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2 10:35: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的基本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華中師范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經過歷代師生員工的辛勤耕耘,學院已發展成為生命科學領域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綜合辦學實力不斷增強、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綜合型學院,華中師范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始建于1924年華中大學生物系,1953年成立華中師范學院生物系,1995年成立華中師范大學生物科學學院。
生物科學專業包括了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方向,專業培養掌握生物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能夠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該專業培養具備生物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強的實驗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學高級專門人才。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一定的教學科研能力。
(來源:文章屋網 )
1走出相同表現型子代出現不同表現型就按性狀分離知識推斷該表現型是顯性的慣性誤區
例1 控制菜粉蝶體色的基因為A、a,雄性中有黃色和白色,而雌性都是白色的。控制觸角類型的基因為B、b,觸角有棒形和正常,且雄性和雌性中都有棒形觸角和正常觸角。請根據下表三組雜交組合,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雜交親本親本表現型
子代表現型(F1)
黃色棒形黃色正常白色棒形白色正常性別
與此類似,當子代兩種表現型比例為27∶37時,可理解為某一表現型占所有子代比例為27/(27+37)=27/64=(3/4)3,也即該性狀由三對等位基因控制按獨立遺傳進行。
5在備考中正確對待認識中的慣性誤區
從以上幾個例題中看出 ,這幾個題中的認識誤區往往是與我們平時掌握的基本規律基本知識相左的。由于生命世界中即有其共性的存在,同時又有不同生物的個性的存在,由于在中學階段我們只是學習了一些生命世界中的共性特點,還有許多生物學知識對于中學生來說是未知的,因此我們不可能知道非常多的這些特別現象。所以在高考備考中,熟練掌握生物學的基本規律與基本知識還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個性的知識在試題中一定是以某種信息的形式呈現的,我們只要能從試題中正確獲取信息并遷移利用這些信息,就能正確答題了。不必為這些個性的東西而走到另一個極端。
夢想幻滅比尋獲真理更能令人增長智慧。
作者:劉波蘭 張文平 單位:贛南醫學院
成績分析主要側重在考試的綜合水平,評價指標有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標準差、分數段分布等,試題和試卷質量分析指標,主要包括區分度(D)、難度(P)、信度(α)等指標。區分度(D)是試題對考生水平的區別能力。難度(P)是衡量試題難易程度的指標。信度(α)則表示考試的可靠性。
學生考試成績分析考試成績的總分為100分,采用設計好的Excel數據處理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得出這次考試的平均成績為70分,標準差為8.3。最低分為46分,最高分為93分,全距為47分,及格率為92.9%。各分數段頻數分布,主要集中在70~79分之間,基本呈負偏態分布。試題質量分析一般認為,試題的區分度和難度是評價試題質量的重要指標,因為一道試題的質量是由該題的區分度和難度共同構成的;P(難度)>0.5,D(區分度)>0.2為優良題(難度較易,能將中、低水平的學生區分);P(難度)<0.5,D(區分度)≥0.2為較好題(難度較大,能夠將優秀學生區分出來);P(難度)≥0.5,D(區分度)<0.2為一般題(難度較易,各水平學生均能答,主要為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知識點);P(難度)<0.5,D(區分度)<0.2為差題(難度較大,又不能區分各層次水平的學生)[2]。分析結果得出本試卷中優良題有33道,占56.9%;較好題也有16道,占27.6%;一般題有8道,占13.8%;差題只有1道,占1.7%,
學生考試成績分析2009級生物技術專業《細胞生物學》課程,理論課安排有58學時,實驗課安排有20學時。這是一門醫學生較早接觸醫學內容的形態學課程,學生都比較感興趣。本次考試成績呈負偏態分布,居于70~79分的最多,平均分為70分,說明該年級學習效果呈中等的學生較多,或者是學生對大部分要求熟悉知識的點掌握比較好。而標準差為8.3,又表明成績分布相對集中。為了推進我校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依托學校的校園網建立組細胞生物學教學網站,并對2009級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采用了網絡輔助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通過調查分析證明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本次考試的考核內容與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基本一致。因而,我們認為成績的負偏態分布情況反映出學生掌握了《細胞生物學》基本知識點,本次考試結果是可以接受。試題質量分析按照教育測量學原理[3],試題的P(難度)值在0.30~0.70之間為難度適中,D(區分度)值大于0.30時屬于區別極好的試題,D(區分度)值在0.15~0.3之間為區別良好;D(區分度)值小于0.15,表示該試題難都大又無明顯區分度,屬于差題,應該去除掉。因《細胞生物學》是一門形態學學科,概念名詞多,內容抽象,學生普遍反映知識點很難記,故在參考其它試題評價的基礎上,我們選取P難度=0.5、D(區分度)=0.2為界值對試題進行綜合評價,將試題分為優良題、較好題、一般題和差題等四類,從表2可見本次考試試題以優良題數量最多,占56.9%,題型主要有選擇題、填空題和名詞解釋,因其大多為考查學生掌握細胞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點的試題,故難度和區分均較低;差題為1道填空題,屬超教學大綱內容,但其分值較低,對試卷整體質量影響不大。本次考試試卷從總體分析來看基本上能夠檢驗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且區分出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試卷信度也達到了一般考試的要求。通過這次試題質量分析,教研室命題組一致認為,今后應該建立科學規范的試題庫,適當提高試題難度,將區分度差的試題刪減,提高試卷質量。
體會我們通過對我校2009級細胞生物學專業的《細胞生物學》考試情況的綜合分析,發現大部分學生目前的學習方法仍然停留在死記硬背學習內容上,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差,這些情況充分體現了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根據醫學院校的教學要求,學生不僅要對學習內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點的掌握,還要加強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一方面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就是特別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我們為了進一步規范學生考試試題,建立了《細胞生物學》試題庫?!都毎飳W》作為生物技術專業的一門基礎與臨床相溝通的基礎學科,其考試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工具,也對檢驗和評定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促進學生素質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進一步完善考試試題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彈性實驗;實驗教學;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0-0151-02
大學生實驗課程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1,2]。但長期以來,各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實驗課程的教學模式仍停留在“教師講解與示范、學生模仿”的階段,這種教學模式雖然也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但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3]。另外,這種傳統的實驗課程教學模式也造成了學生對于探討科學問題興趣的流失,使得實驗課程教學淪為簡單模仿實驗步驟和機械式操作的尷尬境地。如何轉變教育觀念,改革培養模式和改善教學方法已是當務之急[4]。有研究表明,通過改變以任課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授課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能有效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新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6]。我們的實踐教學改革結果表明,選擇彈性教學模式,將實驗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的選擇實驗、設計實驗、探索操作實驗,能較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
一、彈性實驗教學模式定義
所謂“彈性”,是指在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實驗目的和實驗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并結合自己的興趣提出實驗題目,指導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知識點和實際情況對學生提出的實驗題目進行把關,學生再根據試驗題目主動查閱相關資料,設計實驗內容,撰寫預習實驗報告,并開展探索性實驗。在彈性實驗教學模式下,學生對自己的實驗內容有很大的主動權。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驗題目、實驗內容進行系統把關。教師與學生相互配合,反饋式的互動。彈性實驗教學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還能實現“一對一”式的教學和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彈性實驗教學模式下實驗內容的設置
彈性實驗課程體系在實驗內容設置上與傳統實驗教學有較大的差別。傳統實驗教學內容設置均為教師指定,且實驗內容非常具體,操作性和驗證性的實驗偏多,不同的實驗內容之間缺乏聯系和連續性。彈性實驗內容設置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入手,將傳統實驗由操作性和驗證性實驗向設計性、綜合性、創新性實驗轉變。在具體實驗內容的設置上,教師以實驗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標與任務為指南,以實驗教學的基本知識點為導入點,引導學生圍繞著實驗教學目標和基本知識點并結合自己的學習興趣,自主確定實驗題目和內容。在此過程中,由于學生受到專業知識面、科學素養、實驗探索經驗等因素的限制,提出的實驗題目和內容往往出現興趣占主導地位,實驗教學目標和基本知識點被忽略的現象,因此在學生確定實驗題目和實驗內容的過程中,實驗指導教師的引導作用非常重要。實驗指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教學基本知識點出發去思考問題。此外,實驗指導教師還需對學生確定實驗題目和內容進行嚴格把關,通過多輪互動式修正,確定每組學生的實驗題目和內容。
三、彈性實驗教學模式的授課方式
彈性實驗教學模式的授課方式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區別于傳統“灌輸式”實驗課程教學模式,彈性體系在授課方式上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環節上分為提出問題、解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三個階段。在提出問題階段,實驗指導教師先告訴學生本單元的實驗教學目標、任務及涉及的基本知識點,引導學生圍繞實驗教學目標主動思考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問題,即確定實驗題目。在解析問題階段,實驗指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明確實驗內容,鼓勵學生主動查閱相關資料,確定解決問題的實驗方法,并撰寫和提交預習實驗報告。教師收到預習實驗報告后,從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及實驗方法的正確性等角度進行把關和修正,并將修改意見反饋給學生,然后學生再根據教師意見進一步修改并重新提交給指導教師,直到實驗方案可行、實驗方法正確為止。解決問題階段即為學生進實驗室開展探索性實驗的過程。彈性實驗教學模式下授課方式要求學生進入實驗室后,先按自己預習實驗報告所列的實驗材料到指導教師處領取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然后指導教著重講解本單元實驗涉及的基本知識點的實驗操作及注意事項,接著由學生獨立完成整個探索性實驗。
四、彈性實驗教學模式考核評價制度
科學的實驗考核評價制度不應只對實驗結果做出簡單評價,而是要涵蓋從實驗題目的凝練、實驗內容的提出、資料的查閱、預習實驗報告的撰寫、探索性實驗的開展及最終實驗報告質量整個過程。通過完整的考核制度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彈性實驗教學模式示例
以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環境微生物學實驗為例,環境微生物學實驗一般設置為10―12個學時,根據實驗教學大綱,該實驗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技術、微生物簡單染色及形態觀察、革蘭氏染色及結果判斷、培養基制備、高壓蒸汽滅菌、環境中微生物分離計數、微生物群體形態特征觀察。在實驗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傳統環境微生物學實驗一般開設了三個實驗:(1)微生物染色及顯微鏡觀察;(2)培養基配置;(3)土壤微生物分離計數[7]。這三個實驗中有兩個是操作性實驗,一個是設計性實驗。各實驗內容單一、連貫性不強,也不具有科研探索性,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8]。在彈性實驗教學的指導下,可以緊扣實驗教學大綱,將實驗內容優化為一個設計性、綜合性、探索性、創新性的實驗:環境中功能微生物的分離計數及染色和顯微鏡觀察。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實驗題目具體化,如土壤中抗重金屬微生物分離計數及優勢菌染色和顯微鏡觀察、土壤中纖維素分解菌微生物分離計數及優勢菌染色和顯微鏡觀察、土壤中表面活性劑分解微生物分離計數及優勢菌染色和顯微鏡觀察等。這些創新性實驗不僅囊括了環境微生物實驗教學大綱的基本知識點,能很好的達到實驗教學目標,還結合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特點及學生的學習興趣,融入了探索研究的創新元素。
六、結語
彈性實驗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教學模式,這種實驗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撰寫實驗方案及獨立開展探索性實驗等環節,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在彈性實驗教學模式下,實驗指導教師的工作量比傳統實驗教學模式要大,這也要求教師為了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要奉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參考文獻:
[1]厲旭云,梅汝煥,葉治國,富麗琴,夏強,陸源.高校實驗教學研究的發展及趨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3):131-135.
[2]陶雷,何斌,莫贊,陳恩孝.高校經濟管理本科實驗教學體系構建的研究與實踐[J].驗技術與管理,2009,26(3):119-120.
[3]王悅,劉文.淺議對傳統實驗教學的繼承與摒棄[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4):14,30.
[4]劉銀萍,彭端,蔣力立.創新實驗教學與傳統實驗教學的比較[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5):27-30.
[5]李琰,吳建強,齊鳳艷.開放與自主學習模式下的實驗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134-137.
[6]梁文耀,陳武喝.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自主性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8):189-196.
關鍵詞:植物學;教學;課程;理論;實驗
植物學課主要內容包括,植物界各大類群的特點及代表植物,植物界的演化規律,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分類等。是中職教育專業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植物學是一門內容廣博的學科,中職教育學校都非常重視植物學教學工作。目前中職教育學校植物學課程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植物學課程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
一、中職教育學校植物學課程普遍存在的問題
1.對植物學課程重視不足
中職教育學校開設了植物學課,但是理論教學、實驗教學、野外實習安排的課時和授課時間,都存在內容多、課時少的情況,分配上常常出現不盡合理的問題。更重視理論教學,實驗教學、野外實習安排的時間不夠,沒有作為重點課程來培養,學生學習起來沒有興趣。
2.植物學課程教學內容不豐富 ,課堂缺乏活力
植物學教學中基本知識及概念在課程中占的比重較大,雖然普通的多媒體課件比傳統的教學有所改善,都是還是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目前,中職教育學校在植物學教學中基本知識及概念,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按部就班的宣講,課堂上氣氛不活躍,學生參與度低,讓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植物學課理論教學沒有達到教學目的,出現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的現象。
3.講授植物學課的老師整體專業水平不高
植物學課程涉及到植物生理學,植物分類學,形態解剖、植物學工程、遺傳、免疫方面的內容等。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教師要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動手能力。從目前中職教育學校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師的理論知識并不缺乏,但動手能力不強,是薄弱環節,在日常的教學中重講輕動手的現象還比較普遍,難提高植物學教學質量。
二、解決中職教育學校植物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理論聯系實際
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植物學教學改革中,要重視理論聯系實踐,要重視從課堂理論、實驗實習和課余興趣入手, 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性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備課,選好直觀的教具,把課程設計好,采取理論課與實驗課同步進行的教學模式。設計好課外實踐需要的材料、時間和觀察實地等,幫助學生理解、驗證、鞏固和提高所學的植物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理論去指導實踐。
2.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植物學是一門描述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植物學研究的對象種類繁多,而且形態結構和生態具有高度的復雜性。歷年來,植物學教學內容教材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植物學的知識更新緩慢, 教師們靠“板書+掛圖”的教學手段來教學。針對植物學教學時間長、概念繁多、內容復雜、學生缺乏興趣的現狀,要重視從調整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探索。更新實驗的設計理念、實驗方法、實驗手段、實驗內容、 實驗設備等。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內容涉及到從宏觀到微觀的多個方面,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植物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要通過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握植物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實驗技能。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錄像、投影、幻燈片等方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合理設置課程
植物學教學完整的課程設置,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整個植物界的概況,植物主要類群的基本特征、常見種類、系統演化等,為植物生理學、植物遺傳學、植物生態學等打好基礎。植物學教學要有創新教育思想,要運用好“理論―實踐―運用―創新”的現代教學模式。課程內容的系統性要強,配套教材要新穎。通過設計合理的課程,通過課堂講授和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其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的技能。讓學生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中職教育學校植物學教學課程設置可以分為理論課、實驗課、野外實習三部分。教學采取理論課和實驗課相分離的方法,第一學期開設理論課,總學時為72學時,以教師講授為主,運用現代技術教學,采用多媒體、網絡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和教師進行交流。實驗課在第二學期開設,實驗教學總學時為54學時,采用采集和觀察、學生自行設計實驗等方式,開展實驗課,通過實驗課讓學生掌握顯微鏡使用技能,對各科代表植物的植株外形,花、果形態等進行詳細觀察、記述,對常見樹木和田園雜草進行觀察、鑒定、采集和制作標本,進一步學習練習使用理論課程學習到的植物檢索表、植物志等工具書鑒定植物,通過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
三、結語
植物學課程是中職教育學校農學類和生物學類各本科專業(農學、植保、園藝、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等)的骨干基礎課程,通過植物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全面掌握植物學的相關知識,為后續的專業課打好基礎,對農學類和生物學類專門人才的培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學生今后從事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植物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通過學習植物學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服務意識,樹立環境意識和自然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植物資源打下必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孫龍飛,高職《植物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教育:文摘版》,2016(20).
[2] 周吉林,有關高職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科技致富向導》, 2012 .
動物醫學專業 課程設置 對比
動物醫學專業通俗來說,就是培養“獸醫”的專業,它是以生物學為基礎,研究動物(包括家禽、家庭寵物、野生動物等)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對疾病進行診斷和防治,保障動物健康的綜合性學科。其基本任務是有效地防治畜禽、伴侶動物、醫學實驗動物及其他觀賞動物疾病的發生。與其他醫學類專業類似,動物醫學首先要學習基礎生物學和醫學理論,然后通過大量解剖實驗強化學生對理論的理解。
動物醫學專業培養具備動物醫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獸醫業務部門、動物生產單位及有關部門從事獸醫、防疫檢疫、教學、科學研究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主要學習動物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動物體正常和異常結構及功能實驗、檢查、疾病預防、診斷、治療技術的基本訓練,具有動物保健、臨床診療、動物防疫檢疫和獸醫衛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課程是聯結教育與社會的橋梁,課程的設置及其教學內容直接反映和影響學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規格,其重要性對于教學來說尤為突出。通過對比我校的課程設置和西北農林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和新疆農業大學相關專業的課程,同時結合執業獸醫師考試,我院多次組織任課老師進行研討,集思廣益,提出幾點看法。
一、教學安排上
很多農業院校動物醫學專業采用4年制或5年制,其中,西北農林大學為5年制,新疆農業大學為4年制,采用的教學模式都是“4或3+1”的模式,即4年或3年在校學習和1年校外實習,并且都采用學分制的方法。新疆農業大學的模式和我校原來采用模式較為相似,總課時約為2600學時。其中,必修課占到總學時的80%,選修課占到約20%。我校動物醫學專業正在進行新的培養方案的探討,在保證必修課學時的前提下,盡量提高個性選修課的比例,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課程設置上
新疆農業大學的課程設置基本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專業只有一個動物醫學,主要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方向限定選修課。其中,專業基礎課和我校設置基本相似;而專業課設置只有3門:家畜寄生蟲學、家畜傳染病學和動物性食品衛生學。和我校最大不同的是,設置了專業方向限定選修課,類似于我校的不同方向,一個屬于臨床獸醫方向,另外一個屬于動物檢疫方向。就課程設置而言,我校和西北農林大學設置相似,主要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從方向上來看,西北農林主要有3個方向:動物醫學方向(突出畜禽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動物檢疫、獸醫衛生管理與監督等方面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小動物醫學方向(突出小動物疾病診斷、治療、預防、美容與護理等方面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和動物生物技術方向(突出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細胞與胚胎工程及生物制品等方面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另外,從這幾個學校的課程設置是以傳統系統教學為主,尚沒有探索以一個動物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目前我校探索新的培養方案,計劃把我校原來的動物醫學專業的兩個方向――臨床獸醫學方向和動物防疫檢疫方向,變成兩個專業,即分別為動物醫學專業和動植物檢疫專業,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一部分植物學相關課程,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三、實驗實習上
和我校相比較,這幾所學校的實驗課時明顯比我校的實驗課時多,一般專業課都在18學時左右,而我院承擔的相同課程的實驗課時一般在8學時。從實習來看,和我校一樣,都采用集中實習的模式,但是課時總量差別較大,西北農林大學一共10周,而新疆農業大學3~4周。結合我校實習情況,這種集中實習的效果不明顯,因為在實習過程中,學生有往往遲到、早退,學習興趣不高等現象,而且我校該教研實習一般需要動手,不能坐著,所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效果不明顯。目前,我校正在重新修改培養方案,把原來在畢業前集中進行的綜合實訓改為教學實習,學時不變,即穿插在該課程理論教學的同時進行,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本門課程相關理論的進一步鞏固,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四、考試制度
現在,學生普遍對考查課不夠重視,只對考試課重視。有必要制定合理的制度,改變這一現象。目前我校在全校范圍內進行了各類課程的考試制度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包括考試課、考查課和選修課??荚囌n原來只以期末一張卷的分數決定學生的成績,導致學生對課堂不重視,存在上課不認真聽講,玩手機,看其他書籍等現象。進行了考試制度改革以后,有了一部分平時成績,學生課堂紀律和聽課的認真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考查課和選修課也增加了平時成績的比重,這樣大大的改善了學生對課堂的重視程度。
以上是我院對比其他幾個農業院校動物醫學專業課程的設置,為了使畢業生具備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和生命科學等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動物基礎獸醫學、預防獸醫學和臨床獸醫學的基本理論,致病因素、疾病發生發展和轉移的規律及預防、診斷、治療、畜牧科學的基本知識;具備致病因素分析、檢驗、藥物正確使用與開發、常規及器械診斷、主要治療方法、動物檢疫的技能;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基本知識,了解生命科學的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及自然科學中相關技術的應用前景;熟悉國家動物生產、動物醫學發展規劃、獸醫防疫檢疫、環境保護、動物進出口檢疫等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并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各個院校動物醫學專業都對課程進行了合理的設置。隨著執業獸醫師考試制度的開始,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從相關的考試題來看,直接記憶性的知識并不多,往往以案例形式出現,而且一個案例涉及多學科。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對現有課程進行調整,改變以往單純以課程授課為主的模式,采用案例式教學或討論式教學等其他的更適合執業獸醫師考試的教學模式。另外,對老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是那種只會講授專業知識的教師,更應該像一個全科的獸醫。
參考文獻:
[1]全,薛勇敢,程廣東.以職業為導向動物醫學專業??普n程體系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交際,2010,(6):36-38.
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分析技術是在透射電子微觀領域最有效的成像技術。它是綜合了掃描和普通透射電子分析的原理和特點而出現的一種新型分析方法。它在表征包括有機材料和生物材料的納米尺度材料方面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并開始被廣泛應用。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分析技術發展迅速,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的主要技術。本書是一本先進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分析技術的教科書。
本書全部內容共分為14章:1.簡介,主要介紹了電子顯微探針的需求、比較不同類型的顯微技術、掃描隧道顯微技術的優勢和其可能的應用領域;2.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儀器發展歷程綜述,本章圖文并茂地介紹了從1932年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研制成功到其不斷完善,最后成為研究工作中極為重要的手段的發展歷程;后面各章共分為3部分,第1部分 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分析技術基本知識,含第3-4章:3.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分析技術的基本知識,本章作者闡述了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基本設計和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的成像原理等知識,同時對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的先進技術做了簡要介紹;4.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分析技術在納米材料和生物樣品方面的應用,主要對原子級分辨率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在納米和生物樣品中的應用做了詳細描述。第2部分 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分析技術成像理論,含第5-8章:5.高角環形暗場像-掃描透射電子像理論和成像模擬;6.環形明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成像技術理論,5、6章主要介紹了掃描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基于衍射動力學理論的成像原理和環形明場理論近期的發展;7.掃描透射電子顯微技術中的電子能量損失譜及其成像,尤其是使用非彈性散射的高空間分辨率成像;8.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子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中獲得的電子能量損失近邊結構數據以及對一些實際材料的應用。第3部分 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分析技術成像的高級技術,含第9-14章:9.像差校正掃描透射電子顯微技術;10.掃描透射電子顯微技術中的二次電子像,主要介紹了一種最新報道的基于二次電子新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的成像形式;11.共聚焦掃描電子顯微技術,成像理論及其最新實驗進展;12.掃描電子顯微分析技術中電子斷層成像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無機材料中的應用;13.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分析技術中的電子全息術和洛倫茲電子顯微技術;14.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分析技術的最新熱點和未來期望,主要回顧了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分析技術的研究現狀,如使用EDX進行元素分析、成像理論的完善等,并以作者的視角簡要的討論了其發展前景。
雖然本書不同章節是由不同的相關領域研究者分別撰寫,但本書的編輯已經把物理符號和內容合理的編排與調整。本書編輯希望最后呈現的是一本為介于專業和初學者中間的人準備的一本關于電子顯微鏡學方面的專著。本書旨在為本科生、研究生和早期的研究人員描述和解釋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分析技術的基本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本書使用了大量的數學公式描述在掃描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和樣品中的物理現象。同時對于在理論中的數學有疑問的讀者,許多樣品很好地解釋了相關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