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3 17:55: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危機應對策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金融危機;內部審計;審計制度
一、全球金融危機下內部審計的作用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內部審計在發揮監控作用的基礎上,應加強其咨詢服務作用、風險預警作用和信息鑒證作用。
(一)咨詢服務作用。由于內部審計對本單位的程序、風險及戰略有全面的了解,其工作具有綜合性強和接觸面廣的特點,因此,內部審計開展有關咨詢活動具有獨特的優勢。同時,內部審計有能力和必要為被審計單位提供一些包括咨詢、建議、協調、過程或流程設計和培訓等工作。
(二)風險預警作用。公司的內部審計應更多地參與面向未來的規劃和決策工作,對公司經營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時時關注。這些風險包括公司經營現狀帶來的風險和計劃規劃、發展戰略所帶來的未來將發生的潛在的風險。內部審計可以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評估和檢查,發現公司內部控制缺陷和漏洞,分析經營管
理過程中的偏差和失誤,解剖問題產生的各種主客觀原因,解釋潛在的風險。
(三)信息鑒證作用。由于在公司管理中,下屬部門或公司往往報喜不報憂,在一定程度上夸大成績,掩飾缺點,所以內部審計機構就是要揭示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經濟效益的真實情況及風險,從而在某種程度上為領導正確決策提供經過鑒證的可靠的信息和依據,尤其是ERP系統的運用,增強了審計風險,大大考驗
了審計信息的可靠性。
二、金融危機環境下的審計風險
(一)持續經營風險。金融危機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的影響有以下方面:
(1)日常對現金的需求超過預期,即營運資金出現不足;
(2)融資難度加大,很難從銀行得到長期貸款。
這兩方面可能促使被審計單位增加流動負債以彌補營運資金不足,或是增加流動負債以滿足購置長期資產的需要,從而造成企業償債能力下降,極易引發流動性風險。
(3)被審計單位存在較大的信用風險。一方面,被審計單位的一些客戶可能出現財務困難,從而導致被審計單位產生大量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的重大不確定性;另一方面,被審計單位的一些供應商可能不愿再提供寬松的信用政策,從而使被審計單位的應付賬款還款期縮短,導致被審計單位資金鏈斷裂,使其持續經營產生不確定性。
(4)被審計單位對外提供重大擔保。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被擔保方可能出現了財務困難,不能償還到期債務,被審計單位就要承擔法定的連帶責任,其資金鏈狀況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其持續經營能力。
(二)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風險。被審計單位在對金融資產的管理與核算上,可能存在以下風險領域:
(1)金融工具的分類和計價依據。現行企業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分類的主要依據是企業管理者持有資產的意圖。金融資產的分類方法不同,會計核算將對其后續計量采取不同的計量屬性,因存在對金融資產的浮虧、浮盈的會計處理結果不同,而產生很大的利潤操縱空間的風險。
(2)金融資產減值。新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對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賬款這兩類金融資產,對其后續計量采用攤余成本法核算;對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采用成本法進行核算。在金融危機環境下,這些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可能大幅縮水,其減值計量的科學合理性存在風險。
(3)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因其交易的時態是未來的,具有以小搏大的杠桿效應,存在其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在金融危機環境下可能被放大的風險。
三、金融危機中出現的審計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創新完善審計理論?,F行審計理論未能充分指出衍生產品的使用可能引發的新問題,特別是由衍生產品的高杠桿特性所帶來的風險及由此所引致的投資組合風險特征的變化。而且由于審計的法律責任和審計風險,現行審計準則要求注冊會計師不得對預測性信息作出保證,當現行財務報告將越來越多的對未來的預期的信息納入表內確認和批露時,審計作為信息工作者的處境就會極為不妙。因而有必要重新闡釋職業審計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獨立性﹑審計功能、財務報告目標、重大性、風險導向審計、審計模式的概念、審計風險及審計報告等。
(二)會計審計準則及相關法規的修改完善。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等均啟動了新的會計審計準則方面的研究項目,如FASB啟動了公允價值估值技術及其信息披露兩個項目,IAASB新的審計實務提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對持續經營的審計考
慮和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審計公允價值會計估計面臨的挑戰等等。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形成原因;我國的應對策略
國際金融危機一般有三種表現形式。貨幣危機,是指一國貨幣在外匯市場面臨大規模的拋壓,從而導致該種貨幣的急劇貶值,或者迫使貨幣當局花費大量的外匯儲備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維護現行匯率;外債危機,是指一國不能履約償還到期對外債務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門的債務和政府債務;銀行危機,是指由于對銀行體系喪失信心導致個人和公司大量從銀行提取存款的擠兌現象。
2007年4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一年來這場危機的影響愈演愈烈,形成一種“蝴蝶”效應,引發了國際金融風波,導致全球鬧股災。次貸危機造成美國的壞賬是4600億美元,由于美國把壞賬證券化,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現在擴展到全球,波及到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銀行,估計最終損失要達到1.2萬億美元,其損失和危害正在逐步顯露。這件事遠遠沒有結束,預計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的影響將持續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終見底。美國一打“噴嚏”,全世界都跟著“感冒”,這就是金融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傳感效應。
一、金融危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國際經濟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國際貨幣體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于雙重制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加劇了。
(三)國際游資的攻擊。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游資。那么國際游資為什么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呢?眾所周知,國際游資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游資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發展轉變。
宏觀調控力度不當、房地產市場失衡、金融機構推波助瀾等問題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風波的重要原因。
我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認為:到現在為止美國經濟還沒有衰退,只是下調,這次下調絕不是短期就可以過去的這對我們的出口影響就很重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對中國的第二個影響是相關銀行的損失。從媒體公布的有關資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關年報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銀行購買了美國的“兩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債券;第三個影響則是潛在的危險,因為我們持有的國際外匯儲備對外公布的數字是18000多億,其中美國國債大概5、6千億的樣子,而金融危機的發生對我們持有的美國債券實際上應該還是有一些影響的;第四個影響則是由于國外資金流出導致的股市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加劇。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資銀行、老牌銀行、大的投資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機構。尤其是像剛剛破產的雷曼兄弟已經有158年的歷史。而全美500家銀行中,到現在已經有117家面臨破產。
二、面對金融危機,我國應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風險的最佳途徑是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強化本國經濟。各次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發展中國家只有優化國內經濟結構,才能真正改善長期國際收支的狀況,確保自身不受國際資本流動無常變化的影響。有計劃、有步驟地開放資本市場,開放金融市場要做好準備和試點,應該采取謹慎的步驟和策略。就目前形勢看,次貸危機對中國并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較為穩定。但受國際石油價格和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對此采取了從緊的貨幣政策,從2007年3月起連續6次提高銀行存貸款利率,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以期降低通貨膨脹率。2008年中國應該繼續將治理通貨膨脹作為首要任務,同時要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脹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之間尋找平衡。
論文摘要:論述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間貿易摩擦日益頻繁,國際反傾銷出現的一些新趨勢。闡述了在國際反傾銷呈現出新趨勢的情況下,中國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應采取地積極的應對策略。
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又稱世界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信用危機,更于2008年起名為金融海嘯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后,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隨后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9月9日,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并導致多家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傾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出口經營者以低于國內市場正?;蚱骄鶅r格甚至低于成本價格向另一國市場銷售其產品的行為,目的在于擊敗競爭對手,奪取市場,并因此給進口國相同或類似產品的生產商及產業帶來損害。反傾銷,顧名思義是指一國(進口國)針對他國對本國的傾銷行為所采取的對抗措施。貿易的全球化趨勢愈強,各國對本國產業的保護傾向也隨之愈強,反傾銷就成為大多數國家主要采取的貿易保障制度。隨著世界經濟貿易關系的不斷發展、國際市場競爭的幾近白熱化、各國關稅水平的不斷下降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國際間的傾銷與反傾銷的斗爭顯得更加激烈。
1反傾銷的國際新趨勢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一國政府是與各國通力合作共抗危機,還是采取保護主義姿態,這是各國政府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系日趨密切,一個國家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的一項重大經濟舉措,不僅要考慮本國的發展,更要考慮對他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為了解決本國因金融危機而引起的經濟下降、金融機構破產、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等經濟社會問題,通過拉動內需,從而刺激本國經濟的發展,這原本無可非議,但問題是,目前不少國家刺激經濟的計劃都帶有明顯的保護主義色彩,這就不得不令人們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景多了一絲憂慮。
1.1反傾銷的主體變化
從反傾銷的主體看,由過去傳統的幾個發達國家指控傾銷轉變為反傾銷全球化。反傾銷作為貿易救濟的主要形式,長期以來一直是發達國家保護本國市場和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伴隨著中國出口貿易額的快速增長,國外對華反傾銷愈演愈烈。根據wro的反傾銷統計,1995—2006年中國遭受國外反傾銷調查案達1245起,其中發達國家526起,占42.2%,發展中國家719起,占57.8%。2007年上半年,國外對華反傾銷立案調查數20起,比2006年同期減少13起,但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案就有16起,是發達國家的4倍。從發展中國家的國別看,對華發起反傾銷的國家大多是發展中大國,如:印度、土耳其、阿根廷、南非、巴西、墨西哥等。
我國已連續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最大受害國。僅2009年前10個月,我國就接受了涉及多個領域、行業的多起反傾銷調查,例如:3月秘魯國家反壟斷和保護知識產權局傾銷和補貼調查委員會公布決議,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紡織材料作為鞋面的便鞋和運動鞋征收臨時反傾銷稅;6月美國某公司向美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請求對中國進口編織電熱毯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6月巴西外貿委員會18日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客車和貨車輪胎征收反傾銷稅,未來將可能對進口自中國的輕型轎車輪胎征收反傾銷稅;7月秘魯國家競爭和知識產權保護委員會下屬傾銷和補貼調查委員決定繼續維持對從中國進口的3種沖浪板實施征收反傾銷稅措施,期限3年;7月阿根廷生產部工貿及中小企業國務秘書簽署決議,對中國的手動廚房用點火器開展反傾銷調查;7月泰國財政部決定延長熱軋鋼反傾銷稅收措施5年;7月阿根廷生產部宣布,對除運動鞋之外的中國鞋類產品實施進口反傾銷措施;8月歐盟委員會在布魯塞爾宣布,歐盟已對從中國進口的葡萄糖酸鈉發起了反傾銷調查;8月印度某公司向印反傾銷局提出申請,要求對原產于中國等國的樹脂啟動反傾銷調查;8月歐盟反傾銷委員會通過投票表決,支持歐盟委員會對產自中國的無縫鋼管征收為期5年的正式反傾銷稅;9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對中國輪胎實施3年懲罰性關稅。從上述我國遭受的反傾銷調查可以看出,當前國際反傾銷的主體已經由原來的幾個發達國家轉變為反傾銷全球化。
1.2反傾銷運用的手段變化
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在經過八輪多邊貿易談判后,各成員國的關稅稅率已經大幅降低。進口關稅稅率的下降,使得利用關稅壁壘的作用日益下降,新的更有效的貿易壁壘,如反傾銷結合反補貼、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層出不窮。以中國出口大蒜為例,2009年1—4月出口大蒜數量為602,983.0噸,同比增長7.5%,金額為23,409.6萬美元,同比下降20.2%,平均單價為388.2美噸,同比下降25.8%。但是,反傾銷和技術壁壘一直是大蒜出口的兩大“攔路虎”。長期以來,我國大蒜出口價格比較低,許多進口國為了保護本國大蒜企業,一直尋找時機對中國大蒜實行反傾銷調查。近幾年來,日本、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對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制定了苛刻的技術標準。從世界各國反傾銷運用的手段來看,已經由單一的關稅壁壘轉變為反傾銷為主導的多元化非關稅壁壘。
1.3反傾銷的應訴情況變化
20世紀80年代以前,反傾銷的應訴率極低,特別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但隨著貿易體制的不斷發展,反傾銷作為世界貿易組織認可的貿易保護措施,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識。許多國家和企業從具體的個案實踐中認識到,應訴與不應訴的結果差別很大。應訴就有雙贏的機會,不應訴就等于承認傾銷,被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后,很可能會失去原來開拓的市場。因此,世界反傾銷應訴熱情高漲。同時,也促使各國努力完善反傾銷法。各國在制定反傾銷政策時,為了避免與國際規則發生沖突和矛盾,也盡可能參照國際慣例和規則,以便有效地保護本國貿易市場。
為應對反傾銷保護本國市場,我國政府也作出了積極的應對。2009年9月27日商務部頒布了新的《出口產品反傾銷應訴規定》,簡稱“新規”。相比較4年前出臺的舊規,新規重點突出了行業協會在反傾銷應訴中發揮的作用,幾乎涵蓋了應訴工作的整個流程。新規指出,行業協會應成為應訴企業和商務部的橋梁。除了對出口商品統計監管系統和貿易救濟案件信息收集反饋機制的建立外,還要建立律師信息庫,這樣就可把在行為中曾嚴重影響或損害我國企業、行業利益的律師和律師事務所通知應訴企業。此外,在應訴過程中,行業協會還要組織應訴企業參加聽證會、與國外調查機關和相關行業組織或企業進行磋商、談判等工作。行業協會還應根據應訴企業的要求,就有關替代國、市場經濟地位和分別裁決等技術問題的抗辯、國外調查機關的實地核查等問題予以協助。為使工作能夠落實,行業組織按新規可從會費中設立促進會員企業應訴的專向資金,用于定期組織有關反傾銷法律知識的培訓。而新規中,商務部將加強對反傾銷案件調查和應訴工作相關信息的公開和傳達。對于商務部公布的信息,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也應立即通知涉案企業。對于一些特殊的案件,商務部還將給予行業組織有關應訴案件的意見。這些應訴案件包括:調查機關對我企業實施歧視性政策和調查方法的,行業組織之間就企業協調應訴工作無法形成一致意見的,涉案產品在調查國或地區市場份額較大的,涉案產品在調查期內出口金額較大的以及其他需要征詢的重要案件。從世界各國反傾銷的應訴情況來看,由過去怠于應訴變為積極應訴,并取得良好效果。
2中國反傾銷的應對策略
在國際反傾銷呈現出新趨勢的情況下,國際反傾銷規則也日趨完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著嚴峻的反傾銷形勢考驗。為了保證我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增強企業的領域競爭優勢,中國應積極尋求應對策略。
2.1中國政府應當采取的應對策略
在國際大形勢下,中國應倡議除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外,還應對國際貿易體系進行改革,特別是要加強對發達國家貿易保護政策的監管,呼吁更多國家實行財政擴張政策,并保持政策的同步性。在區域經濟中,中國應積極融人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地區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建設。近年來,中國已與巴基斯坦、智利、新西蘭、新加坡等國簽署了FTA,與澳大利亞、海灣合作組織、南部非洲關稅同盟等的自由貿易談判也正在加緊推進。同時,中國一東盟自貿區也將于2010年建成,推進區域一體化有助于消除不利條款的影響。
中國政府在積極完善有關立法、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企業應對國內外經濟事務提供有效服務的同時,提升出口商品結構層次,實現出口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目前,我國貨物貿易出口的層次比較低,55%以上是以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85%以上由外資完成。服務貿易發展出口嚴重滯后,服務貿易出口占我國貿易總額的10%,明顯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陀^的市場容量也要求必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了實現出口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國企業也要掌握和利用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的規律,一方面穩定或延續中低端產品或生產環節的比較優勢,保持出口貿易的數量增長;另一方面要創造和積累中高端產品或生產環節的比較優勢,擴大產品出口,達到改善貿易結構,提高貿易質量的目的。
2.2行業協會應當采取的應對策略
行業協會雖然是民間組織,但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又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從各國的實踐看,行業協會作為反傾銷提訴人的案件占絕大多數,而以政府反傾銷機構或單個企業作為提訴人的情況十分罕見。因此,作為整個行業的代表者,它可以通過收取會費的形式來籌集資金,建立反傾銷基金以專門用來建立信息渠道,配備反傾銷專業人員,聘請律師,組織企業應訴。利用整個行業的資源來克服單個企業勢單力薄的不足,這就可以解決應訴不及時的問題。為防止遭受反傾銷,行業協會可以在整個行業的企業當中充分開展協調工作,規范企業行為,組織各個企業有序地進行出口,防范企業相互壓低價格進行不良競爭,改變目前各自為政的混亂狀態,形成有序的出口局面。
作為企業利益的代言人,行業協會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建立健全反傾銷預警機制是行業協會維護產業經濟安全,有效運用反傾銷手段所不可缺少的前瞻性工作。反傾銷預警是最基礎的反傾銷工作。通過建立起來的反傾銷預警機制,一方面對企業的出口規模和速度進行指導,另一方面幫助企業提前做好應對反傾銷調查的準備。行業協會還可以組織行業培訓,規范反傾銷工作程序,在本行業以及企業內培養和鍛煉一批相對穩定和過硬的反傾銷隊伍,改變過去反傾銷工作中被動局面。
2.3中國企業應當采取的應對策略
在經營中中國企業應注意規范企業的經營管理行為。企業在對外經營時不僅要遵守國內的法律和法規,還要遵守國際及其他國家的法律、法規,注重研究WTO相關法規及協議,遵守國際慣例。出口企業應按國際規范進行經營管理,會計帳簿要規范、完整、清楚,以便應對反傾銷問卷調查。
在遭遇反傾銷調查時,中國企業應積極應訴,尋求保護自身權益。反傾銷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程序,再加上每個環節的時限要求十分嚴格,而每個環節對應訴成敗均十分關鍵。在應訴的每個環節企業都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利用涉案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銷售、生產情況為自己辯護。企業在反傾銷訴訟中,除了要積極應訴外還應注意通過參加各種復審推翻原判,重新恢復出口。反傾銷行政復審,主要用于確定所課征的反傾銷稅是否應該調整或取消。實踐中,復審的形式有年度復審、新出口商復審、臨時復審和日落復審等多種,利用不同的復審手段出口企業可達到免征或停征反傾銷稅的目的。
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企業需創新企業的營銷觀念,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提高產品技術層次,獲得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專有技術知識產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比如專利技術產品很難遭受反傾銷。企業需要成立跨國公司進行國際化經營,形成網絡化生產、研發和銷售體系,既可提高競爭檔次,也可通過海外投資及內部轉移價格方式規避反傾銷,而且全球化程度越高的產品,其歸屬問題也很難解決,所以越難提起反傾銷。
2.4反傾銷訴訟人才培養的應對策略
針對頻頻遭遇反傾銷的現狀,我國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應當高度重視反傾銷應訴人才的培養工作,開展反傾銷理論、反傾銷實務等培訓,選拔其中部分人員赴歐美等發達國家進行中長期的培訓學習,提高他們反傾銷應訴的感性認識與實戰能力。同時,政府應撥出??顚Ψ磧A銷予以資助,努力打造一支精通反傾銷理論與實務、能夠承擔企業反傾銷應訴等涉外業務的既懂英文又精于專業的高層次專業人才隊伍,促進完善我國反傾銷應對工作機制。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全球金融風暴,也將全世界拖進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由于金融危機蔓延到實體經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救市熱潮。這樣大規模的政府干預行動,政府干預行動很快引發了貿易保護主義風潮,不少國家紛紛筑起貿易壁壘。隨著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美國國內的保護主義情緒日漸高漲,眾議院通過“購物要買美國貨”,“裁員要裁外國人”的條款;南亞的印度提高部分種類豆油進口關稅之后,又宣布對我國進口的玩具實行長達6個月的禁令等。金融危機引爆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新潮,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尤其在西方發達經濟體有愈演愈烈之勢。
二、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呈現新特點
1.是形式多樣,領域廣泛。除了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當前保護主義還表現為金融保護主義、就業保護主義、投資保護主義等,保護對象由商品擴展到資金、就業職位、技術及支柱企業。美、歐多國要求銀行優先向國內放貸,跨國金融活動受限也給國際投資和貿易造成障礙。美國國會提出對外勞動限制雇傭、優先辭退的議案,且限制給予向國外轉移就業的美公司減免稅收,英國計劃收緊技術移民政策并對歐盟以外來英工作和學習征收“移民稅”,馬來西亞已立例禁止某些行業聘請外勞,這一趨勢也將波及外包職位。法國準備設立國家基金嚴防國內重要企業遭外企并購,一些發達國家對涉及高新技術和能源資源的投資活動進行嚴格政治審查。
2.是全球蔓延,手段隱蔽。保護主義遍及各大洲,且在各種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都有體現。美、歐打壓發展中國家競爭優勢,2008年年底以來通過一系列針對中國產品的懲罰性關稅,歐盟不顧中方反對,于今年年初決定對中國緊固件征收最高87%的正式反傾銷稅,為期五年。這對遭遇全球貿易萎縮之苦的中國緊固件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亞洲國家之間的保護主義也在上升,印度2009年以來對中國發起多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馬來西亞計劃2009年年內遣返10萬名印尼勞工(主要是華人)。對這些保護措施的“跟風”和報復形成惡性循環,將導致保護主義浪潮席卷全球。
三、全球保護主義升溫的主要原因
保護主義并非國際關系中的新現象。歷史上,經濟形勢惡化一向是滋生保護主義的溫床。近20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總體穩定發展和全球化不斷深入,保護主義得到一定抑制。但在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背景下,保護主義出現新浪潮有其必然性。
1.是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將由2007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4.5%左右,2009年將進一步下降至2~2.5%。2009年國際貿易的增速,發達國家將降至-0.1%,發展中國家將降至5~5.5%,其中新興市場也將降至7%左右。全球FDI,2008年下半年出現了急劇下降,2009年可能降至1.2萬億美元之內,FDI流動會面臨更多的風險。
2.是全球市場萎縮促使各國保護國內市場。世界銀行估計2009年全球貿易將出現1982年以來首次收縮。各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1月以來世界貿易陷入急劇衰退,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出口都出現10%以上的負增長,而且這種情況有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各國出臺經濟刺激計劃收效甚微,且受財政狀況制約。有關國家為擺脫困境,鼓勵出口、限制進口、保護國內市場在所難免。
3.是失業大增引發經濟民族主義。金融風暴沖擊的不僅是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失業的也不僅僅是農民工,隨著大型企業業務萎縮、世界500強企業區域中心、IT企業的關閉,大批白領卷入失業,企業中高層精英也未能幸免,影響層面之廣前所未有。預測到2009年底,金融危機可能使世界失業人口從2007年的1.9億上升到2.1億,創出近十年的新高。
4.是各國應對金融危機力不從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信貸緊縮和流動性匱乏。為了修補資產負債表、降低信貸風險,金融機構只能選擇出售海外非核心資產,退回到最熟悉的本土核心業務。同時,各國經濟遭受外資撤出的沖擊,政府要求注資或國有化后的本國銀行擴大對內貸款彌補資金缺口。保護主義雖然遭到國際輿論的一致批判,但往往是拯救經濟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其立竿見影的效果,對各國政府具有一定“吸引力”;對于一些欠發達國家還成為解決貧困、穩定政局的無奈選擇。
5.是世貿組織作用存在局限性。WTO針對貿易保護的申訴機制冗長、繁復,而在金融、投資、就業等領域則根本沒有多邊規則,沒有保護主義仲裁機構,防范和遏制保護主義的有效機制嚴重缺失。7月份多哈多回合談判破裂后,盡管許多成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希望重啟談判,但是一些根本分歧短期內很難彌合。目前看,各國均有可能迫于國內壓力而采取救濟措施以求自保,有可能還將掀起一波又一波全球保護主義的浪潮,進一步加劇國際貿易摩擦,干擾全球化及世界經濟復蘇進程。
四、我國貿易的應對策略
隨著各國貿易保護不斷升級,據統計,去年10月至今年5月中國已遭遇貿易救濟調查69起,涉案金額91.56億美元。今年一季度全球新增反傾銷、反補貼和特保調查案同比上升18.8%,其中超過三分之二涉及中國產品。6月下旬,美國在10天內對中國鋼鐵產品發起三項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其中油井管案涉案金額達32億美元;歐盟上半年新發起兩項反傾銷調查均針對中國,正式采取的三項反傾銷措施也都指向中國,并對中國線材、鋁箔和無縫鋼管作出了反傾銷初裁。我國應在宏觀上把握策略的制定,加強對微觀主體的指導和服務。
1.積極擴大內需,降低貿易順差
金融危機影響下,各國經濟增長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放緩,經濟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購買力和對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使國際市場需求不振。我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經濟體直接和間接出口占出口總額的近60%,明年,美歐日等主要市場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我國一部分企業因海外訂單銳減陷入經營困難。在“出口馬車”速度放慢的背景下,政府加大公共投資拉動“消費馬車”前行,成為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的重要內容。自去年四季度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來,中央加大了政府公共投資力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數據顯示,4萬億元投資中,15000億元將用于鐵路、公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電網改造,4000億元投向保障性住房、農村水電路氣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我國與貿易伙伴國的巨額的貿易順差問題已經成為外國對我國出口產品頻頻發難的一個根本原因。從長遠來看,貿易順差過大既不利于對外經貿的持續發展,也不利于國內經濟的均衡發展。一方面容易引起貿易伙伴國的不滿,對我國參加雙邊或多邊的貿易談判很不利,導致貿易條件惡化。所以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降低對外貿易依存度。
2.發展循環經濟,跨越綠色壁壘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如歐盟就明確要求包裝物的95%必須是能夠回收利用的物質。發展循環經濟是中國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迫切需要.面對日益嚴峻的非關稅壁壘,我們要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尤其是要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逐步使我國產品符合資源、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
3.推廣質量認證、采用國際標準
從長遠看,推廣和使用國際標準,是減少國際摩擦、突破技術壁壘、擴大商品出口的有效途徑。國際標準是世界各國協調的產物,它反映了國際上普遍達到的先進科學技術水平,是國際貿易的主要條件和處理國際糾紛的重要基礎。我國目前在產品質量管理上存在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且這些標準絕大多數低于國際通用標準或與國際通用標準不接軌;大多數企業對1509000、15014000知之甚少,對歐盟、美國等地的區域性標準就更不得而知了。從整體上看,我國采用國際標準的狀況還很落后,與發達國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而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發達國家使用最多的新貿易壁壘也將是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所以我們要通過加強與發達國家和主要貿易伙伴國家的雙邊或多邊標準化項目的合作,不僅能讓我們跟蹤國際標準動態,而且還能使國際標準準確地反映我們的利益和要求。
4.加強國際溝通,改善我國的國際形象
我國政府要加大對外交涉力度,加強與貿易伙伴國的溝通協調,讓更多的國家了解中國,爭取更多的國家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努力建立和諧的雙邊、多邊經濟關系,為我國企業制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國家環境,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在經貿關系上,中國政府要力爭變被動為主動,應著眼雙邊經貿關系大局和長遠,提出建設性主張,要求自己的發言權。在與發達國家的談判中,我國政府應該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多利益。
5.完善國際貿易預警機制
需要不斷的完善國際貿易預警機制,其主要的作用就是預先采取措施,所以保持良好暢通的信息系統是有效預警的必要條件,否則起不到應有的作用。2003年11月28日,中國質檢總局緊急預警,稱歐盟將于12月31日起正式禁止320種農藥在歐盟銷售,其中涉及中國正在生產、使用及出口的農藥達60多個品種。按照歐盟的相關規定使用違禁農藥的農產品也將不允許進入歐盟市場,這一禁令使許多出口的中國企業措手不及。其實歐盟早在2002年7月就已經了相關禁令,生效期自2003年7月開始,但允許各成員國有半年的過渡期。這一事關中國農藥企業及農產品出口的重要信息整整晚了一年多才,對相關產業所造成的影響是無法彌補的。
6.發揮我國作為WTO成員的作用,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
一方面,作為WTO成員,我國應積極參與WTO的多邊貿易談判,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訂和修訂,善于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和程序、特殊措施和補救措施,公平、客觀、合理地解決成員之間的經貿摩擦,努力爭取和維護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和經濟利益。另一方面,要用好用足WTO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條件”。世貿組織各協定對發展中成員的特殊和差別待遇具體表現在較長的過渡期安排;技術和資料援助;免除特定義務;放寬有關標準;予以特別考慮或注意的規定等。如果我們能把這些區別待遇作為我國在與發達國家成員舉行貿易談判或解決貿易沖突時援引的法律條款和可借用的有力武器,那對避免或減少針對我國出口產品的貿易摩擦將會起到很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高永富:國際金融危機與“購買美國貨”條款[J].國際商務研究,2009,(2),42
[2]崔凡王笑西:“買美國貨”條款與新貿易保護主義[J].國際貿易,2009,(3),35
信心就是黃金,特別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信心尤為重要。建筑企業要在培育工程總承包能力上下工夫,走科研、設計、投資、施工一體化的工程總承包的路子,搭建一個更高層次的競爭平臺,擺脫在一般房建項目單純施工的低層次競爭局面。圍繞行業發展方向,實施建筑、房地產及特色專業、海外業務、項目投資等多板塊多元化經營,延伸產業鏈條,并向關聯度比較緊密的行業滲透,緊跟政策投資走向,抓住當前國家拉動內需建設的機遇,圍繞國家投資重點,培育新型市場,探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集中力量承接大項目,進入科技含量高的高端市場。
二、在危機中找先機,把握發展主動權
首先,抓訂單,慎選企業市場。要保證有訂單、保證有現金流、保證生存,這是至關重要的,哪怕是訂單收益低一點也要做,所以必須加大力度抓訂單。這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重點抓政府訂單、國有企業大訂單和無風險訂單;二是原則上不做貸資、墊資的項目,寧愿效益少一點、也要抓資金好一點、風險小一點的訂單。
其次,抓結算,抓清欠,加強賬款催收,努力增加企業的現金流。清欠的前提條件是抓好工程結算,建筑企業要明確每個項目的結算負責人,哪個時期完成什么內容都要有明確的目標。企業要對清欠工作高度重視,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如果錯過時間,那么對方企業就可能倒閉了,當資產一轉移,錢就回收不過來了。
再次,強化風險控制,防范風險。風險的產生會加劇危機的程度,越是在危機出現時,企業越要強化風險的控制,既要注意管理不當造成的風險,又要控制導入式風險。一是提高投資業務的科學決策水平,切實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二是防范回款的風險。即我們都履約,對方沒有償付能力、法人隨時可能消失的風險。施工單位應逐一排查,做好財務和法律方面的風險評價,及早應對。三是規避履約的風險?,F在的市場行情不是很好,施工企業要在履約的同時規避給企業帶來的不必要風險,即使不履約,也必須以對方的不履約換取己方的有利條件。如對雙方會談的內容形成紀要,完善有關手續,組織相關保證履約案例的學習等規避風險。
三、敢向管理要效益,強化管理挖內潛
建筑企業要全力推進管理的精細化,樹立成本領先的管理理念,構建嚴密高效的成本管理體系;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推進成本精細化管理;要以施工現場管理為龍頭,規范安全質量行為,狠抓成本管理,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一是優化材料采購管理流程,降低采購成本。對于施工企業,可以采用供應鏈的方式進行采購。企業通過招投標的方式與材料供應商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減少供應與需求之間的中間環節,通過向市場要“庫存”。同時,施工單位要注意優化業務流程和施工工藝,降低材料損耗。材料費用開支約占建筑產品成本的60%多,是成本要素控制的重點。正確分析物資管理的各個環節,抓住影響工程成本的重要過程,實施監控,是實現降低工程成本的關鍵。二是確定成本目標,明確目標責任制,多渠道降低成本。一方面,在施工項目成本管理中,要注重過程的控制;另一方面,把成本控制工作做的扎實、細致,落到實處,就必須細分管理單元,將施工項目成本總目標分解為若干細小的成本單元,落實到項目管理的各部門和全體人員,不出現管理的死角。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實施成本考核。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和獎懲措施是施工企業項目成本實施精細化管理的保障措施,也是提高員工積極性、主動性的有效方法,企業應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激發員工的內在潛力,使每個人都能施展自己的能力。
四、加大市場開拓多元化之路,形成建筑業的整體合力
進一步加強企業間的溝通聯系,實施強強聯合戰略,創新企業間合作、互補、共贏的機制,在項目上進行戰略聯盟,并積極主動與涉外經營的大企業、大集團合作。努力吸收國際先進項目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憑借企業自身的業績、管理能力和品牌效應拓展市場,積極培育市場資源、建設、經營新型節能、環保、高新技術等領域項目。盡快建立完善區域化市場開拓、管理模式,主動參與市場競爭。
立足科學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轉變企業發展模式,大力實施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積極向機場、水利水電、污水處理、環保等相關領域土建市場的開拓。做好在建項目,在建項目中應履行合同、創建名牌、打造企業品牌,利用在建項目結識朋友,開拓市場,鍛煉隊伍。形成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集成配套的核心技術優勢,占領行業技術制高點。在經營工作中鞏固強項、突出專業,為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逐步形成專、精、特、新等技術和管理特色打下基礎。
五、加大資金回收和融資力度,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
建筑企業要積極尋求銀企合作,解決企業資金問題;開展企業合作,使資金得到有效運用;企業要挖掘內外資源潛力,通過優勢企業上市等辦法,以資本市場化來帶動企業對社會各類資源的整合能力。同時,企業要加強自身管理,挖掘潛力,降低經營成本,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在工程承接環節和合同簽訂環節,將風險化解為零。尤其要增加國際市場的風險防范能力,關注國際時局,實施多區域開發,分散風險。
六、堅持科技創新,實施品牌戰略、人才戰略
進一步從過去由人力、物力投入為主的增長方式轉變到以技術投入為主的發展方式,提升企業發展質量。以企業發展需求和市場為導向,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一是立足在建項目抓好科研攻關、工法開發和專利申報工作,增強企業研發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二是利用、依托大企業或科研院校開展技術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三是繼續擴大科技投入,如推進企業信息化、數字化管理,加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資源共享等,推進科技進步,注重成果轉化,走科技強企之路。
將品牌戰略、人才戰略納入企業中長期規劃。著力打造質量精品工程,形成企業的名牌產品,提高企業在市場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逐步在多個優勢領域打造具有市場差異化的知名品牌。要注意培養使用現有人才隊伍,及時補充引進短缺急需人才、重點培養經營管理、工程技術、項目經理、工人技術骨干人才隊伍,實現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在人才培養問題上,尤其要加快培養和引進滿足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需要的人才。通過培訓、聘用及其他一些激勵手段來保證施工的穩定,來保證一些主要管理人員和技術工種自愿與企業一起發展、壯大。
關鍵詞:金融危機;銀行業; 影響;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3-0160-01
1 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產生的影響
(1)風險頭寸暴露有限,但不能忽略危機繼續擴大的風險。我國各大商業銀行的部分美元債券投資暴露于風險之中。截至2008年6月底,中國商業銀行持有“兩房”相關債券頭寸共253億美元(表1),持有破產的雷曼兄弟相關債券約6.7億美元(圖1)。總體而言,我國商業銀行持有的美國相關債券風險暴露有限,但是,我國商業銀行海外投資大部分是美元資產,如果有更多的海外金融機構出現危機,國內商業銀行持有的外幣債券依然面臨較大的損失風險。
圖1 中國商業銀行對雷曼兄弟相關債券頭寸(截至2008年6月)(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美國金融危機原因政策反映及對中國的影響》,2008-9-24。
(2)資產質量及流動性受到影響。隨著危機蔓延和向實體經濟滲透,整個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將下降。我國中小企業大幅倒閉,中小企業大面積破產和工業企業盈利能力的下滑必然會使我國商業銀行的貸款質量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
(3)中間業務收入受到影響,貸款投放將更加謹慎。金融危機向全球市場滲透,更多的國家加入到降息拯救經濟的行列,美元、歐元、澳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波動較大,這些因素導致銀行外幣資產經營難度加大,外幣匯兌風險不斷增加,外匯理財產品也呈規模大幅減少、預期收益率和期限縮短之勢。我國經濟下行風險增加,貸款供給和需求出現結構性失衡。
2 金融危機下我國銀行應對的策略
(1)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組織。內部控制是銀行風險管理的基礎,我國國有銀行雖然也建立了一套內部控制但是其效果不是很理想。健全的商業銀行內控組織是內部控制先覺條件,構造一個合理的內部控制組織架構需要監事會針對全行進行監督,包括重要的業務管理情況、高級管理人員遵紀守法情況以及經營管理行為。
(2)培養從事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我國銀行在這方面的人才比較缺乏,導致對銀行的監管也存在很大困難。應注重培養員工的風險管理意識,提高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使良好的風險理念深入人心,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
(3)建立流動性風險預警機制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措施,通過深入分析當前存款結構和資金形勢變化給流動性管理帶來的影響,適當控制中長期貸款的增長。
(4)推進跨國經營戰略,走國際化道路。由于次貸危機的影響,國外大型銀行的流動性面臨危機,信用評級在下降,已放緩國際并購的腳步,而國內銀行有充裕的現金和外匯資產,在“現金為王”的市場規則里,競爭力自然大為提升。而且相對于國外銀行,國內上市銀行目前的平均市盈率較高,現在進行海外并購相對便宜,相當于“半價買銀行”。
3 結論
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分析來看,金融危機實際上是虛擬資本過度膨脹的結果。虛擬資本大量膨脹,盡管能提高金融效率,但金融風險也會相應增加。為此,銀行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通過加強員工風險意識培訓、建立全程風險管理體系、提升授信風險量化技術、建立極端風險管理流程、建立風險信息共享制度等措施來規避金融危機及其影響。
參考文獻
[1]李貴平.金融危機下的我國商業銀行的規制[J].知識經濟,2009,(02).
[2]隋健.金融危機下我國銀行業的應對機制[J].中國貨幣市場,2009,(05).
[3]王萍.我國商業銀行應對金融危機的思考與對策[J].武漢金融,2009,(03).
關鍵詞:跨國公司;并購;應對策略
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恢復性復蘇。各國政府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調整了對外投資政策,如德國的工業4.0、美國制造業回歸,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戰略等,這促使企業跨國并購交易活動呈現活躍趨勢??鐕驹诖吮尘跋乱惨{整其并購戰略。因此,分析跨國公司在華并購的現狀,探討其并購特征,指出其并購過程中的問題,對我國有效地利用外資、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新一輪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落實“一帶一路”戰略,以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 跨國公司在華并購的現狀
1. 全球跨國并購的發展現狀。聯合國貿發組織和商務部貿易研究院的《2016世界投資報告》指出,2015年全球跨國并購金額從2014年的4 320億美元增至7 210億美元。從數據來看,發達經濟體的跨境并購有了較大增長,致使2015年FDI流向發達經濟體的數額從2014年的5 220億美元增長至了9 620億美元。
第一,跨國并購活動恢復活躍??鐕①徎顒咏涍^兩年連續下跌后,于2014年出現反彈,2015年達7 210億美元,以凈價值計比上年增長了28%。驅動這種交易的重要因素一是由于跨國公司著眼于尋求新的增長點,二是跨國公司出于協同效應和規模經濟的考慮來降低成本。大型跨國并購交易是跨國交易活動價值增加的一個關鍵要素。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4年,多國企業收購價值大于10億美元的數量飆升至223個,而2013年只有168個。同時,多國企業也有過幾次大的撤資,相當于收購總價值的一半。
第二,從行業領域看,跨境制造業并購創新高,引致FDI增長較快(見圖1)。2015年跨境并購制造業金額創下歷史新高,達到3 880億美元,超過了此前最高的2007年記錄。這就使得制造業在2015年跨境并購的占比達到了50%以上。需要指出的事,從全球層面來看,采掘工業FDI的減少對FDI的總額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
服務業投資主導的長期趨勢持續增強(見圖1)。由于服務業占全球附加值的70%,因此服務業外國直接投資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中的比例有可能會進一步上升。
2. 跨國公司在華并購現狀。跨國公司于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90年代初期,跨國公司在內的外資企業開始大量涌入。21世紀初期至金融危機之前,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跨國公司對中國企業的并購也呈上升趨勢。金融危機之后,跨國公司對中國企業的并購狀況如下:
第一,外商投資增長勢頭良好。總體來看,中國吸引外資額持續穩定增加。2014年,中國吸引外商投資額為1 285億美元,比2013年的1 239億美元增長4%,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FDI目的地,在國際投資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
第二,跨國公司在華并購活躍。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15年外商跨國公司以并購的方式在華投資的企業數目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均有增長迅速。其中:并購設立的企業數量為1 466家,增長14.4%;并購實際到資的外資金額是177.7億美元,增長了137.1%;跨國并購在實際使用外資中所占的比重由2014年的占6.3%上升到2015年的占14.1%,增大幅度較大。
2016年前兩個月,跨國公司在華并購交易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1 41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跨國并購金額占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比重由2015年同期的24.6%上升到28.1%。這表明跨國公司在華并購十分活躍。從并購行業來看,第三產業的比重保持穩步上升,并購趨勢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
二、 跨國公司在華并購的特征
各國政府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調整了對外投資政策,如德國的工業4.0、美國制造業回歸,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戰略等,這促使跨國企業并購交易活動呈現與以往不同的特點:
第一,并購發起者主要源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缇巢①徎顒又械目鐕灸竾虻貐^主要是美、日、歐,亞洲的日本和新加坡對華并購也有增長。隨著中國消費結構的升級和經濟轉型發展,發達國家的對華投資及并購力度不斷加大,上海和香港正逐漸成為更多跨國公司的總部所在地。與此同時,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增強了對中國市場的關注度。
第二,并購方式以協議收購為主??偟膩砜?,跨國公司在華并購的方式有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協議收購、二級市場收購(含產權交易所)、吸收合并、要約收購、增資、取得公眾公司發行的新股、間接收購、資產置換、繼承,但以協議收購為主。在2015年,入境并購數量共86個,交易規模為664.40億元,其中:協議收購63個,金額457.04億元;增資11個,金額73.70億元;二級市場收購6個,金額103.09億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3個,金額10.09億元;要約收購、間接收購、繼承各1個,金額合計20.48億元。2011年~2015年期間,從數量來看,在wind資訊的371個入境并購樣本中,采用協議收購方式的有294個,占79.2%。排在其后的依次為增資和要約收購,分別為26個和22個。從金額來看,371家入境并購企業的并購總金額為4 298.35億元,其中采用協議收購方式入境并購金額達到2 966.11億元。
第三,并購行業由制造業向服務業尤其是高技術服務業轉移??鐕驹谌A并購的行業主要集中于服務業尤其是高技術服務業。在2011年~2015年期間,入境并購涉及的行業主要有電信服務、信息技術、可選消費、公用事業、材料、日常消費、醫療保健、金融、工業和能源。從并購數量來看,金融行業入境并購數量最多,為3 386個,其次為工業行業,為3 293個,之后依次為信息技術、可選消費和材料行業,分別為2 418個、2 104個和1 935個。從并購金額來看,金融行業入境并購規模最大,為34 512.41億元,其次為工業行業,為19 445.29億元,之后依次為材料、信息技術和可選消費行業,分別為14 026.98億元、12 396.96億元和12 066.03億元。
第四,并購地域集中于華北和華東地區??傮w上看,2011年~2015年跨國公司在華并購金額呈現下降趨勢。根據wind資訊報告,2011年,跨國公司在華并購金額為263.923 8億元;2012年出現大幅度下滑至0.61億元,2013年和2014年有緩慢恢復,分別為34.354 1億元、55.783 4億元。但是,2015年又下降至0.473 3億元。從區域分布來看,跨國公司在華并購主要分布在華東和華北地區,其中華北地區2011年~2015年并購金額254.342 2億元,居各區域首位;其次是華東地區為85.744 1億元。這表明,跨國公司在華并購的著眼點仍然在中國基礎設施良好、市場潛力大、勞動力素質高,以及運輸條件便利、已經具備相當競爭優勢的地區。盡管跨國公司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尤其是中南地區的并購有所增加,但總體來看跨國公司在華并購仍呈現“東重西輕”的格局。
總之,跨國公司在華并購主要源于發達國家和地區,以美、日、歐的跨國公司為主;在華并購方式以協議收購為主;并購行業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尤其是高技術服務業和金融業;并購地域主要集中于華北和華東地區。
三、 后金融危機時期跨國公司在華并購存在的問題
1. 從跨國公司本身來看。
第一,并購戰略缺失。企業要用并購方式進行業務擴張,沒有很好的并購戰略,很容易導致并購失敗。比如,龐大集團與薩博的并購由于沒有很好并購戰略而以失敗告終。
第二,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與東道國的本土情況不相符。很多跨國公司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進程中通常存有戰略慣性思維,其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無法與中國本土進行精準匹配,進而忽視了中國快速變化的市場狀況,也缺乏對中國的市場和客戶的深度了解。另外,中國實力強大的民營企業的崛起,也對跨國公司在華并購展開了競爭。它們相對更加熟悉本土市場的消費文化,能夠采取低成本策略生產替代性產品,更為關注分銷策略,無論是其研發的新型產品,還是獨特化的營銷模式都能夠對激活本土消費者需求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第三,忽視中國中西部市場。與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區在土地、勞動力成本等基本要素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再加上當前國家的東北老工業的升級改造政策,使這些地區的市場擁有巨大的利潤潛力。而許多跨國公司忽視了這些市場,或者有的已經意識到,但是還沒有施以良好的操作。
第四,跨國公司高層管理人才缺乏??鐕镜目偛颗c其分支機構之間通常難以形成有效溝通,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使得跨國公司交易成本有所增加且運營效率有所降低。因此,隨著中國區域高管人員的頻繁調整,跨國公司總部并不能準確了解中國市場的發展以及公司戰略的實施情況,從而誘發了跨國公司的戰略定位不當。據經濟學人調查顯示,為盡可能熟悉中國市場運營情況,降低戰略決策的風險,約40%的大型跨國公司都傾向于向中國地區派駐非常高級別的高管。
2. 從東道國來講。
第一,我國產業發展風險隨著跨國公司在華并購的擴大而呈加劇態勢。由于跨國公司并購的對象主要是我國重要產業的龍頭企業,而且并購的條件日益苛刻。如家電行業外商控股的合資企業約占75%,雙方各控制50%股份的占10%;合資企業幾乎控制了醫藥行業,其外商注冊資本比例多為70%以上。這增加了產業發展的風險,不利于我國產業的健康發展,影響國家經濟安全。
第二,從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鐕驹谌A并購雖然帶來了資金和技術,從某種程度上說有利于我國產業的發展壯大,但是這些大多屬于非尖端技術甚至是落后技術。一些跨國公司還在成功并購中國企業取得第一大股東身份后,為了強化其技術壟斷優勢,將企業原有的技術研發部門予以取締,而改由其母公司直接提供技術,使我國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研發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第三,我國的本土企業和品牌在并購中逐漸消失。參與在華并購的跨國公司與國內本土企業相比,享有許多優惠政策,再加上跨國公司在資金、技術和管理方面的絕對優勢,導致許多本土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逐漸縮小,品牌資源逐漸消失。如歐萊雅集團收購我國護膚品品牌小護士后,在對其旗下品牌進行整合時,使小護士品牌退出中國,這樣小護士品牌隨之消失。
3. 從母國來看。后金融危機時期,各國經濟政策的調整使全球資本流向有了新的調整。根據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和MIT的調查結果,跨國公司受母國相關政策,以及東道國勞動力成本、生產質量、營商環境、消費市場等因素的影響,正將業務從中國撤回母國。這導致了多國的跨國公司出現較大規模的減資或撤離中國,涉及制造業和服務業在金融危機后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均有所下降。如,美國的微軟、優衣庫,日本的西鐵城、松下,德國的Bilstein等公司以及大量海外人才也陸續回流本土。
四、 應對跨國公司在華并購的策略
第一,優化外資結構,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依據世界產業的發展趨勢和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目標,應在利用外資方面通過差異化政策實施引導,重點鼓勵外資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投資。在全球產業價值鏈調整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中國應該審時度勢,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的資源特別是外商投資來帶動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第二,完善法律和法規等各類制度性建設,確保投資環境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制定適合跨國并購趨勢、符合我國實際的、可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增強我國吸收外資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完善跨國并購的中介服務體系,減少跨國公司并購國內企業中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第三,加強對外資并購的引導與監管,使其成為我國吸引外資新的增長點。監管主要應從關聯交易的審計、信息披露機制、不正當交易等方面入手,約束跨國公司在華并購可能產生的壟斷行為和其他負面行為,引導外資并購的健康發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要加強防范跨國公司的非法撤資行為。
第四,通過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服務,增強中國品牌的美譽度。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正向高質量、高附加值的中國品牌升級,“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提升了我國企業的品牌自信和軟實力。然而。所有的品牌都是和自己的創新能力、產品的適應能力、服務的能力相聯系的。企業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戰略部署與要求,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加快轉型升級,切實提高創新發展成效和企業發展實力及核心競爭力。加大研發投入,通過產學研結合等有效形式,提高自身的創新發展能力。
第五,培育中國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紤]到我國當前資源與能源的約束,應當積極引導跨國公司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盤活供給存量,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引入國際領先的管理經驗,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和現代公司制度的法人治理結構,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中國企業實施海外并購戰略,鼓勵企業通過并購整合戰略聯盟等方式,參與全球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在競爭與合作中形成和壯大中國自己的大型跨國公司。
參考文獻:
[1] “促進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政策”課題組.跨國公司在華并購投資:意義、趨勢及應對戰略[J].管理世界,2001,(3).
[2] 陳佳貴,黃群慧.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及其對我國企業的并購[J].經濟管理(新管理),2002,(16).
[3] 陳佳貴等.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新動向[J].經濟管理,2001,(2).
[4] 范黎波,王肅,張菲菲.跨國公司在華戰略演進分析――基于制度經濟學視角和摩托羅拉實踐[J]. 財經問題研究,2010,(4).
[5] 劉春宏.美國跨國公司并購行為的變遷及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與管理,2006,(9).
[6] 王國棟,陳麗珍.跨國公司在華并購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國際貿易問題,2005,(9).
[7] 王宇露.跨國公司在華并購戰略解析及其風險防范[J].學術交流,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