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1 15:43: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環境設計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城市數量的不斷增加,人們對于城市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規劃成為一項人們非常關注的工作。環境設計是城市規劃設計中的主要內容,環境設計工作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感受,因此加強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環境設計十分重要。
關鍵詞:
城市規劃;環境設計;重要性分析
城市的容量不斷增加,城市化進程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要想建設一座環境優美、職能健全、布局科學的城市,需要做好城市規劃設計工作,隨著我國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職能已經能夠基本滿足人們的需要,目前人們對于城市環境的要求比較明顯,因此做好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環境設計工作非常重要。
一、城市規劃的相關概念
解讀了解城市規劃的相關概念是了解城市規劃工作內容和城市規劃重要性的前提,在城市規劃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包括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環境設計、城市建設等,這些概念具有聯系也有區別,這些概念都是城市建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過程,但是每個工作的范疇又不盡相同。
1、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為了實現一個城市在某段時間內的社會發展目標所進行的規劃工作,城市規劃既服務于城市發展,又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方向,因此城市規劃工作也是一種綜合性管理工作。城市規劃能夠避免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盲目性,企業作為城市的組成部分,合理規劃企業的發展能夠有效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間。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只有出色的規劃才能夠有可能打造出出色的城市。城市規劃總的來說,是站在一種全局性的視角來把握整個城市的發展格局,對城市規劃的認識一定要結合相關的規劃常識,在規劃常識的理解下,逐漸探知城市規劃的意義。也就是說,任何城市規劃都要結合城市的實際發展狀態,在這個實際發展狀態中進行規劃。
2、城市設計
城市設計是城市建設中人們尤其關注的內容,城市設計主要是按照城市發展的整體目標進行系統和比較詳細的設計,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的細化,城市設計與景觀設計、建筑設計之間既存在差異又有聯系。與城市規劃相比城市設計具有抽象性、數據化等特征,只有通過城市設計工作城市規劃才能夠進一步得到體現。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的具體化的實踐,沒有城市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設計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說,城市設計是在城市設計中進行的,是在城市設計中一步一步地完成城市規劃的具體目標的,總而言之二者一個是在宏觀上把握城市發展的方向,另一個是在微觀上保證城市發展的方向。二者的關系是不可以分開來認識的,必須把二者緊密聯系起來。
3、環境設計
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環境設計主要是利用一定的圍合手段,對城市的空間界面進行處理,環境設計的目標是提高人們的視覺感受和居住舒適程度,因此環境設計過程中不僅要從整體上考慮城市的空間布局與土地使用情況,而且對于城市人工照明、自然光利用、城市綠化等細節還要進行考慮,通過環境設計營造出城市整體或者某個區域特有的氛圍和風格,滿足人們對城市功能和視覺審美的雙重需要。在城市環境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還需要處理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綠化、環境污染等與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由此可見環境設計的范疇包括城市綠化、園林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環境設計工作涉及建筑學、化工學、城市規劃、藝術等多門學科的知識。環境設計通過綜合上述各學科將富有藝術感的共享空間呈現在公眾面前。
4、城市建設
城市建設不僅包括前期的規劃和設計工作,而且還包括對城市的建造過程,如果說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等相關工作的主導者是政府等相關部門,城市后期的建設工作的主導者中除了政府等相關部門,還包括企業、市民等,城市中的每個人都對城市建設做出了貢獻。當然,城市建設必須建立在前期對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之中,任何城市建設都是城市規劃的一個具體的組成部分,這是城市設計中者必須認識到的。
二、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的特征和要求
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具有自身的特點和要求,優質的環境設計是提升城市規劃品質的重要工作,隨著城市規劃水平不斷提升以及人們對城市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當今城市環境設計的藝術特征得到了人們的重視。環境設計的藝術特征主要是指在環境設計中創造優美環境的藝術,運用藝術的方式打造優美的城市環境。環境一般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的工作就是要把城市的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實際設計中,需要把握好藝術的度,既不能因過分追求藝術感而犧牲客觀的自然環境,也不能過于依賴自然環境而不進行藝術設計。環境設計還應充分考慮城市文化的特點,結合城市文化的特點設計出具有整體感的城市環境。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的具體特征主要包括整體性、多元性、藝術性和人文性。
1、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的整體性
城市環境設計要求設計人員必須站在城市整體角度進行設計,設計城市整體環境系統,環境設計所要求的藝術性就強調城市整體的藝術效果。進行城市規劃和環境設計時,人們首先會考慮的就是如何整合城市建筑和城市綠化等問題,如果環境設計不能充分體現出整體性,往往很難體現出城市的特色,嚴重者還會給人紛繁雜亂的感覺。成熟的城市環境設計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城市風格,環境設計的各個部分能夠互相映襯互相協調。
2、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的多元性
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的多元性是指在進行環境設計時需要融合城市人文、歷史、地域等不同元素,最終呈現出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環境,如在設計城市住宅環境時,可以將當地的風俗建筑特色融入其中,就會形成具有當地風俗特點的建筑環境,一些城市因古典氣息而著名,一些城市因田園風格得到大家的喜愛,也有很多城市因為現代風格而遠近馳名,在進行環境設計時,可以充分考慮城市自身的多重特點,讓城市環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3、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的藝術性
藝術性是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的最突出特點,藝術具有陶冶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的作用,城市環境作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夠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心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環境設計過程當中,不僅應該考慮城市的基礎功能,還應該考慮城市的觀賞功能,缺少任何一種功能城市環境設計都是失敗的。無論是設計城市的使用功能還是觀賞功能都應該注意其藝術性,如在設計人們的住宅區時,住宅能夠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在宅區如果沒有藝術性設計人們很難被吸引也很難滿意。
4、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指人類或者城市在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或者沉淀下來的優秀的、精華的人類文明和成果,在環境設計過程中所設置的檔次和層次應該與城市人文相適應,避免出現人文和環境的沖突,只有如此才能夠營造出和諧的城市環境。人文性在一定程度上指的就是一個外在物品對人的一種感染力或者感召力,總的來說就是依據人們的內在的心理需求把人們的這種需求以合乎心理的形式表達出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文性實際上指的就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心里的某種需求,根據這種需求實現人們的某種心理預期,所以從根本上來說,人文性,實際上指的就是城市規劃設計環境的一種人本思想的體現。
三、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的重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于城市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充分考慮人們的生活需求進行環境設計才能夠設計出滿足人們需要的城市環境,在環境優美、布局科學、功能齊全的城市環境中生活和工作,人們才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并對城市充滿情感。本文將從住宅設計、公共空間設計、濱水區設計以及景觀環境設計等方面分析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的重要性。環境設計一定要綜合人們對環境的一般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水平,也就是說,綜合人們的大部分人的一種審美體驗,以這種審美體驗為標準來進行環境設計的總體規劃。突出環境設計的重要性,實際上就是要突出人文設計的重要性,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所以這也是為什么說城市規劃設計中,一定要對環境設計的重要性進行規劃。
1、城市環境設計中住宅設計的重要性
住宅是城市最為基礎的組成部分,是人們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住宅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從微觀角度來看,住宅環境是影響人們心情的重要因素,住宅是人們生活的物質基礎之一,根據相關人員的研究住宅區是人類生活時間最長的場所,住宅區不僅是人們飲食、居住的地點,還是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一個住宅小區包括多個家庭,是人們共同的感情寄托和心理寄托。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所追求的已經不僅僅是滿足溫飽,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人們開始追求精神需求,住宅設計也應該根據人們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如今,住宅設計能夠較好地考慮人們的精神需求,在滿足人們對住宅環境的基本要求的同時,還能夠陶冶情操,帶給人們更多的正能量,在清晨陽光升起時讓人們對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在夜晚來臨時幫助人們從忙碌和疲憊中解脫出來,讓身心得到徹底的放松。從宏觀角度來看,優質的住宅設計從某種程度上能夠提升一座城市的整體形象。一般情況下,住宅區占城市總體建設用地的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人均住宅用地為每人二十立方米到二十四立方米左右,住宅區在整個城市建設面積中的比重可以顯示出住宅區對城市形象的重要影響,城市住宅設計能夠體現城市的發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好的住宅設計能夠讓人們覺得城市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和諧富足。對于一些具有吸引投資目的的城市意義重大,由此可見好的住宅設計還能夠對城市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2、城市環境設計中公共空間設計的重要性
城市無論如何發展,其宗旨都是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服務,不斷提高人們生活的舒適程度,公共空間是城市空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寬敞舒適的公共空間給人天高云闊的感覺,在古代城市的公共空間主要包括園林等,經過多年的發展城市公共空間的形式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當代城市的公共空間主要包括公園、步行街、綠地以及廣場等,公共空間從古至今都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城市容量不斷增大,城市的公共空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停車場、交通道路所取代,狹小的城市空間給人壓抑的感覺,除此之外,城市公共空間被噪聲、廢氣等污染現象嚴重,導致城市居民不愿意步行或者不愿意進行戶外活動。研究表明城市生活質量與公共空間具有明顯的依存關系,解決目前我國在城市公共空間方面存在的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做好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工作,做好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工作已經成為提升公共空間環境質量的主要途徑之一。公共空間從根本上來說有一種公益的性質在里面,沒有公益的性質,那么公共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含義,所以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也要符合環境的審美觀,沒有環境的審美觀,那么公共空間的設計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這是由公共空間的性質和屬性所決定的。
3、城市環境設計中濱水區設計的重要性
濱水區是自然環境和歷史環境共同發展的結果,隨著人類社會和城市文明的不斷發展,濱水區的職能和形態已經發生了變化,城市濱水區需要重新定位,使其融入城市發展,濱水區設計已經成為一項決定濱水區未來定位的工作。新區開發和空間整合是比較常見的城市發展途徑,在新區開發時,原有濱水區需要擴展,在空間整合時,需要對根據整體規劃對濱水區進行整合,形成布局合理的濱水區體系。濱水區是一個現代化城市規劃設計中必須要考慮的,沒有一個對濱水區的良好設計,也就當然不能對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整體進行把握,實際上也就是在破壞環境設計的重要人文標準。
4、城市環境設計中景觀環境設計的重要性
出色的景觀設計能夠增添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優雅舒適的景觀環境能夠帶動旅游業和服務業的發展。這里所指的景觀環境主要是指城市專門設計滿足人們觀賞需求的場地,城市景觀環境設計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一個城市的形象,也彰顯著一座城市的品味。進行景觀環境設計時需結合城市運轉節奏和人們生活狀態,具有協調性的景觀環境才能夠為城市生活增添情調。景觀設計實際上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城市居民而進行的,沒有對景觀設計的人文性的把握,也就沒有對景觀設計的重要性的認識,二者是相互促進的,所以說,在一定的高度上一定要認識到景觀設計的重要性,沒有對景觀設計的重要性的認識,景觀設計在其設計階段就可能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困惑,不能有自己的獨立的價值。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對城市規劃設計相關概念進行了解讀,然后分析了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的主要特點和要求,在了解基礎概念和城市環境設計主要特點的基礎上,從住宅設計、公共空間設計、濱水區設計以及景觀環境設計等方面分析了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設計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龐旭.環境設計對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9).
[2]戴德藝.基于景觀生態分析的城市綠色天際線規劃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4.
[3]王詩嘉.建筑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6,06:90.
[4]劉清云.建筑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J].價值工程,2015,31:180-182.
[5]陳文秀,莊凌逍.建筑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探討[J].現代國企研究,2015,10:101.
[6]黃可可.簡述環境設計對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性[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
1.1專業理論課程的建設
完整的專業基礎理論學習為學生的綜合性思考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依據,有利于學生更好更快地解決實踐中面臨的問題,所以環境設計理論課程是環境設計課程體系在教學中應用的基礎。專業理論課程的學習既能幫助學生建立專業理論思維意識,明確環境設計專業概念,還可以實現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轉化,培養其表達技能,其價值就在于促進學生專業理論思維的形成,加深其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環境設計課程體系在教學中的應用,要求環境設計理論課程形成本專業特有結構體系。但是,從相關調查結果來看,各院校的環境設計基礎課程基本上都是不對準也方向進行區分而統一培養的。這種教學模式不適合高校在短時間內培養環境設計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設計專業意識。因此,筆者認為環境設計課程體系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需要將其課程體系可分為兩大主要模塊,即以工作室為中心的實踐教學課程,以及專業理論教學課程。其中,專業理論教學課程應當包括專業可操作性的理論課程(包括電腦制圖、手繪制圖、空間設計等課程),以及專業認知性的理論課程(包括建筑史論、設計色彩、設計素描、設計史論等課程)。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設計理論素質,更加注重培養學生意向表現和抽象解析能力,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單純描繪自然物象的學習。
1.2專業實踐課程的建設
建設以工作室為中心的實踐教學課程是環境設計課程體系在教學中應用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它標志著學生進入實踐課程教學階段,本階段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致力于解決課程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側重實踐目標的執行。從環境設計專業未來就業的調查分析中我們看出,環境設計主要包括室內設計和景觀園林設計兩大方向,具體涉及居室空間設計、商業空間設計、展示空間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以工作室為中心的實踐項目課程體系正是依據環境設計專業對應的崗位要求,遵循本專業職業發展規律,以及相關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來制定的,它主要圍繞典型工程項目展開。首先,典型項目選擇是在結合室內設計和景觀園林設計兩大崗位群的崗位需求,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和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前提下,確定具有明確主題的實際工程項目。其次,結合工程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特征將其分為已實施、正在實施、未實施的工程項目三類。
2環境設計課程體系在教學中的應用改革與創新
2.1調整課程結構,實現相關學科知識的融合
調整課程結構,實現相關學科知識的融合,減少重復也是目前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的主要出路之一。在環境設計課程體系改革過程中,應當結合教學設計的整體思路及課程特征,實現課程內容、結構、時間安排上的有機結合,逐步形成符合本專業課程的教學特點,積極推進學生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結構順序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各種相關知識串聯及互融理解的能力,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之間存在著很多相關聯的地方。因此,課程結構順序的調整有利于實現相關學科知識的融合,使學生能夠相互強化,最終靈活地運用知識,形成創造性思維,也決定了學生能否對各課程知識內容加以有效組織。為此,我們應更加關注設計類課程間的聯系,尤其要準確、全面把握基礎教育課程與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注重各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
2.2改革與創新課程內容
針對傳統環境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存在的課程內容不能適應專業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理論課程與技能課程比重不合理以及課程間內容的分離與重復等情況。因此,筆者認為環境設計課程體系在教學中的應用,首先要實現課程內容的改革與創新,具體來講應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要充分認識到環境設計專業本身較強的應用性特征,讓本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盡快適應其工作崗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所以,環境設計課程內容的改革創新應根據市場需求適當的調整各專業課程比例,注重對學生未來就業能力的培養。例如,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將更多的時間都花在了工作中。因此,他們更希望能夠在晚上走出居室去放松心情,這時候就要求環境設計能夠關注對夜環境的塑造,做好亮化工程建設,為人們提供一個能夠享受夜生活的環境。再如,室內照明設計作為營造氛圍的最佳要素,也是環境設計需要重點研究的重要內容,市場上非常需要照明設計方面的人才,照明設計在室內外環境中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而國內很少有院校開設這個專業。二是要結合目前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設計的不合理之處,適當地減少基礎課程課時,增加和細化專業拓展類課程。例如,色彩構成、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這三門課程是目前很多院校將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設計基礎必修課程,這部分課程常分在不同學期、不同時段依次完成,在整個基礎課程中占了相當大的課程量,不僅會讓學生感覺該部分課程累贅重復,還會造成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不連貫的現象。所以,將這三門課壓縮,整合設計為一門課,并通過一次性完成三大構成內容的教學,重新修改教學大綱,壓縮整體課時,使之符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需求,在避免重復教學的同時,更有利于學生綜合性、系統性的掌握三大知識構成。三是增加專業選修課程,縮減技能類課程比重,在以往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專業選修課程一般較少,而技能類課程相對較多,從大二之后,基本以技能類課程為主,占大學整個課堂教學的三分之一課時,主要有計算機輔助設計:CAD、SketchUp、Photoshop、3dsMax,設計表現技法:馬克筆、水彩手繪表現。此外,目前的環境設計課程時間安排與課時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造成了誤導,讓學生錯誤地認為軟件學習及效果圖的繪制是設計師最主要具備的要素,使得他們由于理論知識不充分,設計思路狹隘,創新性不足等問題而不能在設計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風采。實際上,對于設計師來說,設計思維及設計創新才是設計的靈魂,軟件只是設計表現的一種工具。因此,應增加專業選修課程,減少技能課程的比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改變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專業選修課設計要遵循學生興趣以及當今設計界的熱點和焦點,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讓學生能夠以一種宏觀的視角來對待本專業的未來發展前途。比如在本專業教學中可以適當地增加建筑藝術與世界名園欣賞、詩詞鑒賞等人文素質教育類選修課程,以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設計人才。
2.3強化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
目前,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實踐類課程比重小是一個普遍而突出的問題,這十分不利于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力的發揮。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包括建筑速寫實習、植物認知實習、外部環境測繪、工程與技術建造實踐、專業基礎實踐、設計師業務實踐等實踐環節。在具體的教學中應以實踐引導學生通過親身感受來理解創作過程,讓學生認識到環境設計專業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在未來就業中的重要性,從而不斷提升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具體來講,可以從兩方面來著手:首先,將理論教學與學生的實地調研融于一體,加強實踐教學體系與課堂教學體系的融合,讓學生通過對現場調研發現問題,并能夠結合自身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最終找出相應的合理的解決措施,這種理論講解、方案設計與實地調研互動的教學過程有利于實現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對學生設計方法、設計能力的培養,改變了傳統教學單純側重不同空間類型設計規范和經驗的傳授的現象。其次,增加實踐教學課程和實習學時,實現實踐技能教育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教師應遵循由淺至深、循序漸進的規律,根據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培養的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環境設計課程體系,構成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為其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提供依據。
3結論
室內環境設計是人文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建筑內部空間的理性創造方法,是
一種以科學為構造基礎,以藝術為形式表現,為塑造一個精神與物質并重的室內生活環境而進行的理性創造活動。室內環境設計又是一門具有極強整合性的綜合學科,現代室內環境設計涉及到建筑學、社會學、民俗學、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結構工程學、建筑物理學以及材料學等學科領域,它要求運用多學科的知識,綜合地進行多層次的空間環境設計。
室內環境設計目標的實現取決于物質和精神兩個基本層面需求的實現,即一方面要合理提高室內環境的物質水準,滿足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室內空間的生理和心理環境質量,使人從精神上得到滿足,以有限的物質條件創造盡可能多的精神價值。其中,精神層面包含設計的藝術性和個性特色兩個要素。
藝術性是指塑造具有強烈審美感受的視覺環境空間,它建立在形式原理和形式要素之上,無論是室內的造型、色彩、光線和材質等要素,都必須符合美學原理的要求,以求感官和精神上的審美效果。個性特色是指塑造室內環境的性格境界,表現為空間的性格形態塑造,只有使空間透過室內形式反映出不同的個性特色或不同的格調,才能滿足和表現個體和群體的特殊精神品質和性格內涵,使人們在有限的空間里獲得無限的精神感受。追求人性化的生活環境是室內環境設計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
事實上,室內環境設計不能以孤立的單一功能或形式為惟一目標,它既不是單純的生活科學,也不是單純的生活藝術,而是二者統一,是以精神建設為體,以物質建設為用,共同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價值。
二、室內環境設計與美學
室內環境設計與美學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美學是一門科學的、富有邏輯性與指導意義的學科。中文的“美學”一詞在20世紀初來源于日本(中江肇民譯),是西文Aesthetics的翻譯。該詞的最早使用者是18世紀的鮑姆嘉通(Baumgarten),他把這個本來指感覺的希臘詞語轉用于指感性認識的學科。所以如果更準確地翻譯,“美學”一詞應該是“審美學”,指研究人們認識美、感知美的學科。室內環境設計中的藝術美學就是研究室內環境設計中的審美學,即人們如何通過設計的作用在室內環境中認知美、感受美,也就是設計師用“美”來填補人和空間環境中所有理性與感性元素之間的溝壑。當人在室內空間環境中感知到美時,設計才是成功的。
室內環境設計的成功本質上是室內環境物質建設和精神建設兩個層面的成功,然而,它們最終都要回歸于精神層面的認知和肯定。這樣就必須研究室內環境對人的作用,人在室內環境中認知美、感受美的一切狀況。人類本體論美學就是從如何塑造人的心靈著眼,來考察審美經驗和藝術現象(藝術品、藝術家、藝術史、藝術創作、藝術欣賞、藝術批評),把藝術與生活、政治的外在一般論斷,轉變并了解為內在的過程,這就把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反映和反作用的原理真正落實到審美心理的實處。它要求探索和回答審美過程中許多復雜的具體問題,這其中也包括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審美過程問題。
三、室內環境設計中的藝術性
室內環境在藝術審美層面上要求在于對室內意義的創造,它表現為室內環境在物質、精神兩方面對人所產生的影響,通過心理的雙向交流得以實現,即人對室內環境認知和環境對人的影響,而設計就是以特定的語言來促成這種表義的過程。所以,室內環境設計師在考慮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時,必須思考精神功能要求(藝術感染、心理感受、視覺反映)。
室內環境設計的藝術表現是指在組織和塑造空間時,其內涵形式有兩方面的屬性:一種是內在涵義,另一種是外顯方式。內在涵義是通過室內整體的環境氛圍、室內環境心理感知、室內意境呈現出美感;外顯方式是指運用形式美法則—適度、均衡、韻律、和諧,通過形式的外顯方式呈現出美感。
1.室內整體環境氛圍。室內整體環境氛圍是室內環境呈現給人們的總體印象。不同功能、性質的空間應該具有不同的性格內容,即具有一定的個性特點。不同個性特點的空間會讓人們產生不同的印象,如活潑、莊嚴、典雅等。在室內環境設計實踐中,空間類型復雜多變,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每一個細部,都可能形成一定的氛圍或是影響氛圍的傾向及空間的個性。設計實踐時,設計師應從空間的性質、用途、使用對象以及營銷策略等方面去思索定位,以創造出不同感受的環境氛圍。就像小型雅間需要親切、溫馨、典雅、輕松的氣氛;宴會廳需要熱烈、歡快的氣氛;大型會堂則是莊嚴、宏偉、端莊的氣氛。即使同是中餐廳,由于對象不同,其室內氛圍也各不一樣,如婚禮用的中餐廳,室內環境設計應具有喜慶、祥和、熱烈的氛圍;風味餐廳則應給人們樸實和親切感、富有生活氣息。
2.室內環境心理感知。室內環境設計不僅僅是滿足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室內生活環境,能使人在視覺上和心理上更具享受性。室內環境的心理感知和感受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指空間環境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就一般心理過程而言,人的感覺、知覺、認識、想象、思維、情感、記憶等心理過程是每個人面對特定空間環境時都會產生的心理反應,進而才會產生對室內環境的感知評價,如美感、新奇感、舒適感、恐懼感等。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對環境空間也必然各有其不同的心理反應和標準。研究個性心理,可以為有針對性的空間創意或設計目標提供科學依據。
設計師要學會研究人的認識特征和規律,研究人的情感意志,研究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運用各種理論和手段去沖擊和影響人的情感,使其升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如利用景物與背景的反差,反差越大,人的感知力就越強,室內環境處理上應是互相襯托、主次分明。賓館中庭的瀑布、噴泉、上下穿梭的觀光電梯、跳躍式的燈光都是因為新奇或動態的物體易被人感知,能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而產生藝術感染力的。視覺具有先決性,由于人的視覺范圍的漸進性,人們對環境的印象總是由一個個的小片段組成,只有先確定流線才能決定每一個“流線片段”上的畫面,由一個個畫面構成一組組引人注目的風景。
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應用聯想的手法來影響人的情感,以擴大人對環境的感受深度和豐富理解。如觸景生情的手法,就是利用人們對環境觸景生情的心理,喚起人們熟悉的潛意識心理感覺。
約翰·波特曼曾說:“如果我能把感官上的因素融會到設計中去,我將具備那種左右人們如何對環境產生反應的天賦能力,這樣,我們就能創造出一種為人們所直接感覺到的和諧環境?!睆闹形覀兛梢缘贸鲞@樣的結論:人對環境空間的感知是非常直接的,不需要經過太多的理性分析,因此,研究人們的心理感受對環境設計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人們對環境空間的感知能力是多層面、多角度的,包括空間尺度、比例、分隔、秩序、色彩、體量、光影等視覺元素,還包括聽覺、嗅覺、觸覺等其它元素。室內聲場、光環境的塑造、綠色植物的清新空氣、鮮花陳設品配置出的甜美溫馨氣息、不同界面材質觸感等都構成了室內環境心理感受的要素。對于這些要素,在室內設計中應綜合考慮和評價,注意相互間的統一與和諧,從而創造出空間環境的整體美感,提高室內空間的使用效益。
3.室內意境。室內環境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人是環境存在的主體,人不僅有生理需求,更有著心理需求。在室內環境中,心理需求的滿足,需要人與環境進行新的交流,從而讓人體驗到各種心理感受,如舒適、快樂、寧靜、宏大、端莊等。因此,室內環境設計就必須創造出空間中的意境。
室內意境是室內環境所直接體現的創意構思、意圖、主題,是室內環境中精神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一種蘊藏在感性形式之外的、能引起人無限深邃的思索和聯想,給人以某種啟示或收益的設計藝術美。
室內環境中的意境并非靜止的,而是流動的,它是在一個主題下的多種美感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是最能體現出意境流動感的設計。素有“壺中天地”之稱的中國園林藝術就是空間流動意境創造最為典型的代表,它通過門、窗的隔、對、借來突出景點,又通過水、廊的運用來連綴景點,使其串連成為一個整體。曲徑通廊、小橋流水不僅使景觀在移步易景的變換之中仍然保持了一氣呵成的流暢,更重要的是在展示的動態中,在四維的時空中,彰顯了中國園林無盡的魅力。如何使靜態的空間環境化靜為動,靜中有動,從而豐富空間的內涵,是室內環境設計必須追求的目標之一。
室內環境的總體意境最終是對文化的反映,也就是說,意境的本質是文化的體現。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社會意識所積淀下來的精華,從各個方面和層次來說,它都是設計創意靈感的重要源泉。因此,設計美的意境歸根到底是從文化中產生出來的。一般將文化劃分為三個層次:其一是文化情調。它是設計中最為感性直觀的要素,也是表層的要素。它表現為一種模糊的、印象化的文化趣味。其二是文化心理,它是指設計中彌漫在某個群體中的不系統、不定型、自發的文化意識,如民俗習慣、信仰和崇拜等。最后是文化精神,它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一切文化領域和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意義的精神文化成果。文化精神已經成為民族、社會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不斷發展的動力。故宮建筑的理性精神、日本建筑的道禪色彩都屬于文化精神層面的體現。
室內環境的意境是通過室內空間的布局、家具器物的樣式、材料質感的搭配以及界面造型的選擇等一系列環境設計來形成空間的整體美,營造出空間的意境美感,使人深深地感覺到設計內在的個性、情調、品位等內涵。它是設計師通過文化、科學、技術、生產各種系統要素整體化的聯系,心理學、人體工程學、人文科學的相互滲透,以及自然因素、人和社會因素的綜合,而體現出的一種社會過程。通過室內形態所表現出來的客觀實在的“景”,喚起人們的愉悅之“情”,這個情景交融的過程就是室內環境設計意境美的生成過程。
此外,室內環境設計中運用最多的形式美法則包括:適度美、均衡美、韻律美及和諧美。
綜上所述,室內環境設計中的藝術性關系到如何去塑造人的精神和靈魂,這是室內環境設計的宗旨,是新世紀、新時代對室內環境設計專業的要求和呼喚。只有提高室內環境設計中的藝術品質,才能為人們創造出更美、更優雅、更舒適的室內環境。
參考文獻:
①許亮、董萬里:《室內環境設計》,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②李澤厚:《美學三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關鍵詞:環境設計;計算機應用;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P3-4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不斷地發展進步,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依賴計算機。設計領域中計算機技術的引入更是深刻地改變了設計的面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不僅為不斷發展的設計行業提供了新的工具,更因為這種新工具所展現出的強大的功能改變著設計從思維到方法、從過程到結果的各個層面。
作為一種工具,環境設計相關行業的設計人員對軟件的駕輕就熟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優化了設計成果,電子化的設計文件也給設計資料的積累和管理帶來便利,經濟效益顯著。行業對具有較高計算機應用能力的人才的渴求在一段時間內使得軟件應用培訓機構火熱,大有軟件操作熟練就等能從業的勢頭。
作為高校的設計教育而言,雖然軟件方面的課程僅僅是其教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對于環境設計專業而言,計算機基礎課中,限于教師學科背景、行業實踐經驗等客觀條件的限制,的確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設置及教學上存在不足。專業教師應該注意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為環境設計專業學生開設與專業緊密結合的計算機基礎課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對其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進而不斷提高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
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具有扎實環境技術設計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專門人才,學生的就業范圍包括建筑、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領域,就業單位對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技能具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在專業教學中,專業教師大都會把學科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在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
1 環境設計專業中計算機基礎課程設置的重要性
現階段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除了設計類專業軟件之外還應包括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多媒體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與應用等。這類通識性質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設置對培養具有較好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準設計師來說,其必要性表現在:
1.1 是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要
現階段,信息技術在環境設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環境藝術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設計,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所以人們對環境藝術的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計算機的使用可以幫助設計者以更加高效的速度設計出人們滿意的作品。比如,對于室內外環境、建筑設計等專業設計人員來說,平面圖紙是基本的設計思想的交流語言,但對于非專業的客戶來說,卻是難以理解的,借助三維設計軟件虛擬出的三維效果卻直觀、生動的多;任何一個設計方案的最終確定都是各方要求的相互妥協和調解,設計過程中反復的修改是難免的,電子化的設計文件易于修改,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障了圖紙的標準化。在各大高校的各類設計專業普遍都很重視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是設計教育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必然要求,提高設計者的環境設計效率,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設計,提高設計作品的質量,滿足人們的高層次的設計需求。
1.2 有利于培養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藝術設計思維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邏輯性思維能力,通過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理解計算機的基本運行,學會如何應對計算機應用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簡單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必須具備靈活的設計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計算機的教學目標與環境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存在一定的契合之處,顯示了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1.3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設計的實際運用能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重視專業設計軟件課程設置的同時卻反而容易忽略辦公自動化、文獻及信息檢索、數據管理及分析軟件等大學生通識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踐證明,這些普及的軟件應用有時可也能會成為設計類學生的短板。例如,現在的設計不是建立在設計師的個人靈感乍現上,而是建立在對設計環境和條件及目的的客觀分析上,設計師需要有收集、鑒別、分析各類信息的能力,像文獻及信息檢索課程就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水平,拓展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而編制預算、規范書寫設計文件更是不可回避的基本工作技能。在教學中如果面向崗位要求,將專業理論學習和計算機操作技能為代表的實踐技能相結合,最終能夠向社會提供高素質的環境設計應用型人才。
2 環境設計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
2.1 環境設計專業對學生計算機能力的要求
對于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學生必須掌握基本的設計文件的編制和管理,熟練運用計算機的常用辦公軟件。第二,能夠熟練使用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MAX等專業設計軟件,使學生較好地具備利用計算機繪制圖形、處理圖像、甚至制作影音視頻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意設計能力和設計表達和表現能力。在計算機課程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其對軟件學習的正確認識,幫助其在熟練相關軟件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第三,通過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互聯網連接了世界各地,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從世界各地汲取自己需要的資源,為自己所用。環境設計人員在設計作品時也需要搜集大量的相關資料,為此,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使其可以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資源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正確查找和整理信息數據。
2.2 部分學生計算機學習積極性不高
雖然近年來計算機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學生計算機基礎有限。無論是先前歸屬于文學類下的藝術設計專業,還是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專業目錄中現屬于一級學科設計學下屬的環境設計專業,學生都是藝術類考生,文科生也較多,抽象思維能力不高,學生在計算機課程學習中經常會遇到難以理解的專業名詞,面臨不熟悉的思維方式,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學生的畏難情緒,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
2.3 學生的學習特質不同
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美術教育經歷,使其學習習慣、課程基礎都與普通文科生有差異。藝術類學生思維更加活躍,非藝術專業背景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師在教學中通常無法理解這種學科差異,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能充分掉動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
3 環境設計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改革與實踐探索
3.1 改進計算機課堂的教學方法
首先,環境設計專業的計算機教師在授課之前一定要根據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備課,注重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下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相關知識。比如,教師提高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質量,結合使用視頻、音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并且讓他們認識到計算機所具有的強大功能,以及對他們專業學習的重要作用,使計算機教學更加生動,進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學習興趣。
其次,計算機教師要轉變自己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擺脫傳統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計算機學科的特性采用探究性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理解和把握計算機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此外,計算機教師還要充分認識到計算機發展的快速性,結合計算機的升級速度,向學生講授最新的知識信息,而不是照搬課本理論知識,讓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可以在社會上更好的被實踐應用。
最后,計算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協調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教學,通過兩者的有效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加之,計算機理論課的教學大都晦澀難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容易受損,結合實踐教學,例如結合設計實例,進行項目化的課題設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但是,對于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教學應該做到平衡有度,不能忽視任何一方面的教學。在最后的學生學習考核中,教師也應該轉變傳統的單一式的考核評價方式,不應只把最后的結果作為唯一考評點,而忽視了每個學生在解決設計問題中對計算機輔助設計工具的靈活應用和創造性應用的過程。設計類學生學習中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都會有所不同,設計專業更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性思維,采用多種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單單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而是真正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知識。
3.2 計算機教學與環境設計專業知識相結合
在環境設計專業中計算機教學講解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計算機專業詞語,深入淺出。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教學要緊扣專業知識,幫助學生熟練運用計算機知識解決專業學習中的具體問題,充分發揮計算機對學生專業服務的功能,不斷提高學生計算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避免為講軟件而講軟件,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計算機知識相互促進。計算機知識是學生未來工作中必要地設計工具,計算機使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對提高他們的專業設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在計算機知識的學習中,以案例教學法,將計算機操作與專業設計實踐相結合,在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對工具的掌握能力。
4 結束語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設置是現階段高校各個專業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不斷向社會各界輸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改革實踐對提高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學不僅可以為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提供必要的設計工具,提高藝術設計作品的創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在設計作品時獲得更多的靈感,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辛藝峰.改革中的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系列課程建設及其實踐探索[J].室內設計,2009(01).
[2]李平.計算機輔助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09(02).
[3]孟祥娟,王俊峰,蒲紅偉.談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0(10).
[4]明德廷,李娟.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新模式的探討[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5]胡佳瑩,宋聰.環境藝術設計思維的表達――淺談手繪效果圖與計算機繪制效果圖[J].藝術教育,2008(1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環境設計專業已經成為各大高校熱門專業之一?;诖吮疚氖紫汝U述了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特點及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意義,然后從課程體系建設、重視創意和實踐教學、建設實訓實習基地這三個方面探討了創新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措施。
關鍵詞:
環境設計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
前言
最近幾年來,人們逐漸將提升環境品質、改善環境條件視為生活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環境設計主要是分為建筑外觀和室內外環境設計,而針對于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也是傾向于此。在科技不斷進步和時代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環境設計作為一個交叉性學科牽扯到的內容越發廣泛,為了培育出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進行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是必然趨勢。
一、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特點及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意義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
針對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專業對口的工作有:第一種是從事設計工作即設計師,該工作不但需要專業技能和知識過硬,還需要藝術文化修養豐厚、交流溝通能力強、全方位了解設計材料、施工要求的條件。第二種是表現型繪圖師,這需要對3D、CAD等兩種以上的計算機輔助軟件精通、藝術功底硬、設計修養好、能精準的表達設計師的理念、第三種工作是施工管理者。需要精通各種設計材料和施工技術、溝通能力和管理能力較強。因此培養應用型人才時必須要結合三個方向進行創新和改善。
(二)創新應用型人才的意義
據有關調查得知,國內建筑裝飾領域2013年完工總產值達到1.5萬多億,并且以較快的速度增長。隨著市場需求量迅猛增長,相關教育專業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然而教育專業培育人才是為社會發展需求所服務,因此必須培養創新性應用人才。近年來環境設計專業雖然有了一定的進步,不過仍舊不能滿足建筑裝飾行業的需求,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有助于革新環境設計專業課的實施,設置的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相契合度較高,實踐教學課程更加完善,能夠更適當、精準的確定課程設置、專業培育、教學實踐方向;有助于培育出專業應用型人才,在革新教學方法、內容、措施和人才培養體系的前提下,有助于將專業知識過硬、實踐能力強、應用水平高的綜合型人才培育出來,使培養人才機制滿足社會的需要,與時展同步;有助于將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育所出現的問題解決掉。
二、創新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措施
(一)課程體系建設
在行業發展、從事崗位、社會需求、能力分析的前提下,以培養目標劃分可以分成六個模塊:①對學生素質培養其根本作用的公共課向外語、思想政治、體育、計算機等課程要落實到位。②扶持環境設計專業知識的核心課程,這主要包含:工程繪圖、造型與建筑、環境設計原理、材料構成與工藝、人體工程學、居住空間設計等八門課程,這八門課是本專業的核心,它們的生成力較強,能夠與課程體系內的其余課程有機聯合。③將整個專業設計的架構體系創建出來,其中包含設計色彩與素描、中西建筑藝術欣賞、公共景觀小品、環境手繪表現、室內空間設計、工程和預算、渲染和三維立體建模、景觀設計等課目,將這些課程有機組合為學生勾勒出整體知識結構體系。④將與本專業有關的擴展課目整合起來,即有機整合版式設計、壁畫裝飾、攝影基礎等課目,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培育學生設計綜合力。⑤將環境設計專業與本院校的其他專業相結合,將院系、專業界限打破,整合校內的優勢資源提供給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生學習到交叉學科知識的同時,使學生能夠自由選取自己有興趣的選修課程。例如《中國傳統文化專題》、《中國古代藝術品鑒賞》、《文化與傳播》等科目都是學生可以自由選擇。⑥為了使學生應用實踐能力提高,構建大實踐教育體系,如校內工作室、認識與專業實習、畢業實習與設計、集中和競賽式教學、設計課程實踐部分教學、專題與考察設計等都囊括在大實踐教學體系內。
(二)重視創意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將“強實踐、重創意”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核心方案,在寫生實訓、觀看展覽、考察設計等環節中,將學生的眼界開闊、使視覺感知力提升,再與思維創新實訓相結合,培養學生用新理念和視角來觀察事物的能力,同時將其在創新和實踐中應用。利用雙指導老師聯合授課、學校與企業聯合培訓、嵌入式項目教學、節假日小學期實訓等模式來達到創新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①建設了校外實訓中心,使學生真正融入到職業環境中,并加入到團體項目中去,以師帶徒的方法,從基礎抓起,使學生明確職業環境和職業所需。②聘請業內專家與校內老師展開聯合授課,重視將理論付諸于實踐。③在教學中納入實際項目,將項目作為教學效率提升的利器,真正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團隊協作和交流能力。④定期展開專業競賽為學生專業化技能提升注入動力。使學生樹立榮譽意識和競爭意識,并且在比賽中證實自己的專業能力。
(三)建設實訓實驗基地
環境設計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因此應不斷的開展實訓進行實踐性教學,應以教學規劃為依據進行實訓。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應當充足、穩定,并給予嚴格管理:學生進行實踐性教學的基礎是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以某傳媒院校為例,環境專業設計的基地共26個,其中有五個在校內構建的,二十一個在校外,這些實訓基地運用狀況良好,為取得良好的實訓成果提供了保障。每年大一新生入學后都會在實訓基地進行實訓教學,少量老生還可以運用寒假暑假的時間在實習基地進行實訓實習活動。特別是即將畢業的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被實習基地某企業錄用的可能性較大。這樣不但能夠與實習基地展開良好的合作,同時有利于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另外實訓基地充足能夠為本專業的各類實訓活動開展奠定基礎。為了確保校外實訓的成效良好,該專業的各種實訓活動都配備了相應校內外實訓輔導老師。校內實訓輔導老師與校外實訓基地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溝通,依據專業教學規劃與校外實習基地人員一塊制定實訓計劃,確保學生有計劃、有條理的在校外實訓基地展開實習。同時相關輔導老師對整個實訓過程進行管理,為達到良好的實訓效果奠定基礎。因材施教,注重職業氛圍的營造。以教學計劃為依據,以培育“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為中心,將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系統的分為認識、見習、專業、畢業這四個實習時期。每個時期都應當按著人才的特點進行授課,使職業氣氛營造出來。大一放暑假之后展開認識實習,主要是在有關實習單位展開設計認識學習。大二暑假進行見習實習和專業實習,而大三暑假主要進行專業實習。例如某傳媒學校的環境設計專業的專業實習主要是與有關企業聯系,與專業對口的相關施工工地、設計部門等展開專業實習。讓他們投入到實踐活動中去,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所學知識,進而使其專業水平得到提升,思維得到開闊。
三、結語
總之,創新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體系,是當今社會的需要,也是新課改的要求。只有相關教育人員真正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思維和方法,在設置與時俱進的課程體系的基礎上,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團隊溝通能力、思維擴散力,才能為我國源源不斷的輸出高素質、綜合性強的應用型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張晨 單位:長春建筑學院
參考文獻
[1]王云琦,陸燕燕.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為例[J].傳媒與教育,2015(01):149-151.
關鍵詞:綠色技術;綠色環境;設計;應用
綠色技術是指能減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態的技術體系。綠色技術遵循3R的理念,即:Reduce(減少)、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它是構成綠色技術范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綠色技術、綠色設計的概念已深入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綠色技術在環境設計的很多方面已經取得了關鍵性的進步。綠色環境設計必須依賴綠色技術而生成,綠色技術策略應該切實實施相關的理念和技術,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環境保護的理念加上改造生態的知識與能力,以及相關的物質技術手段才形成完整的綠色技術效用。
1 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1.1 節約資源與環境保護
與建筑業有關的環境污染對眼下的環境問題要負約50%的責任,其中有相當的比例是因為室內外裝飾中材料的生產、施工與維護造成的。現有的環境設計行業的裝修周期一般為10年,重新裝修時,以前的裝修一般都要拆除,包括各類地板、瓷磚、墻紙、板材等等,這些廢舊材料往往沒有任何利用,直接丟棄,產生大量的垃圾,對環境也造成污染和破壞。因此在環境設計中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顯得尤為重要了。
現如今“綠色設計”、“綠色消費”等概念成為時代進步的追求。環境設計不能落后于時展的要求,而是應當大力提倡綠色設計與綠色環境消費,并在設計實踐中努力實現綠色設計理念,同時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綠色環境消費觀。綠色環境設計必須以系統論為指導思想,以創造人類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生存環境為設計追求,反對以犧牲社會資源來追求環境藝術設計的所謂“純藝術化”。
1.2 環境設計師的社會責任體現
設計師的任務就是解決設計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設計來引導社會往正確的方向前進。設計師通過設計實踐,會對社會的自然觀和審美標準產生影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實現。另一方面,綠色設計本身就來源于設計師對現代技術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體現了設計師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回歸。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社會也是存在于自然中的社會。阿爾多?列奧波德在《大地倫理學》中指出:地球是有機的整體,人類是生物聯合體中的平等成員,人類在自然中的作用不在于征服和統治,而在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去促進人和自然的和睦相處,共同進化。在綠色環境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們應把環境保護觀念放在優先的位置,處理好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關系。
1.3 綠色環境設計的內涵及社會價值
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師約翰?西蒙茲指出,環境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諧相處。環境設計專業的研究內容是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非生物、生物之間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最終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其次,環境價值的體現就是一種環境設計價值的社會體現。綠色環境設計貫穿著設計對象的全過程,將方案的前期概念、方案確定、施工、建成后的使用直到停止使用后的回收過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裝修和裝飾,這種包括了設計層和評價層的反復過程,它涉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內含有設計的社會價值。
2 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的有效應用
2.1 設計師具有主體概念的積極作用
設計師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設計出具有自然感的空間,往往是通過改造建筑使得內外空間相互融合,使得更多的空氣、陽光和水分可以與內部空間保持暢通的同時,也使得外界的景色展現在我們的視野之內。很多的住宅和餐飲建筑都在追求一種自然風,希望以一種自然復古,順應自然的氛圍來贏得客戶的青睞,這事實上給大眾灌輸了綠色生活的理念。在內部環境設計方面,廣泛使用的室內造園方法,也就是在室內多擺設綠化植物,使得室內的綠色感增強。關于室內設計的顏色搭配和材料選擇,設計師盡可能地讓使用者感受自然的趣味,體會自然的味道,設計師關注的就是顏色與材料的組合,從而使綠色技術和綠色環境設計理念完美結合。
2.2 提高環境的健康性與和諧性
在綠色設計理念的實踐過程當中,一是注重與自然環境的藝術性融合,降低污染;二是注重處理人工因素之間的關系,使環境采光、溫度、空氣等系統可以高效運作。從內部環境空間來說,降低甲醛等空氣污染,設計師在環境設計的階段,就會對施工材料進行全方位的考慮、篩選。另外,還會考慮到環境中的放射污染,氡是現代室內環境的主要放射污染物,主要來自于石材。所以,在環境設計的過程當中,常常在人們不常接觸的區域范圍內設置石材元素,并盡可能的使用天然無放射石材。除此之外,設計師還對采光、空氣以及溫度等空間系統的設計元素進行仔細的考究,使室內能夠盡可能地接受自然光照射,使空氣的流通能夠自然、順暢,并使溫度可以始終保持在一個令人舒適的區間內。這樣可減少能源消耗,并與自然環境能夠融為一體,使人工因素與自然生態環境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
2.3 盡可能利用綠色材料
當前,有許多的材料都以“綠色”為賣點,這為綠色設計理念的實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綠色材料的主要優點在于可以節省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并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綠色材料在功能上也更為杰出,并能夠在回收處理的問題上體現出傳統材料無法達到的環保屬性,最大限度滿足了綠色設計理念的核心需求。通過對綠色材料的應用,有關人的健康的很多問題能得到解決,也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因此在設計中會盡可能的選用綠色材料,這是綠色環境設計實踐應用的一個有效途徑。
2.4 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
綠色環境設計活動已經在考慮能源的利用率:盡可能以最低的能源消耗,滿足人對環境的功能需求。要降低能源消耗,主要可以從溫度控制、光線采集、水資源利用以及隔音等方面來實現。例如,門窗對室內溫度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作用,所以在設計中會考慮到門窗的材質和空間位置因素,盡可能使環境空間在不消耗能源的情況下,保持最適宜的溫度。再如,現在的環境設計師們都很注重節約水資源的設計,常常采用廢水回收處理以及雨水收集,用以澆灌綠色植物等等。
3 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應用的發展方向
3.1 綠色技術要始終圍繞環保與健康的環境概念
綠色材料的應用是綠色技術的基礎,綠色材料有兩層含義,其一是無毒無害無污染;其二是“低碳”,要盡量用大自然中的原始材料,減少地球的排污和排熱,盡量使用可降解材料,比如可再生的藤竹木、可分解的玻璃、可循環使用的鋼材等等。綠色技術應當在人的需求滿足和自然環境保護的平衡思維下,以保護環境、友好自然的方式給人們(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的生活帶來健康、方便、舒適的綠色空間環境。
3.2 智力資源應成為綠色環境設計發展的重要資源
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認識到智力的重要性,它是一切資源中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智力資本的發展不僅推動物力資本的不斷創新,而且使勞動者本身的素質提高,使社會財富增加。設計是具有創新性的智力資源,環境設計尤其如此,一個好的綠色環境設計可以節約資源、節省空間,帶給人們健康的生活。故在設計專業教育中,給未來的設計師灌輸綠色環境設計概念也將是長期的重要任務和更重要的發展資源。
3.3 綠色技術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應符合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
知識經濟崇尚知識、腦力,重復勞動不再占據主要地位,知識經濟為環境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機遇與土壤。綠色環境設計通過提高產品的科技、藝術含量,提高產品的審美附加值,從而往往能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順應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是綠色環境設計發展的必由之路。設計師應自覺、主動把握經濟社會的特點,在設計思想、設計觀念、設計方法、設計手段等方面做出回應和體現,順應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
3.4 綠色技術必須與先進的信息技術相結合
綠色技術的發展不是孤立、片面的,它必須不斷吸取其他學科的最新成果,從而更好地實現為社會服務的宗旨。在當今,環境設計中智能化設計體系廣泛運用,如智能化的節能減排系統在環境設計中正逐漸被大量運用,如何讓環境設計空間更符合當代及未來人群的需要,綠色技術與先進的信息技術的結合是密不可分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設計也會隨之進入智能化綠色設計的新階段。
4 結語
綠色環境設計是今后設計界的主流設計方向,而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就顯得尤其重要。綠色環境設計充分體現了低碳、節能、減排的生態設計觀,同時,綠色思維、綠色理念、綠色生活方式對綠環境藝術設計也至關重要。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帶給人類文明長遠的利益。注重綠色技術、注重綠色環境設計,為營造“綠色、和諧、低碳”的環境空間而努力必將是環境設計從業者的責任和設計事務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大衛?伯格曼(美).可持續設計要點指南[M].徐馨蓮,陳然,譯.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 黎德化.生態設計學[M].徐馨蓮,陳然,譯.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 Jean Carroon .可持續設計要點指南[M].陳彥玉,等,譯.
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陳華鋼(1968―),男,廣東廣州人,碩士,教授,廣東白云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綠色建筑環境設計研究。
關鍵詞:城市居住區;景觀環境設計;地域文化;場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8-0058-01
房地產競爭愈演愈烈,國內居民區日益劇增,各種風格、形式的住宅小區存在在我們的周圍。居民對居住小區的景觀環境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現代景觀環境設計在我國發展傳播時間較短,很多方面不夠完善。這就要求了設計師要對于居住小區環境設計的賦予場所精神,景觀與建筑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給居民舒適自然的生活共享環境。在這一形勢下,居住區中的景觀環境設計已經慢慢成為居民選擇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城市居住區更新改造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城市居住區景觀環境設計原則
(一)以人為本,尊重自然
19世紀80年代,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是人類對發展的深化認識的重要標志。他要求人類應做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系。即來,也要求我們在設計中,要以尊重自然為基本原則。居住環境設計過程中尊重自然環境因素,充分考慮人與自然交流的需求,將人類生存居住的建筑空間同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
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應該與自然成為朋友伙伴,因而我們希望我們的設計與我們生活的自然世界相協調融洽,堅持設計結合自然,尊重自然這一原則。同時,設計要以人為中心,尊重人,關懷人和服務于人。符合人性化設計,把握好尺度,體現我們以人為本的思想,多方面考慮地域周圍因素,更好地體現設計為人類服務。
(二)地域文化,人文精神
景觀環境反映了人們精神和心靈方面的需求。文化,存在我們生活每個方面,并支配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居住區在要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物質功能條件下,也要滿足人們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要求。文化影響著人們的精神思想,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地域文化,滿足居民的人文內內涵和思想。
在城市居住區景觀環境設計中,時刻注意營造文化氛圍,而精神和心靈對于個人來講卻不是孤立自在和絕對自由的,它必然要從屬于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并深深地打上社會的烙印。所以,在進行城市住區景觀環境設計時,應時刻注意文化氛圍的營造,如城市居住區中景觀環境以瀑布、跌水、噴泉、水池組合水景,配有花木、雕塑、游廊及鋪裝廣場等襯托,結合成生動而有深刻寓意的景觀,充分表現了源遠流長的人類文化。
(三)因地制宜
現代居住區的選址往往會建造在很多不同地形、地貌、山水環境等不同的位置上,這就要求針對不同區域的居住區考慮其具體因素,生態設計上和營造手法上因地而異,展現其特色。景觀環境設計中的因地制宜主要就是指強調適宜性和經濟性兩個方面內容。換言之,一個優秀的景觀設計方案應該是最適合這個場所環境的,與原有環境共生,基于當地地理生態附有其地域文化,營造有本土特色的景觀環境設計。
(四)居住區景觀環境的綜合營造
現代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不是簡單機械的功能拼湊及綠化點綴鋪裝。它是一個整體環境空間的營造,居住區的環境景觀首先進行設計定位,內部要素由人、建筑、綠化、水體、道路、庭院、小品等實體要素和當地環境的歷史、文脈、特色精神等文化要素構成。其中“文化”要素是至關重要的,沒有“文化”的要素,其它要素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居住區環境景觀的綜合營造是一個滿足人的各種需求,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綜合營造。
二、結語
設計的首要任務是解讀場地,景觀環境設計中了解閱讀當地文化,深層內涵把設計融入到具體的環境,傳達設計精神是最重要的。拋除之前簡單機械的空間功能劃分,而是更多的考慮到人們對景觀環境的情感精神,因此我們必須將現代景觀設計與當地文化和傳統園林造景手法及審美情趣相結合,到達我們景觀環境設計的最終目的,使大家接近自然,樂在其中,享受詩意的生活。
在建筑和景觀環境構成居民區的過程中,景觀環境如何更好的不僅僅可以延伸住宅內部的空間,而且可以讓景觀和建筑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你中有他,他中有我”。同時,不是單單為了強調功能性,機械地對居民區空間進行規劃、劃分,而是在功能的基礎上,附加上設計師傳達給居民的情感,賦予人文精神內涵。在城市居民區中,可以找到屬于自己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空間環境,對環境空間的精神寄托。
參考文獻:
[1]俞孔堅.尋常景觀的詩意[J].中國園林,2004(12).
[2]張挺.淺析居住小區景觀的設計營造[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