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6 10:21: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護理與康復的關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康復護理;護士;角色
康復醫學是對患者在身體功能、精神和職業上實施康復的學科。服務對象包括殘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和以及疾病恢復期患者等。其目的在于使患者減輕痛苦,盡量減少繼發障礙,使殘余的功能和能力得到維持和強化,最大程度地恢復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質量。由于康復醫學服務的對象、治療目標和工作方式不同于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所以康復護理和臨床護理也存在著不同之處??祻妥o士以特殊治療手段和優質服務賺得病人的信譽,充分施展了角色的作用.“角色”是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中的專門術語,是在社會結構或社會軌制中一個特定的位置,每一種角色只是一個人的一個方面。在康復護理中,護士的角色呈現出了多元化,以下本文予以詳細闡述:
1 護士在康復護理中的角色
1.1教練的角色
康復護理的對象是主要是殘疾者和慢性病患者,因此恢復患者的殘余性能和能力,減輕殘疾和因殘疾帶來的對社會交際、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提高其才智和功能,以使他們能重新回到社會是康復護士的任務.康復護士結合護理工作,把握康復時機,在障礙還未泛起時,制定康復護理計劃,采用理療法,以自動運動為基礎的,包括理療,磁療,以增強肌肉的鍛煉、傳統醫學治療、心理治療、功課治療等方法,特別是對殘存性能強化練習、糊口流動能力練習。如一房距離缺損修補術后第一天因腦拴塞引起肢體癱瘓的病人,在天天作cPT(胸腔物理療法),針灸,穴位磁療,穴位推拿的同時,應加強病人的患側功能練習、輔導器具使用聯系,此外,“根據不同性質、程度和種別的患者,教會不同的處理和轉移,把握早期預防并發癥的措施,如預防發生褥瘡,呼吸道感染,關節攣縮,畸形和肌萎縮,關節流動能力練習和呼吸功能練習,冠心病預防措施和運動治療方法等?!?/p>
1.2知心朋友的角色
護士應首先接受病人的殘疾或疾病,并評估病人對其殘障疾病的反應.以真誠、同情和關心的立場,鼓勵他們,讓病人知道他是全然被接受的個體。籍此病人可獲得勇氣,以承信自己與凡人的差異之處,而不感覺到羞恥或悲傷.護患關系屬于介入一匡助型,兩者之間應是一種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激勵的合作關系.匡助他人不是為了達到個人目的,應毫無前提地真誠對待,精心護理,熱情接待,互相溝通,用真誠的心去感化那已破碎的心,使病人鼓起勇氣,面臨現實,進步糊口的決心信念。在護理過程中,護士應通過觀察病人的言行,準確理解病人的感情和需要,同時通過與病人的交談和對病人的匡助取得他們的信賴,才能施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動介入我們制定的康復護理計劃,唯有此才能讓我們的護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1.3輔導員的角色
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證實,影響健康和導致疾病的因家除生物因素外.還有環境、糊口方式、衛生服務和生物遺傳因素。此外,還認為心理狀態與軀體性能狀態有緊密親密關系,心理狀態影響著健康,心理因素能導致疾病.因此,要把康復對象當整體來考慮,使健康服務不限于解決軀體方面的題目,還要全面考慮精神的、社會的、教育的和職業的需要.在護理過程中,要了解病人心理、糊口環境的基礎上,分析其致病因素,健康狀態決定因家和不良健康狀況相關因素,結合病人的文化涵養,受教育程度及致病危險因素的熟悉,制定適應各個病人的康復教育計劃,如:防止疾病發展的教育,護士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向病人講解有關疾病的治療,護理和預防保健知識,使病人知道更多有關健康和疾病的信息,不是被動接受康復護理,而是熟悉到介入護理的價值,并主動介入;病因預防輔導,我們對冠心病和手術患者利用講課,個別交談,圖書、宣傳冊幻燈、錄像等進行出院指導.“并定時舉辦各種不同類型學習班,目的是減少或消除致病危險因素,防止疾病發生;臨床預防教育,主要是預防各種并發癥,減輕傷殘程度,促進功能性康復和心理康復.”
2 康復護理中對護士角色的素質要求
2.1崇高的職業道德
作為康復護理的護士應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具有三心,愛心、同情心和耐心,能夠充分體諒和理解患者的遭遇和處境,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面對身心殘疾的服務對象,面對生活護理上需要作出巨大努力,語言溝通上需要不厭其煩的患者,面對福利待遇不如綜合醫院的現狀,護士應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2.2綜合素質的培養
隨著產業與科技的發達,意外事件和交通事故增多,致使殘障者人數愈來愈多.在整個疾病過程的各個階段都需要貫串康復的思惟與實踐,從早期開始的康復護理對于保護功能,加快恢復和預防殘疾起到非常的重要作用。所以說康復護士的責任是了解病人所面臨環境變化.匡助他改正不恰當的適應行為,增強適應能力,并充分利用個人的能力或潛能來達到最大程度的健康(功能)水平。因此,康復護士留意增強康復護理意識,并有健康體魄和情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以充沛的潛力、飽滿的精神,豐碩的知識,如懂得一些物理治療,功課治療,心理治療,語言治療,運動治療,體裁治療和中國傳統治療等知識,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護理流動。由此可見,康復護理有自己的特殊性,康復護士在思惟素質,知識結構,技術及技巧方面也需要更高境界的追求。
2.3敏銳的觀察力與良好的表達能力
在與病人接觸過程中,應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了解病人,運用各種感觀獲取病人的直觀資料。在治療及護理過程中提出并解決問題,同時要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及新發生的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要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宣教方法要得體,病人及家屬易于接受。對于住院后產生恐懼、孤獨、焦慮的患者要給予適當的關心與安慰,用溫暖、平近的話語與他們進行交流,認真傾聽他們的感受,幫助盡快熟悉醫院環境,適應各項制度,建立遵醫行為。
2..4建立和諧護患關系
首先,護士要為病人創造一個有利健康的恬靜治療環境,包括糊口上的恬靜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護士要知足病人的生理基本需要,如充分的睡眠和休息,營養豐碩的飲食,排泄體內廢料等,還需與病人交談,了解病人的糊口習慣,多方面知足病人需要,并用康復護理程序解決碰到的護理題目。對病人要熱情,真誠。護士的熱情,應與非語言的溝通結合起來,表達感情,溝通思惟。非語言的溝通是以人們的步履和立場進行的,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語調,音量,步態,手勢,撫摩和眼神等。常常留意觀察病人的真實感情,如病人向護士敘述自己的病情或詢問治療時.護士表現出不耐煩或問非所答.使病人感到護士不尊重他,不愿意匡助他減輕優慮,影響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俞曉萍,陳燕梅.《淺議康復科護士的角色》,載《中國臨床康復》.1999年第8期,第34頁。
關鍵詞:整體護理醫患關系醫學護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74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322-01
在整體護理模式中的護患關系,和其他形式的醫患關系是存在很多不同之處的。在筆者看來,這種不同之處的最大特點就是整體護理中的護患關系其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滿足患者的需要,同時其也呈現出所有護患關系的共同特點,就是要滿足對疾病的治療,來促進患者的康復。目前整體護理模式中的護患關系還呈現出許多問題。
1護患關系在整體護理中的意義分析
互換關系是一種極為特殊的人際關系,這是在特殊的醫療情境中一種被具體化的人際關系形式。護患關系同時還是一種工作性質的關系,構建出和諧的護患關系是每一個護理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要求。同時,護患關系還是一種人際之間的信任關系,也就是說護理者不僅需要尊重患者,患者也需要對護理者加以尊重,彼此之間的信賴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基礎。最后,護患關系是兩個組織之間的關系,是護理者與患者兩個群體組織之間的關系。
良好的醫護:護患關系在整體護理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發揮出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說在一段整體護理中,一旦護患關系不和諧的話,例如說護士將自己在生活中的個人情緒和心理因素等帶入到了工作中,就會影響到醫護關系,也必然影響到護理質量的提升,最終可能會影響到患者的康復治療。在整體護理中,進行護理工作的必然前提,就是要具備良好的護患關系,這樣可以讓患者感受到來自護理工作者的真誠態度,從而減輕自己的壓力。在治療以及康復的過程中,患者會感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例如陌生的環境以及來自疾病本身的壓力等,那么來自護理者的良好態度和真摯情感可以讓患者在更加輕松的心理環境中度過自己的療養階段?;颊咝那榉潘闪耍厝豢梢愿臃e極主動的配合治療,這就可以促進患者身體的康復。而筆者在實踐中發現,緊張的護患關系會讓患者的心理壓力變大,甚至可能導致患者的情緒發生惡化,嚴重的影響到患者的康復進度。
筆者認為,在整體護理模式下,患者和護理者之間必須要構建出和諧的護患關系,這種構建的主要因素需要由護理者來承擔,護理者需要主動的,積極的配合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給予患者身體和心理上的護理,讓其可以在更加輕松的心理狀態下實現身體的康復。
2如何推動整體護理模式中護患關系的進步
護患關系是一個牽扯到多個人物、多個維度的復雜關系,但是最終的主導權還是把握在護士手中的。下面筆者就從多個層面來分析如何在工作中構建出和諧的護患關系。
2.1意識層面――更新護理認識。目前我國醫學界在對護患關系的認識上一直存在更新和進步,尤其是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伴隨著醫學模式的更新,護理模式也隨之發生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都直接影響到了護患關系。那么護理者也需要隨時根據變化來更新自己的認識?,F代化的護理學,對護患關系的認識是患者和疾病之間呈現出整體性,而患者與醫院、社會都呈現出整體的連帶性,所以護理者需要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來思考如何更好的解決患者的疾病,然后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從而用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來解決。在整體化的護理模式中,護患關系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護理者需要將患者看成是一個社會學上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患者,或者是自己的客戶。護理者需要尊重患者的尊嚴,同時也需要聽取他們的意見。從患者入住醫院之后,護理者需要全方位的參與到患者的診斷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護理者需要始終表現出自己的誠意和認真敬業的態度,從而讓患者感受到自己的真誠。
2.2交流層面――重視溝通。對患者的護理,實際上很大一部分都是針對心理的護理。而很多患者因各種問題在護理期間表現出各種的不配合,對此護理者需要更加重視溝通的使用。筆者以自己的實踐經歷來談及如何更好的利用溝通來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筆者曾遇到一位患者,該患者因為自身疾病和家庭經濟壓力較大,所以在入住之后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心理緊張狀態,筆者多次試圖進行溝通都沒有取得進展。于是筆者試圖轉換方式,在下班之后,身著便裝來到患者面前,以朋友的身份去關系這位患者的身體狀態,就患者所面臨的巨大經濟壓力進行了交流,并且為患者提供了諸多建議。在此之后,筆者與這位患者的醫患關系取得了質的進步,根據觀察記錄可以明顯看出,患者在此之后的身體狀況恢復速度明顯加快。這次實踐經歷,讓筆者更加重視到與患者的人際溝通,在護患關系中的重要作用,也帶給筆者許多思考。在傳統工作形式中,我們與患者的溝通始終都是以護士的身份來進行的,這樣與患者之間始終都是工作關系。
2.3根本層面――提升工作質量。前文所提及的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實際上輔助層面的工作內容,最根本來看,提升護患關系是要從工作質量入手的。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對疾病的治療開始使用更多新的手段和方式,這需要護士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存,可以根據全新的醫療技術來設計更適宜疾病治療的護理方案,不然可能會導致護理方案與醫生的治療方案之間存在脫節,甚至是矛盾之處,這樣會大大阻礙患者的康復進度。除此之外,護士還需要具備更認真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這樣才可以完成更換的護理工作。
3結語
護士的性格與行為習慣會對護患關系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而患者的個人性格也會影響到護士如何設計護理方案,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為了可以構建出更和諧的護患關系,筆者認為護士應該常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真正做到了尊重患者。在具體工作中,需要更加有耐心來進行溝通,用更和諧的人際關系來促進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史順玲.對護患關系的認識[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01)
[2]董華飛.護患關系緊張的成因初探及防范[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1(01)
【摘要】 目的 探討康復科護理工作的新模式。 方法 通過分析康復科患者疾病特點,治療要求,心理特點,康復科護理現狀,結合康復護理工作專科發展的需求,審視我科以往護理工作,提出新的護理工作模式。 結果 制訂新的護理工作模式使護理工作更標準化、制度化、專業化,有利于康復科護理向??瓢l展,更適合康復患者。 結論 在實行新的護理模式后,患者康復理念改變,康復知識知曉率提高,康復護理技術使用能力提高,患者心理疾病發病率大大減少,護理服務滿意度提高。
【關鍵詞】 康復科護理,護理工作模式
目前大多數醫院康復科的護理工作模式雷同與其他科室,沿用臨床使用的護理工作模式,沒有向康復??谱o理發展,科室護理人員的康復專科知識薄弱,已經不適應康復科的??瓢l展,滿足不了患者康復的需求。現在康復醫療正在積極的專業化,臨床使用的護理工作模式已經不適應康復專科的發展。我院成立康復科已經三十多年,以前科室護理一直使用其他科室使用的功能制護理工作模式,前幾年實施了責任制護理工作模式,去年又調整護理模式,開展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化優質護理工作,雖然護理質量提高了,但發現我科醫療與護理上出現斷裂面,特別在我科擴建后,隨著康復醫療走向專業化,醫護之間的斷裂面增大。針對這種狀況我科制定了新的護理工作模式,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 資料: 選擇2012年4-6月實施改革護理工作模式前本院康復科病人145例為對照組,其中男109例,女36例,年齡19-86歲,平均(59.64±9.75)。選擇2012年9-11實施改革護理工作模式后本院康復科病人152例為實驗組,其中男105例,女50例,年齡28-84歲,平均(60.26±9.20)。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 方法:護理工作模式
2.1 配合科內開展的團隊工作方式,護士積極轉變臨床護理觀念,參與康復工作團隊中,按照護理工作程序,實行康復護理:評定病人的殘存的功能和能力,做出護理診斷,設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改變以前“替病人做,幫病人做”為主的護理方式,實行“教育、支持病人做”,幫助病人制定決策、控制其的行為、使病人獲得康復知識和技術。同時及時協調病人、醫師和治療師之間的關系,積極配合康復醫師和治療師對病人進行康復訓練,確保康復治療方案在病房的實施,康復訓練在日常生活的延續,使病人最大限度的恢復功能,重返社會。
2.2 使用規范的健康教育流程,針對患者實施適合患者的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注重心理護理。
2.3 工作制度的彈性變化。由于白日患者在治療區進行康復訓練,白班病房幾乎是空的,針對這情況,我科1)調整了對患者的護理工作時間,充分利用病人在病房的時間做好護理工作。2)白班分派護士到治療區協助治療工作,加強安全防護和與患者的交流,掌握患者的治療情況,并增強與治療師的互動。
2.4 把康復護理技術固定到護理工作流程中。培養護士使用康復護理技術的工作習慣,確??祻妥o理技術的實施和推廣?;颊呷朐簳r針對患者進行康復評定,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評定,語言和吞咽功能的評定,心理的評定,根據評定的結果制定患者的護理計劃。使用并教學良肢位的擺放、轉移技術,吞咽功能的訓練,有大小便護理問題的使用并教學二便護理技術等。床位責任護士跟蹤患者康復護理技能的實施和學習訓練,做到患者入院時有評定、護理診斷和護理計劃,住院中有持續的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實施,實施情況有動態的反饋,出院時有護理評估和結果記錄,出院后電話訪問一到兩次。
2.5 加強科內護士的康復護理知識的普及:每周業務學習一次,每月護理查房一次,并要求護士參加科室醫生和治療師的學習;康復技術由具有康復護理專業知識的主管護師帶教,要求人人過關;主管護師參與病歷討論和新病人查房并制定和修改、完善護理計劃。床位責任護士確保護理計劃的實施和實施結果的反饋。
2.6 增加質量控制護士的人數,配合護士長監控科室的護理質量。我科有床位62張,設立兩位質量控制組長負責科室的護理質量的管理,保證科室護理質量監控的持續性。
3 評價指標
3.1 住院患者護理服
務滿意度調查表:由我院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入出醫院的接待,護士服務態度,護士的專業知識,護士的儀表,護士的專業技術,最滿意或最不滿意的護士等。
3.2 住院患者康復知識知曉率調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康復治療知識,康復自我護理知識,預防和護理并發癥的知識,飲食知識四項,每項包含四至六題問題,每項中的問題答對50%以上者為知曉。
4 數據處理。數據均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進行兩組住院患者康復知識知曉率(%)比較,見附表2
組別 例數 康復治療知識知曉率 康復自我護理知識知曉率 預防和護理并發癥的知識知曉率 飲食知識知曉率
討論
1 改革護理工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護理工作模式是為了滿足病人的護理要求,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和效率,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數量,設計出各種結構的工作分配方式。同時,根據不同的工作環境、條件、工作量等各種因素,來選擇適合本與院、本地區符合國情的護理工作制度[1]。其的核心是護理模式,合理、適當的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實現護理模式,反之則會阻礙它的完成[2]??祻妥o理與臨床護理有著不同的護理模式,決定了康復護理的工作模式不能雷同臨床的護理工作模式。目前我國的康復醫學在迅速的發展,各綜合醫院的康復科在陸續建立或擴展,康復科的護理工作也必然在發展,如何使護理工作適合康復??频拈_展,并能促進康復專業的發展,引起臨床護理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隨著護理模式的改變,護理工作模式的改革成為了必要和必然。
2 改革護理工作模式可加強工作團隊關系,保證患者、醫師、治療師以及護士間有效地溝通,為患者提供優質、安全、溫馨、有效的護理服務,讓患者的時間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積極促使患者主動“動起來”,保證康復訓練在病房中的持續性,滿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真正受益。我科在改革護理工作模式前,護理工作主要是“替代護理”模式,幫助患者,完成患者的護理需求,患者一般是被動接受各種護理及康復治療措施,不能主動參與康復訓練中,進行工作模式的改革后,護理組改變以往被動執行醫生醫囑的工作方式,積極發揮護理組的主動作用,掌控著患者的一切情況,能及時反饋患者的康復進展,并及時協調工作團隊的各方的需求,使患者認識到主動進行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積極的、主動訓練和堅持使用正確的康復理念,同時極大地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和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融洽了醫護患的關系,減少了醫療糾紛。
3 改革護理工作模式提升了護理組的素質 工作模式的改變,要求護士必須通過學習提高自我內涵來滿足工作的要求,擁有高素質護士的護理組,其的整體素質必然更進一層樓。改革前我科護士的康復護理專業知識貧乏,缺少康復護理技術,多是被動執行康復醫師的醫囑工作,對治療師的工作不熟悉、不明白、不理解,不能有效的滿足患者的康復需求,患者對護理工作中的??谱o理滿意度差。工作模式改革后,護理組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從而提升服務內涵,患者重視到護理組的作用,治療團隊的工作得到順利開展,科室業務水平提升,??圃谟行虻陌l展,患者的滿意度增高,康復護理技術被應用、推廣,患者得到實惠。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康復患者;心理變化;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12(b)-0162-03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護理康復治療是康復醫學的重要內容,是使病、傷、殘者身心健康與功能恢復的重要手段,也是病、傷殘綜合治療的一個組成部分??祻椭委煶Ec藥物療法、手術療法等臨床治療綜合進行。而心理康復對于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功能,克服障礙,以健康的心理狀態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康復科收治的患者均為不同程度的肢體及身體功能障礙疾病,包括腦癱、腦出血、腦梗死等腦血管意外及車禍、外力創傷所致脊椎骨折的截癱患者,他們當遭遇到喪失健康、喪失正常生理功能等不幸時,會產生各種各樣心理上的動蕩、失衡和挫折感,其精神、心理的創傷不低于器官功能的損傷,在對這些患者進行肢體康復訓練以使人們能夠盡可能地恢復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和勞動以及社會生活的能力,融入社會,改善生活質量,達到功能恢復生活自理的同時,不要忽視對患者的心理康復治療。心理康復是運用系統的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從生物-心理-社會角度出發,對患者的損傷、殘疾和殘障問題進行心理干預,以提高殘疾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對于幫助殘疾人恢復身體功能、克服障礙,以健康的心理狀態充分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患者的一般心理變化與反應
康復患者的病情狀況特點不同一般患者,但心理轉變也會有患者常見的一般心理變化。中醫認為,人有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其太過則為病,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間的惡性循環,從而加大了情志為病的因素[1],對于患者發病后的心理變化,我們經常運用心理分析療法初步使患者達到應激狀態,心理分析療法亦叫精神分析療法,就是把患者所不知道的癥狀產生的真正原因和意義,通過挖掘患者無意識的心理過程,將其召回到意識范圍內,破除潛抑作用,揭穿防御機制的偽裝,使患者真正了解癥狀的真實意義,便可使癥狀消失,這個轉變工作,就是心理分析治療,發病各個疾病特點不同其患者心理變化也有所不同,根據臨床觀察及參考文獻教材現對患者的心理分析共同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認知功能的轉變
患者的注意由外部的工作、人際待人處事等轉向自身,關注自身病情病變部位及自身感受,進而出現主觀感覺異常的現象;在生理、心理應激反應同認知功能障礙之間可形成惡性循環,使患者陷入難以自拔的困境;患者的承受、記憶力可受到疾病應激影響,邏輯思維能力也可受到損害;認知治療者要幫助患者的認知和思維活動,調節糾正錯誤的認知,改變和重新組織患者的思維為主的認知過程,從而改變患者的不良情緒和適應不良的行為,認知行為心理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不適,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認知行為理論認為[2]。
1.2 情緒活動的變化
情緒活動強度的變化許多情況下,患者對消極情緒刺激的反應強度大于正常人;情緒活動的穩定性有些患者患病中變得易激怒,情感脆弱受傷害,因一些小事激動不已,氣憤爭吵或悲傷哭泣,會出現焦慮、抑郁、憤怒、恐懼等心理問題。
1.3 人格的變化和意志行為的變化
人格具有穩定性特點,一般不會隨環境和時間發生變化,然而“穩定”是相對的,在某些條件下(如患病),一個人的人格也可發生變化;一些人患病后獨立自強性格會變得依賴或易激動,較少獨立性,較多依賴性,性格不穩定,另一些患者缺乏自制力等,會出現孤獨感、否認、猜疑與懷疑、退化、依賴等心理變化。
2 康復患者的心理變化及護理
相對于康復患者的病情,康復病程冗長,所以在臨床治療的同時,應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糾正患者不恰當的認識和支持性心理治療并配以行為訓練,改變患者對疾病的態度和心理反應,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增強患者與疾病斗爭的信心,使其對疾病的絕望、焦慮、抑郁的心理反應得到改善,促進其達到治療和康復所需的最佳身心狀態[3]。而其病情特點患者會出現一些異于一般患者的心理變化,由于身體的損傷導致的障礙(如移動困難,活動不便或語言障礙等)會產生情緒和其它一些心理變化,這些均需要以心理康復保持健康。發病初期因個人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意外事故,突然發病,使患者精神突然受到刺激,表現為憤怒、絕望、焦慮、恐懼、不知所措、心理失去平衡,大受打擊,幾乎所有患者都擔心喪失機體功能會對今后的生活產生影響,尤其是四肢不能活動,更擔心以后的生活,加之患者發病后對陌生的環境、人以及對病情的認識不足,均可產生焦慮、恐懼心理[4],出現各種心理應激反應,一些生理功能異?;蛘系K如肌肉痙攣等也可以應用心理方法加以控制。現就康復患者住院期間心理變化及護理過程淺述如下幾個方面。
2.1 急躁型患者的心理變化與護理
此型患者患病后由于肢體活動功能障礙,給患者帶來日常生活的不便,患者因不適應病后的生活狀況,對所患疾病又缺乏了解,心理毫無準備,希望肢體功能快速恢復,前期積極配合治療,急于求成,短期不見成效逐漸轉變為抑郁、憤怒,拒絕治療的消極情緒。針對這些患者首先要做好心理安撫工作,煩躁而情緒激動時,要讓其發泄后再加以勸導,應面帶坦誠的微笑,使患者愿意溝通,逐漸控制亂發脾氣。護士要以親切的語言同患者交談,使患者感到真誠、溫暖、可信,醫護人員關心其病情,耐心講解、勸慰、多方面關懷。請一些恢復較好的病友言談互教,給患者例舉一些康復成功患者,鼓勵患者康復的信心,穩定患者急躁情緒,耐心詳細講解病情,對自己病情及自身狀況充分認識、了解。與康復治療師對患者的康復治療相結合,制訂康復計劃方案,并且康復治療方案要征得患者意見,讓其參與制訂計劃,調動患者恢復健康的信心,讓患者面對現實,并做好說服解釋工作,降低患者早期過高的期望值,讓患者接受治療須循序漸進的事實 ,鼓起生活的勇氣,堅持康復訓練,為機體功能恢復早日回歸社會而努力。
2.2 消極型患者的心理變化與護理
患者患病原因可由急躁型轉變,出現依賴心理,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支持。這是個較漫長的時期,有相當錯綜復雜的心理反應,有焦慮痛苦、失眠、抑郁、自我形象紊亂等。另一種原因是患者一患此病,其社會角色也隨之而改變,患者角色以及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的改變不能適應,肢體功能喪失不能自理,心理受到嚴重打擊,承受能力低,就會產生悲觀、失望心理,對機體康復無信心,消極等死,完全依賴他人照顧,絲毫無鍛煉的愿望。針對此類患者應在親屬配合下開展支持性心理治療,采取心理干預,不僅可以幫助患者分析病因,消除疑慮、提高信心,而且可幫助患者增強心理應對能力,從而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惡劣心境[5]。對患者使用心理疏導方法轉變患者的不良心態,宣教有關疾病知識,講明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給患者講解有關心理衛生知識,指出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恢復,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才能增強患者恢復健康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復。心理護理運用于康復訓練協助作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建立起良好相互信任的護患關系,針對患者現有思想狀態,積極引導,向患者講解清楚病情及康復治療對肢體功能障礙恢復的重要,消除絕望心理,克服心理障礙,使患者充分了解認知自己的現狀,坦然地面對現實,喚起患者的希望,重新樹立對機體功能康復的信心并具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從而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和護理工作,加強功能及康復訓練。樹立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的信心,繼而實施一系列機體、心理的康復治療。
2.3 遲鈍型患者的心理變化與護理
患者往往因患病過久,病情較重,經過一段時間住院治療,康復鍛煉機體功能恢復不理想,功能幾乎喪失。生活不能自理,顧慮重重,情緒低落。反應遲鈍,消極沮喪,甚至不配合治療,喪失信心,出現抑郁悲觀失望心理,對自己和周圍的任何事都表現得漠不關心,麻木不仁,沉默寡言,而消極型患者的結果也可發展成遲鈍型。對此型患者由于病程較長,患者不配合治療,經濟壓力大,家屬就會產生厭煩心理,對患者失去耐心,首先要做好其家屬工作,囑其控制情緒,給以患者關懷和照顧,協助護士給患者心理支持,讓患者慢慢敞開心扉,鼓勵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耐心誘導患者傾述,談其感興趣的事物,與患者交流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和喜歡的音樂,利用“音樂療法” 達到患者心理調節目的的一種治療技術,音樂療法不依賴任何藥物,而利用人與音樂的特殊關系來改善人的健康狀態,因此是一種非常合理的“自然療法”[6]。與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獲得他們的信任,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護理人員要富有同情心, 有些患者需在治療數月或半年后才出現較為明顯的效果,告訴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屬于慢性病程,對其療效的評價不能憑一天或幾天的結果為依據。給患者講述康復的治療前景,要誘導他們面對現實,正確認識疾病,給患者康復的希望,舉例治療效果,并請恢復較好或已經痊愈的患者介紹經驗,消除悲觀失望的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于自暴自棄、厭世輕生的患者,護理人員要用溫和的語言進行開導,運用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與患者交流談心,與患者進行心理溝通,使患者感到自己被關愛和尊重,要不斷強化患者的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礙,建立起患者配合治療康復機體功能的信心。
3 結論
對康復患者的心理問題要早期發現,及時處理,醫患關系是一種心理關系,其好壞取決于雙方心理滿足程度,患者住院時間病程長,他們相對與社會交往減少,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心理障礙,只有針對性作好各種心理疏導,才可免發出現人格障礙。在進行肢體康復功能鍛煉的同時,要培養患者的良好情緒,協助患者減輕痛苦,恢復自信心,樹立新的生活態度,以正確的心態看待將來,最終達到在身、心兩方面康復,提高生活質量[7-8],為早日回歸社會而努力,重新成為對社會和家庭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 張衛英.癌癥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2,9(9):23.
[2] 龍瑞芳,李連啟.認知行為療法在心理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山東精神醫學,2001,14(4):261-263.
[3] 陳秀梅,張惠陽.抑郁癥患者的心理干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1):77-78.
[4] 賁學芳,高風,彭江紅.音樂療法干預軍人心理亞健康32例分析[J].中國療養醫學,2005,14(4):257-258.
[5] 蔡雁,施曉群,金艷.乳腺癌患者術后缺失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2):105-108.
[6] 張瑞紅,王美恒,李華麗,等.心理護理干預對截肢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1,8(17):45.
[7] 陳愛華.心理護理療效評價影響因素探討[J].實用護理雜志,2001(5):43-44.
在產品設計中,概念設計作為設計的關鍵階段最能激發設計者的創造性思維。而在產品概念設計方法研究中,FBS理論是較完善的一個設計理論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有Qian等提出的“功能-行為-結構”(FBS)設計過程模型,以及由Umeda等提出的“功能-行為-狀態”(FBS)設計過程模型。兩個模型均倡導功能-行為-結構的映射,將行為作為聯系功能與結構的橋梁,以此來獲得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對已有的上肢康復設備進行重新設計以適應家居環境的需求,特別需要這種設計方法的指導與幫助。
簡介
1.當前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偏癱上肢康復訓練方面,國內外醫療界所采用的主要是康復醫生親自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和訓練,這種方法雖好,卻有很大缺陷:首先,當患者較多時,康復訓練師在一對多的情況下治療效率難免有所降低,以至于治療效果不夠理想;其次,因為技術差異,不能保證所有的康復訓練師都能根據不同患者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方法;最后,人力成本的不斷提升也將近一步導致部分家庭困難的患者無法接受好的治療。
而康復機器人的產生,雖然很好的解決了上述的很多問題,但是當前的上肢康復機器人結構龐大,系統復雜,費用比較昂貴,不夠簡潔輕便,使得康復機器人的適用范圍受到了限制,不能用于家居環境的康復治療。
2.解決方案
本文擬基于FBS模型,通過對現有產品的功能結構、行為結構、產品結構進行解構,結合家居環境下的用戶行為特點以及環境限制,提出了家居環境下的康復醫療設備的設計框架。以指導重新設計一種結構簡單、穩定性高、安全性好、易于拆卸和存放、操作簡單、能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示教的上肢康復機器人,為廣大患者提供足不出戶的家庭治療,減小家庭的照顧成本。
提出方法
1.FBS模型定義
Qian和GeroJ.S等人提出了基于功能(Function)、行為(Behavior)、結構(Structure)的設計過程模型,根據人的認知特點將概念設計過程劃分為功能建模、行為建模、結構建模三個階段。功能-行為-結構模型在功能層和結構層之間引入了行為層,“功能”是設計目的表達;“行為”表示設計者用來推斷出結構的方法,它由行為類型、行為變量和定因果關系構成;“結構”用于定義該設計由哪些元件組成,這些元件的屬性如何,以及元件之間的關系。行為在功能和結構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
2.FBS模型的產品開發模式
FBS設計模型開發步驟:
(1)由總任務需求確定總功能。
(2)總功能分解為子功能,功能關系將子功能聯結起來形成功能結構。功能關系包功能間的邏輯關系和組織關系。
(3)功能映射行為,功能關系映射行為關系。行為關系將行為聯結起來形成行為結構。行為關系中既可能包括定性的邏輯關系、組織關系、時間關系、空間關系,也可能包括定量的時間和空間關系。
(4)行為映射結構,行為關系映射為結構關系。結構關系將結構聯結起來形成產品結構。結構關系中包括定量的時間和空間關系。功能關系-行為關系-結構關系三者在設計過程保持基本邏輯和組織關系的相對穩定,并逐步由定性關系轉化為定量的空間和時間關系。三者是功能結構到產品結構映射過程最穩定的因素。在它們的約束下,功能結構逐步向產品結構映射。
實例研究
1.建立基于FBS模型結構
對家用上肢康復設備進行設計,首先要依據FBS設計模型對現有的醫用上肢康復設備的基型功能特征進行分解,將總功能分解為康復運動功能、控制功能、傳動功能、調節功能與移動功能五個子功能。將各個子功能依次映射為對應的行為集合,其中康復運動功能映射為肩部康復運動與肘部康復運動,控制功能映射為開關閉合、鼠標控制與面板操控,傳動功能映射為電機驅動與齒輪傳動,調節功能映射為長度調節與高度調節,移動功能映射為滑輪移動?;贔BS的醫用上肢康復設備功能分析如圖2所示。
2.行為變型與創新
行為的變型與創新是基于用戶在不同環境下對產品使用行為的差異所得出的,根據調研得到的家居及社區康復環境下的患者及患者家屬對出院后的延續性康復護理需求,如康復器械指導、康復訓練方法和常用家庭護理技巧,以及醫療環境與家居環境對產品設計的差異性,對控制功能映射的行為進行變型――將鼠標控制與面板控制變型為app控制,通過app對患者康復運動的數據進行記錄并對患者康復狀況進行評估;在app內加入視頻教程,對家屬及患者進行示教;以及在線咨詢康復科醫生相關的護理技巧等。此外,由于家居環境空間狹小,將會產生新的行為――拆卸、組裝與儲存。將這種行為創新映射為模塊化功能,形成新的子功能。
在現有醫療上肢康復設備的基礎上,通過行為的變型與創新,映射為新的產品功能集,繼而由功能間的關系構成新的產品結構,設計出適用于家居環境下的上肢康復設備?;贔BS模型的家用上肢康復設備設計分析如圖3所示。
結論
關鍵詞:精神障礙;社會功能缺陷篩查選量表(SDSS);精神護理觀察量表(NOSIE)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029-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7月收住上海市閘北區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疾病患者60例,均符合CCMD-2R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排除嚴重的器質性疾病,經系統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后,急性癥狀得到控制,病情穩定后,能順利接受康復護理。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在19~53(38.4±15.0)歲。其中精神分裂癥31例,躁狂癥5例,酒依賴精神障礙9例,反應性精神癥3例,抑郁癥12例。病程最長10年,最短6個月,平均(4.20±2.80)年。文化:初中及以上28例,高中14例,中專6例,大專以上12例。住院天數100~116(114.60±8.60)d。將60例患者隨機抽取,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2組性別、年齡、病情及治療前陰性癥狀量表(SANS)、精神科癥狀自評量表(SCL-90)、社會功能缺陷篩查選量表(SDSS)[2]——評定差異無明顯性意義(均P>0.05)。
1.2 實施方法:2組在接受藥物治療4~6周后,癥狀處于穩定狀態,開始接受康復護理,對照組實施傳統病房護理,試驗組實施康復護理。常規護理按照傳統護理模式,另加入無針對性的森田治療、工娛治療。試驗組康復護理措施包括改善個人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會興趣愛好培養,并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康復計劃和措施。從接受系統康復護理開始到結束,時間為3個月,無脫落病例。其內容為:(1)生活行為的技能訓練,精神患者常常生活自理能力差,行為懶散,鼓勵患者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生活護理。如:早晨6:00按時起床,整理床鋪、洗漱,督促患者勤換衣服并自己洗衣;督促患者修剪指(趾)甲;開展日常生活衛生小常識的宣教工作,糾正患者不當的衛生習慣,鼓勵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有條件的可以展開周衛生評比項目,采用抽查檢查及評比、獎勵等方法激烈患者的信心。并以講解、督促、培養和強化手段幫助患者增強自理能力,(2)興趣愛好的技能訓練,患者在病區的康復護士的帶領下,接受繪畫、下棋、撲克、文學閱讀、唱卡拉OK等興趣愛好的興趣訓練,根據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在有條件的前提下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并不定期地組織病房的文藝活動,康復護士帶領患者編排節目,同時在病房中將患者的作品展示出來,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聘請專業的老師指導,給予患者鼓勵,提高患者的興趣。(3)人際關系的技能訓練,精神病患者由于情緒不穩定,容易有起伏,易激動,自私、心胸狹隘,多疑,自控能力差,在住院期間容易產生沖突,輕者口頭沖突,重者身體沖突,拳打腳踢等。由于正常的情緒發泄不良,使得精神疾病患者心理負擔更加嚴重,同時,也給護理工作帶來很多不安全因素。常規的護理中發生以上情況,往往用處罰的方法使患者了解錯誤??祻妥o理的要求是幫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試驗組每周開展情緒管理方式的講座,教會患者使用有效的方法釋放不良情緒,逐漸建立起正確的情緒管理方法。并且當班護士需觀察患者心理變化,采取相應心理護理措施,找患者談心,化解矛盾。在病房中適時開展人際關系的知識教育,通過教育和心理疏導逐漸改變患者之間的交往能力。(4)就業行為的技能訓練(功能恢復),長期住院患者的社會功能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往往時間越長損害越大??祻妥o理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減緩社會功能減退的速度。首先,要求住院患者輪流負責病房整體衛生,協助當班護士管理病房秩序,并幫助不能自理的患者料理日常生活。一般先從簡單的輕體力勞動做起,如打掃衛生,搬桌椅,布置病房理的裝飾畫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組織患者學習一樣有用的技能,使患者恢復回歸社會的信心。
1.2.1 評價方法:依照“精神護理觀察量表”(NORS)、自制的社會功能恢復治療表及社會功能缺陷篩查選量表(SDSS)、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分別進行評定,并通過問卷調查方式,讓2組患者每月進行1次填寫并評定,其評定時間為6個月,6個月結束后進行總評定?;颊叩纳鐣δ馨ㄟm應能力、交往能力、活動能力,勞動能力4項內容。其中適應能力包括在新環境中的適應能力,生活能力的自理程度,遵守制度的情況,沖動行為的控制情況;交往能力包括對周圍的興趣程度,與周圍人之間的互動情況;活動能力包括活動量的多少、參加娛樂活動的積極性;勞動能力包括參加公益活動的積極性、料理個人衛生的情況,參加工療的情況。計分標準為正常、較差、差、很差,分別為0、1、2、3,分值越小,社會功能損害成都越小,分值越大,社會功能損害程度越大。
1.2.2 統計學處理:對所有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并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
2 結果
(對照組:n=30,觀察組:n=30)
【關鍵詞】整體護理;輕中型顱腦外傷;功能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351-01
急性顱腦外傷是臨床上的多發病,輕中度外傷患者經治療后往往伴有一定的功能障礙,若不加以防治,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家庭、社會均造成很大的傷害和壓力。通過對輕中度顱腦外傷患者入院后采取整體護理,患者的功能康復得到明顯改善,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入住我院的80例輕中度顱腦外傷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17-56歲,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整體護理組,每組40例。病例納入標準:①顱腦損傷診斷標準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并經CT或MRI證實;②格拉斯哥評分(GCS)>8分的輕中型顱腦損傷患者。病例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精神病史及顱腦損傷前已知存在認知障礙或可疑認知障礙患者;②嚴重視力或聽力障礙者;③并發其他器官嚴重功能障礙者;④不愿意參加本研究者。
1.2 護理方法:常規護理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待病情穩定3周后進行康復護理,整體護理組采用整體護理組采用如下方法護理。
1.2.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應首先消除患者家屬的恐懼、焦慮的心理,耐心細致地做好家屬入科宣教,并用眼神、表情、動作等肢體語言顯示出對他們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使他們視護士為親人,愿意向護士傾訴消除或緩解其心理的不良因素,以便他們與醫務人員配合,促進患者康復。
1.2.2 保持舒適:在患者傷后及生命體征平穩后48h內保持患者良好的肢,仰臥位時頭偏向一側,肩關節外展,肘腕伸直,手指分開,下肢屈曲膝下墊軟枕,雙足跟墊軟圓圈墊,健側臥位時頭部保持自然舒適,健側上肢自由擺放,健側下肢稍后伸、屈膝,患側上肢自然放置于體側,用軟枕支撐,肘關節伸直,掌心向健側,患側下肢放置在健側下肢前,膝關節呈>90°彎曲,并在膝內側至足底部置一軟枕,患側臥位時,后背墊楔形軟枕, 60~80°傾斜為佳。
1.2.3 生命體征平穩48h后至2周內促醒護理、被動運動、肢體按摩以及膀胱功能訓練。采用皮膚刺激、穴位刺激,每天2次,由輕刺激逐漸增強到強刺激。被動活動關節,由健側到患側,由近端大關節到遠小關節依次進行,上肢做肩關節外展、外旋,前臂后旋及肘、指關節的屈伸運動,下做髖關節內外旋,膝關節屈伸,踝關節背屈及足趾的屈伸運動,每個關節每天3~4次,每次5~10遍。按摩患側肢體,由遠心端至近心端,手法應先輕后重由慢到快,每天2次,每次15~30min。
1.2.4 生命體征平穩1周后至功能恢復,對意識未清醒者繼續重復前面的康復訓練。對意識清醒者給予心理護理和運動訓練,樹立患者完全康復的信心,上肢進行舉、握、拉運動,下肢增加抬、蹬動作,在患者坐位能夠耐受30min時盡早離床活動,進行有依靠的站立練習,每次20~30min,逐漸獨自站立過渡到步行及進行上下樓梯訓練。
1.3 觀察指標: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ithel指數評分,運動能力采用Fugl-Meyer評定。日常生活活動完全完成: >60分,基本完成: 41~60分,部分完成:20~40分,完全幫助完成: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護理后,整體護理組的Barther指數評分療效、Fugl-Meyer評定療效明顯好于常規護理組,P
3 討論
現在康復醫學認為,輕中度顱腦外傷患者神經功能損傷后康復訓練應盡早進行,可促進部分神經元再生,實現中樞神經功能代償和功能組合[1]。顱腦外傷后的前三個月是功能恢復最快的時期,過去的康復治療往往從恢復期開始,但目前的觀點趨向于在早期康復訓練,并認為康復效果與康復鍛煉的早晚有關,與康復訓練持續時間關系不大[2]。早期成功的康復護理,尤其對于促進肌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減少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畸形、足下垂等,盡早使患者生活能自理,提高生活質量,早日回到家庭或重返社會。
隨著醫療護理觀念的轉變,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逐漸成為各種護理模式的核心內容,整體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基礎框架,把護理程序系統化運用到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3]。護理人員掌握整體護理理念,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素質,而且可以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輕中度顱腦外傷患者的功能康復,提高生存質量。通過本研究,整體護理組患者出院時,Barther指數評分療效、Fugl-Meyer評定療效明顯好于常規護理組,說明整體護理的臨床效果好。
總之,整體護理可以顯著改善輕中度顱腦外傷患者的治療效果,加強治療后的功能康復,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Oh H, Seo W.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rediction tree model versus general model. Crit Care Nurse, 2009, 9 (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