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7 15:46: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優秀的傳統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引領學生走進古詩文,增加傳統文化的積淀
我們通過“傳統文化知多少”的問卷調查,就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范圍、閱讀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對經典文化的接觸和吸收相當少。于是,“不要拒絕對經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們對語文教學的定位,親近古詩文,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就成為我們研究的突破口。
聽,即聽錄音,利用課前時間,班級播放古詩文錄音,讓學生聽。看,教室里掛置一些古詩文掛圖,課間學生可以隨時觀看。讀,學生可以在課前兩分鐘和睡前十分鐘進行朗讀吟誦。講,教師可以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讓學生講解詩文大意。創,班級和學校組織學生根據詩文,進行詩配畫活動,進行再創造。賽,根據不同年級組織不同級別的古詩文比賽,選拔出明星班級和個人。
開展“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旨在增加學生在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學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識淡薄、奉獻精神不強等不良傾向。通過誦讀含咀、熏陶漸染,在“潤物細無聲”中外化為良好道德、豐富學識和文明行為,他們“博于學問,明于睿思,篤于務實,志于成人”。
二、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歷來是一個人文化水準的最外在、最鮮明的標志。因此,它滿貯著文化的精華來到課堂。我們要立中國整理足新課程,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弘揚教材所蘊涵的傳統美德,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傳統文化典籍和把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涵作為重點內容,設計好相關的語文學習的活動方案,為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尋求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和策略,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領略傳統文化風采,接受人文熏陶,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魅力。
三、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拓展教W研究空間
為了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認識、教育、娛樂、審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課堂教學的前提下,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舉辦語文學習文化沙龍,交流讀書心得,尋求讀書知己。這些活動,給學生以展現才智的機會,讓他們領略成功的喜悅,體驗到自身的價值。
為了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質,我們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
四、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興趣,激勵學生的情緒和感情,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如在講授《陳情表》時,在第一節課上,我沒有馬上開始講課文,而是給同學們講了作者李密及時代背景(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鄉里。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冼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當我講故事時,同學們沒有一個人走神、說話,都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故事,這樣很自然地過渡到這堂課的主要內容,激發了他們學習這篇較為難懂的文言文的熱情,效果很好。
五、不忘發揮誦讀的作用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我們應當把加強誦讀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一種整體策略,以解決語文教學耗時低效的問題。
但近些年,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課堂功利性比較明顯。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很難設想,如果拋棄了朗讀、背誦、領悟,還會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文章的思想內容要靠讀來化解,疑難詞句要靠讀來識辨并記憶,文章的藝術營養要靠讀來吸收消化。文章精美,語言講究平仄起伏、抑揚頓挫;結構更講究起承轉合,因而易于誦讀。誦讀的功能比默讀中的出聲顯韻、表情傳神、喚起聯想想象、增強語感、深化理解、鞏固記憶等功能更加顯著。在誦讀中如果能創造性地運用語調、輕重音、速度、節奏、表情等誦讀技巧,根據文章特點和閱讀目的,恰當選擇領讀、分讀、合讀等形式,入情入境地進行藝術化誦讀,就可以更利于理解吸收,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
六、引導學生把讀經典作為一種信仰來追求
要傳承傳統文化,離不開經典著作。諾貝爾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曾告誡人們要相信經典的力量,要“發現杰作的真正價值”,通過讀杰作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使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從而提高教養。我國的名著蘊涵著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它的朦朧、它的深厚正等待我們去摸索。課堂上不失時機地對祖國經典著作推薦和引用,并引導學生把讀經典作為一種信仰來追求是對傳統文化弘揚的最好途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地安排名著閱讀計劃,進行心得交流或讀書寫作競賽,學生就不會談名著而色變,見名著而敬而遠之,就漸漸喜歡讀名著了。名著閱讀平時一個月閱讀至少一本,假期集中閱讀,至少三本,按課標規定提供書目讓學生讀。
七、不忘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從思想精神中給學生以理性的感悟,有利于學生性格的塑造,使學生成為一個心理健全、大度寬容的人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和教育過程的重要構成部分,家庭教育先于學校和社會這兩種教育,是它們的基石,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我們要在家庭教育中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就要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
家庭教育;傳統文化;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炎黃子孫歷經千百年的積淀而成的,它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還包含道教、法家、陰陽家等文化形態。它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包含古代的曲、賦、詩、詞、國畫、對聯等。家庭教育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有可能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充分的認識并且結合教育現狀從各方面入手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下去。
一、在家庭教育中傳承傳統文化的可能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學校和社會這兩種教育形式的基礎,是整個教育過程的基石。教育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家庭教育作為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的基礎,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就是家庭,孩子首先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家庭是個人發展的搖籃,塑造一個人的最好的地方。家庭理應作為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前沿陣地,家庭教育必然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任務。傳統文化是否能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對個人的成長和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第二,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以及現在社會對家庭教育和傳統的文化的重視。《教育法》第一章總則第七條明確規定:“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文化是透過教育的方式擴散到社會中并產生影響的。作為教育過程中重要環節的家庭教育,不管從法律或是孩子的全方位發展來看,家庭對子女的教育都應該融入傳統文化?,F在社會越來越注重傳統文化,這一趨勢表現在很多方面,201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的一個鮮明的主題就是弘揚正能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曾說,文化的興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強盛的支撐。沒有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發展,就不能完成中國夢,中華民族能夠創造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第三、家庭對傳統的文化的傳承有其獨有的優勢。首先,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是普遍性的和長久性的。家庭生活中長輩對于晚輩的影響是最普遍的,也會伴隨他們的一生。家庭教育對傳統文化的灌輸是會伴隨孩子一生的,也會影響到他對下一代的教育。其次,家庭給子女的教育具有滲透性。這種教育能夠將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透過家庭中的每個成員的言傳身教慢慢滲透到子女的思想和行為中去。這種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沒辦法比擬的。第三,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具有親和性和權威性。父母對子女的關懷是細致入微的,同時我們在無法自立生活時依賴家長的供給和照料。這種依賴使子女對父母和長輩有更多的信任,因此,父母和長輩的教育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第四、家庭教育歷史悠久。家庭教育對子女產生教育和影響比其他形式的教育要早,自從有家庭就會有家庭教育。我們所知道的有關這種教育形式的典故有很多,岳母刺字、曾子殺豬、孟母三遷。家庭教育是從古至今一直有的一種形式,傳統文化以這種方式在家庭成員中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我們今天所要做的就是結合時代要求不斷地傳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能夠薪火相傳。
二、怎樣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傳承傳統文化。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傳統文化是一個大的概念,它既包括好的部分又包括不好的部分,我們要傳承的傳統文化是其好的那部分,也就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體現民族精神價值內涵的精華所在、精神所在、氣魄所在。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傳統文化中有一部分只適合當時的社會條件而不適合現在的社會甚至會造成不良影響。對于這些,我們要辯證的看待,選擇那些有生命力的適應現實社會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加以傳承和發揚。例如,當我們講到儒家思想的時候,大家往往會想到“三綱五常”,其實儒家的有很多思想是現在社會的需要的??鬃雨P于人的德行方面講仁、義,主張仁者愛人,具體到真正愛人的人是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人。這種觀點和現在社會的各類法律規范和規章制度的要求是一樣的。
2、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要從小開始,著重培養孩子養成優秀的品德
我們是非常注重家庭教養的國家,一個人的舉止談吐、待人接物、人生價值觀都能表現出這個人的家教。家庭是塑造一個人最好的地方。家庭教育更多的時候是在教人形成個體自身的修養和價值觀。家庭教育首先應該教孩子怎么做人,這種教育應該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當孩子形成自己的價值理念以后,要再想做出改變就很難了。所以,對孩子的品德培養要從小開始,要從優秀的文化傳統中吸取養分。孔子曾說過:“一個有學問修養的人,要修養身心,實現他人生的成長和發展,大體上要分成三個階段:“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1]這三個階段向我們展現了一個人成長的必經過程。這與我們經常說的“要做事,先做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孩子價值觀還沒有形成之前,讓他們在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成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不管是對自身的思想狀態還是對社會關系的處理,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正面的指導作用。同時,應該注意的是要在孩子能夠理解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教育,不能為其帶來負擔。在孩子學習認字的時候充分的運用這些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書籍,選擇孩子能夠理解,有助于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良好性格、良好家教的內容解釋給他聽,讓小孩們在認字的過程中接觸到這些帶有優秀傳統的文化,接受它的熏陶。在孩子能夠理解的基礎上讓其背誦一些簡短的文字和優美的片段,這樣不僅能夠起到教育意義還能培養孩子的文學素養,他小時候學習到的這些知識隨著他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的不斷發展會逐漸表露出來,形成孩子們特有的文化氣質。
3、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則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家長是孩子們最好的榜樣。家長的處世為人會悄無聲息的影響著孩子對事情的判斷。一般來說,溫暖、充滿愛心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會是充滿陽光和正能量的,正所謂“身教勝于言教”、“上行下效”。當要求孩子“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家長要先親力親為做到這些,在子女跟前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想必大家很熟悉一則公益廣告:孩子學習媽媽的行為,為媽媽洗腳。它就是要告訴我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行為毫無疑問的影響著其子女,一句“媽媽洗腳”不只是孩子的模仿,也象征著傳統美德的傳承。因此,在外來文化不斷引進的現在,我們要端正態度,在堅持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吸收優秀的文化因子,不斷地為我們的民族文化增加新的內涵。只有立足于我們自己的傳統的優秀文化的基礎上更加形象全面的教育孩子,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才能全面實現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
4、在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中既要堅持與時俱進,也要注意忠于原典
這兩方面看起來貌似存在矛盾,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對傳統文化的選擇還是應該注重這兩點的。有些經典的事例拿到現在的情況中可能對孩子的教育意義不大,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變化,有些故事所承載的寓意受到質疑。比如孔融讓梨,我們一直用這個故事來教育孩子要學會謙讓,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提出質疑,那么,我們不妨轉變思維,用這個故事來教育孩子們學會分享。相應的,有些成語、諺語的意思往往被歪曲理解,有的甚至是錯誤的理解,那么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應該摒棄這些錯誤的解釋,從原典出發,正確引導。就像我們通常說的“以德報怨”,教育我們要有寬大的胸襟,對有負于我們的人也要施以恩德。其實,原文是“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如果要以德報怨,那我們拿什么來報德呢?其實孔子認為要“以直報怨”,就是用公平坦率、光明磊落的人格,正確對待那些不公平的事情和有負于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味的獻出恩德去面對已有負于你的人。家庭教育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著的。我們的父母給我們教育和影響,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有家庭和孩子,我們也會給我們的孩子教育和影響。當我們在家庭教育中不斷地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時,傳統文化就會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在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也會越來越繁榮昌盛。
作者:楊雪松 單位:渤海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無一不體現著生活、學習以及人生哲理,充分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能使自己在潛移默化中更有修養、更有動力去實現自身目標,同時也能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自己積極投入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去。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較為單一,沒有充分發掘我國傳統文化在其中的價值,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從而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而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基地,必須充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養更多有思想的、有創造性的人才。所以,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用,傳播優秀的民族精神,應當成為當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課題。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1.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積累了許多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除了傳授給受教育者完備的知識外,更加注重道德修養,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古代教育中的琴、棋、書、畫,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技能,更是希望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其中蘊含的道理,陶冶性情同時也形成高尚的情操,成為一個有理想抱負的人。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讓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以其中的榜樣激勵自身,培養優秀的品格,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為實現遠大理想而努力奮斗。
2.有助于拓寬大學生的視野
高校學生除了要學好自己的專業課程外,還應對其他方面的知識加以了解,才能使自己形成更加全面系統的思維,成為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讓學生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對我國的文化歷史有著更全面的了解,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同時知道了優秀事跡出自何處,也能幫助自己更好的履行實踐好的品行。當學生們對華夏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優秀文化更加熟悉之后,在考慮問題時便能不被眼前的事物所羈絆,可以做到聯系古今、打破思維、求實創新,對于學生實際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
1.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
要想使學生能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首先要讓他們了解學習傳統文化。學校在編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教材時,應多添加和傳統文化相關的文章、名人事跡,以便學生能直接了解有關知識。在教材編制中,選取的內容應當有感染力、具有代表性,這樣才能做到有理有據,學生才能信服。由于古今語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也需要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講解,以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誤區;同時,教師還需與學生多交流探討,這樣才能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2.開展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高校需增強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真正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才能促使他們自主學習。高校都有許多社團或協會,例如話劇社、曲藝團等,學??梢耘e辦文化節,讓這些社團表演經典的傳統節目,并鼓勵他們在形式上加以創新,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能引起大學生們的興趣,從而主動去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歷史人物。當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學習傳統文化時,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便會更加順利,促使學生領悟其中的道理并轉化為實際行動。
3.利用現代科技,開辟傳統文化教育的新途徑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現在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科技的運用。大學生走在時代的前沿,對于信息網絡的需求更大。因此,網絡信息化也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新渠道。學??梢栽诰W絡上建立傳統文化教育的平臺,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同時,也可以建立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站,使其具有傳統文化特色,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高尚的品格。另外,在教育中也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將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以圖像、視頻等方式呈現出來,使學生能更直觀的感受,化枯燥的學習為有趣的學習。
三、結語
總而言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極大的價值和意義,不僅有助于培養更為優秀的人才,對于社會的發展也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高校應當對此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使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的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路飛飛,杜瑞平. 傳統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途徑[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5:38-40.
[2]張師帥. 論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實現[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08:56-61.
作者簡介:
1.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統一。
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注重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了,人與自然應該在一個和諧統一的氛圍下共存。中華傳統文化中,和諧統一還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講究以和為貴。追求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認為的和諧最高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2.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理性教養。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維系社會的關系、調節個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活動并不是依靠外部力量,主要靠的是對自我的約束。中國古代的人提出,通過對自己進行道德約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提升并且完善自我。
3.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世界中曾經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文化體系,例如四大文明古國。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化仍然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其在歷史的檢驗中頑強的流傳至今。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它使得中國人在不同的地域都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這種情感超越了國界,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國人都能夠很好的凝聚在一起。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教育價值
中國文化提倡以仁和善為本,傳統的優秀文化能夠為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確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資源,進而實現其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價值。
1.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對人們
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強調道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自我約束的前提下實現自我道德的提高。傳統文化提倡,從自己做起,使得自己的思想政治修養在生活的實踐中得到更進一步的升華。傳統文化提倡提高人們的主體自覺性。這種主體自覺性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倡導的自主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自我磨練的方法可以使得處于高速發展社會中的人們在快速的生活節奏中找到自我,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啟示。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建設。中國文化重視天人合一。人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在社會中,古人提倡人與人之間仁愛的思想,在社會生活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尊老愛幼,具有仁愛之心,我國的社會才能夠更加有秩序的發展。傳統文化中,仁愛的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度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要優化教育的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道德氛圍,努力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2.傳統文化塑造人的良好人格。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幫助人們
形成健康的人格,為了使每個人的道德建設都能夠有效的適應當下我國的社會發展,教育工作者需要培養人們的人文主義精神增強對人們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倡導以苦為樂,注重對自身的完善,主張理性與感性的容易,將艱苦的過程進行美化。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僅對教育受教者有著較高的要求,也對傳授者有著較高的要求。古人說,一個成功的人生應該經歷自我修養、持家、治理國家、平整天下的歷程。這一思想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與客體的人生價值和社會責任人感,只用主、客體通過對自身修養的不斷強化,才能夠完成二者的人格構件。另外,自強不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人文精神。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該將時代的需求和傳統的精髓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將自強不息的人文主義精神進一步融入到思想政治的教育過程中。讓這種精神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內在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并且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3.傳統文化提倡自強不息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養現代
學生奮發向上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經過大量的鍛煉人能夠超越自我,不斷加強自己的綜合能力和心理素養。這種精神也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我國社會的發展即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自強不息的精神能夠為人們帶來強大的精神力,使我們在嚴峻的局勢下開辟出一條適合我國發展的道路。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進一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教育價值。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的精髓是愛國主義,古人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提倡天下為公。這種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發展奠定了有利的思想文化基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要求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時代精神鼓舞人們的斗志,激勵人們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復興共同奮斗。在信息化時代下的中國,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就是培養社會成員科學的三觀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以道德行為規范。在教育是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愛好和平、自強不息、勤勞勇敢,不斷的追求社會的進步與個人的進步。此外,中國的傳統文化其教育價值還表現在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中華文化提倡在道德實踐中育人。這種精神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要求以民為本,依靠群眾解決發展中產生的問題,以民為本的思想正好也呼應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民生”建設。這種重視民生的思想告訴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以人為本,將人們的基本利益放在教育與發展的首位。教育工作者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相結合,將思想道德的教育與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結合起來,這樣在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傳統文化在當今思想教育中的價值。
三、實現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的弘揚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體現,它集中的反應了社會主義先進的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對傳統文化的合理選擇與繼承,它不僅體現了我國當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也良好的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是我國社會文明與進步的一個重要的風向標。它對將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了一定的借鑒作用,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與傳統的優秀文化相結合,能夠保證傳統文化的正確傳承,將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進一步取締。
2.要辯證的認識和利用傳統文化在當代思想教育中的功能。
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具有其特有的兩面性,它不僅包含了大量的精華文化,也存在著一些落后封建的思想糟粕。同志曾經指出,清理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吸取先人博大精深的智慧,是提高我國國民的自信心和發展新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首要條件。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要進行批判的吸收,科學并且辯證的認識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還要以為基礎,使用唯物辯證法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進行篩選和剔除。還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科學的整理。此外,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還要結合當今時代的特性,有選擇性的進行繼承與發展。
3.建立良好的制度保證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
我國在建國后,受到了各種各樣文化的沖擊,曾經一度忽略了傳統文化的發展,導致許多珍貴的傳統文化走向了消失的地步。在教育界,由于受到西方新的教學觀念和知識理論的影響,我國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存在了巨大的缺失,這使得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曾一度的中斷,甚至有許多教育工作者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排斥的態度。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人,不僅出于三觀形成的時期,也正處于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關鍵時刻,我國的各個相關部門應該進行多方面的協調與配合,將傳統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實落實到法律法規中。例如:我國的教育部門在學生的中小學階段,針對學生的現實情況,適當的在教學課程中融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中里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積極向上精神、民族自豪感,可以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中國幾千年來所沉淀的人文主義精神,使得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教育的初級階段建立起來。使得學生在為中國燦爛輝煌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時,更加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而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堅實的傳統文化基礎。此外,還要在我國的教育界努力營造一個充滿優秀傳統文化氛圍的教育大環境。并且通過法律制度的保障,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深入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的了解我國傳統的道德精髓,以便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中華民資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所代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國民族經過長期的發展所積累的優秀精神食糧。對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充分的發掘,有助于幫助我們進一步的發揚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還有利于加強和完善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
四、結語
關鍵詞: 傳統文化; 小學美術; 滲透策略;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歷經時代變遷但是依然熠熠生輝,其中蘊含了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對小學美術教學而言,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同時也能夠增強美術專業知識的生機和活力,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熏陶,促進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國繪畫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小學美術教學日常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能夠加深小學生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解,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蓬勃生機,實現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提升。通過賞析傳統名畫的課程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和繪畫的技巧,實現學生繪畫能力的提升。在實際的美術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要注意傳統文化教學素材的篩選和貼近學生理解水平,循序漸進地增強學生的藝術涵養。
一、在名作欣賞中,滲透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種類繁多,內蘊豐厚,不僅有熟知的詩詞歌賦、書法繪畫、京劇戲曲,同時也有雕塑、刺繡、陶瓷、銅器等多種文化形態,種類豐富的傳統文化與美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僅體現出當時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展現出豐富的美術技藝,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老師借助名家作品賞析來使學生感知到不同階段的歷史特點、藝術特點,使學生深刻感知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1]比如學習“珍愛國寶——古代的陶瓷藝術”這課時,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中國歷代陶瓷藝術的發展,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生產出的瓷器也有著不同的特點,引導學生將藝術作品的形態、圖案、色澤與風格、形式、流派等結合起來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欣賞,使學生不僅感知到各個時期陶瓷的造型美、紋飾美、釉色美,同時也體會到中國的陶瓷體現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激發起學生對中國古老藝術和優秀文化底蘊的熱愛。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積淀底蘊深厚,傳統名作的欣賞能夠促進學生與傳統文化的交流和互動,能夠陶冶學生的美術情操,學生能夠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美術學習中,學生在掌握更多的美術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能對傳統文化進行長久的傳承與發展。
二、結合技能傳承,滲透傳統文化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技能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老師可以結合技能教學來為學生滲透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學生將美術技能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在學習技能的同時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拉近了傳統文化與學生的心靈距離,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地結合教學內容完成傳統文化內容的理解和內化。比如“陶泥的世界”中涉及捏制法、盤條法、泥板拼接法等多種制作方法,老師可以在為學生展示制作技藝的同時為學生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從制作技法中感知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不同的技法有著不同的作用和美感,從而既學習了陶泥的制作方法,同時也滲透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2]小學美術教學中很多的教材內容都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對于傳統美術技能的直觀印象,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繪畫技巧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促進學生的美術技能提升。小學美術教師在進行美術課程的設計過程中要注意貼近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進行分層教學,將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落到實處。
小學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入路徑
三、實行課堂拓展,滲透傳統文化
小學美術教材中收錄的內容大部分都與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保留部分的傳統文化內容,如果單純進行照本宣科的教學很難滿足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需求。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老師要立足教材的同時進行拓展和延伸,引入更加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使傳統文化與學生的學習、日常生活進行完美融合,從而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從理論走向實踐,流淌進學生的內心,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真正地繼承和發揚。[3]比如學習“學畫山水畫”這課后,老師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去欣賞歷代名家的山水畫作品,引導學生從美術的角度去賞析不同時代、不同題材、不同技法的名家作品,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品味中國山水畫的美,加強了學生對山水畫的深刻認識,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感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小學美術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對于美的發現和創作,將多元化的傳統文化拓展活動引入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全方位審美能力的提升。小學美術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藝術和傳統文化之美,促進學生更加自主地去發現美和鑒賞美。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形成凝聚著無數人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珍貴精神財富。小學美術教師要積極進行美術課堂的拓展和提升,宣揚傳統文化,這是小學美術教師的光榮使命。小學美術教師要將傳統文化的滲透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去,這不僅僅是對于傳統文化的弘揚,更是加強小學生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徑。
四、融入文化元素,滲透傳統文化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文化資源不僅能夠使學生對美術作品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強化美術作品的文化底蘊,使學生了解美術的文化內涵,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融入美術作品的時代背景、繪畫流派、創作者的生平歷史、藝術成就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使學生在掌握美術知識,學習美術技巧的同時與創作者產生思想與情感的共鳴,將自己的審美情趣、思想情感與美術實踐進行融合,既能夠使學生體會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美術能力。以“陶泥的世界”這課為例,老師為學生展示各種式樣的彩陶作品,激發起學生對陶作品的濃厚興趣,進而引出中國關于陶文化的知識內容,老師結合陶作品的展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時期彩陶的特點和風格,使學生在欣賞彩陶文化的同時體會到其中蘊含的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審美,感知到中國悠久傳統文化蘊藏于藝術作品之中的思想內涵。將美術作品與文化元素進行有機融合,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底蘊,拓展了知識視野,同時也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由表面欣賞走進深層次感悟,激發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促進小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落實開展,有利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藝術審美能力的提高。我國傳統文化中書法、國畫等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推動小學生精神文明的構建和發展。
五、結束語
小學美術教學是滲透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基本載體,小學美術教師要立足于美術教材的同時拓展小學生的美術知識寬度,用充足的傳統文化素材來為小學美術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使小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價值和無限魅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是培養他們美術素養的關鍵時期,作為小學美術教師要加強對小學生的藝術內涵培養,在小學美術教學課堂中不斷滲透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熱情,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利用傳統文化的優勢來提高學生的美術涵養,增強學生的繪畫能力。小學美術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深度發掘,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學設計中,讓學生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和促進,有效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潛力。小學美術教師要注意在美術教學中利用傳統文化來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學習途徑,通過民間藝術和工藝手工主題活動的開展,來有效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小學美術教師要從傳統文化中選擇文化性強、藝術價值高、教育意義大的教學素材進行教學內容的擴充,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美術課程的學習和探索。利用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美術課程的高效開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感官體驗,學生能夠豐富美術的聯想和產生創新型思維,促進小學美術教學的教學水平大幅度提升。小學美術課程是小學階段基礎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效地滲透到小學美術教學中,對于提高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雷娜.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科學咨詢,2019(12).
關鍵詞:素質教育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漢服
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1-4]。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中文明與智慧、辛勤與汗水、自信與奮斗的偉大結晶,它包含許多博大精深的思想品質與價值寶貴的教育資源。中國古代優秀教育傳統是指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并具有合規律性、發展性和一定普遍意義的積極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合當代社會對人文素質的高要求,緊密貼合當代社會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質的提升重大意義[6-8]。漢服本身也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千絲萬縷的聯系無法斬斷,將漢服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機的結合起來,二者相互交融滲透,可以更好的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教育緊密結合,豐富和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發展。我們幾千年歷史留下的文化瑰寶不能僅僅只是沉睡在歷史里,而是應該將其喚醒,弘揚出去,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致敬先輩們,提升自我文化修養。
二.挖掘“泛文化”,倡導“云漢服”
時下青年學生當中,漢服熱逐漸升級,大街小巷不時能夠看到身著漢服的青年,且各類漢服秀活動層出不窮。漢服秀的流行,反映了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回熱,也反映出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的契機,借鑒“云”概念,將漢服背后的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開展“泛漢服”活動,提出“云漢服”的概念。將漢服背后的教育內涵進行充分利用,既普及漢服的種類、常識、運用,又注重背后的文化內涵,以漢服所倡導的文明禮儀、責任擔當、人文素養等文化意義為教育內容,在大學生中進行推廣普及。以“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列活動為載體,開展活動,線上線下雙線同時進行,相互促進,形成合力。當前大學生中,雖然存在漢服社等自發的組織,但其僅限于興趣小組的形式存在,對于漢服在文明禮儀、價值觀念、國學常識等方面的教育意義挖掘較少,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升方面的研究較缺乏。在各種文獻調研中,并未搜索到相關資料。因此,通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與理論實踐,將“云漢服”的理論研究與活動開展相結合,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當前時代的發展相結合,運用網絡新媒體或自媒體、直播、云概念、大數據等研究形式,進一步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將漢服背后所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以及民族精神彰顯出來。以漢服為載體,普及漢服知識、宣傳國學經典、推廣傳統文化,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挖掘文化教育內涵,倡導文明校園創建,讓廣大學子感受華夏文明之美,倡導青年學子積極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文明禮儀,磨礪敢于擔當,勇扛責任的品德,將校園文明落實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升自我文明素養、人文素質,知行合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漢服,誦國學,重禮儀,塑品德,漢服既是幾千年文化的表現載體,更承載著歷史與民族的基因?!扒嗲嘧玉朴朴莆倚摹钡囊埋秋h飛,不僅寄托著國人心中對美好精神狀態與明媚氣質的無限向往,更是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彰顯,能夠喚醒我們華夏兒女的民族凝聚力,增強文化戰斗力,激發文化創造力,提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關鍵詞:學校教育 傳統文化 德育滲透 途徑 教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是現今世界上惟一持續發展而未遭中斷的文化,既有悠久的歷史,又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與西方文化相比,中華傳統文化更強調如何修德和做人,是對青少年一代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尤其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如何將傳統文化和德育更好融合,將其發揚光大,是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從兩方面去闡述。
一、中國傳統文化為當代德育提供了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為當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的豐富德育教育資源,概括起來主要有:
1.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
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的價值信仰,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品格。中國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已經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品質。西漢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賈誼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強調國家、民族的利益,強調一種為整體而盡忠獻身的精神。以至后來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及“先義后利”,“舍生取義”等主張都是整體利益原則的體現,強調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的獻身精神。
2.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自強不息的思想,從宗周時期就已經萌芽滋生,其理論表述的代表當推《易傳》。《易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這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這種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每有體現。如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朝聞道,夕死可矣”。司馬遷的“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闭菓{借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才使得中華民族雖歷盡百代滄桑,度盡無數劫難,今天仍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以德為本的儒家理念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異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將“德”提升到了本體的高度。如孔子曾說:“主忠信,徒義,崇德也。”(《顏淵》篇)“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篇)。”“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憲問》篇)。”從孔子的論述中,我們看到,一方面,德指個體自我的品質、品德;另一方面,是個體對個體和群體的美德,這就從自我發展的狹窄面擴展到了整個人群和社會,即個人的德和國家的德是一致的。以德為本思想對于堅持德育首位、培養和造就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積極探求以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將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相結合
在各學科尤其是在人文學科中,應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德育資源,有效實現各科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使“為學生發展而教”真正落到實處。例如,語文教學中,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如唐詩宋詞名言警句等;歷史學科中蘊藏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政治學科中處處體現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髓……這樣傳統文化進課堂,教師在講授學科知識時結合傳統文化,會增加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能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現實性,激發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主動性。也能真正讓學生做到“文道統一”。
2.以大眾傳媒為載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現代社會,大眾傳媒以其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和吸引力強形成了對人們具有深刻影響的輿論環境。就學校而言,通過通俗易懂、具體生動的電影、電視、文獻讀物等,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嘗試。例如,可以組織學生收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于丹《論語》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國》等欄目;可以定期組織學生觀看一定數量的反映歷史題材的經典影視劇,如《漢武大帝》、《開國大典》等??梢杂杏媱澖M織相關老師引導學生閱讀“四書五經”、中國古典名著等,事實證明,學生觀看有關反映傳統文化或重大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閱讀傳統文化讀物,不僅能夠拓寬知識面,增加自身的文化內涵,而且能夠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同時,建構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建設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響力的德育網站??梢酝ㄟ^文字、圖象、聲音和動畫于一體,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抽象的理論與形象的感官刺激相結合,變枯燥為樂趣,使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好地提升學生素質。
3.將傳統文化寓于豐富的校園活動中
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是開發與利用傳統文化德育資源的有效途徑。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不僅是靠知識的傳播和認識就能獲得,更重要的是通過活動和習慣逐步養成的。因此,在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德育資源中,我們可以利用傳統節慶日、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紀念日等舉辦主題鮮明、形式活潑、重在體驗的活動。如孔子誕辰日舉行尊師敬賢主題活動、端午節開展愛國主義傳統主題教育活動、重陽節開展敬老主題活動等。
學校還可以進行豐富完整的校園文化教育,將傳統文化寓于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中,如可開展如誦讀經典名著等、禮儀踐行、樂音怡情等活動。學生既喜聞樂見又能廣泛參與,既耳濡目染又潛移默化,通過深深體味濃郁的文化氣息,最終使文化活動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在每個人的身上得到內化和升華。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作為學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加強對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從而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去構建學生的品德美,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去培養學生的才能美,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去鑄造學生的行為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