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肺部手術術后護理要點
時間:2024-01-10 14:57: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肺部手術術后護理要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對在本科進行胸腔鏡下行縱隔腫瘤切除術 , 且術后未留置胸腔引流管的 39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 22 例 , 女 17 例;年齡 17~62 歲 , 平均年齡41 歲 ;縱隔囊腫 15 例 , 食管囊腫 10 例 , 胸腺瘤 8 例 , 脂肪瘤 6 例 ;腫瘤最大直徑 7.9 cm, 最小 1.1 cm ;術前均進行相應的胸部掃描檢查, 無合并其他疾病, 符合手術指證。
1. 2 護理措施
1. 2. 1 心理準備 由于患者及家屬一般對腫瘤的概念比較模糊 , 常伴有焦慮、恐懼等心理反應;另外胸腔鏡應用于縱隔腫瘤切除術 , 對于患者而言是一項新技術 , 其害怕術中有危險或對手術治療效果存在懷疑, 而對于常規開胸治療方法, 又害怕手術創傷大, 患者身體不能承受等問題, 易出現焦慮、無助等心理反應。此時應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相關疾病知識, 包括胸腔鏡的特點及治療其疾病的優點 , 同時告知患者術中及術后有可能發生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術后放置胸管的作用, 置與不置胸腔引流管的好處以及注意事項及配合要點。幫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
1. 2. 2 呼吸道準備 術前應囑咐患者戒煙 1 周 , 以減少呼吸道分泌物 , 有效預防術后引起肺不張及嚴重的肺部感染 , 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對于已有咳嗽、咳痰或肺部并發癥的患者 , 應給予抗生素治療 , 痰液較多且黏稠者 , 可給予霧化吸入 , 盡快促進肺部健康 , 為實施手術做好必要的呼吸道準備。指導患者做腹式呼吸訓練及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 使其完全掌握要點和注意事項, 為術后呼吸道護理打下基礎。
1. 2. 3 術后出血量的觀察及護理 術后出血的量和速度直接關系著是否需要再次手術止血或者轉為開胸止血 , 并且是一項嚴重危機生命的術后并發癥。術后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巡視和觀察 , 特別注意觀察患者的血壓、心率、呼吸 , 結合患者的皮膚顏色、黏膜顏色、意識清醒程度、呼吸深淺等臨床表現來間接觀察術后出血量;同時還應觀察傷口處敷料或創可貼處有無滲血 , 并及時對滲血量進行評估 , 報告醫師 , 由手術醫師根據具體情況作出相應處理。本組患者通過護理人員密切觀察 , 發現 2 例胸腔內出血患者 , 經過胸腔鏡查找止血, 效果良好, 未轉為開胸止血;1例腔鏡口滲血, 經過醫生應用止血藥物保守止血。
1. 2. 4 氣胸的觀察及護理 由于縱隔的特殊生理位置 , 與肺組織相鄰 , 術中胸腔鏡視野有一定的盲區 , 在手術過程中器械操作或用力牽拉 , 都可導致肺組織不同程度的損傷 , 甚至造成漏氣導致氣胸。術后通過嚴密觀察患者的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以及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難、發紺等臨床表現 , 可有效判斷是否并發氣胸。
1. 2. 5 呼吸道的護理 因患者術后未留置胸腔引流管 , 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疼痛 , 可適時協助患者翻身 , 給予拍背 , 促進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 鼓勵患者做腹式呼吸、吹氣球等活動 , 甚至鼓勵患者早日進行小范圍的下床活動 , 以促進肺組織的擴張, 避免術后肺不張及肺部感染的發生。
1. 2. 6 營養支持 術后患者的機體處于高代謝狀態 , 充分的營養支持對術后康復十分重要。術后第 1 天可通過靜脈輸液補充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物質 , 必要者給予血漿或人血白蛋白 , 以糾正機體的負氮平衡 , 全面補充水和電解質 ;當胃腸通氣后 , 可通過胃管鼻飼營養液 , 鼻飼應緩慢小劑量多次進行 , 避免一次快速大劑量打入營養液, 防止胃負擔過重, 造成消化不良、腹脹。在拔除胃管前應先經口進食實驗 , 進食從溫開水到流質再到半流質軟食 , 進食無不適后方可拔除胃管, 給予清單、易消化的高熱量、低脂肪、低鈉、低糖飲食, 以保證機體正常營養需求。
2 結果
39 例患者手術均成功 , 無 1 例轉開胸手術 , 術后恢復周期短, 術后并發癥少 , 整體治療費用較傳統開胸手術少。
吉林省腫瘤醫院 吉林省長春市 130012
【摘 要】目的:探討胸外科重癥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恢復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顧分析胸外科重癥患者共八百例,探討其術后呼吸功能恢復的臨床護理措施;結果:八百例胸外科重癥病患術后呼吸功能均得到較為有效的恢復,無病例死亡,其中伴有并發癥的十一例,呼吸功能恢復效果同樣良好。結論:精心護理且積極訓練術后呼吸功能對胸外重癥術后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復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胸外科;重癥護理;呼吸功能
胸外科重癥手術病人由于本身疾病嚴重性的影響,加之麻醉和手術過程可能造成的創傷,造成呼吸功能不可避免地下降,使得病人不能進行有效的深呼吸和咳嗽排痰,引流部位的疼痛會加重呼吸功能的影響。圍手術期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呼吸功能鍛煉與恢復,非常容易造成胸外重癥術后患者發生肺部感染、胸腔積液和肺不張等呼吸道并發癥,從而導致手術成功率降低。積極進行呼吸功能鍛煉能夠有效改善病人術后呼吸功能。
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09 至14 年胸外科重癥手術患者八百例。年齡在10 歲至85 歲間分布,平均48 歲, 血氣胸90 人, 食管癌患者382 人,胸外傷 68 人,肺癌260 人,胸腔閉式引流管留置時間平均在5 天左右,住院16 天。八百例手術中無死亡病患,有并發癥者10 人,占手術例數的 1% 左右,肺水腫、心衰患者7 人,呼吸衰竭 3 人,常規正確治療以后,均健康出院。無病例感染。
2 方法
2.1 監測生命體征
囑患者取平臥位,頭部偏向一側從而保證呼吸道暢通。注意觀測病患心率、呼吸變化、血氧飽和度、發紺及是否有呼吸困難等,隔十五分鐘進行一次生命體征的測量記錄,待病情穩定后延長至1 到2 個小時測量一次。
2.2 護理呼吸道
著重對待呼吸道護理,積極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證呼吸道暢通,是防止胸部術后并發癥尤其是肺部感染發生的關鍵步驟。囑患者取正確臥位,學習深呼吸及有效咳痰的方法,從而易于咳痰和引流。積極的胸腔閉式引流對手術成功率及防止術后并發癥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3 呼吸功能鍛煉
系統地呼吸功能鍛煉是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手術成功率的重要保證。呼吸功能鍛煉臨床護理路徑見表 1:
3 結論
本文通過對八百例胸外科手術術后呼吸功能恢復的護理實踐,可以看到胸外科手術后護理工作在患者呼吸功能恢復至健康水平中的作用極為重要,護理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手術的治愈率。這就需要參護人員更為熟練地掌握術后呼吸功能鍛煉及恢復的主要要求,嚴謹細致的對待工作,完全按護理操作常規進行護理,積極防止由于護理不當引發的并發癥,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盡早發現并妥善處理并發癥,積極配合主治大夫進行處理,減少其發生率,提高疾病治愈率。
4 討論
胸外科手術尤其是重癥術后因為創傷較大、麻醉較長時間、術中損傷等影響,會導致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能出現潴留,術后疼痛會影響咳痰,從而易于發生呼吸道感染、肺不張等相關并發癥。如果癥狀較輕,會影響呼吸功能恢復,重者可能會危及生命。為了促進病患在重癥術后及早恢復呼吸功能,使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并提高疾病治愈率,護理人員應熟悉掌握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呼吸功能障礙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及相關護理要點,依據不同患者的不同情況,設定詳細的呼吸功能鍛煉和恢復護理計劃,并且要嚴格按照護理操作規程進行護理工作,通過較好的護理服務,協助患者及早的恢復正常呼吸功能,有效降低胸科手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通訊作者:鄭雯雯)
【關鍵詞】 先天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圍術期;呼吸道護理
肺動脈高壓是多種先天性心臟病常見的并發癥,直接影響先天性心臟病畸形矯治手術的效果及預后,術后以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最為突出[1]。因此,圍術期的呼吸道護理則備受關注,有計劃、有目的及針對性地進行肺部并發癥的護理干預,配合醫療提高手術成功率,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2007年4月—2008年5月我科收治71例先天性心臟病合并肺動脈高壓行心臟手術病人,術后早期出現肺部并發癥?,F將圍術期呼吸道護理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7年4月—2008年5月我科收治先天性心臟病合并肺動脈高壓行心臟手術病人71例,根據肺動脈高壓程度不同分為4組。輕度組16例,男5例,女11例;年齡3歲~15歲,平均6.5歲;術前平均肺動脈高壓(mpap)2.6 kpa~5.2 kpa;房間隔缺損(asd)10例,室間隔缺損(vsd)5例。中度組16例,男8例,女8例;年齡1歲~15歲,平均7.5歲;術前mpap 5.3 kpa~6.7 kpa;asd 3例,vsd 6例,asd并vsd 3例,vsd并動脈導管未閉(pda)2例,右室雙出口(dorv)1例。重度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齡0.8歲~14.0歲,平均7.5歲;術前mpap 6.8 kpa~9.1 kpa;asd 3例,vsd 10例vsd并pda 4例,dorv并pda 1例。極重度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齡0.8歲~15.0歲,平均8.1歲;術前mpap>9.1 kpa;asd 1例,vsd 11例,vsd并pda 3例,asd并vsd 2例,dorv 1例,dorv并pda 1例,單心房1例。
2 結果
2.1 術前呼吸道感染 術前發熱13例,上呼吸道感染7例,支氣管肺炎5例,大葉性肺炎1例。請呼吸科會診,給予β內酰胺類抗生素及喹諾酮類抗生素治療,痊愈后手術。
2.2 不同程度肺動脈高壓術后機械輔助呼吸時間 不同程度肺動脈高壓術后機械輔助呼吸時間明顯不同 輕度組平均輔助呼吸時間為7.2 h±0.2 h;中度組為26.0 h±0.3 h;重度組為28.0 h±0.2 h;極重度組為33.0 h±0.3 h。
2.3 不同程度肺動脈高壓圍術期動脈血氧分壓的變化 吸氧濃度均為40%~60%。肺動脈高壓越重,術后動脈血氧分壓(pao2)越低。術后2 h、24 h及撤除機械輔助通氣后的pao2:輕度組平均分別為17.9 kpa、16.3 kpa、14.5 kpa;中度組的分別為16.0 kpa、14.0 kpa、12.0 kpa;重度組的分別為14.0 kpa、13.7 kpa、12.0 kpa;極重度組的分別為13.0 kpa、9.1 kpa、8.5 kpa。
2.4 圍術期早期肺部并發癥及預后 輕度組并發肺部感染1例,中度組并發肺部感染3例,重度組并發肺部感染3例,極重度組合并肺部感染6例,死亡1例。
3 圍術期呼吸道護理
3.1 術前護理 病人入院后,由護士向所負責的病人及家屬宣教,介紹手術的意義,消除患兒對手術的恐懼心理,以免加重缺氧。術前教會病人咳嗽、咳痰,做示范動作,進行呼吸功能的鍛煉。介紹重癥監護病房(icu)的設備及作用,以防病人術后進icu產生不適。對于年齡小的病兒,根據其特點,主動與其接近、溝通,使病兒的恐懼心理減輕,以便更好地配合護士工作。合理氧療,給予間歇吸氧3 l/min~4 l/min,每日2次,每次30 min,改善缺氧狀態下的血管收縮,預防肺動脈壓力增高[2]。
3.2 術后護理
3.2.1 正確使用機械通氣,避免引起肺動脈壓升高 病人術后進入icu后,常規接上呼吸機,聽診雙肺呼吸音,檢查各接頭連接是否正確,氣管插管位置是否正常,立即攝床旁胸片,以確定氣管插管的位置,必要時予以調整。術后機械輔助時間較無肺動脈高壓者長,持續時間可根據肺動脈高壓程度適當延長。呼吸機參數的調整應根據血氣結果隨時調整,在循環平穩的情況下,常規應用呼氣末正壓呼吸2 cmh2o~4 cmh2o(1 cmh2o=0.098 kpa),以增加功能殘氣量,促進萎陷的肺泡復張,改善低氧血癥,每次可增加1 cmh2o~2 cmh2o直到pao2改善,但小兒不宜>8 cmh2o,成人不宜>15 cmh2o[3]。在潮氣量的設定上(成人12 ml/kg~15 ml/kg,小兒8 ml/kg~12 ml/kg),調節呼吸機呼吸頻率(成人10/min~12/min,≥3歲18/min~20/min,1歲~3歲20/min~25/min,1歲以內26/min~30/min),維持pao2在85 mmhg~100 mmhg(1 mmhg=0.133 kpa),paco2在35 mmhg~37 mmhg,吸氧濃度30%~40%。適當過度通氣,一方面提高pao2,另一方面可降低paco2,可增加肺氧和能力,提高pao2。
3.2.2 吸痰 應熟練掌握吸痰的技巧,吸痰負壓10.6 kpa~16.0 kpa,吸痰管直徑不應超過氣管插管直徑的1/2,吸痰時間一般不宜超過15 s,吸痰前后應給予短時間(1 min~2 min)純氧吸入[4]。吸痰前如有頻繁的心律失常,病人未清醒,血壓低,此時,氣管內有分泌物應慎重吸痰,待一般狀況經處理好轉后,可做快速吸痰。在吸痰過程中,出現心率加快至150/min~160/min,氧飽和度下降,甚至有血壓下降者,應暫停吸痰及時連接呼吸機,同時給予短時間純氧吸入,盡快使氧飽和度上升到安全范圍。
3.2.3 呼吸道濕化 使用呼吸機時,隨時檢查濕化罐中水的情況,發現減少及時加水,以免干吹,水溫為30 ℃~37 ℃,氣管插管內每1 h~2 h滴入化痰液(由生理鹽水20 ml+糜蛋白酶10 mg+慶大霉素8×104 u及地塞米松5 mg)以維持呼吸道黏膜纖毛正常排除分泌物的功能,防止形成痰痂,易于吸出。
3.2.4 拔除氣管插管后呼吸道的護理 采取面罩供氧4 l/min~5 l/min,密切觀察呼吸頻率、呼吸音,有無缺氧征象和喉頭水腫等表現,觀察病人能否自行咳痰,痰量,并定時床邊協助病人咳痰。
3.2.5 有效的胸部體療 術后病人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可抬高床頭,2 h叩擊病人背部1次,持續5 min。拔除氣管插管后,可扶起坐直進行叩背、排痰,隨病情的恢復,鼓勵病人盡早離床活動。
4 體會
在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后,呼吸道并發癥比例較高,有資料報道達15%~60%[5];在體外循環手術死亡中,因肺部并發癥死亡占39%[6],因此術后呼吸道管理占有重要的位置。通過幾年的工作實踐,認為先心合并肺動脈高壓的呼吸道管理,除了認真高質量的執行護理常規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術后機械輔助時間較無肺動脈高壓者長,持續時間可根據肺動脈高壓程度適當延長;②呼氣末正壓(peep)的正確使用使萎陷的肺泡復張,提高氧分壓,一般從4 cmh2o開始,每次可增加1 cmh2o~2 cmh2o,但以不影響心排血量為宜;③吸痰前后給純氧1 min~2 min,吸痰時間不超過15 s,避免pao2驟然下降,肺動脈痙攣;④注意呼吸道濕化,防止痰液結痂,不易排出。氣管插管內每1 h~2 h滴入濕化液1 ml~2 ml;⑤有效的胸部體療(翻身、叩背)對肺部痰液的排出也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羅紅鶴,孫培吾.實用外科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234.
[2] 宋宏,陳阿貝.280例小兒體外循環術后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4,10(1): 135136.
[3] 馬繼紅,郭麗芳,魏愛琴,等.小兒心臟術后使用呼吸機并發癥的原因及防治[j].臨床誤診誤治,2001,14(2): 148149.
[4] 鄭瑩,羅紅鶴.先天性心臟病并肺動脈高壓心內矯治術的呼吸道護理[j].黑龍江護理雜志,2000,6(9):56.
【關鍵詞】 瓣膜置換手術;改良迷宮手術;房顫;護理
心房纖顫(AF)是臨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常伴有風濕性心臟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之一[1]。風濕性心臟病合并AF多為持續性AF和慢性AF,內科治療難以轉復或容易復發[2]。迷宮手術是外科治療AF經典有效的方法[2].2010年3月――2012年1月我科共完成瓣膜置換手術同期行改良迷宮術治療心房纖顫共52例,經隨訪效果滿意?,F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齡32-76歲,均為風心病合并AF者。以二尖瓣狹窄為主42例,二尖瓣關閉不全為主10例。術前心功能分級Ⅱ級8例,Ⅲ級35例,Ⅳ級9例.該52例均行二尖瓣置換術。本組手術無手術死亡。
1.2 儀器設備 Atricure干式雙極射頻消融鉗。
1.3 方法 手術均在全身麻醉、中低溫體外循環(CPB)下進行。全麻、氣管插管,平臥位,正中切口進胸,充分游離上下腔靜脈及肺動脈,常規建立CPB,縱行切開右房,完成右房側壁界脊前方上下腔靜脈開口連線、右房外側壁切口中點至三尖瓣前瓣連線和房間溝的射頻消融線,切除右心耳,經此切口,作右房外側壁至心房中部射頻消融,經右心耳切口作右房內側壁至三尖瓣前隔交界處射頻消融線。分別游離左右上下肺靜脈,予左右肺靜脈開口處作射頻消融,使在左右上下肺靜脈的周圍各形成一環形消融帶,阻斷升主動脈,冷灌停跳液,切開房間隔,切除左心耳,作左心耳至左側環形消融帶之間的射頻消融線,左房后壁開洞,經此洞分別作左房后壁至二尖瓣環、左房后壁至左、右肺靜脈開口環形消融帶之間的射頻消融線,縫合左心耳切口,然后進行相應的心臟手術。術后常規安置心外膜臨時起搏導線。
1.4 結果 本組患者主動脈阻斷時間22-120min,體外循環時間44-165min?;颊叻祷豂CU后恢復順利。無圍手術期死亡。圍手術期并發癥:并發肺部感染5例,應用呼吸機、抗感染、加強肺部體療等治療,3-10天治愈。低心排綜合征1例,經血管活性藥、利尿、擴容等治療后,術后第4天治愈。術后當天轉為竇性心律39例,術后7-15天出院。術后反復出現心律失常者13例,頻發室顫1例,一度AVB者3例,出院后3-6個月其中5例轉為竇性心律,房顫消除率80.8%。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為手術及術后恢復做準備,繼續強心、利尿等處理,注意觀察患者心率心律及脈搏的變化。指導患者霧化吸入,進行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的訓練。大多患者對該手術方式了解少,且手術費用增加。手術前普遍存在焦慮的情況。為此,做好心理護理,及時進行溝通,消除疑慮。使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配合治療。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按全麻術后護理常規,密切監測心律變化。迷宮術后心電活動極不穩定,易出現心律失常,術后須嚴密監測心電圖的變化。在停床旁心電監護后及時應用遠程心電監護以隨時監測患者心律變化,必要時行12導心電圖檢查。
2.2.2 電解質的監測 注意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在監護室的期間定期復查血氣分析。根據血氣分析補充電解質。在普通病房,每周三次定期復查電解質,排除引起心律失常的因素。本組有4例患者因發生低血鉀,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未因血鉀低引起心律紊亂。
2.2.3 引流管的護理 由于手術時間長(單行迷宮手術約需45min),心臟表面切口多,術后出血偏多。因此需注意術后胸部引流情況。保持引流通暢,每15-30min擠壓引流管1次,同時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和量。本組病例均保持引流管通暢,無心包填塞發生。
2.2.4 臨時起搏器護理 本組患者術后常規安置心外臨時起搏器。在出現心律≤60次/分時及時啟動臨時起搏器。起搏器及其導線應妥善固定,告知患者勿用力咳嗽,防止因震動而導致電極接觸不良。密切監測心電圖,根據心率的變化遵醫囑及時調整起搏器。本組患者在起搏器的應用過程中都未出現不良情況。
2.2.5 肺部護理 肺部感染是開胸術后常見并發癥。本組患者發生肺部感染5例。術后協助患者翻身、拍背、加強霧化吸入,并加用機械震動排痰。指導患者有效咳嗽,保護傷口,并適當應用止疼藥,使患者積極咳嗽排痰。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或床上活動,促進肺復張。本組患者5例肺部感染者經積極治療護理后均痊愈。
2.3 出院指導 出院后指導患者注意保護傷口,全休半年。置換機械瓣膜者需終生服用華法林,生物瓣者需服用3-6個月。胺碘酮在AF的治療指南中為Ⅱa類推薦藥物,能有效減少心臟術后AF的發生率。目前認為消融線完全愈合需要3-6個月,當這些消融線完全瘢痕化后方能形成心房異常電沖動傳導的絕對屏障,進而消除AF[3]。因此應口服胺碘酮3個月。在服用胺碘酮的過程中應密切觀察心率的變化等。教會在安靜的狀態下自數脈搏并判斷是否規則,如果每分鐘脈搏≤60次/分,需及時停藥,以確保用藥安全,并于術后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復查心電圖。
3 小結
風濕性心臟病并發房顫患者在瓣膜置換手術的過程中同期行改良迷宮手術能有效的消除房顫。但此手術術后易發生各種心律失常。圍術期做好術前、術后護理及出院指導,是提高該手術護理質量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 熊晏群,白曉霞.直視雙極射頻消融改良迷宮手術的配合要點[J].四川醫學,2010,31(8):1195-119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39
近年來,全身麻醉隨著理論和技術的日益完善,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手術。但全麻較其他麻醉對生理影響最顯著[1],特別是對呼吸系統的影響更為明顯,這種對呼吸的影響常常延續到術后,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或二氧化碳潴留等并發癥。全麻術后尚未清醒的患者,隨時有發生窒息、意外損傷、休克的可能。而老年患者由于代謝功能低,麻醉的反應性慢,以致蘇醒延長,加之心肺功能減退,導致發生各種意外并發癥的危險性增加。因此,對老年患者全麻術后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充分給氧,積極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是確保老年患者平穩度過圍手術期的關鍵。
2005~2011年護理全麻老年患者40例,現將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做好心電監護
術后將患者安置于重癥監護室內,手術>48小時者連續心電監護并備好各種搶救器械和藥物。如氧氣、氣管插管用物,心電通氣管開口器,舌鉗、吸引器、氨茶堿等,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特別是監測血氧飽和度,以便及時發現麻醉恢復期所道阻塞所致的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同時要了解患者的術中情況,麻醉程度,失血情況等,以便正確掌握病情變化。
保持呼吸道通暢
老年患者由于肺組織纖維化致呼吸代償能力差,支氣管內黏膜纖維毛系統清除機制減少[2],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全麻術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加之全麻引起的嘔吐,如不及時排出,患者呼氣時可將嘔吐物和反流物誤吸入呼吸道引到窒息或引起肺部感染、肺不張。患者常表現為呼吸不平順,通氣量減低。因此,要將患者平臥頭偏向一側,并隨時吸出并清除口腔和氣管內的分泌物,以防引起誤吸、呼吸道梗阻和肺不張。誤吸窒息處理的要點在于預防,術前12小時禁食,4小時禁飲,以保證胃徹底排空,妥善固定松動的牙齒,取下活動性假牙,以防脫落入管內。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肺活量減少,肺順應降低[3],加之、肌松藥殘留,肌力未完全恢復,易發生舌后墜,影響正常通氣。其臨床特征是當造成不完全氣道阻塞時,隨呼吸出強弱等不等的鼾聲,當氣道完全阻塞時鼾聲反而消失,只見呼吸動作而無呼吸效果,監測血氧飽和度呈進行性下降,此時用面罩行人工呼吸擠壓,呼吸囊時阻力很大。放置口咽通氣道或正確托起下頜可緩解舌后墜造成的氣道阻塞。
要注意觀察呼吸狀態、頻率和幅度的變化。臨床上可用干綿纖置于患者鼻部,直觀監測呼吸的強弱。
保持循環系統的穩定
老年患者同時患有其它疾病,如肺功能不全、高血壓、糖尿病等,手術時由于創傷面積大,出血多及麻醉的影響誘發式加重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心源性水腫[4]。因此,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每15~30分鐘測血壓、脈搏、呼吸、心率、心律1次,并檢查周圍毛細血管床的反應,皮膚的溫度和濕度,直至血壓、呼吸、脈搏平穩為止,并做好重癥記錄。如:患者出現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血壓下降、脈搏細速等休克癥狀或心律失常時,要立即報告醫生,針對原因進行處理。
幫助患者清醒
老年患者蘇醒期延長,為了使其盡快清醒,可對其進行間斷呼吸或刺激。
疼痛的處理
全麻蘇醒期的患者均會感到切口疼痛難忍,老年患者常會出現脈搏增快。血壓增高,出汗等。此時可用神經阻滯或使用鎮痛泵,緩解疼痛。
一般護理
注意保暖,防止損傷,老年全麻術后常發生體溫過低,因此要注意保暖,冬季可將室溫調到22~24℃或用熱水袋,因反應遲鈍,熱水袋溫度不得>50℃,且應隔著毛巾,不可直接接觸皮膚,以免燙傷。
當患者出現興奮、躁動時,應適當給予約束并加床檔保護,以防止墜床,拔出引流管,拉扯敷料等情況發生。
老年人由于對失血、失液的耐受力及循環代償能力差,因此要根據其體液調節平穩有限的特點,盡量做到等量輸血、輸液,既要補足,又不能使心臟負荷過重,因此要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
老年患者由于牙齒脫落、松動成為病菌存留的條件,因此要加強口腔護理,每天用口靈清洗口腔2~3次,防止肺部感染的發生。
壓瘡護理:老年患者皮下脂肪少、皮膚松弛,彈性降低,易發生壓瘡,故要加強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床鋪平整、干燥、清潔,最好用氣墊床,翻身按摩1次/4小時,加強大小便護理及營養和水份的供給。
取得家屬的配合:及時做好家屬的工作,告訴他們老年患者全麻術后常見并發癥多,需要他們配合治療,取得家屬的信任與支持,對患者的康復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梅婷.小兒全麻插管恢復期氣道阻塞102例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2002,9(34).
2 馬艷.老年患者院內肺部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雜志,2002,5(19).
【關鍵詞】 股骨頸骨折;糖尿病; 圍手術期;護理
近年來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成為繼腫瘤、心血管等疾病之后第四大危害性疾病[1]。老年人抗感染及組織愈合能力較差,而糖尿病本身亦可降低組織愈合能力,為了保證患者安全渡過圍手術期,在2008年12月至2010年8月期間對54例進行圍手術期危險因素評估,根據評估分值制定出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1 臨床資料
本組54例,其中男23例,女31例,66~79歲之間的患者43例,>80歲者11例,平均(76±1.5)歲。既往有糖尿病史40例,首次發現糖尿病1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36例患者空腹血糖水平為7.0 mmol~10.0 mmol L,18例患者血糖水平≥ 10.0 mmol L。隨即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7例,兩組在年齡、性別、體重、文化程度、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評價方法
選用Torrington和Henderson肺部危險因素評分表[2],對所有患者術前健康狀況進行綜合評定。實驗組依據評分進行有效護理干預,包括強化護理、吸氧、心理護理、密切監測血糖變化、加強糖尿病知識宣教、避免免情緒激動、早期使用靜脈泵、早期活動等。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
3 護理干預
3.1 術前護理
3.1.1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吸煙患者勸其立即戒煙[3],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
3.1.2 解除患者心理壓力,了解患者用藥情況,合理使用胰島素使血糖控制在術前要求的范圍11~14 mmol/L之間。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3.2 術中護理 手術和麻醉對糖尿病患者代謝產生明顯影響,患者易產生高血糖、酮癥酸中毒、高滲性非酮癥綜合征、低血糖等并發癥。所以術中應做到:①監測血糖,每2 h監測1次,控制血糖(11±5.5)mmol/L;②監測離子,注意體液丟失;③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物及平穩的麻醉深度;④嚴格無菌操作。
3.3 術后護理
3.3.1 控制血糖 定時監測血糖,患者出現心悸、面色蒼白、出汗、饑餓、軟弱無力等癥狀時,應立即測血糖,當血糖≤5.5 mmol L時,停用胰島素,同時靜脈推注50%葡萄糖20 ml。
3.3.2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非酮癥高滲性昏迷的預防和處理 注意觀察患者有無意識障礙、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嗜睡、呼吸深快且有爛蘋果氣味、尿少等癥狀,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報告醫生。
3.3.3 維持合適的室內環境和增加肺活量 維持病室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定期紫外線消毒。根據護理評估為患者制定詳細可行的肺活量鍛煉計劃,如病情允許可給予半臥位;指導患者呼吸方法(如縮唇呼吸、吹氣球功能鍛煉);拉吊環3次/d,每次5~10下,以增加肺活量,避免肺部并發癥。
3.3.4 促進排痰[4]加強口腔護理、促進痰液的排除是預防和緩解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指導患者正確的咯痰方法,鼓勵自行咯痰;對低效咯痰者每2~3 h給予翻身、叩背,刺激咯痰;痰液黏稠者給予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護士及時評價實施的有效性。
3.3.5 功能鍛煉 術后使用靜脈泵防止靜脈血栓形成,在醫生指導下協助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4 護理結果
實驗組27例中,發生并發癥3例,發生率為11.1%;對照組27例中,發生并發癥9例,發生率為33.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5 討論
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發生股骨頸骨折是一類比較嚴重的創傷,骨折后長時間臥床,患者胸廓橫膈運動受限,支氣管分泌物隨重力流向肺底,嚴重影響對細菌的清除,肺葉基底段易發生水腫,形成墜積性肺炎;更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中蛋白,維生素,微量元素攝入的減少,更易誘發呼衰及敗血癥等多臟器功能衰竭。因此,護理此類患者時重要環節是預防肺部感染和有效控制血糖,此外,強化護理方法能顯著降低肺部感染率和死亡率。實驗組對患者實施“早霧化”、“早助咳”,早期功能鍛煉、合理飲食、嚴格控制血糖、遵醫囑早期使用靜脈泵等措施,并確保各項有效預防措施落實到位,把握各項護理措施的強化落實時機,其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
只要以上措施到位,護理得當,老年股骨頸骨折并且伴有糖尿病的患者都能順利地渡過圍手術期,確保手術療效。
參 考 文 獻
[1] 陳靜娟,沈蓉蓉.高血糖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中國護理學雜志,2007,11(4):36-37.
[2] Hugo Esteva,Alberto Marchevsky.Original articles:Neural networks as a prognostic tool of surgical risk in lung resections Ann.Thorac.Surg,2002, 73:1576-1581.
【關鍵詞】 護理 重型顱腦損傷 肺部感染 GCS ADL
1 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標準①2005年~2009年收治的急性重型顱腦損傷(GCS≤8分)②年齡16~64歲③受傷至手術時間在24小時內④完成了完整規范的病歷病有出院后隨訪(2~3月)記錄可查⑤嚴重復合傷病例不在此列。
1.2 臨床資料 選擇符合上述標準共60例。30例開顱術后并發肺部感染,根據癥狀、體征、肺部X線檢查等確診,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齡32.2±1.57歲;無肺部感染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齡33.4±1.61歲。兩組平均年齡經T檢驗無顯著差異(t=0.138 P>0.05)。兩組病人均按《顱腦損傷臨床救治指南》[1]規定的手術指征、術式進行了開顱手術,兩組間有明顯的可比性。
1.3療效評定 ①以格拉斯哥評分(GCS)[1、3],對照兩組近期療效,評價生命預后。②隨訪2~3月以日常生活能力(ADL)[2、3]評價功能預后。
2 結果
2.1近期療效 術后第1天兩組GCS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第7天肺部感染組GCS平均7±0.35,無肺部感染組平均9±0.35,(T=13.2 P
2.2死亡率 手術兩周后肺部感染組死亡8例(26.67%),無肺部感染組死亡2例(6.67%)(x2=3.94 P
2.3隨訪2~3月
良好率(ADL1~ADL3):肺部感染組40.91%(9/22),無肺部感染組96.42%(27/28)(x2=16.1 P
不良率(ADL4~ADL5):肺部感染組59.09%(13/22),無肺部感染組3.58%(1/28)(x2=16.1 P
依據回顧性病歷分析,可見重型顱腦損傷開顱術后并發肺部感染,對患者的生命預后和功能預后有非常明顯的副影響。
3 討論
3.1 肺部感染影響療效的機理及護理的重要性。肺部感染可影響氣體交換、血氧飽和度下降,使腦供氧不足;肺部感染體溫升高,使代謝增加,耗氧量增加,更加重腦缺血和腦水腫。體溫升高可導致腦屏障通透性的改變,引起酸中毒和神經組織刺激性氨基酸釋放量增加,自由基緩激肽增多,白細胞大量浸潤,全身及局部免疫力下降,從而加速了腦組織壞死[3、4],直接影響病人神經功能恢復和幸存者生活質量。對于肺部感染的預防和治療,優質、規范護理從來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因此,臨床護士務應滿懷高度的責任感,發揮積極作用,以促進病人康復。
3.2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有:①意識障礙各種反射減弱,甚至消失。②受傷早期嘔吐頻繁,嘔吐物、血液、血凝塊誤入氣管。③全身與局部免疫功能障礙。④進食困難,營養不良。⑤嗜煙或既往患慢性氣管炎者?;绢A防措施如下:①改善病室環境,經常通風,室內溫度保持22℃左右,相對濕度60%,并進行紫外線空氣消毒1/d。②昏迷病人采取側臥或側俯臥位以利咽喉、口腔分泌物引流。③加強口腔護理。④每2~3h翻身、拍背1次有利于痰液排出。⑤加強營養,予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對于昏迷病人和進食困難者早期給予鼻飼。⑥必要時給予靜脈注射高價營養以提高機體抵抗力。⑦對神志清醒者指導病人進行有效咳嗽。
3.3肺部感染的治療及護理要點:①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術后第1天應進行血常規、血生化,包括血氣分析等各項檢查,對發熱病人行咽拭子,或痰培養及藥敏試驗,根據檢驗結果合理使用抗菌素,避免二重感染,加重病情。②對肺部感染病人進行小劑量短時間霧化吸入(長時間霧化可致病人血氧下降而加重腦缺氧[3、5] ),已達到稀釋痰液,減少局部炎性滲出的作用。③對嚴重肺部感染、昏迷病人獲痰液粘稠難以吸出者,應早期予以氣管切開,氣管切開術后應嚴密觀察呼吸變化,注意傷口有無出血、皮下氣腫、氣管導管及呼吸道內有無梗阻等。每日更換消毒內套管3~4次。更換傷口敷料,防治切口感染。套管口覆蓋雙層生理鹽水浸潤的紗布,以保持吸入的空氣有一定濕度,并防止灰塵或異物吸入,加重肺部感染。④保持氣管套管通暢,視呼吸情況隨時吸痰,為防止干擾正常呼吸功能和顱內壓突然增高,每次吸痰不宜超過15秒,并且盡量避免刺激氣管粘膜而引起劇烈咳嗽[3、6]。吸痰動作應輕柔,吸痰管插入氣管深度適宜,邊吸邊轉動,嚴防損傷氣管粘膜,若痰液粘稠可先行霧化再行抽吸。每日定期檢查肺部情況,如一側局部痰鳴音明顯,可將病人翻向對側,拍背后放平,深插吸痰管吸除分泌物[3、6]。對于昏迷病人要隨時保持頭顱與軀干在同一軸線上,以免氣管套管內口壓迫氣管壁引起出血、糜爛,甚至形成氣管食管瘺[3、6]。對于采用氣囊氣管套管,呼吸機輔助呼吸病人,亦應每日定期放開氣囊,以免長時間壓迫氣管壁,造成氣管壁軟化,缺血性壞死及氣管食管瘺??傊?,氣管切開術在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病人腦缺氧、腦水腫,以及肺部感染中是極為重要的措施。但是,若護理不周則弊多利少,會造成諸多嚴重并發癥而危機病人生命,應引起醫護人員高度重視。
參 考 文 獻
[1]江基堯,朱誠主編.顱腦損傷臨床救治指南[M].第1版.上海: 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2.
[2]王忠誠主編.神經外科學[M].第1版.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689.
[3]江基堯.朱誠主編.現代顱腦損傷學[M].第1版.上海 :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1999,260,406-414.
[4]Dietrch WD,Busto R,Hauey M. The importance of blood-brain barrier following cerebrl ischemia J Neuropathol EXP Neurol,1990,49: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