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3 10:30: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治教育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依法治國戰略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在現代法治社會,人們的思想覺悟伴隨著社會政治的進步而不斷提高,人們的各種需要和利益的沖突也在不斷地凸顯,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開始出現一些問題。因此健全法治社會來共同參與法治教育活動就變得愈發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法治理念不求甚解
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過程中的國家、政府和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具有很強的方向性和針對性。因此,普及依法治國的理念,對于人們思想的統一、信心的堅定,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和途徑。這些舉措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為新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環境變化并不斷轉型、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法治意識的相對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就是我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但也曾經受過踐踏,并且使當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了一片烏煙瘴氣。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但是如何將它們內化到人們的生活中去,如何潛移默化地發揮熏陶作用,同時又不讓受教育者產生抵觸心理,使他們融入一個法治世界中,讓法律無時無刻地產生影響,這仍是我們需要改進和努力的方向。
二、依法治國戰略對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法治國家的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依法戰略的推進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開辟了道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立,不僅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法律的強制力作為保證。因此,依法治國戰略是廣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堅強后盾。
(一)落實依法治國,開展法律教育,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
法是國家制定并認可的,法律是人類對于自由、秩序等價值追求的結果;教育是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于人,為其引導自我意識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政治文化、公民文化、道德文化的重要傳承方式,而且更是人生存、發展和思想品德自主構建的主體活動方式”。
(二)落實依法治國,提供法律保障,有利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與依法治國是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的兩個部分。在依法治國的戰略背景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有利于增強人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而法治理念的內化,又會反過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
(三)落實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改革開放30多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之后,我國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復雜和深刻的變化,人們對于物質利益的追求與社會階層的不斷變化,導致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度使思想政治教育被忽略與淡化。面對這種情況,打破舊有模式,堅持與時俱進就顯得尤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它不是強制性的,不是為了限制和反對人性和自由,相反,它是希望人性和自由在思想意識中得以理解和尊重。
三、依法治國戰略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的一個基本方略,更是國家不斷建設和努力的目標。從我國當前的環境來看,依法治國的推進和普及將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使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輸依法治國的理念,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在日常中遵紀守法,變得愈發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把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統一起來,這也是依法治國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
(一)依法治國戰略下,要堅持把法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僅是對傳統法治理念的繼承,也是對其的進一步演進和發展。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它要求全體公民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在社會生活中樹立大局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發揮法治意識對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大作用。
(二)依法治國戰略下,要擴大法治教育的滲透性和覆蓋面
法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公民進行“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觀的教育,幫助人們準確地理解依法治國的科學含義,引導人們樹立法律至上的意識,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自覺用社會主義法治觀指導自己的行為,把法律內化為自己道義上的責任和義務,并在內心予以權威的認同。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任何法律都應該被遵守,任何法律都應該被規范,如果法律不被普遍所接受和尊重,那么它就變得毫無意義。
(三)依法治國戰略下,要注重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互進關系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最早是主席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安邦治國之道,他認為:“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p>
關鍵詞:初中階段 法治教育 策略
引言
初中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這時的他們一般都具有很強可塑性,而且也有很大的求知欲望。很多學生在深入高中后將會面臨很大的升學壓力,這時正常的政治教學都難以取得良好效果,更不用提法治教育,這樣的局面一直到大學時期都是流于形式,有些初中畢業后直接進入社會的學生,更是沒有接受正規的法治學習。這些青少年都是祖國的未來希望,因此加強初中法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對推動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初中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方面,初中法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我國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自身的增強綜合國力,就要提升國民的綜合素質,尤其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加強初中法治教育,更是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另一方面,它是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重要手段。開展初中法治教育能培養青少年懂法、守法的習慣,提高他們分辨是非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侵蝕,矯正各種不規范的行為,降低青少年違法犯罪,讓他們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敢于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二、當前初中法治教育的現狀
近幾十年來,我國不斷進行普法教育,更是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已經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果,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青少年犯罪和被侵犯的案件卻越來也多,成為了社會上普遍關注的問題,這與缺乏法治教育具有很大的聯系。
1、學校缺乏相應的教育制度
學校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陣地,但和其他課程相比,法治教育卻被嚴重的忽略了。初中法治教育屬于思想品德課程的一部分,但受長期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這個課程根本就得不到正常的保障,雖然素質教育已經被倡導了很多年,但學校家長和社會還在以升學為標準評判教育的好壞。很多學校雖然開展了法治教育,但沒有規范的教學內容,沒有統一的法治教材,學校也不設定教學任務,還有的教師把法治課變成了自習課,或是直接變為政治課,致使法治教育的效果很差。
2、教育經費不足
法治教育工作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很多的各種投入,但因為法治教育沒有列入國家的教學大綱,初中學校也就缺少相關的專項經費,致使很多有這方面教育欲望的學校也是無能為力?,F在很多法治教育都是以專項活動的形式開展的,沒有全面和可持續性,這也損害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實效。
3、沒有法治專業教師,教學方式不合理
現在法治教育還沒有列入國家的教學大綱,學校也就沒有配備法治教育專業教師,即使聘請了專業兼職法律教師,也因時間或精力的限制不能滿足教育需要。很多普通教師都沒有足夠的法學理論知識,而且教學方法也很枯燥,只是實行照本宣科的灌輸式教育,缺少生動的案例,課堂氣氛枯燥低沉。現在的法治教育只是停留在了課堂上,教師很少組織學生深入切身生活,開展課外法治活動。
4、學校、家庭與社會缺乏配合
很多中學學校都只是追求升學率,不注重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和法治教育,而且校@內的風氣也很亂,缺少規范的管理。學生在放學或放假時期,就需要家庭與社會的監管,但很多家長都把教育推給了學校,而且只是關注學生的文化學習。走入社會缺沒有工作的青年更是脫離了學校和家庭的管教,社會上的法治宣傳還很不足,再加上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很多青少年就開始誤入歧途。
三、加強初中法治教育的策略
開展初中法治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素質,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而且這也是振興中華民族的必然選擇。初中生可塑性強、識別能力差,還需要不斷強化他們的心理、法律意識和價值觀,因而加強初中法治教育是全社會需要共同努力的責任和義務。
1、建立法治教育的長效機制
要想做好初中法治教育工作,就必須要用長久的眼光,應該從制度入手,加強頂層設計,把初中法治教育納入國家規范的教育體系,使其更加具有約束性和強制性。應該建立完善的法治教育課程體系,將其作為一個重要學科寫進教學大綱里,并列入考試范圍,明確規定法治課程的學年、課時、每周安排等內容,要依據初中生的年齡、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編寫統一規范的法治教材,可以使用理論和案例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通過生動的案例更好的理解和運用,從而使學校的法治教育更加有目標、有計劃也更有層次性,保證學生接受到系統的法治教育。此外,國家還應該明確規定社會上各種相關部門或人員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合力加強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高他們遵紀守法的觀念,逐漸樹立對法律權威的信仰。
2、加大資金投入
政府要在各方面加大對法治教育的投入力度,要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全方面的支持,應該設置專項的法治教育款項,并要監督學校做到專款專用,專項經費應該用到組織編寫法治教材及資料、培養專業人才、開展實踐活動、推廣先進經驗等法治教育方面。政府還應該在社會上進行大力的宣傳,提高社會上各團體、各企事業單位及廣大人民群眾對法治教育的關注,鼓勵他們捐款捐物、獻計獻策,逐漸形成全社會的有力支持,保障初中法治教育長期深入的開展。
3、建設一批強大的專業師資隊伍
初中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法律知識培訓和考核,增強全體教職員工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提升他們的各項素質,要壯大師資隊伍,逐漸配備專業法律教師,聘用那些學習法律專業的大學生作為任課教師,充分借助他們自身法律理論豐富、法治觀念強的優勢,從而更深入的理解和傳授法律知識,運用更加靈活的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不但要讓他們學會法律知識,還能形成良好的守法和用法習慣,做一個守法的好公民。
4、突出重點,密切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相互配合
全社會都應該加強思想創新,積極探索出高效的初中法治教育的新方法,要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實現初中法治教育的規范化和常態化。學校應該注重法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課堂的教育作用,要把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大對學校治安綜合管理,為學生提供健康的學習環境,家長更要言傳身教,嚴格監督孩子的遵紀守法,社會上也要繼續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從而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相互配合的“三位一體”法治教育系統。
結語
總之,初中法治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作用下,讓青少年逐漸養成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培養一批具有法制觀念的有用之才,從而推動我國依法治國的進行,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劉素超.淺談在農村中學開展法制教育的途徑[J].教育與管理學報,2013(7).
[2]王濤.初中生法制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M].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關鍵詞:理工科大學生;法律素養;法律知識;法律意識
一、理工科大學生法律素養提升的必要性
法律素養是指一個人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質,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法律知識、法律意識來體現的。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時代不斷發展的需要,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是現代人才所必備的重要素質之一,具有應有的法律素質也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對現代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之一。理工科大學生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組成群體,是國家未來科學、技術工作的主力軍,無論從國家建設、社會發展方面,還是理工科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角度,加強理工科大學生的法治教育,積累基本的法律素養是十分必要的。
二、理工科大學生法律素養的現狀及原因
理工科大學生的法律素養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能夠意識到法律知識的重要性,但法律基礎知識掌握薄弱
理工科院校由于學科設置和專業的特殊性,大學生法律知識相對淡薄,有人甚至不了解我國的司法程序和法院管轄制度,不知道遭遇侵權該向什么部門、向哪一級法院求訴;不知道請求訴訟有時效的規定;我國高校大都對理工科類學生偏理性邏輯思維發展,而忽略人文法律思維培養,忽略法律思維的培養必然會影響理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2.維權意識不強,守法意識不足,對國家法治建設不夠關注,對司法公正缺乏信心
表現在理工科大學生維權意識不夠強,在面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為避免麻煩,只要影響不大,不愿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3.理工科大學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法治教育內容跟不上社會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法律為適應其發展的需要,新的法律在不斷出臺,原有的法律其內容也在不斷地更新。由于對大學生法治教育不夠重視,導致法治教育的內容滯后,更新不及時,而流于形式。例如,有些法律規范在幾年前都已經做出了修改,但在法治教育的教材里卻仍顯示的是一些過時的法律規定與法治觀念。另外,針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國家也出臺了許多新的法律法規,而這些新的法律規范、法治觀念卻未能及時出現在法治教育的內容中。
三、提升理工科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對策
1.樹立理工科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新理念,思想觀念是行動的指南,有什么樣的思想觀念進行指導就會有什么樣的實踐活動
提升理工科大學生的法律素養要以依法治國的價值體系為指導。開展理工科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工作,首先應當樹立起理工科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新理念,樹立他們的法治理念,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其次,還要轉變理工科大學生的大工科主義思想,由單一的只注重學習專業知識的思想向專業知識學習與綜合素質提升并重的思想轉變。理工科院校所培養的理工科大學生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深厚的技術功底,還應當積累包括法律知識在內的廣泛人文社科知識,樹立起基本的法治理念,培育出必要的法律意識。最后,開展理工科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應當轉變法治教育的理念,將培育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與崇尚、法治理念的樹立與法律意識的培養作為出發點。
2.根據理工科學生特點及專業特點強化師資力量,優化師資隊伍,改進和完善教育手段
師資力量是影響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因素,高校法治教育師資隊伍的培養是提高法治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進行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基本保障最終還要靠高素質、充實的高校師資隊伍。在我國高校中,從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師資力量十分薄弱,這一點在理工科院校中顯得尤為突出。一定要加快師資力量的建設步伐,充分吸收與利用社會教學資源,開展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應拓寬工作思路,嘗試引進一批具有豐富法律實踐經驗的法律工作人才,充實高校法治教育的師資力量。
3.利用校園媒體等資源創造良好的校園法律環境
理工科院校的校園文化是大學生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開展理工科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是推進理工科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有效舉措和有力載體。加強理工科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樹立理工科大學生的法治理念、培養其法律意識,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增強其綜合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理工科院校是培養國家未來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是高科技人才的孕育基地,有著其自身的校園文化特點,進一步加強理工科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釀造有利于理工科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校園文化,促進法治教育工作的發展,使校園文化建設成為理工科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可以促進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
關鍵詞:韓非子 法治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價值
一、 韓非子法治思想的表現
(一)積極因素
1、在法治的地位和作用上,肯定“以法治國”。
韓非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核心就是“法治”。他對法的理解在于“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布之于百姓也。”眾所周知,韓非子是荀子的學生,因而也繼承了他老師關于人性的觀點,即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有惡,須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而在這里韓非子認為禮法不可取,主張應該實行“法治”?!肮拭髦鲗徆街?,審利害之地,奸乃無所乘?!薄胺蛄畋匦校刂?,人主之公義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為賞勸,不可為罰沮,人臣之私義也。私義行則亂, 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睆倪@里可以看出,韓非子主張運用“法”來禁止追求私利的行為,從而維護公利。雖然他所說的公利實際上指的是君主的利益,但是這并不妨礙他“以法治國”的理念。
2、在法治原則上,奉行“因時而變”。
韓非子立足于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強調“法治”應“因時而變”。在實踐中,他主張改革圖治,變法圖強。他繼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伞钡挠^點,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歷史。他把人類歷史分為上古、中古、近古,當今幾個階段,進而說明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會惹來新圣恥笑,那種想用老一套辦法去治理當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3、在法治方法上,強調“嚴格治吏”。
韓非子作為戰國末期的法家集大成者。他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于“未盡”,“申子未盡于術,商君未盡于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系,他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從而明確提出了“明君治吏不治民”的觀點。一方面他強調了吏治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性,即圣明的君主應該通過直接管理官吏的辦法間接的管理民眾,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君主與臣民的利益是公利與私利的關系,也只有通過“嚴格治吏”的方法才能解決。因為在韓非子看來“父母之子女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慮其后便,計之長利也”。5父母對于自己的子女尚且如此殘忍,更何況沒有血緣關系的君臣呢!官吏一定會在自己私利的驅使下,想盡一切辦法蒙蔽君主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甚至是弒君而上。
(二)消極因素
1、韓非法治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性惡論”。
人性論,是關于人的共同本質的理論。通常指撇開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去解釋人的共同本質的觀點或學說。我國古代最先主張“性惡論”的是戰國中期人荀子,他認為,人生來性就是惡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惡變善。他認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這是性中自有,這種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就決定了人的性惡。所以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縱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矣?!倍髯拥闹拈T徒韓非子,是性惡說的堅定支持者。他就認為:“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利欲之心?!闭且驗槿松鷣砭褪怯羞@種“好利惡害”的本性,所以應該是也只能是用賞罰的手段來進行統治。但是他認為人生來就是沒有道德心、羞恥心的,這從根本上否認了道德的價值。而且還夸大“法”的作用,認為法律足以揚善懲惡,不求人心良善。這是不可取的。
2、韓非法治思想強調君主專制,反對民主。
法家思想都強調君主專制,韓非子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表現更是極端。他認為君主的權利至高無上,認為君即國家。國家的利益即是君主的利益,他曾說道:“君臣異心。君以計畜臣,臣以計事君。君臣之交,計也。害身而利國,臣弗為也;害國而利臣,君不為也?!逼鋵嵸|就是強調君主專制,反對民主。
二、 韓非法治思想給予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 法治地位的思考
韓非子的“以法治國”的思想對于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強的現實意義?,F在我們提倡“依法治國”,“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本質的區別?!耙苑ㄖ螄笔钦f用法律去治國,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人民群眾?!耙婪ㄖ螄笔钦f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是有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梢?,“以法治國”的實質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吏”。面對當代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我們要加強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單單是從教育的角度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制度上構建立體的防護網。制度帶有根本性,制度不好,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制度好,壞人不能放肆做壞事。
(二) 法治原則的審視
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韓非子在法治原則上提出“因時而變”的辯證法思想對我們仍有很重要的啟示。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很難得到有效的發揮。因此,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首要的一點就是堅持理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指導思想的理論要科學;二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論要科學。而要做到這一點就是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保持的旺盛生命力。要樹立全局意識,著眼世界,面向未來。不僅是一種意識形態,而且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不只是適用于哪一種社會形態,也不是局限于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和地區。它為我們考慮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各個方面提供理論指導。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不是我們賦予的主觀要求,而是這一理論固有的品質。同志在黨的十報告曾指出,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全黨一定要牢記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奮發有為、兢兢業業地工作,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完成時代賦予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因而我們在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時不能忽視這個國際和國內背景,一定要有全局眼光和未來眼光,既要與的基本原理相符合,又要具有廣泛和長遠的意義。
(三) 法治方法的選擇
韓非子在講法治方法時采取的是“嚴格治吏”,這對思想政治教育講管理有一定的借鑒意義?,F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講“三貼近”原則,更加重視人的因素,忽視管理的因素。須知管理對于任何社會都具有普遍的意義,生產勞動離不開管理,教育同樣也離不開管理。社會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其實質上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以人為中心,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實現社會的不斷進步??梢赃@么說,這兩者植根于人的本質中,產生于人的實踐活動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依靠管理來提高實效性,管理本事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茖W規范的管理可以起到理順關系、化解矛盾、促進社會活動有序進行的作用,管理所依據的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是一面公開的旗幟,提倡什么、限制什么、反對什么,一目了然。在一定的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一時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時,運用管理手段進行必要的調節和控制,可以彌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促使人們先行動后覺悟,認識并服從規范,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虛變實。
參考文獻:
[1]王先慎著、鐘哲校點:《韓非子集解》[M],中華書局,2003年版。
[2]新:《法家簡史》[M],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
[3]蘇南:《法家文化面面觀》[M],齊魯出版社,2005年版。
[4]等:《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年11月8日
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生活化教學已然成為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成員。具體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中,切實有效的融入生活化思維,并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則能夠促使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從而提升學生知識內化效率。下文,我們將從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融入生活化教學思維的意義闡述,過渡到有關教學策略的論述。
1.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思維的意義探析
1.1 聯系生活能夠降低教學難度。道德理論是倫理學與哲學觀點的集合,其理論基礎相對較為抽象,其知識點也異常繁雜,如果僅靠生硬的記憶只怕難以保證知識內化效率。因此在我國傳統教育理念中提出“格物致知”這一概念,其主要闡釋了由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提升的學習途徑。誠然,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中,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則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感性認知材料,從而幫助其建構邏輯化、層次化、系統化的理論知識網絡,如此便能夠有效降低教學難度。
1.2 聯系生活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具有抽象性強、知識點多等特點,純理論化的教學通常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最終導致其喪失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鑒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樹立生活化思維,并積極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并為其創設起貼近生活且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則能夠有效突破學生心理障礙,從而逐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
2.1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從本質而言,道德與法治知識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道德是約束人們行為的精神力量,而法律則無疑是規范人們行為之準繩??偠灾赖吕碚撆c法治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教學實際中教師則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特點,并促使教學內容與生活知識緊密結合,從而創設出生活化的教學情景,拉近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幫助學生獲得生活化的學習體驗,以此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為實現上述目標,教師在教學實際中就需要積極探究教材內容,并有效整合教材?Y源與生活化資源,即通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進而找到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契合點。譬如在教學“平等、尊重與寬容”一課內容時,為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則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表演形式,演繹生活中與同學之間的小摩擦、小矛盾,然后組織學生根據表演內容并結合自己生活經驗,共同探究如何建構起平等和諧的班級文化。
2.2 結合熱點新聞,增強知識的貼合度?,F實生活是建構學生意識形態的基礎,是提升學生認知能力的關鍵因素。鑒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中,為培養學生先進的道德修養與法治意識,就應該結合生活實際,并適當的引入國內外的實時政治,以此增強教學的實效性。通過對經典事例和重大國內國際時事的深入分析、解讀,便能夠增強理論知識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譬如在講解“承擔責任”一課時,為給予學生提供一個直觀化的參考案例,教師則可以引入“韓國總統遭民群抗議遂被彈劾下臺”實際案例,從而讓學生直觀感受“任何人都必須為自身的行為負責”這一法律常識,以此助益于學生建構起責任意識,并以法律知識約束自身的行為。
2.3 聯系生活,實現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目標。校內外一體化是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之一,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實際中,教師也應該積極開發利用生活資源,從而做好課外延展工作。在開展課外延展活動的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生活資源的一些特殊功能,我們即可以組建學生進行課外科技活動抑或是調研活動,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實現課外教學的生活化,同時還能夠有效增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實踐的能力、同時還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譬如在教學“偶像與自我”有關內容時,教師則可以組織學生在學校內開展“對偶像的基本認識”、“自我重要性的研究”等主題調研活動。從通過這樣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理智看待偶像,并正視自我、發展自我,努力做一個獨立、理智的個體。
一、注重大學生的道德法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在對大學生實施公民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結合我國歷史和目前發展現狀,引導大學生建立以公民道德建設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以集體主義為發展原則,以愛國、愛人民、愛社會為發展基礎,樹立團結友愛、愛國守法的公民形象,同時要以每個公民的發展為前提,尊重公民遵守基本法的規范??傊髮W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以社會主義精神發展為原則,樹立基本的道德規范。每位大學生都應該遵守公民行為準則,同時要自覺學習法律,要懂得法律的意義,樹立法律權威性理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以道德法制為基礎,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高,并有效促進高校思想政治體系的完善。
二、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強化教學體系法治化建設
對高校大學生實施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法制化環境下,其次,必須重視高校的法制環境教育,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須做好環境鋪設,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良好的法制環境下接受更好的思想法制教育。高校大學生接受法制教育過程中環境也有很多類型,教學中應用的社會環境范圍較廣,包含經濟環境、政治環境以及家庭環境等,這些環境因素均會對高校的教育有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另外,環境既有滲透性特點,也有隱匿性特點,所以在對大學生實施法制教育的過程中要起到感染和引導的作用。不良的環境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也比較大,而且會削弱高校思想法制教育的效果,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實施。所以,高校在進行思想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教育環境的優化。高校教育環境的改變可以從不同的方式實施,首先可以利用我國在幾千年發展中的文化的沉淀,使大學生能夠在良好環境的氛圍下產生美的享受,以便其更好地接受思想教育,提高對思想政治的學習興趣,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其次要利用我國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設提高思政法治化教育工作質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不斷加強此方面的建設。比如,在校園內部實施精神文化建設并不斷完善,促進學生整體素養的提高;另外,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法治化教育過程中可以身邊的實際聯系周邊的事物,并積極地引導學生實施自我學習,提高自我境界,這樣才能夠比較合理地對學生實施思政教育。在這種環境下進行教育工作的實施,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更多生動、活潑的教育,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體系的法治化建設水平。
關鍵詞:法治教育;問題;創新
自黨的十以來,我國的總書記在一系列講話中,明確提出“法治中國”的科學命題,要求中國堅持學會法律,要求在法治社會中,積極倡導依法治國?,F在是和諧社會,要求我們必須必須用平等的方式來相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求中國人民有法律意識,能夠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樹立全民法律意識,并把我國法治教育放在首位,把中國建設成具有法治社會的國家。
一、當前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對法治教育不夠重視
目前許多學校日趨功利化,注重短期效益,有些忽社會責任。學校關心的是重點專業申報及學院升格等事項,而這些與法治教育關系并不大,即使做好法治教育也并不能在短期內給學校帶來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同時,當前社會環境仍然處于信任高于法制的風氣下,過于注重和信賴道德約束,所以學校普遍不重視法治教育,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很多學校的法治教育并不獨立,往往依附于道德教育加以實施。
(二)依法治校不夠理想
每個學校的規定都是不一樣的,特別是一些私立學校,對于學生過于嚴格,對學生要求很苛刻,學生在犯錯誤的時候,一般都采取記過處分,嚴重者退學或者留級。沒有考慮學生的切身利益,過于注重成績,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大部分學生有苦難訴,感到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心理上收到創傷,忽視了學生的未來,把學生當成升職獎金的物品籌碼,沒有一個合理的制度約束。同時,學校對學生的行為管理不是很嚴格,學生沒有法治意識,學校很少對學生普及法治客場,學生對法律知識很陌生,對法治社會大多都缺乏主人翁意識,對于學校下發的強制性命令,不愛接收,慢慢的就出現叛逆心理,久而久之,法律意識就會淡泊,小則不遵守文明公約,大甚至可能觸犯法律。
(三)法律課程與師資不足
目前,我國一些比較出名的學生接受法治教育的課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是2005年國家教育改革后設置的新課程,其取代了《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將法律依附于道德之中,法律內容不足三分之一?!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中學生所學法律知識大為縮減,法律部分內容高度抽象,這部分法律內容給任課教教師增加了授課難度。在師資方面,學校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師大部分是非法學教師,院系書記占據相當比例,這部分教師學歷層次相對其他教師較低,往往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變成道德修養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治教育效果。
二、關于我國法治教育的對策
(一)運用法律概念,培養法治思維
法律概念是具有法律意義的概念,只有借助概念才能認識法律進而發展法治思維,教學要領:1、區分法律概念與日常概念,如死亡;2、明確法律概念的專業性,如法人、被告人;3、比較分析相似度高的法律概念,如:權力、權利、法治、法治-違法-犯罪;4、涉及具體概念采用“關鍵詞分解法”教學,以“犯罪”為例,犯罪是指嚴重危害社會、觸犯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概念首先界定為“行為”,(體現“無行為即無犯罪亦無刑罰”的價值原則),這能讓學生在“法言法語”的耳濡目染中培養法治思維。
(二)加強法律教材與教師隊伍建設
可以考慮將法律從思想修養的內容中獨立出來,恢復《法律基礎》課程設置,增加法治專業知識內容。在社會,針對不同工作性質的成年人,舉行工作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個人權利義務相關法律的宣傳,形成長效機制。在大學,針對不同學生,開設相關法律選修課程。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應當打造一支受過正規法學教育、具有一定專業水平和實踐經驗的專業教師隊伍。授課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同時,國家的扶持政策要向法律教師適度傾斜,加大法律教師培訓力度,增加培訓經費。
(三)創新人文素養培育,拓寬教育途徑
首先,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差異性和引導性。要充分考慮到學生類型的多元化、素質參差不齊,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候,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次,要改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內容,改革教育方法,要提高教學效果,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根據專業的特點來開展教育,同時要改革教育方法,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實效性。
(四)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環境
學校不是獨立王國,學生違法犯罪的根源最終在于社會,所以改進法治教育還需全社會努力。首先,要積極推進依法治國。嚴格執行法律,樹立法律權威。其次,要落實依法治校。加大執行規章制度的力度,嚴格紀律和學籍管理,學校制定教育管理的規章制度應依法進行。最后,家庭的法治教育不容忽視,成年人的價值觀與法律意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冀學鋒.唐淑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對策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8).
[2]王培俊.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