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4 15:55: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護理老人的技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日本老年福利服務可分為居家護理服務和機構護理服務兩大類。居家服務指的是加入保險的老人可以大部分時間住在自己家里接受各種服務。服務種類大致有居家護理、入浴護理、訪問看護、訪問康復訓練、居家療養指導、日托護理、癡呆老人生活護理等13種。機構護理服務即被保險者完全離開家庭,住進護理機構接受各種程度的護理。包括介護老人福祉機構、介護老人保健機構和介護療養型醫療機構3類服務。還有專門為老人提供療養、康復、咨詢等服務的福利機構。日本政府鼓勵社會福利團體、企業、個人等民間力量參與開辦養老機構,政府予以資助。
日本老年護理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達到健康老齡化為目標。健康老齡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成為老年型人口以后,健康老人、健康高齡老人和健康百歲老人比重日益上升,而病殘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逐步下降這樣一個過程或一種狀態[2]。在日本介護護理中,處處體現“像家一樣溫暖”的理念,提倡QOL理念、注重生命的質量、生活的質量及人生的質量。護理人員要幫助老人回歸社會。一方面重視疾病預防保健和康復訓練,另一方面在服務設施中創造適應生活的實際環境,盡量讓老人自己洗澡、更衣、寫字、烹飪、行走等,增強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使老人充分體會到自我存在的價值,為重返社會做準備。
日本從事老年護理服務的人員主要是介護福祉士和社會福祉士。介護福祉士一般分為3級:1級為護理兼管理,負責安排管理轄區內護理員的工作,參與對老人的護理;2級的能做所有的護理工作;3級的只能從事簡單的家政服務和一般性護理工作。他們主要為老人或者因殘障造成生活自理困難的個人提供與醫療、護理、保健和生活等相關的綜合性、專業化的援助,以維護他們的尊嚴及基本人權,幫助他們實現生活自理。主要任務是幫助進食、排泄、沐浴和健康機能訓練。對于介護福祉士的培訓,日本有相當完善的法律法規以及教育機構和專門教材。教材對醫學知識的要求較低,主要偏重于社會福利概論以及老人的生理心理特點,還有各種生活護理技能。例如IGL健康福祉專門學校的介護福祉學科總課時1830學時,其中心理、身體結構等醫學知識300學時,人與社會等相關知識240學時,生活護理技能等介護知識1290學時。課程設置包括溝通交流技術、人間尊嚴、社會理解、生活環境、老化的理解、老年癡呆癥的理解、生活支援技術、介護基本知識等必修課和手工、烹飪等選修課。社會福祉士則是自愿報名,然后由政府出資,接受88個小時(56小時理論培訓+養老院32小時實習)的資格培訓,考試合格后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到居住所在地的相關部門登記注冊,等待上崗。
1我國養老護理亟需培養專業護理人才
近年來,我國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養老服務,興辦養老事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主辦養老機構。與此同時對專業化養老護理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但是,我國現有養老服務隊伍遠遠不能適應養老事業發展的客觀需求。目前,中國城市老人失能和半失能的比例達到14.60%,農村已經超過20.00%,這部分老人需要專業的護理和照顧,按照老人與護理人員比例3:1推算,全國最少需要1000萬名養老護理人員。但目前,全國老年福利機構的職工只有22萬人,取得養老護理職業資格證書的也不超過2萬多人,不僅與中國幾千萬失能老人的潛在需求相差甚遠,而且由于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偏低,其專業水平、業務能力、服務質量,都無法滿足老人的護理需求。專業養老服務人才與管理人員匱乏,嚴重制約了社會化養老的健康發展。因此,要推動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必須重視養老從業人員隊伍的培養與建設。
2多途徑、多渠道培養老年護理人員
從事老年護理服務必須有相應資質,積極推行老年護理人員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借鑒日本經驗,我們應建立和完善老年護理人才的培養體系。(1)在普通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獨立的老年護理專業,培養中專、大專、本科甚至碩士等不同層次的老年護理專業人才;(2)面向全民,開辦老年護理短期培訓班。對準備從事老年護理的人員實行初、中、高3個等級的職業技能培訓,經鑒定考核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后方可上崗,按照培訓的不同級別提供相應的老年護理服務;(3)加強在崗職業培訓。對在崗的老年護理人員加強培訓,完善考評體系和資格審查體系,以提高專業素質,提升服務質量。
3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老年護理人員
培養老年護理人才,不僅僅是單純地增加從業人員的數量,更重要的是提高老年護理人才的綜合素質。
1)培養“尊老愛老、關愛他人”的服務理念
老年護理,不僅要擁有高超的技術,充滿對老人的尊重、關愛和愿意為他人服務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日本IGL集團提倡的“鄰人愛”(請像熱愛你自己一樣去關愛你身邊的人)和“受容、寬容、許容”的理念。要培養老年護理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尊重老人的人格和尊嚴,全身心地投入,為老人進行“五心”(責任心、同情心、愛心、細心、耐心)的親情服務。
2)培養有效的溝通交流能力
老人歷經滄桑特別希望得到周圍人的尊敬和愛護。他們對護理人員的態度表情、一言一行觀察得十分細致,要求較高。再加上老人機體各方面逐漸出現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認知障礙等退行性改變以及孤獨、憂慮、多疑、固執、情緒波動大等心理特點[3],使溝通交流能力成為老年護理人員必備的素質。首先要理解尊重老人,把握好溝通的時機,掌握與老人的溝通技巧。護理人員與之溝通時要態度真誠,語言親切,語調平和,語速放慢,語句簡短,通俗易懂,主題突出,常使用商量性語言。特別重視目光、表情、手勢等非語言溝通技巧。通過良好的溝通可以充分了解老人的思想、需求,建立良好的關系,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保證老人的健康。
3)培養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
【關鍵詞】 老年患者;交流溝通;方法;技術水平
目前社會正步入老齡化,越來越多的老年患者需要醫護人員的幫助,但是,隨著衰老的進展老年人會出現認知障礙,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降低,與外極的溝通與交流能力下降,所以學會如何與他們進行交流與溝通非常重要。
1 溝通與交流的必要性
1.1 影響老年患者有效溝通的因素 ①生理方面,如聽力障礙、視力障礙、癡呆、疼痛、意識模糊、口齒含糊不清、失語癥、語言障礙等;如雙方距離太遠、雙方交談的位置不平等、不安靜的溝通環境、溫度等;②社會方面,如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對語言的掌握能力差異、濃厚的地方語言、使用專業術語、特殊習慣(怪癖)、話題選擇不當、時間選擇不當、偏見等;③心理方面,如焦慮、緊張、恐懼、憂慮、憤怒、害羞、態度、自卑等。
1.2 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技巧 溝通的技巧不同產生的結果不同,或成功或混亂引起不安。臨床中應根據老年人的特點選擇有效的溝通技巧,確保與老年患者及其家屬溝通的有效性。
1.2.1 積極傾聽 用眼睛、耳朵和直覺去理解說話者的意圖。注意事項:表示理解和同情;不清楚的地方反復提問,弄清楚原因;想辦法得到引起老年人發生問題的原因或幫助助老年人分析出引起問題的原因是什么;鼓勵老人進行交流,調動其解決問題的潛力;必要時保持沉默;避免爭辯;避免過早下結論;避免打斷對方的談話;讓老年人發泄出不良情緒,除非老年人要求幫助時不輕易提出建議。
1.2.2 對于處在混亂狀態的老人,重要的是提供正確的答案,不是讓他們感到焦慮不安。
1.3 要全面了解老年人的情況 不僅要和老年人交談同時還要和家屬進行交流,不僅可以了解情況而且對建立良好的關系起到促進作用。注意的是在你來到之前發生過什么事情,老年人的處境和情況是什么樣的。這樣可以幫助你更好的和老年人進行溝通與交流。
1.4 要提供充足的交流時間 老年人的聽覺、視覺、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會逐漸衰退,與他們交流時要有耐心,提供足夠的交流時間。
2 交流與溝通的注意事項
稱呼老人的名字要注意禮貌;交談的內容要簡單,說話要清楚,用簡單的或短的句子;必要時重復說過的話;交流時要集中精力用眼睛注視著對方;給足夠的時間讓老年人說話,不能催促他們;使用封閉式問題即回答用是或不是;語調要輕柔不要唐突或大聲;努力營造輕松氣氛靠近老人坐或身體向前傾保持微笑;消除四周噪聲,必要時握住老人的手給與情感支持。關閉電視或收音機;如遇到很難交流的老人不要心急最好先離開,過一會再來或用其他的方法分散他的不滿情緒,并分析是否因藥物引起相關情緒或行為的改變;如果不能交談可以使用輔助工具,如用圖片進行幫助;交流前檢查老人的助聽器是否功能完好,檢查眼睛是否能看清楚。
3 具有過硬的技術水平
【關鍵詞】老年性白內障;心理特點;溝通技巧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0.036
老年性白內障是與年齡相關的疾病,隨著年齡的增加,其發病比率也不斷升高,特別是人類趨向老齡化社會,白內障的患病人數還將持續增加。目前,它已是人類第一位的致盲疾病[1]。針對老年患者獨有的生理及心理特點,護士除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精湛的護理技術外,更應多了解老年患者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運用護理學和心理學知識,把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作為護理宣教內容,讓患者轉變思想,積極配合治療,促進早日康復?,F就老年性白內障患者的心理特點及溝通技巧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1月-12月筆者所在科住院的老年性白內障患者680例(781眼),男285例(350眼),女395例(431眼)。年齡60~96歲,平均年齡72歲。其中在表麻下行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326眼,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455眼。
1.2方法針對本組680例不同階層的老年性白內障患者所存在的不同的心理特點,采用恰當的溝通方法,進行耐心細致的護理。
2結果
2.1提高了遵醫行為通過對680例患者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與溝通,使其提高了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配合治療。
2.2術后視力術后1周,裸眼視力≥0.05者774眼,脫盲率99%;裸眼視力≥0.3者727眼,脫殘率93%。0.5以上者676眼,占87%。1.0以上者252眼,占32%。
3討論
3.1老年性白內障患者的心理特點
3.1.1悲觀失望老年人退休后,接觸社會少,信息量少,社會家庭角色改變,加上視力下降,反應力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差或不能自理,活動范圍受限,不能像年輕時那樣精力充沛地完成某些任務,容易使其自我價值感降低,產生無能、無用的感覺。
3.1.2焦慮老年人退休后收入減少,尤其是部分農村老人,經濟條件較差,住院后擔心住院費用的問題,加上醫院環境的陌生,平時的生活習慣被擾亂,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
3.1.3恐懼白內障患者因眼睛視力越來越差,擔心雙眼變瞎后會增加親人的負擔,精神壓力大。加上他們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擔心自己的身體能不能耐受手術、手術是否會成功、術中是否疼痛以及術后視力能否恢復等。
3.1.4猜疑心加重多數老人同時也伴有聽力下降,當他們聽不清周圍患者或醫務人員的低聲細語時,會誤認為是在議論自己的缺點或病情。
3.2與患者的溝通技巧
3.2.1創造良好的溝通環境針對老年性白內障患者住院后對陌生的醫院環境及疾病帶來的行動不便等,產生焦慮、恐懼和抑郁的心理反應,護士應親切的接待患者,主動了解老人家庭生活環境及其個性特點,盡可能給患者營造一個輕松、舒適的環境。護理上對患者細致周到,不厭其煩,態度和藹,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陪同患者熟悉醫院環境,并指導其做各輔助檢查,使老人有一種安全感,從而充分調動其內在的積極因素。
3.2.2語言交流中的溝通技巧語言的表達是傳遞信息的第一步。專業的護理人員在于能使老人清楚地接收到信息[2]。在交談中注意對語速、語調、語氣、音量等的控制,對于聽力及反應能力下降者,語速要適當減緩,音量適當放高點,必要時可重復,讓患者清楚地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談話時態度要自然,要有禮貌,不要高聲叫喊,不直呼患者的名字和床號,注意維護其自尊和人格,可根據不同的身份給予親切稱呼,要用溫文爾雅的語言與患者談話,讓患者感到安慰和心情舒暢。切忌用傷害性語言,多用鼓勵性、啟迪性語言,力求口語化,通俗易懂。
3.2.3非語言交流中的溝通技巧非語言性溝通是一種不使用任何詞語,而在溝通中借助動作、手勢、眼神、表情等來幫助自己表達思想、感情、興趣、觀點、目標及用意的方式。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經提出過一個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表情[3]。因此,應該面帶微笑地與患者進行交流,做到儀表整潔、姿態優雅、落落大方,給患者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增強患者對自己的信任感。其次,交流中采用恰當的觸摸(包括握手、撫摸、輕拍、攙扶)、眼神及手勢等,以輔助語言的表達,能增加親切感,降低患者的孤獨感、恐懼感[4]。
在對老年性白內障患者進行護理時,根據他們在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的心理特征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和疏導,通過良好的語言、表情、態度和行為對患者進行溝通,去改變其心理狀態,消除不良的心理影響,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
參考文獻
[1] 石志成,王立,馬少鋒,等.臨床路徑在白內障盲防治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0,12(1):36-38.
[2] 陳興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及溝通方法[J].臨床合理用藥,2010,3(7):114-115.
[3] 李小妹.護理學導論[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95.
【關鍵詞】老年康復科;心理特點;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167-02
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老年人患者生病之后由于年齡較大,體質較差,身體的各種器官功能以及精神都處于了劣勢,加之生活環境與生活地位的轉變,讓他們人際關系與角色都有了較大改變。這些因素都為老年患者帶來了一些心理障礙[1]。因此作為醫護人員,必須要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治療與護理,就能夠有效的縮短康復時間提升療效。
1 老年患者的資料分析
本文是從我院的老年康復科2011年2月到2012年1月收治 案例中,隨機選擇了100例患者作為了研究對象,對他們進去相應的心理特點分析并闡述護理體會。在這100例患者之中,有68例為男性,32例為女性,其中年紀最大的為92歲,最小的微60歲,其平均年紀約為76歲。這些患者中,有46例為高血壓患者,26例為肝心病患者,8例為腦出血患者,25例為老年癡呆病,32例為癌癥術后患者,30例為肝硬化患者。
2 老年康復科患者的心理特點
對老年康復科患者進行相應的觀察和談心,發現很多老年人在病患期間除了對身體疾病擔憂之外,還有心理的壓力特別大??傮w來看,老年患者的心里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2.1 具有失落感
在老年康復科患者之中有一部分是退休之后的人員,這就具有失落感。本文研究的100例康復者中就有40例具有失落心理,占據了總數的40%,其根源就在于過去上班的時候整體忙里忙外,過的十分充實,但是現在一退休之后就閑下來了,感覺沒事可做,于是長時間在無聊與空虛中度過,產生出了負面情緒,比如情緒低落、急躁以及情緒抑郁等[2]。
2.2 社會地位發現變化
有一些老人過去工作時是領導身份,身邊時刻都有一幫說好話的人,內心養成了啥時都喜歡主觀臆斷性格。但是一旦退下來之后,這一切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因此他們內心就會極度不平衡的郁悶[3]。在100例研究者之中就有24例退休后收入下降,有10例的身份發現了變化,有2例角色發生了變化,有6例不被子女關心。這種心理特征在領導干部身上表現尤其明顯。比如,有一位70歲的男性患者,由于過度生氣而誘發了高血壓腦病住院,經過了解可知,這位患者做領導做了幾十年,突然從位子上退了下來,周圍的人見面稱呼自然也就隨之而變,患者內心產生了較大失落感,心中憋住一股無明業火,其發病根源就和心理上有聯系[4]。
2.3,家庭上的問題
通過相關了解發現,這100例之中有8例根源在于夫妻感情不合,有6例是婆媳的關系矛盾,有6例是父子的關系緊張,有10 例是喪偶孤獨。老年人退休無事閑居在家中,加之自身的情形不好,極易產生出各種矛盾,一旦吵架就會氣結于胸發生疾病。比如一位腦出血患者就是退休之后時常和子女發生爭吵而生悶氣,最終導致血壓升高,發生了腦出血[5]。
2.4,恐懼、焦慮的心理
老年患者一旦生病住進醫院, 就會產生各種焦慮、恐懼心理。焦慮主要是源于家庭因素、身體不適、經濟壓力以及醫院環境等多方面;而恐懼且多來自于疾病威脅到生命。一旦住進醫院,許多老人都擔心花錢過多,怕痛以及擔心失去生活的自理能力[6];同時老年人也擔心誤治、誤診,擔心治療以及護理會帶來不適。尤其是患者患上了診斷不明及治療效果不明顯的疾病,更加容易產生出恐懼感,導致精神過度緊張而延誤康復。
2.5 悲觀、憂郁的心理
人到了老人就喜歡操心,操心完了兒女事情就開始擔心孫子輩的成長,同時也擔心自己健康。這樣想法郁結于心,對許多小事都會大發雷霆,致使性格孤僻、做事固執偏激、極難和人合作。尤其是患病之后更是少言寡語,對任何事情都事情了相應興趣,有一些老人患者飲泣不語[7],有一些是自暴自棄,甚至出現了不治療的想法。造成這種根源在于,其一老人患者康復比較慢,而且并且極易出現反反復復,導致患者失去了治療的信心;其二,長期住院降低了家庭的關愛,極易悲觀失望,十分消極。
3 老年康復科患者的護理
事實上老年患者比其他群體患者更需要護理,但是尤為種種原因導致這種護理上存在區別性。因此護理者必須要抓住老年人心理因素,不同患者要因病、因人以及因時、因地不同而采取各種不同的心理誘導、安慰以及鼓勵等多種方法[8],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而早日從煩惱中解脫,積極主動的配合醫院的治療和護理。本文就是從這類護理特征以及具體的護理措施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3.1 老年康復科患者的護理特征
3.1.1 首因效應;老年患者剛剛入住到醫院,對陌生的環境、生活上的單調、疾病的折磨,更有可能是死亡的威脅,這些都易造成負性的刺激,到時老年患者產生了強烈心理反應。根據這些特征,就要針對老人做好首因效應,就是要做好老人接觸某種事物的首次印象,這種感知認識即為第一印象。只要具備了良好的首因效應,就能夠為老年患者在心理上產生依賴于安全意識,為后面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埋下基礎[9]。因此,醫院必須要熱情接待患者,了解其過去職業特征恰當的進行稱呼,比如李科長、張局長、趙老師等,讓老人感覺自己被人尊重的慰藉。同時還要盡量幫助老人適應新的環境,熱情周到,讓老人得到信任、安全以及溫暖之感,為之后治療打下良好心理基礎。
3.1.2 整個治療過程都要進行心理治療與護理;雖然藥物能夠治療老人的疾病,但是心理護理卻是藥物沒有辦法替代良藥[10]。心理護理要穿插、交融以及滲透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要適時與老年患者進行交談,通過一定的交談技巧與護理技巧比如誘導法、安慰、暗示法以及角色轉換法等,從護理中挖掘患者心理活動,進而引導患者走出心理陰影。同時還要根據患者需要與病情擬定一套護理計劃,讓患者積極主動配合之下實施護理,才能取得積極的療效。
3.2 護理具體措施
3.2.1 構建良好環境;一直以來,人和環境都有著密切關系,人置身于良好起居環境中,能夠感覺到心曠神怡。而老年人大都睡眠情況不太好,主要根源與老年人的大腦皮層功能逐漸減退,致使新陳代謝變緩慢。因此就要為老年患者營造一個良好休息環境,還要針對性的對他們失眠原因制定相應的護理,夜間不是萬不得已不要驚動老年患者,確保他們具有良好心態配合治療[11]。
3.2.2 留意語言交流;老年患者大都感到孤獨,極想有一個人和他們交流。因此在護理之中,就要多和老年患者進行交談,要體現出護理上的照顧與關心。老年患者因為聽力降低,反應相應遲鈍[12],因此護士就要做好言語平穩,音調柔和,讓患者從交流中感受到親切,進而提升患者心理適應能力。
3.2.3, 音樂護理;輕音樂對患者的身心調節都有良好作用,從臨床上研究表明,當人情緒急躁之時一旦聽到了舒緩音樂之后表情就會慢慢平靜,血壓也會相應降低[13]。因此,對于老人患者護理過程之中,就要采用音樂來調整患者情緒,進而轉移患者對疾病的關注,將心理一些問題宣泄出來,早日康復。
4 結論
從本文100例患者的調查與研究表明,對于老年患者必須要從其心理特征,有針對性進行心理護理措施,才能得到良好效果,通過觀察顯示有76%的患者情緒樂觀,也都較為主動積極的配合治療。但是對老年患者的護理還有諸多不足之處,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探究。
參考文獻:
[1] 于登瀛?心理護理應在實施上下功夫[J]?中華護理雜志,2008 (9):513.
[2] 鄒曉清?影響護士與老年病人溝通因素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7(5):21.
[3] 張菊蘭.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點及交流技巧[J].中國當代醫藥,2011(2):187-190.
[4] 吳英平.護士與老年患者的溝通技巧[J].醫藥衛生,2006(3):154-156.
[6] 徐萍.淺談老年心理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8(08):212-214.
[7] 黃金月,劉咸璋.香港社區護理的發展[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1).
[8] 鄭翠紅,姜小鷹,肖惠敏.人口老齡化問題與老年護理[J].莆田學院學報,2005,12(1):33-35.
[9] 于玲家,李蘭花,趙光華.人口結構的改變促進社區護理的發展[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0(11):674-675.
[10] 趙婉麗.人口老齡化與社區護理的發展(綜述)[J].中華護理雜志,2009 (4):235-236.
[11] 胡莉云.關于強化老年護理工作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07 (5):43-45.
在奮斗中追尋夢想
1989年3月,王延山懷揣兒時的夢想來到連云港警備區某部服役。在三年的軍旅生涯中,王延山先后三次被評為優秀士兵,兩次受到嘉獎。
1991年12月,王延山退伍回鄉被安置在東坎糧庫工作,在這期間,他承租單位門市從事建筑裝飾材料經營生意,由于講求信譽、誠實守信,生意很快紅火起來,僅一年多時間就收獲了創業路上的“第一桶金”。但好景不長,由于競爭激烈,門市生意開始走下坡路。
2001年初,王延山自籌資金,到鹽城鹽馬路市場做起了飲料加工生意,但由于技術不過關,保質期沒有達到國家規定要求。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王延山把牙一咬,做出了一個痛苦的決定:把已經銷售出去的飲料全部收回,就地銷毀。信譽名聲保住了,但交的學費是很昂貴的,5萬多元打了水漂。
歐式鐵藝家具曾一度非常熱銷,王延山聘請技術人員,建立加工場地,組織銷售團隊,一切都按計劃進行運作。然而,面對異常激烈的競爭,銷售非常困難,最后只好低價拋售,不僅沒有賺到銀子,還虧損10多萬元。
接連打了三場敗仗,王延山決定還干老本行,他自籌資金,通過戰友牽線搭橋來到河北省大名府縣,經營面粉生意。為了拓展客戶,王延山每天懷揣兩包香煙,挨家挨戶拜訪客戶,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打開了銷售渠道,很快濱海面粉銷售份額達到85%,響水、阜寧、射陽面粉銷售份額達到了65%,銷售量從每年1000噸增加到2000噸。成了名副其實的“面粉銷售大王”后,王延山不僅還清了欠債,還完成了資金的原始積累。回顧這段創業經歷,王延山深有感觸地說:“人生的價值,如果不能在成功中得到體現,也應該在為成功所做的努力中得到體現?!?/p>
在創業中體現價值
王延山的面粉銷售如火如荼,2005年他母親因患腦梗導致肢體癱瘓,由于兄弟姐妹都在外地,照料老母親的擔子就落到了王延山的肩上。剛開始照顧母親的時候,王延山真是手忙腳亂,時間長了,處理老人大小便,幫老人拍背、翻身、喂飯等,王延山慢慢得心應手,積累了很多照顧老人的經驗。2008年,王延山的母親去世了,他想,像他母親這樣的老人還有很多,他們的子女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往往疲于應付,也缺乏相應的護理技巧和經驗。于是,他萌發了創辦鄉村別墅老年公寓的念頭。經過緊鑼密鼓的緊張籌辦,2008年9月,鄉村別墅老年公寓正式掛牌營業。
剛開始,5名工作人員分別護理兩個老人。老年公寓虧本,王延山就拿銷售面粉的利潤來貼補,堅持做到“伙食標準不降低、服務質量不降低、員工報酬不降低”,優質的護理服務和良好的飲食管理成為鄉村別墅老年公寓最大的特色和優勢。盡管癱瘓、危重的入住老人很多,王延山仍堅持做到全縣第一個向民政部門承諾,全天候實現“無臭味、無怪味”公寓。為了兌現承諾,王延山在公寓日常管理上狠下功夫,要求護理人員及時處理癱瘓老人的大小便。不僅如此,房間內,茶壺、水杯、臉盆等日常用具擺放整齊,當老人離床活動時,護理人員就把床鋪整理好,方凳、座椅擺放在固定位置。公寓經常免費提供場地、茶水,邀請離退休的文藝愛好者到公寓舉辦文化演出活動,豐富老人的業余文化生活。優良的服務質量和良好的口碑,讓鄉村別墅老年公寓的名聲越來越響,入住的老人最多時達72人,常年保持在50人以上。
在奉獻中品味人生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化要求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新的醫學模式要求我們將對疾病的護理轉向對病人的護理,而病人不僅僅是肉體或生理活動,還有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和社會功能。同時,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病程和轉歸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忽視對病人的心理護理。其次,醫學的非人性化傾向要求加強心理護理:由于醫療器械的進步,醫療診斷、監護、治療日益依靠先進的儀器,如CT、MRI、B超、大型x線機、多普勒等。這就造成見物不見人,見病不見人。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醫患關系,這是醫學的非人性化傾向。因此,要克服這一傾向,改善醫患關系。最后,行為衛生階段要求心理護理:當前預防疾病已經由環境衛生階段、個人衛生階段,步入到當前的行為衛生階段。這是因為現代多發病多是由于不良行為所引起,只有從小養成健康行為和改變不良行為才能預防現代疾病。心理護理責任之一既是改變不良行為,預防現代疾病。因此。臨床護理中急待心理護理的參與。
隨著我國經濟衛生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老年人(>60歲)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增加,據有美部門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到1999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占我國總人口比例的10.09%,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盡管理解衰老是生物體不可抗拒的規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盡量健康長壽。他們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別人說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會出現以下常見心理問題:
1 衰弱綜合征
1.1 常見原因
長期煩惱、焦慮;腦動脈硬化、腦損傷后遺癥;離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環境太靜,與周圍人往少,信息不靈;各種疾病引起的腦缺氧等。
1.2 常有表現
疲乏、頭暈、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穩、不易入睡、多夢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時晨起頭痛、眩暈,情緒不穩。
2 焦慮癥
經常處于明顯的焦慮狀態,對心身健康有很大影響。常見因素有: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疑病癥;退休后經濟減少,生活水平下降;兒孫上班上學時的交通安全;社會治安問題等。容易焦慮的老人衰老過程可加快,助長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生;當急性焦慮發作時。可引起腦卒巾、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壓驟升而頭痛、失明;或發生跌傷等意外事故。
3 抑郁癥
老年抑郁癥是老年期最常見的功能性精神障礙,以持久的抑郁心境為主要臨床特征,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軀體不適為主,多發50~60歲,80歲后少見。表現:情感障礙、思維活動障礙、精神活動障礙、意志行為障礙、軀體癥狀。
4 離退休綜合征
是指在離退休后出現的適應。這種應激因素對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擾,使一些老年人在一個時期內難以適應現實生活,并且出現一些偏離常態的行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發生或發作。嚴重地影響了健康。主要表現:坐臥不安、行為重復、猶豫不決,不知所措;煩躁、敏感、失眠、心悸。絕大多數人在一年內能基本恢復,對性情急躁而較固執的老年人則所需時間較長。
5 空巢綜合征
“空巢”是指無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繼離開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獨守空屋的特點,尤其是老人單身家庭,西方國家稱之為“空巢”。這樣。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虛、寂寞、傷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體弱多病、行動不便時,上述消極感會加重,久之,會減低身體免疫功能,為疾病敞開了大門。
6 高樓住宅綜合征
是指一種因長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層閉合式住宅里,與外界很少接觸,也很少在戶外活動,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異常反應的一組癥候群。多發生于離退休后久住高樓而深居簡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現:不愛活動,性情孤僻、急躁,難以與人相處等。它是導致老年肥胖癥、糖尿病、骨質疏松癥、高血壓病及冠心病的常見原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當某種疾病較重而就醫時。他們對病情估計多為悲觀,在此基礎上,原有的心理問題凸現,有的甚至發展為嚴重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社會角色的轉變、住院后環境的改變都會產生患者特有的心理反應,具體說來,老年病人會有以下的幾種心理類型:
6.1 孤獨型
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表現情緒低落、憂愁、聯想,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自尋煩惱,且多自卑。
6.2 失落型
表現為自制力減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6.3 多疑型
表現為毫無根據地懷疑別人,對他人言行愛追根問底,心情悶悶不樂。
6.4 老年性癡呆型
表現為整個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6.5 高度健忘型
表現記憶衰退,轉眼就忘。
同時,住院治療又面臨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若病人不能適時得到生活需要的滿足和精神需要的支持與安慰。這些均會使病人心理壓力加重。心理問題增多,不良心境加劇,乃至加重病情。而提供心理援助將有利病人適應新的環境,有利調動病人的良好情緒,促進疾病的康復。因此,在老年患者護理中急需心理護理??偨Y起來,我們對老年患者實施心理護理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幫助老年病人適應新的醫院生活環境。②幫助老年病人建立新的人際關系、適應新的社會環境。③幫助老年病人接受病人角色,認識疾病,正確對待疾病。
④幫助老年病人解除或減輕在疾病過程中由各種因素引起的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等情緒,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念,以積極態度與疾病作斗爭。
同時,在對老年病人實施心理護理的時候應遵循心理護理的原則:①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人的心理壓力對疾病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只盯著疾病的護理是片面的,而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又往往是圍繞所患疾病而產生的。軀體疾病和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是常見的。因此,在進行護理時,要從病人的心身整體來考慮。既對患者進行軀體護理,又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以減輕情緒對軀體的作用,通過阻斷病人的惡性循環鏈,逐步建立一個心身良性循環鏈,達到心身整體的協調。②個體化原則:每個病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遺傳素質不同。個性特點不同,所以,在護理上應強調心身護理的個性化,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心身反應特殊性及不同性格特征,進行有計劃的護理。③治療性原則:通過對病人心理資料的觀察、收集、整理、分析、
實驗與研究,制定心理護理計劃,實施心理護理措施,都必須符合病人對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迫切要求,必須與治療措施緊密配合,決不允許出現任何有損于病人身心健康和有悖于治療原則與目的的心理護理措施。④抓主要矛盾的原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指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其矛盾的主次也有所不同。如在疾病的急性期,其癥狀和體征雖然為“標”,卻是主要矛盾,應首先采取恰當有力的醫護措施緩解癥狀爭取治療護理時間;而在疾病的緩解期,癥狀體征這個“標”已經下降為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解除病因和消除病理變化。所以,醫護人員應根據病人患病的不同階段極其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恰當處理。⑤重視病人親屬影響的原則:病人住院離開他所熟悉的家庭環境。中斷工作,打亂了他日常的生活習慣,陌生的病房環境,滿目的陌生人,還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會面臨死亡的威脅。病人因此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各種心理反應。這些心理反應既可能來自對疾病本身的擔心,也可能來自于對醫院環境的不習慣,或因家庭、經濟、事業問題而加重的心理反應。因此。醫護人員應根據病人的心理反應和需要,注意觀察其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和適應、對住院的反應、對病友的態度、對家庭親友探訪的態度以及與發病有關社會心理因素等。詳細觀察和了解病人的情況,能有的放矢地幫助病人適應醫院環境。配合醫療護理過程,從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因此,臨床上,護理人員應針對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點,根據心理護理的目的,遵循心理護理的原則,設計與其相應的心理護理方案,具體分述如下:
6.6 入院時的心理護理
由于病房環境陌生、安靜,使患者感到焦慮、恐懼、不安,因此,患者進入病房時,責任護士就應主動熱情接待患者,攙扶患者到病床,幫助整理用物,親切介紹病房環境、作息時間,介紹同病室病友,幫助患者建立病友關系。同時向家屬了解老人生活習慣、心理特征、性格、愛好等,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護理打好基礎。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視。消除憂慮恐懼心理。
6.7 密切護患關系,滿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離開家庭、親人,感到孤獨、失落,護理人員應以熱情關懷的態度,對患者進行護理,使他們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滿足。同時根據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溝通技巧,與患者溝通,使他們愿意把心里話傾吐出來,尋求護士對他們的理解和幫助,縮短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增加信賴感。同時用禮貌得體的語言,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動員家屬經常陪伴,探視患者,避免產生被遺棄感。護理人員應諒解多疑患者的異常行為,應主動關懷體貼他們。并適時組織老年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文體活動,轉移情緒,活躍精神生活。
6.8 滿足患者了解對自身疾病及相關知識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關心的是疾病的轉歸及預后,在遵守保護性醫療原則下,根據患者個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釋說明,同時介紹同種疾病患者恢復較好的情況。消除思想顧慮,并及時告訴患者治療效果及身體恢復情況,使他們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6.9 注重治療與心理護理的有效結合
在平時的護理操作過程中有效運用心理護理的技巧。使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增進護理效果。
6.10 注重精心的生活護理
護士對老人應主動問寒問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對癡呆、健忘患者應加強生活護理,不應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應協助完成特殊檢查和服藥,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紙、眼鏡、水杯等,隨時準備妥當,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對能自理的患者,鼓勵適當活動,提高自我護理能力,避免產生依賴心理。
6.11 注重環境因素對患者心理的影響
環境是支持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清幽靜的基礎上,注意病房的安排,盡量將同一社會層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語言。心靈容易溝通,保持心情舒暢。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樣,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覺。
6.12 注重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反饋調查,修正具體措施
護士必須注意護理的效果,才能真正體現護理的價值。應收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反饋信息,采用上級部門下查,不記名問卷,聽取家屬意見等。找出護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改進護理計劃,完善護理工作。
6.13 注重出院心理護理
根據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層次講解治療和康復保健知識,并向家屬交待老人住院期間心理活動及護理效果,以及出院后護理措施。使心理護理不間斷。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復。
6.14 護理人員應繼續學習,擴大知識面,達到和不同層次的患者進行交流目的
現代科學日新月異,發展很快,隨著護理學的發展,護理的內涵不再僅僅是對疾病本身的護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因此要求護理人員要有廣泛知識,以適應發展的需要,以便能與不同層次的患者進行溝通,才能達到應有的護理效果。如護理人員在心理、自然科學、藝術、人文科學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識。
【關鍵詞】老年心血管疾病 ??浦R 護理 語言溝通 健康指導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7-210-02
老年人的生理和病理,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機體出現衰老現象,象老年心血管疾病是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老年高血壓、冠心病對老年人生命危害最大,該病病程較長,癥狀多不典型,易反復,難以根治與心理因素關系密切。隨著病程增加,易產生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癥狀。治療中用藥比較復雜,易發生較多不良反應。做好對病情和用藥的臨床觀察,應及時發現并熟練掌握有關急救技術,做好心理工作,對延長患者生命至關重要。
要做好對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護理工作,必須認真觀察藥物的反應及相互作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用藥品種較多,病情愈復雜,用藥品種愈多。護士就應該留心觀察用藥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可能出現的癥狀,要做到心中有數。
1 ??萍寄茏o理
熟悉專科專業知識,強化專科知識技能,提高業務水平,是做好本科護理工作的核心所在。
1.1 掌握藥物應用注意事項
心內科護士除掌握“三查七對”最基本的操作規程和常用藥物的劑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應外還應熟悉本科的專用藥物。如洋地黃類藥,其作用是增強心肌收縮力、抑制心臟傳導系統,使心搏出量和心輸出量增加,由于其治療量與中毒量很相近,每次給藥前后,要求護士嚴密監測患者心率和心律變化,同時禁用鈣劑注射;心肌病與肺心病患者對洋地黃類藥較敏感,應慎用藥;地高辛與尼莫地平合用可使前者血藥濃度增高1倍左右。應用利尿劑應注意尿量與電解質變化,用擴血管藥物時應測量血壓,準確控制和調節藥物的血液濃度與使用速度,使用抗凝藥物時應注意患者有無出血征象等。
1.2 注意配藥的化學反應
心內科常選用玻璃瓶裝液體配藥;配輸肝素液時要加入0.9%生理鹽水,不能用含葡萄糖的溶液,因葡萄糖溶液的pH值均<6,肝素在溶液pH<6時會很快失效;有些心血管藥物在配藥和輸注時應避光并定時更換,以免降低藥效或增加毒性。
1.3 護士應熟練掌握常用儀器、搶救器材及固定放置位置
定人保管、定量供應、定時核對、定期消毒,使其保持完好備用狀態。平時勤練急救技術,如心肺復蘇、氣管插管及心電監護儀、除顫儀、微量泵、呼吸機的使用,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2 心理護理
老年心血管疾病與心理活動有著密切關系,病人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一些心血管疾病危急事件的發生常與患者的心理變化有著直接的關系。作為我們護理工作者要及時發現這些問題,擅于做好思想工作,講清要害,幫助病人走出心理困境。通過以上做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總結要做好以下幾點更有利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恢復。
2.1 首先,對入院的老人熱情接待,解除其思想顧慮。根據病人的病情,文化程度,身份以及病人的興趣,愛好,適宜安排病室。病室內整潔,舒適,整齊,布局合理,感官上使病人有一種溫馨感覺。
2.2 其次,護士的工作要有條不紊,忙而不亂,以嫻熟的護理技術取得病人的信任,打消患者的不安情緒,幫助病人盡快進入角色,使病人能夠配合醫生、護士進行治療。護士還應認真細致的做好病人的生活護理,同時用心傾聽病人的述說,理解和同情病人。我們還要做好家屬工作,讓家人或親屬多抽時間來陪伴,使病人感到生活的溫暖。對于喪偶,孤獨或生活能力差的老人,除協助生活和巡視外,還要加強生活上的照顧,和他們親切交談,了解心理狀況,做耐心的解釋和誘導,通過心理護理,幫助患者解除思想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 基礎護理
3.1 生活護理
老年心血管患者要減少各種刺激,保持床位整潔,給患者提供充分休息環境。協助嚴重心律不齊、急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梗塞等患者的生活起居及個人衛生,重癥患者每兩小時換,幫助其肢體活動,作深呼吸運動,可避免靜脈栓塞、墜積性肺炎、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
3.2 飲食指導
老年患者牙齒松動,咀嚼不便,味覺減退,應盡量給予軟易咀嚼、低脂、低鈉、易消化的含纖維較多,色澤新鮮的多樣化食物,以少食多餐為原則,不吃油膩、刺激食物。
3.3 排泄護理
每天記錄及觀察排便情況。由于心血管患者活動量相對少及精神緊張等因素,極易導致便秘并成為一大殺手,因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給予合理干預。指導患者掌握排便要領,養成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對于臥床患者指導其進行腹肌和盆底肌肉運動并提供患者適當的排便環境,指導其經常進行腹部環形按摩,嚴重時使用輕瀉劑。便后協助患者用熱水清潔,增進其舒適度。
4 語言溝通的技巧是護理工作的切入點
4.1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的過程。 所傳遞的信息包括思想、知識、觀點和情感等。在工作中護士離不開人際交往,要經常與我們的服務對象以及共同工作的醫生、同事等溝通,互相配合,才能圓滿地完成護理任務。所以,護士必須學習和掌握溝通技巧,才能做好本職工作,才能使我們的病人滿意。
4.2 和老年人溝通一定要注意語言的親切,要使用得體的稱呼語,給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我們在和病人談話時習慣稱之“某某大爺,某某大娘,您哪不舒服,我是您的負責護士您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幫您去解決”等等,一些既體貼又關心的溫和語言,避免直呼其名,尤其是初次見面的老人,直稱其名是很不禮貌的, 也不可以用床號來代替,這樣使老年人感覺到我們就是他的親人。在和病人交談過程中,時時刻刻注意尊重病人,不傷害病人的自尊心,回答病人的詢問時,語言要用同情、關心、熱情、有禮的話,避免 冷、硬、粗俗。
4.3 對病人的隱私要注意語言的保密性, 還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性、通俗性。和病人交流時不說空話、假話,不模棱兩可,不裝腔作勢,能言準意達,自然坦誠地和病人交談。護士講話時應通俗易懂,同時,還要掌握非語言溝通的技巧,也就是形體語言的藝術,如手勢、姿勢、身體運動、面部表情和眼睛運動。如握手、輕輕拍肩等,可使病人感到護士對他的關懷,減輕孤獨感或幫助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