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5 15:03: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改革的核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文名稱:Rural Economy
主管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主辦單位:四川省農業經濟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3-7470
國內刊號:51-1029/F
郵發代號:62-154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一要堅持正確的辦刊宗旨?!懂敶r村財經》要把服務城鄉一體化,服務財政支農工作,服務農業農村改革發展作為辦刊宗旨。與原刊物相比,新刊物涉及面更廣,內涵更豐富,不僅要關注農業生產發展和財政支農領域,而且要關注整個農村改革發展和財稅體制改革,切實加大宣傳力度。既要增強刊物的學術性、理論性、指導性,又要提高刊物的務實性、針對性、可讀性。要堅持誠懇精良的專業精神、嚴謹務實的學術品格、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把《當代農村財經》辦成指導思想正確、刊物品格高尚、文章質量上乘、社會影響廣泛的優秀期刊。
二要發揮財政支農宣傳陣地作用。深入宣傳黨和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積極報道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推動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工作舉措。對重大財政支農政策,包括支持現代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村綜合改革、農業綜合開發、農村扶貧開發、農村衛生教育和社會保障等內容,進行及時傳達和準確解讀,交流財政支農政策實施成效和基層的意見建議,使《當代農村財經》成為宣傳財政支農政策、傳遞財政支農信息的重要陣地。
三要服務農村財經理論研究。中國農村財經研究會要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好《當代農村財經》這一平臺,建立健全專家庫,加強農村財經理論研究與基層實踐探索的交流。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要緊緊圍繞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要求,突出研究農村財經領域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主線,展現和交流農業農村改革創新的最新成果,重點報道基層改革創新的典型案例和經驗,以實踐推動理論和政策的深入研究。
第一,關于深化農村改革的基本出發點,即為什么改?
我的認識是,農村改革的基本目標是解決“三農”問題。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要通過深化改革,把農業改強,推動各類先進生產要素進入農業,形成“三化”帶“一化”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補上農業這個短腿,促進“四化”同步發展,防止現代化過程中農業邊緣化。要通過深化改革,把農村改美,中國人口多,主要是農民多,農民要進城,但不可能都進城,更不可能都進大城市。要建立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實行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為農民建設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防止丟失鄉村風貌、田園風光。要通過深化改革,把農民改富,“三農”是一個整體,農民是“三農”的核心。改革既要解決農業問題,又要解決農民問題。要建立使盡可能多的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機制,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防止農民失地失業失權益。
第二,當前農村改革應重點抓好的幾件事,即改什么?
一是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權益。具體來講,保障好農民“三塊地”,即農戶的承包地、農民的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權益。我這里著重談一下農戶的承包地。首先要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長期穩定家庭承包,在這個基礎上,探索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為此,要相應做好兩項工作:一個是,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把承包權更加明確地落到農戶,進而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并長久不變,讓農民吃上“定心丸”。這項工作涉及千家萬戶,政策性很強。今年擴大試點,明年全面鋪開。一個是,要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土地作為要素,應當流轉,部分農民外出打工,需要流轉,但怎么流轉、主要流轉給誰,是需要研究的問題;發展現代農業,種糧有比較效益,需要規模經營,但規模多大為好,通過什么方式實現,也是需要研究的問題。政策方向上和工作指導上,要引導土地向留在農村的農戶特別是種田能手流轉,走一戶,活兩戶,使農民增收。要有序進行,所謂有序,就是依法自愿有償,不能人為地趕進度、下指標,包括數量指標和比例指標,不能行政推動、包辦代替,搞強迫命令。近3年土地流轉比例每年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去年提高了4.8個百分點,速度不是問題,沒有必要人為加速,欲速則不達。人多地少是我國國情,農民轉移是個歷史過程,所以還是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流轉的速度和經營規模,應當與農民轉移速度相適應,與當地農業技術裝備水平相適應,與社會化服務和經營能力相適應,堅持方向性和漸進性相統一??倳浿v,要有歷史耐心;總理講,改革是一個過程。土地流轉不是規模越大越好,不是進度越快越好,要防止求大求快、人為壘大戶的傾向,免得走彎路,把好事辦壞。
土地流轉涉及到工商企業的問題,三中全會決定講,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我的理解是,鼓勵和引導工商企業到農村發展種苗、飼料、設施農業、工廠化養殖、保鮮儲運、產地初加工、收購銷售、開發四荒等,把一般的種植養殖環節盡可能留給農民,特別是規模農戶,與農民在一個產業鏈條上合理分工、互利共贏,帶動農民,而不是代替農民。企業流轉土地,要防止非糧化、禁止非農化,對流轉土地搞非農建設的一定要制止糾正。
二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主要是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一方面,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鼓勵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兼顧好承包經營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兩個方面,我國有2.6億農戶,其中有3000多萬戶已經舉家進城打工,還有2.2億多戶在農村務農。小規模的家庭承包經營農戶,仍將大量長期存在。我們調查和比較,家庭農場、規模農戶再加上社會化服務,是一種比較好的經營模式,既保留了家庭承包經營的優勢,又能夠引進現代生產技術和市場要素。農民土地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托管土地生產經營,是一種不流轉土地,又能實現規模經營、統一經營的組織形式。另一方面,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吸引一部分青壯年留在農村、從事農業。把新型經營主體培養成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民由身份稱謂回歸職業稱謂。
三是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業面臨自然風險、市場風險、質量安全風險三大風險,“天生弱質”,農業特別是糧食安全具有社會性、公共性,離政府最近。因此,要從投入、補貼、價格、金融保險、進出口等方面,健全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
四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改革開放30多年來,產品交換不平等基本解決了,但要素交換不平等依然存在,這是城鄉關系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影響農村發展的一個瓶頸。要通過改革,調整理順城鄉關系,體現向“三農”傾斜。
第三,正確把握和推進農村改革,即怎么改?
一是堅持穩中求進。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要穩定?,F在農業增產、農民高興、農村穩定,改革舉措要有利于鞏固農業農村好形勢。
二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各地農業農村情況差別很大,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能搞一刀切、齊步走。
以“三分三改”為核心,促進城鄉要素無障礙流動
“三分三改”,就是政經分開、資地分開、戶產分開和股改、地改、戶改。實行“三分三改”,主要是把原來糾結在一起的復雜關系理清楚,分類改革、綜合實施,讓要素能夠在城鄉自由流動,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農民轉變為市民、農村轉變為社區、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1)政經分開。指把村“兩委”組織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分開,把農村居民社會成員身份和經濟成員身份分開,保障村級組織堅強有力正常運轉和社員正當合法權益。(2)資地分開。指把非土地資產與土地資產分開,為分類處置創造條件,使各類資產能夠正常自由流動,實現優化配置。(3)戶產分開。指把戶口與產權關系分開,使農民在農村所享有的各項權益不因戶口轉換而改變。(4)股改。指對村級集體經濟中的非土地資產進行股份制改革,而土地資產則建立土地合作社。實行股改以后,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現代企業制度運行,與村“兩委”脫鉤,農民對自己擁有的股權享有自由處置權。(5)地改。主要是三句話:農用地“三不變”流轉,即農用地在權屬性質不變、用途不變、量質不變的前提下進行流轉:宅基地助農民進城,即宅基地的使用物權可以變現,也允許農民跨行政村(鎮)異地置換城鎮房產或異地建房,用來幫助農民進鎮入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與國有土地同質同價。(6)戶改。指戶籍制度改革,即以實有人口、實有住所為依據,按居住地登記,剝離依附在戶口制度上的身份、職業、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附屬功能,還原戶口本來的社會管理功能。
以中心鎮建設為平臺,強化統籌城鄉發展節點支撐
把中心鎮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節點,圍繞建設溫州大都市區構架,實施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深化鄉鎮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大都市功能區和中心鎮建設,推進人口向社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農業要素向能手集中、公共服務向建成區集中,打造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平臺。(1)構建“1650”大都市區城鎮體系新格局。就是建設1個主中心,把以市區大羅山為中心,包括鹿城、龍灣、甌海、甌江口加洞頭、甌北包括上塘在內的區域,建設成為人口、要素、經濟、產業等各方面最高度集聚的大都市核心區:建設6個副中心,在樂清、瑞安、平陽、蒼南等沿海地區建設4個大城市,在文成和泰順兩個山區縣建設2個生態型中等城市,形成大都市副中心;建設50個區域性中心鎮,并最終發展成為小城市。(2)實施鄉鎮撤擴并。在大都市主中心、副中心地區,實施撤鄉鎮建街道,規劃建設若干個區鎮合一、布局合理、分工明確的大都市功能區,每個功能區30~50平方公里左右,實行管委會領導體制,下設若干個街道;同時各縣(市、區)全面實施鄉鎮撤擴并,建設若干個具有區位優勢、產業依托和自身特色的區域性中心鎮。經過調整,全市262個鄉鎮總數減少2/3左右,每個鄉鎮人口原則上達3萬人以上。這項工作將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3)扎實推進擴權強鎮。按照責權利相配套的原則,以“權力下放、超收分成、規費全留、干部高配”為主要內容,擴大中心鎮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增強中心鎮管理和發展能力,做大做強中心鎮。
以農房改造集聚建設為抓手,引導農民進鎮入城
推進農房改造建設,引導農民跨行政區域到規劃小區建房,鼓勵農民到中心鎮集聚,實現農民空間的位移,為推進以“三分三改”為核心的城鄉統籌綜合改革創造了條件。把農房改造集聚建設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和統籌城鄉改革的牽引工程來抓,以中心鎮為單位,千方百計加快推進步伐,確保從今年開始每年至少啟動建設100個新社區,2012年前完成21.8萬戶改造建設任務,到2015年農房集聚改造率達到30%。(1)一鎮一試點。各縣(市、區)在起步階段確定一個試點鎮,每個鎮確定一個試點新社區,開展農房改造集聚建設,取得成功經驗后面上推開。(2)一鎮一規劃。按照現代化小城市的標準,高起點、高標準編制鎮域總體規劃,明確產業、居住、公共服務和現代農業等功能區的空間布局結構,形成中心鎮建設1個主集聚區、X個中心村新社區“1+X”的總體框架體系。(3)一鎮一政策。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根據市、縣兩級出臺的指導性政策意見,堅持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以鎮為單位制定可操作性的具體政策措施。(4)一鎮一平臺。以鎮為單位整合現有資源,通過行政劃撥資產的改性、評估、增值、注資等途徑,組建新農村開發建設公司,搭建鎮級投融資平臺,負責農房改造集聚建設融資。
以深化其它改革為配套,保障農民安居樂業
堅持把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作為最終目標,全面深化其它配套改革,切實加強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真正使農民和市民擁有平等的公民待遇和地位,讓農民進城后能夠安居樂業。(1)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以創業帶就業、促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城鄉居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擴大全民社保的覆蓋面,健全城鄉統籌的社會養老保障政策體系,建立統一的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完善農村失業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2)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定城鄉一體的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制度,建立兼顧遠景規劃和近期目標,廣覆蓋、多層次、城鄉貫通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機制,加快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體系。(3)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快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造,擴大和深化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加大保險支農力度,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推進農村財產的資本化,深化農房抵押貸款試點,創新涉農擔保方式,實現農村資產自由變現、交易、流動,釋放農村財產的信用資源。(4)建立健全農村新社區管理服務體制。按照群眾自治、管理有序、設施配套、服務完善、生態和諧、文明祥和的要求,合理布局農村新社區,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設置社區組織構架,積極構建社區公共服務體系,逐步以社區格局取代以村組為單元的農村社會組織格局。
【2019組織部辦公室工作計劃一】黨的xx大以來,我市組織工作在探索中加強、在改革中推進、在創新中提升,創造和積累了一些經驗,為推動科學發展、推進農村改革提供了有效服務和堅強保證。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組織工作還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是在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隊伍建設上,政治理論素質還不完全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特別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刻,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社會發展、農村改革還不夠自如,不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導致指導工作不夠到位、局面開創不夠、實績不很突出。
二是在干部隊伍建設上,普遍存在干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缺乏激情,組織監管不嚴,工作效能降低等問題。
三是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上,面臨著集體經濟空殼化,無錢辦事的問題;面臨著農村人口老年化、婦幼化、單親化、低智化,黨員青黃不接,干部后繼乏人,無人辦事的問題;面臨著農村基層組織手段弱化,急需的科技、信息、文化、法律等專職服務隊伍沒有系統組建起來,無力辦事的問題。對于這些新形勢下的新問題,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認真加以解決。
在今后一個時期,我市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xx大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鄧--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緊緊圍繞抓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來謀劃、推進黨的建設,緊緊圍繞服務科學發展、推進農村改革選干部、配班子,建隊伍、聚人才,抓基層、打基礎,深化拓展“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樹組工干部新形象”學習實踐活動,努力提高組織工作服務的滿意度、選人用人的公信度、組工干部形象的認可度,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XX年我市將重點抓好以下四項工作:
一、著眼于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扎實抓好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
這是黨的xx大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涉及到我市,集中在第二、三批,如何完成好這項政治任務,確保活動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我們將認真借鑒“三講”教育、“三個代表”教育和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功經驗,在四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加強組織領導。我們將及時協調相關部門,在今年底明年初,結合市委常委民主生活會和市委理論中心組學習會,安排一次市“四大家”領導專題學習活動;結合領導班子實績考核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開展一次市委常委和市“四大家”領導專題調研活動,超前謀劃學習實踐活動。及時抽調骨干人員,組建辦公室和工作專班,研究制定我市學習實踐活動方案,確定學習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和目標要求,以及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要把學習實踐活動情況納入XX年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考核和領導班子實績考核主要內容,增強活動實效。
二是抓住解決問題這個重點,加強檢查督導。建立檢查督導組制度、重要情況通報制度、整改問題臺帳制度和銷號制度、群眾滿意度測評制度等,對需要整改的突出問題實行全程重點督辦,真正以整改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三是抓住學習貫徹三中全會精神這個熱點,加強因勢利導。學習實踐活動要將學習貫徹三中全會精神融入進去,把加強“三農”工作作為重要內容,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衡量學習實踐活動效果的重要方面,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上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四是抓住長效機制這個根本,加強宣傳引導。要全程對各地各部門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涌現出來的經驗做法和先進典型進行總結宣傳報道,并將好做法、好經驗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應用到以后的實際工作中去,形成能長期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
【2019組織部辦公室工作計劃二】1、認真開展“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學習實踐活動,樹立組工干部新形象。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組織部統一部署,在部機關和全縣組工干部中廣泛開展“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樹組工干部新形象學習實踐活動。結合我縣實際,研究制定方案,抓好載體創新,加大推進力度,確保取得實效。通過活動,教育廣大組工干部客觀公正地看人待人、科學準確地識人用人,樹立公道正派、知人善任的可信形象;爭做執行紀律的模范、廉潔奉公的模范、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范,樹立清正廉潔、甘于奉獻的可靠形象;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說實話、重實情、辦實事、求實效、創新思想觀念、創新工作制度、創新工作方法,樹立創新求實、銳意改革的可敬形象;堅持選人用人上的公正公平、打牢“以人為本、關懷體貼”的工作理念、大力促進部門團結和諧,樹立團結和諧、真誠待人的可親形象。
2、以提高組工干部自身素質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學習培訓活動。制定部機關干部學習計劃,突出以黨的xx大精神、干部選拔任用條例、業務知識、實用技能的學習;嚴格周五集中學習制度,不斷改進學習方式。適當時機,舉辦全縣組工干部組織工作程序培訓班。深入開展“三深入一走進”(深入農村、深入企業、深入社區,走進群眾)活動,每季度至少開展一次,切實使機關干部在實踐中經受鍛煉。
3、加強督辦工作。及時通報縣領導重要批示辦理和部里重點工作進展情況,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建立作息、出差、車輛和網絡管理等新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機制。
[關鍵詞]城鄉經濟一體化 金融機構
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總體思路的重要內容,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對于破解“三農”工作難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城鄉經濟一體化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但它也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城鄉經濟一體化建設中,來自觀念、體制、政策、資金等多方面的制約因素和突出的問題,嚴重阻礙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
金融作為經濟的核心,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關鍵要將農村經濟發展起來,縮小城鄉的差距。而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農村金融的發展,通過農村金融的發展,增強農村資金的流轉效率、使用效率,使其最終成為能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大動脈。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已形成了包括商業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機構在內的,以正規金融機構為主導、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核心的農村金融體系,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這對于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具有重大意義。
一、正規金融機構的主導作用
1. 國有商業銀行要承擔起更重要職責
在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規模的配置以及在其他金融資源的配置上要體現向農村、鄉鎮的傾斜,保證有足夠的放貸資金流向農村,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解決資金問題。中國農業銀行為了更好地服務三農,專門設立了三農事業部,對農業及縣域金融發展有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地滿足縣域金融發展的特殊需要??h域往往是城鄉結合點,對金融的需求有很多自身的特殊點,無論是在貸款的準入條件、貸款的運作效率還是金融創新方面都有很多特點。農行設立三農事業部,圍繞著縣域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對縣域中小企業制定了特殊的準入條件,圍繞縣域金融需求創新了很多的產品。所有這些都能更加貼近縣域金融市場,能夠更好地適應縣域金融需求,從而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另外,商業銀行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支持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這些城市的中小企業,同時通過消費信貸、擴大內需等方式,最終把城市的各種有效因素激活,使他們形成一個有效的相互支撐作用,最終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
2. 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并放大其功能
近些年, 我國農村金融出現了支農弱化的趨勢, 政策金融更是嚴重缺位,極大地制約了金融支農作用的有效發揮。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是一項政策性極強的政治任務。除需要大量的財政資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機構應該發揮其特有的扶持功能。
但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我國惟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基本上只負責糧棉油收購資金的發放和管理,僅限于單一的國有糧棉油流通環節的信貸服務。因此,農業發展銀行開展拓寬其他政策性業務, 如支持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 將開發性金融推進到“縣域經濟”、“三農”和中小企業領域, 更多參與到農村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化、農業資源開發項目的投資,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對于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將具有重要作用。
國家開發銀行則應明確“開發性金融”的經營思路, 對于急需資金支持的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綜合開發要加大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3. 發揮農村信用社準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
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將農村信用社建成由農民和個體工商戶入股的、產權關系明晰、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全方位為“三農”服務的商業化、準政策性、社區性、地方性金融企業,加大對農業、農戶的支持力度。通過吸收存款,并將放貸資金用于支持“三農”,如糧棉油等農副產品的種植、收購、加工貸款, 基金會、非政府和民間非盈利組織提供的小額信貸業務,對于推動城鄉經濟一體化的作用十分明顯。
4. 發揮郵政儲蓄、農村商業銀行等的輔助作用
郵政儲蓄具有點多、面廣、 營業時間長(早開晚關,節假日不休息)、貼近居民生活(網點設在居民區、市場、商廈等地)的特點,能很好的吸收零散的存款。將吸收的居民儲蓄向中小企業和社區發放貸款,郵政儲蓄銀行發放貸款外的富余資金,可通過購買農發行、其他金融機構的金融債券或拆借給農村信用社等形式返還農村,對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對經濟比較發達,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地方,可考慮組建縣一級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農村商業銀行,專門統籌農村資金,并用于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補充作用
筆者此處的非正規金融機構主要指農村合作基金會、農村社區性融資組織、民間集資、金融合會和私人錢莊等,它們是正規金融約束情況下市場自發的金融深化。在我國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時期,這些非正規的金融機構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滿足農戶和農村中小民營企業的資金需求,而且促進了正規金融的改革和創新。通過發揮降低風險、優化資源配置、動員儲蓄等功能,對經濟增長起到拉動作用。在滿足中小企業融資方面具有信息優勢、交易成本優勢,為民營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資金來源。但它們同時又具有較大的自發性和分散性,對經濟金融運行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要充分發揮農村民間金融的正面效應,將它置于優化全社會融資結構和改善農村民營企業和農戶投融資環境中通盤考慮,實現對農村民間金融引導、規范、提升和替代;同時推進金融深化,提高和完善整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和功能,在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其補充作用。
參考文獻:
1、思想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對農村工作重視不夠、認識不深,認為只需搞一些活動、抓一下教育、穩定一下人心就可以,農村改革發展了解和參與一下就夠了。二是由于基層組織外部工作環境較差、干部兼職過多等主客觀因素,服務經濟無有效載體。三是部分盟員還存在認識上的模糊,認為農村改革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與民盟工作關系不大;習慣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面對與新農村建設不相適應的問題,存在畏難情緒、創新意識不強,使得服務新農村建設處于被動狀態。
2、服務農民缺乏有效途徑。一是在發揮作用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找準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合理配置資源,發揮最大效益;還需要樹立科學、全面、和諧發展的意識,找準影響和制約民盟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突出問題,提出有效辦法,使民盟在服務“三農”工作中取得重點突破,并實現全面發展。二是服務手段單一。對農民急需的科技培訓、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等缺乏實質性的幫扶措施,影響大、生命力強的品牌工作不多;三是服務機制僵化。深入農村、貼近農民不夠,整合資源能力不強,社會化的服務機制還處于探索階段。
3、組織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隨著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轉變,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和推進新農村建設方面,對民盟工作體制機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服務“三農”方面,需要進一步健全區位聯動、內外結合、優勢互補的工作機制。在組織和支持盟員服務新農村建設方面,還缺乏長效機制;在發揮盟員作用方面,辦法和措施不夠多,不能完全滿足他們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質、參與農村改革實踐和新農村建設的新期待。
三、對策與思考
如何根據農村改革發展需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實際,從農民生產、生活最緊迫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尋求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因地制宜、扎實有效推進民盟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取得實效,確實還有不少緊迫而現實的重大問題,是值得我們深入調查,認真研究,用心策劃,狠抓落實的。
(一)提高認識,增強推進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深入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實踐科學發展觀,圍繞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文化建設、 2、真心實意地為農民群眾辦實事,切實增強統一戰線的凝聚力。采取多種形式,組織認真學習,加強輿論宣傳,使廣大盟員充分認識中央關于建設新農村戰略部署的重大意義,不斷增強為建設新農村服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良好氛圍。要更好地發揮民盟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的優勢,引導盟員立足本行本職,發揮自身特長,從各個方位、各個角度為新農村建設謀務實之策,拓發展之路。要為盟員發揮作用創造條件,積極引導他們投身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要支持、幫助盟員在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過程中,使自身的事業也獲得應有的發展。
3、發揮民盟優勢,群策群力,形成新農村建設的合力。一是發揮人才智力優勢。相當部分盟員本身處于農業經濟建設的第一線。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組織廣大盟員主動深入農村地區,開展決策咨詢、人才開發、項目協調、投資推介等活動,為促進當地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如推廣實施農業科技示范項目、培訓農村實用型人才、引進資金、引進投資項目、組織科技下鄉、科技咨詢活動、發送農業實用科技資料。二是發揮廣泛性和包容性優勢,協調關系、化解矛盾。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落實以人為本的民本意識,全面協調處理好各類關系,推動新農村建設走入健康的發展軌道。三是發揮盟員與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及海外僑胞聯系廣泛的優勢,積極為農村地區發展牽線搭橋,協助引進資金、技術、人才,是民盟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三)結合工作實際,針對性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當前農村改革發展、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嚴重不足,農業生產成本過大、農民增收乏力、村財薄弱,農村教育不公平,農民看病難、看病貴以及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村民民主自治,農村社會的安定穩定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民盟服務新農村建設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1、積極協助黨委政府,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干部隊伍的培訓和指導。村級班子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是調動廣大農民參與建設自己家園的關鍵所在,村級“兩委”主要干部與班子成員的政治素質、為人品質、法律意識、工作能力以及帶領致富能力是關鍵。針對當前農村基層政權功能、農村黨的核心戰斗堡壘作用有所弱化,農村宗族勢力、黑惡勢力有所抬頭的,制約著農民生產發展、生活提高和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等問題,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盟可以在強化農村基層干部培訓與指導,提高村級班子成員管理村務的素質能力,尤其是民族示范鄉鎮和示范村的村班子建設,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2、加強和推進農村文化建設,適應廣大農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一是采取多種形式,切實改善農村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學習、生活條件,充分發揮專業藝術人員的積極性。加強教育培訓,培養一專多能的群眾文化人才,逐步提高隊伍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作用,提高其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的能力,鞏固農村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二是支持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各種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從事農村特色文化產品開發和文化服務,使農民群眾逐步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三是加強對農村文化骨干培訓輔導,努力在文化教育、政策宣傳、提供娛樂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四是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文化服務。以“三下鄉”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共建聯動活動。五是推進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發展,促進閩臺兩岸經貿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臺胞和海外華人對祖國和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六是積極倡導、引導社會力量捐助農村文化事業。重點捐助農村文化站、圖書室等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公益性文化實體和文化活動。
3、重視改革農村教育,提升農民素質,推進農村科技進步。農村教育嚴重滯后,農民文化、技能素質低,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新農村的主要制約因素?!敖ㄔO新農村,根本要從農村教育改革入手,大力培養新型農民,培訓勞力就業技能是當務之急?!苯逃贫仍O計不公平,農民教育權利受侵害,農民迫切要求盡快改革扭轉這一不合理狀況。要整合統一戰線教育資源,著眼于服務農民成才增收,著眼于培訓新型農民,著眼于增強村民法制意識,大力推進“雙百工程”,努力培養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文明、守法制的新型農民;扎實推進農民素質提升,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扶持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4、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積極引導和扶持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一是加強調研,摸清返鄉農民工的就業現狀,了解他們的就業創業需求。二是加大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積極組織開展返鄉農民工崗前引導性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做好服務于我市主導產業發展的轉移培訓工作,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三是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開展多形式就業創業。積極有效引導以到工業園區就業創業為主的多形式就近就業創業活動。引導返鄉創業農民工立足我市農業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有效推動包裝儲運、農資配送、信息咨詢等農業產業化配套企業發展。引導返鄉農民工在商貿、運輸、餐飲、旅游、娛樂等領域發展個體私營企業,著力發展文化產業、現代物流、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四是切實加大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扶持力度,免費介紹和宣傳用工信息,及時把勞動力市場的新情況提供給農民工,讓農民工有明確的就業目標和方向。
5、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開展互助聯動活動,帶動農村產業延伸提升。支持企業開展重大農業產業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大先進技術引進、吸收力度。協助企業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支持,強化科技創新,通過改造提升和延伸傳統農業產業,力爭在更大空間、更廣領域上促進我市農業更好更快發展。支持企業與農村幫扶結對,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具體事務,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打造工業、農業雙贏的態勢,實現以工補農、富農目標。通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利用資金、技術、管理、營銷和品牌等優勢,扶助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經濟,采取多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對農產品等實行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系列化加工、企業化管理,帶動當地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也帶動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