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8 14:54: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文環境治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進一步加強全縣軟環境治理工作進行動員部署。這充分說明優化發展環境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表明縣委、縣政府致力創優環境、加快發展的決心和信心。這次會議也是學習貫徹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的最直接的行動和體現。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動員全縣各級干部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進作風、創優環境、提高效能,以發展環境的大提升推動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剛才,同志宣讀了關于優化發展環境的實施辦法》廷師同志就切實加強軟環境治理工作作了很好的講話,有三個部門負責同志結合自身職能作了很好的表態發言。
一、思想上要高度統一。
決定著一個地方的發展前景和后勁。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盡管近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自我發展能力仍然脆弱,基礎設施條件仍然薄弱,發展環境就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優化發展環境、塑造良好形象,不僅是全縣各級各部門的重要職責,而且也是20萬人民的共同責任。
推進轉型跨越,一優化發展環境是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的重大舉措。省委袁純清書記在省黨代會所作的工作報告中強調。以大開放推動大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是制勝砝碼,要下大力氣解決投資者反映強烈的軟環境不“軟”問題。袁書記講到制勝砝碼”這四個字,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點破了環境的重要性和方向性。要把省黨代會精神和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到實處,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優化發展環境、塑造良好形象是全局工作的關鍵,深化工作思路、落實決策部署的突破口。當前謀劃部署這項工作,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全縣人民的注意力引導到加快跨越發展上來,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努力營造人人為發展出力、人人為添彩的濃厚氛圍,形成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強大活力。
形象就是吸引力。好的環境可以促進擴大投資、吸引人才、聚集各類生產要素,二優化發展環境是推動綠色跨越發展的重要保障。環境就是生產力。助推跨越發展。自身基礎差,自我發展能力弱,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想要加快發展,除了爭取國家和省市的投資、啟動民間投資外,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借助外力,吸引外資,加快項目建設??梢哉f,優化發展環境的要求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優化發展環境的作用比任何地方都顯得更重要。要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形象就是吸引力的思想,把抓環境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大工作力度,使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得到優化,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長期艱苦的生活環境中,三優化發展環境是營造文明進取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地處邊塞。干部群眾形成了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品格和勤勞純樸的民風,這是加快跨越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是也應當看到由于受地理環境的影響,特別是由于長期的封閉落后和貧困,使得文化和社會資源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一些地方、某些領域、少數群眾中存在觀念落后、眼界不寬、自信不足等問題。優化發展環境,不僅可以解決影響發展環境的具體問題,而且有助于發展優秀的文化傳統,挖掘豐富的文化內涵,提高全體人民的文化素養,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和開放水平,營造寬松和諧的輿論環境和人文環境,真正形成一種親商、安商、便商、富商的社會氛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支撐。
二、工作上要全面加強。
縣委、縣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近年來,對于發展環境來講。圍繞優化發展環境,開展了大規模的干部培訓活動,引導干部轉變觀念,加深對發展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大力加強廉政警示教育和干部作風建設,干部廉潔從政、依法行政能力得到不斷加強;推行目標績效考核工作,實行縣四套班子領導包聯項目、重點企業掛牌保護制度,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全縣發展環境得到優化。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縣發展環境現狀與落實好省市黨代會精神的具體要求還不相適應,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個別干部思想還不夠解放,作風漂浮,執政能力還有待于提高;一些部門和干部缺乏大局意識和誠信意識,服務水平還有待提升;有些執法部門執法不夠規范,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這些問題雖然僅體現在部分領域,僅存在于個別部門或個人身上,但卻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將直接影響我縣的發展環境和對外形象。要切實解決好上述存在問題,必須要從根本上進行治理,下大力氣在六個方面取得新突破。
村莊人居環境治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災后農村基礎設施和住房重建的重要途徑,是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村社人居環境治理工作。省建設廳將我縣柳樹鎮竹林村、金華鎮上方村、瞿河鄉金龜寺村、明星鎮五通橋村、金鶴鄉才子村列入省級新農村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試點村,按照《省建設廳關于切實抓好新農村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試點工作的通知》(川建村鎮發〔**〕203號)要求,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總體要求,以“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規劃建設為動力,以治理村容村貌和開展新農村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試點工作為載體,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住房建設為重點,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突破口,以發展農村經濟為目的,全面推進農村環境治理的各項工作。
二、組織機構
成立射洪縣新農村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縣政府副縣長
副組長:**縣政府辦紀檢組長
**縣規劃和建設局局長
**縣城鄉規劃局局長
成員:縣目標辦、縣政府督查室、縣農辦、縣國土資源局、縣財政局、縣交通局、縣水利局、縣環保局、縣衛生局、縣林業局、縣旅游局、縣畜牧食品局、縣農能局、縣愛衛辦、**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規劃和建設局,由縣規劃和建設局副局長李偉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日常工作。
三、工作原則
結合災后農村基礎設施恢復重建、農房修繕加固,確保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試點村順利開展。本著尊重農民意愿,堅持環境治理與創造災后農村住房重建條件,完善農民集中居住區、農村新型社區基礎配套設施,保護林盤資源,培育農村支撐產業相結合的原則,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因地制宜,分類引導,節約土地,扎實有序地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治理工作。
四、工作目標
通過治理,試點村要達到基礎設施、公共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人居環境進一步優化,成為生態良好、環境宜人、村容整潔、特色突出、生活舒適,充滿活力的村莊。
五、治理內容
(一)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結合當地實際,修建符合要求的村內主干道和戶通道路,完善供排水、能源、通信、電力等基礎,修建村活動中心、圖書閱覽室、治安聯防室、便民商店等公共配套設施,并配套路燈、綠化、健身等附屬設施;廣電、通訊、電力安裝規范,進村入戶。
(二)治理農房院落。在開展“兩池六改”和“六清四化”工作的基礎上,拆除亂搭亂建房屋和殘垣斷壁,統一圍墻、建筑風格,清潔墻壁,整理屋瓦,清理院外林盤,填埋糞坑灰池;柴草農具雜物分類整齊堆放,做到院外風格一致,院內整齊干凈,室內清潔衛生。農房重建的設計風格要與川西民居風格一致,與周邊建筑協調統一。
(三)整治村容村貌。以治理“臟”、“亂”為重點,推行柴草農具入戶進屋措施,治理亂堆亂放現象;改變家禽滿村放養習慣,改為院內圈養,解決村戶院落糞便滿地問題;修建垃圾池、垃圾中轉站,配套垃圾清運制度,改變房前屋后堆放垃圾的不良陋習;疏浚溝渠河道,清淘堰塘垃圾淤泥,建設生產、生活污水沉淀過濾和凈化設施,實現水流干凈清亮,村容整潔清爽。
(四)民居建設。對試點村內的木質穿斗結構、小青瓦坡屋面、三合或L型布局為特征的傳統農家院落采取維護、修繕措施,對風貌不協調的農居要按照當地民居風格進行調整,要做到與當地的古建筑風貌、人文環境和地域特色相一致,與歷史建筑風格一脈相承,充分展示歷史的、真實的農耕文化氣息。
六、工作步驟
(一)準備階段:**年4月25日至**年5月25日
在已確定農村環境治理試點村的基礎上,做好試點村的調查摸底工作,明確治理目標和內容,制定工作計劃,完成村莊人居環境治理的規劃設計方案。同時進行宣傳動員,全面部署農村環境治理工作。
(二)實施階段:**年5月26日至**年11月30日
按照治理目標、內容和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規劃設計方案,根據各試點村的治理工作計劃,緩急有序地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治理工作,確保各項工作在**年11底順利完成。
(三)驗收考核階段:**年12月1日至**年12月15日
縣治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采取聽匯報、查資料、看現場的形式對5個鄉鎮試點村的村莊人居環境治理完成情況進行驗收考核。
七、工作措施
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試點工作任務重、綜合性強,各試點村鄉鎮要緊緊圍繞災后農村住房重建、修繕加固實際,精心組織,科學安排,注重實效;相關部門要相互協作,密切配合,在充分尊重農村實際和群眾意愿的基礎上,使治理試點村的環境實現根本性好轉,農村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h新農村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安排部署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試點工作,整合力量,組織專家分析并解決治理試點工作中出現的難題。各試點村鄉鎮為試點村環境整治的責任主體,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建立責任制,明確分工,責任到人,抓好治理試點工作的落實,每月底前將治理工作進展情況書面報送縣新農村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堅持村莊人居環境治理“四結合”。
1.堅持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與災后農村住房重建、修繕加固相結合。以村莊人居環境治理為切入點,加快試點村道路、溝渠、供水、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鼓勵受災群眾在原有宅基地和房屋上重建和維修,避免異址建設,占用耕地。
2.堅持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與農村集中居住區、農村新型社區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相結合。對試點村內已建成的農民集中居住區、農村新型社區,要配套完善道路、溝渠、垃圾池、沼氣池、通信等基礎設施,滿足社區功能要求,提高其環境承載能力和居住凝聚力。
3.堅持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與林盤資源保護相結合。對試點村內已納入規劃保護的林盤,一是要加強聚居型林盤道路、供水、排污、電力、能源、通信和衛生等基礎公共配套設施的建設,改善、提升林盤內農民的居住生活條件;二是要保護生態型林盤的樹木和植被,禁止砍伐、移栽和買賣林盤內竹林、樹木,掛牌保護古樹名木,維護林木樹種的多樣性,治理林盤周邊的河流、溝渠,保護林盤整體的“田園風光”景觀和生態系統。
4.堅持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與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相結合。各試點村要在環境治理工作中立足自身地域條件、資源特點和產業布局等實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培育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對地處城鎮、風景名勝區周邊及河流沿岸等生態環境較好、林盤規模較大、傳統民居保存較好的村莊,要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地理區位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濃厚的農耕文化資源,通過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行環境、衛生、房屋的治理,增強接待功能,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度假場所,吸引城市居民到農村休閑度假,體驗農耕文化氣息和優美的田園風光;對其余村莊要積極探索,整合現有資源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發展適宜小型化生產的庭院經濟、苗圃園藝、反季節蔬菜、水產牲畜養殖、中藥材等特色生態農業,并加以科學規劃和引導,不斷凝聚產業力量,壯大產業規模,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促使農村經濟逐步走向環境污染小,產品附加值高的特色生態農業發展道路。
把握治理重點,突出治理效果。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綜合性強,各試點村鄉鎮要從災后農房重建、修繕加固實際出發,把握輕重緩急,明確治理重點,由易到難,逐步推進,從與村民最關心、最直接、最密切的路橋溝渠、拉圾清理、污水治理等方面入手,突出治理成效,解決與農民利益密切聯系的基礎公共配套設施缺乏問題,使農民切切實實得到實惠,為爭取農民積極參與治理打下基礎,提供動力。
三)協調部門分工。相關部門從自身職責出發,在縣新農村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積極參與,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有序推進治理各項工作。
縣規劃和建設局牽頭抓好新農村村莊人居環境治理的試點工作,協調試點村鄉鎮與部門之間相關事宜,為試點村鎮房屋建設提供技術指導服務。
縣國土資源局負責試點村建設項目土地利用的指導協調工作;
縣城鄉規劃局負責村莊人居環境規劃方案的編制審查工作;
縣交通局負責村莊道路修建、路標設置工作;
縣水利局負責河溝堰塘等水利設施和農民飲用水水源規劃建設工作;
縣農能局負責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清潔能源使用的指導工作;
縣畜牧食品局負責畜禽、水產養殖的技術指導工作;
縣財政局負責本級財政經費落實和補助資金使用的監管工作;
縣環保局負責污染源治理和農業廢棄物污染防治的指導監督工作;
縣林業局負責古樹名木的保護和綠化樹種選擇栽培的指導工作;
縣衛生局負責對試點村衛生院提供業務指導。
縣旅游局負責試點村內鄉村旅游、農家休閑開發規劃指導和旅游服務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
縣愛衛辦負責改水、改廁、改圈、改廚的衛生達標和滅“四害”的指導工作;
縣農辦負責對試點村環境綜合整治提供技術業務指導。
縣目標辦、縣政府督查室負責將新農村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試點工作納入目標考核,并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導。
目前,*正處于干部成長的孕育階段、經濟發展的突破階段、人文環境的轉化階段,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和把握*發展的這一階段性特征,科學謀劃*發展。
第一,干部成長的孕育階段需要我們以包容的心態倍加呵護。*沒有資源優勢,但*人具有大氣包容、思維活躍、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優秀品質,全縣各級干部、廣大群眾,沒有條件積極創造條件,沒有優勢積極培育優勢,創造了和正在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可以肯定地講,人才資源是我們最大的資源,人才優勢是我們最大的優勢。近年來,我們堅持把干部人才的培養放在突出位置,堅持為干部人才發揮作用搭建平臺,堅持從制度機制上促成干部正向有序流動,一大批干部人才健康茁壯成長。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一難得的局面,相互包容,相互提攜,相互抬愛,為干部和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提供平臺,絕不允許在不當的場合散布不當的言論影響*干部形象,絕不允許采取任何不當方式為人才正向流動設置障礙。
第二,經濟發展的突破階段需要我們以決戰的態勢全力沖刺。近年來,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區位環境明顯改善,產業培育突破進展,項目爭取連創新高,縣域經濟發展正步入一個良性健康的軌道。我們必須在準確研判形勢中把握利好因素,充分利用政策優勢,持續夯實發展基礎;統籌推進“三化”聯動,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深入推進以四難為重點的扶貧攻堅,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切實優化發展環境,加快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全縣各級干部、各位人大代表都要從這一歷史階段要求出發,能挑千斤擔,不挑九百九,自找強手競爭,自加壓力奮進,圍繞“把*打造成全省綠色經濟示范區、川東北區域商貿物流中心和重要節點城市,奮力打好扶貧攻堅戰和發展翻身仗,爭當*經濟發展排頭兵”,緊盯目標,勤勉盡責,凝心聚力,強力攻堅。
第三,人文環境的轉化階段需要我們以務實的作風持續加力。一座能讓人愛戀的城市,一定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一個能讓廣大投資者安心投資的地方,一定有自己良好的人文。近年來,我們著力培育提升*人文環境,打造“平安、誠信、生態、和諧”的*地域形象,我們欣喜地看到,人們的言論和行為逐步規范,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明顯增強,*的外在形象正在提升,外部支持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們必須在這方面持續加力,傳承歷史文化,光大文化,彰顯創業文化,整合這些文化元素,建立公共認知規范,培育公共理性精神,營造公共治理氛圍,讓每一個*人用思想的火花驅除靈魂深處的邪惡,用人性的天賦傾聽良知本能的呼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引領社會現代文明。
二、真心熱愛*
*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為之感動,為之自豪,為之不舍不棄,為之奮斗不息。作為人大代表,我們因*這塊土地而生,因*人民而生,我們更要真心熱愛*。
一要實實在在為*人民當好家。全縣106萬人民,推選了285名人大代表,我們受106萬*人民委托,為106萬*人民當家,肩負著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圣權力,承載著全縣人民的信任和期望。我們的每一次審議決議,每一次視察調研,每一次人事任免,都代表人民行權,都體現人民意愿,我們一定要圍繞項目推進、產業培育、民生工程實施等重大事項,依法形成決議決定,確保規劃的剛性執行;一定要正確把握和處理監督與服務的關系,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有效監督,促進決策更加理性科學,執行更加堅定有力。
二要實實在在對*人民盡好責。人大代表是一種法律職務,是一種服務公職。選民有什么好的建議,有什么新的期待,我們要及時反饋;群眾有什么不滿情緒,轄區有哪些不穩定因素,我們要主動化解;上級有什么新的要求,有什么新的主張,我們要積極向選民宣傳。如果我們沒有做到這一點,就是對選民不負責任,就是對民主法制的褻瀆。作為人大代表,我們要做到知無不言,不當“啞巴”代表;堅持集體行權,不當“個人”代表;對問題有獨到見解,不當“觀風”代表。多為選民代言,多為發展立言,多為富民諫言。要通過我們的行動,把人民群眾中蘊含的政治熱情充分發揮出來,把人民群眾中蘊含的政治智慧充分凝聚起來,對*人民負責,對*發展負責,對*未來負責。
三要實實在在為*人民辦好事。各位代表來自于基層,根植于群眾,群眾支持我們,群眾信任我們,群眾也依靠我們。我們要實實在在為*人民辦好事,多做宣傳政策、發動群眾的工作,多做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工作,多做尊重民愿、維護民權的工作,在幫助群眾理清發展思路上下功夫,在引導群眾把握政策上花力氣,在帶領群眾干事創業上抓落實。
三、加快建設*
擴權強縣的淘汰機制、扶貧開發的驗收壓力、各地競相發展的比拼態勢、人民群眾對發展的迫切期盼,要求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務實創新,必須頑強拼搏、決戰攻堅,為加快*發展、建設美好*不懈努力!
一要人人爭當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在縣黨員代表會議上,我們要求各級干部要在擴大開放上解放思想,在高起點規劃上解放思想,在整合資源上解放思想,在突破陳規陋習上解放思想,在把握政策上解放思想。各位代表要當好思想解放的先行者,自覺走出“山溝溝”思維方式,把思想解放落腳到在更大的范圍、更廣的領域謀劃*發展上,落腳到大抓項目和產業壯大*經濟實力上,落腳到舍得讓近利加大招商引資推動*發展上,落腳到充分利用政策給*人民帶來更多的實惠上,落腳到打破各種壁壘形成發展合力上,落腳到支持創業、寬容失誤營造良好創業氛圍上,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的大發展。
二要人人爭當推動發展的排頭兵。市委要求*爭當*經濟發展排頭兵,這就要求每一位*人,特別是每一位人大代表務實作為,創新領先,爭當干事創業、推動發展的排頭兵。產業園區建設、重點項目爭取、民營企業培育、城鄉環境治理、人文精神提升,無不需要我們跳高摸桿,主動作為,無不需要我們主動想事,踏實做事,無不需要我們各位代表自己帶頭干,帶領群眾干,帶動大家干,在干中提高服務群眾的水平,在干中展示人民代表的形象。
【摘要】低碳旅游業發展在當前有著迫切的意義與要求,但是在目前條件下存在著諸多不足和缺點,有著相當大的提升空間,本文通過低碳旅游實質分析,針對當前低碳旅游業面臨的一些問題,提出旅游業發展的可行之策。
【關鍵詞】低碳經濟內涵 問題與意義 措施途徑
一、低碳經濟旅游實質內涵
2016年9月中國正式加入《巴黎氣候協定》,這意味著新時期綠色低碳發展又進入新的階段,氣候問題也將進一步得到關注與解決。低碳經濟這一觀念提出是人類解決氣候問題的一次重要突破,這將會造就新階段治理格局與理念的革新,作為一種發展形態,也作為一種新發展模式,低碳經濟在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找兩者之間依存的平衡點,探尋一條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此基礎上,中國正處于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服務業進行過渡,旅游服務業也正在蓬勃發展,大有成為新時期服務業主導支柱性產業之勢,發展新型低碳經濟旅游業也是順應時勢的舉措。
旅游業在給我們帶來經濟收益與利益之時,同樣也是影響氣候環境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聯合國現有的氣候變化框架下,低碳旅游被賦予了新的重要使命――應對新時期氣候變化的新型發展戰略。由此可見,低碳旅游已經提上到戰略角度上進行探討,具有了更深層次、更長遠的現實意義。
低碳經濟旅游包括從宏觀、微觀角度出發,發展一種低能源使用消耗、低污染排放水平的新型旅游新模式。在前期充分規劃能源、資源利用模式、消費引導機制以及劃定生態文明政策底線。過程中充分并合理使用低碳處理設備,通過有效控制管理,完成旅游過程中新型能源處理模式與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保護自然生態文明環境景觀,促成人與自然友好型旅游產業結構。后期完善低碳旅游水平評估,確保低碳旅游政策的具體落實,及時處理改正過程中的問題,正確處理資源效益與環境保護,切實轉變低碳旅游理念,綠水青山同樣可以成為經濟中的金山銀山。
二、實施低碳旅游的必要性與意義
當前我國低碳經濟研究與應用模式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并有著相當大的提升空間。首先是生態文明理念的缺乏,改革開發以來,主抓經濟建設,經濟水平的的確確帶來了大幅度的躍升,而在這種粗獷的發展模式中,盲目開發利用資源,不注重環保理念,缺少合理規劃與總體把握下,造成了許多環境問題,旅游產業形勢同樣嚴峻,自然景區過渡開發,人為商業化嚴重破壞了景區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其次,缺乏相關理論研究的指導,未形成合理的資源環境運用策略、低碳經營治理模式。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氣候條件不一,各地的人文環境同樣差異并存。在旅游產業崛起的過程中,各地盲目借鑒優勢先行標榜,未做充分的理論研究,不顧特色差異,旅游特色景觀一體化趨勢明顯存在。在這種低層次理論依據依托下發展,旅游產業正在逐漸喪失其魅力與吸引力。
旅游產業的低碳化發展是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所在,旅游業以其獨到的自然優勢,更能夠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它同樣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生態文明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與保證,針對當前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環境治理形勢也愈發嚴峻,黨和國家同樣對低碳旅游產業頗為重視,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來確保低碳經濟發展的歷史使命。
三、基于低碳經濟旅游業發展的策略與途徑
(一)劃定旅游生態紅線,加大處理力度,落實政策法規
政府作為低碳經濟旅游業宏觀調控的管理者與倡導者,必須嚴格并科學的制定低碳環保的政策與制度,劃定新時期旅游產業的生態紅線,高度重視低碳旅游政策法規的決策意義,依據當時當地生態環境的區域承載能力,考慮經濟發展要求,進行合理規劃與評定,并充分考慮其他影響因素,在必要的條件下制定生態文明法律規章,加強宏觀管理能力,懲治違規現象,并積極引導企業、政府協調運轉,避免盲目追求經濟效率效益,保證低碳旅游持續健康發展,調整旅游經濟發展的結構,促進低碳經濟旅游合理轉型,為低碳經濟帶來不竭動力,確保生態問題不加劇,環境治理有保障,判定處罰有依據。
(二)構建合理有序的旅游產業分布層次
針對粗獷的發展模式中盲目開發利用資源、喪失其魅力與吸引力等問題,新時期旅游產業有必要再一次進行結構布局調整,充分利用當地旅游自然資源、環境優勢、人文景觀、歷史風俗等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在保護生態文明低碳發展的前提下,充分將傳統文化、地域風情融入當地的自然景觀,從戰略高度把握低碳旅游業進程,培育新型旅游產業,尤其是要構建科學的低碳旅游分布格局,實現各方面、全方位的經營模式,注意旅游的層次結構,確保低端、中端、高端服務旅游業有序前行,使沿海、內陸、山川特色充分展現,加強國內外景觀區域聯系,將新時期低碳旅游產業轉變為一體化但卻各有特色的新型產業。以新型低碳旅游業為中心,協調帶動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從單個的旅游運營轉變成為經濟聯動型產業體系,使其他濟產業同旅游經濟協同發展。
(三)宣傳低碳旅游理念,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質水平
低碳理念作為一種深層次的內在精神引領,在新條件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社會應當推崇低碳旅游理念,倡導全民低碳綠色旅游消費。運用現代傳播媒體,宣傳、教育、引導民眾,講解當前綠色低碳旅游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加強環保意識,努力使社會養成低碳旅游消費的新風氣,這是從無形中促進低碳經濟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全民生態文明的素質水平最終還是會落實到具體個人行動當中,政府社會給予的外在引導力或者約束力都會遜色于個人內在的控制力,所以說在低碳旅游業實施當中,個人才是推動理念行動轉變的中堅力量,務必要擁有自省力與自控力,全民活動,凝結個人的行動意識,養成低碳旅游的正確價值觀。
四、總結
低碳經濟下的旅游業的必要迫切性已經不言而喻,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同樣不能急于求成,新模式機制的實現需要時間、經驗、條件等多方面的積累,并且新模式機制并非從一而終,要依據時間、空間的變化及時調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旅游產業與低碳經濟結合,培育新型旅游事業,完成低碳藍圖。
參考文獻:
[1]馬馳,丁俊慧.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業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2009.
[2]侯文亮.低碳旅游及碳減排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10.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縣城鄉環境綜合執法局的指導下,我鎮以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為契機,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提升城鄉形象和綜合管理水平為目標,以創建環境優美示范村為努力方向,集中開展各項專項治理和“七進”活動,拓展工作思路,改善城鄉基礎設施,不斷鞏固和發展市級衛生城市成果,使萬安鎮的市容村貌持續改觀,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鄉綜合服務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為推進我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不斷向縱深發展,2010年度我鎮將創建全省“五市十縣百鎮千村環境優美示范工程”創建工作列入工作重點,傾力打造城鄉環境優美工程。為確保創建工作成效特制定《羅江縣萬安鎮斑竹村、芒江村、長虹村、柏云村“五市十縣百鎮千村環境優美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如下:
一、村莊示范點基本情況
1、斑竹村:斑竹村位于羅江縣城東面,地處御營鎮范家大園(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俺的故居)、108國道,羅桂路,還有正在修建的青軌鐵路東站,交通十分便利,是休閑和旅游的好地方。斑竹村轄區共有5個村民小組、615戶、1548人、勞動力1048人、耕地面積455.5畝。該村也是羅江縣2010年度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示范村,基礎設施完善,村莊環境優美,符合“五市十縣百鎮千村環境優美示范工程”創建標準。
2、芒江村:位于羅江縣城北面,地處中心汽車站,成綿高速公路,寶成鐵路,四川警安職業學院,芒江村轄區共有7個村民小組、分布在環山周圍之間,耕地面積605畝、農村戶數為434戶、1293人、農村勞動力849人。該村以發展脆罐梨和蔬菜種植帶動該村的農副產業的發展,是首批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生態環保示范村,村莊環境優美,也是羅江縣2010年度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示范村,基礎設施完善,村莊環境優美,符合“五市十縣百鎮千村環境優美示范工程”創建標準。符合“五市十縣百鎮千村環境優美示范工程”創建標準。
3、長虹村:位于羅江縣城西南面,地處108國道、蟠龍鎮的寶峰山(羅江縣貴妃棗基地),白馬關景區的倒灣古鎮,近鄰羅江縣城南新區,是旅游、休閑、觀光的最佳去處。村轄區共有9個村民小組、農戶589戶、人口1624人、農村勞動力1134人、耕地面積1208畝。該村也是羅江縣2010年度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示范村,基礎設施完善,村莊環境優美,符合“五市十縣百鎮千村環境優美示范工程”創建標準。
4、柏云村:位于羅江縣城東北面,108國道成綿高速公路,緊鄰調元鎮(李調元故里),村轄區共有9個村民小組、農戶656戶、人口1945人、農村勞動力1249人、耕地面積2009.6畝。近年來,柏云村通過創模、創衛,結合災后重建,村莊環境面貌有較大改觀,公路沿線、河道沿線得到有效整治,也是省市級2010年度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示范村,該村村莊環境優美,符合“五市十縣百鎮千村環境優美示范工程”創建標準。
二、主要目標
按照“主題鮮明、特色突出、效果明顯”的要求,確定斑竹村、芒江村、長虹村、柏云村為環境優美示范工程示范村,精心策劃,通過打造高標準、高質量的村莊精品亮點,以點帶面,以點促面,整體推進我區鎮(村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最終實現全鎮所有村莊達到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標準的工作目標。
三、工作任務
以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以鞏固“雙創”及2010年萬安鎮芒江村的新農村建設和萬安鎮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成果為依托,強力推進我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環境優美示范工程打造工作,全面提高萬安鎮(村莊)環境綜合治理水平。協調指導各村的整潔工程和村莊清潔行動,加強各村環境衛生治理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指導戶用沼氣池建設,進行農村改廚、改廁、改水、改圈工作,搞好庭院美化建設工程,加強農村畜禽圈舍改造和畜禽糞便的無害處理。實現農產品質量無公害化,城鄉環境優美、生態良好、風貌協調、庭院美化、田園清潔、村容整潔、民風文明的目標,達到城鄉環境“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標準,城鄉人居環境和村民衛生意識明顯改善。
四、工作重點
(一)規劃水平提高
提高村莊的規劃水平和布局水平,杜絕在新建公路兩側夾道修房,村落規劃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錯落有致。
(二)風貌特色突出
著力打破“火柴盒”,提高居民設計水平。融合地域和歷史文化、傳統民居特色,按“外部突出特色、內部優化功能”要求,組織實施農村民居設計和特色風貌控制設計,新建居民隨形就勢、高低錯落、風貌獨特。
(三)配套設施完善
通村及村內路網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內主干道硬化。完善給水、排水系統,集中處理生活垃圾等廢棄物,生產和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凈化處理。
(四)村容整潔衛生
保潔制度健全,村內有公共廁所,提高農戶衛生廁所改造率;農戶普遍使用清潔能源;村內有休閑健身綠地,主要道路和河道兩邊實現綠化,住宅之間有林盤綠地,農戶庭院綠化。
(五)文明鄉風形成
多形式宣傳普及文明、衛生常識,倡導文明行為方式和良好衛生習慣,制定“村規民約”推進村莊環境治理,在農村居民中形成講文明、愛衛生的新風尚。
1、清潔化標準
(1)村莊道路與公共活動場地內不得有人畜、家禽糞便,柴草、肥料、磚石及其他廢舊物資應集中有序堆放;有效清理地面痰跡、煙頭、紙屑及瓜皮果核等;村莊道路與公共活動場地附屬設施(公告牌、宣傳欄、標志牌、路燈等)應保持清潔,不得出現明顯污損,不得有積塵、痰跡、淤泥或其他污垢。
(2)村設置的垃圾收集點應基本保持潔凈,無垃圾吊掛現象;公廁內外保持整潔。
(3)村店鋪應履行“門前三包”合同義務,無向店外地面拋灑垃圾或污水現象;村民在自有房屋門前設置的固定攤位,應保持攤位本身和周邊環境的整潔。
(4)村小商業設置的門面牌匾,每處不得出現2塊以上浮土、銹跡、油漬等污垢;每處建(構)筑物、市政設施立面、公廁內墻和綠地樹干上未及時清理的“牛皮癬”不得超過5處。
(5)庭院綠地內不得堆放生活垃圾、柴草、肥料及其他廢舊物資;不得出現痰跡、煙頭、紙屑及瓜皮果核;附屬設施(坐凳、燈具等)應基本保持清潔,每處設施不得出現2處以上積塵、痰跡、淤泥或其他污垢。
2、秩序化標準
(1)道路布局有序,新建主要道路應作環狀布局,不得出現斷頭路,并禁止設置各種妨礙消防的障礙物;道路寬度應滿足使用功能。附屬設施(公告牌、宣傳欄、標志牌、路燈等)應無缺失,并按有關規范有序設置、滿足功能要求。
(2)每個村設置的垃圾收集點應不少于15個,收集頻率為每周2~3次;一般村莊不單獨設置垃圾處理設施;交通不便的村可進行簡易填埋,禁止明火焚燒;公共廁所推行三格式化糞池改造,村莊衛生廁所普及率應達到95%以上。
(3)村小商業設置的門面牌匾,不得超過建筑外墻面0.5米以上,不得影響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間;嚴厲取締單位和個人自由散發小廣告、張貼啟事和涂鴉的行為。
(4)保潔人員數量按每1000平方米不少于1人;保潔工具和小型車輛(密封式垃圾三輪等)的配備根據實際需要確定。
3、優美化標準
(1)把握好“村布局、村落規劃、民居設計”三個環節,切實做好農村風貌塑造工作;突出民風、民俗,結合當地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進行村莊和村落民族風貌規劃設計。
(2)村道路與公共活動場地應實施硬化,整體風貌應保持協調統一、美觀大方并基本保持完好;不得有斷裂與破損現象;凹陷、銹蝕或脫漆的附屬設施應及時修復;路燈亮燈率不得低于98%。
(3)垃圾收集點基本無殘缺、破損,封閉性較好;公共廁所建筑即附屬設施基本無破損。
(4)村店鋪應保持店面完好、整潔。
(5)庭院植物配置經濟實用;植物生長良好,無死樹枯枝、空禿現象,無大型和纏繞性、攀緣性雜草;附屬設施采用當地磚、石、木等材料制作,以農村特色為主,提倡生態自然、簡樸親切,反映地方民俗特色。
4、制度化標準
(1)以萬安鎮政府出資,村民出勞輪流保潔的方式落實保潔人員;制定簡便實用的村莊保潔、設施保修的村規民約。
(2)將公廁、垃圾桶等設施的保潔列入村規民約和清掃保潔人員的職責范圍,由村委會專門監督。
(3)定期對村民進行思想和環境衛生意識的指導,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質和人文素質。
(4)制定清掃保潔的村規民約,建立村莊日常保潔制度;保潔標準等任務和責任內容;建立村委會監督機制,對清掃保潔人員不履行職責或履行不到位的具體情形,作出相應的處罰規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把打造環境優美示范工程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目標管理和對黨政領導班子及領導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統籌規劃、周密部署,及時總結經驗,完善工作措施,大力培養和宣傳先進典型,務必抓出實效。
2、加大資金投入。將必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加大對村莊基礎設施的投入。同時,要拓寬籌資渠道,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企業投資經營、業主承包開發、個人資本投入等多種形式參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3、嚴格督察問責,注重工作實效。
(1)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各成員部門認識一定要到位、工作一定要到位、責任一定要到位,對重視不夠、措施不力、進展緩慢的,要進行嚴格問責追究領導責任。
(2)鄉村環境日益優美。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加強農村環境治理和風貌打造力度,大力整治河庫污染。同時,繼續開展村莊環境治理,教育和引導農戶美化庭院環境。充分發揮示范村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整體推進我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創建工作,最終實現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的工作目標。
六、保障機制
(一)強化組織領導。
各村要高度重視“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創建工作,把該項工作作為考核領導政績和工作效能的重要內容,統籌規劃,周密部署,總結經驗完善措施。萬安鎮各部門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辦公室要對各村工作推進情況進行調研督導,落實整改。
(二)加大經費保障
萬安鎮政府要根據城市環境綜合治理需要,結合當年財力狀況,編制專項經費預算。同時創新投入模式,建立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專項資金,將“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創建支出列入財政預算。
(三)落實制度體系
1、萬安鎮“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創建領導小組負責對全村創建工作進行檢查、督導和考核。
2、考核堅持半月一檢查,一查一評比,以查促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證實效。
關鍵詞:生態立市;循環經濟;蘇州;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275-02
蘇州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其始終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并進,以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備受矚目的成就。
一、蘇州實施的“生態立市”政策,是對中國傳統和諧文化和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堅持和發展
(一)“天人合一”:東方水城千年發展的傳統理念
東方傳統宇宙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思想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和基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1] 也就是說,宇宙萬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演化的動力來源于自然。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是宇宙中的一分子,要無為而治,要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欲求,不能一味地追求自我的欲望的滿足而過度開發利用資源。儒家則認為人與自然萬物同類,人對自然應當友善、順從,以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最終目標。“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尊重自然即是尊重自己,珍愛其他生物的生命,即是愛惜自己的生命。儒家非常重視山林即自然的價值,提出“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孟子·告子上》)[2] 也明確指出保護自然,“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王制》)[3] 。儒家的這些主張客觀上要求順應自然界運行規律,使生物得以保護和永續利用,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互利共贏。
在東方傳統和諧文化影響下,蘇州順應自然規律,形成了江南水鄉的人文底蘊、歷史風貌以及千年古城的城市形態和生態特征。二千五百年的古老蘇州以“魚米之鄉”、“枕河人家”、“絲綢之府”、“園林之城”展示了東方水城的美韻,其燦若群星的文物古跡,巧奪天工的私家園林,技藝精湛的工藝美術和吳門畫派,具有濃郁特色的昆曲和蘇州評彈,南北物流暢通的京杭大運河,呈現的是天人合一和諧統一的優美畫卷。
(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蘇州生態立市的現論參照
進入新世紀,蘇州作出了2020年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偉大決策,提出“把蘇州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樣板區、開放創新的先行區、城鄉一體的示范區,成為現代經濟為特征的高端產業城市、生態環境優美的最佳宜居城市、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在‘第二個率先’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的“三區三城”建設目標[1]。但蘇州卻面臨著人與自然生態環境不和諧的多重困境。首先是人口、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矛盾最為突出。蘇州人多地少,8 488平方公里土地近半是水面,人口壓力非常巨大,據蘇州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人口研究處人員介紹:目前蘇州地區的總人口約1 200多萬,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的比例接近1∶1。蘇州人口密度已達到1 245人/km2(按照陸地面積計算),相當于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10倍。這樣的城市規模和人口密度,已超過了歐美都市圈中的里昂、伯明翰、波士頓等大城市[2]。其次是水質性缺水的水污染的狀況。太湖流域面積只占全國的0.38%,卻承擔著全國10%的工農業廢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出現了一些河流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狀態。再次是環?;A設施有待完善。蘇州地區有揚子化工園區、沙鋼鋼鐵基地,還有大量的電子廠、造紙廠等,這些重化工業的污染都非常嚴重。蘇州產業結構偏重、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第二產業能耗是服務業的3倍,化工業萬元產值COD排放強度是全市其他工業排放量的3倍[1]。
早在19世紀馬克思就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近似生態文明的科學論斷,認為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和演變的產物,人與外部世界的生存環境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自然界制約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地球表面有限的土壤、空氣和水等自然資源,是無法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的。
根據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理論,在面臨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短缺、生態脆弱的情況下,蘇州的生態立市將人與自然之間協調發展作為轉變發展觀念的必然選擇。
(三)“生態中心論”:蘇州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的發展對策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人和全部社會生活條件構成相互作用,具有內在聯系而且不斷變化發展著的系統性有機整體。我們堅持以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為內容的生態中心論的指導,形成生態和諧的文化價值觀、循環經濟生產觀、綠色消費觀。(1)生態文明文化價值觀認為人類的生態實踐不能僅僅以自身的利益為最終目標,人類的利益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許的范圍,其需要不斷協調人口再生產和物質環境再生產之間的矛盾,平衡環境容量的占有和對環境質量的自覺養護的關系,使單純片面的“人類中心”和“極端生態中心”的發展模式向可持續的“生態中心”的生態文明模式轉變。生態文明的文化價值觀使人類主體地位建立在人與自然利益共同體基礎上,轉變原有的社會生活、道德規范、政府管理等觀念,使以人為本的人際尺度和生態尺度達到統一。蘇州以“生態立市”思想為指導,在發展生態經濟的過程中努力“將生態環境問題與制度創新緊密地結合起來,將生態環境問題納入制度設計的全過程考察,構建有助于支持生態環境建設的體制和機制,使生態問題的治理法治化、人民群眾參與環境治理常態化、政府環境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化、經濟和社會發展可持續化。”[1] 蘇州是最早提出創建“全國生態市”的城市,1999年張家港在原國家環保局指導下率先提出進行生態市創建活動,探索了文明城市和新農村建設的雙輪驅動發展機制,努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以城市的標準規劃農村,以社區的標準建設村莊,以市民的標準培育農民”,張家港第一批獲得“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鎮”殊榮。在“張家港精神”推動下,全國首批11個縣以上生態園林城市中,蘇州獨占4個。(2)生態文明生產觀認為社會生產應該采用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倡導綠色科學技術、環境協調技術,實現良性的生態循環,以最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循環利用廢物、污染物最少排放,對人和環境最低危害為前提,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循環經濟就是把綠色制造、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運行模式,是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蘇州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現有循環經濟試點企業531家,環境友好型企業有國家級6家,省級11家,市級100家,建立了張家港揚子冶煉工業園等4家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
二、蘇州生態立市建設生態文明取得的經驗
(一)以生態環境法規的制定和加強監管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十五”以來,蘇州制定了《蘇州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蘇州市新能源產業提升發展計劃》、《蘇州市飲用水源突發安全事件預警和應急預案》等法規體系,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計劃,確立了新能源、醫藥及生物技術、新型平板顯示和智能電網等跨越發展工程,培育了40多家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形成了太陽能光伏電池及組件生產、光伏生產設備制造等五大板塊。[2] 始終把環境安全監管作為環保工作的第一要務,以數字化、信息化手段,形成環境諸指標的信息采集、存儲管理、污染控制和環境決策指揮一體化。完善項目管理制度化,利用專家、環保部門、群眾的意見來推進投資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嚴格建設項目環評審批、試產審核、竣工驗收“三個關口”。2006年以來,全市累計勸阻、拒批不符合產業政策、環保規定或選址不當的擬建項目1 640個,總投資額超過340億元。
(二)以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一體化來規劃和建設生態旅游市
蘇州政府依托古典園林、民居建筑和文化古跡,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古城區和周邊新城的建設,編制和調整城市產業布局、生態環境功能區劃和生態旅游市規劃。古城區著力控制人口數量和經濟活動規模,將學校、醫院、工廠等不斷地外遷,對七里山塘、平江路、桃花塢、古城墻等進行改造和維修加固,注重歷史文化傳承,重點發展旅游商業等第三產業,使古城區在文化旅游和經濟發展中找到了恰當的平衡。著力發展東西兩翼,形成70平方公里的工業住宅聚集的工業園區和以工業、居住和生態旅游為主的高新區,加快建設地下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主干道體系,減少古城區交通擁堵節點,在建成內環快速路和繞城高速的基礎上,正在建設中環快速路,保持各功能區合理配置。
蘇州利用山水景觀資源富饒的有利條件,大做水面濕地文章,圍繞境內大小323個湖泊,2萬多條河道,已建成常熟尚湖等3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太湖國家度假區湖濱濕地公園等兩個國家級濕地公園,蘇州太湖濕地公園等5 個省級濕地公園,正努力建成全國最大的“城市濕地群”。
(三)加大環保投入,加強綜合防治水和大氣污染,努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蘇州市突出飲用水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兩大主題,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實施大氣、水、噪聲、固體污染物等防治責任制和獎罰制度,形成比較健全的政府環境保護績效評估體系。首先是節能減排。多年來蘇州不斷創新思路,加大投入,將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堅持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相結合,著力推進減排體系建設。十一五期間,全市凈削減COD2.77萬噸,SO2 9.43萬噸,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其次是水環境治理,以“碧水”工程為目標,蘇州出臺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開展水源地集中整治,修編實施太湖藍藻防治應對預案,實現幾大自來水管線全市聯網,確保供水安全。最后是大氣環境治理,啟動“藍天”工程。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淘汰燃煤設施756臺,拆除城區煙囟45根,清潔能源使用率近93%,禁燃區面積擴展到650平方公里。整治冒黑煙公交車,對高污染排放汽車實行限行、淘汰、轉出、報廢3萬多輛。2010年蘇州市環境空氣優良以上天數達到了29天,比2009年多9天。
蘇州市把握住了生態文明發展的新契機,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 方世南.生態現代化:蘇州基本現代化的重要價值追求[J].東吳學術,2011,(1):112.
[論文摘要]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劣,決定著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寬松和諧的外部環境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今后的發展成也在環境,敗也在環境。、加強和深化軟環境建設工作之路任重而道遠,只有聚集全社會力量,真正把政府職能工作做好、做到家,并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風和社會風尚,以發展經濟為第一要務,統一思想,統一認識,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才能構建開放文明的和諧社會環境。
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劣,決定著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寬松和諧的外部環境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大量事實證明,哪里環境好,哪里就會形成強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就會形成優勢明顯的“洼地”效應,就會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哪里環境不好,不僅外地投資者望而卻步、難以光顧,就是本地經商者也會紛紛“出逃”,各種資源也會大量流失,必然導致發展停滯。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在客觀評價計劃經濟體制下諸多弊端的同時,也不能不看到在適應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在一些領域或地方,仍然存在很多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問題。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經濟發展,除它本身先天所具備的自然資源和條件外,軟環境建設的先進或滯后,直接決定了地方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此,探究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的對策和措施,對于促進和加強區域經濟發展就顯得格外的迫在眉睫,加快制定和落實具體的政策和辦法,營造良好的地方經濟軟環境,推進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一、軟環境的范疇
從概念上說,環境是一個區域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總和。一般來說,自然條件主要屬于硬環境的范疇,社會條件主要屬于軟環境的范疇。軟環境就是一種無形的社會資源,是一切有利于調動和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的有利因素。
二、當前經濟軟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全國各級地方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治亂減負的指示精神,把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作為推動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措施來抓,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全國經濟發展軟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對取得的成績,應當給予充分肯定。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全國經濟軟環境治理工作力度還不夠大,成效還不夠明顯,經濟發展環境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突出表現在: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夠。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一些人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不適應形勢的發展。
二是工作措施不力、落實不到位。缺乏強有力的手段和辦法,出臺的政策措施也得不到落實,違反規定的單位和個人得不到懲處,一些部門和單位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和重復檢查等問題屢禁不止,嚴重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損害了投資商利益。
三是有的單位部門利益至上。想問題、辦事情,考慮部門利益多,考慮整體利益少,有的為了部門利益不惜犧牲整體利益。
四是少數機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差,特權思想嚴重。態度生冷橫硬,工作推諉扯皮,辦事效率低下。
五是不誠實、不守信。有的地方、部門和企業信用意識不強,信用度很低,招商時好話說盡,項目到手后不兌現承諾,挫傷了投資者的積極性。這些問題和現象嚴重損害了地方政府的形象,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三、軟環境建設的概念
從軟環境的概念上我們可以看到,軟環境包羅萬象,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面,既深遂,又復雜。那么,相對于經濟發展軟環境來說,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開明開放的政策環境、公正嚴明的法制環境、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環境,就構成了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因此,經濟發展中的軟環境建設就是充分利用政府公共職能,調動社會各個層面的積極因素,整合地方資源和人力,全方位地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四、如何抓好經濟軟環境建設
(一)營造良好的地方經濟軟環境,必須加強和提高對軟環境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1.抓好軟環境建設,是踐行“和諧社會建設”重要思想的體現。
和諧社會如何建設?最根本的辦法是發展,通過發展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抓好軟環境建設,就是要營造開明優惠的政策環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和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把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引進來,把我們自己的企業和人才留住。因此,抓好軟環境建設的目的與建設和諧社會的出發點是一致的。
抓好軟環境建設,是提升地方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需要。經濟的競爭不僅是企業的競爭,也是政府間的競爭,是政府作風和工作效率的競爭,實際上就是軟環境的競爭。軟環境的好壞,是檢驗地方經濟發展競爭力的重要標準。軟環境好,就能把人才招來,就能把項目留住,反之,軟環境不好,辦事效率就不高,吃拿卡要成風,就會嚴重制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2.抓好軟環境建設,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需要。
一些公職人員手中擁有審批權、執收執罰權,而且這些權力在原有的體制下很難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這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權錢交易和的行為,嚴重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抓好軟環境建設,正是營造一種廉潔、公平、公正、公開的環境,規范執法行為,讓腐敗行為,不公平的行為或的行為失去滋生的土壤,從這個意義上講,抓好軟環境建設,也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一項治本措施。
3.抓好軟環境建設是推動和促進硬環境建設的需要。
強調軟環境的重要,并不是說硬環境不重要。軟硬環境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如果把硬環境比作骨架,軟環境就好比靈魂。離開骨架,靈魂就沒有著落,沒有靈魂,骨架也會失去生命。只有二者俱佳,才能富有生機和活力。
(二)正確理解軟環境建設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和促進作用。
1.閉關鎖國的經濟發展軟環境嚴重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過去盛傳外商進入中國國門,不僅怕高關稅,更怕數不清的公章和扯皮;企業立項審批歷時數月甚至數年;修改報批文件資料多達數百萬字;經辦人員被踢皮球式地來回折騰等等。像這些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悲劇不能再在今天上演。
2.文明開放、服務周到的軟環境就象“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為投資者提供一流的投資環境,一流的服務質量,一流的工作效率”的宗旨,把投資商不滿意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準則,尊重投資者的意愿,為投資者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不斷改進服務的方法和服務水平,努力做到“零缺陷”服務。
(三)搞好經濟軟環境建設的對策
1.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加強經濟發展軟環境的信心和決心
招商引資的競爭已經體現在經濟發展環境的競爭。誰在治理環境上用力多,誰就會成為成功者。因此,各級各部門、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清醒地估價我們的發展環境狀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要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提高生產力和不抓經濟環境治理就是失職、抓不好經濟環境治理就是不稱職的觀念,從事關地方經濟發展大局的高度,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高度,充分認識治理經濟發展環境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統一思想,把經濟環境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生命線來抓,痛下決心,萬眾一心,加大措施力度,努力營造最佳的經濟發展環境,為資本的生長創造適宜的土壤,為投資者興業提供良好平臺,讓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在本地熱土上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加大工作力度,著力解決經濟發展軟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
治理經濟發展環境任務非常艱巨。目前,經濟發展環境存在的問題,有的積累已久,有的是體制機制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工作原因造成的。對這些問題,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鮮明的態度和積極的解決措施。要按照優惠的政策、優美的環境、優良的秩序、優質的服務的“四優”要求,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以鐵的手腕和鐵的紀律,切實解決好經濟發展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以環境的大改善促進經濟的大發展。
(1)要進一步強化中心意識和服務意識。加快發展是地方政府的大局和共同的任務。各級各部門都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把促進經濟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心全意為經濟建設服務。認真改進自身的工作,研究支持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努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要進一步強化大局意識,當部門利益與經濟發展發生矛盾的時候,要做到小道理服從大道理,以大局為重,使本部門、本單位和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樹立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觀念,更加自覺地服從服務于經濟發展大局。只要有利于經濟建設,該放權的放權,該變通的變通,真正做到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解企業之所難、幫企業之所需,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
(2)要加大查處力度,堅決制止“三亂”行為。治理經濟發展環境,要把整治“三亂”行為作為重點,動真的、干實的,確保盡快見到成效。各級各部門成立相應機構,建立健全投訴快速反應機制,集中受理各種投訴案件,監督各級各部門提高辦事效率和工作質量。各級領導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要把部門利益、個人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管住自己,管好班子,帶好隊伍,永遠不做對不起人民的事情。若發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頂風違紀的行為,要嚴懲不貸,決不姑息。
(3)要加強制度建設,從源頭上治理經濟發展軟環境。按制度辦事,可以做到難點不難,熱點不熱。要把制度建設作為治理經濟發展軟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努力做到通過建立一項制度,規范一方行為,狠剎一股歪風。要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壓縮行政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辦事效率。通過抓好制度建設,進一步規范部門行為,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軟環境不寬松的問題。
3.加強組織領導,形成治理經濟發展軟環境的整體合力
優化經濟發展軟環境,領導是關鍵。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治理經濟發展軟環境作為一項事關全局的重要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實行領導掛帥,分工負責,集中治理。各級督查機構要發揮職能作用,對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要及時跟上督查,督促各級各部門改進工作,推動經濟發展環境的有效治理。
治理經濟發展軟環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級經濟管理部門和經濟綜合部門要切實轉變觀念,轉變職能,轉變作風,努力為經濟發展搞好服務。要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有利于經濟發展環境治理的濃厚輿論氛圍,努力形成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參與經濟環境治理的良好局面。
總之,軟環境建設工作形形,涉及方方面面,加強和深化軟環境建設工作之路任重而道遠,只有聚集全社會力量,真正把政府職能工作做好、做到家,并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風和社會風尚,以發展經濟為第一要務,統一思想,統一認識,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才能構建開放文明的和諧社會環境,只有我們的大環境好了,才能共同迎來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工作的春天。
參考文獻
[1]《軟環境建設與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分析》胡廣鵬,《蘭州學刊》2005(5)
[2]《重拳整治窗口單位,優化發展軟環境》陳仲文,《四川黨的建設》2005(7)
[3]《創建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外部軟環境》陳興發《現代企業》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