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0 10:56: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治理的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背景
今年入冬以來,霧霾多次籠罩我國大部分地區,各地建筑物隱入白霧中。有數據顯示,最有害的污染物之一PM2.5的濃度為比世衛組織規定的24小時安全水平高20多倍。2014年1月4日,國家減災辦、民政部首次將危害健康的霧霾天氣納入2013年自然災情進行通報。面對如此嚴峻的霧霾情況,必須提高社會的關注度,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改善環境,解決霧霾環境問題刻不容緩。
二、霧霾天氣的現狀及危害
9月以來,我國中東地區陷入嚴重的霧霾天氣中。中央氣象臺將大霧藍色預警升級至黃色預警。環保部門數據顯示,從東北到西北,從華北到中部到黃淮、江南地區,都出現了大范圍的重度和嚴重污染。
霧、煤煙、汽車尾氣、建筑粉塵以及工業排放的有毒混合物滯留空中。城市的天空再也看不到藍天白云,近在咫尺的人和物變得朦朦朧朧。一些人因此感到喉嚨痛、眼睛刺痛、頭痛等不適,醫院呼吸科人滿為患。全國多地出現的霧霾天氣還讓一些航班停飛、劇組停拍外景、污染企業停產。
由此可見,霧霾天氣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們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我們已經為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果不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改變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要想減少霧霾、改善空氣質量將非常困難。因此,解決霧霾問題,緩解空氣狀況已迫在眉睫。
三、針對霧霾問題的對策分析
(一)政府針對霧霾問題可采取的措施
1. 增強城市基礎設施和園林綠化的建設。
2. 要求企業減少污染供需。政府應加強對企業環境的重視程度,排點減排企業,要求重污染企業停產,切斷污染源,降低生產負荷,減少污染供需。
3. 加強監管力度。我國不少城市環境治污目標仍然偏離顆粒性霧霾治理。多年來,我們在環境治污方面向西方標準看齊,如長期把歐2、歐3、歐4甚至歐5標準付諸監管細則,不符合上述排污尾管標準的車輛不能出廠,不達標的煙囪推倒、遷移。將監管落到實處,加強監管力度,帶動社會從細微處著手治理霧霾。
(二)社會針對霧霾問題可采取的措施
社會方面應對霧霾問題,可加強宣傳力度,提升群眾的環保意識,提倡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節能減排,呼吁減少露天燒烤等。號召群眾真正了解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自發自覺地為環境保護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個人針對霧霾問題可采取的措施
1. 霧霾天氣少開窗。
2. 外出戴口罩。外出戴上口罩可以有效防止粉塵顆粒進入體內。外出歸來,應立即清洗面部及的肌膚。
3. 適量補充維生素D。冬季霧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線照射不足,人體內維生素D生成不足,必要時可補充一些維生素D。
4. 飲食清淡多喝水、補充維生素。霧天的飲食宜選擇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這樣不僅可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還能起到潤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補腎的作用。
5. 最好不出門或晨練。霧霾天氣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殺手”,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霧天最好不出門,更不宜晨練,否則可能誘發病情,甚至引起生命危險。
四、環境治理措施――調節能源結構
為探尋導致霧霾的罪魁禍首,一些環境學者將矛頭指向以化石燃料、尤其燃煤為主的中國能源消費結構。要求加快經濟轉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呼聲不絕于耳。
調整能源結構能有效改善環境,治理環境問題。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這兩個目標,應當并且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如何做到,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一)優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所占的比重極大,而天然氣所占的比重極低。調整煤炭、石油、天然氣三類傳統能源消費的比重是優化調整能源結構的主要任務,也是其重中之重。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2011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呈現出“煤炭一頭獨重,天然氣無足輕重”的特點;而同期美國能源消費總量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石油稍重”的格局。在能源結構調整中,我國應當逐漸減輕對煤的依賴程度,大力推進天然氣的利用。
(二)積極開發清潔和可再生能源
開發清潔和可再生能源,不僅可以增強中國能源系統的抗風險能力,保證中國在未來的國際能源產業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還可以滿足廣大農村地區人口的能源需求,減少森林過度開采和植被破壞的現象出現。同時,中國還應大力推進海洋能、氫能、燃料電池、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的開發,擴大能源的利用范圍。
(三)大力開展節能環保,實現低碳消費。
保護環境、治理霧霾,重要的是增強個人的環保意識。每個人都應行動起來,將環保節能的思想帶到生活中,從小事著手,如隨手關燈、廢物利用等。大力開展節能環保,實現低碳消費。
五、結語
霧霾天氣的出現,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出行與生活,甚至已進一步影響到了我們的健康。霧霾治理如今已上升為環境治理層面,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環境治理現狀的不足。因此,應積極關注霧霾等環境問題,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總的來說,環境治理不應走“先發展,后治理”的道路,而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在發展的同時,顧及到我們安身立命的環境,協調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建設一個健康和諧的生存環境。
參考文獻
[1] 游麗瓊,付萌萌.同呼吸,共擔當[C].2013-3-25.
關鍵詞:水環境治理;樂陵市;污染;美麗鄉村建設
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水資源制約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長期發展。我國作為全球13個貧水國家之一,對水資源的需求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卻很低。隨著21世紀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需求不斷得到滿足,城市建設不斷完善,但在前期經濟發展中,犧牲了農村地區的環境保護,將環保工作重點放在城市,忽略了農村水環境治理,導致占全國面積百分之九十的農村被嚴重污染,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不容忽視。農村水環境治理也被提上日程來。據環保局最新統計,我國農村每年生產生活垃圾1.2億t,生活污水達80多億t,糞便總量25萬t,但這些污染物都并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就被排入周邊的生態環境中,造成了環境污染的同時也危害著當地農民的身體健康,引發了一系列的心腦血管疾病[1]。其中農藥化肥的使用對農村水環境帶來的污染更是不可逆的,很難治理,形成了潛在的健康風險,威脅著當地農民的生活,作為新發展地區,樂陵市的污水排放現狀與山東大部分鄉村地區都很相似,因此本文以樂陵市為樣本,分析當前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的舉措。
1樂陵市水環境治理現狀
1.1樂陵市水環境污染現狀
1.1.1污水組成糞便排放、廁所污水、化肥排放、日常洗漱污水、廚房污水等共同組成了農村生活污水。其中日常洗漱污水和廚房污水統稱為灰水。廁所、畜舍產生的糞尿廢水統稱為黑水。黑水和灰水共同組成了農村地區污水,其中黑水的有害成分含量更高,直接排放帶來的環境污染也更嚴重[2]。
1.1.2污染現狀(1)生活水污染現狀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到如今,大部分農村都已經開始使用自來水,而隨之增加的也是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由于我國農村地區大部分農民思想傳統,沒有接受過太過程度教育,很難形成保護水資源的觀念,加上污水處理站、排污管道等基礎設施的建立并不完善,農村的生態環境隨著水污染的程度而不斷惡化,到目前為止,農村地下水水質已經被嚴重惡化,異味很重[3]。(2)污水處理模式目前樂陵市在農村地區對污水進行分散式處理,而樂陵市的處理主要是利用沼氣池技術。在對農村水資源利用的調查中,主要是以“—池三改”和“四位一體”模式為主。以“單建池”模式、“生態家園”模式和“豬-沼-果”模式為輔。在原料充足的情況下利用微生物進行厭氧發酵,這種技術就被稱為沼氣池技術。
1.2樂陵市水環境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水污染治理主體缺失,角色不明由于鄉村政府各部門互相推諉,使得當前農村的水污染治理成為了一句空話,只是一項應付上級檢查的遮板而已,并沒有真正的重視起來,加上農村水環境治理需要耗費大量資金,鄉村政府一般資金匱乏,連自身經濟發展都難以為繼,更遑論大規模投入資金到水環境治理中來,不僅見效慢,而且耗費資金量也難以承受。
1.2.2環保資金投入不夠,治理設施落后由于我國當前城市化進程迅速,農村發展停滯,因此農村與城市發展很不均衡,二元化現象嚴重,城市水環境污染得到改善的同時是農村水環境的不斷惡化,大規模資金都投入到了城市水污染治理中,農村水污染治理的資金就很難申請到。而財政資金的缺乏給農村水環境治理帶來了根本上的阻礙。
2改進樂陵市水環境治理的主要對策
2.1發揮“政府”和“市場”力量,共同治理農村水環境
要想充分治理農村水環境污染,不但要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還要發揮市場自我調整作用,將政府與市場相結合,兩手發力,共同治理,針對當前農村水環境污染的特點,針對性的解決污染源小而多、污染源廣而分散的問題,從城市水環境治理的先進經驗中總結出適合農村水環境治理的發展道路,充分發揮農民的自主性,發揮政府的宏觀治理,調動農民的自我治理積極性,對農村水環境污染進行科學治理。
2.2探索河道整治“市場打包”的市場化模式
將農村河道整治與市場化模式結合起來,成立共同運行機制,讓政府建立“以河養河”“以堤養河”“以塘養河”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將產出的經濟利益用在河道污染治理上,實現農村河道污染治理的市場性、長期性管理。而且,給予河道承包者相應的權利,比如給予河道承包者河道兩側土地的使用權,讓河道承包者通過水污染治理的模式獲得經濟利益??梢圆捎靡韵聨追N模式:(1)“以河養河”模式:這種模式下,河道承包者需要承包河面漂浮垃圾、藻莖、水花生清理的保潔工作,還要進行河道清淤、河岸植被保護等工作。完成這些工作就可以在合同期內獲得管理河段的養殖權和水產所有權[4]。(2)“以塘養河”模式:這種模式下,河道承包者需要承擔河道清淤、保潔、河岸生態建設等工作,相應的,完成這些工作就可以獲得魚塘使用權及水產所有權。(3)“以堤養河”模式:這種模式下,河道承包者需要承擔河道保潔、清淤、岸堤植樹等工作,相應就可以獲得河堤植樹權及樹木所有權。(4)“以地養河”模式:這種模式下,河道承包者需要承包河道清淤、保潔工作,還要承擔沿河農田的征用補償,相應的,可以獲得征用地植樹權及樹木所有權[5]。
關鍵詞:城市環境治理效率;投入產出效率;數據包絡分析(DEA)
中圖分類號:X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4.017
由于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重心城市長期采取粗放式經濟增長,發展過度依賴能源資源消耗等[1],隨著經濟和城鎮化的持續快速發展,環境與發展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不足、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等逐漸成為中國城市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鑒于此,我國及各級城市政府對環境問題給予不同程度的關注,城市環境治理與保護也逐步發展和成長起來,尤其是近年來迫于國內外的環保壓力,更使其成為熱點問題之一[2]。近年來我國城市環保投入增長顯著,但其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因此,要在城市環境治理資源比較稀缺的情況下協調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提高城市環境治理投入產出效率對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有決定性作用,把環境治理的投入和產出結合起來研究城市環境治理效率對于改進環境治理措施和提高治理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獻分析發現現有成果具有以下特征:1)在研究對象上,偏重于省域[3-6]或全國[7-9]分析,鮮見以城市為評價單元的文獻[10,11],這可能是由于城市環境數據難以獲得,但城市不僅是經濟和社會的核心,也是環境污染的大戶和環境治理的核心責任單元,對其在現有投資模式下的環境治理效率考察對指導當前城市環境治理具有更為切實的現實意義;2)研究方法上,部分研究人員采用環境治理投資直接產生的污染物削減量以及對污染物的綜合利用產值來衡量治理效益的傳統方法[12-13],部分人則采用了更為縝密的數學方法,如AHP[14]、DEA[15-16]等,此類研究多以城市環境治理投入年份前后的投入量和產出量數據之間的對比來衡量治理效果[17],雖能說明一定問題,但并不能很好的把投入和產出有機關聯起來,即使采用能將二者關聯起來的DEA等方法的文獻,由于評價單元過于宏觀(全國、省等)或微觀(企業或單個城市等)或過于地域化(針對某省城市或特殊地區等),致使對城市環境治理政策和措施制定的參考價值有限;3)在研究內容上,當前的研究側重于對效率狀態的測度和特征[1-3-5-7]總結上,僅少部分研究據評估結果給出了優化建議[18]或效率影響因素[19]??傊?,城市環境治理效率的研究仍不夠系統,采用什么標準、方法、程序等仍不能給出較為完善的答案,甚至要解決什么問題都還模模糊糊。綜上所述,提高城市環境治理投入產出效率是解決嚴峻的環境狀況與財政資金壓力之間矛盾的唯一出路,系統化城市環境治理投入產出效率研究框架是當前面臨的核心問題。遵循系統化和“成本—收益比較分析”原則,本文認為對我國城市環境治理效率進行評價應該著重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確定量化評價方法或模型及指標,2)根據方法指標判斷城市環境治理效率狀態及其時空變異特征,3)明確城市環境治理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4)預測城市環境治理效率及其變化,探究提升效率的優化方案。本文在此邏輯主線引導下,以全國27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為樣本,選取2003—2009年數據,構建指標體系,對城市環境治理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剖析,以期為城市環境治理高效發展及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
1 評價方法和數據處理
1.1 評價方法
DEA方法是運用數學規劃模型對若干具有多輸入和多輸出的決策單元(DUM)進行相對效益比較的有效方法,現已廣泛應用于城市和旅游效率等[20-22]研究中,其對于處理多輸入和多輸出問題具有絕對優勢[23]。城市環境治理是一項包含多元輸入和輸出的復雜過程,故本文選取DEA模型對城市環境治理效率進行評價,且文中DMU為270個樣本城市,鑒于城市環境治理過程中投入要素的可控性和規模相應,研究采用投入導向和BC2模型。
城市環境治理效率分為綜合效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三類,當其值為1時表示該城市環境治理效率已處于最優狀態,反之,則說明當前城市環境治理要素投入存在冗余或產出不足,且其值越小越表明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越嚴重。
1.2 指標體系構建
指標選取過程中假定城市環境治理效率遵循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24]生產函數,同時參考羅默(Romer)[25]和盧卡斯(Lucas)[26]等主導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將資源、資本、技術和勞動視為城市環境治理發展的推進力量,從而將其作為本文4大投入要素;產出上,環境和社會效益應成為核心目標,經濟效益為關鍵產出。同時,鑒于DEA方法使用要求投入和產出之間具有正相關性,且投入和產出指標之和小于等于DMU總數的一半[11](部分研究認為是三分之一[27])的原則,共選取12個投入和產出指標,形成“三層七維多指標”評價體系(表1)。另外,選擇人均GDP、工業企業數、城市規模(城市人口反映)、財政分權等指標以考察城市環境治理效率分異和變化原因。
1.3 數據收集與數據處理
數據主要源自所涉及年份《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缺失數據大部分從相應城市或省《統計年鑒》獲取,極少部分采用相關模型處理或賦值,以消除原始數據中受0值影響造成運算失敗。截至2009年全國共有地級及以上城市287個,但固原、中衛、拉薩等17個城市指標缺失嚴重(缺少三年及其以上數據),不適于DEA運算,予以剔除。城市環境治理效率指數運用Deap2.1軟件運算,采用Arcgis和Excel對運算結果進一步分析。
2 評價結果分析
2.1 中國城市環境治理效率現狀特征
(1)總體效率特征:效率普遍偏低,綜合效率明顯低于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
當前,我國城市環境治理效率普遍偏低,要素資源浪費和產出不足現象十分嚴重。效率分解上,規模效率>技術效率>綜合效率,三者均值分別僅為0.476、0.713、0.707(圖1);效率類型劃分上,高效城市(>0.9)、中效城市(065-0.9)和無效城市(
(2)空間分異特征:綜合和規模效率三地帶分異性相似,八地區分布“大集中-小分散”
以三大經濟地帶[28]劃分為前提,綜合效率和規模效率分異性相似。表現為:1)從綜合效率看,高效城市個數東部和中部均等,西部略高;低效城市個數在東中西三大地帶中基本呈梯度遞減分布,中效城市個數中部>東部>西部。2)從技術效率看,高效和中效城市個數在東中西三大地帶中呈梯度遞減分布,而低效城市則是中部>東部>西部。3)從規模效率看,高效和中效城市個數中部>西部>東部,低效城市呈東中西遞減(表2)。
以經濟區[29]為前提,270個區位不同、規模不等、發育程度各異的城市總體上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表現為:從綜合效率看,高效城市主要分布于大西南地區、黃河中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的江西省部分;中效城市數量較少,分布分散;低效城市數量最多,且密集分布于東部沿海、北部沿海地區、東北地區、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南和湖北省、黃河中游地區的山西和陜西以及內蒙一帶。規模效率和技術效率八地區空間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二者與綜合效率呈現相似的集中規律,且高效城市個數均明顯增多,集中地域更為廣闊(圖2、3、4)。
(3)規模收益特征:普遍處于規模收益遞減狀態,發展態勢不理想
規模收益發展態勢不理想,超過78%的城市處于規模遞減狀態,處于規模收益遞增狀態的城市占12.6%,而處于規模收益不變狀態的城市尚不足10%(表2)。因此,未來城市環境治理效率的提高,不能依靠繼續增加要素資源投入以進一步壯大規模的途徑來實現,應適度消減冗余投入。規模收益空間分異,總體上離散分布,但局部地段顯著集中,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特征。如以經濟區劃分為前提,小集中表現為規模遞增城市集中于北部沿海和東部沿海地區,規模不變城市相對集中于大西南地區、長江中游和北部沿海地區的沿黃接壤地帶、長江中游的江西和安徽等,遞減城市相對集中于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長江中游的湖南和湖北等、黃河中游的山西和內蒙等、東北的遼寧、大西南的四川以及南部沿海地區(圖5)。
2.2 中國城市環境治理效率時空演變特征
2003-2009年中國城市環境治理效率持續處于不理想狀態,環境治理綜合效率指數長期徘徊于低值階段,期間雖略有上升但總體上呈微弱下降趨勢;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雖高于綜合效率,但數值仍然偏低(圖1)。綜合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中處于高效和中效城市數均有所減少,而低效城市個數增加;規模收益不變城市明顯減少,而規模收益遞增和遞減城市數均略有增加(表3)。
2003-2009年多數城市環境治理效率變化顯著。若以研究期效率變化值占基期效率值的5%、30%為界,將樣本城市分為下降超過30%的顯著下降城市、下降值在5%-30%的緩慢下降城市、下降5%或上升5%的基本不變城市、提升5%-30%的緩慢上升城市、提高值大于30%的顯著上升城市。則多數城市處于顯著上升或顯著下降的狀態,保持不變的城市數量次之,緩慢上升或緩慢下降的城市數量最少,且變化顯著的城市集中于大西南的四川和廣西、東部和北部沿海地區、黃河中游地區的山西和河南(圖6)。
2.3 中國城市環境治理效率影響因素分析
以2003-2009年樣本城市投入指標和綜合效率指數值為考察對象,利用Excel軟件進行多元回歸,其中,Y為城市環境治理綜合效率指數,X1為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X2為城市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本年完成投資額,X3為財政支出中科學和教育事業支出,X4環境和水利以及公共設施管理業從業人員。統計回歸分析檢驗參數顯示R2=0.929,所得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和可信度較高。
Y=0.007X1-0.058X2+0.016X3-0.002X4+0.805 (1)
回歸結果顯示,城市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財政支出中科學和教育事業支出呈正相關,而從業人員和基礎設施建設呈負相關,且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和財政支出中科教事業支出對城市環境治理效率的影響更為深刻。科技投入和資本投入成為城市環境治理效率的關鍵影響因素,且前者為正后者為負,其可能的原因對于前者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提出后,我國加大了對科教事業及其研發的支持,對于后者是為應對上級檢查和環評壓力等導致城市政府重視環境治理基礎設施的立項和項目建設,但對設施應用則不夠重視,導致不少設施在建成后就處于閑置狀態。另外,勞動和資金對城市環境治理效率的影響比較有限,但勞動力投入為負相關,我國人口眾多的背景和多數城市政府為穩定社會而盡力提升就業率的政策可以作為解釋。由此可見,對于城市環境治理效率不理想的城市,未來應該在提高設施利用率和進一步增加科技要素投入上下功夫。
將城市環境治理效率與城市規模(以人口規模為標準,巨型城市>1000萬、特大城市300-1000萬、大城市100-300萬、中等城市50-100萬、小城市城市規模類型>工業企業數>財政分權>人均GDP,說明在分權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以擴大城市規模(土地和人口)、提高市民福利為使命,以加速引入工業企業為手段的發展方式對環境治理效率的優化產生了阻礙作用。偏相關分析顯示:與相關系數相比,偏相關系數普遍減小,且基本保持負相關性,但相關程度排序變化為年末人口>人均GDP>城市規模類型>財政分權>工業企業數,人均GDP和工業企業數對城市環境治理效率的影響發生了特別明顯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財政分權從負相關變成了正相關,這一現象或可解釋為:如果固化城市政府的“GDP政績導向”,財政分權程度越高越利于城市環境治理效率提高,但現實卻并非如此。
3 中國城市環境效率優化建議
綜上所述,城市環境治理效率的提高要增加資金和技術投入、減少人力投入和提高資本利用率,尤其要關注技術投入和資本利用率提升。以城市環境治理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是否高于0.9為標準,將270個樣本城市進行分為4類,即高技術效率-高規模效率的HT-HS型41個、高技術效率-低規模效率的HT-LS型84個、低技術效率-高規模效率的LT-HS型68個、低技術效率-低規模效率的LT-LS型77個。
投入冗余度是指保持現有產出水平不變的前提下,某城市可減少的投入量與原投入量的百分比。本文結合效率優化方向并以冗余度大于20%為界,將我國城市環境治理效率優化模式分為冗余度全小于20%的保持現狀型、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冗余嚴重的資金節約型、環境治理設施投入冗余嚴重的資本節約型、從業人員等人力資本投入冗余嚴重的勞動節約型、科學技術投入冗余嚴重的技術節約型5大發展模式。但部分城市不應也難以靠采取單一模式使得環境治理效率最大化,不少城市需雙管齊下或多管齊下。因此,進一步將優化模式整合為維持現狀型、資金節約型、雙管齊下型、三管齊下型和四管齊下型(資金、資本、技術和勞動節約型發展模式同時使用)發展模式五類。其中,采取維持現狀型和四管齊下型發展模式的城市均占48.9%,其余模式僅占2.2%;且采取維持現狀發展模式的城市相對集中于大西南地區(尤其是四川)、東部和北部沿海地區、黃河中游地區(尤其是河南和內蒙)和長江中游地區(尤其是江西和湖南)。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本文構建指標體系,利用DEA方法對我國2003-2009年270個樣本城市環境治理效率及其時空變異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目前中國城市環境治理效率普遍較低,2003年以來長期穩定于低值,且在波動變化過程中總體上呈下降趨勢,效率分解規為模效率>技術效率>綜合效率。
(2)我國城市環境治理效率時間序列變化和空間分異顯著,但空間變異并不明顯,長期保持了“大分散-小集中”的總體特征。
(3)技術投入和資本投入是提升城市環境治理效率的關鍵因素,且資本投入已呈負相關,城市年末總人口、城市規模類型、工業企業個數、財政分權和人均GDP對城市環境治理效率高低產生負面影響。
(4)以城市環境治理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是否高于0.9為標準,可將270個樣本城市分為高技術效率-高規模效率的HT-HS型、高技術效率-低規模效率HT-LS型、低技術效率-高規模效率的LT-HS型、低技術效率-低規模效率的LT-LS型4類,且各類城市數量HT-LS型> LT-LS型>LT-HS型>HT-HS型。
(5)以冗余度大于20%為界,將我國城市環境治理效率優化模式分為冗余度全小于20%的保持現狀型、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冗余嚴重的資金節約型、環境治理設施投入冗余嚴重的資本節約型、從業人員等人力資本投入冗余嚴重的勞動節約型、科學技術投入冗余嚴重的技術節約型5大發展模式,且采取維持現狀型和四管齊下型發展模式的城市均占48.9%,采取其余模式的城市僅占2.2%。
4.2 討論
雖然我國一直在強調城市環境治理和保護,但本文的定量分析表明中國城市環境治理效率長期處于較低的水平。從本文的研究和中國城市環境治理發展的實際考慮,可得到以下啟示:
(1)在現有的投入模式和水平上,中國城市環境治理存在著投入要素資源冗余的現象,因此適當的減少投入量和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這對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建設不無益處,未來應重點關注城市環境治理基礎設施等資本要素和從業人員等人力勞動要素的浪費。
(2)技術創新和教育投入與城市環境治理績效的提高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因此加大治理技術、管理技術等技術創新力度是未來大勢所趨。
(3)改革開放以來,權力逐步下放,分析顯示權利下放對城市環境治理效率高低負相關,這與城市政府的“政績GDP導向”不無關聯,因此為提高城市環境治理效率和促進城市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改革政府“GDP導向”政績考核方式應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 王寶順,劉京煥. 中國地方城市環境治理財政支出效率評估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11,18(4):71-76.
[2] 歐陽曉輝. 城市環境保護的相對有效性評價研究[J].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35-38.
[3] 王俊能,許振成,胡習邦,等. 基于DEA理論的中國區域環境效率分析[J]. 中國環境科學,2010,30(4):565-570.
[4] 程丹潤,李靜. 環境約束下的中國省區效率差異研究:1990—2006[J]. 財經研究,2009,1:13-17.
[5] 王恩旭,武春友.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國省際生態效率時空差異研究[J]. 管理學報,2011,8(3):443-450.
[6] 楊俊,邵漢華,胡軍. 中國環境效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2):49-55.
[7] 譚光榮,宋笑天. 我國環境治理中的財政支出效率問題探討[J]. 科技管理研究,2007,9:71-73.
[8] 胡濤,張凌云. 我國城市環境管理體制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 環境科學研究,2006,19:28-32.
[9] 董秀海,胡穎廉,李萬新. 中國環境治理效率的國際比較和歷史分析——基于DEA模型的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08,26(6):1221-1230.
[10] 馬育軍,黃賢金,肖思思,等. 基于DEA模型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績效評價——以江蘇省蘇州市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16(6):769-774.
[11] 郭國峰,鄭召鋒. 基于DEA模型的環境治理效率評價---以河南為例[J]. 經濟問題,2009,1:48-51.
[12] 殷福才,. 巢湖污染治理投資的環境效益評價[J]. 環境科學動態,2003,4:1-2.
[13] 楊競萌,王立國. 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問題研究[J]. 當代財經,2009,9:20-25.
[14] 吳育華,盧靜. 城市環境保護工作效率評價[J].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245-249.
[15] 楊斌. 2000—2006年中國區域生態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實證分析[J]. 經濟地理. 2009,29(7):1197-1202.
[16] 鄧波,張學軍,郭軍華. 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區域生態效率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1,1:92-99.
[17] 張秀義,周愛國,閆來洪,等. 勝利電廠一期工程環境影響回顧評價—污染源和污染治理措施的回顧評價[J]. 中國環境檢測,1996,12(6):30-34.
[18] 李靖,程丹潤. 基于DEA-SBM模型的中國地區環境效率研究[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8):1208-1211.
[19] 李靜. 中國區域環境效率的差異與影響因素研究[J]. 南方經濟,2009,12:24-35.
[20] 國騰云,徐勇,王志強. 基于DEA的中國特大城市資源效率及其變化[J]. 地理學報,2009,64(4):408-416.
[21] 馬曉龍,保繼剛. 中國主要城市旅游效率的區域差異與空間格局[J]. 人文地理,2010,1:105-111.
[22] 魏權齡. 數據包絡分析(DEA)[J]. 科學通報,2000,45(17):1793-1808.
[23] 魏權齡,評價相對有效性的DEA方法-運籌學的新領域[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24] Cobb C W, Douglas P H. A Theory of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28, 18(1): 139-165.
[25] Paul M 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an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1002-1037.
[26] Lucas Robert E. 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an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 3-42.
[27] 方創琳,宋吉濤,等. 中國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31.
[28] 彭文斌,劉友金. 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經濟差距的時空演變特征[J]. 經濟地理,2010,30(4):574-578.
[29] 馬洪,王夢奎. 中國發展研究(2003版)[M]. 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fficiency of China and Its Temporal-Spatial Changes Study
WANG Qin1, GUO Feng1, XU Xin-yu2, LI Wei-wei2
(1. Lanzhou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Lanzhou 730000, China)
2. College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關鍵詞:環境治理;測量檢驗;生態環保
隨著技術革命步伐的加快,全球經濟得到繁榮發展。自改革開放后,國家政策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技術是把雙刃劍,不僅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而且工業化迅速發展也嚴重污染環境。所以,近幾年因為環境問題帶來的疾病逐漸增多,人民生活的環境質量很差,故需要加強環境治理。
1環境檢測分析
這是一種伴隨環境科學的進步出現的新型產業,涉及水質、氣體、土壤、固體廢物、電磁輻射與放射性檢測等。因為人們環保思想的提高,環境檢測備受關注。經過環境檢測,人類可以獲得環境的各種參數與信息,對環境質量進行整體性評估,進而建立科學的環境治理策略。當前,國內環保工作能力很低,環境污染情況較為嚴重[1]。因此,國家需要高度注重環境檢測,仔細審核污染因子的排放,設定污染因子的質量標準。此外,環境檢測也可以把獲得的信息反饋至環保中心。環保中心基于這些信息,可以全面了解國家環境現狀及污染問題,進而針對環境治理提出科學的決策。
2環境治理方面環境檢測的意義
生態環境和所有人都息息相關,人們的生活直接關系著環境質量,環境改變也會改變人們的生活狀態。近幾年,霧霾嚴重,氣溫變暖,土地沙漠化以及酸雨等各種問題,已經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注重環境治理是處理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而環境檢測是環境治理的關鍵環節之一,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環境檢測旨在改善環境,治理生態系統。環境檢測方法基于科學理論,采取生物、化學等專業知識,在確保不損壞環境的前提下,檢測某個特定地區。其中科學規范是環境檢測的關鍵指標,根據檢測獲得的信息,通過合理分析,定量計算,能夠精準評定該地方環境現狀,為后期治理方法帶來依據[2]。在現實生活中,對于環境的治理是需要環境檢測的定性定量分析提供數據依據,所以缺少環境檢測的生態治理就像空中樓閣,缺少依托。唯有通過規范檢測,方可精準定義環境中的污染物質,環境內污染物質的比例才可以清晰地體現出來,從而采用科學的措施從本質上處理生態污染,已達到改善環境、加強環保的目的??傊?,環境檢測屬于環境治理的基礎是生態環保非常重要的環節,對于生態環保自然治理以及長遠發展均有顯著的現實作用。
3環境治理方面環境檢測的具體運用
環境檢測中需要注意兩個重點內容:①采集樣本。在采集樣本時,必須根據周邊環境狀況仔細采集,在采集時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唯有如此方可讓樣本采集更為科學。②將環境檢測視為環境管理的有效方法,唯有如此方可控制環境質量,并對環境管理問題建立科學的環境管理對策,由此更好加強生態環保。環境檢測與環境治理方面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環境質量評價
環境檢測功能制度的建立,可以保證現有環境特征及數據資料得以充分體現,保證在后期工作環境內具有一定延伸依據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健全的環境方法為后期城市經濟發展功能帶來良好與健全的規定設置標準,而且為后期生態自然和經濟體制的協調創造穩定的審查系統,環境檢測功能可以確定相關地區環境內部狀態,進而根據動態數據的有效獲得確定實質質量缺陷及重要節點,由此作為參照信息,為后期治理職能帶來健全的管理參照[3]。而且可以更好保證環境治理結果的高效性、精準性,如此能夠更迅速、更高效的找到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對癥下藥,處理環境破壞現象。
3.2環境監測
科學制定環境檢測體制,可以針對地區環境展開整體協調,而且可以根據相關信息的實施條件,明確地方條件,便于為環境變化帶來科學參照的基礎,可以為單位功能體系的完善提供審查依據,進而保證經濟體系和生態體系始終處在平衡的狀態下。
4環境治理方面環境檢測起到的促進性功能
4.1促使治理設施科學化
近幾年,科技的進步對國家經濟發展起到了實質性作用,經營規模出現了明顯變化,以往的手工模式被科學的技術設施所替代,高新科技的使用變成社會主題,環境檢測是一種高新科技與技術進步的結果[4]??茖W進步,推動了時展,原來是以人工為主展開生產操作,而伴隨科技的進步,人力慢慢被先進設施所取代。因此,21世紀被稱作科技時代。新時期,環境檢測設施就是高科技產品,例如廢氣洗滌塔,見圖1,而且逐漸科技或高效化以及智能化,明顯提高了環境治理操作效率以及精準度。環境檢測少不了先進的檢測方法及機械設施,由此相關研究者持續提高與改進環境檢測和治理設施,逐步提高設施對檢測結果的精準度,而且取長補短,基于傳統設備性能研制新功能。隨著科技進步,相關研究者通過努力,明顯提高了環境檢測和環境治理設施等科學化程度,推動了環境檢測與治理。
4.2促進檢測平臺自動化
環境治理環節,環境檢測平臺是前提條件,其促進全部環境治理設施的正常運轉。生態自然檢測效率與檢測精度,通過環境檢測網絡性能決定。近些年,國家越來越關注環境治理,因此在環境檢測中加大了投資力度,而且獲得了顯著成績,還制定了許多規范可行的環境監測平臺,促使環境檢測設施的監控及檢測的實時性提高,促進監測平臺自動化。4.3為環境治理帶來決策依據針對環境治理和開展制定計劃時,應當有規范的信息數據,如此方可防止在環境治理中出現盲目性與低效性,真正提升環境治理效率和治理決策的合理性。而環境檢測經測量檢驗環境內一系列對象污染成分,能夠為環境治理計劃建立和治理方案帶來決策依據,提供數據資料。環境檢測和環境治理屬于一項長期性任務,目前環境治理活動的進行應當基于歷史檢測信息與治理辦法、治理成果,經過分析、比較歷史信息和新生信息,掌握環境治理改變趨勢、污染成分以及比例變化狀況和污染程度,進而根據這個變化情況預計評定環境污染,建立長期高效的環境治理措施為環境治理帶來科學的決策數據。
4.4為環境治理帶來技術支撐
環境治理少不了科技的投入和應用,唯有依靠先進科技環境治理,方可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效,才會得到更好的生態環保結果。而以組織技術性檢測為主的測量檢驗,無疑能夠為環境治理帶來一定的科技支撐,如監測方式、智能化科技、計算機系統等,這些科技在環境治理方面為環境治理決策帶來所需數據的基礎上,也帶來了必要的技術支撐,為環境治理決策高效性、實用性的提升及檢測精度的提高,帶來了一定的技術保證,環境檢測于環境監測方面所發揮出的促進性作用十分明顯。
近年來,**鎮政府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一方面狠抓村域經濟,因地制宜發展服裝加工特色產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圍繞改善村容村貌,優化人居環境,狠抓基層基礎設施改造,積極推進農村環境治理工作。據統計,2006年全鎮共整修硬化村級道路13300平方米,清理修筑河道4800米,改造開放式垃圾箱22處,向杭州錦江綠色能源有限公司清運生活垃圾30154噸。2006年區鎮、村兩級衛生投入236.11萬元,其中村級投入150.5萬元,村級投入85.61萬元,區補助16.27萬元,農村環境治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總體來說我鎮的農村環境治理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隨著我鎮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環境治理的問題日益凸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村道兩側亂搭建、亂堆放、亂傾倒的情況比較嚴重。以喬井路沿線五星村和葛家車村為例,部分沿街農戶擠占村道隨意搭建簡易棚用于出租獲利;部分建房戶占用村道,隨意堆放建筑,嚴重影響了道路交通;同時,農戶建房中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缺乏統一的消納場地,隨意將建筑垃圾傾倒在河岸和路邊,不僅影響到村容村貌的改觀,同時也加大了政府對道路基礎設施的反復投入。
2、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區環境衛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臟、亂、差”。三角村、勝稼村和五星村是我鎮外來務工人員比較密集區域,外來務工人員居住的出租房往往是人口居住密度大、空間小,人員環保意識淡薄,受傳統生活陋習影響深,加上原有垃圾箱等基礎設施的滯后,專職保潔員和清運設備的不足,眾多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出租房周邊的“臟、亂、差”,直接制約了出租房周邊環境衛生治理成效的提升。
3、河道水體污染嚴重。部分基礎設施不到位的區塊,部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被隨意傾倒,在北沙河、和睦港和月牙河等河道、池塘的垃圾成堆,工業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的情況時有發生,造成了河道淤泥和水體污染。比較典型的象五星村,位于五星村的華東家禽交易市場,一方面給當地的家禽加工和生豬養殖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大量的動物內臟和糞水混合物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八字港,加大了河道治理工作的難度。
4、農貿市場周邊基礎設施薄弱,垃圾箱設置不科學。在對五星村、良熟村和喬司鎮三處農貿市場的調查中發現,農貿市場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腐爛菜葉和白色垃圾,但是市場周邊配套的垃圾箱數量嚴重不足,基本維持在2~4個,位置分布也不科學,加上每天垃圾清運的滯后直接造成市場經營環境差。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認識不到位,資金投入缺口大。農村基層組織和廣大中小企業主對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思想依然存在,對環境治理工作缺乏長效管理。同時,農村環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項工作難度大、資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經濟效益的相對較低和獎勵機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資金投入的不足,制約了治理工作的開展。如去年整修喬井路村道的投入就達30余萬元,資金缺口比較大。
2、基層組織實力不強,農村環境治理普遍存在人員、設備、資金、制度的欠缺,治理工作走上“邊治理邊污染”的惡性循環。目前除集鎮范圍由鎮政府投資治理外,12個行政村環境治理的資金按照“以各村自主投入為主,政府補貼為輔”的模式,在基層組織經濟實力不強的情況下,農村環境治理中人員、設備、資金、制度不到位的情況比較普遍。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全鎮12個行政村中配有5名專職保潔員的僅有5個村,配有4輛以上保潔車的僅有3個村,有長期保潔隊伍且制定衛生保潔管理考核制度的僅永和村一個村(長期保潔員11人)。據調查,全鎮環境治理投入沒有向社會或村民收取一分衛生費,全部由鎮、村兩級財政全額投入。與此同時,由于資金投入上的嚴重,專職保潔員隊伍和長效管理難以落實到位,已經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在治理后又出現反彈,部分村道和居民生活區“臟、亂、差”的情況再次出現。
3、部分農民環保意識薄弱,農村環境污染呈多元化。一方面,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極大的沖擊了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部分農民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和傳統陋習的長期存在,嚴重制約了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農村環境污染呈多元化特點,由過去單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業垃圾轉變。
三、對農村環境治理的幾點意見與建議:
1、加強領導,建立長效保潔隊伍,營造農村環境保護濃厚氛圍。一方面,各村要高度環境治理工作,落實專人負責,建立長效保潔隊伍,確保村道、河道清理保潔日?;⒅贫然?。由專職保潔隊員加強村道、河道巡查,及時清理路面垃圾和打撈河道漂浮物;另一方面,推行基層干部任期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強化基層領導環保責任意識。
2、堅持發展,加大投入,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針對目前農村基層組織經濟實力相對薄弱的現狀,要始終堅持發展經濟這個中心。一方面要在政策和資金上加大對農村衛生基礎設施的投入,建立環境保護治理專項基金,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拓寬投資渠道;另一方面,努力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在全體村民中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加快農居點體育、文化設施的配套建設,引導農民樹立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環境影響評估是加強環境破壞管理,提高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環境影響評估是指根據某一項目的建設計劃或者某地區經濟發展的規律,科學、全面、客觀的預測該項目或者經濟發展對當地環境引起的變化,從而針對性的制定環境保護措施,避免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環境影響評估對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礦山開采中,通過地質環境影響評估,能有效地避免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污染現象,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是根據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對其存在的問題、危害程度、發展趨勢進行評估,從而制定相應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措施。由此可見,礦山地質環境評估工作對礦山資源開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的主要內容
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的主要內容有:評估采礦活動對水環境、水資源造成的影響,如地下水資源枯竭、水質污染、地表水漏失、水均衡破壞等;評估采礦活動引起的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程度;評估采礦活動對土石環境、土地資源造成的影響,如土石污染、土地沙漠化、土地利用情況改變等;評估采礦活動對重要工程設施、自然環境等造成的影響;評估礦山工程及設施可能受到的地質災害;根據各項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環境治理措施及礦山土地恢復方案。
3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技術
3.1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評估
在進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時,要對礦區存在的土地資源破壞、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下水資源枯竭、水質污染、地表水漏失、水均衡破壞等各種地質問題進行詳細的調查,分析這些地質問題的危害程度、發展趨勢。在評估礦山地質環境現狀時,要充分掌握當地的氣象條件、地形地貌、水文環境、地質構造、地層巖性等相關資料,從而對礦區的地質環境問題種類、特征、規模、發展趨勢進行評估,并分析相鄰礦山在采礦過程中的相互影響情況。由于不同的地質因素在局部區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保證評估結果的精準度,可以將評估區域劃分為幾個子單元,相同的評價單元其地質環境一致,這樣就能保證不同的評價單元之間具有對比性。根據各個評價區域的地質環境條件,賦予評價單元不同的屬性,最后根據這些屬性對各區域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為保證地質環境評價指標的權重,在選取評價指標時,要堅持簡明性、針對性、普適性、指標量化性、數據易取性、動靜結合性的原則。選取好評價指標后,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評估當前礦山地質環境情況,并預測采礦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影響。
3.2礦山地質環境預測評估
在礦山地質環境現狀的基礎上,根據礦山的類型、開發方案等確定礦山的開采深度、開采范圍、廢棄物治理方案,并預測接下來的采礦活動可能引起或者加劇的地質環境問題,評估礦山建設造成的地質災害危害對象、影響程度、發展趨勢、治理難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主要包括:評估采礦活動造成的地質環境問題種類、原因、規模、危害程度;分析采礦活動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的恢復治理難度等。
4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措施
4.1礦山廢棄物治理
礦山廢棄物治理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基礎,礦山廢渣、棄土、廢石等對礦山的地質環境有很大的影響,礦山廢棄物的長期堆積很容易對礦山周圍的植被、土地造成破壞,對礦山原來的地形地貌及水文環境造成影響。同時重金屬的廢棄物經過長期的雨林、曝曬,會逐漸析出重金屬元素,從而對礦山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加強礦山廢棄物治理是十分重要的。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利用廢棄物回填礦坑,同時還可以配制廢氣礦石和砂石混合物,進行礦坑回填,這樣不僅能減少礦坑回填的成本,還能達到礦山廢棄物治理的目的,對礦山地質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
4.2礦山地質災害治理
在以往的礦山開采中,很少對礦坑進行回填處理,極容易引起地質坍塌等現象,根據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快慢程度,可以將礦山地質災害分為突變性地質災害和緩變性地質災害兩種情況,突變性地質災害包括地震、山體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緩變性地質災害包括地裂縫、地面塌陷、土地沙漠化等。在采礦過程中,地下巖石的應力會發生變化,巖石的應力平衡受到破壞,加上礦山廢棄物的隨意堆放,當外力誘發時,很容易發生泥石流、崩塌等災害。對于礦山地質災害的治理,首先應先查明該地質災害的成因和發展趨勢,科學合理地采取相對應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其次要加快礦山植被的恢復速度,可以采用移植樹木的方式恢復礦山周圍的植被,從而減少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災害的發生。土地沙漠化也是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一種,引起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在采礦過程中,水資源逐漸減少,河流干枯,植被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植被逐漸減少,造成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緩慢恢復礦山周邊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為保證礦山環境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還要加快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人才的培養,從而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礦山環境治理,這不僅能提高礦山環境治理效率,還能減少礦山環境治理過程中的資源浪費。
5總結
一、景德鎮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融資現狀
景德鎮市是依托高嶺土資源發展起來的陶瓷工業城市,主要開采高嶺土、陶嶺土、石灰巖、磚瓦粘土和少量砂金以及煤礦,開采方式絕大部分為露天開采。礦山開采后,相繼出現了土地及植被破壞、尾砂及(廢)矸石堆放不當造成水土流失和崩滑流隱患、地下采空造成的地面變形或塌陷、礦山排水引起的水均衡破壞、水土污染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了礦區周邊及下游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秩序。由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歷史欠賬過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堪憂。尤其是礦山停采以后,礦山疏于管理,地質環境有日益惡化的趨勢。
作為老礦業城市和資源枯竭性城市,景德鎮礦山企業在我國具有代表性,在計劃經濟時期礦山企業以生產為主要任務,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被忽視,而礦產資源開發的收益和稅收都上繳到國家。隨著大量老礦山和開采點關閉停產,日積月累造成的嚴重環境代價在當代凸顯;現存礦山企業也難以獨立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需要國家投資支持。
根據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2010年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通知》,該市被列為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重點治理工程區。2004—2008年期間,景德鎮市共有5個礦山7批次申請到中央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扶助資金,總計金額2600萬元(見表1)。
2010—2012年景德鎮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重點工程投入經費由中央財政申請治理工程資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兩部分組成,以中央財政治理資金為主,具體如圖1所示。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融資主要問題
通過實地調研,與景德鎮市部分礦山企業和相關管理部門座談,發現該市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其治理的投融資環節中存在部分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融資面臨的突出問題,景德鎮具有典型代表性。
1、投融資機制不健全,歷史遺留治理任務重
景德鎮市作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其高嶺土資源已開采數百年,即使從上世紀80年代算起,部分礦山開采至今也已近尾聲,遺留下的是老礦山的地質環境治理問題。目前,在國家政策層面針對新建、在建礦山實行“誰開發,誰負責;誰污染,誰治理”政策,治理與審批掛鉤,治理投入有保證金保障。但是,對于景德鎮歷史上大量礦山開發資源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問題來說,僅僅依靠政府稅收來推動,遠遠不能滿足這項耗時長、投資大的事業的資金需要,亟需建立健全針對市場引導的礦山地質環境投融資機制。
2、投資主體單一,多渠道主體投資參與度不高
1988年《土地復墾規定》出臺前已經閉坑的礦山由于責任主體已經缺失,當時又無相應的治理資金賬戶,本部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責任人為政府;《土地復墾規定》出臺后,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責任主體主要是污染者?;谝陨显?,我國現行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融資模式主要有三種:政府投資-管理模式;污染企業投資-管理模式;污染企業與政府共同投資-污染企業管理模式。
景德鎮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主要來源于中央投資資金和小部分地方配套資金,是典型的政府投資管理模式,即政府財政資金是投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資金和管理主體。這種情況與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來源情況一致。根據2012年國土資源公報數據(見圖2),我國投入礦山環境治理資金106.1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46.80億元,地方財政投入35.43億元?;謴椭卫淼V山6112個,累計3.2萬個;恢復治理面積10.18萬公頃,累計62.52萬公頃。
3、投融資渠道陳舊,資本市場籌資功能未顯現
資源開發導致的地質環境治理的投入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性引導資金,更重要的是吸納社會資金,用于恢復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地質環境問題。傳統意義上的投融資渠道主要有銀行、基金、國債等。銀行貸款是礦山企業環境治理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從事環境保護和治理污染項目有根據經濟效益和還款能力給予擇優扶持的規定。但對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中的中小型企業而言,由于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景德鎮礦山企業主要是開采價值較低的高嶺土的(問題最好能通過類似方式跟景德鎮掛上鉤)中小企業,其獲得金融機構信貸資金較難。
三、對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融資模式的建議
雖然近年來針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投資支出比例加大,但對大量歷史存留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問題和部分新產生的問題來說,國家財政投資的數量不能滿足治理需要。為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礦產開發領域的生態文明,提出如下投融資建議。
1、加大財政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激勵政策
(1)設立專項財政基金。對于資源開發過程中,需要資金支持并且資金用于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有資質企業,專項資金予以支持;對于進行過資源開發,但是尚未治理(含歷史遺留問題)對居民生活影響嚴重的地質環境問題,財政基金應該予以支持;對于未改制,并且承擔較大社會責任的國有企業,缺乏保護和治理資金的,財政專項基金需支持。
(2)加大地方和中央政府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活化籌集財政性投入的方式,如財政信用方式,投資重點放在公益性較強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跨地區的地質環境綜合治理以及基礎學科研究上。
(3)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經費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數額。結合本地財政實際狀況,各級政府每年從預算內支出部分資金用于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此外,在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的各項預算外資金中,統籌部分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
(4)增強財政政策對企業投資的剛性約束力,加大企業不投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壓力。
2、拓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投融資渠道,政府主導與市場主導投融資模式并行
(1)設立資源開發企業參與地質環境治理的專項資金賬戶。資源開發企業應該是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主體,參與資源開發的企業必須在銀行建立單獨的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專項賬戶,預留企業從事資源開發不低于10%的利潤用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
(2)發行礦山地質治理的專項國債、專項債券。利用國家信用和資源配置優勢發行用于礦上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國債,使其成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長期、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對于治理后收益率較高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國家政策適度傾斜,鼓勵金融機構發行專項債券籌資。
(3)加強銀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信貸融資力度。建立和完善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多元化金融機構組織體系,適當增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針對商業銀行實行貨幣政策傾斜性,放寬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企業獲取貸款的條件;政策性銀行全力支持有利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投資項目和信貸融資,用低于社會的貸款利率提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企業的積極性,存貸利差可由中央財政專項補貼。
(4)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ABS融資渠道。在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中合理利用資產證券化融資(簡稱ABS融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結束后會有一定的收益,可以以此為擔保發行在國內市場通行的債券來籌集治理項目的資金。用可預見的收益來吸引投資,這種方式風險低、投資者積極性高,同時可以為如社?;?、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提供更寬泛、安全的投資路徑,進而拓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融資渠道。
(5)引進國際資本參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外資注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融資路徑雖然執行起來較為曲折,也更為困難,但是爭取諸如世行、亞行貸款和國際地質環境治理的合作項目是利用國際資金、優惠貸款和技術援助的有效途徑,應從改善具備吸引外資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管理、提高項目的經濟效益、增強項目承擔企業還貸能力出發,積極爭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國外投資、融資。
【參考文獻】
[1] 王宣樺、沈磊、王瑀:我國環境領域的公共財政政策制度及實施效果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0(3).
.中國地質大學,2011.
[3] 張雪梅:礦山環境治理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S2).
.北京林業大學,2008.
[5] 楊鋒濤:西部生態環境重建投融資問題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7(12).
[6] 國土資源部:2012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R].國土資源部,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