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8 15:14: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道德與法治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基本情況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凸顯了新形勢下國家對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視,是教育思想的進步,對于更好地培養中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法律意識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熱愛祖國、品德高尚、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校是一所義務教育九年一貫制學校,承擔著全鄉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背景下,我校堅持“激發學生興趣、面向全體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契約精神、塑造優良品格”的教育理念,認真、扎實并常態性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各項工作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學校非常重視《道德與法治》教學,借助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和新課程理念的東風,使《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發展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在實踐中,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但也因條件的限制,還存在一些問題,現就我校的現狀作一分析。
二、經驗做法
1、規范開設國家課程。
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從不隨意增減每周的課時數,教師個人課程表與學??傉n程表、班級課程表完全一致;加大課堂巡查力度,堅決杜絕擠占《道德與法治》課行為的發生,嚴格貫徹落實國家課程設置。
2、完善各項管理制度
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著力抓好以課堂為中心的陣地建設,指導教師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每學期制定學校課程開發與實施方案,引導教師科學設計課程教學方案,不定期地對教師課程實施情況進行督查和指導,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課程保障。
3、利用活動塑造學生品格。
發揮學校人力、物力、信息等各類課程資源,開展各項活動。一是充分利用每周四的隊日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把舞臺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并在活動中形成優良品質;二是增設實踐活動課,減少課外作業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把時間還給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融入;三是每學期定期開展“美德少年”評選活動,用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1、學科專業教師嚴重不足。中心校對口分配的專業教師只有1人,其余全是由轉崗教師擔任《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工作,6所村小均無《道德與法治》專職教師。該學科的教學在村小處于一片空白。
2、教師的思想、視野固守陳規。舊的、不科學教學思想、教學方式還存在,對課程標準研究得不夠透徹,對新教材中一些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知識挖掘得還不夠,部分內容不知如何去教。由于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已納入考試科目,大多數教師存在應試心理,臨近期末考試時,為了提高學生考試成績,老師往往要求學生機械重復地對知識進行強化記憶。過分追求學生的考試分數而忽視學科育人。
3、教學資源分配不均:
雖然和以前相比,我校的硬件設施有了很大地提升,但受學校資金的限制,現有的教學設施還是不能滿足《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需要。我校中心校各個班級都配備了投影機和交互式電子白板并接通了寬帶網絡,但是各個村小僅配備了電視機,在教學硬件設施方面村小還是存在明顯的短板。
4、教師、學生的對課程重視不夠。部分教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老師存在認識的偏差,認為該學科是副科。不認真備課,上課隨意性較大。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也不夠重視,有些是想利用《道德與法治》課松弛一下被眾多作業搞得很緊張的神經,有些是想利用《道德與法治》課消化一下其他學科的作業。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常為課堂紀律發愁;課堂氣氛太“活”,有的學生趁機“搗亂”而影響教學的順利進行;若教師過份嚴肅又使氣氛變得死氣沉沉,學生不參與配合,教師演獨角戲,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
5. 社會和家庭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在農村,人們的整體素質普遍較低,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也不高。許多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里來是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學,他們關心的是語文、數學科目的分數,正是這些認識上的偏差,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四、工作建議:
1、強化監督,科學評估。
課程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未來學校競爭的重點體現在學校培養的學生是否具有普適性和個性化。普適性重在質量,質量越高,越適應社會的需求;個性化重在鮮明,越鮮明越受社會青睞。要達到這一目的,具體途徑就是課堂。因此通過課程設置來發掘學生潛力,才能實現學校的育人的目標??茖W評估,開足開齊課時?!兜赖屡c法治》學科無論在家長、學生、甚至是教師眼中都把它做為副科對待,在這種不重視的思想指導下,《道德與法治》被擠占就很正常了。但歷經課改多年,學校領導、教師、家長越來越認識到德育對孩子的重要性。為了保證《道德與法治》課能開齊上好,建議上級部門和各校教學評估中對《道德與法治》課的開課、上課、學生的成績考查作出科學的規定,并在平時的檢查中認真落實。
2、構建體系,明確標準。
要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有著許多因素和條件。其中,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體系起著很關鍵的作用。新課程標準的評價體系的建立對于發揮學生主體的獨立性、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有著積極的作用。具體的評價策略(是應以學生的考試成績還是以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為為主要評價標準)和手段還有待完善。
3、開發資源、拓展空間。
充分利用社區和街道及家長資源,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營造良好氛圍,搭建展示的舞臺。
4、加大投入,改進設施。
教學設備是完成教學內容的保證。我校中心校已全部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個別村小沒有電視、網絡、電子白板等,這些現代化的設教學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各學校增添教學設備,大力改進教學設施是加強《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初中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和道德品質修養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良好發展。對此,作為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對本學科所具備的素質教育優勢進行充分認識,并在明確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培養的具體內容時,對教育的本真進行自覺回歸。之后教師更需要對自身的教育理念進行改進和創新并以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基礎前提,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如此方能在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應用中,通過對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良好滲透,實現對課堂教學效率的優化[1]。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
(一)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初中階段展開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就是為了初中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相關法治課程的學習中,形成和發展良好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使學生能夠在這樣良好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影響下,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遵守紀律、具備文化修養、能夠積極健康成長的合格公民。而在核心素養標準下,展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在原先的培養目標上,通過對課程根本性質的堅持和秉承,進一步確定學生的培養導向,如此方能在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觀念下,實現對其知識能力、素質修養的全面提升。
(二)教學有效性的標準
良好的教學,就是通過教師課堂主導性作用的發揮,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積極性,在課堂主體明確的情況下,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這樣的教學過程有三種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此種教學過程的教學目標明確適當;第二就是教學氛圍民主活躍、和諧平等;第三則是能夠在教師主導性的充分發揮下,具備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教學內容、學生需要等為依據,對正確的教學方法進行選擇,并在同時對相關的教學任務和目標進行明確和牢記,如此方能在激發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積極性的過程中,促進其獲得學科知識,才能在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同時,形成積極健康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才能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時,為其全面和健康的成長發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分析
(一)以學生為中心,創設教學情境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的改革,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也應當由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進行轉變,如此才能夠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從而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2]。而在新時代形勢下,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具備科學的教育教學觀念,并明確“教師的‘教’是為了服務于學生的‘學’”這一理念,通過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實現教師不為了“教”而“教”的教學目標。在此種情況下,初中教師首先需要以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為出發點,以學生所喜愛的學習方式為著手點,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導者。其次,教師需要在實際的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教育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對學習材料中的發展過程進行親身的體驗,才能夠在學習中對最有價值的東西進行獲得?!庇纱丝梢钥闯?,情境的選擇,同樣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情境,不應該是教師的憑空構想,而是應該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強化其真實性,使學生能夠在情境當中產生一種似曾相識之感。而在情境中,其真正的主人公應當是學生,并以此為基礎交融到學生的實際學習中。而學生作為教學情境的主導者更應該面對、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所出現的道德問題,如此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更能夠在學生真實的參與和思考中,獲得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體驗和感悟,從而促進學生品格和相關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是以價值觀為導向,以問題為形式,在學生真實熟悉的情境中,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教授來達到教學目標的完成的,因而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問題進行設計就顯得至關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設計具有思辨性、兩難性和生成性的問題。這樣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夠帶動學生思考和研究的積極性,從而在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實現價值引領下學習效果的提高。此外,由于生成性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能夠獲得自己積極思考的成果,從而體現其創新性的思維,因而教師需要牢牢抓住此類問題,并通過相關伏筆的設立,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使其能夠共同而完整地解決問題。
(二)利用微課展開小組合作教學
在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因為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枯燥乏味性,大多數學生都不喜歡這一課程,更是無法對其產生學習興趣。而微課作為一種時間較短、內容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學方式,是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的[3]。對此,作為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教學方式的創新中,利用微課對學生展開教學,如此就能夠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增強的前提下,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初步培養。另外,在傳統的教學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通常都會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進行了嚴重的忽視,更是無法有效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新課改強調了“當代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進行培養”這一教育理念,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正好也包括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利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展開有效教學。首先教師需要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為依據,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其次,教師需要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的組織中,讓小組成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動探討。如此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夠確保小組合作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學生更是能在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鍛煉中,實現科學精神、文化基礎、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三)通過生活化素材的利用,融合法治案例
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中,存在著許多的理論知識,而其中的許多理論知識,其實都來源于現實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立足點,展開教學活動,以此來強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許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都會采用單方面講解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進行課程講解,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了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理論知識講解過于枯燥無味,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自然也就無法對其產生任何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诖耍踔械赖屡c法治教師應該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內容為結合點,對課程內容進行不斷挖掘。當教師將課程內容中具備素質教育價值的生活化素材選取出來時,還需要以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基礎,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對生活化素材進行充分應用,如此方能在充分發揮生活化素材作用的同時,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才能在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實現對其核心素養的提升。事實上,在現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種現象,就是教師過于固定僵化的課堂教學形式,這樣不但會大幅度降低課程教學效率,還無法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對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在課程教學中,秉承相應的素質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實踐教學活動中滲透核心素養內容,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創新[4],以此在改善沉悶枯燥的課堂氛圍時,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實現其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對相關的道德、法治案例進行融合。目前,由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每一位公民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也包含了相應的法治意識,由此可知,在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法治意識也是重要內容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首先需要通過良好的課堂教學方式,以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為依據,在課程教學中,選取具有教育意義的法律典型案例;其次教師需要以案例內容為前提,對相應的問題進行設置,并在設置中通過對法律重要性的強調,讓學生能夠對依法治國的重要性產生清晰的認知,有意識地提升自身所要具備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如此方能在學生不斷提高的法治意識和法律常識中,實現學生正確法治觀念的建立。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既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內容。對此,作為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應該在對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進行貫徹和落實時,緊跟時展的步伐,對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如此方能在學生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的培養中,強化其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才能在增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柳士功.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5):51.
[2]吳淑珍.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42):127.
[3]鐘娜.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40):109.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業;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5301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鞏固運用道德知識,提高思辨能力,培養道德情感和意志,增強法治意識,落實道德行為的重要途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業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關系到學生健康成長。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布置道德與法治課作業時,往往首先考慮的是與教材配套的輔導練習,其一般以書面作業形式呈現。此類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主要依據考試形式進行設計,ρ生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掌握和解題能力提高有一定幫助,但忽視道德與法治課是注重體驗和實踐的課程,作業對象面向全體學生,缺少對個體差異的關注,有著明顯的應試痕跡。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遵循學生思想品行發展的規律,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從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實際需求出發,創新設計各種類型的作業,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實踐型作業
道德與法治課實踐型作業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轉化為行為的重要途徑。實踐型作業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結合所學知識,深入實際生活,開展實踐活動,通過親身感受和體驗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發展品德情感,培養法治觀念,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增強實踐能力。實踐型作業體現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實際生活中,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例:請每個學生按照學號次序,每天利用晨會時間,輪流到講臺前大聲地用“雖然……但是……”表述自己。
解析:這是學習《悅納自我》(蘇人版七年級)后的實踐型作業。作業看似簡單,但是對有嚴重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的學生來說,完成這樣的作業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意志。通過這樣的嘗試和體驗,學生有了面對自身缺陷與不足的勇氣,告別自卑,走向自信,在生活中能夠逐漸做到悅納自己,這正是道德與法治課作業所要實現的目標。
二、探究型作業
新課程改革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個體學習轉變為合作學習,由接受型學習轉變為探究型學習。探究型作業,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結合自身活動或社會生活中的已有知識選擇和確立研究課題和研究方向,以小組或個人的形式收集材料信息,并在探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并解決問題的過程。
例:請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對學校圍墻外的河流進行污染調查,查找污染嚴重的原因,尋找解決污染問題的途徑,形成調查報告。
解析:此項作業是學習《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蘇人版八年級)后的探究型作業。學生從已發現的問題入手,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學生在享受完成作業樂趣的同時融入生活,了解社會,鍛煉實踐能力。
三、閱讀型作業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展,則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遍喿x型作業就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各種文本、音像、網絡信息等學習資料,以深化學生道德認識、培養學生法律情感的作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掌握的知識,已有的生活經驗、情感基礎、文化積淀,解釋和建構閱讀的內容。
例:請同學們利用周末時間登錄土豆網觀看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并撰寫500字的觀后感。
解析:學生在學習《愛我中華》(蘇人版七年級)這一單元時,由于缺乏必要的歷史知識和分析能力,因此當學習內容涉及黨的指導思想、基本路線時,感到乏味、吃力。學生通過閱讀,對中國近代歷史有了新的了解,對中國發展道路抉擇,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有了新的認識。
四、自主型作業
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各種水平的學生在遇到對自己有意義的、感興趣的問題時,必然會進行自我主動的學習。”教學行為應該建立在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和起點上得到最優、最大的發展。因此,作業不能是統一的要求和任務,教師更不應該是作業的主宰者,作業不能只體現教師個人的意志和行為。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和主體意愿,設計自主型作業,力爭讓每一個學生輕松地完成適合自己的作業,體驗成功的快樂與滿足。
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有思想、有溫度、有故事、
有趣味、有色彩的課程,我們教師只有把握好這門課的靈魂和實質,才能真正讓這門課照亮學生的心靈世界,促進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四年級的學生處于從中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他們經過前三年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在道德認知和情感上有所發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價值觀念。對人、事、物的認識逐漸擺脫單向思維的特點,初步具備將外界環境狀況與自身生活聯系起來思考的能力。
四年級教材作為循環.上升的課程內容,主要聚焦學校生活領域中的班級建設,家庭生活領域中的家庭責任,國家領域生活中的現代媒介,社區生活中的環境保護等主題。在教材編寫體例上和欄目設計上與三年級教材保持了一致。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在道德認知和情感上有所發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價值觀念。對人、事、物的認識逐漸擺脫單向思維的特點,初步具備將外界環境狀況與自身生活聯系起來思考的能力。
本學期我繼續承擔四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工作任務,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強職業道德,掌握教育規律,拓展學科知識,強化專業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過程。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制定本學期工作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XX人,多數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很感興趣。孩子經過后基本懂得了學校生活規則,初步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多數學生文明有禮貌,能遵守課堂學習規定,
能積極學習,能安全健康地學習生活。還有少數學生比較頑皮,自
我控制能力差,在課堂上、集體活動中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甚至個別孩子有模仿社會.
上不良言行的現象。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現有情況調整教學,用不同的方法開展教學,
激勵所有孩子努力學習。
二、教材簡析
《道德與法治》是體現國家意志的課程,承載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歷史使命,課程內容體現了鮮明的價值導向,具有其它學科課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教材單元主題安排和課文內容設計著眼于兒童成長需要,著眼于解決兒童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將國家對少年兒童的要求貫穿到兒童可感可知的生活事件之中。
最新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教材是從2020
年春季正式實行,全冊共四個單元,分別是第一單元:同伴與交往;第二單元:做聰明的消費者;第三單元:美好生活哪里來;第四單元:感受家鄉文化關心家鄉發展。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第一單元主要從們的消費技巧,從而讓學生學做生活中的聰明消費者。第三單元主要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吃穿用哪里來,并真實地、客觀地、綜合地了解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從生活的角度,知道工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從小體驗勞動者的辛勞與智慧。第四單元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閃耀著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創造的璀璨文明。中華文明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國以“禮儀大國”‘禮儀之
邦的美譽著稱于世”。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中華禮儀之瑰寶值得我們學習和傳頌,在五千年的傳承中也有很多糟粕摻雜其中,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要繼承先輩們的優良傳統,更要堅決抵觸陋習陋俗,使我中華傳統文化淵源流傳,萬世流芳。
三、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4、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盡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四、教學進度安排
章節
題目
課時
備注
第一單元
同伴與交往
6
1
1我們的好朋友
2
2
2說話要算數
2
3
3當沖突發生
2
第二單元
做聰明的消費者
6
4
4買東西的學問
2
5
5合理消費
2
6
6有多少浪費本可以避免
2
第三單元
美好生活哪里來
6
7
7我們的衣食之源
2
8
8這些東西哪里來
2
9
9生活離不開他們
2
第四單元
感受家鄉文化關心家鄉發展
6
10我們當地的風俗
2
11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
2
關鍵詞: 情感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 教學思考
很長一段時g以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都被一些老師和學生當作副科,認為這門課可有可無,很少重視,甚至根本不重視這門課。這跟教師采用的傳統教學方法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很大關系,教師上課采用生硬的說教來灌輸知識,時間久了,學生自然會產生厭學情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擔負著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重要任務,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這一不和諧的現象。在新課改背景下,情感教學是比較重要的方法,能對學生進行正面的教育,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施情感教學很有必要。
一、情感教學的概念及特征
(一)情感教學的含義
學校實施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學,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教育的主導地位,是教育者,學生處于教育的主體地位,是受教育者。教學是促使學生向培養目標發展,這就必然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過程其實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活動,活動的雙方是人,是有情感的人,在教學活動中,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關注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情感教學就顯得很有必要。那么什么是情感教學呢?“所謂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這樣,在教學活動中,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結合,才能達到和諧。其實從現實來看,情感教學能夠矯正傳統教學實踐中所存在的重認知、輕情感這樣一種不合理現象。所以,情感教學是從知情統一的“情感”角度分析教學現象,提出相對應的教學理論和方法。
(二)情感教學的特征
1.興趣性
興趣性特征是指運用情感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帶著興趣進入課堂,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興趣品質。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興趣性特征并不是一味迎合學生多方面的興趣,而是那些與學習有關的,對個體、社會進步起作用的興趣才能夠發展。
2.成功性
成功性特征是指運用情感教學要創造條件,爭取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滋味,包括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體驗,從而能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也能變得越來越自信。
3.創造性
情感教學的創造性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情感教學沒有統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遵循,教師要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待,這就體現了創造性。二是指學生方面的創造性,運用情感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開發他們的創造潛力。
二、情感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應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的實現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目的是促進初中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任務主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讓他們更有意義地生活,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們成為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四有公民。按照新課改的要求,順應新課改的理念,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置于前列,是基于情感對人的道德價值觀發展的基礎作用和特殊價值。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方式有些呆板,教師上課照本宣科,學生積極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實現三維目標。情感教學是由學生的情感入手,以情動人,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自己的人生提供理論價值,有意識地約束自己不當的行為,更好地實現它的實用價值,這樣既有利于塑造人,又有利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的實現。
(二)有利于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經筆者實踐發現,枯燥無味地朗讀課本,給學生畫重點讓其背誦,只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被強制會背誦,但是并不能真正運用到生活中,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失敗的,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容器并不是教學目的。筆者在課堂上采用情感教學法,整個課堂氣氛都活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積極性很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明顯提升。教師在上課時利用情感溝通更容易隱形中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更愿意接受,比較貼切的一句話就是學生們說這節課不知不覺上完了,其實是他們投入了這節課,真的用心聽課了。情感教學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于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增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內化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與其他課程存在很大不同,其他課程更注重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它主要是培養人的良好品德,是一門生活化的課程。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活動,都很注重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根據學生的成長和健康實施教學,使學生有內在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判斷,并能夠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在主體性認識和情感的基礎上培養良好的品德行為,而且能在實際行動中反思,逐漸豐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追求。在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情感被激發,體驗探究的熱情更高,從而體會到行動的快樂,真正實現在體驗中內化自己的思想品德。這就體現了體驗性的重要,也就是要帶著情感,有感情地體驗,在體驗中收獲,在體驗中成長。
三、情感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應用的策略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情感教育是孩子成長的空氣、清水和面包,讓孩子擁有情感體驗,用情感引導孩子的行為,很是必要。情感教學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一)創設教學情境,力爭“觸景生情”。
所謂教學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思想品德課充滿生氣,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還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創設情境呢?首先,教師要遵循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結合學生的認知需要,層層設疑。其次,教師要投入情感,有感染力,緊扣學生的心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內容、學生、教師融為一體,讓學生在這種教學情境中不斷激發學習沖動,從而以熱烈而高漲的情緒投入學習。筆者在實踐中采用最多的是問題法,創設問題情境,具有一定的刺激模式,激發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欲望,撥動學生的心弦,此時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就會積極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比如筆者上七年級下冊《青春萌動》一課,首先展示情境小梅的苦惱:“以前我看到男生就煩,從這學期開始,我忽然變得愿意和男生說話了,在各種活動中有男生在場才覺得有趣,總想顯示自己,引起男生注意,這是怎么了,我是壞女孩嗎?我很害怕?!比缓髵伋鰡栴},在成長過程中,你有過類似的苦惱嗎?這個情境材料的選取是緊扣學生實際的,是學生最有感觸的話題,所以很容易喚醒學生的真情實感,在情感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教師寓教于樂,做到“以樂激情”。
寓教于樂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操縱著各種教學變量,使學生處于樂于接受、樂于學習狀態。昆體良在《雄辯術原理》中寫道:“在糾正學生的過失時,既不能諷刺挖苦,也不應該辱罵,有些教師在指責學生的過失時好像是在嫌惡學生,這就會損傷學生勤勞學習的積極性?!睆倪@可以看出,寓教于樂是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學習。這里所表達的寓教于樂有三點:第一,寓教于樂中的“樂”,包括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是快樂的,還有學生學習之前是帶著興趣學的,這個快樂是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的。第二,由于情緒是可以調節的,在上課開始前,學生的心情可能是憂傷的、低落的,也可能是興奮的、激昂的,不管是哪種心情,教師都可以利用教學活動調節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盡快地進入課堂,與老師互動。第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情狀態是有層次的,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學生可能因為滿足了娛樂需要而快樂,也可能因為得到新知識,滿足了探究需要而快樂,這種快樂的層次是不一樣的,寓教于樂就是把這種快樂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化,由樂中學轉化為學中樂。
(三)師生情感交融,做到“以情傳情”。
師生之間的情感交融影響一切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情感過程是個人與社會的交換,因為一切個人必須通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體驗到的自我情感加入自己的社會。師生共建的情感體系影響著教師與學生雙方的感受與體驗,對學生學習、個性和心靈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綱》中提出了三種方法,其中第三種就是關系構建法,師生之間的情感主要是通過信息傳播和情感交流進行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要對學生進行智力教育,二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感悟。兩者統一,才能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尊重、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痹跍嘏?、輕松、愉快的情感環境中,師生間才會擦出新的火花,創造出新鮮的事物。所以,師生間充滿理解和信任,有助于構建和諧的情感環境。一般情況下,如果學生很喜歡某位老師,就會喜歡他所教的這門課,這就是一種理解和信任。平時教師講課站到講臺上,好像教師高高在上,充滿神秘感。經??吹降那闆r是:教師在講臺上提問,學生低頭不語,生怕被老師提問到,長期如此就會形成嚴肅緊張的課堂氛圍,這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就要走下講臺,融入學生中,與學生一起探討,一起交流,營造輕松、快樂的氣氛,這樣學生才敢于樂于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學生中,與學生做朋友,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比如筆者在某中學實習期間就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到學生中,和他們談心,做游戲等。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會把老師當作知心朋友,有什么困難和歡樂的事都會找老師傾訴。和諧的師生關系就是這樣,教師放下架子,主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困難,還要尊重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優點,要用發現美的眼睛對待學生,這樣學生就會對老師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參考文獻:
[1]陳雯軒.心理情感教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
[2]朱小蔓.情感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朱小蔓.思想品德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一、要教育中職技校學生明確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增強學生的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平等觀念,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尊嚴
法律信仰是實現法治國家的根基,是現代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建立的土壤。學生是社會的公民,我們要教育學生逐步樹立起對法律的信仰和尊重,引導他們逐步將法律內化為一種民族傳統和民族精神,從內心建立起法治的意識。
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教學中,筆者教育中職技校的學生逐步形成一種嶄新的法律態度,引導他們普遍對法律產生高度的認同感。通過個案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法律不僅不是對自己生活的妨礙,反而是與自己的現實生活密切貼近的必需品,是自己日常生活的必備知識。這樣,他們不把法律看作是由外在力量強加于自己的東西,而認為法律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逐漸將法律的要求內化為自己從事一切社會行為的前提,并逐步地懂得讓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接受法律的檢測和評判。
要教育中職技校學生逐步懂得法治表達或主要表達了社會公眾對法的神圣的法律情感。這種法律情感的形成不是靠法律的嚴酷與冷峻,也不是靠外力的強迫與威脅,而是社會公眾出自內心的對法的真誠信仰。在這種信仰中,人們對法律明顯沒有那種敬畏的距離感,而有的只是由這種信仰所產生的歸屬感與依戀感,才能激發人們對法的信任、信心和尊重,法律的至上性和最高權威也才可能得以真正的確立和維護。要使學生明確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增強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平等觀念,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尊嚴與公正。
二、正確引導中職技校學生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關系,自覺履行憲法規定的公民職責
職業道德及法律意識是一個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獨特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有教育環境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包含受教育者。要努力提高中職技校學生的自我免疫功能,讓他們具有較強的抵抗力,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免疫力。學生職業道德與法律意識的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是行為主體活動和實踐的結果,是在學生的職業道德狀況與客觀的道德環境處于某種矛盾狀態,從而激起學生積極思維、奮發向上時,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發展和法律意識的建立?,F實告訴我們,外部客觀的道德環境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個體內部的道德狀態,改變著個體原有的道德結構。因此中職技校要形成強有力的職業道德輿論導向,要建設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讓中職技校學生提高抑邪揚正的法律意識,逐步樹立起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
作為“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教師,是學生行為的引導、管理、激勵、評判和獎懲者,起到楷模的作用,但教師的主要目標更應當放在努力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的綜合素質上。要教育職業技校的學生懂得處理民事關系,工作后能依法進行生產經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補充,與其相適應,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追求物質利益、物質價值可使人積極進取,這是積極作用;但過分強調個人物質利益和物質價值,也能誘發“物欲橫流”的消極作用。所以,要教育中職技校學生在講求經濟效益和利潤的同時,要遵守有關法律和公平競爭原則,決不能搞歪門邪道,損害國家和他人的合法利益;決不能只注重經濟效益不講社會效益,單純追逐個人功利、物質價值而忽視和拒絕追求精神價值,貶低以至排斥真善美。
三、要啟發中職技校學生理解我國憲法的人民原則和保障人權原則,增強權利意識和義務觀念
由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同的所有制關系必然形成多元化的利益群體,社會成員的文化科學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個人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念與集體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念的尖銳對立,集中地表現為如何對待三者的關系。如果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信條,以個人利益為核心,就會出現損人利己、損公肥己、假公濟私、以公謀私等種種不良現象?!奥殬I道德與法律”課程要使學生懂得,社會主義肯定合理地滿足個人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就包含著個人利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集體和國家利益是個人利益的基礎;當然,個人利益也只有在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中才能得到實現和滿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我們允許而且提倡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帶動并自愿地幫助沒有富裕的人和地區更好地發展,以達到共同富裕。如在教學“知榮辱,有道德”相關內容時,筆者用“公正處理民事關系,依法進行生產經營”個案補助教學。教育學生懂得:國家在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各種收入分配的管理。凡是合法收入的,要予以保護;非法收入的,要堅決取締。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它們包含著與個人的長遠利益,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樹立起正確的義務觀念。
四、要緊密貼近中職技校學生的生活,要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職業道德與法律”學科本身的教育功能,發揮其教育熏陶功能,讓學生從中領略法治精神,受到法治精神的熏陶,做到“知識、能力、覺悟”三者的統一。另外,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網絡已逐步深入生活的各個層面,也給中職技?!奥殬I道德與法律”課教學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筆者就有意識地引入這些現代技術,譬如開通個人博客,以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及時解答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有關法律知識,提供一個讓學生積極參與法冶教育的平臺,進而提高中職技校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
關鍵詞:民法典;法律知識;法治思維;實踐運用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而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合理地運用這部法典,幫助學生增長民法典知識,提升民法典意識,指導民法典在實踐中的運用。
一、學習民法典條文,增長民法典知識
學生的生活經驗決定了他們的理解能力、水平和范圍。“見多”才能“識廣”。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民法典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從而豐富學生法律知識。教師可采取以下兩種方式。
1.加強民法典條文直接呈現和學習,增強學生對民法典知識的直觀感受。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師可配合學校有關部門,利用晨會、班會、宣傳櫥窗、問卷調查、知識競賽等方式,選取民法典的條文,幫助學生了解民法典內容?,F行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非常注重法律知識的普及,多次在教材正文或者輔文中直接引用法律條文。例如在七(下)第10課“法律伴我們成長”探究2“感受法的關愛”中,就引用了憲法第46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3條、婚姻法第21條、勞動法第15條等4部法律的相關條文。在八(上)第5課第2框“預防犯罪”中引用了刑法第13條和第17條等。八(下)很多正文就是憲法條文的直接引用。但是,當我們更深入地研究教材后,不難發現編者更多的是選取典型案例引導教學,從具體的法律條文中概括出基本原則和特征,并非每次都提供相關的法律條文。
例如,八(上)第5課“做守法公民”第1框“警惕身邊的違法行為”中,在探究分享部分列舉了違反合同、侵犯肖像權和知識產權的行為,在隨后的正文部分就概括了典型的民事違法行為包括侵犯他人民事權利或者沒有依法履行合同義務,并沒有提供具體的法律條文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在這部分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民法典第509條、第1019條以及第123條等相關條文。呈現相關民法典條文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閱讀與反思”環節:(1)這些法律條文告訴我們民事違法包括哪些形式?(2)你能列舉生活中與這3條民法典條文相關的案例或社會熱點嗎?(3)你還能找出與“民事權利”“合同的履行”相關的民法典條文嗎?在解決3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感性地認識了民法典,在查閱更多的民法典條文的過程中,澄清認識,豐富法律知識。
2.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或者通俗易懂的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民法典條文,增強民法典知識。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完善,公民生活與法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而法律知識相對而言是晦澀難懂的。想要幫助學生形象化地理解教材知識,提升學生的法治思維,教師可巧借主流媒體關于法律的宣傳短片,完成教學任務。如3D動畫大片《當哪吒遇到民法典》中的“獨家招式泄密記”“高空墜物傷人記”“貸款購物被套記”“離婚冷靜和好記”,這一系列動畫故事配套相關民法典條文,生動幽默,幫助學生直觀了解民法典知識,理解法律的本質與作用這一教學重點。當然,教師在選取視頻時,需要仔細甄別,不能只追求趣味而忽視教育性;同時視頻不宜過長,5分鐘以內比較適宜。在找不到合適視頻或者時間不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選擇更加直觀明了的宣傳漫畫。
二、解決情境中的問題,提升民法典意識
法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呈現、分析案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腦中對很多法律問題還是一片空白,對于事情的是非曲直并不清楚,所以,教師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可以將民法典條文作為價值判斷標準,培養學生通過法律解決問題的習慣,幫助他們增強法律意識,提升法治思維。
1.創設生活化、有沖突的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有沖突、生活化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領他們主動探尋,培養他們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習慣,樹立法治信仰。例如,筆者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5課第3框“善用法律”這一課時,就選取了這樣一則案例:2017年10月8日,小黃在杭州市騎共享單車時,把化妝包忘在了車筐里。等她回來尋找時,車和化妝包都不見了。小黃通過監控視頻找到了當天自己離開后把車騎走的小姜。小姜稱,自己撿到化妝包后就扔掉了。小黃列了一張清單,寫明化妝包里的東西價值約1700元,要求小姜賠償1000元。最后,經當地民警調解,小姜賠償小黃500元。在大多數學生的認知中,我們應該拾金不昧,見到貴重物品要交給失主或者警察,不重要的東西則會隨意處理掉。案例中的失主要求賠償,警察也支持,這與學生已有的經驗發生了沖突,較好地引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找民法典條文,尋找警察這樣做的法律依據。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民法典條文第316條:“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痹谶@個教學案例中,教師運用民法典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情境問題處理得有理有據,同時也幫助學生豐富了相關法律知識。通過學習法律知識,學生會牢固樹立法治意識以及相信法律、依法辦事等觀念,真正把法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如:坐出租車下車開門時,后方來的電動車撞上出租車車門,誰應承擔損失?在小區里開車撞死沒有拴狗繩的名貴小狗,需不需要賠償?當然,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以配合設問,分段呈現,這樣更能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
2.優化問題設計,激發求知欲。
教師設計問題時應注意呈現沖突,留有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未知的意愿。例如,筆者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5課第3框“善用法律”時,在呈現上文中提到的撿到遺失物的案例之前,做了這樣的提問引導:(1)你撿到過東西嗎?(2)你遇到過撿了別人的東西又將其丟棄的事情嗎?(3)撿到的東西被丟棄以后,失主找到你,讓你賠償,你會賠償嗎?通過3個追問,教師成功地調動起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隨后,教師呈現上文案例,引發學生思考:“你從案例中的小黃身上,學到了什么?”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確了要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和尺度,而非主觀臆測,從而激發自覺學習法律、尊重法律,養成用法律知識和法治思維解決問題、處理矛盾的能力和習慣。
三、指導生活實踐,熟悉民法典的運用
立德樹人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標,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更應該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去?!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明確要求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全過程、全要素開展法治教育。開展法治教育實踐活動,運用法律指導生活,離不開法律知識,特別是民法典知識。
1.以民法典為參考,開展法治教育活動。
知行合一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落腳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主動開展一些專門的法治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學習法律知識,提升法治思維。我們可以開展模擬法庭、“法律在身邊”演講比賽、法律情景劇展演等專門的法治實踐活動。教師在設計活動內容時,要盡量選取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和場景,并以民法典作為活動開展的重要參考依據。例如,模擬法庭活動需要學生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在模擬法庭上進行質疑辯論,進而加深對法律的理解,升華情感。如果沒有對法律條文的學習,模擬法庭就會變成部分學生對法律概念及原則的誦讀,從而失去開展這一活動的實際意義。
2.以民法典為指南,指導學生生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