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0 14:58: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效農業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 F30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2-0267-02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main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ark in Taizhou City,analyzed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aizhou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area construction.Some sugges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agricultural park were presented,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Key words efficient agricultural park;measures;problems;suggestion;Taizhou Jiangsu
泰州市是江蘇省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驗區,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是高效農業園區建設的示范樣本。近年來,泰州市大力推進了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有效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1]。
1 推進農業園區建設的主要舉措
1.1 以各類農業園區為載體,扎實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加快“三橫三縱”路網建設,打牢發展基礎;緊扣“產業”,引導沿線區和鄉鎮發展,加快農業結構、產業布局調整,形成特色產業。進一步做優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外向型農業示范區、蘇臺(姜堰)農業合作園三大載體。認真修編各地園區規劃,指導園區科學發展。制定完善園區考核管理辦法,突出項目和效益兩大關鍵,推動園區健康發展。
1.2 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培育農業新型主體
從資金、用地等方面加大對家庭農場的支持力度;繼續開展家庭農場認定和示范家庭農場創建活動。鼓勵農機手、基層農技人員、村組干部等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培植龍頭企業,增強帶動作用。鼓勵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鎮村進行合作,發展芋頭、銀杏、螃蟹等品質優良、附加值高的優勢特色主導產業。
1.3 以市魴棖笪導向,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穩定糧食生產,圍繞“噸糧市”建設規劃,穩面積、攻單產、提均產,確保糧食生產水平繼續走在全省前列。緊貼市場需求,培育特色農產品。進一步做大做強河蟹、銀杏等主導產業,鼓勵發展芋頭種植等特色產業,不斷提升種養業收益。切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力發展“三品”建設,全市農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達98.2%以上。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鼓勵發展多種現代流通業態。放大溱潼會船節等效應,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景觀旅游特色鎮村和鄉村旅游休閑產品。
1.4 加大科技裝備投入,提高農業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
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推進設施農業、精深加工等裝備的應用,2015年泰州市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80%以上。加快推廣應用自動控制等信息技術,以淘寶泰州館、江蘇買菜網等載體和平臺,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放大泰州紅旗種業優勢,提高現代種業發展水平;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組織實施農業重大技術推廣計劃和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大力實施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和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全面提升農村河網水系的灌溉和引排能力。
1.5 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美麗生態鄉村
深入實施農村實事工程、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以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完善村莊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機制,加快建立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道路修護、綠化養護、河道管護、公共設施維護“五位一體”的長效管護機制。2015年,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37%以上,鄉村道路完好率達81%,鄉村綠化覆蓋率達32%以上。引導農民科學使用生物有機肥料和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節約型技術手段。加大秸稈原料化、燃料化和飼料化應用推廣力度,全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個別園區政府主導痕跡明顯
在政府的支持和管理[1]下,園區產業選擇和功能定位的公益性較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水平、帶動了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但部分項目仍然存在政府主導現象,運行機制不靈活,市場敏感度低,長效運營機制不甚合理,發展態勢不理想,經濟效益不理想。
2.2 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能力不足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業科技投入分散,關鍵技術缺乏,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薄弱。農業的產、學、研、推等部門基本上是各自獨立發展,沒有形成整體優勢和合力,資源浪費嚴重。據初步測算,泰州市農業科技貢獻率較低,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隊伍青黃不接現象相當嚴重,存在人員老化、知識退化、服務弱化等問題[3]。
2.3 園區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有待轉變
分散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依舊占據主導地位,從泰州市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看,大多為兼業農戶,規模普遍偏小且分散生產[4],加之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能力有限,企業和基地、農戶之間有效對接機制不健全,導致農產品附加值較低。從產業規??矗瑓^域主導產業往往受到生產經營主體的分割、行政區域的分割,未形成產業規模,集中生產經營的比例低。
2.4 農業生態環境不容樂觀
非農產業,特別是農村工業發展迅速,廢棄物排放等導致農村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污染十分嚴重,極大破壞了農業生產環境。2015年,泰州市耕地面積29.9萬hm2,較10年前減少了約2萬hm2,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受雨水沖淋造成水體污染,農藥化肥的不正確使用造成對地表水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污染,甚至對地下水造成污染;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較低,露天秸稈焚燒現象依然存在[5],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重產量、輕質量的現象,這些都不利于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5 產業輻射帶動推廣能力有待提高
現代農業園區在發展中通過建設服務平臺,利用利益聯結機制發揮農業園區及周邊農戶發展的示范帶動性[1]。主要依靠龍頭企業和產業基地帶動周邊農業生產,加之經營主體多,導致帶動能力有限,覆蓋面不廣,仍然需要提高[6]。經營主體的職責劃分不明確,利益聯結機制尚需完善?;谵r民自身素質、接受程度、學習形式等原因,生產服務與技術接受程度不一致,還需進一步提高推廣能力[7]。
3 建議
3.1 合理規劃布局優勢產業
產業園區布局應突破傳統簡單產業類型分類,實行立體化產業布局。規劃時應從園區建設的條件、必要性、指導思想、功能定位、總體方位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一是通過產業園區優、劣勢分析,了解優勢產業,充分發揮各產業資源優勢,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8],突出重點、因地制宜,立足地方特色,從而形成特色主導產業,避免園區產業雷同、攀比和重復建設[9]。二是大力培育園區名牌產品,增強園區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地方特色是高效農業園區在競爭中取勝的法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9]。
3.2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
一是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強化科技人員組織結構,加強人才培養[10],開展全員性培訓。二是選擇適合當地實際的農業技術進行推廣,并加大技術服務力度,可采取的形式有科技人員下鄉、科技培訓班等。三是建立多元化信息傳播途徑和教育服務方式,利用農技人員、當地政府、村委會、廣播電視及網絡平臺等營造社會氛圍,建設廣泛的農業技術推廣多元化社會服務體系[11]。
3.3 創新園區經營組織
充分發揮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優越性,探索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大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力度。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的方針,強化政府宏觀指導和監督管理職能,同時充分發揮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2]。加大園區與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引進農業科技和管理人才[9],促進成果轉化。
3.4 推進園區農業生態建設
一是建立完善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機制。切實增加對農業環保的投入,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的整治力度,通過實施農藥減量增效工程、農業廢棄物肥料化利用、農業污染監測預警、自然濕地保護恢復等項目,加強土地、植被、水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二是以科技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引導農民科學使用生物有機肥料和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節約型技術手段,加大秸稈原料化、燃料化和飼料化應用推廣力度。三是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加快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步伐,推進大中型畜禽場有機廢棄物治理及綜合利用,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綜合利用。
4 參考文獻
[1] 陸仁崢,包祥嘉,周波.提高園區建設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泰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情況調查[J].江蘇農村經濟,2014(1):36-37.
[2] 馬立勇,霍長勛.生態綠色農業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基于泰州市的調查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1):29-30.
[3] 姚於康.江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與對策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7):178-181.
[4] 楊正輝,陳勇.泰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26(1):140-141.
[5] 王永明.泰州農業綠色化發展的路徑探討[J].現代農業,2015(7):27-29.
[6] 姚夢月.灌云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問題及Σ咔澄[J].科研農業科學,2014(5):56-57.
[7] 張慶冬.哈爾濱農業產業園區發展對策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3.
[8] 劉易.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發展研究:以無錫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8):8004-8006.
[9] 陳能橋.遵義市高效農業園區存在的問題和建議[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11):27.
[10] 秦杰,汀夏.在全國農業科技大會閉幕會上強調實施《農業科技發展綱要》開創農業科技工作新局面[J].中國科技導報,2001(3):6-7.
一、多模式建設,努力探索循環農業發展新途徑
濱州市在培育發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中,圍繞高效生態,爭取“吃干榨凈”,初步形成了富有濱州特色,具有良好經濟和生態效益的產業模式。
一是農作物秸稈-食用菌-休閑農業-菌渣-生物菌肥-鹽堿地改造循環模式。這個模式的工藝流程是,將農作物秸稈經過處理加工,制成食用菌培養基。食用菌采摘后,再將培養基加工成生物菌肥。經測算,每噸秸稈可生產食用菌1000斤,產生生物菌肥1700斤,可實現產值4500多元,實現利潤1880元。目前,這種模式在濱州呈普及態勢,惠民、鄒平、濱城、沾化四縣區培育了20個食用菌種植鄉鎮,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5家,年消化秸稈26.3萬噸,蘑菇年產量達到23.67萬噸,品種涉及香菇、平菇、金針菇、雙孢菇、黑木耳等近二十個品種,“魁星閣”、“淄翠”、“菇仙”等食用菌產品先后被國家認定為無公害、綠色、或有機品牌農產品,全市食用菌產業年收入近20億元,并能解決5萬多人就業。
二是農作物秸稈-青貯-養殖-沼氣-農戶集中供氣-沼液、沼渣-有機肥-果蔬種植-生態農業觀光循環模式。該模式把畜牧養殖與秸稈綜合利用融為一個產業,形成“農作物秸稈-青貯規?;B殖-畜禽糞便-沼氣-農戶集中供氣-沼渣沼液-有機肥-農作物生產-生態農業觀光”的循環式產業鏈條。推行該模式,1畝玉米秸稈可生產青貯飼料1.5噸,生產125斤牛肉,可實現產值2100元,實現利潤650元。這個模式啟動較早,目前全市六縣一區全部為國家級秸桿養畜示范縣。截止2011年底,永久青貯池總數達7615個,總容積達到150萬立方,可容納秸桿青貯93萬噸,解決近10萬勞動力就業。
三是農作物秸稈-沼氣-沼渣沼液-有機肥循環模式。濱州市把沼氣建設作為解決農村新能源和改善環境的重要方式,大力推廣秸稈制造沼氣模式,每年都建設沼氣池5000個以上。在推廣方式上,因地制宜,因產業制宜。在蔬菜區重點推廣“四位一體”模式,種養結合形成了能流、物流良性循環的生態鏈條。在果樹(蘋果、梨、桃、棗)種植區重點推廣了“豬-沼-果”生態模式,以果園為依托,為果品生產提供優質無公害肥料。實踐證明,一個沼氣池可保障農戶70%的燃氣用量,可省電220度,可生產沼渣、沼液15噸,滿足3畝瓜、菜、果的用肥需求,年可為農戶增收節支1500元。
四是農作物秸稈-生物反應堆-有機肥循環模式。近兩年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的大面積應用成為濱州秸稈還田新的亮點。這種技術是以玉米等作物秸稈和微生物為基料,在一定設施條件下發生鏈鎖式反應,產生巨大的生物能和生物能效應,進而極大改善農作物的生長環境。1畝生物反應堆可有效轉化秸稈10噸左右,可使農民增收節支2000元。目前全市有生物反應堆5萬畝,年可有效轉化利用秸稈50萬噸。
二、多措并舉,努力開創循環型農業發展新局面
近年來通過各級政府推動、政策扶持引導、科技創新驅動、典型示范引領、龍頭企業帶動等措施,全市循環型農業開始破題上路,秸稈綜合開發利用產業初具規模。
一是黨委政府積極推動。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的發展。黨委政府的重視是關鍵。近幾年,濱州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濱州市大力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化的意見》、《濱州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對秸稈綜合利用的發展方向、任務目標、發展路徑、扶持政策、工作考核等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為協調推動面上工作,濱州市建立了各農口部門和相關部門組成的發展循環型農業聯席會議,明確各部門職責任分工,形成了協調的推進機制。
二是完善政策扶持引導。為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的發展,濱州市各級政府“舍得投入”,出臺了一些含金量頗高的政策措施,建立了政府扶持、金融貸款、企業投資和社會投入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體制。首先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將秸稈利用的相關機具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近年來市、縣財政預算安排2300多萬元,用于大型拖拉機、打捆機、大型秸桿還田機等秸稈綜合利用機具購置;安排4200多萬元用于農村沼氣建設;市、縣兩級財政共補助支出1665萬元,建立專項資金對秸稈綜合利用的新品種研發、關鍵技術給予補助;對永久性青貯氨化池按每平方米300元的標準每年補貼;對購置鍘草機的養牛大戶按每臺1000元的標準進行補貼。其次是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爭取力度。2008年以來,全市共爭取沼氣建設資金1.3億元,沼氣服務網點補助資金1005萬元,秸稈利用資金600萬元;爭取農機補貼1.95億元,其中秸稈綜合利用機具補貼1.2億元;爭取秸稈養畜資金2920萬元、食用菌產業發展資金4300萬元。再次是努力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爭取金融機構對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的支持,落實各項扶持中小企業金融政策,2011年爭取亞行貸款5620萬元支持農村沼氣建設;積極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進入秸稈綜合利用領域。
【關鍵詞】概念;有點
“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這兩句農諺精辟地闡述了水和肥在種植業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關系。世界上農業發達國家均努力做好農業生產種植的水肥管理,以色列以“沙漠之國”打造“農業強國”的奇跡聞名于世,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發展水肥利用率高的水肥一體化技術。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它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提高水肥資源利用率的最佳技術。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旋律,它具備了現代農業提出的要求,同時,它的“節水、節肥、節藥、節能、節地、節種”等諸多優點,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的切入點。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資源的快速消耗,我國以人均可利用淡水900m3、肥料有效利用率30%,成為世界上水資源最貧乏、肥料浪費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國的水資源占全球水資源的6%,人均水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其中50%用于農業灌溉,75%的地區是采用傳統的地面灌溉,灌溉水資源利用率只有43%,平均生產效率僅為0.8公斤/mm·畝。其次,我國耕地面積約占全世界的9%,一年平均肥料使用量約為5000萬噸(折合純肥量),約占全世界肥料消耗量的35%,我國肥料使用處于高消耗、低利用階段。肥料資源的大量浪費,也帶來嚴重的耕地污染隱患,我國平均肥料利用率還不到30%,施肥技術比較落后,大多數地區依然使用傳統的施肥方式,即撒播式施肥或大水沖施肥料,肥料效率平均降低了50%。大力發展節水節肥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已經迫在眉睫,更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1.基本概念
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灌溉與施肥有機結合的一項農業新技術,主要是借助新型微灌系統,根據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的需水、需肥規律,在灌溉的同時將可溶性固體肥料或液體肥料配兌成肥液,與灌溉水一起均勻、準確地輸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中,供給作物吸收,并且精確控制灌水量、施肥量、灌溉次數和施肥時間,達到“以水調肥”和“以肥促水”的水肥耦合技術。由于灌溉過程主要是根部灌溉,肥料也隨水直接被輸送到根系的周圍,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極大地減少灌溉和肥料的投入,提高水資源和肥料的利用率,并顯著地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
2.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優點
2.1節水
主要是系統全部由管道準確適時適量地向作物的根層供水,并可根據需要對作物進行局部灌溉施肥,提高水的利用率,大田應用該技術,年公頃可減少用水量500m3,與傳統的大水漫灌相比,節水80%以上。
2.2節肥
由于減少了肥料的流失,提高了肥效,同時滴灌施肥多集中在根層的附近,容易被作物吸收,所以肥料利用率由30-40%提高到60-70%。
2.3節藥
在溫室大棚中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與常規的溝灌施肥技術相比,棚室的溫度、濕度明顯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病害的發生,從而減少了農藥的投入,農藥用量要減少30%~40%。
2.4省工
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以后,減少了灌水、施肥等勞動用工,節省勞動力。
2.5增產
因為水肥合理的配合,為作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水分、養分條件,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也提高了產品品質。
2.6方便田間作業
田間大部分地面是干燥的,便于在灌水的同時進行其它農事操作。
濱??h位于鹽城市北部,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近年來,該縣緊緊圍繞發展高效農業、促進農民增收這一主題,全力推進“雙百工程”建設。2005年,該縣共建成種植業特色村40個,新發展大戶近200戶,建成畜禽水產專業村27個,發展大戶100多戶。僅今年1-3月份,全縣就新增蔬菜大棚3萬多個,新增面積達2萬多畝;培植高效畜禽水產規模養殖大戶30多戶,新增生豬2萬頭、家禽100萬只。
一、主要做法
1、強化輿論宣傳,營造高效農業發展氛圍。思想觀念的轉變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的先導。為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發展高效農業的熱情,該縣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形式,在全縣范圍內展開了大規模的宣傳行動。一是會議宣傳。該縣多次召開由各鄉鎮、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和農民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對全縣如何發展高效農業進行認真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礎上,先后召開了“312”設施栽培、林業產業推進、高效畜禽規模養殖等動員大會,對發展高效農業,推進“雙百工程”進行具體部署。各鄉鎮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層層召開會議,層層宣傳發動,許多鄉鎮還組織鄉村干部和大戶到淮安、壽光等地參觀學習。二是媒體宣傳。該縣在報紙、電視、電臺、網站等媒體上,開辟發展高效農業的專題和專欄;在街頭、路口等醒目地方,懸掛發展高效農業宣傳橫幅和標語,在全縣上下營造發展高效農業的濃烈氛圍。三是入戶宣傳。該縣農業局、林牧漁業局專門編寫了《濱??h設施農業應用手冊》、《畜禽水產高效養殖技術要點》等小冊子10多萬份,宣傳單30多萬張,分發給廣大農民;同時登門入戶,采取與群眾算賬對比、現場說教等方法,充分激發廣大農民發展高效農業的熱情。
2、加大政策扶持,健全高效農業投入機制。發展高效農業產出多,效益高,但一次性投資也相對較大。為幫助廣大農民解決資金投入不足的難題,該縣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健全高效農業投入機制,保障高效農業發展的資金需要。一是財政支持。在縣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該縣籌集1000多萬元專項資金,專門用于高效農業的扶持獎勵,對新增連片設施栽培面積達300畝以上的,納入2006年度重點扶持項目,給予一次性以獎代補。對農戶新建標準大棚的,當年“一事一議”投資投勞全部減免。新建豬舍、禽舍的,只要飼養家禽達1000只以上或生豬100頭以上的,每幢補助2000元。二是貸款支持。該縣明確要求縣、鄉各金融部門按照“上引下貸”的原則,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研究落實對高效農業發展的專項貸款,重點用于發展蔬菜大棚,發展高效規模養殖??h信用合作聯社加大小額貸款發放力度,凡新上蔬菜大棚的,鋼架大棚每畝貸款3000元、竹木大棚每畝貸款1000元,并從縣專項經費中,拿出資金貼息50%。三是部門支持。為緩解資金壓力,該縣要求所有縣直部門都要掛鉤幫扶一個村,并出資3-5萬元,統一解交到縣“312”設施栽培工程指揮部專戶,專門用于掛鉤幫扶鄉鎮、村組設施栽培示范區的建設。
3、實施科技帶動,夯實高效農業發展基礎。該縣始終重視發揮農業科技在高效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創新作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的有效支撐。一是選準優良品種。種植業上,重點推廣金棚一號蕃茄、蘇椒5號、暑寶西瓜等優質、高產、高抗、耐貯運的新品種,并力求達到早、中、晚品種科學搭配,稀特并舉,努力提升設施農業的品位檔次和市場競爭力。林牧漁業上,大力推廣三五楊、三元豬、波爾羊、異育銀鯽等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名優品種,提高名優品種比例,全縣林牧漁業良種覆蓋率達60%以上。二是推廣高效模式。為提高廣大農戶在設施栽培上的效益,該縣重點解決“秋延后、春提早、伏補缺”等難題,合理安排生產布局,優化種植結構,搞好輪作換茬,大力推廣多茬次種植和高效立體種植新模式,加強生產全程質量監控,杜絕有害農藥進入生產環節,千方百計提高設施栽培的品質和效益。三是加大技術服務。為提高廣大農戶在設施栽培的效益,該縣大力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多層覆蓋保溫、嫁接換根育苗等先進適用的高新技術,使廣大農民生產的農產品符合國內外市場標準。林牧漁業方面,大力推廣林下生態養雞、高架養羊、黃顙魚混養等高效養殖技術,全縣新增生態養殖畜禽20萬只,池塘套養黃顙魚1萬畝。
4、堅持市場導向,拓寬高效農業發展空間。該縣發展高效農業以市場為導向。他們認為沒有市場,發展高效農業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是擴大規模占市場。規?;a是標準化、市場化、產業化的前提和基礎,該縣始終把培植規模作為發展高效農業的重中之重,先后實施了“50萬畝優質稻米”、“80萬畝雙低油菜”、“優質畜禽規模養殖”等工程,全縣現有綠色、有機和無公害大米生產基地20個,種植面積達35萬畝,300畝以上的高效設施栽培基地15個;年飼養量在2萬頭以上生豬養殖基地4個,年飼養10萬只以上家禽基地3個。二是搞活流通建市場。先后在上海、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設立直銷窗口35個,全縣有12個農產品直接進入大中城市的超市銷售;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思路,加大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建成大小市場13個,今年下半年,準備在204國道沿線,再規劃建設1個大型特色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三是發展中介拓市場。為更好地降低農民在發展高效農業過程中的生產和經營成本,增強農民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該縣從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入手,切實加強農民專業協會和各類中介組織建設。2005年,該縣新增蔬菜產銷協會、草雞協會等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6個,新發展年銷售額50萬元以上的農民經紀人2000多人,保證了全縣農產品種得出、賣得掉、有錢賺。
二、幾點啟示
濱??h發展高效農業的成功做法,為蘇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范例,留給人們較多的思考與啟示。
1、發展高效農業,必須營造濃烈的輿論氛圍。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功方向,是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措施,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發展高效農業的重要機遇期已經來臨。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高效農業建設,要下大決心、下大力氣、下狠招子,全面營造高效農業建設的輿論氛圍,全方位推進高效農業建設。要通過會議部署、媒體宣傳、現場說教、典型示范等多種途徑,全面營造發展高效農業濃烈的輿論氛圍,充分迸發廣大干群發展高效農業的激情、豪情和熱情。
2、發展高效農業,必須加大全面扶持力度。發展高效農業,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比較大。因此,要使高效農業出成績、見效益,必須要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增加投入。要創新投入辦法,建立長效機制。在地方財政給予必要扶持的情況下,還應該加大農業招商力度,不斷吸引發達地區的富余資本進軍高效農業,支持高效農業建設。要通過內部加大扶持、外部吸引資本的方式,形成支持高效農業建設的強大力量。
3、發展高效農業,必須發揮科技支撐作用。要積極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高效農業規?;囊?,不斷加大科技興農、科技增收工作力度,堅持農業技術引進推廣與創新及科研開發相結合,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深入實施農業品種、技術、知識三項更新工程,重點推廣一批高效農業優良品種、高效農業生產模式和一批先進高效適用新技術,特別要在輕型高效栽培、高效立體種養、畜禽水產集約化高效養殖、肥藥高效利用等綜合配套技術推廣上下大功夫,提高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科技含量。深入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組織科技人員把對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有較大推動作用的科研成果送到農民手中,應用到農業生產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領域。大力開展農民科技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科技素質。進一步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立多元化的技術推廣機制。
2008年,我鎮緊緊圍繞“苦干兩年再翻翻,提前一年達小康”的奮斗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真抓實干,創新突破,全鎮農業農村工作呈現強勁發展態勢,形成以北港蔬菜、寶應湖水產養殖、鄉村大世界苗木花卉、金雞禽業、寶泰米業、嘉禾油脂、雅興食品等重點龍頭企業為支撐,以農業招商和項目建設為牽引,科技助推農業發展新格局。全鎮實現農業增加值2.1億元;高效種植面積24200畝,其中設施種植面積4260畝,高效漁業面積26000畝,其中有機蟹轉換面積3000畝;引進高效農業項目4個,農產品加工企業3個,農業招商引資總額1.35億元,農業利用外資到賬500萬美元;繼07年創成小康示范村1個、小康達標村7個,08年又創成市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1個、小康達標村4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230元。在全縣農業條線考核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2009年,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縣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腳踏實地,克難奮進,為加快實現全面小康鎮目標而奮發努力。
一、突出高效農業建設,加快實現增收致富新目標
一是加大農業園區建設力度。重視加大園區基礎設施配套投入,大力推進有機蔬菜、高效花卉、有機稻米、有機蟹等五大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力爭2009年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2000畝,其中,高效種植面積7000畝,高效養殖面積5000畝。不斷增加設施農業、有機農業園區面積,2009年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000畝,高檔花卉苗木1500畝,有機稻米轉換面積4000畝,有機蟹轉換面積4000畝。二是加大科技創新推進力度。圍繞科技興農、科技強農,推廣運用農業適用新技術、新農藝、新品種,不斷提升農產品品質、產量;強化品牌戰略,著力打造一批附加值高、市場叫得響的農產品品牌,確保全鎮2009年新增和提升農產品品牌5個。三是加大龍頭企業培植力度。積極扶持有機稻米、畜禽、水產、設施蔬菜、(更多精彩文章來自“秘書不求人:”)花卉苗木等農業產業化龍頭基地,做大做優農業產業鏈條,加快外向型龍頭企業發展,著力打造一批高效農業“小巨人”企業。力爭2009年培植2個過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4個1000萬元以上的養殖、加工、銷售企業。四是加大市場培植組織力度。充分利用市場導向和調節作用,維護市場流通秩序,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并且產得出、銷得快。進一步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加大農民經紀人隊伍培植力度,新增“三大合作”組織13個,新增農民經紀人280人,為促進和推動全鎮高效農業發展創造條件。
二、強化農業招商引資,傾心打造現代農業新亮點
一是轉變招商觀念。徹底打破傳統的招商思維定式,改優惠政策招商為優越環境招商;改“單純招商”為“依靠產業鏈招商”;改“小打小鬧”為招引“高、大、外”項目,樹立長年招商、全民招商、以企招商新理念。二是創新招商策略。切實加大對有關法律法規、招商知識和技巧的培訓力度,不斷提升招商水平。在策略上,堅持敲門招商與“借節”招商相結合;駐點招商與以企引商相結合;專業招商與全民招商相結合,進一步改進招商方式,調整招商策略,確保農業招商取得新成效。三是整合招商資源。一方面,整合全鎮農業資源和農產品品牌等優勢,另一方面,廣泛組織村企掛鉤、村企互助,動員和引導工商企業投資現代高效農業,加快民資投資農業。2009年通過強化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確保完成引進招商項目4個,引進民資及工商資本1億元,外資到賬500萬美元,加快引進一批體量大、帶動性強的農業項目落戶高效農業園區,促進現代高效農業快速發展。
加快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是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實現“兩個率先”的現實選擇,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第一工程。根據《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高效外向農業的意見》(蘇政發〔*〕44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加快推進高效農業規?;?,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高效農業規?;哪繕巳蝿?/p>
今年以來,全市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高效外向農業,取得了明顯成效,高效農業規模化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全市高效農業面積、上半年農產品出口增幅列全省第一,“三資”開發農業、農業增加值、農民收入等都位居全省前列。但是,高效農業規模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面臨著不少的壓力和挑戰。各地要抓住當前高效農業發展的有利時機,從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高度,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堅定加快推進高效農業規?;男判?,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精心謀劃,扎實推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加快推進高效農業規?;目傮w要求是: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高效農業規模化重點項目為抓手,聚集資源、聚集資金、聚集技術,加強產業整合,擴大基地規模,突出龍頭帶動,大力發展經濟效益好、附加值和外向度高、帶動作用明顯的農業產業,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時期推進高效農業規?;哪繕巳蝿帐牵孩俚?010年,全市有10個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高效優勢特色產業,有10個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高效農業品牌,有100個高效優勢特色產業龍頭企業;②高效農業規?;潭缺3秩〉谝?,農產品出口增幅保持全省第一,農業增加值保持全省前兩位;③高效農業規模每年擴大4-5%,到2010年全市畝均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農業面積達到500萬畝以上,高效農業規模達到60%以上,其中大蒜、苔蒜、創匯特菜、設施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產業達到80%;④畜牧業規模養殖比重每年提高5個百分點,到2010年規模養殖比重生豬達55%,蛋禽達85%,肉禽達85%,奶牛達85%,肉羊達40%,建成集約化規模養殖企業10個,養殖小區300個,中等規模養殖場500個,專業大戶1萬個。
二、做大做強高效優勢特色產業
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主導產業,2010年優勢農產品生產總量占農產品總量的75%以上。從全市來講,重點規劃建設蔬菜、林業、果品、奶業、畜禽、銀杏、食用菌、水產、花卉苗木和優質稻麥十大主導產業。各縣(市)、*區要結合本地的資源稟賦,突出2-3個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主導產業,進行重點扶持和建設,把優勢做優,強項做強。豐縣重點發展紅富士蘋果、高效苔蒜產業,沛縣重點發展生態肉鴨、創匯特菜產業,*縣重點發展奶業、設施蔬菜和食用菌產業,睢寧縣重點發展波雜山羊、三水梨產業,*市重點發展大蒜、木業和銀杏產業,*市重點發展優質瘦肉型豬、高效漁業和花卉苗木產業,*區重點發展設施蔬菜和石榴產業。每個高效優勢特色產業都要做到“五個一”,即有一個科學的產業規劃,落實一位高水平的首席專家,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叫得響的產品品牌,培育一批有潛力的重點龍頭企業。通過“市場引導、農民參與、龍頭帶動、政策扶持、政府服務”的產業化模式,做大主導產業規模,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蔬菜、奶業、肉鴨、板材、銀杏產業要成為全國“單打冠軍”,果品、大蒜、食用菌、肉羊產業成為全省“單打冠軍”,逐步形成產業帶、產業群和塊狀經濟發展新格局。
三、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圍繞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切實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2010年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要達到1:1。一是實施龍頭帶動戰略。繼續加大扶持力度,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市關于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對一批競爭力強、帶動面廣、利益聯結緊密的重點龍頭企業,在提供貸款、減免相關稅費、農業開發立項和用地、用電等方面,實行區別對待,集中扶持,促其做大做強。要抓住農發行拓展新業務的機遇,爭取更多的龍頭企業獲得農發信貸支持,破解融資難題。市財政繼續安排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的貸款貼息,對省安排我市龍頭企業的專項資金,市財政按1:1配套。各地也要切實增加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投入。到2010年,力爭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5個,超5億元的達到10個,超億元的達到50個。二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和扶持農民在生產服務、產品流通、儲藏加工、市場銷售等環節,組建多種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加快推廣“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并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戶承貸承還、提供貸款擔保等有效辦法,提高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的帶動能力。到2010年,全市加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數占農戶總數的40%以上,省級“四有”示范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100家,形成一批銷售收入突破5000萬元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群體。三是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配送專賣等農產品現代營銷業態和流通方式,加快農貿市場超市化步伐,促進農產品流通和銷售。到2010年,力爭交易額過億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達到10家以上。大力培育農民經紀人隊伍,促進農產品流通。通過龍頭企業的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育,以及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建立,提高優勢農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擴大規模效益。
四、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
以保障消費安全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為重點,繼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標準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逐步推行農產品全過程標準化生產,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一是認真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積極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實施準備工作,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重要意義、主要內容、具體規定和法律責任,提高公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引導農產品生產者、銷售者加強質量安全管理,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二是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認真組織開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及產地認定,進一步擴大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規模,力爭每年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40個以上。對已形成特色和規模優勢的農產品,要抓緊注冊商標,統一對外品牌,爭創一批國家和省級名牌農產品,進一步提高我市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力爭每年新注冊農產品商標50件以上,新推薦認定著名商標5件以上,新認定知名商標10件以上。三是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力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人員隊伍及制度建設,進一步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加強農產品全過程質量監控,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積極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農產品、農業投入品、農藥和獸藥殘留的質量安全例行監測。
四是深入開展農業投入品綜合整治。加大對農業投入品的監督檢查力度,經常性開展農業執法大檢查,重點查處使用違農藥和獸藥殘留超標等問題,嚴厲打擊制售假種子和偽劣農藥、化肥等坑農、傷農行為,并通過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和信息服務等活動,進一步整頓規范農資市場秩序,確保農資產品優質優價和穩定供應。今后,每年都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工作實行目標管理,市財政安排專項補助經費,用于品牌審定認可、市場例行監測和農業標準修訂等方面的以獎代補。各縣(市)區也要配套進行獎勵補助。
五、加快提高農業外向化水平
按照《江蘇省農產品出口振興計劃(*-2010年)》的要求,結合我市農產品出口的實際情況,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圍繞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地區,大力推進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農產品出口促銷、農業招商引資和農產品出口品牌培育,提升我市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和農業國際化水平。一是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結合出口企業誠信體系建設,積極引導企業瞄準出口目標市場,高標準建設出口農產品基地,并推行基地檢驗檢疫備案注冊,實現從“基地”到“目標市場”的全程質量控制。二是增強農產品出口企業市場競爭力。加大對農業出口企業扶持力度,引導、支持企業把項目、資金、技改投入的重點轉移到發展高效外向農業上來。鼓勵有條件的農業企業到境外申請商標注冊、衛生注冊和取得產品質量專項認證,設立農產品促銷與展示窗口,進行農業貿易考察與投資合作,提升高效農業的發展空間、層次與水平。對當年農副產品出口額超過上年實績的涉農企業給予獎勵,獎金由同級財政安排。三是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進一步優化農業投資環境,創新招商方式和手段,吸引“三資”開發高效農業,壯大農產品出口主體,打造一批強勢農產品出口企業。精心組織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江蘇名特優農產品(上海)交易會和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等活動,擴大我市與境內外農業的交流與合作,吸引境外資本投資開發農業,促進農產品出口創匯。
六、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
以建立農業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技術體系為目標,積極轉化、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強化科技對高效農業規?;闹巫饔谩R皇墙⒔∪嘣募夹g推廣機制。進一步加強鎮級公益性農業推廣服務機構的建設和管理,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及時足額拔付工作經費,確保業務正常開展。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積極參與農業科技推廣,逐步構建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三是加快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繼續實施農業三項更新工程,加大優質高效高抗新品種和省工節本增效新技術示范推廣力度。全市每年推廣農林牧漁新品種(品系)50個、新技術50項以上。深入開展“送科技下鄉、促農民增收”活動,組織科技人員把最新科研成果,特別是對推進高效農業規?;休^大拉動作用的重大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和加工領域。加快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通過典型引路,示范輻射,推進高效農業規?;?。每個縣(市)、*區都要建立一個集示范、銷售、培訓為一體的優質高檔種苗基地,帶動整體農業科技含量的提高。三是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加大“農業綠色證書”、“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致富工程”的推進力度,突出技能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農民就業技能和致富本領。大力推廣培訓券方式,提高培訓資金使用效益。四是提高農業的物質裝備水平。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特別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逐步發展壯大農機專業化作業隊伍,扶持建立各種類型的農機服務組織,提高農機服務能力。
七、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關于扶持“三農”的各項政策,切實加大對推進高效農業規?;耐度?。要緊緊抓住省政府啟動實施高效農業百項工程和加快發展外向型農業的機遇,精心準備申報項目,積極爭取省級專項資金投入。要按照《市政府關于整合優化農業項目資金的實施意見》(徐政發〔*〕115號)的要求,對農業項目資金進行整合優化,集中使用,建設一批重點項目,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壯大一批特色產業。各縣(市)、*區財政資金也要進行相應調整,強化整合,形成合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拓寬農業投資領域,不斷創新農業投入機制,逐步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導向、以“三資”投入為主體、以金融資本為依托的多元化農業投入機制,為推進高效農業規?;峁┯辛Φ馁Y金保障。
一是在思想認識上,少數基層干部對發展高效農業農機化的重要性認識不深,不少園區對高效農業農機裝備及其效能了解不夠,直接導致在工作上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二是基層宣傳不力,農民很難看到樣機,導致農戶購機積極性不高,此外,每年農機產品目錄出臺較遲,而高效特色農業生產布局較早,不利于基層農機推廣工作的開展。三是農機補貼資金不足,考核的機具進入補貼目錄的太少,而且即使進入補貼目錄,中標價格也較高,不少農業急需、農民急盼的小型、適用、高效、環保的農機具大多未列入政府補貼扶持范疇,影響了農民、園區投資農機的積極性。四是農戶購機積極性不高。農業用地不斷被擠占,農民對農業農機投入信心不足,而且農戶手中小田塊居多,使用機械成本太高?,F階段農機合作組織只能解決稻麥等傳統農機,還無法解決零星田塊的作業需求。五是在高效農業農機裝備上,產品研發滯后于生產需求,從我們對園區的調查看,除面上一些常規機械如噴滴灌、田間管理、大棚設施、茶葉成套生產設備、糞便處理等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以推廣外,目前急需的蔬菜生產專業育苗、播種機械設備,適合茶果園作業的開溝和田園管理機械等在市場上還比較少,還不能滿足高效特色農業生產需要。
2惠山區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思路
一要圍繞現代農業建設重點工作,不斷調整農機化發展思路,確立了圍繞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推進農機化發展與大農業發展、與現代高效農業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三個配套跟進的工作思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積極進行農機化裝備結構與區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加大特色農機發展力度,開展機械化作業栽培管理配套技術研究和機械使用性能、效率評價,總結出不同果蔬的中耕、施肥、除草、除蟲、修剪、等作業的機械設備集成和管理技術,建立一整套機械化作業工作規程,將機械化管理系統整合到有機、綠色園區的新建開墾、栽植、中耕、除草、施肥、修剪和采摘等日常栽培、管理作業中,構建高產、優質有機綠色園區機械化管理作業技術體系,全面提升現代高效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
二要以高效農業裝備項目為抓手,以高效農業園區為重點,整體推進高效農業機械裝備水平,按照現代高效農業種養業態分布與規模情況,優先發展蔬菜、果品、茶葉、花卉苗木、水產、畜禽和食用菌等七大主導產業中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裝備,并兼顧其他環節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探索并形成各類種養業態規模化園區農機化發展模式。選擇經濟實力較強、農機化要求迫切并具備一定基礎、種養業態發展較為明顯的園區,為其量身制定農機化建設方案,注重機具配置的系統化、規模化、智能化,不斷拓展和深化高效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領域。
三是堅持科技驅動,以集成創新提升機械化水平。充分發揮“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無錫市惠山區設施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示范園”在加快高效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把推進合作共贏擺上重要位置,不斷創新合作的載體、機制和模式,集聚項目、成果、資金和人才等發展要素,持續為高效農業機械化發展服務。特別是結合物聯網技術發展和無錫市“感知農業”建設需要,以提質增產和降本增效為目標,在水產養殖、蔬菜生產等領域力爭建成機械化與信息化相融的發展模式,形成發展亮點。
四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目前面臨著由傳統農業轉向高效農業發展,農機作業服務領域不斷拓寬,需要掌握的農機專業信息、專業技能和農業相關知識越來越多,必須不斷更新;要圍繞農機推廣隊伍建設,加強對全區農機推廣人員的知識更新培訓,適應新的工作要求,勝任新的工作崗位,完成新的工作任務;不斷提高區、鎮級農機人員和園區農機管理隊伍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和開拓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