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8 11:28: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管理會計課題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會計
作者簡介:鄔丹(1980-),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會計、財務管理;唐蓉(1981-),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會計、企業管理。(江西南昌 330038)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專項課題(編號:JxJG-12-13-25)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高等院校是教書育人,培養未來人才的地方,所以從事教學的人都知道,對教學內容的科學選擇,事實上是教學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科學有效的教學內容,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學內容能否有效革新,能否跟上時展的腳步,做到與時俱進,會影響到教師的教,更加會影響到學生的學。因此本課題組擬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方面進行改革。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能更有效的重新確定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的內涵、作用及其相關的核算方法。不論從理論的教學研究還是公司的實務操作都能清晰地將兩者界定開來。讓學的人更好學,用的人更好用。進一步提高學校的學科建設,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更能體現因材施教。
二、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內容的現狀分析
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內容交叉的原因是相同的歷史背景和理論基礎。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并非同時產生,成本會計的產生先于管理會計。十九世紀中葉后期至二十世紀年代,隨著英國產業革命的完成,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用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會計人員為了滿足企業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會計賬薄之外,用統計的方法來計算成本。此時,成本會計出現了萌芽。從成本會計的方式來看,在早期成本會計階段,主要是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成本會計制度從成本會計的目的來看,計算產品成本以確定存貨成本及銷售成本。所以,初創階段的成本會計也稱為記錄型成本會計。二十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工業革命,機械化的大生產取代了作坊式的小生產,競爭日趨激烈,以經驗和直覺為核心的傳統管理方式已不能適應生產發展。于是,體現科學管理方式的“泰羅制”取代了舊的落后的“傳統管理”,為了泰羅制的實施,“標準成本”、“差異分析”、“預算控制”等這些與泰羅的科學管理相聯系的計劃、控制方法引進到會計中來,而這也被公認為是管理會計的雛形。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現代科學技術大規模地應用于生產,使生產力獲得迅猛發展。資本集中加強,跨國公司大量涌現,企業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經營日趨復雜,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此時,管理會計增加了預測、決策方面的內容而成本會計則提出了目標成本、質成本、作業成本等概念。顯而易見,早期的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具有相同的歷史背景和理論基礎。管理會計對企業的全面管理就是從成本管理開始的,隨后又擴展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而成本會計一直面向的是對企業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成本管理是它們研究內容的交叉點,而反映到教材上則是內容的重復。所以就課程教材的編排方面,對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交叉重疊內容的界定與區分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對高校課程計劃的設計提出了挑戰。就課程教材的編排方面,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都顯得尤為重要。
三、課題研究結果實施方案效果展示
成本管理會計是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結合現代管理會計而形成的一個新領域?,F代管理會計脫胎于成本核算,臻于成熟后再回歸母體,突破了傳統管理會計的界限,使二者更加完善統一。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合并的必然性:管理會計以成本會計為基礎。雖然發展中的管理會計拓寬了原有成本會計的預測、決策等職能范疇,具有更廣闊的研究領域,但它研究的基礎沒有改變。管理會計必須利用成本會計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決策和規劃,如果缺乏成本會計作基礎,管理會計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變為空中樓閣而無法存在。無論從我國還是從西方來看,理論界對于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界限是模糊的,尤其在西方人的觀念中,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同質。如美國著名的斯坦福商學院會計界權威教授查爾斯·T.亨格瑞認為:“現代成本會計也常被稱為管理會計”,本項目組將圍繞著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由獨立課程形成一門相融合的課程,從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提出新的教學模式。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設計教學方案,以新的課堂教學形式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其對本學科的思維方式和獨特的創新能力。
(2)組織并精選教學內容,使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完美結合起來,完善學生的財務知識層次和知識結構。
(3)豐富教學手段,提高課堂信息量,特別是引入成本與管理會計發展的前沿問題。
(4)轉換傳統授課模式,用啟發式代替注入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5)加強學生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動手能力的培養,除了完善理論授課之外還要加大上機操作的課時量,側重其核算方法的掌握。
四、課題研究目的及解決方案
本課題旨在通過追朔管理會計和成本會計的發展歷程,分析其發展現狀,預測其發展趨勢。評析其對現在財務教學活動的影響。通過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的經驗與總結,針對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提出一些具體的改進措施,這樣既促進了教學的發展,也帶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知識技能。
在后續課題組的調查與研究中我們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
(1)追朔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的發展起源;
(2)確定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兩門學科的交叉部分;
(3)界定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兩門學科的差異部分問題;
(4)設計新的教學模式將兩門學科從理論和實踐教學中完美地結合起來;
(5)成本與管理會計教材的選擇以及合并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問題
關鍵詞:管理會計;財務會計;融合
隨著企業管理的不斷發展,會計慢慢地形成了兩個大的分支,那就是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這兩個分支的會計分工是不同的,管理會計主要針對的是內部財務情況,而財務會計則是對外業務,這個認知基本上是會計行業的共識。其實,這種認知存在著片面性,也會影響到會計理論的研究,并且還會對會計職能的發揮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礙。隨著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的會計環境也出現了新的變化,不管是管理會計還是財務會計都使用信息技術,這就為兩者的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從整體上來看,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順應了會計發展需求,是人們對會計信息需求出現變化的必然產物。
一、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學術界普遍比較關注這一課題研究,包括很多的國外會計學界的專家也對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進行研究,但是卻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就是大部分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沒有構建融合模型,知識理論上的闡述,只有很少的學者在研究的時候提出了融合模型,這也就說明國內外會計學界對兩者的融合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其次就是在對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融合研究的過程中缺少實證研究,也就說很少有專家通過實際的案例去研究兩者的融合,只有實證研究才具有說服力,也能讓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融合實用性增強,否則就只是理論上的一些東西,可操作性有待考證;第三就是管理會計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應用比較普遍,這主要依賴于會計協會作用,也就說一些和會計工作有關的民間組織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建立了完整的會計人才培養和評價機制,同時還在會計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之間形成了紐帶,通過搭建交流平臺讓他們互通有無,但是我國現在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會計管理體系和會計人才評價體系,也沒有建立會計民間協會,這也為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融合研究造成了障礙;最后對兩者融合的研究主要放在企業管理層,也就是針對的是企業自身研究,沒有將研究延伸到外部相關利益層中去,這就使得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融合研究出現了較大的局限性。
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途徑
(一)優化管理會計外部環境
要實現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就必須要優化管理會計外部環境,這也是兩者融合的前提條件。這就需要國家參與進來,依靠完善金融機制以及價格機制等方式,為管理會計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讓其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時還能加強國家對管理會計引導,讓管理會計可以被廣泛地應用到企業會計工作中去。此外,國家要優化會計市場環境,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這樣就能實現對管理會計資源的合理分配,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要建立健全管理會計的相關法律,讓管理會計有法可依,這樣就能使得管理會計更加規范化和標準化,當發現會計行業違法犯罪行為的時候,要嚴厲的予以懲處,從而有效地減少會計行業的違法行為。
(二)朝著融合型發展
現階段,我國企業內的財務部門主要負責的工作包括有資金管理、會計核算、預算等,這些工作中有一部分是隸屬于管理會計工作范圍,這樣就嚴重地影響了企業會計工作,不但增加了財務會計的工作負擔,又會讓管理會計人員出現混淆,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范疇都有哪些,這也就管理會計的職責不夠明確。所以,想要實現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融合,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兩者的職責,將管理會計的職責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企業要設立專門的管理會計部門。
(三)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
不管是管理會計還是財務會計都需要專業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會計工作的有效性。傳統的對會計人才的定位是核算人才,這顯然不能滿足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融合需要,兩者融合需要的是復合型的會計人才,這就要求高校會計專業必須做好專業人才培養。高校要加快管理和財務會計體系的研究,通過校企合作和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培養出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融合需要的綜合型人才。會計從業人員要繼續學習和深造,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技能,企業要為會計從業人員提供國際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學習西方的先進理念,從整體上提升會計人員的素質。另外,企業在引入復合型的會計人才的同時,還要加強內部會計人員的培訓,通過雙管齊下的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會計人才隊伍。
(四)提高信息化程度
企業要結合自身的經營情況建立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原始數據,然后根據管理會計的實際需要采集原始信息,構建出數據庫管理系統,這樣就能在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之間建立聯系,在這個系統中傳統的賬簿變為了憑證,無論是管理會計還是財務會計的報表與賬簿都會成為輸入對象,相關人員可以對數據信息進行實時查詢,這樣就能實現會計信息資源共享。此外,還要建立多維度模型,比如客戶維度、產品維度等,這樣就能做好會計信息核算、應用和審核。
三、結語
綜上所述,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融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會計信息透明化需求增強的需求,是會計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何巨擘.關于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研究[J].投資與創業,2018(5).
一、會計認知理念
理念沒有什么正確與錯誤,因為事物是不停變化的,理念會經過實踐不斷完善。以下通過對會計主要的職能與作用,分析當前中國的會計理念主流,從價值取向探討會計理念的更新。
(一)從會計職能分析當前會計認知理念。會計職能與作用體現了它的存在價值。事物的價值,將左右著事物的發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會計的基本職能為: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會計職能的其他觀點還有:反映、控制、分析、考核與評價、為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等。會計職能在會計理論表述中,主要表現為兩大會計分支:一是財務會計、二是管理會計。第一,財務會計它主要是通過對已發生業務的核算、歸集處理、分析,形成會計報告形式直接或間接提供給企業的投資者、利益相關者、國家管理機構、社會監管機構等,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企業外部人員。目前,在中國財務會計理論體系發展日趨成熟,從國家的法律、規章,到行業準則、制度、規范、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相關專業書籍等已形成一套理論系統,財務會計工作也深入到各行各業中。財務會計是對過去的總結,對未來決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它并不能左右著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和決策分析。財務會計的職能及其價值也決定了它在企業管理中的從屬地位。更有甚者,部分企業主管領導看不懂會計三張主表,那么會計的價值在他們心中的理念是什么樣的呢? 第二,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是管理與會計相結合的企業內部會計,它是對企業現在和未來資金運動運用各種新技術理論進行研究分析,為企業管理者們提供戰略、戰術、運營決策支持服務,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其在企業管理上的價值不言而喻。雖然“近年來我國會計學術界大量介紹西方先進的管理會計方法,推動了中國管理會計實踐的發展”(熊焰韌 蘇文兵),但是管理會計在中國企業的實際應用與西方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內因:中國管理會計理論體系不完善;企業會計從業人員對管理會計的認知不夠深入;掌握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并實踐于管理工作的會計業界人員較少。 二是外部環境因素:中國至今沒有“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那樣的行業組織、也沒有從法律或規章制度上進行引導;大部分企業管理者對管理會計還比較陌生,沒有充分認識到管理會計對企業管理的重要價值。 這些內、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管理會計在中國的發展。 通過對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職能作用及其在中國的現狀簡析,目前,大部分會計從業人員及非會計業界人士對會計認知理念還停留在財務會計的層面。
(二)更新會計理念探討。西方國家的財務總監在公司的管理決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公司的CEO不少是從CFO提升上來的,而在中國這情況卻非常少,這種差距值得我們深思。中國會計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分支,受中國的崇尚集體主義、中庸思想等文化影響,會計文化有“法律控制強于職業主義、偏好穩健性、信息透明性不高等特點”(暢秀平)。會計從業人員個人能力的能動發揮較弱。從中國會計現狀、會計文化的特點及對會計認知的主流理念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會計價值差異的原因所在。以價值取向引導,我們應探索建立新的會計認知理念: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并重,會計信息是公司制定戰略發展規劃和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會計(主管)是公司重要的管理人員,其成長目標是成為公司的CEO。在20世紀初,美國貝爾電話公司聘請費爾先生擔任公司總裁,費爾提出了“為社會提供服務是公司的根本目標”的口號,被很多人難以接受,因為誰都認為企業的目的在于盈利。但是,在費爾擔任該公司總裁近20年時間里,費爾創造了一個世界上最具規模、成長得最大的民營企業。理念引導行動,今天的否定者,是為了創造一個不同的明天。
二、以新理念引導完善會計理論體系
中國的財務會計理論體系已經較為成熟,這里主要是探討完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一個完整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應包括會計學、金融學、各種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理論、經濟學、戰略規劃學、信息學、風險評估與控制理論等,還應包括由相關的法律、規章、行業準則、制度、職業道德規范等,它是一門綜合性管理學科。“中國要趕超西方,中國企業要融入國際經濟,先進的管理會計方法的應用是不可或缺的”(熊焰韌 蘇文兵)。中國需要大批的管理會計師。因此,對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行政管理部門的頂層設計。為管理會計在中國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1.引導成立相應的管理會計師協會。協會作為自律組織,由協會制定行業基本工作規范、行業職業道德規范。并組織相關理論培訓學習。 2.加強輿論宣傳。在財經、管理雜志刊物及媒體上加大力度推廣介紹管理會計的價值,引導企業積極應用管理會計人才。
(二)專業理論體系的完善。組建管理會計課題研究小組完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雖然國內已有一些管理會計的著作,但是與國外對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且管理會計近年來還在不斷的發展之中,有必要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對管理會計理論體系進行系統完善。為培養高素質的管理會計人才,提供理論素材。
(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管理會計體系。要實踐新的會計理念,會計從業者應當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在學習財務會計理論基礎上,充分學習掌握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通過對管理會計理論的實際應用,對發現的新問題進行研究,不斷完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
三、促進會計文化發展
用新的會計理念及會計理論實踐于會計工作,必然創造出新的會計文化特征,以進一步推動中國會計文化的發展。試想如果有更多的會計(主管)成長為公司的CEO,中國會計文化的發展將呈現出何種局面呢? 營造良好的會計從業環境,完善會計理論體系。體現穩健性的同時,彰顯個人能力的發揮,中國會計文化的發展將翻開新的一頁!
管理會計在20世紀初伴隨泰勒的科學管理的產生而產生,該術語首次被正式提出是在1952年倫敦舉行的IFAC年會上,正式引入我國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科學的管理會計控制系統對實現企業現代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并深刻影響企業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并獲得經濟效益。
作為會計學的一個分支,管理會計是會計學和管理學直接結合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其主要職能是為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建立各種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對內部管理所需的數據資料進行編制和提供。雖然,我國目前管理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在企業管理實踐中已經取得一些成就并得到大面積推廣和有效應用,但從總體上來說,管理會計的應用層次和應用效果并不盡如人意,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需要迎頭趕上。
二、管理會計危機
理論體系不健全。我國管理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基本上是從西方國家引進而來,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結合我國實際國情的完整系統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我國管理會計學科體系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缺乏實際現實聯系性,缺乏統一的準則規范,缺乏明確的原則目標,長期以來,我國管理會計研究只重方法而不重理論結構,研究領域比較狹隘,管理會計信息滯后。此外,管理會計理論研究隊伍相對薄弱,高層次理論研究人員的缺乏導致管理會計應用長期缺乏理論指導,嚴重制約了管理會計自身作用的發揮。
長期與實際脫節。管理會計是要落實到實際企業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會計應用要與當下的社會經濟環境密切相關,管理會計的內容方法應當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當前我國管理會計研究大都基于西方國家經濟背景下的管理會計理論,主要集中介紹引進國外的研究成果,這并不符合我國的經濟環境,況且大量的管理會計研究成果在實務界中缺乏應用和推廣,導致我國管理會計應用仍處于零星分散的狀態,某些具體方法技術僅存在于純理論的探討,缺乏實際應用價值,缺乏必要關聯支持,缺乏有機結合聯系,可操作性不強。
缺乏要求與動力。當代知識經濟時代,行業類型的多樣化、經營狀況的不定性、風險危機的高發性等都要求企業在進行管理過程中加強控制,結合實際做好企業管理。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國企尚處主導地位,國企某些領導并非憑借自身能力而是出于某種關系上位,就極有可能為保護自身利益而堅持傳統,不愿革新迎接現代知識經濟的挑戰。長此以往,會導致公司治理機制和會計準則落后,削弱外部機制和個人對公司的制約,減少使用透明有效的管理控制動力。另外,理論創新跟不上經濟環境的各種變化也是制約發展的瓶頸之一。
從業者素質不高。實現管理會計應用主要由會計人員完成,他們要將管理會計具體運用到日常的企業管理中去,因此,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低是制約管理會計推廣應用的關鍵。會計人員的素質主要包括價值觀、職業水準、知識層次和知識結構四個方面。我國現階段會計人員的總體素質較低,知識層次較低,知識結構不全,應用水平不高。據相關數據顯示,即便在一些素質相對較高的大中型國企及縣級以上集體企業600多萬會計從業者中,具備大專文化水平以上的占20%左右,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的僅占14.5%.多數會計人員職業素養滿足不了實際工作需要,處理日常財務僅限事后記賬且分析力低。
管理意識待增強。受傳統做法和習慣定勢影響,我國企業經營決策者管理意識較為薄弱,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對管理會計重視度不夠,認為會計就是算賬報賬,管理會計屬于副業,因此,企業經營決策當局對管理會計投入的精力不足或置之不理的態度導致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推廣應用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支持。另一方面,有些企業經營決策者在制定經營目標、進行成本控制時“長官意識”較重,只關注企業內部環境和成本節約控制等問題,而忽視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長遠影響。如此目光短淺只看眼前利益的行為無疑影響實現管理會計應用。
三、管理會計出路
針對以上限制我國企業管理會計發展和推廣應用的一系列問題,我們應認真對待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打開一條管理會計之路,努力加快我國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的發展步伐,積極推動建立健全管理會計理論體系,促使我國企業能將管理會計應用自如,充分發揮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主體性。因此,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強提高:
首先,加強基本理論研究。結合我國企業具體實情,積極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管理理論體系,確定我國管理會計的定位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新評價現有理論體系,強調行為研究實際應用,拓展管理會計研究領域,加強針對性的系統研究。兼顧企業內部管理信息和企業外部市場信息,攜手管理會計理論和實務界工作者,形成一個由理論研究者、實務應用者、企業決策者、教育研究者共同推進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熱潮。
其次,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定位我國管理會計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強調行為科學的研究應用應符合中國式管理思維邏輯。理論界可通過課題研究的形式邀請實務界人員廣泛參與,并將研究成果通過參與人員向實務界傳遞推廣。理論界在進行理論研究時要對我國企業開展管理會計的典型案例研究,及時總結我國企業開展管理會計的成功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成果,將我國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經驗加以系統總結上升為理論,并從中找出其發展的客觀規律,配合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需要,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的高效運行,促使企業自身適應能力的提高。
再者,營造良好應用環境。合理調整管理會計內容,發展戰略管理會計。戰略管理會計綜合信息系統是向外型的,主要關注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兼顧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實現企業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有機結合。不斷深化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明晰企業產權,優化市場環境,完善市場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每個企業都能產生實現管理會計應用的內在動力。與此同時,要不斷完善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良好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
關鍵詞:智能化時代;管理會計;人才培養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以計算機技術和現代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不斷滲透,尤其是云計算、大數據、智能機器人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帶領著人類快速走進智能化時代。然而,當前我國管理會計市場資源供需存在著大量矛盾,出現“高端人才荒”現象。為此,適應新背景下會計事業的發展,必須做好管理會計人才儲備。
二、智能化時代會計人才面臨的新形勢
(一)傳統會計人員面臨淘汰威脅。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已發生了變革。企業財務也在由傳統手工記賬到會計電算化再到智能化轉變,這對傳統的會計人員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與挑戰,基本的會計工作已經由人工智能所取代,特別是重復度高、復雜性低的工作。在2017年5月,德勤率先推出了“財務機器人”,主要功能有:替代財務流程中的手工操作;管理和監控各自動化財務流程;錄入信息、合并數據、匯總統計;根據既定業務邏輯進行判斷;識別財務流程中的優化點。此后,普華、安永、畢馬威也相繼推出了自己的“財務機器人”,且普華的財務機器人已經在央企———中化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落地。這些人工智能在財務領域的應用,可以幫助企業更好、更快、更安全地完成許多財務工作,但也使得無法適應這種顛覆傳統模式的會計人員遭到淘汰。因此,對高端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已迫在眉睫。(二)會計人員能力勝任要求發生變化。傳統會計人員的工作重心是核算與監督,但是隨著智能化時代的來臨,人工智能在財務工作中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取代了如出納、會計入賬、生成財務報表、報稅等會計工作,并且能夠每日24小時不間斷工作,這些變化均使得會計人員的工作重心發生了轉移,因此對會計人員的勝任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但人工智能主要取代的是重復度高且復雜性低的工作,因而在應對人工智能沖擊時,會計人員應當努力提高重復度低、復雜性高的活動在自身工作中所占的比重。智能化時代,企業可以更加便捷、精準和詳細地收集到客戶的信息,并從中挖掘出以往被忽略但有價值的信息。企業和社會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精于財務數據核算的會計人員,更是能夠幫助企業進行經營決策分析、預測企業未來發展、分析和測度市場變動及趨勢等的綜合性管理會計人才。(三)政府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大力支持。根據相關數據,中國未來管理會計人才缺口約為300萬人,但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統計,我國管理會計人才的儲備不足1萬人。為此,我國政府正在積極采取措施,指導和推進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在2014年7月財政部的《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到要建立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管理會計體系,并且力爭3~5年內在全國培養出一批優質的管理會計人才;爭取在5~10年內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市場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2016年10月,財政部了《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將管理會計人才列為了“行業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并且表示要積極支持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期望到2020年能夠成功培養3萬名精于理財、善于管理和決策的管理會計人才。由此可見,目前我國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有著良好的契機和政府的大力扶持。
三、智能化時代管理會計人員能力勝任要求
由中國總會計師協會(CACFO)和英國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CIMA)聯合編撰的《CGMA管理會計能力框架》以道德、誠信和專業精神為基礎,將管理會計師職業技能劃分為以下四大板塊:技術技能、商業技能、人際技能和領導技能。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IMA)制定的《管理會計勝任能力框架》指出,管理會計人員應當具有規劃與報告、決策、科技、營運和領導力五個方面的能力。英美等國家是世界上較早進行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國家,并已形成了一套系統和完善的人才考核及培養體系。CIMA是全球最大的國際性管理會計師組織,CIMA的會員需通過全部15門考試,并取得相應的工作經驗才能成為CIMA特許管理會計師。但是,CIMA根據不同的考試階段設置了不同的等級:基礎級、運營級、管理級和戰略級,并且每通過一個等級便可取得相應等級的證書,如通過基礎級課程考核便會被授予“CIMA企業會計證書”,而通過戰略級考核便可被授予“CGMA全球特許管理會計師”的頭銜;CMA考試在考核科目數量上雖較少,僅兩門考試科目:財務規劃、績效與控制和財務決策,但考試內容覆蓋的范圍卻非常廣泛,涉及了會計、戰略、市場、管理、金融和信息系統等多方面的知識技能。兩者在考核內容上有較多重合部分,如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業績管理等,在能力考察方面也并無太大差異,CIMA和CMA均側重預算預測、內部控制、決策分析、風險管理、企業運營、企業戰略等內容。通過對二者的比較分析,發現管理會計師基本上應當具以下五種能力:規劃與報告、決策、領導、運營和數據分析能力。同時,在科技發展迅猛和人工智能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的時代,管理會計人員還應當具備足夠的IT知識和技能。
四、智能化時代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建議
我有幸在中國會計學會籌組、成立和興旺發達的20年中,在學會歷任會長們的領導下,在在座的各位以及今天不在座的老一代學者、專家的支持下,做了一些具體工作。借此機會作個匯報。
對學會工作的成就、評價,遲海濱會長作了高度概括的、簡要的總結;從理論的角度,葛家澎副會長的書面發言,對50年來,特別是近20年的理論發展作了評價;惠副會長結合鞍鋼實際,就管理會計的一些問題進行了介紹。我想從學會如何組織、推動學術研究方面,講點個人體會,希望對今后做好學會工作有所借鑒。
一、有目標、有計劃地組織、推動會計學術研究活動,是保持學會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關鍵
生命在于運動。學會的生命在于組織推動學術活動。中國會計學會之所以能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受到廣大會計學術工作者和實務工作者的支持和愛戴,源于她20年來有目標、有計劃而且始終不懈地組織、推動會計領域的各項學術活動。
正是有目標、有計劃地組織學術活動,才取得了較為豐碩的學術成果,才在相當程度上指導了我國的會計改革與發展。我國的會計改革與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的舉措,都得到了理論界的支持:新的理論成果開拓了我們進行會計改革的思路;理論研究的一些成果,支持了我們會計改革方案的出臺;在這些方案的貫徹落實中,也是我們理論界進行了很好的輿論宣傳和引導,并在人才培養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會計學會從成立之始,原創:就提出了開展會計理論研究的目標建立具有申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歷屆理事會都肯定并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目標,并要求在世紀之交形成這一理論方法、體系的初步框架。
這一目標是從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結論。我們在會計上借鑒外國的重要教訓,就是照抄照搬現象比較嚴重。因此,提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這一目標,實際上有兩重涵義:一是把它作為長遠目標,確立會計理論研究的奮斗方向,便于擬定各階段計劃,組織各方面力量開展研究活動;二是明確要求組織學術研究活動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即結合中國國情,結合現實工作,從中國實際出發來研究會計理論,否則就無特色可言了。所以提出\"中國特色\",不是趕風頭,學套話。
20年來,圍繞實現這一目標作了大量工作,無論是在基本理論、概念的研究方面,還是在若干具體理論、方法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成果。例如,會計本質的討論、會計目標的闡述、會計職能(功能)的研究及具體核算方法、準則等具體問題的研究等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現在的問題是,按第四屆、五屆理事會提出的在本世紀末形成理論、方法體系框架的目標,尚末實現。20年來,在許多局部問題的研究上,結合了中國的實際,得出了一些必要的結論,但距真正形成體系,還有一定距離。在我們慶祝中國會計學會成立20周年的時候,一方面,為我們所取得的成果高興,另一方面應該看到,為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努力。
我認為,其申有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還缺乏比較深入的研究。例如,會計是否應該和必然具有《中國特色》。對這一點,公開反對的不多,心存疑惑的則大有人在。至少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個具有很大說服力的,系統說明中國的會計就是應當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闡述。所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這一說法如果還能成立的話,還有一些基
本理論問題需要研究: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哪些特點,對會計有無特殊要求?例如,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國家的經濟模式與私有制為主體的國家的經濟模式,對會計是否有不同的要求?反映在哪些方面?現在我們對中國特色問題回答不清楚。從概念上說,既然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管理一個部分的會計,當然也應當具有中國特色,這樣推理可以,但具體回答還要作比較深入的研究。我們曾經在課題招標中,有關于\"會計與社會經濟環境的關
系\"問題研究,從承標單位提供的論文看,還是抽象,多數是研究外國,與外國進行比較。這其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對外國的研究,多數是研究外國現在是怎么做,缺乏對外國會計發展究竟有幾個重要階段的研究。外國財務會計這套理論方法發展到現在這個水平,是否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階段,其發展階段是否跟當時經濟發展水平或經濟發
展特點是適應的。我國現在市場經濟發展是個什么階段和水平,與之相適應的外國當時在會計上是個什么狀況。如果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以后,再來借鑒,再來討論中國應當具有什么特色,可能獻比較好說。
2、“中國特色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的“會計”概念涵義是什么?它與一般所講的“會計”概念是否有差別?這也是一個需要搞清楚的問題。正是由于概念上的差別引起了對\"中國特色問題的懷疑?,F在一講會計,就好像只是西方的財務會計的概念,就是一套純粹的方法體系。而我們提出的\"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的\"會計\"概念要比財務會計的概念大,它不僅限于一般財務會計,而是既包括會計核算(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也包括會計管理(管理體制、監控體系、人才培訓管理等)的整個會計體系。
3、適應中國國情(政治、經濟、法律、人文等)的會計管理體系的設計、改革、發展應當把握的基本原則和方面有哪些?這方面作過研究,也分析肯定了中國會計應當有特殊性,承認會計應當適合中國國清,但對于中國的國情與會計有關的究竟有哪幾個具體的方面,沒有具體的闡述。另外,實際工作中做了的,也沒有作出理論概括和抽象。如在會計準則設計、制定中,實際上也根據我國國情進行了選擇,出臺的十幾個準則,都考慮了中國的實際情況,但分別考慮的情況并未抽象出來,究竟是什么情況制約了我們對國外東西的借鑒。又如管理會計,有人就不承認中國有管理會計。那么,中國是否有管理會計(當然這個詞是借用西方的門是否在80年代開放后中國才有管理會計?這也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我認為,我國從五十年代搞班組經濟核算就是管理會計的內容和方法,國外的一些管理會計也借鑒了我們的一些經驗。可能西方的管理會計多數體現在書本上,我們則有許多東西在實踐中運用。我認為不僅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才產生管理會計,計劃經濟同樣有發揮會計管理作用的要求(如果承認五十年代的班組核算是管理會計的內容的話)。象這樣的一些問題,都有必要結合中國的實際來進行研究。所以,會計上有中國特色的東西還是很多的,如我國的《會計法》,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它所規范的范圍、所針對的對象有很鮮明的特色。當然,講特色不能不考慮發展階段的特色,階段性的特色也是有必要進行研究的??偟冒盐諑讞l東西來把握中國會計的發展,這樣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才有指導作用。
從第一屆理事會開始提出這樣一個目標,到現在這個目標從學會來講還是確認的。如果說80年代、90年代條件不成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未提出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在逐步形成的過程中,有些問題還不清楚?,F在來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大體上己經有了,據此來研究它對會計的影響,研究我們會計上應當堅持的一些基本的東西,對實際工作是有指導意義的。
過去,會計理論界對會計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撐,提供了輿論的支持,今后,還有這樣一個任務:理論界本身如何把這些分散的、沒有條理化的研究成果,集中起來,條理化,理論化,真正地形成一個論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的著作。期望能以較短的時間實現預定的理論方法體系框架目標,同時提出下一個目標的設想。
二、多種形式地開展學術研究活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
中國會計學會20年的學術活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年會形式為主階段;專題研究小組為主階段;多形式并舉階段。
面對會計這個龐大的隊伍,學術活動需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在總體規劃和短期計劃的指導下,調動各團體會員、會員單位組織學術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
近年采取的課題研究、優秀論文評選、專題性的有獎征文、地區性的縱談(論壇),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熱點問題的研究。
學術活動力求地域化、原創:小型化、專題化,出成果。全國性的學術活動需要突出主題,精心準備,形成成果?,F在的征文形式值得研究改進:應確定主題,組織分散討論研究,提出主題報告,圍繞報告討論、修正、補充、完善,最后形成一個成果。
貫徹\"雙百\"方針。鼓勵不同觀點的爭鳴,推動不同流派形成自己的理論、方法體系,有重點引導某些重點、熱點問題的深入討論研究。
研究成果、新的創見要推廣、普及。舉辦各種不同形式、不同規模的報告會、研討會,交流學術成果、傳播新思維、新方法,創造學術氛圍,活躍研究氣氛,在廣大會計工作者中倡導討論、研究之風。
三、建設一個辦實事、求實效,熱情服務的工作班子
學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協調、推動學術研究活動。做學會工作必須有很高的熱,清,為學術界、實務界盡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
20世紀是繁榮興盛的百年,百年創新發展,百年成就輝煌,人類在這輝煌的世紀里樹立起一座宏麗的歷史豐碑。雖然會計的基本問題在這100年被反復提出,卻依然沒有找到人們普遍能接受的答案,但在20世紀后半葉,會計學科在其他的學科的影響下,會計分析、會計實證、會計電算化、現值計量屬性、通貨膨脹會計以及會計估值等基礎領域獲得了快速發展。
在20世紀后半葉這五十年中,許多學科(經濟學、金融學、運籌學、行為科學,甚至是哲學和歷史學)碩果累累。由于其他學科領域在會計學領域的應用,使會計的面貌為之一新:一方面,電子計算技術被引入會計領域后,會計的性質、職能和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另一方面,由于標準成本、預算控制理論的應用和泰羅管理理論的推廣,傳統會計逐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兩個分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前者主要為企業外部利害關系人提供財務信息,而后者主要幫助企業內部管理當局進行經營決策。
但總體而言,20世紀后半葉會計研究進展比較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與其他學科相比會計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的是人類行為,而不是相對容易預測的原子和分子的行為;其次,會計方面科研經費投入相對較少;再次,會計理論界通常利用實務界難以掌握的抽象模型進行研究,導致會計實務界疏遠會計理論界,以至于讓會計研究處于會計理論與實務對立的困境之中;最后,學者與研究機構為實現社會公平而對會計標準或者會計責任體系做了許多研究,但都被特定政治利益團體予以否決。雖然,會計理論沒有取得其他學科一樣的成就,但在該期間,英文會計研究文獻相當豐富,有大量的創新性研究和微妙的細節值得學習與借鑒。本文余下部分主要對20世紀下半葉英語語系國家會計理論的發展進行總結。
二、20世紀50年代:新學術精神的出現
在20世紀50年代,會計研究完成了從傳統方法到多元科學方法的轉變,這些科學方法主要從現代數學和社會科學衍生而來。這期間Vatter(1947)的研究促進了現金流量表的廣泛應用,并將現金流量表作為財務報告中第三大報表,隨后產生了包括現金流、盈利分析以及現代預算在內的爭議,Vatter后續研究對這些爭議進行了回應。總體而言,該時期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會計引進統計和分析技術方面 Vance(1950)、Trueblood和Cooper(1955)、Vance和Neter(1956)、Cyert和Trueblood(1957)等學者將現代統計方法應用于會計,為會計研究引入了新鮮的血液。除此之外,一些管理經濟學家運用計量經濟學對行為進行了分析,進而為成本管理會計發展做出貢獻(Charnes Cooper,1957、1961)。
(二)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方面 在成本會計方面,隨著管理決策對成本會計系統需求的增加,有關運籌學方面的會計研究(Churchman Ackoff,1955)開始出現,同時一些關于成本計量的研究(Solomons,1952)也逐漸進入學者們的視野。值得關注的是,Devine(1950)與Vatter(1950)開創了成本會計到管理會計的轉變,許多成本會計的研究開始側重于管理方面(Schillinglaw,1961;Horngren, 1962)。在管理會計中, 該時期關于折舊和其他分配問題以及定價政策概念性問題的研究依舊是熱點(如:Devine,1950b; Anthony, 1957), 甚至早期經驗行為會計研究也產生于這個階段。
(三)其他方面 50年代,一些學者為探究會計在實務界的價值,開始在基礎會計理論領域尋求會計學科的實用性基礎,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Sandersetal,1938;Littleton,1953;Grady,1965;Kohler,1966;Blough,1967)。與此同時,由于戰后初期商品價格飛速上漲,學者對通貨膨脹會計興趣的增加,引起了相關會計學術研究的熱潮,這為20世紀60年代及以后的價值評估與通貨膨脹會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20世紀60年代:先驗性會計理論的黃金時期
20世紀60年代是戰爭與和平的緩和期,各國對戰爭都心有余悸,因此皆將本位主義放在首位,從而束縛了商品與生產力的發展。在會計史上,相對于之后的幾十年,這一時期的會計研究活動可謂稀少,但在先驗性會計理論方面還是得到了較快發展,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會計現值方面 20世紀60年代的第一部著作是Edwards與Bell(1961)關于現值會計的研究《商業收入理論和計量》,他們發展了Schmidt(1921)的基本觀點,問題在于,Edwards和Bell對Schmidt(1921)原著中使用的德語并不太熟悉,因此, 對于Schmidt的觀點理解有限。這段時期還有一些著名出版物著眼于收益分析或價格水平會計調整及相關問題(如:Mathews,1960;Solomons,1961;Bedford,1965;Gynther,1966;Dyckman,1969),Edwards 和 Bell在此時期出版物,最終促成了70年代晚期價格水平的立法,這些立法由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于1994年前后。
(二)會計基本理論方面 Maurice和 Moonitz作為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研究主管,組織了一系列的會計研究,特別是在會計的基本假設方面,闡述的基本命題額多達14個:包括量化、匯率、鑒定、會計期間、計量單位、財務報表、市場價格、實體結構、暫時性、連續性、客觀性、一致性、穩定性以及信息披露,這些研究著眼于基礎性問題,后來都被廣泛引用。隨后由Sprouse和Moonitz(1962)合作撰寫了美國注冊會計師會計研究結果匯編資料,但后續研究放棄了嚴格的數學邏輯方法,導致了會計基本假設研究的失敗。為了進一步得到會計學公理,Chambers(1966)以非數學的方式提出了一個綜合假設性框架,雖然僅僅是模糊的暗示而并非證據,但是它解釋了很多論點,該框架不僅僅為會計學,也為經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提出許多建議。并且這一研究為20世紀70、80年展起來的行為會計奠定了良好基礎,獲得了許多著名學者的贊譽(如:Gafkin,1994;Clarke,1996)。Ijiri(1967)也提出了他的會計假設觀念,以幫助理解什么是會計基礎,但他并沒有明確提及會計應該是什么,盡管如此,他的研究奠定了其十幾年在分析會計學領域的領導地位。Bray(1966)和其他一些美國學者在會計假設和原理相關問題上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如Davidson(1966)解決了會計目標如何實現這一論題,Backer(1966b)及Buckley等(1968)的研究則在方法論上具有導向作用,此外,Storey(1964)總結性研究了會計適用性原則,Zeff(1982a)也進一步發展了假設矛盾的相關性理論。
(三)管理會計的分析思想方面 這一時期,在會計學研究中使用數學方法這一趨勢,由于相當一系列的研究得到鞏固,如Williams和Griffin(1964);Ijiri(1965a,1965b);Jaedicke(1961);Charnes(1963)等。在管理會計研究上,則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轉換價格(Solomons,1965)、關于收入計量方法的問題(Gordon,1960;Solomons,1961)、收入管理中的間接費用問題(Ferrara,1961)、本量利分析(Jaedicke Robichek,1964)、標準成本和概率控制問題(Zannetos,1964)、經營效率的衡量問題(Amey,1969)等。
(四)哲學方法和估價方面 在此期間,Mautz和Sharaff(1961)對審計哲學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而與此同時,關于估值方面則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觀點:如Edwards和Bell(1961)、Sprouse和Moonitz(1962)認為應該以當前入賬價值作為估值基礎;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則認為應該以一般價格水平作為估值基礎;此外,Chambers(1967、1980)、Sterling(1970)和Thomas(1969、1974)認為可變現價值應該是唯一的估值基礎;令人意外的是Ijiri(1967,1975)仍然支持以歷史成本作為會計計量屬性,看起來還是有些食古不化。與此同時,專業人士開始關注現值的應用情況(如:Lemke,1966;Corbin,1962;Hansen,1962;Albach,1965;SEicht,1970),其后Beaver(1981)、Ohlson(1987a)、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1994、1997)逐漸開始贊成使用現值作為會計計量屬性,甚至認為需要廣泛推廣使用這一計量屬性。事實上,判定使用哪一會計計量屬性更好顯然是困難的,涉及估值的各種方法在各自假設上存在很大不同,從而使得披露財務報表時設立的具體目標并非完全相同,進一步引出了會計相關原則的諸多觀點(Rappaport,1964、1965)。
(五)其他方面 20世紀60年代還有其他一些比較著名的研究,如折舊方法(Archibald,1967)、水平計劃和未來現金流量表的編制(Bailey Gray)以及Sorter(1969)在基礎會計理論中建議將整個會計系統分割成一些特定的框架,然后根據不同的需
要再進行組合等等。同時,這一時期也形成了兩個重要的趨勢:第一種趨勢是將會計分析從單純的公理方法應用到信息經濟方面,這種方法最終演變成對信息理論進行融合后的理論,使理論成為對管理會計、財務會計同等重要的會計信息理論(Mock,1969)。另一個趨勢是這個時期醞釀的金融理論對會計的影響(Staubus,1961),且在金融領域要求實用的數據模型發展到會計領域(Schrader,1962;Dopuch Drake,1966;Dyckman;1968)。
在會計歷史上,20世紀60年代的相關活動很少,有關會計史的雜志在1974年才開始出版發行。在美國會計領域,有Edwards和Littleton以及Zimmerman論述關于會計理論的持續性和改變的著作。另外,也有一系列如Baxter和Davidson (1962)的會計理論、Moonitz Littleton (1965)的重大會計文獻、Chatfield (1968)的會計思想演變和Buckley(1969)公司會計及其環境等。這些著作雖然不是歷史性作品,但是提供了會計理論調查研究方法,在未來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四、20世紀70年代:會計研究新方向的出現
在20世紀70年代,兩位學者的研究對后人產生了深遠影響:Sterling(1970)在基礎會計理論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提倡使用可變現凈值,另外,Thomas(1969、1974)對會計分配事項上的研究,也認為應該提倡應用可變現凈值。這一時期,其他會計研究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通貨膨脹會計方面 在20世紀70年生的普遍性通貨膨脹現象,推動了學者們對現值和一般價格水平調整的研究(如:Gynther,1970;Ross,1969;Hanna,1972;Rosen,1972;Moonitz,1973;Revsine,1973;Revsine Weygandt,1974;Basu Hanna,1975;Sunder,1975;Bromwich,1977;Davidson和WEil,1978;Falk,1979;Zimmerman,1979)。此外,多個國家也通過出臺法案、指導方針或準立法等措施,來強制性要求財務報表中的附加現值信息披露。當然,隨著20世紀80年代初通貨膨脹的漸行漸遠,通貨膨脹會計等方面的研究和實際運用也隨之煙消云散。
(二)實證會計和會計理論方面 實證會計研究作為現代會計的趨勢潮流,顯然更容易受到不斷的訶責(Dopuch Revsine,1973)。20世紀70年代,實證會計研究與信息理論研究開始共同成為會計研究的主流,這一時期,實證會計研究表現出標準化的科學特征,開始在諸多英語國家中迅猛發展。不過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既往實證會計理論對于會計政策的直接影響沒有達到預期水平,這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對實證會計理論(如:Laughlin,1982;Tinker,1982;Christenson,1983)。盡管Watts和Zimmerman(1990)對實證會計研究反對者做出了有力回應,但他們回應的內容合理與否仍舊不乏爭議,比如后續的實證會計研究在以下兩個方面不斷遭到抨擊:一是不斷重復研究相同現象,二是闡述現象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另外,后續研究不斷試圖彌補上述缺失,但卻并沒有嘗試從實證角度來檢驗所用手段與所想目標的相關性(Ball Smith,1992)。
(三)會計的信息經濟研究方面 這一時期,會計研究領域開始嘗試使用信息經濟學和理論,形成了會計學科中的信息經濟研究,如Feltham(1967、1972)關于會計信息經濟學應用的研究,之后在很多雜志中被進一步拓展和詳細闡述(Feltham Demski,1970;Demski Feltham,1972);未過幾年,理論(Jensen Meckling,1976)也與信息經濟學融合生長,產生了著名的契約理論(Baiman,1982、1990;Feltham,1984)。
(四)行為和組織會計方面 20世紀70年代,英國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趨勢,即行為和組織會計的出現(Hopwood, 1972、 1978;Gambling,1974),其后行為和組織會計在美國及歐洲大陸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后續學者則進一步將這一趨勢與歐洲大陸的成本與管理會計(如:Adam,1970;Magnusson,1974;Schoenfeld,1974)相互聯系起來進行考察, 當然, 也有學者把行為和組織會計與新興的人力資源會計理論相聯系(Flamholtz, 1972)進行研究。
五、20世紀80、90年代:多樣化理論的產生及鞏固
20世紀80、90年代會計研究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僅在80年代,英文的會計類學術期刊在數量就翻了三倍之多,并且研究內容在多方面得到了拓展。這些研究不僅豐富了當時的會計研究,也引導出了更多的會計難題。這一時期的前期,在現代數學、統計、概率和投資理論等方面的研究相對簡單,后續則由于研究者們更加專業有素,研究也更為深入。最初的一些年輕學者在研究中都決心與過去研究徹底決裂,但到了90年代,他們的成熟睿智使得其逐漸認識到了前人研究的重要性,顯然,沒有任何一項科學可以局限于簡單的標準化和統計檢驗,在研究中完全排斥數學或統計模型構建的做法不切實際,也不得人心。這一時期的會計理論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實證會計研究方面 Beaver在1981年首次對既往幾十年的實證會計研究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并闡述了他自己認為的未來研究方向。Watts和Zimmerman在1986年又進一步概括總結了已有的實證會計理論研究,也進一步肯定了當時的會計研究。后續的實證會計研究蓬勃發展(如:Holthausen Leftwich,1983;Holthausen Verrecchia,1988;Richardson,1988),碩果迭出。這一時期實證研究在基于資本市場的會計研究領域中也獲得了豐厚成果:在基于資本市場的持續會計研究中(Lev Ohlson,1982),在兩種不同路徑上都體現出了對財務文獻的應有貢獻:首先,實證會計研究通過考察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市場效率假設,促進了這兩者的深入研究;其次,基于資本市場的會計研究界定出了影響公司普通股系統性風險的基本因素(Beaver,1970)。此外,研究也表明資本市場能夠識別和漠視財務報表中粉飾性的變化(Dopuch,1989a)。除了基于資本市場的會計研究領域外,其它實證會計研究主要集中于收益平滑問題(Ronen Sadan,1981;Lilien,1988)、收入計量問題(Linsmeier,1995)以及政治游說活動 (Watts Zimmerman,1979;Puro,1984;King等, 1986; Abdel等, 1989) 等方面。
(二)會計理論基本問題方面 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會計基礎性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本巨著:首先是Devine(1985)的《會計學理論》,該書理順了前30年間的幾乎所有會計相關論文和理論,主要涉及會計基本理論、行為會計、收入理論等相關原理。這一里程碑式著作不僅闡明了作者對于一些重大問題的哲學觀點,還將既往幾十年會計學理論波瀾壯闊的發展展現出來。第二本著作是Ijiri的《動量會計學及三式記賬法:探索會計計量的動態結構》。該著作基于前人的探索研究而生,主要內容集中于三式記賬法,并利用物理學專業術語來體現動態分析會計學。不同于其他作為經濟學研究衍生品的會計研究,Ijiri的研究完全產生于會計學,該研究不僅吸收了管理行為的特點,還將其徹底融合進入會計學框架體系。其它會計基礎性問題的研究包括一系列關于會計實踐問題的研究,如:Tomkins Groves(1983)、Abdel khalik Ajinkya(1983)、Morgan(1983)、Willmot(1983)等的研究,會計實踐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尤為突出(Lukka,1990),并一直延續到21世紀。此外,會計基礎性問題的研究還涉及會計學科性問題(如:Hakansson,1969;Hilton1980;Ryan,1982;Tinker等,1982; Schreuder,1984;Wallerjiamalvo,1984;Zebda,1987;Shapiro,1998)。
(三)會計分析方面 在20世紀80、90年代,會計分析研究從固定模式逐漸轉變為自由模式。會計分析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要為公共信息的價值找到必要和充分條件,在Hakansson(1982)等使用經濟交換體解決這一問題后,Kunkel(1982)在更嚴格的條件下運用生產活動也解決了這個問題,最后Ohlson(1988)找到了解決該問題的一般通用條件。與此同時的會計分析研究還涉及不對稱信息中的信號理論(Hughes,1986)、權利下放到監控系統(Demskiet等,1984)、私人信息(Feltham Hughes,1988)、自愿披露(Wagenhofer,1990)和機構分析(Felthan Xie,1994)等方面。另外的一些分析則關注道德風險、風險規避的理論、預算不對稱、預算問題、股票股價形成和契約理論,以及會計控制的微觀和宏觀理論,會計控制的微觀理論主要研究收入概念提供給各機構的不同信息,而宏觀理論則關注會計與其他機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
(四)審計研究方面 這一階段審計研究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商務審計研究領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調查研究(如:FelisKinney,1982;Scott,1984、1988;Ashton,1987;Zeghal,1989;Pincus,1990)。此外還衍生了另外一個有趣的分支法務會計,主要研究會計活動中舞弊的欺詐性和可能性。同時Wyatt(2004)對會計職業道德進行了調查研究,闡明了審計職業被審計合伙人控制支配的生動情境。
(五)行為和組織會計方面 在80年代,會計基本問題成為會計研究的重要部分(burgstahler Sundem,1989),行為和組織會計這一領域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Chua,1886):(1)行為會計的依據(Gibbins Hughes,1982;Hibbins Newton,1987);(2)組織會計,這一概念源自于在組織和社會中扮演會計角色的Burchell等(1980),后續作者大多效仿歐洲社會學家、社會哲學家、建構主義者和解構主義者的研究,從而更偏向于管理會計而不是行為會計研究,因此也更依賴于不同的前提假設;(3)激進主義。其基本思想在哈貝馬斯、馬爾庫塞和其他的作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認為會計不是一種中立的或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階級斗爭的工具。從而將會計研究看成是一個強調社會、經濟和政治利益之間不可分割的社會標準。
(六)個人電腦電子表格程序方面 20世紀80年代最具象征意義的事件之一當屬個人電腦電子表格軟件的問世,電子表格是可幫助用戶制作復雜的表格文檔,亦可進行繁瑣數據計算,可視性極佳的表格。既往的預算等金融活動都是人工完成的,后來通過大型電腦來處理,由于電子表格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很快在會計方面得以應用,最終預算等金融獲得由成熟的個人電腦程序來完成。電子表格的發明得益于馬蒂???,60年代的刊物不僅首次使用會計電子表格來模擬金融事件,更為重要的是還使用數學方程來表示報關手續,并探尋出單個報關手續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從而衍生出許多廣受歡迎的電腦表格程序。在此期間還有其他一些與電腦相關的會計資料出版(如:Benbasat Dexter,1979;Babad Balachandran,1989; Wand Weber,1989;Vasarhelyi,1989)。
(七)管理會計的危機和復興方面 管理會計的危機和復興方面。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由于財務理論的影響,財務會計和財務審計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飛速進展,而有關管理會計的研究進展卻異常緩慢,德國學者甚至提出管理會計是因為德國文學的衰落造成的。但70年代美國學者一直關注管理會計的分析研究,Johnson和Kaplan的著作《管理會計的興衰》在1987年出版,標志著這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管理會計的分析方面也受到了全新的關注(如:Holzer,1980;Kaplan,1983;Kaplan Atkinson,1989)。這次管理會計的復興產生了一些新概念,并且原有的戰略性成本管理、權責單位會計制等問題也重新獲得了學者們的關注。另外一些研究則試圖將財務管理與投資原理同管理會計聯系起來(Benerjee,1984;Kupper,1985)。這一時期的管理會計呈現出使用新方法替代傳統使用的步驟分配方法。管理會計的復興是顯而易見的,正如九十年代末Foster和Young指出的那樣,在過去十年中,管理會計研究已經在重要性和有效性方面取得了驚人的進步。精益管理會計的思想出現在20世紀末期的二十年中,主要包括日本的目標成本(Sakurai,1989;Ansari,1997)、泛函分析法(Yoshikawaetal,1989)、戰略成本管理或SCM(Shank Govindarajan,1993)、生命周期成本或PLC(Czyzewski Hull,1991)及其延伸研究(Norman Ramirez,1993;Porter1996)等。此外,Kaplan和Norton(1992)開創性地提出了平衡計分卡,這一方法作為一個系統檢查公司生產過程中組織環境的工具,對于公司的意義尤為重要,也獲得了國際性美譽。雖然大部分管理會計文獻都關注新成本計算體系和新績效評價,但傳統管理會計課題研究仍在繼續,如轉讓定價(如:Manes Verrecchia,1981;Swieringa Waterhouse,1982;Eccles,1985;Amershi Cheng,1990)、不確定條件下的成本數量關系等。此外,一些研究人員將信息經濟學和理論運用在會計學上,引起了許多學者在管理會計方面的極大興趣(Namazi,1985),然而這些研究大多數是基于高度簡化和不切實際的假設,既沒有在全球化背景下也沒有在創業公司中考慮管理會計的功能(Forter Young,1997),從而并不具有較強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