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9 10:40: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網絡課堂的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云計算 網絡課堂 交互平臺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正強有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網絡課堂作為一種基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新型教學模式,為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所采用,其增長速度超過面授課堂。網絡教育異軍突起,呈爆炸式增長。我國網絡教育呈現逐年增長趨勢,中國海外上市的幾大教育機構無一不設有網絡課堂。
一、 現代化網絡課堂建設要求
網絡課堂是一種基于互聯網,采用圖像、聲音、圖形、文字等形式的信息資源來展現傳統課堂教學環境,采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教學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
網絡課堂相比傳統課堂而言,對于學生,網絡課堂具有平等性,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教師,網絡課堂具有開放性特征,更利于激發教師授課的積極性;對于教育機構,網絡課堂具有共享性,更利于教學資源的整理。因此,網絡課堂已是遠程課程培訓機構較多采用的一種授課形式,但網絡課堂還不能真正取代傳統課堂。目前,網絡課堂還存在一些問題:授課模式單一,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環境單調,只見授課教師和黑板,偶爾出現幾個學生的背影;課堂互動環節缺乏。
我們國家對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對于精品課程建議采用網絡課堂的形式展現。網絡課堂要建設成網絡精品課程,不僅需要課堂資源表現形式多樣化,還應該為學生還原一個仿真的語言學習環境,提供一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對話的平臺,并具備學習過程管理的功能。
二、基于云計算的網絡課堂
(一) 云計算的概念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動態的易擴展的且通常是通過互聯網提供虛擬化的資源計算方式,用戶不需要了解云內部的細節,也不必具有云內部的專業知識或直接控制基礎設施。簡單的說,云計算就是任何人、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使用任何設備,只要向“云”提出需求,就可以得到所需的資源。
(二) 云計算應用于網絡課堂
云計算具有對用戶的設備要求低,使用方便;高穩定性和可靠性;資源共享,按需服務;高可擴展性的特點。隨著云計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信息化教育利用云平臺,實現教學、管理和信息交流等功能,云計算輔助教學模式正悄然興起。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可以為網絡課堂用戶帶來不同一般的體驗。
1.個性化教學環境
作為網絡課堂建設者的機構和教師,可以利用云計算提供的服務,構建個性化教學的信息化環境,支持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學生在“云計算”帶來的學習環境基礎上,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向“云”訂制學習計劃,索取所需的教學資源,從而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
2.協作交互式平臺
基于“云”的實時協作,網絡課堂可以改變以往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灌輸的教學模式。這時的網絡課堂好比一個協作交互式平臺,教師和學生能夠通過畫面進行直接交流,營造出一種虛擬課堂環境。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促進學習共同體的形成,主體參與深度有所提升。
3.可控制教學進程
基于云計算的網絡課堂依托云學習服務功能,不僅能夠按計劃開展教學,還能夠為學習者記錄其學習過程及成果,課程進程可以個性化選擇,變得靈活可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該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來調整課程學時,即可做到因材施教。
(三) 云計算應用于網絡課堂的意義
在網絡課堂中引入云計算技術的價值,遠不止上述新奇的用戶體驗。云資源共享,有利于優化教學要素,可以解決教育機構優秀教師匱乏及師資配置良莠不齊的問題?;谠朴嬎愕木W絡課堂,降低了教師對教學設備的要求,也降低了學校信息化管理和維護的成本,可以解決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其所提供的教學交互協作平臺,具有開發性,可以解決教學資源短缺以及社會公平問題。
三、結論
在國家政策扶植和高速增長的社會需求的雙重推動下,網絡教育板塊是目前教育行業各細分領域中最為活躍的部分。云計算的應用能夠為網絡課堂的主體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教學便利,提升教學效果,將進一步推動網絡教育的發展。云計算技術的引入將成為網絡課堂蓬勃發展的助推劑。
參考文獻:
[1]趙蘭香, 孫貴珍. “網絡課堂”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魅力研究.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1,13(4).
[2]李雯雯,徐柏軍. 云計算輔助教學研究初探. 文藝生活,2012,1.
關鍵詞: 網絡自主學習 英語聽力教學 課程質量 教學評估
1.發展網絡自主英語聽力課堂的目的
隨著近些年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普及,網絡化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外語教學中的重要發展趨勢及研究熱點之一。本著“以學生為中心”和培養學生對自身學習負責態度的教學理念,我校英語本科專業的《英語視聽》課程在鞏固傳統課堂教學的同時,特別創建了網絡自主英語聽力課堂。該課堂以網絡多媒體應用為基礎,旨在形成一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特色的新型聽力教學平臺,進而探尋一些解決當前英語聽力教學所面對的難點問題的思路和途徑。
作為聽力教學研究發展中的一項新的嘗試和探索,如何體現網絡課堂的特色,進而充分發揮其效用是該課堂創建以后任課教師所面對的關鍵問題。筆者在考察網絡自主聽力課堂一系列特征的基礎上,對進行網絡聽力課堂教學評估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實現的方法和途徑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2.對網絡自主聽力課堂的特征考察
2.1發展階段
網絡自主聽力課堂可以視為聽力教學的“第二課堂”,具有一般意義上課程的基本屬性,從課程設置(Curriculum design)的角度來看,可以通過三個階段的劃分來描述自主聽力課堂的發展過程。
(1)發展網絡自主聽力課堂是在權衡傳統課堂聽力教學得與失的基礎上,通過利用網絡通訊與信息共享的條件,把學生在傳統課堂之外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調動起來,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以期望在深度和廣度上提高聽力教學的效果,此階段可稱之為網絡自主聽力課堂抽象的預期(Intended)階段。
(2)在預期目標明確的基礎上,繼而是具體的實現(Implemented)階段:教師把限于傳統課堂教學時間及其他客觀條件而無法充分展開的教學內容,以音頻、視頻及相關輔助文字資料的形式到網絡課堂上,進而布置相關的課外聽力練習內容、背景資料閱讀等。學生可以自行選擇學習的時間、場所及進度等,并通過在線反饋的機制使教師得以把握學習的進度和效果。
(3)經過了一個階段的教學實踐活動以后,網絡課堂進入了最后的成果(Attained)階段:作為課程的設計者,教師所關心的是學生在聽力技能上取得了哪些實質性的進步與提高,尚且存在著哪些困難與不足,進而了解他們對于網絡課堂的評價如何,是否有興趣進一步開展自主學習,等等,這些信息的獲取和分析可以幫助教師進一步優化以后的教學形式和內容。
2.2質量標準
一般說來,通過外語聽力獲取信息的過程受到記憶力、心理、語言和文化背景、上下文聯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根據某項調查統計顯示,當前學生在英語聽力學習中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詞匯量不足、語速跟不上、聽力訓練策略的欠缺、缺乏足夠的聽力資料等方面。無論是對于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這些問題都是當前傳統課堂聽力教學中所遇到的瓶頸所在,尤其是在當前傳統聽力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整體教學與學生水平差別難以兼顧的情況下。
網絡自主聽力課堂的創建,被寄希望于尋找到一些克服上述難點問題的途徑,其最終所體現出來的教學效果如何,可以從課程設置的角度,通過有用性(Validity)、實際性(Practicalit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三個方面來進行考察。有用性可以視為與傳統課堂的互為強化的效果,聯系傳統課堂而又不是簡單的重復;實際性來自于網絡課堂的內容,如網絡課件的組織與安排能從最大程度上達到了課程設置的初衷;有效性則體現在學生對網絡自主學習方式的接受和認可,并取得預期的效果。
在對網絡自主聽力課堂進行了階段劃分并明確了質量衡量標準的基礎上,“如何保證網絡課堂達到預期的效果?”成為了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3.進行網絡自主聽力課堂教學評估的效用
3.1課程評估的概念
課程評估(Curriculum evaluation)是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控制的基本手段,其基本概念是指對于課程的內在價值和優缺點的系統化調查與研究?!跋到y化”意味著評估過程須考慮到課程內各個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而“調查與研究”則是在目標明確的基礎上,收集與課程相關而又有效的事實依據并加以分析。
評估實際上是一個對被控對象最終輸出或中間狀態的信息進行采集,經過分析處理,進而反饋至控制者的過程或環節。在教學評估中,控制者的角色往往由教師充當。傳統形式上的課堂教學一般遵循著“集體授課學生練習評估反饋”這樣的基本教學流程,教學雙方可以面對面地直接進行交流,評估的應用使得師生雙方能夠傳達各自對于課程傳授過程中的看法,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以期達到“教學相長”的理想狀態。
3.2網絡自主聽力課堂教學評估的必要性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平臺,網絡自主聽力課堂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存在物理空間上的教室進行集中授課,因此教與學在空間上是分離的;此外,網絡課堂內容的傳授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并非同時發生,學生之間也可能存在著先后之分,所以教與學在時間上也是分離的。這種時空上的分離機制在給予師生雙方較大的安排靈活度的同時,也對如何確保網絡聽力課堂教學質量的機制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聯系課程評估的基本效用,有必要將教學評估的概念引入到自主聽力課堂的教學體系中來。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對網絡自主聽力課堂進行教學評估的必要性實際上源于上文中對該課堂預期階段及其質量標準的認識,即建立起一個聯系于傳統課堂又相對獨立的教學平臺。在缺少了教學評估環節的網絡自主聽力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成效或反饋意見無從體現,以致于網絡課堂可能演變成為教師布置練習的一個單向渠道而已;或者這些信息只有待到傳統課堂上反饋至任課教師,彼時時效性已經被大大打了折扣,這些情形都有悖于網絡自主聽力課堂設置的初衷。
由此看來,教學評估的環節對于營造一個具有實效的網絡自主聽力學習的平臺是不可或缺的,雖然看似較抽象,然而網絡技術本身的特點已使得該機制的實現是切實可行的。
4.面向網絡自主聽力課堂的教學評估方法及途徑
4.1評估方法
當前,面向傳統課堂教學的評估方法可主要劃分為終結性(Summative)與形成性(Formative)兩種。終結性評估通常執行于一個階段的教學活動結束以后,以提供對于教學成果的最終評價,譬如是否取得預期效果、尚存哪些不足等,這些總結性結論的獲得使得對課程質量的把握成為可能。由于不同的教學活動時間跨度存在差別,在某些情況下等待最終結果的出現再進行評估可能為時已晚甚至會比較困難,于是產生了形成性評估的概念。形成性評估貫穿于教學的發展過程之中,它能夠提供關于教學進展的狀態信息,譬如教學計劃是否安排得當,學生是否跟得上進度,能否及時鞏固消化學習內容等,這些同步的信息可以作為及時調整教學的依據和參考,最大可能地保證教學在預期的軌道上進行并達到滿意的教學質量。作一個簡單的比喻,在飯店里,顧客的品嘗行為是終結性評估,而廚師的品嘗則是形成性的。
對于網絡自主聽力課堂而言,采用何種評估方法取決于評估的目的,以及教學所處的階段。經過一個階段的教學活動以后,如果意圖了解學生在聽力方法和技能方面是否取得了預期的進步和提高,是否愿意繼續網絡自主學習的方式,可以發起終結性的評估,聽取學生們的最終評價。正面的評價將成為繼續鞏固發展網絡聽力課堂的實踐依據;對于不足或欠缺之處,則成為未來改善的參照點。
如果對網絡聽力課堂的評估著眼于發現當前存在的問題并給以及時解決,則適合采用形成性評估,即表現在評估與網絡課堂發展的緊密結合。比如在創建網絡自主聽力課堂的初始階段,學生對于在線聽力練習的內容或安排方式提出了意見,經過分析討論,教師可以及時作出調整,由此,學生通過參與形成性的評估活動作出了有利于自主學習的判斷和選擇。從這個角度上看,學生在聽力學習過程中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從傳統模式中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了主動的參與者,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得到了培養和發揮,這也契合了發展網絡自主聽力課堂的主旨。
4.2評估手段
雖然在網絡自主聽力課堂的不同發展階段可以采用不同的評估方法,但是在具體評估手段的選擇上卻往往類似甚至相通,其中主要包括:問卷調查(Survey)、數據收集(Data collection)、試驗(Experiment)及訪談(Interview)等。
網絡平臺的運用極大地改變了評估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方式,由傳統課堂中的面對面轉變成了網絡課堂中的人機交互,評估的時效性得到了提高。學生在自主選擇聽力學習資源和進度的同時,可以通過電子郵件、電子留言板系統(BBS)提問與回答、在線問卷調查等一系列基于網絡的途徑評估反饋各自學習的成效,參與課堂的建設和改進,進而也為自己營造了一個愈發寬松和高效的學習氛圍。
5.總結與展望
網絡平臺的互動性、情景性、系統性、自由性及趣味性使得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自主聽力學習模式成為可能,人機互動和教學互動的存在充分調動了學生對于聽力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進而促進聽力水平的提高。基于網絡的教學評估機制的引入不僅能夠保證自主聽力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質量,更能起到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效果。
作為我校眾多網絡課堂之一的自主英語聽力教學自實踐以來,陸續了豐富的聽力學習資源,不僅得到了學生的主動廣泛參與,而且收到了許多關于課程內容組織和安排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這些反饋成為了對網絡自主聽力課堂教學評估理論及實踐探索的原動力,在此基礎上,后續的研究工作將圍繞基于網絡的具體評估實現手段及途徑展開,也希望此項研究工作能為其他外語類課程的網絡化教學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Bloom,B.S.,Hastings,J.T.,& Madaus,G.F.Handbook o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New York:McGraw-Hill,1971.
[2]Goodlad,J.I.,Klein,M.F.,&Tye,K.A.The domains of curriculum and their study.In J.I.Goodlad and Associates (Eds.),Curriculum Inquiry: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pp.43-76).New York:McGraw-Hill,1979.
[3]Guskey,T.R.New Perspectives on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D.C.:ERIC,1999.
[4]Nieeven,puter Support for Curriculum Developers: A Study on the Potential of Computer Support in the Domain of Formative Curriculum Evalu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Enschede: University of Twente,1997.
[5]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Harper Collins,1990.
[6]Zhao,Qian.Formative Evaluation of the English Writing Course a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 China.Master Thesis.Enschede:University of Twente.
[7]郭茜.利用形成性評價促進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習者自主性的培養[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6.
關鍵詞:“會計教學資源網絡云學習平臺”、“共享資源庫平臺”、“網絡課堂教學平臺”、“練考中心平臺”、“4A”、“SSO”
引 言: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信息網絡不僅涉及面廣、影響大和需求廣闊,而且還是當今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泛、新技術新工藝涌現最迅猛的前沿領域,其產品應用與需求的不斷更新與發展。建設可共享的高水平教學資源庫,實現不同區域的院校與知名企業的強強聯合,滿足多層次和多用戶的需求,推動全國各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建設,提高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縮小人才培養與企業行業需求的差距,從整體上提升我國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
我校會計專業研究并建立“會計教學資源網絡云學習平臺”,旨在打造一個教學資源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師生實時互動教學,學生可在課后、家庭、寢室完成會計課程的預習、溫習。
“會計教學資源網絡云學習平臺”主要包括共享資源庫平臺、網絡課堂教學平臺及練考中心平臺,三個部分組成,并配備資源管理系統、資源查詢系統、教師角色應用接口和學生角色應用接口這幾大部分構成。公共資源數據庫內的數據因其粒度與構成方式分為三個層次,1)基礎資源、2)集成單元 3)課件。
一、建設目標
“會計教學資源網絡云學習平臺”的建設將達到以下目標:①通過與專業的軟件公司合作,訂制開發適合學校會計課程教育特色的教學資源系統平臺框架。該平臺既具備專業性、特色性,同時兼顧通用性、靈活性。平臺建立“云學習”概念,將現有會計系已有的所有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包括實訓軟件、教學課件、教學視頻、教學試題庫等的資源。②在教學資源系統平臺框架建設完畢,積極組織以上四門課程的專業老師進行課程資源的建設、豐富。其中包括基本資源的建設和拓展資源的建設。③建設符合職業技術教育特色的多媒體教育教學資源庫,打造“可視化”教學模式,將學生置于多媒體動畫、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等試聽資料和計算機網絡所創造的多媒體環境中,使學生在“虛擬的真實中”探索、理解教學內容,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素質和能力的目的。 ④ 將傳統的教學課堂移植到“網絡課堂”,打造豐富的教學課堂資源,便于學生課余時間回顧、溫習課堂知識,實現及時有效的師生互動;同時便于學校其他專業的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會計專業知識。⑤打造豐富、便捷,與教學完全同步的“練考中心”,教師可在練考中心中按授課進程布置課后作業、練習,也可安排期中、期末、單元測試,開啟網絡考試模式。
二、總體建設方案
“會計教學資源網絡云學習平臺”建設主要分五個內容進行開展:(1) 現有教學資源的整合;(2)共享資源系統平臺建設開發;(3)網絡課程教學平臺的開發、搭建;(4) 練考平臺中心開發、搭建;(5) 課程教學資源的建設、豐富。
三、方案詳述
(一)資源門戶開發。本門戶網是通往其他功能模塊的入口。主要用來展示與網絡教學資源系統相關的網絡課程、新聞與通知等,同時也可呈現系統內的優秀資源,為老師和學生的使用提供指導。前臺展示平臺對所有用戶開放,可以隨意瀏覽、注冊、登錄、注銷教學資源平臺門戶、課程教學、共享資源庫、個人空間。
(二)共享資源庫。共享資源庫主要包括專業子庫、專業課程、交流論壇、在線答疑、常見問題等內容,主要幫助了解新聞、最新資源、熱點資源、資源搜索、資源庫數量統計。
(三)名師空間。創建了會計專業教師的教學空間,教師可以在這里進行自己資源的上傳、下載,教學任務的安排、提醒,并設置有留言板,可供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及時交流、互動,教師還可以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在此展現。
(四)后臺管理。后臺管理便于教師、管理員進行后臺操作、維護,包括資源類型的定義、維護,教師、學生、管理員初始數據的設置,角色創建、分配、權限的設置等相關基礎參數設置等。
(五)網絡課程教學平臺。網絡課程教學平臺幫助教師開啟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按照自己授課需求創建網絡課堂,上傳網絡課堂的教學資源,如大綱、教案、課件、試題庫、案例庫等,學生通過查詢申請自己感興趣的網絡課程進行學習,并在線跟老師互動解疑、完成課后作業、試題,完成課堂知識的掌握。
(六)練習和考試中心。分為教師管理系統和學生管理系統,教師可使用該平臺進行題庫創建、修改,教師可自由組卷或由系統組卷,并安排網絡考試,并可對考試結果進行智能評分、總結。能以柱狀圖、餅狀圖、折線圖對總結結果進行直觀分析,教師可組織練習或考試模式。題庫應初始化各會計基本課程的題庫,系統能支持自由導入、導出題庫及試卷。
(七)課程資源的建設、豐富。課程教學資源的專業定制開發,主要針對教師給出的詳細需求進行制作,一般分為以下類別:(1)3D動畫;(2)FLASH動畫;(3)圖片處理;(4)專業課件制作;(5)專業視頻剪輯;(6)案例庫制作;(7)測試庫制作;(8)習題庫制作等等。具體硬件使用要求:可依托目前的硬件基礎設施和網絡基礎設施建立。
四、系統功能架構
圖1:系統功能架構圖
會計教學資源系統平臺建議采用目前通用的多層結構進行構造,其總體架構如上圖所示:由網絡層、數據層、中間層、應用層、展現層組成。
網絡層:為系統提供網絡硬件平臺,是系統的物質基礎。數據層:集成各類數據資源,包括關系型數據庫、文檔數據庫等、提供跨平臺異構分布數據資源訪問及處理服務。中間層:由數據同步服務、數據展現平臺、文件服務、數據訪問等一系列中間件構建而成,主要是提供數據的統一訪問、統一操作接口。應用層:構造會計資源系統平臺框架,提供快速構建、部署應用的業務邏輯構件體系。展現層:提供統一用戶管理、統一認證授權,實現應用整合,為用戶界面構建統一展現平臺。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網絡學習;激勵;機制
網絡學習相對于傳統課堂學習來說,具有教學內容豐富,呈現方式多種多樣,圖文并茂、聲形兼備,更具生動性等特性。網絡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者不受時空限制,能充分體現學員的自主性和教學的時代性,網上資源的無限共享性和無沖突性等特點,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習者的歡迎。但是網絡學習也有其局限性,具體表現為:缺少輔導教師面對面的評價和監督,學習的完成要靠學習者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等等。因此建立網絡學習的激勵機制是網絡課堂能夠充分發揮其優勢,真正為廣大市民的學習提供服務的重要保證。
激勵原本是一個心理學的術語,是指激發人的行為的心理過程,其實質是通過把需要、內驅力和目標3個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要素連接起來,使有機體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在內驅力的驅動下,去努力達到目標的整個過程。激勵機制就是這些有效方法的一個有序集合。網上課堂的建立為創建學習型社區提供了一個基本載體。如何通過這一載體可持續地引導社區居民“時時可學、處處能學、人人皆學”,建立網上課堂的學習激勵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愿景激勵
愿景是人們心中或頭腦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個人愿景是個體對自己未來發展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當一個個體擁有清晰的個人愿景時,便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驅使他去實現這個愿景,這也是自我實現的需要。組織愿景是指當一個組織有了比較一致的共同意象或景象時就可以稱之為組織愿景。組織愿景一旦形成就會在組織中形成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一種無可言表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創造出人與人互相關聯,融為一體的感覺與體驗;這種感覺與體驗遍布在整個組織的全部活動之中,貫穿于整個組織活動的始終,并使各種不同的活動融會貫通起來。組織的共同愿景對組織中的個體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為個體學習提供了焦點和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個體學習充其量只會出現被動的“適應型的學習”。
網絡學習環境與傳統的課堂學習環境有著明顯的區別。課堂學習中有固定的學習時間表,固定的學習環境和固定的人際關系,即使學習者缺乏必要的內部誘因,也能從外部獲得相對穩定的學習動機。由于網絡學習缺乏課堂學習固定的外在激勵因素,學習者的動機主要依靠學習者的個體特質、個人素養來激發與維持,因此更有必要對學習者實施愿景激勵。對于網絡學習群體而言,個人學習愿景就是提高技能、豐富生活,完善人生。共同愿景則強調團隊整體的進步與發展,是建設學習型社區,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礎。
激發個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可以通過在網上開展學習口號、有獎征集活動等舉措來幫助學習者形成個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參與活動的學習者會認真思考學習的需要和目標,從而在頭腦中對自己的學習產生一個比較清晰的景象,逐漸樹立起個人學習的愿景和組織學習的共同愿景。學習口號一旦征集成功并在網上公布以后,由于這是學習者自己提出的學習口號,必將會對學習者產生極大的激勵作用。此外,還可以通過宣傳區域經濟發展目標,弘揚區域傳統特色文化為實現個人愿景和共同愿景打下必要的思想基礎。
愿景激勵的主要理論基礎是馬斯洛與羅杰斯所倡導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以及系統論。網絡學習中的個人學習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網絡學習中的個人學習是人本主義在教育領域中最佳實踐。網絡個人學習能充分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力,以生為本的人文精神。網絡個人學習強調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人。我們實施愿景激勵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喚起每一個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復蘇,激發起人之潛能,從而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與人文精神,從而達到原景激勵的作用。
作為現代自然與社會科學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系統論,在網絡組織學習中起著宏觀的指導作用。網絡學習中的組織學習,除了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而外,還滲透了系統論的指導思想。系統論告訴我們,任何人和事物都可以歸納在一定的系統之中,從某種意義上,組織學習就是一種典型的系統行為,系統行為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在系統內部產生一系列的互動效應、連鎖反應,從而有的方矢地推進愿景激勵的實施。
二、興趣激勵
興趣激勵是誘發學習者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人對新鮮事物都有好奇心和探究的心理特點。網絡學習環境的圖、文、音、視等的多媒體性、交互性和娛樂性等特點,具有傳統課堂教學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開放的學習機會、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富有創意、高效便捷、具有個性化特點的課件和輔導,都能給網絡學習者帶來全新的體驗和極大的興趣。但是一旦網絡學習者對這些模塊熟悉之后,他們的興趣也隨之慢慢減弱了。因此,我們要不斷改進網絡學習環境,不僅僅是一次性地整體改變,而且還要不定期地改進網絡學習環境的某一部分,以此來吸引網絡學習者對網絡學習的興趣。
豐富的網絡學習內容是激勵學習者參與網絡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網絡學習內容應適合不同人群和不同層次的需要,對于中心城區的白領階層,可設置一些適合職場需要的學習內容,比如英語學習,職場技能,科技情報和專業電子期刊等。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則可設置一些小制作、小發明、課外輔導等內容,以吸引他們經常上網學習。網絡學習的形式應是生動有趣的,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勵網絡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梢栽O置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比如知識競答室,測試學員在網絡學到的知識,可以向通過測試的學員授予相應的稱號,只要堅持學習參與測試,就可以獲取從小學生一直到博士的頭銜;此外,還可以在網絡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設置一些彈出式禮包,里面的禮品是隨機獲取的,可以是金額不等的學習幣,也可以是免費學習券,還可以是實物兌換券等。
興趣激勵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弗洛伊德的追求本我。從弗洛伊德觀點看來,興趣就是人追求自己潛在的本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都有著區別與他人的自我與本我,我們實施興趣激勵,其實則就是喚起潛在的本我,從而激發起人的學習潛能。興趣激勵是一種外在表現形態,其思想內涵就是弗洛伊德所強調的追求潛在的本我,興趣激勵的過程,也就是追尋潛在本我的過程。興趣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通過滿足人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征服感,從而充實自我,追求本我。這里既有人類無意識感知外部世界的動物屬性,也包括人類主動追求對外部世界認知的社會屬性。從某種意義上說,興趣激勵就是通過追求潛在的本我,從而達到提高對外部世界認識的目的。
三、精神激勵
精神激勵即內在激勵,是指精神方面的無形激勵,包括向學習者授權,對他們的學習成績的的認可,公平、公開的獎勵制度等等。精神激勵是一項深入細致、復雜多變、應用廣泛,影響深遠的工作,它是管理者用思想教育的手段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有效方式。
對網絡學習群體的精神激勵可以包括采納他們的建議。每個人都有潛在的才智,但究竟如何激發他們,則需要動一番腦筋。實踐證明,讓學習參與者提建議就是一個好方法。網絡學習的群體可以就網上學習的內容,形式等提出他們的建議;網絡平臺的管理者則根據學員的一些合理化建議對網上課堂進行定期調整。網絡學習群體一旦發現他們的建議被采納,則會激發他們更大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網絡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精神激勵還包括讓網絡學習者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通過在學習平臺上開設網上展示廳,學員可以上傳個人滿意的攝影作品、書畫作品和手工藝作品等。對于作品點擊率高的學員,網絡平臺的管理者還可以幫助學員在網上開設個人展廳,集中展示某一主題的作品。此外,還可以在網絡學習平臺設置學員學習積分排行榜,對于積分排名在前的學員可以評選月度、季度和年度的學習之星,并頒發榮譽證書。對于堅持學習并通過測試的學員,則分別授予從小學生到博士的頭銜,。對于多次獲取榮譽的網絡學習者,還予以獎勵進一步學習的機會。
精神激勵的主要理論基礎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根據馬斯洛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在通常情況下,人的各種需求是有一定層次性的。當人的低層次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以后,就渴望得到更高層次的需求。精神激勵的主要作用機理就是通過滿足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即通過滿足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來激發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精神激勵正是通過不斷地引導、激發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的最高精神需求,從而為個人學習引來源頭活水,帶來源源不竭的動力,這就是精神激勵最大的優點與特點。
四、物質激勵
物質激勵是指運用物質的手段使受激勵者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物質激勵有獎金、獎品等,通過物質上的獎勵,激發其努力學習的動機與積極性。
參加網絡學習的學員可以獲取一定的學習積分,學員學習積分是指學員(市民)完成網絡課堂的學習內容,經學習過程量化考核,從而反映個人學習成果的情況。學習積分的獲得一方面通過經常登陸學習網站,另一方面則通過學習、測試和參加論壇的討論獲取學習積分。獲得學習積分的同時就獲取了學習幣。一個學習積分可以兌換一個學習幣。具體的積分獲取途徑如下所述:
(一)課程學習積分。每完成1學時課程學習獲得1學分,單門課程最高學分不超過3分,單門課程少于1學時超過0.5學時,獲得0.5學分,不足0.5學時課程不計分。課程進度為100%,完成80%進度即給學分,達不到則不給學分。
(二)課程測試積分。采用答對率進行計分,學員在完成某門課程測試或者完成某門指定測試,達到60%的答對率(即合格),就可以獲得該門測試的學分,每門測試的學分設定根據具體測試內容隨機設置。一般情況下為1學分。
(三)論壇討論積分。該積分主要包括發貼、回帖等方法討論內容。
學習幣可以參加在線抽獎活動,也可以進行實物兌換。在線抽獎可以隨機獲取各種金額不等的獎品。50個以上的學習幣起就可以參加網絡課堂的在線抽獎,每參加一次抽獎要扣去10個學習幣,獎品為5-100元人民幣價值的獎品。年底學習幣將進行歸零處理,也可以按照50%比例留存到下一年度。每100個學習幣可以兌換1元人民幣價值的實物。網絡課堂管理平臺的管理者每年在預算中留出專門的經費用于物質獎勵。
對于網絡學習的積極分子,要定期地給予物質上的獎勵。對于評選出來的學習之星,除了給予精神獎勵之外,還可以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可以給學習者頒發一些學習用品,如鼠標、鍵盤或者u盤等作為獎品。也可以獎勵學員免費參加社區開設的收費面授課程班,還可以直接獎勵獎金。這里必須闡明的一點是:在目前我國所有的成人網絡學習中,物質激勵只是一種外在表現形態,它只是精神激勵的一種物化形態。網絡學習中物質激勵還具有多樣性的基本特點。當我們了解并掌握這些基本特點之后,就可以更正確地運用物質激勵這個基本舉措,達到促進網絡學習的最終目的。
五、競爭激勵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事業有成,其潛在心理都希望自己站在比別人更優越的地位上,從心理學上來說,這種潛在心理就是自我優越的欲望。有了這種欲望之后,人類才會積極成長,努力向前。當這種自我優越的欲望與特定的競爭對象發生碰撞時,其個人的超越意識就會油然而生。不服輸的競爭心理人人都有,強弱則因人而異。即使一個人的競爭心很弱,但他的心中也總會潛伏著一份競爭意識。我們可以利用人的這種心理,為網絡學習群體找到或設立一個競爭的對象,讓對方知道競爭對象的存在,這樣就比較容易激發起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從而讓他們主動展開競爭,學習積極性自然就會提高。
競爭激勵包括個人學習競爭,街道學習競爭和單位集體學習競爭等。個人學習競爭包括個人學習積分排名,獲取學習之星的榮譽稱號和獎勵,網上展示廳的點擊率,論壇的跟貼率,獲取各種學位頭銜,升級為志愿者等等。除了開展個人的學習競爭之外,還可以在網絡課堂開設街道學習排名競爭,定期在網上公布各個街道參加網絡課堂學習的總人數和總的點擊率,每年都對排名在前的街道進行獎勵,可以通過授予學習型街道先進集體稱號并給予一定金額的物質獎勵。此外,還可以開展單位集體的學習競爭,定期在網上公布各單位集體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的總人數和總的點擊率。對于每年排名在前的單位集體,可以授予學習型單位稱號,并作為評選文明單位的重要指標等。
競爭激勵的主要理論基礎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物競天擇,適用生存,不適者亡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競爭激勵順應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通過人與人,組織與組織的相互競爭,從而激發起機體自身的活力,達到推進事物發展的最終目的。
競爭激勵能激發各種機體自身的內在潛力,產生一種超越、戰勝對手的欲望與行動,在這樣一種互相攀比,互相競爭、互相超越的過程中,產生一種良性的互動,產生1+1>2的互動效應,從而達到推進網絡學習的最終目的。競爭激勵是推進網絡學習重要手段,正確地把握與運用競爭激勵,能有效地促進個人與組織學習的積極性與持久性。
六、合作激勵
合作激勵是指力圖通過學習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以促進學習者的認知發展,改善網絡學習者的人際交往,從而提高學習成效。
網絡學習的合作激勵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學習者與學習者的合作;專項志愿者與學習者的合作;網絡平臺的管理者與學習者的合作。
學習者與學習者的合作包括學習者之間開設的各種論壇。網絡學習者可以在論壇討論各種學習當中遇到的問題,學習者之間相互幫助,共同探討學習問題。對于跟貼較多的論壇,網絡平臺管理者可以將這些論壇設置在比較靠前的位置,也是對學習者積極討論的一種激勵。對于網絡課程學習的積極分子或者學習骨干,可以發展他們成為網絡課程的專項志愿者。他們定期到網絡課堂開展在線服務,志愿者在線服務每小時折算一個服務學分,計入志愿者服務學分,不足一小時的計入累積。如果志愿者每年在線服務時間未滿2小時,登陸查詢時,顯示提醒級別為公益人士。如果已經超出2小時服務時間,顯示提醒級別為熱心公益人士。如果服務時間滿20小時,升級為愛心大使。通過專項志愿者的在線服務,幫助網絡學習者解答各種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對于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如果學員和志愿者都無法解答,那么網絡學習者還可以通過與網絡平臺管理者的合作來尋求幫助。
網絡課程學習畢竟不同于傳統的學習模式,網絡平臺的管理者只有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各種激勵機制,才能真正探索出適合本地區成人網絡學習的激勵機制,才能真正地調動廣大網絡學習愛好者的學習積極性。
合作激勵的主要理論依據是群團效應、協同說。合作激勵是通過互相合作、取長補短,產生一種群團效應,達到以強帶弱,協調發展、整體推進的目的。根據協同說的觀點,在整個合作機制的系統中,系統內部的合作與協同是必不可少的。在整個系統中,只有整體推進、協調發展才不會破壞系統內部相對穩定的結構,才可能產生有效的良性互動,才能推動整個系統有序、健康的發展,才能達到系統整體推進的目的。一個系統內部如果沒有合作,沒有相對穩定的內部結構,孤軍突出,單打獨斗其實并不是好現象,沒有合作,就不能達到系統內部的相對穩定,就不能有效地推進系統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網絡教學;生態化 ;探究式;協同進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教育生態學(educationa ecology)是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 C r e m i 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 u b l i c Education)一書中最早提出來的。我國對教育生態的關注始于20世紀80年代。教育生態學是依據生態學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等原理與機制,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發展的規律,揭示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的一門學科,是教育學和生態學互相滲透的結果。
按照生物學的理論,生態平衡是指系統保持一種高度有序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系統的組成、結構相對穩定,功能得到有效發揮,物質與能量的流入與流出協調一致,有機體與環境和諧共處。
如果網絡課堂是一個池塘,那么在這個池塘里,生活的生物就是教師和學生。要保持池塘的生態平衡,首先學校構建一個和諧、愉悅的網絡教學環境。在這個環境里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即池塘的流入和流出能量要均衡。同時,作為池塘的主要生物的教師和學生就要遵守生態和平法則。即教師和學生在追求協同進化的同時,也要遵守網絡生態規則,讓網絡課堂處于一個的動態的、開放的、有機的循環狀態。
一、構建和諧、愉悅的網絡教學環境
(一)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網絡技術平臺
學校的網絡技術部門始終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建立專門的網絡課程學習網站,提供明確清晰地導航說明和方便、快捷的查詢、檢索和鏈接功能。學生只需要一臺電腦,一根網線,一張一卡通,就能在網上輕松找到所學的內容。同時,網絡技術部門應及時更新頁面,監管和維護網絡的安全。給學生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網絡學習環境。
(二)提供全面、規范、多維的教學內容
針對網絡教學這種情況,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程特點,不同的學生層次,科學、規范設計教學內容。首先,課程的內容要全面,信息量要大。其次,課程內容設計要規范、合理。針對不同的內容設計不同的演示形式,有靜態的PPT、WORD說明、板書設計、教案,圖片;動態的有視頻、音頻、動畫等等。此外還應設有問題吧、留言板、討論專區等多種交流形式,把多向演示和現場模擬相結合,給學生提供一個多維、開放式的網絡課堂。學生依據自身的情況,依據不同的需求,可以進行多層次、多樣化的選擇。
(三)學校管理者摒棄權威觀念,樹立服務意識
作為學校的管理者要有可持續的發展戰略和全局意識,必須認識到教師和學生是學校和諧發展的有機主體,只有讓教師和學生和諧共進,學校才能長遠發展。
為此,必須創造多方面有利條件,優化整合教學和服務資源,給師生創造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學校管理者應摒棄以往的權威理念,樹立服務師生的意識。一方面積極主動征詢師生關于網絡技術和服務水平的意見和建議,以便不斷組織力量更新和研發現代先進網絡技術,提高網絡技術應用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管理者也應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管理能力,適應時代的發展。
二、實行互助、合作、探究式教學過程
結合網絡這種遠程學習的特點,在網絡教學中,要利用網絡優勢,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建立及時的信息反饋平臺,最大可能的培養和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實現學生的自由式發展。具體的教學過程是:
(一)模擬教學情境,提出假設,激發動機
網絡教學是一種虛擬的教學。教師有時不“在場”。教師依據這一情形,模擬現場教學場景,再現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境,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把重點內容細化,設計成幾個問題,提出假設。設置問題的好處就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
(二)分析學生水平,確定學習目標,進行多方位演示
教師要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的不同,把學生分為幾個層次,并針對不同的層次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同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形式,提供多方位的內容演示。比如對現代漢語知識掌握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盡量要模擬現場教學情境。不僅要演示重點內容的授課視頻,還應配有圖片、動畫展示,有步驟地引導學習,課后設計相應的練習。而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只需指出所掌握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展示PPT和WORD說明就可以了。而教學內容的不同,演示的形式也不同。例如,現代漢語語音這一章中,發音方法是難點。教師就必須一方面演示發音口型圖片,配以關于發音方法的文字說明,同時要提供相似發音音素的圖片,以進行區別。此外,還要提示相應的發音要求和注意事項。另一方面必須提供發音方法的視頻和音頻,給學生親臨現場的視聽結合的直觀感受,并提供相應的發音練習。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掌握發音方法。而語法和詞匯部分只要演示靜態的PPT、WORD文檔或者教師教案、板書,并結合練習即可。
(三)鼓勵學生互助合作,激發靈感,開展探究性學習
盡管教師進行了分層次的教學演示方式,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仍存在疑惑的地方。教師就把這些常出現問題放到一個問題論壇,組織學生討論。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和分析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要提倡學生互助合作學習,在論壇暢所欲言。在討論中,學生之間容易思維碰撞,激發靈感,這樣就會進一步加深對內容的認識。作為教師要隨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關注問題論壇的內容,發現學生在討論中遇到困境,教師就應適時去啟發引導。比如,研究可重疊動詞的范圍時,學生感到一時無從下手,應該引導學生收集大量的動詞重疊的例句,然后從例句中歸納、總結出可重疊的動詞,讓他們有一個整體的感悟和認識。然后進一步分析這些動詞有什么語義方面的特點,這樣,學生就會在相互研究討論中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但是,這不是最后的結論,教師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延伸問題。比如,名詞的重疊形式,形容詞的重疊形式,他們和動詞重疊形式的區別在哪里?為什么有這樣的區別?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有沒有交叉形式,為什么?等等。教師把這些問題分別分為幾個方面,給學生分工,讓他們解決具體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共同研究問題,互相交流心得,互相借鑒方法,這樣可以拓寬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靈感。同學們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不但增強了自主學習意識,也培養了他們研究問題的意識和創新意識。與此同時,加強了同學與同學之間的聯系,增進了情感,也和諧了師生關系。
(四)建立多維、動態的、開放式的評價體系
在經過前期的探究式學習后,教師要對學生所學的知識效果進行評價。首先,要搭建動態、開放式的信息反饋平臺。即要提供留言板、論壇等形式,鼓勵同學們交流學習心得和感悟,及時反饋學習效果。其次,教師要設計科學的網絡學習評價和建議表,讓學生進行評價和提出建議。評價包括對授課內容、形式設計評價以及自我學習評價三個方面。內容包括:授課內容準確性,內容設計的合理性和規范性。形式方面包括:網站點擊的便利度,軟件的更新度,對軟件的滿意度等。自我評價是評價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時間利用度、學習效果等。建議就是針對以上方面提出建議。教師要針對這些評價和建議進行總結,及時調整和改進,為以后的網絡教與學提供經驗。
(五)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并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
網絡遠程教育可以提供給學生無限的網絡資源,開拓他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但與此同時,參與網絡學習的學生大多來自于社會上的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個體。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在學校接受正規系統的學習,在學習中,面臨各種困境,又不能感受教師親臨現場的指導。所以,往往會出現被忽視、甚至身份疏離的迷惘,進而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表露出不自信,甚至極端的情緒。生態化的網絡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身心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從學生的學習行為中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分析他們的心理,積極干預。首先,及時反饋學生的問題,清晰而又耐心細致地講解,使學生體驗被重視感。其次,提供留言板、BBS、郵箱等網絡平臺,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給學生提供一個心理或情緒的減壓帶。而對正面言論應提出表揚,使學生獲得一種被認同感。對負面的情緒或言論要及時疏導,循循善誘。用積極上進的案例教育學生,鼓勵和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再次,利用多種渠道,加強學生之間溝通和交流,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意識,讓他們感受到明確的歸屬感。最后,教師要換位思考,聆聽學生的傾訴,真切感受學生的心理壓力,用真誠的態度感染學生,使學生體味被信任感。
在網絡中實施探究式教學,一方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培養他們的獨創性。另一方面,教師還應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對其在學習生活中流露出的負面情緒和心理進行積極的干預,培養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同時,教師在對學生學習和心理進行指導的時候,也能折射出自身在知識和技術等方面的不足,進而促進教師有目的地去更新專業知識和心理知識,學習和提高教師應用網絡技術的水平,提高教學能力和溝通能力,使教師獲得極大發展。
三、生態化網絡教學遵守的原則
(一)平等互利原則
教師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有服務學生的意識,尊重學生的知識訴求和情感訴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網絡這個教與學的場中,教師和學生是兩個平等的個體。只有和諧共處,才能互利共贏。教師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積極引導學生探索知識,成為學生知識的引路人。另一方面要學會和學生積極溝通,團結合作,共同解決問題,成為學生學習上的合伙人。同時,在師生合作的過程中,互相發現自身的弱點,激發雙方學習和研究的動機和興趣,努力彌補自身的不足,從而獲得共同發展。
(二)移情原則
所謂移情原則,按照心理學的理解,即“將心比心”。就是教師要設身處地的體驗和感受學生在網絡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境,包括情感、情緒、心理等方面的困惑。進而要采取人性化的方法,熱心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所以,要仔細研究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水平,因材施教,因內容施教。同時,及時疏導學生的情緒,傾聽學生的心聲,給他們以真誠的幫助,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情。
(三)適度原則
教師在進行教學前,要調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時,要遵循適度原則,即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首先,問題設計要難易適度。太易達不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太難,學生就難以駕馭,使自信心受到打擊。其次,課程內容設計要適度。即針對不同的問題,設計性不同的演示形式。內容淺顯的,只需要文字說明;內容復雜難懂的,不僅要有文字說明,還要有圖示,甚至動畫、視頻、音頻等。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課程內容,科學設計問題。真正做到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習方法的引導者。
四、結語
本文以生態學的角度對網絡教學這一現象進行分析。我們把網絡課堂當做一個微觀的生物池塘。在這個池塘里生活的主要物種就是教師和學生。要想讓這個池塘保持生態平衡,即池塘的能量流入與流出均衡。那么,作為網絡教學這一環節來說,流入的能量即是教師所提供的網絡課程,以及教師的真誠和熱心。流出的能量則是學生對這些網絡課程內容的消化和吸收。要確保教師與學生協同進化,作為教師要盡可能提供大容量的課程內容,設計科學、規范的問題,提供多樣化、動態化、開放的形式演示。盡量滿足各類不同層次學生多方面的需求。包括心理方面的需求。
而作為學生,一方面在網絡課堂自由汲取知識,另一方面在與同學互助合作的學習中也在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迎接新挑戰。在教師和學生溝通學習中,互相發現和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迫使雙方不斷地更新知識改進和提高自己,從而獲得共同發展。當然,作為學校要本著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優化資源配置,協調好各部門,做好宏觀管理工作,為師生提供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服務。
參考文獻
[1]任凱,白燕.教育生態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2]鐘勇為.沖突與調諧:大學教學改革的基本問題探論——改進大學教學改革的理論構想[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關鍵詞】醫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
一、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由于近年來國際經濟形勢的持續低迷,加之我國經濟結構體制不合理、教育改革滯后、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落后。當代大學生就業矛盾突顯。這主要表現在畢業生快速增加,但社會需求減緩;培養學校學科結構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就業結構不合理;大學生就業觀念與就業現實脫節。因此,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就顯得尤為緊迫、重要。
二、2010-2012年川北醫學院醫學生就業狀況
以川北醫學院2010屆、2011屆和2012屆醫學類畢業生為調查對象,采取問卷調查和畢業生就業數據庫相結合的方法,隨機抽取240名畢業生做相關調研。
1.川北醫學院醫學類畢業生就業去向調查
從表1可以看出,川北醫學院醫學類大學生就業特點:第一,就業地區以基層為主。三屆畢業生中,有超過60%的學生選了縣級以下的基層工作單位。這完全符合川北醫學院“努力培養面向基層的應用型醫學專門人才”的人才培養方針。
2.畢業生中未就業學生情況調查
如表2所示,在被調查的近三年未就業畢業生中,53%以上的人是因為就業的態度、想法問題造成未就業,有30%的畢業生因為全力投入公招、研究生考試復習準備而放棄就業,剩余13%的畢業生因為結婚等個人原因放棄就業。在這15名未就業人員當中,因為個人學習和技術能力未能實現就業的為零。
三、醫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建議
1.醫學生就業形勢與就業基礎知識教育相結合。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不光有老課,也要結合當下醫療衛生行業現狀,向同學們介紹“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項目等新情況、新問題。
2.邀請專業人士走進課堂。在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避免迂腐的“陳詞濫調”,可以適當邀請醫療行業相關人士、本校畢業生等走進課程,親身講述自己的求職、工作經歷。
3.構建多樣化的就業指導教學模式。積極拓展就業指導教學模式,為畢業生提供一個全方面、多渠道、立體化的就業指導教學服務。比如我校專門設立了就業指導網絡課堂,該網絡課堂內容覆蓋當前就業形勢分析、就業技能提高、就業政策介紹等。
4.強化大學生自我評估測評等教學內容。自我評估是職業規劃過程中的一個起始環節,客觀、全面的自我評估是科學進行職業規劃的前提,它對職業環境分析,職業目標確立,生涯策略,生涯評估等環節及其連續過程的進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許曠宇.醫學生職業規劃現狀與對策探析[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9(3):309-312.
關鍵詞: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網絡學習模式;學習焦慮;對比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166-03
國內外許多語言學家的研究結果證實,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學習者因個人因素直接影響到所學語言的輸入與輸出。這些個人因素包括個人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焦慮、性格等。其中學習焦慮對語言習得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語言焦慮是學習者在學習一門語言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有的復雜的心理現象。Horwitz等(1986)指出外語焦慮是語言學習所特有的現象。外語焦慮與課堂語言學習有關,是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獨特而復雜的自我認識、信念以及情感。第二語言課堂焦慮包括交際畏懼、測試焦慮以及負評價恐懼。Horwitz等在“外語課堂焦慮”(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一文中設計了用以測量外語學習焦慮程度的焦慮量表,即外語課堂焦慮量表(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簡稱FLCAS。量表中設計了33個問題,涵蓋了外語學習課堂焦慮的三個方面。許多研究結果證明,外語學習焦慮對于在傳統的教師面授課堂模式下學習的學生會產生極其消極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學習者掌心出汗,心跳加快;語音變調;站起來回答問題有‘凍僵’的感覺”(Young,1992)。在中國本科生大學英語傳統教學課堂上,英語學習焦慮同樣對學生習得英語產生了消極負面的影響。雷霄(2004)對華南理工大學2001級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英語學習焦慮比較普遍地存在于這些學生當中,而且成績差的學生焦慮比成績好的要更嚴重。然而,隨著全國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了今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突出了計算機網絡在外語課程中的“支撐”地位。優秀的教師與先進的網絡技術相結合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在新的計算機網絡課堂模式下,學生英語學習焦慮較之傳統教學模式下是否會有所減輕?是否會產生出不同于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新的學習焦慮?本文試圖就傳統教師面授課堂模式與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下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狀況進行對比,以觀察新的課堂模式對學生英語學習焦慮所起的作用,并使在新的課堂模式下組織教學的教師得到啟示。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的被試者為地方性重點建設“211”學校2010級和2011級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人數分別為73人和70人。2010級學生為化學、木材科學專業一級起點班學生,學學英語三級課程。2011級學生為輕工、能化專業一級起點班學生,學學英語一級課程。
2.研究工具。新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提出“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為了順應《課程要求》,我校大學英語改革實行“教師面授課堂+網絡自主學習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面授的讀寫課堂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努力為學生營造語言交際的氛圍和創造更多的語言交際的機會。而聽說課程的學習主要由學生在網絡學習系統中進行,課堂模式為每隔一周一個單元時間有教師在場的自主學習和每隔一周一個單元時間教師不在場,學生完全自主的網絡學習。根據我校的具體情況,本研究參考Horwitz等設計的外語課堂焦慮量表(FLCAS),對問卷題目進行改編,分別涉及傳統教師面授課堂模式與網絡自主學習模式兩個方面,以便進行對比分析。問卷題目量分別壓縮至15題。涉及傳統教師面授課堂模式下的焦慮問卷題目主要針對課堂上交際畏懼和負評價恐懼方面設計;涉及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下的焦慮問卷題目除涵蓋交際畏懼和負評價恐懼方面外,還包括了調查新的教學模式可能會給學生帶來的其他焦慮以及與傳統教師面授課堂模式相比較的題目。全部問卷由任課教師發放,并強調務必完成有關兩種不同教學模式的題目。問卷當場回收,全部有效。
二、研究結果分析
1.傳統教師面授課堂模式下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狀況。McCroskey(1978)指出交際畏懼是指個人對于與他人的真實或者預期交際產生的恐懼或者焦慮程度。其行為模式是交際回避或退縮。(王銀泉、萬玉書,2001)。正如許多研究已證實的一樣,在傳統教師面授課堂模式下,本研究被試學生在交際畏懼和負評價恐懼方面都顯現明顯焦慮。在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的70名2011級新生中,有58%的學生表示在英語課堂上講英語時,對自己感到把握不大。有40%的學生很擔心在英語課堂上出錯。40%的學生擔心害怕會被叫起來發言。63%的學生表示在英語課堂上沒有準備但不得不開口講英語時就很驚慌。64%的學生則認為即使做了充分準備,單獨發言時還是感到緊張。40%的學生在英語課堂小組討論結果匯報時總是將發言機會推給別人。而這種焦慮不會隨著學習時間的延續而有所減輕。在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的73名2010級(二年級)學生中,有73%的學生在自己英語課堂上講英語把握不大。41%的學生擔心害怕會被叫起來發言。59%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沒有準備但不得不開口講英語時感到很驚慌。57%的學生則認為即使做了充分準備,單獨發言時還是感到緊張。53%的學生在英語課堂小組討論結果匯報時總是將發言機會推給別人。由此可見,在傳統教師面授課堂上,交際畏懼和負評價恐懼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語言學習產生不利影響。焦慮使學生產生了極大的精神壓力,上課不敢發言,講英語擔心出錯,會被老師否定或被同學笑話。這使得他們在課堂上無法集中精力于所學的知識上,無法對老師的啟發做出及時的反應,無法對老師引導性的提問進行積極的思考,無法與老師和同學就相關問題進行有效交流和發表個人見解。這種焦慮使學生缺乏自信,在課堂上失去了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思考問題的熱情和動力,勉強應付或盡量回避與他人用英語交際,極大妨礙了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語言輸入、內化和輸出。
2.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下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狀況。2003年,教育部正式啟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實施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大學英語新教學模式。新的網絡自主學習課堂模式的特點是在教師的指導和監控下把課堂學習交給學生自主掌控。這一新的教學模式更能體現《課程要求》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老師的作用是進行任務設計、針對性指導和課堂監控。新的學習模式對學生英語學習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學生普遍存在的英語學習焦慮在新的學習模式下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研究表明,與傳統教師面授課堂模式相比,在新的網絡課堂自主學習模式下,被試學生在交際畏懼和負評價恐懼方面的焦慮明顯降低。在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的70名2011級新生中,有68%的學生表示,在需要錄音的環節,雖然擔心發音不準,但還是敢大聲念出來。51%的學生表示在網絡自主學習時不用擔心老師提問回答不上來。57%的學生表示網絡自主學習時不必為課堂上要單獨發言而感到緊張了。81%的學生認為在網絡自主學習時感到很放松。77%的學生認為在網絡學習系統中可以隨意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節奏,感覺很好。54%的學生感覺上網絡課比上老師面授課輕松得多。70%的學生感覺在網絡系統中做測試比在老師面授課堂上做測試會輕松自如得多。50%的學生表示經常想到網絡教室學習。在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的73名2010級(二年級)學生中也顯現同樣明顯的焦慮下降情況。涉及兩種課堂模式比較的問題,有57%的學生感覺上網絡課比上老師面授課輕松得多。46%的學生感覺在網絡系統中做測試比在老師面授課堂上做測試會輕松自如得多。調查結果表明,在新的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出來。更有利于語言的輸入、內化和輸出。然而,這種新的學習模式也產生出一些新的網絡課堂特有的焦慮因子,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新的焦慮和不安。例如,在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的70名2011級新生中,有62%的學生表示,自主聽力訓練時聽力材料中有些地方聽不懂,心里很害怕。61%的學生表示,網絡學習系統里學習資源很多,究竟該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感到很茫然。另有57%的學生表示,在網絡系統中自主進行了聽、讀等語言學習訓練,但效果如何心里卻沒底。同時,類似于傳統課堂上產生的交際畏懼時有存在。如果監控教師抽查學生,讓他們單獨把聽力材料的內容復述出來,有58%的學生表示還是會感到心跳加劇。以上研究結果表明,新的網絡課堂自主學習模式有助于降低學生英語學習焦慮,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有安全感,從而增強了英語學習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新的學習模式又使學生產生了新的焦慮。隨著網絡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推廣,這一新問題值得關注和進一步研究。
三、對教學的啟示
新的《課程要求》提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采用課堂面授和計算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這說明在采用網絡自主學習新模式的同時,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仍要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英語學習焦慮普遍存在。這就意味著,英語教師有責任,并要著力于降低學生在面授課堂上的學習焦慮。針對學生的交際畏懼和負評價恐懼心理,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心理。在課前準備階段對課堂教學安排要進行精心、細致的設計,盡量減少學生的焦慮源。例如,最為常見的英語課堂提問。鄭佩蕓(2003)的研究結果表明,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手段,然而問題的難易度應適當把握。本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單獨被教師點名發言普遍感到緊張,害怕回答出錯。鑒于此,教師不妨減少單獨點名的方式,改用全班集體回答,或小組討論,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任務的課堂活動形式。學生獨自站立回答問題時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教師可以放低姿態,讓學生坐著回答問題。還可以采用全班集體討論問題的方式,教師也參與其中,師生一起對問題暢所欲言。這種平等、友好、自由的形式更能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快,從而降低學生的課堂焦慮感。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當也會成為學生的課堂焦慮源。應該以何種方式、在何時何地評價學生,教師課前應做周全的考慮,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從而降低學生的焦慮情緒。幫助學生降低害怕出錯的焦慮的方法是,教師可對某一學生的回答先不做評價,而是多讓幾個學生發表見解,然后肯定一個最佳的答案?;蛘弋攲W生的話語中有錯,教師不要立刻打斷學生糾錯。而是先讓學生講完,然后用正確的表述對其錯誤的表達進行修正性重述。學生可以從教師的重述中意識到自己剛才在表達中出現的錯誤,并知道了該如何正確表達。盡管在新的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下學生在交際畏懼和負評價恐懼方面的焦慮明顯降低,但在新的特定模式下學生又產生新的學習焦慮。網絡自主學習并非等同于放羊式的自由學習。學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和監控下進行有序的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對學習任務、學習材料等的精心設計和準備上。教師要預見可能會導致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焦慮的因子,并著力幫助學生將學習焦慮降至最低。因此,在網絡自主學習課堂模式下教師的導學環節至關重要。教師對所布置任務中相關材料的難點要有所預測,并予以適當的解釋;對需要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的重點要事先提出來,并配以適當的展開訓練;對網絡系統中繁多的學習資料要事先進行梳理,并就如何利用好相關資源給學生提出有效的建議。為了使學生能及時了解他們自主訓練的成效,每次網絡課結束前可讓學生做幾分鐘的檢測,以書面回答形式代替會讓學生產生焦慮的單獨面對老師的口頭復述。或是在下次教師面授課堂上,以兩人對話或小組活動的形式將聽力訓練的內容口頭表達出來。總之,在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下,教師的精心導學是幫助學生降低新的學習焦慮的有效途徑。
研究表明,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師面授課堂模式下,學生普遍存在交際畏懼和負評價恐懼等焦慮情緒。新的網絡自主學習模式的寬松氛圍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在交際畏懼和負評價恐懼方面的學習焦慮,但又使學生產生出新的焦慮。教師的作用在于針對學生英語學習中存在的不同焦慮源作出有效的應對,以幫助學生盡可能降低英語學習焦慮,從而更有效地習得英語語言。
參考文獻:
[1]Horwitz,E.,M. Horwitz,& J. Cop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125-132.
[2]McCroskey,J. Validity of the PRCA as a Index of Oral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1978,(45):192-203
[3]Young,D. 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ist’Perspective:Interviews with Krashen,Omaggio Hadley,Terrell,and Rardin[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2,(25):157-175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雷霄.本科生英語學習課堂焦慮調查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國語言文學,2004,(1):46-51.
[6]王銀泉,萬玉書.外語學習焦慮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國外相關研究概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122-126.
[7]王守仁,王海嘯,等.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5):4-11.
[8]楊連瑞,張德祿,等.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