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8 11:28: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實用技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三靠投入。自以來,黨在農村實行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將農民的利益與上地密切結合起來,極大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體制解放了生產力,農業依靠科技進步,產量、質量效益大幅度提高,科技發展了農業生產力。
二十多年的農村經濟發展證明,在農村政策穩定的大環境下,科技成為農業發展的決定因素,農業依靠科技進步,農民依靠科技增收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發達國家農業發展軌跡來看,真正起到核心推動作用的是科技。我國屬于人多地少的國家,土地資源十分稀缺、人均耕地少,因此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廣新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水平,才能提高農業資源配置的效率,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的不斷增收。
(一)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是農業發展的需要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客觀的看,目前農民的素質是非常低的,以都善縣為例,全縣現有農業人口14萬人,農村勞動力5.8萬人,勞動力中初、高中畢業人數1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172%,中專以上約2000人,占3.4%,其中絕大部分為縣農廣校畢業的學員。這個數字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與我國發達地區相比也有很大差距,這種勞動力素質狀況嚴重制約了都善縣農業經濟的發展。
都善縣是一個傳統的經濟作物區,以種植葡萄、棉花、哈密瓜為主。近年來,隨著石油開發,蔬菜種植業和畜牧養殖業發展得很快,但是農業的科技含量很低,產量和品質都不盡人意。比如大部分瓜農哈密瓜種植前土壤不消毒,溫室蔬菜只能種植油白菜、菠菜等耐寒品種,畜牧業大都是傳統的養殖方式,棉花的模式栽培技術還不能大面積推廣,葡萄的新技術運用得很少。以上等等說明,農民對科技的掌握和應用在認識和實踐上距離農業的發展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農業的發展要實現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依靠科技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必不可少的途徑,而農民作為生產者其掌握科技的水平和能力又是農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它應該是農業發展的原動力,而農民目前的整體素質又不能掌握過多、過深的科技知識特別是理論知識,因此根據農業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是一條切實有效地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的途徑,農業實用技術有著實際、實用、實效的特點,易被農民接受,深受農民歡迎,容易取得成效,是現階段農民技術培訓和推廣的最好方式。因此,農業的發展關鍵要提高勞動者素質,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和推廣。
(二)農村實用技術是農民致富的重要手段
農業農村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農民致富手段有多種途徑,但大農業是最有效的,也是農民增收最可靠的保證。都善作為農業大縣,大農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收入的很大比例要依靠農業。因此,農業的發展是農民致富的關鍵所在。目前,農民對農業實用技術的掌握和運用的情況較差,農民的科技水平比較低,大多是憑著經驗進行生產,這種狀況嚴重制約著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但辯證的分析,這既是差距,也是潛力,都善縣三大經濟作物平均單產棉花85公斤,哈密瓜1.25噸,葡萄2.1噸,這種單產水平上有很大的增產潛力,如果農民能掌握相關的實用技術并加以應用,能在原有的收入水平上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從而達到增收致富的目的。近幾年,農民開辟了許多致富的渠道,如蔬菜、庭院經濟、園藝、特種養殖,作為新的產業,農民缺乏的是技術,而又有許多農民因為沒有技術而望而生畏,許多好的致富項目沒有人去生產經營,如果大部分農民能掌握1一2門實用技術。他們增收的渠道會越來越多,那么農民致富奔小康就能得到強有力的保證。因此,大力發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是農業發展的需要,也是農民致富的迫切需求。
二、都善縣目前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的現狀、經驗及成效
都善縣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由科委牽頭,科協、農科所、農廣校聯合實施,鄉鎮配備科技副鄉鎮長負責此項工作,科委、科協主要是以“科技之冬”的形式利用冬天農閑時間進行培訓,而農科所培訓任務較少,主要是抽調人員進行講課。農廣校擔負著較高層次的農民教育工作,是院校教育方式與農村實際的有效結合點,負責培養有一定理論水平的新型農民。從近幾年的農民培訓工作來看,基本上是采取各種層次相結合圍繞主要產業,
進行培訓的方式,效果比較明顯,全縣60%以上的農民參加過技術培訓,涌現了一批靠科技致富的農民,比如東巴扎鄉的楊占才,93年搞了一個蔬菜溫室,但由于技術缺乏,一直沒見效益,94年,縣科委請八一農學院的技術專家在都善縣開設了數期蔬菜技術培訓班,并多次現場進行指導,使楊占才掌握了溫室的構造、保溫及多種蔬菜的種植技術,當年就盈利15000元,95年他又貸款5萬元,修建了5個溫室,當年盈利達6萬元左右,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大戶和技術能手,多次獲得地縣、鄉各級獎勵。自治區領導也到他的溫室參觀過,楊占才嘗到了科技致富的甜頭,深感到科技的巨大效益。又出資送兩個兒子到縣農廣校學習,象楊占才這樣通過掌握實用技術而致富的在都善縣還有不少,他們遍布蔬菜、棉花、哈密瓜、畜牧業的各個領域,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從近幾年培訓效果看,大部分真正掌握實用技術的農民都能通過所學的實用技術致富,農民將所掌握的技術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取得了連他們自己都吃驚的經濟效益,開展實用技術的培訓與農民致富是成正比關系,工作開展得越好,范圍越廣,農民受教育面就越大,掌握的技術越多,依靠科技致富的農民也越多。
由于實用技術培訓J二作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仍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培訓的內容不適應農業發展的要求,棉花、葡萄、哈密瓜培訓得多,其他項目少,滿足不了農民開辟新的致富渠道的要求;二是培幼l}不能很好的與實際相結合,存在著脫離實際,不能針對性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三是培訓時間安排上冬閑時間培訓多,農忙時田間地頭培訓少,其實在田間地頭的現場培訓效果更好:四是培訓后的跟蹤指導少,不能很好的將培訓效果加以鞏固;五是各級黨政對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重視不夠,這是一項長期性、戰略性的工作,不易出成績。因此,得不到重視。#p#分頁標題#e#
三、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做好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
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在農業發展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此項工作,結合都善縣實際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做好這項工作。
(一)各級黨委、政府要求將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力量,改變由一名科技鄉鎮長抓培訓_I二作的局面,從組織上保證工作的落實。同時要保證經費,縣委、政府保證科普經費(年人均0.2元)的落實,并能切實將培訓經費應用到位,鄉鎮要保證統籌費中科技培訓費用的落實,做到領導和經費的兩個到位。
(二)要大力開展科技致富典型的樹立和宣傳,讓廣大農民切實看到實用技術的實用性、實際性和實效性,提高農民學習實用技術的熱情。
(三)要圍繞都善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制定切合實際的年度培訓計劃,做到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工作。
(四)實用技術培訓工作要有針對性,多征求農民的意見,根據農民的要求選題。
(五)要抓好農村黨員、干部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這樣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會取得好的效果。
(六)要有針對性的重點培訓一批各行業的科技致富能手隊伍,使廣大農民在學科技、用科技中,隨時能找到老師,處處能見到樣板。
關鍵詞:區域性;農業實用技術;數據庫;建設
中圖分類號: DF41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項目背景
當今世界,以計算機為主導的信息技術浪潮席卷全球,人類正處于從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從商品經濟到知識經濟,從現代農業到信息農業的轉變過程[1]。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滲透到農業發展的各個方面,信息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而農業信息化則是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先導和推動作用。面對新農村建設中產業化、市場化、困際化和信息化的嚴峻挑戰,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必然要走依靠農業信息化帶動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發展道路[2]。紅花崗區是遵義市的中心城區,區委、區政府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化,尤其是農村信息化,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用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服務農村,用快捷的信息服務農民,以農業信息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始終把加強農業信息化建沒,作為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2006年2月,經區委批準由區委組織部、區農辦、區科技局共同發起組建了區農業信息中心,負責全區農業信息化建設相關工作。中心由區委組織部分管部長任主任,區遠程教育辦公室主任任常務副主任。目前,區農業信息中心與區遠程辦在資源整合共享方面,基本達到硬件設備、信息員隊伍、人員調度和課件制作的“四個共用”。中心與貴州省農業信息化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簽訂了《農業信息技術應用全面合作協議書》,紅花崗區已列入省級農業信息化建設示范區。本研究課題就是中心承擔的貴州省農業信息化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放課題之一:“貴州省農業信息化應用示范區(紅花崗區)建設—農業實用技術數據庫建設”。
二、農業區域性特點
我國地域廣大,緯度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其自然條件差異很大,各地的氣象因素(日照時數、溫度、濕度、降雨量、蒸發量、霜情等)決定了其種植作物的品種以及栽種和收獲的時間。如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大豆等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油菜等為主[3]。在南方如貴州省,同樣是辣椒,在黔北、黔西北、黔中、黔南四大辣椒產業帶適合種植的品種也各不相同。各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直接影響著各地區種植作物的品種,即使是相鄰地區,他們之間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別,雖然種植品種一樣,但果實的成分含量卻有不同,有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如同是在黔北辣椒產業帶,遵義朝天椒和綏陽小米辣就有很大的不同[4]。因此,本研究課題針對紅花崗區農村、農民的實際需求和農業集聚產業發展需求,收集整理具有紅花崗區特色、針對性強的種植業、養殖業及農產品貯藏加工等領域的農業實用生產技術,建設符合紅花崗區區情的區域性農業實用技術數據庫,使這一地區的農民朋友能早日掌握最新的、科學的農業實用技術,盡快踏上致富之路。
三、技術路線及研究方法
1、文獻收集范圍
果樹類:主要包含園地選擇、園地規劃、授粉品種配置、疏花疏果、套袋決策、整形修剪、土壤管理與施肥決策、營養診斷、病蟲害診斷與防治、水分管理等。
畜牧類:包括品種選擇、種草品種決策、飼料配方與飼養技術、飼草種植技術,場舍建設、疾病咨詢、繁殖技術、管理技術、肉產品加工及貯藏等。
蔬菜類:主要包含適宜栽培環境、品種選擇、播種時間與密度、大田管理、土壤養分管理、無公害施肥技術與化肥投入控制、農藥殘留控制、有害生物(含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卵等)減少、硝酸鹽與重金屬含量控制、無公害檢測標準與技術、病蟲害診斷與防治、灌溉與排水等。
作物類:主要包含栽培環境與土地、品種與種子、播前技術方案、大田管理、植株異常與病蟲害診斷與防治、災害防范與補救、肥料運籌、收獲貯藏等。
2、文獻數據來源
根據農業生產區域性的特點,農業實用技術數據庫建設的目的是面向特定區域的“三農”提供農業信息服務,數據庫的信息資源必須來源于本地區具有權威性、可靠性的農業技術專家和農技推廣人員。因此,為制作適合本區范圍內具有地域性的農業實用技術數據庫,讓農業實用技術盡快轉化為生產力,課題組與遵義職業技術學院農學系、畜牧獸醫系、遵義市農牧局、紅花崗區農牧局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合作,在紅花崗區作了實地考察調研,根據該區域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研究確定了該區域適合種植的作物種類及養殖種類,并制作了符合該區域條件要求的農業實用技術文獻數據15800篇(條)。
3、收集、加工與存貯檢索技術
制定統一的農業實用技術文獻數據庫建設、、維護、使用技術方案,根據方案分類別進行資料收集與數據加工。在文獻信息的編排組織方面采用手工分類、標引技術;在文獻信息的存貯管理方面采用全文數據庫技術;在信息的檢索方面采用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可擴展標記語言(XML)、智能信息檢索等技術等。
4、數據庫與檢索平臺選擇
采用TRS系統作為數據庫平臺,系統采用三層體系結構進行設計,選用Windows Sever+IIS+TRS全文數據庫+ASP.NET+TRS ADO(或JSP+TRS JavaBeans)實現數據庫建設與基于Web系統的開發,后臺采用統一的數據庫管理平臺對數據進行存貯和管理,前端分別采用不同的工具實現信息維護和,所有的應用功能封裝在Web應用服務器層。
5、示范應用
通過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網進行應用示范。
四、技術關鍵和創新點
1、信息數據收集、加工與存貯檢索技術。
2、數據庫與檢索平臺選擇。
數據庫信息檢索系統的檢索途徑:
(1)命令檢索:命令檢索是使用一些特定的操作命令來實現信息檢索的方法.不同的系統一般有不同的檢索命令表達方式,各個命令的綜合應用可以精確地表達檢索提問式,靈活地進行各種檢索策略的比較,簡捷快速得到比較理想的檢索效果.一些大型的信息檢索系統都提供命令檢索方式檢索信息。
(2)菜單檢索:菜單檢索是一種方便,易掌握的檢索方式.普通用戶只需要根據菜單的指引,通過確定適當的選項和功能鍵便能夠完成信息檢索.大多數數據庫都提供菜單方式檢索.這種方式的缺點是操作步驟繁多,檢索時間長,檢索費用高,檢索功能不如命令檢索好。
(3)分類檢索:檢索工具按照事物的某一屬性將所收集的文獻信息進行分類組織,為用戶提供分類途徑供用戶檢索數據庫。
(4)關鍵詞檢索:幾乎所有的計算機數據庫信息檢索系統的數據庫檢索都提供有這種方法。用戶可以根據檢索課題需要,選擇檢索詞,制定檢索式(檢索策略),檢索者直接輸入檢索式進行信息檢索。如CABCD-ROM數據庫的"Search"方式檢索,萬方數據庫的"自由詞檢索",網絡搜索引擎的關鍵詞方式檢索等等均屬于此類。
(5)索引檢索:大多數數據庫的機讀版本均同時帶有各種索引,為用戶提供索引方式的檢索信息.不同的數據庫提供的索引種類不相同,用戶可以根據檢索課題的已知信息利用數據庫提供的相應的索引進行檢索。如CABCD-ROM數據庫提供的9種索引。
(6)詞典檢索:用戶從數據庫詞表中選擇檢索詞進行檢索的方式。詞典檢索是指數據庫提供詞表,供用戶從數據庫詞表中選擇檢索詞進行檢索的方式。尤其是對于使用敘詞語言的數據庫信息檢索系統,利用詞典檢索是比較好的。它可以幫助用戶排除非規范化的檢索詞,提高檢索的查準率。如CABCD-ROM數據庫提供的"Thesaurus"檢索就屬于此類檢索。
(7)瀏覽數據庫:不需輸入檢索詞,直接通過選擇數據庫記錄范圍的方式瀏覽數據庫中的文獻記錄。
五、小結
針對紅花崗區農村、農民的實際需求和農業集聚產業發展需求,圍繞“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和要求,收集整理具有區域特色、針對性強的種植業、養殖業及農產品貯藏加工等領域的農業實用技術事例,建設農業實用技術數據庫,完善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數據庫資源,為“三農”提供權威、系統、可操作性強的農業實用技術。這種農業技術的信息化傳播方式,具有速度快、覆蓋面廣、形象逼真、易于操作等特點。是破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慢、轉化率低的難題,以及充分滿足農業生產者對農業實用技術需求的重要手段和途徑[5]。
參考文獻:
[1]耿學富. 計算機信息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J]. 吉林農業,2011,(5):39.
[2]張建平. 河南省農業數據庫建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 河南農業科學,2008,(9):132-134.
[3]毛玉清. 網絡環境下區域性農業實用技術數據庫建設[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5,(2):53-54.
[4]涂祥敏,楊 紅,韓世玉. 貴州辣椒產業的優勢、問題及發展對策[J]. 湖南農業科學,2008,(5):121-123.
關鍵詞:工作思路;農機使用技術培訓;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A715文獻標識碼: A
農機實用技術指的是對農業機械進行操作、駕駛、安全生產、技能、作業、維修以及保養等知識,近幾年我國各級農業部門對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工作越來越重視,不僅讓農機化發展手段得到了大力推動,還讓農機新技術、農機新機具得到了大力推廣、大力促進,為了更好的推動農機實用技術的事業發展,解決掉農機實用技術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就必須對農機實用技術培訓進行探討。
1、農機實用技術培訓中的問題
近幾年我國各級農業部門對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工作越來越重視,加快了農機新技術、農機新機具的應用,改進了培訓環境和培訓方式,但是還是存在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問題。我國的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問題主要體現在師資知識老化、設施條件落后、參與人數減少、學員厭學心理嚴重、質量低效果差、政府重視農機培訓程度不夠、機械駕駛人員認識不足、培訓內容單一、費用開支過大、要求低時間段。農機學校普遍存在老師年齡老化、師資人員短缺、投入不足、設備環境差的現象,這些老師長時間得不到知識進修,呈現知識老化現象,根本不能培訓農機新技術、農機新機具。農機學校的教學設備和固定資產是依靠計劃外收入進行投入的,并且農機教學的收費長時間沒變,使得教學設施嚴重老化、練習場地嚴重缺乏。雖然農機培訓的對象涉及到插秧操作手、拖來級駕駛員以及收割機操作手,但是來參加培訓的人卻是逐年減少,就算是來參加培訓的人員也存在較低的學習積極性,甚至還有學員存在只報名不參加的現象,這些現象直接造成農機培訓的被動局面。
2、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問題的措施
2.1加強培訓工作重視度
為了讓我國的農機教學獲得質量合格的保障,需要相關部門和國家從思想上重視起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并通過農機教學培訓意識的樹立、相對應的措施,來嚴格的進行專業培訓。農機實用技術培訓教學的相關老師、農機學校以及相關部門應該制定出合理的、科學的方案,并明確到每個人的義務職責上,此外還需要建立獎懲制度,把教學質量和老師業績掛鉤,正真做到農機教學質量的促進和提升。
2.2加強投入農機培訓經費
一旦農機實用技術培訓的經費不充足,就會造成師資力量薄弱、缺乏教學場地、難以保證農機設施,直接導致農機實用技術培訓教學下降。為了讓農機教學獲得足夠的資金幫助,狀大師資隊伍、改善教學設備、提升教學質量,需要做到爭取有關部門以及上級農機部門的專項資金、爭取人民政府在當地財政預算中加入農機培訓經費、探索股份制農機培訓模式、吸收社會資金投入。
2.3加強師資隊伍素質
對農機實用技術培訓教學中年齡比較大的教師進行選擇培訓加強,讓這些老師所擁有的知識完全符合我國教學規定,這樣才可以進一步提升老師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老師的業務水平一旦提升,直接影響到農民實用知識的學習,從而讓教學質量得到相對應的保障,為了讓農機教學進一步提升,需要做到上級農業部門加強下級老師的專業培訓,擴寬學員的途徑,并制定學習標準,根據標準對教室、老師進行定期加強,或者對社會上擁有高技能、有經驗的教師進行專業課聘請、招聘。
2.4培訓服務下鄉到村和保障農機培訓質量
農機培訓工作需要提供優質服務、發動報名、學習培訓、辦理手續、組織考核,方便學員的學習參加、解決工作人員和學員的關系、減少學員開支。保證農機培訓質量需要做到,第一,有專人負責和計劃安排,讓責任落實;第二,按照大綱要求進行教學,讓學習的時間和內容得到保證;第三,講究教學方法和理論結合實際;第四,完善有關制度規章的制定來對培訓班管理工作進行加強;第五,做到把好質量關、嚴格考試,堅決不能讓考試不過關的學員放寬要求。
3、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的特色開展
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特色開展主要有四方面,第一,對綠色證書進行培訓。為了讓從事某項農機工作的農民掌握技術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識,需要對農民進行綠色證書培訓,讓每位參加培訓的農民都可以用得上、聽得懂,從而讓農民用科學、學科學的積極性得到有效調動和有效激發,大力推廣、應用了農機科技成果,快速增加了農民收入和農業增效;第二,對職業技能證書進行培訓。為了讓從事某項農機工作的農民掌握職業所必須的技能和學識,需要對維修農業機械人員、拖拉機駕駛人員以及聯合收割機駕駛人永遠進行重點培訓,從而對培訓職業資格證書工作進行開展,讓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和素質得到大幅度提升,滿足了持上崗證進行技能服務培訓需求;第三,通過農機專業合作社來帶動培訓。對農機合作社中新知識接受能力強、理解力強的成員進行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快速地讓這些人才成為技術骨干,讓農民與合作社工作人員充分發揮零距離接觸,做到面對面、手把手的與農民進行農機實用技術的傳授,使農機合作社帶動農民實踐和學習;第四,通過農機科技推廣項目來帶動培訓。為了讓廣大農民可以觀念轉變、思想解放,切實感受到新機具、新技術帶來的實惠,積極進行農機實用技術使用和學習中,需要讓農民看得見效果、易學簡單的知識以及觸得著效益,讓農機科技來對新機具培訓、新技術培訓進行推廣。
4、結束語
近幾年我國各級農業部門對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工作越來越重視,不僅讓農機化發展手段得到了大力推動,還讓農機新技術、農機新機具得到了大力推廣、大力促進,為了更好的推動農機實用技術的事業發展,需要做到加強培訓工作重視度、加強投入農機培訓經費、加強師資隊伍素質、培訓服務下鄉到村、保障農機培訓質量、進行綠色證書培訓、進行職業技能證書培訓、通過農機專業合作社來帶動培訓、通過農機科技推廣項目來帶動培訓。
參考文獻:
[1]杜佳.圍繞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機實用技術培訓[J].浙江農村機電.2011(08).
[2]宋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功能分析和發展對策――以新疆伊犁州察布查爾縣為例[J]現代農機.2011(06).
一、培訓目標:計劃培訓農業實用技術青年農民2萬人?;菁叭?1個鄉鎮和2個辦事處、148個村、3418個村民小組。通過培訓,達到每人掌握一至二門農業實用技術,掌握相關法律法規和查閱農業信息的基本技能。
二、培訓內容:根據全市稻、麥、茶、菜鵝等優勢農產品產業和高效農業規?;l展要求,圍繞全省16個主導產業,開展種植和養殖新技術、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化生產技術、農產品加工與營銷、農產品貯藏與運輸、動植物病蟲害綜防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新型農業機械使用、農村環境保護、生態農業等實用技術和文化知識、衛生、環境、道德及法律常識等素質培訓。
三、培訓方式:開展生動活潑、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培訓方式。培訓地點主要以村為主,推行整村推進,可以延伸到規模較大的村民小組,選擇有較大活動場所的農戶家中,進行培訓。其培訓方式主要有:一是采用專家和農技人員進村開辦講座、組織學員集中收看農業實用技術教學片現場培訓等培訓方式,實施面對面、手把手培訓。二是通過開展農業科技直通車進村、農民科技書屋等流動和固定的培訓方式,圍繞重點推廣的農業技術項目,結合生產季節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三是會同市電視臺、廣播電臺等聯合開辦農業欄目,進行長期培訓,普及農業實用技術。
市農林局將依托市農廣校、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市農業技術培訓中心會同技術推廣單位,培訓各鄉鎮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所需教師,培訓普通技術人員。成立以農業技術骨干為主體的50人左右的農業實用技術講師團。整個培訓按照三部委共同組織實施的“四個一”培訓模式,即由市農廣校免費為核心農戶和參加普及性培訓的農戶發放一張培訓卡、一張明白紙、一本技術手冊,并為每個培訓點發放一張弱筋小麥生產技術光盤。按作物生育階段、關鍵生產技術,開展專題講座、田頭現場指導、農業科技“110”及集市咨詢等多種培訓形式,分級、分層、分次的開展培訓。
市級重點班由市培訓承擔單位負責,分2期組織培訓,主要參加培訓對象是承擔主講教師的50名專業技術人員和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國家農業技術人員,培訓150人次;鄉鎮重點班由各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具體組織,市培訓承擔單位派員主講,主要培訓各村農業生產負責人和部分專業大戶,舉辦30期次,培訓人數人1000人次;普通班主要在全市148個村、約200個教學點舉辦,辦班400班次,培訓農民19000人,每個村民小組3-4人,同時吸納有意愿接受培訓的農戶參加。
統編教材:使用的教材為省統編的《弱筋小麥栽培技術》、《水稻生產技術》、《家禽養殖新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動物養殖技術》等和生產流程明白圖為主,視聽教材以教學光盤和電視片、錄相片、幻燈片、各類專業技術光碟等為主。
在當地可以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其知識或技術得到群眾認可的專業型、帶動型的勞動者。包括農村衛生員、科技推廣員、生產能手、經營能人、能工巧匠等。農業人才興,則農業農村興。人才興農是一項戰略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工作,尤其是農村實用人才與農業生產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有著必然的、密切的聯系,是建設社會主義重要力量,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農村實用人才服務于三農,根植在三農工作的第一線,是學習、應用、傳播先進實用技術的重要力量。近期,我們對我縣的農村實用人才情況進行了調查,并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我縣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的現狀
xxxx縣轄23 個鄉(鎮)、499 個村(居),總人口65萬,其中農業人口52.7 萬,全縣總面積582550公頃,其中林地400萬畝、草場300萬畝、水面30萬畝。近年來,xxxx縣大力實施科技興農、人才興農戰略,緊緊圍繞產業抓工人,大力開發農村實用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縣農村實用人才已達8956 人,占農村總人口的1.4 % ,且以此為紐帶組成的專業協會、合作組織等為主體的農村經濟組織的帶動力量越來越大,成為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1、農村實用人才的總量。全縣共有農村實用人才8956人,其中種植業3150人,養殖業2330人,加工業450人,機械業424人,能工巧匠2060人,農村經紀人542人。
2、行業分布情況。農村實用人才主要集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約占75%,第三產業約占24%,第二產業占1%。第一產業主要在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主要是能工巧匠、農機服務、商品流通3個行業。第二產業主要是有資金有技術的返鄉農民工。種植業實用人才主要分布在水稻種植、茶葉生產、柑橘生產、油茶種植、中藥材種植、蔬菜種植、小水果等行業;養殖業實用人才主要分布在水產養殖、生豬養殖、肉牛養殖、蛋雞養殖、山羊養殖、桑蠶養殖、特種養殖等行業。第三產業實用人才主要分布在農村建筑、農機服務、農村商品流通等行業。
3、技術結構及特點。在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中,生產能手的比例最大,生產型人才占實用人才總人數的57%;其次為經營型人才分別占實用人才總人數的16%;技能帶動型人才(能工巧匠),占實用人才總人數的17%;社會服務型人才占實用人才總人數的10%。
4、農村實用人才的年齡年齡結構及特點。從年齡結構看,農村實用人才36~50歲年齡段人最多,35歲以下的具有一技之長的實用人才比較少分別為17.4%、13.8%、10%,呈現出中年化的特點。
二、我縣對農村實用人才工作的開展
(一)加強領導,部門配合形成了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育的大合力。首先,建立和健全了工作機構和領導機構。20xx年3月,我縣就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20個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縣農民素質教育領導小組,下設了辦公室。由農民素質教育辦公室具體負責全縣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23個鄉鎮也都成立了相應機構,配備專人負責。村里還設立了聯絡員,負責學員的組織聯絡工作。其次是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先后印發了《關于提高農民素質推動全縣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的行動計劃》(沅政辦發[20xx]5號)和《xxxx縣九大農業產業農民科技培訓實施意見》(沅素辦發[20xx]2號),明確提出整合各類教育培訓資源,綜合運用各種教育培訓手段,全面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民主法制三個方面的素質。逐步增強農民科技致富、市場競爭、自主發展三種能力。畜牧、林業、農機、庫管局、茶葉辦等部門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的同時,認真組織農民學習農業生產新技術和市場經濟知識,進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萍?、科協、文化、司法、團委、婦聯等部門認真引導農民,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法律、科技教育,加大了科普宣傳和法律知識普及力度。組織、人事、宣傳、計劃、財政等部門給予政策支持。全縣上下形成了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育的社會合力。
(二)依托基地,搞好示范建立了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育的主場地。近年來,縣直各部門和各鄉鎮,以建立培訓示范基地為切入點,通過依托基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效果明顯。20xx年以來,在全縣23個鄉鎮共同建立了超級稻、水產、茶葉、桑蠶、生豬、水果、蔬菜、油茶等產業的實用技術培訓示范基地,通過基地共舉辦了各類培訓162期,培訓人員5000余人,培育各類農村實用人才385人。縣農業局20xx年在全縣建立優質稻基地35萬畝。縣茶葉辦在官莊、北溶、太常等鄉鎮建立了萬畝的茶葉示范基地。各鄉鎮以基地為依托開展產業培訓。如涼水井鎮近年來建立了蛋雞養殖、蔬菜、禮品西瓜基地,通過這種基地 培訓的農民教育培訓模式,農民歡迎,效果好。今年來,全縣通過依托示范基地,舉辦各類培訓班200余期,培訓農民11000余人次。培育了農村實用人才600多人。示范基地已成為我縣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育的主場地。
(三)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相關行業間人員的交流學習。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積極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引進優質品種,保證質量,擴大生產規模。通過協會形式,增加相關行業人員間的學習機會,促進技術進步。社員有專門的管理組織,經常組織各種學習交流活動,邀請省農科院及農業高校的專家教授來傳授種植和防病知識,并與科研單位組織合作了科研生產基地。通過合作社,使農民不但增加了收入,也學到了實用農技知識。截止20xx年12月底,xxxx縣經工商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有27家,入社農戶4800戶,注冊資金552萬元,聯接基地29500畝。20xx年,縣輝煌林木開發專業合作社被確定為省級示范性合作社,陳家灘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肖家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博亞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等3家合作社被確定為市級示范合作社。
(四)創新手段,拓寬渠道開辟了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育的新途徑。通過把課堂搬到了鄉鎮、村,既為農村解決了辦學缺師資無教材的狀況,也為農民學習提供了方便,廣大農民可以不離崗,不離鄉,就地就近參加學習,較好地解決了工學矛盾。一是建立了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內容包括農業種養加實用新技術、農業致富信息和技能、農村政策和法規等。通過現代媒體來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工作。二是開展培訓進村,科技入戶。為了加大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力度,縣農民素質教育辦在村設立了教學站,采取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合、推廣新技術與現場指導相結合、專題講座與排憂解難相結合、專家走下去與把農民請上來相結合等形式,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育。農口其他部門也根據農時廣泛開展了送科技等下鄉活動。如縣農民素質教育辦每年要編印5萬份的《農業科技》資料,送到各鄉鎮各農戶手中。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縣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達210場次,送技術資料25萬份,接待農民咨詢2萬人次。
(五)健全機制,加大投入確保了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育的開展。為確保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工作的開展。我們建立健全了培訓激勵機制,將農民教育和培訓工作實行了目標管理,納入了各鄉鎮單位的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內容。近年來,雖然我縣的財政狀況相當緊張,但農民素質教育專項經費給予了一定的保障,設立了農民素質教育專項資金,用于農民素質教育的音像教材、師資培訓、多媒體教育宣傳辦點。同時,23個鄉鎮也都納入財政預算,增加了投入。同時,千方百計積極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農民素質教育,開辟籌資渠道。
三、當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
1、人才總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我縣是貧困的農業大縣,又是移民大縣,廣大農村處在山區,自然條件、基礎設施較差,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較低,人才素質不高,總量不大。據有關部門抽樣調查發現,目前我縣大約有農村實用人才8956萬人,只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4%。就拿xxxx茶葉方面的人才來講,研究員僅1人,高級農藝師4人,農藝師3人,有經驗的茶農近80多人,對于我們一個有著7萬畝茶園的茶葉大縣來講,是非常少的。人才嚴重不足,大多數農村實用人才沒有受過系統全面的教育,知識面比較窄,視野不夠開闊,技術水平較低,與現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村實用人才的要求還有不少的差距。
2、農村實用人才結構不優。在我縣農村中,越是發展較快村或地處城郊、鄉郊,人才較多,素質也相對較高,示范帶動作用越強;反之,人才資源越是不足,發揮作用越少。一是專業結構不優。大部分實用人才仍停留在種植、養殖這種生產周期較長、獲益較慢、風險較大的行業上發展,而對于市場經濟日益需求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營銷、物流等方面涉及較少。尤其開拓型的經營管理人才極其短缺,面向流通、服務的人才較少。還有就是從事文化工作的實用人才更少,急需培育。二是農村人才浪費現象也比較突出。不少農村實用人才,因為資金、思路等原有,還找不到施展才華的舞臺,有的甚至技術、能力處在半閑置狀態或干脆外出打工。三是年齡結構不優,青年農村實用人才比例少。女性人才嚴重缺乏。四是學歷結構不優。農村實用人才中96%以上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沒有受過系統的農業專業教育。
3、農村實用人才開發經費不足。
一是投入資金不足。就我縣而言,盡管縣財政在運轉艱難的情況下,將農村實用人才開發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工作,但仍不能完全滿足工作需要。特別是在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方面,所需教材資料、實踐操作現場、教師授課補助、參觀學習資金均難以落實,直接影響農村實用人才開發的順利進展,影響實用技術的應用和普及。
二是農村實用人才自身發展資金不足。由于大部分人員生長在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再加上沒有相應的資金扶助,許多有理想、有技術、有文化的實用人才,往往因缺少創業資金而不能依靠專業特長發家致富,從而使一部分實用人才英雄無用武之地,想率先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卻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資金利用不合理。由于多頭培訓、為了完成量的培訓、培訓針對性差、忽視受訓對象的特點和意愿等原因,致使培訓資金用了,效果不佳。
4、農村實用人才的后續管理未跟上。人才是事業成敗的關鍵,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農村實用人才作用的發揮。當前,鄉鎮技術人才的缺乏,致使農機、農技、水利、農廣校、文化站等從事農村使用人才培養和管理的機構逐漸退化,甚至名存實亡。相關人員從事其他工作,且年齡偏大,鄉鎮技術人員面臨青黃不接。致使對農村使用人才的后續管理工作難以跟上,也致使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發揮不全面。
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業收益的辛苦,效益低下,是問題產生的根本。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導致實用人才流失。針對三農的優惠和扶持政策隨時年年提高增加,卻遠遠跟不上農資價格上漲迅猛,農業生產成本過重,加之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造成農業效益低下,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高,不少農民寧愿出租或丟荒棄耕,也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較大,致使不少農村實用人才轉移從事其他行業,造成人才流失。
二是政府職責不清,體制不順。農村實用人才服務管理部門多,卻沒有一個部門是真正的責任主體,造成多頭管理或者管理不順。各部門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和管理缺乏規范、可續、系統的規劃。培訓資源多主體,招生混亂,資源利用率低。缺乏系統的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難以發揮農村實用人才示范帶動作用的積極性。人員資金不足,在鄉鎮一級沒有設置相對應的下屬部門,使權力難以下放,對農村的實用人才管理難度大。而且相關的技術推廣站或者機關單位缺乏相對應的專業人才,甚至有些技術站都沒專業對口的專業人才,外行管理內行,人浮于事,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及管理工作難以開展。
三是農村青年流失嚴重,實用人才后繼乏人。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不少農村青年不滿足于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離開農村到城市謀求發展,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上是年齡較大、文化素質較低、能力較弱的人,這些人受自身條件的局限,難于成長為實用人才,而那些靠經驗積累成長起來的農村實用人才年齡逐漸老化,造成農村實用人才后繼乏人。
四是受意識及能力的局限,制約了農村實用技術的推廣。一方面,農村實用人才的技術技能是主要靠自己摸爬滾打歷練出來的,由于受小農意識的影響,一般不愿輕易把過硬的技術傳授別人。另一方面,農村實用人才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職業技術教育,都是些經驗型的人才,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總結提升,理論指導性不強,限制了他們技術的交流傳授。
四、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農村的發展要緊緊依靠農民,發揮農民在農村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尤為重要,他們在農村發展中的示范帶動作用更是意義重大。農村實用人才是農業產業化與科技融合的直接實踐者,是實施科技興農的帶頭人。因此,加強農村實用型人才隊伍建設,就必須在管理、培養、激勵等各個方面下功夫。
1、認真制定有關優惠政策,加快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發展步伐 。一是建立農村實用人才建設資料庫,對現有農村實用人才進行詳細登記、造冊,進一步強化教育培訓,尤其是要突出抓好農村教育改革,大力開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二是對從事農業生產年滿30年的土專家、田秀才和養殖行家里手應適當給于照顧,比如:通過采取發放一定數額養老金或者養老保險等方式,適當給于照顧,從而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為農村經濟繁榮貢獻力量;三是引導農村待業青年學習農業生產知識,要不斷通過保送培訓、出資培訓等方式,盡快解決好農村實用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的現象。
2、加大資金投入,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大農村科普示范園建設,充分發揮科普示范園輻射、帶動作用,真正把科普示范園打造成為農村實用人才學習科技、掌握本領、交流技術、提高水平的理想之園;二是為充分調動實用人才的積極性,應積極鼓勵農村實用人才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生產,從土地使用、資金信貸、農用新產品設施、設備、項目引進等方面給予幫扶,增強信心,認真解決好發展后顧之憂,并更好地影響和帶動廣大群眾共同致富;三是通過大戶輻射的方式推廣技術成果。就是選用部分輻射面廣、經濟效益高、政治素質過硬的大戶作為專業示范戶,適當給予經費投入,并把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交給專業戶、示范戶,由他們先搞起來。當地農民看到用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帶來的利益,就會自發地跟著用起來,一項新的技術或新的品種就得以推廣,一項新的產業就可以形成;四是不斷創新對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的考核辦法,實行年終綜合評比,對現代農業貢獻大、技術過硬、影響較大、科技成果突出的農村人才進行獎勵,要通過采取綜合評比的措施,不斷加大獎勵金額投入,從而激勵更多的農村實用人才為農村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五是每年還選送一批技術員到高??蒲袉挝粚W習培訓,以提高其專業技術水平,使其更好的為農村基層服務。加大政策上的引導和扶持,各項政策盡量向農村傾斜。建立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示范基地,培養雙帶農村黨員,樹立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典型。大力引導農民發展企業 協會(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如山地開發大戶劉輝牽頭成立的全縣首個林木開發專業合作社xxxx縣輝煌林木開發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張國輝領頭創辦的xxxx縣幸福生態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這些能人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為入會農戶提供良種、技術、信息或產品銷售服務,將分散經營的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降低了農民獨闖市場的風險。
3、抓好示范點的建設,突出典型示范帶頭作用。致力于抓好示范點的建設,堅持樹典型、抓示范。通過建立一大批黨員典型示范戶,引導帶動群眾參加實用技術培訓,切實發揮黨員示范戶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建設。農村實用人才在發展生產、帶動群眾致富方面發揮的作用。
一、近年來移民培訓工作情況
(一)培訓內容和方式
從調查的情況看,這幾個縣在移民培訓的內容和方式上具有共同的特點:
(1)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主要是通過這方面的培訓,使移民在農業生產中掌握1-2門符合當地農業主導產業的農業實用技術。武寧縣充分整合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農函大等培訓資源,利用農民學校、產業基地,面向從事種養的移民開展以油茶種植、水果生產、花卉苗木、茶葉低改、水產養殖等為主要內容的實用技術培訓。分宜縣主要開展優質水稻種植,無公害蔬菜種植,西瓜、甜瓜種植,生豬養殖,水產養殖,蜜桔種植等。宜豐縣根據農事季節,開展以特色農業、規模養殖、反季節蔬菜、毛竹豐產技術的培訓。南城縣根據移民區主導發展產業項目,開展南豐蜜桔、麻姑仙棗、水庫養魚、養豬、養雞、池蝶蚌養殖、大棚蔬菜、水稻等種植養殖方面的培訓,同時還編制了一些技術培訓小冊子,送給千家萬戶移民。培訓方式為集中培訓和實地技術指導相結合,實行三種辦班方式:一是聘請有關專家單獨舉辦培訓班;二是與縣農業局、畜牧水產局、專業協會聯合辦班;三是委托鄉(鎮)政府、專業合作社開展培訓。一般為3-5天;授課方式由課堂書面講課和實地實踐講解相結合。
(2)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上猶縣主要采取校企聯動訂單式培訓模式,按照“勞動力輸出基地+培訓基地+勞動力輸入基地”的方式進行,以茶葉種植和加工、農村婦女農家樂烹飪技術、油茶種植技術、臍橙種植管理技術、網箱養魚等開展技能方面的培訓,提高了移民的就業穩定率和就業質量。南城縣與縣勞動就業局舉辦電腦培訓班,委托縣恒豐制衣有限公司、立敏門業公司各舉辦培訓班,并在本企業就業。武寧縣加強與深圳學院、縣職高、江西豐良藝院、縣工業園等培訓機構的合作,以市場為導向,以室內裝飾、工程監理、車身美容、服裝縫紉、電子工程等專業為內容,組織移民參加技能培訓。
(3)自主創業培訓。分宜、上猶縣針對農民轉移合作社自主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農村自主創業者,開展自主創業培訓和專題知識講座,全面提高他們的技術、經營、管理水平,使之成為移民致富的帶頭人。南城、武寧縣根據產業特點,每年組織鄉村組移民干部培訓,聘請有資質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授課,培養從事經營、營銷等農業產業管理的經紀人。宜豐縣聯合縣勞動就業局陽光工程、創業移民培訓、企業崗前培訓,參加農業技術培訓。通過縣城集中培訓、委托技術部門培訓、鄉鎮請有關專家學者講課等方式,培養自主創業帶頭人。
(4)職業學歷教育。主要是對移民新生勞動力參加職業學歷教育的給予一定的學費補助,使其獲得專業資格證書和學歷證書,成為有一技之長的專門人才,為自主創業或勞動就業創造條件。
(二)培訓的對象
主要是根據當地農村勞動力現狀和移民培訓意愿確定對象,組織開展培訓。宜豐縣培訓對象為直補移民勞動力、移民家中新增勞動力。分宜縣實用技術培訓的對象為有勞動能力、不限文化程度和年齡的移民。技能培訓對象主要是初中文化以上,年齡在45歲以下的移民。武寧縣水庫移民培訓對象為,以水庫移民為主和移民安置區和讓遷區的農民為輔相結合為培訓確定對象。上猶縣培訓對象為移民及其家庭成員,能帶動移民發展生產的農村產業發展大戶。南城縣開展培訓的對象主要是鄉、村干部,占參培人員的71%,其他為移民群眾代表,占參培人員的29%。這些人員的年齡均在35-60歲之間。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對象主要為移民群眾,村干部不到10%。在年齡結構方面,前者參培人員45歲以上占90%,其余10名為35-45歲,后者參培人員30歲以上占90%,其余10名為30-35歲。
(三)資金安排和培訓標準
培訓資金主要以縣為單位,由縣按省里下達的結余資金計劃5%安排。由于資金計劃是按人均標準,以各縣移民人數下達。因此,各縣的資金總量不同,所安排的培訓資金量也不相同,但基本適應了各地開展培訓工作的需要。在培訓工作中各地因地制宜確定培訓標準。由于開展培訓的內容不一、形式不同,在培訓的標準上,根據實際自行確定培訓的補助標準。武寧縣培訓補助標準有四種類型:一是職業技能培訓(全脫產學歷制)每人每學年補助1500元;二是進城入廠就業技能培訓每人每天補助200元;三是干部培訓(縣、鄉、村、組移民干部集中縣城培訓或外出考察學習培訓)每人每天培訓補助200~300元;四是農業科技培訓每人每天補助80元。宜豐縣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天100元,每桌80-100元用餐標準,分宜縣培訓補助標準為:實用技術每期每人150元;技能培訓為每期每人600元。上猶縣短期培訓按人均300元經費使用標準編制培訓計劃,職業技能資格等級培訓按1200元標準補助到學員個人。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宣傳了政策,提高了能力。通過開展移民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移民創業培訓和職業教育證書培訓,不僅把黨和政府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懷農民的政策及時傳遞給了廣大移民,而且使移民的農業生產和勞動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分宜縣2010年至2011年安排培訓資金59.5萬元,舉辦培訓班26期,培訓移民1462人,使69.5%的參培者掌握了實用技術,中青年移民群體創業就業率達49.1%。上猶縣開展移民技能培訓班12期。培訓移民321 5人,提高了移民農業生產和自主經營管理水平。宜豐縣累計培訓移民0.4萬人,轉移0.3萬人,轉移率達75%,500多人創辦了各種實業,促進了移民的增收。
二是轉變了觀念,帶動了產業。通過連續幾年移民創業培訓,使廣大移民在思想觀念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認清了“合作才能求發展,抱團才能闖市場”的道理,從而推動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健康發展。宜豐縣移民專業合作社短短不到3年的時間,目前已發展到了8家,提高了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帶動了一方產業發展。該縣潭山鎮中興村主任謝芳華通過培訓,2012年帶領移民在本地發展起了有機產業,引進了種植茭白500畝,今年又輻射周邊村組參與種植,面積發展到了1500畝,實現了規?;洜I,為提高移民的收入打下了基礎。南城縣按照“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組織創建了“南城柑桔協會”、“南城縣洪門庫區板栗協會”等8個農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為移民生產開發提供一系列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解決了移民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類難題。武寧、上猶、分宜縣的移民農業合作組織也得到蓬勃發展,興起了一方產業。
三是培育了骨干,促進了增收。通過組織農業實用技術等移民培訓項目,造就了一大批農村科技骨干,他們不僅成為農業技術推廣員、政策宣講員、而且成為了上連“技術專家”、下連“一線移民”的橋梁紐帶。宜豐縣通過“六大培訓行動”已培育移民輔導員307人,移民技術骨干550人,培訓示范戶782戶,直接帶動培訓移民6497人。武寧縣五年多來,共投入培訓經費356萬元,舉辦移民實用技術培訓班18期,培訓轉移移民近1320人。舉辦農業科技培訓班86期,培訓在家務農移民和農民6880人,實現了外出務工移民有技能、轉得出、穩得住,在家務農移民有特長、興產業,能增收的年度工作目標。移民郭平,24歲,全家五口人,初中畢業后,由于沒有一技之長,難以出外謀生,2007年他在移民培訓基地豐良學院參加室內裝飾工程監理培訓6個月后,經學院介紹,前往廣東韶關擔任室內裝飾工程監理。經過半年的理論與實踐操作,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現在年薪可達40多萬元。
二、當前培訓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培訓的組織方式有待調整。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逐步加快,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逐步減少,且年齡較大。目前,參加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的都是仍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中老年人,而且對象基本固定。隨著年復一年的培訓,移民群眾基本掌握了1 2門種養業常規生產技術,對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從當前培訓工作實際看,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的社會效果在逐步萎縮。據南城縣不完全調查統計,目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移民占移民總人口的45%左右,部分庫區、深山區常住移民不到移民人口的10%。
二是培訓的管理方式有待完善。當前縣級移民機構人員少,項目組織管理任務重,基本不具備直接組織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的條件。每年縣級農業部門都要舉辦幾次大型農業生產技術培訓班,同時還要組織有關專家深入到各鄉(鎮)開展科技指導及示范戶、專業大戶培訓服務,并到生產示范點作現場技術指導。與農業部門相比,移民機構無論從培訓體系、培訓設施還是培訓師資人員等都不具備直接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的主客觀條件。
三是培訓經費使用有待規范。一是補助標準各不相同。從這幾個縣的情況看,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為每天補助80元1D0元不等。技能培訓有按天補助的,也有按期補助的,為200-600不等。證書培訓補助為1200-1500不等。二是經費開支五花八門,技能補助、物化補助、誤工補貼等個人現金支出將越來越多。審計部門在培訓資金使用范圍上,一般只認可餐費、住宿、資料、授課費等項開支。此外,培訓經費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擠占、挪用,用于彌補移民機構工作經費不足的現象。
三、加強和改進移民培訓工作的建議
(一)轉變培訓方式。面對當前和今后農村勞動力轉移不斷加快的新形勢,移民培訓工作的重點和方式要實現三個轉變。即由過去以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為重點,向技能職業教育和學歷證書教育培訓轉變;由對農業生產人員為主體的培訓向移民搬遷安置點和外出務工移民為主要對象的轉變;由移民機構組織直接培訓向做好培訓的宣傳、引導、管理、服務方面轉變。
(二)創新培訓途徑。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發展非農產業是移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特別是現在的移民青年,基本從事非農產業。因此,開展移民技能培訓,是加快移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有效途徑,也是為移民向非農產業轉移,自主創業提供了平臺。要采取鼓勵和引導的方式,指導移民根據自身條件、特長、需要及愛好,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和技能專業。同時,以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為載體,依托農業技術部門,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實用技術方面的培訓,提高培訓學習的效果。
(三)規范管理制度。一是統一培訓補助標準。根據培訓的類別、學時、對象困難程度、確定培訓的補助標準,對所有參加培訓的對象,不重過程,只看結果,移民憑取得的各種職業技能培訓資格證書、學歷證書、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證書和繳納培訓費時的正規發票,到移民管理機構申請培訓補助。二是完善工作考核辦法,制定培訓工作量化考核實施細則,將培訓資金與培訓效果相掛鉤,培訓效果好的多補,差的少補,確保培訓取得實效。三是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建立健全對象認定、證書確認、補助發放、檔案管理工作制度。通過年度考評、檢查培訓工作檔案、抽取培訓補助對象隨機訪問等形式,加強對培訓工作的檢查監督,確保移民培訓落到實處,從而促進移民收入不斷增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農技培訓;種植業;畜牧業;新民鄉
收稿日期:2009-12-07
作者簡介:雷昌林(1967―),男,貴州盤縣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中圖分類號: S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12-0043-02
1 引 言
新民鄉以提高農民技術文化水平為中心,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強化農民技術培訓的質量和水平,在全鄉全面推廣農牧實用技術,發展特色農業,形成“一鄉一特”的局面,使農業向著優質、高產、高效、集約、低耗的方向發展。針對全鄉農民技術文化培訓工作存在的薄弱環節,技術人員把傳授農牧實用技術,變成“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通過全體技術人員的艱辛努力和踏實工作,全鄉農民技術文化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收到了較好效果。
2 農技培訓的目的、內容、方法
2.1 讓每戶有位科技“明白人”
為提高農民技術文化培訓的質量和水平,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并成立了以分管農業的副鄉長任組長,農業、林業、水利、畜牧、煙辦等為成員單位的技術培訓工作小組,常抓此項工作。農業技術推廣站和畜牧站抽調具有較強業務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的3名農藝師和1名畜牧獸醫師,專門負責全鄉范圍內的農民技術文化培訓工作,并針對各村實際,認真編寫培訓計劃,擬訂培訓教案,經領導小組審閱后方可上培訓課。同時還根據各季節特點,有針對性開辦農民技術文化課,結合各種現場培訓會,通過辦高質量、高標準的科技示范樣板點,制作流動科技宣傳欄,播放《21世紀農民致富科技導航系列VCD》光盤,利用星期二、星期四在集貿市場上廣泛宣傳農牧實用技術,做到實施項目范圍內受益農戶基本知曉相關技術要點,每一戶至少有一位科技“明白人”。
2.2 農技培訓的具體內容
2.2.1 種植業
分別在白魚、大坑、雨那等村開展《玉米育苗移栽技術》、《旱地分帶輪作技術》的培訓。在上乍勒、舊屯、俄項井、三官營、林家田等村開展《水稻兩段育秧、拉繩寬窄行栽插技術》、《稻田免耕、稻草全層覆蓋》、《栽培脫毒馬鈴薯技術》的培訓,在小石橋、馬坪地、扒嘎、白魚、雨那等村開展《稻茬雜交油菜育苗免耕栽培技術》、《旱地雜交油菜育苗移栽技術》等培訓。
2.2.2 畜牧業
分別在雨那片進行畜牧業實用技術培訓,如《黃牛的品種改良及飼養管理》、《瘦牛短期育肥技術》、《圈舍改造技術》等培訓,在白馬片進行《母豬的飼養和管理》、《仔豬的飼養和管理》、《快速育肥豬的飼養技術》等培訓,在新民片進行《黃牛常見病及防治技術》、《豬常見病預防及防治技術》培訓,同時結合開展春、秋兩季動物防疫工作,對常見傳染病進行講解和培訓。
2.3 農技培訓的具體做法
根據季節特點,通過舉辦培訓班,先讓村組干部和黨、團員、科技示范戶先培訓學習,再召開現場培訓會,現場操作、臨田測產觀摩、開辦農民技術文化學校,結合掃盲班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通過農業、畜牧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農民技術文化培訓深受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歡迎。
具體采取措施:一是組建科技講師團,中心抽調技術人員組成三個科技講師團,分片包鄉鎮,培訓到村,把技術直接傳授到戶。二是開展專題技術培訓,邀請省、市農業專家對縣、鄉技術干部和鄉鎮科技示范戶進行集中師資培訓。三是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分配技術人員入村到戶,對所包扶的重點科技示范戶進行全年技術培訓與指導。四是按期開展電視專題技術講座。五是編寫《農業技術培訓教材》,印制《玉米、大豆、水稻、馬鈴薯、萬壽菊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和測土配方施肥卡,結合培訓發放到農民手中。六是利用科普大集、科技大蓬車等形式,開展現場咨詢培訓。 為了提高培訓效果,采取多種培訓方式和靈活培訓方法,做到集中培訓與分戶指導相結合,課堂培訓與現場答疑相結合,培訓與座談研討相結合。使廣大農戶通過培訓真正掌握農業新技術。
3 農技培訓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
累計在全鄉17個村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34次,培訓達5260人(次);其中種植業培訓22次,培訓人數達3140人(次);養殖業培訓12人(次),培訓人數達2120人(次),共發放各種技術資料3000余份,基本達到預期的奮斗目標,確保全鄉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主要體現在:
(1)“兩雜”良種推廣率大幅度提高,“兩雜”良種推廣一直是制約新民鄉糧食增產的瓶頸。通過培訓、“兩雜”良種推廣率由80%提高到95%,年均增產糧食達26萬kg。
(2)兩段育秧旱育稀植,寬窄行拉繩栽插由80%提高到100%,年增長糧食達10萬kg。
(3)小麥分帶輪作和玉米綠肥聚壟免耕,由推廣種植面積不到3000畝提高到6000畝,年增長糧食達15萬kg。
(4)稻田免耕稻草全層覆蓋栽培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由1000畝增加到2000畝,有望成為新民鄉農村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
(5)油菜育苗移栽種植,由原來的零星傳統點播,發展到今年在全鄉大面積推廣種植達4500畝,畝產達156kg以上,總產量70.2萬kg,創產值達266.76萬元,如果穩步發展,將成為新民鄉繼烤煙之后的又一支柱產業,為充分利用冬閑田土、增加全鄉農民的經濟收入,將起到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
(6)通過畜牧實用技術的培訓,提高了農民的飼養和管理水平,具備了一定的飼養技能,促進了防疫意識由“要你打,變為我要打”的思想轉變,防疫密度由原來80%提高到90%以上,同時提高了全鄉廣大農民的種草養畜的積極性,累計種植優質牧草近1000畝,從而可提高飼養效率,縮短育肥時間,降低生產成本,最大限度地發揮養殖業增收的潛力,對提高畜牧業產值在農業中的比重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2 培訓中存在的薄弱環節
由于鄉大面廣,給農民技術文化培訓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再加上農民文化水平的差異,新的技術和管理方法還有一個從認識到接受掌握和運用的過程,部分農民對當前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存在觀望的思想,技術人員責任心不夠強等。
4 農技培訓努力方向
4.1 進一步提高培訓認識
站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克服困難,轉變作風,理清培訓思路,有針對性的分期分批開展培訓。
4.2 培訓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
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是落實科技興農方針、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關鍵,創造一些有利條件,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生動活潑的農民培訓活動,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和文化知識水平。
4.3 培訓政策法律,增強法制觀念
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加強,農村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農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農民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利益,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
4.4 培訓現代農藝,掌握實用技術
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政策環境基本合理和穩定的條件下,科技是發展經濟的根本動力。社會在不斷發展,科技在不斷進步,現代農藝和實用技術也在一個不斷更新和升級,因此,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