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8 15:59: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理論基本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中醫理論;醫學研究;臨床應用
中醫中藥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經過臨床實踐,證實了中國的中醫中藥無論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還是在養生上,都是確鑿有效可行的。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藥來治療疾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中醫理論的形成經歷了春秋戰國、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追溯其淵源,相當遙遠。中醫理論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的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研究人類的生活和健康及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全面的健康科學的活動。中藥的現代化,因為傳統醫學的理論和思維去理解的偏差,中醫中藥的特點和優勢的概念的局限性過程中不能完全實現。拋開或偏離中醫理論,不僅猛烈地沖擊中醫的基礎地位,也使得它很難得到適當的中醫臨床的發揮,對傳統中藥在國內醫藥市場競爭產生嚴重影響。
1 中醫理論的研究現狀
中醫理論來源于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中醫理論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再到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論》,以及諸多學派、各家學說盛行于金元時期直至晚清,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從一個或多個簡單、粗糙理論,發展成為一個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包括如:陰陽,氣血,五行,八綱,六經等。在醫學理論和技術的迅速發展,醫學也進入了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對一些列中醫理論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編輯,出版和翻譯了大量的珍貴古典醫書,如《中藥藥理學》、《中醫方法學》、《中醫時間醫學》、《中醫心理學》等,使中醫理論研究獲得較大進展。諸多學者在利用多種方法解釋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傳統醫學理論,表現出當代中醫理論新的風格。在診斷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脈診和舌診,脈診儀或電腦繪圖脈搏,研究脈沖機制等。
2 中西醫學理論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是導致兩種醫學走向不同發展道路的基礎和關鍵,二者無論在理論或實踐各環節均存在顯著差異。由于它們對疾病的認識角度和診斷治療方法的不同,導致兩種醫學在臨床實踐中始終難于溝通與融洽。中醫理論是從人對自身乃至宇宙萬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動的深刻體驗出發的,中醫治病的原理就是調整人身的能量動態使之歸于平衡的常態,中醫的一切理論都是圍繞這種能量狀態的消長變化展開的,理法方藥莫不如此。西醫是隨著解剖學與化學的發展產生并發展起來的,由于起點遠離了直接的生命體驗,導致了其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機械主義傾向。中、西醫是完全不同的學術體系。中、西醫學在基本概念、理論等方面的差異是客觀的、全面的、深刻的,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簡單地判定其是非優劣。其根本分歧在于:它們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學基礎上產生的醫學,物質實體是西方哲學最核心的范疇;相反,中醫不重物質實體,而重關聯實在。
醫學的發展以適應人們抵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需求為前提,傳統的中醫理論創新,以解決中醫臨床的實際問題為目標。目前,中醫藥研究的基本理論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拋棄了傳統的中藥和綜合知識、方法,人體機能和病理外觀被機械化隔離。無論怎樣,未來醫學的發展應該是建立在結合中國和西方醫學的真正意義上的,有中西醫相互學習和有益互補,發揮各自的優勢。
3 中醫的現代臨床應用
臨床研究,傳統中醫對一些常見的疾病,甚至一些重大疾病,都有較為滿意的效果。例如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癌癥、自身免疫性疾病、功能紊亂等,中醫療法都具有一定的優勢。中醫結合傳統的方法,治療多器官功能衰竭搶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幾率。研究證明,中醫療法在治愈疾病的同時,使許多患者免除了手術的痛苦,并大大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此外,在治療冠心病、腎功能不全、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腦血管意外等,發揮中醫中藥優勢,取得了不錯的臨床效果。
在藥劑方面,近年來逐漸由片劑、水劑、糖漿、沖劑、注射劑、栓劑等取代了傳統的“丸、丹、膏、散、湯”。特別是近年來各種抗感染中藥靜脈注射的使用和中藥大型輸液的出現,大大提高了中醫、中藥的治療效果。
中醫理論在經絡和針麻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功效享譽海內外。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后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
參考文獻
[1]章增加,胡依平.試論晚清以來中醫理論發展緩慢的原因[J].廣西中醫藥,1996, 19(1):39-41.
關鍵詞:貝葉斯網絡;中醫證候研究;抑郁癥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7-1497-02
證候是中醫辨證治療的根本和基礎,有關中醫證候的現代研究也在不斷展開,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探索中醫證候的實質,并加以闡述;另一方面就是探索最適合歸納分析中醫證候的方法學研究。在方法學方面,早期的證候流調研究,多運用簡單的證型計數方法或單純的線性分析方法,導致重要信息的丟失,從而無法準確的反映證候分布狀況。而隨著數據挖掘方法的不斷發展和推廣,貝葉斯網絡模型在證候研究方面的應用不斷深入。經研究證明,貝葉斯網絡能夠從整體出發,建立癥狀之間、證候要素之間的關系,為確立證型提供基本依據?,F以筆者所進行的611例抑郁癥患者的中醫證候研究為例,對應用貝葉斯網絡進行中醫證候研究的方法,進行簡要介紹。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入選標準
①年齡:18-65歲;②根據《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的診斷標準確診為抑郁癥的患者;④符合抑郁癥首次發作患者;⑤符合抑郁癥原發性的患者;⑥生命體征平穩,神志清楚,具有一定表達能力;⑦2周內未服用抗抑郁中、西藥物者。同時符合上述7項標準者,方可入選。
1.2 病例排除標準
①存在分裂性癥狀或精神分裂癥后出現的抑郁;②有證據表明抑郁發作與軀體疾病有病因關系;③屬于抑郁癥復發的患者;④不符納入標準,或資料不全等影響觀察者。符合上述其中一項者,即予排除。
1.3 一般資料
在2005年1月-2006年1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東直門醫院,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等6所醫院符合納入標準的門診抑郁癥患者共611例。其中,男女比約為1:1.9。年齡:18-65歲,平均(41.15±13.10)歲。
2 方法
2.1 建立抑郁癥中醫證候研究專家組
專家組由15位國內知名中醫專家組成,在觀察表制定,證候歸納,統計結果判定等方面進行指導。
2.2 證候觀察
(1)制訂《抑郁癥中醫證候觀察表》,表格主要包括86項中醫癥狀。觀察表中的中醫癥狀是在臨床經驗基礎上,結合文獻,擴充而成,涉及心、肝、脾、腎、氣、血、陰、陽等多方面的代表癥狀。并且依據國家中醫管理局1995年公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對癥狀進行了標準化。
(2)采用Microsoft Access軟件建立中醫證候學數據庫。
(3)對611例符合入選標準的抑郁癥患者進行觀察研究,并將觀察結果,由兩人分別錄入數據庫。
2.3 數據分析
首先以WinMine軟件包建立癥狀間的Bayes網絡模型,以此模型為基礎,由專家組結合中醫理論,提取病機、病位等證候要素;然后,建立證候要素(病機、病位)間的Bayes網絡模型,以此模型為基礎,由專家組結合中醫理論,提取證型。
3 結果
3.1 建立中醫癥狀間的Bayes網絡模型
為研究各癥狀之間的關聯性,本研究采用WinMine軟件包建立癥狀間的Bayes網絡模型。本研究考察了86項指標,通過Bayes網絡處理發現,其中的39個癥狀、舌象、脈象之間有較強的關聯性。見圖1。
3.2 提取證候要素
以圖1癥狀之間的關聯性及關聯強度為基礎,由專家組概括出病機(9個)、病位(4個)等證候要素。病機要素包括:精虧、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氣郁(滯)、血瘀、痰濕、火熱。病位要素包括:心、腎、肝、脾。
3.3 建立證候要素間的Baye8網絡模型
根據各證候要素的癥狀組成,分析每個癥狀與各證候要素的符合程度。然后建立證候要素(病機、病位)間的Baye8網絡模型。為抑郁癥中醫證型的確定提供依據。見圖2。
3.4 建立抑郁癥的證型
3.4.1 根據貝葉斯網絡模型提取證型 根據圖2中各證候要素間的關聯性,結合中醫理論,由專家組提取證型,共8個。分別為:腎虛肝郁證:腎-精虧-陽虛-氣虛-肝-氣郁(滯);肝郁脾虛證:氣郁(滯)-肝-氣虛-脾;脾腎兩虛證:腎-精虧-陽虛-氣虛-脾;心腎不交證:腎-精虧-陰虛-火熱-心;氣血兩虛證:氣虛-血虛;痰瘀互結證:血瘀-痰濕;氣虛血瘀證:氣虛-陽虛-血瘀;心肝火旺證:心-火熱-肝。
3.4.2 證型的討論和確定 經專家組討論,運用貝葉斯網絡模型歸納中醫證候的過程,符合中醫理論,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所提取的證型,結合前期研究結果和運用德爾菲法,最終制定了抑郁癥證候診斷標準(具體內容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內科診療指南》)。
4 討論
數據挖掘技術中的貝葉斯網絡是用于不確定性推理的概率圖模型,可直觀地表達多個變量的聯合概率分布,能表示變量時序關系、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等多種語義,其靈活的推理能力能夠滿足非單調推理和反向推理等多種合情推理模式,已成為數據挖掘領域的新興技術。
本項研究利用貝葉斯(Baye8)網絡的功能研究,從數據中發現癥狀間、證候要素間的關聯性及關聯強度,定性給出它們間的網絡模型。從而確定抑郁癥的證候要素(病機要素和病位要素)、證型及證型的癥狀組成。從研究結果看:以Bayes網絡模型為基礎,結合中醫理論研究出證候要素,基本上涵蓋了抑郁癥病機的各個方面,再結合前期研究和中醫理論,以及專家指導,得出了分型方案。這些證型的癥狀組成包含了抑郁癥的核心癥狀和周邊癥狀的不同組合方式,體現了抑郁癥臨床多變的證候特點;體現了“以象為素,以候為證,病證結合”及“證候要素,應證組合”的證候學研究思路;也體現了證候的“內實外虛、多維界面”的特征和中醫辨證論治的圓機活法。因而得到了全國著名中醫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高度評價。
關鍵詞:師承教育;傳幫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中醫學人才培養首先要注重臨床實際、避免機械化、形而上學的對中醫理論生搬硬套,并將這種良好的模式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傳承下去,促進中醫的人才培養的發展。
一、中醫學師承教育模式與臨床重要性
中醫學是一門重視實踐的學科,重要的是學生是否能將學習到的中醫理論與臨床結合,在教學中發現,中醫學中很多理論、醫理都是古代醫家的多年以來的體驗和感悟,學生沒有感性認識,沒有體驗,沒有觀察,因此容易讓學生將這種體驗陷入一些玄學理論的糾結,而現在中醫學專業的培養模式主要是課堂教育,將一個融合的體驗過程分散成多門專門的課程,比較注重理論,缺乏對臨床的體驗,因此,如果可以在周末時間安排學生跟師臨床學習,形成師承化學習模式,更有利于培養中醫人才。
傳統的課堂式教育,有利于從記憶和系統化了解疾病的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就是教學手段單一, 缺乏實際體會, 因而成材緩慢, 學習理論難以與實際融合,并且在課堂中往往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引導學生對實際問題產生思考,滿堂灌的純理論注入式教學容易讓學生引起厭倦和懈怠。為了引起學生自我主導的啟發式教學,通過實踐,采用導師制,我們認為以臨床診病與患者實際接觸可以引起同學積極思考,并進行診療實際體會、和導師進行交流,通過臨床辨證分析,對培養學生早起建立臨床思維有很重要的意義[1-2]。
因此,在“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指導思想下,就是引導我們理論結合實際,將“學習―臨床―再學習―再臨床”這樣形成一個循環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要教學與臨床思維相結合。不可一味生搬硬套、將實際情況脫離。對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根據中醫專業方向的特點,制定科學、合理、實效的提高醫學生臨床技能和辨證思維的教學模式十分必要。
二、中醫學教學理論的臨床共識性
中醫理論始終要建立在臨床基礎之上,如果空有理論,臨床不能應用,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中醫的很多理論也只有通過臨床才能進一步理解和學會應用,在教學中,例如:中醫五行相克理論,就不可無限推導。如果進行形而上學推導,就會發現不符合臨床規律,比如:木行過亢,引起木克土,土氣衰則會制水不及而導致水氣亢盛,又因為五行之中水克火,最終則會引起火氣衰退…,但從推導的整體起始來看,就會有“木旺…最終導致火衰”,但將這一理論從臨床臟腑角度來看,肝氣偏旺導致心氣虛衰的病例幾乎難以見到,往往見到的是肝旺引起的心火亢盛較多,因此,要想正確理解“五行勝復”,就要結合臨床。因此正確的理解應該為:“五行勝復”是指五行當中任何一行之氣的亢盛,都會引起其所不勝的報復性制約,從而使五行之間避免過度亢盛而相互協調穩定。理論源于《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薄3-4]這就是目前陷入形而上學的機械化學習中醫理論的典型實例,因此,在現在類似中醫理論教學中的解釋應該本于臨床,避免使學生陷入理論糾結之中。
因此,通過對 “五行勝復”理論結合臨床的認識,摒棄機械化五行循環論的解釋,就可避免使學生陷入形而上學認識狀態,真真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
三、“傳幫帶”的重要性與師承教育管理
“師承”模式是培養具有中醫特色人才的途徑和發展中醫的可行措施。同樣通過“師承”也將中醫臨床模式建立起來,通過有經驗、有資歷的教師帶教年輕一輩。不僅使學生和青年教師在臨床思維上快速成長,也為中醫的偉大寶庫的傳承起到相當的作用。
現在“師承”教育中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進行進度管理、考核把關。因此就要求跟師學習過程按時到崗,達到一定的出勤率,從紀律上給“師承”教育進行管理,可以由倒導師把關,將臨床病例診斷和遣方用藥作為考核標準,進一步加大對中醫人才質量的控制。還可以通過對患者的反饋進行考核評價,從而引導學生相關業務素質的培養,指導教師也會通過對帶教學生的培養和任務的布置,對青年教師進行相關管理和評價,從而督促了師承教育培養模式下學生臨床辨證論治水平快速提高,更加有利于培養中醫合格人才。
四、我校目前試行“師承”教育管理
目前我校正在試行師承管理教育,基本的管理包括以下一些內容:首先,讓跟師學習的同學了解導師的學習經驗和技術專長,基本能夠跟上導師的臨床診療思路。其次,在導師的指導下,做好三年的具體跟師計劃,經導師審定,各系主任審定后,教科辦備案。并且做好跟師學習的各項記錄和心得小結。跟師學習不是只臨床,還要在平時要積極鉆研中醫經典理論,在導師指導下制定學習中醫經典著作和本學科經典古籍的個人學習計劃。在以上幾個方面進行師承培養,并進行相應的考核,導師根據帶教情況,每六個月出一份師承帶教試卷,題型不限、形式不限,考核學生跟師情況。導師評閱后,報各系主任審閱。對學生師承情況進行全面把握。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中醫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工程,通過“師承”教育模式,主要是加強對現代中醫的臨床思維培養,鍛煉和提高現在中醫專業的學生臨床的技能。不僅促進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使之快速成長,而且使學生更好的對中醫理論領悟、感受、認識、體會和掌握。
參考文獻
[1]楊東方,王育林,馬燕冬.淺談中醫教改實驗班國學素質培養設計.中醫教育,2009,28(2):76-78
[2]章程鵬,黃必勝,呂文亮.中醫教改實驗班開辦特色淺析.中醫教育,2007,26(5):46-47
哲學是人類對世界的思考和認識,因此分為主觀和客觀兩種;而科學是可重復的客觀規律,因此哲學包括科學。在主觀哲學中,一種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驗證的主觀真理(如果論述所處角度,就成為科學);另一種是從未驗證,卻認為是對的,包括宗教和迷信。中醫是一種哲學,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模式基礎之上具有其獨特的中醫藥理論思維方式的醫學體系。中醫學作為一種以中國古代哲學為基礎的建構醫學體系,其形式必然表現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原理,即以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為主旨,其核心是陰陽和五行,其中尤以陰陽為所有理論體系構建的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精氣學說
精氣學說是一種古代哲學關于宇宙生成及發展變化的認知體系,其自身認為:宇宙的本源是精氣,以精氣為介導的宇宙是一個萬物相通的有機整體;作為宇宙萬物之一的人類,其構成亦離不開精氣;精氣是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運動不息的精微物質,其自身的運動形式是推動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與變化的原動力?!吨芤住は缔o上》說:“精氣為物?!闭J為精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源。精,又稱精氣,在中國古代哲學認知體系中,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精微物質,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髓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源?,F代唯物主義哲學中物質是世界的根本觀點與精氣學說的物質觀頗為相似。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中一個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疇是氣,其普遍的范疇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兩漢時期興起的“元氣一元論(又稱“元氣論”)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認識論。
古代哲學精氣學說奠基于先秦、兩漢時期,這一時期正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時期,因此古代哲學精氣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尤其是中醫學精氣生命論和整體觀的雛形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中醫學的精氣學說是闡釋人體內精與氣的本質、來源、分布、功能、相互關系,以及與臟腑經絡關系的系統理論。古代哲學精氣學說關于精或氣是宇宙萬物本源的認識,影響到中醫學中便形成精是構成人體生命的本原,氣是人體生命的動力,人體的臟腑形體官竅皆由精化成形,人體的各種機能皆由氣機推動和調控產生運動變化的理論。中醫學的精氣學說融入了古代哲學精氣學說的精髓,將其作為一種思維范式構建其中,與其固有的理論和實踐相融洽,興起了中醫學獨特的精氣生命認知理論。但是古代哲學精氣學說認為,精氣的概念涵蓋了自然、社會、人類的各個層面,自然、社會、人類及其道德精神獲得統一的物質基礎是精氣;宇宙萬物的本原是精氣,精氣充塞宇宙中各個萬物形體之間,具有信息交融的媒介作用,使天、地、人之間產生感應。這些深邃的哲學思想滲透到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拔升了中醫學的同源性思維和相互聯系的認知觀,形成了闡述人體自身完整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
2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闡釋陰陽的定義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以此闡述宇宙形體物理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體系,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亦是古人探索宇宙本源和闡釋宇宙變化的一種辨證觀念,屬于中國土生土長的唯物論和辨證法的范疇。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瓣庩栒?,一分為二也”。陰陽學說認為世界的整體是物質性的,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相互作用的結果推動了世界本身形體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通過中醫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基礎的發展研宄及思維模式和方法論的初探,以此來解釋宇宙自然和生命本體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學說對中醫理論的指導,促使中醫學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思維范式,普遍用來解釋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及病態生命的原因和變化過程,從而更好地診斷和防治疾病,使之成為了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學說在疾病防治的認識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指導作用?!胺ㄓ陉庩枴?,根據四時陰陽的變化情況養生防??;根據病癥的陰陽偏盛、偏衰情況確定治療原則:陰陽偏盛者,損其有余;陰陽偏衰者,補其不足。然后再根據藥物的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立法方藥,調整疾病過程中的陰陽失調,使之陰平陽秘,從而達到驅除病邪、恢復正氣的目的。
3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系統論,和陰陽學說一樣,注重于事物的矛盾作用和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形式,從事物的結構元素關系及其運動變化形式,探索和闡釋宇宙物質形體間的運動及動態平衡。五行一詞,首見于《尚書》?!渡袝ぶ軙ず榉丁吩唬骸胺d埂洪水。淚陳其五行。”文辭對五行的特質從哲學角度作了高度的抽象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愛稼墻?!逼渲械奈逍校粏螁沃皇墙?、木、水、火、土五種具體物質元素,而是從中抽象上升為哲學的理性范疇。五行學說是探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定義、特質、生克制化乘侮規律,以此來闡釋宇宙界萬物形體間的發生、發展、變化及相互作用關系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是屬于中國古代所特有的唯物論和辨證法范疇。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構成了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推動了自然界萬物形體現象的發展變化。
五行學說以五行的特性來闡釋人體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和精神情志等諸多功能活動,形成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達成與自然環境相聯系,營造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憑借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來分析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運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來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最終達到診斷和防治疾病的指導作用。因此,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主要的思維范式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對中醫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中國古代哲學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礎上,中醫學繼承和創新的運用醫學理論來闡明人類生命活動和外界環境的關系,解釋了疾病發生、發展及其防治規律,從多方面措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和提高生產勞動能力等,形成了中醫學獨樹一幟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中醫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基礎思想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等,都具有注重宏觀觀察、整體研究、擅長思維哲學、強調功能聯系等四個方面的基本特點。
總之,中醫學是興起于中國古代的一門比較系統的醫學學科,在探索人體生命運動規律時,把中國古代較為先進的哲學理論和醫學理論有機地熔鑄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并拔升至哲學形態。中醫學以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自己的哲學基礎,運用綜合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醫學理論和醫療實踐,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學密切交融的特點。
4中醫學古代哲學基礎的幾點反思
中醫哲學基礎以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為核心,從《內經》時代以來沒有大的變化。古代較為深邃的哲學思想指導使中醫理論大放異彩,也使中醫滯澀不前。如何在新時代里與時俱進,勤奮、嚴謹地繼承和創新,進一步完善中醫理論是一個刻不容緩的醫學時代命題。
4.1中醫五行學說要實事求是,不應吹毛求疵 為了反擊廢除五行論,近代學者對五行哲學思想進行了新的研究,如從數理思想、非線性動力學、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等方面論證五行思想的合理性。但是必須看到,五行學說在中醫理論中更多的是起到方法論的意義,它在構建五臟關系的研究上功不可沒,對指導臨床用藥亦有積極作用,但其畢竟只是一種研究五臟關系的方法模式,實際上五臟關系遠比五行生克論復雜得多。按數學規律,五臟可發生的兩兩關系有10種,二臟相關關系有10種,四臟相關關系有5種,因此拘泥于五行生克理論不利于拓展臟腑病機學的理論發展。近人有提出“五臟系統相關”說者,值得參考。
4.2系統論之下亟待完善中醫五行學說 系統論是當代最時髦的哲學話題,五行學說有系統論的雛形,但還不是完整的系統論,只能說是整體論。中醫具有系統整體性思維特點,這一點對比西方還原論有很大的優勢,但也有局限。中醫有徹底的整體論,但在局部和細節問題上常陷入僵局,這是“司外揣內”思維的結果,也是過于偏重整體論的結果。系統論的創始人貝塔郎非認為:為了理解一個整體或系統,不僅需要了解其各個部分,而且同樣要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生命是穩態的開放系統。不了解局部,就無法構建完整意義上的系統聯系,因此中醫理論還需在人體內部細節上多作完善,發現新的聯系方式。
4.3中醫學理論要在古代哲學基礎上進行繼承為前提、創新為契機的思想突破 首先,說到中醫理論的突破,必須正視中醫理論體系的傳承誤區。中醫具有注重整體聯系、模糊思維的特點,摒棄煩瑣的求證過程,直接抓住主要矛盾,但是習醫者感悟具體病機、治療原理的解釋造成了本真化的缺失。中醫重功能不重實體,在認識人體內部細節上要借鑒解剖學的成果。在認識人體方面中醫有必要進一步格物致知,完善中醫理論體系。其次,中醫取象比類的思維模式是一種亟待完善的象數思維體系。因此應適當借鑒實證研宄、實驗研究,以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為核心,建立以藏象為基礎的象數醫學模式,充分運用中醫的意象思維來構建數理之上的直覺品質,使中醫學在古代哲學高屋建瓴的指導下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日日為新。再次,拓寬五行思想的延展性,拓展更廣泛的認識論、方法論,加以系統論為借鑒指導,適當借鑒西方還原論的某些方法。但是中醫在以分析思維為模式的五臟整體論方向走的道路與西醫以結構思維模式的還原論是南轅北轍,完全等價勢必水火難容,最終也會殆盡中醫的特色和優勢。
總之,中醫理論的產生、發展是與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的,其中儒、釋、道三教的哲學理論對于中醫理論的影響深遠,并伴隨著三家哲學思想內涵的不斷發展而齊頭并進。中醫思維哲學和為醫之道的知識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這些隱性知識如浩瀚星河,可能與人類認知的絕大部分不可割裂,它們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研究挖掘。運用現有的理論和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顯性化,從多學科交叉的角度初步嘗試表現醫家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思維軌跡,相信隨著后續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技術的更新成熟,在中醫學古代哲學基礎的研宄領域會得到更豐碩的成果。
引言
西醫院校開設《中醫學》課程,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特色之一。文獻顯示,西醫各科各級醫師80%以上臨床使用中醫藥,75%以上的醫師使用中醫藥的原因是臨床需要。因此,西醫院校醫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一定的中醫學知識及技能。
中醫臨床思維的建立需要學生有深厚的中醫基本理論基礎及臨床實踐經驗,以講授法為主的傳統多媒體授課方法,常常使學生在課堂上難以理解和消化,課下花很多工夫去反復思考,思考不得,便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滲透式”最早是由楊振寧于1982年提出的一種學習方法。他提到,美國提倡“滲透式”的教學方式,其特點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所學內容往往還不大清楚,然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已經一點一滴學到很多知識,培養出來的學生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滲透式教學(strategy-based instruction簡稱SBI法),即在某一學科知識的教學中,滲透著與之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在培養某種能力的教學中滲透著與之相關的其他能力培養,并能達到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作用,有利于學生綜合實力的培養。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滲透式教學的優點是:①注重學科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形成立體性知識結構;②注重知識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造就創造型人才;③注重能力的相通性和內在聯系,有助于學生的素質教育;④滲透式教學基本模式不僅包括知識滲透,還包含能力滲透。這種教學模式目前廣泛應用于數學、英語、物理及醫學教學中有學者指出,醫學是一門整體性、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因此,教學中必須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明確提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滲透式教學法。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使用滲透式教學法有助于西醫院校學生在較短學時中掌握中醫臨床思路和方法,同時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其利用中醫藥理論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信心和能力。
一、實踐滲透式教學法的界定與內容
所謂實踐滲透式教學法(strategy-based practical instruction簡稱SBPI法)是指在中醫學教學中采用臨床實踐滲透式教學方法進行授課,使臨床情境、臨床實踐經驗、臨床實踐技能滲透進課程之中,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于基礎理論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從而真正達到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發展中醫藥的根本目的。該法主要包括四個交叉互動式教學模塊和一個加強模塊。四種交叉互動式模塊是指授課過程中根據授課內容采取專題講座、理論講述、藥味競猜、模擬診室四種模塊授課,將臨床實踐情境和臨床實用知識滲透進理論課程之中。臨床技能加強模塊是指根據學生需求安排學時,教授學生中醫應用技能,包括刮痧、拔罐、按摩等。
二、實踐滲透式教學法在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中的運用優勢
首先,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存在的問題為實踐滲透式教學法的運用提供了前提和背景。西醫院校的中醫學內容繁多,學時較少,成為教學的主要矛盾之一;中醫學理論的抽象性與臨床應用目的形成矛 盾;學生思想上的不重視與中醫學教學方法上的單一性共同作用,形成了惡性循環。實踐滲透式教學法一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注重把臨床實踐情境滲透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口才、團隊合作等多方面能力,同時也注重培養教師的綜合素質,加強師生互動,有效解決中醫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其次,中醫學理論雖然抽象,但它的樸素辯證唯物理論與人們日常生活和自然現象密切相關,中藥、針灸、刮痧、按摩等中醫療法遍布于美容、食療、養生、健身等時下流行的各個領域,為實踐滲透式教學法的實施提供了優勢條件。臨床實踐情境、臨床思維、臨床實踐技能滲透進教學中,能夠更好地為教學目的服務,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
第三,實踐滲透式教學法,因其融入了互動式教學、情景教學、以問題為導向等多種教學法,能夠更好地活躍課堂氣氛,避免傳統教學方法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滲透式教學法對中醫學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枯燥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可認知化,如何既能夠滿足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要求,又能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將賦予它更深刻的內涵。
三、實踐滲透式教學法的模式構建
(一)模式構建基本原則
實踐滲透式教學法模式構建的基本原則是,充分研究滲透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及發展,結合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的特點,建立實踐滲透式教學法模式。
1.中醫理論基礎與中醫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我們注重中醫理論基礎的講解,忽視中醫實踐的滲透,因此,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達不到中醫學教學師生互動的和諧狀態。在模式構建過程中,如果過分強調中醫臨床實踐而忽視中醫理論的貫通,往往會背離中醫學教學的初衷,因此,要本著中醫理論基礎與中醫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實踐滲透的同時,應以中醫理論知識為根本,由淺人深,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應當掌握的知識點,并能逐漸了解、熟悉、深人臨床情境。
2.采取多種教法相結合的原則
對學生,提倡“因材施教”,對不同的知識點,也應當采用多種教學法。例如,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陰陽五行精氣學說主要以講授法為主;中藥部分的學習,采用開心辭典模式,給出藥味的主要特點和形態,競猜藥味,其中主要運用了比較教學法;在方劑的學習中,采用模擬診室的形式,讓學生針對真實的臨床病例模擬診室情境,要求學生模仿醫生和患者的角色。“患者”敘述病情,“醫生”引導詢問病史、分析病情、給出診治方案,教師在一旁引導、提問,揭示應當掌握的知識點,整個過程同時運用了情景教學法、病例教學法、PBL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法。
3.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
西醫院校中醫學的課程安排課時數較少,在有限的課時內要掌握大量中醫學知識并不容易,在實踐滲透式教學法中,課上診室情境模擬以及藥味競猜都離不開課下的精心準備。在課外準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一定知識,體驗團隊合作的力量,他們的自主能力、創新能力、組織能力也會得到相應鍛煉和提高。
4.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原則
在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信息,自由展示,充分討論,自主分析。授之以魚莫如授之以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
(二)教學模式的實施
采用專題講座、理論講述、藥味競猜、模擬診室四種交叉互動模塊,讓學生參與其中,調動學生積極性,突出中醫臨床實踐意義。比如,對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陰陽五行精氣學說,開辟“中醫與哲學”,“中醫與生活”,“中醫與美容”,“中醫與保健”,“神奇的經絡”等專題講座;對于中藥部分的學習穿插“中藥競猜”‘采用開心詞典模式,給出藥物的特性,讓學生分組競猜,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鞏固所學知識;對于辨證及方劑部分的學習可以采用模擬診室的模塊,給學生布置病例,學生可以自行查找資料,在課上模擬診室情景,分組討論,確定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滲透式實踐教法加強模塊,教授學生針灸、刮痧、拔罐、按摩等中醫技能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使中醫學教學產生相應的實用價值。
目前,在西醫院校中醫學教材和教學中,還沒有運用實踐滲透式教學法的先例。不同教師講解時的技巧仍是理解和運用中醫理論的關鍵。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對中醫學知識理解的難點在于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精氣學說、經絡學說;熱點在于辨證論治和方劑,筆者認為這些問題適合運用實踐滲透式教學法進行講解,其中專題講座、模擬診室模塊是最典型的實踐滲透式教學方式。
1.利用專題講座模塊,將中醫實踐融合于中醫基礎理論之中
專題講座模塊,將中醫學晦澀難懂的中醫基本理論與中醫實踐相結合,從生活出發,從實踐出發,從時下流行的事物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出發,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在該模塊的設置過程中必須清楚一點,讓學生感興趣是教學的切入點,是一種手段,并不是教學的終極目的,在教學中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大綱,把大綱要求掌握的理論內容、中醫最基本的理論知識融入其中,并加以強調,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興趣中掌握知識,減輕課下負擔,達到大綱要求。
2.利用模擬診室情境模塊,再現診室真實情境,培養學生臨床思維
中醫的臨床思維是最難建立的,髙等院校的中醫專業學生往往要經過幾年的學習和臨床實踐,才能逐步養成這種辨證論治的臨床思維。利用模擬診室情境模塊,呈現診室真實情境,可以使學生初步接觸中醫臨床,通過反復強化、討論、分析、總結、充實、提高,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與臨床實踐接軌。
四、實踐滲透式教學法教學過程的實現及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多媒體在實踐滲透式教學法中的運用
實踐滲透式教學法可以結合先進的多媒體教學。在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通過使用電腦設計的中藥開心辭典程序及診室情境模擬辦動畫多媒體教學可以完美呈現實踐滲透式教學法的優勢。在實施過程中可以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多媒體課程制作軟件。
(二)制作電腦程序和課件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環節
其一,在中藥開心辭典程序中,要建立題庫,并使題目分組,可以隨機抽取與組合,題目要靈活多變,從不同角度考查學生掌握的情況。如資金充裕,可以設立闖關題庫,對獲勝一組給予中醫科普或經典讀物以資鼓勵。其二,在診室情境模擬…也動畫制作過程中,在關鍵環節,比如關鍵癥狀、體征或醫生的處理上隨時可控,使學生有思考的時間,也可在暫停時段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選派代表發表見解,教師在一旁啟發和引導,幫助學生分析。
五、結語
從中、西醫理論及思維方式入手,比較了當前中西醫結合最常見的幾個方向:用西醫的方法來發展中醫理論,用西醫的方法評價中醫療效,以中藥西用作為中西醫結合的目標,及以西醫治療作為中西醫結合的基礎等,認為中西醫結合,應當是運用西醫的手段明確診斷,了解患者預后評估乃至西醫各種治療方案的療效,以便識別西醫治療療效不確切或副作用較大的患者,并為之制定出恰當的中醫治療方案,使中西醫結合達到最優療效,從而降低醫療費用,提高醫療保健水平。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療效
提高醫療保健水平和覆蓋范圍的同時降低醫療費用和成本是中國和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中醫藥具有易于普及和“ 預防、治療、康復、保健”一體化的醫療模式, 能夠為民眾提供“簡、便、驗、廉”的醫療保健服務, 充分發揮其特色優勢將有可能為現代社會提供新的醫療保健模式。西醫發展迅速,至今國內各級中醫院均以中西醫結合為主,實際上西醫占較大比重,中醫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1]。中西醫結合是中醫發展的必經之路,本文擬從中、西醫理論及思維方式的角度,比較當前中西醫結合幾個大方向,找到最適合保留中醫特色優勢的中西醫結合方式,使中西醫結合達到最優療效,以期更好地解決我國廣大民眾“看病難, 看病貴”的問題。
1 用西醫的方法來發展中醫理論
近兩百年來,現代科學的進展帶來西醫的飛速發展。西醫一直致力于從微觀角度探討生理、病理,從而帶動新的療法及藥物的發明。在后基因組學時代,生物醫學界認識到基因并不能決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幫助人們了解從基因到蛋白再到組織和器官,直至人體這一復雜系統的運作方式。其治療手段的發展可歸結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為目標的靶向治療,代表藥物如格列衛(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
因此,多數學者認為中醫應當向西醫學習,打開黑箱,探求臟腑經絡陰陽的本質,各相當于西醫的何種系統、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藥治療不僅能表現為臨床療效,還要從分子機理上進行實驗驗證,從而說明中醫的某一理論是科學的,并且把這當作中西醫結合的首要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西醫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腎本質的研究、陰陽的物質基礎、經絡的實質等,這些成果讓中醫的某些概念在西醫中找到了所謂的對應點,但并沒有豐富西醫的理論,也沒有提高中醫的療效,所以成果的實際意義不大。
西醫的發展模式有其缺陷。首先,針對某一具體環節的藥物對整體的效果常不能預料,2006年英國就曾出現新藥臨床試驗的健康受試者死亡的事件。從分子機理上找到的藥物僅有極少數能成功地應用于臨床,必定導致新藥研發成本巨大,國家和個人醫藥開支暴漲。其次,任何生物都有多態性,這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結果。因此,任何針對某一具體環節的藥物,遲早將被此多態性戰勝。例如對抗生素耐藥的細菌,及對化療耐藥的腫瘤,包括一些新開發出的分子靶向藥物如格列衛等?,F在西方已經制訂了嚴格的規范指導抗生素的應用,試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耐藥菌的問題。
中醫理論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以《黃帝內經》為代表,中醫理論建立東漢年代,其基本原理如“陽虛則寒,陰虛則熱”,“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等,是非常樸素、直觀、正確、實用的,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醫理論,其核心是客觀的,經得起臨床考驗的,而混雜其中的一些主觀迷信的成分,必然隨著臨床療效的驗證而被淘汰。中醫理論的發展要建立在臨床的基礎上,縱觀從《內經》到《傷寒論》,再到金元四大家,至明清溫病學說的發展歷程,每一次理論的提高都是同當時的新的疾病流行、醫療實踐隨之創新密切相關,每一次發展都能在原有理論中找到源頭,如果不以中醫原有理論作為基礎,很難發展出新的中醫理論。
因此,用西醫的方法來發展中醫理論不是一個好的方向。
2 用西醫的方法評價中醫療效
具體而言,就是用隊列研究、循證醫學的方法評價中醫療效,規范中醫的辨證。例如冠心病全都歸于數種乃至一種證型,并以固定的方藥施治,再以隨機、雙盲、對照的方法判斷療效。多數學者認為這種以病統證,及于方藥的治療及評價體系,有助于中醫證的客觀化及療效的可重復性。
這種方法將中醫辨“證”的特點納入到了西醫診“病”的體系之中,簡化了中醫的思維,易于掌握,方便西醫運用中成藥,例如心衰用參麥針,發熱用清開靈等,但同時也失去了中醫個體化治療的優勢。中醫診斷和治療的核心環節是證。通過患者的表現,歸納出屬于何證,便可制定相應的法、方、藥,如藥證相符,即可收到預期的效果。否則,即需進一步思考辨證、用藥是否正確。成功治療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類似的患者就會考慮以相同的理法方藥略作調整加以應用,同一類證可以用同一類方,《傷寒論》即為代表,這就是中醫療效的可重復性。
筆者認為,西藥因從實驗中來,因此評價療效需借助大樣本的統計方法;而中藥從臨床中來,療效的評價當超越西醫的方法,不能限于一方一藥治療若干例某一疾病這種評價方法,可以隨機抽選某一疾病若干例,因人而異,據辨證而施治,與西醫治療的對照組(兩組患者基線有可比性)對比。此外,證的規范化、客觀化、量化等只能在較小的程度上模擬及反映中醫臨床思維,且目前還停留在研究階段,遠不能指導臨床。 3 以中藥西用作為中西醫結合的目標
青蒿素、亞砷酸等的成功,讓很多中西醫結合界的學者認為中醫現代化的方向應該是從確有療效的中藥或復方中用現代方法提取出小分子藥物,使之能在西醫理論的指導下進行運用,這已成為當前中藥及方劑研究的主要方向。他們希望從研究專方專病著手,以中醫中藥作為治療經驗的數據庫及藥物原材料資源庫,在中醫療效的提示下,完全用西醫的方法提取單一成分,研究其作用機理,制成新藥,推向世界。這樣的研究成果完全符合西藥的標準,最能為西醫所認同,不需要辨證就可應用。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相當多的中醫師使用中成藥不辨證,處方用藥時用西醫的藥理代替中醫的理法方藥。如認為感染就是熱毒,見到發熱就用清開靈,不論表證里證,后果是中成藥不良反應增多,療效減退。
不可否認,傳統的中醫方劑有小部分是可以不辨證的,所謂“一味偏方,氣死名醫”,但這樣的成果實際上是發展西醫,而不是發展中醫,這樣的研究不能作為中西醫結合的主流,否則結果只能是廢醫存藥,而且存的是由中藥發展而來的西藥。
4 以西醫治療作為中西醫結合的基礎
目前中西醫結合有一種趨勢,即在西醫的最新治療手段的基礎上運用中藥以提高療效。例如:西醫對心肌梗塞的最新內科治療手段是冠脈造影、支架置入,但因為這并不能改變患者的體質,容易再狹窄,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就著眼于防止再狹窄。筆者認為,中醫治療的重心應放在不適宜放支架或行搭橋手術的病例上,這才是結合和補充,而不是依賴于西醫的治療。即使中藥防止再狹窄的研究十分成功,那也要先用西醫的方法去放支架,不放支架,就無從用中藥去防止再狹窄了。
中西醫結合,應當是運用西醫的手段明確診斷,了解患者預后評估乃至西醫各種治療方案的優缺點,以便識別西醫治療療效不確切或副作用較大的患者,并為之制定出恰當的中醫治療方案,而對于西醫治療療效確切且安全可靠的病例,我們可以推薦他們使用西醫的治療。
5 小結
任何研究和理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元哲學和價值觀的基礎之上的,都聲稱對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承諾,中西醫的差異根植于主體所從屬的文化類型、信念、價值觀和方法論的不同,它們之間并非只有是與非、正確與錯誤的關系,它們具有不同的解釋力,為我們了解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觀察方式和視角[2],是兩個不同理論體系,希望借鑒西醫來發展中醫理論、提高中醫療效的可能性不大。
當19世紀國人與西醫接觸以后,中醫的生存就面臨巨大挑戰,但西醫長于診斷,而弱于治療,對人體的了解有限,還有很多疾病是用西醫療效不佳的,中醫應該堅持自己的長處——整體觀,沿用以臨床療效篩選先進理論的方法繼續發展,以治療西醫療效差的疾病。反之,在西醫有優勢的領域去堅持中醫或附會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沒有必要的。中西醫結合應該是在臨床上運用西醫手段確診,在適當的時機及病種給予中醫治療,以經濟、安全、有效為原則,為患者選擇最優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針對中醫學是理論醫學的觀點,通過對經驗、理論的涵義與劃分,以及中醫學理論特質的探討,提出不能籠統地將中醫學稱為理論醫學,與之相對將西醫學稱為經驗醫學。如果要說中醫學是理論醫學,也只能說是形而上學的理論醫學,也就是通俗所說的哲學醫。
【關鍵詞】 中醫學;經驗醫學;理論醫學;科學理論;形而上學
Abstract: Pointing to the view of TCM being the theoretic medicine,by connotation pision of experience and theory,the discussion on TCM theoretic features as well,it puts forwards we can not generally call TCM as theoretic medicine,or western medicine(WM) as experience medicine.If you shall insist on above,TCM is only metaphysics theoretic medicine,i.e.the philosophical medicine in earthily speaking.
Key words: TCM;experience medicine;theoretic medicine;science theory;metaphysics
一般認為醫學本身就是一種經驗科學,經驗對醫學的發展、進步至關重要,中西醫學概莫能外,只是相對而言,中醫學更偏向于經驗醫學。但有學者則認為中醫學不是對人體生命運動、疾病過程及治療疾病等經驗事實的描述和記錄,而是對經驗事實進行解釋的理論知識體系,是經理論(邏輯)思維整理的具有辯證和類推特點的邏輯體系,是由一系列基本范疇組建的概念、范疇體系,故中醫學是理論醫學[1]。這一觀點很有啟發意義,它涉及到經驗與理論的界定、理論的劃分,以及中醫學與經驗、理論的關系等諸多問題,實有深入辨析之必要。
1 經驗、理論的涵義與劃分
1.1 經驗的涵義與劃分
從哲學的層面而言,所謂經驗即感性經驗,指人們在同客觀事物直接接觸的過程中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關于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的認識。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經驗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認識的開端。但經驗有待于深化,有待于上升到理論。F·培根認為一切知識來自個人的經驗,并認為經驗是由外物作用于感官而產生的。唯物主義的經驗論者J·洛克也認為知識來源于經驗,但他把經驗分為外部經驗(感覺)和內部經驗(反?。﹥煞N。
從經驗產生的方式的角度而言,可以劃分出三種不同的經驗概念:一是日常生活經驗。它既不是系統的觀察,也不是實驗活動,而是一個人借助其親身經驗而發生的成長和教育。這種生活經驗包括了某些無法傳達給別人的東西,除非后者自己擁有類似的經驗。因此,這里有一個“默會知識”的成分,它是無法僅僅用語詞來傳遞的。我們通常與別人一起具有這種生活經驗,別人常常幫助我們獲得這種理解。這種親身經驗因此是可以為他人所了解的。二是以系統觀察形式出現的經驗。即在科學研究中根據特定概念對某些類型的事件進行觀察和記錄,如達爾文對動物的觀察,天文學家對行星的觀察等。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我們能提出可以被新的觀察所加強或弱化的假說;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借助于假說演繹的方法來從事研究。三是科學實驗的經驗。即人們根據一定的科學目的,運用特定的科研手段(科學儀器與設備)主動干預或控制被研究對象,在典型環境或特定條件下獲取的科學事實。實驗是發現新事實的主要來源,1901—2008年醫學諾貝爾獎(除9年因戰爭而停頒之外),計有5項臨床技術獎(全部集中在諾貝爾獎早期),3項工程技術獎,其余均屬于科學實驗獎。當然,并非所有的科學都依賴于實驗,但所有的科學都進行系統的觀察,就此而言所有的科學都運用經驗,正是在此意義上,人們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稱為經驗科學,因為它們提供的理論是有實質內容的,并且可通過對現實的經驗觀察來檢驗。在這里,經驗就是指知識的現實性或實質性。
1.2 理論的涵義與劃分
一般認為,理論與經驗相對而言,是指概括地反映現實的概念和原理的體系。它是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的結果。人們在實踐中獲得關于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隨后對它進行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認識;再把這種理性認識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必要的整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為一個嚴整的體系,從而形成理論。任何理論都是由概念和原理構成的,它既是一個有結構的命題系統,同時是一個演繹陳述的等級系統,它的各個命題或陳述之間有著某種特殊的演繹結構使之相關起來。
理論大致可劃分為科學理論、數學與邏輯理論、形而上學理論三類[2],分別對應于經驗科學、形式科學與形而上學??茖W理論是系統化的科學知識,是關于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的相對正確的認識,是經過邏輯論證和實踐檢驗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斷和推理表達出來的知識體系。科學理論(自然、社會)或科學命題是要對現實世界作出陳述,因而具有經驗的內容。所以,科學理論或命題的真假,不能僅僅由邏輯分析來解決,而必須由經驗來檢驗。一種科學理論,盡管可以建構為某種演繹陳述的等級系統,但是,科學中的任何命題并不能因為它與由之導出的公理(科學理論的基本定律)相一致而成為真的,相反,如果這個導出命題與經驗不一致或相悖,就將不但危及這個導出命題本身,而且還將危及由之導出的那些前提??茖W理論和科學命題的真假是要由經驗來判決的。
數學和邏輯中的命題都是分析命題,分析命題并不對自然界作出預言,因而不具有經驗內容,不能提供自然信息。分析命題雖然有真假可言,但分析命題的真假僅由語句間的意義分析來解決,而并不依據經驗來檢驗,它的真命題都是一些重言式,而所有矛盾式都是永假命題。原則上,數學和邏輯學理論都是一些重言系統,數學定理和邏輯定理都是一些重言式。因此,一個數學定理或邏輯定理能否成立,只接受邏輯的分析,而不接受經驗的檢驗。一個數學或邏輯命題之所以是真的,僅僅是表明它與由之導出的那個公理系統相一致或符合,而并不對我們的經驗世界作出陳述。
形而上學理論雖然表面上也像是要對現實世界作出陳述,因而形而上學“命題”也像是具有經驗內容的綜合命題,但實際上它既不是像數學或邏輯命題那樣的重言式,可以通過邏輯的分析而判定其真假,也不像科學命題(綜合命題)那樣可以接受經驗的檢驗。原則上,形而上學命題都是一些無真假可言的(既不真亦不假的)“偽命題”。它僅僅在表面上像是對世界作出了陳述,實際上它不具有經驗內容,不曾告訴我們任何自然信息。
2 中醫學理論的特質
當我們說中醫學是理論醫學的時候,根據上述對理論的劃分,自然必須搞清楚中醫學是哪種類型的理論醫學。
2.1 從中醫理論的建構看中醫理論的特質
中醫理論的建構,一方面來自于臨床實踐經驗以及日常生活經驗的歸納總結,另一方面來自于對中國古代哲學概念與原理的引進。其中,經驗體系是中醫學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中醫學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石。辨證論治作為中醫學臨床診療的基本實踐模式,是以狀態調整為導向、證-治-效緊密相關的一種整體、動態的個體化復雜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醫生對臨床經驗進行積累,通過歸納總結個體病人形成的病人群體的共性特征,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觀點;而個體醫生的學術觀點被醫生群體所采用,學術觀點逐漸變成了學術思想;如果學術思想被傳承、被流傳就形成了學術流派;學術思想如果被進一步的提煉升華,就上升為中醫理論。無論個人經驗、個人學術觀點、學術思想或中醫理論都是在臨床的實踐中不斷的得到檢驗和修正,不斷的被凝練升華。《傷寒論》與《溫病條辨》作為中醫學術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代表著作,即是通過對大量個案的歸納總結,把握了辨證論治的規律,發展了中醫理論。但是,中醫學術的發展由于缺乏科學理性的反思和科學實驗方法對現象背后本質的進一步揭示,因此,中醫理論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成了一個貯存和再現經驗事實的工具系統,其對病、證的認識,由于搜集的材料局限于表象經驗范圍內,故病與證也只能以臨床表現的排列組合或主癥兼挾來構造,內在機制則靠推測來填充和彌補,這樣構造的病與證的模型,無疑仍然是經驗型的,辨證論治也是對眾多經驗的分類捆綁。作為工具的中醫理論,只聯絡有關臨實,并不表達真實機制,或此或彼無須考察是否符合客觀實在。中醫理論的這種工具性特征,表明中醫學仍停留在經驗水平,這種貌似理論的經驗工具極大地妨礙了中醫經驗的理性化、客觀化要求[3]。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在構建中醫理論的過程中,借助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氣一元論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氣論作為一種自然觀,著重探討物質世界的本源,它以無形之氣的聚、散等來闡釋有形之物與無形“虛空”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事物的整體性、過程性和統一性。陰陽學說著重以一分為二的觀點,運用陰陽的屬性及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的理論來研究事物的性質及其對立統一的關系。五行學說則把自然界看作統一的整體系統,用木、火、土、金、水的屬性及其生克乘侮規律來研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作用。以這些哲學思想為指導來構建中醫理論,勢必強調從整體、宏觀、動態的角度去研究人體的生活活動及其與外環境的關系,從而形成中醫學重視整體、功能、運動等特點。同時,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天人觀、形神觀、中庸觀、常變觀等,都對中醫理論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正由于中醫學主要借助中國古代哲學形而上的思維方式認識人的生命活動,所以,有學者根據《易傳·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論述,提出中醫學的研究對象是形上之人,西醫生物醫學研究的是形下之人[4]。
2.2 從科學理論的功能看中醫理論的特質
科學理論具有解釋和預見兩大功能??茖W解釋和科學預見都是根據科學理論所揭示的規律性和本質聯系,按照同樣的邏輯機制從理論前提和先行條件演繹出來的推論??茖W解釋是從已知的事實概括、抽象出理論,再從這個理論邏輯地推導出內容上與這些事實耦合的判斷??茖W預見則是從該理論邏輯地推導出未知事實的結論,這些事實或者已經存在但不為人們所知,或者暫未存在,但應當和能夠在將來產生。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不僅解釋了已知水星軌道的攝動現象,而且也預見了光線在引力場中的彎曲效應,這都是后來為天文觀測證實了的預見。
反觀中醫學理論,一方面其從經驗歸納總結所形成的理論,或者是對經驗的約定性說明,如瘧疾的病理是風、寒、暑、濕、痰濁之邪,伏于少陽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湯加常山、草果等治療是和解少陽,祛邪截瘧,它并沒有反映疾病現象和醫療事實的本質原因和內在機制;或者理論只是經驗的替代工具,是對一組經驗現象的捆綁,并不表達真實機制,如“風寒襲表”只是“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無汗,苔薄白,脈浮緊”的代稱,辛溫解表是對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藥物組合的說明。因此,當我們提起“風寒襲表”時,一系列臨床表現組合便不言而喻,說到“辛溫解表”,一系列相關的方藥組合隨即而現。另一方面,從中國古代哲學移植、引進的理論,則具有上述形而上學理論的所有特征。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猶如有學者對質量互變規律分析所說:科學是允許套公式的,通過套公式而演繹出具體結論,盡管其結論是可錯的,但卻可由此來檢驗理論。辯證法卻不然,它不可能導出任何可檢驗的蘊涵,任何可檢驗的具體結論都不可能是真正從它導出的。因此,那些具體結論的錯誤也不可能危及任何那些作為前提的所謂“辯證法規律”。所以,像以辯證法那樣的用“質、量、度”來解釋水的結冰和沸騰,雖然它所“解釋”的是一種物理現象,但這種對物理現象的“解釋”方式,不可能被寫入物理學教科書,因為它完全是一種偽解釋[5]。當然,陰陽、五行學說與中醫學之關系,并不完全等同于質量互變規律與物理學之關系,它與中醫實踐長期磨合,已成為中醫學重要的理論框架。但是,這種理論往往也只有解釋功能,甚或是事后的,是在經驗的基礎上為了解釋經驗而存在的,并無嚴格意義上的預測價值。如根據五行相生規律所確立的治法,常用的有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滋水涵木、益火補土,而沒有養木生火之類的提法,況且益火補土之“火”,也根據臨床實踐經驗修正為腎陽,而并非五行學說本義之心火。再如在五行預測中人們常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為例,其實這種表述也是建立在臨床經驗基礎上的,人們發現在情緒受到刺激之后,大多伴有消化系統功能異常的情況,中醫學稱之為“肝胃不和”、“肝郁脾虛”等。我們并不能根據五行理論預測其他的傳變關系,如“見心之病,知心傳肺,當先實肺”等,盡管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余臟準此”,但缺乏實踐經驗支持的形而上學思辨演繹,是很難達到預測的目的的。
中醫學產生于自然哲學的自然科學時期,從科學發展的歷史看,一門科學理論愈是不成熟,其中所包含的形而上學成分就會愈多。中醫臨床經驗猶如一粒粒珍珠,正是借助于哲學體系編織成理論之網的。因此,并不能因為中醫學有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范疇按一定的邏輯結構組織成體系,就籠統地將中醫學稱為理論醫學,與之相對將西醫學稱為經驗醫學。如果要說中醫學是理論醫學,也只能說是形而上學的理論醫學,也就是通俗所說的哲學醫。雖然科學家在創造和建立科學理論的過程中,形而上學理論或某些“命題”甚至還能起到某些啟發作用,正如古希臘的原子論的形而上學曾經對道爾頓建立近代化學中的科學原子論和對以牛頓為代表的幾代科學家建立近代物理學理論都曾經起到過巨大的啟發作用一樣。甚至即使像黑格爾式的辯證法的形而上學,實際上對科學的發展也可以有某種啟發的作用。但科學家發展科學理論的任務之一,就是要不斷地區分并剔除科學理論中的形而上學成分,因為不斷地區分并剔除科學理論中的形而上學成分正是科學理論取得進步的重要的甚至主要的途徑。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1925年在《我的世界觀》中對形而上學與科學理論的關系有著精辟地論述:“形象地說,當我們在知識的道路上邁進的時候,我們必須讓形而上學的無形之手從迷霧之中伸出來引導我們,但同時也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以防止形而上學溫柔的誘惑把我們引離正路墜入深淵?;蛘邠Q種說法,在探求知識的道路上邁進的大軍中,形而上學是一支先遣隊,它深入到情況不明的敵方境內布下前哨。我們不能沒有前哨,但我們也知道這些前哨最容易遭到狙擊。再打個比方,形而上學并非知識大廈的一部分,而只是建造大廈不可缺少的腳手架?;蛟S我們甚至可以說形而上學在其發展中可以轉變為物理學(形而下學)。”很明顯,中醫學正是因為其形而上學的思辨限制了人們更深入地研究現象本身的規律性,阻礙了中醫實證科學的發展;哲學思辨理論沒有辦法加工科學研究所提供的新的經驗材料,沒有辦法使經驗向概括運動,抑制了中醫科學理論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中醫學是什么樣的理論醫學做出明確的說明,搞清形而上學理論與科學理論的區別及其關系;否則,很容易給缺乏科學哲學知識的學者造成誤導,反而不利于中醫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任秀玲.論中醫學的理論醫學特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6):323325.
[2]林定夷.問題與科學研究——問題學之探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108111.
[3]聶廣.中醫感悟錄[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