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3 16:58: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兒童素質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能力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等,素質有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等,下面我就如何培養孩子的這些能力作以淺析。
一、培養觀察力
培養觀察力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或現象的基本能力,觀察力是智力的基礎。觀察力強能使兒童有能力獲得豐富的素材,獲得真正的感受和正確認識。
歷史上,大凡智力高度發達的人,其觀察能力都是比較強的。著名的俄國生理學家巴普洛夫曾對自己的學生提出過這樣的要求:“應當先學觀察,不學會觀察,你就永遠當不了科學家。”
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布爾,從小就喜歡觀察動物。在他5歲的時候,一天晚上,他忽然聽到附近的叢林里傳來一陣陣美妙的鳴叫聲。他想,是小鳥在鳴叫吧?我該去看看。大人們嚇唬他f,森林里有狼,專門吃小孩子。小布爾卻豪不膽怯,勇敢地鉆進森林去觀察、探索,結果他發現:發出鳴叫的不是小鳥,而是一種螞蚱。從此,他對昆蟲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來終于成為頗有成就的昆蟲學家。
觀察力對研究自然科學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同樣對于文學藝術也是必不可少的。魯迅就曾經教導文學青年:“如果要創作,第一要觀察?!?/p>
法國著名文學家莫泊桑,拜福樓拜為師。福樓拜要求莫泊桑到馬車站去觀察馬匹:“馬車站里有許多馬,你仔細觀察那里的馬,然后用一句話描繪出其中一匹馬與其余幾十馬不一樣的地方?!本瓦@樣,莫泊桑鍛煉出了超人的觀察力,因而,他的小說以人物刻畫細致、入木三分而著稱,在世界文壇享有較高的聲譽。
怎樣培養孩子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呢?
第一、把孩子帶進大自然,使他們視野開闊,博覽多聞。接觸感性事物,是觀察力發展的基本前提。
現在很多孩子害怕寫作文,“一寫作文就頭疼”。為什么呢?
因為他們沒有生活。如果整天吧孩子關在屋子里,勢必堵塞孩子的視野,又怎么能激發孩子觀察事物的興趣呢?
北京有位年輕的媽媽很懂得培養孩子。她的女兒從小愛畫畫,可有一段時間覺得畫煩了,不想在畫了。這位媽媽沒有硬逼著孩子繼續畫畫,而是帶她去養雞場、動物園觀察小動物。女兒看的很仔細,回來后畫了不少新畫,其中的一副百雞圖得了獎。所以家長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引導和訓練孩子。
第二、要幫助孩子確定觀察對象。節假日家長帶孩子外出時,可以事先對孩子提出一些觀察事物的題目、家門口增加了幾棟樓?大街上增添幾家商場?動物園的猴子是怎么吃東西的?下雨的時候雨是什么樣子?刮風的時候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留心周圍的事物,逐漸改變那種凡事漫不經心、視而不見的習慣。
第三、對于上學的孩子,最好讓他寫觀察日記,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也有助于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第四、給孩子創造一些觀察的有利條件,如讓孩子自己養養小金魚、小雞,小兔、小狗或者小花,小草等等。讓孩子觀察這些小生命的生活情況,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這些非常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二、培養兒童的想象力
孩子的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成分,聰明的兒童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孩子如果缺乏想象力,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也缺乏創造力,因此幼兒教師要注意孩子想象力的培養和提高,讓兒童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把孩子培養成為富有創造力的人。
培養孩子的想象力。第一,要愛護和重視孩子的想象力,兒童最喜歡想象,一會想象自己是,一會想象當了火車司機,一會兒又變成了孫悟空,兒童的想象力是他的智慧火花,不對兒童的想象力加以珍惜和愛護,而是橫加制止,就會將兒童的智慧扼殺。第二,經常讓兒童玩一些可以提高想象力的玩具。如積木、七巧板等比較現成的完全真實的玩具更能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孩子利用手中簡單的游戲材料,構思出更多的東西和玩法,使自己玩的時間長,對玩具感興趣的持久性強,應變能力也強,可見,一具多用的玩具有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
達爾文上小學后,不知怎么變得愛“撒謊”了。有一回,他撿到一塊小化石,回來跟姐姐說:“這是一塊寶石,價值連城呢!”又有一回,他撿到一枚硬幣,一本正經地告訴姐姐:“這是古羅馬造的?!苯憬阋豢?,只是一枚被壓得變了形的18世紀的舊幣罷了。姐姐對達爾文的“說謊”行為是很惱火,幾次向父親告狀,可父親總是淡然一笑說:“這算什么撒謊!這孩子挺有想象力,說不定哪一天他會把這種才能運用到事業上去呢!”果然,達爾文長大以后,把豐富的想象力運用到縝密的科學研究中,創立了偉大的“物種起源”學說。
三、培養孩子的記憶力
人們把所見到的,聽到的,想過的或做過的事情記在腦子里,以后能回憶起來的這個過程就叫記憶,為了使孩子記得快,記得牢記得準確,養成好的記憶能力和記憶習慣,教師在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記憶力方面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盡量采用生動、形象和富有興趣的材料吸引孩子,使他們的記憶力集中,還要采取多種形式,最好是各種活動交替進行,這樣孩子才不會感到枯燥無味。例如將聽故事、繪畫、計算、唱歌、游戲等活動交叉進行,讓腦子各部分輪流休息,效果更好,記憶力也會加強。
第二、要注意勞逸結合,年齡越小的孩子持續學習的時間就應越短、否者,大腦機能下降,孩子的理解、記憶就會減弱,因此,學習一段時間后,應讓孩子休息,使孩子的大腦消除疲勞,記憶的效果會好一些。
第三、孩子記憶事物,不是一記就牢,尤其是幼兒園的小朋友,記憶很難持久,必須督促兒童進行必要的復習,才能加深印象,并應該讓孩子能夠把運用到生活和學習中的知識經常加以運用,孩子將知識記牢。
四、培養兒童的獨立生活能力
現在的家庭絕大數為獨生子女家庭,兒童在家受到父母的疼愛,甚至爺爺奶奶的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使許多兒童雖然頭腦聰明,但卻因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變成了由人“供奉”的天才,作為幼兒教師,在與家長溝通讓孩子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之外,讓兒童在幼兒園也能鍛煉獨立生活能力。例如,讓幼兒園的小朋友獨立吃飯,獨立睡午覺,自覺地放小椅子等。另外,還要有目的地培養孩子應付困難的能力,在我國當學走路的孩子跌倒在地上,周圍的人會很快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或扶起來,這種情況在美國,人們一般都不會這樣做,他們會很“殘忍”地讓孩子自己掙扎著爬起來,甚至孩子哇哇大叫也坐視不理,因為在美國人眼里,孩子從小就應該學會獨立,學會應付困難的各種能力。在這方面做父母的和做教師的不能“姑息”。
關鍵詞:兒童心理;素質培養;情感教育
家庭離異對于子女,尤其是未成年人心理成長和人格形成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怎樣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做好離異家庭兒童心理疏導和教育工作,是新時期對于我們中小學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提出的一個新課題。
一、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外部情感因素的作用
人的心理是一個通過數量的不斷積累而達到質的變化,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不斷完善的過程。心理的發展既有連續的漸近的量的變化又有質的變化。每一個階段的產生都有一個比較長的,以數量改變為主的準備時期,前一個階段的積累是后一個階段的發展基礎。此外,心理發展是在人與環境不斷的相互影響的活動中實現的。因此,客觀的生活環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情感是人的需要能否得到M足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會,是一種比較高級的復雜心理活動。它與人愛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的強度以及滿足都有關。兒童處在情緒意識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過程時期,對外部情感環境缺乏判斷、過濾、理解、控制的能力。一般來說鼓勵情感因素能促進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成長,而挫折性外部情感因素雖然能夠鍛煉人的意志,但對于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的兒童而言,過多過強的挫折性情感刺激制約著兒童的智力和健全人格的發展。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避風港,也是兒童認知社會的起點。在整個兒童的外部情感環境中,家庭情感環境是影響兒童心理的第一環境。我們知道,人的情感與人的需要有著直接聯系,人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便有了積極的情感。但家庭成員和睦相處、民主氣氛濃烈,父母能夠以身作則時,給予孩子的便是一種鼓勵性情感環境,有利于孩子形成人格上、意志上、人際關系以正確的影響,有利于孩子形成活潑開朗、積極向上、坦誠待人的性格。
與鼓勵性外部情感因素不同,挫折性外部情感因素是構成不良心理品質的原因,阻礙人的智力活動獲得成功,并引發精神疾病。主要表現在:性格孤僻、自卑;對自己缺乏自信心,易傷感;自制能力差,有的甚至沾染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學習缺乏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其主要原因在于離異家庭缺乏一個充滿愛、民主、和諧、平等的家庭環境,其愛的需要自我尊重、自我肯定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有過于強烈的挫折性情感體驗。因此,通過營造一個鼓勵性外部情感環境,消除家庭挫折性外部情感環境對于離異家庭兒童帶來的消極影響,教會孩子愛自己,接受社會生活的挑戰,勇敢地面對困難,學會寬容父母,理解父母,使之在寬松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情感教育在離異家庭兒童心理素質培養中的運用
情感教育能提高兒童的心理素質,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情商,但是,只有正確的情感教育方式才能發揮情感教育的優勢,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在對離異家庭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中,除了要充分考慮孩子對教育者善意的作為和心理感受之外,還要特別注意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提高孩子的情感認知能力。第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第三,增加愉快生活的情感體驗。第四,升華孩子的社會情感。
三、實施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
對孩子的情感離不開家長、教師的共同努力,實施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得當。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情感心理,一般有這樣一些情感心理:虛榮、自私、嫉妒、逆反、好勝、恐懼、崇拜等,要弄明白造成這些心理的原因。其次,對孩子的情感心理進行及時調整。對孩子的不正確情感心理要想辦法,及時引導幫助,特別注意要以理服人。再次,教師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情感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具有榜樣的力量,其性格對于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啟示作用,教師要以身作則地顯示出涵養,有耐心、有毅力、堅持原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自身情感在孩子情感教育中榜樣的作用以及其他優秀品質,以此來影響孩子,在教育孩子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樣才能促進孩子情感心理的健康發展。
隨著離婚率的上升,離婚家庭兒童的數量也在逐年增長,由于他們心智尚未成熟,其幼小的心靈承受著來自不同方面的心理壓力時,往往無法自我疏導。在情感體驗是非觀念的建立以及人生觀的確立等方面,比健全家庭兒童有更多的迷失,個性偏執、自卑、內向抑郁,成為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作為一個少兒教育工作者,如何發現并理性分析這一特殊學生群體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體驗方式,發揮學校在少兒心理成長過程中的特殊功能,撫平幼小心靈的創傷,疏導其不良情緒,對少兒未來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一、幼兒音樂教育有利于兒童情感的培養
作為情感藝術的一種,音樂能夠有效地傳達人類感情,而情感的培養也正是現代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核心內容。情感上的體驗是幼兒音樂教育的首要目標,通過這種體驗,兒童能夠得到寧靜、松弛、緊張和愉悅等種種不同的感受,這些情緒都會帶給兒童不同的心理反應。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情感教育能夠更加深刻地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讓兒童在音樂中成長,能夠為其音樂知識的學習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夠培植其學習動力。兒童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能夠受到旋律和音樂的刺激而產生各種情感,從而使其消除緊張狀態,達到心理和情感上的平靜狀態,更能夠獲得情感上的平衡。兒童通過想象各種情緒或載體的音樂,能夠逐步豐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據此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對兒童的情感和情緒進行適當地控制和調節。情感的培養是對兒童精神世界和情感的一種創造,音樂恰恰能夠通過其不同的形式和情緒對兒童的情感培養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音樂所具有的社會性也能夠提高兒童的交流、表現和創造能力,兒童可以在音樂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與外界進行交流。幼兒音樂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就表現在通過兒童品味和情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流,逐漸養成兒童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態,陶冶其性情。
二、幼兒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
幼兒音樂教育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兒童的綜合能力,實現全面發展,培養各方面技能,尤其是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兒童進行音樂學習并不僅是要著眼于音樂技能本身,而是要通過音樂學習來提高藝術素養和智力開發。通過音樂學習,兒童可以協調各方面能力,實現想象力、觀察力和注意力等的全方位發展,為兒童今后走入社會和長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素質和文化基礎。兒童智力發展的核心是創新思維能力,而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這種創新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的發展和有針對性的提高,同時還有利于兒童藝術欣賞和創造能力以及適應能力的提高。音樂能夠充分調動兒童的感官,并形成自己個性的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兒童所表現出的與眾不同之處進行鼓勵和贊許,從而給兒童充分表達的機會。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形象豐富的語言來啟發兒童,使其形成對音樂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涵與情緒感覺的分析,從而充分開發兒童的創造能力及豐富的想象力,啟迪兒童樹立音樂形象,最終達到培養樂觀情緒、啟迪智慧和開發智力的目的。創造能力強、有開拓精神正是新世紀所需人才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兒童培養和成長的過程中,應該通過音樂教育充分開發兒童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其可塑性和創造力,從而培養出真正的高素質人才。
三、幼兒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
《兒童文學》,即為未從事基礎教育的學習者學習文學的基礎課程。對于這一課程,教育學者和專家都抱有極大的重視,一方面,《兒童文學》教學課程的設置為小學教育方向的學生了解相關兒童文學理論提供了基本的條件。而另一方面,《兒童文學》是小學教育方向的學生在文學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承載,《兒童文學》的學習方向和特點就注定了兒童文學普及的重要性。然而,我國現有的《兒童文學》教育卻存在有各種弊端,這些問題來源于人們思想觀念的落后,價值觀的缺乏以及專業課程設置不當等。因此根據目前對《兒童文學》課程教學現狀和個人經驗對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
《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作為語文素質培養中的重要組成成分,兒童文學一直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關注,這也使得兒童文學教學在教學課程中的設置至關重要。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具體體現外界對兒童文學教學的重視程度較低,中小學教師對兒童文學專業知識缺乏等現象,而這些情況的出現與高等院?!秲和膶W》專業課程的設置有著密切的聯系。要想改變現有兒童文學發展受困的局面,對《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顯得尤為必要。
一、我國《兒童文學》教學課程面臨的困境
1.思想觀念的落后我國小學基礎性教育教學歷經百年,但是思想觀念卻還停留在封建時期的觀念中,很多人以為兒童教育只是代替家長對學生進行陪伴。家長認為小學生教學不在于知識的培養,那些文化知識都會在日后的較高級教育中教授,對于文學教育更是淡化,這樣觀念的形成導致大量的中小學教師缺乏對學生文學素質的整體培養以及語文素質的教育,使得《兒童文學》沒有起到對日后素質形成鋪墊式的作用。這樣的局面對于兒童文學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障礙性,不利于實現素質教學的推進。
2.價值觀的不正確隨著各種“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之類口號的提出,很多家長在學生的能力培養中很下功夫,但是大多都流于藝術形式,各種舞蹈、音樂、興趣班,不僅給了兒童很大的壓力,同時也使得文化知識變成可有可無的事情,然而這些興趣愛好的培養很必要卻不應該淡化原有的文化知識教育,而文學素質的培養更是需要在學生剛開始接觸系統學習的時候加以引導。然而幾乎沒有家長會注意到學生文學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就給中小學語文教師培訓院校傳遞了錯誤的價值導向,不利于實現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
3.專業知識的缺乏在基礎教育中,中學教師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升學率,小學教師往往只重視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而缺少對兒童文學的引導,而幼兒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更低,即使教育部一再要求幼兒和小學教育教師的學歷必須在本科及以上,但是,我國幼兒教師的特點依舊是學歷低層化,無論是人格魅力還是素質教育都很不完善,甚至很多教師自身就心智還不成熟,更加不可能為初學者提供一個良好的模范作用。除此之外,很多偏遠農村教師視野狹窄,閱讀量不大,圖書資源匱乏,甚至很多孩子只是單純地學習拼音,學習課本上的內容,對于課外大量的兒童文學作品避之不及。這些教師能夠帶給學生兒童文學上拓寬的程度可想而知。
4.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據調查,高校師范類中文系開通了專業兒童文學課程的學校屈指可數,即使有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等專業開設了兒童文學課程,課時也是大大縮減,而致力于兒童文學研究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對這樣的情況還聽之任之的話,在不久后很可能出現高校中文系再無兒童文學課程的局面,學校本身對于兒童文學的忽視使得社會普遍對于兒童文學的認識存在誤區,這樣不合理的課程設置必將會對兒童文學的日趨消亡產生重要的消極影響。要想實現教育素質的全面提升,課程設置的改革必須要得到大家的重視。
二、《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1.《兒童文學》教學與兒童道德素質萌芽作為小學教育專業中文方向學生的專業選修課,《兒童文學》完全按照我國教師的現代化教學環境的選擇和要求,充分體現了兒童教育低齡化的特點,旨在全方位地幫助基礎教育者掌握所學文學知識與理論,使其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一方面,它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兒童文學》的學習,很好地了解兒童文學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規律,加大學生知識面的發散與拓寬,認識到兒童文學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過對《兒童文學》的教學,可以加深基礎教育者對于常見的文學文體和寫法的了解,從而培養兒童對于文學作品的接受與欣賞的能力,對以后學生學習文學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因為兒童文學最契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過兒歌、童話故事或者寓言故事讓兒童明辨是非,認識真假善惡,形成基本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者掌握兒童文學的這些特征,能為以后的道德思想教育提供前期的理論鋪墊,更好地為日后的教學打下基礎。依據此我們不難發現《兒童文學》對于兒童的知識啟蒙和道德培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貼近于兒童的生理狀態和成長軌跡,具有很強的操作意義和啟蒙價值,值得重視的是《兒童文學》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兒童的道德素質初期萌芽。
2.《兒童文學》與基礎教育者的素養培養兒童文學的出發點不是要求初學者掌握多少文學知識,而是兒童文學作品完全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要求,它能夠引導學生認識世界,領悟生活,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從而推動他們的思維發展。教育專家一直在討論學生的語文素養,那么究竟語文素養是什么東西?其實,語文素養很難用語言來概述清楚,但是,我們可以肯定文學素質在語文素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語文課程的教學安排中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民族文化的發展上都有提及與涉獵,而這就是從事基礎教育的教育者所考慮的問題。一方面,要想實現語文素養的提升,不僅要對語文的基本知識有所掌握,還要具備起碼的對于語文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要上升到個人的思想境界、人文修養、審美標準等,而這些都是與《兒童文學》的培養離不開的,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兒童文學》是兒童在文學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承載,從事基礎教育的教育者對于初學者的人文素養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三、《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策略探討
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重新設置課程結構由于課程內容的設置直接的影響著兒文學童教學的質量,為了更好地對《兒童文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對課程內容的調整就顯得至關重要。在對《兒童文學》課程進行改革之前,首先要對其教學的根本要求與目的進行探討,然后根據這些選取內容上貼近的課程,諸如兒童教學的知識儲備、能力培養和語文素質等,盡量實現理論與文學的高度統一。在原有的理論課程設計中,我們要做到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一方面,要對原有的理論知識與課程設計進行統籌,對于長期形成的經驗教學要有選擇地借鑒與傳承;另一方面,要積極地根據現代教學模式對于課程設計進行適度的修改,把新興的技術以及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改革中來,使得《兒童文學》更具有時代性與應用性。內容選擇上要包括兒童文學的基本特點、文學理論、創作過程等對于兒童語文素質啟蒙有重要聯系的內容。除此之外,《兒童文學》的學習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程設計內容要具有時代性與歷史性,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都要有所涉及,要具有傳統性和創新性,既要有原著的原汁原味,又要有改編的大膽創新。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很大的自由空間,可以適時的給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籍,分配課外搜集的任務,安排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對于課堂中保留下來的問題要讓學生去搜集材料,并進行相關材料的整理,進而對已有的問題交流與分析,這樣有效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擴寬了知識面的掌握。
2.培養師范生的文學能力,加強自身文學體系的構建在兒童文學的教學中,教師難免會遇到文學創作問題,所以師范類院校加強培養師范生文學創作能力就顯得尤為必要。培養師范生文學創作能力,有助于引導師范生增強個人對于兒童文學的熱愛,可以為日后的語文教學奠定基礎。在掌握了基本的兒童文學理論知識,再適時地進行有關兒童文學的創作,是當代從事基礎教育師范生必須要涉及的新領域。一方面,要摒棄原有的創作理念,加入對正規語文工具課的學習,另一方面要針對兒童的個性特征進行藝術的創新,不斷加強自身文學理論和思想的培養,以便更好地適應日后的文學教學。在日常的兒童文學教授中,教師除了要加強自身的文學素養,同時也要做到對于兒童校園文藝的編排能力,在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的同時加強學生文學素質的提升。在很多師范類學校中都明確把校園文藝編創和指導作為師范生掌握的一門必要技能來學習。兒童校園文化集中地體現了學生對于文學能力的整體掌握度。隨著素質教學的不斷推進以及教學內容、課程的不斷調整,《兒童文學》的教學方式必然也不斷地隨之改變。對于《兒童文學》的教學中的理論知識教授,學生單靠自身搜集的知識不能滿足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這一部分必須要由老師主導,教師要盡可能地完善兒童文學體系,對于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以及作家要有推薦,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學生獨自的欣賞水平與審美水平的引導,一方面,要加強其對于兒童文學課程基本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為他們日后學習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近些年來,生本教育教學理念的提出使得越來越多的學校把學習的主體留給兒童,由單純的教師教授兒童被動接受向兒童自主學習轉移。將兒童詩、寓言童話、兒童故事小說、兒童散文、兒童戲劇電影等不同的兒童文學依據其自身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四、小結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教育界對于兒童的基礎性教學也日漸重視,尤其是《兒童文學》也因為其重要性的特點走進了大家的視線,《兒童文學》與其自身基本學習特點,《兒童文學》教學與兒童道德素質萌芽的關系也使得課程改革迫在眉睫。同時,家長思想觀念落后,教師自身知識薄弱,課程設計結構不合理使得幼兒教學面臨很大的問題。為此,我們教育界要對《兒童文學》課程改革加以重視,調整教學評估方式,加強全面素質的培養,實施基礎與實踐并重,加強學生與老師交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重新設置課程結構,最終實現課程改革的全面轉型。
參考文獻:
[1]亢曉梅.師生課堂互動類型理論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1
[2]俞國良,羅曉路.教師教學效能感相關因素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
[3]辛濤,申繼亮.論教師的教育觀念[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
[4]伊文婷.師范生教師職業信仰的近況、理由與對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
[5]俞國良,辛自強,林崇德.反思訓練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
論文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學生的培養必須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而家庭教育在培養兒童品德方面發揮著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中國自古就非常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并在長期的家庭教育過程中積淀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經驗,這些思想和經驗都值得現代家庭教育借鑒。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包括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也包括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個性。而就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來看,因為家庭教育在血緣性、時間性和權威性等方面的優勢得天獨厚,對兒童在道德教育、因材施教方面發揮著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素質教育的實施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配合與支持。其實,中國自古就很重視家庭教育,尤其注重家庭教育對兒童品德的培養。
一、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品德培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固定邏輯,這表明中國歷來重視家庭教育。傳統家庭教育主張實施早期家庭教育,即實施胎教。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記載了孟母進行胎教的事:“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蓖瑫r,傳統的家庭教育也特別強調后天的早期家庭教育,如《顏氏家訓》中便提出,在孩子“識人顏色,知人喜怒”時,“便加教誨”。
對于后天的家庭教育,中國古代主要以倫理道德規范的教育為主,并且從具體的禮節人手,主張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 (1)在孝敬長輩方面,要重視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侍奉父母,使他們心情舒暢,而不是在外招惹是非,讓父母擔心。如,“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醒”(《通典·卷第六十八》);“夫為人之子,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 (《禮記·曲禮上》)。(2)在待人接物方面,首先強調尊重長輩,謙恭禮讓:“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禮記·曲禮上》)。其次,與人交往時要注意禮節,在進門前要先打招呼,坐立要端正,不可隨意聽別人的談話,回答別人的問話時不能大喊大叫,不能放肆地盯著別人,也不能故意裝作不在乎。(3)在修身做人方面,則重視培養兒童分辨善惡是非、端正志向、向善背惡的品質。王充曾指出對兒童必須自幼“教告率勉,使之為善”(王充《論衡·率性》)。萬全《育嬰家秘》則強調:“言語問答,教以誠實,勿使欺妄?!痹託⑴!⒖兹谧尷?、傅亮4歲時解衣與人的故事都成為歷代兒童教育的生動教材。(4)在飲食起居方面,重視培養勤勞節儉、整潔有序的生活習慣。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批評道:“貴游子弟,多無學術?!敝祆湓凇睹赏氈分兄赋?“大抵為人,先要身體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襪,皆須收拾愛護,常令清凈整齊”,進而要求“當灑掃居處之地,拂拭幾案,常令潔凈”。
二、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方法
中國在長期的家庭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主張家風對兒童的陶冶。很多家族都重視家風的培養,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勤業守法作為家風培養的內容,并以家訓、家規的形式保留下來,對后代進行教育。如《顏氏家訓》、《龐氏家訓》、《家訓格言》等。
其次,主張以正確、正面、正當的內容與方法教育兒童,重視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對兒童的教育不僅要言傳,更要注意身教,因為兒童分析、辨別的能力差,又喜歡模仿,如果周圍的人以身作則,就能見賢思齊,反之,則會受到負面的影響?!凹捌渥优诤⑻嶂眨戎斊渌?。察之于初者,純全而無偽;養之于幼者,端正而無邪。所見必正事,所聞必正聲,所視必正色,所言必正理?!?丘?!洞髮W衍義補》)陸世儀也在《思辯錄》中提到:“教子須好似一身率先。每見人家子弟,父母未嘗著意督率,而規模動定,性情好尚,輒酷肖其父,皆身教為之也?!?/p>
最后,古代有不少教育家已經認識到:教育的方法必須適應兒童身心特點,順其性情,反對束縛、壓制兒童個性。王陽明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的方法應該“趨向鼓舞”,“鞭撻繩縛,待若拘囚”只會“偷薄庸劣,日趨下流”。而陸世儀也強調“因其勢而利導之”。
三、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現實意義
當代中國的家庭教育在面臨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必須進行家庭教育的全面改革,從教育觀念到教育方法都應實現轉變。在改革過程中,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經驗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
首先,在觀念上,家長應拋棄傳統家長制思想,轉變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給孩子過大壓力的做法?,F代社會的發展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要充分發展智能素質,更需要其它素質的和諧、全面發展。實現兒童全面發展,也就是促進兒童個性發展。面對社會對人才要求的變化,家長首先要轉變傳統的人才觀,樹立新的教育理念:關心兒童的學習,但不一味地要求兒童學業成績的優異,也不單純地以成績的高低對其進行評價,更不應以自己的意愿決定兒童的發展,把兒童真正作為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注意觀察兒童在興趣、愛好、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表現,并與班主任老師定期溝通,了解孩子在校期間的表現,做到全面了解孩子。對兒童具備的優勢潛能做到心中有數,在配合學校教育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兒童實際的發展目標,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促進兒童個性發展的目標。
其次,在內容上要重視品德培養?,F代社會的發展是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科學技術的革命性必然促進社會的迅速發展。尤其在進人信息時代后,社會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夠創新科技的主體—人,即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能夠創新的人,不僅僅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品德是良好人格形成和良好人際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培養良好品德有利于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特征,而健康的人格特征又會成為人際交往的有利保障。因此,家長必須將品德培養納入到家庭教育的內容中去。在培養兒童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要特別重視對兒童修身做人的培養,幫助兒童形成健康的人格;要重視兒童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積極引導兒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學會溝通的技巧。
[關鍵詞] 兒童文學活動;教育功能;途徑
2011年教育部頒布新課標中提出教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將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要著重致力于兒童的全面發展。兒童文學活動與語文課程教學之間的密切聯系,決定了其在中小學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對兒童文學活動教育功能的深入認識,人們越來越重視兒童文學活動中教育功能的發揮,兒童文學作品在兒童文學活動中以不同的形式給予兒童生命和人格的滋養,通過兒童文學活動對兒童發揮教育作用。
一、兒童文學與教育的關系
1.兒童文學與中小學人文教育核心價值的趨同。教育的人文在于傳遞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培養人文精神的成人,核心價值在于“如何做人”,這與兒童文學活動的核心意義“人文素質培養”相互呼應,將兒童培養為健全的社會人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兒童文學活動開展的基礎。中小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完善學生個性品格,與兒童文學活動的最終目的完全一致,兒童文學中所具有的快樂、人文、幽默、游戲、溫暖等精神對受教育者來說是最好的精神家園和教育承載體。
2.兒童文學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延續。國家越來越重視基礎教育,把素質教育放到了重要地位,小學語文教育通過 教育實現文化自覺,人的精神不能文學滋養,兒童文學是人類最初接觸到的文學,是關系到民族未來精神培育的文學,是兒童的精神食糧,對兒童的素質教育和審美情感的培育具有特殊作用,兒童文學作為中小學生文學活動重要資源庫,延續了兒童精神成長,夯實了兒童精神成長的基礎。兒童文學包涵的人文精神沉淀為兒童的精神財富,成為兒童創造力、想象力的基礎。
3.兒童文學是教育資源開發源泉
兒童文學在突顯語文課程人文性上有著重要作用,構成中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文學能夠陶冶情操,增進美感,有利于語文教育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其中的人文精神具有潤物無聲的滋潤力,對兒童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和培養都有著深入的影響,充分利用兒童文學資源有利于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兒童文學吸引兒童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閱讀動機,而中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齡階段,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以兒童文學活動為基礎的教學活動組織或者課程開展更能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兒童文學是中小學語文課程內容組織的重要源泉,為中小學生想象力培養、思維能力提高、優秀品德的培養提供多種的文學資源。
二、兒童文學活動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價值
1.兒童文學活動有助于兒童釋放心靈
兒童文學活動通過具體的文學作品讓兒童得到歡愉和游戲的消遣,在游戲快樂中包涵教育意義。兒童文學作品是從兒童心靈出發,適宜于兒童閱讀和接受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游戲精神是其重要的美學品格和永恒精神,在兒童文學作品中,游戲精神通過人物塑造、語言運用、情節設計等創作手法體現文本魅力,為兒童創造屬于他們的精神世界,兒童在閱讀后產生愉悅感,兒童文學的游戲特征讓兒童得到屬于他們的消遣娛樂,從而達到舒緩心情、放心靈的效果。
2.兒童文學活動中有助于兒童健全人格的培養
兒童文學活動開展的基礎是兒童文學作品,在兒童文學作品中包涵了人類優秀品質和道德情操,通過兒童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培育了兒童的自我意識和傳統美德,使兒童逐步形成健全的獨立人格,兒童文學作品彌補了傳統教育中獨立個體意識教育的缺憾,培養兒童個性,使之具有健全人格,具備堅韌的毅力,優秀的道德品質,高度的獨立性和自覺性,樂觀的精神,具有健康的人格,兒童文學對兒童人格的培養作用不僅僅伴隨兒童成長,這種影響力將穿越童年,一直影響到兒童的成年生活,是幫助兒童健康成長的強大助力。
3. 兒童文學活動是構建兒童精神世界的基石
當兒童心靈世界受到禁錮的時候,與成人社會的發展尚未融合,成人無疑要為兒童的成長尋找一條合適的路徑。希臘兒童文學作家洛蒂?皮特羅維茨曾經說過:“兒童文學的功能是橋梁的功能?!眱和膶W除了具有成人和兒童世界間的代系的聯系和傳遞作用外,兒童文學還承載著連接兒童文化與學校文化的使命。兒童通過兒童文學體驗人生、感受真善美、享受游戲的樂趣,因此,兒童文學在兒童精神世界里擔當重要角色。正是兒童文學的重要影響作用決定了其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教育培養兒童更要通過蘊含在兒童文學中的豐富人文精神來影響學生,使之形成獨立完整的精神世界,構筑兒童的精神世界需要豐富而穩定的文學資源,兒童文學寶庫成為了構筑這精神世界的第一基石。
三、兒童文學活動中實現教育功能的途徑
1.有效整合兒童文學教育資源
《綱要》指出:“引導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保虼?,要注重對兒童文學作品內在教育價值的挖掘、開發、應用,嘗試將文學活動合理有效地與五大領域有機整合,在兒童文學活動中多元呈現。根據兒童文學作品內容設計相應兒童文學活動,既增加學生學習語言的趣味性,又促使培養學生人文素質,使知識能力和人格品質得以有效整合。
2.游戲精神傳達人文思想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對于成人現實社會的復雜,兒童文學活動殊的游戲空間對兒童來說是寬廣的獨立王國,他們可以在這個特殊世界的感性閱讀體驗中獲得游戲樂趣,釋放自己的天性,而在兒童文學作品中,作家通過夸張的故事情節、幽默的語言、頑童的形象詮釋兒童的精神需求,許多兒童讀者在兒童文學活動中獲得感性認識。游戲精神給予了兒童快樂,成為生活的延伸或者演化,在無形中又給兒童以啟迪教育,達到對人生的領悟。兒童文學活動中釋放了兒童的情感,讓兒童從現實的精神禁錮中解脫出來,審美中得到情感體驗,從而實現對兒童的一種心理補償。有趣的兒童文學作品中有游戲,而游戲中必然包含作家的創作情智,作家運用快樂的游戲對讀者進行感染,對于讀者來說在游戲中無形得到了審美熏陶,兒童既享受了游戲的樂趣,也得到了人生真理的體驗,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不是以預設的主題對兒童進行說教的知識灌輸,兒童通過快樂的游戲精神啟發兒童的心智。
3.語文教育與兒童文學活動適時結合
教育部頒布的新課標中對中小學生的語文能力要求提出了量化要求,提出語文教育的中心要放在中小學生的基礎素質培養上,要求開展探究式綜合性學習,在實踐中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兒童文學活動是中小學人文實踐教育的有效補充,能夠充分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但是兒童文學活動不能替代語文教學,語文教育也不是文學教育,中小學語文教學有基本文化教育要求,必須完成常規基礎語言知識的傳授,開展兒童文學活動必須予以正確、科學的度的把握,課堂教育仍然以基礎語文知識學習為主,輔以多種形式的兒童文學活動深化中小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
兒童文學潛在教育價值的發揮依靠各種因素共同作用,通過兒童為主體的讀者接受為實現,兒童文學人文魅力就在于能夠激活兒童心靈深處的情感,培養兒童的健全心智并陪伴其終身,積極開展兒童文學活動,構建新型的語文教學模式,對于增強學生對文學的感悟力,培養學生語言基本功和表現力,陶冶道德情操等都起到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泉根.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G].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2.
[2]曹明海.感應與塑造―語文審美教育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6.
[3]陳暉.兒童圖畫書的故事、主題及文字表達[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9(5).
[4]畢海.論兒童文學的經典閱讀與指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0.
[5]王俊杰.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及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07.
[6]孫建國.小學語文中的兒童文學教育的人文性[J].教育學刊,2012,4.
[7]余敏.以兒童文學為基礎的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11.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階段性成果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B398);
長期以來,人們的意識上的狹隘,導致了只對少年兒童的身體健康,學習成績給予關注,卻很少注重兒童的心理健康。按照目前人才素質結構的劃分方法,心理素質在人才素質結構中的基礎與核心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離開心理素質的中介作用,社會文化不可能轉為人的素質。其次,心理素質對人才素質結構及其發展水平具有促進作用或制約作用,有時甚至起決定作用。既然心理素質在人才素質結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重視人才的培養,就必須重視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也就是對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事實上,很多人對兒童心理健康知識知道得很少,談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因此,無論是教育主陣地上的老師,還是孩子的家長,都應盡快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以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造成兒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很多,具體來講,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1)兒童自身方面。兒童心理的發展,與年齡階段有著密切的關系。從是非辨別能力方面看,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高。雖然兒童的心理在不斷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不是絕對的健康發展。因為兒童好奇、好動,他們的自控能力還較弱,判斷是非能力有待提高。所以,他們會有意無意地接受一些不良的影響,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
(2)家庭方面。家庭是兒童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蹣跚學步,咿呀學語開始,時刻都在受著家庭中成員的影響及熏陶,他們的心理特征時刻都在發展和變化。筆者認為,影響兒童心理的健康,主要有以下因素。①家庭的不和睦。家庭長期因點滴小事而鬧得“雞犬不寧”,這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一種永恒的“亮點”。如有一家庭,妻子長期蹲在麻將桌旁,孩子上學回來沒人在家,丈夫下班回來沒飯吃,且鍋兒盆瓢一片狼藉。通過丈夫的再三請求仍無轉變。丈夫火了,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孩子只好膽戰心驚地呆立在一旁。從此,誰也不管誰。試想這種家庭的兒童,心理會健康嗎?②家長的不健康心理。既然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么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都無時不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少家長的行為習慣不健康,導致了兒童的心理往往不健康。③家庭不恰當的教育方法。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然而對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過問,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多年的教育教學中,我曾碰到這樣一件事:一位小朋友,在班上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但就是有一個不好的習慣,自己的零花錢用完了,就想方設法搞別的小朋友的零花錢。老師與家長聯系時,家長就一陣“雷公點火”,搞得教師也在現場難堪。用這樣粗暴的手段對尚未成熟的兒童,以后他們的心理會向哪方面發展呢?
(3)學校方面。兒童在學校的不健康心理,主要來源于極個別教師。兒童在學校接受教師時,由于極個別教師對工作的消極,對同志、對集體關心不夠等,導致兒童不健康心理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