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6 17:08: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產業融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發展經濟是各地政府的職責之所在系,也是本區域之中所有人應負的責任,因此,政府和本區域之中所有人均應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全力積極維護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文化上的傳承。這樣一來,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實現本地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這是各級政府所應承擔的重要責任之一。對于諸多農村地區來說,其區域之內特色文化產業往往積淀相當深厚,文化產業傳承的任務極為艱巨。要相積極傳承特色化文化,不僅要注重于保護,而且還應當對特色文化產業資源實施更為合理的開發與利用。依賴于市場化的運作與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積極做大與做強我國的農村文化產業。如此才能為文化產業之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有鑒于此,各地方政府均應在保護與傳承文化產業經濟責任意識的帶動下,全力支持與引導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經濟取得新的發展。
2.出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以提升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農村文化產業所具備的獨特競爭優勢就在于特色化。在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應當致力于發揮特色,展現出優勢,這就無法離開政府的積極指導與規劃。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性支持能創設出一流的農村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情境,從而營造出肥沃土壤,落實文化產業經濟今后發展的趨向,提升文化產業所具有的凝聚力。各級地方政府在當地農村文化產業經濟發展中應當著力體現出規劃、引導以及管理等各項職能。要在實施充分調查與科學研判的基礎上,全面掌握我國農村特色文化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依據我國目前的產業政策,依據本區域的特點以及優勢,健全完善符合當地農村實際的農村文化產發展規劃,積極推動特色化文化產業的發展。在規劃中要做到以綠色文化產業觀為主導,積極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經濟實現進一步發展。
3.推動產品和經營模式創新以提升農村文化產業的活力
持續創新是我國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就當然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經濟所提供的各類農業產品具備了質量不高、服務層次較低等問題,由此而導致農村文化產業經營模式的發展欠缺活力。文化產業經濟能夠為現代人直接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消費品,所以,要求文化產品以及服務應當扎扎實實地立足于內容和形式上進行的創新性開掘,以目前已有的農村文化資源為前提,積極開展文化再造,滿足持續變化的精神層面上的需求。要按照消費需求所出現的新變化,運用產品創新以實現產品與服務具有適應性、超前性以及高質性。適應性主要是指應當觀察市場的變化,讓產品能符合廣大客戶的切身需求。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備戰略的眼光,所生產的產品不僅要具有區域文化的特色,而且還能引領當前的時代潮流。高質化主要是指要合理地融入現代新元素以及新技術手段,持續提升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做到以質取勝。在農業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模式之中,還應當適時從政府主導往市場運作進行轉換,從而真正落實文化產業經濟所具有的市場主體地位。同時,還應進一步強化農業文化產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融資方式的多樣化,全面鼓勵各種不同的經濟成分共同來經營我國的農村文化產業經濟,并且積極鼓勵廣大農民群眾進入到文化產業經濟市場之中。
二、結語
關鍵詞:打造精品;推進農業;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3.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6.004
前郭縣是農業大縣,又是蒙古族自治縣,發展休閑農業和都市農業條件優越,內容豐富,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休閑農業其根本目的在于拓展農業功能,提高農業效率,拓寬就業機會,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幾年來,前郭縣立足縣情,多措并舉,鄉村旅游取得了較好成效,先后榮獲“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縣”、“中國最佳休閑旅游縣”、“中國生態旅游百強縣”、“建國六十周年――中國最佳民族風情旅游名縣”等稱號。2015年,接待國內外游客35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6億元。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為適應都市人群融入自然山水、品嘗綠色農產、追憶美麗鄉愁、回歸詩酒田園的休閑消費趨勢,前郭縣妙因寺村四季果蔬采摘園、哈拉毛都鎮林果采摘園和八郎鎮瓜菜采摘園等,各種農業觀光園、農家樂、采摘節等鄉村旅游形式應運而生,都市農業和休閑農業已成為全縣現代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1科學定位,明確思路,規劃布局
前郭縣堅持科學謀劃,高標準布局,已形成以查干湖為龍頭,北部歷史文化游、西部草原風情游、南部農業觀光游、中部蓮花圣水游、新城休閑消費游的“一龍頭五區塊”旅游發展格局,前郭縣鄉村旅游呈現出持續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
1.1科學編制規劃
邀請專業機構編制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規劃方案,提供戰略策劃咨詢,將觀光、休閑、度假等鄉村旅游功能與農村生態、農業生產、農戶生活、農耕文化及農村民俗等要素有機融合,在全縣范圍內,整體規劃精品路線,串聯精品景點,合力挖掘人文歷史,體驗特色互異,運營互相支援,資源互補,共同行銷,從而提供全套的游客服務,增加滿意度。同時,明確牽頭部門,建立統一的領導組織,進行統一的謀劃和管理。
1.2探索發展模式
休閑農業是一種新型經營模式,其存在本身就具有市場性,商業化運作是其存在與發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要重點思考商業模式、管理模式、運營模式、推廣模式等,明確定位,策劃各區域主題,例如特色農業主題、科普示范主題、商務會都主題、果酒莊園主題、體育公園主題和低碳環保主題等。
1.3實現四大升級
一是實現理念升級。從觀光旅游到休閑度假;二是實現角色升級:從開發商向經營商、運營商升級;三是實現規模升級。從大景觀發展到大旅游,從景點本身發展到區域聯動,使景區規模不斷擴大,產品體系日趨完善,能夠留住游客;四是實現產品升級。做有品牌的產品,有知識性的產品,有文化的產品,有娛樂性的產品,有體驗性的產品,國際化的產品。
2實施“五動”戰略,促進都市休閑農業發展
2.1項目推動
休閑農業是高品質、高附加值、高邊際效益的產業,產業是基點,生態是看點,文化和服務是賣點,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淺。要把休閑農業項目打造成省級甚至國家級重點項目,這樣不僅項目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還可以得到相關扶持資金。因此,做休閑農業項目時,一定要做精品,做亮點,要聚焦,做深、做足、做精某一類產品,特色也就顯露出來,這樣就可以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更能促進新農村建設,提高群眾生活水平。
2.2龍頭帶動
積極引進城市經濟實體,開發建設集生產、生活、生態多功能于一體的高標準休閑農業產業園區,推進農牧產業集群化發展。建設一批果蔬采摘、休閑觀光、餐飲、住宿等為一體的龍頭都市農業產業園區。重點實施都市農業示范村建設,著力發展棚膜經濟,特色種植,觀光采摘、休閑體驗、l村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展村屯環境整治和道路硬化、文化廣場、美化綠化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點帶面提升都市農業發展水平。
2.3資金拉動
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帶動、政策扶持、群眾參與的發展策略,注重在向上爭資、政府投資、社會籌資、群眾集資等方式上下功夫,建立多元化拓展投融資機制,鼓勵擔保機構加大對休閑農業的服務力度,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幫助經營主體解決融資難題,加大對休閑農業的金融支持。積極引進大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參與休閑農業建設。
2.4品牌牽動
優勢產業和環境資源直接關系到整個休閑農業盈利以及可持續發展,要想做大做強需從自身優勢產業著手,樹立自己的強勢品牌,建立核心競爭力,并以此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組織引導規模較大的園區和重點企業進行有機綠色基地、產品認證,著力打造名優品牌、名優產品。培育一批深受廣大群眾青睞的有機農產品綠色品牌,提高品牌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和附加值。
2.5科技驅動
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休閑農業的基礎,不僅要加強農業機械化、農業裝備工程的科技創新,將良田、良種、良法有效結合,還要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生物資源利用創新,培育面向現代化農業的服務戰略,并逐步推進“物聯網+農業”的應用,培育相關新型產業。
3融合一二三產業,互動發展促成效
從總體上看,休閑農業的發展,強化了三大融合:一是“一二三”三個產業的融合。就是將種植業、加工業與服務業融合起來,形成體驗經濟,實現多元化收益;二是“農、旅、文”三種業態的融合。就是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手段,以文化為靈魂,打造全新的綜合業態;三是“鄉土意境與時尚度假”的融合。以鄉土意境再造鄉愁,以時尚度假滿足市場,通過新鄉土度假產品的打造,實現休閑農業的升級。大大提升農業附加值,進一步使農業變成高效的產業、農村變成美麗和諧的家園、農民變成富裕而安樂的群體,使休閑農業成為“有文化說頭,有休閑玩頭,有再來念頭,有發展奔頭”的“高大上”人氣產業。
參考文獻
[1]霍保安,韓景豹.都市田園休閑農業生態園區發展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3(06).
[2]喬麗芳,劉亞東;張毅川.鳳泉都市休閑農業園規劃設計探討[J].湖北農業科學,2012(20).
[3]馬瑩,張莉俠,馬佳,張晨.上海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研究――基于文化資源視角[J].上海農業學報,2011(04).
去年以來,農業部按照“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惠在農村”的總體思路,以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為目標,以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為引領,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產業聯動、要素集聚、制度創新、技術滲透,將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相連,一體運作,推進產業業態更加豐富、經營主體更加多元、利益聯結更加緊密、農業功能更加拓展、產業鏈價值更加延伸,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和農村繁榮穩定。
積極推動國辦意見的貫徹落實
2015年,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組織專家深入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專題研究,梳理現狀問題,提出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國辦意見出臺。2015年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93號)印發后,農業部迅速行動,印發了《農業部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任務分工的通知》(農辦加〔2016〕3號),對涉及農業部職能的任務進行了分工布置。尤其對牽頭的農業結構調整、產業鏈延伸、功能拓展、新型業態、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行業協會、訂單農業、股份合作、企業社會責任、風險防范、服務平臺等12項任務,制定了2016年具體工作計劃,細化了工作措施,明確了預期成果和時間進度。同時,配合有關部委推動其他8項任務落實。
編制農村產業融合“十三五”發展規劃
按照副總理批示要求,農業部啟動了《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結合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合理、科學、有序地優化主要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結構布局。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成立了規劃編制領導小組及起草小組,圍繞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理論、面臨形勢、國際趨勢、發展路徑、主體及機制、思路目標與指標體系、結構布局、重點任務及主攻方向、保障措施等方面開展了專題研究。目前,規劃正在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后適時。
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
農業部與有關部委聯合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項目和示范工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和農業部等七部門聯合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百縣千鄉萬村”試點工程。聯合印發了《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方案的通知》(發改農經〔2016〕833號),支持每個省建設不超過5個試點示范縣、50個試點鄉、500個試點村,優先支持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最美休閑鄉村等。農業部會同財政部繼續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2016年,中央財政擬安排資金12億元,在部分省開展試點。重點支持能夠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經營主體,支持發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建設農村產業融合先導區、建設休閑農業等公共服務設施、開展產業扶貧等。創建全國農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單位。農業部認定了2015年全國農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單位313個,兩年累計創建加工示范單位716個,帶動了合作社延長產業鏈價值鏈,讓農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同時,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向中國農業銀行推薦了448個基礎條件扎實、市場前景良好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和403個全國農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單位,為企業和合作社爭取信貸支持。
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抓手
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粉墻黛瓦的民宿散落在青山腳下,四周是大片的桃林,仿若一幅“桃源深處有人家”的畫卷,這里就是江蘇無錫市陽山鎮。當地經營民宿的村民說,以前賣桃子,后來“賣”桃花,現在經營“花樣生活”。這個“水蜜桃之鄉”在建設用地緊的境況下,依托桃產業發力農村服務業,摸索出一條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農業農村是目前工商資本的投資熱土,那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則是這片熱土中最耀眼的亮點,也是眼下不少縣域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抓手。浙江省的調查顯示,目前該省縣域經濟傳統單一的種養類創業項目只占總數的15%左右。大部分農村創業項目或與三產相融合,或與網絡營銷相結合。全國來看,農業經營主體“接二連三”,龍頭企業前延后伸,“互聯網+農業”快速發展,休閑農業、城郊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發展迅猛。
一些地方以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優化種養結構,促進了農業內部融合。湖北省推廣蝦稻共生模式,不僅小龍蝦產業快速發展,而且提高了稻米品質;一些地方挖掘農業的生態、文化、旅游等功能,推動農業與文創、科教、健康等產業相結合,實現了功能拓展。山東、浙江、黑龍江大力發展鄉村旅游,3省鄉村旅游總收入達393億元,3省一些地方還把農村產業融合與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山東新泰市與企業合作投資建設產城一體化示范區,形成5萬人規模的生態宜居城鎮。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司長吳曉表示,盡管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勢頭很好,但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發展的基礎比較弱,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要素瓶頸制約還沒有突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能力也比較弱,利益聯結機制還不是很完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需要加大支持力度。
為支持產業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推薦安排專項建設資金460多億元,支持900多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財政部會同農業部支持部分省份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項目;工信部創建了農產品深加工等食品領域示范基地24家,推動相關產業集聚發展;商務部支持10個省份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是重點
“產業融合的要義是讓農民能夠分享二、三產業增值的收益。”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涉及產業鏈上的不同環節、不同主體,能否形成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與過去發展鄉鎮企業的最大區別。要通過組織模式、經營方式和產權關系創新,讓農民分享產業鏈延伸和功能拓展的好處。為此,必須揚棄傳統的集體所有制和私有制,尋找到既能發揮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又能形成合作和聯合的方式和途徑,構建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
財政部農業司副司長何振國表示,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資產要折股量化到普通農戶或者組織成員,使其參與全產業鏈利益分配。“我們明確,嚴禁將中央補助資金用于農民不參與利潤分配、未形成有效利益聯結機制的項目。”重慶市已提出涉農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實現區縣全覆蓋的要求,財政資金按一定比例作為涉及土地流轉的農戶或項目所在地集體經濟組織持股參與分紅。
貴州水城縣農民王順友與潤永恒公司的例子很有代表性。2013年,潤永恒公司投資建設獼猴桃基地,流轉了王順友的土地,還雇他種植,王順友能得到土地租金和務工收益。但由于公司沒有把農民利益聯結到產業中,導致包括王順友在內的部分群眾積極性不高,公司發展也不盡如人意。2014年,王順友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公司,合同期限20年,約定第一個5年每年每畝獲得600元保底分紅,第二、三四個5年分別獲得每年每畝1300元、2000元、2500元分紅;同時又以技術入股,獲得技術入股分紅0.2萬元,加上每年保底工資4.8萬元,去年王順友總收入達5萬多元。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應該努力引導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形成風險共擔、互惠合作關系。據介紹,各地區通過試點示范、項目引導、政策指導等方式,創新發展訂單農業,形成了最低保護收購價、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緊密的利益聯結形式,推廣了“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民”“農民入股+保底分紅”等利益聯結方式,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
亟須打破資金和用地瓶頸
在記者以往對產業融合的采訪中,不同經營主體反映最多的就是融資難、用地難等問題。盡管在企業融資方面想了不少辦法,但由于不少經營主體尚未樹立起自己的信譽和知名度,吸引投資和融資能力很差。同時,在農村搞產業離不開土地,用地難題也是一大瓶頸。一些農民合作社反映,設施農業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但備案難的問題依然存在。
財政資金目前是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2016年中央財政安排12億元,采取競爭立項的方式,確定了12個省份作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試點省份,重點支持帶動農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新型農業主體。何振國說,中央財政資金可以采取先建后補、貸款貼息、設立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支持產業融合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
文化產業是在一定資源基礎上通過文化挖掘、品牌創意、優勢集聚、民俗展示、改造創新形成的業態,良好的歷史文化稟賦往往給予特定地域發展文化產業以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表里山河的三晉大地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異常豐富,“晉善晉美”是極為準確的概括。自然風光、人文積淀、紅色文化、藝術表現、民俗風情等為山西發展多種形態的農村文化產業模式提供了極為雄厚的發展基礎。1.特色鮮明、品格各異的自然風光提供了親近自然的絕佳選擇。南北東西差異性的自然風貌使三晉成為我國北方旅游休閑的絕佳勝境。北國雁朔風光的壯闊,塞外“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遠,黃土高原溝壑的縱橫,黃河壺口奔騰的氣勢,加之山西北部夏季氣候的涼爽、便利的交通都使山西具備了發展觀光旅游、休閑旅游的條件。2.積淀深厚、極富魅力的人文傳統提供了認知三晉文明的廣闊課堂。華夏發源的歷史蹤跡、內陸農耕文明的開拓業績、遍布全省的宗教寺廟及其文化、不同時代產生深刻影響的各方面杰出人物、晉商文化的誠信進取精神、南北各地各具神韻的非遺制作等,都是華夏文明在三晉鑿刻的歷史痕跡,鄉村常態生活中亦處處散發出歷史文化深厚積淀的魅力。山西農村文化產業的獨特空間是認知華夏文明絕好的課堂。3.可歌可泣的奮斗歷程提供了感知我黨發展歷史的生動講堂。一百多年反壓迫求解放的艱辛歷程中,三晉兒女英勇不屈,創造了可歌可泣的非凡業績,武鄉、左權、黃崖洞等紅色遺址是最好的見證;建國以來三晉兒女戰天斗地、改造自然,大寨、西溝、右玉等創業之地仍歷歷在目。4.異彩紛呈、花樣繁多的藝術形式提供了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的寬闊大舞臺。山西的左權小花戲、河曲二人臺、孝義皮影戲、祁太秧歌、絳州鼓樂等聞名全國,享譽海外;各類民間舞蹈、鼓舞、秧歌舞、獅子舞、高蹺、旱船、背棍、鐵棍和抬閣等極具審美價值;民間繪畫、剪紙、面塑、磚雕、木雕、造像等藝術表現傳神。觀賞歲月中留存的這些瑰寶,定能幫助人們深化對中華文化神韻的理解。5.淳樸厚重、魅力無窮的民俗風情提供了休閑娛樂、回歸傳統的溫馨空間。三晉民間故事笑話、傳說典故、交往禮俗、婚俗節慶、食俗居俗等生動展示出千百年間民眾勞作生息、繁衍發展的圖景,徜徉其間品味咀嚼,其淳樸厚重的內涵令人感喟??傊?,潛心挖掘資源稟賦的豐富礦藏,用足用好其文化內涵,發展山西農村文化產業的視野就會充分打開,境界起點就可不斷提高,思路辦法也會愈益豐富。
二、在推進相關要素深度融合中促進山西農村文化產業向高端邁進
(一)在深度挖掘多元融合中強化農村文化產業的文化魅力當今時代,人們已不再滿足于被動、刻板地享受一種文化消費,而是將旅游等文化產業消費看作是一種文化體驗,從中更多希望獲得的是獨特的精神感知和滿足。適應這種需求,國務院2014年3月的《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質量,以旅游擴大文化的傳播消費。國務院2014年8月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提出,創新文化旅游產品,更加注重文化傳承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旅游服務向優質服務轉變。在某種業態中融匯多種相關元素,在向人們提供一種服務時滿足其多方面需求,同時獲取更豐厚經濟效益已成為當今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譬如,央視在山西忻州農村拍攝電視劇《喜耕田的故事》后,村民把當地生產的小米裝在刻有“喜耕田小米”的葫蘆里去銷售,葫蘆有“?!?、“祿”的美好寓意,刻上“喜耕田小米”,植入文化附加值,簡單的農產品就增值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農村文化產業許多門類的發展都可以通過挖掘文化附加值提升其社會效益,進而提升經濟效益。一個鄉村休閑景點,如果只簡單陳設供游客觀賞的風物,人們往往會因其缺乏更多內容而較快離去。但如能增加演藝項目,游人為看演出就要住下,因此就產生了住宿、餐飲、消費、購物需求,與相關旅游要素的融合就延展了鄉村休閑的產業鏈,經濟效益也就隨之增加了。
(二)推進農村文化產業與農村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村文化產業,其最終受益主體都是農民,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文化產業會因此產生更廣泛的社會影響與經濟價值。對農村文化產業產品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追求,也要求我們從提升農村經濟整體實力的角度,一體化推進兩者協調發展。山西許多地方的實踐表明,高起點謀劃、整體性開發是農村文化產業向高層次發展的明智之舉。如山西享有“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之譽的皇城相府在開發中秉持了“綜合創新,集成創新”的理念,融合當地歷史文化資源,一手做足做好皇城相府的文章,恢弘的古典官宦建筑、重現歷史盛況的開城儀式《迎圣駕》、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音會都展示了皇城相府厚重的文化內涵;一手打造融合多種產業要素的綜合開發,現代氣派的大型文化演出,體驗現代田園風光、采摘品嘗新鮮瓜果的相府生態園豐富了景點文化內涵,提升了景區文化品位?;食窍喔纱藰s獲“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稱號,僅2014年春節假期,景區就接待游客5.54萬人次,門票收入達310.24萬元。成功的范例還有臨汾古縣,其特色文化不僅催生了各類鄉村文化產品,也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全縣有5000余名婦女從事手工布藝制作,成立了“錦織”土織布、“紅梅”布藝、“俏姑娘”編織等協會,僅“春媳婦”土布鞋協會就有200余名婦女聯手從事土布鞋制作,其產品銷往北京、廣州、韓國、日本等國內外城市,2011年手工藝品的營業額達到200萬元。
(三)拓展農村文化產業相關要素融合發展的廣闊空間作為一種綜合性、滲透性、關聯性極高的產業,文化產業與多個產業存在天然的耦合關系。推動農村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會帶動其向更高層次發展,同時也必將促進其文化價值理念向相關產業滲透,推動相關產業升級。1.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生產性開發的融合發展。近年來山西各地強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生產性開發融合發展的成效,從實踐角度證實了這是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有效路徑。政策性激勵、地方社會民間的合力作用使絳州鼓樂、絳州澄泥硯、聞喜花饃、平遙推光漆器技藝、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藝、廣靈染色剪紙、洪洞走親習俗、清徐徐溝背鐵棍、老陳醋釀制技藝等非遺保護通過生產性開發得以傳承,眾多農民也因此得到了就業機會。2.推進文化展示與深度參與體驗文化的融合發展。處于現代生活緊張節奏中的人們,常希望通過鄉村風光與鄉野生活的感受暫時緩解疲憊的身心,鄉村生活因此成為許多城里人復返自然、回歸既往、寄托情感的難以抗拒的誘惑。以傳統物件、食物、場景,傳統制作等方式為人們提供傳承歷史,留存記憶的氛圍,使其通過鄉村旅游能夠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就成為了拓展空間,深化產業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如山西孝義賈家莊村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展示的犁、耬、耙、碌碡、紡車、風箱、水車等傳統農具讓游客觸摸到了幾千年的農耕生活中農民的生產勞作,感受到與現代生活的強烈反差,其心靈感受自然是城里人難得體驗、久久難忘的。3.推進文化展示與演藝業的融合發展。如前所述,消費者享受文化產品往往希望得到更具內涵的多方面感受,尤其是體現特定地域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風貌的精心制作,往往更能給農村文化產業錦上添花。山西在這方面不乏范例。號稱“民俗文化三絕”的孝義皮影、木偶、碗碗腔的展演,讓眾多游客流連;折子戲中變臉、甩發、噴火、舞長綢、梢子功、翎子功等高難度特技也讓觀眾叫絕,精心打造融合地方歷史文化的藝術精品,鄉村文化產業亦能成為人們盡情享受的民俗文化盛宴。4.推進休閑觀光旅游與耕作農業的融合發展。通過搭建親身體驗的平臺,改變游人單純旁觀者的身份,使人們通過勞作“過程”形成更豐富的感受,找尋更多樣的樂趣亦是增強農村文化產業內涵、增強吸引力的有效方式。以采摘這種鄉村休閑觀光旅游的常見項目而言,如果不是讓游人直接采摘成熟的果實,而是將土地租給他們,由農民指導其種植,使其親身體會從種到收的過程,最終品嘗親身勞作的成果,就既能滿足城里人嘗試感受新奇的心理,得到回歸自然、回歸田園的體驗,又能通過出租土地、輔導管理增加農民收入,傳統的種植農業與文化產業的對接由此就衍生出一個新的業態———體驗感受式產業。這已經是發達國家和國內許多地方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成功推行的辦法了。綜上所述,密切跟蹤消費需求,準確把握市場動向,以挖掘文化內涵為先導,不斷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各要素的深度融合,農村文化產業的層次才能不斷提升。
三、發揮市場與政府“兩只手”的共同作用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有效發揮政府的作用。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向高層次發展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
(一)以市場導向引領農村文化產業向高端邁進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的文化消費需求將更加旺盛,農村文化產業迎來了全盛發展的大好機遇期。隨著“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文化市場正逐步從追求規模的粗放式發展向追求品質的集約式發展轉型。當今社會人們的文化消費早已超越了簡單吃吃、簡單逛逛、簡單玩玩的階段,變得更注重品位、更追求多樣、更具有個性,要求有更高的文化內涵,農村文化產業也遠不是搞些“農家樂”、“采摘節”就能吸引來城市人了。在這一時代趨勢下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就必須密切關注社會需求動向,研究和有效追蹤消費者消費心理與消費習慣,準確把握市場脈搏,根據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產品內容與供給方式,通過增加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提升文化內涵,以文化底蘊吸引游客。
(二)有效發揮政府在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向高端發展中的作用各級政府要加強其在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中的統籌協調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引導、服務和監管職能,全面落實國家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各項政策,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資金、稅收、建設用地等方面的支持。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如2014年3月國務院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8月國務院又《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提升旅游發展文化內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質量,以旅游擴大文化的傳播消費?;鶎痈骷壵I地方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要以準確把握黨和國家這些政策法規的實質為先導,在引導、服務、監管中大力宣傳這些主張;其次,各級政府組織要針對各地歷史文化資源條件,針對各地發展地方經濟、文化的整體布局,針對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現實需求適時制定出臺引導、支持、鼓勵其產業健康發展的地方性政策;再次,基層政府組織在實踐中要經常關注研究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現實問題與困難,通過積極的政策幫扶、有效的資金注入、優惠的貸款貼息、必要的項目補助和必要的人才培養保護,為地方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排憂解難,為其持續邁向產業高端不斷注入活力。
縱向延伸型融合
縱向延伸型融合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加工企業或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以廣大農戶為基礎,以農業科技服務為手段,通過將農業再生產過程中的產前、產中、產后等諸多環節聯結成為一個完整的農業產業系統,同時也是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縱向一體化經營。
以小型家庭農場為基礎的農業縱向延伸型融合??梢杂刹煌男滦徒洜I主體來帶動。即以小型家庭農場為基礎的農業縱向延伸型融合可以分為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合作組織帶動模式和政府帶動模式。由龍頭企業所帶動的產-加-銷縱向融合模式指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之上,與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這種模式對企業而言,相對穩定了產品生產規模,較好地緩解了標準化生產問題;對農戶而言,大大緩解了農產品市場銷售的風險問題。
由自發的合作組織所帶動的產-加-銷縱向融合。主要發生在農業和生產業的融合進程中,農業生產包括農資配送、噴灑農藥和采摘等產前、產中、產后多種服務。由自發的合作組織所帶動的產-加-銷縱向融合發展成功與否取決于效率,而具體的效率取決于合作社內部的組織管理狀況和外部環境的適生程度。由于組成農業合作社的各個農戶農場有著各自的具體利益和行為,小農規模又細小,組織制度成本就很大,加之我國農民的合作傳統和合作理念也遠不如歐美農民,因此,這種制度成本就非常大。
由政府所帶動的產-加-銷縱向融合。一是政府組織專業市場帶動的產-加-銷縱向融合發展;二是地方政府有意識地推進地方品牌的發展,諸如“一村一品”和“一鎮一品”等。在市場經濟中,取決定性作用的是市場,因此,由政府所帶動的產-加-銷縱向融合發展模式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
以大規模土地流轉為基礎的農業縱向延伸型融合。指在由生產到加工銷售的縱向融合的過程中,一般都伴隨著“橫向一體化”,即組織大規模土地流轉。這種方式一般由集體經濟組織出面,將農民的承包地租過來,然后以更高的價格出租給其他的農業經營者;農業經營者再雇用農戶進行生產經營。以大規模土地流轉為基礎的農業縱向延伸型融合主要的類型是“公司+租賃農場”的模式,這種模式使農產品交易內部化了,真正形成了小農與大市場的無縫對接,實現了規?;?、標準化、商業化的現代農業生產,這種模式在實踐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受到了企業和農民雙方的歡迎。
農業多功能拓展型融合
農業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是通過拓展農業和農村功能,實現其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有機結合與互補,豐富科教、文化、藝術、參與、體驗等內涵,形成農業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最重要的是農業和旅游業的融合。這種融合將農村自然風景、農民的生活方式、農業生產方式與旅游業結合,形成新的產業業態――旅游農業,也可稱為休閑農業或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按照其經營的主體不同,可以分為:個體農戶型、合作社帶動型和政府引導型。
個體農戶型。主要是農家樂經營模式。農家樂休閑旅游業是近年來順應城鄉居民消費新趨勢而發展起來的,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游農家景、享農家樂”為主要內容,集休閑觀光旅游、領略鄉村風情、體驗農耕文明于一體的農村新興產業?!稗r家樂”作為休閑農業旅游的一種重要類型,是依托農村自然生態與環境資源、農村活動及農民生活資源,以原有鄉村村落、民居建筑和鄉村文化為載體,以農民家庭為基本接待單位,農民向城市現代人提供的一種回歸自然從而獲得身心放松、愉悅精神的休閑旅游方式,為城市游客提供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旅游項目。
此前不久,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時指出,當前,農業還是現代化建設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應該看到,當前我國農業領域還存在不少深層次、結構性問題。農業產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優,一二三產融合不深;生產基礎依然薄弱,農業經營規模偏小、主體素質偏低,小農戶生產經營方式難以適應大市場競爭要求,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亟待提高??梢哉f,農業與農村發展問題,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要解決這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是要靠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挑戰總是與機遇并存。做好農業供給側改革,將有可能利用“后發優勢”,使“老短板”變成“新動能”。
中國人對高質量、綠色生態產品的巨大需求和國內農業生產相對匱乏的有效供給之間形成了巨大缺口,這必將對提升中國農產品質量、優化產業結構產生巨大的市場利益驅動,從而倒逼農業供給側改革,有助于催生農業現代化“新動能”。
通過農業改革釋放新動力,農業經濟部門加速提質升級,這一過程本身就將帶來更多的與第二、三產業以及城市經濟融合發展的機遇,一二三產從股權、產權到經營方式、收益分配的融合趨勢將逐步加強,從而形成巨大的融合式“新動能”。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民收入獲得較大幅度提高,農村消費市場將全面啟動,可望為中國經濟提供源于農業現代化的“新動能”。
當前,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抓手何在?不久前于小崗村召開的農村改革座談會強調,要著力構建好“三大體系”,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農業現代化之路。
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優、調高、調精農業產業,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提高農業質量效益。
要大力打造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用現代科技思想和裝備改造發展傳統農業,發展綠色生產。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建立從田頭到市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鏈條,用信息手段打造高品質健康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