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1 15:43: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文化與素質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素質教育;校園建設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對提高人文素質有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洗禮和沉淀,涵蓋了豐富的知識,其中人文知識在當今社會被賦予重要作用,對整個時代的進步有著引導作用。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每一代中華兒女都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見證了人文知識逐漸豐富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人文知識的載體,是中華兒女吸取知識的重要地方,中國傳統文化對提高人文素質起著重要作用。
(二)對掌握人文方法具有指導意義
人文方法貫穿于整個人文素質教育過程,是人文素質中所包含的具有實踐作用的重要方法。學以致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積極倡導的重要思想,指的是把學過的知識和理論運用到實際,而且在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學以致用也同樣重要。中國傳統文化向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人文方法,這些方法都是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篩選積累下來的,對提升人文素質和道德素質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對規范人文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一個人人文素質的高低,主要通過人文行為來體現。要想提高人文素質,就要嚴格規范人文行為,只空談理論知識,卻沒有付諸行動,這樣會嚴重影響社會風氣,偏離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進而影響整個民族大進步和文化的傳承[2]。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標準和行事準則,先人的思想和行動能夠為人們提供行為準則,這些都成為規范人們人文行為的主要依據。
二、運用中國傳統文化提高人文素質的方法
(一)加強校園建設
校園生活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校園環境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影響不可忽視。因此學??梢詫⒅袊鴤鹘y文化教育融入教學日常,與各個學科相結合,如詩歌、書籍等相關傳統文化要與語文學科相結合;地動儀、“四大發明”等要與科學學科相結合等,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以“傳統文化進校園”為主題的活動、舉辦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各個階段的學生,應該采用不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偉大精神。對于青少年來說,學校應該將傳統文化與書本相結合,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使學生主動探究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的知識和精神;對于大學生來說,學校應該多開展傳統文化相關主題活動,創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使校園文化建設推動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
(二)相關部門積極引導
走出校園,也存在著許多人文素質低下的現象。因此政府應該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發揮向導作用,積極推動人文素質教育;多組織開展一些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引導全民參與其中,使其親身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加強人們的傳統文化意識,使其滲透人們的思想,規范人們的行為[3];媒體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積極宣傳傳統文化,可以通過開展傳統文化網絡知識競賽,使人們更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部門可以制作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宣傳片,定期向人們宣傳中國傳統文化,要特別突出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使人們每時每刻都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提高人的整體素養。
關鍵詞:高職教育;傳統文化;活力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13)03-0154-03
高等教育肩負著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傳承優秀文化,推進社會文明,是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特殊使命。
一、高職教育和傳統文化的關系
教育與傳統文化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傳統文化常常是依托于教育平臺得以傳承,教育常常也是傳統文化的基因。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深刻,是我們中華民族發展的根本,也是一種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段幕c教育》是錢穆先生關于中國文化與教育諸問題的專論和演講詞匯集而成。先生以其對中國文化精深閎大之體悟,對中國精神健旺蓬勃之感觸,揭中西傳統與路線之差異,指明中國文化現代轉向之途徑,并以教育實施之弊端及其改革為特別關心所在,尋求民族健康發育之正途,讓人看到了傳統文化的教化功能。時下,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文化改革發展的決定,以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為目標,更讓人從傳統文化中看到了教化育人功能的時代精神和現實意義。
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面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文化內涵的修養,道德素質的修養。這其中最特別的是儒家文化以其積極入世的態度、兼收并蓄的開放精神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文關懷,儒家人文思想的要旨是教人如何做人。儒家主張誠信不僅是立人之本,而且是立國之本,是治國的重要政治原則。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又是信用經濟,要求人們學會市場經營,學會抓住機遇,更需要學會講究道德、恪守誠信、公平競爭,用儒家“民無信不立”的誠信觀教育學生,有助于其樹立誠信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1](P11)
新世紀的大學生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起關鍵性作用的傳承者、發展者和創新者,高職院校在對他們進行素質教育時,必須注重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確立愛國主義思想,培養民族正氣和氣節,做人處事以誠信為本。
二、傳統文化在高職教育中存
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筆者主要通過對我校高職學生隨機調查和訪問發現,當前高職院校重實操技能、輕人文素質的現象比較普遍,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令人堪憂,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已刻不容緩。首先是認知貧乏。調查發現,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多,基本停留在高中階段語文課的所學內容。其次是熱情不高。高職學生購書欲望本來不強,而其意向重點又集中在科普讀物、考試輔導書籍、雜志期刊等方面,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高或基本沒有興趣。再就是道德缺失。高職學生的傳統道德缺失主要表現在:責任感缺失:過分看重個人利益,在維護單位聲譽、承擔分外工作方面的責任感明顯不足等現象。
(一) 原因之一:教育導向影響
基于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緵]有擺脫重專業、輕素質,重技能、輕人文的做法,過分重視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在突出工學結合、加大頂崗實習的情況下,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相對減少,課程設置更加緊張,傳統文化課程開設少、效果差。再加之傳統文化教育類課程的考試方式大多采用寫體會、寫心得等形式,學生大多無情無感,無病,拷貝抄襲現象大量存在,失去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同時,教育導向造素養較高的師資隊伍缺乏,高學歷、高技能的教師較多,高素質、高文化的教師相對不足,影響了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課程設置不盡完善,過分看重技能培養,忽視文理融合;用人單位對計算機、英語等技能證書認可度較高,處于就業考慮,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之外,還把課余時間用在了計算機、英語學習上,無暇學習傳統文化知識。[2]
(二)原因之二:社會環境影響
“五四”以來,如何正確認識和充分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爭論不一的一個重要社會命題?!啊逼陂g,對傳統文化基本持全盤否定的觀點,導致了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繼承傳揚的斷層,致使一代人對傳統文化認識不清、理解不明,一味排斥和否定,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失去了其社會基礎。特別是在極“左”思想控制下,大批文獻著作遭到破壞和遺失,一批傳統文化學者遭到了排擠和冷落。一代人的空白造成對下一代的教育放棄。[3]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建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增,造成對純粹傳統文化知識的忽視和淡漠。在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歷史遺留和思想慣性的影響依然存在。
(三) 原因之三:多元文化影響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和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影響著高職學生的生活方式、行為規則和價值取向。學習功利化更強,認為學習只是為了生存、就業,只看重眼下,不著眼長遠,過分注重技能,忽視素質培養;課余娛樂性更新,沉溺于網絡、戀愛、影視廳,沒有時間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崇洋心理更多,高職學生中洋風洋氣十分盛行,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他們過得津津有味,而傳統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他們卻感覺沒有意思,比薩、漢堡、壽司,他們吃得有滋有味,對傳統的菜品,他們卻沒有胃口。多元文化的沖擊,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不利影響。
(四)原因之四:信息高速影響
信息時代帶來了網絡,認為什么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不用讀書,產生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也帶來了困惑,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各種電視片、專題片、科教節目相繼推出傳統文化教育節目,很多高職學生只想通過這些節目了解傳統文化大意,而不愿深讀原著,認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像理工科的具體公式、精確測量那樣直觀具體,也不像小說、話劇等文藝作品那樣易讀活潑,大多興趣一時、不能持久,只知皮毛、不領深意,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敬而生畏、望而卻步”。
三、用傳統文化激發高職教育活力的途徑
高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重心是吸引性,要注重能夠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循序漸進,易懂易學;增強靈活性,根據學生需要和學習目標,進行時間、內容等方面的調整,滿足學生需求;增強有效性,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有所長,禁得起檢驗和評價。[4](P9)
(一)從認識上下功夫
從高職院校領導層面來說,需要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以及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研究方法途徑,出臺制度文件,加強組織領導。對教師來說,需要積極應對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現狀,努力提高自身傳統文化素養,增強課堂教學滲透,開設通識課或文化講座,提高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動意識。對學生來說,需要喚醒道德成長的內在自覺性,提高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
(二)從觀念上下功夫
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有其兩面性。由于受特定歷史條件的影響,傳統文化中存在家長專制、君權神授、等級觀念、唯古是法等與現代社會思想觀念背離和不符的因素。因此,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中,要堅持辯證的文化觀,采取批判繼承的精神,更好地汲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摒棄無用的、消極的成分,警惕和避免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三)從素質上下功夫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既包括愛國情感、民族精神、倫理觀念、包容意識、責任態度、道德標準,還包含仁愛、誠信、感恩、敬業、中和、共處等傳統美德。[5]豐富的民族文化結晶,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生動教材,它在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識,仁愛、誠信的民族品質,“中和”為美、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態度,“正己”、“修身”的道德標準,在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健全人格、砥礪品格方面,都有著積極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立足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四)從創新上下功夫
要建設一支傳統文化功底深厚的教師隊伍。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雙重重任,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力軍。要開設一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識課。優化課程設置是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6](P6)可以分年級、分階段開設一些傳統文化概論、哲學精神、名篇名著導讀、歷史精神、風土人情、民族風貌、民間習俗、詩詞鑒賞等方面的通識課。與此同時,將中國傳統文化通識課與思政課、計算機文化基礎、大學英語等必修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做到課內和課外兩個課堂的有機結合。課堂教學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因此,要充分重視課堂教學的作用,努力做到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教師講授傳統文化與學生課外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學習傳統文化與學習專業技能的有機結合。要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的靈魂,對大學生陶冶情操、塑造品格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高職院校要圍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著眼職業化人才培養,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精神品質和道德意識,努力營造富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進一步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學生“軟實力”。要依托傳統節日這個載體。重視傳統文化節日的教育意義,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重要傳統節日以及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紀念日[7](P9),通過主題班會、黨團日活動、傳統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動。
高職院校發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層面的發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的發展,有特色、有活力的發展。季羨林先生曾說:構建和諧社會最要緊的一條是什么,是人內心的和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構建和諧的內心世界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高職院校的發展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文化立?!保攀亲罡呔辰绾妥非?。
[參考文獻][1]劉守華.文化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梁淮平.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淺談[J].江蘇高教,2008,(3).
[3]羅繼全,朱鷹屏.論傳統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咸寧學院學報,2008,(2).
[4]張立文.傳統學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5]李宗霖,司見南,岳冬青.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素質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關鍵詞】職業院校;傳統文化;德育教育;有機融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當代職業教育發展已完成價值超越,教育的核心已從注重職業能力轉向職業素養。二者在教育的意義上都是以德行教育為核心的人文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業院校德育教育有機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解析
2014年3月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一是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二是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三是開展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是文件的重要精神。
具體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一是提倡強健體魄,中國傳統體育有著悠久的歷史,既能夠強身健體,又能磨練意志。二是蘊含倫理規范,團結互助,尊老愛幼,嚴于律已,寬以待人等。三是蘊含完善的人格修養思想,中華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對自身人格的修煉,即修身為本、道德至善。四是充滿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五是蘊含銳意進取的民族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二、職業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當前職業院校德育教育的問題,主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大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職業院校在校學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不良習慣多。學生大多數以“自我”為中心,集體觀念淡薄,貪圖安逸享樂,虛榮心極強,由此造成抽煙、酗酒、曠課、打架斗毆等問題。二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學生普遍有得過且過心理,依賴心理嚴重,動手能力差,生活狀態一塌糊涂。三是普遍存在心理障礙。學生自幼養成倔強、孤僻的性格,存在自卑、愛走極端等心理障礙,由此給學生管理、同學交往等帶來不利因素。
第二個方面是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問題。一是急功近利,眼高手低。一切以眼前利益為關注點,缺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心態浮躁,滿腹怨言,無法正確看待企業、社會、家庭出現的問題,對企業忠誠度差,頻頻跳槽。二是紀律性差。學生散漫慣了,對企業的嚴格管理不是正確面對調整自己,而是消極應對,要么自行離職,要么被企業開除,要么懶散混日子,無法適應企業的嚴格管理。三是職業道德、社會公德較差。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團隊意識,難以在企業長久發展。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業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
首先,緊抓理念的融合。二者之所以能夠起到的教育作用,其實質乃是抓住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古語云:“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養子使作善也”。因此,在職業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教職工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做好行為世范的表率作用,進而影響學生積極效法,這樣才會有較好的效果?;谝陨险J識,學校應該上自領導,下至老師,自上而下從各方面點滴去力行、去做、去實踐。
其次,緊抓內容的融合。一是抓住人性本質。激發老師學生向善之心,培養師生正確的人生觀念和人生態度。正如古語:“育者,養子使作善也”,優秀傳統文化強調長養人的善心、善言、善行,這與德育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二是重點培養職業精神。幫助學生養成不計較個人短期得失、樂于奉獻、具有高度責任感的良好品質。三是注重個人綜合素養的提升。德智體美,樣樣涉及;琴棋書畫。門門略知,著力培養適應區域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四是突出教育重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孝道”為核心,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則可以《弟子規》、《孝經》、《朱之治家格言》、《大學》等經典為核心教學內容,通過言教、身教、境教的途徑達到教育目的。
第三,注重形式的創新。一是精編校本教材。精選《弟子規》、《孝經》、《朱子治家格言》、《中華德育故事》、《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內容,有針對性的選擇開設部分課程。二是巧設教育媒介。充分利用早讀、社團、演出、文藝等渠道,如在早上素質教育課上學習經學;在第二課堂上學習書法、中國畫、音樂、太極拳、武術、樂器等;在學生活動上開展讀書會、社團、義工隊等實踐性活動;在班級上開展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的班會、團會;在技能文化藝術節上增加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的知識競賽、主題征文、主題演講、實踐感悟等比賽。三是成立學校分享團,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力行情況進行分享,通過成立“師生讀書會”培養學生愛學習、會學習、善學習的自我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從而最終達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將孝道、尊師、奉獻、感恩、節約等優秀品質真正入心入德。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業院校德育教育融合的成效
一是學生素質得到提高。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業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教育,觸動學生的心弦,學生能夠自我反省改過。在校能夠有愛待人,團結他人;在家能夠尊重長輩,感恩父母;在社會能夠謙恭有禮,遵循秩序,學生素質明顯提高。
二是學生就業質量得到提高。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得到修正完善,普遍較謙虛好學、主動學習,尊重領導、師傅、同事,在企業責任心強、工作積極主動,具有奉獻精神,不計較短期工資和個人短期得失,具有團隊精神,人際關系好,不拉幫結派。
三是招生入學率得到提高。學生普遍對家長、老師、同學發生了諸如感恩、團隊意識等積極態度的變化,學校經過一段時間嚴格管理教育后,后期學生的穩定性得以提升了,流失率降低,學生和學校的正面形象得到家長和社會認同,招生入學率明顯提高,學校的綜合實力明顯提高。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業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是當前以及今后職業教育研究的主題。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素質普遍較低的這樣一個群體,更應該抓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和教育的本質來引導學生,長養學生的德行,從而教育其一技之長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 石書臣,楊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德育的契合點[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6.
關鍵詞:茶文化;素質教育;大學生;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154-02
近年來國內外諸多學者倡導將茶文化應用于素質教育,在2007年茶學教育研究會上,來自日本的姉崎有峰闡述了茶文化對素質培養、增強民族凝聚力所起的重要作用;韓國的鄭英淑認為韓國茶禮是提高個人修養、陶治情操的重要方式。更多的中國學者就茶文化素質教育功能作出實際嘗試,如伍萍在《中國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養初探》一文中指出,茶文化在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好教材。黃曉琴等在《試論茶文化學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一文中亦提出茶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著良好的作用。眾多高校開設了《茶文化》、《中國茶藝》等相關課程,受到學生們的青睞,茶文化教學已在素質教育中取得初步成效,同時,也還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挖掘和弘揚茶文化的精華,把茶文化教學與素質教育相融合來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這既是素質教育的創新模式的探索,也是高?!安栉幕睙岢卑l展的需要。
一、我國開展茶文化教育教學的現有成績與存在問題
傳統茶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極具生命力,對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是:茶養生健身的功效有利于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寧靜自然的人生態度,飽含無私奉獻、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中華傳統美德,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以優化精神生活質量為旨而學習茶知識、接受茶藝培訓的人日漸增多,茶文化專業也作為特色專業開始進入高、中等院校國民教育體系,國內有多所高等、中等院校陸續開設茶文化或茶藝專業(包括茶藝專業方向班),并在專業教學中設置了茶文化概論性的相關課程。茶藝師也已成為國家勞動技能的一種職業。諸多學者倡導將茶文化應用于人文素質教育,眾多的中國茶文化專家、學者、教師就茶文化素質教育功能作出實際嘗試。我國茶文化教育在近些年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也還存在以下問題有待研究和解決:
1.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將儒、釋、道精神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我們既不能機械地把茶文化當成說教或以教條主義的形式傳授,更不能用膚淺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如何使學習者準確領會和感悟其思想精髓并傳播其文化內涵,是亟待解決的第一層關鍵問題。
2.茶文化教學內容有待豐富。目前各大高校的《茶文化》課程教學內容偏重茶史、茶政、茶法,多停留在以史論史,以事論事的層面,缺少符合時代需要的實用性茶文化知識。
3.茶文化課程的教學方法有待改進。和大多數課程一樣,目前茶文化教學以理論學習為主,缺乏動手操作的實踐教育,多數學生在學習之余很難有機會接觸到與茶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很難體會識茶、泡茶的過程,而僅文字表述難以使學生深刻理解茶文化,也就談不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4.目前茶文化所實現的素質教育功能僅僅是茶文化教學中所產生的副產品,茶文化素質教育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實踐,茶文化素質教育模式有待研究。
因此,本文著力探討充分發揮茶文化素質教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品德、陶冶高尚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的創新性教學模式。
二、茶文化認識及《茶文化》課程教學現狀調查結果與分析
目前,我校已在茶學專業開設《茶文化》、《中國茶藝》、《評茶與茶藝技能培訓》等必選課。所開設的《茶文化》、《中國茶藝》公選課程成為熱門課程。茶學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也培養了上千名的初、中、高級茶藝師、評茶員,加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擴展了學生的就業范圍。沁心茗茶協會通過開展講座、茶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在校園內營造出濃厚的茶文化氛圍。2006至2011年我校選修茶文化與中國茶藝課程的學生人數分別為323、664、704、717、889、884人次,茶文化課程受到學生空前的青睞。2011年6月10日-11日,我們以湖南農業大學選修茶文化公選課的部分學生共計190人為調查對象,開展以問卷調查和當面訪談為主要形式的調查工作,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85份,結果分析如下圖。
1.茶文化常識的了解情況。調查表明,對茶文化常識不了解、較了解、很熟悉的學生人數分別為:2人、8人、175人,所占比率分別為1.1%、4.3%、94.6%。其中有175位學生對茶文化中的茶史、茶藝、茶詩、中國和世界的飲茶習俗與形式等都能深刻理解,熟練掌握。因此,在沒有材而僅憑教師講授的教學條件下,學生還能運用自如,靈活處理,充分表明茶文化內涵豐富,富有吸引力;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對茶文化的喜愛,因為沒有發自內心的投入,是很難對新知識產生如此深刻記憶的。同時也證明了茶文化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品格教育最方便、最深入的管道之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在所有的文化沉積后才得出這些經典,各個方面都有著很輝煌的造詣。例如,道德修養,風俗工藝,民情歷史,生產建筑,等等。這些經典的文化內涵經過時光的不停錘煉,從未被磨滅過光輝。它像一種精神源泉,不斷潛移默化影響著后世人們的言行思維。而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中向來有著與科學理論和科技含量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而進入現代,科技與文化的結合更可謂無處不在,杭州西湖旅游景區的“西湖之夜”利用高科技燈光再現傳統色彩濃厚的區域文化。我們的手機中就可以聯網下中國象棋;各類影視影片也利用科技特效回放傳統文化中的民風民俗,給人們精神食糧。這些都是科技與文化的結合。那么,對于青少年科技教育來說文化是否也可以和科技結合?科技活動中是否也可以有傳統文化教育的襯托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在傳統文化和我們求知的科技教育中多是以書本和現實知識的解讀面對學生??萍冀逃ぷ髡叽蠖家惨灾\求展示教育效果而策劃與設計科技活動內容,然而這些書本上的和實際操作的內容還不算完善,只是以目標教育為最終的教育模式,其活動過程缺少對活動學生文化底蘊的培養與鑄造,我們應該在青少年日常的科技教育與科技活動中將傳統文化不斷滲透,不斷沉浸,培育出品學兼優的學生。教師可以跟學生進行溝通,讓傳統文化也能夠成為技術性、實用性、創新性的潛意識。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和科技活動相關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傳授。指導各項科技活動的同時可以安排學生定期進行相關的文化傳統學識的資料收集。歸納與科技教育活動相吻合的背景史料,研究這些文化資料的意義,能采用討論和推演的形式去督促學生主動了解主動學習,潛移默化中無形就增加了學生的文化底蘊。日常的科技教育活動涉及廣泛,這也給我們利用各類活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拓寬了渠道,如在青少年模型制作中運用制作建筑模型滲透古代建筑文化和傳統木文化的教育。在航海模4型制作中貫穿中國古代航海史的收集與展示,講演與探討。在小制作小發明活動項目中反思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到今天的科技落差,等等,這些教育輔助活動既可以客觀的反映人文歷史,又可以豐富科技教育的活動內涵,科技教育變成了更加人性化的導引活動,不再是簡單機械的制作體驗,成為了思想與技術的雙重碰撞,在教育的質量上將有所提升,在活動的效果上將有所升華。同時挖掘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豐富教育資源,讓多媒體等現代高科技產品成為媒介傳輸,再現剪紙、風箏、織繡、泥人、面塑、中國結等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此類科技教育活動,能讓學生將傳統文化的生動再現消化吸收,從而成為輔助陶冶情操和培養道德的精神力量。
二、科技活動與傳統文化相互詮釋,完善學生的學習模式
在現代青少年活動中,任何教育活動均需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文化教育和科技活動是應該緊密相連的。科技活動中也可以應用傳統文化的主題和內涵。要吸收優良的文化傳統,對于糟粕要加以擯棄。在教師進行科技活動的開展時,應主動為學生講解聯系并引入探討人文性的東西,能夠讓學生真正做到文化和技術相結合,科學與時代相結合。能夠下功夫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情況,以文化傳播科技,以科技促進文化,貼近素質教育要求的平衡發展目標。在如今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中開展人文主題活動,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也是科技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能讓實踐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品性培養中去。因此,要將傳統文化和科技活動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在科技活動中不斷尋得傳統文化內涵的意義,可以通過歷史演繹、回顧與模仿等形式不斷鞏固和發展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了解科技發展中的人文知識。如在解說空氣密度概念時可適時加入制作孔明燈主題科技活動,這樣既能夠做到回顧歷史環境,推演物品的發明過程,又能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而延伸出三國時期的人文特性等,這樣做的目的,有助于讓學生更加親切感受到科技活動的延綿發展歷史,讓學生更加注重傳統歷史文化與科技活動的相互浸潤,讓文化傳統與創新素質教育的培養充分鏈接。同時,在不斷類似的活動中進行歷史經驗的總結和表述,這樣長期下來,學生就能在科技活動中積累一定的傳統歷史文化知識。同時感受與體驗活動的過程,配合并且了解活動的內涵,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技活動水平的同時,也較好地樹立了正確的人文價值觀。另一方面,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也應該強調配合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背景。這樣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實踐能力的同時并且能夠吸收地方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在科技教育活動中感受到親近與融合。如我們讓學生在開展食品物質科學活動中加入有本地地方色彩的“火腿中的鹽文化”內容,讓學生了解金華火腿文化的來龍去脈,了解鹽在不同時期,讓火腿文化產生不同效果的影響?;顒拥拈_展,讓學生不僅對科學知識強化了認知,也充分了解了傳統地方文化的特點,同時也感受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益處,所作所為詮釋了文化與科技的相互融合,兩者相互結合能夠讓學生從中增強科學實踐能力并吸收傳統文化的熏陶,相輔相成,不斷彌補。這既是對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的提升,也是對傳統文化在科技教育層面的滲透。以主題活動詮釋傳統文化對科技的含義,即是傳統文化與科技教育活動相結合的主要形式,也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開展有文化特色的科技活動的主要支撐。成為一種能學能用,能想能悟的特色模式。
三、科技活動與文化相結合,升華學生的品德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發展就是人的本質的培養與形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健康的體質與完整的人格。而科技教育活動與傳統文化可以相互接恰,相互融合對學生的品德完善起到積聚作用。在進行科技教育相應的教學活動時,除了要協助學生完成既定目標和應完成的知識內容積累以外,還要能夠讓學生通過科技活動,創造出相應有文化內涵的作品。這樣才能夠充分將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激發出來。創新是我們現在素質教育所要求的,創新素質教育更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因此要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挖掘新鮮的元素,把它融入到現代科技教育活動中,完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全方面的成長。讓學生在感受現代科技進步的同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學生的個體品德無形中就有了提升,這樣的做法也是創新的素質教育。在文化和科技教育的結合中,學生能學到的有很多,首先,是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生能夠在文化中找尋歷史的痕跡,能夠積極思考和保留總結。其次,學生能夠在科技活動中體會到實踐的樂趣,能夠積極參與到活動過程中,抒發自己的感受,展現自己的能力,能夠在溝通和交流中展現自我,將所學到的傳統文化和科技活動相結合。平衡兩者之間的重心,不斷發掘傳統文化在科技活動中滲透的意義,點點滴滴的影響,等等。能夠將自己的價值觀改變,也能夠提升自身全面發展。
四、結語
【中圖分類號】G633.98【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4—0463(2015)24—0045—01
民族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文化寶藏,傳統文化可以讓中學生保持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自我認同。隨著我國社會文化的發展,文化價值日趨多元化,這也對中學生價值觀取向的選擇和認同提出了新的挑戰。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傳統文化教育,對中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建立精神歸屬感尤為重要,能使中學生從“小我”中走出來,把自我融合到國家的發展命運中,讓他們樂觀、自信,不易產生人際敏感、強迫、抑郁和焦慮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傳統文化精神對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作用
1.用傳統文化精神提升中學生的心理歸屬感。心理歸屬感是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關注點。只有正確對待歷史和過去,對待我們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才能時刻保持一種生命和精神的延續感。做好當代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須提升其心理歸屬感。把心理歸屬方面的教育放在一個時間的維度中去思考,從延續性和持續發展的角度著手,正確地認識和對待過去和現代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精神,通過心理素質教育在傳統文化精神和現代文化精神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這是提升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水平和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
2.用傳統文化精神塑造中學生的文化認同。心理學家艾里克森的觀點認為,一個個體缺少個人認同,不能很好地確立自我同一性,會非常不利于心理健康和更好地社會化。同樣,對于一個社會來說,缺少文化認同將對整個社會的和諧和健康帶來危害,不利于社會群體中的個體形成社會同一性。對中學生來說,建立文化認同就在現代更為重要。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象征性元素,如龍、太極、萬里長城等,都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象征。當我們看到國旗冉冉升起、國歌在耳邊回旋時,那種深深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它是一種力量之源,可以讓我們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因此,對中學生加強傳統文化精神的教育,有助于中學生更好地接納傳統文化,重塑文化認同,更好地確立自我同一性和社會同一性。
3.用傳統文化精神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當前中學生普遍存在空虛感、孤獨感,一些學生精神世界匱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既與其個人因素和人際因素、家庭因素等有關,又與社會因素密不可分。因此,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就要從社會因素入手,豐富其精神世界。我國有著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淀,為中學生的精神修養提供了寶貴財富。將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連結,是治愈精神空虛和心靈迷失的一劑良藥。
二、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
1.積極開展社會宣傳工作。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需要充實和完善健康心理的內容,更需要開展廣泛而有力的宣傳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營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的良好社會環境??膳e辦“傳統經典名著誦讀比賽”、“中學生文化節”等大型活動,用中華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和優秀的傳統文化感染中學生。
2.讓家庭教育在構建心理健康中發揮更大作用。家庭是中學生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中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中形成的,也是最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輔相成,家長在開展對中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增強中學生的心理素質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父母和家庭成員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會直接對中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態度造成影響。街道社區可以成立支持扶助家庭教育的指導中心,利用家長學校等多種形式,以社區為單位開展家長培訓,通過文學沙龍、經典誦讀、戲曲欣賞等活動,增強家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引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熱情,再通過家長影響中學生,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素質教育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guarantee the same group of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l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ve passed since in the future, but it is also a source of new Chinese culture, it is not only the end of the past is the future of the beginning". In this paper, the contemporary moral cultivation to ascend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mining the outstanding spirit resource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new connotations to deepen its functions, "grasp the spiri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qual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advanced culture", so as to enhance people's moral accomplishment is important in the article discusses.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包含國民素質在內的文化軟實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而傳統文化在重視人的道德修養的問題上還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是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的,我們應該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激蕩中獲得發展的文化動力。也正因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才具有歷史的承繼性和深沉的文化底蘊”。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根據中國古代思想家和文學作品所提煉出的理論化和非理論化的、反映中國倫理價值取向的、長時間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的社會精神”。但是,大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加強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傳統文化知識的缺乏導致他們對我國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就直接導致大學生缺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愛國心。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缺乏,究其教育根源,問題在以下幾點:
1.教育目標缺失。當代中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要想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要求大學畢業生有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符合時展需要的各項工作技能。因此高等教育在培養人才的目標上越來越體現出發展經濟的強烈愿望,而忽視了在發展人的個性和心理潛力方面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強調學校傳播文化知識的功能而忽視其教化育人功能,特別是在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上的重要功能。
2.內容設置不全。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鮮有傳統文化教育的教材,更有很多院校根本不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這就切斷了作為大學生吸收傳統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現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科學分析、正確對待選擇繼承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而來的。而現今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設置的不全就使得大學生們不能完整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來龍去脈的歷史發展過程。
3.教育方法過時。傳統文化的教育通常都是注重教師的講解,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過時的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厭惡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不管多么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都提不起他們的興趣了。我們引以驕傲自豪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淪為了“無聊”、“枯燥”的代名詞。
二、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
1.提高道德素質。“我國古代具有重視德治與德教的傳統,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的理論與方法體系”。我國歷史上講道德、重修身的傳統美德,在今天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樣需要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道德學說和教化方法規范并制約著古代中國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灌輸是教化的基礎,儒家為了進行道德灌輸,將道德規范設計成“四心”、“四端”、“五倫”等多個道德條目,讓人們在道德實踐中遵循。身教重于言教,是我國古代道德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道德素質教育方法是值得我們吸取的,當代的教育者應該在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時,有效的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內化過程。
2. 增強愛國情懷。中國人歷來重視文化的教化作用,培育了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蘊涵了最為深厚的歷史情感,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都是我國各族人們共同的精神支柱。我國是一個有著深厚愛國傳統的國家,“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已是古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喊振聾發聵;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感慨擲地有聲。“大學生們受教育的機會多,知識積累多,對祖國的歷史與現狀了解多,就會對他們所處的環境、民族國家認識深刻,自身的責任感也會不斷增強,歸屬感也就越強烈,愛國情懷也就越加深厚和自覺”。
3.消除負面影響。在市場經濟大發展的今天,相當數量的國人無不為利益而拼搏。這種環境容易引發大學生唯利是圖享樂至上等思想。隨著我國加入WTO與世界全面接軌,拜金主義作為西方社會流行的一種價值觀或多或少的對大學生們起著負面的影響,教育者們可以“通過追求禮義仁智,必須以義為榮,以利為恥”等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來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勤儉與奢侈的關系,盡量將極少數大學生的拜金意識消滅在萌芽狀態。
三、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須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探索和創造新的方法。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途徑同樣要適應環境的新變化、教育對象的新要求,要解決實踐領域中的新問題。
1.更新目標。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被重視,就必須更新教育目標。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為了讓大學生們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質,進行吸收和改造,建構社會主義新文化,使中國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我們在高校開展和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其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有較為系統的了解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大學生們對中國燦爛傳統文化的熱愛,以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基本國情教育,可以立足中國化,推動現代化,反對民族虛無主義,扼制殖民文化。
2.完善內容。優秀傳統文化要加強傳播,首先就是要完善教育內容。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應在大學課程中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或系列講座,“我國傳統文化注重政治、教育和倫理道德,以及中國歷史、文學、藝術發展情況的闡述。課程的設置應該要求每個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選修過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并取得合格成績”,讓每一位大學生都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與熏陶。
3.創造氛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內容,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名言警句與校園景觀相互映襯,更好地體現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開展古典詩詞朗誦會、演講比賽或辯論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不斷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通過邀請國學名師講座、學術沙龍以及書畫作品展、征文比賽等活動的開展,盡可能突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滲透傳統文化的精神,“使大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受到浸潤、滋養,使他們的人文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真正樹立崇高的理想,養成優秀的品質,塑造健康的人格”。
在現在和將來的高校教育中,我們必須矢志不渝地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育當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求實務實的精神。在建設現代化的今天,傳統文化鼓舞人們不畏艱難曲折,朝著理想境界邁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學生才能健康發展,我們國家的未來才能保存中華民族的特色,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才有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
弘揚崇高進取傳統,培養高尚人格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倡導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注重氣節、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強調憂國憂民、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尤其強調一個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則和方法,自強不息,進德修業,發揮出自身的潛能,就一定會鍛造出理想人格。道德倫理觀念和為人處事哲學等道德修養的精義,對于塑造和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精神,無疑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總結:如今,我們要建構的中國現代文化,首先必須適應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這種文化必須為當前經濟體制改革服務,必須符合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四項基本原則?,F實的需要與奮斗的目標明確之后,那么我們所欲建構的現代文化的內容也就可以確定。對于中國現代文化的重構,我們認為除了繼續宏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身優點之外,仍然需要批判地汲取外來先進文化,走中外文化交融合璧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曾長秋.中國傳統文化 [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
[3]馮友蘭.闡舊邦以輔新命 [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
[4]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曾長秋,薄明華.網絡德育學[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