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0 14:58: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學的性質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那么,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什么的呢?有人會認為教育心理學就是研究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如何在教育活動中加以應用的科學。這種觀點是將教育心理學看成是普通心理學的附屬學科,忽視了教育心理學本身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事實上,教育心理學并不是將普通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過來簡單地在教育領域中加以應用的學科。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人在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
教育既包括學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然而,一個人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獲得和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實現的。因此,通常所說的教育心理學主要是研究學生及教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
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的規律主要是指學生如何學習和教師如何教學的基本心理學規律。
二、教育心理學的性質
教育心理學做為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也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中間科學。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學習于教師教學的心理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與教育領域中人們的教育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教育心理學被看作教育科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教育心理學更偏重于社會科學的性質。
教育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要緊密聯系教育、教學實踐,因而它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也有人因此認為它是一門應用學科。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學在服務于教育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也不斷地進行自身的理論研究和建設,提煉出學習、教學的各種理論,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體系,因此,它又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教育心理學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應用性,是一門基礎理論與應用學科。
三、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三)學習心理
(四)教學心理
(五)教學評價
(六)教師心理
(七)學校管理心理
四、教育心理學與鄰近學科的關系
教育心理學與許多學科有關,其中關系比較密切的有普通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等。
一、胡塞爾現象學心理學的中介地位
胡塞爾一直對心理學非常關注,明確反對和批判自然主義的心理學。胡塞爾的相關心理學思想可以稱為胡塞爾的哲學心理學,而胡塞爾現象學心理學是胡塞爾哲學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思辨和反思的形式闡述并論證了心理學概念及基礎的現象學取向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它“討論的不是組成以現象學為基礎的心理學是什么,而是討論心理學概念基礎的現象學澄清需要什么。也就是說,這種工作可以看作是對哲學心理學或心靈哲學的現象學貢獻。它既不是先驗哲學,也不是經驗心理學,更不是經驗心理學程序的討論”。
胡塞爾把現象學心理學最早稱作“理性心理學”、“本質心理學”)也稱作心理學的現象學,認為現象學心理學是關于“心理(pyct^)的先在的、本質的、直覺的、純粹描述和意向性的科學?!皬母旧险f,胡塞爾用這個術語(指現象學心理學一引者注)替代過去常被稱作'理性心理學’的一種哲學分支。“它是以作為心靈特有本質直觀的內在性直觀為根據的?!焙麪柕默F象學心理學從根本上說是一門本質現象學,它所完成的并不是科學心理學的工作而是基礎性的哲學工作,試圖解決心理學的哲學基礎,目的是想為真正的科學心理學鋪平道路。在胡塞爾理論體系中,現象學心理學服務于兩個方面,履行兩種職能。現象學心理學處在介于經驗心理學和先驗現象學之間的中間位置,它試圖彌合經驗心理學和先驗現象學之間的間隙,充當“心理和邏輯的張力系統”中的重要“平衡器”?!八ㄖ负麪枴咦ⅲ┰絹碓礁械叫枰环N能填補哲學和當時最好的心理學之間空隙的現象學心理學,這種現象學心理學又是探討現象學還原和超驗現象學的特殊方法。”
一方面,由于現象學與心理學盡管對“意識”的研究方式不同,但都把“意識”作為各自的研究起點,胡塞爾希望現象學心理學能夠作為一個中介,充當通往先驗現象學的重要導引,實現先驗現象學的任務?!皩@門距自然思維較近的心理學的現象學的解釋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引子。我們可以從這個初級階段進一步上升,達到對哲學現象學的理解。美國現象學家施皮格伯格明確指出,胡塞爾借助兩條道路通向先驗現象學,一條道路是通過“生活世界”達到先驗現象學,另一條道路則是通過批判地評價經驗心理學達到先驗現象學,而這個任務主要是由現象學心理學來承擔和完成。
另一方面,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想充當經驗心理學成為真正心理學或者說科學心理學的先決條件和基礎。胡塞爾堅持認為現象學心理學能夠提供一些基本的和有價值的啟示,可以給經驗心理學的研究指明意義和方向。心理學必須重視意識的絕對獨特性和心理學研究上的首要性。而傳統經驗心理學恰恰缺乏一種建立在對心理本質的直覺澄清基礎上的概念系統。胡塞爾相信,現象學心理學能通過本質還原和反思分析提供給心理學家關于鮮活的意識經驗的基本性質,揭示意識流的心理本質。“很明顯,通過現象學心理學還原,現象學心理學能夠擺脫所有經驗的和心理物理的元素,關注本質而不是事實,它從本質的角度尋找心理生活不變的方面。當然,自然主義取向的現代心理學家對這種意識分析是懷疑和拒斥的。
二、胡塞爾現象學心理學對經驗心理學的分析
胡塞爾稱馮特為“最糟糕的心理學家之一”,強烈反對馮特實驗內省法對意識內容的機械式、元素主義的分解,認為這種把心理經驗“肢解”為一堆無意義的心理元素的做法,是典型的“心理化學”式思維,是“自然主義”在心理學中的突出體現。胡塞爾在《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中較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對實證心理學的看法,對當時主流心理學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與批判,并且勾勒了一種積極的科學方式,希望能提供更有力的對人的心理經驗的說明。
胡塞爾認為主流心理學沒有冷靜地考慮心理經驗的意義所在,也不可能認真考慮心理經驗的意義內在地對研究方法提出的特別要求,因此這種心理學對“心理”本身的特性極易“視而不見”也就必然陷入錯誤的“意識自然化”。所謂意識自然化就是把意識等同于物理存在,并服從物理自然的法則。意識自然化既有相應的哲學思想作為理論背景,更有具體、可操作的自然科學技術作為手段。意識自然化表面上看是方法論的錯誤,而實際根源在于對心理現象的錯誤理解。心理物理學使得實驗心理學家無法認識到對意識的直接、純粹分析的重要性,而只是把意識轉變為可以實驗控制的物理事件的相關物,并尋找它們之間的數學關系,進而提供一種理論說明。結果心理學家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實驗方法的設計及其缺陷的克服,無暇(意)關注意識現象本身的特征和規律。
在胡塞爾看來,實驗形式的經驗心理學無法或者說忽略察覺和澄清意識的根本性質,沒有清楚考慮到自己研究的前提概念已經影響、歪曲了對意識的分析。在現象學意義上講,這些心理學是樸素的。心理學由于缺乏對根本的意識活動的全面理角解因而使自身對如何描述已經滲透于一堆概念之中的心理經驗顯得十分盲目。換句話說,心理學家沒有明確注意到根本的、純粹的意識活動的本質未被準確把握,而心理學研究必須建立在對一些重要的尚未被認清的前概念的研究基礎之上。心理學家可能會使用一些概念去描述被試的心理經驗,但是心理學家首先應該澄清的是人的普遍的意識活動的本質。“只有對這些概念進行本質分析才能把幼稚的心理學體驗(體驗心理學)變成一門科學?!币虼?,胡塞爾認為需要一種強有力的方法替代自然主義者對意識的實驗研究法,通過嚴格的科學方式來研究意識現象而不犯自然化意識的錯誤?!昂麪査蟮氖沁@樣一種研究,它不顧心理學的東西在真實機體的結構中的地位,而首先和主要的是全神貫注于本來自行呈現的心理現象?!?/p>
主流的實證心理學通過觀察和實驗可以積累許多關于心理一物生)理之間的相關材料,能夠總結關于這些材料事實的普遍規律,但是心理學只要不擺脫認識論上“素樸”的傾向,也就是心理學如果不預先清楚地把握它所觀察和實驗的東西,那么不管心理學已經積累了多少東西,它們仍然達不到所謂科學心理學的水平。盡管實驗方法可以發現心理事實之間的相關聯系,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單單實驗不能完成對意識生活本身的分析。主流的實證心理學缺乏對意識的純粹分析,只注重堅持通過觀察和實驗來闡明某些間接的心理學相關事實,而把那些在內在直覺中直接顯現自身的、關于意識資料的純粹分析和描述完全擯棄。
實證心理學家很少考慮到,如果忽略或放棄對意識活動的本質分析,那么即使能夠獲得間接的心理學相關事實,也已經剝奪了它們真正的心理學意義。換句話說,雖然實證心理學能夠闡明有價值的心理物理學事實和規則,但是如果它不是建立在一種關于意識活動的本質分析的系統的、科學的基礎之上,并且這種關于意識活動的本質分析的系統化如果不是通過“內在”的直覺反思來完成,那么實證心理學就很難對這些間接的心理學事實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精確的科學評價。盡管實證心理學一直努力在方法論上“盡善盡美”,但它無疑缺乏澄清心理活動本真屬性的先在基礎。在現象學看來,這種心理學還不是真正的心理學或者說還不是科學心理學。
胡塞爾認為,主流心理學家雖然也承認心理學知識來源于人的心理經驗,但是他們沒有注意到對于那些素樸的、原始的心理經驗資料的描述以及同時對這些描述的內在分析離不開絕對確證自明的心理學概念,這也是主流心理學的一大弱點。也就是說,只有在絕對確證自明的心理學概念作為前提的條件之下,對心理經驗的描述及其對描述的分析才能真正得以實現。心理學概念的自明性確證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來源于被試者或心理學家自身的簡單經驗,而只能來自于嚴格邏輯上的先驗確證。由于主流心理學強調的重心是“嚴密”的實驗設計、“嚴格”的實驗方法和“嚴謹”的統計分析,因而對于確證自明的心理學概念所蘊涵的心理學研究價值沒有清楚的認識和重視,也無法看到它們對于心理學方法論的至關重要性。在這點上,胡塞爾認為主流心理學是“不科學的”。也恰恰在此,對心理的現象學的本質分析有了“應有之義”。基于此,胡塞爾相信“只有憑借對意識的內在的本質分析,我們才能發現心理學的科學手段。沒有這個預備性的先天分析,經驗心理學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徘徊”
三、胡塞爾現象學心理學對經驗心理學的先導作用
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就是要致力于給“經驗心理學”提供必要的本質洞察,糾正經驗心理學的缺陷,以確保經驗心理學的研究意義和方向,實現真正的心理學。它主要完成的是基礎性的哲學工作,其意義在于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心理學做好充分的鋪墊?!斑@門心理學提出變革的要求,它要求成為原則性的方法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一門科學上嚴格的經驗心理學才能成立?!焙麪枅猿终J為需要全面改革現代心理學,其一貫立場是傳統的實驗心理學只有建立在現象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才能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主流心理學通過模仿物理科學力求取得科學地位,但是這種心理學并沒有獲得一個適合它對象的概念基礎和方法論。
胡塞爾并非想用自己的理論體系取代傳統心理學,也沒有全盤否定和徹底反對心理學。而是在肯定心理學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的同時,否定和反對特定類型的心理學,即“自然主義的”和“客觀主義的”心理學?!昂麪柼貏e反對用自然科學取向研究生活問題,……反對人類精神的客觀觀點?!焙麪栒J為,這些心理學錯誤地模仿物理科學,曲解了心理現象的本質特征。胡塞爾現象學心理學想給心理學提供一個基礎,把心理學提升為科學。
“心理學對意識的本質不能進行試驗,但是哲學卻可以,并且能為經驗心理學提供一種基礎,使得心理學成為科學的?!爆F象學目的之一是澄清現象的“本質”(essence)胡塞爾認為這種澄清是任何客觀探求達到實證水平的基本步驟。同時,現象學體現為一種獨特的研究取向,致力于如實、充分、豐富地描述意識狀態,這種描述是不帶先入為主的觀念的、純粹的描述。心理學對意識活動的本質的前提理解必須首先通過現象學的分析得到嚴格的澄清,它先于任何一種經驗心理學的工作。這也正是現象學對經驗的(實驗的)心理學提供幫助的重要之處。
胡塞爾認為,現代心理學的根本錯誤是沒有在心理學研究中建立和貫徹現象學方法的必要性:“現代心理學的根本錯誤阻礙了它自己成為真正的、完全的科學意義上的心理學?!闭嬲镜?、系統的現象學因為擺脫了自然主義的偏見,致力于極端復雜、易混淆的意識問題,能提供給我們對心理一種真實的理解。“現象學的方法是一條通向科學的理性理論的真正道路,也是一條通向充分的心理學的真正道路?!敝挥羞@樣,聚集起來的大量心理學經驗事實和有意義的法則才會有真正的價值。胡塞爾一貫堅持,獲得真正的心理學知識最終必須依賴于對心理的本質洞察,而這種洞察無法通過物理的或實驗的方法來實現,只有利用現象學分析即現象學心理學的本質還原來揭示心理的本質,也只有“現象學分析才能讓經驗心理學走出自然主義和客觀主義無結果的糾纏”。
對胡塞爾來說,不管實證心理學的測量有多么精密,實驗技術有多么創新,如果首先不能清楚地把握被測量的和相關的是什么,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毫無意義。僅僅事實的描述不能產生科學的心理學知識,即使這種描述與直接所給予的現象相和諧一致。統計資料的排列不能認為構成了一種真正的科學心理學?!笆聦嵵荒軜嫵煽茖W研究的出發點,不能形成科學研究的全部。”(P23)
對心理現象的清楚把握離不開第一手的現象學分析。所謂現象學分析就是以現象學還原的態度描述心理現象,通過自由想象變化便)尋找現象的本質,同時重視意識的意向性這一事實。以現象學還原的態度描述心理現象,就是要使得對心理現象的描述與它們在直接經驗中被給予的那樣,拒絕任何試圖將心理現象與非心理實體不管是行為的、生理的或物理的實體)相聯系的做法?,F象學心理學作為一種對心理現象的先在的、本質的研究,與傳統的經驗心理學不同,現象學心理學不關注純粹的心理事實之類的東西,而僅僅關注心理現象的“本質”,實現的方式依賴于本質的方法即本質還原。
現象學心理學還原也即所謂的“本質還原”對現象學心理學來說是根本的和不可缺少的。
[關鍵詞]心理學;整合;分裂
[中圖分類號]B84-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4 ― 0045 ― 04
有關心理學分裂與整合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很多研究者認為心理學的分裂不利于心理學的發展,甚至有研究者擔心心理學會被其他學科吞并。因此,很多心理學家都在積極嘗試將心理學整合為統一的學科以促進心理學的發展,維護心理學的科學地位。但是,由于心理學在科學觀、方法論、研究對象以及學科性質等方面有其獨特性,因此不能強求心理學的存在形式與其他統合學科的形式完全相同。當前學術界所謂的心理學的“分裂”樣態,或許正是其應然的存在樣式。心理學的分裂或整合,可能只是學術研究的一個假命題,心理學既不需要整合,也根本無法進行整合。本文將在對以往心理學分裂與整合的研究進行分析梳理的基礎上,以新的研究視角重新探討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以還心理學應然的學科面貌。
一、心理學分裂的現狀及其整合研究的嘗試
(一)分裂的心理學
學界已有研究普遍認為心理學處于分裂之中,而這種分裂局面的形成有諸多原因。Stephen C. Yanchar和Brent D. Slife認為,心理學的分裂主要有如下原因〔1〕:第一,心理學專業的獎勵機制不完善,對于心理學理論創新的支持不足,并且學生在受教育的時候易受到導師固有觀念的影響,這加劇了心理學的分裂。第二,科學研究與實踐活動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地聯系,心理學的很多研究脫離實際生活,導致心理學應用領域與學術研究領域的斷裂。第三,心理學理論形態的多樣性,不同的心理學派別在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時以不同的哲學方法論為指導,有不同的研究對象以及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導致學派之間難以統一。第四,方法論的多樣性,不同心理學派別持有的哲學觀點不同,其方法論也就不同,科學主義取向心理學的方法論來源于實證主義,而人文主義取向心理學的方法論則是現象學和解釋學等。
心理學的分裂受到了心理學家的高度關注,有研究者認為心理學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缺少共同的基礎,“心理學家總是各自為戰,雖然研究對象相同,但卻從不同的基礎出發,使用不同的方法,說不同的行話,得到相互矛盾的結論”,〔2〕3同時,他們還認為心理學正在被其他學科蠶食,面臨被吞并的危機??茖W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實驗室的研究中,關注的是實驗和數據,注重從某一側面入手研究人的心理實質,強調實驗數據而忽視了實驗結果對人和社會的指導意義;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家則關注心理學理論的實際意義,認為實驗缺乏一種整體觀,把人等同于物從而忽略了人的主觀性與能動性,因而無法解釋所有的心理現象。實際上,心理學內部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也存在著由來已久的對立傾向,心理學的學術研究強調其研究的純潔性和高尚性,認為學術是第一位的,應用是第二位的;心理學的應用研究則強調心理學的著力點在于實踐應用,拒絕把心理學當做純科學?!?]193學術研究關注的是個體,缺乏對社會宏觀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分析且其基本原理脫離社會實踐;應用研究則把心理學帶入一些微觀領域,出現了很多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心理學分支學科。
(二)“第三種文化”下的心理學整合觀
在《兩種文化》之后,斯諾又于1963年發表了《再看兩種文化》一文,并預見了“第三種文化”的出現。這種文化將彌合人文知識分子和科學家之間的溝通鴻溝,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兩類知識分子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且關系融洽。〔4]24斯諾的“第三種文化”有利于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對緩和兩種文化之間針鋒相對的現狀也有積極的作用。
“第三種文化”具有包容性、超越性和大眾化的特點,能夠容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可以使每一種觀點都得到嚴肅對待,對于不同的學科可以相互包容,并且學科內部不同觀點和學派之間地位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種文化結合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兩種取向,用一種“統合”的觀點解釋問題,試圖從兩種不同取向結合的角度進行科學研究,更具綜合性;同時,這種文化也是一種大眾文化,由于學者們對專業問題進行了通俗易懂的詮釋,因而可以使普通民眾了解專業化的知識?!?]25在“第三種文化”的指引下,心理學內部需加強對話交流和互相諒解,認真思考不同學派和不同取向的心理學觀點,并在一些問題上先達成共識;在關注心理學理論發展與心理學專業化的同時,也應重視心理學的社會指導意義,要讓心理學知識大眾化,使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惠及大眾,徹底掀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使心理學真正為人類做出貢獻。
學界普遍認為心理學處于嚴重的分裂之中且危機重重,心理學的整合勢在必行?!暗谌N文化”的出現雖然給心理學的整合指出了一條道路,但心理學的整合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相互融合。其實,心理學這種分裂的樣態正體現了心理科學自身的特點,既包含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也囊括了“第三種文化”。如若忽視心理學自身所固有的天然的學科特點,試圖運用某一“范式”或科學觀強行進行心理學的整合既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必要的。雖然我們也提倡心理學整合的學術性研究,但僅限于學術研究而已。
二、對于心理學整合的疑問
(一)心理學是否可以在一種科學觀下整合
有研究指出心理學的整合需要統一的科學觀作為保障。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心理學家所持的科學觀各不相同,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對心理學進行整合是不現實的。事實上,自心理學誕生之日起,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準則就深受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以實證主義哲學為方法論指導的心理學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主流。主流心理學所倡導的是“唯科學主義”的科學觀,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限定為可被觀察和實證證實的經驗,并以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將心理學建成精確、客觀、實證的自然學科,樹立心理學的科學形象。〔5]92這的種“唯科學主義”的科學觀雖然使心理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并朝著客觀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但也使心理學發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研究中所出現的“不分”的倫理問題就貶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割裂了心理現象的整體性,把對完整心理現象的研究分解成片段式的、碎片式的研究,無益于說明和引導人們的心理活動。這種困境引起了人文主義取向心理學家的關注,他們認為,在心理學研究中不應忽視人的價值以及心理學對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強調心理學研究應尊重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將整體的人及其心理作為研究對象并且注重人所特有的獨特性,提倡使用訪談法、歷史法、臨床法等頗具人文主義特色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和解釋人的心理現象。但是,由于缺乏客觀標準且其科學性無法證明,因而其神秘色彩依然十分濃重。
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種科學觀指導下的心理學各執一詞、互不妥協,導致心理學的分裂與割據局面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有研究者提出了融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為一體的心理學的“大人文科學觀”。〔3]351在這種科學觀的指導下,我們就要摒棄純粹以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的方式所進行的心理學研究,而要謀求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融合的方式來進行心理學的研究。以這種科學觀為指導,心理學家進行了很多理論研究,如嘗試整合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謀求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試圖緩解不同取向心理學家的關系、改變心理學分裂無序的局面;嘗試對心理學進行全新的學科定位。但是,這種融“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為一體的“大人文科學觀”在當前仍然是不可能出現的,因此要在一種科學觀的指導下來整合心理學是不可能的。
(二)心理學是否有統一的哲學方法論
實證主義、解釋學和現象學作為心理學的三大方法論基礎對西方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證主義認為,只有可觀察的經驗才是認識的基礎,堅持對經驗進行描述并認為只有被經驗描述的認識才是科學的。受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影響,馮特在心理學獨立之初便主張用心理物理學的方法和生理學的模式對心理學進行研究;隨后出現的行為主義更是將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推向了極致,華生聲稱要將心理學轉變成為純實驗的科學并把行為還原為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結。在行為主義那里,“心理學就成了研究一種物理化學變化引起另一種物理化學變化的自然科學”。〔6]
與實證主義方法論不同,現象學強調對人的獨特性的研究,將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作為研究重點,強調描述的方法以及整體論的觀點;解釋學則強調理解的歷史性,即歷史條件、歷史環境以及歷史地位對理解者理解文本的影響,主張使用一種與自然科學“說明的方法”不同的“理解的方法”。布倫塔諾反對馮特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主張把意動當做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且重視人的能動性和整體性,從而開創了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研究的先河。隨后興起的格式塔心理學強調心理的整體性,主張對意識和人格進行整體性描述;人本主義心理學則要求關注人的價值和尊嚴,強調人與動物和機器不同的特殊性。由此可見,不同的心理學流派所推崇的哲學方法論是不同的,要想使心理學各個派別摒棄自己的哲學立場和方法論轉投他人懷抱亦是不可能的,故試圖用一種哲學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來整合心理學也是難以達成的。
(三)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隨著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的興起,在心理學學科性質的問題上,研究者又提出了心理學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的觀點。〔7]119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和行為、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基礎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等問題。人的心理不僅有其生理基礎,而且也受社會、經濟和文化等的影響。在探討心理學問題時,我們會用到自然科學的知識方法和技術設備,也會用到社會科學的研究手段和思維方式,純粹從某一個角度、采用某一種方法來研究心理學都是不全面的。心理學發展的新趨勢表明,心理學正在成為一門連接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樞紐”學科。既然心理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那么其交叉點在哪里?它們是如何進行交叉的?等等,這也是需要我們進一步討論和厘清的問題。
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學沒有必要禁錮在舊式的學科劃分之中,心理學應謀求自己應然的學科定位,即心理學應該屬于“科學人文學科”?!?]2-6在這種學科定位下,心理學研究應強調在某一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對人的心理進行整體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反對唯實證方法的傾向;在理論建構的過程中,要以科學心理學為指導,吸收常識心理學、哲學心理學的合理內核來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同時還要積極開展本土化研究,使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如實反映人的心理,進而預測、解釋和干預人的心理和行為。但是,心理學的兩種研究取向存在已久且分歧嚴重,要使學界接受心理學的“科學人文學科”定位也是困難重重。至今,心理學不也仍然是既有科學主義取向的實證研究,又有人文主義取向的人本研究嗎?這兩種取向的心理學研究或許都能部分解釋對方所承認與主張的某些觀點,但彼此卻并不隸屬與統攝。因此,我們認為心理學既有自然科學的屬性,又有人文科學的屬性,這應該是心理學自身應然的學科定性。
(四) 庫恩的“范式論”是否適合評判心理學的科學性
眾所周知,科學心理學誕生于十九世紀的德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科學發展的影響下,特別是在物理學和生理學的影響下,馮特決心采用實驗法來進行心理學研究,并進而樹立心理學的科學形象??茖W哲學對心理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庫恩的“范式論”就是對心理學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科學哲學。庫恩認為,如果一門學科沒有建立自己固定的學科范式,那么它就不能稱其為科學。以此為標準來判斷,心理學就不是庫恩“范式論”意義上的科學,因為心理學至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范式。以庫恩的“范式論”為指導,很多心理學家致力于探討心理學究竟是不是科學?有研究者甚至認為,應將心理學踢出科學的大門,原因在于多年來心理學進展緩慢且未形成“統合”的理論體系,即心理學未形成能夠稱其為科學的“范式”。但是,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庫恩把物理學的發展模式經抽象和概括總結成科學發展的一般模式,似乎一切科學的發展都類似于物理學,而事實上,各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同,其發展也可以遵循不同的模式,特別是像心理學這樣一門以人,而不是以物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其發展不可能,也不必要走物理學的道路”?!?]3況且,庫恩范式論中的“范式”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概念且其理論本身是一種不可知論,是站在實用主義立場上提出的觀點,否認了科學的進步性。〔8]
總之,由于心理學具有研究對象復雜、研究方法多樣、理論眾多等特點,因此試圖在一種科學觀、一種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下來整合心理學、試圖用庫恩的“范式論”來評判心理學的科學性既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我們就需要從另一個視角重新審視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問題。而一旦當我們換個角度重新審視這一問題時,就會發現心理學既是難以整合的,也是無須整合的。
三、“殊途同歸”的心理學
(一)心理學難以整合
心理學的整合是一個難以完成的工程。心理學研究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時代性。心理學會第一時間吸收最新的哲學觀點和科學前沿理論并將其結合在自己的研究中。例如,跨文化研究興起之后,各個國家都在探討心理學的本土化問題,希望將心理學的理論和本國的實際情況與歷史特征聯系起來,發展有本國特色的心理學。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就強調以哲學作為指導原則,結合中國歷史文化特點,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但由于各國均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傳統,也都有其自身的心理學理論體系,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結果貌似繁榮和發展了心理學,實質卻加重了心理學的分裂。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學將永遠無法成為一門“統合”的學科。第二,多樣性。心理學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即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學科分支的多樣性?!?〕7心理學可以借鑒物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等學科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設備以推動自身的研究。由于新理論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在借鑒這些新理論、新技術進行心理學研究時,也會生發出更多新的心理學分支。以往對心理學進行整合研究的嘗試性研究雖然從理論上講可能有利于心理學理論的整合,但因這些研究都是階段性的、暫時的結論,對心理學的理論整合并無實質性影響。第三,復雜性,主要是指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既有主觀性又有客觀性;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我們不可能只考慮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某一屬性,而不顧其他屬性??茖W心理學誕生以來,各心理學流派均從一個側面或屬性出發來進行心理學的研究,從未有任何一個學派從多個側面和多重屬性出發同時進行心理學的研究,這不是因為它們不愿意這樣做,而是因為心理學根本就不具備進行如此研究的條件。
(二)心理學無需整合
事實上,心理學并沒有分裂,所謂心理學的分裂實際上是在心理學整體框架之內不同取向的研究,這是心理學應然的研究狀態。以往的研究普遍認為,心理學出現了嚴重的分裂。我們認為,之所以會得出這種論斷主要是由于研究者片面地使用自然科學的標準或者人文科學的標準來評判心理學,而忽視了心理學的學科特殊性??v觀心理學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是理論心理學家在不斷地批評那些實驗心理學家在實證主義道路上走上了不歸路,但許多心理學實驗又確實對人類未來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認知心理學在人工智能以及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領域的交叉滲透等等,Daniel Kahneman 就因將認知心理學有關人類認知決策和判斷的實驗研究與經濟學理論相結合提出了“預期理論”,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另一方面,心理學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引導作用也不可忽視。對于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我們更應該關注其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其實踐應用價值。一些持實證觀點的心理學家在罔顧心理學人文社會屬性的前提下,質疑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研究是沒有道理的。我們認為,心理學的發展和研究需要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相互結合,當前看似分裂的心理學研究,實質上只是心理學在其應然框架內的合理存在樣態。
從西方心理學二分法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我們認為,兩種取向的心理學的研究目的都是解釋和預測人的心理與行為,也就是說不論是從科學主義角度出發還是從人文主義角度出發,心理學研究的目標都是解釋和預測人的心理和行為。據此,心理學研究只是圍繞著心理學的研究目標在進行不同角度和取向的研究,其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即 “殊途同歸”。〔9〕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終會整合為“統合”的學科,可以和其他學科一樣有自己“統合”的理論體系和學科“范式”。但我們認為,站在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共同進行心理學研究,可能才是引導心理學發展的正確路徑和方法。
因此,我們應該持有一種辯證的態度:心理學理論終究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即使現在看起來遙不可及但是未來必會實現;實證研究也應該在理論的指導之下開展,既要豐富和發展心理學理論也要突出理論的指導意義,要認識到實證研究是無法代替“理論先行”的地位的。目前來看,心理學分支龐雜且每一分支都有其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雖然心理學不同領域各執一詞、各持己見,但都獲得了諸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我們在批評心理學這種分裂的狀態時,也不要忽視這些分支領域的不斷突破和進步不僅沒有損害心理學反而促進了心理學發展的事實。試問心理學新理論、新領域、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不正是體現了其生命力嗎?心理學的這種主客觀結合,學科之間相互交叉和研究方法多樣的特點決定了我們不能用某一種科學哲學或科學觀來定性和整合心理學,研究者在對心理學進行整合研究時也應認識到,心理學或許有適合其自身學科特點的科學觀體系,只是我們目前還未發現而已。在理解了心理學的特殊性和其當前的存在樣態之后,我們就應該順應心理學的現實狀況,這樣才能繁榮心理學、鞏固其科學地位。我們認為,心理學在當代不僅沒有必要進行整合,而且如果罔顧心理學的實際進行整合,反而會影響心理學的發展。
心理學既沒有分裂,也不需要整合,心理學分裂與整合的問題或許只是心理學學術研究中的一個假命題。我們應該尊重心理學固有的天然的學科特點,讓其以其固有的應然樣態存在并以其應然的方式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心理學的繁榮與發展。
四、結語
心理學是一門“頂天立地”的學科。心理學的“天”就是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心理學的“地”就是醫學、生物學、物理學、生理學等基礎的自然科學領域。心理學要存在于“天地”之間就要依靠這二者的相互協調和相互支持。我們認為,心理學“學派林立”和理論觀點多樣的特點,就是其立足的基礎和應然的存在形式。心理學就應保持其多取向、多視角、多屬性的特點,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姿態生存于“天地”之間并獲得其應然之發展,而根本沒有必要強行整合為像物理學、化學那樣的統一科學。
〔參 考 文 獻〕
〔1〕Stephen C. Yanchar and Brent D. Slife,Pursuing Unity in a Fragmented Psychology: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7, 1(3) , p.238.
〔2〕葉浩生.再論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J〕.心理學探新,2000,(02).
〔3〕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曾永志.“第三種文化”的哲學思考〔J〕.未來與發展,2003,(11).
〔5〕賈林祥.論西方心理學的價值取向〔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
〔6〕葉浩生.西方心理學中兩種文化的分裂與整合〔J〕.心理學報,1999,(03):4.
〔7〕楊玉芳,孫健敏.心理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27).
要求:
1、了解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發展歷史與主要研究領域。
2、理解神經系統與大腦的結構與功能、心理的發生與發展歷程。
(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來源安通學校
2、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1)探討人類感知、注意、記憶、思維、想像等認知活動的規律,為知識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養提供科學依據。
(2)探討人類情緒、動機、人格、社會態度等非認知活動的規律,為提高學習積極性、培養健康人格提供科學依據。
(二)心理學的歷史發展
1、心理學的哲學與科學背景
2、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馮特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3、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構造主義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完形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
(三)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1、理論心理學
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測量學。
2、應用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咨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廣告與消費心理學、法律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健康心理學
(四)心理的生理基礎
1、神經系統及其活動方式
(1)神經元與突觸
(2)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
(3)反射與反射弧
2、大腦的結構與功能
(1)大腦的結構
(2)大腦功能的單側化
3、心理的發生與發展
(1)反映
(2)感受性
(3)心理
(4)意識
二、感知與注意
要求:
1、了解感覺的含義與種類、知覺的含義與種類、注意的品質。來源安通學校
2、理解知覺的基本特征及其組織原則、注意的特點與功能、注意的種類及其影響因素。
3、根據知覺規律,靈活運用直觀教學的方法;正確運用注意規律組織教學活動。
(一)感覺
1、什么是感覺
2、感覺的種類
視覺,聽覺,其他感覺。
(二)知覺
1、什么是知覺
2、知覺的種類
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錯覺。
3、知覺的基本特性
(1)選擇性
(2)整體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4、知覺的組織原則
接近性、相似性、連續性、封閉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特點(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選擇,整合,維持,調節)
2、注意的種類
(1)無意注意
①什么是無意注意;②無意注意的影響因素。
(2)有意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注意;②有意注意的影響因素。
(3)有意后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后注意;②有意后注意的條件。
3、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范圍
(2)注意的穩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轉移
(四)感知規律與直觀性教學
1、直觀性教學的基本形式
①實物直觀;②模象直觀;③言語直觀。
2、遵循感知規律,促進直觀性教學
(1)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靈活運用各種直觀方式
(2)運用知覺的組織原則,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
(3)教會學生觀察方法,養在良好的觀察習慣
(五)注意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
1、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2、正確運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活動
3、引導學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學習活動
三、記憶
要求:
1、了解記憶的基本過程與主要類型。
2、理解記憶表象的特點、記憶系統的編碼方式與存貯特點、遺忘的基本規律及其主要原因。
3、靈活運用記憶規律,促進知識的鞏固。
(一)記憶及其類型
1、什么是記憶
2、記憶的基本過程
識記、保持、再現;編碼、存儲、提取。
3、記憶的主要類型
(1)記憶對象分類
①形象記憶;②邏輯記憶;③情緒記憶;④動作記憶。
(2)記憶階段分類
①瞬時記憶;②短時記憶;③長時記憶。
4、記憶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與后象的關系
(3)記憶表象的特點
①直觀形象性;②形象概括性;③模糊片斷性;④個別差異性。
(二)記憶系統
1、瞬時記憶(感覺記憶)
(1)瞬時記憶的特點
(2)瞬時記憶的編碼(編碼方式,影響因素)
(3)瞬時記憶的存儲(存貯容量,存貯時間)
2、短時記憶(工作記憶)
(1)短時記憶的特點
(2)短時記憶的編碼(編碼方式,影響因素)
(3)短時記憶的存儲(存貯容量,存貯時間)
3、長時記憶
(1)長時記憶的特點
(2)長時記憶的編碼(編碼方式,影響因素)
(3)長時記憶的存儲(存貯方式,存貯容量,存貯時間)
(三)遺忘
1、什么是遺忘
2、遺忘的種類
①暫時性遺忘和永久性遺忘;②主動遺忘與被動遺忘。
關鍵詞:馮特;哲學;個體心理學
一、引言
馮特認為,所有學科都源于哲學,可以說哲學是科學的科學。盡管他于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使得心理學脫胎于哲學的母體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但這并不意味著,心理學從此就不受哲學的影響。事實上,哲學不僅對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原則和哲學依據,而且決定了現代心理學的發展路線以及具體研究方法和操作技術。黎黑 (Leahey,1980 )曾指出:“重要的心理學問題原來是哲學問題,所以,如不理解哲學,特別是認識論,就不可歷史地理解心理學”[1]。尤其對馮特個體心理學的理解更是如此,因為它是心理學從哲學脫胎出來成為獨立學科的第一步,是哲學與心理學的分水嶺。
二、對研究對象的影響
馮特認為一切科學都以經驗為研究對象,心理過程不依賴于客觀對象,而是先驗的存在,是主體內部的感知。他指出每一具體的經驗都包含著經驗的主體與經驗的客體兩個因素。前者是由內部知覺所直接獲得的經驗,稱為直接經驗;后者是由感覺對外在世界的認識所間接獲得的經驗,稱為間接經驗。馮特明確把心理學研究對象界定為直接經驗,他說:“在自然科學和心理學內,我們所研究的經驗現象只是以不同的觀點來考察同一個經驗的現象。在自然科學內,我們把經驗看成是客觀現象的相互聯系,由于抽去知覺的主體,它也就被看成了間接的經驗,而在心理學內,我們則把經驗看作直接的和非派生的”[2]。這主要受貝克萊和休謨的主觀唯心主義經驗論的影響。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等看做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3]。在貝克萊看來,心理是主體精神世界的產物,存在也是人的心理作用的結果,不僅第二性質的觀念是主觀的,就是第一性質的觀念也是主觀的,由此他得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結論。休謨則將世界的一切都歸結為主觀現象或經驗,強調知覺是心理學研究的惟一對象。
三、對實驗內省法的影響
實驗內省法是馮特實驗心理學的根本方法。
在馮特出版的《感官知覺理論的貢獻》一書中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實驗心理學”這個名稱,并確立了用實驗方法從事心理學研究的方向。他說:“一旦我們把心理看作是一個自然現象,而且把心理學看成是自然科學,對于這門科學的實驗方法一定也是完全能夠應用的[4]。由于直接經驗只能為自我所觀察,因此馮特一方面借鑒自然科學的實驗法,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使用內省這一適用于心理之主觀特性的方法。事實上,內省法并不是馮特自己的創造,而是哲學心理中最古老的方法。他只是將這種方法進行實證性的改造,使它與實驗法相結合,以實驗條件控制內省,以此來消除這種主觀內省的不利影響。為此馮特制定了幾條規則:1)讓被試了解自我觀察的時間,做好心理準備;2)被試必須把注意力集中于內部的心理活動,避免各種無關刺激的影響和干擾;3)必須嚴格控制實驗條件,使自我觀察的過程能重復進行以便于驗證;4)經常變換刺激條件,以便被試把刺激和自身的心理過程分離開,從而對心理內容產生一個普遍的描述[5]。同時,在自我觀察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觀察者和被觀察者混淆,馮特搜集了示波器、速示器、測時儀等工具,用以記錄被試的反應。它們構成了萊比錫實驗室的物質基礎,也從一方面證明馮特強調應用客觀實驗技術,而不是主張主觀的內省。
由此可以看出馮特的實驗研究中貫穿著孔德的實證主義??椎抡J為,實證主義即實證科學,它的任務在于:實證科學的事實必須通過合乎科學紀律的嚴格觀察才能夠被確認,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就可能發現事物諸現象之間經常、重復出現的規律[6]??茖W之所以區別與哲學 ,一個重要的特性是具有嚴密的實證性。一門科學之所以為人們所承認,是因為它在人們面前是可以被證明是正確的。心理史學家 D。舒爾茨曾說:“現代心理學與它的智慧的先驅者的重要區別 ,不在于所提問題的種類 ,而在于探索答案所用的方法”[7]。馮特在實證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下運用實驗內省法研究人的直接經驗,使心理學脫離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自然學科。
四、評價
綜上所述,馮特的“直接經驗論”是貝克萊和休謨的主觀唯心主義經驗論的體現,而實驗內省法是孔德實證主義的反映??傊?,它們構成了馮特個體心理學的主要哲學基礎。馮特生活在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在此期間,德國的哲學于19世紀中葉遭遇到深重的理論危機,處于從近代哲學向現代哲學的過渡時期。這就決定當時的哲學家們的首要任務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尋求和探索哲學的出路[8]。馮特當時將生理學的方法引入到哲學問題的研究之中,但他只是從研究方法上來改造傳統哲學,并沒有從哲學問題根源及其性質出發來尋求出路。因此,就哲學理念而言,其依然屬于傳統哲學的范疇。這就是為什么在他的理論中既有貝克萊和休謨的唯心主義經驗論,又有馬赫的經驗批判論;既有孔德的實證主義,又有奧古斯丁的內省論等的原因。
馮特盡管受到各種哲學思想的影響深刻,但總的來說,他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但我們決不能就此否定馮特對心理學的巨大貢獻。眾所周知,由于馮特的努力在萊比錫大學建立起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從而改變心理學附庸于哲學的狀況,使它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是他最大的貢獻。此外,馮特開展了大量的實驗心理學的研究;培養了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建立了心理學的第一個心理學派―構造心理學。因此,馮特不僅是心理科學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心理學發展的促進者。正如美國著名史學家波林所說:“馮特在心理學史中是前輩心理學家。學者而配稱心理學家的以他為第一人,在他之前,有心理學,可是沒有心理學家”。(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郭兵遠,漆昌柱,郭小安.論科學哲學問題及其對西方心理學發展的影響[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10):15-18.
[2] [5]葉浩生.心理學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15.
[3] 王云霞.主觀唯心主義or客觀唯心主義―由兩道選擇題引發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9):53-54.
[4] 彭景訓.馮特和實驗心理學[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4):22-24.
[6] 謝向陽,淦家輝.什么是孔德生物實證主義―對孔德實證主義體系的再認識[J].學術探索,2005,(2):8-11.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消極情緒 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1積極心理學定義及其應用
目前,在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已經引入了積極心理學的概念,但在實踐中仍有側重,仍然傾向于預防及矯正心理問題。而積極心理學的主要方向為培養人主觀層面上的積極體驗、個人層面上的積極特質以及群體層面上的積極組織等等,其意義在于通過強調人性的積極面重點培養和調動人性中固有的力量,從而更為有效且順暢的實現人際交往。
2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瓶頸
縱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歷史,呈現階梯狀發展態勢,軟件硬件均達到一定規模與水準。然而仍存在一定問題。
2.1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偏移
雖然“心理健康”被廣泛關注,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仍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即,老師注重解決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及問題,心理弱點與缺陷成為了心理教育工作的核心。心理問題暴露出來的學生尤引重視,而對心理問題表征不顯著的學生沒有做好引導。是以“消極心理學”阻礙了心理健康教育推進。
2.2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上的疏漏
老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將注意力放在個別個體上,而不是廣大學生群體。而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老師及學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擺脫消極、悲觀、壓抑的情緒上,反而沒有試圖去開發其自身所擁有的如樂觀、寬容、自信等積極的品質。
2.3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被打折扣
盡管積極心理學已經逐漸受到重視,但是在老師及學生的認知中,積極心理學所代表的諸如樂觀、寬容、自信等性格特征是被定義好的,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培養。其次,積極心理學的教育尚沒有融入教育模式中,教師仍然以普遍出現過的人格發展問題為主要講論核心,注重心理問題的預防。以至于變成了提出心理問題、闡述如何發生及解決、提出解決建議這樣的“三段論”式的心理疏導,將“心理問題”看待成“心理不健康”。
2.4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作用缺失
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問題為:對生活、學習的目標沒有概念,對將來感到茫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負有一定程度上導正學生生活態度,給學生灌輸向上與自信等能量的責任,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該方面的引導作用是缺失的。
3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思考及建議
3.1擺正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塑造學生的積極人格
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著眼于培養學生們健康健全的人格,其主要表征在于維護心理健康及健全心理素質。積極心理學中所定義的心理健康并非是指沒有心理疾病的健康,而是具有著積極的理想追求、良好的人際關系、獨立自主的人格及豐富的精神世界等。扭正原本只針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呆板教育模式,端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有利于老師深入對學科的認識,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學習氛圍。
塑造學生的積極人格,是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塑造學生的積極人格關鍵是培養學生們積極發掘自身的品質,諸如誠實、熱情、自制、公平、篤信等等,積極尋找優勢的意義在于讓人對自己以及生活充滿希望,有助于學生自尊與自信的建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鼓勵學生的思維好奇心與創造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實現惠及其他課程的開展。
3.2心理品質的培養與心理問題的化解并駕齊驅
我們必須肯定傳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對心理問題的重視是必須的,但其可與心理品質的培養并行,也必須拒絕消極性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設置可以是理論性質的設置,也可以是探討及活動性質的設置,加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如在心理課堂上注重對生活的討論,分享對待問題時的樂觀態度;鼓勵學生參加一些積極體驗的活動,通過活動帶動積極品質的塑造;進行輔導者與傾訴者互換方式,每個人都是心理疏導中的傾訴者,也是其他同學的輔導者,兩者體驗互換之下更容易切中問題要害,從而實現彼此開解,彼此鼓勵,相互激勵。同時加深對心理問題的認識,自我找尋矯正辦法;此外老師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課程中加入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部分,尤其以老師為源頭要有對“積極心理學”充分而全面的認識,甚至于可以單設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厚化心理素質,弱化心理問題。
3.3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拓寬
在信息紛亂的今天,大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對信息分辨力不夠,也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因此,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僅僅豐富教育內容是不夠的,還要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深化。
學校方面,切勿將心理健康教育圈定為心理健康課程,應當構建積極的教育環境: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將積極心理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從各學科課堂中灌輸進學生的認知中;在校園內可開設積極心理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欄,鼓勵積極性的社團活動,從各方面豐富學生們對積極心理學的認知,從而深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
社會方面,家長可以以身作則,開展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與學校形成無障礙溝通,隨時關注學生心態發展。此外,社會各界、媒體、政府等都應當對大學生給予支持與鼓勵,可以從基本小事做起,如招聘時杜絕歧視性條件、建立志愿者心理服務隊、建立相應的心理輔導機構等等。
高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對未來充滿希望、積極發掘潛能的創新型人才,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順應社會要求的必然趨勢。以學校、家庭、社會、個人四方面為關鍵點,系統性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的新模式,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才能從“心理問題”的源頭阻截其滋生,繼而為社會輸送優質人才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金珍,王文忠.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3).
關鍵詞:格式塔;美術教育;知覺組織原則;簡化律
一、格式塔心理學概述
1.格式塔心理學的定義
格式塔心理學誕生于1912年,由德國心理學家馬克斯•韋特海默(MaxWertheimer,1880—1943)首創。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為“完形”,基本含義有形態、形狀、定型。格式塔心理學的核心觀點是整體先于部分,并決定部分的本質。格式塔心理學強調心理實驗,是一種現代實驗心理學。
2.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
藝術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1904—2007)將格式塔心理學系統運用到美學研究之中,主要以視覺藝術作為分析對象。
二、格式塔心理學的性質與研究對象
1.性質
格式塔心理學研究始于人的知覺,格式塔的知覺觀有兩個核心內容:一是知覺比較與判斷,具有整體和不可分性;二是知覺是一種“整體情境”,有別于它的部分之和。
2.研究對象
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主體在一切審美體驗中的心理活動,是藝術創作和藝術接受活動中的審美心理機制,包括藝術家的心理特征、藝術創作的動力、藝術創作的心理流程、藝術作品的心理蘊含和藝術接受的心理規律等。
三、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第一,把直接經驗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自然觀察。第二,對觀察到的經驗進行樸素而如實地描述,不作推測和解釋。第三,對經驗進行質的分析,反對盲從地照搬自然科學的定量、間接的方法,因為經驗難以用數量計算。第四,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元素分析和刺激——反應公式,并將整體原則應用到實際的心理學研究之中。
四、格式塔心理學的知覺組織原則
格式塔心理學家發現,組織經驗的方式不完全是隨機的或主觀的,人們在知覺圖形時采用許多組織原則,這些知覺的組織原則或組織律歸納出人們知覺的方式。以下是其中的幾種組織律:
1.圖形-背景辨別律
圖形-背景辨別律也被稱為模糊性,有時候人們辨別出圖形最顯著位置的特定圖案,而將其他部分都弱化為背景。但有的圖例可以有兩個確定但又矛盾的解釋,人們的知覺可以在兩種解釋之間來換,這種模糊性、不穩定性是兩可圖形最重要的特點。
2.鄰近律
人們趨向于把空間上接近的部分知覺為一個整體。間隔相同的圖形,通過調整位置,使相鄰圓點間的垂直距離減小時,人們便看到陣列被組成垂直的列。
3.良好連續律
人們根據知覺組織經驗預測特定的模式或圖形,如,IBM公司的標志使用了連續性原理,使非連接的色塊形成字母。4.求簡律求簡律就是“看見最簡單的形狀的傾向”,思維也傾向于在復雜的模式中看見最簡單的格式塔。
五、簡化律原則對美術教育中傳統文化教學的啟示
1.簡化律的基本概念
在格式塔理論中,阿恩海姆提出了關于圖形簡化的理論。這里的“簡化”有兩種意思:一是從量的角度考慮,就是人們通常說的“簡單”,這個“簡單”是指某一樣式只包含幾種成分,成分之間的關系很簡單;在藝術領域中,“簡化”具有某種對立于“簡單”的另一種意思,被看作是藝術品的一個重要的特征。
2.簡化律原則在剪紙中的運用
剪紙是我國廣為流傳的民間藝術之一,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是不可或缺的美術教學資源。人們通過一把剪刀、一張彩紙便可以表現出千變萬化的剪紙形態,作為重要的節慶裝飾物,剪紙具有簡潔、質樸、明快的特點。我們從許多剪紙藝術的表現手法中可以看到格式塔簡化律的原則。剪紙工匠借助藝術經驗與客觀事物的一致性,通過簡約圖形表現生活。如,海派剪紙大師林曦明表現漓江的一幅剪紙作品,在表現山水的形式上運用了“簡化”原則,意象化地表達出漓江山水的綺麗秀美,用盡可能少的結構表達出秩序的整體,借助內部經驗和外部事物的一致性,通過簡約圖形表現自然風光。該作品的圖像出現了變形或夸張,但仍然遵從簡化的原則,這種變化不是任意的,變形或夸張是為了有利于產生簡化和完整的整體,構成良好的格式塔。
六、結語
21世紀是視覺時代,設計思維已成為美術教育中重要的學習領域。在美術教育中,與設計有關的課程以各種生動的表現形式陶冶學生的情操,還以越來越嚴謹的邏輯思維提升學生的才智。經過美術熏陶的學生能在未來復雜的社會中具備更高的人文境界,以更開闊的胸懷和眼界感受世界,創造出獨具個性的作品。因此,美術教育研究應該不斷與格式塔心理學相融合,從而架起一座溝通藝術與科學的橋梁。
作者:饒丹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錢初熹.以美術教育構建面向21世紀的創造力.藝術百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