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4-01-04 16:12: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的運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困境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三個基本向度的價值偏離與關系失衡,造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種種弊端,導致教學質量低下。
(一)教材內容陳舊,脫離學生生活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語文學科的發展在歷史長河中得以建構和形塑。語文學科的發展歷史錯綜復雜,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文中涉及的內涵概念和所呈現的內容也要不斷變化,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但是,當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普遍存在教材陳舊、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的問題。再加之應試的壓力,教學只得將重心放置知識技能的確定性之上,把知識技能的掌握視為普遍的、必須的東西。因此,語文教學更傾向于知識技能和灌輸主義。教材陳舊,落后于社會發展,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不符合新時期核心素養的內涵。
(二)“教師中心”教學,教育理念落后
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仍然以赫爾巴特的教師、教室和教材“三中心論”為主,教師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及時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實現“生本課堂”。傳統教師理念認為教學只是課本知識的簡單傳授,是一種將課本知灌輸給學生的過程。
(三)教?W方法刻板,評價標準單一
小學語文教學不再是簡單的讀、寫、聽、說能力的培養,還有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甚至思維的訓練與提升,因此,對教師的教學方法的要求逐漸提高。傳統的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簡單講解課本上的知識點,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提問加以鞏固知識點,課后布置大量的作業,這就是教學的完整環節。如此循環往復,教學缺失了教育的真正意義,給學生帶來負面的影響,使得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效率低下。教學方法的刻板、枯燥,限制了教學內容的范圍,失去了課外趣味性延伸的版塊,教學的完整性難以體現。在教學評價方面,教師傾向于選擇總結性評價,把分數的高低作為評價學生素質好壞的唯一標準,以偏概全。
二.核心素養和語文核心素養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語文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有重要意義。
(一)核心素養內涵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會在北師大舉行,在會上公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及基本內涵。其中包涵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3]成果的公布標志著我國新課改進入一個新時代,即我國的學生在21世紀應該具備怎樣的核心素養來面對未來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查閱國內關于核心素養的定義和分類后發現,袁振國老師的觀點最貼近本文看法。他認為,核心素養就是面對加速變化的信息化和經濟時代,未來20年甚至10年沒有人能清晰預判的情況下,教育要給孩子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使其能應對未來不確定情境中的真實問題。[4]從學科屬性來看,核心素養并不是某一學科知識單獨可以完成的,并不針對具體領域的具體問題,而是集中于個體能夠積極主動并且具備一定的方法獲得知識和技能,每一門學科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身心規律,制定不同階段的學科核心素養,最終使得學生具備應對未來不確定情景的能力和方法。語文學科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學習者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所獲得的語言、文字基礎知識,培養的分析、理解、感悟、運用語言和文字的能力,形成的語文思維、語文習慣、語文情操、健全人格以及從語文視角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素養等[5]。
(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
語文核心素養的構成有以下四方面: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6]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先行者,承擔著打牢基礎的重要作用。
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本質要素。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是當務之急。教師應該以此為重,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增強對母語的情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尤其重要。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和概括的反映過程,是借助表象、概念等要去進行判斷與推理的認識活動。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在語言建構和運用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有助于思維的發展和提升,而后者也進一步鞏固了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要素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表達美的能力是重要的語文教學方法之一,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點。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有助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中之重。通過語文的學習,小學生能夠“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盵7]因此,語文教學本身就是文化傳承的途徑,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積累大量的文化知識,對國家的文化傳統有初步的了解,使學生在實現文化成長的同時,也獲得精神的成長和生命的成長。
三.基于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培養路徑
語文核心素養已經成為了熱點話題,不少學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及其培養路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結合文獻閱讀及對小學語文教材的分析,嘗試從教材、教師以及評價體系三個方面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開辟出路。
(一)教材設計:貼近生活實際,多元、創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指出:“教材內容的安排應該要避免繁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8]課程與教材的合理化改革是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基礎。學生、教學目標以及教材之間的關系是教材多樣化設計的關鍵因素,語文素養不單是在教學中體現,更是教材內容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教材的編寫應該符合素質教育的內涵,體現學生的全面性、個體性,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教學活動,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教材的多樣性方面,選文應該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形成語文教學的“復合樣本”,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學生提供適應性教學。
(二)教師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更新、提高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樹立“學生中心”的教師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教師應尊重、贊賞學生,及時鼓勵、關心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元、趣味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現良好的課堂互動。因此,教師承擔著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角色。首先,樹立核心素養理念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應首先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構成以及價值進行深入的研究,豐富自身的知識,這是培育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必備環節。其次,教師需要在小學語文素養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推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此外,小學語文教師還需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以及教學反思能力,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完善自己的教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教師能否教好學生的前提條件之一,對教師的終身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核心素養;有聲表達力;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為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學習能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真正提升。在常態的語文課堂上,教師通過認真研讀教材,采用系統的方法指導,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分門別類地制訂具體的評價標準,能培養小學生的有聲表達力。
一、培養學生有聲表達力的意義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語文能力,而語文能力結構的核心要素是語感。培養語感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也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學習習慣與方法是語文學習的原動力和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有聲表達力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有聲的語言反映出來的一種能力。它是一種綜合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反應能力和知識水平。
近年來,隨著語文教學研究的日益深入,培養學生的有聲表達力的重要性凸顯出來。新課標提出: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學生有聲表達力的提升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這是由有表達作為直接交際工具的性質決定的,也是小學語文的教學任務。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有聲表達力,能真正提高其語文核心素養;而有聲表達力不但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還能提升學生的交往能力。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有聲表達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聽說訓練。
二、小學語文有聲表達力的教學現狀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對學生進行聽、說練習,但對于學生的有聲表達力,教師并沒有進行培養。學生具有較弱的有聲表達力,在回答問題時,常會出現語無倫次、詞不達意的情況。同時,因為缺乏說的訓練,不敢在大庭廣眾下講話,自卑心理嚴重,怕諷刺、被人笑話。一旦走向講臺,會怯場,手足無措。因此,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有聲表達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對學生有聲表達力的訓練,缺乏連續性,各個年級之間缺乏有效銜接,評價手段缺乏針對性。教師要積極探索,對教學資源充分挖掘,探索多樣化的方法,真正提升學生的有聲表達力。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有聲表達力的途徑
1.借助聲像傳情,使學生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上好語文課的關鍵,就是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教師通過實施有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更深入地理解,師生進行更順暢的交流,變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讓學生傾聽優美的音樂,感受鮮艷的色彩,真正做到耳聞其聲、目觀其形,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2.巧用多媒體計算機,品味語言的文字美
語文新課標指出對學生的語言文字進行訓練,主要通過課本中的閱讀教學進行,僅憑教師反復講解課文中的一些文字,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記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巧用多媒體網絡,與課文內容相結合,通過多樣化的訓練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的訓練中更好地感受語言文字美。
3.課內外閱讀并軌,激發興趣
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必要的素養。語文核心素養就是閱讀力、思考力和表達力。教師要在語文素養的諸多要素及復雜關系中,找出主從關系,找到一個可以統領全局的“總扼點”或“切入點”,這便是閱讀力。而閱讀核心素養就是學生通過閱讀夯實語言文字基礎,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表達力,以適應實際生活需要。語文教學既要“勢大”,也要“力沉”。無論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生活閱歷、心理特點,還是思維能力,學生都不具備完全離開教師指導而獨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由教師組織、啟發、指導的課內語文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享受到得魚之樂,更是教師授之以漁的過程。語文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領學生學習語文教材及相關的讀寫聽說知識的過程中,要激發興趣,培養習慣。
為提高國民素質,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有聲表達能力,全面提高國民的文化、語言素養,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有聲表達能力,更好地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施久銘.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2]劉新陽,裴新寧.教育變革期的政策機遇與挑戰――歐盟“核心素養”的實施與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教育科學研究,2014(3).
【關鍵詞】職業核心能力 中職語文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B-0030-02
職業能力是人們能夠勝任某種職業所需要的多種綜合性能力,是學生從事各種職業所必需具備且處于核心地位的一種技能,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中職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徹底改變傳統的制約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發展的課堂教學方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
一、更新教學觀念,提升就業意識
“觀念決定行動”,中職語文教學觀念能夠直接決定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在語文教學中仍然過分強調知識傳授的過程,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探究過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嚴重影響了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中職語文教師要結合中職教育的特點,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增強學生的就業意識。一方面中職語文教師要遵循“能力為本”“服務市場”的教學觀念,在向學生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以市場發展需求為立足點組織各項教學活動,讓學生具備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能夠從事各種職業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中職語文教師要努力貫穿終身學習的思想觀念,讓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掌握終身學習的方法,在聽說讀寫過程中學會知識獲取的重要方式,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此外,教師要堅持“德育為先”的教學觀念,在語文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向學生滲透德育內容,實現教學與育人的有機結合,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二、實施教材改革,適應就業需要
教材是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要想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教師要全面把握好教材,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積極實施教材改革,從而能夠適應當前社會就業市場的不斷變化。首先中職語文教師要根據目前人才市場需求、學生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及時調整語文教學目標,在順利完成語文教學目標的同時滲透核心能力訓練,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勝任未來的各種職業,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其次中職語文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有效地整合教材內容,突出語文教學的實用技能,不斷擴展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提煉教材內容,實施模塊教學,并結合學校、社會、企業、市場等各方面需求,共同開發具有地域性、職業性的特色語文校本教材,使語文教學與行業發展相接軌,同時,教師積極采用延伸式教學,把語文課延伸到專業課中,實現語文課教學內容與專業課內容的有機結合,在語文教學中適當補充與之相關學科知識,從而讓語文教學跟上時展的需要。最后,中職語文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積極采用分層教學法、ISAS教學法、行為導向教學法等各種方法實施教學,讓學生充分掌握一些必備的語言知識和能力,逐步提高學生運用和獲取知識的能力、索取分析信息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各種職業核心能力。
三、引導自主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是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倡導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放手,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逐步形成獨立地獲取知識的能力,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中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加之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和知識內容的不斷更新,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學習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進行終身學習。一方面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好信息網絡技術,通過多媒體網絡科學合理地獲取各種學習資源,從而不斷拓展學生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另一方面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自主探究知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一些獲取知識的本領和方法,讓學生而能夠自主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此外,中職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不斷強化詞匯、聽說、閱讀、寫作等各種學習策略,學生可以不依靠教師,在工具書等各種手段的輔助下來分析、獲取和應用各種信息,有效地強化學生的語言輸入量,不斷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四、拓展施教載體,增強學生素質
課堂教學是中職語文教學的主渠道,隨著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要以語文教材為重要載體,不斷豐富施教載體,通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來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中職語文教師要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職業核心能力,首先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積極作用,努力營造一種活潑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提供特定的環境,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組織、交流等各種能力;其次中職教師要根據語文教學實際,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認知活動、特定主題的教育活動或者各種講座,例如班級競賽、職業生涯設計比賽或者要求專家、校友作報告,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形式的活動能夠增強他們對職業崗位的認知,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良好的職業核心能力;另外中職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參加文學社、廣播站等各種社團活動,這不僅能夠有效鍛煉學生與人交流、自我管理、交流協作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五、加強社會實踐,促進技能發展
中職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語文教學能給學生進行實踐提供重要平臺,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積極為學生設計一些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并與社會、企業等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在進行實踐活動中能夠運用所學課本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在實際中的重要價值?!皩嵺`出真知”,學生在語文課本中獲取的知識屬于感性認識,只有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才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讓學生對于未來所要從事的職業具有一定的了解和切身的體驗,從而培養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讓學生提前適應社會以及各項職業。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貫徹“做中學”的思想觀念,以實踐為重要目的,全面鍛煉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例如中職語文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開展“職業素養周”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在一周之內按照企業對員工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樣學生可以對基本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具有比較熟悉的認識和體驗,感受到勞動的艱辛,為將來更好地適應企業奠定基礎。
總之,語文教學是中職教育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究和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有效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從而能夠順利地適應某種職業。
【參考文獻】
[1]何陽艷.中職語文教學與職業核心能力的整合[J].文學教育:下,2015(10)
[2]張恒業.基于就業視角的中職語文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32)
[3]丁輝,姚慶文.淺議職業核心能力訓練[J].職業教育研究,2010(4)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特征培養策略
現階段,我國課程標準修訂的重大主題從“三維目標”逐步轉向“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選擇和培養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過程,但是語文核心素養一旦形成便會慢慢積淀,伴隨一生,并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文章針對語文核心素養及其培養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概念和特征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概念
“素養”,是指一個人的素質與修養,即個體在終身發展、終身學習中,對知識、能力、態度或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合,是在個體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上,受后天教育、培養而獲得的?!昂诵摹眲t是關鍵而不可或缺的。因此,語文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接受語文教育過程中,形成的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能適應未來社會的最基本的語言文字知識、道德品質,以及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等等,是一種普遍的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的特征
(二)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它使人們能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而去適應時代的需要,有能力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復雜問題并去適應不同的不可預測的情境,語文核心素養具有基礎性、動態性和終身性。一,基礎性。無論什么課程,學生只有能看懂文字,理解題目的意思,才有可能去完成它。語文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用語文是一種技能,形成語文能力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學生通過不斷的學習、反復的實踐以及長期的積累,逐漸的形成一種習慣。二,動態性。語文核心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培養積累起來的。論語云:“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語文核心素養只有在一定教育階段的前提下,才能達到一個又一個教育階段的飛躍,只有不斷階梯式地學習,才能不斷豐富、拓寬知識,才會讓一個人的學識、閱歷、能力、價值觀等不斷豐滿。三,終身性。一個人從牙牙學語開始到遣詞造句,到文辭飛揚,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再接受著語文的教育。語文核心素養則是一個人在不斷積淀的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穩定持續長久的能力和習慣,而將其不斷運用于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一種最根本的素養。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要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屬于自己的獨特的人生道路。而語文教育核心素養則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二、強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觀念
教師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為了強化學生核心素質培養,需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傳統教學觀念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在教學管理上有絕對的權威。在教學方式上教師習慣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教學并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一些有創新性的見地用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導致學生的學習生活整天處于被動地應付,機械地訓練,簡單重復地死記硬背。強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就要打破傳統語文教學的學科壁壘,將語文教學融于生活,融于自然、融于社會、使學生在自我生活中選擇性地獲取知識,解決問題。
(二)重視閱讀
語文課程中蘊涵著深厚的中國文化,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學生重視閱讀,閱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課內閱讀,教科書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精心挑選、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潛心閱讀。其二,重視課外閱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好的習慣就是素養。課外閱讀古今中外名著佳作,更需要重視國學經典閱讀學習,如《大學》、《孟子》、《中庸》、《論語》等,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擴大課堂化教學的外延
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多渠道多層次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提升其組織策劃、互助合作、分析交流、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突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四)創建問題情境,實施探究性教學
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如虛實情境、觀念情境、社會情境以及生活情境等,能夠讓學生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討論、思考以及閱讀等,發散學生的思維,對問題情境進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夠顯著的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贈汪倫》,詩詞中哪些地方能夠看出汪倫對李白的真摯友誼,這種淺顯的問題,學生們不用思考就能夠回答上來,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無情”。然后進一步提問“為什么汪倫早不送、吃不送,偏偏這個時候送”,這種真實的情景和問題,能夠引導學生進入深入的思考,對兩人的友情展開豐富的想象。此外,通過實施探究性教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要從課內外閱讀、個性化閱讀等方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要從知識的積累、語言的表達等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要從啟迪反思、開闊視野等方面拓展學生學習的外延,更要從教學方式上矯正學生對學習語文的情感態度。通過采取多樣化的策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縱深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勇.淺談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32):155.
論文摘要:高職語文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單一的課程內容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本文從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出發,探析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提出建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公共必修職業能力課程體系和考核模式,以解決學生職業能力不足的問題。
當前,高職語文教學仍處在摸索和創新階段,而高職語文作為一門融工具性、實用性、人文性和審美性于一體的文化基礎課.對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但就目前來看,受到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高職語文教學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學生職業能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教學目標的實現和高職語文教學特色的形成。針對這些問題,許多學者和一線教師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改革效果并不明顯,因此,推動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教學實踐表明,建立以就業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技能為核心,以職業能力考核為目標的高職語文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和綜合素質,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適應社會對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的需求。
一、高職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
高職語文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為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單一的課程內容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高職語文教學固有的弊端也日漸明顯。
1.對高職語文教學的認識存在偏差。很多院校只認識到高職語文是一門文化基礎課程,大多數專業只開設《大學語文》,甚至不開設;有的專業不開設《大學語文》,或開設《應用寫作》課程,沒有認識到高職語文也可以作為一門綜合的技能課程,也有相應的職業能力培養課程體系。
2.高職語文教學存在學科地位弱、課時量少、教學形式和手段落后、評價體系單一等諸多問題。
3.高職學生語文運用能力不足與社會對職業能力要求不斷提升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知識經濟時代呼吁把人才作為人力資源對待.用人單位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畢業生素質與用人單位要求存在差距,缺少基本禮儀和面試技巧。對應聘崗位了解不多,答非所問是較為嚴重的問題,甚至一些高職生在畢業時。連自薦信都不知如何寫。
4.高職語文教學師資薄弱。師資結構不合理,教學理念有待提高,教師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有待提升,這些都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正確定位《大學語文》,樹立以人文教育為主的“大語文”教育觀
每一個歷史階段的教學,只能解決某一階段的教學任務。一門課程的教學只能解決某一方面的教學課題。當前對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很模糊,大多把它作為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全能教材,筆者認為這既不合理又不科學。雖然,一些學者和基層教師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評價體系等提出了積極的有意義的探索和創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題和瓶頸.特別是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并未得到根本性解決。徐中玉指出:“大學語文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門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礎課”.“對提高國民文化素質、人文素質方面具有普遍而深遠的意義”。…筆者認為《大學語文》更應該側重人文性和審美性.多進行人文教育。這里講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針對唯科學主義、理性主義、功利主義和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流弊提出來的。“人文教育,就是以‘人’為目的,以‘文’為手段,實現人文關懷的教育,就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人文素養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是以人為主題.以文化建構為底蘊,以意義追求為指向的人的生命體現,生命確立,生命發展的法則和原則”。語文教學長期以來陷入一個誤區,就是更多地把語文作為工具性來看待,因而注重作者介紹、寫作背景介紹、字詞講解、段落劃分、主題歸納、寫作特點總結等固定模式教學,卻忽略了整體性的解讀,往往造成整體意境的割裂,進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和審美性構建?!洞髮W語文》教學應該突破這一模式,教師應有“大語文”概念,結合天文地理、自然科學,更多地用比較聯想的方式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會為人處事的原則和道理?!洞髮W語文》用文學藝術的形式,以情感人.這是任何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課程都無法替代的。
三、確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高職語文課程體系
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認為:“語文實際上也是人的一種技能,更應該把語文當作一種技能進行學習和傳授,而不僅僅是基礎。很多學校在分科目的時候,也把語文放在基礎學科里。到了大學,也把語文作為公共基礎課,直至教育行政部門的許多文件講話中,也把語文列入基礎性學科。這些固然都沒有錯,但過于強調語文學科的基礎性有意無意中就淡化了它的技能性,以及它作為社會需要的一種最基本的交流能力?!笨梢?,高職語文教學必須把它作為是一門綜合課程,一種技能來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語言能力、閱讀理解分析能力、寫作表達能力、口語交流能力,提升學生獲得外界信息和指令并進行篩選運用交流的水平,成為學生面對職業變革,應對市場競爭和社會挑戰,實現個人職業生涯所必備的最基本的技能。這就要求對高職語文教學進行改革,突破原有的傳統思維,擴大內涵,延伸解讀,從閱讀教學、聽說教學、寫作教學三方面建立公共必修職業能力課程體系.以便解決高職學生語文運用能力不足和社會需求提升矛盾的問題。
1.在閱讀教學方面,建立以《大學語文》為主的基礎課程,對外延伸,使學生具備較強的閱讀鑒賞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篩選運用信息能力。教師可著重進行閱讀分析和文學鑒賞,讓學生體味中外文學經典,通過了解和體會人類語言文化的精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增加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提升文學品位,促進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幫助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2.在聽說教學方面,可以選擇開設《演講與口才》、
《應用口才》、《商務口才》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聽說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之一,是個人知識、智慧與能力的綜合反映.體現出獨特的人格魅力,它能讓人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人取得事業的成功。教師可以在教學手段上不斷更新,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采用仿真環境的模擬實訓和考核方式,通過各種途徑展開有效訓練,循序漸進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口語交際水平,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力,并由此引發充實和完善自己的內在需要,最終實現內外兼修。
3.在寫作教學方面,可以選擇開設《商務寫作》、《應用寫作》、《文學寫作》等課程,提高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大學畢業生不一定會寫小說、詩歌,但一定要會寫工作和生活中實用的文章.而且非寫得通順又扎實不可?!逼渲小皩嵱玫奈恼隆本褪菓梦?。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人不僅具備職業的專業技能,而且具備一定的應用寫作能力。不論是市場調研、商業策劃、企業書函,還是個人求職書、工作報告、競聘演說等都需要一定的應用寫作能力。高職語文教學中開設應用寫作課程是市場經濟發展對高職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職學生必備語文能力的需要。應用寫作的教學是一種實用性、應用性、技巧性很強的寫作教學。因此,在教學中應以技能培養為主線,建構基于課堂教學、校園網應用寫作教學平臺和課外實訓的開放性、立體化應用寫作教學訓練體系,提高學生寫作的基本技能。
四、建立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高職語文教學考核模式
高職語文教學過去以文學知識、語言知識考核為主,側重對學生的記憶和閱讀分析能力的考核.對聽說寫方面的考核不夠重視,這種考核模式不太符合高職語文教學的要求,也不太適應社會對職業能力的需求。為此學校應改革教學考核模式,通過對高職學生從事職業的崗位進行職業技能和職業資格準入考核,進一步夯實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基礎,強化職業能力訓練,以適應職業的技能要求、社會發展和就業市場變化的需求。
1.轉變以知識考核為主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考核模式。
過去對高職語文教學的考核主要是以知識考核為主,聽說寫方面不夠重視,為此,在考核過程中可以實施以學生為中心,以職業能力為本位注重過程的考核辦法。鑒于課程實施的開放性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視,課程的考核應以課內成績和課外的動態考核相結合,從知識向能力的轉化.著重聽說寫方面的考核。既有理論又有實踐,兩者有機統一于培養學生聽說寫能力,既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競爭意識,又能培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等。
關鍵詞:國際合作辦學;中職語文;教學改革
1國際合作辦學形式的出現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發展愈來愈明顯,這成為經濟領域、教育領域、政治領域等人們熱議的一個現象。經濟全球化引起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程度愈來愈深,表現在市場、生活和社會發展等很多方面,引起勞動力、資金、各種商品、各項服務、各領域知識和技術等資源的跨國流動加快,推進生產資源等的配置漸趨優化。經濟的全球化能夠推動教育的國際化加強,使各國教育資源相互交流融合,令很多國家把教育市場打開,這樣形成世界各國可以共享的全球性教育市場。教育國際化簡言之是國際教育的交流與合作,一方面開放本國的教育市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國際教育這個大市場,這樣培養的學生會具有國際化觀念與意識,能夠改變閉塞狹隘的狀態,思想上形成全球服務,對世界開放的觀點,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有更博大與開放的格局,他們學習了更多國際化的知識,因而能夠促進全球化更高程度的發展。我國教育的國際化是伴隨經濟全球化產生的,當擁有大量資金和先進技術的國外企業看好中國經濟市場時,國內人才市場卻面臨著一次考驗?,F有人才數量和質量能否滿足國際化市場需要是教育要思考的一個課題。因而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優化我國教育結構,革新教育思維,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積極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辦學經驗與理念,可以使我國的教育更好地與國際教育接軌,趕上發達國家的教育發展水平,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人才,滿足經濟全球化發展需要。國際合作辦學要求教育發展一方面對人才培養的規模數量重視,另一方面對國際化的辦學標準要注重。中外合作辦學通過各種形式不斷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使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大大提高,從而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在教育領域的差距。目前,我國教育逐步走向國際社會,中國教育在國際教育的大舞臺上越來越閃亮,這一切和國際合作辦學密不可分。更多的教師和學生使我國教育真正走向世界,在國際教育大舞臺上,更多中國的聲音與形象得到世界的矚目和肯定,這使我國教育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在國際合作辦學大背景下語文教學要跟上時代步伐,要滿足新形勢下培養學生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
2中職語文發展及現狀分析
中職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必須順應時代需要,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構建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中職語文課程。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成為中職課程改革的中心環節。語文是中等專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工具學科。中職語文教學應結合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學習互動、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使中職語文教學更適應職業教育發展需要,更適應國際合作辦學的需要,從而提高中職學生的專業素養與人文修養。中職語文目前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之處。如中職學生過于注重專業技能而忽視了文化基礎課程的學習,一成不變的教學讓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也逐漸產生倦怠情緒,甚至部分中職學校為了提高學生就業率,大量增加專業技能的培訓課程,令中職語文教學難以得到重視,進而被劃分為要刪減的文化基礎課程。但是,從學生未來個人發展來看,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知識能力才能真正適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夠促進其自身挖掘潛能,在適應社會發展中時刻保持良好的競爭力,以適應新的就業環境。在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在經濟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狀態下,尤其在國際合作辦學的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中職語文教師長期受到傳統語文教學的影響,語文教學培養目標不明確,或者只是流于基本語文能力,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重視不足,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不明確,使語文教育應有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在國際合作辦學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應該是:一方面重視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基本語文能力和素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讓學生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眼光的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情況下,更應該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想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必須對現行的語文教學進行改革。
3中職語文教學改革遵循的準則
(1)把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放在首位,根據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以“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形成開放且包容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和綜合素養,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2)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模式,在國際合作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采用創新型教學模式來實現教育形式的轉變。學習國外先進教學模式,營造開放課堂,增強課堂的活躍度。(3)發揚學生團結協作精神,進行探究合作性學習,發展學習小組。在自主鉆研、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要加強團隊協作能力建設,讓語文學習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實現生生互動,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目標。
4語文教學改革的措施
4.1變革語文培養目標
在國際合作辦學的背景下,使語文教學的目標由過去應試教育真正向職業教育轉變。之前語文課堂基本和普通教育一樣,過于注重分數的考量,標準比較單一,而對職業素養的培養不太重視。改革后中職語文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并且具有國際化理念。這樣學生畢業走向社會,可以很好參與社會競爭,更好實現自身價值。貫徹素質教育宗旨,同時為以后到合作辦學國家留學打下文化基礎,做好思想上和學識上的準備工作。
4.2改變語文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是老師教,學生學,學生被動聽課。新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革后在語文課堂開設模塊化課程和合作國文化等課程,改變了單一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由老師一個人講,變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這樣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施展其聰明才智,激發其潛能,促進其能力的全面發展。這合乎國際合作辦學的需要,適應科技化信息化的時展。
4.3改變語文答案唯一性
語文教學改革對教材進行革新后,改變過去語文答案的唯一性。因為語文學科的特點使得其問題答案是多元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傳統語文教學中答案唯一性限制了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影響其創新思維的產生,所以要改變答案唯一性。這樣才能適應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目標。語文教學改革把學生從被動的學習中解放出來。成功的語文教學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啟迪學生的智慧。教師激發學生勇于質疑追問和探索的精神,促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合理化,同時尊重其多元化的思維。對教師設置的問題,只要學生能講出合理化的理由就通過,不強調答案的唯一性和標準化。在模塊課程中,也給學生留有自由發揮特長的機會和舞臺。在合理范圍內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和主張,促進其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發展。在和國際化接軌的道路上,學生的思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這個變革先從改變語文課答案唯一性入手。
4.4培養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和眼光
國際合作辦學對國際化教育,教師首先要具有國際化視野和格局,在語文課堂上創設更多國際化情境,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意識,讓學生養成考慮問題的方向的目標從小我走向大我,這樣才能在新形勢中很快適應變化,迎接挑戰。教師把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模式運用到自己教學中,這樣能讓學生感受到國際化的氛圍和氣息,從而慢慢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眼光。
4.5語文教學實施課程思政
語文教學改革不僅是教學形式的變革,而且是教學思想的變革。國家職教改革指導思想中把課程思政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因為思想決定行動,只有思想認識正確才能有正確的行動。語文課作為一門文化課程,不僅有著傳播傳統文化的作用,而且有重要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借助課本上典籍、文章,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讓學生成為適應時代變革的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接班人,這也是語文教學使命所在,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4.6語文教材要緊密聯系生活
隨著大語文觀念逐漸被更多人認可,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和生活緊密相連的觀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曾經的語文教學囿于校園這個狹小領域,加之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教材,使得學生對語文重視程度不夠,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所以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生活中取材,把學生熟悉的影視作品和歌詞等當成教學材料應用到教學中,這樣讓學生重視課堂,并且在課堂上樂于展示自己的才華。還要引導學生把所學應用到生活中,在實際生活中檢驗所學,深化所學,學以致用。
4.7把專業特色和語文教育目標相結合
把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和學生專業結合,可以有所側重。以酒管專業和汽修專業為例。酒管專業學生語文素養的重點是要耐心仔細傾聽他人說話,用熱心和周到服務回饋顧客,要有清晰流暢的口語表達能力,具有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汽修專業的學生語文教學的重點是一定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對自己掌握技術要有清晰的表達能力。因為現代社會對公民的要求提高了,所以要為學生未來發展著想,在學校為以后打下堅實基礎,需要教給學生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基本文案寫作能力,訓練學生邏輯清晰的思維能力,適應環境能力。
4.8改變單一評價標準
對學生評價標準由過去以分數成績論改為多維度、多元化。讓學生在自己擅長領域更好發揮自己優勢,在社會上立足。因為語文教學肩負著為現代化服務,為國際合作辦學服務的使命,所以要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爭取在較短時間內,較好地完成語文教育的各項任務,為學生成才助力,讓學生成為祖國優秀的建設者。語文教育要兼收并蓄,科學合理。汲取中外古今教育的好經驗的養料。國際化合作辦學在國際化的同時還要彰顯民族性。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各領域的發展速度和成果是令世界矚目的,所以我們自己民族特色的東西在國際化進程中是要用心保留的,她不僅是中國的財富,而且屬于世界共同的瑰寶。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教育發展也有幾千年歷史。批判的繼承和發揚是應該有的態度。國際合作辦學引進先進的理念和模式,和我國民族的相輔相成,這樣對教育發展更有利,對學生發展更有積極作用。語文教育有強大的生命力,在與時俱進中不斷向前發展,在社會發展中始終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傊Z文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在國際化合作辦學背景下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昂诵乃仞B”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由“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構成。隨著時代的發展,不難想象未來的語文教育一定會更加開放、合理和科學。
參考文獻
[1]袁翠娥.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研究[J].考試周刊,2010,(29):14-15.
[2]姚英華.中職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及創新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20,(02):67-68.
關鍵詞:文本價值;語文素養;語感
一節閱讀教學課之前,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即使教師教學再精彩,學生的所得也極有限。那么,如何對文本這些價值進行合理的教學選擇呢?
一、“語言積累”價值――豐富學生的積累
“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形成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和基本方法之一就是積累。荀子在《勸學篇》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惫耪Z有云:“積學以儲寶,厚積以薄發”,說的都是這個道理。離開了積累,寫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語文學習的高樓大廈就難以穩固,學生的語文素養就無法形成。
我們教材中的絕大多數課文,或有優美的詞句,或有精彩的段落,或有引人深思的格言警句。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讀、背、用等多種形式,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去積累、內化課文中有“積累價值”的文本語言。
二、“話語形式”價值――教會學生表達
這里的“話語形式”價值,主要指文本在表情達意方面表達形式的學習價值?!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于永正老師也說:“(課文)品了還不夠,不僅要‘賞’,還要去‘仿’,去消化、吸收、外用,練表達,藝文兼得?!闭Z文教育專家王尚文更是強調:“語文教學要守住話語形式這一門檻,語文教學首先是同時也主要是理解文本為什么運用這樣的文字,而不用那樣的文字表情達意的問題?!钡趯嶋H教學中,有許多老師認為只要把感悟情感作為感悟的全部――把感悟到的送進朗讀里,就大功告成了。其實“這只是半程閱讀,全程閱讀不能到此為止,還有一個方面――引導學生關注表達情感的語言形式,去品讀、咀嚼、欣賞課文中那陌生化的語言表達形式。”因此,在鉆研教材的時候,我們應該特別留意那些形式獨特、與眾不同的語言現象。教學時,要認真引導學生去仔細揣摩、體會、仿習、遷移。
三、“語感培養”價值――培養學生語感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知和迅速領悟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整體的把握,語感包括語像感、語意感、語音感等,語感能力是左右人言語活動質量的核心因素。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要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抓住課文中的一些生動傳神的詞句,引導學生細細把玩、品味,培養學生的語感。
四、“情感熏陶”價值――陶冶學生情操
語文教學重視情感熏陶,這是由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質決定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多處作出闡述: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些都告訴我們,語文教學必須注重情感滲透,必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熏陶”價值,這樣才能彰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文章反映的思想內容:酃、親孝、堅毅、仁愛等,才有可能對學生產生終身影響。
五、“引向生活”價值――將學生引向課外
語文教學要回歸生活。事實上,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都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生活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他一周把學生往野外帶兩次,帶他們到“詞的源泉”去旅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的學?!薄翱鞓返膶W?!?。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直倡導并踐行“生活教育”,他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偲饋碚f,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彼裕覀冊诮虒W中,要挖掘文本的“引向生活”價值,將學生引向課外,引向社會這所學校,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我們在研讀文本時,要依據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編者意圖和學生實際等,對文本的核心價值進行教學選擇。然后,再確定明確、集中、具體的教學目標,目標不宜多,一兩個就可以。因為只有目標不多,教學環節才不會繁瑣,目標達成度才會高,學生才能“一課一得”,才能在每一節課上都有所發展,課堂教學的實效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薛法根.備課:善于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J].小學語文教學,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