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8 15:14: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體系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文化市場體系;運行機制;文獻綜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6-023
隨著我國文化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文化市場及其體系的研究也逐漸引起關注。然而,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市場經濟體系發育尚不很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則更加不完善。目前,我國對市場體系的研究較為豐碩,但對文化市場體系的研究方才起步。據統計,我國中國知網查詢市場體系共有記錄 24379 條,文化市場共有記錄9656條,查詢文化市場體系共有記錄387條,其中29篇雜志文章,其他為報紙或年鑒,缺乏理論性。從當前所閱文獻來看,關于文化市場體系及其運行機制的間接研究比較多,但直接研究較少,只有2篇文獻中提到過文化市場體系的運行機制?,F就文化市場體系的研究現狀做一個比較系統的回顧,為學者們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一、國內研究現狀述評
本部分從以下九個方面來分析。
(一)文化市場體系的基礎理論及其思考
這是國內學者研究得比較多的角度,主要集中在文化市場體系的定義、構成和作用、特點、發育障礙因素和文化市場主體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為主,相應的定量研究還比較少,值得進一步深入。王慎之(1994)系統地對文化市場的基本內涵做了詳細解釋,并對未來的文化市場發展趨勢做了遠景展望①。金明(1994)指出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文化藝術事業也進入了市場經濟的軌道,但文化藝術事業有其自己的發展規律,不能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來發展②。楊運泰(1996)重點論述了文化產品和文化市場的性質和特征,并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的特征做了詳細解讀③。王勇風(2007)認為文化市場經營內容與文化商品相關,表現出突出的獨特性④。包國強(2011)對文化市場主體做了深刻分析,并就怎樣培育文化市場主體給出了具體建議⑤。羅紫初、秦潔雯(2014)重點闡述了文化市場體系的內涵、結構,特征等⑥。祁述裕、孫博、孫鳳毅(2015)強調即使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也不能忽視政府的作用,且文化市場有局限性。文化市場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文化所承載的意識形態的特殊性、我國文化市場尚不規范等諸多問題,因此必須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應彌補文化市場失靈的不足,引導和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 ⑦。
(二)文化市場政策及體制研究
曹巍嵩(2010)中對構建公平、公開、公正的文化市場新體系的基本思路方法等做了探討⑧。雷小龍、張飛鵬(2011)從文化市場構成要素出發,探討了近年來文化市場主體規模的趨勢、資本投入市場運作后產生的新問題、新型文化業態發展對文化市場結構的影響、法規制定的現狀與不足,最后提出相應對策⑨。
(三)文化市場發展現狀、趨勢、存在問題和對策研究
孫婧(2015)指出文化全球化威脅到我國文化市場安全,并提出了鞏固和增強我國文化市場安全的對策建議⑩。周麗華(2010)就文化市場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及對策做了探究B11。劉繼萍(2013)分析了文化市場的突出問題及相應對策,以期推動文化市場的監管立法B12。
(四)對文化市場管理的研究
路寧、王異異(2008)認為文化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發展是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市場得到了飛速發展,但也存在著顯著的問題,諸如文化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不規范、經營者素質不高和監督不力。為此,我們必須不斷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規范市場、強化管理、全面提升經營者素質、建立多渠道的監督機制、加強宏觀調控B13。李國傳(2011)則探討了作為特殊商品的文化產品進入市場后,帶來了一系列的巨變,例如經營思想作風、管理體制、消費觀念的變化,文化市場也出現了供與求、中與外、義與利、雅與俗、主旋律與多樣化等問題和矛盾,這些問題關系到文化市場的管理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需要予以回答和解決B14。王宏偉(2012)、錢崇套、趙敏(2003)等皆對文化市場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管理措施。
(五)其他國家文化市場發展對我國的經驗與啟示
萬欣榮(2006)重點闡述了世界文化市場的發展趨勢、特點,及其對中國文化市場的影響,也探討了我國文化市場在全球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B15。黃先蓉,徐唯(2014)指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在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政策方面都有可供我國借鑒的合理成分,特別對我國文化市場在供給機制,市場傾斜配置,明確非政府文化組織的法律地位、為其提供必要的職能空間等方面有所啟示B16。孫惠柱(2011)認為我國可以參照歐美國家對營利性的文化產業和非營利性的文化事業的區分,及其文化組織的經濟構成的經驗,進一步發展我國文化B17。鄭海平(2013)從美國文化市場監管這一視角切入,在概括監管特征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其在幾個文化市場監管的經驗,以期能給我國一些啟示B18。與此類似的研究還有程雪陽(2013)等。
(六)文化市場及其體系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關系研究
孫春波(2005)指出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一同作為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物,二者相互制約又相互推動。其在關注考察及正確理解把握文化市場及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概念的前提下,對文化市場及文化產業的互動發展做了深入探討,他認為兩者是在互動發展中激勵著文化經濟的增長B19。
【論文關鍵詞】特色產業;嘉興藍印花布;區域經濟
藍印花布是一種曾廣泛流行于中國民間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藍印花布樸拙典雅的古典韻味,在我國的民間藝術中自有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一度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與喜愛。2006年嘉興桐鄉地區的藍印花布傳統手工技藝成功申報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因此保存情況尚好。本文以嘉興藍印花布為研究對象,著重從其發展現狀和發展對策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也作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傳承,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嘉興藍印花布發展現狀及研究的意義
隨著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手工制作的藍印花布市場急劇縮小,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危機。同時,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效率的提高,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也逐漸被自動化、半自動化的生產設備代替,堅守藍印花布傳統手工技術的人已越來越少。小規模的作坊式生產在現代的生產技術環境下必然導致生產成本的提高,因此,大多數被加工成工藝品作為旅游品銷售,內銷的范圍很小,整體銷量不大。下面就從各方面分析:
其一,藍印花布發展的有利因素
藍印花布的花型主要以傳統的紋樣以及客戶訂單需要的紋樣為主。一些生產企業也會設計創造出新的圖樣來。而淺藍、中藍、深藍3種顏色三種顏色的變化及調諧,改變了藍印花布單一的藍色格局,使印染的工藝與紋樣的美感完美結合??傊?,現代藍印花布紋樣在傳統基礎上已有了很大突破。
其二,藍印花布發展的不利因素
藍印花布主要作為旅游紀念品進行生產銷售,價格相對比較昂貴(有些是因為手工制造費用高昂,有些是現代技術生產中成本的提高),這就導致了藍印花布產品經濟實用性的下降;雖然近年來通過工藝大師吳元新、王振興等人的不斷探索研究,研發了許多新的更接近現代生活的藍印花布紋樣,但是由于工藝等方面的局限,大多數仍然采用民間傳統的吉祥圖案,沒有太多的本質上的突破;由于現代工業化進展,青年人中從事藍印花布印染和設計的專業人員越來越少,專業人士青黃不接,真正長久的傳承面臨危機。
其三,研究藍印花布發展對策的意義
對藍印花布的進一步發展對策的研究有著其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理論意義:(1)探索藍印花布市場體系的創新理論。(2)補充和完善藍印花布市場體系對藍印花布企業績效影響的相關研究成果。(3)探索通過構建藍印花布市場體系后如何使藍印花布市場的實體化及成果化加快。實踐意義:(1)為政府機構制定資助和扶持政策提供借鑒和依據。(2)為藍印花布產業的服務與管理工作提供指導與參考。(3)為藍印花布生產企業提出設計及文化等服務需求提供參考,同時為藍印花布市場體系提出新的服務需求時要考慮哪些因素提供參考。
二、國內外相關理論對嘉興藍印花布發展對策的支持借鑒
(1)絕對優勢理論。所謂絕對優勢,是指如果一個國家相比另一個國家在產品生產上有較低的單位勞動投入,則認為該國在這一產品上具有絕對優勢。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闡釋了各國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上的絕對差異是國際分工和貿易基礎的重要思想。藍印花布作為嘉興的地方特色產業相對其它地區具有絕對優勢。
(2)比較優勢理論。一國在兩種商品生產上較之另一國均處于絕對劣勢,但只要處于劣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劣勢的程度不同,處于優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優勢的程度不同,則處于劣勢的國家在劣勢較輕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處于優勢的國家則在優勢較大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將會出現一個較高的專業化水平,內生比較優勢隨之不斷增強。嘉興藍印花布相對而言具備了一定歷史的專業化生產的能力,所以在藍印花布市場上存在充分的比較優勢。
(3)競爭優勢理論。隨著當今世界經濟自由化和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國際分工與區域分工、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日益融合。一些新的貿易理論開始注意國內貿易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它們不僅從國家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從產業和企業本身競爭的角度來考察國際貿易的原因。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國家的競爭優勢是通過創造得來的,它形成的關鍵在于優勢產業的建立和創新,是否有無一些獨特的產業或產業群。從此角度看藍印花布也可稱得上是嘉興的獨特的地方產業。
(4)微笑曲線。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是國內重要科技業者宏基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在1992年為了“再造宏基”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線”(SmilingCurve)理論,以作為宏基的策略方向。經歷了十年多,以迄今日施施振榮先生將“微笑曲線”加以修正推出了所謂施氏“產業微笑曲線”以作為臺灣各種產業的中長期發展策略之方向。微笑曲線中間是制造;左邊是研發,屬于全球性的競爭;右邊是營銷,主要是當地性的競爭。嘉興藍印花布也要著眼于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這兩方面。
(5)文化創意產業理論。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個人(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哈佛大學的約瑟夫·奈教授提出了在中國國內很時髦的一個詞叫“軟實力”,就是指把文化推到世界去。文化創意產業有兩個特征,第一個就是規模經濟。第二個就是范圍經濟。當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文化的經濟化、市場化和商業化。嘉興藍印花布作為非物質文化,更應加強創新發展,將其文化精髓進一步延伸到更多地方。
三、嘉興藍印花布市場調研及存在問題
嘉興藍印花布品種廣泛,有圍裙、桌布、拖鞋、臺布、茶墊等家用品及小雙魚、中兔子、十二生肖、荷包袋等小飾品,更新慢或不更新。在現代生活中,藍印花布顏色暗沉,不太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要,不是很實用,使用范圍相對狹小。桐鄉藍印花布利用烏鎮豐富的旅游資源,廣開門店,布局全國,擴大桐鄉藍印花布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僅“豐同裕”一家,在全國各地開設的專賣店就有70多家,2008年實現銷售1000多萬元。相比之下,南通藍印花布“勢單力薄”,一年銷售僅100來萬元,差距懸殊。
另外,從產業發展角度看,無論南通還是桐鄉,都面臨一個共同問題:藍印花布生產人員年齡普遍偏大,從事印染工藝的差不多都五六十歲。吳元新坦言,南通40歲以下學藍印花布印染的已經沒有了,傳承面臨青黃不接的危險。在桐鄉,為解決印染工藝傳承,一些染坊挑選能吃苦、有一定文化和悟性、20多歲的工人到印染工藝崗位上,實行“傳幫帶”。
其中05年桐鄉市藍印花布被省人民政府列入民間美術類申報項目。更要關注嘉興藍印花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傳承問題,而不僅是經濟發展上的前景,而是跟文化直接接軌更大空間的向市場經濟打開長遠發展門路。
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嘉興藍印花布產業創新技術面臨巨大的壓力。嘉興藍印花布生產產家近幾年為了降低成本,采取了偷工減料、縮小成品大小、改變材質等不正當的方法,所以產品生產銷售利潤空間較大。而在烏鎮旅游景區由于旅游的附帶效應,藍印花布的銷售情況樂觀,銷售盈利也較大;但在月河街等地剛開發的藍印花布銷售市場的銷售情況不容樂觀,盈利微薄。雖然嘉興桐鄉較江蘇南通藍印花布市場的商業化程度較深,但嘉興特色的藍印花布市場體系的構建仍存在一些關鍵的本質問題。
四、嘉興藍印花布市場發展的思考與對策
業界一直有個觀點,即南通藍印花布做的是文化,嘉興桐鄉藍印花布做的是產業。現在我們要根據調查結果和相關經濟學原理提出相關建設性建議,為構建嘉興特色的藍印花布市場體系提出初步的對策。
思考:
1.對藍印花布頗有研究的浙江桐鄉市群藝館館長祝漢明研究員認為,最完善的保護應該是文化與產業的無縫結合。根據絕對優勢理論,嘉興作為藍印花布的原始產地,技術成本相對較低。所以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繼續發揚藍印花布作為特色產業相對其他地區的絕對優勢。
2.根據比較優勢理論,隨著時間推移,嘉興藍印花布生產的熟能生巧效應將使專業帶來的收益逐漸增加,所以要進一步提高嘉興藍印花布的專業化水平,使其內生的比較優勢隨之不斷增強。
3.根據要素稟賦理論,嘉興藍印花布原料豐富,在原料上投入的成本較少。另外不少專家認為,保護和開發并非一對矛盾,以機器生產代替部分純手工,開發一些適應不同消費層次的產品,降低產品成本,滿足大眾消費需求,完全符合市場發展規律,也有利于民間工藝從深閨走向大眾、走向市場,有利于民間工藝產品做大做強。所以更要在產品科研創新上投入更多的成本。
4.根據競爭優勢理論,嘉興本區域的競爭優勢一定程度上寓于藍印花布這個獨特的產業,而藍印花布在嘉興本地又在一定程度上得利于烏鎮的旅游業的發展,在本地直接銷售可降低運輸成本,為了增加旅游紀念品的出售量,藍印花布的各種產品應該制作的更加精美細致,以增強游客對這種文化的鑒賞,可傳播嘉興藍印花布的這個特色產業的文化素養。藍印花布產業是嘉興區域經濟特色的重要依托,要形成藍印花布這個傳統產業的集群,以此放大“乘數效應”,有利于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在發展形式上,可依照“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為網絡”的發展模式,同時要重視中小企業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從地方特色產業的視角出發,嘉興藍印花布可以“豐同?!睘橹行钠髽I,其他家庭式小作坊要逐步發展成中小企業,進一步發揮他們的中堅力量。這種發展模式也有利于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以這個為初步的輪廓來構建嘉興特色的藍印花布市場體系,以特色產品生產技術為先導,突出其資源特色,發展區域經濟。
5.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理論,嘉興藍印花布產業是現代制造業中的非物質文化,要進一步加強文化產業與制造業之間的互動性,另作為文化創意的一種特色產業在其旅游紀念品藝術展覽品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競爭力。
對策:
1.成立專門的科研部門,吸收先進的科研調查人員,進行產品的創新與研發,提升市場競爭力及影響力。嘉興藍印花布的樣式更新不夠快速,且顏色過于黯淡,不太符合現代人的日常的使用審美標準,所以樣式和顏色上可與時代流行趨勢相結合,以增大消費人群,使消費范圍更廣大。具有嘉興地方特色的專利生產,鞏固嘉興藍印花布市場的壟斷性地位。
2.成立相應的市場調研監督部門,首先吸收高素質調研人才。生產新產品不能盲目進行創新,一定要經過一定的實地調研,獲取第一手市場信息,以確保信息環境質量,然后進行設計生產;另要對企業各部門實行相應的監督機制。政府對此也應出臺一系列獎勵政策,促進藍印花布的生產發展。
3.成立向外擴展的營銷部門,嘉興藍印花布在浙江或華東范圍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國外或其他地區的銷售情況并不是很樂觀,那些市場具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可專門到外省甚至國外開設嘉興藍印花布藝術館進行一系列的展出,宣傳嘉興藍印花布這一特色產業,也可附帶結合嘉興五芳齋的產業介紹,增強地理集中企業集群帶來產業的推進作用,在那里產生了一定的銷售機遇就開設分店,進行專門的產品銷售,產品紋樣可根據當地的特色來開發生產。這樣可進一步擴大嘉興藍印花布對外的銷售市場,對構建嘉興特色的藍印花布市場體系具有深遠的影響。營銷部門也可從地方特色產業的角度,專門構想一些促進銷售的方案,銷售方案中可與嘉興其他特色產業相結合。
4.政府給予一定的扶助,在本地的嘉興學院設立專門的藍印花布市場的學科專業,發展文化水平較高的繼承傳統文化的專業新世紀人才,與現代市場快速發展直接接軌。尤其是培養可管理藍印花布中小企業入手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有藍印花布生產技術上的學習與繼承,更要有對嘉興藍印花布市場體系建設的能力。
5.政府在出臺了相關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的同時,也應加大鼓動的實際力度,培養相關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技術人才,以及對國內外相關文化創意發展模式的一些思考與創新建設,這些專業文化創意技術創新人才的加入,加大了對構建嘉興藍印花布市場體系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關 鍵 詞:限額-交易;排放配額;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6-0060-06
一、歐美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的發展狀況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這一問題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控制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呼聲也越來越高,1997年《京都議定書》對附件中列出的國家分別規定了不同的溫室氣體減排義務。 ① 為減輕相應國家的減排壓力,《京都議定書》引入了市場化的手段,制定了三大履約機制,即聯合履行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 國際排放權貿易機制(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IET) 和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推動、刺激了國際碳排放市場的建立與發展。歐美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的發展狀況,見表1。
(一)歐盟
根據《京都議定書》要求,歐盟承諾在2008~2012年之間, 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減少8%,并在2005年將EU-ETS(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正式投入運作。隨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的逐漸完善和演進,不僅僅是碳即期市場,一些衍生市場如碳期貨市場、碳期權市場、碳遠期市場等也都逐漸出現并不斷發展壯大。在EU-ETS的第一個承諾期即2005~2007年, 有22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額被分配給了27個歐盟成員國的近12 000個碳排放企業, 并使這些碳排放企業能通過歐盟內的相關交易所或場外市場來進行排放配額的交易、余缺調劑。在2005年,EU-ETS的碳交易量為2億6千萬噸, 而在2007年這一數字增為14億4千萬噸。由此可見,在一開始這一市場便展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1]
(二)美國
早在1968年, 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就在產權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排污權理論, 為以后各種污染氣體的排放權交易奠定了理論根基。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潔凈空氣修正案》下的酸雨計劃是“限額-交易”模式的第一個重要運用,其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在全美國范圍內, 在整體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過目標上限的前提下,將排放配額分配給有關企業,并使有關企業通過這一市場來調劑排放配額的余缺, 這既減輕了企業的減排壓力, 又達到了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以保護環境的目的。 鑒于本區域內環境保護的壓力, 南加州地區嘗試建立了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為主的污染氣體排放權交易區域性市場――RECLAIM(Regional Clean Air Incentives Market),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美國單方面退出《京都議定書》, 拒絕履行其承擔的溫室氣體減排義務,到目前為止, 美國尚沒有國家層面的強制性的減排政策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但是在國內部分地區也正在探索建立區域性的減排計劃和交易市場。
2003年開始運行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是美國惟一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自愿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其覆蓋范圍不僅包括美國全國, 其分支機構已遍布歐、亞、 美洲地區, 并擁有數百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會員,其通過規范化的市場運作,較好地實現了運用市場化手段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這一目的。同時,美國國內為適應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趨勢, 一方面在為全國強制性碳交易市場的早日建立而努力, 另一方面也不斷地建立起區域性市場。 美國已有多個州獨自或聯合制定了溫室氣體減排的相關法案, 推動建立區域碳交易市場,積極探索有效的溫室氣體減排之路,如地區溫室氣體倡議(RGGI)、西部氣候倡議(WCI)等。
二、歐美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的比較
(一)市場體系覆蓋區域的差異
從市場結構來看,主要包括“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兩種。前者由中央主導、強力推行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如EU-ETS,由歐洲議會通過決議,形成適用于整個歐盟的法律文件, 建立覆蓋整個歐盟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將所有成員國納入進來。后者由各地方政府單獨或聯合在本區域內建立區域市場,更加注重發揮區域市場的作用,并通過區域試點,在區域市場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全國性市場。美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優勢,各地方政府在參與碳減排行動、 制定碳排放權交易政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并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上,逐漸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方式。歐美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的覆蓋區域詳見表2。
對于這兩種不同的發展類型, 可以分別從以下3個關鍵方面加以考量。
1. 環境有效性。EU-ETS能根據經濟發展的全局需要和環境的整體承受力度, 在全歐盟范圍內制定標準、統一的排放上限限額,將所有的相關排放源納入到交易體系內,通過有效的監管和控制,以達到減排目標,從這一點上看,“自上而下”型市場,將涵蓋更大程度、更加全面的排放量,從而具有更高的環境有效性。然而,通過整體市場的合理細化、分散,即合理發展地方性區域市場, 并建立有效的鏈接將各分散市場聯系起來, 有效杜絕企業將排放污染源轉移到排放受限較小的區域以實現“套利”等現象的發生,這也可以有效減少一國整體的排放量。而目前美國國內各個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間尚未建立有效聯系,大多“各自為政”,這雖然可推動區域內減排目標的實現,但整個美國的碳減排卻變得很不清晰。較好的例子是《京都議定書》確立的清潔發展機制和聯合履約機制,將世界上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聯系在一起,在分散、細化的同時也保證了整體的減排目標。
2. 經濟有效性。EU-ETS涵蓋了更大的地域范圍和更多數量的排放源, 整個市場中存在足夠的潛在交易者,保證了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效率。巨大的交易量會促進形成一個統一、合理的均衡價格, 這對外有利于爭取或是主導國際市場的定價權, 對內統一的價格會更好地發揮價格信號的引導作用, 使減排成本低的企業與減排成本相對較高的企業在更廣的范圍內調劑排放權的余缺。而對于美國的各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各個區域市場是相互獨立沒有聯系的, 這必然會形成不同的配額價格和不同的邊際減排成本,將導致效率的損失,并且較小的范圍和較大的減排企業并存時, 極易形成市場壟斷,進一步影響市場效率。
3. 政治有效性。 為了建立一套完整的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各地方政府、各行業企業必然會對共同的監管框架,特別是共同的減排目標上限及各區域、 各企業具體的減排數量,進行長時間、廣泛的談判協商。以排放配額的分配來講,這直接關系到各企業的經濟利益及地方的經濟增速, 各方的博弈是不可避免的。而“自下而上”型市場更注重區域市場的作用,各個區域市場過于強勢, 必然會在建立全國市場的過程中為自己地區爭奪最大利益, 進而增加協商難度,同時,各個區域市場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根據自己區域的特點制定出了不同的交易規則、 認證機制及監管方式, 這也會在各個市場的整合過程中形成不小的阻力。
(二)市場所涵蓋排放氣體和行業的不同規定
一方面為了更準確、 更有效地實現整體的減排目標, 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應涵蓋所有的相關氣體和所有排放相關氣體的行業。 另一方面從可操作性來看, 一個好的交易體系應該能使相關氣體減排收益與監測、 執行等成本達到均衡。 如果將某一氣體或氣體排放行業納入體系后, 所產生的相關氣體減排的邊際收益大于監測、執行的邊際成本,則應將其保留在體系內。 歐美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所涵蓋的氣體和行業情況詳見表3。
EU-ETS和酸雨計劃都只選定一種氣體, 分別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一是由于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硫是最主要的酸雨氣體,而且這一狀況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會改變的, 而對主要氣體進行重點控制更易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二是由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主要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它們的排放量更易被監測,并且只針對一種氣體就避免了不同減排氣體間排放量的轉換等繁瑣的過程,增加了可操作性。
對于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應涵蓋的行業, 可以從兩個角度著眼。或者是主要涵蓋上游體系,即針對化石燃料的生產者或進口商制定、 執行減排政策, 這樣可以有效減少介入整個政策體系的企業數量。 或者是主要涵蓋下游體系,即政策、體系主要針對化石燃料的使用者, 但要想有效減少相關氣體的排放,就需要一個全面的下游體系,即交易體系要涵蓋所有使用化石燃料的工廠甚至是加油站及相關分銷商,而這必將會增加政策體系所覆蓋企業的數量。
而在實際運行中, 各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大都是針對下游體系,并且將體系涵蓋的行業、企業數量進行了簡單化處理。 其中電力行業成為主要的涵蓋行業,這與其自身的行業特點有關:(1)電力行業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污染源;(2) 電力行業存在以較低成本減少相關氣體排放的減排空間;(3)電力行業已經存在較規范、完善的監管,基礎相對較好。
對于那些只涵蓋電力行業的交易體系, 其出發點則是先從一個單一行業為切入點, 以減輕政治談判的壓力,同時也使整個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盡可能簡單一些, 便于操作。 但這也會造成一個棘手難題,交易體系僅限于單一行業的局面更易形成壟斷,當該行業中的某一企業或幾個企業聯合使其所擁有的排放份額、資金規模等,相對于整個運行的配額交易市場達到一個較大比例時,便可操縱配額價格,較少地買入配額可壓低價格, 較少地賣出配額又可拉升價格,這樣壟斷企業便可從中獲得額外利益,造成不公平現象,進而可能會減少整個市場的交易量,造成效率損失。同時,相關企業還可以利用在交易體系中的壟斷地位來排擠產品市場上的潛在競爭者,通過拒絕提供足夠的排放配額給新進入者, 有可能形成一個行業壁壘。Stavins對美國的酸雨計劃進行研究發現,在酸雨計劃實施的前幾年,一些企業購買了比他們實際需求更多的配額, 以此來抬升排放配額的成本,將一部分競爭者擠出了該市場。 [2]
(三)運作方式上的不同特點
歐美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的具體運作方式詳見表4。
1. 對于配額初始分配方式的選擇。 由于擔心配額的初始分配采用拍賣方式會遭到相關企業的抵制和反對,對于配額的最初分配都采用免費發放方式,即采用“祖父條款”――根據歷史排放量來確定所獲得的配額數量。 免費分配初始配額, 這就會促使企業在計劃實施的早期進行更多的碳排放, 以便在未來獲得更多的排放配額。而在EU-ETS實施的第一階段, 一些大型的排放企業獲得了比其實際排放量多得多的排放配額,出現了配額分配過多的問題,從而導致了碳價(指碳排放配額價格)過低,造成了碳價波動。在2005年配額開始交易時,其市價大約為每噸20歐元,2006年4月隨著一系列新項目被允許, 交易者預期市場中存在了過多額外的配額, 從而使價格跌至8歐元,但隨后在2006年價格又漲至頂點為每噸30歐元, 最終在2007年9月暴跌為每噸0.1歐元。[3] 價格的大起大落使得不同行業的很多企業無法決定是革新技術減少碳排放, 還是繼續排放并購買碳排放配額,從而嚴重影響了市場的效率。并且波動的價格又進一步導致相關產品價格上升, 鋼鐵和電力行業的生產成本比歷史成本上升了10%~175%不等, 進而推動整個歐盟的電力價格平均上漲5%,鋼鐵批發價格平均上漲16%。[4] 而增加排放配額發放方式中拍賣的比重,可以有效控制碳價波動的風險。對于配額的定期性拍賣,可設定一個最低拍賣價,如果市場碳價遠低于該價格, 則相關企業會繼續持有富余的配額而被不會再向市場中賣入, 從而有效減少整個市場中的配額供給,起到拉升碳價的作用;如果市場碳價遠高于該價格, 則配額匱乏的企業會期待通過拍賣方式來獲得足額配額, 而不是通過在市場中用高價購得的方式, 從而減少整個市場中的需求量,起到壓低碳價的作用??傊?,拍賣方式可以使碳價始終維持在拍賣底價附近。 而這也就要求在整個承諾期的多個不同時點上拍賣配額, 從而將拍賣方式貫穿于整個承諾期, 而不是在承諾期開始或提前就進行配額的拍賣。
2. 對于承諾期跨度的選擇。 較長的承諾期可以有效降低價格的波動性, 給減排企業一個相對長期的價格信號, 如果是較可信的信號作用, 則會有效地促進技術革新和新投資。但同時,政策制定者面對不斷革新的減排技術和體系中出現的問題時, 其政策靈活性將大大減低。EU-ETS第一階段的承諾期為3年,并且不允許兩階段間配額的儲存和借入,雖然有效減少了碳排放,但即使作為一個“學習期”也較短暫;階段二的承諾期是5年,并且階段二、三之間的配額儲存是允許的;階段三有8年的承諾期,這與企業的投資周期較為接近,但又面臨8年后即2020年階段三到期后的巨大不確定性。 美國的清潔能源法案設定了一個長期的一直到2050年的減排目標。分配的配額數量將會逐年下降, 以達到到2012年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減少3%, 到2020年減少20%,2030年減少42%,最終到2050年減少83%的目標。為增加政策的靈活性, 美國國家科學院會每4年提供一份報告, 闡述氣候變化情況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發展情況, 并對世界范圍內其他國家的減排行動做出分析,據此如果有需要,政府會為額外的減排做出附加補充規定。
3. 對于配額跨期借入與儲存的規定。 各個交易體系大多不允許跨期借入配額,主要考慮:(1)政府很難有效評估借入配額企業的資金流動性及其配額的真實價值;從政府的角度來講,其更愿意較早的實現減排目標,所以會傾向于限制借入配額。(2)那些流動性相對不足的企業會比流動性充足的企業更樂于借入配額,從而會造成逆向選擇的發生。(3)借入配額的企業可以推遲采取碳減排行動, 如果預期將來碳減排的整體約束目標會變得更寬松時, 相關企業現在便會采取“不作為”的觀望態度; 并且借入配額的企業會更積極游說政府采用較寬松的減排目標, 甚至會阻撓交易體系的進一步發展, 以使自己的配額債務被取消。相比較而言,儲存配額的企業為保證、增加其配額資產的價值,會更希望有較高的碳價和較為穩定并不斷發展的交易體系, 并樂于接受較嚴格的監管措施和較嚴格的未來減排目標,且有動力較早地采取措施來減少排放量。此外,允許配額跨期儲存能使當前的碳價對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做出反應,從而有效降低價格的波動性,增加市場的流動性。
4. 對于監管、懲罰制度的規定。注重一個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的強制力、執行力,一方面,要在技術上對排放量做出準確的監測。 酸雨計劃能夠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便是要求電力設施安裝檢測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設備,從而獲得了排放源直接、連續的排放數據;EU-ETS等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只涵蓋一種氣體,也正是基于對高質量監測重要性的考慮。另一方面,要在規則、法律上能對監測出的違規、違法排放行為立即做出懲戒。
三、 對我國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的建議
1. 積極推動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建立統一市場,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相同的邊際碳減排成本,保證碳減排的效率;形成統一的碳交易價格,發揮市場價格信號作用,引導企業合理減排,同時在國際市場上爭取碳價的定價權。應該注意的是,實行區域試點(如:一部分地區先減排,一部分地區后減排)極易促發套利行為,全國性布局的大企業會將重污染源轉移到不受約束的地區以保證繼續排放,特別是當為了減小政治壓力,同時在區域試點采用“祖父條款”的方式來進行配額的初始分配時,會刺激試點區域外的企業增加排放量,以便當體系覆蓋到自身時獲得更多的排放配額。
2.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建立的初期可先涵蓋一種氣體和多個典型行業,在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相應技術逐漸成熟后, 再將其他溫室氣體和更多行業納入體系。這樣更便于監測且操作簡單,避免了不同氣體間的轉換。 涵蓋多個典型行業可有效增加市場范圍,減少壟斷情況的發生,并保證交易量。
3. 就運行機制而言,從國際經驗來看,為減少實施初期的壓力, 可采用配額初次分配時免費發放的方式, 但隨著交易體系的逐步完善和企業的逐步適應和接受,要增加拍賣方式的比重。實施初期由于經驗不足,可采用較短的承諾期,以便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不足,并可及時調整,增加制度的靈活性,但初始時便應從長期著眼,保證制度的連續性、可信性。應允許跨期儲存配額, 以避免在一階段到期時配額價格的大跌,減小碳價的波動性,同時激發企業長期減排的積極性。 同時應制定相應具有可信性的處罰措施,對于違規企業加強處罰,使處罰成本遠高于買入配額的成本,以保證整個市場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Yue-Jun Zhang,Yi-Ming Wei. An over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 EU ETS:Evidence from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economic effect[J]. Applied Energy,2010(6):1804-1814.
[2]Gert Tinggaard Svendsen,Morten Vesterdalb. How to design greenhouse gas trading in the EU?[J]. Energy Policy,2010(38):4363-4370.
[3]Benjamin K. Sovacool. The policy challenges of tradable credits:A critical review of eight markets[J]. Energy Policy,2011(2):575-585.
[4]Marjan Peeters,Stefan Weishaar. Exploring uncertainties in the EU ETS:“Learning by doing” continues beyond 2012[J]. Carbon & Climate Law,2009(1):88-101.
[5]Samuel Fankhausera,Cameron Hepburnb. Designing carbon markets Part I:Carbon markets in time[J]. Energy Policy,2003(31):1531-1539.
[6]胡榮,徐嶺. 淺析美國碳排放權制度及其交易體系[J].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10(5):17-21.
[7]涂毅. 國際溫室氣體 (碳) 排放權市場的發展及其啟示[J].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2):15-19.
[8]韓鑫韜. 美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的經驗及啟示[J]. 中國金融,2010(24):32-33.
關鍵詞:中小家族企業 外部融資機制 融資擔保
我國家族企業數量眾多,家族企業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外部融資環境不佳、機制落后,我國家族企業尤其是中小家族企業發展面臨資金短缺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與壯大。隨著我國政府財政實力的不斷增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也逐漸增大,適當緩解了中?。易澹┑钠髽I資金匱乏問題,但并沒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家族)企業的融資難題。
基于此,本文從政府視角出發,探討中小家族企業的外部融資問題,明確政府在中?。易澹┢髽I發展過程中理應履行的角色,并就此基于政府視角提出完善中?。易澹┢髽I外部融資機制的具體方案。
一、政府政策環境對中小家族企業外部融資的影響機理
政府政策環境對中小家族企業外部融資影響巨大。那么政府政策環境是如何影響并通過怎樣的方式影響中小家族企業外部融資的呢?我們認為,政府影響中小家族企業融資的方式主要是兩種:一是政府管理;二是政府支持。其中,政府管理行為主要分為誠信體系的構建與信息披露和金融市場體系的建設,政府支持行為主要包括政府融資支持和信用擔保。
(一)誠信體系和信息披露機制
誠信體系的建設不僅能規范中小家族企業的行為,也為家族進行銀行信貸節省了時間,有利于中小家族企業抓住機遇、獲得發展。在銀行信貸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現象是一個極為常見的問題。
斯蒂格利茨和魏斯曾通過引入信息不對稱理論來解釋信貸配給問題。他們認為,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程度與信息不對稱程度正相關。由于銀行和企業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即企業主知道項目的具體風險,而銀行只了解企業主的整體經營風險,如果銀行此時采用增加利息的方法來分散風險,則它將可能面臨逆向選擇的問題,從而導致市場失效。
(二)金融市場體系
金融市場體系是指企業在進行融資活動時所處的宏觀金融環境。金融市場體系除了包括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工具等金融體系要素,還包括規范協調這一體系的各種原則與制度。
金融市場體系的狀況會直接影響中小家族企業的融資狀況及發展趨勢,良好的金融市場體系將為中小家族企業的發展和壯大提供重要保障,健全金融市場體系是完善我國中小家族企業融資環境的核心內容。
(三)政府融資扶持
政府融資扶持是指我國政府為部分企業的融資所提供的各項支持。它包括專門的稅收優惠政策、融資優惠政策以及財政支持政策等。政府融資扶持環境會極大地影響中小家族企業能否順利地進行外部融資。當政府融資扶持環境偏向國有企業時,在有限的資金環境下,中小家族企業獲得融通資金就會愈加艱難。反而言之,當政府融資扶持環境偏向中小企業時,中小家族企業的融資將會變得更加順利。因此,政府的支持與幫助有利于推動中小家族企業的發展。
(四)政府信用擔保
信用擔保是指企業在向銀行融通資金過程中,根據合同約定,由依法設立的擔保機構以保證的方式為債務人提供擔保,在債務人不能依約履行債務時,由擔保機構承擔合同約定的償還責任,從而保障銀行債權利益的金融支持方式。中小家族企業向金融機構貸款時往往缺少擔保機構。而政府是否能夠充當擔保方,是中小家族企業能否有效進行外部融資的重要因素。
二、中小家族企業外部融資中的問題
(一)誠信體系和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
誠信體系建設不僅關系到國家整體的軟實力的提升,也必將影響微觀企業的融資環境及經營效率。目前為止,我國仍沒有建立一套健全、公平、公開的信用管理服務體系,這加大了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中小家族企業放貸的風險,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與中小家族企業之間普遍缺乏信任感。
與此同時,殘缺的誠信體系導致了信息披露機制的落后,甚至虛假信息滿天飛。由于相互了解不夠深入,加之信息的真假難辨,導致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凸顯,進一步惡化了中小家族企業的外部融資環境,致使中小家族企業想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相當困難。
(二)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
對于中小家族企業來說,外部融資門檻普遍偏高。不要說中農工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就是其他一些比較大一點的銀行,他們的主要放貸目標一般定位于“大企業、大項目”, 向中小家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的多為中小商行及城鄉信用合作社。顯然,這難以滿足當今蓬勃發展的大量中小家族企業的發展需求。此外,我國債券市場欠發達,政府在債券融資渠道建設方面不夠積極,同時,債券發行條件較為苛刻,阻擋了大部分中小家族企業進入債券市場進行融資。
中小家族企業融資“高門檻”也存在于證券市場,許多中小家族企業因為難以達到上市的標準而難以在證券市場進行融資,這就嚴重制約了中小家族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對于部分戰略新興性行業領域的企業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經濟的。
關鍵詞:市場經濟;資源配置;完善競爭和價格機制;生產要素市場
中圖分類號:F124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個全新理論觀點。研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戰略舉措,對于深化對這一全新理論觀點的認識,確保經濟體制改革順利推進,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一、激發不同所有制經濟活力為重點以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企業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微觀基礎,企業的活力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總是以不同所有制性質和形式呈現。因此,激發不同所有制經濟活力是資源配置中市場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的基本前提。
(一)完善產權保護制度
財產權是民事主體進入市場的基礎,只有對各類財產權予以切實、平等的保護,才能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財產秩序和交易秩序,也才能談得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是激發不同所有制經濟活力的前提和基礎。為此,國家要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二)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混合所有制是與社會化大生產、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財產主體多元化、運行社會化的財產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是激發不同所有制經濟活力的重要形式與手段。為此,要允許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混合,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
(三)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激發公有制經濟活力,重點是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活力。為此,要以規范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要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深化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制度改革。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為了確保自然壟斷行業內國有企業活力,要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
(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與公有制經濟相比,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生活中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要有針對性地把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作為重點突出出來。為此,要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要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二、完善競爭和價格機制為重點以進一步理順市場機制
市場機制是供求、價格和競爭等市場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自行協調和自發運行的有機系統 ?,F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的高效配置,正是通過供求、價格、競爭、利益等機制來實現的。從這個角度講,沒有順暢的市場機制,就沒有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發揮。當前,在供求、價格、競爭和利益等四種市場機制中,應該有針對性地突出競爭和價格機制的完善。
(一)就競爭機制而言,重點是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清除市場壁壘
要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允許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要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削減資質認定項目,由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把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逐步改為認繳登記制。同時,要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嚴禁和懲處各類違法實行優惠政策行為,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完善企業破產制度。
(二)就價格機制而言,重點是理順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基本思路是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的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政府定價的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共事業、公益、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作用。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國債收益率曲線。
三、完善生產要素市場為重點以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市場體系是相互聯系的各類市場的有機統一體。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考察,市場體系既包括產出方面的消費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等商品市場和服務市場,又包括投入方面的金融市場、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相對于商品和服務市場,當前我國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后,市場體系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要素市場的不完善而言。為此,必須以完善生產要素市場為重點健全現代市場體系,這是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礎。
(一)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為重點以加快完善房地產市場
房地產市場是房產和地產交易活動的場所和領域,又稱不動產市場。針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現狀,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當前重點是加強用地市場的規范和完善,建立城鄉統一的用地市場。就是要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要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要不斷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減少非公益性用地劃撥。要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同時,要不斷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等二級市場。
(二)促進開放和加強監管為重點以加快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就促進開放而言,重點是要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要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就加強監管而言,重點是要落實金融監管改革措施和穩健標準,完善監管協調機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金融市場安全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除促進開放和加強監管兩項重點外,加快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還要不斷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保險經濟補償機制,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
(三)鼓勵和推動創新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技術市場完善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動力,是技術市場交易對象產生的源泉。體制機制的不合理是當前制約和影響我國科技創新的最主要因素。為此,要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在此基礎之上,要不斷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針對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資源分散現狀,要注重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建立創新調查制度和創新報告制度,構建公開透明的國家科研資源管理和項目評價機制。
四、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為突破口以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市場和政府關系的核心就是在資源配置中,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 。對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決定,并就如何處理好兩者關系給出具體思路。當前關鍵工作就是要以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關系為突破口,加快實現政府以下職能轉變,從而為市場決定性作用的發揮提供必要保障。
(一)著眼彌補市場失靈健全宏觀調控體系
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目的并不是要限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發揮,相反是為了市場這種作用的更好發揮。總的思路是健全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體系,推進宏觀調控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機制化,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價格等政策手段協調配合,提高相機抉擇水平,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同時,要深化投資體制改革,一方面是要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避免惡性競爭。
(二)本著有“減”有“加”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
就“減”而言,就是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范管理、提高效率;就“加”而言,就是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
(三)立足提高效率優化政府組織結構
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舅悸肥莾灮畽C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與此同時要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
參考文獻:
[1] 曹立.混合所有制研究[D].北京:中央黨校,2002.
[2] 韓貴琪,李金才,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37.
【關鍵詞】交易成本理論;林權交易;分析;交易成本費用
1 引言
在二十世紀90年代之后,人們對森林使用權的意識和重視程度快速提高,林業產業已然成為社會投資的一個熱點,通過市場來實現林權交易、流轉以及配置林業生產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鑒于我國林權交易日益頻繁,國家林業局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集體林權流轉管理工作的意見》,各省林業部門也相應制定了《關于林地林木流轉管理的實施辦法》,積極推動林權交易運作,引導森林使用權像市場上的商品一樣,能夠自由的在市場上交易和流通。但總體來說,我國南方的林權交易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交易程序不規范、林權市場信息不足、森林資源資產價值缺少科學的評估、交易成本費用過高以及交易雙方在林權交易中獲取的收益低等問題。因此,為活躍國內的林權交易市場,我們就要以降低林權交易成本費用為核心,改進林權交易工作管理制度。
2 交易成本費用的基本理論
交易成本費用是指一個市場在正常運作中所花費的成本。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商品的價格進行價格查詢,以獲取準確的市場信息的成本;一方面是雙方在林權交易中,在詢價、協商以及履行交易合同等步驟時所花費的成本。除此之外,根據交易的不確定性因素,交易成本費用還應該包括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是指在交易前雙方應該根據交易的不確定因素,對交易當中雙方應該具備的權利和責任進行明確的成本;而事后交易成本則是指在交易完成后需要的花費的成本,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在交易完成后,并且在交易協議的限期內,如果其中一方要從協議關系中退出時所需要花費的成本;
(2)交易的雙方一旦發現交易價格有誤而希望對價格進行修改時需要花費的成本;
(3)交易雙方之間在處理糾紛時所需要花費的成本;
(4)使交易協議能夠長期穩定保持下去所需要花費的成本。
總的來說,交易成本費用就是物品所有權在市場轉移時花費的資金成本。
3 我國的林權交易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3.1 林權交易市場體系不健全
在我國南方,森林大都處于偏遠山區,由于交通條件差,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各地的林權交易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群眾對林權市場交易認識不足,林權市場交易率都比較低,投資者直接與林權所有者私自交易情況比較普遍。這個階段面臨許多亟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如林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不健全,雖然制定了相關的制度,建立了管理機構,但整體上缺乏專職人員,缺乏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其次是林權交易市場監管缺位,仍處于無序管理狀態。再者是林權交易宣傳不到位,林權信息收集與渠道不暢通。
一個充滿活力和競爭的市場,最具價值的就是豐富的交易信息,信息流通是保證市場運作的基本任務。而在廣大山區,由于缺乏信息平臺和市場,林權信息得不到順暢流通,信息范圍小,獲取信息渠道也少,這無疑增加了林權交易的信息搜索成本。
3.2 林業產權的自身特殊性
由于林業產權的自身特殊性,導致在林權交易過程中花費大量的交易成本, 主要包括交易雙方在林權評估以及防止侵權兩方面的工作花費。
(1)我國南方的地勢比較復雜,森林的環境條件差異較大,加上森林經營者的管理水平高低等因素影響,不同區域的林木生長狀況都不近相同,不可能有一個簡單統一的價值標準來確定。因此,在林權交易中,森林資源資產價值必須有評估中介機構做出調查評估。而當下,各地具備森林資產評估資質的中介機構單位都比較少,由于森林資產評估外業調查時間長、內容多、價值評估風險大等因素,中介機構往往不愿意受理評估申請;如受理,其要求的評估服務費用都比較高。
(2)森林屬于一種特殊商品,且效益具有多重性(除經濟效益外,還具有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對比其他商品或者資產,林權在交易過程中更容易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約或者侵權影響,如森林經營關系到當地村民的食水工程、農業生產灌溉,或者農村日常薪材、放牧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林權交易過程中防止侵害的成本也是比較高的。
3.3 林權交易流程和形式不規范
在現有的林權交易中,我們經常發現,交易雙方往往沿用舊時契約,沒有采用規范的協議或合同文本,對一些重要或必要的條款沒有做出具體說明,如權屬爭議的處理問題,再次轉讓的問題,山金支付時間要求問題,集體林權交易的公示問題,2/3以上村民(或代表)簽名問題等等。這種普遍現象的發生原因,除交易雙方的知識水平不高、疏忽大意外,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各地管理部門仍未制定出或推行規范的林權交易協議文本,沒有起到模板示范作用。另外,在林權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沒有到基層司法部門或林業主管部門進行登記備案,缺乏應有的監督管理,也是造成協議不規范的原因之一。
各地政府在林權交易制度上進行了許多探索,也制定了一些林權交易管理辦法和操作規程,但由于存在宣傳不到位,交易機構不完善,交易管理人員缺乏,服務收費標準不規范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林權交易市場未能規范化運作。因此,在林權交易中頻繁發生各種違約糾紛,而糾紛引發的仲裁和索賠處理成本也就必不可少了。
4 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林權交易策略
4.1 完善林權交易制度體系
在降低林權交易成本的各種工作中,對現有的林權交易制度體系進行完善應該擺在首位,以從宏觀以及在源頭上遏制交易成本的浪費。省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應該充分發揮部門職能,聯合多部門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現有的林權交易或流轉的管理辦法,設置完善、健全的林權交易規范要求,為各地開展林權交易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和明確的操作規范。這將對現有的林權交易狀況進行整體約束,為推動林權交易市場良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時,為了減少在林木價值評估工作上花費的成本,省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還需要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林業要素價值評價標準,分別對不同環境和管理狀態下的林木價值提供參考標準。另外,各地要積極引導社會設立森林資產評估中介機構,要根據本地經濟狀況,統一制定評估收費標準,降低服務費用,為林權交易提供有力的技術服務保障,進而推動林權交易市場高效運轉。
4.2 加大政府投入,加強管理監督
政府在林權交易市場中的角色不應該僅限于監督者的角色,除了制定完善的制度體系以及對交易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的嚴格監管,各地政府應該加大投入,為林權交易提供優質服務,加強林權交易登記的管理。例如:(1)建立林權交易信息平臺,積極收集和當地的林權信息,通過整理后將最優質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傳遞到需要的人們手上,進而縮減交易雙方的信息搜集成本;(2)多渠道、多媒介傳播林權交易信息。充分利用人們關注的傳播媒介,如電視、廣播、報刊、電子網絡平臺等,讓林權交易信息傳播空間更為廣泛;(3)加強林權交易的登記管理,進一步規范林權交易行為;(4)在解決林權交易的糾紛、仲裁以及違約等問題中,充分發揮政府的司法調解作用。
4.3 建設創新型的林權交易市場體系
為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保證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公開,建設創新型的林權交易市場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市場體系是一個系統管理工程,它應包括林權信息平臺、林權交易平臺、法制宣傳平臺、司法公證平臺、林權評估平臺等組成部分。各地政府應加強體系建設,采取科學整合方法,力促各個平臺形成窗口一體化服務,進而提高林權交易效率,減少交易成本,確保林權交易市場體系順暢運作,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建設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祝雄,王曉麗.關于贛、閩兩省活立木轉讓情況的調查報告[J].林業工作研究,2002(1).
[2]劉洋.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論述評[D].長沙: 湖南大學,2005.
[3]盛洪.分工與交易[M].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1994.
一、教材分析
我國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本框的學習,使學生初步理解市場機制及其發揮作用的機理,市場配置資源的優缺點,以及如何規范市場秩序。本節課的知識點繁密,重難點問題集中,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
二、核心素養
1.政治認同:通過比較市場和計劃兩種配置資源的方式,認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科學精神: 辯證地看待市場經濟的優點和缺點。
3.法治意識: 認識到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需要每個市場經濟參與者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樹立誠信觀念。
4.公共參與:認識到每個市場經濟參與者要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積極維護市場秩序。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市場配置資源的優缺點;規范市場體系的措施。
2.難點: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商品價格與供給、需求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策略
新課程提倡開放式互動教學,側重教師引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采用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方式。因此,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學生熟悉的事物來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并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思考、分析總結,以實現核心素養。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堂導入
情境:《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解讀》
觀看視頻
通過視頻,使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地位的變化及其原因,為接下來知識講解奠定基本理論認知。
新課講授
一、市場是如何實現資源配置的?
——認識市場懂機制
1.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
情境材料:展示我國今年豬肉的供應量VS我國每年豬肉的消費量
閱讀材料,并根據老師的分析試圖對情境所反映出的矛盾問題作出分析:
1.這組材料反映了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存在的怎樣的矛盾問題呢?
1.以“豬肉”這一日常生活食物作為情境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利于增強學生對該問題的感性認知。
2.情境材料突出了我國豬肉的巨大消費量以及今年豬肉供給的嚴重不足,這一鮮明對比利于學生理解供不應求以及資源有限與需求無限的矛盾。
教學提示:資源的有限性與人們需求無限性要求合理配置資源。
2.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對上一情景即豬肉供不應求關系再講解。
結合生活實際,思考以下問題:
1.面對豬肉供不應求的問題,我國是如何解決的呢?
引導學生從多角度來分析這一問題,進而了解計劃手段和市場手段。
教學提示:計劃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
3.市場機制
情境材料:2020年3月份以來,我國生豬養殖企業暴增了18000家。
從供不應求出發,結合生活常識思考以下問題:
生豬養殖企業猛增會對豬肉供求產生什么影響?完成流程圖。
通過對該問題的思考,引導學生認識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路徑,進而了解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
價格與需求、供給之間的一般規律:一般情況下,價格上漲,需求減少,供給增加;價格下跌,需求增加,供給減少。
根據原理,用曲線表示價格與需求、供給之間的關系。
考察學生對這一一般規律的理解。
教學提示:
1.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路徑。
2.市場是通過價格、競爭、供求等機制實現對資源的配置。
3.商品價格與需求、供給之間的一般規律。
二、市場配置資源有何優缺點?
——分析市場 明利弊
1.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
教師引導:
1.今年生豬行情比較好,一些企業紛紛投資生豬行業。那么這些企業是依據什么對資源進行配置的?
2.這么多企業都想抓住生豬市場的商機,那么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們會怎么做?
思考以下問題:
1.依據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路徑,理解企業行為的依據。
2.思考企業要在競爭中獲勝,可以有哪些戰略妙招。
1.引導學生在認識企業投資生豬行業的依據的同時,進一步理解市場配置資源的第一個優點。
2.讓學生在提出戰略妙招的同時認識這一妙招對社會所產生的積極效應,進而認識市場配置資源的第二個優點。
教學提示: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合理配置資源,有效利用資源。
2. 市場配置資源的弊端
情境材料:
1.今年八月份全國多處地方因非洲瘟導致出現生豬大量死亡。市場上出現少數不法商販向生豬養殖農戶低價收購病死豬,用于冷藏以后賣或低價銷售給一些食品廠。
2.因生豬市場較好,2020年3月份以來,生豬養殖企業猛增了18000家。但存在一些企業因資金不足、豬場內部結構不合理、經營管理不善等最后導致入不敷出甚至倒閉。
3.現在豬肉的供求關系是供不應求,豬肉價格大漲。眾多企業紛紛擴大規模,大量生產。也許后期會出現人們豬肉需求飽和的現象,造成豬肉滯銷。
結合材料,回答以下
問題:
以上材料反映出市場調節存在什么弊端?會帶來什么影響?
情景材料是對生豬行業的后續報道,一方面能體現材料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中領悟市場調節存在的弊端。
提示:市場調節不是萬能。
思考哪些物品不能由市場調節。
引導學生認識公共物品、特殊物品以及與民生相關的重要服務不能由市場調節,理解市場作用不是萬能的。
教學提示:市場調節不是萬能,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
三、如何更好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建設市場謀發展
1.市場體系
情景材料:多年后我國AI智能養豬發展前景很好,你有自主創業的想法,于是……
【情景模擬】思考以下問題:
如果你將來準備進入AI智能養豬領域,你需要跟哪些市場打交道?
調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從人力、物力、財力等角度回答該問題。通過了解開辦企業要和勞動力市場、土地市場、技術市場、金融市場、生產資料市場等打交道,了解市場體系的構成及運作。
教學提示:
1. 市場類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生產要素市場
2. 市場基本要素:交易雙方、交易對象、交易價格等
3. 這些市場相互作用,形成有機聯系的市場體系
2.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必要性及措施
情景材料:經過努力,你的生豬養殖企業越辦越好。在進一步擴大市場的同時,企業開始遇到一些難題:
1.當地僅有的一家豬苗場出了新規定,要求凡是購買本場豬苗的必須要購買飼料。
2.有涉惡團伙企圖通過暴力手段打壓你的企業,以壟斷當地的農貿市場豬肉行業,給你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3.你想把豬肉銷售到外地,但有些地方為了保護本地豬肉商,對你的產品在檢疫和收費方面抬高了門檻。
思考:
1.你面臨的難題反映出市場體系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
2.這些問題給資源配置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3.如何解決上述問題?
通過反面典例,引導學生理解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必要性,針對問題進而理解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主要措施。
教學提示:
1.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
2.建立現代市場體系,一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二要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
六、板書設計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一、市場是如何實現資源配置的?——認識市場懂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