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物科學就業方向及前景
時間:2024-01-11 16:47: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科學就業方向及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就業 生物專業畢業生 就業壓力 調查研究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研究型大學的構建,畢業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在全球性金融危機和復雜社會形勢的影響下,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生物科學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邊緣學科,是社會科技發展的產物。現在全國已經有兩百多所高校設立了生物科學專業,國家、社會對這個專業是有需求的,都很重視,從這個發展趨勢來看,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很可觀的,但是,具體到個人的就業情況來說,還是存在一些客觀的問題,所以了解和探究生物類專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對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
一、材料與方法
調查問卷內容結合當代大學畢業生就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內容包含學生基本就業信息、就業壓力的問題、畢業后從事的行業問題、初次就業所要求的薪資待遇問題,以及學生的就業選擇區域和對于就業前景的展望等方面,反映出生物專業類的畢業生對當前就業前景的心態和期望。問卷發放采取隨機按校部分抽樣法,分別從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科技大學、燕山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幾所高校的生物專業畢業生中進行調查,共發放500份問卷,成功收回問卷490份,有效回復率達到98%。并用統計軟件SPSS和Excel進行分析。
二、關于大學生就業壓力的現狀和影響因素分析
1.大學生就業壓力的現狀
現階段,就業壓力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主要來自于外界環境的影響,學生都非常注重外環境的變化,讓自己的就業前瞻跟隨社會和家庭的改變而去適應它,這樣雖然擴大了自己的就業選擇面,但是也會讓自控性變得薄弱,從而對就業前景感到茫然,造成了心理壓力。其中有32.07%的學生覺得社會因素是造成就業壓力的主要原因,這部分占的比例最大,其次則是家庭因素,占調查人群的25.95%,而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和其他因素各占18.08%、13.12%、10.79%,對學生的就業影響要小一些。
2.薪酬對于畢業生就業影響
就業中,薪酬對于大學生的就業影響非常大,由于現實生存問題,在就業時學生首先考慮的是薪資問題,學生在初次就業薪資的要求上,超過半數的人選擇3000~5000這個節點,對于薪資的要求有較為切實的考慮,也有7.58%的學生覺得,首次就業就應該有一個較為豐厚的報酬,對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就業能力有足夠的信心,想通過第一次就業,就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3.區域差異對于學生就業的影響
本研究的對象是分別從北京和河北兩個區域挑選的大學生,一個是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一個是國家的重要工業省份,兩個區域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方面,各高校畢業生前往北京就業的占很大一部分,這說明發展越快,就業機會越多,生活節奏快的大城市更受大學生的偏愛,現在社會出現大學生過剩的問題,一線城市雖然比較成熟,但同時充斥著很多就業機會,依然是大部分學生追捧的對象;有一部分學生認為二三線城市生活節奏相對緩慢,企業要求也不會那么高,不會有太大工作壓力,所以會選擇在二三線城市就業。
三、對生物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及提高就業率的建議
為了提高生物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更好地解決生物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問題,應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1.從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角度,就要思考怎樣根據學科發展和就業的需要,及時調整培養模式,完善培養計劃;建立教學、科研、企業一體化的基地,探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路子,培養出更多適應生物技術領域發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2.高校生物類專業的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首先,應對自身有正確的定位,根據自己的興趣及能力,做好初步的職業規劃,不斷完善自己。對于有志從事研究開發工作的學生,應重視深造機會,積極學習實驗技能,廣泛閱讀專業相關文獻,了解學科發展動向,努力培養創新能力。其次,應該端正就業心態。從宏觀看,現在的大學生并不是稀有資源,目前就業形勢嚴峻。特別是生物類專業的應屆畢業生,要在職業規劃上融入多元性,考慮先就業,然后根據自己的發展,合理調整、完善職業規劃。在選擇公司時,應該看重公司的前景和能否為自己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
3.社會各用人單位,要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建立健全用人機制,善于發現、培養優秀人才,以滿足企業自身發展的人才需要。隨著生物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給高校生物類專業人才的就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而且對高校生物類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生物類專業學生應立足本專業的優勢,掌握生物專業知識,再依據自身的特點及發展的方向,完善各種能力,積極應對競爭。要在主動了解市場,爭取成為生物技術企業真正需要人才的同時,實現生物技術企業和生物類專業人才真正“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王乘.實施“五大工程”,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10):12-13.
經濟學是國家級特色學科,主要分為兩個方向――國際經濟學和國民經濟學。遼寧大學的經濟學專業是這個學校錄取分數最高的專業,最大的特色是每學期都會按成績重新分班,這在其他院校是非常少見的。畢業生中幾乎會有1/3有資格被免試推薦讀研究生。
經濟學基地班主要是為了培養經濟學的研究型人才,其獎學金多而高,免試保送研究生的幾率也非常高,但想進入這個班也不容易,新生入學不久參加分班考試,考試科目為數學和英語,前若干名才有機會進入基地班,所以想進入這個班的學生開學時也要做好準備。
法學院是省內第一所全日制法學本科教育基地,十分注重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經常聘請一些司法機關、科研單位的專家、法官等擔任客座教授,而且安排每屆學生進行一次為期兩個月的集中實習。
廣西大學
生物科學學院的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專業是科研能力最強的專業之一,生物技術專業有著明顯的亞熱帶生物特色,在植物及微生物遺傳工程上頗有建樹。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動物科學研究世界領先,有多項科學技術重大成果。
廣西是我國重要的甘蔗生產和加工基地,制糖業十分發達,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的甘蔗糖業工程學科被列為國家教育部“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土木類學科是廣西首批精品專業。這個學科也是理工類的高分群,畢業生一般都進入各大建筑公司和水利水電公司工作。
廣西大學的愛國民主記念碑
廣西還是有色金屬富礦之地,是中國最重要的有色金屬產地之一,廣西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正是迎合廣西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開發及其加工技術研究的需要,建設起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科。
內蒙古大學
生物學專業是國家級重點學科,目前設有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2個本科專業,學科實行按類招生,在第2學年結束后,選拔出50名學生分別進入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生物科學專業和生物技術專業進行學習。
蒙古語言文學是內蒙古大學的特色專業,在一般的學校是沒有的。大學每年招收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學生人數約占總人數的30%。
內蒙古大學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生態與環境學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并形成了以草地生態學及農牧業生物技術為主的科學群,本科設有2個專業:生態學、環境科學。也實行按類招生,第2學年結束后,選拔10名學生進入國家生物學基地(生態學專業)進行學習,學制四年。
新疆大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是國家重點學科,應用數學專業方面,在全國排名較高。
人文學院是由中文系、中語系、歷史系、中亞文化研究所、阿爾泰學研究所組建而成的規模最大、專業門類齊全的文科學院,號稱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的“旗艦之威”,位居國家重點學科行列。
此外,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資源勘察工程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是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憑借地域優勢,新疆大學的俄語專業也一直是王牌專業。
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自然地理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動物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民族學、法學均是新疆大學新增的重點學科。
貴州大學
貴州大學的英語學科在國內小有名氣,多位知名學者曾在此任教,他們對外國語學院師資力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際刑法專業有一定特色,已經受到國內同學科領域的認可。
電力與能源工程被國家列為“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與此相關的自動化、采礦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等專業也將得到加強。
化學學科擁有綠色農藥和農業生物工程教育部實驗室,綠色藥物工程也被列為“211工程”項目之一。
此外,采礦工程、植物保護、林學、農林經濟管理、材料科學與工程、漢語言文學和電子科學與技術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延邊大學
延邊大學位于吉林省延邊州,朝鮮族特色氛圍濃厚,朝語系自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它的小語種也不錯,亞非語言文學是國家重點學科。
延邊大學依山而建
師范學院的教育技術專業在全國排名很高,就業很好。
醫學院也比較有實力,臨床醫學和藥學都不錯,麻醉專業很好。
石河子大學
醫學院現設有臨床醫學、護理學和醫學影像學3個本科專業方向,擁有附屬醫院3所,其中第一附屬醫院為全國“百佳”醫院。
農學是石河子大學的校級品牌專業,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專業,有重實踐、重應用的辦學傳統,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
經貿學院下設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圍繞新疆農墾經濟、綠洲農業經濟、綠洲生態經濟、農墾企業管理等內容展開研究,并將研究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形成了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研究方向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海南大學
旅游學院是海南大學極具辦學特色的學院,辦學模式靈活多樣,部分方向還根據市場變化與需求,和旅游企業、國際酒店進行廣泛的合作,采用“訂單式”培養等靈活模式。其中,旅行社管理專業還是旅游學院的特色專業,學生畢業后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企事業單位從事旅行社管理、營銷策劃、旅游接待與高端服務工作。
海南省具有熱帶資源豐富、海洋面積大的特點,熱帶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就是針對這一地域特點設置的專業,現開設了農學院、園藝園林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和海洋學院。其中海洋學院的水產養殖專業還是我國農業部的重點學科,近幾年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形勢也非常好。園藝專業也成為第一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此外,水產養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法學、植物保護、農林經濟管理也是特色專業。
青海大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是青海大學的傳統優勢專業,有清華大學的對口支援,成績好的畢業生將有機會直接保送清華大學繼續深造。
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機械電子工程方向)為青海省省級重點學科,學生畢業后可從事與機械行業相關的工作。
水利水電工程教學和科研并重,產、學、研緊密結合,重點培養面向國家水利水電行業和青海省資源開發急需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醫學院下設臨床醫學系、中醫學系、藏醫學系、公共衛生系等四系16個專業,高原醫學、藏醫藥學、地方病學等特色學科專業在全國醫藥院校中享有較高聲譽。
此外,資源勘察工程是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依托青海的鹽湖資源及旅游資源優勢,鹽湖專業和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也大有前途。
寧夏大學
應用化學是國家重點建設科目,以就業率高著稱,在南京揚子石化等十余家高新企業建立了理工科實習基地。畢業生就業率位居寧夏大學前茅。
草業科學力量雄厚,完成或承擔多個國家開發項目。
應用數學培養模式十分特別,采取“大專業,小方向”的模式,招生時與信息和計算科學一起按數學與信息科學的大類招生,一、二年級打破專業界限試行“滾動制”教學,為三、四年級實行“分流培養”奠定基礎。多年來還承擔著師范生培養任務,就業前景一直較好。
此外,寧夏大學的農學、生物科學和漢語言文學專業也是該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大學
藏語言文學學科歷史悠久,藏語言文學和藏族歷史兩個專業是首批校級重點學科。與四川大學聯合申報的“中國藏學研究所”,被確定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藥學(藥方向)學科是大學醫學學院結合自身特點和自治區獨特的地域和傳統優勢,將高原醫學和藏藥的現代化研究和開發、地方病和常見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和藏族基因組學研究等相結合,而重點建設的特色優勢學科。目前與一大批國內著名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及對口援助關系,并有多個實習基地供學生們提高實踐能力。
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類)專業、農學(植物生產類)和臨床醫學專業被評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的服裝設計專業在服裝界是很有名氣的,不僅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眼球,而且還吸引了世界各地服裝行業的目光,幾乎每個星期都有一場國際品牌的會在這里舉行。 學校會經常邀請一些來自法國、意大利等地的服裝設計師前來開設講座。
東華大學
紡織工程是教育部的重點學科,在天然纖維利用、生物技術在紡織方面的應用等許多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材料學不僅是國家重點學科,而且還是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幾乎凡是與紡織有關的各種纖維面料和特殊材料都可以在紡織工程實驗室里找到,甚至是航天員的服裝,東華都承擔了相當一部分科研任務。
福州大學
福州大學的物理化學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化學類,包括化學和應用化學兩個專業,也是不錯的。
如果對電子、通信方面感興趣,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是不錯的選擇,其中通信專業錄取分數在福大首屈一指。
在知識經濟、信息化時代,實施科教興農不僅要善于創造新知識,吸取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且要善于把新知識、新成果轉化成新產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發揮知識和科技的價值[1]。農業院校在科研中,考慮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把基礎學科與優勢學科整合,通過學科邊緣交叉是技術創新鏈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本文結合魔芋科研項目中物理技術在控制病害發生、提高產量等方面的應用,就物理學科知識與農業學科結合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和優勢展開論述。探索通過物理學科與農業學科的有益結合,思考對培養新世紀合格農業人才、推動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模式等問題。
一、學科交叉,優勢互補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推進了科學技術向縱深方向發展,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是當代科學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
現代科技發展的學科高達分化基礎上的高達綜合的特點說明,科技的發展需要不同學科和技術的橫向聯合就能形成整體優勢,邊緣交叉容易出現新的生長點 [2]。尤其是物理學這一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更是越來越突出,如計算物理學、數學物理、物理化學、生物物理學等,這些交叉學科的出現,無疑促進了物理學及其他學科的發展和延伸。其中物理學與農業科學的交叉滲透,使“物理農業”脫穎而出,并且有效推動了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二、物理學科與農科知識結合的必然與優勢
1物理學科與農科生物科學相結合的必然
(1)自然科學領域內必然存在同一的、共同的聯系。20世紀以來,以數學為工具、物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學科發展,已逐步把除生物學以外的其他學科同一起來[3]。而物理學研究的物理運動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種現象,它滲透于自然界的任何生命系統,因此物理學也要研究生命、時間和空間的性質、聯系等,它與生物學科也存在同一的、共同的聯系,這一點也是被歷史證明了的。1943年,物理學家薛定諤寫下了《生命是什么》一書,從物理學的角度對生命現象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現今生命科學中的許多重要概念如“遺傳密碼”,就是由薛定諤首次提出的;21世紀關于生命現象的描述性信息太多了,新的工作框架——定量生物學的應運而生,使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數學這些基礎學科聯系起來;同時在農科教材中也不乏許多物理科學知識,如離心分離技術、宏觀、微觀方法——氣體分子熱運動理論、紅外測溫、衛星遙感、生物與熵、正常細胞的電模型、衍射現象、生物體的旋光現象、核磁共振技術和物質的放射性,等等,涉及了物理學的力、熱、電、光、磁,原子物理、相對論、量子力學等許多方面??梢姡锢砜茖W與農科知識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2)物理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實驗方法已日益滲透和應用于各個自然科學領域,包括農科的生物科學。20世紀50年代以物理學的X射線衍射結構分析為基礎的分子生物學的成就與發展技術被引進了生物學,從而確定了DNA的雙螺旋結構,至今X射線衍射晶體分析法仍是分析生物大分子立體結構最精確的技術[3];物理學和生物學的交叉學科生物物理學在研究思路、應用的理論和方法方面就突出了物理學的特點。
從當代科學技術發展規律以及走在國際前沿開展科學研究的美國、英國的趨勢來看,21世紀生命科學與物理科學之間的融會貫通已經勢不可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聯手資助大學建立了多個跨學科的Bio-X中心,英國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基金會在2003年也建立了以10年為期的重大研究計劃——預測生物學。這個蓬勃發展的交叉學科正在成為大量學術會議、高質量學術雜志以及基金資助機構的主角??梢?,物理學科與農科生物科學間的交叉融合是必然的。
2把物理知識用于農業的現代物理農業的優勢
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等國就已開始研究現代物理農業工程的單項技術;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進入物理農業—物理技術應用到農業領域,應用物理學技術、方法和基礎理論研究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業生物生命過程中的物理規律,以及物理因素對生物系統的作用機制,涉及物理學、材料學、動植物學及農學領域的多學科交叉綜合的一門新生學科[4]。隨著國際貿易農藥殘留標準越來越嚴格的動態趨勢,消費者對農產品健康、安全的高要求,“物理農業”的精英們在中國應用物理農業技術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近5年來,在天津、大連等地已開展得如火如荼且已取得驕人的成績,有力地說明把物理科技應用于農業領域,能推動傳統農業的變革,是一種獨特有效的生產方式。
在我國,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現代物理農業技術有:磁化、電場處理種子技術、電子殺蟲技術、空間電場防病促生技術,等等,而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相對于化學農業來說是一種高效、無環境污染且成本低廉,易實現效益轉化的農業技術 [5] ,可控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并且能達到提高品質、抗病增產的目的,保證農產品達到質量、綠色、無污染的標準,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梢?,把物理科學知識參與農業生產過程,利用物理因素和物理技術應用于農業,有著誘人的前景與潛力。
三、在農業科研中,進行物理技術與農業栽培措施有機結合的探索
前人把物理技術應用于科研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低溫和紫外線輻射植株地上部分后能有效抑制病害發生,并對植株生長產生良好的影響,這在小麥、大豆、玉米、郁金香、百合、大蒜等作物上已得到證實。
魔芋是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近年已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然而,在魔芋生產中,魔芋軟腐病已成為魔芋生產和魔芋產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鑒于魔芋軟腐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種芋及土壤,種芋帶菌是引起植株發病的主要原因這一特性,以及溫度、紫外線等物理因子影響魔芋生產的研究尚未見報道,因此,筆者于2008年至2010年間開展了“低溫、紫外線對魔芋種芋生長的影響”研究,通過對魔芋種芋進行不同強度的低溫冷藏和不同時長的紫外線輻射,研究不同處理對魔芋生長過程中軟腐病的控制及產量表現的影響,把物理學科與農業學科知識結合應用于科研生產。通過此研究得出結論:用低溫冷刺激、紫外線殺菌處理魔芋種芋能降低病害,提高產量,把物理因子低溫、紫外線這樣應用對魔芋的影響是正向的;試驗中不施用化學農藥,保證了生產的魔芋沒有藥物殘留,綠色環保。
筆者在科研中把物理科學與農業科學結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這種生產成本低、簡便易行的生產方式對改善和提高魔芋品質、保護生態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四、物理學科與農業學科結合的展望與思考
1加強物理學科與農業學科的融合,有利于學生的就業(創業)與升造
農業院校教學與科研中注意物理科學與農業科學的融合,有利于教師的農業科研拓展,更好地服務“三農”的同時能加強學生交叉學科知識素養,能拓寬農科學生的農業生產技術。畢業生面對需要大量知識和技術的市場就業更具有絕對的優勢;對于畢業且有志于繼續深造的學生,可選擇由交叉學科而產生的新興領域為方向,而現代新興的物理農業中所涉及的有關食品安全、生態農業等諸多問題有待應用科學理念和現代技術加以解決,農業院校的學生由此領域為方向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中加強物理學科與農業學科融合的培養對他們的知識積累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推動。
中國理論生物物理學家歐陽鐘燦院士呼吁:“為培養具有全新知識結構的研究人員,首先應革新大學生命科學相關的教學”,呼吁高校生物系反省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適當增加數學、物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與美國著名的倡議“培養21世紀的科學家:本科生的生物學教育”(Undergraduate biology education to prepare research scientists for the 21st century,簡稱Bio2010)相呼應[3]?,F在中國的一些高等院校已開設了生物物理學等交叉學科專業,希望“培養出來的跨學科學生能操同一種語言去建造生命科學的通天塔”。
2提高農業生產技術,走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模式
在“綠色革命”“轉基因作物”的糧食增產模式一一亮相的時候,物理知識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物理增產技術也在低碳農業、節水農業的倡導環境中備受關注。把物理中的力、熱、光、電、磁等知識與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物理農業”,區別于傳統的“化學農業”,不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的農業生產方式,減少環境污染,恢復耕地質量,阻止環境惡化與生態退化,是解決“先污染后治理”“先發展后治理”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 生物技術專業 目標定位 教學改革 綜合院校
21世紀生物產業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世界經濟中又一個新的主導產業,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近年來,高等院校尤其綜合性大學紛紛設置生物技術專業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生物產業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專業設置上存在著明顯的“生源需求導向”,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是“模糊的復合型”,在教學上傾向于重理論輕實踐。上述問題的存在制約了生物技術專業整體的建設與發展。尤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目標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和教學改革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1.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路和目標
近年來,我國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在教學上更多地沿襲了學歷教育的教學方法,始終未能徹底擺脫學科型教學模式的束縛,成為傳統本科教育的“翻版”。因此,積極探索符合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
1.1課程體系開發的思路和目標
課程體系建設中,要改變傳統的“學科本位”課程觀,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廣知識、強實踐”的培養目標,向“多元整合型”方向發展,形成一種“多元整合”的課程觀。主要改革思路是:注重生物技術與產業化管理相結合,增強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形成模塊化、彈性化的課程體系,適應行業和社會對應用人才規格多變的需求。要改變傳統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方式,開設以上游應用技術為背景的模塊化專業課程,如生物制藥技術、食品生物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基因工程藥物等;同時,增設以“下游工程”為背景的營銷、物流、管理等經濟管理類模塊化專業課程。模塊化專業課程的設置,能夠讓學生以行業需要為主線,將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構建相對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另外,還需開設關于生物技術前沿的講座及與生物技術相關的法規、知識產權等彈性化課程,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生物技術及其相關產業管理的需要。
1.2實踐教學建設的思路和目標
要改變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思路,使生物技術教育向實踐應用方向發展,實踐教學建設就要緊緊圍繞生物技術產業對“雙料人才”培養的要求,按照認知實習模塊、基本技能訓練模塊、技能強化綜合訓練三個模塊的特點,構建由實驗實習、專業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系列所組成的新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并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具體可重點考慮以下實踐教學環節:(1)生物技術產品的生產、分析檢測;(2)生物技術應用性科學試驗與技術推廣工作;(3)生物技術產品的市場調查及前景預測;(4)生物技術產品的營銷和物流管理;(5)生物技術企業的生產運作管理、信息與技術資源管理與質量管理,等等。
1.3注重教師綜合能力發展和引導
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引導作用,專業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首先是學生將來從事本專業崗位的“榜樣”,然后才是教育者,而只有“復合型”教師才能夠勝任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工作。學校應該重視專業教師的全面發展,努力加強“復合型”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參加教師“崗位”技術培訓和進修,保證知識技能的不斷更新;鼓勵教師參加與崗位相對應的技術等級和技術水平考試;鼓勵教師參與應用型課題的開發與研究,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與合作?!皬秃闲汀标犖榈慕ㄔO是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學校應把“復合型”師資建設作為一項長期性工作來抓。教師自己也要拋棄過去的簡單理論教學的短期行為,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加強理論和應用的結合。這樣教學才能有特色,教育質量才能有保證,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歡迎,才是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長遠的生存和發展之道。
2.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
2.1人才層次定位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對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是有層次和類別之分的。傳統學科型教育在人才層次定位方面有自身的特點,學科型高等教育以學科建設和發展作為專業改革和建設的出發點,培養目標突出“學術型”人才層次。但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這一目標要有改變,要以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圍繞地方或行業經濟發展的需求開展專業教學建設,培養目標突出“理論﹢應用型”人才層次。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的人才必須適應時展的要求,緊密依托行業或企業,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層次定位應立足于培養高素質的理論應用型專門人才,這既不同于研究生階段培養的“學術型”人才,又不同于高等、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操作型”人才。對于有興趣、能力,愿意以后從事生物技術研究相關工作的學生,要培養他們成為“學術型”人才,除了具備理論應用型專門人才知識體系,還要把握生物技術研究前沿和總體進展。
2.2知識結構和素質能力定位
我國生物技術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重研究、輕應用”,不能形成“科研—商業化”的良性循環[1]。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人才大多不懂生物技術,同時專業的“學術型”人才又不懂市場開發。據權威人士估計,我國在生物技術領域中,“上游開發”僅比國際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卻至少相差15年以上[2]。改變這一狀況,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識,又熟悉產業化諸多環節的復合型“雙料人才”。因此,學生在學習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還應學習法律、企業管理、市場調查與預測、市場營銷、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等工商管理專業類的知識,讓在校學生具有復合型人才所需的知識結構。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素質能力定位的依據是人才層次的定位。為了適應“上下游工程人才”培養的需要,學生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廣博的知識素質、較強的能力素質和健康的身心素質;了解、掌握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具備外語、計算機、法律、管理和經濟應用文寫作基礎;具有較強的市場經濟意識、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3職業取向定位
有些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職業定位只針對某一單獨的崗位,例如食品發酵領域。隨著社會人才總量的不斷增加,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相關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為高層次生產或管理人員;對于一線操作任務,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企業多由高職或中職生來完成,對本科畢業生的需求有限[5]。因此,職業取向定位的狹窄性,給學生的就業方向造成了一定的模糊性:在生物技能工作崗位競爭不過高職生和研究生,在企業經營管理工作崗位又沒有明顯優勢。為了使培養出來的人才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就業靈活度,職業取向定位必須有明確的行業依托,即根據行業特點和要求,針對相關崗位確定職業崗位,例如,可以與農業、食品、藥品、發酵、園藝、環保等行業或領域相結合。這種面向職業崗位的人才定位,既可避免人才培養目標上的“模糊不清”及“重理論帶來的不適用”等不足,又能夠培養出真正滿足不同行業不同崗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并能夠讓學生以行業需要為主線,將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構建相對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另外,還需開設與生物技術相關的法規、知識產權等彈性化課程,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生物技術產業管理的需要。
3.南通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和教學改革的實踐
南通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自設立以來,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與發展,通過不斷探索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和深化教學改革,生物技術專業課程建設走向了健康發展的軌道,現已成為定位較準確、特色較鮮明的專業。
3.1培養目標
根據對南通市,以及長三角地區的生物技術及相關行業人才需求情況調研,結合我校的專業優勢和條件,我們對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層次、知識結構、素質能力和職業取向等方面都進行了準確的定位,并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了鮮明的專業特色。具體而言,我校目前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符合南通市,以及長三角地區生物技術及相關產業需要、具備基本從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掌握現代生化技術及產業化科學原理、工藝過程和工程設計等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化工、生物發酵、生物制藥、藥物分析、環境治理及保護、食品加工及制造等相關領域從事開發、生產、檢測、營銷、運輸、倉儲、配送、管理或科研輔助等工作的理論應用型專門人才。近年來,我校生物技術專業總體質量和綜合素質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從業單位反響良好,初步樹立了生物技術專業在本行業中的名聲。
3.2教學改革實踐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既要考慮知識的銜接及其先后程序,又要符合教學規律、循序漸進規律、因材施教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等;既要通過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實踐實習的改革,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融為一體,又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質量的專兼結合、校企互通的能工巧匠型教學團隊。
3.2.1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必須體現職業生涯發展目標,要尊重學生基本學習權益,給學生提供多種選擇方向,使學生獲得個性發展與工作崗位需要相一致的職業能力,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我們將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分成三大部分:職業基本素質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其中,專業拓展課程是我們今后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在專業拓展課程的設置上,結合我校為綜合性院校的優勢,我們鼓勵學生選修以企業管理、市場調查與預測、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概論和經濟法等經濟專業為主的其他學院的課程,或要求輔修取得這些與生物技術應用相關專業的第二學位,完善生物技術專業職業崗位的知識體系。
3.2.2實踐教學改革
目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明顯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傾向。為此,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在加強實驗室硬件建設的同時,從實驗的內容、方法和管理改革入手,強化實驗的考核、認知實習和頂崗實習,確保實踐教學的質量。
首先,增加投入,改善實踐條件。尤其近幾年來,我們利用生物學作為學校申博的支撐學科優勢,積極爭取國家和學校資金,來改善生物技術實驗室的設備。我?,F有的生物技術專業實驗室存設備齊全,基本能夠滿足與生物科學相關實踐實驗教學的需要。
其次,借助外部資源,實行資源共享。生物技術專業屬于高投入專業,實驗設備等各項投資大,尤其是代表上游生物技術發展的基因工程領域學科的實驗儀器特別昂貴,在現有辦學體制下,對于一個地方教學研究型高等院校,短期內通過籌資方式解決實驗室經費不足問題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我們在儀器購置和實驗課程的設置方面并沒有簡單照搬研究型院校的實驗室建設模式,而是整合學校內部及外部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例如,有些大型精密儀器使用就是借助醫學院實驗室;與生物技術相關工程設備借助機械學院,借助校企合作平臺,采用“共建共管共用”的運行機制,不斷開辟新的校外實訓基地并長效運作,現在我們已經與南通百奧制藥有限公司,南通伊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海門聯海生物和江蘇賽奧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
最后,合理調整實踐教學計劃。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重點應突出理論應用技能培養,達到這一目的,應保證有一定時間參加社會實踐和實習,并能在生產實踐中得以應用。為此,我們建立了實踐見習,科研導師,畢業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在大二就開始,通過前一年年在校學習基本理論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適時到實踐實習基地進行短期訓練,大三時學生在前兩年學校理論學習基礎上,選擇導師,參加導師的科研工作。在輔助導師的科研工作中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對生物技術專業的興趣。大四的畢業實踐,是我們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老師提供研究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畢業論文研究課題,通過老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大大提高了畢業實踐的效率。在長達半年多的實踐中,學生切實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這些實踐練習,有效縮短了由學生轉化為職業人的時間,使我校畢業生大多能較快進入狀態,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
4.展望
近年來,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際上很多重大成果的出現,都與生物技術密切相關。國內的生物技術產業也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起飛階段,要使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轉換為生產力,我國迫切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識,又熟悉產業化諸多環節的復合型人才。雖然我國生命科學學科目前每年有四五萬名畢業生,但是由于生物學科仍然采用傳統意義的學科分科和專業分支,教育模式和知識結構并沒有相應更新。“下游工程人才”培養的缺位,已成為制約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瓶頸,這就要求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應重新審視和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改革,讓在校學生能夠向復合型人才靠攏,以便更好地適應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對新類型、新能力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因材施教是指針對學習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1]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在經歷了高考,做出了專業選擇后,專業是其對個人能力與志趣作出綜合判斷后選擇的人生奮斗目標。專業教師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增強專業志趣,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當我國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眾教育階段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學生對受教育機會的珍惜程度下降,對學好專業走向社會的信心不足,面本文由收集整理對人生未來心理彷徨的學生人數增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在志趣與專業的結合上出現偏差,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本專業的興趣。
一、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幾個主要特點
(一)專業應用性更強,就業區域性更集中,產業前景更廣闊
水產養殖學是研究水產經濟動、植物養殖理論與技術的學科。專業本身即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就業方向除了科研、教學、管理外,大多數學生畢業后將在沿海地區發展。水產養殖業在沿海農村經濟中地位顯赫、經濟效益高,是沿海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也是21世紀全球經濟最重要的增長點,產業前景廣闊。
(二)水產養殖環境更復雜,技術依賴程度更高
水產養殖學除關注經濟動、植物自身的生理、生態特性以外,養殖生物生存的水環境同樣非常重要。養殖環境復雜體現在水體的流動性和可變性更快,光照、氧氣及營養限制更突出,這就更加需要綜合的理論和過硬的技術做后盾。因此形成了當前在水產養殖業內,除了極少數非常傳統的行業的部分生產環節可以不需要專業技術人員的現場指導外,其他絕大多數產業都離不開高水平的技術指導。
(三)學科交叉明顯,理論與技術更新快,專業發展迅速
水產養殖學是一門以生物學理論為基礎的應用科學,隸屬于海洋科學,環境科學也是其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養殖工程學又屬于工程學研究的范疇,因此學科交叉非常明顯。各學科的發展促進了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快速發展,同時水產養殖技術又在觀賞漁業、瀕危水生生物物種保護、海洋漁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另外,水產養殖種類、技術的快速更新,促進了理論的發展,并使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的特點更突出。
二、引導學生走出對水產養殖學專業認識的誤區
(一)端正對水產養殖學專業的認識
在大學生群體中,許多學生會看不起農學專業,認為農業科學不需多少知識,農業科學落后,工作后賺不到錢,沒有前途等。要解決學生的這些心理障礙,就要讓學生認識到農業的重要性。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糧食安全更是關系到國家安全的大事。通過國家對農業科研資金的投入量和每年科技大會獎勵中農業科學所占的比重,可以反映出國家對農業及農業科研的重視程度。[2]
1.水產養殖對技術的依賴程度更高
水產養殖不像其他行業,生產是生產,科研是科研,而是科研寓于生產之中,生產過程中需要有能深刻理解水產養殖學知識和理論的技術人員來指導,不同水平的技術人員對相同問題的理解相差甚遠。因此,在水產育苗等領域生產單位會高薪聘請技術人員指導生產,幾個月的技術指導費少則幾萬元,多則上百萬。這種純粹以技術能力獲得如此之高的個人收入的現象在其他產業并不多見。
2.水產養殖更具有創新性
水產養殖學是建立在生物學理論指導下的一門應用科學。生物科學是近三十年來發展最快的科學領域,水產養殖學作為生物學理論指導下的一門應用科學也必然會有快速的發展。水產養殖以海洋作為農田,海洋開發前景遠大。一個快速發展且前景遠大的領域一定會讓從業人員有用武之地。水產養殖理論與技術的快速更新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3.水產養殖學比海洋生物學等專業更具有挑戰性
許多大學生會更喜歡學習基礎科學,比如與水產養殖學相近的海洋生物學專業。實際上,水產養殖是在一個小的生態系中通過調控各種生態因子達到控制某種生物的生長、發育的目的。從單純地研究生物的規律性到按照人類的意愿干預生物,水產養殖學比海洋生物學更具有挑戰性。
4.水產養殖學正在向著全方位發展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的水產養殖已不再是單純的生產水產品,水產養殖正在作為一種技術手段,為觀賞漁業、旅游漁業、水生生物物種保護等作出貢獻。在我國大力發展海洋事業、保護海洋漁業生態環境的今天,水產養殖技術也會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二)堅定學生把水產養殖作為人生奮斗目標的信念
水產養殖以占地球總面積71%的海洋作為戰場,以當今科學發展最快的生物學理論為指導,在全球范圍內我國的水產養殖學理論、技術處于領先水平。作為海洋產業的一個重要的支柱產業,在我國大力發展海洋科學的今天,從事這一專業可以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為個人創造更輝煌的人生。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更新快、歷史短、空白點多,每個領域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都很多,申請科研課題、獲得科研成果的機會多。正因為如此,僅在青島就造就了涉水產養殖專業的院士近十人,是院士人數最多的專業之一;作為一名生產技術人員,本專業的新興產業不斷涌現,會有很多新的技術需要開發、推廣、應用,而且水產養殖未知的東西很多,高水平的技術人員會得到重用;作為一個立志創業的年輕人,只要有雄厚的理論、技術,不需要有太多資金就可以快速創業,在水產養殖業中,許多個體企業從白手起家到實現千萬元以上資產產業規模的時間多為五到十年,如蓬萊海益水產、萊州明波水產等。
三、如何引導學生立志學習水產養殖學專業
(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培養學生的專業志趣,首先要解決教師的問題。青島農業大學是一個以農業科學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公共課程都是由外專業教師擔任,水產養殖學專業成立時間較晚,基礎課教師對水產養殖學專業不太了解,這是影響學生專業志趣培養本文由收集整理的一個不利方面;另外,年輕教師剛剛走出校門就走上講臺,缺乏對專業的理解也是一個方面。為此學校安排年輕教師和本專業的基礎課任課教師每年不少于兩周的時間,走出校門,到生產一線,通過實踐來提高教師對專業的認識,通過教師對專業的理解來熏陶學生熱愛專業。
(二)提高學生的專業認識
學生自身的感性認識對專業志趣的培養更有價值。處在信息時代的當代青年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知識,他們不會盲目地去崇拜權威。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師長的建議只能是他們的參考,親身的經歷會更有說服力。讓學生親身體驗專業的最佳時機是在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階段。實習期間不能單純地學習技術,要讓學生對產業有所了解,到周邊企業了解企業的發展史以及企業家的發展史,讓學生明白水產養殖這個行業非常適合年輕人創業,以此來激勵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也是加強學生專業志趣培養的極佳機會。
(三)強化專業建設,提高綜合實力
專業實力是辦學的基礎,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專業學習的吸引力。擁有國內外知名學者和科研團隊,具備良好的教學和研究平臺,是增強學生專業學習吸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自青島農業大學校址移至青島后,依托國家海洋科技城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科研人文氛圍,水產養殖學專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大型藻類和貝類科研上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蝦蟹類和水產營養方面也得到了國家級、省部級等各層次科研經費的支持。近三年間,其主持承擔的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共17項,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專業知名度快速提升。
(四)強化實踐教學,建立聯合培養基地
[關鍵詞]過度教育 大學生 就業 影響 對策
一、過度教育的內涵
我國學者對過度教育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多度教育的定義也存在各種界說,在本文中,筆者借鑒美國學者曾滿超、亨利?列文(Henry Levin)等對過度教育的定義,他們認為,教育發展出現下列三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都應稱為過度教育:一是勞動者相對于其受教育程度經濟地位下降;二是受過教育者不能實現其對于事業成就的期望;三是勞動者擁有比其工作要求較高的教育技能。
從表述可以看出,對過度教育的含義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理解:從宏觀上看,過度教育是指教育供給超過了教育需求;從微觀上看,過度教育是指個人擁有的教育存量超過了現有職業的需求。本文將主要從微觀層面即大學畢業生的角度對過度教育進行分析。
二、過度教育對我國大學生就業產生的影響
(一)畢業生供大于求就業率低下
近年來,由于高等教育人數的擴招,高校的畢業生數量猛增,高校畢業生需要的就業機會與社會所提供的就業崗位不想匹配。《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2012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90.9%)比2011屆(90.2%)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2屆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1.5%,比2011屆(90.8%)略有上升;高職高專院校2012屆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90.4%)比2011屆(89.6%)略有上升。但是,進一步的關于2013屆畢業生流向調查顯示,從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調查的2013屆碩士畢業生簽約率為26%,低于2012屆同期11個百分點;本科畢業生為35%,低于2012屆同期12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畢業生為32%,低于2012屆同期13個百分點。
(二) 高能低就, 大材小用
過度教育引發了勞動力市場對于知識勞動力的高消費。由于具有高學歷的人數增多,各個工作崗位自然會追求更高知識層次的人才。接受了各個層次高等教育的勞動力為了能獲得工作只能俯就屈身。高學歷者選擇一些職業技能要求低的職位正是高能低就的體現, 而如果高學歷者不能接受相對低級的工作, 又造成了知識失業。
(三)畢業生學非所用,就業前景堪憂
《201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調查狀況》顯示,理工類大學生擇業時注重專業對口的僅占16%,專業性很強的財經類、外語類畢業生注重專業對口的也只有30%和42%。這表明大學生在擇業時,專業對口意識正逐步淡化。然而針對用人單位的一項調查卻表明,90%以上的用人單位認為,專業對口是挑選人才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
關于畢業生就業時專業是否對口的橫向數據比較也受到人們關注?!?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3年“紅黃綠牌”專業就業前景預測如下:
紅牌專業指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月收入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低的專業,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黃牌專業指除紅牌專業外,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月收入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低的專業;綠牌專業指月收入、就業率持續走高,失業量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高的專業,為需求增長型專業。
2013年本科就業紅牌警告專業包括:動畫、法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體育教育、等。2013年高職高專就業紅牌警告專業包括:法律文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務、漢語言文學教育等。
2013年本科就業綠牌發展專業包括:地質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礦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等。2013年高職高專就業綠牌發展專業包括:道路橋梁工程技術、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應用化工技術、焊接技術及自動化等。以上專業與2012年的綠牌專業相同,這些專業的就業率持續走高,薪資走高。
(四)大學畢業生就業滿意度低
就業滿意度也是衡量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的一項指標?!?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2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滿意度為55%,即在就業的畢業生中,有55%對自己的就業現狀表示滿意。其中,本科院校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滿意度為58%,高職高專院校為51%。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畢業半年后的就業滿意度為62%,非“211”本科院校為57%。
在2012屆本科學科門類中,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滿意度最高的為經濟學,為61%;就業滿意度最低的為農學,為53%。在高職高專專業大類中,就業滿意度最高的為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為56%;最低的為生化與藥品大類,為44%。
2012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在“政府機構/科研事業”的就業滿意度最高,為69%;在“民營企業/個體”的就業滿意度最低,為50%。高職高專生畢業半年后在“政府機構/科研事業”的就業滿意度最高,為64%;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的就業滿意度最低,為45%。
可見,我國高校畢業生目前的就業滿意度整體偏低,在不同的教育程度、所學專業、就業崗位層次上的滿意度更是參差不齊。
(五)過度教育導致性別之間就業的不平等
由于高等教育過度現象的發生,知識勞動者大量增加。當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發生變化,勞動力供需差異加大,雇主或企業選擇余地也在加大。在這種情況下,男性勞動力顯然更容易受到雇主的青睞,而女性知識勞動力遭遇不平等待遇的機會大大增加。
以上幾方面的闡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存在的過度教育情況已經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產生各個方面的消極影響,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畢業生的就業難也非常不利于經濟的發展與整個社會的和諧。
三、過度教育影響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原因
(一)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發生錯位
1.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錯位
現在高校培養的大學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實踐非常缺乏,大量理論的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成了紙上談兵的高手。企業是非?,F實的經濟實體,需要的人就是能夠給企業直接帶來績效的人而紙上談兵的大學生并不能馬上給企業帶來績效還要搭上老員工為其輔導從而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績效。
2.普通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錯位
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在專業設置上主要以培養理論型人才為主,而社會需求量最大的是面向生產、服務的應用型人才。另外,有些學校在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上一味地“追風”,盲目地跟著市場的潮流走,開辦和擴招所謂熱門專業。其結果是,由于人才的供大于求,大量的畢業生只能放棄本專業而選擇從事低級的工作。
3.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在時間上的錯位
當今的社會瞬息萬變,昨日的朝陽產業,今日就可能成為夕陽產業;今日的朝陽產業,明日極有可能是夕陽產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地發生變化。而人才的培養周期長,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就構成了社會迅速發展與教育培養周期過長的矛盾。從而導致現在熱門的專業,到畢業生畢業時也許就成為了冷門專業。
(二)勞動力市場調節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各項制度還不完善,勞動力市場制度不完善。我國就業制度改革的目標就是改革計劃經濟下按指令性計劃統一分配的就業制度,讓絕大多數畢業生進入市場自主擇業。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就在于充分發揮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讓勞動力在全國范圍內合理流動。目前我國還未形成統一的競爭、流動的市場。對于城市勞動力市場來說,勞動條件好、工資高、福利待遇高、工作有保障、職業前景好;農村勞動力市場勞動條件差、工資低,福利差,就業無保障,職業前景不太好。
(三)個人對高等教育盲目投資且就業觀念不當
政府為了滿足人們的教育需求,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從而使教育系統培養的人才遠遠大于經濟發展所需的需求,造成過度教育,如此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大學生的就業。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存在以下幾種不恰當的就業觀念,不愿到非公有制企業就業,而熱衷于行政、事業單位,因而淡化了專業觀念;就業地點大多選擇沿海一帶或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而對西部地區、基層、小型企業不感興趣;不論自己能力大小,追求高工資和好的工作環境。
四、解決過度教育的對策
(一)經濟層面上加強產業結構調整
大學畢業生就業空間的有限性,根源于經濟的發展。因此,拓展勞動力市場規模、拓寬畢業生就業空間,首先要從經濟發展入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第三產業結構。作為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領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發掘市場潛力,是吸納勞動力、解決大學畢業生過度教育問題的根本途徑。
(二)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使高校的供給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一方面是改革高校的學科結構及培養模式。高校應該有目的地針對未來幾年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數量、結構、特點等情況,通過科學的調查研究來設置專業,加強市場對專業設置的引導。另一方面是重視對大學生能力的培養。高校在注重灌輸基本理論,培養大學生理論思辨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大學生工作技能的培養和提高,把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更多的具有實際操作型和應用型的復合型人才。
(三)勞動力市場層面的對策
對于有形就業市場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強各級、各類有形勞動力市場的聯系與溝通,形成全國范圍內流通的勞動力市場。一方面,在縱向結構上,要加強國家級、地區級、高校各勞動力市場的有機聯系;另一方面,在橫向結構上,要加強教育、勞動、人事部門的信息合作與分享。 對于無形的就業市場而言,應盡快建立以國家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為中心、以各地方就業主管部門和高等院校為分支、以畢業生和各類用人單位為用戶的全國性的就業信息網絡系統。
(四)畢業生要調整就業觀念
大學畢業生在面臨就業時,應當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學校的幫助下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職業生涯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在就業難的情況下,可選擇二三線城市、小企業就業,以增加自身的就業機會。大學生也可以響應國家的號召,自主創業、自謀職業。
[參考文獻]
[1]鄭健壯,王培才主編.經濟學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2]黃濟,郭齊家主編.中國教育傳統與教育現代化基本問題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3][美]伯頓?克拉克(BurtonR.Clark)主編,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新論[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5]蔣國林,王國存.大學生“新失業群體”社會應激及其緩沖干預[J]. 社會科學, 2008(09).
[8]盛世明.過度教育的再認識[J].教育發展研究, 2007(Z1).
[9]武向榮.教育擴展中的過度教育現象及其收入效應――基于中國現狀的經驗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21]陳磊.我國高校本科畢業生過度教育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
[22]萬勇.論我國高校學生充分就業問題[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
[23]Arnaud Chevalier,Joanne Lindley.Over-Education and the Skills of UK Graduat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2007.
【關鍵詞】藝術設計 一專多能 復合型
一、就業現狀分析
應用學科的藝術設計專業,曾經一度就業前景較好的環境藝術設計方向,近幾年來對人才的需求出現從峰值步入谷值的現象。據《就業藍皮書 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統計,“2011屆本科失業率最高的專業為生物科學與工程(14.9%),其次為美術學(14.7%);高職高專失業率最高的為應用韓語(18.6%),其次為藝術設計(15.5%)”。從中不難看出,四個專業中,與美術有關的就占了兩個。其原因有:供方,開設此類專業的院校太多,培養人才良莠不齊的現象過于嚴重;需方,要求綜合能力較強的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較少。因此,導致就業市場一度下滑,特別是近幾年來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畢業后跳槽、轉行成為風尚。在此,筆者就所在院校近兩屆藝術設計專業環境藝術方向畢業生就業去向做一調查。近兩年,環境藝術方向共有畢業生58人走向社會工作,其中,進入大型裝飾裝修企業工作的有12人,占20.7%;進入二級裝修企業工作的有31人,占53.4%;進入地產公司參與環境設計工作的有6人,占10.3%;進入市級建筑設計院所工作的有4人,占6.9%;準備考研再學習的有2人,占3.4%;進入其他事業單位工作的有3人,占5.2%。在此環境下有如此的就業景象,經過跟蹤調查獲得的反饋信息得知:一、學生有相對較為廣泛的綜合知識面,熟悉建筑構造、了解建筑物理等知識,表現在參與項目中能夠合理應用構造、科學地改變布局而開展設計等;二、有較扎實的材料與構造基礎,能準確表現施工工藝;三、有熟練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能夠靈活應用Auto CAD、3dx等軟件進行規范作圖等優勢。能獲得如此評價,其成績應歸功于復合式教學方法。
二、何為復合式教學
“復合”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同的兩者或兩者以上的合成。
所謂的復合式教學,即根據專業需求在學科內與學科外尋找具有共性知識點的課程,打破專業界限、年級界限,在課程間開展混合式、插班式、旁聽式教學方法,即共同上課、共同訓練的方式進行學習。在共同學習中,雙方相互了解對方知識點在本專業中的作用,掌握對方專業的設計規則,學習不同專業對同一問題的不同思維方式等,創建交叉學科知識的滲透與互補環節,擴大雙方知識面,實現一專多能型人才培養目標。
復合內容主要有學科內知識與學科外交叉學科知識的復合;理論知識與實踐課題的復合等。本文就筆者所在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情況,談一談綜合類院校對交叉學科知識實行復合式教學方法的開展與實施。
(一)確立復合對象
藝術設計專業開展復合式教學,培養復合型人才,構建復合體系尤為重要。對外部學科的復合及合理選擇外部學科為復合對象,是決定復合型人才培養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根據學院專業特點與環境藝術方向的課程設置內容,選擇建筑學專業為復合對象,并開展課程間復合式教學。建筑學與環境藝術本身有很多的共性知識點,通過課程間復合擬解決環境藝術方向學生對建筑知識的匱乏;通過課程復合可以進一步提高建筑學專業學生的美學修養;通過課程復合改變藝術類學生的思維方式;通過課程復合使雙方學生掌握不同專業間的設計規則與表現方法。
(二)構建復合體系
復合體系的建立,首先在課程選擇上要圍繞多元化、綜合性、實用性的原則設置課程,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理論課程與專業設計類課程的復合。一般三、四學期側重理論課程的復合,五、六學期有計劃地開展專業設計類課程的復合。在課程復合環節尋找知識的對應性與結合性,建立完整的復合體系,方可開展課程復合式教學。
1.理論環節打破專業間封閉式教學方式。根據復合專業對象的課程設置,開展混合式教學,共享教學內容,雙方相互了解不同專業間的知識點,形成交叉學科知識的滲透與互補,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如環境藝術方向的《景觀設計原理》與建筑學專業的《城市規劃原理》開展復合,通過該課程間的復合式教學,環境藝術方向學生可以進一步擴大思考因素,實現從城市規劃的宏觀角度開展具有文化性、思想性、主題性的景觀設計內容,改變學生以往的單一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具有顧及全局的設計思想;建筑學專業學生可以進一步提高城市規劃中的美學思想與藝術表現力。
2.專業設計類課程共同開展同一課題訓練。在完成專業間不同要求的訓練內容時形成互補,彼此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對方的思維方式,了解不同專業間解決問題的側重點、行業要求、設計規則與表現手法等內容,同時掌握不同專業間技能應用與表現方法。
(三)實施復合計劃
實施課程復合式教學計劃,首先要確定被復合課程雙方的開課時間與學時,每學期有目的地設置一門課程,以解決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在客觀環節創造可行性條件。其次是制定完整的復合課程授課計劃與考評方式,最終使雙方學生都能有最佳的收效。
三、開展復合式教學方法的意義
(一)學科內知識的復合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學科內知識復合,首先從專業培養體系入手,在專業整體課程設置上建立復合基礎。課程設置應該具備藝術學科內知識復合的基本條件,擁有一系列藝術設計專業的各類課程,涵蓋設計方法、表現技巧、設計原理、專業設計等內容。同時還要有一支具有較強專業知識的教師隊伍,能夠滿足專業知識較為完整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學科內交叉知識的滲透,使各方面知識相互聯系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其次是充分利用選修課程環節,在選修課程中建立與專業相關課程開展復合,進行交叉教學來提高學生綜合知識,如媒體藝術、雕塑藝術、民間藝術、影視動畫和產品設計等課程,在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的同時也具有掌握相關學科知識的基本能力,培養學生具有較全面的綜合知識與藝術修養。
(二)外部交叉學科的復合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綜合能力
外部交叉學科的復合是開展復合式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首先要明確通過外部交叉學科的復合所達到的教學目的,重點要解決學生哪些知識面的問題,諸如掌握相關學科知識、提高專業應用能力、擴大市場就業面等,圍繞所解決問題的側重點構建復合體系。外部學科復合體系的建立取決于專業所在學校的優勢,環境藝術設計不僅涉及藝術、歷史、地理、宗教等領域,同時涉及建筑、施工、材料、力學、電工等行業。因此,在選擇外部交叉學科時應充分考慮專業特點、學生能力,圍繞擴大專業知識面來選擇復合對象。挖掘學校專業特色,尤其是工科院校具有獨特的專業優勢。建立合理的復合體系,復合課程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
打破專業界限,有計劃地開展跨專業、跨學科的課程復合式教學,實現專業、學科間的知識滲透與互補。通過課程間的復合,在理論學習環節拓寬各類學生的知識面;在實踐中使各類學生學會解決各領域不斷面臨的問題。通過課程間的復合,學生間可以自然而然地學到不同專業的知識內容;了解不同專業的設計規則與思維方式;掌握不同專業的表現方法,使雙方學生都具備較全面的綜合知識,解決學生在工作中遇到的相關專業問題,最終達到復合式教學的目的。
(三)通過課程復合式教學打造教師隊伍聯盟建設
常言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高校能夠培養出高質量的優秀人才,教師隊伍占有主要因素,如何構建知識面廣、素質高、師資結構合理的專業教師隊伍,在當今是眾多高校所面臨的主要困擾之一。因此,挖掘高校資源,共享特色專業,取長補短,開展聯盟建設是教師隊伍提升教學實力的首選。通過課程的復合機制建立聯盟基礎,擴大教師隊伍,強化專業教學實力,為培養復合型人才構建保障。
結語
關于復合式教學方法的實施,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與戰略性計劃,特別是高層次的復合定位,應是在打破學科體系基礎上的融合,這不僅需要從事藝術設計教學工作的教師積極努力參與,更需要其他專業的同仁齊心協力支持。對于本次教學方法的探索,從學生就業反饋信息獲知,本屆學生改變了以往在就業崗位上只會作圖不懂設計與施工的現象,大部分學生在參與項目設計中能夠結合建筑構造、材料性能等方面合理開展設計任務,學生不僅能夠較好地完成設計方案,還能夠圍繞建筑物理開展功能布局,圍繞電工配置開展照明設計等相關設計工作,減少了學生在就業崗位上對相關知識的再學習現象,對一專多能型的本領略有顯露。從就業范圍來看,學生突破了以往只能進家裝設計公司的狀況,開始走向地產開發公司、規劃設計單位,個別學生還能夠進入建筑設計管理部門,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范圍,使學生在邁向社會時,腳下的道路更加寬闊。
[注:本文為遼寧省教育廳2012教學改革課題立項之一,項目編號:(2012)130號]
參考文獻:
[1]包水梅.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的解讀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