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4 15:19: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家庭養老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養老服務;多元供給主體;需求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6月21日
一、養老服務解析
(一)養老服務。廣義上的養老服務,主要是為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務,滿足老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一項基本需求。按照不同的居所,養老服務可以分為機構養老、家庭養老。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比較傾向于家庭養老這種模式,隨著我國居民收入不斷增加,遠遠不能適應市場需求。我國養老機構發展到目前為止,大概有接近5萬個,共有400多萬張床位,在中國60歲以上老人當中,平均每50個老人擁有不到一張床位。而根據民政部所出示的2015年數據,大部分的養老機構收支持平,另外還有一部分呈現于常年虧損狀態,不到9%的盈利。
(二)多元化養老服務。主要是在傳統的養老服務基礎之上,集合多元化的一種養老服務模式,以社區為依托,以政府為指導,以家庭為中心,集中社會多方面的力量,來實現多元化的養老服務。將多種養老服務模式集中在一起,彌補養老中的缺陷,其中以政府為指導,對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進行管理和監督,進而良好運營、發展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模式,利用社會多方面的參與力量,通過市場化的運作,為老人提供多元化的公益性、福利性的養老服務。比如為社區老人提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物質需求、為家庭養老提供心理疏導、為社會養老提供關懷等等。這樣有利于降低政府財政壓力,彌補各方面的缺陷。
(三)多元化養老服務供給。主要是在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以及多元化的養老基礎之上,為多元化養老服務提供的一些物質需求、人力資源等。比如家庭養老,其家人子女作為養老的供給主體,多關心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物質需求,滿足其基本的日常生活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作為輔助作用,為家庭養老提供一系列的養老保障服務,通過非營利機構或者是營利機構發放養老補助金,降低家庭養老服務費用,促進養老質量的提升。譬如社會養老,其養老服務可以由政府提供,通過社會公益組織、慈善機構的志愿者,提供免費的養老服務,以組織服務的形式,為社區老人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并對這些志愿者進行培訓,規范化社會養老服務工作。又譬如機構養老,與非營利機構簽訂養老協議,將養老服務的權利交給非營利機構,由機構提供養老服務,滿足老人的基本日常生活需求。
二、養老相關概念界定
(一)社會化養老與社會養老概念界定。社會養老,其養老資源的供給主體為社會,實現資源分配以及社會的公平性;社會化養老,指的是將家庭養老的部分轉移給社會,雖然兩者只有一字之差,其意義截然不同。
(二)空巢老人概念界定。不同學者對空巢家庭老人的見解是不同的,空巢是家庭生命最后一個周期階段,老人子女不在身邊。在這個階段的老年人,家庭代際關系變化非常明顯,在居住方面,老人與子女分離,主要有純空巢家庭老人、類空巢家庭老人、年老的空巢家庭老人、年輕的空巢家庭老人。精神需求方面,由于得不到家人更多的關心,無法滿足其精神需求,從而出現不穩定的心理狀態。
(三)居家養老概念界定。在我國養老當中,家庭養老是最主要的一種養老形式。針對這種養老方式,論述的是養老費用的提供和承擔,相對于社會供養的一種家庭養老形式。家庭養老主要在于地點的選擇,沒有反映出實質性的問題,就養老資源立場而言,居家養老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養老或者是自我養老。綜合學者觀點,家庭養老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養老、社會養老為輔的一種形式,調動社會力量建立符合老人意愿、利于老人自立能力,并且實際可行的一種養老保障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社會發展的養老體系,最終以家庭為單位體現出來。
三、當前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存在的問題
(一)養老服務需求沖突
1、老年經濟需求沖突。現代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老年人開始注重自我意識,改變了養老觀念,更多的是希望通過自立來養老,而不是過多的依靠家庭。在實際情況中,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機能衰退,無法實現自立養老的目的,而現有的社會保障機制又無法完全覆蓋,與自立養老需求產生了沖突,使得大部分老年人的經濟需求還是由社會、家庭供給,主要原因在于我國老年人經濟貧困人口較多以及退休保障金的范圍覆蓋不全、保險水平不高。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大部分沒有任何老年經濟保障,城市老人退休工資有較大的降低幅度??傊蟛糠值睦夏耆私洕枨鬀_突,需要通過社會服務保障制度的完善來解決這一沖突。
2、老年精神需求沖突。老年人更加渴望精神慰藉,主要是老年人對社會服務、家庭關心的一種心理需求。因為隨著年紀慢慢的增長,老年人的心理開始逐漸退化,表現出脆弱的情感,如果這些情感得不到精神慰藉,就會引發各種病癥,進而成為家庭乃至社會的負擔?,F實生活當中,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非常普遍,主要是因為與家庭親人關系疏離、社會服務不夠、人際關系的冷漠等,這些都會隨著老齡化的不斷發展,進而出現嚴重的精神危機,需要完善社會福利服務來解決這一需求沖突。
(二)供給問題
關鍵詞:四二一家庭,養老觀念,家庭結構
一、問題的提出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為解決中國人口數量過大,增長過快的問題,中國實施了獨生子女政策,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這使得中國人口的出生率在短時期內大幅度下降,從而加快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步伐。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一方面加快了中國人老齡化速度,另一面使社會產生了一批新型的細胞——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家庭是指父母終身只生育一個孩子的家庭。據實際調查表明,家庭養老方式仍然是中國人最愿意選擇的養老方式。因此我們在討論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時要在家庭養老這一普遍的養老方式下進行。目前,學界對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的研究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獨生子女家庭難以負擔家庭養老的重負,這種觀點占主導地位。另一種觀點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負擔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代表人物是原新。他認為獨生子女家庭的真正挑戰不是家庭子女多少的問題而是有無子女和晚年有無存活子女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爭論使我們對這一問題產生了興趣。
老年人通常對自己的晚年生活有自己的構想,這種構想就是老年人的養老觀念。我們認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否幸福與老年人的養老觀念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幸福感是一個相對概念,它受參照標準的影響,個人的預期和構想就是參照標準。當現實情況好于構想,就會產生幸福感。對老年人贍養問題的研究無非是想從學術的角度提出一個科學的養老方式,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能幸福,所以對老年人養老觀念的研究是有必要和有意義的。
二、概念界定
(一)養老觀念
“人的生活觀念是衡量幸福與否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評論或看待同一件事物的好壞優劣時具有不同的觀念就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1同樣不同的養老觀念會使老年人對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不同的評價。養老觀念是指老年人根據客觀因素對自己晚年生活的構想與設計。
(二)“四二一”家庭
“四二一”家庭,即把獨生子女夫婦作為家庭結構的中心,即作為“四二一”中的“二”來看待,主要探討獨生子女一代在供養老年人中所承擔的責任和產生的問題。該結構遵從于廣義的家庭戶概念,即“基于婚姻關系,血緣關系和收養關系而形成的社會共同體,強調的是代際關系,不拘泥于是否真正生活在一個家庭戶中,即家庭成員同吃同住在一處的嚴格意義上的家庭戶單元。2這里的“二”指雙獨夫婦(兩位獨生子女婚配),“一”指雙獨夫婦的孩子而且也是獨生子女,“四”指雙獨夫婦的四位父母。
(三)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分為家庭的微觀結構和家庭的宏觀結構兩部分。在本文中,主要討論的是家庭的微觀結構。家庭的微觀結構是指把家庭抽象為一個研究單元時,這種單元的內部各種因素基本構成情況。家庭結構,即家庭的構成,特指家庭中成員的構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以及由家庭成員的不同配合和組織的關系而形成的聯系模式。3對家庭微觀非綜合性考察,可以從權力結構、人口規模及家庭中婚姻的關系或狀況三個角度展開。
(四)家庭生活方式
家庭生活方式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廣義上是指家庭成員在家庭中是怎樣進行生活的,形式和內容怎樣;狹義上是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享用物質和精神消費品進行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方式及家庭成員共同和各自支配余暇時間的方式。4
三、“四二一”家庭老年人的養老觀念
(一)從家庭結構的角度分析
在中國人的代際關系中表現出一種責任倫理,責任倫理在老年人的養老觀念里表現為老人對子女的一種責任觀?!柏熑蝹惱怼钡臋C制使老年人到了需要幫助的時候,出于盡量減少子代負擔的責任感,他們也會通過降低生活標準,減少需求等途徑來達到減輕家庭養老負擔的目的。正是這種責任倫理機制促使老年人根據自己子女的實際情況,形成自己不同的養老觀念?!凹易寰d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一個永遠不可改變的情結,正是這樣的情結使得他們永遠不忘自己對兒孫的責任?!?正是這種情結使老年人在晚年享受被贍養的權利的同時仍沒有忘記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關愛子女,其具體表現是生活上降低標準、減少需求、盡量依靠配偶照顧自己等,從而減輕子輩的負擔。“責任倫理的特征之一是普遍性,它為社會的大多數成員接受并奉行。”2
“家庭結構是在婚姻關系和血緣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共同生活關系的統一體,既包括代際結構,也包括人口結構,并且是二者結合起來的統一形式。家庭結構包括兩方面因素,一是家庭人口要素,相關的問題是家庭由多少成員組成?家庭規模大小如何?二是家庭代際要素,相關問題是家庭成員的代際分類是怎樣的?”3在家庭人口要素方面,“四二一”家庭的人口顯然要少于一般的普通家庭,其父輩人數相對較少,用于贍養老人的所有資源都來源于由兩個人組成的父輩,那么,父輩的負擔明顯比較沉重。由于責任倫理機制作用的強度受家庭客觀因素的影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父輩的支持能力的不同使得“責任倫理”機制作用的強度也有所不同。
(二)從家庭生活方式的角度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的是祖輩與父輩間在贍養問題上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分析生活方式這一方面時,主要分析父輩在婚配前各自的家庭生活方式。我們認為,家庭生活方式對祖輩養老觀念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家庭結構(包括家庭規模及構成)是人們家庭生活方式賴以形成的客觀基礎與條件。無論是家庭成員數量的多少、代際的眾寡,還是角色構成,都會直接影響到家庭關系、家庭日常生活以及家庭成員互動,也都會給家庭生活方式打上特定的標記?!?由此看出,家庭結構的不同對家庭生活方式會產生不用的影響,從而造成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大量的調查顯示,獨生子女家庭中“三口之家”的比例在80%左右,這就說明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都是三口之家。
首先,獨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的一大特點是以子女為家庭中心。獨生子女家庭只有他們唯一的孩子,而孩子對中國人來說是家族的延續,中國人看重家族的綿延,所以作為家里唯一的孩子,獨生子女倍受父母的愛護。而獨生子女的父母作為父母的責任較非獨生子女家庭來說相對較強。因此,責任倫理機制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的作用就加強了,其具體表現為父母過分寵愛和嬌慣子女,使子女成了家庭的中心。在生活方式上即“獨生子女父母放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往往超過多子女父母”以及“獨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消費呈現出較明顯的子女偏重狀況”(風笑天)。由此分析得出獨生子女父母與其子女間在感情方面較強烈的相互依賴性,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感情依賴,他們對家里唯一的孩子傾注了他們所有的情感,這種情感投入從孩子出生起就一直延續下去。這種強烈的情感也會加強責任倫理機制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對子女的養老支持降低需求。這里所說的降低需求是指降低物質方面的需求,但是對子女情感支持的需求將明顯高于非獨生子女家庭,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與子女的大量的情感交流,即使子女有了自己的家庭,這種情感需求的慣性仍然存在。因此在“四二一”家庭祖輩的養老觀念中表現出較低的物質要求構想,較高的情感需求?!?3.1%的獨生子女父母都希望自己年老時孩子能在自己身邊?!?這一調查數據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強烈的依賴,而前面提到的“獨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消費呈現出較明顯的子女偏重狀況”這種行為是一種觀念的體現,是一種觀念的內化后作用于行為的結果。這種觀念即是體現在代際關系中的責任倫理觀,只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表現得更為顯著。一種觀念一旦被內化是不會輕易被其他觀念所替代的,也就是說獨生子女父母消費偏重與子女這種行為是存在慣性的,是會延續的,這也是“四二一”家庭祖輩養老觀念的一大特點。
獨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的另一個特點是:集體化的閑暇和娛樂。“傳統家庭和非獨生子女家庭中那種十分常用的父母丟開子女單獨從事某些閑暇活動的現象,在當今獨生子女家庭中已很難見到,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全家三口人的集體行動。”由此可見,獨生子女家庭父母與子女的互動頻率要高于非獨生子女家庭,而且父母將自己的閑暇與娛樂的時間大多都奉獻給了孩子,結果是“促進了親子間關系的平等化。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和限制了獨生子女父母的獨立活動?!毕拗篇毶优改傅莫毩⒒顒又苯訉е陋毶优改附浑H圈的狹窄,這也給獨生子女父母的晚年生活中的社會交往增加了難度,因為朋友太少,交往頻率低。子女婚配后,與子女的互動驟減,使獨生子女父母感到不適應,最終表現出“四二一”家庭祖輩在晚年生活中社會交往受阻,生活單調乏味。所以“四二一”家庭祖輩的養老觀念中自然會加強社會交往的期望以及與子女互動的需求。
四、社會工作與養老
201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指出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主要由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個有機部分組成。同時,許多學者都提出了大力發展社區工作,使社區與政府、獨生子女形成有效合力,以緩解“銀潮”所帶來的社會壓力。這為緩解獨生子女養老支持的壓力起了積極的作用。
老年社會工作,就是社會工作者應用專業服務方法,充分協助老年人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老年社會工作的助人方式有一對一的個案方法,有把受助者組成一個小組進行活動的小組工作方法,還有利用社區資源,在社區范圍內使老年人有社區歸屬感,促使老年人的社會參與的社區工作方法。社會工作者的價值觀認為每一個老人都有改變困境的能力和內在潛能,遇到困難威脅的老人更應該受到社會的重點照顧,并且他們應該和他人一樣享有同樣的權利。每個老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所以要根據具體對象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般救助者或救助機構都認為老年人只是弱勢群體需要幫助,卻沒有看到老年人強勢的方面,因此總以一種不平等的姿態去救助需要幫助的老年人。而在社會工作者的眼中,那些需要幫助的老人只是暫時處在困境,社工所要做的只是協助老人和提建議,由老人自己選擇,并不強加意愿。首先,老年人有大量空閑的時間,比起年輕人的忙碌,老年人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其次,老年人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每個人都是一本書,從老人的人生經歷中有許多值得后人借鑒的寶貴經驗和人生道理。還有,老年人有資深的工作經驗。一般退休老人都有40余年的工齡,雖然有些實際工作已經不合時代潮流,但許多方法是相通的,經驗是同理的,老年人的工作經驗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四二一”家庭的祖輩相比普通家庭的祖輩,在情感需求方面要求更大一些,因此要加強社區工作方面的精神生活服務內容,開設聊天室、心理咨詢室等,針對老年人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排除他們心中的苦悶。通過家庭社會工作,協調老人與子女的關系,制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而對于老人的社會參與需求,根據以上所提到的相關老人的優勢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為老人創造“老有所為”的良好條件。讓老年人有一個角色轉換的過渡時期,在這個階段發揮他們的才能,既服務社會又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原新.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支持——從人口學角度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4,(05).
[2] 張再云,魏剛.代際關系、價值觀和家庭養老——關于家庭養老的文化解釋[J].西北人口,2003,(01).
[3] 風笑天.從“依賴養老”到“獨立養老”——獨生子女家庭養老觀念的重要轉變[J].河北學刊,2006,(03).
[4] 宋健."四二一"結構:它的形成及其發展趨勢[J].
風笑天.《中國獨生子女:從“小皇帝”到新公民》,北京:知識出版社,2003.
[5] 鄧偉志,徐榕.《家庭社會學》[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6] 風笑天.《中國獨生子女:從“小皇帝”到新公民》[M],北京:知識出版社,2003.
[7] 楊善華,賀常梅.責任倫理與城市居民的家庭養老——“以北京老年人需求調查”為
例[J].北京大學學報,2004,(01).
[8] 風笑天.獨生子女家庭:一種新的生活方式[J].社會科學輯刊,1994,(05).
摘要: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劇,國內外學者對我國養老模式的討論更加熱烈,在既有養老保障文化所設定的路徑依賴,社會養老保障與家庭保障多層次、全方位的結合乃至融合,已成為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保障體制機制改革問題上的共識。本文通過總結目前學者的相關觀點,提出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融合發展的必要性與制度文化優勢。
關鍵詞:社會養老;家庭養老;制度文化優勢
進入21世紀以來,學者們在對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的方向上繼續深入地展開討論,特別是對國家、社會、家庭三者在養老方面各自承擔何種責任眾說紛紜。而對家庭養老傳統及傳統孝道的重要性的討論也更加突出,與社會化為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方面的研究并駕齊驅。
一、關于養老模式發展趨勢的研究
不少學者指出,現在養老的主要問題不是家庭是否需要放棄其責任的問題,而是可以做些什么來支持和使家庭能夠繼續提供照顧的問題(呂新萍,2005)。長期以來,學者們普遍認為大力促進社會化養老,推動家庭養老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演變,是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方式發展的必然趨勢(張文范、鄔滄萍等,1998;桂世勛,2005;翟振武等,2008)。而社會養老保障與家庭保障的之間存在一定的功能互補、分工合作關系(熊必俊,1998;陸學藝、孫炳耀等,1998;彭希哲等,2000)。另外,國內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在我國養老保障體制中二者的相互關系上,家庭保障還應該具有積極的角色定位,這是中國特色所在(袁方等,1992;鄭功成,1994;林卡,1999;穆光宗,2011)。一些西方學者也主張中國的社會保障、養老保障發展道路與歐美國家有所不同,他們尤其強調家庭保障等傳統非正式支持方式具有不同于歐美國家的重要定位(Holzmann等,2005)。聯合國世界老齡大會多次提出,以家庭保障為特色的東方養老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義(張文范,2008)。一些學者還探討了社會養老保障與家庭保障相結合的具體方式,尤其是對居家養老的重要性達成共識:它以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為基礎,以國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為保證,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體系(穆光宗,2010)。
另外,一些關注基層老年工作經驗的學者,認為我國應采取社會支持下的家庭養老模式(孫學士、王倫貴、朱顯才,1998)。中國人民大學姚遠教授則從理論的角度剖析這個問題,他提出,我國傳統養老文化的模式是國家性家庭養老,國家的支持在家庭養老過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家庭養老的衰弱,有家庭變化的原因,根本更在于國家支持力度的衰弱(姚遠,1996,1999)。通過對以往養老模式相關研究的回顧,可以發現,對養老模式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學者們普遍認為,家庭養老功能毋庸置疑地呈現出了弱化的趨勢,孝道作為傳統養老文化的核心出現了斷層,孝道觀念淡薄(張文范,2004)。
二、養老模式發展趨勢研究的啟示意義
一方面,在我國特有的家庭社會結構之下,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各自的內涵需要重新界定,尤其是目前主流對二者加以涇渭分明的劃分,值得理論界反思。目前學界對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概念界定持有兩種劃分標準,一是養老的經濟來源,二是養老支持力(姚遠,1999)。以養老的經濟來源為劃分依據的觀點較為通行,此觀點認為,社會養老是指老年人主要依靠離退休金和社會保障生活,如城市中的離退休人員,城市和鄉村的“五保戶”等;家庭養老是指老人由家庭成員供養,就像大多數的農民和家庭婦女以及無業人員。涉及到第二種觀點穆光宗(2000)認為,養老涉及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個方面,僅僅從經濟供養角度界定養老的概念,很難區分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大量混合型養老模式?;旌闲宛B老模式的存在意味著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中的照料問題、服務問題和慰藉問題有可能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現在超越經濟供養問題。由此可見,有關養老概念的界定,需要考慮二個原則:一是經濟為主原則,在分類時考慮經濟變量為主,非經濟變量為輔。二是問題感受原則,這一原則實際上是顯示出老年人的個體差異。
另一方面,在傳統社會盛行忠孝文化的背景下,國家和社會對家庭養老的支持,與維持鞏固社會秩序有機結合,這種局面在現代社會難以再現,正是現代中國養老問題凸顯的重要社會背景。這看似簡單的邏輯,其實也正與當前我國老齡事業發展的現實道路高度契合。中國特色養老保障之路,反映著既有養老保障文化所設定的路徑依賴。
三、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融合發展的必要性和文化優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社會養老保障與家庭保障融合發展非常必要,并具有制度文化優勢。
(一)人口老齡化加劇給養老保障體系帶來挑戰
當今中國社會面臨極為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2005年美國蘭德公司報告《2020年,中國會非常窮》的觀點非常引人注目,認為衰老、貧窮等等將是未來中國社會的基本標簽。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老齡化事業發展報告(2013)》中指出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兩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與此同時,老年人口內部結構的變動將進一步加劇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性,高齡老人持續增加,報告中預測2013年的80歲以上的老人將比2012年增長100萬,上升到0.23億人。此外,失能老年人口也將繼續增加,2013年將達到3750萬,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空巢老人的規模也將會繼續上升,預計在2013年會突破1億人大關,無子女和失獨老人也在逐漸增多。伴隨著這股“銀潮”,老年人的福利需求也相應增加。社會中老年人口的數量在不斷增加,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傷殘率直線上升,總體自理能力和照料資源呈現遞減的趨勢。因此,僅靠政府興辦的福利院、養老院提供服務或由家庭來供養顯然難以解決。
(二)家庭的結構變遷和養老功能弱化
家庭是社會結構的核心,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工業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家庭結構如主干家庭、聯合家庭逐漸瓦解,被核心家庭、丁克家庭等所取代。不僅使原先由家庭承擔的部分福利功能難以實現,而且帶來了新的福利需求,特別是家務、老人贍養、和兒童照看的急需社會化問題。在老人贍養方面,雖然家庭養老模式作為穩定我國幾千年傳統社會的養老模式,但它已不能承擔所有的養老任務,正受到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家庭養老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在時間上,城市化使人們的勞動強度加大,勞動時間增長,成年子女很少有時間和精力來照顧老人,老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慰藉得不到滿足;在空間上,工業化使勞動者的職業、工作地點更換頻繁,流動性增強,供養者與老人的空間距離擴大,成年子女向老年人提供生活支持的能力客觀上受到限制。同時,兩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造成子女和父母很難生活在一起。這些都促使家庭養老能力的減弱,同時也加速催生社會養老力量的介入,妥善處理養老問題。
(三)制度文化優勢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各國的養老保障制度模式都是由自己國內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多個因素決定的。中華民族曾以敬老養老的禮儀和風俗在世界上文明,這種古老的傳統深深扎根在民族潛意識中,并在我們周圍頑強的表現出來,這些都警醒我們在學習世界上其他老齡化國家養老模式的同時,更要想著向自己國家的歷史尋求更豐富和切合國情的經驗。尊老養老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優良傳統,很難想像,一個不尊重和贍養老人的社會如何能夠穩定、持久的發展,如何能夠擁有高度的文明。“民本”思想、儒家的“仁孝”思想以及社會上推崇的老即是賢的人才觀等其他思想合力構成了我國古代尊老養老的思想基礎,這些思想來源于實踐,也很好的指導著實踐,歷代封建王朝針對老人的各種詔令、制定的各種法律條文和禮儀制度都很好的說明了中國古代政府和社會對解決老人問題所作出的努力,這些都對當代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中國民間敬老養老的風俗,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民俗不可分割的部分,特別是儒家推行的孝行,經過歷代王朝的提倡和鼓勵,以“孝”為中心的行為規范逐漸確立,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見中國養老保障事業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而應對這些挑戰單純依靠不斷弱化傳統家庭保障力量,或者完全寄希望于社會化養老保障機制的超前發展,都不是理想的應對思路。而強調社會養老保障與家庭保障多層次、全方位的結合乃至融合,已成為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保障體制機制改革問題上的共識。
參考文獻
[1]呂新萍.院舍照顧還是社區照顧——中國養老模式的可能取向探討[J].人口與經濟,2005,(第3期).
[2]張文范.順應老齡社會的時代要求建構孝道文化新理念[J].孝感學院學報,2004,(第2期)
[3]鄔滄萍.關于人口老齡化和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J].復印報刊資料(人口學與計劃生育),1998,(第4期).
[4]桂世勛.中國現行人口政策是否需要調整[J].社會觀察,2005,(第5期).
摘要:進入21 世紀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象日趨嚴重。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新的養老模式來彌補養老現狀的不足。筆者主要從我國養老保障的問題及現狀入手,以城市“以房養老”新試點的試行工作為出發點,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探討城市“以房養老”的養老模式的合理性,討論政府在這一模式施行中的角色定位。
關鍵詞 :以房養老;養老模式;政府角色
中國社會的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使得養老問題日漸成為整個社會所關注的重點,如何解決好養老問題也成為社會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隨著社會的進步,養老方式也在不斷地取得進步,不再僅僅局限于“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模式,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方式已經逐漸發展起來。要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養老保障工作的要求,就需要積極探尋新的養老模式。這對于做好我國的養老工作,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以房養老”相關理論概述及老年問題現狀分析
1.以房養老
“以房養老”在概念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以房養老”是指運用任何方式使得老年人利用自己所擁有的房子來取得養老生活費用的做法。在此,我們主要討論狹義的概念。以房養老,又稱“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是一種將老年人擁有產權的住房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經過相關第三方評估之后,按一定期限發放給老年人相應的費用來負擔養老,同時投保人仍舊保留房產居住權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
2.我國的養老現狀分析
⑴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征。根據《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6072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68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20243 萬人,占總人口的14.9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3161萬人,占總人口的9.70%。我國人口老齡化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僅僅關系到中國自身,更是關系到世界老齡化進程的重大問題。
⑵我國養老現狀分析。中國處于這樣一個“未富先老”的社會現實情況下,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方面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首先,家庭養老壓力增大。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國的人口增長速度,也讓中國的家庭結構逐步變成了“4-2-1”的家庭結構。這樣的家庭結構,讓一對夫婦同時負擔起贍養四位老人和撫養一個兒童的義務。隨著現代社會住房成本、教育成本、醫療成本等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不斷提高,加大了傳統家庭養老的壓力。
其次,養老模式單一,社會化程度低。中國的養老模式,一直以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近年來,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不斷發展起來,但仍有很大的不足,占主體地位的依舊是家庭養老。根據《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年末全國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4.7萬個,床位509.4萬張,收養救助各類人員310.0 萬人。其中,養老服務機構4.3 萬個,床位474.6 萬張,收留撫養各類人員294.3萬人。”這樣的供養比例,與中國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不能滿足社會對養老的需求。
⑶“以房養老”試點執行。2013 年9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網站公布由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工作。
2014年6月23日,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關于開展以房養老試點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自2014 年7 月1 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四地試點開展‘以房養老’新模式。”目前,“以房養老”試點城市已經在這四個城市落地,這就意味著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的“以房養老”模式,將在國內有計劃地規范發展起來;養老渠道的拓寬有望取得新的進展,不再僅僅依靠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會養老。
二、“以房養老”政策的障礙分析
“以房養老”作為一個在中國社會新興的事物,其在中國社會的推廣和接受程度有待于進一步的發展。在中國社會的現實條件下,住房反向抵押模式在中國的推行會遭遇一定的限制。
1.觀念陳舊
對于新事物,要想獲得人們的認可,首要的障礙就是觀念問題。自古以來,中國人信奉的就是“養兒防老”,這一觀念在人們的意識中根深蒂固。另外一個深入人心的觀念就是“遺產意識”。現下房產作為生活中一筆價值較大的有形資產,多數人愿意選擇將其留給子孫后代,而不愿貿然將房產抵押出去。這一觀念,在短期內很難獲得轉變。
2.房產估值困難
“以房養老”最大的風險是來自于中國市場上難以預測的房價,使得保險公司的顧慮比較多。對于保險公司來說,作為營利性金融機構,最擔心的就是房價下跌問題。在“以房養老”政策中,對房產的合理估值問題至關重要。
首先,對于房價的估值問題,用什么樣方法進行評估有待進一步商榷。對于房價的估值是運用公允價值、重置成本還是現值法計量就存在一定的爭議。其次,作為第三方的房地產估值機構要對房產價值進行評估,其評估體系是否完善,評估結果是否具有權威性、合法性,是否能得到投保人的認可,都對政策實施有一定的影響。最后,房價的未來走向難以準確預測。尤其在中小城市,房價彈性變化比較明顯。
3.70 年產權問題
在我國法律規定中,“土地使用權”與“房產產權”是不同的概念。
1990年5月19日開始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確定:住宅用地,全國統一執行的土地使用年限為70年。其中,土地使用年限是從開發商取得該地塊的土地使用證之日開始計算,即國家首次出讓該地塊的時間。
人們對于私人住宅只有至多70年的產權期限,會讓房產的實際價值大打折扣。即使人們進入老年期想要將房產抵押時,其所有的房產的使用年限已經不多,尤其當其身故時,房產的使用年限更是所剩無幾。對于保險機構或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一方面金融機構所能承受的給付能力很有限;另一方面金融保險機構或銀行要依靠被抵押的房產所剩下的使用年限來補償已支付的養老成本,面臨的風險也會更大。
4.相關政策以及行業規范滯后
“以房養老”的實施,需要一個公開、公正的法制環境為依托。因為,這一模式牽涉到房地產業、金融業、社會保障、保險業及相關政府部門,其對運作質量的要求相當高,大面積推廣需要各方的共同協調和配合。①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仍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制度規范環境還不夠完善,基礎配套措施發展滯后。
金融企業作為營利性的組織,它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獲利。因而為了規避風險,對于參加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投保群體設置的門檻過高。例如養老人本人須年滿55歲,累計貸款金額最高不超過所抵押住房評估價值的60%,且每月實際支付養老金額不超過2萬元,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10年等等。設置如此高的門檻,使得真正可以享受“以房養老”的群體縮小,不利于這一模式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推廣。
五、“以房養老”政策實行中政府角色的探討
開展“以房養老”的養老新模式,對于中國嚴重的養老現實壓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是這并不能弱化政府的養老責任。在我國,政府作為社會保障方面的必然的責任主體,應該深層次介入到這一模式的實施中。
1.新的養老觀念以及理財觀念的倡導者
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在美國發展得最成功,很大原因歸結于美國政府在推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之前成立了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組織--國家住房資產價值轉換中心,專門向老年人進行宣傳和推廣住房反向抵押貸款項目,促使該產品能迅速被廣大民眾所接受。②
作為最具影響力的組織,政府有必要做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倡導者。既可以借鑒美國模式,開辦一個專門的機構宣傳這一項目,也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基層活動等方式,在全社會范圍內推動新的養老觀念以及理財觀念的傳播,讓更多的家庭、老年群體對“住房反向抵押貸款”中所包含的自我養老的觀念、“以房換錢”的理財觀念有一個新的了解,進一步打開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國內市場。
2.相關方面支持政策的提供者
養老保障,作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社會性問題,就需要政府機構的政策支持。
70年產權期限的限制問題,政府可以對參保房產實行相對的政策傾斜:參加住房反向抵押貸款保險的房產適當的政策照顧:(1)根據房產的實際情況適當延長一定的使用年限,地段良好盈利能力高的房產的延長年限可以適度低于地段稍差盈利能力較差的房產;(2)根據老年人的預期確定適當的延長年限,預期壽命長的老年人所有的房產的延長期限長于預期壽命短的老年人;(3)根據老年人的實際壽命以及房產參保年限確定適當的延長年限,老年人的實際生命較長,相應的房產的參保年限也會比較長,因而就需要延長房產產權的期限。
3.信用擔保的提供者
我國政府具有較強的公信力,政府信用有比較可靠的保證,擔保的程度也比較高。以政府信用來為保險公司以及銀行等金融保險機構提供擔保,為金融機構建立有力可行的風險轉移機制。政府可以設立專門的運作機構,在貸款合同到期時,為金融企業在房產變現收入低于其所支付的養老成本的部分進行全額或者部分補償,從而增強金融機構抵御風險的能力,同時也提高投保者對保險機構的信任程度。
4.行業規范的監督者
新的養老產品的順利進行,需要相關部門完善相應的行業規范。這就需要民政局、房產局、人社局與金融保險機構等多個部門通力合作,在跟蹤分析試點情況的基礎上,完善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相關制度。
首先,需要明確保險產品的市場定價機制,合理設計保險產品,對養老金的給付額度、給付期限、給付方式等進行合理規劃。依據我國老年問題的特殊性,同時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建立靈活多樣的投保方式以供投保人選擇。
其次,健全房產價值評估機制,對房產進行合理的估價;對作為第三方的房地產價值評估機構,制定嚴格的信用等級評定制度,使其所提供的評估結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與合法性;完善金融貸款制度以及擔保責任制,同時健全投保者的個人信用系統,建立公開、公正、合理的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養老操作體系。
“以房養老”作為我國創新養老方式的發展,對我國的養老保障制度起到了一定的補充作用。養老保障作為一個公共性的社會問題,必然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我國政府應該積極深入這一模式的實行,結合實際情況,很好的規范“以房養老”具體實行策略,更好的完善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
引文注釋
①錢麗娜“. 以房養老”在我國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4(11):82-83.
關鍵詞:社區養老;人口老齡化;養老對策
基金項目:2015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城市社區養老現狀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以丹東市為例”階段性成果(201511779023);2015年丹東市社科聯重點課題:“社區養老模式的實踐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2015DDSK020)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1月26日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2015年10月8日消息,全國老齡辦副主任、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吳玉韶指出,按照預測,2015~2035年為我國人口老齡化急速發展階段,我國老年人口將從2.12億增加到4.18億,年均增長千萬;老年人口比重由15.5%提升至28.7%。2036~2053年老年人口將從4.18億增加到4.87億,年均增長380多萬;老年人口比重由28.7%提升至34.8%。在此階段,人口高齡化特征明顯,80歲以上高齡人口從0.6億增加到1.18億,新增老年人口中逾八成是高齡老年人。在老齡化不斷加劇的同時,我國還面臨著未富先老、家庭養老弱化和養老機構缺乏等問題。在此背景下,許多學者把尋求解決老齡化危機的目光集中在了社區養老上。民政部2011年1月31日《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特別強調要發展社區養老服務。
一、社區養老
(一)社區養老的概念。首先提出“社區”這個概念的是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區與社會》一書中指出,“社區”指一種由具有共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所組成的關系親密、守望相助、存在一種富有人情味的社會關系的社會團體。而我國的“社區”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初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后來被許多學者引用,并逐漸流傳下來。到今天,社會學家給社區下出的定義多達140種,盡管社會學家對社區的定義各不相同,但他們普遍認為一個社區應該包括一定數量的人口、一定范圍的地域、一定規模的設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類型的組織,即社區就是一個“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如同社區的定義類似,不同的學者對于社區養老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梁新穎把社區養老定義為,由社區成立養老服務機構,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有償又有效的生活服務。這種社區養老服務可以說既是家庭養老的一種變形,也是社會養老的一種變通。王海燕認為,社區養老服務可以具體到為老年人提供物質、設施、衣食住行上的方便以及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體育娛樂、法律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實現老年人的自養與自助。史柏年認為,老人社區照顧是指由正規服務、社區志愿者及社會支持網絡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幫助和支援,使他們能在其熟悉的社區環境下維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離。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顧和老人社會機構照顧之間的一種運用社區資源開展的老人照顧方式。
對社區養老的定義還有很多,雖然它們在內容上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大致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即社區養老不是家庭養老,而是社區中的在家養老模式;社區養老不是機構養老,而是將社會機構養老中的服務引入社區,實行社區的在家養老。顯然,社區養老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的服務隊伍為依靠的一種養老方式。它吸收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方式的優點和可操作性,是針對中國社會轉型期老齡化問題所提出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
(二)社區養老的意義。從世界范圍來看,養老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而社會養老又可以再細分為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直以家庭養老為主,傳統的大家庭在給予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的基礎上,更給予了老年人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慰藉,老年人能夠在家庭中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開始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有研究表明,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傳統的城市家庭養老受到來自人口條件、居住條件、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沖擊,在城市,老人家庭出現空巢化。養老機構的收費一般較高,以北京市為例,對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城區和鄉鎮養老機構每月人均入住費分別為817元和600元,而對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鄉鎮的收費標準為950元左右,城區則高達1,200元,而老年人中絕大多數為中低收入者。除此之外,機構養老因為服務質量差、提供的服務類型單一、忽視對老人的精神照顧等不足而不能滿足多數老年人的需求。社區養老具有地緣上的歸屬感、參與感,并有心理上的認同,可以及時解決老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可以減輕子女的心理壓力和勞動負擔。對于社區養老是否具有可行性,宋言奇從經濟、社會、操作可行性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證,認為老齡社區構建具有可行性。
二、我國社區養老研究現狀
(一)我國社區養老發展現狀。在推進社區養老發展的建設中,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采取積極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建設與服務工作,為包括廣大老年人的社區居民提供了多種便利服務,使得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服務環境不斷改善。2001年民政部下發[2001]145號文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該項計劃依靠政府投入、社區參與,決定用全國福利彩票總額的80%建立社區老年福利服務網絡。2006年4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要求進一步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加快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業。2008年2月,全國老齡委辦公室、教育部、民政部等10個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了社區養老服務工作要以人為本、依托社區、因地制宜和社會化的方向。
在理論方面,我國已有大量對于社區養老的研究,從中國期刊網最新的檢索情況看,在1990~2010年的20年時間里,題目中含有“社區養老”的研究文章共有230篇之多。有研究顯示,老年人對社區服務的利用頻度較低,這與他們需要社區服務的期望形成強烈反差。
在實踐中,有很多社區養老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北京朝陽區街道1998年以來為1,000多戶老人安裝了呼叫機,使老人們足不出戶就能通過呼叫網絡得到送貨上門、家務料理及醫療救治等服務。青島市市南區利用社區服務網絡,積極挖掘社區人力物力資源,創造了“社區福利居家養老標準化服務模式”。只需撥通24小時值班的熱線電話,就能立即得到自己需要的生活服務。上海2001年啟動的“星光計劃”,用上海福利彩票的很大份額來支持本地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大改善了社區的硬件設施。目前,據相關報道,北京市65周歲以上老人的“老年優待卡”更換“北京通――養老助殘卡”工作已經啟動,共涉及約160萬老人,全市16個區縣已經開始老人的信息采集工作,將力爭在2016年內完成換卡。“北京通”不僅是一張集養老服務補貼額度賬戶、金融借記賬戶、電子現金賬戶、市政交通一卡通應用于一體的銀行卡,也是老人享受各類福利、優待政策的憑證。
(二)我國社區養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資料表明,托老所,18.9%的老人有需要,僅有0.5%的老人得到服務;保健指導,36.8%的老人有需要,僅有9.3%的老人得到服務;家庭病床,42.5%的老人有需要,僅有14.8%的老人得到服務;定期體檢,57.8%的老人有需要,僅有7.6%的老人得到服務;應急服務,45.1%的老人有需要,僅有0.7%的老人得到服務。可見,在我國社區養老服務起步較晚、市場也還不成熟的大環境下,目前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業面臨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社區養老觀念落后。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孝”文化的國家,幾千年來都推崇“家庭養老”,因此許多老年人甚至其子女對社區養老這個概念比較模糊,對于這個貼合實際的新型養老模式還有待進一步認同和了解。一些部門對開展和加強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也不足,觀念落后,沒有積極開展和鼓勵相關企業加入到社區養老服務的市場化運作中來。
2、社區養老資金緊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開展社區養老服務必須得有一定的經費作為基礎。但就目前的情況看,開展社區養老存在著嚴重的資金不足問題。當前社區養老的主要資金來源是政府支持,渠道過于單一,雖然政府補助在逐漸增加,但是政府的投入畢竟是有限的,對一些設施、設備更新難以到位,所以相對于社區需求來說,它還存在很大缺口;另外,福利彩票和相關的社會募集收入、個人捐贈收入遠不能滿足社區養老的需求。經費的缺乏導致社區養老服務標準較低、涉及面較窄,這使得該項工作發展較艱難。
3、社區養老人員短缺。從事社區養老服務的專職人員大多數是小區內的下崗或失業人員,年齡也都集中在50歲左右,他們接受的相關專業性教育或有關老齡人口服務知識的培訓相對較少,專業水平較低,因此其所提供的服務難以達到老年人的要求,這對順利開展社區養老服務來說是相當不利的。同時,具備較高專業水平的人員又由于待遇水平低而不愿意進入社區,這更加重了社區養老專業服務的困難程度。除了專業人員的缺乏以外,我國的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也普遍不足。由于志愿者服務是出于居民的互助意識,強調的是自愿性,并且這種志愿服務幾乎是無償的,因此參與的年輕人或是較年輕的老人很少,更有少數地區沒有形成志愿者組織,導致順利開展社區養老助老工作的難度更大。
4、社區養老服務評估與監管不足。建立和健全養老服務評估制度有利于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升養老服務水平,使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失獨等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有利于合理配置養老服務的各種資源,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全面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民政部雖然頒布了《民政部關于推進養老服務評估工作的指導意見》,但養老服務評估還沒有普遍展開,尤其是社區養老評估,這對于緩解服務市場的供需缺口,充分發揮有限的社區服務資源都是不利的。
三、完善我國社區養老服務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以重視社區養老。社區相關服務組織應該加大社區養老宣傳力度,強化社區居民養老意識,使群眾能充分認識到發展和加強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快社區養老發展進程,努力為社區養老事業做出實際績效。如北京市昌平區2015年圍繞北京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建設工作精神,大力加強《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普法宣傳:開展《條例》“宣傳月”活動,通過懸掛《條例》橫幅、戶外大屏幕播放《昌平報》載文宣傳等形式,大力宣傳《條例》,營造濃厚的養老氛圍。
(二)廣開財源,以促進社區養老發展。首先,要加大政府對社區的財政投入和補助,使社區工作人員把主要目光和精力從發展社區第三產業以尋求資金的重負中擺脫出來,從而加強自身的建設和發展。如2015年重慶市巴南區安瀾鎮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魚洞街道南園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被納入2015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范疇,共獲中央預算內資金補助140萬元;其次,通過大眾傳媒等各種方法,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到社區養老事業建設中;最后,社區對各項資金的使用要保證科學、合理、透明,形成完備合理的資金使用監督機制,只有這樣,才會得到社會和大眾的永久支持,從而推動社區工作的持續發展。
(三)廣納賢士,以提升社區養老水平。社區管理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社會管理和服務工作,對社區管理者的素質要求較高,因此必須盡快培養一支年輕化、專業化、職業化的管理隊伍。另外,對已有的服務人員要大力加強專業教育,加大專業化的培訓力度,努力搞好在職人員的專業知識、崗位技能和職業道德方面的培訓工作。如延吉市為不斷加強全市社區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隊伍建設,提高社區養老服務管理和服務水平,2015年7月20日至7月22日,開展了為期三天的全市社區養老護理員培訓,累計培訓時間25小時,來自全市各社區的養老護理員共計73人參加了培訓。同時,要充分利用社區周邊的資源,積極鼓勵志愿者參與到社區養老的服務中來,因為專業人員和志愿者服務人員相結合的社區養老服務隊伍,可以從不同的側重點為老人提供各種服務。
(四)加強監管,以完善社區養老服務。應建立和完善社區養老服務準入、退出和監管制度,促進規范管理、改善服務質量,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建立對各有關部門進行監管的機制,確保監管效果。
綜上所述,養老問題是目前全社會都在關注的一個問題,與傳統的養老方式相比,社區養老是一種更適合中國傳統和國情、更符合老年人意愿的養老服務方式。與此同時,“探索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的養老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主要參考文獻:
[1]劉立清等.我國社區養老現狀及發展建議[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1.5.
[2]梁新穎.家庭養老社會化問題探路[J].社會科學輯刊,2000.4.
[3]王海燕.發展城市社區養老[J].應對人口老齡化?理論學刊,2002.3.
[4]陳元剛等.我國社區養老研究文獻綜述[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9.9.
[5]陳永生.對我國社區養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8.6.
[6]龔靜怡.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養老模式[J].河南大學學報,2004.6.
[7]宋言奇.城市老齡社區構建問題三議[J].城市規劃匯刊,2004.5.
[8]李敏,王鳳娥.我國社區居家養老:現狀、問題及建議[J].百家論壇,2012.4.
[9]張曉文.中國社區養老保障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經濟,2008.2.
[10]石勝杰.當前我國社區養老研究中的“七多七少”[J].當代經濟,2012.3.
[11]周偉文.城市老年群體生活需求和社區滿足能力的現狀與問題的調查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1.4.
[12]王輔賢.社區養老助老服務的取向、問題與對策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4.6.
[13]姜玉.淺析社區養老服務的現狀[J].勞動保障世界,2013.11.
[14]馬永芳,陸航平.淺析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區養老現狀與對策研究[J].學理論,2004.9.
退休年齡從60歲延遲到65歲?近來關于延遲養老退休年齡的話題引起巨大爭議,爭議的焦點就在于養老保險,然而,對于收入可觀、生活無憂的企業中高管們來說,社保從來不在他們的養老考慮范疇內。
身為某大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治正處在人生的第三個本命年,這個本命年里他迎來了兒子的出生,事業也正常發展,有著可觀的年薪;妻子是一名私營業主,每年也有著數十萬的收入,長輩們憑著自己的養老金都能實現自理,無需他擔憂,家庭有車有房,聽聽音樂買買名牌,偶爾出國轉一轉,他對生活的追求已然上了一個臺階
提到養老,他還一臉茫然,在他的概念里,養老是父輩們的正在進行時,對于自己還是遙遠的將來時。他沒有想過依靠社保來保證自己晚年生活水平不降低,每個月工資條上關于社保的那幾個數字,他從來沒有弄清楚過,而且對于日后養老的問題,他也沒想過更多。
陳治的現狀透露了企業中高管對待養老的普遍看法,眼下一切都很美好,退休似乎還是遙不可及的事,養老更無需擔心。
然而,對于陳治他們而言,卻存在著另一個現實問題——一旦退休或者出現某種變故,造成收入銳減,那么聽聽音樂買買名牌,偶爾出國轉一轉的品質生活將成為奢侈。
中國民生銀行合肥金寨路支行行長苗磊給《徽商》算了一筆賬。
“假如某企業高管現在40歲,準備在60歲退休,預計退休后養老年限為20年,每月支出2萬元,在預期通貨膨脹率為每年3%的情況下,需要在退休時籌集的退休基金是656萬元?!?/p>
這個數字敲響了高管養老的警鐘,對于追求生活品質的高管們來說,養老要從現在開始,那么究竟該如何規劃?
“對企業高管來說,靠社保養老是不實際的,社會保險是個高覆蓋、低水平的概念,只能實現老年生活的最基本保障?!痹诿缋诳磥恚非笊钇焚|的高管們的重頭戲在養老理財。
“養老理財是沖著養老金缺口而去的,高管們現在的收入都十分可觀,但退休之后,收入就會直線下降,養老金缺口就是指保證一定品質的退休生活所需要的養老金,要想保證退休后生活品質不降低,就要從現在開始進行理財。”中國民生銀行高級理財經理譚濤介紹,養老金缺口的計算涉及高管的年齡、退休年齡、養老年限、養老金替代率、通貨膨脹率等多種因素。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養老理財遵循的便是這樣的原則。
“家庭資產的合理配置遵循的是4321原則,即家庭收入的40%用于供房和其他方面投資,30%用于家庭開支,20%用于銀行存款以備應急之需,10%用于購買保險。”按照苗磊的解釋,養老理財的資金范圍就在最多的40%之中。
在這占比40%的資金中,還可以進行進一步劃分。
第一種便是投資固定產,尤其是房地產,備受高管們青睞。
“中國人歷來愛買房置業,加上前幾年房地產的火爆,導致房產成為家庭投資的首選,”然而在苗磊看來,除了房地產,還有很多適合投資的領域,“比如黃金,資源有限、加之國人愛金情結使得黃金投資比較穩定。另外還可以進行紅酒、字畫、名表等收藏,這與個人興趣愛好有關,如果有興趣并且相當了解,可以在投資的同時發展興趣愛好,是個很好的選擇?!?/p>
第二種便是各種理財產品,包括基金、債券等。
“理財產品是一群專業人士在做專業的事,如果你對投資市場不了解的話,理財產品是首選,有專業人士計算過,投資股票收效很快,但風險太高,如果進行長期投資,基金的收益其實跟股票差不多。”苗磊強調的是理財類產品細水長流的優勢。
關鍵詞: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老年人;養老模式
一、問題的緣起
自古至今養老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安享晚年就成為了每位老人的夙愿。但在物質精神、服務、政策、制度和體制機制等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之下,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老齡事業發展收到的阻力與日俱增。相比于全國水平,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更加嚴重。根據統計資料數據顯示,門源縣截至2015年擁有人口15.58萬人,農村人口數量占到11.29萬人,占總人口的72.46%,其中60周歲以上農村人口達到2.33萬人。從數據可以得出,門源縣老年人口也面臨同樣的養老壓力,而且在門源縣的基層地區表現的更加突出。
二、被調查對象的基本特點
(一)自然特點
在此次走訪調研的33位老年人中,男性為19位,占57.6%,女性為14位,占42.4%。在走訪調研在發現,男性老人的數量明顯在女性老人之上。在這里并不代表男性數量多于女性,采取的隨機調查模式可能是出現此種原因的形成條件,男性老人更加趨向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還有可能愿意加入此次調研活動之中,但是這并不會對調研結果產生偏離。
根據調研結果顯示,門源縣老年人口的平均年齡是72.39歲,其中大部分年齡集中在60~70歲之間,占到總人數的51.51%,其中男性人數明顯高于女性,男性占到69.69%,女性占到30.31%,男性人口大概是女性人口的2.3倍;70~80 歲之間的老年人有9人,占27.27%;80~90歲之間的老年人有5人,占調查總數的15.15%。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一方面,門源縣社會老齡化程度并沒有到十分嚴峻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說明60~70歲之間的老年人在很多方面體現出優勢,他們在行動上你能夠自由活動,頭腦清晰且邏輯有序,能夠順利提出自身想法,這也是開展調研活動在這類老年人身上的原因。在走訪其中一戶人家中,調查的是一位65歲的爺爺,非常健談而且口齒清晰,而且非常愿意跟別人溝通,開展的調研也非常順利。
(二)社會特點
自然構成因素是老年人現存現象的固有屬性,社會構成就成為了老年人的本質屬性,很大原因體現在:民族特征、政治面貌、、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這些描述是針對老年人社會屬性及基本狀況。此次調研中,對象多為少數民族老年人,以回族、蒙古族、藏族、土族等為主,漢族占少數。調查走訪85%老年人中都有著的追求,只有10%左右的老人沒有,另外還有幾位老年人對概念不是很清楚。在信仰宗教的老年人中,大多道夏耆嘶故且圓卮佛教和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教派,而從性別方面來看,男女人數較為平均。
從圖表中得出結論,門源縣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處于小學和文盲教育程度的人數綜合為27人,占總的調查人數的81.8%,處于初中和高中教育程度的人數分別占12.1和 3%,其他教育程度為0。從性別方面看,男性的受教育程度明顯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數據可以顯示有半成女性受教育程度處在文盲階段,受教育程度處在高中以及以上的更是不存在,可以看出婦女性在受教育權利上沒有和男性保持在一個水平,同時這還表明了老年人很少在去接受再教育和再學習的現象,從側面也能反映出老人的教育觀念不是很強,在門源縣表現非常突出。
三、門源縣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為家庭養老
(一)老年人的精神追求
中國老人基本都對“生于斯,長于斯”家族觀念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老人的“鄉土本色”更是在以家庭為核心的養老模式的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凹摇蔽幕汀凹摇备星樵诿恳晃焕先说男袨楹退枷胫械玫接∽C。此次調研顯示,只有16.1%的老人愿意離開故土住進陌生的養老院,而且筆者還發現到一個現象就是住進養老院的老人基本上沒有兒子,雖然說養兒防老在現代社會已經不被提倡,但是歷史觀念還是同樣深深烙印在老人的心里。在愿意住養老院的老年人中,大多數老人的收入每年是低于500元的,這也說明了經濟條件不理想,生活困難是老人住進養老院的重要原因;而83.9%的表現出愿意跟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對住進養老機構表現出強烈反對意見,他們給出的理由是自己能夠或在子女的幫助下能夠順利生活,不會出現其他意外情況,在他們的概念中,養老機構負責的是對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的養老服務;還有一小部分人礙于自身面子問題,不愿意吐露出想住進養老機構的想法
(二)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在老年階段人的最顯著生理特征就是“體弱多病”。在醫療水平和老年人健康服務體系不完善的前提下,在家里安享晚年則成為老人們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家庭養老模式的選擇:自己生活和跟子女一起生活兩種方式,而老人的身體狀況和子女數存在著相關聯系。調查中發現,家庭養老中的老人基本都有自己的子女,而且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其中 90%的老人有兒子和女子。根據數據和村委會干部的詳細訪談了解到,一對老人最多的有5位子女,而平均擁有子女數為3個,其中擁有兒子數大概平均1.8個,擁有女兒數平均有1.4個。其中老年人通過與子女合住,一方面,可以節省自己的經濟開支;另一方面,還可以得到子女的日常幫扶以及情感上的溝通,代際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緊密。就比如說在走訪的另外一家中,發現一位年過七旬的奶奶跟自己的兒子和兒媳婦住在一起,身體沒有大毛病,平時給家里做飯、縫衣等一些小活兒,臉上的笑靨能讓我們看到幸福就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就像她自己說的:“在老家跟子女一起生活特別有精神頭,看見自己的孫子和孫女一天天的長大,心里說不出有多高興”。
(三)老人可支配收入決定
物質條件的滿足是老年人健康安度晚年最重要的條件之一。老人養老方式選擇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老人的經濟收入。經過走訪了解到,老年人關于養老方式的選擇與其經濟情況的好壞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根據數據的分析,其中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六成老年人當中,月收入均低于400元;而老年人中不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的那部分,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具體表現就是:大概有兩成的老年人年收入在2000元以內;另外就是兩成的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老人 ,這種經濟情況明顯高于全村的平均水平,甚至在縣鎮都能達到平均值 。在走訪另外一戶張姓人家中,張爺爺和張奶奶身體年齡都是75歲,身體比較硬朗,自己家里養兩頭牛,種植的季節還可以下地種植油菜和青稞供家庭食用。
四、門源縣農村家庭養老現狀分析
(一)老人收入情況
經過官方數據和實地走訪,筆者了解到門源縣農村老年人的收入情況: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勞動所得的經濟收入、子女每月以及逢年過節的補助、政府以及社會方面的補貼。據調研發現,大概有80%的老年人擁有自己或者配偶通過勞作得到的經濟受或政府部門的老年人補貼收入,而僅僅靠自己子女的經濟補貼的占到15%,只有大概5%的老年人只能依賴政府部門的補貼(主要指沒有子女且失去勞動能的老年人)。
(二)醫療服務情況
在醫療服務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健康的身體狀況是檢測老年人是否“享?!钡年P鍵性指標,經過走訪了解到,有15%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正在承受高額的醫療費用,甚至有些家庭因為醫療費用的支持影響到了家庭的正常的消費水平,而且這種需求還在不斷地擴大,說明醫療花費在收入中占到了相當大的比例;有35%的老年人認為當前的醫療方面的花費已經在開支中占據相當大比重,但是還未影響的家庭的正常消費水平;其余受調查對象表示當前醫療花費在自身的預料之內,沒有造成任何消極影響。
五、門源縣老年人家庭養老模式的困境及新舉措
(一)門源縣老年人家中養老模式的困境
1.家庭規??s小導致養老能力較弱
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在2005年門源縣平均家庭戶規模是 5.3人,到了2010年家庭的平均規模下降到了4.5人,2015年更是下降到歷史最低點3.7人的平均家庭戶規模。由此可以看出門源縣的家庭人口規模的下降趨勢越發嚴重。
2.現代觀念與傳統觀念的沖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內外的先進文化同傳統文化進行摩擦,東部沿海得到快速發展,中部地區在崛起,西北地區也在不斷同外界進行交流和文化的渲染,個人的思維模式和做事方法及考慮問題的角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年輕人的思想觀念正在傳統思想和現代文明的共同驅使下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且思想更加開放,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不僅表現在對傳統價值觀的轉換,更是在以道德、親情和血緣為基礎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沖擊;其二,老年人的思想觀念也在現代社會文明的不斷侵入下發生巨大改變,不再一味地認為“養兒防老”是自己安享晚年的位于途徑。
(二)門源縣老年人家庭養老新舉措
1.完善家庭養老新功能
家庭是組建現代社會的基本單位,同時也為家庭養老強化了自身功能。對于老年人來說家庭養老的保障是最舒心和安全的,更是老年人的第一選擇,所以要把家庭養老這種傳統方式在現代社會的新方法促進下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門源縣農村在這里還需要走一段非常長的路,讓這種養老模式更加“本土化”和“現代化”,在未來的改善家庭養老這條道路上,還要繼續肩負起家庭養老的重擔。完善家庭養老新功能就要這樣做:首先強化我國孝道思想繼承和發揚老祖宗的優良傳統,注重在孝養方面的培育;其次就是不僅在物質上關心老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面經常交流與溝通,滿足老人的精神世界。
2.進一步完善老年人服務體系
首先要加大政府部門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老年人事業發展的財政支持,從國家層面到青海省,從海北州到門源縣,再從各個鄉鎮到村組,層層遞進,有條不紊的給予更大的支持;其次構建分級診療的服務體系,特別是建立起適合農村老年人診療的服務體系,發揮醫療機構的最大效率;最后是更加關注老年人的文化娛樂生活,營造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體驗氛圍,廣泛開展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給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艷麗的一筆。
參考文I:
[1].鄉土中國[M].人民出版社,2008.
[2]王錦成.居家養老:中國城鎮老人的必然選擇[J].人口學刊,2000(03).
[3]楊宗傳.居家養老與中國養老模式[J].經濟評論,2000(03).
[4]韓雪梅.西部地區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6.
[5]劉敬.完善西部農村地區養老保障模式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6]任世紅.西部地區養老觀念影響因素研究[D].蘭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