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3 19:29: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智慧課堂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智慧;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4-0049-03
當今,新一輪教育改革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動著教師由知識型向智慧型轉變。做一名智慧型教師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生成并發展一種對自身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的實踐智慧,因此,教師實踐智慧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深遠意義的課題,如何正確地看待和生成教師實踐智慧也逐漸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
一、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學術界對實踐智慧的研究程度稍淺,時間稍晚。雖然早在20世紀末,郭金平、袁祖社就從哲學領域和社會學領域論述了實踐智慧,但卻并沒有從教育領域論述實踐智慧,也沒有將實踐智慧與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隨著21世紀的到來,我國才逐漸積累了一些成果。
(一)研究背景
第一,學術期刊。2003年,芳的《論教師的實踐智慧》揭開了教師實踐智慧的神秘面紗,這也是國內最早論述教師實踐智慧的專門性學術論文。截至2015年6月,在中國學術期刊網上以教師實踐智慧為搜索主題詞的文章有92篇,其中,專門性論述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智慧的學術期刊文章2篇。這92篇文章大部分以一般性理論論述為主,結合具體學科的研究較少。
第二,著作或著作章節。關于教師實踐智慧的專門性著作有范國睿的《詩意的追求――教師實踐智慧案例引導》、鄧友超的《教師實踐智慧及其養成》以及舒爾曼著、王艷玲譯的《實踐智慧:論教學、學習與學會教學》。同時,姜勇等著的《教師自主發展及其內在機制》和王守恒等著的《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都提到了教師實踐智慧。但是這些著作年份都較早,知識更新不及時,一些新的觀點并沒有被采納進長。
第三,學位論文。博士論文有以席梅紅《教學實踐智慧發展論》為代表的文章,共5篇;碩士論文有以鄭苗苗《論教師的實踐智慧》為代表的文章,共12篇。在17篇研究教師實踐智慧的博士和碩士論文中,專門性論述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智慧文章的數量很少,僅為2篇。
雖然關于教師實踐智慧的著作、文章不斷增多,也近百余篇,但基本上是重復性的研究,真正有創意的研究寥寥無幾。目前,就思想政治課來說,探究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智慧的文章只有3篇,分別是東北師范大學王榮華的碩士論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智慧研究》、東北師范大學李宏昌的博士論文《思想政治教師實踐智慧問題及對策研究》和苗田的期刊論文《新時期培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智慧的基本策略》。無論是對教師實踐智慧還是對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智慧的研究,都主要涉及含義、特點和生成。
(二)關于含義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于教師實踐智慧含義的研究,整理后分為以下三個觀點:第一,知識能力說。李斌、趙瑞情和范國睿認為教師的實踐智慧是一種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第二,認識體驗說。張興峰和王素梅認為教師的實踐智慧是教師對教學情境的認識和體驗。第三,綜合素質說。許占全認為教師的實踐智慧是教師綜合素質的生成和體現。由此可見,對教師實踐智慧含義的理解眾說紛紜。實踐智慧最早是由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翻譯而來的,被漢譯為“實踐智慧”“實踐理性”或“明智”。因此,這個命題必定會引出不同角度的討論。但是,筆者更傾向于教師實踐智慧是一種綜合素質的提升,這很好地體現出了教師實踐智慧是知識、能力、德性的統一,是認知與情感的統一。
(三)關于特點的研究
國內學者關于教師實踐智慧特點的研究,整理后分為以下三個觀點:第一,生成性。教師實踐智慧產生于教師的實踐活動,而實踐活動又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整個過程都伴隨著不確定的因素。因此,教師要在應對這些動態的突發事件中使實踐智慧得到提升。第二,緘默性。實踐智慧往往是一種瞬時間的直覺反應,是以隱蔽的形式存在的,具有明顯的不可言傳性。但席梅紅卻對此有著截然相反的觀點,她認為“實踐智慧是教師在教育情境中對個別的、特殊的教學現象的理解與處理,但它并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是可觀察、可轉述和可言傳的”[1]。第三,個體獨特性。教師的實踐智慧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不同的教師由于其年齡、成長經歷、生活背景等的差異,對教學的感悟也會有種種不同,再與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特征相結合,往往會形成極具個性化特點的實踐智慧”[2]。其實,教師實踐智慧的特點遠不止這些,還有實踐性、德育性等。雖然這些特點并未在學術界達成統一認識,但也是確實存在、不可忽視的。所以,縱觀現有的相關文章可以發現,一些學者對教師實踐智慧特點的研究還是有些片面的。
(四)關于生成的研究
國內學者關于教師實踐智慧生成的研究,整理后分為以下四個觀點:第一,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相互作用。“實踐智慧的獲得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的交融和相互影響”[3],實踐智慧的生成要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并在理論知識的升華中發展實踐智慧,積極促使理論知識在實踐中轉化為實踐智慧。第二,教師的個體自我反思。王恩惠認為“只有將實踐性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思想并在教師頭腦中得以重新建構,這樣才能在教學情境中發揮其教育學上的意義,完成知識向智慧的提升,而實現這一過程的基本策略就是教師的教學反思”[4]。第三,加強教師合作。 “一個教師的教育理念與行為是這個人所屬共同體的教育理念與行為的一種表現,個人的智慧是該共同體文化的實踐的產物”[5]。第四,通過課堂實踐檢驗。教師生成和積累的實踐智慧究竟是否科學、準確,這需要課堂實踐來檢驗,因為“教學過程可以預設,但教學過程的展開卻并非完全依照預定的教案”[6]。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突發事件,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實踐智慧來及時感知和處理教學問題,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綜上分析,通過對國內教育領域對教師實踐智慧文章的研究,筆者發現普遍存在如下四個問題:第一,對教師實踐智慧含義的界定未達到統一認識;第二,對教師實踐智慧的重復性、無用性研究文章太多;第三,缺乏對教師實踐智慧和思想政治課之間的整合研究;第四,對教師實踐智慧生成的理論論述較多,但對實踐方法的論述較少。筆者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學者和教師要專注于實踐而不是理論,只有回歸到教育教學實踐才能把握實踐智慧的內涵和外延。
二、國外研究現狀
筆者查閱到的國外關于教師實踐智慧的資料大多是關于實踐智慧的研究,并沒有對教師實踐智慧方面比較系統和完整的研究。國外的研究主要針對實踐智慧的含義、內容和生成三個方面進行。
(一)關于含義的研究
西方實踐哲學傳統源自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智慧是一種反思性智慧。同時,其他學者對實踐智慧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觀點:以奧迪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實踐智慧是“真實的、伴隨著理的能力狀態”,強調實踐智慧的介理性;以里弗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它就是對情景的感知、辨別與頓悟;以鄧恩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實踐智慧是對人類有益的道德品性。綜上分析,外國學者對實踐智慧研究多傾向于一個倫理學和政治學的概念,雖然后來延伸至人類的實踐智慧,但并未延伸至教育學領域,也沒有專門地探討教師的實踐智慧,這也成為國外研究領域的一大憾事。
(二)關于內容的研究
對實踐智慧內容的研究也為分三個觀點:第一,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智慧考慮的乃是對人的整個生活有益的事;實踐智慧不只是對普遍事物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特殊事物的知識,并且經驗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7]。所以,他主張生活實際就是實踐智慧的內容,而且是生活實際中對人類有意義的事。第二,鄧恩認為,實踐智慧是使人走向真善美的行動傾向,這種傾向讓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是技術傾向所不具備的道德意識。第三,舒爾曼認為,實踐智慧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化。因為“教學在本質上是一種復雜性的智慧工作”[8],“教師教育必須轉變,從知識論的培養觀轉向實踐智慧的培養觀”[9],這種觀點更傾向于“慎思”的生成與發展。
(三)關于生成的研究
國外的學者認為實踐智慧的生成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通過“教育敘事”,這種觀點強調教師個體的反思??祪壤涂绿m迪寧主張教師通過寫日志、傳記等方式進行單獨的個體反思,或經過教師間會談、參與觀察等方式后再進行反思。第二,通過“合作的自傳”,這種觀點強調教師間的合作。巴特和雷蒙德主張一組教師先對工作的背景、使用的課程、教育理論等寫出自我描述性的文字,然后進行組內批判性的評論,通過教師間的合作來生成實踐智慧??梢?,國外學者對于教師實踐智慧的生成是各執己見的。但他們的共同點在于,都強調語言表達對于教師反思的重要作用,并以某種語言表達方式為媒介來設計教師活動。
綜上分析,國外對實踐智慧的含義、內容和生成都是未達成一致觀點的,這給深入地研究實踐智慧帶來一定的困難。但沒有矛盾就不會發展,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會不斷產生出更多、更新的觀點,并最終會剖析出其本質。同時,這也正是我國學者需要深思之處。因為我國學者的觀點大都相同,真正有建樹的文章較少。教師實踐智慧的發展不需要重復性研究,而需要實踐性、創新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席梅紅.論教師實踐智慧的可言傳性[J].教育發展研究,2008(20):75.
[2] 芳.論教師的實踐智慧[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4):34.
[3] 楊燕燕.培養實踐智慧的教師職前實踐教學――以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4):40.
[4] 王恩惠.蔡培菊.試論教師實踐智慧的養成[J].教育科學論壇,2009(9):38.
[5] 許占權.提升教育實踐智慧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導刊,2007(8):8-10.
[6] 朱麗.教師實踐智慧的生成與提升[J].當代教育科學,2008(12):9.
[7] 轉自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與當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14.
關鍵詞:智慧教育;南京市江寧高級中學;教師發展學校;學習;課程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12-0019-04
1934年,時年28歲的中央政治大學畢業生趙祥麟先生,懷著“教育救國、教育興國”的夢想,領導他的團隊在當時南京中華門外小市口,創辦了南京市江寧高級中學的前身:縣立江寧中學。1980年,江寧縣中學被確定為江蘇省首批辦好的96所重點中學之一,并于1993年經省教委檢查驗收被確認為“江蘇省合格重點中學”,實現學校新時期辦學的第一次跨越。2002年4月,學校被江蘇省教育廳確認為江蘇省國家級示范高中,2004年轉評為首批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完成了學校辦學史上的第二次跨越式發展。
2004年7月,江寧高中遷至江寧科學園,這是學校第六次遷校。新校區占地288畝,校舍及校園配套設施是一次性設計施工的現代化校園。新世紀初期,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使現代社會呈現出“個體訴求整體上升”、“社會開放度大幅度提升”、“信息傳播日趨快捷”等三個顯著特征,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同樣面臨著日益復雜的外部環境和自身狀態的雙重變革。學校該如何創新教育舉措,為全體師生在“不確定環境”中的人生幸福奠定厚實的基礎?面對新的形勢與挑戰,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學校提出了具有學校特色的“智慧教育”辦學主張,將“轉識成智”作為學校的辦學使命,實現了學校發展的第三次跨越。
國際未來學研究所儒佛內爾博士說過:“明天的資本,就是智慧。”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出:“智慧是掌握知識的方式。它涉及知識的處理,確定有關問題時知識的選擇以及運用知識使我們的直覺經驗更有價值。這種對知識的掌握便是智慧,是可以獲得的最本質的自由。”智慧是一種私人化的存在,人們可以擁有同樣的知識,但卻無法擁有同樣的智慧。江寧高中的智慧教育,就是要“轉識成智”,幫助學生將客觀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理性智慧、價值智慧和實踐智慧,為學生的幸福未來和智慧生活奠基。
一、教師發展學校:教師智慧發展的新范式
只有智慧教師才能培養智慧的學生。學校辦學的重要基石,乃是發展教師的智慧品質,推動教師的智慧實踐。江寧高中遷址之后,隨著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大,學校除在江寧區內調入一些教師作補充外,還面向全國招聘優秀大學畢業生來校工作,35歲以下青年教師的比例迅速上升到50%以上。幾乎同時,高中新課程改革全面推行,新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著“教師第一,學生第二”的教育理念,學校通過教師發展學校這一校本培訓新范式的研究和實踐,不斷生成教師開發實施新課程的課程智慧,不斷超越教師統籌教學過程的運用智慧,不斷提升教師職業道德、情感和境界等德性智慧。
2005年5月30日,江寧高中與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聯手打造的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平臺――“江寧高中教師發展學?!迸e行了開學典禮。這是一所有學制、有章程、有課程方案、有管理機制的“校中?!薄=處煱l展學校創設了經典閱讀類、學科專業類、教學實踐類、校本研究類和專題講座類五大類課程體系,通過學術講座、科研沙龍、讀書報告、課堂診斷、課題研究等途徑來實施。導師團的專家們為學員們開辦講座,開設示范課,與大家互動交流,給學員們帶來了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最新的教育信息,也帶來了專業成長的幸福。教師發展學校第一期學員張格波說:“親近大師是一種幸福,和同行切磋交流是一種幸福,享受課堂是一種幸福,甚至回望曾經的失敗也是一種幸福。當一波又一波的職業倦怠感向我們襲來時,我們應當以職業幸福感為盾?!钡诙趯W員談素梅也認為:“我要把‘享受專業成長的幸?!鳛槲业哪繕?,把追求專業成長看成追求幸福的需要。”迄今為止,教師發展學校已舉辦四期,共有120名學員得到系統的培訓和發展,一批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8人走上了學校中層領導崗位,5人擔任了學科教研組長,3人被評為南京市學科教學帶頭人,9人被評為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
教師發展學校不僅讓100多位年輕教師迅速成長起來,還帶動了全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成功實現了教師隊伍新老銜接,為江寧高中的整體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2005年9月,葛敏、張發新、嚴小玲三位老師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九批特級教師。2007年6月,葛敏、嚴小玲又被評為江蘇省首批教授級教師。王安東、張格波獲得斯霞獎,錢旭琴老師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稱號……
教師的專業成長,激發了全校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熱情。教師發展學校創辦的《博智》已出版了16期,校園網也開通了學校教科研網站、學科網站和教師教科研博客。借助這些平臺,學習、交流、研討已成為教師們提高專業水平的有效途徑,也為江寧高中營造了濃厚的教科研氛圍。近年來,全校教師年均在各級各類刊物、出版社和論文競賽中發表、出版、獲獎的論文、專著達150多篇(本),其中在核心期刊上30多篇。教師個人課題區級每年達120多個,市級課題30多個。2011年學校還獲得了首屆“浙滬蘇”長三角地區教科研優秀團隊稱號。已經結題的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教師發展學校――校本培訓新范式的研究”,獲得省市專家的高度評價;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終身發展理念下普通高中學生學習智慧培養的實踐研究”已通過論證,正如火如荼地開展。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 教學智慧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82-02
自2012年“互聯網+”理念的提出,便備受關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計劃”,將“互聯網+”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同年,以“互聯網+教育”為主題的第十五屆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發展論壇,探索了互聯網與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信息通過多種媒介實現了免費共享,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占有者,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也不再行之有效,學生的學習與思維方式更是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原有的教學理念與方式不再適用于信息與智慧時代的學生群體。因此,面對“互聯網+教育”理念下各類新興的信息技術的沖擊,教師若要培養智慧型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教學智慧顯得尤為重要。
1 “互聯網+教育”理念下教學智慧的內涵
“互聯網+”理念早在2012年由于揚提出,此時的“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滲透與改變??偫碓?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計劃,表明“互聯網+”已成為國家戰略?!盎ヂ摼W+”應用于教育領域,即為“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教育”不單單是指互聯網+教學或學習,更是指“互聯網+”應用于教育領域所形成的智慧教育,也就是師生間通過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智慧教學模式。
伯明翰(2004)[1]從道德角度定義教學智慧,認為教學智慧表現為道德上的復雜性,可以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與形成,進而提升教師教學品質。田慧生(2005)[2]提出教學智慧是一種內在品質、狀態和教育境界,其特點為和諧自由、創造開放、關注個性以及崇尚智慧。韓大林(2007)[3]把教學智慧定義為一種教育方面的真、善、美融合一體的教學境界,體現了教師應對形形的教學環境的綜合素質,教學智慧不僅是教師對教育人生與世界的真理認識,還是教師追求完美教學生活的一種方式。謝敏(2016)[4]研究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并界定教學智慧為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合理使用互聯網技術手段來解決教師遇到的各類教學問題,使得課堂教學達到一種技術與人文間和諧美好的、高度平衡的狀態。
結合“互聯網+教育”和教學智慧有關定義,“互聯網+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智慧,就是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和學校各類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支持下,教師根據自身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教學理論與感想,積極學習與掌握智慧時代新型的信息教學手段與方式,并通過恰當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媒介來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其中學生的關鍵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生成的獨立思考、創新和實踐的能力,必備品質則表現為學生自身的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等。
2 “互聯網+教育”理念下教學智慧的影響因素
教師的教學智慧作為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互聯網+教育”理念下,影響教師教學智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教師教學觀念、教師知識結構、課堂環境、學校文化和教育教學政策五個方面。
2.1 教師教學觀念
當前,基于互聯網的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教學并未使教育產生根本性的變革[4]。大多數教師在信息時代與智慧時代下仍舊以傳統的教學觀念去看待和思考各類教學問題,立足于教育內部來審視教育的信息化,并未已全然開放的心態去接受互聯網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因此,“互聯網+教育”理念下,在教師所遇到的教育問題和所使用的信息技術未改變的前提下,教師應該改變其教育教學的觀念和心態。教師只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用全新的教學觀念來統籌互聯網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才能更好地滿足不斷發展變化的課堂教學的需要,才能利用自身的智慧與知識來培育智慧型學生。
正如王石曾說:淘汰你的不是互聯網,而是你不接受互聯網。是你不把互聯網當成工具跟你的行業結合起來,最終淘汰你的還是你的同行,他們接受了互聯網,把互聯網跟自己做的事情結合起來,淘汰了你[5]。同理在教育界,互聯網信息技術是不會取代教師的,但是,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教師會取代不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教師。因此,當互聯網催生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融入傳統課堂教學,教師應該以開放的思維來接受課堂教學的種種改變。教師只有轉變了教學觀念,教育才能真正產生變革。
2.2 教師知識結構
智慧的生成必須以知識為基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教授知識來促進學生發展其思維能力和智慧品性。從本質上講,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將其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智慧。學生智慧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所學的知識,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更是與教師知識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
教師知識結構不僅僅作用于更好地培養智慧型學生,還是促進自我教學智慧生長的基礎和動力,教師知識結構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6]。
首先,本體性知識是教師擔任某一學科所必須具備的系統性學科知識,教師所具備的扎實的本體性知識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和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的本體性知識越扎實,理解學科知識越透徹,在教學過程中就會表現得越游刃有余,并且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地應對學生的突發性質疑。其次,條件性知識是教師所需要具備的教育心理學、文史哲學以及教育技術學等理論知識,這些知識是教師形成教學智慧的有力保障。最后,實踐性知識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通過不斷地總結教學工作和反思教學成果所形成的知識,是教師所具備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所得到的產物,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重要源泉。
2.3 課堂環境
課堂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其環境對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課堂環境主要包括關鍵性教育事件、師生關系和教室環境三個方面。
2.3.1 關鍵性教育事件
關鍵性教育事件是在教師發展成長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教育事件,這類教育事件會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態度、行為等產生重要的影響,從而影響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然而,關鍵性教育事件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教師通過對關鍵性教育事件進行敏銳覺察、專業判斷以及理性反思,并剖析出關鍵性教育事件所含有的教育思想和賦予關鍵性教育事件深層次的教育意義,從而改變自身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實現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正如大衛?特里普所說,“教學中的關鍵事件并不是指課堂上發生的事件本身是關鍵,而是意味著通過分析判斷、研究那些看似普通、一般、習以為常的案例來改變教師的意識、觀念和課堂行動,尋找其中有規律的普遍意義,在成功的教育中有重要關鍵作用?!盵7]這就要求教師從日常變幻莫測的課堂教學情境中,用心去捕捉提煉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關鍵性教育事件。
2.3.2 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間形成的相互關系[8]。師生關系不僅包含教學過程中的授受關系,還包含師生人格上的平等關系,以及師生間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系。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逐步應用于教育領域,我們已經邁入互聯網+時代,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與地位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學生不再只是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信息時代和智慧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擁有者,教師的權威建立于鼓舞學生主動參與教育教學,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的過程中。教師也不再作為資料庫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知識水平、素養和智慧,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領路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在學生心目中建立持久而真實的教師威信。
2.3.3 教室環境
“互聯網+”理念下的教室相比傳統的課堂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學者們將“互聯網+”理念下的教室稱為“未來教室”。未來教室環境是一個集互聯網、多媒體、計算機、智能空間等多種新型信息技術手段為一體的教學環境[9],通過使用電子白板、無線網絡、數字攝像、甚至3D體驗等各式各樣的信息技術手段,構建教師和學生之間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能夠充分體驗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便利,體驗使用新型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學習的樂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便捷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創造性教學,在課外學生能夠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學習。未來教室環境通過構建基于互聯網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個性化學習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班級規模大,座位編排不合理等影響到教師教學智慧發揮的問題。因此,“互聯網+教育”理念下的教室環境是未來教師教學智慧形成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影響因素。
2.4 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智能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統稱,是全校師生在繼承學校傳統文化基礎上所創造出來的為師生共同遵守和維護的各類行為規范和制度[10]。蘇霍姆林斯基提到:“一個精神生活豐富的學校是人表現、發揮和確定自己位置的最好場所”。長期形成的學校文化會影響每一位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例如,一個學校熱衷于通過教學改革來追求聲譽、地位和利益,甚至把其提升為關乎前途和命運的大事件,這勢必會影響到教師的思想觀念。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疲于奔命地應付各種各樣的工作,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坐下來認真思考,更不用提智慧地教學了。由此看來,創建良好的學校文化,加強學校文化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不僅能夠激發教師的內心熱情,而且能夠引導教師鍥而不舍地追求和提升教學智慧,進而培養出智慧型學生。因此,學校文化不僅是教師專業發展和成長的前提,同時對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2.5 教育教學政策
教育教學政策是國家各級行政部門,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所作的關于教育問題的決定。教育教學政策屬于一種公共政策,它在本質上是政黨、政府和其他有關組織解決教育問題的一種政治行為,也是教育利益和權利分配的相關規定。在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教學政策通過強制性來保障實施教師獎懲、職務評審、教師考核和聘任、教師培訓以及其他相關政策,以此來激勵、鼓舞和促進教師的成長發展。同時,教育教學政策通過體現國家和政府的教育理念來影響公眾對教育的看法和意識形態,為教師專業發展和成長鋪墊了良好的社會氣息。而且,教育教學政策通過一定的約束來規范和引導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成長??梢哉f,生活在教育的大環境之下,教師的教學、生活、科研都離不開教育教學政策。教育教學政策直接影響著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向,也不斷影響著教師教學智慧的發展。也就是說,教育教學所依存的外部環境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11]。
只有充分了解、深度剖析并理解影響教師教學智慧形成的各類因素,才能運用一切可能的資源,調動一切可能的力量,在教師、學校和社會間形成教學合力,促進積極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極因素,達到促進教師教學智慧形成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Bermingham & C. Phronesis. A model for Pedagogical Reflection [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4 (5):55.
[2] 田慧生.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J].教育研究,2005 (2):50-57.
[3] 韓大林,劉義霞.教師教育智慧的含義與基本要素[J].內蒙古師范人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4):70-73.
[4] 謝敏.“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智慧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5] 王石,王石.淘汰你的不是互聯網,而是你不接受互聯網 萬科王石 互聯網思維[EB/OL].
[6] 馮善斌.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結構[J].河北教育(教學版),2006(2):3-5.
[7] 鄧妍妍,程可拉. 改進教學方法:創造教學中的關鍵事件[J].中國教育學刊,2008(9):66-69.
[8] 蔣玉蘭.重新認識師生關系[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1(4):63-64.
[9] 陳衛東等.未來課堂:智慧學習環境[J].遠程教育雜志,2012(5):42-49.
[10] 徐春梅.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智慧形成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關鍵詞】校本培訓;校本教研;實踐
通過校本培訓與教育科研的整合,達成教研、培訓操作上的一體化,即研訓一體化,對進一步提高教師培訓的實效性,對增強教育科研的針對性,對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對進一步推進新課程改革,都將具有重大的意義。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為什么要整合?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具體怎樣整合?本文談一談我校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有機結合的思考與實踐。
一、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有機結合的必要性
1.首先,實現校本研訓結合是進一步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為了進一步推進新課改工作,必須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必須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的結合,把教師在課改實踐中的難點、熱點問題,作為教研、培訓的課題,通過教師集體的智慧,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理論的支撐點,做到培訓專題化,教研課題化,把教研、培訓融為一體,通過研訓而獲得的知識、技能,再回到課堂得以驗證,通過教育教學總結和反思,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和實施新課程的能力,使教師培訓更具針對性和實踐性,有利于提高培訓的時效,從而有力地推進了新課程改革。
2.其次,實現校本研訓結合是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的需要。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將使學校具備研究、培訓的職能和能力,有利于形成自我培訓、自我發展、自我創新的內在機制,通過校本教研與培訓使教師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改善教育教學行為、提高專業素質,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使學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化組織,從而提高教師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
3.再次,實現校本研訓結合是落實減負,保證學??沙掷m發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許多學校教研、培訓、存在著兩張皮:教研就是指導上課,撰寫論文,培訓就是繼續教育,技能培訓,二者之間條線分明,互不相通,各自工作。搞得學校許多教學管理者和教師感到應接不暇,一會兒校本教研,一會兒校本培訓,一會兒校本課程,不知該抓哪一頭,顧哪一頭。實際上,這些工作完全可以整合,如下圖所示:
校本教研: 教育教學問題 研究 教學實踐
校本培訓: 教育教學問題 培訓 教學實踐
可見,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的出發點相同,都基于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目的和歸宿相同,都服務于教育教學實踐。因此,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不應各自為政,完全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相互整合,研訓一體化。這樣就會形成研訓結合,以研代訓,以訓促研的研訓一體化的新格局,從而減輕教師負擔,提高工作效率,保證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有機結合的途徑與方式
1.集體備課說課研訓一體,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集體備課說課研訓一體主要以說課活動為載體的研訓一體活動,它主要是主備課教師的“說”課活動。說課是為上課服務的,從教學的全過程來看,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展示和提高教師素質的活動和課堂教學全過程的預演活動。集體備課說課活動中主備課人要把本節課自己的上課思路,自己的教學設計依據向備課組成員作說明和展示,是對備課組成員一個“說課”、上課的培訓過程,在此過程后,其他教師發表個人的看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完善上課的方案,這又是一個研討的過程。最后,形成最優化的教學設計和方案。這樣,每一節課設計都集備課組全體成員的智慧。當然,這個教學方案還需在課堂上加以印證。這樣,亦訓亦研,研訓結合,確保了備課組成員每節課都有教高的實效,也促使備課組每位教師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2.教學反思研訓一體化,提高教師了教師反思的能力和施教的能力。為了使每位教師都及時自覺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能成長為有思想的研究者和施教者,學校建立了反思制度,要求教師每節課后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每學期上交兩到三篇教學反思,編輯成冊,校內交流。每學年春學期教研組范圍內開展一次教學反思交流活動,秋學期開展一次學校教學反思大賽。承擔教學反思交流和比賽的教師對于其他教師而言,是教學反思的培訓者,其他教師則是被培訓者,而教研組長、評委的及時點評又是一個研討的過程,就這樣,研訓賽一體?,F在,反思教育教學已成為我校廣大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教師們的教育教學行為也在不斷反思和實踐中逐步走向成熟,素質不斷得到提高。
3.教育教學論文交流展評研訓一體化,使教師教育智慧和靈感得到升華。為了進一步鼓勵教師撰寫論文,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向研究型教師轉變,學校提倡教師撰寫一些有理有據,有針對性、實效性,能讓廣大教師從中受到啟迪的好論文,學校每學期開展兩個層次的教研論文交流展評活動。每個教研組先在組內展示交流本教研組每位教師的論文,組內教師品評,提出修改的合理化建議,然后,每組推選一位選手參加學校論文大賽。這樣,論文交流展評者和參賽者是培訓者,是一次培訓活動,而評委和同組教師的及時點評則是研討活動,就這樣,研訓賽一體。論文交流展評活動, 促進了教師間的論文交流,也讓教師們的教育教學智慧和靈感在交流和碰撞中得到升華。
4.教育沙龍,參與式專題研討的研訓一體化,提高了研訓實效。以往,教導處和政教處的培訓和研討一直是領導講,或學習文章,其他教師被動聽,教研和培訓時效普遍不強, 針對產生的這種狀況,兩處業務培訓和教研組教研活動采取參與式研訓,每次“研討”之前均提出一定的議題,小組成員都進行事先調查研究和充分準備,然后在平等的氛圍中,人人參與,研討、學習、交流。例如“如何有效的落實三維目標?”、“如何實施對后進生的有效教學”等議題的研討,這樣,研中有訓,訓中有研。通過教育沙龍參與式研討活動,滿足了教師的個體需要,解決了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和所需技能的獲得,提高了培訓的實效。
5.“青藍”工程幫扶結隊研訓一體化,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中青年教師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力軍,“青藍工程”幫扶結隊是學校培養中、青年教師的一項重要舉措。具體做法是:充分利用學校內部資源。充分利用學?,F有的省市縣級骨干教師,校級骨干教師,為充分發揮他們的德育智慧,盡量盤活學校內部資源,開展 “青藍”工程幫扶結對活動,即每個骨干教師要帶好一名青年教師,三年內要使所帶教師獲得縣級以上的課改優質課獎項,班主任工作全校處于年級前例。每月師者對學者進行一次業務指導培訓。上一次示范課(或班會),指導一節師徒合作研究課,教學相長,研訓一體,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6.“五課一條龍”活動的研訓一體化,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一堂精彩的高質量的課堂,導入環節很重要,導入的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和聽課效果,在設置導入環節時,我們一定要深思熟慮,力求啟發學生智慧火花的閃現,啟發性的課堂導入往往能為本課重難點的解決奠定良好基礎。
如上《文化生活》第四單元《思想道德建設與科學文化修養》這節課的時候,我通過多媒體展示影片《離開雷鋒的日子》片段:大爺:“你行行好吧,救救我吧,我讓車撞了……路人:“那車呢?”大爺:“車跑了……”路人:“那您記得它車號嗎?”大爺:“跟……跟你這一樣的黑車……”向學生設置啟發性提問:“聽過上面這段對話,請你判斷這位路人會做出怎樣的選擇,他會有什么顧忌?談談你的理由?!睂W生頓時就在“扶人”與“不扶”這兩種抉擇中炸了鍋,我趁勢生成:各種思想問題交織的今天,我們要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沖突,做出正確選擇。這既有效吸引了學生,又引發學生觀察和思考。
如果課堂導入對學生智慧的啟發是良好的開端,那么課堂教學則是啟發學生智慧的核心和關鍵。通過問題的恰當設置和處理,最終達到啟發學生智慧的目的,要求教師創設不同情境,精心設問,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索、自行發現、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問題的設置要體現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難度太大學生夠不著,課堂容易沉悶,難度太低問題就會流于形式,達不到激發學生靈感、促進教學的實效。
如教學“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和“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后,我組織學生上一節“政府的權威從何而來”的綜合探究課,我這樣設置情景問題:近幾年,賀蘭縣的變化很大,請同學們說出家鄉的巨大變化。學生通過暢所欲言,總結出德勝工業園的崛起,造紙廠的關停,輕紡園的建立,健身場所的完善,綠化工作喜人等事項,體會到作為賀蘭人是值得為此而驕傲的,在此情感基礎上拋出:賀蘭縣政府近幾年做的這些大事要事對社會有何意義?經過啟發的學生就能輕松總結出:可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推動賀蘭縣的發展;有利于樹立政府權威等核心觀點。學生再尋找賀蘭縣政府哪些工作沒做好,需要完善哪些工作,學生舉出盲道被占用,民工工資被拖欠,個別工作人員工作作風簡單粗暴等問題。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出“政府如何行政才能樹立權威”,有效回歸教材,形成本課的核心原理,又拋出“是不是所有的政府都具有權威”再次升華主題。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效啟發學生智慧。
在具體教學中,除了教師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之外,也要嘗試讓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的自覺提問更能激發學生的智慧之光。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于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質量如何,教師都要給予鼓勵,提高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千萬不能求全責備。對于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教師應因勢利導,及時組織大家討論,讓各種奇思異想、獨立見解層出不窮。
作業作為教與學的交叉點,是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經常性的一項實踐活動,是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鞏固知識、深化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也是激發學生智慧不可缺少的環節。
教務部的主要職責是為教學服務,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并為取得高質量教學的效果實施相應的管理。本學年在教務部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52名,其中專業教研室29人,課程涉及采油、采氣、儀表、提高采收率、油藏、機械基礎、制圖、管焊、電工等多學科,新教師數量多,教學任務繁重,多數教師的周課時達到20節,教學工作量大、教學管理、培訓教學協調難度大。我是油氣開采專業的老教師了,熟悉專業教學的規律和特點,熟悉教學過程,也了解專業教師的教學情況,因此對專業室教學管理上,我以一個服務者的角色,力爭用人性化的理念、負責的意識、以身作責的精神,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從細節入手,從嚴要求,從大局出發,深入到課堂,深入到教師中間,準確了解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分析原因,及時幫助解決。以指導者的態度,指導年輕教師的教學,讓他們在教學中學習,在教學中提高,在教學中成長。平時主動和年輕教師交流,解決年輕教師的困難和心理壓力,把工作做細做活。
二.倡導民主自主的教研之風,使之為教學服務,為教師服務
教研活動是教務部的常規工作,每學期開學,我積極與教務部部長商討教研活動主題與方式,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專業室的專題教研活動提高了老師們針對一個專題進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使一批新教師漸漸成熟,他們主動探究、獨立工作的能力漸漸增強。教研活動也鍛煉了一大批老老師,課堂教學中,他們大膽嘗試,有思想,有觀點,更為可貴的是他們對待學術真襟懷坦蕩的態度,對別人存在的問題毫無保留地真誠地指出,也對別人提出的不同意見和建議也非常樂意接受。在這樣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中,老師們認識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真正達到了教研為教學服務、為教師服務的目的。
三.有序組織學生論文指導審查工作,使之成為宣傳中心教育品牌的有效手段。
六月到七月我組織油氣開采和石油工程的教師對開采06班、地質06、鉆井06班的畢業論文進行指導審查,并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指導了20位學生的畢業論文。在組織論文指導的過程中,學生因為工作崗位不能離開,不能到學校與老師面對面的交流,我們就發揮網絡的優勢,組織老師在網上指導學生修改論文,派教師到現場親自收取論文,本著為學生服務的態度,和老師們圓滿完成230人的論文指導與審查工作,按時把質量上乘的論文提交到石油大學,為中心的勢力和教學水平做了很好的宣傳。
四.積極承擔教學培訓任務,把課堂當作超越自我的平臺。
今年我承擔完成的培訓與教學任務有:
1.完成采油高級工培訓班采油知識與技能培訓7天,完成學時49個;
2.承擔《采油工程》、《工程流體力學》、《滲流力學》等課程的函授教學,完成課時50個。
3.在西南石油學院承擔大學生采油采氣培訓任務,連續6周,每周6天課,歷時42天,完成學時288個。
4.假期承擔集團公司采氣技師培訓項目的設計、教學安排、教學跟蹤、現場考察指導、技術論文指導、技術交流的組織工作等,歷時21天。
我認為教學是一項需要愛心與智慧的工作,教學中遇到的許多問題,需要依靠智慧來解決,智慧來自細心的觀察,來自于潛心地學習、勤奮地工作,來自于不斷地反思,不斷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教學上我可以算是一個老兵了,但我仍沒有放棄對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在教學中我以身作則,看重教學過程,備好課、上好課是我的追求。為此,我認真鉆研業務,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在課堂教學中我竭力尋找多種教學手段和技巧,以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和培訓質量。把課堂教學當作展示自我才華、超越自我的平臺。
五.靜下心搞教學研究工作,使之成為實現自我價值的橋梁。
今年我參與了兩項比較大的教學研究工作,希望我們的努力能為中心的發展盡微薄之力。
1.開發申報了油田公司采油新工藝新技術培訓教材編寫項目,并負責該項目的編寫工作,目前已組織三位老師完成編輯工作。
2.參與集團公司采氣技師培訓教材的編寫,和四位老師一起圓滿完成任務,爭取明年初出版。
六.學習科學發展觀,使之成為自己職業道德熏陶的信念。
半年來積極參加科學發展觀的學習,通過學結,思想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價值觀也有了正確的方向,對工作努力堅持“只干不說,先干后說,干好了再說”的態度,別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主動承擔,別人做不了的事情,我努力去做,別人做不好的工作,我用心干好。對拿不準的事情,我請教領導,對領導安排的工作,我自覺服從,不折不扣執行,認認真真完成。
作為教學管理干部,我奉行“正正派派做人、誠誠懇懇待人”的原則,勇于負責任,敢于承擔責任。用自己的行動說服人,用自己的真情打動人,用自己的人格感染人,努力把自己熏陶成為一個有大局意識,有團結心胸,有責任心的人。
在具體工作上,我以身作則,堅守崗位,積極協助全力配合余部長、欒書記和王部長的工作,主動溝通,積極協商,勇于承擔,保證教務部工作穩定,人員團結,管理工作有序和諧。
一、樹立讓學生煥發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
1.樹立教育與學生契合的理念。記得印度哲學家奧修的說:“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了?!蓖瑯樱绻逃c學生的發展相契合,那么學生的發展也就自然而然。適合學生的教育是“鞋合腳”的教育,雖需要精心設計,但一定要自然呈現。
2.樹立讓學生處在“最近發展區”的理念。 贊可夫將其作了解釋:“教學與其說是依靠已經成熟的機能,不如說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機能,才能推動發展前進。教學創造最近發展區,然后最近發展區則轉化到現有發展水平的范圍之中。”適合學生既要關注、重視學生現有水平,但絕不是消極的遷就,相反,應當是積極地引導他們,在現有的基礎上,“跳一跳摘到果子”。這樣的適合教育,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發展。就是適合學生的教育應當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頭。
二、建構讓學生煥發生命活力的課程
讓學生煥發生命活力的教育的載體是教育的目標要求、課程內容和教育方式。按照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個正常人至少都應具有“語言——言語” 智能、“數理——邏輯” 智能、“視覺——空間” 智能、“身體——運動” 智能、“音樂——節奏” 智能、“人際——交往” 智能、“自知——自省” 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智能。由于遺傳與環境因素的差異,每個人在各種智能的發展程度上會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獨特的智能光譜。八種基本智能成分是平等的,不同的智能沒有優劣之分。學校課程要圍繞多元智能理論來建構自己的教學框架,即設計適合學生成長的課程、課堂和活動等。
1. 構建讓學生煥發生命活力的課程。應根據“適合教育的理念”確定課程選擇的理念、目標和內容。一是對國家課程校本化。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可把一些對師生成長需要影響不大的課程整合到凸現適合教育理念的課程中去;亦可在課堂教學中強化讓學生煥發生命活力的教育所關注“素養”的培養。二是校本課程人本化。校本課程的選擇主要根據學校的教育追求和學生的成長需要確定,凸現課程為人發展服務。學校教育應根據人成長的需要確定課程內容:人成長需要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熏陶,學校應開設“傳統經典”和“介紹本地文化的課程”;人成長需要寬闊的視野,學校開設“世界”;人成長核心是智慧成長,學校開設“智慧”。根據人成長需要的能力確定課程類型:人成長需要學會讀書,學校開設“閱讀課”;人成長需要學會探究,學校開設“實踐課”…… ;三是生本課程個性化。每個學校都應有一些針對特殊潛能學生發展需要的課程,這些課程主要是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確定。學??梢龑麄兏鶕€體特長和愛好,建構自己的生本課程,促進個體優勢智慧的張揚和劣勢智慧的發展。每個學生總有一門自己喜歡的課程,總有一種讓自己心動的活動。我們應鼓勵學生在業余時間建立“自修課”,內容由自己確定,不論是音樂、美術、體育、電腦、勞動,還是語文、數學和外語;方法由自己選擇,不論是聽說讀寫,還是娛樂運動;方式由自己安排,不論是個人獨立進行,還是和別人共同合作??傊咳毡刈?,每做必記,每記必思,每思必得。通過這種個體的生本課程培養興趣,張揚個性,錘煉能力,提高智力,彰顯智慧。
三、建構讓學生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教育的價值追求主要通過課堂這個主渠道實現。因此,我們應該圍繞讓學生煥發生命活力的核心價值觀建構自己的課堂,建構課堂教學方式和師生教學行為,形成課堂文化。學校圍繞“教育即成長”提出“成長課堂”的教學哲學“課堂即成長”。課堂圍繞“學”展開,即:教師引導學生學,學生依靠自己學,讓“學”成為課堂成長的支點。課堂教學理念追求是:要尊重差異,不要漠視差生;要挖掘潛能,不要忽視可能;要隨學調教,不要照搬程式;要啟迪多元,不要束縛創造;要欣賞進步,不要吝嗇鼓勵;要共享成長,不要孤芳自賞。課堂教學教師行為追求是:要為學生學,不要只想著教;要引學生問,不要無度設問;要讓學生做,不要錯失探究;要等學生思,不要急于揭示;要聽學生說,不要草率定論;要給學生評,不要妄加褒貶。其意旨就是“教師為成長而“導學”,“學生為成長而“自學”。
據此,建構適合學生成長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按自己的風格自主學習:課前,引導學生自主預習。教師根據學生原有知識和能力、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內容、自己對教材理解和把握等設計“預習學案”。這個“預習學案指導”既體現教材知識點,也關注智慧生長點;既有閱讀教材,也有動手操作,還有社會實踐;既有共性指導預習,也有個性自主預習。通過“預習學案”引導學生預習,把學生能“學會的”和“會學的”都讓他們自己學習,“學不會的”和“不會學的”帶到課堂共同探究。課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了促進真正探究,在具體操作方式上,重點踐行“自問自探”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學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建構和解決中成長。課后,引導學生自主實踐。課堂學習不是教學的全部,每節課后,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鏈接生活,引發學生再生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走近生活,走入書海,走向實踐,在生活實踐中成長。
四、建構讓學生煥發生命活力的活動。
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也是實施教育價值的重要途徑。學校各項活動應圍繞 “提供給每個學生適合自己成長方式的教育,讓學生煥發生命活力”。的教育追求設計,從目的上看,學?;顒拥淖谥际菍崿F關于人的培養目標,豐富和發展教育定義。從內容上看,學校應選擇提供人成長需要“營養”的活動,可對校本課程和生本課程“加深”,讓其特長更加張揚;也可對校本課程和生本課程“補缺”,讓其營養更加全面。從方式上看,學校活動應倡導科學、便捷、有效,可與思品與社會、綜合實踐、勞動、藝術等課程相結合,也可通過業余競賽形式實施??傊?,學?;顒右凶约旱哪康摹⒁饬x、特點和品牌。
為了讓學生生長智慧,并將智慧內化為自己的素養,學校應特別關注學生的自我實踐。平時,要求學生每天做一件“家務事”,學習做事的方法,探究做事的技巧,在做事中生發實踐智慧。每年12月份舉辦一屆“創新節”,開展“小發明”、“科技小論文”、“手工制作”、“體育游戲創作”競賽活動。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讓他們在創新實踐中滋長智慧。
讓學生煥發生命活力的教育應該是生命化的教育,應該:
“從關注每一個學生開始,
從尊重每一個學生開始,
從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求開始,
從善待每一個學生每一個,
從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開始,
從相信每一個生命的意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