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5 16:53: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基層社會治理方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圖分類號]D422.6;D6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16-0-02
0 引 言
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指的是在村民委員會、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領導下,由眾多村民參加,規定社會行動、調節社會關聯、緩和社會沖突、處理社會難題以及維持社會治安的活動。與廣義上的社會治理相比,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更加貼近于現實社會,因此,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更加有利于村民。
1 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存在的問題
1.1 壟斷問題
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存在嚴重的壟斷問題,特別是部門的壟斷狀況更是頻繁發生,導致各活動分開進行,效率非常低,由此造成農村基層社會工作者的公共觀念意識日益降低。其次,農村基層中缺乏一些固有的社會項目,而政府機關中卻擁有充足的項目內容,政府和農村基層嚴重不統一,進而使政府機關的項目得不到更好的運用,進一步拉大了農村和城市的發展距離。
1.2 脫節問題
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脫節問題,主要是由政府機關帶動的,政府自身直接滲入與間接調節之間出現脫節問題,換句話說,政府只關注直接滲入功能而忽略了間接調節的發展。由此導致農村基層組織嚴重脫節于社區組織,也就是只關注城市居委會的建立而忽略農村村委會的培養,使居民治理觀念嚴重欠缺。
2 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必要性
2.1 建設國家治理系統的根基
我國的國家治理系統屬于非常繁雜的集體構成,涉及數目繁多的主體項目,比如:大方面的政府機關治理,稍微小方面的社會單位治理還有最本質的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等,都是國家治理系統的部分。
從根本上來說,社會治理系統的創意之處就體現在由傳統意義上的“大的政府,小的社會”轉向成最新出現的“小的政府,大的社會”。其實,要想從本質上達到我國倡導的“大的政府”狀態,務必要高度重視農村基層的作用,把政府的治理、農村基層的自治及社會單位的治理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要注意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因此,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屬于我國國家治理系統的根基,必須要奠定好根基才能夠建造出穩固強壯的國家。
2.2 建立服務型政府的需要
據了解,曾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政府機關都是社會的管治者,經常運用自身的各種權力,擬定相關策略,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進行管理,有時甚至是強制管理。后來,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取代了計劃經濟,在社會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管治者身份的政府漸漸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迫使管制型政府朝著服務型政府發展。
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對于建造服務型政府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首先,將人的利益當成首要利益,牢記“以人為本”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理念,要帶動村民的自治;其次,政府機關要適度下放權力,給農村基層相關部門更多的治理權。另外,當真正實施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時,鄉里或鎮上的負責人要適當將相應的權力轉交到具體村民委員會手中,擬定策略時要以遵從少數服從多數為原則,更好地促進服務型政府的設立。
2.3 能緩解多種社會沖突
當我國邁入社會體制轉型的快速發展期,急速化的發展勢必會造成許多社會沖突的出現,比如:社會上欠缺完善的保障系統、強迫房屋拆除、工人的工作配置不恰當等矛盾,綜合分析這些問題發現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基層農工的權益得不到很好的庇護。
著名科學家科塞提出了“安全閥”理論,指出應該用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來緩解社會上的多種沖突,維持社會的安穩秩序。他指出,通過農村基層社會治理能夠緩沖社會中各種大小沖突。
3 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方向探索
3.1 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具體方向
經過多次調查與考究,得出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整體方向和目的是完善我國治理系統與提高治理實力。農村基層是我國發展的根基,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系統的完善與實力的提升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根基。在現階段,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具體方向是,在國家適度調控的基礎上,靈活推行村民自治,由此實現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以及推動我國社會治理的現代化發展。其實,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方向,就體現了農村基層和當今社會身為治理者的多樣化,其整治構成漸漸脫離單一的政治化監控,朝著互相調節、資源共享的方向發展。另外,該方向也彰顯出社會治理機制的理性化及治理手段的民主化等,以便更好地達到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目的。
3.2 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方向的詳細內涵
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方向,詳細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社會治理主要負責人的非單一化,也就是我國農村基層自治的負責人除了政府部門以外,其余的非政府機關,像公司單位、村委會或居委會、村民或居民等都可以變成社會治理的主體而非客體。而且,這些能夠作為社會治理主體的角色在具體的范疇內都擁有一定的權力和地位,都可以根據自身的觀念促進其余各種組織間的調節。第二,社會治理的構成呈現網格化趨勢。如今的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不再是以往那樣的單一化模式,而是擴展成了各個治理對象的網格式路徑,重新打造了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手段方式,更好地促使政府機關和農村基層之間權益和權力的配合與調節,進而提高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實力和水準。第三,社會治理的機制更加理性化。正式實施該方向舉措時,政府進一步改進和健全了多種機制與策略,以便推進自身在管制活動進展中的程式化與理性化等,從而提高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固定性、堅守性與理性化。第四,社會治理更加民主化和法律化。當今社會是法治社會,社會治理也重點要求公民要根據法律有秩序地參加民主,要將法治當成準則與根基,經過觀念、機制與科技上的創新,進一步帶動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手段的法律化與民主化。第五,社會治理使用的科技更顯現代化。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科技的進步,現代高科技產品數量繁多,高科技技術手段也是更加先進,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也使用了基于電子網絡的當代高科技手段,將其運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升了社會治理的效率。
4 結 語
本文通過探討在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中尚且存在的問題,認識到進行社會治理創新的必要性,最終得出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方向和目的。其實,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任何事情都在變化,同樣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也不可能一成不變,所以對其實施的創新程序也不應停止。當對于農村基層的社會治理構成進行改革時,不單單要限制在政治與社會上,還要更多的關注農村基層的發展,防止出現因策略不當而發生工作成效降低問題。同時,我國要善于綜合協調農村基層的內外部組織單位,時刻加強農村基層本身的公共服務意識和成效結果。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凱強.轉型期基層社會治理矛盾及其創新探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7).
[2]孟秋菊.農村社會治理創新視域下的基層社會自治創新路徑探析――以大竹縣廟壩鎮為例[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5(4).
【關鍵詞】平安中國 基層法治 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在平安中國建設背景下,基層法治建設成為和諧鄉村建設的基礎,同時基層也是司法體制改革的橋頭堡。但是基層法治無論是體制建設還是法治構建,都無法同其他基層系統建設工程相匹配,以司法體制改革為契機的基層法治建設創新勢在必行。特別是新時期以來基層法治建設中“知權難”“維權難”等難題,都是平安中國建設背景下基層法治創新的突破口??傊?,基層法治的創新就是要攻克基層法治與治理難題,使法治成為基層社會生活的常態。
基層法治建設面臨的“四難”
一是群眾知法難。基層法治建設不單是基層法治結構性的工程建設,更是使法治成為基層群體喜聞樂見的觀念性內化與升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基層法治最直接的困難在于基層群眾知法難。一方面,群眾很難理性知法,法治體系在基層被道德束縛;另一方面,受基礎性條件制約,基層群眾難以迅速了解國家法治趨勢特別是新法的實施,普法的滯后性造成群眾法治觀念的空白,反而成為基層法治建設最不穩定的因素之一。群眾知法難,成為基層法治建設陷入困境的外在表現。
二是群眾維權難。基層群眾維權難是基層法治建設缺乏動力的關鍵,也是影響基層法治推進的核心問題。基層群眾維權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基層法治機構不健全,群眾維權找不到門,無處維權;其次是維權機構之間缺乏有效銜接,群眾維權不到位,維權缺乏實效性;再次是基層群眾將法治維權作為最后保障,先前基層組織的介入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捍衛,個別群眾在鄉約禮法中容易受到二次侵權傷害。此外,基層群眾在維權時缺乏相應的法律評估,加之司法成本較高,即使想維權也在高額司法成本前退縮。
三是基層執法難。依憲執法作為法治建設的核心,是基層法治的精髓。然而基層執法難卻是當前基層法治建設的難題之一?;鶎訄谭ㄊ冀K面臨不同程度的鄉約沖擊,合理的執法在基層難以被認可。基層執法缺乏必要制度規范與監督,執法容易演變為暴力執法等不文明執法行為。使執法行為在陽光下運行而不受其他因素影響才是關鍵,然而基層執法在輿論的干預下缺乏定力,容易受外界輿論的影響?;鶎訄谭y還體現在基層法治建設不完善,特別是機構的建設難以滿足社會運行的需求。
四是有效普法難。法治建設的重心在于有效普法的持續性推進,但是基層法治建設恰恰缺乏有效普法。一方面,基層普法缺乏實效性、靈活性,普法工作成為形式化的任務,實際工作流于表面;另一方面,普法缺乏專業人才,或者說基層普法隊伍缺乏權威性,導致普法工作缺乏群眾認可。
平安中國建設為基層法治創新提供驅動力
“平安中國、和諧基層”建設是基層法治建設創新的催化劑。特別是平安中國建設背景下注重法治建設的基調,為基層法治建設奠定了主題。也就是說,基層法治建設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從而不遺余力地應對基層法治新形勢,使得基層社會建設朝著法治的方向發展。另外,平安中國建設推動著基層法治工程的系統性構建,法治成為基層平安社會建設的主旋律,平安中國建設既能夠有效調動社會資源致力于基層社會的法治,又能夠規范基層社會管理,催生基層社會的法治化運行。總之,平安中國建設作為基層法治的驅動力,牽引著基層社會法治建設的逐步推進。
依憲治國成為基層法治創新的制度保障?;鶎臃ㄖ巫鳛橹袊ㄖ谓ㄔO的薄弱環節,依憲治國框架下司法體制改革和依憲執法的雙向保障,為基層法治的創新注入新鮮血液。一是依憲治國框架下,基層社會法治成為必然,在法治化進程中實現法治的良性創新,特別是依憲執法機制中法治角色的社會定位與角色扮演,引領基層法治建設進行層次化、結構化創新。二是依憲執法框架下基層法治能夠依托司法體制改革等切入點,充實基層法治建設的制度保障,使基層法治創新成為基層法治建設的應有之義。三是依憲治國機制下的司法體制等改革,能夠彌補基層法治建設中的結構性缺陷。比如,依憲治國機制中法治人才的基層流入,能夠有效緩解因人才匱乏而導致的法治癱瘓,實現智庫型保障。此外,“平安中國、和諧基層”成為基層法治創新的動力。
平安中國建設背景下基層法治的創新
依托各種資源,注重普法工作的創新。群眾知法是基層法治的基礎,只有使法治知識在群眾中普及,才能推動法治建設的跨越式發展。新時期普法工作的創新,首先要依托基層聯村聯戶的扶貧機制,實現公檢法及律師等專業人才走進基層、服務基層,實現定期法律診所權威性的面授服務。其次,要注重以案釋法下基層,實現理論法的實際扎根,使普法同基層群眾的生活密切關聯。再次,基層司法機關巧妙利用流動法庭等形式,實現基層普法的震懾,實現普法的實效性。此外,基層普法還可以結合網絡媒介資源和青年志愿者服務,實現義務普法的定期化常態化開展。
扎根基層治理,注重基層服務的創新。平安中國建設為基層社會治理奠定了基本格局,實現基層法治服務的創新是核心。一方面,法治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工作準則,實現基層法治服務的創新,也是推動基層法治建設的重要環節,要注重基層司法機關工作方式的創新,轉變基層工作模式,倡導司法機關服務型工作方式的轉變,使法治成為基層治理的標桿。另一方面,基層服務要處理好“法、理、情”三者的關系,防止僵硬式法治造成群體性沖突的擴大,影響基層社會的穩定。特別是在基層治理過程中,要注重禮法鄉約的社會治理功能,實現法治的靈活構建,使其在成為基層社會建設準繩的同時,成為群眾內心的依托。
規范基層鄉約,強化群眾守法的創新。平安中國建設背景下,基層法治創新的靈魂在于基層鄉約的整合?;鶎余l約作為引導基層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規范總和,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基層鄉約作為基層法治的外延,在處理習俗道德事件中能夠發揮出超越法律的優越性;另一方面,基層鄉約作為基層禮法的范疇,在社會法治洗禮中容易觸底反彈,導致群眾性守法建設步履維艱。群眾作為基層法治的主體,群眾守法始終是法治深入基層的重心,強化群眾守法不僅要堅持以人為本,健全社區監督與自我提升相結合的守法培養機制,還要強化基層社區的法治義務導航,使守法成為群眾共同的心聲。
依托司法改革,加強基層法治的建設。平安中國建設框架下,國家司法體制改革在基層的輻射顯得尤為突出,基層法治的創新,本質在于基層法治系統性的工程建設。司法改革在基層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基層機構改革。一方面,基層司法機構的改革,有利于內部權責的明確,能夠有效地提升基層司法效率;另一方面,基層機構改革有助于健全機構,為基層鄉土法治創新提供必要的基礎,使基層法治建設成為應然趨勢。二是基層法治人才的專業化。實現基層法治建設根基的突破,使專業化人才的法治參與成為基層法治創新的亮點。三是基層法治的創新型建設。基層法治的創新型建設,就是要與時俱進,在依托國家政策的同時,始終聚焦美麗基層的建設,使基層法治建設的創新成為常態。
(作者分別為喀什大學副教授;喀什大學法政學院研究生)
【參考文獻】
【關鍵詞】清代;官批民調;制度;基層社會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2-120-02
我國古代,調解主要為官府調解和民間調解。清代又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方式,即“官批民調”,類似現代的法院委托調解制度。此種糾紛解決的主體介于民間私權力與國家公權力之間,并在官民間通過法律實踐活動起到溝通和橋梁的作用,是調解制度社會化的表現。
一、清代官批民調制度的主體
通過對清代四川巴縣、天津寶坻、臺灣淡新、浙江黃巖等地方訴訟文書的研究,官批民調是指官府在接到案件后,認為事關家庭倫理、親族關系、當地風俗等,不便公開傳訊,或認為情節輕微,不值得傳訊、審判,則會批令鄉保,或交給宗族、局紳等進行調解,自己只進行原則性指導并對其效力進行官方確認。這種調解方式實現了官府審判與民間調解處理糾紛的契合。
(一)官批主體
清代基層行政組織以“縣政”為依托,其是訴訟第一審級,州縣官則為這一審級的最高裁判者。由州縣官將其職能管轄范圍內的案件批令給民間力量調解,因此官批主體較為特定。
(二)民調主體
相對于官方力量來說,民調主體是官批主體的承受方。按調解人身份的不同分為:
1.鄉保、保甲長、坊廂長調解。清代地方基層組織呈二級結構,以自然村為一“甲”,甲設甲長;數村為一“鄉”,鄉設鄉保,鄉保有時被稱為鄉約,主要征收皇糧國稅、維持地方安治。甲在保之下,有時也被稱為甲約。這種頗具官方色彩的身份使其在許多民事糾紛中充當調解人的角色,他們或發還鄉紳、宗族,或會同親鄰等解決,不能解決的上告知縣。此外,按清代地方編制,城中曰坊、近城曰廂,分別設立坊、廂長管理轄區事務。坊、廂長職能與保甲長大體相當,官府也常將本轄區內的民事糾紛批令他們調解。
2.族長、親友、地鄰、局紳調解。清代統治者還推行族正制來彌補保甲制的不足,以完善基層制度。此外,當事人的親友、地鄰因對當事人的情況、糾紛產生的原因及地方風俗較為了解,有利于矛盾化解,因而此類主體也較常見。糾紛當事人請求局紳調解的案例在浙江黃巖訴訟檔案中亦有,也有的案例是知縣將民事案件發回民間交由局紳調解。
3.會首、中人調解。隨著清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商業從業者行會的劃分和建立,這些行幫設有“行首”或“客長”作為頭目來維持行幫秩序。官府往往批令這些主體調解行幫內部行戶合伙清算等與行幫有關的糾紛?!爸腥恕痹谇宕耖g買賣、典當、借貸等民事關系中,具有為當事人介紹、提供交易信息、證明甚至是承擔交易正當合法的保證作用,“憑中理處”、”憑中集理”的記載在清地方司法檔案中也常見。
二、清代官批民調制度的流程與特征
(一)官批民調制度的流程
1.官府如何與民間力量發生交接。安徽徽州發現的一份空白格式批文便是清光緒年間歙縣知縣敦請族長調處法律糾紛的批文,反映了“官批”階段,官府不僅就調解成功與否的后續事項做了安排,還明確向族長提出“兩造息訟,最為上策”的調解指導思想。
2.民間力量如何調解,又如何再次與官府發生交接。清司法檔案中有關于“和息狀”、“復狀”的記載。即調解成功的調解人向官府呈遞“和息狀”,請求官府準予銷案并說明調解的經過及結果;調解不成則向官府提交“復狀”,懇請官府給予訊斷并說明調解的經過及調解不成的緣由。
由此可知,流程為“官批”、“民調”和“呈稟”三階段:先由官府依職權將訴至衙門的糾紛批令給各類民間力量主體;再由接受批令的主體調解;最后由主持調解的主體將調解結果呈稟官府審查;若經調解雙方達成協議,請求官府銷案;若調解不成,鄉保則須察告州縣官并通知原告于一個固定時間赴縣重告,官府依法提訊堂審。
(二)官批民調制度的特征
1.案件的民事導向性。官批民調案件多是民事案件和輕微刑事案件,常涉及宗族、倫理及本地風俗,不便公開傳訊。清統治者真正目的在于借助官批民調解紛將眾多民間細故排除在官府外以減輕訟累,從而維持地方穩定并提升政績。因而調解范圍也有限度,危及政權及社會秩序等案件不允許調解結案。
2.較明顯的官方意志性及不完全自愿性。只要在州縣官管轄范圍內的案件必須受理,否則要受相應處罰甚至是刑事責任。然而實踐中州縣官常因各種因素利用法律其他規定,將民間細故批令給民間調解,且并不考慮當事人意愿,有時即便調解失敗,若當事人再次訴至公堂也仍會批令繼續調解。這種調解往往教化式且非基于當事人自愿,而這種強行息訟的意圖正是封建調解的本質所在。
3.約束效力的半強制性。若調解成功,調解人應向官府呈遞“和息狀”請求官府準予銷案,當事人則需出具甘結,呈送官府備案,此時案件應為當事人申請撤訴而終止。但官府以“甘結”形式達到抑制兩告反悔之目的,當事人須申明是“依奉結得”,顯屬“遵命和息”,反悔會受相應處罰,由此可見其約束效力的半強制性。
三、清代官批民調制度的產生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
清代司法體制之目的是為維護政權穩定,因此統治者只關注危及政權、社會秩序的刑名要案。古代選拔官吏考察的也是儒家經典非法律知識,官員為彌補自己不懂刑名律例的缺陷、規避錯判可能引發的政治風險,往往將民事糾紛甚至一些輕微刑事案件推諉于民間力量調解。清代官員“訴訟少則高升,訴訟多則撤職”的考核標準也造就了地方官吏“聽訟不如無訟”的心理,通過調解達到息訟的目的由此成為其解決糾紛首要選擇。
(二)經濟因素
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一直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和諧人際關系的維護是基層民眾生存的重要前提,這種內生的人際關系基礎為糾紛發生以調解方式解決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即便訴至公堂,自古以來形成的“無訟”、“和諧”的儒家思想,“不撕破臉、講情面”的心理取向根深蒂固,而官批民調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這種鄉土社會的生存邏輯。
(三)社會因素
中國古代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宗族家庭為基礎,形成了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統治階級通過鄉保、宗族等制度來體現其統治原則和思想并對基層社會進行管理,所以古代基層權威實際上是一種皇權、集權統治控制下的內生權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非訟糾紛解決方式創造了條件。同時中國民眾自古以來重土安遷,社會流動性極小,紛爭發生時將親鄰、族長等納入到糾紛解決中更有利于化解紛爭,較好的實現雙方利益,抑制民事案件進一步惡化,從而維持地方安定。這是官批民調制度構建與運作的社會基礎。
四、清代官批民調制度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效果評價
官批民調制度在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下,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局限性:宗法社會下,“人有差等”的客觀社會現實極易導致調解中的偏袒與不公。且官府濫用官批民調壓制訴訟,既淡化了司法權力在定紛止爭過程中應有的作用,又妨礙了當事人訴權的正確行使。這些在客觀上妨害了相關實體法的發展與完善及司法程序化觀念的形成,不利于糾紛真正有效的解決。
但官批民調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代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及方式的多樣性。因調解人能做到“耳目所聞所見”,亦可用官方力量發動民間力量參與到糾紛的化解與平息中去,緊密協作辦案,既可讓問題在民間自行消亡,又可在必要時動用國家暴力機關進行刑事處罰,最終對社會進行有效治理與控制,維持了基層社會的安定。讓我們感受到民間規則(家族法規、道德禮教、人情世故)在基層社會中的巨大力量,甚至比國法更貼近現實,有利于問題的根本解決。
官批民調不但節約了司法成本,還豐富了清代“官民合作”的方式和內容,并最終對清代基層社會控制與治理方式的認識與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適應于清代的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對今天我國基層社會矛盾的解決仍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胡謙.清代民事糾紛的民間調處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2007:55.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競爭日益加劇。因此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各種利益沖突也逐漸顯現,人們原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糾紛呈現出日益復雜、且多樣化的趨勢。給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帶來了新的課題。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鄰里關系形成社區小社會。然而,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乃在于是否建立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和一個融洽和諧的鄰里關系。由于人們的價值觀的不同,許多家庭問題和鄰里關系問題亦變得日益復雜,給構建和諧社會造成很大困擾。因此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尤顯重要。
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怎樣指導人們維護現代的婚姻家庭關系和促進鄰里之間的親善友好關系,對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來說,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現就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僅供商榷。
一、注重法律搭臺、心理疏導唱戲,挖掘糾紛的形成原因,化解社會矛盾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從事一些社會活動中,首先是由社會道德規范,法律是約束人們行為的最后一道防線。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生活壓力增大。人們的心理壓力也在不斷的增大。人們浮躁的情緒,往往會加劇婚姻家庭矛盾和鄰里之間矛盾的發生。因此,在社區的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因瑣事而導致家庭暴力,或因一點小事就引了鄰里糾紛。例如同時上班的倆夫妻,由于女主人在單位工作中遇到了麻煩,心情很不好,因此就發泄在男主人做菜的咸淡上,由于男主人不解妻子情緒,反而感覺自己委屈窩火。因此就由一般的小拌嘴,繼而演變成大糾紛導致家庭暴力發生;還有鄰居孤獨老人在家養狗,鄰居走到門前狗就經常叫,適遇鄰居下崗失業心煩焦慮,由于雙方不能理解,因此由狗吠就發生了鄰里糾紛等等。這些看似細小的事情,卻給當前建立和諧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為一件小事有可能會演變成大的矛盾糾紛事件。
在工作中許多當事人來咨詢時都會帶著很大的怨氣,其咨詢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確就是要看對方在這件事情上,應該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期盼利用簡單的法律形式,來解決復雜的家庭矛盾和鄰里之間的糾紛。而很少有人會抱著求助調解的心態來求助。因此,作為基層社區法律工作者來說,要把握法理與情理的融匯點。首先要耐心聽取當事人的傾訴,給當事人發泄怨氣的機會。正確分析和評估事件中矛盾糾紛的成因,對事件的矛盾進行全面綜合分析。
在接訪解答法律問題的同時,充分利用法律咨詢這個平臺,融入和運用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幫助當事人疏導情緒。在掌握當事人心理狀態的情況下,對當事人進行細致入微的心理疏導,引導當事人做換位思考。(比如對女主人的解說,要其體諒老公也上班,下班回來還要做飯的辛苦;對鄰里糾紛當事人多講解一下,鄰居老人以狗為伴,是為了緩解孤獨寂寞的心理需要,而狗會給孤獨老人帶來某些快樂等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消除當事人對對方的怨氣,解開心結,增加理解對方的理由,改變當事人的一些消極的錯誤認知。激發當事人對對方行為的積極理解,做到法律搭臺,心理疏導唱戲,從而化解社會矛盾。
二、基層法律工作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定位關注社區弱勢群體的利益
作為一個基層社區法律工作者,在基層社區工作中,如何找準基層法律服務的定位十分關鍵。筆者認為,關注社區弱勢貧困群體,如何做好弱勢貧困群體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歷來是黨和政府重要的工作內容。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對城鄉特殊困難群體要給予更多的關懷……..”
基層社區工作的的各項職能,都得是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基點。也是基層社區各項工作的基本定位。關注弱勢困難群體,做好弱勢困難群體的工作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
基層司法所作為一個為社區群眾法律服務的載體,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社區群眾所認可,很多人依靠社區,信任基層司法所。因此作為基層法律工作者,應該利用這有利的條件,積極參與基層司法所與社區其他部門的聯動。并且在具體的工作中發揮懂法的優勢,配合社區各項工作的開展。
實踐中作為基層社區法律工作者,首先應該對自己社區范疇內的弱勢群體,包括部分殘疾人群體、一些無勞動能力無收入者、孤寡老人、無竟爭能力的下崗失業人員及無勞動保障的農民工等情況,要做好細致的分類分項統計了解工作。有許多弱勢群體所面臨的維權,要比其他人群相對難度較大,也更加復雜。因此.,針對弱勢困難群體的實際情況,采取一系列針對性的工作方式,在對其進行法律幫助的同時,盡量配合有關部門,幫助做一些扶貧解困方面的工作。包括在一些弱勢群體的生活和就業等方面,給予有效合理的指導性建議。通過基層社區法律服務,把黨和政府及社會的溫暖關愛,送給需要扶助的弱勢人群。同時積極聯系有扶貧意向的單位和個人,并向其推薦和介紹需要幫助貧困群體的個體情況。加強對社區貧困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維護社會的安定和諧。
三、利用基層司法所的優勢,建立糾紛檔案,定期進行回訪
司法所是最基層的司法行政組織,基層法律工作者,要利用基層司法所的各種硬件設施,充分發揮具有法律知識的優勢,并融入社區的各項管理當中去。在日常接訪過程中,留意當事人每一個細小的描述環節,對一些不理智和不健康的想法,要追根刨底。這樣可以盡早發現小矛盾糾紛中的大隱患,從而在時空上留有足夠的化解矛盾的余地,將有可能激化矛盾糾紛苗頭扼殺在朦朧之中。
為此,基層法律工作者在日常的接訪當中,要為社區求助人的法律咨詢和矛盾糾紛的因由,建立相應的糾紛求助檔案,由基層司法所統一管理。并對每一件矛盾糾紛進行認真的梳理,掌握產生糾紛矛盾的焦點。解答完后或矛盾糾紛處理完后,要將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個人電話留給求助人或咨詢
人,以便于在求助人或咨詢人需要的時候能及時為其服務。另外還要建立回訪制度,定期對求助人或咨詢人進行回訪,從而更好的發揮基層社區法律服務的職能作用。筆者認為,這對我國現行的基層社區法律工作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好處諸多:
1. 在回訪的過程中,可向求助人或咨詢人宣講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從而能不斷增強和提高求助人或咨詢人的法律意識。
2. 能及時了解求助人或咨詢人的思想和心理變化,以及所求助解決的矛盾糾紛的現行情況。
3. 能了解求助人或咨詢人的一些實際生活等方面的困難需求,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及時幫助解決。從而增加基層法律工作者在群眾中的親和力和群眾的信任度。
4. 能及時了解和發現新的矛盾點并及早介入。針對新出現的矛盾糾紛問題,認真歸納總結原方案中的某些不適應,果斷調整或改進工作思路。
5 . 能及時獲取求助人或咨詢人,對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的期盼和要求,并根據群眾的需求,不斷改變或調整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的方向。
建立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回訪制度,是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它能隨時掌握求助人或咨詢人的矛盾糾紛的現狀,因此對及時化解糾紛矛盾是十分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將法律知識傳授給社區群眾,同時還能將黨和政府的溫暖關懷帶給社區群眾。
回訪制度,根據情況可分為:電話回訪和上門走訪兩部分,可由基層法律工作者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回訪的方式。筆者認為,正常情況一般電話回訪半月為宜,上門走訪一月或一季度為宜,但要根據具體矛盾糾紛的輕重情況而定(特殊情況要頻繁電話回訪或上門走訪)
四、加強對基層法律工作者的管理,提高業務和政治素質,樹立創新意識
每個單位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假如沒有任何約束,每個人都我行我素,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因此要突出基層司法所對法律工作者的管理,基層法律工作者要接受本所和司法所的雙重領導。基層社區法律工作者的行為,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過硬的業務素質和實際工作本領,是基層法律工作者履行職責、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鶎臃晒ぷ髡咦鳛榉伞⒎ㄒ?、政策在基層的執行者和解答者,首先是自己對法律和法規的理解十分重要。對許多問題的解答,直接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因此,基層法律工作者要努力刻苦的學習法律業務知識和加強政治思想學習。只有加強學習,提高法律素養,才能有能力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消除各種不安定因素,才能增強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基層實際問題的能力。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會遇到許多新的法律實踐問題,解答好這些問題需要具備廣泛而深厚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包括政策、法律、經濟、甚至科技、心理學等方面的廣泛知識,因此對基層法律工作者要加強教育管理,具體建議如下:
1、除加強政治思想和法律業務的學習以外,還應該進行一些心理學等社會學方面的知識培訓,提高基層法律工作者綜合素質,提高實際工作能力。
2、基層司法所對基層法律服工作者負責解答和處理的糾紛要行使監督管理權。
3、基層法律工作者應在司法所的領導下,服從大局聽指揮,行使開展人民調解、社區矯正、法制宣傳、依法治理、法律服務、安置幫教、法律援助等職能。
4、充分發揮適應新要求的職能作用,工作中要敢于創新,追求創新。努力解決廣大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
5、基層法律工作者在回答問題時,要明確問題的重點,掌握分寸和范圍幅度,防止答非所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道理和法律法規解釋透徹
6、勇于創新服務方式,解答好每一個法律咨詢。圍繞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難點、熱點問題,積極開展普法宣傳、解開群眾心中的法律疑點。
最重要的問題在于,基層公共事務的決策被各種各樣的官員和干部控制甚至壟斷,普通民眾沒有機會參與到重大的決策中去,沒有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主人。換言之,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讓普通民眾成為公共事務的主要決策者。
毫無疑問,基層的選舉非常重要。但是,千萬不要誤以為村委會、居委會的選舉就等于基層實現了民主和自治。事實上,選舉不等于民主,選舉只是民主和自治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民主和自治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選舉的那一瞬間,而是選舉之間的日常治理問題。哪怕你能選出一個優秀的村委會主任,但如果不能在其任職期間對其權力進行良好的限制,他依然會濫用權力,甚至并不亞于一個任命的干部。所以,基層自治的關鍵是設計出更好的制度來限制權力,而不是完全寄托在選舉上。
簡單地說,“自治”就是自主治理,即個人或者共同體自行管理本人或者本共同體的私人或者公共事務。一般而言,自治首先意味著個人的自治,即個人自主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理想目標、職業選擇等。其次,自治意味著共同體的自治,即共同體的成員自主決定本共同體的公共事務。個人的自治,主要針對私人事務而言,而共同體的自治,則主要針對公共事務而言。但是,共同體的自治必須以個人的自治為基礎。如果個人不能自治,則很難談得上共同體的自治。
值得強調的是,要想實現基層的自治或者民主,對于重大的公共事務,應當讓盡可能多的民眾參與并同意,或者要求盡可能多的民眾的代表同意,因為這樣可以降低民眾所必須承受的外部成本。外部成本的意思是,如果一項決策未經某個人同意,那么他(她)就在支付外部成本。當然,這決不意味著讓民眾親自參與每一項公共事務并同意,因為這樣的話,交易成本會非常高,可能導致一項決策無限期的討論而不能獲得通過。
落實基層民主和自治需要觀念和制度革新,有三個方面最為重要。
首先,確?;鶎用癖姷牧棛?。就是讓村民或者市民為他們的村莊或者社區自主制定治理公共事務的根本規則,自主決定他們的村莊或者社區的組織原則和方式。一提到“立憲”,恐怕很多人都會說,只有國家才談得上“立憲”,因為只有國家才有“憲法”。這是對“憲法”的極大誤解。
“憲法”的本意是指一個共同體的根本組織原則。任何一個共同體都有它的根本組織原則,不論它的大小,并非只有國家這個共同體才有根本組織原則。也就是說,國家以外的任何一個共同體都有“憲法”,不論它是否冠有“憲法”之名。當前的村莊和社區之所以不能自治,在很大程度上講是由于村莊和社區的根本組織原則不是由村民或者市民自己確定的,而是由國家或者政府為其確定的。
一、認清形勢,科學定位,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長效機制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當前的社會治安形勢,牢牢掌握社會治安防控的主動權?!痢两謱俚湫偷某青l結合部,轄內影響穩定的因素多樣,治安環境復雜,主要表現在:一是地域形態多樣,矛盾糾紛隱患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難度突出。轄內地域形態多樣,既有××市最大的關閉國有企業—××氮肥廠,又有東圃最旺的商業地段;既有××區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村,又有多個新型住宅小區,潛在的矛盾糾紛隱患多,主要是勞資糾紛、物業糾紛、鄰里糾紛、醫患糾紛、經濟糾紛,還存在著國企遺留問題、房屋拆遷問題等隱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隱患的存在,給轄區的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帶來很大的工作難度,要排查調處這些矛盾,既涉及到各種政策法規,又要協調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力量齊抓共管。二是流動人口多,平均素質偏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壓力突出。轄內有出租屋1.9萬套,近年來外來流動人口迅猛增加,據初步統計,××地區的外來流動人口超過8萬人,平均素質偏低,相當一部分外來人口為暫時找不到工作、打散工、從事體力工作等人員。從近年來對違法犯罪分子人員的分析來看,外來流動人口的作案比例大,每年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有80%以上是外來人員,其中,近90%以上的人落網前居住在出租屋,給××地區的治安帶來了嚴重的壓力。三是案件基數大,多發性案件典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挑戰突出。近年來,雖然我街每年刑事立案逐年下降,但基數仍然較大,其中盜竊、詐騙、搶劫、搶奪約占80%左右,壓案保平安的任務十分繁重。在源頭預防上,城中村內的治安防范工作由于受環境、居民意識、硬件設施等影響面臨很大挑戰;在打擊管理上,基層民警工作量多,壓力大,如何發揮他們的主力軍作用,整合更多群防群治力量參與面臨著挑戰;在教育宣傳上,面對居民群眾法律意識普遍不高、素質偏低的現狀,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爭取最大效果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等意識面臨著挑戰。街黨工委、辦事處以“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的觀念為指引,把保穩定和促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地分析我街實際,從街道層面進行全局性、系統性考慮,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建立健全街道層面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觀念、思路的轉變和突破。
二、深入實踐,開拓創新,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基礎和架構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注重實踐,開拓思路,創新方法,在實踐中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突破點,解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根本問題。街黨工委、辦事處從2006年底開始,深入社區進行調研,召集研究討論,結合街道的實際情況,著手研究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工作。2007年3月份形成了《××街關于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工作意見》,并全面開始實施。治安防控體系主要包括以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安全防范、基層創安、流動人口管理、安置幫教、法律道德宣傳教育、執法聯動、隊伍培訓管理、組織保障、檢查考核為內容的“十大機制”,形成了以打擊為重點、以預防為基礎、以控制為關鍵,以建設、管理為方法,以改造、教育為手段,綜合性、立體化、系統性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根據當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特點,從轄區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落實防控體系的三項工作原則:先易后難、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通盤考慮全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方方面面,是實現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一個完美的載體,將街道轄內可利用的資源充分整合起來,形成齊抓共管、人人參與的大綜治格局。
(一)以統一高效為方向,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運行機制。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科學合理的運行模式,是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關鍵。以統一指揮、方便管理為原則,建立了由街維穩及綜治委牽頭,以街道一級有關職能部門為主力,以社區居委會、轄內機構、單位和各類社會力量為基礎的縱向層級運行架構。在橫向聯動方面,主要分為三種模式:一是街道一級聯動,主要是職能部門之間的執法聯動和矛盾糾紛聯調聯動;二是社區一級聯動,圍繞平安和諧,以社區黨支部為龍頭,以社區民警為骨干,以社區治保會為基礎,以出租屋管理員、××公司治保隊員、社區內各企事業單位、居民群眾為主要參與力量;三是基層治安力量聯動,以××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整合社會各類治安力量,提高治安隊伍的凝聚力、遂行力、戰斗力。以縱向層級運行架構為主體,通過橫向聯動工作模式進行協調整合,構筑一個職責分工明確、團結協作、效率快速、效益明顯的綜合運行機制。
(二)以保障有力為核心,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奠定堅實的基礎。以“綜治大格局,群眾得實惠,管理出實效,和諧又平安”為建設標準,建立街綜治工作中心,構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平臺。街綜治工作中心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組織保障功能,表現為建立完善組織機構、工作制度、硬件設施,明確職責任務和部門分工;協調指揮功能,表現為通過制訂2人值班工作制度,建立日常工作流程,完善和落實聯調、聯防、聯勤、聯治、聯創的“五聯”運作機制;管理考核功能,表現為健全學習培訓制度、加強隊伍管理,進行工作績效評估、檢查考核。通過充分發揮綜治工作中心功能作用,強化基層管理,完善基層服務,優化基層資源,夯實基層基礎。
(三)以整合統籌為準則,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精干隊伍。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整合社會力量建立社會治安工作隊伍,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以公安派出所為主力軍,以治保隊員等治安力量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為補充,實行警民結合、專群結合,充分發揮隊伍最大的工作效益。以××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將轄區保安員、治保員以及物業小區、工業區、大型企業的治安力量有效整合,完善了聯網基地指揮臺建設,實現了勤務指揮聯動。以義務平安巡邏隊伍為補充,在社區民警統一安排下協助開展社區治安巡邏工作。通過治安力量的整合,達到有效的管理,高速、可靠、準確、綜合性的合理安排,發揮最大作用。
(四)以科技創新為指引,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防范網絡。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市場機制運作,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注入新鮮的血液。建立健全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一是建設全街視頻監控系統,現在街面主要路段設置了212個監控點,城中村內街內巷設置了107個監控點和5個監控崗亭。二是發動轄內物業小區、企事業單位自建視頻監控系統,現我街轄內主要小區、企事業單位安裝了1000多個攝像機。三是推進城中村單體出租屋視頻監控小系統建設,由屋主自籌資金安裝,主要對出租屋內部進行實時監控。四是推行家庭、商鋪內部技防建設,積極推行“手眼通”、億光安防、門禁系統等家庭、商鋪技防。通過建設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動靜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形成一張覆蓋全轄區范圍、解決重點治安問題、排除大部分治安隱患的安全防范網絡。
(五)以立體滲透為手段,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宣傳教育模式。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建立全方位的宣傳教育模式,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營造良好的意識環境。構筑××街法制宣傳教育平臺,以最大程度地方便群眾、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為目標,打造室內法制宣傳教育服務、室外法制宣傳教育服務、網上法制宣傳服務三大宣傳陣地,不斷創新宣傳教育方式,拓寬宣傳教育途徑,從源頭上預防違法犯罪,增強轄內居民群眾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促進社會和諧。
三、以人為本,立足長遠,進一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一)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緊緊配合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基層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持續發展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其全面落實要始終堅持“三個結合”:一是要與上級綜治工作精神相結合,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推進要以省、市、區綜治工作精神為指導,落實上級部門的工作部署。二是要與經濟發展規律相結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從××地區的經濟發展需求和趨勢出發,繼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才能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具有科學性、長效性、穩定性。三是要與社會矛盾發展態勢相結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將會不斷涌現出新的社會矛盾類型,如何排除矛盾糾紛隱患,將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將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自身的不斷修正和完善。
(二)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是核心,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對社會治安的參與度和滿意度,是對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施效果的最好詮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全面推進,要立足實際,始終以群眾安不安全、滿不滿意為根本考慮,切實圍繞社會治安問題的重點、難點和盲點,實現社會治安狀況的明顯好轉。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融入到群眾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使群眾首先做好自身、自我的安全防范,增強防范意識,減少犯罪分子犯罪機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進一步引導和發揮群眾參與社會治安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群眾承擔一定的治安防范義務;通過及時公開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治安信息,使群眾及時了解身邊的社會治安環境,采取相應地防范措施。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當前的社會治安形勢,牢牢掌握社會治安防控的主動權?!痢两謱俚湫偷某青l結合部,轄內影響穩定的因素多樣,治安環境復雜,主要表現在:一是地域形態多樣,矛盾糾紛隱患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難度突出。轄內地域形態多樣,既有××市最大的關閉國有企業—××氮肥廠,又有東圃最旺的商業地段;既有××區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村,又有多個新型住宅小區,潛在的矛盾糾紛隱患多,主要是勞資糾紛、物業糾紛、鄰里糾紛、醫患糾紛、經濟糾紛,還存在著國企遺留問題、房屋拆遷問題等隱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隱患的存在,給轄區的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帶來很大的工作難度,要排查調處這些矛盾,既涉及到各種政策法規,又要協調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力量齊抓共管。二是流動人口多,平均素質偏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壓力突出。轄內有出租屋1.9萬套,近年來外來流動人口迅猛增加,據初步統計,××地區的外來流動人口超過8萬人,平均素質偏低,相當一部分外來人口為暫時找不到工作、打散工、從事體力工作等人員。從近年來對違法犯罪分子人員的分析來看,外來流動人口的作案比例大,每年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有80%以上是外來人員,其中,近90%以上的人落網前居住在出租屋,給××地區的治安帶來了嚴重的壓力。三是案件基數大,多發性案件典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挑戰突出。近年來,雖然我街每年刑事立案逐年下降,但基數仍然較大,其中盜竊、詐騙、搶劫、搶奪約占80%左右,壓案保平安的任務十分繁重。在源頭預防上,城中村內的治安防范工作由于受環境、居民意識、硬件設施等影響面臨很大挑戰;在打擊管理上,基層民警工作量多,壓力大,如何發揮他們的主力軍作用,整合更多群防群治力量參與面臨著挑戰;在教育宣傳上,面對居民群眾法律意識普遍不高、素質偏低的現狀,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爭取最大效果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等意識面臨著挑戰。街黨工委、辦事處以“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的觀念為指引,把保穩定和促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地分析我街實際,從街道層面進行全局性、系統性考慮,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建立健全街道層面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觀念、思路的轉變和突破。
二、深入實踐,開拓創新,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基礎和架構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注重實踐,開拓思路,創新方法,在實踐中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突破點,解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根本問題。街黨工委、辦事處從20*年底開始,深入社區進行調研,召集研究討論,結合街道的實際情況,著手研究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工作。20*年3月份形成了《××街關于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工作意見》,并全面開始實施。治安防控體系主要包括以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安全防范、基層創安、流動人口管理、安置幫教、法律道德宣傳教育、執法聯動、隊伍培訓管理、組織保障、檢查考核為內容的“十大機制”,形成了以打擊為重點、以預防為基礎、以控制為關鍵,以建設、管理為方法,以改造、教育為手段,綜合性、立體化、系統性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根據當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特點,從轄區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落實防控體系的三項工作原則:先易后難、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通盤考慮全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方方面面,是實現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一個完美的載體,將街道轄內可利用的資源充分整合起來,形成齊抓共管、人人參與的大綜治格局。
(一)以統一高效為方向,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運行機制。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科學合理的運行模式,是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關鍵。以統一指揮、方便管理為原則,建立了由街維穩及綜治委牽頭,以街道一級有關職能部門為主力,以社區居委會、轄內機構、單位和各類社會力量為基礎的縱向層級運行架構。在橫向聯動方面,主要分為三種模式:一是街道一級聯動,主要是職能部門之間的執法聯動和矛盾糾紛聯調聯動;二是社區一級聯動,圍繞平安和諧,以社區黨支部為龍頭,以社區民警為骨干,以社區治保會為基礎,以出租屋管理員、××公司治保隊員、社區內各企事業單位、居民群眾為主要參與力量;三是基層治安力量聯動,以××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整合社會各類治安力量,提高治安隊伍的凝聚力、遂行力、戰斗力。以縱向層級運行架構為主體,通過橫向聯動工作模式進行協調整合,構筑一個職責分工明確、團結協作、效率快速、效益明顯的綜合運行機制。
(二)以保障有力為核心,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奠定堅實的基礎。以“綜治大格局,群眾得實惠,管理出實效,和諧又平安”為建設標準,建立街綜治工作中心,構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平臺。街綜治工作中心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組織保障功能,表現為建立完善組織機構、工作制度、硬件設施,明確職責任務和部門分工;協調指揮功能,表現為通過制訂2人值班工作制度,建立日常工作流程,完善和落實聯調、聯防、聯勤、聯治、聯創的“五聯”運作機制;管理考核功能,表現為健全學習培訓制度、加強隊伍管理,進行工作績效評估、檢查考核。通過充分發揮綜治工作中心功能作用,強化基層管理,完善基層服務,優化基層資源,夯實基層基礎。
(三)以整合統籌為準則,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精干隊伍。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整合社會力量建立社會治安工作隊伍,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以公安派出所為主力軍,以治保隊員等治安力量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為補充,實行警民結合、專群結合,充分發揮隊伍最大的工作效益。以××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將轄區保安員、治保員以及物業小區、工業區、大型企業的治安力量有效整合,完善了聯網基地指揮臺建設,實現了勤務指揮聯動。以義務平安巡邏隊伍為補充,在社區民警統一安排下協助開展社區治安巡邏工作。通過治安力量的整合,達到有效的管理,高速、可靠、準確、綜合性的合理安排,發揮最大作用。
(四)以科技創新為指引,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防范網絡。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市場機制運作,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注入新鮮的血液。建立健全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一是建設全街視頻監控系統,現在街面主要路段設置了212個監控點,城中村內街內巷設置了1*個監控點和5個監控崗亭。二是發動轄內物業小區、企事業單位自建視頻監控系統,現我街轄內主要小區、企事業單位安裝了1000多個攝像機。三是推進城中村單體出租屋視頻監控小系統建設,由屋主自籌資金安裝,主要對出租屋內部進行實時監控。四是推行家庭、商鋪內部技防建設,積極推行“手眼通”、億光安防、門禁系統等家庭、商鋪技防。通過建設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動靜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形成一張覆蓋全轄區范圍、解決重點治安問題、排除大部分治安隱患的安全防范網絡。
(五)以立體滲透為手段,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宣傳教育模式。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建立全方位的宣傳教育模式,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營造良好的意識環境。構筑××街法制宣傳教育平臺,以最大程度地方便群眾、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為目標,打造室內法制宣傳教育服務、室外法制宣傳教育服務、網上法制宣傳服務三大宣傳陣地,不斷創新宣傳教育方式,拓寬宣傳教育途徑,從源頭上預防違法犯罪,增強轄內居民群眾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促進社會和諧。
三、以人為本,立足長遠,進一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一)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緊緊配合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鶎由鐣伟卜揽伢w系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持續發展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其全面落實要始終堅持“三個結合”:一是要與上級綜治工作精神相結合,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推進要以省、市、區綜治工作精神為指導,落實上級部門的工作部署。二是要與經濟發展規律相結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從××地區的經濟發展需求和趨勢出發,繼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才能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具有科學性、長效性、穩定性。三是要與社會矛盾發展態勢相結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將會不斷涌現出新的社會矛盾類型,如何排除矛盾糾紛隱患,將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將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自身的不斷修正和完善。
(二)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是核心,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對社會治安的參與度和滿意度,是對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施效果的最好詮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全面推進,要立足實際,始終以群眾安不安全、滿不滿意為根本考慮,切實圍繞社會治安問題的重點、難點和盲點,實現社會治安狀況的明顯好轉。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融入到群眾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使群眾首先做好自身、自我的安全防范,增強防范意識,減少犯罪分子犯罪機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進一步引導和發揮群眾參與社會治安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群眾承擔一定的治安防范義務;通過及時公開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治安信息,使群眾及時了解身邊的社會治安環境,采取相應地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