴老師精彩的講述中令我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這將成為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正確掌握新教材的重難點、駕馭政治課堂的寶貴經驗。
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對中小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必須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
小學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培訓中,我在方老師的講解下對新教材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可以說新教材對我們教師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通過這次培訓我所獲得的感想與體會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編列目的、內容的設計
培訓中,方老師主要從三個維度來闡述新教材編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認識到教科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學校德育變革相接軌,以順應時代的變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新教材內容的設計重點在知識、技能與能力的關系上,采取的內容編列策略是知識、技能引領,活動穿插,在學習知識、技能中來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同時,在解決日常問題的活動過程中適時地結合學生身邊的例子加以講解,這樣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選編符合國家對課程標準制定要求,教材內容豐富,難度適中,對有關基本知識編排和敘述,正確、合理、也符合科學性。教材中的知識點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來說較新穎、實用。通過學習,使我清楚的認識到新教材的內容是由哪些單元組成,各單元又有哪些知識點的組成,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方老師所提供的知識框架對我們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著非常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二、認識到整體把握《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體把握新教材不僅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只有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只有清晰地認識并把握好課程知識的主線,才能更好地將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因此較好的整體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認識并把握好教材的結構,對于一個新入門的政治教師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認識到應該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難點
通過方老師、安老師的經典剖析,使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新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養;怎樣才能將一個個知識點貫穿于我們的日常政治教學過程中。我已經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學習,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新教材貴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在通俗易懂但卻蘊含人生哲理的知識點中輕松愉快的提高內在的政治素養,形成科學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
此次培訓,受益匪淺,在方麗敏、安子琴老師精彩的講述中令我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這將成為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正確掌握新教材的重難點、駕馭政治課堂的寶貴經驗。
小學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2
9月我有幸參加了經開區教研室組織的一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教師培訓。通過這次的培訓,使原來懵懵懂懂的我收獲頗多,專家和老師們的講解,為我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下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通過老師的經典剖析,使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新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養。我已經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學習,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新教材貴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在通俗易懂但卻蘊含人生哲理的知識點中輕松愉快的提高內在的政治素養,形成科學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一年級是培養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作為教師,應在道德與法治課中,以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目標,抓細抓實,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新知識,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加強行為訓練,使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主動學習,愛上學習。
這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今后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認真、細致地解讀教材,真正領悟編者的設計意圖,一切要從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孩子們愛上《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
小學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3
七月七日參加了由教委組織的部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培訓,時間兩天,上午聽了一年級和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示范課各一節,并觀看了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的講話視頻,下午聽了兩位授課老師的教學反思和縣小學教研室鐘曉菊老師對《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詳細解讀。這一天的培訓,總體感覺是嚴謹且高效,受益匪淺。
伍才英老師上的一年級《校園里的號令》一課,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讓學生感受校園里的各種鈴聲,通過聽一聽、辨一辨、說一說、演一演等活動,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學校各種鈴聲的含義,并受到了“遵守秩序,快樂生活”的“法治”教育。這節課在兩個地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有效的組織教學,針對剛入學的孩子,采用對口令、小組競賽、表揚激勵等方式,行之有效,課堂井然有序,彰顯了教師超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二是引入“校園童謠”,學生對“鈴聲下的規范”學得快,記得牢。
培訓是短暫的,付諸實踐是我們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必須經常復習培訓內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合適的課程資源充實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科的教育理論作指導,以課例、課題研究為抓手,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創造性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肩負著學校的深切厚望,我于10月8日有幸赴南京師范大學參加了20xx年部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培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前身是《小學品德與生活》《小學品德與社會》,根據國家、省、市各級文件精神,自20xx年秋季一年級開始,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培訓教師的培訓講座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從他們的身上,透出一種智慧的力量,教育藝術的魅力。通過培訓,使參與者對今后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有了全新的領悟。
如今,培訓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進行了一半,以下是這幾天我對這幾次講座的淺薄的見解與體會:
聽的第一場講座是成尚榮老師的《道德教師的專業成長》,我雖然不是專業的道德教師,但被成尚榮老師的人格魅力和淵博的知識深深吸引。因此,對這堂課非常有興趣,津津有味地認真聆聽成老師的獨到見解。
首先,成老師論述了道德和法治的關系,兩者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而這門課程,是一門道德與法律的相結合的課程?!胺ㄖ问菍Φ赖碌闹?,道德是最高的法律,道德在人們心中,離不開道德的滋養?!蔽覍Τ衫蠋熯@句話有著深刻的感觸,這句話我的見解是:法治是道德的保障,如果沒有法治,道德會被隨意破壞與踐踏,法治約束著我們的行為,朝著道德的方向發展,而法治本身就是最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法治的最高的體現,法治應該是為道德服務的,如果法治背離的道德,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由于某種情況下,法治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道德還是對法治的一種補充。兩者是相互依存、支撐與補充的。接著,成老師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論述了道德教師該如何進行專業成長,我從中收獲良多,不僅清楚了國內道德教育的方向,而且了解到國外道德教育的成果。總而言之,通過這次講座,讓我看到了道德教育的曙光和希望,今后一定要認認真真上好每一堂道德課,雖然的一個老師的力量有限,但是千千萬萬的老師也是由一個教師組成,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好,我國的國民素質、道德水平才會慢慢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才會越來越好。
第二場是孫彩平老師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低段教材整體解讀》,孫老師這堂課讓我們非常直觀的認識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非常有指導意義。
專家講到新舊教材的不同,并進行了對比,新教材將德育與法制教育相融合,落實《課標》要求和大綱精神,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傳承的過程,還講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目標、內容、工作要求。專家還列出了小學一二年級法制教育圖譜,并列舉了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編寫單元課例,教材按兒童的生活路徑,以兒童的成長與發展的生活邏輯為核心設計的。教材中的主體是兒童,教材的內容是兒童的生活。教材關注一年級學生的整體成長、生活;了解學校生活的兩個主體生活方式;學會玩,并且有意義地玩;學會主動思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有想法的參與學習。整本教材洋溢著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從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圖體現多元、開放、平等、包容的價值觀。新教材具備了以兒童的生活視角和路徑,形成生活內容和教學相統一的敘事邏輯,教材力圖體現和諧與溫暖的情懷,體現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與溫暖的關系。學生從課本中能學會做事、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學習,讓自己努力從適應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覺、自主。
新教材中沒有了說教性的內容,各冊設計了相對集中的教育主題,呈現方式體現了兒童的審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發了學生想象力,力求從生活中的小事中滲透法制教育。道德與法治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啟發,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呈現良好的道德實例和現實需求的法治知識,也應和學生一起解讀、分析,更要帶學生們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觀察、思考、感悟、實踐。
面對新教材,我們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學習型、研究型、實踐型、反思型的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書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蘊、有情懷的教育者,用德浸潤兒童心靈,用法呵護兒童成長。
另外,汪老師的《做一個德才一體的智慧型教師》講座也讓我記憶猶新,對今后我教學有著很重要指導性意義。
首先,汪老師提出,“為什么要做一個德才一體的智慧型教師”的這樣一個命題,他是從“德多才少”、“才多德少”這兩點來加以解釋。而我聽后的見解是,德和才一樣重要,有才無德比有德無才更危險,就像我曾經和學生開過一句玩笑話說的那樣——“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有才無德的人有頭腦、有技術、有能力,他們如果做壞事,造成的社會危害會更大。所以,我們作為一個老師,是學生的榜樣,模仿的對象。如果做不到德才兼備,也就枉為人師了。然后,炎老師從理論基礎、具體措施這兩方面提出,我們該如何去做一個德才一體的教師,他的智慧與理論讓我十分折服,今后一定要把其具體運用到我的教學生活當中去。
還有很多老師的講座非常精彩,就不一一道來。他們的智慧、理論深深地影響了我,讓我看到了道德教育的光亮,照引著我的教育職業生涯。此次培訓進行到這里,我受益匪淺,在老師精彩的講述中令我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這將成為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正確掌握新教材的重難點、駕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寶貴經驗。
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
2019年8月21日,有幸到二小參加了全縣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培訓,培訓時間雖短,卻讓我感受到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在譚老師的講解下對新教材有了較深入的理解。通過培訓有了以下的心得體會:
小學《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編寫是按兒童的生活路徑,以兒童的成長與發展的生活邏輯為核心設計的。教材中的主體是兒童,教材的內容是兒童的生活。
教材關注學生的整體成長、生活;了解學校生活的兩個主體生活方式,學會玩,并且有意義地玩。學會主動思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有想法的參與學習。整本教材洋溢著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從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圖體現多元、開放、平等、包容的價值觀。新教材具備了以兒童的生活視角和路徑,形成生活內容和教學相統一的敘事邏輯,教材力圖體現和諧與溫暖的情懷,體現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與溫暖的關系。學生從課本中能學會守法、樹立規則和公民意識、學會做事、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學習,讓自己努力從適應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覺、自主。新教材中沒有了說教性的內容,各冊設計了相對集中的教育主題,呈現方式體現了兒童的審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還滲入了一些繪本圖畫和內容,激發了學生們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從生活中的小事中滲透法制教育。
伴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以及教學改革進程的持續推進,法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不斷突顯出來。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對于大學生未來的發展而言是極為有益的。法治教育的開展能夠使大學生掌握必備的法律知識,同時他們的法治觀念也將得到強化。道德教育則能夠讓學生知曉和領會那些道德倫理知識,思想道德觀念也可得到進一步強化。故非常有必要將法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結合起來,以此來促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文章將詳盡闡述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間的關聯,并探析兩者融合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結合;策略
在大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高校往往只注重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法治教育工作明顯做得不是很好,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學質量也可能因此而無法提升。故學校在實際教學中務必轉變這種觀念,并施行一系列舉措來確保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能夠銜接起來,進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聯
(1)法制教育以道德教育為基礎
道德既是法律教育的基礎,又是法律教育的升華。[1]而法律則能夠很好地維護道德的底線,同時也是對大學生最基本的要求。法治教育務必注重強化大學生的道德自律行為,因為只有當法律深入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中時,大學生才會具有更加強烈的守法意識。如果大學生們的道德基礎比較高,那么法治教育的開展也會變得愈加順利。
(2)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互影響
在大學教學過程中,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是緊密相關的,兩者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比如價值取向等,且兩者之間相互滲透,使得它們的關聯愈加密切。再者,道德和法律均秉持著公平正義的理念。在人類發展過程中,通過查看相關資料不難發現部分法律已經轉變成為道德層面的內容,這使得部分道德理論具備一定的法律效應。再者,道德在歷經長期的發展過后,某些道德觀念也被并入到法律層面中來。
(3)二者均屬于最基礎的社會規范
道德與法律是整個社會最為基本的規范。[2]道德和法律的特征和功用是有所不同的,且它們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規范人們的行為,有助于促使社會更加穩定,人們的行為自覺性也將能夠得到進一步強化。故大學教學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將這兩方面有效整合起來,并采取各種措施來促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以及道德水平不斷提升,進而培養更多全面型的人才。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結合的有效策略
(1)不斷轉變思想觀念
大學期間對于學生發展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同時這個時期也有助于大學生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的培養。針對這種情況,高校非常有必要推進道德和法律教育工作,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而且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故高校管理層必須改變以往的思想觀念,并對這兩種教育有著更加清晰的了解。在開展學科課程的時候,也可以將道德和法律工作容納到其中,并做好課程、教學安排,施行各種有效教學輔助措施,促進大學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能夠整合起來。
(2)促使任課老師綜合素養不斷提升
要想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整合起來,那么任課教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在該過程中往往起到良好的效用。高校在招收教學人員的時候,最好選用那些教學能力比較強且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并投入一定的資源來推進師資隊伍的建設,以此來確保教學工作的開展更具成效。再者,學校也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來展開相應的培訓活動,促使任課教師的水平能夠持續提升,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結合起來。同時教師還應該通過不斷學習來掌握更多新的知識,改變以往的思維方式,并理清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間的關聯。
(3)落實獎懲評價機制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開展,能夠有效避免不道德行為的出現,規范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同時違法犯罪活動也將減少許多。在整個高校內部營造良好的遵紀守法的氛圍,為教學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氛圍。[3]此外,高校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制定出相應的獎懲激勵機制,對學生的行為表現作出中肯的評估,并在課程考核中注重學生日常表現情況,長期過后,學生的行為明顯會變得愈加規范化,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也會有所提升。
三、結語
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兩者的效用不盡相同,它們均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容輕忽的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非常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推進兩者間的融合,讓教學變得更具成效,同時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小偉.高職院校與監獄共建法治教育基地的探索———踐行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提高實踐教學育人實效[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2):99-103.
[2]張元.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2(12):54-56.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價值觀;思維接軌
道德與法治是中學生的必修課程,教師要對教材展開深度剖析,確定課堂教學的基本坐標和方向,為培養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創設基礎環境。初中生有一定的生活認知,教師要深入學生中間,對學情展開細致調查,探知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為分層教學設計提供信息支持。教師還要有創新意識,對引導方式、操作方法、課堂訓練、教學評價等環節展開優化設計,以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核心價值觀的塑造效果。
一、深度解析文本,定位核心價值觀培養坐標
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師要對教材展開多重挖掘。首先,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基本方向的規范,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明確教學方向,給出適當的教學規范設計,為順利展開課堂教學創造良好氛圍。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內容大多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其基本的出發點,教師在具體解析時,要充分考慮教材的適度性。因為教材具有普遍性,而教學具有地域性,學生的生活認知有其個性特點。因此教師要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度剖析,確定好學習范圍,定位課堂教學的總體走勢。其次,利用校本課程資源。教材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結合教學需要,根據校本課程資源的占有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處理,以形成更加完善的教材資源體系,為塑造學生核心價值觀提供物質基礎。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一課《青春的邀約》,教師可利用案例介紹形式來展開教學,發動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從中獲得真切的體驗和啟迪。案例一:最近笑笑和父母的關系變得緊張起來,原來,笑笑有很多事情都瞞著父母,如考試情況、交友情況,甚至外出也不跟父母說實話。笑笑抱怨父母管得太寬,父母批評笑笑不誠實。經過幾次不愉快的交流,笑笑開始回避父母,盡量不給父母提供交流機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學生經過一番討論,給出了多種意見。有的學生認為:“笑笑應該有自己的隱私,父母不宜干涉太多。”有的學生說:“父母有權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孩子沒有理由拒絕管理。”在具體討論中,學生的認知觀在逐漸趨同,這說明他們的核心價值觀正在形成。教師對教材展開深入細致的解析,有針對性地給出教學設計,引發學生熱議,這自然是教學設計的成功之處。
二、聯系實際生活,探知學生核心價值觀基點
學生生活認知呈現多元化特征,即使是同一班級的學生,其思想品質基礎也存在差距,審美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都有其個性特點。教師要深入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思想基礎展開全面調研,找到學生的思維共性,對學情信息進行進一步的整合與優化,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初中生正處于認知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給出引導意見,幫助學生進行品質塑造。做好學情調查是一種必然選擇,它可以為教學設計提供最直接的信息參數。學習《品出情感的韻味》一課時,教師設計了一個與生活實際相關的討論話題:情感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個方面,那么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各包括哪些內容呢?學生開始議論紛紛,課堂學習氣氛漸濃。教師隨即給出生活實例,讓學生展開探究,評價人物情感的價值取向。案例二:小敏和張涵展開了爭辯,小敏說:“你整天就圍著那幾盆花轉,真是太沒意思了,你沒有聽說過喪志嗎?”張涵很不以為然:“我養花屬于高雅興趣,可以陶冶情操。誰像你啊,喜歡搞什么慈善,到大街上去幫助乞丐。你知道嗎?這些乞丐都是騙子。你這好心得不到好報的。”這兩個同學的思想情感屬于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呢?你對此有怎樣的評價呢?學生根據案例展示內容展開熱議。有的學生說:“這兩個人的情感都屬于積極的,不管是養花還是行善,都是努力向好,這是人間大愛。”有的學生說:“如果行善幫助了騙子,這無疑是助紂為虐。我對上街幫助乞丐持不贊同態度。”教師給出點評:“兩位同學的情感都非常豐富,具有一定的正面追求,給人帶來了正能量,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雖然好心也可能遇到壞人,但我們不能因為怕騙就不去向善。”
三、優化引導策略,提升核心價值觀塑造品質
在教學引導過程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也是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服務者,因此,教師需要對教學引導策略展開全面評估和優化,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和其他課程有相同之處,也有一些差異,教師要正視課程的自身特點,不能將道德課上成了文化課。雖然需要學生識記一些常識,但幫助學生建立核心價值觀卻是教學的最終追求。教師要利用案例分析、課堂演繹、課堂辯論、合作操作、社會調查、信息搜集、數據分析、材料整合、課堂展示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為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提供重要方法。在學習《集體生活成就我》時,教師就班級的現實狀況展開了學習引導,讓學生針對班級的問題給出自己的意見。案例三:班級最近出現了一些特殊情況,很多同學都開始喜歡讀書,班主任就給大家準備了很多課外閱讀書籍,引導大家利用課余時間展開閱讀。有的學生甚至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教室內再也聽不到吵鬧聲,再也看不到追逐現象。學生紛紛給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如果每一個班級都能這樣的話,那當然是一種理想狀態。老師說過,‘書中自有黃金屋’,自覺讀書一定能夠給大家帶來無窮的動力。”有的學生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最有價值的追求。我希望能夠擁有這樣一個班集體,感染我,激勵我,使我快速成長起來。”從學生的發言可以看出,教師的案例是比較典型的,學生核心價值取向得到了有效彰顯。
四、延伸課堂域度,豐富核心價值觀成長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創意設計贏得教學的主動權,為塑造學生核心價值觀奠定堅實基礎。但僅憑課堂時間還遠遠不能給學生的思想成長帶來足夠動力,因此延伸課堂域度、增加訓練維度,自然就成為教師的普遍選擇。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環境,對課堂教學展開有效延伸,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形成自覺的學習意識,并借助生活因素,為核心價值觀的塑造找到發力點。《法律在我們身邊》一課重點是讓學生懂得法律與生活的關系,教師同樣給出了案例引導,讓學生感受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案例四:小明每天都要抽時間練習鋼琴,有時因作業太多,到了很晚才能練習,雖然他并不想這樣做,但練習鋼琴是爸爸布置的硬性任務。誰知因為練琴卻出事了。一天早上,警察找上門了,說有鄰居舉報,小明家半夜三更彈琴擾民,并說這是違反治安管理條例的行為。學生對此展開熱議,并逐漸形成共識。有的學生說:“擾民雖然不是什么嚴重違法行為,但破壞了鄰里關系,也給自己找了麻煩。”有的學生說:“不能充分考慮周圍鄰居的感受,這是不可取的,是不理智、不文明的做法。”教師給出總結:“我們是受教育的學生,怎么能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呢?做文明事是做文明人的前提,也是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條件。”核心價值觀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最基本的目標設置,教師應充分考慮教學實際,對各種教學信息進行科學的整合與優化,從而形成重要的教學設計指導思想,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認知渠道,這對全面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展開教法學法探索,符合教師專業成長規律。教師抓住教學契機展開教學創新嘗試,自然能占據課堂教學的制高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人格品質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榮.芻議如何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回歸生活[J].中學教學參考,2015(7).
關鍵詞:醫學生;法治教育;現狀;對策
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醫學教育過程過中過分重視醫療技能培養,輕視醫學人文教育的現象有所改善,醫學人文課程比例有所上升,但多是側重對醫學生的醫風醫德教育,而忽視了醫學生法治教育,醫學生的法律知識也大多局限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法律基礎部分”內容的教授,即便如我校醫學專業開設衛生法課程,但學時較少,教學內容也有所局限。在從業過程中對于保障患者和醫務人員正當權益的基本法律法規掌握不牢固甚至完全不了解。這種法律觀念不強、法律意識淡薄導致臨床實踐中有法不依、防御性醫療等現象時有發生,從而引發醫療糾紛。醫學生的職業選擇決定了他們未來必將從事醫療相關工作,除具備過硬的醫療技術、高尚的道德情操外,學習法律法規,提高法律意識更是對自身工作高度負責的重要表現,是確保醫療活動安全進行,未來職業目標順利發展的重要條件。所以,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需要積極有效的加強對醫學生的法治教育與管理。
一、醫學生法治教育現狀
根據實際情況,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共計有效問卷651份,在通過何種途徑了解法律知識一題中,26.57%的醫學生通過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等公共課程,20.89%通過衛生法等專業課程,47.31%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了解,僅有5.68%通過臨床實習期間的實習代教老師。46.39%認為影響醫學生法治教育活動正常開展的主要原因是專業課程壓力大,法律相關課程學時較少,22.58%認為教學形式單調,缺乏新意和趣味,由此可見,醫學生法治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醫學生對于法治教育的了解途徑也有所差異。
1.對法律知識掌握少,理解程度低,法治觀念淡薄
近些年大學生犯罪率不斷增加,報紙、電視屢次報道醫學生犯罪案件,其中也不乏醫學專業學生??梢?,包括醫學生在內的高校學生存在法律意識淡薄,法治觀念缺失的現象。對醫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學校本身法律相關課程涉及較少,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致使醫學生不能結合實際,深入地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與運用,更無法內化為自己的觀念與信仰,法治觀念淡薄。
2.醫學生法治教育時間少,內容缺乏針對性
目前,醫學專業教育主要以專業課程為主,在非專業課程方面,有所欠缺,尤其在法律方面,長期處于空缺的狀態。引起該情況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學校層面對法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二是醫學生層面,由于醫學的專業性質較強,導致大部分醫學生的學習精力都集中在專業課程方面,對專業之外的知識,無法抽出較多的時間進行了解。
3.法治教育課程與形式單一,缺乏實踐教學
當前,雖然已有部分高校,開設了法治教育課程,但卻存在著課程形式過于單一的情況,教學長期處于理論階段,無法進行有效實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缺乏靈活性,難以達到法治教育的目的,相關的教學知識,也不能及時的彌補法治教育方面的漏洞。使其違背了開設法治教育課程初衷的作用。
二、當前醫學生法治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
傳統思想對醫學生影響較深,人情社會依舊成為主觀觀念,使其形成一種只要有勢力就可以擺平一切的錯誤思想,這種思想不僅對社會產生極大的危害,也對社會治安構成嚴重威脅。作為教育部門,應及時的矯正醫學生這種錯誤的思想觀念,使其走向正軌。
2.醫學專業的特殊性對法治教育的影響
醫學在其發展過程中要面對許多復雜的社會關系,法律就是對這些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規范,離開了法律醫學將無法順利發展。醫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員,在法治教育方面既具有一般大學生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這就要求醫學生所受的法治教育的深度和知識覆蓋面應與其所受的專業教育程度相匹配,但隨著醫學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醫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醫學的專業性質隨之增強,但對法治教育的學習時間反而不斷減少,從而使法治教育無法有效的融入醫學教育當中。
醫學院校課程設置遵循醫學學習與人才培養規律,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完善,專業教育質量品質高,對于醫學生專業學習、解剖實驗、研究項目、臨床實習等給予足夠的經費及課程時間。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衛生法》兩門課程是醫學院校進行法治教育最主要的途徑,但是相對于專業課其所占比例較少,教學模式陳舊單一,兼任教師情況多有發生??梢妼W校對法治教育未給予足夠重視。
4.醫學生自身學習主觀能動性不強
醫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較高,并且具有較強的專業鉆研意識,但對于專業之外的知識,多數學生卻不能夠主動的接觸與學習,究其原因,其長期處于醫學學習中,導致部分醫學生養成法治教育與其毫無關聯的思想,學習法治知識是浪費時間的錯誤觀念,使醫學生難以對法治教育進行關注,也導致了不愿主動學習法治知識的情況發生。
三、醫學生法治教育有效實施的對策
1.掌握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建立健全醫學生法治教育體系,創新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進行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醫學院校除了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衛生法》作為必修課之外,要不斷完善法治教育的內容,使之與時俱進,更適合醫學生自身實際。通過這些法律條例的系統學習,提升醫學生法律素養,使他們樹立法治觀念,能夠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在教學方法上應注重以醫學生為本,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標。
2.創新法治教育多維度方式方法,增加參與度和實踐性
法律意識的養成與法治觀念的樹立,不但需要課堂教學,同時需要醫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和實踐體驗,在體驗中深化對法律知識認識,培養法治思維,樹立法治觀念。因此,法治教育也需創新多維度的方式方法,與醫療實踐相結合,增加醫學生的參與度和實踐性。例如在實踐活動中,讓醫學生對實際生活中的法律問題進行思考,從內心深處逐漸對法律制度形成認同,內化為自覺守法的行為,培養法治思維。
3.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和輿論環境
學校應堅持依法治校理念,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管理體制。其次,社會多方應大力宣傳我國依法治國理念,通過開展主題鮮明,醫學生喜聞樂見的醫學生活動,使法治教育深入醫學生的學習、生活,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提升理解和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培養法律精神和法治思維,樹立法治信仰。
四、結語
作為重要的群體,醫學生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長期以來,醫學生的法治教育始終令人擔憂。加強醫學生的法治教育尤為重要,醫學生的法治教育需要學校與醫學生的大力配合,及時的普及法律知識,使每一位醫學生能夠在未來的發展中,積極的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健,笪宇蓉,劉艷霞.醫學院校衛生法制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1).
[2] 李寧,任小紅.我國醫學生法律教育現狀及對策[J].護理研究,2016,30(27):3332-3335.
關鍵詞:高職高專;公民教育;路徑;知識結構;問題
公民教育是培養個人在社會中有效享有權利、承擔責任所必須的知識、態度、技能,同時關注倫理道德與法治精神的養成;是幫助個體掌握公民知識,宣傳公民意識、養成公民行為,最終成為社會真正主人的活動。公民教育的實質是國家通過可控的制度資源,對公民進行持續的、普遍的意識影響,培養公民的政治理性及公共精神。公民教育的普遍性及規范性決定了其內容和形式的制定大多遵行由上到下,由宏觀到微觀,由國家到個人的路徑方向,以把握其可控度,體現其意識導向的價值。在這種模式下,學校教育就成為了至關重要的環節,尤其是高等教育,目的就是培養具有優良品質的社會公民。高職高專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具有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雙重屬性,但在現實的公民教育開展中,高職高專的特殊性體現不夠明顯,沒能與普通高等院校區別開來。
一、高職高專公民教育的現有路徑
中國現行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意識培養路徑主要是通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由課內與課外兩條線索構成,尤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作為主要載體。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它的教學目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民族傳統與時代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早已不局限于單純的思想與政治意識宣傳,公民教育的內容與目標都納入到了這一體系之下,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子目標之一。因而高職高專公民教育的推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保持了同步性。在認知層面,公民意識的確立依托于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就集中體現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從現有條件出發,公民教育要繼續深入,就必須將目標與內容科學的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在行為能力培養方面,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公共精神的培養,也主要依賴于課外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學生工作這一塊。通過日常生活學習管理、社團組織、活動安排等,來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服務他人的意識。
基于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從目標、內容到實踐上的高度重合,厘清二者間的關系至關重要。培養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是公民教育的目標,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考核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重要指標。
二、高職高專公民教育的現有知識結構
愛國主義教育。公民指的是具有一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公民教育在《辭?!防锝缍椋骸皣覟榕囵B青少年的公民意識而實施的教育”,因而公民教育放在首位的是身份認同的確立,主要通過愛國主義教育來完成。愛國主義教育是大學生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括歷史教育、國情教育、世情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等,必須讓學生知道祖國偉大文明的歷史,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道德教育與公共精神教育。大學生公共精神是指作為具有獨立主體人格和平等權利義務的個人,自覺主動參與社會公共生活,關心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勇于維護自身正當利益的一種積極態度和精神風貌。由于公共精神是一個模糊的,難以準確界定的概念,我們也可以對大學生公共精神進行這樣的理解,它是大學生在公共生活中對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規范的主觀上的認可和客觀行為上的遵守和執行。
現行公共教育主要是通過與道德教育結合來進行的,突出公德意識的培養與踐行。根據觀察,我們發現部分大學生的道德觀、是非觀存在問題。對社會上的道德規范,真假善惡現象不能夠獨立正確地判斷和評價。再者,缺乏社會公德意識,個人主義傾向明顯。社會公德意識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社會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社會風氣和社會凝聚力。
法治教育。公民法治教育主要培養公民對國家制度、法律制度的認同,樹立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法制觀念,培養公民法律意識,樹立公民的法律信仰等方面的內容,包括法律一般性理論教育、法律知識普及、法治精神培養等重要組成部分,增進公民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權利義務觀念、契約觀念等素質,和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等內容相互影響融合,構建了公民教育的知識基礎與價值支撐。中國千百年來依賴于從上到下的中央集權制度與由下而上的宗族管理模式,保障了社會的高度穩定,實現了中華文明的傳承。但也使得中國人公共意識與契約精神欠缺,規則認同度低,造成了工業化社會下關系處理模式的不適應。
三、高職高專公民教育存在的問題
定位不明確,知識體系缺乏獨立性。首先,目標不夠清晰,沒有結合大學生群體的特征。長期以來,“勞動者”、“接班人”、“四有新人”等提法沒有為高校公民教育提供一個準確的目標,但這一目標過于政治化和理想性,而高校公民教育目標需要有很強的歷史性和針對性,它需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依據教育對象――大學生的群體特征,依據我國國情、社會的基本狀況和世界公民教育的發展趨勢而設定。但我國高校培養目標比較模糊,公民基本要求沒有被作為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提出來,目標過于“高大上”。公民教育變成了簡單的政治灌輸和道德教育,這樣容易造成一些學生的心理抗拒,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參與熱情不高,直接影響到教育效果,最終導致部分大學生公民素質的“營養不良”。其次,高職院校的公民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不夠緊密。職業技術教育是高職院校的主要特征,公民教育不能拋開該訴求,既要滿足公民教育的普遍性,也要尊重職業教育的現實。高職高專院校學生作為公民教育的主體,無論從知識結構,還是從學習習慣、學習心態都與普通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區別,“一刀切”的做法降低了教育的實效性。高職院校的學生對知識的態度會更為實際,現有公民教育內容與傳輸方式相對于該群體,針對性不強。
路徑狹窄,渠道方式傳統。由于學校條件的限制和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高校的公民的教師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比較單一。網絡手段雖然在課堂中有所采用,但受傳統授課方式的影響,教師還是習慣于口頭講授。部分教師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非常有限,在課堂上教師一般也就是用一下演示文稿制作的課件,其他手段則很少采用。大學生對這樣的課堂感覺非常枯燥,缺乏學習興趣,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效果也是可想而知了?,F在的高校公民教育還與原來的思想政治課的授課模式基本一樣,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沒有學習興趣,缺課、不聽課的現象十分普遍,如果不豐富教育教學手段,公民教育課將在高校無法生存。
公民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許多內容都需要結合具體的事例進行討論與交流,只有學生們的積極參與進來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公民教育還是局限在課堂之上,學生沒在社會實踐中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入理解的機會,這也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提高產生了很大的障礙。
知識傳輸方式有限,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師生交流不暢的環境下,“手機走入課堂”的現象已是大家傾向接受的無奈現實?,F有渠道狹窄,怎么利用智能工具是課堂變得活躍,應是今后公民教育路徑拓寬的方向。
重視力度有限。高職院校常常重視職業技術教育,輕視公民教育,強調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人文素養的提升,偏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減縮了公民教育的課時,將高等職業教育看成一種急功近利的職業工具,尤其是不能針對學生的專業實際和未來從事的工作崗位開展相應內容的公民教育,造成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的缺失。高職院校的公民教育缺乏整體規劃,對其重要性強調不夠,致使公民教育處于邊緣化的位置,認為學生公共素養的高低對就業影響不大,只要靠學生優秀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實踐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職技巧就可以了。
中國現代化事業的推進和社會轉型的提速決定了公民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位置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公民教育是強化市場經濟地位與建設法治中國的迫切需要,培養符合發展需要的合格青年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高職高專院校承擔了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雙重使命,輸送的學生主要去往國家建設的基礎環節,他們的專業技能與公共素養高低關系到社會發展水平與長治久安。公民教育的目標就是幫助他們實現學校與社會的順利對接,不僅是生存技能,更是順利的實現社會化。十上明確了我國現階段公民教育的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加強大學生公民教育的思想條件、重要使命、發展目標和實踐基礎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撐,指明了公民教育中國家、社會與公民三位一體的格局。借此局面,相信高職院校的公民教育會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職學校 法律課程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92
我國憲法規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治國方略。依法治國就需要樹立全民法制信仰,這不僅要求他們具有專業能力和道德品質,更要求他們具有良好的法律素養,以促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職業文化、法律文化和法治環境,
一、中職學校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校、學生認識與重視程度不夠。中職學校法律課程多為考察課,相對于專業課來說,不能夠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基于此,很多中職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不扎實。我校僅僅在文秘專業開設此門課程,每周兩課時,并且在一年級就完成全部教學內容?!堵殬I道德與法律》這門公共課程則要求一學期必須全部上完,每周也只有兩節課。據筆者了解的情況,其他中職學校的《職業道德與法律》《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也大多如此。中職學校的重要培養目標是讓學生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對于專業實踐課的重視,忽視了必修的法律基礎課,客觀上也會導致中職學校學生法律知識的薄弱。在很多中職學校,法律教育僅僅是德育教育的一個補充。學校將法律教育認定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無足輕重的部分,從根本上導致了中職學校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筆者認為,中職學校應當將法律教育與德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采用兩者相結合的方式,從思想和行為等方面共同培養塑造合格的中職學校學生。
2.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中職學校學生學習基礎比較差,欠缺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學習動力不足,不會學或學不會,厭學,上課不聽講,下課不復習,考試作弊等情況時常發生。中職學校學生普遍存在著法律意識比較單薄,法律知識比較匱乏,法律修養需要提高等一系列問題。
3.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教學方式落后和教學手段單一,無法激發學生興趣。由于中職學??己嗽u價模式存在弊端,中職學校普遍對于法律這門科目不是很重視,并導致了中職學校的法律教師幾乎都不是專業的,基本上都是讓其他專業課的教師兼任該門課程,這些教師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法律教育,從而在法律教育方面能力一般。只會在課堂上照本宣科,不能順利地開展法律知識教育。同時,中職學校很多法律基礎課程教師缺乏在公檢法司實踐的機會,接觸實踐案例比較少,所以在教學中,不能“理論聯系實際”。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光讀教材或板書,教學氣氛調動不起來,這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中職學校法律課程教學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改革考核評價模式,注重學生法律知識素養的培養
針對傳統考核模式的弊端,中職學校要重視法律知識在中職學校學生中普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學校要重視法律課程的開設和對學生的考核,適當增加法律課程授課課時,法律基礎知識課教師要積極探索新的考核模式,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不僅要考核知識,還要考核行為。作為教師,除了了解學生課堂行為表現外,還應走入班級、宿舍,甚至走出校外,了解學生的行為表現,這樣,才能對學生作出全面、合理、科學的評價,學生才能更加注重行為的落實。
(二)教師講課要做到生動有趣,激發學生興趣
由于法律條文和法律基礎理論都是單一、枯燥的內容,并且冷冰冰的沒有任何的感彩,這就導致了學生在法律課上提不起興趣,教師在講課時要最大程度激l學生的興趣。為此教師要做到觀點正確、內容熟練、重點突出、口齒清晰,語言生動形象,精心設計教案。例如,在進行有關犯罪的案例教學時,不能只是單純展示案情,案例講述時也不宜過多地渲染細節和介紹作案手段,一定要向學生充分揭示犯罪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和犯罪后應受的懲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深刻地思考,從而將他們的好奇心轉變為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不僅要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提供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交流協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現、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質,使理論形象化、通俗化,寓理于事,提高教學效果。
(三)改進教學方式、利用先進教學手段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已經融入了學校的教學中,在法律課程中應用也很普遍,在法律課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綜合式教學,這符合教學改革的方向,它可以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并能多角度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和效果。在法律課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手段的積極作用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另外法律教師要提高實踐課比例??梢栽黾幽M法庭課,法律課要加強實踐性教學,模擬法庭課要結束時,老師要注意及時點評,指出學生運用法律知識是否正確、訴訟程序是否合法等。讓學生通過模擬法庭課真正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
(四)重視案例教學法在法律教學中的運用
中職學?!斗苫A》課集中了我國多部重要的法律,涉及許多專業術語和法律規定,由于課時的限制,每部法律只能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必須從學生的現實需要和興趣出發。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學校的“校園網”教學設備,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感知材料,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發揮學生的自主獨立性和能動性,要把交流、討論、實驗、合作、探究、表現、創造等機制引進課堂。注重實例教育,多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法律實踐活動等內容的課程,比如采取重點案例剖析、以案說法、舉辦有獎征文、法律知識競賽、圖片展覽,播放法制教育片等內容的方式,使學生在整個學習中積極參與到教學的互動中從而得到體驗、感受、認知,最終達到掌握法律知識的目的。
總之,在中職學校的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應把“教”與“學”和“用”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果和實踐效用,讓學生知法、守法、依法辦事,使學生能正確的行使權利,自覺的履行義務,從而維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成為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的勞動者。為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法律基礎知識》.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陳桂明主編.2016年7月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