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1 16:09: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價值觀。法治觀念由價值觀決定并受其深刻影響和制約。民主的價值觀奠定了法治觀的理論基礎,并規定了其內涵。法治價值觀決定了法治觀的內容和本質要求。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制度和法律只有內化為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才能發揮作用。
制度意識。領導干部的制度意識反映和影響著其法治觀念。法治要求人們必須尊崇和敬畏法律,習慣于把自己的行為置于法律規則的規范和約束之下。領導干部的制度意識,是指領導干部對制度的基本看法,對制度建設和自身行為的要求和態度,也包括領導干部關于制度的知識和修養。領導干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執行者。因此,提高領導干部的制度意識對于增強嚴格按制度辦事的法治觀念至關重要。
制度品質。良好的法律制度必須符合剛性化、系統化、科學化的要求。增強制度的剛性,必須完善制度中的懲罰規則,以強化制度的威嚴。同時,自上而下破除特權意識。無論是誰,只要觸犯了制度和刑律,都必須受罰。如此,假以時日,就可能將制度打造為剛性利器,全黨全民的法治觀念也就會得以強化。
制度的執行力。 法善而不循,法亦虛器也,有法不依,甚于無法,會破壞法律的嚴肅性,降低人們對法律的信任度和崇尚感,自然也會影響領導干部制度意識、法律素質的養成。所以,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努力縮小法律制定與實際執行之間存在的差距,使制度得到一體遵行,這樣才能有效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觀念。
關鍵詞:權利;法治;權力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要實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要建立相配套的主導文化體系,即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因此對法治文化進一步思考,了解法治文化的基本內涵,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有重大意義。
一、法治文化概念
對法治文化,目前有各種解讀。具有共識性的觀點認為,法治文化應該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是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文化類型。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二、法治文化建設的路徑
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社會各個層面,有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因素及歷史因素,需遵循其固有規律順序而積極推進。我國是個缺少法治文化傳統的國度,培育法治文化建設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強化普法宣傳教育,著力培養公民對法律的崇尚和信仰。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質為前提,法制宣傳教育應以切實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為中心目標,將法治"口號"內化為公民自愿自覺的行動,培養公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尊敬,形成法治文化和法律觀念的現代化。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 普法的功能和目的不僅僅是法律知識的傳播,而是法治理念的滲透和法治文化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在于法律信仰的建立。推進普法教育,培養公民對法律的信仰,一是要樹立教育與服務相結合、以人為本位的理念。在普法教育過程中,要進一步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宣傳者本位意識過渡到受眾者本位意識,全心全意為受教育者服務。二是要樹立動靜法治(制)結合、以動態法治為主的理念。推進普法教育,不僅要宣傳靜態的"法制",更要宣傳動態的"法治"。著眼于從人的內在精神層面的需要出發,規范、調整和引導人的行為,逐步實現全社會整體法律素質的提高、法律信仰的塑造、法治文化的形成。三是要樹立權利義務相統一、以權利為本位的理念。"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一要義就是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法律規定公民應該享有的權利。" 在普法的內容上不僅要普及現代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灌輸現代法律平等、自由和權利保障的精神。只有喚起個人的權利意識,才有可能真正樹立起現代法治觀念和公民意識。
(二)推進公正司法、依法行政,著力構建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體系。提高公民的法治素質,促進全社會知法、守法、用法、尊法,依靠法制宣傳教育可以實現。但是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文化觀的真正形成,從根本上講要通過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提高司法公信度,而逐步培育形成。"一次不公正的判決比多次不公正的舉動禍害尤烈,因為后者不過是弄臟了水流,前者卻破壞了水源。" 法律只有在實施中滿足了人們的安全、正義和秩序的需要,使損害得到救濟,利益分配的扭曲得以矯正,其威信才能樹立,其權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的價值才得以彰顯。司法公正起到了公平正義法治價值體系形成的巨大潛在作用。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良法存在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實施為目的、為保證、為重點。雖然說整個法律的實施,是包括著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執法司法和公民群眾的普遍守法兩個基本的方面,但前者即掌握并行使公共權力的執法和司法者卻始終處在決定和影響法律實施的主導方面。因此,作為一個必須滿足法治要求的和諧社會,就必須要實現執法和司法的公正。因為只有執法和司法公正,才能維護社會公正,而這顯然是整個法治文明的基礎。所以,培育法治文化的實踐中,必須進一步強化法治政府建設和抓緊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促進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加強法治理論研究和法治文藝創作,著力營造全社會普遍關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圍。理論是實踐的指導。要把握法治建設的新特點和新規律,加強法治文化理論研究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應用對策研究。注重在法治實踐中豐富和發展法治文化理論,更好地指導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由于中國法治文化的缺乏,目前,對法治文化內涵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西方的法治文化為坐標的 ,所以,在法治文化的研究培育過程中,要注重繼承吸收傳統的法治元素,并大膽借鑒和移植"外來"的先進法治文化,同時使之民族化、"本土化"。加強法治文化培育和移植,一是要注意對傳統法律文化的批判。通過批判,使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糟粕成為一種"惡",從而使人們形成自覺抵制這種落后文化的心理和習慣。二是其他文化形態要保持與法治文化立足點、價值趨向等方面的一致性。三是要正確處理好法治文化與道德文化的地位關系。如果是以"依法治國"來表達法治的話,就表明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最高準則,道德只能服務于法治文化。要鼓勵引導支持法治文藝創作,努力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的法治文化產品。重視發揮執法機關和專業文化團體、業余文藝團體、各級文化館站的作用,貼近法治實踐,貼近群眾文化生活,積極開展法制題材文學藝術作品創作,讓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以豐富生動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說服人,不斷提升公民的法治文化修養,從而形成全社會普遍關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圍。
三、法治文化建設的意義
法治文化的形成,能強化公眾從思維認識、自身行為等方面對法治生活的文化判斷力和約束力。法治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要素,決定著我國法治進程和建設方向。
(一)法治文化是法治社會建設的保障。法治作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是任何國家和社會一致追求的目標。加強法治建設是依法治國方略的具體實踐和體現,中國“法治”在幾代法律工作者和法學專家的打磨下日趨完備。但法治似乎僅僅還停留在制度的建設上,離法治理想相去甚遠。我們只有把法治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當中,才能把法治的思想、觀念、精神、思維等滲透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法治工作,只有上升到文化的層次,使之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因此,法治文化建設是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內在要求,是法治社會建設重要保障。
(二)法治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和諧社會首先是法治社會。建設一個團結和睦、寬松自由、協調有序、運行良好的法治社會,不僅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規范體系,而且更需要一個尊崇法治精神、敬畏法律權威、自覺遵守法律規范的良好社會環境。而這樣的社會環境就需要有一個高度發達的法治文化來支撐和塑造。任何社會構建都是在一定文化環境中進行的,和諧社會建設也離不開它的文化基礎,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分,也是和諧社會建設基礎。主席也曾闡述:“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由此可見,法治文化建設既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核心要素和必備要件,更是在法治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三)法治文化是社會管理創新的保證。在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中著力構建法治既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和社會管理的現實需要,也是社會管理創新的目標和追求。社會管理創新是一種踐行法治的基本活動,而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靈魂,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因此,社會管理創新離不開法治文化的引導、促進和提高,只有弘揚法治精神,強化法治理念,才能保證社會管理創新的正確方向,才能保持社會管理創新的生命力,才能提高社會管理創新的效能。在社會管理創新中要充分體現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想和法治價值,在社會管理的實踐中培育法治文化,提升全民的法治文化素養,使社會管理在“法律至上、崇尚法治”理念的引領下,實現從“應急治理”到“長安法治”的轉變。
法治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我國在法治文化建設的道路上會遇到挫折和坎坷,但我們要堅信這條道路的方向是正確的,而且我們會朝著這個目標越來越近。
參考文獻:
朱景文主編 法理學研究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2、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3、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4、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5、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6、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全面提高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7、遵守憲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8、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
9、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
10、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利。
11、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2、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13、中華人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民族團結的義務。
14、弘揚法治精神,構建和諧xx。
15、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
16、深入開展“法治進機關”活動,推進克拉瑪依市法治化進程。
17、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
18、弘揚憲法精神構建和諧社會
19、實行依法治國堅持執政為民
20、增強憲法觀念推進依法治國
21、宣傳憲法精神維護憲法權威
22、學習憲法,宣傳憲法,遵守憲法
23、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24、增強全民憲法觀念和憲法意識,保證憲法的正確貫徹實施
25、維護憲法權威,增強權利義務觀念
26、依法行使民利,依法履行法定義務
27、弘揚民主法制精神養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28、高舉憲法旗幟努力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
29、學習憲法、掌握憲法、運用憲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30、增強憲法意識,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31、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2、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
33、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34、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
35、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36、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37、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38、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39、深入開展“法治進機關”活動,推進克拉瑪依市法治化進程。
40、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利。
41、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42、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43、憲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
44、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45、遵守憲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46、樹立憲法意識,維護憲法權威;
47、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48、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
49、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50、貫徹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區進程。
51、增強憲法意識,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52、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53、美好家園離不開法治保障。
54、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
55、貫徹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區進程。
56、扎實開展“法治進機關”活動,不斷提高學法守法意識和維權能力。
57、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58、加強“法治六進”工作,大力推進“平安建設”。
59、深入宣傳法律法規,全面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
60、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
61、樹立憲法意識,維護憲法權威。
62、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63、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加快依法治市進程。
64、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65、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66、維護法律尊嚴,打擊違法犯罪。
67、大力開展“法治六進”活動,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68、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
69、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70、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71、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72、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全面提高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73、遵守憲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74、憲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
75、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
76、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利。
77、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78、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79、弘揚法治精神,構建和諧xx。
一、村社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的現狀
(一)村社干部具備一定的法治思維能力
1、法治思維的認知方面
第一,對法治思維有一個基本正確的認識。在問到“你認為法治思維的本質是什么”時,選擇“法律平等”和“公平正義”的分別占55%、41.2%、,選擇“民主和諧”、“ 權力制約”的分別占11.4%和4.6%??梢姡鄶荡迳绺刹空J同法律是平等的,認同法律代表著公平正義。第二,對法治思維重點的把握比較到位。在問到“你認為法治思維的重點是什么”時,63.2%的人認為“重公正”??梢?,當前我縣大多數村社干部對基層工作中的法治重點把握是準確的,有一定的認識。
2、法治思維的實踐方面
第一,大多數村社干部具有一定的法治思維。在問到“你認為現在的村社干部有沒有法治思維”時,76.8%的人認為有,認為基本有、基本沒有和沒有的分別是22%、1.1%、0.1%。第二,村社干部法治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問到“你認為大多數村社干部在決策和處理問題時,是否運用法治的方式”,64.2%的人認為是。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村社干部能夠認識到決策和行為要合法,但是實際執行的效果如何就很難說了。
3、法治思維的形成和培養途徑方面
通過調查,對于如何提高法治思維能力村社干部大都有明確的認識:在處理問題、做決策時著重運用合法非法思維方式;認為法治思維向法治方式轉變需要注重法治依據,同時在法治精神、法治素養、崇尚法律等方面要創造條件;提高村社干部依法辦事的能力的最大突破口在于深化改革,完善機制。
(二)法治思維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1、對法治思維的認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在調查中,當問到“你認為村社干部應具備哪些法治思維(至少列3種)”時,有92.7%的人選擇了“公平正義”,90.4%的人選擇了“合法性”,58.1%的人選擇了“責任后果”,選擇權利義務和法官治權的相對較少。這說明當前豐都縣大多數村社干部對現代法治的核心問題的認識存在著偏差,沒有認識到現代法治的精髓。
2、實踐中村社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在問到“你怎么評價村社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時,有66.8%的人認為“一般”,認為“很強”、“很弱”和“缺乏”的分別占25.3%、5.9%、2%。
3、村社干部提高法治思維存在較大的困難。在問到“你認為從傳統的非法治的思維向依法辦事轉變,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時,有55.7%的人認為是“體制機制不夠完善”, 還存在法律讓位于政策和上級指示情況,缺乏對法律的敬畏和信仰。
二、村社干部運用法治思維能力的制約因素
(一)法治觀念薄弱。法治作為人類的活動方式之一,必然依賴于社會主體的意識和行為。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村社干部對法治認知出現偏差和實踐中出現法律讓位于情感、上級指示。首先,我國人治傳統源遠流長,在遇到糾紛和沖突時,不是用法律手段解決爭議,而更多的尋找“權力”的幫助;其次,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重倫理道德輕普遍規則”導致輕視法律的作用,對法律不存在敬畏之心;此外,“人治”陋習嚴重,信奉“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無事就是本事,妥協就是和諧”。
(二)法律知識欠缺。很多村社干部年齡往往偏大,文化素質大多不高,法律知識欠缺。他們往往將有限的時間花在學習實用性較強的業務知識上,對如何正確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來破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題,則研究不多、思考不足。由于我國政治生活法治水平有限,在加上行政手段效率高,村社干部大都樂于選擇行政手段進行社會管理活動,在客觀上造成法治方式“被擱置”。
(三)普法內容膚淺。普法考試缺乏系統性和實效性,偏重于村社干部掌握法律知識,法律學習停留在了解法律條文的層次,忽視法治精神和法治方法的把握。干部普法考試停留在對法律條文的死記硬背,遠達不到把握條文蘊含的法治精神并提高法治思維能力的高度。法律知識要內化成人的法治思維,還需要很多因素一起產生合力。由于人治化權力恣肆的影響,村社干部把普法教育中掌握的法律知識轉化成法治素養的成效就更加不容樂觀。
(四)法治能力不足。部分村社干部認為法律僅僅是一種工具,是實現一定社會管理目標的手段,在想問題、做決策時依然習慣于傳統的人治思維和方式,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水平不高。尤其是在出現突發性事件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不足就更加凸顯,不能做到統籌兼顧,靈活處置,以致事態惡化。有的甚至把法律僅僅用來治理老百姓而不規范、約束自己。對法律想用就用、不想用就棄之一旁,持隨心所欲的態度。
三、提高村社干部運用法治思維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樹立崇法精神。首先要牢固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要牢記”法不授權即禁止”的原則,在工作生活中敬畏法律,自覺用法律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特別是在處理與群眾的矛盾和糾紛過程中要堅持這一點。其次,要摒棄法律工具主義思維。法治思維強調人信仰的是法律規定中蘊藏的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增強法治理念??梢酝ㄟ^模擬法庭、旁聽庭審、參觀監獄、參與法律援助等法治實踐活動、舉辦專題研討班以及開通普法短信平臺等方式增強村社干部的法治思維能力。教育培訓的重點要放在應強化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教育與傳播上,使法治思維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最終形成一種“解決社會問題,法治思維當先”的思維定式。
(三)強化法治實踐。實踐鍛煉是培養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的根本途徑。村社干部要養成自覺的法治思維習慣,并將法治思維外化為法治實踐,通過積極參與各種法治活動,學會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農村改革與發展問題,以加快推進發展、保障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
關鍵詞:依法治國;依法治校;法制宣傳
從依法治國到依法治教,必須加強法治教育。加強法治教育,全社會有責,而學校教育具有最直接、最集中,最系統、最有效的作用,在加強法治教育中扮演著無可比擬的重要角色。
學校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加強法治教育?
一方面是要對學校管理者加強法治教育,做到依法治校,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綜合改革,推動內涵發展。依法治校是在學校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要求各個行業、領域都要實現依法治理。學校作為具有公共管理職能的社會組織,需要按照法律至上、保障權利、制約權力的原則,實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新型政校關系的根本保證。建設現代學校制度要求實現政府與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以及學校內部的依法治理。切實轉變辦學和管理的理念、思路、方式與手段,為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奠定堅實基礎。依法治校是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與效益,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迫切需要。當前,學校管理活動的自主性、復雜性、權利義務關系的多樣性顯著增強,法律問題、管理漏洞與矛盾糾紛日漸突出,給學校管理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學校必須通過依法治校,實現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法治化,必須在管理中重視對自身法定義務的遵守,依法實現與公民、社會其他組織的對話與合作,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可與支持。依法治校是學校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加強青少年的公民意識教育,培養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各級各類學校把培養具有現代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作為教育的重要任務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依法治校是構建符合法治理念的育人環境,培養學生學法明理、樹立公民意識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是對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的法治教育,培養現代法治人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依法執教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法治校在學校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全面加強依法執教,對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構建和諧校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教師,落實依法執教,最根本的就是學法、守法、用法,注重師德修養、增強法制觀念。實行依法執教的前提是學法、懂法。不懂法律知識,沒有掌握教育法規,就不可能有運用法規的能力,也就談不上做到依法執教。作為教師,既是社會公民,又是教育工作者,因此既要學習憲法、民法、刑法等國家層面的法律,也要學習教師法、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行業法規,還要學習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通過學習,知道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增強法治意識,樹立法治觀念,嚴格依法辦事,依法執教,把教育辦成公平正義的教育。
教師要自覺學習《憲法》《刑法》《民法通則》《行政處罰法》等法律知識,要具備起碼的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知識。教師尤其要注意學習有關教育工作的各種法律法規,如《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職業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規,通過對教育法律法規基本知識的學習來系統掌握教育法的本質特征、法律規范、權利和義務,以及如何實施教育法規。還要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及地方性教育政策、文件,能夠從總體上把握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條款的要求。在法律法規的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法條注釋與法理分析相結合,通過案例釋法、學法,儲備知識,規范行動,不斷提高依法執教的能力與水平。這樣才能肩負起培養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導向,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
讓法治成為人民的信仰、國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實現從法治意識到法治思維、再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標,全面提高全體人民的法治素質,必須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在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中納入法治教育的內容,構建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法治機構共同參與的全面的法治教育體系。
進行法治教育,要從培養法治意識開始。法治意識是對法律法規和法治制度等的理性認識和把握,是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行為動力。培養法治意識,一方面靠學習,一方面靠行動鍛煉,做到知行結合。為此,認真落實教育普法規劃的要求,開展好法律進課堂活動,做到學生法制教育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中小學校要將學生法治意識、法律素養,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要深入開展學生法制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豐富法制教育的形式與內容,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了解法律知識,培養法治理念。要把法治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各種校園宣傳媒體與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宣講法律原則和知識,將平等自由意識、權利義務觀念、規則意識、契約精神等理念,滲透到學生行為規則、日常教學要求當中,凝練到學校校訓或者辦學傳統、教育理念當中,營造體現法治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教育要與社會法治機構協同合作,共同做好法治教育與宣傳。進行法治教育,要把培養法治思維作為重點。法治思維是一種運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如果說法治意識使人有觀念、有動機,自覺想到用法治來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話,那么法治思維使人有方法、有能力做到用法治解Q和處理問題。
法治文化是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主流意識形態、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制度安排、社會秩序構建等要素發展形成的社會文化現象。他法律制度、法制精神在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和社會對法律信仰的總和,是人們建立在法律信仰上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是全社會對法律的共識性法治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一、加強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既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要組成,也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法治文化是一個內容博大,內涵豐富的大概念,是法制宣傳教育深入發展你的必然產物,是諸多法制文明的綜合體現表現在立法、司法、執法、法制宣傳、法律服務、法律監督等方面。
(一)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提高公民素質的必然要求。
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對內是促進和諧的一種保障,對外是可彰可顯的法治國家的一種新形象。十七大報告要求,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從“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經歷了從中重點宣講法律文件、法律解釋的具體規定到面向公民闡釋法律精神,啟發抽象化的法律權利意識,從宣揚“法律無情,疏而不漏”到宣傳“法律是人民維權的利器”,從倡導公民作一個守法者到鼓勵公民成為一個積極的護法者的不斷完善、更富成效也更加人文化的過程。這種歷程實際上就是從法律制度層面深入到法治精神內核,從法治體系構建深華到法治文化培育。
(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
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法制建設和法治工作才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健康發展。首先,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用以人為本這一核心理念審視、反思立法、執法、司法,切實把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利、促進人的自由平等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作為一條紅線貫穿于法治工作全部過程及其各個環節。其次,要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也必然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主題。我們應該認真研究法治發展的戰略思想,把法治發展引入科學發展的軌道。第三,法制建設要做到全面協調和統籌兼顧。做到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三)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法治文化建設本身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內容 一,因為法治文化與和諧社會的目標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和諧社會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決沖突,使社會歸于和平與安寧。人類社會是由若干個不同方面,不同組織和個人結合而成的,他需要一系列的規則來維系。這些規則有道德、有紀律、有傳統、有習慣,但其中最明確的無疑是法律。而法治文化正體現著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民主法治,必須以法治文化作為思想基礎,而和諧社會追求的公平正義,也恰恰是法治謀求的最高理想。法治文化在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發展上,不僅能為和諧社會提供制定藍圖,而且能為人們提供重要的觀念,為和諧消除矛盾,提供守法意識。
二、法治文化建設的目標。
法治文化建設是一個漸行漸遠的實踐過程,必須通過不斷地培育、升華,逐步實現由偏重法律知識普及到注重法治精神倡導的轉變,實現由偏重政府推進到注重政府推進與民間自覺相結合的轉變,實現由偏重法制宣傳教育到注重法治實踐的轉變。凸顯公平正義、權利本位、崇高法治的文化取向,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指標,把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作為“六五”普法依法治理的重要任務。
三、當前法治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治文化建設缺乏基礎
當前基層法治文化建設普遍缺乏一定的基礎。雖然基層有著源遠流長的法律文化,作為統治中國數千年的儒家禮法思想對大多數人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封建“人治”、“德治”的觀念在一部分人心中還根深蒂固。儒家的禮法思想蘊涵的是人治理念,無法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建設基礎。用托馬斯潘恩的一句名言改過就是“在人治的社會里,國王就是法律;而在法治的社會里,法律是國王”。同時中國古代法治注重“刑治”與現代的法治不能相混同。現代基層法治文化建設中存在著諸多與現代法治文化建設不相和諧的問題,但分析這些不和諧問題的深層因素,關鍵在于還未在基層形成于法治文化建設相適應的法治文化基礎。
(二) 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提倡“以和為貴” ,重關系、講人情的傳統和習俗幾乎滲透于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人情和親情是社會生活和交往不可缺少的劑,缺少人情的社會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兩面一樣,熟人社會過分發達的人情倫理也有其自身的弊端,特別對現代文明所認同的法治文化更是具有瓦解和剖壞作用。這就是為什么有時“以情壓法”、“以情代法”、“以情亂法”等現象在當代中國行政執法和司法實踐中層出不窮的深層原因。社會公眾的普遍心理是,一旦面臨訟爭,首先想到的不是運用法律維護權利,而是能如何做到息事寧人,如何運用各種方式尋找關系和人情資源。在崇尚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的同時,人情與法治并非絕對向左,但情之于法需要一定的尺度和界限。所以基層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法治文化建設中必須要處理好這種重情輕法的文化傳統,引導人們重新進行法律價值目標的選擇,逐步培育人們的法治精神和對法治的信仰。
(三) 經濟因素的影響
法治文化的形成以發展受制于物質生活的條件和經濟活動的發展程度。基層尤其是農村地區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相對滯后,造成鄉鎮文化的貧乏。在農村,大量的農民固守土地,沿襲著傳統的 農業生產方式,收入主要來自種植業,參與經濟活動的單一性制約著人們觀念的改變,使法制宣傳效果不高。同時,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與社會矛盾凸顯的重要關節,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物質基礎還比較薄弱。建設法治國家、培育法治文化既要增強緊迫感,又要具有長期努力的思想準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需要保持高度敏感與警覺。全面提高廣大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法律素質,使法治成為全體公民的一種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
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途徑
(一) 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建設
法治理念和其他文化種類相比,基層法治文化是一項嶄新的建設領域,必須堅持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弘揚中華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質。
首先要確立發展的理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必須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尤其是在建設法治型政府、公正司法執法、社會平安和諧、經濟法治建設、社會管理創新等領域,進一步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力度,有力推動法治文化的協調發展。
其次,推進法治文化建設重在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建設的法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其核心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持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與黨的領導三者的有機統一,不可有所偏離。在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同時,還應認識到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還出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面還處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面都有很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新的矛盾,需要認真去梳理、去探索、去研究。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框架下,不斷地去豐富、去探索、去發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并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推進法治文化建設。
第三,要強化服務群眾的理念“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決社會矛盾的最佳途徑”。在利益表達方面,弱勢群體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往往素手無策,少數激進的人可能會采取極端手段來尋求利益表達和利益訴求。目前,農民工、流動人口、城市拆遷戶等社會問題還未到達到根本性的解決。因此,我們必須把服務基層、滿足需求作為履職為民的宗旨,使工作著力點前移,深入實際生活,及時掌握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缺、所盼,努力做到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導人、以法治實踐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最終實現人的法治意識、法律素質的提升。
最后,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提高人民法律素質是基礎。要在發揮好黨委和政府在法治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同時,更多地注意依靠社會力量來推進法治建設。因此,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質,激發人民參與法治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我們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從實際情況來看,公民的法律素質現狀與法治文化的目標差距還很大,必須繼續在深入推進法制宣傳教育方面下功夫,積極探討如何在社會法治理念的指導下,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創新與發展,努力將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融入頭腦,融入人們的日常行為當中,努力在全社會形成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風尚。
(二) 加強法治理論研究,創新形式,著力營造良好氛圍
理論是實踐的指導,要把握法治建設的新特點和新規律,加強法治文化理論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應用對策研究。注重在法治實踐中豐富和發展法治文化理論,更好地指導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由于中國法治文化的缺乏,目前,對法治文化內涵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西方的法治文化為坐標,所以,在法治文化的研究培育工程中,要注重繼承吸收傳統的法治元素,并大膽借鑒和移植外來的先進法治文化,同時使之民族化、本土化。
但加強法治文化培育和移植同時要梳理中國傳統的法律思想觀念,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中國傳統法律思想中盡管沒有西方法治文化中的法治精神,但中國傳統法律思想是經歷了幾千年發展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的,其內容博大精深,影響深遠,體現著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民族性建設?,F代法治所要求的民主、平等、自由、人權、私權神圣、權利制衡等觀念,還要注重中國法治文化的現代性建設。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走上了一條以經濟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為中心的國家現代化道路,與之相適應的法治現代化道路要求用全新的法律規則來保障和維系市場經濟的發展,重塑一種法律主治的現代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應以市場經濟為根據,進行理論創新和理論更新,以一種新的形式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我國的法治文化建設也要剔除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人治思想、特權思想等,形成普遍的自由、平等、公平、民主和權力至上的觀念以及信仰法、崇尚法和尊重權利的法治精神和良法主治的現代法治文化。
加強法治文化建設,需要先進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想理念作支撐,即要創新法治文化的表現形式。所以要借助各類傳播載體,改進方式方法,使依法治理特別是法制宣傳從過去的灌輸式、被動式向感性共鳴、理性思考、自覺接受方向轉化。同時,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要采用接近大眾、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表現形式,依托各種媒介,如公益廣告、手機短信、普法網站,運用圖片、文藝節目、法制動漫等多種形式開展工作,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
(三) 推進公正司法、依法行政,著力構建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體系
2、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3、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4、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5、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6、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全面提高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7、遵守憲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8、憲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
9、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
10、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利。
11、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2、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13、認真開展“法治進機關”活動,增強公職人員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
14、弘揚法治精神,構建和諧xq。
15、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
16、深入開展“法治進機關”活動,推進克拉瑪依市法治化進程。
17、中華人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民族團結的義務。
18、弘揚憲法精神構建和諧社會
19、實行依法治國堅持執政為民
20、增強憲法觀念推進依法治國
21、宣傳憲法精神維護憲法權威
22、學習憲法,宣傳憲法,遵守憲法
23、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24、增強全民憲法觀念和憲法意識,保證憲法的正確貫徹實施
25、維護憲法權威,增強權利義務觀念
26、依法行使民利,依法履行法定義務
27、弘揚民主法制精神養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28、高舉憲法旗幟努力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
29、學習憲法、掌握憲法、運用憲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30、增強憲法意識,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31、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2、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
33、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34、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
35、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36、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37、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38、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39、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
40、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利。
41、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42、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43、憲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
44、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45、遵守憲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46、樹立憲法意識,維護憲法權威;
47、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48、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
49、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50、貫徹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區進程。
51、增強憲法意識,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52、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53、美好家園離不開法治保障。
54、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
55、貫徹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區進程。
56、扎實開展“法治進機關”活動,不斷提高學法守法意識和維權能力。
57、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58、加強“法治六進”工作,大力推進“平安建設”。
59、深入宣傳法律法規,全面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
60、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
61、樹立憲法意識,維護憲法權威。
62、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63、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加快依法治市進程。
64、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65、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66、維護法律尊嚴,打擊違法犯罪。
67、大力開展“法治六進”活動,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68、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
69、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70、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71、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72、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全面提高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73、遵守憲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74、憲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
75、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
76、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利。
77、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78、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79、弘揚法治精神,構建和諧xq。
80、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