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7 16:32: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城市發展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生態住宅小區 水環境 垃圾分類 能源利用
住宅小區是人們起居生活最主要的場所。生態住宅小區是目前住宅小區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也是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里的生態是指人與自然、環境間高效、和諧的關系,是指人與自然之間良性的循環,能源與資源的循環利用。其基本要求包括對健康、自然保護、物質循環及生活環境四方面。其中主要包括水環境、生活垃圾、能源利用等幾方面,它們是生態住宅小區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幾方面與人的關系調節的好,可以極大的提高環境質量,美化環境,節約能耗物耗,保護自然。如果忽略和調節不好這些問題,就談不上生態小區,會浪費大量水資源、能耗,對自然環境進而對人類帶來災難。
一、生態住宅小區的水環境和水生態工程的開發與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本、生存之道,是促進和抑制自然、人類生活,生存與生存發展及居住環境的重要生態因子。住宅小區內水環境的生態工程是生態住宅小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水的利用要因地因類制宜,具體貫徹生態工程的整體性、協調性、自生性、再生和良性循環,從給排水工程到生態工程,分質供水、優質優用、抵制雜用,采用各種防滲及節水器具和措施,盡可能提高水的使用效率,給水的開源節流,生活污水和廢水變為中水、凈水和可利用水,雨水變補水,減少市政供水的用量。
1.雨水的利用
雨污分流,雨水盡可能就地收集、凈化及利用,盡量減少不不透水的固化地面面積。我國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較晚,2001年水利部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規范》(SI267-2001)為廣大農村地區雨水利用奠定了基礎,對城市雨水利用的指導性不強。目前,我國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大連、南京等相繼投入研究和應用,在雨水利用方面我們可以借鑒一些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德國90年興起的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是一項綜合性雨水利用技術,此技術利用生態學、工程學、經濟學原理,通過人共設計,依賴水生植物系統或土壤的自然凈化作用,將雨水利用與景觀設計相結合,從而實現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的和諧與統一。
2.生活污水的處理與利用
住宅小區內生活污水就地采用分質分級、多次處理與利用的系統。
2.1生活污水的就地分散、無動力、地埋式沼氣池處理與利用
生態住宅小區規劃建設時,就應該考慮到生活污水的分類問題,盡量做到生活污水(如衛生間沖洗便器及廚房中沖洗粉碎固體有機垃圾的高濃度廢水)與生活廢水(優質雜排水)分管道排放,便于對不同類型的生活污水進行分類、分級處理,替代傳統的化糞池。這樣避免高濃度生活污水被低濃度的生活廢水稀釋,節約污水處理中增加處理設備的容積和投資。污水排入沼氣凈化厭氧發酵,沼氣凈化池能產生一定量沼氣,可用于小區物業管理人員或社區服務人員生活應用。
2.2厭氧處理后生活污水的進一步凈化與利用
凈化后的污水(沼液)可達城鎮污水處理廠我二級排放標準(GB8978-1996),它是一種優質的灌溉用水,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及有益微生物,是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的理想肥料,可直接用于小區內綠化帶灌溉,有條件的也可用于小區外農田、果園、菜地,用于生產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如果因條件所限,不能完全利用處理后的生活污水,也可經過與生活廢水或雨水合并,經小區內人工濕地滲濾系統再進一步凈化,可去除95%以上COD、BOD,90%以上的糞大腸桿菌及大量的氮、磷,可以排入小區景觀水體,通過水生態系統再進一步凈化與利用,經過一系列處理與利用,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提高了排水質量,基本上可以做到零排放。
二、生態住宅小區生活垃圾的處理技術與發展方向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產物。隨著城市人口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產量日益增長,成分也日益復雜,易腐蝕有機物和有害物質含量越來越高,已成為一種“社會公害”。隨著全球性能源和資源危機的出現和加劇,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垃圾是一種“擺錯位置的財富”是一種豐富的再生資源。為了使生活垃圾資源化,實施垃圾分類收集是最基本的措施。
1.小區生活垃圾的構成現狀
近年來,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能源使用也從過去主要以煤為主,逐步過渡到了用燃氣為主。垃圾中的灰渣成分大大降低,住宅小區的生活垃圾中有機類含量超過一半,塑料、玻璃等可回收雜物比例增加,這為垃圾分類與處理提供了有力條件。通過生活垃圾的分類與處理,可以獲取巨大的再生資源。
2.小區生活垃圾的分類與處理
小區內生活垃圾的回收可以分為可降解與不可降解兩種,垃圾中的食物、紙張、草木等為有機物,是可降解的。這類物質可以用做堆肥處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堆肥技術發展很快,特備是在農業為主的地區。堆肥技術是實現城市垃圾資源話、無公害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它不僅可以殺死垃圾中的病原菌,有效處理垃圾中的有機物,而且可生產有機肥料,特別適合農業為主的國家。使用堆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成分,有利于增加農業產量。如采用厭氧發酵,還可收集沼氣作為清潔能源。
對于小區內不能用于堆肥的生活垃圾應區別開來,這類物質中可回收的,如玻璃、金屬等要分檢開來加以利用,其他不可利用的生活垃圾收集后送垃圾廠加以填埋。要教育小區內居民樹立環保意識,努力配合物管部門作好垃圾的分類工作。生態小區內垃圾分類回收與處理可以使垃圾做到合理處理與利用使資源回收充分,處理效率提高,盡可能做到小區生活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
三、生態小區太陽能的利用與開發
進入21世紀,人們更加關注生活質量和環境保護。隨著大氣污染、酸雨、溫室效應的加劇,可再生能源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了保護環境、經濟持續健康的要求。太陽能作為一種潔凈的可再生能源,有著其他能源不可比擬的優越感,我國太陽能源十分豐富。為各種太陽能利用系統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1.太陽能熱水系統
目前,熱水器在我國城市居民生活應用呈上生趨勢,大多數熱水器采用的是燃氣和用電式,這樣勢必增加建筑能耗,并帶來大氣溫室效應和環保問題,而太陽能熱水器具有無污染、經濟、安全、易于安裝等優點。常用的太陽能集熱器有平板式太陽能集熱器、真空管式太陽能集熱器、熱管式真空管太陽能集熱器、悶曬式太陽能集熱器等,我國在真空管式集熱器上開發技術日益成熟,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也較以前有大幅提高,為充分利用太陽能提供了保障。
可以在住宅小區樓頂鋪設大面積真空管式太陽能集熱器,該系統可以供應小區內居民除冬季以外全部利用太陽能提供熱水,供居民淋浴或生活它用。我國許多城市有成功的利用太陽能的經驗。該系統被證明是切實可行的。系統多余部分的熱水可以提供給太陽能空調系統使用。小區內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可以節省大量的電力和燃氣,減少了能耗和廢氣的排放。
2.太陽能空調系統
隨著弗列昂壓縮式制冷機中泄漏的氟利昂對大氣臭氧層破壞越來越大,它將逐漸退出市場,利用水或蒸汽或其他能源驅動的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將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尤其是中央空調方面。太陽能空調系統就是以太陽能系統部分代替常規提供熱源的設備,驅動制冷機來制冷,已達到節約常規能耗、降低系統運行費用的目的。
小區內安裝的中央空調系統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集熱器產生的熱水夏季,可以將集熱器中的熱水儲存在儲熱水箱里,當儲水箱中熱水達到一定值時,進入中央空調系統驅動壓縮機工作,進行制冷,回流水再進入太陽能集熱器加溫。當太陽能不足以提供足夠高溫度的熱水時,可以由輔助的直燃型溴化鋰機組提供冷水,燃燒可以燃燒小區內的沼氣池產生的沼氣,不足部分可以由燃氣公司提供。冬季,同樣是將太陽能集熱器加熱的熱水儲存在儲熱水箱中,當熱水達到一定溫度值時,就由儲熱水箱中直接向各個空調箱提供所需熱水,已達供熱目的。當太陽能不足以提供熱水時,就由輔助的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冷熱水機組直接向空調提供熱水。
關鍵詞:城市規劃; 生態環境; 可持續發展
城市是由復雜的物質及精神要素的發展又促進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而得出的結果。城市規劃的目的是城市資源的合理配置,是城市空間的優化處理,其目的是為城市的合理、健康的發展,為城市綜合效益的增長,為城市運轉效率的提高,也就是為促進及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服務。
一、城市規劃對城市發展的作用
城市規劃是城市為實現一定目標而預先安排的行動步驟并不斷付諸實現的過程,是指導城市發展建設的指導性文件,是城市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
(一) 城市規劃對城市的發展建設具有未來發展的導向性
按照前述規劃定義,城市規劃是預測未來,并通過行動改變和適應未來,達到一定目標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城市規劃的未來導向性意味著:(1)未來目標的制定,任何規劃都是以目標作為未來趨向的;(2)規劃的內容和過程始終是為未來指明方向的,并引導未來規劃行為來實現規劃所確定的目標。
(二)城市規劃引導著城市的發展方向
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分析城市的自然資源、水文、地質、環境容量、區位優勢以及與周邊城鎮的關系等條件,研究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指導方針、戰略目標,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包括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和產業發展方向。
(三)城市規劃塑造出城市的整體形象
在城市規劃中,除了要考慮道路交通、能源通訊、科教文衛體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外,還要規劃城市的人文環境,研究城市整體形象的塑造問題。塑造嶄新的、具有地方特色和個性的現代化城市形象,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增強市民熱愛家鄉、建設家園的凝聚力,擴大城市知名度,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等均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規劃對環境的影響及對策
當前,在我國,由于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城市化問題也日顯嚴峻,同時,我們還不得不面對嚴重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尋找既能保持經濟增長又能不使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的途徑,是刻不容緩的。
(一)合理確定城市的戰略目標和建設步驟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發展手段,是在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中必須采取的有效方法。對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選擇和目標順序應與城市的基礎條件和發展階段相適應。在制定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中,我們首先要對該城市的戰略地位、城市規模、建設前景和發展趨勢有準確的分析和研判,只有定位準確,認識到位,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符合實際而又能付諸實施的城市發展藍圖。
(二)提高對城市規劃的嚴肅性
城市規劃設計和管理人員,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擺脫計劃經濟形成的城市規劃觀念、理論、方法的框束,更新舊觀念,探索新思路,選擇新起點,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預見性,為城市的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依據。
(三)注意研究城市的結構形態和布局的合理性
要根據城市的發展戰略和建設規模,合理確定城市的結構形態,按功能效用的不同,做到分區明確,功能合理,機理協調,同時城市的結構形態和布局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使之有發展的余地。
三、城市規劃面臨的問題及今后的發展方向
城市規劃是城市社會總體價值觀的體現與反映。因此,城市規劃要從社會發展和演變的角度來確定其作用和構成,并有效和有序引導城市建設和發展,推動城市社會前進。在規劃中應時刻關注世界城市發展的經驗與教訓,結合本國國情,強化地區性特點,做出與之相適應的規劃調整。鑒于以上的論述,以下問題需加以研究:
(一)城市規劃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因此在城市規劃中必須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我們不能只謀求經濟盡可能高速增長,而不顧生態環境保護,要實現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協調,必須解剖在城市這個統一體內經濟增長方面所包括的各要素和生態環境方面的各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并在此基礎上,對這個統一體即城市系統進行調控,最終實現整個城市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
(二)地區中城市人口和土地問題
人口持續增長,耕地逐年減少,人均消費不斷提高是三個不可逆轉的國情。目前又正處于兩個轉變之中,就農業本身,保護耕地,核定播種面積,這要求城什用地的擴大要嚴格執行保護耕地的措施。
(三)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和管理者的素質,是建設好有社會主義特色城市的關鍵
我國城鎮建設的速度很快,城鎮面貌的變化也很大,但怎樣使城市的物質和精神文明都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其關鍵在管理者、規劃者的素質和全民現代城市意識的提高。城市景觀的破壞,城市的無序建設,城市綠地的被侵占,城市中過多的建高層,對歷史文化古建筑、古跡的人為破壞等,片面追求所謂的"業績",追求"第一"片面強調"經濟效益"而忽視整體,只看眼前而忽視將來。
四、結語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先期工作,它的成功與否,對城市未來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廣大的城市規劃工作者應從我國目前的實際出發,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當前存在的城市問題,制訂出一套合理的、切實可行的城市規劃方案,這是城市發展中亟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參考文獻:
黃光宇、張繼剛 我國城市管治研究與思考.城市規劃,2000(9).
陳友華、趙民 城市規劃概論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186-189.
郭彥弘 城市規劃概論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關鍵詞:低碳城市;規劃應對全球變暖的氣候變化,建設低碳社會是各國發展的共同目標。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一直通過多種方式致力于低碳社會的建設。中國政府已經將建設低碳社會做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并納入國民經濟發展戰略。而城市作為公共設施、社會經濟活動、建筑物等都比較集中的聚集地,是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源頭集中區域,是實現控制碳排放的關鍵。根據《中國城市化戰略的低碳之路》報告,全國城市的碳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城市規劃正是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現實和潛力,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協調空間布局等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從而以最小的社會資源代價獲取低碳發展目標。因此,規劃建設低碳生態城市,讓低碳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始終,成為建設低碳社會的重要構成部分。
1低碳城市的內涵
低碳城市的內涵是與低碳經濟的概念密切相連的。按照英國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提出的, 低碳經濟就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 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 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也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 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國內學者也從不同的方面對低碳經濟提出了一些看法,如潘家華研究員認為, 低碳經濟( 發展) , 重點在低碳, 目的在發展, 是要尋求全球水平、長時間尺度的發展。付允、馬永歡等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論證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發展方向、發展方式和發展方法, 即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 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 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對于低碳城市的內涵,
因此,正如學者們對于低碳經濟有不同的表述,對于低碳城市的內涵也有許多一些定義。有學者認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經濟, 包括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 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系。還有學者認為, 低碳城市發展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 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水平。也有其他學者認為,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一般認為低碳城市是在城市空間內發展低碳經濟, 最大限度減少城市溫室氣體的排放。低碳城市就是通過在城市發展低碳經濟,創新低碳技術, 改變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減少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徹底擺脫以往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社會經濟運行模式,形成結構優化、循環利用、節能高效的經濟體系, 以及健康、節約、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最終實現城市的清潔發展、高效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2當前城市規劃的主要不足
2.1城市規劃中缺乏生態環保意識
評價一個城市規劃是否合理的重要要素是是否具有生態環保意識。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城市規劃過份注重社會經濟效應,卻忽視了對城市的生態環境保護。盡管國家對城市規劃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如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等,并要求對城市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編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這些法律法規并沒有在城市規劃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由于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中國城市長期實施的是一種“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城市發展導致的污染物的高排放,使得城市賴以存在的自然生態環境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激增,人民生活水品平的提高和消費的升級,都給原本越緊的城市資源、環境供給帶來更大的壓力。據環境部門監測的數據,全國城鎮每天至少有1億噸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全國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質受到污染,全國1/3的水體不適于魚類生存,1/4的水體不適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50%的城鎮水源不符合飲用水標準,40%的水源已不能飲用,南方城市總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2.2城市規劃中缺乏公眾利益訴求
當前,我國城市規劃的編制主要是體現了政府部門的意志,并沒有充分反映公眾的訴求,也沒有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才智。這造成了當前城市規劃中出現了諸多的弊端,突出表現為:1)城市規劃對城市發展的調控作用已經減弱。許多城市規劃缺乏延續性和嚴肅性,一方面,城市規劃可能隨著政府主管領導的變動而變動;另一方面,有些城市規劃的實施進程又滯后于規劃的期限。2)歷史文化建筑等受到嚴重破壞。為了經濟利益,一些城市規劃沒有考慮歷史文化的保持,使一些城市的歷史建筑、城市風貌遭受了滅絕性的毀壞。3)城市生態受到破壞,環境污染加劇。比如城市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導致地下水源受到嚴重污染,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4)城市建設風格雷同且不環保。比如大廣場、寬馬路、豪華辦公樓、歐化建筑等現象在全國多或多或少涌現,這些建筑并不一定環保低碳。
3低碳城市規劃的實施
(1)倡導低碳城市理念及低碳城市規劃定位。我們應該積極倡導低碳城市理念,并將這種理念貫徹到實際的城市規劃當中; 國家倡導整個社會從追求直接的近期的經濟利益轉向追求間接地長期利益,使人們向可持續發展思想進行轉變,以改變壞的消費方式,從而保障城市生態系統的運行。同時,低碳約束要求有一個具體的低碳城市的規劃定位。低碳城市規劃定位應該體現循環發展、生態的思想,設計出合理的用地分區和公共設施布建原則,有目的限制高耗能產業的用地規模。制定合理的產業指導原則,促進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和低碳城市的形成。
(2)制定低碳城市規劃評價指標體系。應全面、系統地理解社會、經濟和生態間的相互關系,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用它來衡量城市生態規劃態勢,并在此評價指標體系下編制低碳城市規劃制度;并采用這些指標體系對各城市的低碳規劃進行測評,以促進低碳城市的群體出現。
(3)低碳城市規劃中要體現綠色城市、節約型城市的特色。低碳城市規劃中要充分利用街道,使之可以消解城市廢棄物等,使之在維護生態環境安全方面起到主干作用。城市綠化用植物選擇要盡量選用本土的物種,此外還要有耐旱及抗病蟲等性能的植物。要樹立節約觀念,并融入城市規劃中去;要從法規上完善對于城市規劃的監督,要最大限度地進行能源循環利用,達到清潔生產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研究區概況
本研究區范圍包括岳陽、常德、益陽三市全部范圍以及長沙望城區,共25個縣(市/區)。該區域是湖南省地勢最低平地帶,為一稍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平面輪廓則略呈南北短、東西長的四邊形,全區國土面積4.63萬km2,人口1602萬人。
2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的理論依據和基本原則
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決定了其支撐理論的多樣性??沙掷m發展理論、地域分異理論、區域經濟系統的協同理論、勞動地域分工理論、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等構成了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研究的基礎理論。分區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主導功能原則、區域相似性與分異原則、生態與經濟統一的原則、特殊生態服務功能區優先發展和保護原則、行政區相對完整性原則。
3生態經濟功能分區和分區概述
參考已有研究成果[4-9],根據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的理論依據和分區原則,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功能區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體系由31個指標組成。見表1。采用聚類分析法和專家評議法相結合的方法對洞庭湖區進行生態經濟功能分區,詳見技術路線圖。將聚類分析的結果(圖1)作為功能區劃分的基本依據,綜合考慮水熱組合、地形地貌、區位條件等因素的作用、各區縣區域發展戰略等制度安排,并結合專家評議結果,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分區單位,進行區域類比,以調整、確定分區界線。將洞庭湖區劃分為4個功能區類型:I湖堤保護區、II農業功能區、III集約開發區、IV生態涵養區,詳見下圖及表2。
3.1湖堤保護區該區包括沅江市、岳陽縣、湘陰縣、南縣、漢壽縣,共5個縣(市、區),面積為9899.13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21.41%。該區是濕地資源的集中區域,灘涂沼澤面積占到該區國土面積的12.25%,占到洞庭湖區灘涂沼澤面積的69.48%。涵蓋了洞庭湖水域的主要部分,水域面積占到該區國土面積的37.26%。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大,為4180km2,占到該區國土面積的42.22%,占洞庭湖區中自然保護區面積的2/3。功能定位:該區域主要承擔維護生態系統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調蓄滯洪等功能。同時也是維持生態平衡(包括調節大氣組分、凈化和提供候鳥棲息地)、文化科研和休閑娛樂的重要區域。發展方向:①改善湖體水質,嚴格防治污染,禁止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建設。②調蓄洪水。嚴禁圍墾湖泊、濕地,禁止在蓄滯洪區建設與行洪泄洪無關的工程設施,鞏固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成果,增強調洪蓄洪能力。引導蓄滯洪區內人口向外轉移。③保護濕地資源。禁圖1洞庭湖區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系統聚類譜系圖止侵占濕地進行生產性開發,規范保護區過渡區域的開發建設行為,努力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為水生生物和濕地生物創造一個良好的棲息地。④合理利用濕地景觀資源,發展濕地生態旅游休閑產業。
3.2農業功能區該區包括臨湘市、鼎城區、安鄉縣、君山區、澧縣、臨澧縣、華容縣、資陽區,共8個縣(市、區),面積約11328.96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24.50%。該區耕地資源豐富,面積達4221.91km2,占到本區國土面積的37.26%。農作物播種面積為99.48萬hm2,占洞庭湖區農作物播種面積的87.81%。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3562678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218890萬元,兩者分別占洞庭湖區全區的三分之一以上。功能定位:以提供農產品為主,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區域,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畜牧業生產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區,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區。發展方向:①大力發展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的現代農業,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產業化水平、物資裝備水平、支撐服務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產品供給和食品安全。②加強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推進連片標準良田建設,穩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③提升農業規?;剑龑瀯莺吞厣r產品適度集中發展,構建區域化、規?;?、集約化、標準化的農業生產格局,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④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有機農業綜合示范區建設,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開發力度。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和監測,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完善農產品檢驗監測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⑤統籌考慮人口遷移、適度集中、集約布局等因素,加快農村居民點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支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第三產業,拓展農村就業和增收空間。
3.3集約開發區區包括岳陽樓區、武陵區、津市、云溪區、望城區、赫山區、汨羅市,共7個縣(市、區),面積約5478.14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11.85%。本區城市化水平較高,達到了65%。人口集聚,人口密度為715人/km2。城鎮工礦用地面積占到本區國土面積的4.66%,占到洞庭湖區城鎮工礦用地面積的40.0%。城鎮從業人口比重較大,達24.81%。單位土地面積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4.07萬元/hm2、8.60萬元/hm2。功能定位:適度拓展產業空間,擴大人居和生態空間,在優化結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重點支持要素集聚、土地集約、人口集中,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成為洞庭湖區的經濟和人口的密集地區,構建綠色相連、疏密相間、山水城林相融的生態格局,打造宜居城市。發展方向:①合理發展城市,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注重產業的多元化和結構平衡,參照城市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合理布局城市產業,進行密度、強度和風格控制,提高城鎮規劃建設水平。②充分發揮增長極的輻射作用,帶動整個湖區經濟發展。走低耗高效的資源節約型、內涵提高型的發展道路。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環保產業、綠色產業,延長產業鏈,以提高質量效益。③加快產業發展。堅持做大產業、做強企業、做優品牌,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強產業配套能力,促進產業集群。④以現代工業、現代物流、現代旅游發展方向,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發展金融保險業、信息咨詢服務業、計算機應用業、社區服務業等為主的新興行業,成為真正帶動湖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3.4生態涵養區該區包括安化縣、平江縣、石門縣、桃江縣、桃源縣,共5個縣(市、區),面積約19540.19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42.25%。該區以丘陵地貌為主,森林覆蓋率較高,達到了70.73%。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水土流失嚴重,達49.697萬hm2,占洞庭湖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4.20%。功能定位:洞庭湖區綠色屏障和水資源涵養保障區。發展方向:①涵養水源。加強植樹造林和森林管護,穩定森林覆蓋,提高森林質量。提高區域水源涵養生態功能,有效控制山洪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②保持水土。實施水土流失預防監控和生態修復工程,加強流域綜合治理,營造水土保持林,禁止毀林開荒,推行節水灌溉,適度發展旱作農業,限制陡坡墾殖,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加大工礦區環境整治修復力度,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增強區域水土保持能力。③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生態走廊和野生動物棲息地,促進自然生態系統恢復,保持野生動植物物種和種群平衡,實現野生動植物資源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④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資源開采、農林產品生產加工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適宜產業。⑤構建生態廊道,提升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創新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4結語
摘要:在主體功能區建設的浪潮下,傳統行政區劃的剛性約束必然被打破?;诓煌δ軈^建設的需要,傳統區域公共管理模式也必然需要作出調整。筆者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為藍本,通過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主體功能區戰略的解析,提出北部灣經濟區區域公共管理面臨的新問題和挑戰,并對如何應對作出展望。
關鍵詞 :主體功能區;區域公共管理;問題與挑戰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成立于2006 年,包括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轄區,以及崇左和玉林兩個物流中心。2008年2月,國家正式批準《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北部灣經濟區正式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自此,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進入一個全新時期。
2011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了我國首個全國性的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為《全國規劃》)[1]?!度珖巹潯穼V西北部灣地區確定為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并將其功能定位為我國面向東盟開放的門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沿和橋頭堡,區域商貿基地、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主體功能區戰略
全國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大背景下,廣西壯族自治區相關部門對與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關的土地資源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開發潛力等因素進行研究分析,并依據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信息數據庫,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在《規劃》中,廣西主體功能區由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及禁止開發區所構成。其中重點開發區包括兩個層面,一部分是《全國規劃》中已經規劃定屬于重點開發區,另一部分是省級重點開發區。其中作為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包括“南北欽防”四市的13個主城區,以及下轄的靈山、橫縣、合浦、東興4個縣(市),土地面積2.5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區面積的12.1%。北部灣經濟區所轄區中除了有重點開發區之外,還有其他的主體功能區劃,只不過有些地域界限還比較模糊,本文將相關北部灣經濟區內相關主體功能區劃歸納為下表:
由上表可得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主體功能區戰略,由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所構成,其中重點開發區是主體部分,限制開發區為區域性的,禁止開發區在重點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之間呈點狀分布。三者互為補充,協調發展。
《規劃》在劃定區主體功能區區劃范圍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區劃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進行了明確。其中重點開發“十三區+四縣”定位為我國面向東盟國家開放的重要門戶,中國—東盟區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我國沿海發展新增長極、重要的國際經濟合作區。發展方向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明確:一是在城市建設上,構建以南寧為中心的、濱海至南寧為主軸、綜合運輸通道為紐帶的北部灣城市群;[2]二是在產業結構和布局上,構筑石化、造紙、能源、有色金屬、船舶、海洋、旅游、現代服務、高新技術以及文化等產業為代表的優勢產業體系,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三是在區域公共基礎建設上,完善區域內基礎交通運輸體系,加強港口建設,提升出海出省出邊大通道,加快形成以南寧為中心、通往周邊各省市和東盟國家的快速運輸交通體系。四是在區域公共服務上,放開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戶籍限制,在住房、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基礎公共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改善外來人員的生存環境,吸引外來人才的加入,加快以南寧為中心的大城市群形成。
對于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而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上要求相對單一些,限制開發區中的農產品主產區主要功能定位即是建設成為區域農產品主要生產基地,為區域提供大量優質農產品。其發展方向自然也就在于依托農業資源優勢,發展優質生態農業,引進先進農業科技,促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產業化方向的發展,加快把武鳴、賓陽、浦北、隆安四縣建設成為北部灣城市群可以依賴的菜籃子乃至西南內陸有重大影響的農業示范基地。限制開發區中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功能定位為保護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的重要區域,保障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主要發展方向在于以保護環境和提供生態產品為前提,對區域內人口實行有序轉移,因地制宜進行保護性開發,適量適度發展與生態旅游相關的服務性產業。重要能源和礦產區域可實行適度的點狀開發,但相關生態保護修復措施必須同步。北部灣經濟區內的禁止開發區主要是成點狀分布的生態公益林、水源保護區、紅樹林、珊瑚礁、沿海濕地以及四明山等生態林區,其主體功能定位為保護自然文化資源、珍稀動植物基因資源,確保區域生態環境健康協調。其發展方向的核心即管制、保護、修復,對區域內的人類活動進行有效有序的轉移。
二、基于主體功能區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公共管理分析
主體功能區的規劃打破了北部灣經濟區傳統行政區劃界限的剛性約束。基于不同的主體功能建設的需要,《規劃》對北部灣經濟區的相關行政區進行了新的功能定位,使得北部灣經濟區的功能結構更為合理,而具體相關行政區的功能定位更為明晰且具有針對性。這一新的變化,也為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背景和發展要求。
北部灣經濟區本就是一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概念,且成立時間不長,一體化程度不高,在區域公共管理上本就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區域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區域公共產品不同于一般的公共產品,它不僅具有一般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而且因為供給與需求主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得它一般處于某種利益博弈關系之中,[3] 故而區域公共產品的供給需要更為靈活的集體協調行動機制。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成立時間短,各個行政區的磨合還不夠,還未能形成很好的聯動性的區域公共產品供給機制,以致供給不足。如北海、欽州、防城港的近海污染治理問題,由于沒有合理的協作機制,近海污染屢治難成。
二是產業同構化現象嚴重,分工不均。區域內各個行政區都不愿放棄或調整既有產業所帶來的利益,且出于爭奪利益不惜跟風建設。如此一來二往,各地產業布局難免趨于雷同,這也就導致產業同構化。例如,北海、欽州、防城港都是海港城市,按照區域一體的發展理念,三地應該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各有突出地進行產業布局,但事實并非如此。如石油化工項目和林漿紙一體化項目,都是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市在各自轄區內不惜余力打造的招牌產業,未見合作反倒是大有一比高下之勢。
三是各地方政府對區域公共管理模式的認知不足。北部灣經濟區是一個以經濟區域一體化為前提的概念,它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組織并不具有多大行政權威,更多是充當一種居中協調的角色,這種中間人角色的公共管理模式,久而久之易被各地方政府當作一個擺設。加之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建設缺位,各地方政府對區域公共管理模式及理念沒有強化的動力,最終區域公共管理對于他們而言更多的是個口號。
主體功能區建設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必由之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了區域內空間開發的戰略目標,勾畫出了區域內產業經濟空間布局,明確了各縣市的功能定位。在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大背景下,看北部灣經濟區的公共管理發展,既要看到其挑戰也要看到機遇。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土空間利用重構和區域一體化發展這兩者之間尋找到有利于全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對本就存在短板的北部灣經濟區公共管理而言,在進一步推進區域一體化的同時,搞好主體功能區建設本身就是一個挑戰。主體功能區建設為北部灣經濟區帶來的新問題和挑戰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主體功能區建設要求區域公共管理要有更高程度的協調性。主體功能區建設追求資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動和有序共享,破除傳統行政區劃剛性約束所導致的地方保護主義等區域間的壁壘,在區域公共問題的處理上實現有效的跨界合作。而要實現這些必然也就要求原有的區域公共管理具有更高程度的合作與協調。
二是主體功能區建設要求北部灣經濟區內的公共產品供給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要有大幅的提高。北部灣經濟區內國家重點開發區域占據主體部分,致力于建設北部灣城市群,發展方向在于建設成為人口聚集度高、經濟規模大、具有現代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城市群。這一目標的實現首先要求的就是區域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創新同步。
三是主體功能區建設要求避免同質化政府與異質化區域的沖突。對于北部灣經濟區而言,其轄區內的各地方行政區是同質的行政區單元,中央及自治區政府賦予所有行政區發展經濟的任務,并用統一的GDP指標衡量不同行政區的發展,用GDP和經濟增長速度作為考核政府官員的主要指標。[4]主體功能區建設依據不同區域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環境資源承載能力以及資源稟賦的不同,將不同的行政區作為異質化區域對待,并對不同的行政區進行不同的功能定位,采取不同的區域政策及以不同的評價指標對不同區域的發展進行評價。如南寧的六區及所轄的橫縣為重點開發區,而轄區內的武鳴、賓陽、隆安三縣屬于限制開發區中的主要農產品區生產區,上林、馬山兩縣為限制開發區中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南寧市政府作為這些轄區的上級行政單位對這些區域的發展作出評價應制定不同的評價指標,六區和橫縣為國家重點開發區應當側重于經濟規模、人口聚集度、產業布局等方面,武鳴、賓陽、隆安作為主要農產品生產區當側重于農產品的生產建設上,而上林、馬山則應注重于植被保護、森林面積等方面。
四是主體功能區建設要求在利益博弈中,地方利益必要性地讓步于區域整體利益。主體功能區建設對國土空間開發的調整和重構,是從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大局出發,強調的是空間整體效率最大化和區域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而這就需要對區域內利益做一次重新分配和調整,調整也就會意味著要打破原有的既得利益格局。如上林和馬山兩縣原就著北部灣經濟區發展勢頭,都有很高的發展經濟、引進大規模工業發展的積極性,而在主體功能區規劃劃定其主體功能后,其發展方向在于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不宜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
五是傳統路徑依賴與主體功能區建設的沖突。路徑依賴是指經濟、技術、社會等系統一旦進入某個路徑(不論好壞),就會在慣性的作用下不斷自我強化,并鎖定在這一特有路徑上。[5] 北部灣經濟區成立已有六年之久,區域內公共管理相關之制度建設也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在慣性的作用下業已成型區域公共管理方式和理念,在區域內已經得到一定的強化,尤其是在既得利益的驅使下,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
主體功能區建設在諸多方面給北部灣經濟區公共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挑戰總是與機遇并存。筆者認為,北部灣經濟區的主體功能區建設對于其還比較青澀有待成長的區域公共管理來說,也將是一個難得機遇。對北部灣經濟區公共管理短板的研究,在學界已有不少,諸如區域協調不力問題、產業布局雷同問題、區域環境治理問題等等,都已經成為制約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頑疾。雖然區域內各政府都想解決,但鑒于行政區劃的約束以及相關利益的沖突,最終總是不易解決甚至是退而不想解決。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出臺,從國家政策的層面針對不同區域的區域差異,規劃各區域的功能定位,明確了各行政區的發展方向。這無疑是給了改變原區域公共管理困境一個破舊立新的良機。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鉗制下,各行政區根據自身情況及規劃的功能定位,搞好本行政區內的主體功能區建設。在各自的行政區內,根據功能定位合理規劃發展產業布局。再者因為不同行政區域的功能定位不同,發展方向不同。最后為社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也不同,如此基于市場供求需要,各不同功能區間的合作也就有了互通有無的良好基礎。例如“南北欽防”的主城區都定位為重點開發區,南寧的武鳴、隆安、賓陽三縣以及欽州的浦北縣定位為限制開發區的農產品主產區,且這四縣成點狀分布在“南北欽防”四大城市周邊,如此四縣所產農產品可以有效供給四大城市的需求,四大城市也可為農產品主產區的發展提供技術和資金上的支持。這種基于市場機制的互通有無對于區域間的公共管理將是很大的推動力量。故主體功能區建設對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區域公共管理也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機遇。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EB/OL].gov.cn/zwgk/2011/06/08/content1879180.htm.
[2] 宋春風.桂在轉變:更優更綠更美更平衡[N].廣西日報,2012/12/11(1).
[3] 陳文理.區域公共產品的界定及分類模型[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5(4).
關鍵詞:城市生態;園林綠化;綠化規劃;生態景觀效果。
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type afforest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urban greening, reflect city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ign of the life of citizens to improve bad border quality,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eople is very important. City planning, must be on the basis of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benefi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bad border, maintain and keep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c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create rich ecological landscape effect.
Keywords: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Greening plan; Ecological landscape effect.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 言
城市生態式綠化是城市綠化的發展方向,是體現城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對提高市民生活壞境質量,增進市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城市綠化規劃,必須以城市生態系統為基礎,注重生態效益.建立在科學的生態觀和世界觀的基礎上,認真領會生態學原理,把生態效益的創造過程、生態容量的提升過程、生態系統的循環再生過程、高效和諧運轉過程、生物多樣性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過程等自然生態學的規律或過程、通過筑山、理水、構物、綠化等傳統手法,以及各種設計技巧,把生命色彩季節變換的規律表達出來。使園林設計的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實現自然的“理性回歸”。園林設計應該是生態學高效和諧理念的規劃設計與建設的具體表達,無論是“人化自然還是自然人化”,都將是人與自然的高效和諧生態關系。
一、筑山、理水、構物、綠化等傳統手法
“筑山”在現代多學科的交叉作業下,把握住山的生態和諧的脈搏,創造高效和諧的人間“蓬萊”之山。關鍵是將自然之山“著意”人化,在生態環境容量之內建設基礎設施,適當分割空間,使之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效益生產以及人們休閑娛樂的一個絕好去處。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在生態學上具有強烈的親水性。“理水”中有理靜和理動兩種方式。靜水追求的碧波靜潭、環城繞屋、倒影成趣、和風細浪,既能夠使園林寧靜安逸,又能對核心區起安全保護之功用。動水有自然小溪、自然水流、高速噴泉、落差瀑布等類型。園林設計的作品不僅僅為人們提供感官上的藝術享受和舒適的日常生活,還能夠通過增加水面調節氣候,揚起水花制造水霧,降低空氣中的粉塵,增加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因此,生態學中單位體積空氣中的濕度指標、負離子含量指標、平均日極端溫度指標、執照系數、水面積比例指標、水體的熱容量調節指標、污水處理及循環利用指標、泵水的能量消耗指標及其成本效益核算指標等,均可以為使用各種園林設計的手法,元素、構件、規模時間、空間組合等操作的規劃設計方案提供優劣好壞的科學評價標準。在園林設計中從生態因素方面對水的處理一般集中在水質、地表水循環、兩水收集、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水的動態流動以及水資源的節約利用等方面。充分利用濕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質的自然凈化能力凈化污水,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大型植物生長,增加綠化面積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態壞境的建設。
園林設計中大量建設亭、臺、樓、閣、水榭、路、橋及園林小品等景觀構物和園林建筑物。在基礎上增加了生物多樣性指數、景觀多樣性指數、生態容量、生態效益及無廢無污高效和諧、合理的能耗、物耗等生態學指標中的評估,并使“物構”的創意更加深化,更加在理性回歸自然中增加人類生活、工作、游憩所需要的住、停、觀、樂、品、思的點綴、點化之物,通過改造以自然為全景的景區及增加其種植量、形狀、顏色、結構及功能的構筑物來表達出來,并希望引起游人的理解、欣賞和共鳴。
隨著多科學的新理念,多科技向園林設計的嫁接移植和引進,特別是在生態科學的不斷滲透下,傳統園林中的“綠化”開始向“綠色化”或“生態化”的新理念轉換。即綠化不僅包括傳統的花卉樹木種植,還包括將生態學中高效和諧、無廢無污、循環再生、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筑山、理水、構物、綠化的手法表達出來。植物配置向生態化、景觀化、功能化、功能化發展方向,保持物種多樣性,模擬自然群落結構。
園林的生態化及生態園林建設已成為園林設計與建設的大趨勢,傳統的造園構景“因地制宜、順應自然、山水開合、動靜對比、虛實相濟、藏露抑揚”的理念和手法如果進一步融合生態學的“綠色”理念,將會使園林設計理論和實踐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和新的發展階段,存在于可持續發展的綠地景觀生態系統中,讓人們生活在近自然的環境中,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宜居的生態型。
二、園林綠化對策及建議
今后一段時期,城市綠化工作的重點是,按照“山、水、園、林、城”
綜合配套和“城在林中、園在城中”的要求,著力抓好普遍綠化,采取有效手段,促進綠化上檔次,綠化上水平,公共綠地上規模,切實加快老城區綠化改造步伐,抓好城市進出口路、城市防護林與隔離帶的建設,加強城區內山體、水體的保護,搞好現有水體的環境整治,有計劃、有步驟地快速推進城市綠化工作,盡早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點、線、面相結合,喬灌木和花草合理搭配的綠化體系。
合理進行規劃,根據國家綠地規劃要求,借鑒國外城市綠化成功經驗,改變過去那種用綠化點綴城市,見縫插針、小打小鬧的城市綠化模式,著重于整體城市大環境建設和整體規劃,在結合大規模市政建設和舊城區改造的同時,同步進行高質量,高標準的園林城市。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的過程就是把園林規劃設計者的設計意圖轉化為具體園林景觀的過程。所以在施工過程中,為了達到設計人員預想綠化工程完成后所要達
成的效果,就必須深刻領會設計人員的設計意圖,并嚴格按施工圖進行綠化施工.
參考文獻
(1)徐敏,姜衛兵.景觀生態居住區的環境綠化建設.藍天園林雜志.2004年.
關鍵詞:低碳城市;規劃內涵;實施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暖的一項重要的項目,低碳社會的建設已逐漸成為全世界各國發展中的一個共同目標。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繼續加快發展增強經濟的同時也一直努力的用多種方式來進行低碳社會的建設。我國已經將低碳社會建設上升到國家的發展戰略層次,納入國民經濟發展戰略之中。城市作為社會經濟活動、建筑物、公共設施等都比較密集的地區,是我國二氧化碳及其他氣體排放的源頭集中區,也是我們能夠實現碳排放控制的關鍵。根據《中國城市化戰略的低碳之路》報告,在我國全部的碳排放量中,城市的碳排放量占總量一半以上。城市規劃就是需要從區域經濟的發展現實和潛力出發,合理確定城市的規模、性質和發展方向,合理、集約的利用土地,統籌協調空間布局,實現各類社會資源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低碳發展的目標。所以,我們在進行低碳城市規劃建設的時候,要把低碳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始終,讓其成為低碳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低碳城市內涵
低碳城市內涵與低碳經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按照英國最早在2003年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所提出來的概念,低碳經濟就是通過更少的環境污染和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來實現更大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我們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和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的機會和途徑,其為應用、發展和輸出先進技術提供了更好的機會,也為整個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商機和就業機會。國內的一些學者也從不同方面對低碳經濟提出了一些說法,如潘家華認為,低碳經濟的發展重點是低碳,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需要我們尋求全球水平、長時間的發展。馬永歡、付允等也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論證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未來發展方式、發展方向和發展方法,即低碳發展是我們的發展方向,節能減排是我們的發展方式,充分利用碳中和技術作為方法。
對于低碳城市內涵而言,正如專家學者對低碳經濟的不同表述,對低碳城市內涵也有不同的定義。有的專家學者認為,低碳城市就是我們在城市中進行低碳經濟發展,包括低碳消費和低碳生產,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一種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系。也有的專家學者認為,低碳城市發展是在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做到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小化處理。其他的如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公眾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在社會管理上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通常認為,低碳城市是在城市空間內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過在發展低碳經濟,不斷地創新低碳技術,改變群眾的生活方式,徹底擺脫大量消費、大量生產和大量廢棄的社會經濟運行模式,不斷優化結構、循環利用各類資源、創建節能高效的經濟體系,最終形成一種節約、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實現城市的高效發展、清潔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
二、低碳城市規劃不足
1、生態環保意識的缺乏
作為一項對城市規劃合理與否評價的重要指標,生態環保意識的直接體現著整個社會對低碳的認識度和積極性。然而,由于歷史及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我國的城市規劃往往是更加注重規劃的社會經濟效應,而忽視對城市的生態環境方面的保護。雖然我國在城市規劃方面對生態環境保護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如水土保持法、環境保護法等,也對城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進行評估,編制水土保持方案,但是,在我們進行實際的操作中,種種法律法規并沒有在城市規劃中得到很好的體現。由于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缺乏,我國的城市增長更多的是采取一種“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城市發展造成污染物的高排放,而這些又讓城市賴以存在的自然生態環境面臨著更加嚴重的威脅。城市化的不斷提速、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品平的持續提高和消費的升級,這些都給原本緊張的城市資源、環境帶來著更大的壓力。據環境部門監測數據顯示,我國城鎮每天至少有1億噸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各江河湖海中,全國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質受到污染,有1/3的水體不適于魚類生存,1/4的水體不適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嚴重污染,50%的城鎮水源達不到飲用水標準,40%的水已不能飲用,南方城市60%-70%的缺水量由水源污染造成。
2、公眾利益訴求的缺失
在當前我國的城市規劃編制中,主要是體現著政府規劃部門的意志,社會公眾的利益訴求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社會各界的才智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樣就造成城市規劃中出現了諸多問題:1、城市規劃對城市發展的調控作用逐漸減弱,許多城市的規劃嚴重缺乏嚴肅性和延續性。一方面,城市規劃隨政府主管領導的變動而不斷變動,而在另一方面,有些城市規劃實施進程又明顯滯后于規劃的期限;2、歷史文化建筑受到毀滅性的破壞。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一些城市規劃不考慮城市歷史文化的保持,造成了一些城市的歷史建筑、城市風貌受到大規模的毀壞;3、環境污染加劇,城市生態受到破壞。大量城市污水未經處理就遭直接排放,地下水源被嚴重污染,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4、城市各類建設風格大量雷同且不環保。寬馬路、大廣場、歐化建筑、豪華辦公樓等問題在全國頻繁的出現,而這些建筑往往不能做到低碳環保。
三、做好低碳城市規劃
1、倡導低碳城市理念及低碳城市規劃定位
我們需要在社會公眾中積極倡導低碳城市理念,將這種理念貫徹到實際的城市規劃當中。要積極地倡導整個社會從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轉而追求更加長遠的發展,讓人們的思想向可持續發展思想方向進行轉變,改變原有的鋪張浪費的消費方式,保障城市生態系統運行。同時,低碳約束要求城市需具有一個明確的低碳城市規劃定位。應體現循環發展、生態的思想,做好用地分區和公共設施布建的合理設計,有目的地限制高耗能產業用地。制定合理產業指導原則,促進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形成低碳城市。
制定低碳城市規劃評價指標體系
全面、系統地理解經濟、社會、生態間的關系,科學的制定各類評價指標,用它來衡量城市生態規劃態勢。在各類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下,做好低碳城市規劃的制度建設,用這些指標體系對城市低碳規劃進行測評,促進低碳城市發展。
低碳城市規劃需體現綠色城市、節約型城市特色
低碳城市規劃要利用好各街道,讓其成為消解城市廢棄物、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主力軍。城市綠化用植物盡量選擇本土物種,還要選擇一些耐旱、抗病蟲的植物。樹立節約觀念,讓其融入到城市規劃中來。從法規上完善對城市規劃的監督,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各類能源資源,實現清潔生產。
四、結論
從區域經濟發展出發,合理確定低碳城市規劃的各項內容,統籌協調、綜合部署,爭取能夠通過這樣一種環保的規劃方式來實現低碳發展的目標。低碳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始終,成為低碳社會建設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