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2 15:38: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中圖分類號:F25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鄉一體化既是一個城鄉綜合的社會、經濟、空間發展過程,又是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終極目標。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而環境衛生設施是公共基礎設施的一種。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產生量歷年增加,同時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也逐漸增高,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的建設和改善成為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項重要、緊迫的內容。轉運環節是整個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的中間環節,是垃圾源頭管理與最終處置之間最重要的銜接部分,其布局對整個垃圾處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即重點研究轉運站的選址,以力求資源配置最優化[1]。
1 城鄉一體化概念、內容
由于城鄉一體化涵蓋的內容太多,很難系統全面的分析研究。近些年,各學者從不同的領域重點分析和研究城鄉一體化課題,有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哲學、系統學、生態學、地理學等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實現城鄉一體化途徑理解不同,如社會學家認為城鄉一體化就是協調城鄉的社會事業發展,促使城鄉之間的生產要素循環流通,生產力合理布局,確保居民在居住、教育、就業、醫療等社會事業領域能享受相同待遇,縮小城鄉差距,高度共享城鄉資源。經濟學家則認為,城鄉一體化經濟發展的表現是通過制定平等的經濟政策,使得生產要素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自由運作,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良性經濟循環,實現城鄉經濟協調快速發展。生態學家認為要實現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就必須解決經濟和環境的對峙、城市和農村對立的局面,建立統一的環境保護機制,促使城市和農村的生態環境有機融合,促進城鄉健康、可持續發展。研究空間布局的相關學者認為實現城鄉一體化需要調整和優化城鄉的空間結構,通過有效布局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等點狀設施與各交通設施的線狀設施之間的結構,使得城鄉之間信息、物流等各要素流通方便順暢,促使城鄉協調發展[2]。
2 基礎設施規劃的特點
2.l系統性、獨立性
各個系統規劃的內容是完全相對獨立的,每一個系統都完整地自成體系,因此如何良好的管理和協調各個系統歷來是市政規劃管理棘手的問題。但各個系統規劃內容仍然存在共性,如各系統的組成部分可概括為源、管線、用戶三個部分,其中源包括各基礎設施系統主要供給部分的相關內容。如給水系統的水源,能源系統的熱源,環衛系統的垃圾處理站等合理位置的確定、設施規模選擇、設施建設要求等等。管線主要涉及如何布置、敷設及相應的管徑取值等內容。用戶則包括社會生產及生活用戶。
2.2規劃建設周期長,投資大
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涉及面積廣,建設周期較長,短期收效小,需要投入的資金多,由此限制了投資渠道,國家政府投資成為主要資金來源。
2.3改良維修困難度大
由于基礎設施絕大部分是敷設在地下的,容易被忽視,往往等出現問題了才想起如何補救維修。
2.4協調、管理部門多
基礎設施規劃涉及十幾個小類,每部分管理的部門不盡相同,當需要協調的時候,各部門利益會出現沖突,處理難度比較大。
3基礎設施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內容與方法
3.1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最重要的元素,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水資源各種危機相應產生,為了人類未來發展考慮,科學合理的利用水資源顯得尤其重要。將水系統分為給水系統和排水系統來分析實現城鄉一體化涉及的內容。
1.基礎設施區域統籌建設
1)區域統籌建設范疇
基礎設施系統包含很多子系統,每個子系統都具有自身特點,但很多基礎設施具有區域性、外部性的特征,需要從區域整體出發去考慮其設施的建設與布置。如水系統中整體流域協調、水源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等內容;能源系統中的電力、電信系統規劃;安全防災系統中防洪、防震等規劃;生態環境系統中生態環境分區規劃。
(1)水資源流域協調
水系統具有流域性,一個地區的水系統的流域可能不僅局限在規劃區域范圍內,還涉及其他地區,因此需要規劃流域協調區,完善流域的水域功能區劃(公共供水、灌溉、排水、防洪、漁業等)及流域水資源保護,如按照水資源保護要求及標準,控制協調流域內供排水、防洪排澇、灌溉等內容的設施建設。
(2)水源保護
水源保護包括飲水水源保護和其它水源保護(如風景水體保護、生態水體保護等),在各種水資源保護中應該優先保護飲水水源。首先結合現狀水源的分布情況,研究其分布是否合理,現有水庫的庫存量能否滿足附近區域的供給。在大區域缺少蓄水工程的地方,考慮建設水庫工程解決水源問題。從整個區域確定好水源后,依據《飲用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07)》等規范,劃分各等級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確定各飲用水源保護區需要執行的標準。
3.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環節薄弱,特別是西部不發達地區,很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處于空白階段,農民的生活條件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保障。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要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發展,最關鍵的突破口就是農村建設?;A設施建設作為支撐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其在農村的發展建設情況對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水平和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具有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等特點,因此需政府通過各種調控引導和投資建設手段,來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并找到合適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法,實際地解決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問題。
4結論
總之,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鄉之間存在的二元分割狀況提出來的,同時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其中城鄉一體化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力度,使城鄉基礎設施達到共建共享水平,并協調相關各類型、各層次規劃,使城鄉一體化中的基礎設施規劃能發揮對城鄉空間優化的引導與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鄉一體化問題,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應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這為我國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助推城鄉一體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了發展方向。
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基礎設施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蓋爾?約翰遜(2004)認為,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上存在城鄉差異,要縮小差距,就應完善農村基礎設施?;A設施不僅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農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也有賴于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Reardon et al.(2001)在對拉美國家進行分析后指出,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會為農民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Fan和Zhang(2004)、Gibson和Olivia(2009)在分析中國、印尼等國之后得出結論:鄉村基礎設施是實現農村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保證。Poletti et al(2007)指出,基礎設施發展的滯后會導致農村醫療服務及社保覆蓋范圍偏?。籙lubasoglu和Cardak(2007)認為,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是農村基礎設施過于落后造成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改變有利于提高其社會福利水平??傊c農民社會福利水平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完備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經濟性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應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狀況,加快城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進程。
一、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問題及運營障礙
基礎設施是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點領域,多年來,國家對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一直在不斷加大,但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卻嚴重不足,存在運營管理短板等問題,導致城鄉基礎設施條件差距不斷擴大之勢。一是資金來源過于單一,農村投資份額偏小。在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所需資金多數是由農村集體及農戶自主承擔,政府投入、外資及金融機構貸款比例較小。從絕對總量上看,財政支農資金雖在逐年增加,但增長速度遠遠小于財政總
收稿日期:2012―12―15
支出的增長率,所占比例也趨于下降。二是設施供給不足,無法滿足農村生產生活需求。在我國農村地區,水利、道路、電力等生產性基礎設施長期投入不足,且多數存在功能落后、更新緩慢等問題。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供水、通訊、醫療及文化娛樂等生活性基礎設施,也普遍存在供給不足問題,難以滿足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三是管理體制不完善,利用效率低下。在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產權不清晰、權利分割嚴重等問題;財政、信貸與投資三者職能不分,基礎設施經濟效益低下。投資管理上存在責、權、利不統一問題,營運上存在責任制執行力不足、壟斷定價等問題。
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兩大方面:
從農村基礎設施的特性上看,所需的投入量大,且投資于農業基礎設施所產生的間接效益難以衡量。同時,其效益的發揮通常具有一定的延滯性,項目收益在短期內很難見效,地方政府往往缺乏投入積極性,影響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順利推進。比如大型水利工程,只有當災害發生時,其作用才會顯現出來。同時,政府投資農村基礎設施還面臨著自然環境和市場不確定性的雙重風險,容易因決策主觀化而導致投資失誤。在當前基本上仍處于“唯GDP”的政績考核體制下,為規避投資風險,地方政府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從地方財力方面來看,隨著經濟社會事業的迅猛發展,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量迅速增加,收支壓力持續增大。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財政的背景下,財政收支壓力造成了地方政府無力滿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需求。
農村稅費體制改革雖然減輕了農民負擔,卻也收窄了基礎設施投入的籌資渠道。長期以來,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實行的是城鄉有別的財政投入體制,城市主要由政府財政預算安排,而農村基礎設施則主要由基層政府和農戶負責,國家僅給予一定補助。這種二元投入體制的必然結果就是國家財政過于偏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而農村地區投入則不足。此外,由于城鄉各行政主體間缺乏必要的協調機制,加上業已存在的城鄉二元體制,使得我國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未能放在一體化的視野內進行統籌規劃。城市與鄉鎮的基礎設施時常不能形成有機銜接,往往是先城市,后城鎮,形成了城鄉基礎設施“貌合神離”的二元格局。
二、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關系的相互協調
自2008年1月《城鄉規劃法》正式實施以來,我國的空間規劃已由過去單純的城市中心擴展到整個城鄉區域,這對統籌城鄉基礎設施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對城鄉區域基礎設施進行規劃設計時,應強調整體布局的協調性,處理好各投入主體的相互關系,實現建設標準、時間及區位等方面的城鄉無縫銜接。基于政府財政收支狀況及農村現實發展需求,單靠地方政府或農村自身力量,很難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所需的龐大投入規模。為建立起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應充分調動各方力量,構建多元化投資體系,并協調好各投入主體相互關系。
1.政府與市場
農村基礎設施多數屬純公共品或準公共品,其建設投入決策的關鍵之處在于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依據基礎設施的不同性質,決定是由政府財政直接供給還是引入其他力量參與。純公共品性質的農村基礎設施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由于市場提供是以購買為前提,所以該類設施只能由政府(中央或地方政府)提供,以稅收等形式實現彌補。準公共品性質的農村基礎設施兼具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性質,實踐證明,準公共品性質的基礎設施在引入多元化投入主體時,可有效緩解供給不足問題,減輕地方政府財政壓力。
無論是何種性質的農村基礎設施,其投入都應避免讓農民成為主要承擔者。發達國家在工業化時期均不同程度的對農業和農村加以特別保護。在日本,不僅道路、農田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由政府全資建設,而且農民在購買大型農用機械時,也可獲得政府補貼。政府為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競爭力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投入,是符合國際慣例的。當前,我國農業地位依舊脆弱,政府應切實履行公共管理職能,擔負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導角色。
2.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
為確保政府作用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正常發揮,需處理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投入關系。假設中央政府(C)和地方政府(L)共同投資建設某地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額U)、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額F)及工業項目(投資額I),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預算資金分別為BC和BL。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地方(包括城市和農村)基礎設施及工業項目建設后,對建設成果的滿意度(即效用)分別為RC、RL,效用函數取C-D形式,建立如下決策模型:
該函數表明:當中央政府在農村基礎設施上增加投入時,地方政府卻會削減等額的資金投入量,存在著此消彼長的博弈結果。要克服該問題,中央政府需激勵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一體化事業中的積極性,即促使θ趨近于a,λ趨近于β。
為此,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明晰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責任范疇??筛鶕鎱^域范圍,跨省區的農村基礎設施屬國家級公共品,跨地區的屬省域公共品,跨縣的歸為地市級公共品,鄉鎮地域內的則屬縣市級公共品。以此為據,中央及省級政府主要負責投入建設跨省及跨市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縣、市級地方政府則負責本區域內項目的投資工作。
第二,依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來確定投入主體。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其農村地區的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應以地方投入為主,中央政府給予必要的配套補貼;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區域,其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投入主體則應是中央政府。
第三,建立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機制。由于工程項目資金使用信息的非對稱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被截留、擠占、挪用或地方配套不足的情況時有發生。據初步估計,國家的涉農財政投入中約有三成不能及時到位或不到位。因此,應建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使用監督機制,確保涉農資金發揮最大作用。
三、農村基礎設施融資運營模式的創新
目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中的部分項目主要由企業負責建設,如農網改造項目的投資方是電網公司,村村通電話則是由電信運營商負責投資建設,為城鄉一體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他多數設施項目存在籌資渠道單一、權利分割嚴重、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為加快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還應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運營體制,選擇適合的運營管理模式。
1.融資方式選擇
(1)基礎設施投融資的階段性。根據一國資本市場發育狀況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可將基礎設施融資方式演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項目融資。BOT、TOT(特別是BOT)是多數國家在發展初期通常采用的融資方式,操作相對簡便,對經濟體系的沖擊風險相對較小,是適用于資本市場發育和行政管理水平較低的融資方式。第二階段為專業機構融資。此時,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較高,且國內資本市場已發展到一定水平,以專業機構運作為主。第三階段為資本市場融資。以債券市場融資、資產證券化融資(ABS)及股票市場等融資方式為主,該方式接近于完全市場化,需要政府擁有更高的行政管理水平以確保市場化運作的順利進行。
(2)適合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方式。鑒于我國資本市場發育及行政管理水平,對于具有很強社會性的農村基礎基礎設施,如交通、能源等項目,適合的融資方式應為BOT模式。由地方政府或項目行政管理部門提供的特許協議作為融資基礎,企業作為投資方和經營方安排融資、建設、經營和維護。在特許期內,企業向基礎設施的使用者收取一定費用,回收投入并獲取合理回報。待特許期滿,無償移交給政府部門。相對于完全由政府財政投入而言,通過BOT方式,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仍能建設一些項目,而風險轉給了企業,政府則可以集中有限財力去建設其他更具戰略意義的發展項目。同時,BOT方式將企業運營的高效率引入到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利于提高建設質量和速度。
2.運營監管模式轉變
在確定運營模式時,應先判定其性質,對于規模經濟要求較低、民營化效率更高的基礎設施部門,宜采用市場競爭運營管理模式;具有自然壟斷的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則采取變通的競爭性經營方式,如特許經營合同等;大部分農村基礎設施既包括自然壟斷業務又包括競爭業務部分,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為適合于此類設施的運營模式,運作過程如圖1。該類基礎設施可實行業務分離,即部分業務采用市場競爭經營,其余部分則采取變通競爭經營,公共機構與私人企業機構通過簽署基礎設施運營合作協議,明確各自的權利及義務,共同出資經營、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圖1基礎設施運營PPP模式圖2監管架構為確保農村基礎設施PPP模式的正常運作,實施有效監管是關鍵。如圖2所示,公共機構應制定相應的法律規制框架,在項目決策方式、招投標及評標程序、特許權協議擬定、風險分擔與利益共享、服務質量、合同執行、爭議協商與解決等方面進行必要的規范和監督。私人企業機構通過市場競爭參與項目,負責項目的經營管理,承擔相應風險。
關鍵詞:新農村;基礎設施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7)09-0077-0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行動綱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基本保證。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的格局,使得農村基礎設施供給嚴重不足。加之農村基礎設施的公共產品性,以及對私人投資激勵不足,因此要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單獨依靠農民或單獨依靠政府的力量,顯得力不從心,故農村基礎設施的管理模式和投資制度變遷勢在必行。
1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方針,“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表述,涵蓋了新農村建設中生產力、物質生活及精神文明的建設目標。不管是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設均離不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增長。
根據樊勝根等人的定量分析測算,以1997年為例,我國政府每增加1度電投入,全國平均可增加農業產值0.36元,在非農業部門可增加產值2.1元;每增加1公里道路可增加農業產值40665元,在非農業部門可增加產值139600元;農業勞動力每多接受1年的教育,農業產值平均增加168元,鄉鎮企業勞動力每多接受1年教育,非農業部門可增加產值1390元(樊勝根、張林秀,2003)。由此可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進一步促進農村特別是農業經濟的發展。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民增收的基礎。
農民增收是“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將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很大部分是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廣大農民都能自己干,因此政府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所投入的貨幣資金,至少有40%會通過農民勞動轉化為農民收入,這樣既可實現農民貨幣收入的增加,又可建立持續增收的基石。此外,我國人均耕地較少,土地給農民帶來的收益有限,這是影響我國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改變農民收入增加緩慢的現實,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增收的能力、擴展農民增收渠道。
(3)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實現農村現代化。
任何一個經濟要實現其可持續增長離不開城鄉的協調發展,城市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向農村擴展,而良好的農村基礎設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農村延伸的橋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推進農村現代化,有助于縮小城鄉和地區間的發展差距,為廣大農村居民參與經濟發展過程,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創造必要條件。
2 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著資金不足、效率低下等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供給嚴重不足,政府、農民力不從心。
有這樣一組數據足以說明農村基礎設施供給嚴重不足。目前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約占總耕地面積的46%,機電排灌面積不足30%,農業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數只有0.45;以水質、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證率等飲水安全的指標衡量,全國還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用水未達到安全標準,其中中西部地區占80%。
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按目前基本規劃思路,實現目標任務,也就是建設基本到位,至少需要10-15年時間,投入5-8萬億元的建設資金。面對如此巨大的投資,無論是政府還是農民,都無法單獨供給以滿足農村經濟高速發展、新農村建設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為此,我們要充分發揮中央財政政策投資的引導作用,形成國家、地方、社會、農民共同參與的多渠道籌資機制。
(2)重建設輕管理。
由于責權不明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經營管理效率低下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從而致使大量的設施損壞嚴重。中國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普遍存在著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緩慢等問題;并且由于農村基層組織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常出現有人建設、有人使用,卻沒有人管理的情況。例如建設出來的鄉村道路,往往只有使用沒有維護、時間不長便被破壞了。
(3)建設管理效率低。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效率低,成為不爭的事實,其日常管理、使用監督等方面已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未能實施基建預算和決算,也不進行基建項目決算審計,基建項目的可行性、科學性、效益性有待商榷;報批手續繁雜?;谟媱澖洕w制下形成的農村基建資金的管理方式,農村基建資金的分配方式不合理、規范不到位,不但導致了國家稅金的大量流失,還埋下了弄虛作假、違規違紀的隱患;一些鄉鎮的主要負責人或是分管負責人對基建財務工作不了解,沒有按照項目的類別進行賬項登記和管理,無法對項目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
3 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有必要引進新的管理模式
傳統的農村基礎設施管理模式存在供給責任不清,管理問題突出的現象,尤其在政府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中央和地方事權不清,職責分工不明確。哪些應由中央負責,哪些應由地方負責,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范圍界限,該由地方安排的項目,中央也參與投入,而該由中央投入的卻因財力緊張而無力負擔。此外,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者與受益者聯系不緊,易造成使用中無人管理;農村基層組織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造成基礎設施管理效率低下。
傳統融資模式存在的困境:(1)國家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的長期不足,導致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2)地方政府投入有限;(3)農戶投資資金缺乏來源,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后勁不足,由此導致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供給嚴重不足。因此,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有必要引進新的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樊勝根,張林秀.WTO和中國農村公共投資[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關鍵字:城鄉一體化,市政基礎設施規劃,陜西省
近五年來,陜西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全省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累690.42億元,是上一個五年的近5倍。但陜西省處于國家的西部地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相對落后,因此在國家大力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階段,如何實現市政基礎設施達到城鄉一體化,對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基礎顯得尤為重要。
1城鄉一體化市政基礎設施必要性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的目標,要求加快編制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的步伐。省政府根據《加快縣域城鎮化發展綱要》精神,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統一部署,2011年要完成全省83個縣(市)的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2010年全省70%的縣要完成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編制。
市政基礎設施作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和基礎條件,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硬件環境,是城鄉關系中各種網絡要素流的依托與保障,它保障城鄉生產、生活等各項社會活動正常運行。城鄉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發展水平不僅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是民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城鄉市政基礎設施統籌規劃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必不缺少的重要環節,目前卻缺乏系統的理論依據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撐。各地規劃編制內容與規劃編制依據存在巨大差距,村鎮設施規劃標準與城市規劃標準差距尤其突出,如何實現城鄉市政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是關鍵所在。
2陜西省城鄉一體化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思路
城鄉市政基礎設施一體化并不意味著通過規劃使得鎮鄉、村莊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與城市的水平相當,而是找到合適農村市政基礎設施的標準和模式,在其經濟社會水平下讓人民擁有與其對應的市政基礎設施發展平臺。
陜西省城鄉一體化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應遵循《陜西省城鎮體系規劃》及相關的上位規劃對其宏觀層面的總體調控原則,參考《陜西省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編制辦法》中市政基礎設施規劃需建設的內容,著重于城鎮與鄉村市政基礎設施如何實現一體化發展,全面的考慮市政基礎設施項目的選擇類型、規劃中量的標準調控、指標大小、規劃方法等內容。做到資源有效的配置與共享,對縣鎮及鄉、村莊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做具體合宜的安排,成為城市規劃、鎮、鄉及村莊規劃的有效參考對象。努力對不同的性質的區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去實現共同的目的,就是使不管是城鎮的居民或是鄉村的居民都能享用市政基礎設施給他們帶去的生活生產上的便利和益處,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支撐基礎。
3陜西省城鄉一體化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原則
城鄉市政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涉及的專項、等級、內容多元化,需要調節不同空間層次、不同部門、不同專業領域的內容,因此在規劃過程中需要貫徹以調整城鄉協調發展為重點,建立一個持續協調發展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平臺,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健康發展需要遵守的原則是:
1、因地制宜原則,一方面要參考陜西省上位規劃對市政基礎設施在大層面上的規劃安排,另一方面也要符合當地發展實際情況,符合城鎮發展及鄉、村莊發展的特點,使規劃具有可行性。
2、城鄉互動發展原則,既要提高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又要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設施發展進度,為農村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發展平臺,實現城鎮和鄉村兩者之間雙向互動發展。
3、區域空間整體協調發展原則,市政基礎設施中電力、電信網絡規劃、防災、生態建設等好多部分都需要從區域空間來整體規劃協調,這不同類型空間開局必然存在矛盾,因此以區域整體觀念來協調各個類型的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及市政基礎設施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既有利于城鄉之間協調發展,也避免了重復建設。
4、以人為本、綜合發展原則,城鄉市政基礎設施一體化是以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民的生活水平為宗旨,努力縮小城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差距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城鄉市政基礎設施綜合發展原則,使得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布局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生產質量,有利于創造具有公平公正的社會發展物質支撐基礎,合理布局,節約有限的資源。
4陜西省城鄉一體化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內容
由于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規劃還處于摸索階段,因此在探討市政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規劃應涵蓋的內容,在以往的市政基礎設施的內容進行了分類概括,分為水系統、能源信息系統、安全防災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四個部分,水系統就包括水資源開發利用、水源保護、城鎮的給排水系統、農村的安全飲水工程等方面內容,能源信息系統涵蓋縣域整個電力、電信網絡設施建設、城鎮供熱、燃氣供應設施規劃建設及農村因地制宜的方式選取。安全防災系統是從整個縣域來研究防洪、防震、消防、地質災害及人防建設應采用的措施與方法。生態環境系統主要包括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及環境衛生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內容。
1、 城鄉水系統規劃
1.分析現狀(了解現狀水資源情況、供水設施建設情況等) 2.城鄉供水規劃(城鄉給水水源規劃、城鄉給水工程規劃、水資源開發利用策略) 3.城鄉排水規劃(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城鄉排水設施系統建設等)
2、城鄉能源信息系統規劃
1.分析現狀(調查現狀氣、電、暖、信息系統建設規劃情況) 2.城鄉電信網絡規劃(城鄉電信設施規劃、郵政設施規劃及廣播電視網絡) 3.城鄉電力規劃(城鄉用電量預測、城鄉電網規劃、新能源供電選擇)4.城鄉供熱規劃
(城鄉供熱方式選擇、供熱熱源建設、供熱設施規劃)5.城鄉燃氣規劃(城鄉燃氣發展目標、氣源規劃、燃氣設施規劃)
3、城鄉安全防災系統規劃
1.城鄉防洪規劃(城鄉防洪標準設定、防洪工程規劃、水庫治理等) 2.
城鄉防震規劃(城鄉地震設防標準確定、應急抗震救災系統規劃等) 3.城鄉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城鄉地質現狀調查、基本對策規劃) 4.城鄉消防規劃(
消防設施系統規劃、消防指揮體系建設等) 5.城鄉人防規劃(人防設施建設規劃、確立基本原則)
4、城鄉生態環境系統規劃
1.城鄉生態規劃原則2.城鄉生態規劃目標3.城鄉生態功能區劃
4.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關鍵字:城鄉基礎設施;財政投入差異;稅收優惠政策
中圖分類號:F812.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73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財政投入,是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國城鄉之間的基礎設施投入差異一直存在,城鄉基礎設施投入不均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因此,協調城鄉基礎設施財政投入是我國一項艱巨的任務,必須加以重視并尋找科學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1 城鄉基礎設施財政投入現狀分析
1.1 城鄉固定資產財政投入差異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越來越高。我國為加快經濟發展,吸引外資,政府投入城市固定資產項目也相對增多。以下表格是近幾年我國城鄉固定資產投資的有關數據。據表格我們可以了解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加,然而城鄉固定資產投資差異越來越大,至2013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是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的4.3倍。因此,就我國目前狀況而言,城市基礎設施財政投入比農村的高很多。
1.2 城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
自我國實行義務教育以來,許多農村的孩子能夠完成學業。但是從高中開始,人民必須全部自費送孩子上學,這對于邊遠地區的人民來講,誠然壓力較大。下列表格是從國家統計局網站了解到的數據。
通過表格我們發現,城市的高中學校所數是農村的9倍,這數據不得不讓人深思,難道除了義務教育,我們農村學子受高等教育的希望這么渺茫嗎?
1.3 城鄉通訊設備財政投入差異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通訊設備已覆蓋到城鄉各個地方,許多地區的人民都用上了手機、固定電話、電腦等通訊產品[2]。2013年,我國移動電話年末用戶是122,911.3萬戶,電信業務總量是15,707.15億元。然而,許多農村地區雖然有通訊條件,但信號并不穩定。我國通訊企業具有國有壟斷性質,移動、聯通、電信這三大龍頭,受國家政策扶持,獲利匪淺,那么是否應該關注到農村這一塊,提高對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呢。
1.4 城鄉醫療衛生財政投入差異[3]
鄉村地區除了就業難、上學難、通訊難,還有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就醫難。鄉鎮衛生機構雖然普及,但是資金少,設備落后,醫療工作者也缺乏,因此很多農戶身體出現問題也來不及救治,或者是因為經濟條件限制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2 形成城鄉基礎設施財政投入差異的原因分析
2.1 城鄉二元格局長期未改變
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突出表現為城鄉之間戶籍壁壘的差異,截然不同的資源配置制度,以及在城鄉戶籍壁壘基礎上的其余問題[4]。周玉清教授指出,城鄉二元結構下的公共設施和社會保障都明顯偏向城市,農村居民得到的利益較少。長期的實施城鄉二元分隔政策,導致多項公共資源在城鄉間分配不均,城鄉差異愈來愈大。
2.2 分稅制帶來的政府收入差異
1994年開始實行分稅制,基本明確了各級政府間的權利及財政分配關系,實現了穩定增長的財政收入。但是,分稅制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稅種分配不合理。為保證中央收入,稅種的劃分使中央稅大多是稅源廣、稅基厚的核心稅種,而地方稅基本屬于稅源分散、征收困難的小稅種,致使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不足以平衡財政支出[5]。
2.3 經濟發展對城鄉的反作用不同
經濟發展的好,也會給政府帶來更多的收入?;A設施財政投入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能,地方政府經濟實力雄厚,基礎設施建設預算也會提高。 反之,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方,地方政府財政支出也會減少。
3 城鄉基礎設施財政投入差異所帶來的影響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差異,必然會影響當地的收入。下面表格是關于近幾年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及恩格爾系數的數據。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人均純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比農村地區高3倍。根據理論分析的結果表明,城鄉基礎設施財政投入不均會產生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效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會隨著投入不均系數或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反之,則越小。長期以來,各級政府主導著基礎設施財政投入,政府對城鄉基礎設施財政投入的不均,也會帶來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的不均,進而導致差距越發增大。
4 縮小城鄉基礎設施財政投入差異的建議
4.1 樹立城鄉基礎設施協調增長意識
走出“大力發展城市建設,放緩農村基礎建設步伐”的固有思想,樹立城鄉基礎設施協調增長意識。不要單單看到城市發展的各項優勢,要立足鄉鎮的特點和長處,尋找經濟動力和增長點,借鑒國內外的相關經驗,發展本土優勢,提高經濟收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財政支出,進而協調城鄉發展。
4.2 建立監督機制,嚴懲腐敗行為[6]
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筆資金,因此每一項財政支出都需要嚴格的監督程序。特別是小地方的建設項目,監督機制存在很大的漏洞。因此,我們應建立一套嚴格的監督機制:
4.2.1 以提高投資效益為主,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管理與監督工作。
4.2.2 嚴格管理資金的來源,確?;A設施建設資金的充足性和及時性。
4.2.3 不斷完善財政資金管理的法律與規范,切實有效地進行執法監督勘檢。
4.2.4 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概算,預算和決算管理水平,努力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4.3 實行優惠政策,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
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主要是依靠稅收,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可以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在增值稅轉型過程中,可以考慮將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率先納入消費型增值稅的施行范圍。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投入農村基礎設施的購置稅的企業,允許全額扣除;為企業所得稅的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可以考慮企業使用國產設備或者在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將準予所有投資額在每一年的企業所得稅中進行抵扣;按照個人所得稅法,個體從業人員來自于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相關收入,依據年度應稅個人所得稅額減征20%[7]。通過上述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將大大提高各類社會組織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熱情。
參考文獻
[1] 李姬.城鄉發展一體化背景下的基礎設施建設研究[D].2014.
[2] 魏新亞,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構成的地區差異[D].2011 .
[3] 楊慶育.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理論與創新[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55,62.
[4] 李暢.二元結構對城鄉差距的影響研究[D].2015.
[5] 沙安文,沈春麗.地方政府與地方財政建設[M].中信出版社,2005:81.
[7] 蔡洪旺,王亞男.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經濟社會效應分析[D].2007.
[8] 祁新民.陜西省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與思路研究[D].2015.
關鍵詞:皖北;城鄉發展一體化;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C9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1-0024-02
一、皖北城鄉發展一體化基本概況
皖北地區包括淮北、亳州等六市,擁有兩大煤炭基地、中藥材生產加工基地和農業生產基地,也是重要的交通集散地、勞務輸出中心。一直以來,皖北的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后,城鄉一體化建設難度較大。2014年,皖北地區生產總值5913.3億元,僅占全省生產總值的27.8%,低于皖中地區生產總值21%,低于皖南地區生產總值24%。皖北六市人均生產總值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亳州市、宿州市、阜陽市與全省差距最大,分別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54%、46%、60%,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也分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8%、14%,皖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額5242.1億元,同比增長15.9%,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3.1億美元,同比增長20.7%,高于全省5.2個百分點。近些年,省委省政府一直致力于開展皖北扶貧工作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先后提出了“兩淮一蚌”經濟帶、宿淮同城化戰略、“淮蚌合蕪宣”經濟帶、沿淮城市群戰略等,制定了《皖北城鎮體系規劃(2013-2030年)》《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縣發展若干意見》,并且在十三五規劃中確定建設皖北城際鐵路網、皖北機場群以支持皖北地區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皖北城鄉發展一體化瓶頸制約
(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明顯
2014年皖北地區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2503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17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7個百分點,皖北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總收入928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6.4個百分點。皖北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比2.5%,高于皖中地區9.4個百分點,高于皖南地區16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3個百分點,其中淮北市、宿州市、阜陽市的城鄉收入差距最為明顯,分別為2.6%、2.63%和2.64%,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2%以上,亳州市、蚌埠市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36%、2.49%,分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1%、9.1%,皖北地區作為傳統的農業中心、能源基地,城鄉二元結構始終未能得到化解,農民增收渠道單一、收入分配不合理、財政支持力度不到位等都成為阻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因素,城鄉工農業協調發展機制失衡成為進一步拉大皖北城鄉差距的主要影響因素。
(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較滯后
受傳統市政規劃、地理位置和區位因素影響,皖北地區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直以來比較滯后,城鄉公路顛簸難行、公交線路布局不均、城鄉環境污染嚴重,造成了老百姓出行難、生活難、休閑難。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和財政資金的扶持,皖北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與皖中、皖南以及東部沿海省份相比,皖北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較大差距。2014年皖北地區新增城鄉公路建設316.4公里,其中宿州、蚌埠、阜陽市新增公路長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28%、37%,而淮北、亳州和淮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5%、51%、87%。皖北地區新增公園綠地面積409公頃,其中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南市新增公園綠地面積數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4%、90%、56%、77%,蚌埠市和阜陽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和51%。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鄉居民工作生活息息相關,是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只有不斷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城鄉建設風貌,城鄉居民的幸福指數才能逐年提升。
(三)城鄉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
皖北地區城鄉產業結構較為單一,淮北市、淮南市作為煤炭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為煤化工產業,亳州市、宿州市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農業經濟在其總產值中占據重要地位,蚌埠市、阜陽市作為區域綜合型城市,發展以商貿、制造為主導的產業經濟?;幢笔?、淮南市第二產業比重分別達到67%、62%,第二產業比重過高,亳州市、宿州市第一產業比重達到24.6%、24.7%,第一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過高,蚌埠市、阜陽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相對均衡,但是第三產業比重較低,僅為31%和33%。皖北地區的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匱乏,缺乏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支撐。皖北地區產業布局較為分散,難以形成產業集聚,發揮協同效應,也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受區位因素制約,皖北地區既不沿海又不沿江,產品銷售與原材料采購途徑不暢,難以及時獲取市場信息,發揮比較優勢,提高企業成本利潤率。
(四)城鄉社保體系建設不到位
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醫療、教育、就業、住房、養老等方方面面,社會保障體系能否真正覆蓋城鄉居民,惠及人民群眾,是衡量城鄉一體化、城鄉居民無差異化的重要指標,更是關系到農民市民化、城鄉居民身份認同的關鍵因素。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為例,2014年皖北地區城鎮居民參保人數同比下降3.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新農合參保人數同比上升1.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就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情況來看,淮北市增幅最快,達到34%,亳州市、宿州市、淮南市增幅較平緩,均在1%左右徘徊,而蚌埠市、阜陽市均出現了負增長。就農村居民新農合參保情況來看,宿州市增長最慢,僅有0.2%,淮北市、淮南市增幅相對也比較緩慢,而增長幅度相對較快的亳州市、蚌埠市、阜陽市也僅有1%、2%的增幅。
三、皖北城鄉發展一體化協同創新路徑優化
(一)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多渠道提高
城鄉收入差距是制約皖北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首要因素,皖北的實際情況是城富鄉窮,因此,解決的辦法必須要從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入手。近期,中央和地方相繼文件要求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和農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理順農村土地經營權和所有權關系,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皖北地區應緊緊抓住改革的政策福利,主動引導農民加快確權登記、開展土地流轉,明晰農村土地產權關系,為農村經濟注入市場機制、激勵機制,從而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增加農民土地流轉租金。此外,當地政府還應鼓勵農民工進城務工,合理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為其提供政策優惠、資金支持和技能培訓,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二)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拓寬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渠道
破解二元城鄉結構需要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政府應設立專項財政資金、制定稅收減免政策、下放招投標權限支持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性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應適當降低貸款標準,減免借貸利息,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減輕負擔。地方政府應積極組建融資平臺,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融資規范化、標準化、常態化,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作為投融資關系樞紐和交易平臺,應妥善協調好投融資雙方關系,減少交易成本費用,提高資金使用率,搞活資金流通,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多元融資渠道,減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阻礙。皖北城鄉應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在市政建設、橋梁建設、飲水供給、城鄉環境治理等方面取得成效,改善皖北城鄉風貌,促進皖北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自主創新能夠推動經濟倍數增長,皖北地區產業結構布局不均衡,產業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歸根結底是創新驅動力不足,皖北地區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努力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下,運用“互聯網+”的思維,著力發展產業間的協同創新,提高工農業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向價值鏈上端攀升,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打破時間空間制約上的優勢,密切與外界環境系統的信息交流,利用智能物流技術,提高供應鏈配給效率,發揮物聯網功能,實時監測產品生產加工情況,不斷提高產品生產質量,大力發展跨境電商,降低出口成本,破除貿易壁壘,增加出口貿易額。同時,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還要發揮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分析和預測功能,實現皖北城鄉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整,促進皖北城鄉產業結構布局更加科學合理。
(四)健全完善城鄉社保體系,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
皖北城鄉差異大,社會保障覆蓋不均衡,特別是有些城鎮覆蓋到了,有些鄉村沒有覆蓋,有些地區覆蓋到了,有些地區沒有覆蓋。城鄉社保體系建設關系到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生產積極性,特別是在城鎮化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很多農民紛紛進城,參與到城市工業建設、服務產業當中去,他們為城市建設貢獻了力量,可是卻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福利待遇,農民工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他們的工作熱情也得不到提高。皖北地區應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在醫療、教育、住房、就業、養老等方面實現交互協調的全覆蓋,沉香社區作為社會管理服務的基本單元,在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上要協同創新,優化城鄉資源配置,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的服務和保障。
(五)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皖北地區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但是農業產量不高,農業效益較低。皖北地區必須實現由一家一戶的獨立種植模式向規?;?、集約化的生產模式的轉變,必須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提高農業產量和經營效率,必須發展循環經濟、生態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環保指數。皖北城鄉應積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充分利用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鄉鎮龍頭產業的帶動輻射作用,發揮農業生產協同效應,適時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強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城鄉商業經營網點應提前做好市場調查,積極與農業生產基地溝通協商,談定合理的價格,積極做好農超對接,真正惠及城鄉居民。
參考文獻:
[1] 吳雙勝,王淑霞,吳 玲.皖北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民”變“市民”的角色轉型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4(5).
【關鍵詞】公共文化供給;問題;建議
我國作為文化大國,由于長期的體制機制因素阻礙,城鄉之間文化服務供給差距日趨擴大。因此,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協調發展,不僅是多樣化文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對文化“軟實力”增強的必然結果。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生產管理、服務支配理念和模式發生轉變,完善城鄉公共文化供給的協調發展問題已經水到渠成。但就全國而言,城市社區及農村基層文化建設還屬于薄弱環節,文化發展現狀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加快城鄉公共文化供給協調發展勢在必行。
一、城鄉公共文化供給現狀
(一)政府不斷加大對公共文化的投入,重點向農村傾斜。政府用于全國文化事業費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間,全國文化事業費合計投入1220.41億元,其中城市850.65億??h及縣以下369.76億元,占不到城市投入的二分之一?!笆濉币巹澓?,國家加快對公共文化體系的構建,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尤其重點加強對縣及縣以下文化投入,“十二五”規劃的前三年,文化事業費總額已高達1403.21億元,超出“十一五”投入總額,縣及縣以下投入增長速度是32.06%。由此可見,政府對文化杠桿逐漸傾向鄉鎮。
(二)全面啟動全國性公共文化工程,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發展。為了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發展,財政部、發改委及文化部門等還專門設立專項資金,推動若干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設。例如“村村通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中心)建設項目”等,這些工程都有效地向偏遠農村傾斜。另外,還大力推廣送書下鄉活動,著重解決農民看書難、借書難得問題,鼓勵建立農家書屋,滿足農民對各類圖書的需求。
二、城鄉公共文化供給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城鄉文化發展建設不平衡。近年來,盡管我國政府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多了,但是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仍然有待提高,圖書館、老年活動中心等,大部分都是建在鄉鎮上,偏遠山區的農村根本難以享受到這些基礎設施;另外,大多數農村沒有實現數字化電視、有線電視,能接收的頻道很少,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匱乏。
(二)城鄉公共文化建設財政投入不平衡。在許多大城市,打著建設地標性建筑的名義,興建豪華的大型場館,資金消耗巨大,然而,普通市民需要的文化活動場所,無需豪華的外觀及高檔的設施。而在農村,文化投入經費嚴重不足,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人民對文化基礎設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雖然國家財政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增加了,卻不能與日益增長的生活水平相協調,難以滿足農村人民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需求。
(三)弱勢群體文化權利得不到重視。不管是市民還是農民,都有獲取知識的權利。在大城市有著一群為城市建設付出艱辛汗水,卻一直被忽視的群體-農民工,由于自身經濟條件缺乏,他們沒有其他的文化生活,所以應該關心重視農民工在文化方面的需求,組織建立農民工活動場所,豐富農民工業余文化生活,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農民工自身文化素質,還能推動建設和諧文明的城市。
(四)缺乏長效的文化下鄉機制。在我國,雖然文化基礎設施財政投入增加了,文化基礎設施卻沒有得到逐步完善。究其原因在于容易流于形式,缺乏持續性。文化基礎建設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容易跟風建設,臨近鄉村建設文化基礎設施時,便也跟著建設,沒有長遠的規劃,一旦資金跟不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就會停滯,浪費資金的同時,文化建設也沒有得到提高。
三、城鄉公共文化供給協調發展的建議
(一)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縮小城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差距。農村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是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必不可少的力量,在共享社會主義建設成果時,他們的利益應當受到重視。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對文化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政府應當興建活動中心、籃球場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確保農民的文化需求得到滿足。
(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城鄉公共文化建設主要是一些免費或者低收費的實惠項目,沒有財政支撐,這些項目、活動無法展開。政府在建設公共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的同時,要明確資金流向,確保建設資金是真正用到實處,并協調城鄉建設資金的分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推進農村與城市公共文化供給的協調發展,是促進城鄉和諧的重要保證。
(三)重視社會各群體的需求。農民工生活在城市,卻扎根在農村,他們不僅享受不到農村的基礎設施,也無法使用城市公共設施,屬于被遺忘的群體。在城市,經濟條件的限制,他們大多生活在建筑工地周圍的棚戶區內,政府應當重視這以群體,適時的建設農民工所需要的文化基礎設施,滿足他們的文化生活需求,幫助他們在陌生的城市尋求存在感、歸屬感。
(四)政府應當建立長效的文化下鄉機制。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持久關注。不僅要給予資金扶持,更需要政府監督作用,實時驗收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成果,嚴厲打擊跟風建設。另外,應呼吁城市幫助農村逐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城市圖書館有大量書籍,可以適當借轉一些到農村書屋,實現資源共享,推動城鄉公共文化供給協調發展。
四、結語
城鄉公共文化供給雖然是城市和農村兩個對象,但它其實是一個整體,都是國家的一部分,統籌城鄉公共文化供給,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在未來有望實現。
參考文獻
[1] 季根章.鄉鎮圖書館建設的實踐和理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