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4 11:53: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職業技能教育培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前,河北省糧食行業已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市場經濟對廣大干部職工在知識、技能、綜合素質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夠滿足并適應這一新要求是糧食行業職業教育培訓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一)糧食行業機構、從業人員及職工教育情況
1.行業機構和人員總量縮減。2006年至2010年,隨著糧食系統體制改革的推進,全國糧食行業總體呈現機構總量、系統職工總數遞減趨勢。2.從業人員文化水平總體偏低。近兩年,全行業大專以上學歷約占從業人員總數的39%,高中及以下學歷人員占61%,后者遠遠大于前者,充分說明提高糧食行業職工整體文化素質、業務能力任務艱巨。3.職工參訓類別多種多樣,培訓內容參差不齊。這兩年,河北省糧食行業舉辦各種類型培訓班,其中政治理論培訓班、公務人員培訓班、企事業管理人員培訓班、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班、職業技能培訓班等。從數據看,政治理論培訓班次較多,專業技術及技能培訓較少。各類從業人員中,公務員及專業技術人員參訓率較高,而管理人員及工人參訓率較低。4.職業技能培訓逐步推廣。從2006年起,河北省糧食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培訓及鑒定工作開始實施,2006年9月23-24日,河北省舉辦了首次糧食行業特有工種糧油保管員國家四級(中級工)職業資格培訓及鑒定工作。隨后近十年內,各級糧食部門逐步提高了職業技能參訓意識。通過開展糧食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術培訓,向省內糧食企業等諸多單位輸送了大批技能合格的中高級糧油保管員、質量檢驗員,進一步優化了河北省糧食行業從業人員知識技能結構,提高了行業人員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二)糧食行業職業教育培訓建設存在問題
1.培訓職責有待進一步明確。河北省作為全國糧食行業特有工種職業培訓及技能鑒定4個實施試點省份之一,按照國家糧食局的安排部署,組建了專門的糧食行業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及糧食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為河北糧食行業職業教育培訓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出現了培訓機構與參訓企業職責界定不明確、運行體制不順等問題。隨著各地進一步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國有糧企從業人員銳減,非國有糧食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民營和個體糧油加工增長較快。在這個背景下,對非國家糧企從業人員進行職業培訓擺在面前,均需要有關部門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相關職能進行明確界定。2.培訓機制亟待進一步完善。由于受到培訓資金、培訓師資以及各部門單位的參培意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現有培訓機制缺乏一定的連續性和系統性,直接面向基層和一線的培訓活動不多;同時培訓方式及培訓渠道受限較多,不能有效地為廣大糧食行業干部職工提供深層次、新理念、高水準的理論培訓和指導。3.培訓評估有待進一步改進。職業技能培訓的目的是為行業發展提供專業人才支持。糧食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有其特殊性,糧食行業人才的教育培訓也有其特殊性。因此,糧食行業職業教育培訓的目標應該面向糧食工作實際和基層,及時了解糧食行業對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比如近年來糧食加工類職業技能培訓開展比較緩慢,缺乏科學的評估。培訓機構如何做到把職業培訓同企業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使職工可以學以致用,是培訓的目的。4.培訓經費有待進一步保障。近年來,河北省糧食行業公務員參訓率最高,其次是技術人員,廣大企業職工參訓率較低,尤其是非國有糧企人員參訓率更低。事實說明,一方面缺乏有效提高糧食行業職工教育培訓水平的管控機制;另一方面,培訓機構缺乏資金支持無法開展適應對路、推廣普及的教育項目。
二、河北省糧食行業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展望及思考
從總大體來看,河北省糧食行業職業教育培訓取得了一些成績,走過了一段比較曲折的發展道路。從長遠說,發展糧食行業職業教育培訓必須端正指導思想,必須為糧食行業工作服務,必須建立一個能主動適應糧食工作發展需要的教育體系。結合河北省實際,就如何做好新時期糧食行業職業教育培訓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業內人士參考。
(一)樹立起糧食行業科學的教育培訓發展觀
新時期糧食行業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工作要轉變思想觀念,要高度認識和把握全行業職業培訓工作,樹立起糧食行業科學的教育培訓發展觀,以全新的理論和方法重新定位和發展糧食行業職業教育培訓工作。1.樹立糧食行業現代人才觀。樹立現代人才觀,主要是要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全面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如何把國糧局人才規劃綱要在糧食行業得以貫徹實施,則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確保人才規模穩步增長;二是在糧食行業引進高層次人才,提高人才競爭優勢;三是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創新人才工作機制。針對糧食行業人才素質相對較低,專業技術水平相對弱的情況,應該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選人用人應向高技能人才傾斜,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糧食行業,并加強重視高技能人才的培訓,使其在糧食行業發揮帶頭作用。2.樹立糧食行業職業學習觀。要實現現代職業學習手段多樣化。首先,繼續發揮糧食行業傳統教育培訓手段。完善在職人員學習專業知識的培訓機構設置,糧食行業傳統教育培訓具有不可替代性,考慮在職進修學習掌握糧油知識,進一步提升人員素質。其次,發展糧食行業現代遠程教育,滿足全行業人員職業培訓需求,并根據變化情況不斷加以調整,把糧食行業現代遠程教育作為實現職業教育培訓工作跨越式發展的必經途徑。目前,大環境為糧食行業開展遠程教育提供了一些有利條件。一是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為開展遠程教育提供了社會基礎;二是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在實踐中的成熟運用為系統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技術和經驗;三是糧食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開展從制度上保證了糧食行業遠程教育的生源。通過遠程教育系統網絡,為廣大公務員、企業管理人員、職業技術職工提供信息及咨詢服務,可以起到傳統教育手段所不及的效果。3.把握好糧食行業職業教育培訓的定位與方向。糧食行業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應堅持“工學結合”特色,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突出應職能力培養,強化操作技能實訓為目標,注重產、學、研三方的有效結合,在培訓機構與企業之間搭建起人才供需和科研轉化的溝通平臺,使行業教育培訓更好地為行業發展做服務。
(二)持續有效地做好糧食行業教育培訓的建設和管理
1.構建一套糧食行業科學規范運行的師資培訓體系。有效的糧食行業師資培訓體系應包括培訓需求分析、培訓目標確立、擬定實施方案、科學評價改進等內容的完整的運行系統。一是師資培訓需求分析,必須依據糧食行業發展的總體需要,緊緊圍繞實現從業人員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展開。二是在確定培訓需求分析的基礎上,有關部門應制定出一個周期內的培訓實施方案,對師資培訓進行整體策劃與設計。三是建立糧食行業師資人才信息庫。有關部門做好基礎性工作,可以大力推廣和應用高技能人才絕招絕技和技術創新成果。2.宣傳普及糧食行業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工作。2005年11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糧食局聯合頒布了糧油保管員等7個糧食行業國家職業標準。同時,國家組織編寫的糧油保管員、糧油質量檢驗員、糧油競價交易員等職業技能培訓系列教程陸續出版發行。宣傳推廣糧食行業國家職業標準推廣及職業技能培訓教程的使用,就要重視糧食行業特有職業(工種)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糧食行業特有職業(工種)技能培訓工作的實施與管理,是對糧食行業教育培訓資源的整合,能夠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糧食職業技術院校、培訓機構以及企業在職業技能培訓中的作用。3.努力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實用性。培訓的實用性、針對性直接決定了受訓人員在從業單位能夠發揮的作用。培訓機構要充分利用現有設施、師資,面向行業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要以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為主要培訓內容,使其達到國家職業標準的要求。在職業技能培訓內容上,要結合生產一線的實際情況,靈活設置學習內容,實行訂單培訓,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達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效果;在培訓目的上,提高受訓者實際操作能力以及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職業培訓的質量和水平。
(三)爭取財政支持,促進糧食行業教育培訓工作深入發展
論文關鍵詞:基地化培訓模式;虛擬培訓組織;職業化農民;非盈利性組織
一、問題的提出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已初具規模,政府上下聯動促進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格局初步形成,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的多元化和民營化不斷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的分工與協作關系正在形成,競爭與擇優機制不斷加強,農民職業教育重點日益突出,其效果也逐步顯現,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模式日趨多樣化,培訓體系和能力建設逐漸得到重視。但是,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存在著多家參與、多條途徑進行的現狀,培訓往往流于形式、培訓效率低、效果差,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缺乏快速集成供給的能力和協調整合各類培訓資源的機制。農民職業教育供不應求與供求脫節的矛盾、教育培訓形式相對單一、重復浪費現象在總體上仍然比較嚴重,培訓單位很少關注培訓效果及后期跟蹤服務等等。另外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管理體制也存在著諸多弊端,如農民職業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仍比較滯后,沒有獨立的市場化、產業化的教育培訓管理機構,也就無法推動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市場化和產業化發展,這些問題的存在要求必須在對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現有觀點梳理的基礎上,在農民職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二、楊凌示范區教育資源分析
楊凌示范區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區內擁有一所農業高等學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所國家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一個職教中心、多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及5000多名農業科教專家。這些豐富的教育資源成為發展涉農職業教育的重要基礎。同時,楊凌示范區省部共建的體制優勢和示范帶動功能定位等都為發展涉農職業教育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良好條件。在楊凌,現在已經形成了現代農業創新園、國際科技合作園、現代農業企業孵化園、標準化生產示范園等示范新區,并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技推廣模式,在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區新建了一批科技示范推廣基地。2011年8月,全國現代農業科技創業孵化聯盟在楊凌成立,這是首個全國性農業領域企業孵化的非營利性自主聯盟,聯盟發起單位42家,包括各類孵化器、風險投資機構、農業科研院所、農業企業、專利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
目前,在楊凌示范區內初步形成了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為牽頭單位,縱向上建立了“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碩士學位”相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在橫向上各教育機構充分發揮其特點和優勢,舉辦各類涉農專業的特色教育,初步形成了高校、高職、中職、技校、職教中心相互支持配合的“五位一體”多元化辦學結構。不同類型與層次的農民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不同,培訓內容不同,培養目標不同,如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村官培訓工程”和“農業新科技推廣工程”,依托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等等。而楊凌示范區職教中心有近30年的辦學歷史,擁有現代化的解剖實驗室、生化實驗室、組織培養實驗室、微機室、多媒體電教室等。既能開展學歷教育,又能開展開展短期培訓。從教師來源結構來看,示范區內農民職業教育的師資來源主要有三部分構成:高校教師、專業技術人員和有經驗的一線工作人員,分別滿足不同類型和層次的農民職業教育需求。從農民職業教育的投入分擔結構來看則由政府、學校和農民三部分來承擔。
雖然楊凌示范區內職業教育資源豐富,有開展大規模農民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潛力,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農民職業教育體制不順,條塊分割,教育資源分散,各自為政,以營利為目的,管理松散,利益為先,協調乏力,培訓與市場缺乏關聯,投入不足,培訓管理不完善等等問題依然或多或少的存在,培訓潛力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楊凌素有中國的“農業硅谷”之稱,但是多年來傳統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和落后的科技推廣體系卻造成了許多新技術、新成果成了專家學者實驗室里的展品、論文上高深的專有名詞。新技術、新成果“燈下黑”、“走不出楊凌”的現象,一度成為“農業硅谷”楊凌的尷尬。因此亟需進一步整合示范區內各類教育資源,使之發揮集約優勢,并在農民職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三、構建農民職業技能基地化培訓模式的理論基礎
(一)農民職業技能基地化培訓模式的含義
所謂農民職業技能基地化培訓模式即依托楊凌示范區內的資源優勢,通過區域資源分析評價,并對示范區內各類教育培訓資源進行整合,使其發揮資源的聚集效應和集約效應,在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需求研究的基礎上,構建出政府、學校、企業以及民間非營利性組織等全面參與,以促進農民提升致富本領、促進農業經濟繁榮和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為目標的區域內集約化、多樣化、規模化,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新形態、新陣地和新課堂。農民職業技能基地化培訓模式是包括教育培訓主體對象、教育培訓質量監控系統、教學體系、保障體系、反饋體系等方面等一系列資源和活動在內的總稱。
該模式的構建與實施能夠克服地方政府劃地為牢、分割式的農民職業培訓的弊端,能夠體現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與職業教育規律的融合,能夠滿足陜西及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新型農民培育的多層次、多類型的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農民職業技能基地化培訓模式的構建與實施既為政府提供了農民培訓的新路徑,能夠解決農民職業教育實施過程中常見的供需脫節的矛盾,還為我國當前時期培養新型農民和職業化農民,促進農民就業與農民增收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范式。通過農民職業技能基地化培訓模式的構建與實施,在向把楊凌示范區建設成為國家級農業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和農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中心,并最終成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一面旗幟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
(二)構建農民職業技能基地化培訓模式的指導思想
1.教育社區化的思想。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于1881年首先使用“社區”這一名詞(一般譯為“共同體”、“團體”“集體”、“公社”等),當時是指“由具有共同的習俗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密切的社會團體或共同體”。一個社區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并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我國的社區教育起步于80年代初期,它是在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后,總結原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社區教育的經驗,從國內不同地域的實際出發,通過試點逐步發展起來的。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明顯加快,社區教育正在不斷發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一方面,社區居民逐漸認識到社區教育的價值,產生了一定的參與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不斷膨脹的城市人口、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人口老化日益嚴重等等。對此僅僅依賴以協調管理為特性的社區組織形式以及學校教育來解決上述社會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國際國內社區教育實踐經驗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實施面向社區成員,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原則的各種各樣的社區教育,才能滿足和解決人們各種各樣的教育需求和社會問題。從社區教育內部看,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的發生、發展,尤能說明教育社區化的必然性。可以說社區教育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理想途徑之一,能夠滿足基本的學習需要。社區教育在教育連續性、社會適應性、教育手段多樣性,以及教育與社會各部門的合作方面都較好地適應了這些原則要求,能夠實現區域內教育資源充分共享,人人享受社會教育資源,因此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F代社區與社區教育——教育社區化的思想,這正是構建農民職業技能基地化培訓模式的理論基礎。
2.虛擬培訓組織理論。虛擬培訓組織(Virtual Training Organization,VTO)是針對企業員工培訓提出來的,是在知識經濟背景下為虛擬企業提供培訓服務的學習型組織,它將接受培訓的員工視為內部顧客,側重于學習和培訓的有效性,通過遠程網絡、信息共享等技術支持,根據企業目標和內部顧客需求來提供培訓,旨在提高虛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此為借鑒,建立虛擬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平臺,借鑒虛擬培訓組織的理念和做法,面向區域內外所有農民,將一定區域內的教師資源和課程資源運用戰略聯盟原理進行整合,通過遠程網絡、信息共享等技術,為該地區農民提供培訓服務,使他們學習到新的技術和管理方法,改善其生產經營效果,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其文化素養,成為新型農民和職業化、專業化的農民。
3.成立民間農民職業教育非盈利性組織的思想。目前來看我國農民培訓模式不外有三種類型:政府主導型、主導型、非盈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簡稱NPO)主導型。各地的實踐探索,雖然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于缺乏對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規律性研究,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共性的問題:如大多數實踐模式僅僅局限在經驗和案例層面,缺乏推廣性和普適性。對政府的依賴程度高,沒有充分發揮企業、團體、學校,尤其是農民本人的積極性。尤其是在建立非盈利組織主導型的農民培訓模式方面涉足較少,未能產生滿足農民意愿需要的、體現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規律的模式和方法。
農民職業技能基地化培訓模式的建立,即是以非盈利組織主導型培訓模式為切入點,成立民間農民職業教育NPO組織。民間農民職業教育NPO組織建立董事會制度,擁有法人治理結構,實行公司制管理,并且建立一整套評價與反饋機制,起到綜合協調整合資源的作用。民間農民職業教育NPO組織能夠統籌優化區域內教育資源,能夠服務農民利益,按農民需求培訓,負責把政府的錢和農民的錢用好。民間農民職業教育NPO組織通過統籌各類資源、對教育資源公開招標、研究農民需求和市場需求信息,有針對性的為農民服務,為行業提供指導。通過為企業、政府、行業提供指導服務,收取一定服務費、咨詢費,通過申請項目課題和收取一定會費來維持自身的運行,使自身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獲得自身的生存發展空間。
四、農民職業技能基地化培訓模式構建與實施
(一)建設目標
農民職業技能基地化培訓模式的構建需整合當地眾多教育資源,以防止各行業、各部門教育培訓機構條塊分割、分散重復培訓造成資源浪費以及培訓供需脫節的現象,形成職業化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合力。依托楊凌優質教育資源,在整合資源、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的基礎上,組建楊凌現代農民職業教育基地(集團),創新農民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根據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需要,造就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一代新型農民,造就擁有一技和多技之長的專業型農民和職業化農民,形成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貫通,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上下銜接,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的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和新型農民培訓的能力。使楊凌成為百萬新型農民培訓基地、涉農職業院校專業實訓基地和師資培訓基地。
(二)建設任務
1.大力整合現有資源,組建楊凌現代職業教育集團。楊凌示范區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要按照立足楊凌示范區,輻射整個西部地區,面向全國的思路,將區域內教育資源實現實質性整合。通過聯合區域內的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行業協會和企業組織等,組建楊凌現代職業教育集團,構建覆蓋城鄉的現代職業教育服務網絡體系。通過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為牽頭單位,縱向上建立“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碩士學位”相銜接的職業教育結構體系,橫向上各教育機構充分發揮其特點和優勢舉辦特色教育,最終實現聚集效應。將培訓從單一的農業科技培訓擴展到生產、生活、生態等更廣闊的領域,幫助農民培養創業能力、領導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等,從而能夠大力開展職業化農民、創業型農民等新型農民的教育與培訓。
2.構建職業化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師資隊伍。構建職業化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專家團隊、組織培訓團隊和運營團隊。專家團隊一般由三部分人群組成:(1)通過戰略聯盟,以職業化農民教育培訓為契機,優化配置楊凌示范區乃至全省、全國的知名專家資源,通過一定程序安排進培訓專家系統;
(2)高校教師或企業和生產一線技術人員;(3)充分發揮本土科技能人了解農村、熟悉農業、貼近農民的優勢。專家團隊通過集中教學、網絡教育或生產現場面授等形式,解決生產實踐中亟需解決的問題,同時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組織培訓團隊可由政府職能部門和相關教育學會或農業學會等NPO組織組成,也根據需要負責安排培訓課程、檢查培訓效果和提供培訓后跟蹤服務。運營團隊則依據市場經濟規則,本著雙贏、多贏的原則,面向社會聘請具有經營意識、市場策劃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人員組成。
3.搭建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信息平臺。借助現在網絡技術手段搭建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信息平臺,開辟專門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網站。網站包括國家政策信息系統、農民教育培訓系統、專家咨詢系統、科技推廣系統、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創業項目系統、投融資信息系統、法律咨詢服務系統以及綜合信息服務系統等等。其中每個系統下面又可以劃分子系統。如農民教育培訓系統就可以包括專家子系統、培訓專業子系統、培訓課程子系統以及培訓質量監督與考評檢測系統等等。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信息平臺要有專門工作人員負責,并及時更新信息。信息資源經過整合、處理后到網站,以緩解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信息孤島狀態,滿足農民對各種信息的需求,為農民決策提供全方位參考和依據。
(三)組織實施
1.創新管理體制。農民職業技能基地化培訓模式組織實施方面,首先成立示范區“農民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聯席會”作為示范區內統籌管理各類教育資源的決策機構,聯席會負責協調教育、財政、人事、社保以及相關行業部門,解決農民職業教育發展所面臨的教育資源分散、供需脫節等矛盾,從管理體制上確保各類教育資源充分調動、統籌協調和優化配置。其次建立相應的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民職業教育工作辦公室,主要負責區域內農民職業教育重大項目安排和重點項目建設,以及制定相關政策等等。在聯席會體制下,通過建立相應的發展工作委員會、建設委員會、評議咨詢委員會等分權化實施投入、建設和管理等職能,以有計劃、分層次、注重系統性、全面性和有效性的教育培訓替代號召性、群眾性、應急性的培訓,以整體提高職業化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教育替代應急的、臨時的、隨機的和零散的農民技術培訓。
關鍵詞:園林 職業技能 培訓
我校,作為園林系統唯一的一家職工技能培訓基地,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快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職工教育培訓運行機制。形成職工培訓、技術比賽、技能鑒定、資格認證等“一條龍”工作格局。積極推進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進一步擴大職工技能培訓及鑒定的涵蓋面,使更多的工種系列能夠加入到職業技能鑒定的范疇;進一步建立并完善職工專業技能培訓的制度和技能等級標準,完善職業技能的培訓考核與鑒定晉升制度;進一步加大職工崗前培訓、在崗培訓、轉崗培訓的工作力度,使職工能夠順利轉換角色;廣泛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提高職工文化技術素質提供便利、快捷、優質的服務,提高培訓的社會效應。
根據此次市局組織人事處的要求,結合本單位的職工教育培訓現狀,立足科學發展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淺談幾點建議:
一、要建立及完善有關政策措施,使其有利于單位職工技能人才的培養、聘用及晉升
第一要建章建制。各單位的領導層首先要提高認識,把培養操作技能型、知識理論型和復合技能型人才的戰略目標,納入到單位的常規發展戰略總規劃之中。其次是要把“提高職工職業技能素質計劃”納入到單位日常工作計劃中去,逐步建立起單位職工職業技能培訓、考核、鑒定、聘用、待遇“五位一體”的有效運行機制。要通過評選“首席員工”、“崗位帶頭人”等形式為廣大職工學技術、練本領創造條件、搭建平臺。把單位職工中操作技能性人才的聘用及其享受的待遇結合起來,適當拉開不同工種、不同等級之間的工資待遇差距。形成技術工人能夠以技定崗、以崗定薪、崗變薪變,鼓勵工人在技術上能夠一專多能,激勵更多的職工專研技術,自學提高,行業成才,使更多的職工真正成為行業社會歡迎、市場經濟需要的復合型技能人才。
第二要營造氛圍。通過各種手段,大力宣傳技能型人才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重要的是要在社會上營造一個重視技術人才、愛惜技術人才的氛圍。進一步強化社會各界對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的意識,強化意識:優秀的一線操作技術工人與工程技術研發人才同樣都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在工作中,領導層和社會各界要克服“重科技、輕技能”的邏輯錯誤觀念,對于一線操作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在單位中逐步形成制度上有保障的發現、重視、培養、聘用的局面。同時可以通過舉辦職工職業技能比武,選拔一批技術專家、創新能手,選樹一批優秀技術工人典型,對有貢獻突出的技術工人,考慮破格晉級,提高他們的社會政治地位。
二、要建立和完善職工教育經費提存、使用、管理制度
建議市局有關部門要強化財務經費監管的有關措施,檢查督促各單位按照規定,按計劃、有步驟的足額提留單位職工的教育經費,以確保職工教育、職業培訓、技能鑒定的經費保障。首先是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單位職工教育經費投入制度,確保每個年度財務支出計劃中,有不低于單位職工工資總額1.5%的經費用于職工教育和培訓工作。其次是要在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經費上,拓寬經費來源。一方面各單位采取統籌的辦法,確保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另一方面市局每年也應劃撥一定數額的資金作為職工培訓專項經費。實行三位一體的經費來源方式,即上級部門、單位自身和職工本人三方共同負擔,建立健全職工職業技能的“培訓、鑒定、晉升”機制。同時出于單位利益的考慮,為防止單位通過培訓的高技能人才的流失,在與其簽訂聘用合同中可明確規定接收職業技能培訓提高的受益職工,在培訓后對單位的工作服務年限,違約賠償辦法及金額,從經濟效益方面對其加以約束,以實現單位職工職業培訓效應的良性循環。
三、工會組織要突出提高職工職業技能素質的服務保障職能
【關鍵詞】務工人員 教育 職業培訓
社會的發展,城市勞動力的稀缺,迫使一些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里,外來務工人員大規模進入城市大約起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時期。他們主要從事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批發與零售等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行業,不可否認這些人對城市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主要從事城市中相對臟、苦、累、險的工作,收入較低,生活清苦又加上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質較低,在社會上的競爭能力很弱,屬于弱勢群體,需要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愛。
一、外來務工人員受教育現狀的特點
(一)以初高中文化的青年為主。據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外來務工人員中16- 30歲的占到百分之六十多,平均年齡僅有24.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五十,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二十,這表明大部分的務工人員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高中水平。對照國務院研究室對全國農民工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 外來務工人員平均年齡比較輕, 是農村中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群體。
(二)勞動力的來源主要以西南部為主。在我市的外來勞動力歸屬地研究發現,百分之八十多的務工人員來自外省,四川、云南、安徽、河南等省的勞動力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多,而且這個比例在逐年提高。
(三)工作單位和崗位相對不穩定。這些務工人員在一個地方工作的時間相對較短,平均一個季度到半年換一次工作,工作流動相對較大。
二、外來務工人員職業培訓
職業技術教育或職業技能培訓是對勞動者進行的從事某種職業有關的技能或知識的教育培訓,能有效提高勞動者的競爭能力。職業教育的三個特征, 即職業性、社會性和人民性,,因而職業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主要涉及到勞動者、雇傭勞動者的企業、對勞動者實施教育培訓的機構以及政府的管理部門。這幾方各自所處的地位不同, 對職業教育培訓的認識也就有所不同。
(一)企業的認識。以我院開展職業培訓和再教育培訓的實際情況來看,現在大多數企業主管部分已經認識到了知識的巨大力量,也積極的組織企業員工開展崗位培訓,但是實際上效果不盡如人意。比如說企業請到專門的教師去培訓員工,但是員工思想不重視,因此使得培訓形同虛設,走形式,過過場。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企業的管理體制,沒有制定有效的制度來量化培訓結果,只有將培訓結果反映到工作中,才能體現培訓的價值。
(二)員工的認識。務工人員具有強烈的學習意愿, 有70%的人愿意接受職業技能教育或培訓。他們接受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確, 有60%的人接受崗位職業培訓是為了提升崗位職業技能, 另有15%的人感到目前不適應所在崗位技能要求而想參加職業技能培訓, 只有15%的人是為了轉崗而學習。也就是說, 85%的人對目前從事的職業是滿意的或者是認可的, 還想通過學習掌握職業技能以適應這個崗位或更好地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但也有一部分人只是為了形式而去參加培訓。記得在2012年,去一家化工企業上課,主要是將他們企業的原理及流程知識化,讓員工知道他們各自負責的工藝的作用及要求,課程我經過精心準備過,而且去過實地考察過,課程講的津津有味,可是聽課效果很一般。我想主要是他們思想上不重視,覺得自己只要干好自己手頭活就好了,危機意識很淡薄。
(三)政府的態度。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為了應對企業轉型、職工素質提高的需要,各地政府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學歷、技能并抓。政府也為各年齡段的務工人員提供了相應政策鼓勵他們去學習,要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和支持他們參加各種培訓,讓有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接受更多的職業教育, 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各級政府對務工人員的教育培訓都很重視,對他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不僅關系到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提高就業能力、擴大就業范圍、提高就業層次和收入水平, 而且對先進制造業和先進服務業發展水平以及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我市對外來務工人員就業生活的工作從總體上做出安排,按照國家創建和諧創業、構建和諧社會的總要求,實現外來務工人員安居樂業為目標, 突出重點, 發揮政府、企業、市場三者的協調作用。比如我市進行繼續再教育者,可以減免繼續教育學費5000元,大大提高了員工的再深造的積極性。
三、職業培訓的類型
目前社會和社會所能提供的職業培訓大多數短期培訓,當然企業員工接受的教育培訓大多數是免費的,這樣不僅可以使收入低的勞動者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也可以使用工企業獲得高水平的勞動力。
(一)職業院校或者技工學校。是培養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招生對象主要是初中畢業生,正符合外來務工人員的學歷要求,實行教學實習與科研生產相結合。國家體制幾十年的發展,職業院?;蚣脊W校已形成初中高級培訓并存,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相結合,多層次、多功能、多元化的職業培訓體系,遍及機械、電子、航空、電力、石油、冶金、鐵路、計算機等近30個部門和系統,全國職業或技工院校也多達幾百所,這位務工人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就業訓練。就業訓練中心是培訓失業人員的重要基地。培訓的主要對象是失業青年和失業職工。就業訓練中心組織就業前訓練和轉業訓練,以實用技術和適應性培訓為主,學制靈活,便于學習。從1-3個月,多到6-12個月的都有。全國已有就業訓練中心所,年組織培訓萬人次。
2.強化培訓管理,實現規范有序。加強資格性考試管理,進一步完善考培分開制度。專項治理教育培訓亂收費,開展自查自糾,引導培訓機構公平競爭。建立科學的培訓誠信評價體系,推薦優質培訓資源,努力滿足廣大建設從業人員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指導,嚴格培考制度,拓展服務功能,確保教育培訓工作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3.組織專題培訓,注重能力建設。按照中央和省住建廳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工作要求,結合工作實際,會同相關部門積極開展區縣鄉鎮領導干部以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等專題的培訓,促進城鄉建設科學發展。
4.抓好技能培訓,加快人才培養。協調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建設系統相關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工作。重點培育規范性職業技能鑒定站(所),以建筑工地農民工業余學校為載體,力爭讓10萬農民工接受各種形式的培訓和學習,其中參加技能培訓人數超過2萬人次。
5.創新方法舉措,完成培考任務。積極參與省住建廳統一部署的“企業家素質提升計劃”,分級分類、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教育;按照省住建廳要求做好教育培訓相關新老標準的銜接工作,努力推進全省考核評價工作在我市有序開展;加強信息化建設,探索現代化培訓考試新模式。認真組織施工員、質檢員、材料員等員培訓考試工作,指導抓好三類人員、特殊工種等職業教育培訓,高標準完成年度工作任務。積極做好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探索遠程教育新模式,逐步實現全市網絡培訓和無紙化考核的目標。
6.組織技能競賽,激勵人才成才。配合工會等相關部門積極配合省住建廳組織好第二屆全省技能狀元大賽裝飾鑲貼工分賽決賽;開展全省職業學校技能大賽和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多個工種的職業技能競賽、崗位練兵活動;同時,努力自主組織多工種的崗位練兵和技能競賽,激勵技能人才成長。
7.開發新培項目,拓展培考覆蓋。積極協調相關處室等部門,加快開發新培項目,拓寬培訓考試覆蓋面,使教育培訓工作不斷向全系統拓展。協同房地產市場處,做好全省房地產經紀協理人考試的各項準備和實施工作。會同政務服務中心窗口,有序規范的做好員等證書的變更和遺失補辦工作。積極引導各級開展公益性培訓,如鄉鎮建管所技術人員專業培訓等。
人社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王萍簡要介紹了99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以下簡稱《大典》)發揮的積極作用,強調了本次調動全國之力修訂《大典》,是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全社會職業調整、新增、刪減變化,及其標準規范和職業培訓、認證、人才評價的新要求。重點講解了《大典》修訂工作要遵循客觀性、科學性、合理性、先進性和開放性原則,明確了職業分類原則從以往的工作性質同一性調整為現在的工作性質相似性和技能水平相似性,并希望參與《大典》修訂工作的單位高度重視,加快工作進度,統籌考慮專業技術人員與技術技能人員的職業分類口徑和組細度劃分,對參與部門提出的異議要進行論證并反饋意見。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技能鑒定與教育培訓中心(電力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薛靜主任具體介紹了《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電力行業)修訂實施工作目標、任務、工作內容及有關修訂工作說明;重點闡明了修訂工作時間緊張,任務繁重,協調溝通量大,需要各大型電力企業高度重視、積極參與、通力合作;明確指出修訂工作要統籌規劃與全面調研相結合,簡化程序、齊頭并進,其中電力職業結構體系設計是關鍵;要結合基層企業生產運行現狀從各大型電力企業集團總部進行總體規劃,依循自上而下的工作流程,在行業平臺上進行統籌、提煉、整合;在此基礎上行業職業內涵的信息采集與職業描述工作將發動各地電力行業鑒定中心在全國各地廣泛采集后加以行業整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電力行業)修訂強調要求各大型企業避免僅從企業個性角度考慮出發,而是要站在整個電力行業高度,定位在電力行業特有職業(工種)層面,合理確定國家職業(工種)標準與企業崗位能力規范要求的關系,在職業安排上要處理好大型電力企業生產技術高度自動化、集中控制和中小企業的分散控制的關系,處理好發電生產規模與職業能力寬窄、專兼的關系,要重視對職業描述的前瞻性和長遠性的考慮,為職業標準的動態調整預留技術空間;要求各電力企業爭取5月底提交職業結構體系設計初稿,完成修訂專委會組建工作,密切彼此間的溝通聯系,根據修訂工作進展適時召開《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電力行業)修訂工作第二次辦公會議和專家研討會。
各參會代表對《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電力行業)修訂工作框架思路和實施步驟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對《大典》中已有職業、修訂過程中擬修訂、刪減、新增職業類別和描述有了更具體深刻的認識,并通報了各單位的工作安排,一致表示大力支持中電聯牽頭組織的《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電力行業)修訂工作,積極配合修訂工作總體安排,按照工作進度和時間要求,盡快推薦相關專業專家,部署開展各企業承擔的修訂工作任務,加強各企業之間的協商溝通,高質量完成修訂工作。
第一條社會力量辦學事業是我國教育培訓事業的組成部分。為積極鼓勵、正確引導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以下簡稱社會培訓機構),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對社會培訓機構的綜合管理,根據國務院頒布的《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以及本市社會培訓機構的現狀,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的社會培訓機構是指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舉辦面向社會以成人為主要對象的各級各類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
第三條社會培訓機構的舉辦要適應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與本地區的其他教育培訓資源統籌規劃,在培訓機構的舉辦和培訓專業(工種)的設置上要有利于教育培訓資源的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
第四條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市勞動保障局)、區縣勞動局是本市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行政管理部門。市勞動保障局負責對全市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技能培訓的宏觀規劃、管理、協調、指導和監督等工作,區縣勞動局負責對本地區社會培訓機構的綜合管理、指導服務和質量監督等工作。
第二章基本條件
第五條社會力量舉辦職業培訓機構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舉辦單位應具有法人資格,公民個人辦學應具有本市常住戶口,并且有政治權利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二)專職領導班子成員能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政策觀念強,熟悉教育業務,懂得教學規律,有組織管理能力和事業心。主要行政負責人(校長或中心主任)必須具有大專以上文化水平程度或中級以上技術職稱,從事職業教育培訓工作3年以上;
(三)應配備與培養目標、培訓專業(工種)、在校學員人數相適應的穩定的專、兼職教師隊伍,聘任的教師符合國家規定的教師資格和任職條件,外省市人員須具有“*市外來人員就業證”。必須有專職的辦學管理人員和專職的財會人員;
(四)有相對穩定的能滿足教學需要的自有或租用的教學行政用房、教室、實習場所等(其中應知教室不少于2間,應會實習場所滿足實習工位要求)。租借的教室和教學實習場地均須具有法律效力、租期不少于2年的契約;
(五)應配備與培養目標、培訓人數和開設的專業(工種)相適應的教具、教學實習儀器和設備。通用工種實訓時能滿足一人一個工位(以40人一個班為基準),特殊工種不宜(或無能力)在校內配備的須落實符合教學要求的實習基地;
(六)有明確的辦學章程(包括辦學宗旨、培養目標、組織機構、開設專業(工種)、招生對象、招生范圍、資金來源和管理辦法、學校停辦善后處理意見等)和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及相應的教材;
(七)有健全的教學行政管理,財務、會計管理,財產管理,學員學籍管理,印章管理,文書檔案管理等制度;
(八)應有與建校(中心)相應的建設資金和穩定的經費來源,注冊資金為人民幣10萬元以上,并經有關部門注冊驗資;
(九)有一定規模的培訓能力,設置的專業(工種)原則上在兩個以上,機構具有同時容納80人以上的培訓規模。
第六條培訓能力達不到一定規模的,可申辦不獨立設置機構的“職業技能培訓班”,在設置專業(工種)、師資隊伍、辦學場所與設備、管理制度、注冊經費等方面的要求可參照第五條的標準。
第三章審批程序和權限
第七條凡申請舉辦社會培訓機構或不獨立設置機構的“職業技能培訓班”的單位或個人,應向所在地區的區、縣勞動局申報,各區縣勞動局在對申報者的辦學條件進行初審后報市勞動保障局,經市勞動保障局核準后,由各區縣勞動局下發批文,予以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力量辦學許可證》(以下簡稱辦學許可證)。
第八條既辦職業技能培訓又搞學歷教育的教育培訓機構,按其主體專業設置的性質,分別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教育行政部門申報。凡舉辦實施以職業技能為主的職業資格培訓、技術等級培訓的教育培訓機構,可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申報,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批和管理,其文化、學歷教育可向教育行政部門申報教學班;凡舉辦實施學歷教育和文化補習、學前教育、自學考試助學的教育機構,可向教育行政部門申報,其職業技能培訓可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申報教學班。
第九條已獲得辦學許可證的社會培訓機構申報新的專業(工種),教育行政部門審批的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申報職業技能教學班,其審批程序按照第七條有關程序辦理。
第十條凡社會力量申報社會培訓機構或“職業技能培訓班”的,須填報《社會培訓機構審批表》、《*市社會力量職業技能培訓專業工種審批表》;已獲得辦學許可證的培訓機構申報新的專業(工種),以及由教育行政部門審批的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申報職業技能教學班,須填報《*市社會力量職業技能培訓專業工種審批表》。
第十一條社會培訓機構的名稱應當確切、規范。凡獨立設置的社會培訓機構,其名稱應使用“*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或中心";不獨立設置機構的,其名稱應使用"*職業技能培訓班"。凡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院)、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申辦社會培訓機構,原則上可沿用其原校名。
第四章申報材料
第十二條申請舉辦培訓機構須向審批機關提供下列申報材料:
(一)舉辦者的申請報告、《社會培訓機構審批表》;
(二)申辦單位的法人資格復印件,或公民個人戶口簿、身份證復印件及本人所在街道(鎮)或單位同意辦學的證明;
(三)培訓機構主要行政負責人資格證明文件、學歷文憑、專業技術等級證書或職稱證書、身份證復印件;
(四)擬聘的專、兼職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的名單及資格證明;
(五)擬辦培訓機構的注冊、驗資證明及經費來源的證明;
(六)擬辦培訓機構的章程和發展規劃;
(七)擬開設專業(工種)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
(八)自有或租借教學場地、教學設備的證明;
(九)有關辦學和教學的管理制度;
(十)聯合辦學的,還需提交聯合辦學的協議書;
(十一)其他有關材料。
第五章管理
第十三條經批準成立的社會培訓機構和培訓班,由所在地區的區縣勞動局進行統一管理。區縣勞動局對社會培訓機構的管理要建立例會制度。
第十四條社會培訓機構應按批準的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組織教學,保證開出教學計劃所規定的全部課程,完成規定的課時數。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一經確定,不得隨意改動,確需改動應經市勞動保障局同意。
第十五條社會培訓機構應對聘任的專、兼職教師定期進行考核和教學檢查。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要支持并定期組織社會培訓機構的教師開展各種教研與進修活動,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確保培訓質量。
第十六條社會培訓機構的招生廣告(簡章)須經區縣勞動局審核后方可刊播散發。未經審核或虛假廣告(簡章),區縣勞動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及時查處。
第十七條取得辦學許可證的社會培訓機構的學員,完成學業,由所在培訓機構進行結業考試,合格的發給市勞動保障局統一印制的“*市職業技能培訓結業證書”。凡取得上述證書的學員,在參加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時,其應知考試成績可加5分。
第十八條要做好社會培訓機構的年度統計工作和復核檢查工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要做好社會培訓機構的年度統計工作,并且每兩年要對各社會培訓機構進行一次復核認定,對不具備辦學資格或連續兩年沒有辦學的培訓機構,要吊銷其辦學許可證;對缺乏基本培訓能力或連續兩年沒有開班的專業(工種),要取消該專業(工種)的培訓資格。
第十九條社會培訓機構加入“*市就業培訓網絡”后,要遵守就業培訓網絡的管理規定。
第六章變更與處理
第二十條社會培訓機構更改名稱、性質及有關事項,應報區縣勞動局批準,并報市勞動保障局備案。
第二十一條社會培訓機構解散時,應當妥善安置在校學生,依法進行財產清算,并及時報區縣勞動局。經核準解散后的社會培訓機構應及時交回辦學許可證和印章,予以封存。
第二十二條發生下列情況之一者,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有權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分別給予警告、限期整改、暫停辦學、吊銷辦學許可證的處理;
(一)未經批準,擅自招生舉辦職業技能培訓的;
(二)虛假出資或在培訓機構成立后抽逃出資的;
(三)偽造、變造、買賣和亂發證書的;
(四)超過經核定的項目和標準濫收費用的;
(五)管理不善,辦學秩序嚴重混亂,造成不良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