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意義
時間:2024-01-16 16:22: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生活化教學已然成為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成員。具體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中,切實有效的融入生活化思維,并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則能夠促使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從而提升學生知識內化效率。下文,我們將從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融入生活化教學思維的意義闡述,過渡到有關教學策略的論述。
1.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思維的意義探析
1.1 聯系生活能夠降低教學難度。道德理論是倫理學與哲學觀點的集合,其理論基礎相對較為抽象,其知識點也異常繁雜,如果僅靠生硬的記憶只怕難以保證知識內化效率。因此在我國傳統教育理念中提出“格物致知”這一概念,其主要闡釋了由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提升的學習途徑。誠然,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中,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則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感性認知材料,從而幫助其建構邏輯化、層次化、系統化的理論知識網絡,如此便能夠有效降低教學難度。
1.2 聯系生活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具有抽象性強、知識點多等特點,純理論化的教學通常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最終導致其喪失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鑒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樹立生活化思維,并積極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并為其創設起貼近生活且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則能夠有效突破學生心理障礙,從而逐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
2.1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從本質而言,道德與法治知識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道德是約束人們行為的精神力量,而法律則無疑是規范人們行為之準繩。總而言之,道德理論與法治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教學實際中教師則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特點,并促使教學內容與生活知識緊密結合,從而創設出生活化的教學情景,拉近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幫助學生獲得生活化的學習體驗,以此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為實現上述目標,教師在教學實際中就需要積極探究教材內容,并有效整合教材?Y源與生活化資源,即通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進而找到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契合點。譬如在教學“平等、尊重與寬容”一課內容時,為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則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表演形式,演繹生活中與同學之間的小摩擦、小矛盾,然后組織學生根據表演內容并結合自己生活經驗,共同探究如何建構起平等和諧的班級文化。
2.2 結合熱點新聞,增強知識的貼合度?,F實生活是建構學生意識形態的基礎,是提升學生認知能力的關鍵因素。鑒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中,為培養學生先進的道德修養與法治意識,就應該結合生活實際,并適當的引入國內外的實時政治,以此增強教學的實效性。通過對經典事例和重大國內國際時事的深入分析、解讀,便能夠增強理論知識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譬如在講解“承擔責任”一課時,為給予學生提供一個直觀化的參考案例,教師則可以引入“韓國總統遭民群抗議遂被彈劾下臺”實際案例,從而讓學生直觀感受“任何人都必須為自身的行為負責”這一法律常識,以此助益于學生建構起責任意識,并以法律知識約束自身的行為。
2.3 聯系生活,實現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目標。校內外一體化是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之一,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實際中,教師也應該積極開發利用生活資源,從而做好課外延展工作。在開展課外延展活動的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生活資源的一些特殊功能,我們即可以組建學生進行課外科技活動抑或是調研活動,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實現課外教學的生活化,同時還能夠有效增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實踐的能力、同時還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譬如在教學“偶像與自我”有關內容時,教師則可以組織學生在學校內開展“對偶像的基本認識”、“自我重要性的研究”等主題調研活動。從通過這樣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理智看待偶像,并正視自我、發展自我,努力做一個獨立、理智的個體。
一、重視教學的設計與安排
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教學課程,其實一直都存在,只不過是在傳統應試教育下,長期被忽視。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但是因為種種因素,一直都是形同虛設。因此,加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小學生的指導作用,必須重視教學的創新,真正發揮它應有的教育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能夠做到以教材為基礎,但又超越教材。教材雖然能夠為開展教學提供一個方向,但是因為教材是統一編寫的,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地方的情況。教師如果僅僅是按照課本進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會使得學生對這種說教式的道德說教產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師要根據學校的情況、學生的情況,靈活的開展教學,這樣才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創設不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不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去,思考和理解這些知識。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進行自由的討論,讓每一個人都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使得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
例如,針對最近新聞上比較火的一個“老人倒地該不該扶”話題,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一起討論。教師可以先了解一下小學生的基本觀點,然后將小學生分為兩隊,一隊認為該扶,另一對認為不該扶,隨后讓這兩隊進行辯論并闡述自己的理由。通過唇槍舌戰之后,小學生會自己明白,碰見需要幫助的老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助他們,但是同時我們也需要保護好自己。通過這樣的一個教學形式,讓小學生參與其中,積極地思考和討論,會大大提升教學的效果。
二、善于從生活中挖掘素材
小學道德和法治教學和其他學科比起來,更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自由度。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的主題,選取不同的教學案例和教學形式來開展教學。因此,教師要對小學生有一個熟悉的了解,其中包括小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環境、個人經歷等,然后教師才可以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才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教師在和小學生的交流中發現,許多的學生對網絡安全的意識不強,容易被一些煽動性的言論影響,也很容易相信網上的一些陌生人。因此,教師針對這種情況,教師組織一堂“網絡安全”的學習課,來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教師可以列舉一些小學生比較熟悉的、就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案例,來引起小學生的注意。然后在進行相關的講解,讓小學生了解到網絡安全意識的重要性、網絡上存在哪些安全隱患以及如何應對他們。這個是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和小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比較高,對小?W生的作用也非常重大,教學的作用也會容易凸顯。
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來自實踐,最終也將指導實踐。因此,在進行小學道德和法治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教學的課堂拓展到實踐中去,讓小學生在切身參與中去感受,去體驗,這樣他們才會真正的明白這些知識的真正意義。
例如,在學習“感恩”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一起去附近的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為他們捶捶腿、唱唱歌、聊聊天,這些小學生作為獨生子女,平時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都是爺爺奶奶服務他們。通過這樣的一個形式,換他們服務,使他們感受一下平時父母的不容易,從而學會感恩,去一個獨立、孝順的孩子。又例如,由于現在網絡、電視的普及,小學生受到這些的影響,會認為吸煙、打架、吸毒是一個非??岬氖虑?,法律意識非常的淡薄,不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一定不可以觸碰的。教師可以帶小學生去在六一兒童節的時候去少管所表演,并給他們準備禮物,讓他們在和這些曾經失足的孩子的交流中,感受自由的可貴,提高自身的追求,強化自身的法律意識。
新課程理念也認為,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為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開展生活化的教學,讓兒童體驗生活這本無字的書,讓他們在這本浩瀚的無字書的世界中有意或無意地接受著方方面面的教育;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有營養,成功失敗都是收獲,從而提高兒童的生活力。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涉及的內容包含社會知識、道德規范、生活常識等等,大多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這也就決定了該門課程的生活性相較于其他課程而言更為突出。為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更要注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開展生活化的教學。讓每一名兒童都有機會,以自己的意愿為主導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學習與人交流,學習展示自我……讓自己的學習生活變得多彩,提高兒童的生活力。
那么,具體而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提高兒童的生活力呢? 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此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由以前的執行者,變成如今的組織、引導者,為生活力的培養打好基礎
孩子是課堂活動的主體,課堂活動的過程,是孩子們經歷“出現新問題”,交流“解決問題的想法與方法”的過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以前的執行者,變成現在組織、引導者。要充分尊重和考慮小學生的道德形成規律,在教學時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不斷優化教學關系,增強學生的道德體驗,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歷程中的重要一段。從顯性教育到“潤物無聲”、隱性滲透教育方向發展。如,學習完“家人的愛”這課后孩子們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濃濃的愛。課后筆者利用母親節組織學生和自己的媽媽到學校開展“懂得感恩 崇尚優秀”主題活動,活動中孩子們給自己的媽媽集體洗腳,表面看洗的是腳其實通過孩子的小手對媽媽腳的觸摸,表達的是母女(子)之間內心情感的交流,培養了孩子們從小懂得感恩的品質。在這些活動中,我們重視活動的德育、學生處理問題能力的發展等功能。學生通過活動可養成德性。人的很多德性,不是單純由學校教的,或從書中學的,還可以從玩中、從游戲中、從同伴交流中習得與養成。如果認為孩子們在活動中只是小孩過家家玩玩而已,那就錯了。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都非常認真地對待他們的活動并在此過程中投入極深的感情。
其次,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師生之間良好的協作交流,是促使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途徑之一。而且通過師生之間的協作、交流,有利于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為生活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課程上與同學和老師開展信息的交流和相互傳遞。最后,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和欣賞他人。例如在教學“假期有收獲”一課時,筆者就經常會組織學生一起交流自己在假期里的趣聞,或者是自己在假期學到的本領。通過讓學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假期收獲來幫助學生形成互相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同時也為學生進入新學期的學習做好準備。這樣才能促進相互協作的人際關系的形成,進而對教師開展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由開始的固化設計,變成組合優化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生活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具體包括生活指導式的教學和生活實踐式的教學兩方面。具體來說生活指導式的教學指的是,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將生活中的知識,比如說一些小竅門、小常識,或者是做人做事的道理等寓于其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師傳達信息的影響,進而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形成一定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態度。而生活實踐式的教學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和組織學生直接參與實踐的方式,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生活力,進而促進學生生活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學完“大自然,謝謝您”后,筆者組織學生走進農場開展撿麥穗活動。孩子們行走在田間阡陌小路上,彎腰撿麥穗,一改往日在父母身邊的嬌貴,不叫苦不叫累,當撿到一串串麥穗時他們神情中的那一份成功、喜悅與自豪感溢于言表,臉上的微笑是那么的真、那么的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邊撿邊玩中孩子們懂得了農民伯伯的辛苦和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
三、由開始的管理者,變成現在的參與、合作者,激發學生的道德良知
當前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如果學校有效開展一系列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有助于學生在現階段樹立正確的三觀,從根本上使學生的思想發生質的變化。另外,在國家和社會中想要培養道德素養高尚的人才,有效的情景教學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積極途徑。在初中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運用情景教學,有利于學生保持良好的思想,也有利于情景教學目標的實現。素質教育在目前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國家也是通過教育進行人才的培養與發掘,因此道德、法治教育和情景教學在日常教學的各個方面只有有效滲透,才能有效地幫助教學目標的實現,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切實實現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1]在中學教育過程中,中學教師要切實培養學生對事物的積極興趣,這樣不僅可以切實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通過課堂氣氛的渲染與學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更準確地實現教學目標[2]。情景教學作為一種手段和途徑,可以改善中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在情景教學中充分發揮情景因素的積極作用,切實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真正對學習感興趣。
二、情景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目前大部分學校教學都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是一種灌輸性的落后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被動地接受教學,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被動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師生缺乏有效溝通,課堂上教師處于絕對主導地位,沒有明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在情景教學模式下,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課堂活動中心,以情景為教學背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這個背景下,可以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可以充分解決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這充分說明,情景教學模式的重點在于打造以學生為本的新的教學模式。例如,有一門課主要要傳達給學生的思想有兩個內容:“生命能綻放嗎”和“如何敬畏生命?”,上課的老師應使用讓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在正式上課前,老師可以播放一首關于生命的歌,課堂上可以表現出“珍視生命”的氛圍,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有關于生命的視頻和照片,讓學生能夠迅速聯想到課本內容,保證學生對該課時內容的有效把握。
三、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教師對教學的重視程度直接決定著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對中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無視情景教學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大大降低[3],存在的問題很多。首先,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對體驗活動的設計過于單調,情景教學走馬看花,學生無法充分享受情景教學的和體驗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其次,教師對教材的依賴度較高,在實施教學時照本宣科,語言過于教條化;另外,學生對老師所講的教學知識理解不夠,學習熱情也不夠高漲。由于這幾點原因,使得情景教學在課堂上的應用效果并不好,同時學校也存在著監督不力的問題,學校的監督也是教育效果得不到實現的重要原因。
四、有效構建道德與法治教學
中學德育與法治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教師如何運用情景教學的形式,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充分理解和認識道德與法治的關系,這是每個教師都應該思考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開展課程,教師應該營造合適的教學氛圍,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來制定教學內容。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在營造教學氛圍時,教師要以教學內容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知識講解,同時還可以使用其它方面的教學工具[4]。
五、情景教學在初中教學融合的重要意義
1.情景教學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狀態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以及對事物的認知還不成熟。首先,認知的發展遵循著客觀到主觀的規律,也遵循著從抽象到具象的發展特點。并且初中階段的學生處在一個特殊的年齡段,這個年齡階段是一個過渡的階段。青春期的學生對任何事情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極強的教育可塑性,因此要努力提高青春期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5]。但是初中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此,老師需要使用情景教學,給予學生合適的引導。在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的時候,需要創設相關的教學情景,將情景教育和課堂教學進行融合,在課堂當中使用生動的語言,利用新奇的事物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的興趣。這樣可以在課程教學中讓學生產生情景遷移,集中注意力,同時能夠渲染教學氛圍,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2.情景教學更加貼合課程教學的任務和目標在初中課程課堂當中應用情景教學的方式,更加貼合新課標改革要求。這對學生創新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景教學更加貼合課程教學,并且也更加貼合課堂教學的任務以及教學目標。在課堂中應用到情景教學,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切實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可知,在中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情景教學模式是實現中學課程教學目標的有效方法。3.情景教學更有利于創造課程教學學習氛圍課程教學和情景教學的有效融合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展,這樣可以更好地營造課程教學的學習氛圍。在課程教學當中融入情景教育,可以使課程教學變得更加的豐富立體,讓學生更容易地理解學習內容,對學生的終身的學習起到很大的幫助。4.情景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進行初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情景教學的融入。在課程教學課堂中融入情景教學方式,可以極大程度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當中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比起那些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帶著積極情感投入課程學習的學生,更容易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讓課程學習變得更加的輕松、愉快。情景教學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讓他們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6]。在日常進行初中課程教學的時候融入情景教學,這對課堂氛圍的營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課程學習中非常重要,它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指標。在進行日常初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實時注重情景的變化,通過在課程教學課堂當中融入情景教學,幫助學生時刻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進行課程學習。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老師需要借助情景教學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需要根據新課標的標準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保證學生可以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進行學習,保證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以及學生終身學習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陳鴛鴦.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8,No.098(14):27-28.
[2]沈曉春.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學習(下),2014(7).
[3]徐欣.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2017,000(004):81-81.
[4]馮會娟.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J].中文信息,2017(1).
[5]烏蘭.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以烏魯木齊市第86中學,第60中學為例[D].新疆師范大學.
本學期我承擔六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工作任務,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強職業道德,掌握教育規律,拓展學科知識,強化專業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過程。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制定本學期工作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本班多數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很感興趣。由于本班留守兒童較多,缺乏家庭教育,導致了少部分的學困生,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困生的教育和引導,讓他們盡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分析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教材是從2020年春季正式實行,全冊共四個單元,分別是第一單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第二單元(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第三單元(多樣文明
多彩生活),第四單元(讓世界更美好)。
1、通過第一單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的教學,使學生懂得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學會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寬容的意義,養成友愛寬容的品質,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學會思考過去的事并從中得到經驗和教訓,從而完善自我,讓自己做得更好。
2、通過第二單元《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地球的健康關系到人類的安危,從而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懂得環境保護的方法,并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自覺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舉手之勞做環?!钡淖杂X性并從自己的身體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
3.通過第三單元《多樣文明
多彩生活》的教學,了解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蔽拿魇嵌嗖实模祟愇拿饕蚨鄻硬庞薪涣骰ヨb的價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能為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4.通過學習第四單元《讓世界更美好》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世界上各個國家只有團結起來,形成共識,達成共通,互惠互利協同發展,才能為人類世界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對于學生們認識我們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也有一定的引導意義。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環境,需要我們人人努力為之奉獻力量。世界是多邊的不是單邊的,只有熱愛和平,用科技發展造福人類文明,才是地球家園上每一個成員共同的責任。
三、教學目標:
1.懂得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
2懂得寬容的意義,養成友愛寬容的品質,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
3.
懂得反思的意義,養成反思的行為習慣,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
4.初步了解全球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等狀況,以及各個國家和地區采取的相關對
策,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初步了解自己擁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樹立有權利也有義務的觀念。
5.
了解我國曾經發生過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災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們在災
害中團結互助的可貴精神,學習在自然災害中自護與互助。
6.養成通過自主查閱資料學習歷史的習慣:了解環境與人類文明發展之間的依存關
系,能夠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7.
初步感知身邊可觸可感的資源對人們的重要性,爭做環保小衛士。
8.
知道科學技術與運用是如何推動社會的發展的。
9.
通過收集中國在聯合國的聲音和聲影,整理中國參加聯合國活動的具
體事例,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10.
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環境。
四、教學重難點:
1.
懂得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學會如何尊重自己、他人。
2.
懂得寬容的意義,學會如何寬容。
3.
懂得反思的意義,養成反思的行為習慣。
4.
明白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養成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5.
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種類、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預防自然災害。
6.
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發祥地;知道要保護文明世界的文化遺產。
7.
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尊重文化多樣性。
8.
知道科學技術對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影響,明白科技改變世界,科技讓夢想成真。
9.
知道國際組織的分類及重要作用,了解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構成和作用,明白中國與國際組織的相互交流、支持作用。
10.
知道戰爭帶來的傷害,明白和平是世界潮流;知道中國為推動和平做出巨大的貢獻。
五、教學措施:
1.讓“四種能力”的培養貫穿于課堂教學,轉變過去“滿堂灌”的教學觀念。
2.課堂教學應體現對兒童的尊重,理解和關注,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道德與法治。
3.建立學習小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體驗,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學習生活。
關 鍵 詞 中小學法治教育;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1-00-03
21世紀是一個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的時代,又是經濟全球化、國際化、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時展的改變勢必給教育帶來重要挑戰,教育要能夠幫助年輕人為適應未來變化做好準備。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與此同時,小學品德與生活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這一系列變化都可視為教育對時展的積極回應。那么,當教育指向核心素養,作為德育主渠道的品德課堂應該如何回應?以下,筆者試以今年秋季剛剛投入使用的浙教版《道德與法治》第一冊教材為例,作一探討。
一、嘗試跨學科主題教學,變“學科教學”為“學科整合”
未來的人才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跨越文化差異、觀點差異,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具備批判和創新思維……都至關重要,而這些素質無一例外都是跨越學科的綜合素養。對于學校教育來說,讓學生具備這樣的素質,就需要有超越學科教育的“大教育”觀念。[1]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品德課程逐漸融合了品德、歷史、地理、心理等多個領域,成為一門綜合性課程。2016年秋季起,新啟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將法治教育作為重要內容。這要求我們必須深入理解當前的課程內容結構,超越拼盤式的綜合課程狀態。
2015年下發的《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圍繞立德樹人,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依據國家課程標準與學生核心素養要求,全面梳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重復交叉的內容,提煉課程整合主題,整合相關課程內容,增強課程實施的綜合性。實踐中,我們也在不斷深化對綜合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有教師在教學“美麗的校園”一課時,打破學科思維模式,嘗試以跨學科主題教學實施整合,引導兒童進入廣闊的綜合課程生活。
【教學片斷】
活動一:結合學校入學教育活動,領著孩子們參觀校園。從校門口(認識校名)――操場(活動設施)――教學樓(各年級教室、專業教室和教師辦公室)――學校的其他場所(廁所、圖書館、醫務室、體藝館等)。
活動二:我是小小安全員。與班主任一起開展班隊課,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激發學生對安全問題的關注,出示視頻或圖片,引導學生討論:這樣做會造成怎樣的后果?
活動三:畫一畫學校最美的地方。與美術課整合開展教育,先組織學生說一說“我心目中學校最美的地方”,然后畫下來,在全班展示。
活動四:“啄木鳥小隊”活動。組織全班分組成立校園安全護衛小隊,討論決定小隊稱號。然后,組織成員分工合作。午間,教師實地觀察學生的活動情況,對校園中學生的不安全行為進行提醒。[2]
于是,在這個美麗的入學季,孩子們開心地探究,驚奇地發現,快樂地學習,充分體驗著新校園、新生活,而樂于觀察探究、善于團結協作、注重親身實踐等多種素養教育浸潤其中。這樣的教學,我們很難將其定義為品德課、美術課或是其他某一門單獨的課程。它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學科知識的灌輸,通過整合各學科教學內容,找到了入學教育、班隊課、美術課等學科的連接點,由此賦予學生無限的空間、無盡的歡樂和無窮的創意。
“道德與法治”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在尚以分科教學為主的今天,我們應該具有這樣的意識和行動:要從“學科人”中走出來,升級為“教育人”,或嘗試學科間整合,或進行跨學科教學,或與各類活動、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統籌安排教學。比如,兩位不同學科教師配對研究一個教學主題,討論制定教學計劃,討論每個主題的素養發展目標等。以整體的視野把握教學,開拓全新的教學時空。
二、促進深度體驗與探究,變“落實知識”為“養成素養”
19世紀,課程的經典問題是“什么知識最有價值”;20世紀,課程的經典問題是“誰的知識最有價值”;21世紀,經典問題成為“什么知識最有力量”。而核心素養的提出,正在促使老師們重新審視課程價值,即從關注知識為本的教學觀真正轉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這要求我們必須促成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新課程實施多年來,體驗探究等學習方式逐漸為品德課教師所熟悉和運用,但是往往并不深刻,甚至流于形式。比如,學生可能會在品德課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但往往是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一些只需要低階思維,并且對活動參與要求不高的任務。而真正指向核心素養的品德課教學必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以“身”體之,以“心”悟之,實現深度體驗與探究,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我們一起做”教學片斷1】
師:請同學們兩兩并排站立,將兩人靠近的左腿和右腿在腳踝處綁住,變成“兩人三足”。請大家聽口令一起出發,比一比哪兩人最先到達終點。
學生開始游戲。
師:游戲結束了。請參賽同學談一談比賽心得,獲勝者說說成功的秘訣。較慢到達終點者可以分析問題所在,并講一講從中吸取的經驗與教訓。
生分享略。
師:我們請較慢到達的同學再做一遍,我們一起為他們鼓勵加油。
師:接下來,請同桌一起畫一畫剛才的比賽。
同桌合作畫畫。
師:請同學們講一講畫作的創作過程,哪部分是自己畫的,哪部分是同桌完成的,哪些是一起畫的;并為自己的畫打分。
師:同桌一起和畫留個影。老師來拍照。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教師以游戲和畫畫這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為中介,引導學生在“一起做”中學習與合作,從中認識和體驗“規則”。對于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不急于糾正,而是引導學生討論怎樣“一起做”才能做得更好,引導學生在自我反思中總結提高。難能可貴的是,教師讓在第一次游戲中較慢到達的孩子吸取經驗后再次做游戲。在這樣的深度體驗與探究過程中,孩子們積極思考,尋找問題解決方案。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與運用過程,更是兒童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過程。它指向學會學習、自主發展等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道德與法治》第一冊教材中,有諸多能夠引導學生深入體驗與探究的課題。如“親親熱熱一家人”可以結合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一起參加,從而為整個單元學習創設溫馨、愉快的氛圍,有利于學生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歡天喜地過新年”一課則可將元宵節的活動和體驗作為寒假社會調查,開學后作主題交流……
當教育指向核心素養,我們必須深度思考品德課堂的學習方式,真正促進學生在學習實踐中追求技能、知識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位、多層次目標的綜合發展。這要求我們改變教師講解分析、技能逐項訓練的模式,甚至可以更大膽些,讓學生來設計課堂體驗和探究活動等。如此,才能真正轉變品德課堂的學習方式,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三、歸還學生學習自,變“課堂控制”為“共享學習”
朱小蔓教授曾說到:“只會統一化、標準化教學的老師,不遠的未來可能會被互聯網取代而‘下崗’,只有有獨特魅力的老師才符合未來教師的標準?!边@句話在推動核心素養教育的背景下重新審視,有著特別的意義。[3]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網課、慕課、網易公開課……正在深刻地改變教育模式。它不僅是對學習者的沖擊,也對教師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戰。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這勢必要求教師歸還學生的學習自,扭轉“知識人”的“專家”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一起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我們一起做”教學片斷2】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做小花。這里有一些信封,每人一個,請每一小組的組長發給組員。每個信封里都有制作小花的材料。老師也是其中一個小組的一員,和大家一起做。
電子白板出示要求:
(1)在兩分鐘之內完成一朵小花,音樂停止時結束。(2)完成后請組長舉起小花,其他組員坐端正。(3)大家一起把桌面整理干凈,把垃圾放進垃圾袋里。
采訪環節:一位學生采訪做得最快的一組:你們為什么做得這么快?是怎么做的?一位學生采訪做得慢的學生:為什么慢了?一位學生采訪老師:老師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也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和合作者。對于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老師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不急于糾正,而是通過讓學生采訪同伴和老師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悟,在交流中反思和總結提高。如此,變“課堂控制”為“共享學習”,老師和學生“一起做”。他們互相配合、互相信任、互相謙讓,一起解決問題,感悟規則,領悟合作需要合理分工,體會合作的快樂。這樣的品德課堂不僅僅是知識的分享與獲得,更有溫暖貼心的師生交往、生生交往。
核心素養時代的課堂需要教師不斷思考課堂之于學生的意義與價值,轉變自身角色,與學生分享學習與成長。當能力、情感等成為教師著重關注的課堂學習內容時,“就有了一個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師與一群同樣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學生之間的學習交往。教師將自己置身學習之中,把學生‘代入’共同學習的狀態,教師可以有情感表達,可以有質疑和追問,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學生,只有這樣以學習共同體的身份出現的最本真的教師,才會真正打動學生、感染學生、發現學生。” [4]
參考文獻:
[1][3]當教育指向核心素養[N].人民日報,2016-11-24(17).
關鍵詞: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428(2012)12-53 -02
大學生的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品質與法律意識形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大學期間,如果能對學生們進行積極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學生們必然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長期以來,我們對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比較重視,卻對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二者的有機結合有所忽視??倳洀娬{:“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大學生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要使大學生們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只有真正把這項工作做好了,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
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合格人才要求加強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并使二者有機結合,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今天,兩者結合的重要性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道德教育需要法制教育的支持
道德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體現。道德建設是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文明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們教書育人的目的之所在。
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轉型時期,傳統的發展模式脫離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協調發展,使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錯位,心態被扭曲,從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以物為本的思想和行為,形成人的物化。表現在社會生活中,就是拜金主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誠信喪失等等社會現象。而大學生們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發達的網絡時代,他們對社會的了解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社會上的種種不健康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學生們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有少數學生存在著世俗化的理想追求,一切向“錢”看,功利化的價值選擇、實用的人生態度,有的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但青年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之中,所以我們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貫徹“德育為先”教育理念。這就對我們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钡赖掠^念呈現出了復雜多變的特征,道德教育就更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而這個要求并不是僅僅依靠道德教育就可以滿足和達到的,因為道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在當今社會急劇變化、思想觀念多元化的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的違法犯罪情況有上升的趨勢,這就說明完全依靠道德教育來解決一切問題是不夠的。
比如,交通肇事后故意殺人的藥家鑫,終于受到了法律的嚴懲。對此,新華社發表評論,認為“這一結果,體現了司法的公正,也彰顯了社會的公平正義”。 藥家鑫交通肇事將被害人撞倒后,不但不予施救,為了逃避責任,反而選擇殺人滅口,被法院認為“犯罪動機極其卑劣,手段特別殘忍,情節特別惡劣,后果特別嚴重,屬罪行極其嚴重”。對于這樣一個如此殘忍、如此惡劣,所犯罪行如此嚴重的學生,僅僅依靠道德教育,就能讓其改邪歸正,恐怕就連藥家鑫自己都無法保證,事實上,教書不育人的所謂“精英教育”,已引起社會有識之士的強烈質疑。藥案告訴我們,對法律沒有應有的敬畏,法律知識的缺乏是此案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完全依靠法制教育是不夠的
馬克思說:“對于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我的行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領域?!?/p>
法律是一種外在的、他律的規則,它通過最基本的規則來調整人們的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總體利益。法律知識的教育對于樹立社會秩序,規范人們的行為,對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紀守法,對于懲戒和預防犯罪,促進社會安定,維持統治階級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但法律只能調整人們的行為,卻無法約束人們的思想。
法律是通過強制性的力量抑制人的非理性沖動,達到制止人們作惡、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但法律只能禁止人們做壞事,不能強迫人們做善事。一旦法律的威嚇力量不存在時,仍然只能為惡。因此法律對非善行為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于:(1)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2)法律作為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3)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
比如,佛山兩歲女童小悅悅遭兩車碾壓而18路人漠然相視;湖北長江大學大學生舍己救人犧牲卻遭遇撈尸者勒索;南京彭宇案后,我們看到了中國社會的道德底線在快速沉淪;等等,使我們意識到在今天這個社會中,完全依靠法律手段來解決一切問題,有時也是無能為力的,我們應當對之施以道德拯救,去治療集體性冷漠,還人性與生命之美。
三、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結合有利于大學生成長
道德與法律是人類生活中的兩大基本社會規范,兩者是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
黑格爾說過:“道德是法律的補充,法律是道德的監護,沒有法律支撐的道德是蒼白無力的?!?/p>
無疑, 強化大學生的道德意識, 提高大學生道德水平, 除了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 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下, 更需要加強法制教育,使二者有機結合。
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可能性在于: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都致力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道德教育強調的是自律,而法制教育強調的是他律。一個人的行為違反了社會道德規范,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和社會輿論的批評;而法律不能懲罰非道德行為, 只能懲罰違法和犯罪的行為。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側重點不同,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互補。法律與道德同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它們相互影響又相互滲透,其社會功能與社會價值具有互補性。在社會發展多樣化、思想觀念多元化的社會轉型時期,加強對道德與法律的共性研究,促進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是全面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貫徹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的重要保證。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創新理論的提出為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提供了理論依據。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和占主導地位的道德體系所追求的價值目標總是一致的。道德要求人們應該為善, 法要求人們的不得為惡。用法律和道德各自功能上的優勢彌補對方的劣勢, 能使二者共同發揮最大的作用。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的提出,深刻地說明了道德與法律在國家治理的理念和目標上的一致性。在國家治理中,通過德治促進人的本質的向善,通過法治抑制人的本質的向惡,法德并舉,剛柔相濟,才會國泰民安,長治久安。有專家說,“道德教育就是通過道德價值準則和道德信仰方式來實現法律的正義價值,將外在的法律規范轉變成內在的道德義務,從而為法律獲得道義上的尊嚴、為法制的推行奠定思想基礎;法制教育通過宣傳法律制裁所引起的心理效應來抑制或弱化行為人的違法犯罪動機,是把德治教育所提倡的價值觀念通過外在行為要求轉化為內在思想需要,實現對社會個體道德品質的塑造?!?/p>
人的素質是一個多層次的有機統一體,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是這個有機整體中不可缺少的兩種基本素質,它們決定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目標和發展方向。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社會的棟梁,他們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養如何,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前途和命運。只有培養出品德高尚,遵紀守法的高素質人才,國家的未來才有保障。因此,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兩項重要內容,如何促進兩者的有效結合,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素質,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
道德教育使人們向往光明, 遵從善德。法制教育使人們遵紀守法,敬畏法律;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結合是人類發展自己、完善自己的重要途徑。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是一種社會意義的教育,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是學生健康成長與成才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