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8 17:10: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媒體融合的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前言:毫無疑問,當前的分眾傳媒是中國的傳媒第一股,其體量巨大,在整個傳媒行業里也是值得關注的焦點。而面對移踴チ網時代的到來,面對新媒體的沖擊,以分眾傳媒為代表的廣告傳媒企業也需要作出相應的改變。
一、媒體分眾的趨勢及和新媒體的發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傳媒行業的快速發展,媒體的分眾化傳播現象也日益凸顯。這里所說的“分眾”趨勢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受眾的分化,一個是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各種傳媒為了適應這一發展變化,紛紛實施了分眾化的應對策略。同時,在這個數字化和信息化日益深化的現在,傳統媒體的單項傳播模式也逐漸具備了雙向互動的功能,受眾的信息的被動接受也逐漸變成了以受眾需求來細化的信息內容。
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信息時代也在加速到來。新媒體傳播的發展也如日中天,在新媒體得到極大發展的當下。受眾在傳播中的地位被得到極大重視。當前無論是BAT,還是幾大門戶網站,都在用細分化的信息,通過互聯網來俘獲用戶,從而形成了各自的盈利點和品牌。
二、分眾傳媒在互聯網時代的優勢與挑戰
分眾傳媒,是中國著名的傳媒上市公司。其始建于03年,總部位于上海。05年7月分眾傳媒于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如分眾傳媒的名稱一樣,分眾傳媒關注受眾的分眾化趨勢,采用了戶外視頻廣告的聯播模式、精準的分眾傳播策略,挖掘不同受眾的碎片時間,從而搶占不同受眾的注意力,實現經濟效益。目前,分眾傳媒的業務十分廣泛,有商務樓宇廣告、公寓電梯平面媒體、賣場終端視頻媒體、戶外大型led彩屏媒體、互聯網廣告平臺、手機無線廣告媒體、分眾直銷售商務媒體及數據庫營銷渠道等, 形成了巨大的傳播網絡。
1.分眾傳媒的主要優勢
首先,分眾傳媒以都市人群為核心受眾。正確的定位使得分眾傳媒能很好的覆蓋了高收入人群。分眾傳媒圍繞都市主流消費人群的生活軌跡進行安排,其模式滲透到了消費者的很多場景,不僅具有信息的針對性,還具有排他性。同時分眾傳媒的多種渠道還能形成整體效應,強化傳播效果。
其次,分眾傳媒兼顧中小城市,力求全面覆蓋。分眾傳媒不僅重視大城市的受眾群里,對中心城市的重視程度也相當高。據悉,目前分眾傳媒的商務樓宇聯播網已經覆蓋了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全國100多個大中小各類城市。
最后,分眾傳媒的場景充足,較傳統媒體廣告性價比有一定優勢。無論是高爾夫球場,機場等高端場景,還是公寓寫字樓和商場賣場等一般場景,分眾傳媒都有十分充足的場景優勢,能做好細分的傳播策略。同時,與傳統媒體相比,分眾傳媒的視屏廣告往往具有針對性和強制性,而傳統媒體的廣告,受眾能刻意的避免。且價格方面,分眾傳媒的費用較電視媒體要低很多。因此性價比極高。
2.互聯網時代分眾傳媒面臨的挑戰
首先是智能移動設備對用戶碎片化時間的占領。分眾傳媒的優勢在于用戶的“無聊時間”,在包括手機在內的移動智能設備被普及之前,分眾傳媒能很好的抓住受眾的這些時間,并進行強制性的廣告廣播。但是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人們的無聊時間對手機等設備的依賴越來越大,依托于手機的新媒體也越來越占據人們的視野,由此,對分眾傳媒的“注意力”大大降低。
其次,分眾傳媒的場景過度開發造成了受眾的逆反心理。分眾傳媒的最大優勢,就是以遍布生活各個場景、大小不一的液晶顯示屏。其帶有很強的強迫性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尚未到來的時代,很多受眾對此避無可避。雖然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長期的廣告輪播也造成了受眾的“審美疲勞”,在手機等移動設備能提供更好內容、自己掌握更多主動的現在,受眾對新媒體的注意力自然會更加有效。
最后,雖然分眾傳媒可以根據場景的不同區分客戶的大致類別。但是還是無法做出更進一步的細分,對受眾的需求和消費欲望也不能做好精準的挖掘工作。
三、分眾傳媒的新媒體融合方向
要應對好互聯網和新媒體所帶來的沖擊,就必須對新媒體的成功加以分析,并積極主動的加速與新媒體的融合,創新出受眾樂于接受的新型廣告模式。
首先,強化廣告的內容制作。新媒體之所以受到用戶歡迎,是由于其良好的內容建設,符合客戶需求的媒體內容,自然能受到受眾歡迎。在此方面,分眾傳媒可以進行相關的廣告質量把控,將一些新穎有趣,接受度強的廣告內容進行傳播。
其次,在廣告中加入一些互動內容,提高受眾的參與度。以手機等移動設備為介質的新媒體,其之所以受到受歡迎,其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互動性,如在移動互聯網上,人們可以和好友交流,在文字媒體上發表實時評論,在視頻媒體上發射彈幕交流等等,這些互動,都是用戶所喜愛的。分眾可參考這種互動性,在視頻類的戶外廣告中,穿插加入彈幕、點歌等環節和活動,或者設置一些小獎品,加強與受眾的互動。
最后,分眾還應該整合相應的資源,做好移動互聯網服務,并促進受眾與自身互聯網服務的對接。如建設好自身的網站、app等,并通過戶外設施布置相應的免費WIFI、二維碼等,促進用戶與分眾自身新媒體建設的連接。
四、結束語
總之,在這個信心極度膨脹,受眾對信心的篩選也變得更加容易的互聯網時代。必須要挖掘用戶的深層次的需求,在結合新媒體新技術的情況下,關注受眾體驗,滿足受眾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在滿足受眾的情況下,促進廣告傳媒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錢廣貴.從分眾傳播到分眾類廣告傳媒:基于傳播轉型的批判反思[J].新聞界,2009,02:22-24+128.
[2]沈國愛.從大眾到分眾――從廣告形態變化看傳媒發展趨勢[J].科技風,2009,17:33-34.
關鍵詞:媒體融合;廣播電視新聞;人才培養
我國開始實施“三網融合”對現有媒體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充滿了困難,使得全媒體融合僅僅停留在理想階段,沒能在實踐中大展身手。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和民眾中的傳播者,其地位不容忽視。近些年來主導民眾生活的廣播電視業發展迅速,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加強對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人才的培養成為了高校目前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一、媒體融合環境下對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人才的新要求
在廣播電視傳媒業,媒體融合對它的沖擊和改變體現在多方面:第一,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壟斷特權被打破,廣播電視新聞信源發生了改變。民眾被動接受新聞的地位也變成了主動索取并且還可以參與到新聞信息的制作與傳播過程中,傳播的主體明顯不同;第二,廣播電視傳播的方式由原來的單向直線傳播變成了現在的雙向循環傳播,從以前傳播機構對民眾的傳播變成了現在的多種媒體一對多、多對多的傳播;第三,改變了傳媒技術平臺、傳媒組織結構以及媒體的信息管理模式,對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媒體”型新聞傳播人才。隨著多種媒體的融合,以及傳統媒體向數字化的過度,傳媒之間的信息載體的差異正在逐漸縮小,甚至有趨同的現象。因此,具有跨媒體工作能力的新型新聞人才將成為未來廣播電視新聞產業的首選。部分新聞工作者將不再僅僅是為了一個媒體部分進行服務,而是同時為多個媒體部門或者是信息的機構進行服務。記者所采集到的娛樂信息和新聞可以同時被多種媒體所使用,成為多個機構進行信息的素材。但是目前,能夠達到這一標準的新聞人才極度匱乏,只有將更多的廣播電視人才培養成“全媒體型”人才,才能滿足如今傳媒產業發展的需要。
(二)具備復合型媒體素質。傳媒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是高校對于傳媒人才的培養卻嚴重落后。根據傳媒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其最需要的就是具備復合型媒體的高素質人才。深圳市融創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移動互聯網平臺服務與支撐為主要業務的大網絡公司,其總經理就說過,對于網絡傳輸行業,招收的員工必須要具備專業技術,但是對于媒體方面人才就需要有創新的意識,需要的新媒體人才更是必須要有創新的勇氣,對待客戶要能夠引導其潛在的需求,隨時捕捉客戶心理動態,既要求招收的員工懂技術,又能準確把握市場動態,具備專業和創新的復合型人才。所謂的復合型媒體素質就是要具備傳統廣播電視新聞人員的采、寫、編等專業技能,能夠勝任節目策劃、現場直接報道,對于欄目、頻道的運營模式和新聞報道語態也能完全掌握的全面性人才。因此在對新媒體人才培養目標上就應該符合復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須要加強對媒介經營、視頻傳播以及國際雙語新聞傳播主題等多元化、帶有前沿性和拓展性課程。
二、對新型人才進行培養的基本思路
(一)按社會需求調整專業方向和定位。從辦學目的來講,社會需求是專業定位和方向設置的主要依據。因而,辦學院校為了適應媒體融合對廣播電視傳播人才的需求,應當自覺地調整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方向與定位。各行業類院校開辦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應借助自身的學科優勢,只有找準專業方向定位,才能辦出特色。在專業方向定位和學科架構上,我們要樹立新觀念,開拓新思維,要有“大廣播電視”的概念。有自主設置權的高校新聞院系可以根據傳媒業界需求和社會需求來設置新專業及其方向。此外,各普通高校還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學資源,進行跨院系、跨專業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實現優勢互補。這樣做更有利于復合型廣播電視傳播人才的培育。
(二)將媒體融合加入到教學內容當中。在媒體融合的新環境下,各專業的教學內容要進行根本上的創新和改進。在傳統的教學理論知識中加入媒體體融合的相關內容,使學生對媒體融合環境下的專業形勢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從而形成一個全新的教學體系。
(三)創建實踐基地,全面增強學生能力。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領悟理論知識的真諦必須要通過實踐才能獲得。工作中將專業知識融會其中,既可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又可以在實踐中體會知識的快樂。傳統的實踐教學只是表現在校內外實習,但是一般高校的實習時間都是比較集中和短暫,在理論教學中很難將其插入其中,所以建立校內實訓基地、開設必要的實訓課程,或者與企業合作,為在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讓他們能夠將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的工作當中,已經成為未來眾多高校的發展趨勢。
(四)強加師資隊伍建設。對學生進行專業化培養需要有完善的教學體系,但最為關鍵的還是師資隊伍的建設。對于新聞傳播類專業來說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建立一支專業化、多元化的教師隊伍,進而提升教學質量。針對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特殊性,高??梢云刚垈髅叫袠I專家或者傳媒技術人員到學校對學生能夠進行授課,通過他們對業界發展趨勢的介紹提升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度;還可以讓媒體專家參與到學生的課題或者項目當中,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業務水平;高校應該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增設實踐環節,把教師的研究課題加入到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跟隨教師共同進步。此外,學??梢耘囵B教師,讓其擁有廣播電視新聞領域從業經驗,成為雙師型教師,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師資團隊。
三、結束語
傳媒市場的環境變化帶來了人才需求的變化,新媒體沖擊下的傳媒產業給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工作帶來的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作為培養傳媒人才的高校應順應市場變化,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傳媒人才,推動傳媒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傳播;影響
伴隨著數字媒體的沖擊,媒體融合必然會成為媒體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新聞傳播的運作模式已然改變。它不僅僅是停留在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而是是朝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發展。新聞傳播的受眾群體發生了角色轉變,他們不止是簡單被動的接受媒體信息,同樣也是新聞的制作人和傳播者。媒體融合對新聞傳播產生的影響不可忽視,因此,本文對這個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
一、媒體融合的現狀
目前,我國媒體融合影響新聞傳播的分析研究還不多,但是,媒體融合趨勢已經形成。具體可以從幾個層面進行闡述第一,新媒體的各種類型都已經逐步融入新聞傳播。比如網站和搜索引擎,以傳統新聞的生產為來源,以新聞內容為參照,進行媒體融合。目前新聞傳播途徑在網站和搜索引擎上的媒體融合占據較大比例。網站和搜索引擎主要依靠的是PC端,而在手機移動終端上,微博,微信,甚至還有APP軟件的應用和使用也大大地促進了新聞傳播的力度和廣度。第二,傳統媒介和新媒體的融合關系可以理解為,新媒體傳播信息運用計算機網絡對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作協同化的新聞報道。同樣,傳統媒體反過來運用了數字化網絡技術,為自身拓展出新一類的媒體傳播渠道。這些新媒體傳播渠道可以是移動電視、電子報紙和電子雜志等等。媒體融合促使新聞終端的多元化發展和不斷創新。
二、媒體融合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一)媒體融合促使了新聞傳播信源的多元化。當前的網絡傳播方式,人們不是單一的新聞受眾者,還獲得了新聞傳播的參與能力。參與的方式各種各樣,比如使用微博、微信新媒體,即刻把自己對新聞事件的感受及想法表達出來。由于網絡信息工具的多樣化,QQ、BBS論壇、博客、播客等網絡媒介工具的誕生和廣泛應用形成了個人對個人、多人對多人、個人對多人的新興社媒網絡模式。個人可以成為新聞的信息源,可以借助網絡傳播發生在身邊的新聞,并且發表自己的觀點。信息源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新聞的傳播者和受眾人的一體化是目前新聞傳播的主要特征。由于網民數量的龐大,上網時間的劇增,每天都有海量的微博、微信、圖像、圖形、文本、音頻和視頻,充斥在網絡空間中。信息的提供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社會團體和新聞機構。專業媒體因為有史以來的權威性依然占據著主導的地位。但是新媒體的崛起和影響不可忽視,不管是國內甚至是世界范圍內,通過互聯網媒體對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的信息及時傳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接收終端的統一化。接收終端統一化是指接收終端設備的融合,終端設備中有電子產品、計算機、手機等等,融合過程是建立在數字聚合的高度發展上的。通過協議,實現電視與電腦的融合,以及影音設備和電腦、手機終端的融合。新聞傳播的單一形態越來越難以滿足受眾需求的多樣化。新聞信息要同時覆蓋視頻、音頻、圖像、文本等多種載體形式。因此,對于新的接收終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能夠提供多種載體形式的服務,還必須有對新聞信息進行有機整合的功能,把最終的信息傳播給受眾群體。接收終端的一體化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接收終端硬件融合;第二,多種媒體信息的一體化;第三,以終端設備和虛擬終端為載體的服務于內容的融合。(三)組織方式一體化。對于傳統的媒體而言,傳播的方式都是各自為政。而媒體融合打破了各個媒體之間的壁壘,傳統的行業和區域管理不再成為障礙,各個媒體之間實現高效整合,各個媒體在生產流程中可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重組,這種集體化運作實現了對全部媒體的統一規劃,組織方式一體化的構建。媒體融合和組織方式一體化,能夠發揮各種媒介的優勢特點,在新聞傳播中既可以實現資源各享,又可以保持各自的個性和特點,做到,百花齊放。我們可以把媒體融合理解成一種聚合效益,過去單純的競爭關系變成了合作關系。(四)綜合式的經營方式。媒體融合使媒體之間處于共同運作的狀態。由于資源可以互享,那么尤其在新聞資源的采集和上,優勢非常突出,同樣的新聞不需要再通過不同的媒介去逐一采集,而可以采用聯合行動,聯合行動可以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降低新聞傳播和生產的成本。經營方式的綜合化是媒體融合和傳統媒體在本質上的區別。新聞傳播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過去的傳媒占有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變成了傳媒發起,全民共同參與、互動、分享的局面。這些新聞信息源通過人際的交流和大眾的主動傳播得到快速的結合與擴散。新聞的方法和手段隨著技術的更新發展而推陳出新,從傳統的紙媒、廣播到現在的多媒體形式,終端設備上可以是實現錄、說、寫、看、讀、聽等方式方法。
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媒體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媒體融合的趨勢已經是必然的方向。一方面是廣大受眾需求的多樣化和不斷的提高和發展,另一方面是新時代新媒體的經營新理念的貫徹和實施。作為媒體機構和媒體人應該非常清晰地認識到這種趨勢,把握好這種趨勢,順應發展方向緊跟轉型的步伐。
作者:王娟 單位:華寧縣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傳媒;數字化;媒介融合;全媒體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7-0007-02
自20世紀末以來,我們已經進入信息時代,有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在我們身邊,而技術的發展和改革改變了傳統媒體的運作方式。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動下。數字傳播的方式為媒體提供了不同的發展方式,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也呈現出取代傳統媒體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媒介融合和全媒體傳播必然會在世界范圍內發生。
1 髏絞字化與媒介融合
1.1 傳媒數字化變革的影響
數字信息處理技術在人類交流中的根本性變革。除了傳統通信的數字重建外,近年來數字通信對互聯網的發展產生影響。具體而言,中國互聯網使用用戶的增加,利用互聯網的時間平均為每周19.8小時,根據網民深度的增加,對網絡用戶的粘度增加,則體現了現代人生活對信息的剛性需求,同時也加劇了網絡媒體以及報紙雜志的迅猛發展。
1.2 傳媒數字與媒介整合
媒介的不斷整合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通過媒體的整合,新媒體可以有多種功能。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得媒體傳播可以包括文字、圖片、聲音、視頻。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而不僅僅是聲音或文字的獲得,比如人們不再滿足于只使用手機進行通信。媒體的融合增加了信息形式的多樣性,更符合人們對信息的高要求。
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獲得更大的市場利益,互聯網行業、傳媒行業、通信行業也在不斷的交流,甚至不同企業并購不斷,不斷完善行業提供相關服務,通過使用技術,推進多元化、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的多元化,這也促進了媒介融合。此外,高效的信息處理技術也保證了在較短時間內各設備的信息處理能力,可以處理大量的短時間內的數據為例,新型纖維材料的傳播,保證數量和速度,信息傳遞過程的手機、iPad和其他電子產品也讓單一的媒體有不同的功能,確保媒介融合的技術基礎。
2 傳媒數字化背景下全媒體傳播分析
2.1 全媒體傳播的含義
在新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變化,對于媒體傳播的信息有著不同的要求。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對聲音、圖像、文本和視頻的綜合處理成為可能。一方面,媒體是一個所有媒體的整體意義,包括現有的所有媒體;另一方面,媒體不僅是指綜合媒體的概念,它包括媒體技術、形式和內容,比如,傳統電視廣播與新興互聯網融合,實現全方位的信息傳遞。
2.2 全媒體的傳播的發展方向
在20世紀末,西方國家在技術和人的發展需求的雙重作用下,數字媒體開始實施,以確保其在市場中的地位,同時通過跨國界、跨媒體,實現媒體的多樣化,傳統行業的電視廣播和新興的互聯網行業相互連接。提出了“跨媒體”的概念,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信息需求。隨著中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中國的傳媒業也在不斷探索和研究全媒體?,F代技術促進中國廣播電視從傳統的通信方式向數字化方向發展的產業轉型,不再堅持過去的傳播形式,也是推動中國電視劇產業的轉型,將互聯網、電視、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以確保在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全方位。觀看電影和電視很容易,讓人們隨時隨地享受數字生活。CNNIC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1年6月時,中國的移動電話用戶達到2.77億戶,手機用戶在手機用戶和網民整體比例方面進一步提升。2010上半年,手機網民的增長速度高于傳統網民已成為主要驅動力,移動互聯網已經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消費數碼產品激增?,F在,多數的數字產品更注重更新的功能的體驗來滿足絕大多數的愛好者的需求,例如,盛行的蘋果公司的iPad,亞馬遜的電子書等獨特的視覺體驗及便民的貼心服務。充分體現出了數字市場的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發展途徑。在傳統電子媒體中增添數字電視的功能,帶動數字電視的發展,這個功能可以使用戶欣賞更加高清的視覺盛宴及清晰的電子廣播,提高了新媒體數字信息傳輸的質量和效率、甚至通訊方式,使所有的傳統媒體面臨挑戰,但新媒體不是消除以前的媒體,而是將以前的媒體結合現狀發展的新媒體,來實現用戶更高的使用需求體現更加現代化的特征,那么,新媒體就是為了更好地分化,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極大地豐富人們的選擇。
2.3 全媒體傳播的產業實踐
對所有的媒體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操作理念,即多媒體傳播的方法和策略,即利用各種工具和材料構建通信系統的平臺。將各種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新的媒體模式。對于媒介組織而言,整個媒介傳播意味著流程再造與媒介整合的實現。全媒體傳播的探索與實踐已成為應對數字媒體變革的重要舉措。在以前獨立運營的廣播、電視和網站整合的新聞采編業務中,試圖開展360度的媒體采編工作。雖然國外媒體的“跨媒體行業(媒體)”的概念尚未提出相應的媒體,有許多形式,但外國媒體跨媒體經營,多媒體新聞信息傳輸通過先進的多終端閱讀,多銷售內容,獲得增值的機會,中國媒體產品盡可能多的內容實際上是今天所有媒體新聞生產理念的體現。
3 結論
數字媒體的媒介融合是國內外傳媒業必須面對的主要趨勢。這一“全媒體”的概念是基于“跨媒體”的創新發展的趨勢,給中國的傳媒產業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國的傳媒業,在當前和未來如何構建和實施媒體運營戰略,是擺在媒體產業面前需要探討的戰略問題。
參考文獻
[1]汪曙華.傳媒數字化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與全媒體傳播[J].東南傳播,2011(4):73-75.
[2]徐強.傳媒數字化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與全媒體傳播[J].新聞傳播,2016(21):115,117.
[3]郭海英.傳媒行業政府規制體制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3.
挑戰新媒體時代,當我們切身融入其中時,讓人不由得想起了老人與海的故事,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分v述了老漁夫圣地亞哥在海上的捕魚經歷:老人在海上一無所獲地漂泊了84天后,終于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然而這條巨大無比的大馬林很難制服。當老人制服大馬林魚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鯊魚進行驚險的搏斗。當老人駕著小船終于回到陸地上的時候,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海明威要告訴我們的是,人要敢于挑戰自我,挑戰極限,只有這樣才能在驚濤駭浪中捕到大魚。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強的象征意蘊,他用大馬林魚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類作為生命本身所不可避免的欲望,用鯊魚象征無法擺脫的悲劇命運,用大海象征變化無常的人類社會,而獅子則是勇武健壯、仇視邪惡、能創造奇跡的象征,圣地亞哥則是人類中的勇士與強大勢力搏斗的“硬漢子”代表。“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著云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新媒體時代來勢洶洶,我們也許不久就會倒下,然而正如老人與海的故事一樣,從大魚到魚骨,不是一種失去,不是一種失敗,而是一種波瀾壯闊的人生過程,也是從應有盡有的有形財富,最終走向應無盡無的無形財富的人生境界。
接受變革,融入變革,做新媒體時代的弄潮兒,是每一個紙媒掌舵者面對宏闊現實的不二選擇。選擇了大海,就選擇了驚濤駭浪;選擇了挑戰,就選擇了錚錚鐵骨。“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戰爭年代也好,和平建設時期也罷,我們都需要這樣的弄潮兒,新媒體時代更需要這樣的勇于探索者。
勇立潮頭,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理想是目標和方向,是每一個紙媒掌舵者人生設計和向上向前的動力,詩人流沙河在詩里寫到:“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比绻f完美地融入新媒體是美好未來的理想,那么現在新媒體出現帶來的挑戰只會讓我們更加倔強地尋求再發展之道。如何融入,如何變革?不是蠻干,不是迎合,而是有策略地前進。
挑戰新媒體時代,需要有科學發展的眼光,這眼光是洞察的智慧,是協調的能力,是創新的思維,是與時俱進的知識結構,尤其是在這種挑戰中去經歷風雨的實踐與錘煉。
關鍵詞:媒介融合;通識教育;融合新聞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2-2485(2011)07-013-14
1 媒介融合對新聞教育的沖擊
1.1 關于媒介融合
媒體融合是國際傳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業模式,是將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的采編作業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平臺傳播給受眾。在新聞生產流程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與融合使新聞媒體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一體化的數字內容生產平臺的建構、一個采編團隊同時面對多種媒體終端的內容整合,要求新聞組織與每一個新聞從業者都能勝任媒介融合帶來的新的任務。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布賴恩布魯克斯(Brians Brooks)06年6月在人大講座時,曾介紹說:媒體融合的“核心思想就是,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和一些藩籬的打破,以及電視、網絡、移動技術的不斷進步,各類新聞媒體將融合在一起。”“記者必須跨平臺承擔不同媒體交給的工作,98%的工作將和今天要做的極大不同?!?/p>
1.2 媒介融合呼喚新聞教育的改革
過去的十年,媒介融合已成為全球性的熱門話題,在中西方的傳媒界實踐中也已經相當普遍。在數字技術與網絡傳播推動下,各類型媒介會通過新介質真正實現匯聚和融合。媒體融合的深度發展為傳媒業提供了機遇和挑戰,而新聞教育也必須正視這一挑戰作出相應變革。媒介整合影響了整個新聞業制作流程,對傳統新聞媒體的生存競爭提出了新的問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整合傳播,促使了以前占據獨立市場份額的各個媒介開始從獨立經營中轉向多種媒介的聯合運作,尤其是在新聞信息采集上的聯運操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力、資金和設備的投入,從而實現了利潤的最大化。其次在整合傳播的過程,技術因素的力量越來越得到突顯。新媒體不僅作為一種媒介載體,更是成為一種嶄新的表達方式。新媒體發展中技術的更新換代,對新聞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
1.3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新聞教育改革的現狀
中國的不少高校正逐步開始順應媒介融合的時代環境,進行新聞教育的相關改革和調整,既體現在教育觀念上,也體現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等方面。概況來說,現階段的新聞教育改革呈現出三個層次。
1.3.1 把媒介融合做為一種專業課程體系來建設。通過開設具有實驗意義的數字傳播課程來適應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如《多媒體信息傳播》《網絡新聞編輯》等,在課程體系上將新增加的課程作為原有課程的補充。
1.3.2 把媒介融合作為一種專業方向來建設。不單獨開設具體的數字傳播課程,而將新媒體概念滲透于各個專業的課程中,嘗試“大傳播”意義上的“媒介融合”,并重點借助“網絡傳播實驗室”、“新興媒體實驗室”等教研一體化實驗室,讓學生在新技術運用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和技巧。
密蘇里大學呼應業界的需求,緊跟技術發展潮流,于2005年9月開設了一個新的“媒體融合”的專業,在“交叉”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新聞傳播技能的全面訓練,以培養適應媒體融合的新型新聞人才。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推出的“融合新聞學”(convergence journalism)專業,已成為這一領域的引領者。
在中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的專業建設也悄然起步。2007年,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獲批開設媒體融合專業(方向),并于2007年秋季開始招生,這是國內高校首次開設媒體融合專業;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與美國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合作,成立了我國高校首家融合媒體實驗室;2008年4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與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媒介融合系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雙方約定互為姊妹學院,共同舉辦“新媒體發展與媒介融合”國際學術研討會,推進雙方的師生互訪,互相承認學分。
1.3.3 把媒介融合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加以應用。即整個學院以媒體融合為基礎,將媒體融合嵌入到新聞理論演變中,將教師的日常教學和學生的實習實踐都按照媒介融合的趨勢和技術特點進行調整,探討多元化互動新媒體教育模式。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調整學院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嘗試在本科推出6個專業課程包,讓學生能夠既打好學科知識基礎,同時可根據興趣、發展潛力選擇專業課程包。同時,在此前提下,也積極利用學校學科優勢,加強與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的合作互補,試行聯合培養,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具有兩個以上的學科知識融合。在實踐層面,人民大學嘗試將學生的實習真正融入到新聞業界的生產流程中,搭建真正具有實戰功能的媒介融合平臺。
縱觀這三個層次的改革,核心點其實體現在了對專業技術的重視。然而單純對技術的重視并不足以應對媒介融合的發展。媒介融合給新聞傳播教育帶來的挑戰,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還體現在受眾心理、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層面的轉變。所以,深刻理解媒介融合的實質,正確認識媒介融合對新聞教育培養目標的改變,才能夠使新聞教育從根本上適應融合媒介的時代背景。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教育的認知誤區
2.1 對媒介融合對新聞實踐影響的認識誤區――停留在了對新聞制作者與制作方式上,忽視了受傳者的影響
媒介融合帶給新聞傳播行業的改變不僅是體現在業務流程、行業規則、媒介形態上,它改變的不僅僅是制作者,更重要的是受傳者對媒體選擇和利用的方式。單一的從制作者層面理解媒介融合,嘗試著通過培訓全能記者的方式來適應媒介形態的變化,并不足以應變紛復繁雜的現實狀況。更重要的是從受傳者的角度來分析媒介融合的影響。媒介融合對受眾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受眾對新聞的獲取和理解方式上。
2.1.1 改變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公眾日益擺脫被動接受新聞或信息的狀態。尤其是年輕人,樂于回應、參與媒體報道,甚至創建個人的媒體。
而且在年輕人中,擁有這種新媒介技能的人群在增加。專業媒體的記者必須正視這一現實,而且學會從這種方式中獲取自身工作的養分。如從網上論壇,在線視頻中尋找報道的靈感和故事。
2.1.2 改變了受眾理解信息的方式。在傳統新聞業為主導的新聞時代,人們對新聞的認知和信賴是基于對理論、數據的臣服,而在新媒體時代受眾選擇和體驗新聞更多是出于情感判斷。傳統新聞學去強調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用社會學解決理念傳播、影響力問題,但今天它的效能卻在極大減損?,F在95%以上的社會判斷、社會信任建立在情感判斷基礎之上,要讓人們在情感體驗當中產生向心力和認同感,動之以情,這是在媒介融合時代必須學會的一種傳播手段。
2.2 對融合新聞教育培養目標的認知誤區――唯技術至上的專業取向
早期在新聞學框架中的新聞教育注重采寫編評的技能課程。在新聞學向傳播學過渡的過程中,特別媒介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注重新媒體的技能培養又成了新的學科取向,提出培養“全能型人才”、“跨媒體記者”的新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的核心就是體現在了對技術的重視上,嘗試打破早期的專業類別劃分,讓學生打包學習不同的專業方向的知識。實際上全媒體記者的核心并不是單純的專業質技能的掌握,媒介融合教學目的也不是要求報道者同時掌握所有媒體形式的專業技能。而是要求報道者能夠在團隊中正確理解自己的角色,將受傳者和傳播者的身份進行互動,根據現實情況選擇合適的報道方式和報道技巧,以適應當前的媒體環境的變化。單純的“唯技術至上論”會導致新聞信息的重復傳播,深度信息的缺乏,減損有效傳播的的效率。
2.3 對融合新聞教育課程設置的認知誤區――對融合新聞教育的課程設置認知模糊
2.3.1 融合新聞課程設置上停留在了對多個不同媒介的專業技術知識的融合。
中國目前的媒介融合課程體系實質是力圖將網絡、報紙、廣播電視三種不同媒介形態的技術課程進行打包設計,要求學生必須選修自已主修專業外的第二專業的課程。如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將本科課程設計為新聞學選修包、傳播學視覺傳播選修包、傳播學新媒體課程選修課程包、廣播電視專業選修課程包、廣告與傳媒經濟專業選修課程包、學術與應用選修課程包,規定專業選修課必須選修夠16個學分,其中在本專業選修的課程不少于3門計6學分,其余學分可以自由選擇任意一個課程包,但所選課程至少要來自本專業外的3個課程包。在這種課程體系中,網絡是作為獨立的課程包來講授。 這樣,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首先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課程體系重復帶來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過多的專業技術課程會減弱課程中非新聞專業領域的課程比重,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就得不到全面的系統的提高。融合新聞教育的目標并 “重視多能,忽視一?!?,而是要實現“一專多能”的綜合性人才的培養目標。
2.3.2 融合新聞教育的跨學科融合并沒有真正體現。媒介融合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對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如何在新聞傳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上,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多學科知識的融匯,是目前新聞教育改革的重點。美國密蘇里大學作為首個開設融合新聞專業的大學,以它成功的教育實踐詮釋了融合新聞教育的實質。威廉姆斯認為,既然將新聞確立為專業,它就既不能不強調通識、整體的文化教育,也不能偏廢實踐經驗所能賦予的訓練,新的教育方式是將專業課程和一定數量的經過精心選擇的學術課程的結合。以此為理念,密蘇里學院非常重視新聞學與其他科系之間的合作。嘗試通過加強通識教育的方式來增強跨學科專業的整合。
中國新聞教育在通識課程的設置上,卻出現了簡單的“拉朗配”的局面,即簡單地把兩種學科領域的知識進行一定的融合。如有些學院要求學生選修經濟類、文化類、法律類、信息類課程,提出培養所謂的軍事記者,財經記者,法律記者等等復合人才,實質上這種課程體系培養的人才,相較于相應學科領域的專業人才來說,在專業知識的掌握上只處于粗淺的認知階段,四年的選修課程由于缺少系統的課程體系的設置,專業的師資力量,充足的上課時間,和與傳統新聞學知識的有效融合,變成了似是而非的“復合型人才”。
3 誤區的重新認識和反省
3.1 對新聞教育培養目標的設置――對全媒體記者的認識解讀
3.1.1 脫離唯技術至上的全媒體技者培養觀念,確立培養具備技術能力、專業素養和職業理想的新聞創新人才。全媒體技術這一培養目標的三個層次正是體現了新聞創新人才的三方面素質的要求。一融合媒體人才的專業技術能力:掌握全媒體新聞采集和制作技術,在綜合利用各類不同媒介特質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形態的差異化傳遞。如在報道一個突發新聞事件中,先用手機媒體做短信報道,然后是網絡媒體滾動播報,再跟上圖片報道、視頻報道,最后為報紙、刊物提供詳細的深度報道。通過多媒體方式對信息進行整合傳播以實現信息的最佳傳遞效果,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二是融合媒體人才的專業素質是指具有職業道德和素養,遵守新聞倫理和新聞法律,富有創新精神,具有創造性才能。體現在全媒體時代就是脫離簡單地對信息的重復性加工,防止信息的爆炸式傳遞,而是能夠根據受眾的差異化需求和媒體介質的不同特色,對信息進行多樣性的富有深度的開掘。三是體現在新聞的職業理想上。不管傳播技術如何進步,傳播方式如何變革,新聞傳播教育的人文內涵永遠是至上的,新聞教育理念應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和手段,以人文精神的培養為目的。隨著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的新聞教育走向了誤區,即人文理想、新聞專業理念逐漸被實用主義,技術主義所取代,把新聞教育置于市場邏輯中,漠視生命教育,使新聞教育走向世俗化,功利化的歧途。 因此,全媒體記者的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內涵即是要培養堅持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維護社會公益和價值體系的社會人才。
3.1.2 全媒體記者的核心素質是敘事能力,即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功底,能夠深刻理解社會與現實,不僅能夠通過掌握多種媒介技術把信息進行差異化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突顯出信息的力量和價值。
美國著名新聞教育家、舊金山州立大學新聞系前主任、新聞學教授貝蒂•邁斯格在演講中說,新媒體應用技術越來越成為傻瓜,已經變成簡單易學的小手藝,今天的新聞院系培養的仍然是發掘和講述新聞故事的能力,新聞傳播院系在教學和科研中對新媒體技術的過分追求,將會削弱新聞學的核心價值,培養的學生很可能只會成為別人原創性的新聞和影視作品的剪貼員或包裝工。不管媒體形式如何變化,如何讓一個故事講得生動始終是新聞學教育的關鍵性問題。已故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凱瑞說過:新聞就是一種描寫的藝術,或者是描述的藝術。在美國密蘇里大學、南加州大學的融合課程改革中,新聞寫作課程始終是作為核心課程來開設,因為講述一個好的新聞故事的能力實質是其他媒介技能的平臺和基礎。
3.2 融合新聞課程體系的設置――融合課程實質上媒介技術課程和人文與社會課程的深層整合
3.2.1 技術課程融合的實質是不同媒介專業的學科間融合,實現跨學科的整合教育。
媒介整合時代下融合新聞教育的實質是要把廣播電視、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報道特色、寫作范式、技術理論、視覺需求、專業術語進行課程間的協調整合,建立真正成熟兼容的媒介融合課程體系。
美國南加州大學媒介融合的課程在多次改革后逐步建立了這一體系,即把媒介融合中的網絡新技術課程融入到整個傳統新聞學教學中,不再像中國目前的新聞課程改革那樣,把網絡、廣電、紙質媒體分別授課。這樣的設計一方面避免了課程體系的重復導致的教學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從新聞實踐的角度考量更適合融合新聞要求記者和編輯結合新聞題材特點選擇最佳的媒介方式進行報道的特點。
表1:南加大新聞系媒介融合課程模式
3.2.2 融合新聞教育不僅要實現在專業課程上不同媒介技術課程的融合,更要在通識課程上實現多種學科間的融合。
媒介融合催生了融合新聞學的發展,技術層面引發的制作流程的改變,促進了在新聞教育中對技術課程的重視。但是在美國密蘇里學院開設的融合新聞課程的實踐中,發現單純的技術性知識的掌握并不足以培養出勝任各種狀況的優秀新聞人才。雖然媒體技術的力量誰都無法回避。但是也應該看到,內容永遠主宰了高質量的新聞與新聞教育,傳輸系統永遠是第二位的,雖然新技術挑戰教育模式,但是我們應該堅持教授學生那百分之八十不變的內容,掌握百分之二十的操作技術比掌握百分之八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更加重要。
在此理念下,美國新聞教育從早期的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發展,開設課程的重點從專業技術課程轉向了人文與科學知識。各學校都努力將反映傳媒技術性層面內容的課程減少,增加傳媒事業社會層面、倫理層面、文化層面內容的課程。如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大眾傳播系對新聞、廣告專業學生人文課程的學習做出了嚴格要求,要求學生必須修65學分的人文課程,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歷史、國際關系、經濟學、戲劇藝術、宗教、講演等;賓西法尼亞大學傳播系認為:“我們的畢業生應該有良好的人文學科基礎,我們訓練他們能夠探求文化、技術、倫理、文藝以及政治事務,并能深刻理解大眾傳媒對公眾的作用、權利和責任。”
目前在中國新聞教育所面臨的時代變革和現實危機面前,加強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實踐成了新聞高校改革的一大舉措。目前復旦和清華都提出了通識教育的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這一基本理念,定位于培養媒介精英人才。如下表2、表3可看到,雖然兩者的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各有特點,但通識課程中對人文和自然科學知識的重視,加強學生知識面的拓寬是其共同特點。通識教育使學生浸潤于文理貫通的博雅教育中,使其成長為更適合社會需求的“通才”。
表2 復旦新聞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與修讀要求一覽表
表3 清華新聞學專業通識類課程設置與修讀要求一覽表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是當代傳媒業的一種新趨勢,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域的聯合與合作,早已突破了現行政策的壁壘。與此相適應,融合新聞教育成為現代新聞教育改革的熱點和方向。如何在融合媒介的時代背景下,對中國新聞教育的學科整合進行重新認識和規劃,對新聞教育改革來說至著重要。這種學科間整合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指包括不同媒體形態技術課程的整合,嘗試將新媒體融入到各個傳統媒介的教學體系中。二是在新聞學院內部將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知識和傳統新聞學科專業課程的整合,著眼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三是打破學院間的藩籬,鼓勵學生輔修其他專業,真正實現學科間的聯合辦學,著力于培養社會性工作人才。只有實現這三個層次的改革,才能夠真正實現融合新聞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徐沁.媒介融合:新聞傳播業的新趨勢.東南傳播,2008(6).
2 倪寧.面對媒介融合的新聞教育.中國記者,2011(3). 3 倪寧.面對媒介融合的新聞教育.中國記者,2011(3).
4 Editor and Publisher.Dec.24.1910,20.
5 鄧建國.管窺美國新聞傳播院校媒介融合課程改革中的經驗與教訓――以南加州大學新聞系的試錯為例.新聞大學,2009(1).
[關鍵詞]媒體融合;機制創新;報業經營;業績考核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243
報刊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典型代表,在探索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中,走過了投資建設新媒體、借助新媒體提升內容產品,再到新老媒體結合拓展產業項目的探索過程,逐步形成以新型報業經濟增長模式為基礎,搭建產業運作平臺,推動多媒體互利共贏的融合發展思路?;诙嗄陱氖聢髽I經營管理崗位的工作經驗,筆者認為,搭建新型媒體產業平臺不僅需要投資建設新媒體的硬件支撐,更需要轉換觀念、機制創新的軟件支持。只有發揮內部機制的保障和推動作用,才能有效促進報業媒體人的思維轉換和角色轉換,激發主動性和創造性,聚合形成媒體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本文嘗試以報業集團經營管理機制創新為方向,以經營業績考核制度為切入點,以所在工作單位――福建日報報業集團為例,探討如何以內部機制改革創新助推新老媒體在更多領域、通過更多途徑,更快更好地實現融合目標。
1現行業績考核機制的運行情況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成立于2002年,現有12報12刊和多個影響力較大的網站,下屬經濟實體數十個,主業涉及報紙、期刊、網站及廣播電臺的經營業務,多種經營涉及地產開發、物流配送、網絡購物、信息咨詢及中介服務等產業。集團成立初期,通過制訂《預算管理辦法》、《授權管理規定》、《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等經營管理基本制度,構建了集團化管理制度體系框架,明確了集團“管什么、怎么管”的問題,達到了“宏觀管住、微觀放活”的成效。其中,集團對直屬經營單位的經營業績考核遵循以下兩個制度原則:
11百分制考核即由集團向各單位下達年度考核指標及目標值,設定各指標的標準分值和評分標準,各考核指標總分為100分。經營年度結束后,根據各單位經營業績實現值,核算實際得分,累計形成各經營責任單位綜合考核評定分數,作為年終獎額度的一個計算因素。
以集團對所屬報刊媒體經營業績考核為例,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
12分類別考核
即集團以經營效益為核心,根據各單位實際經營情況和預算目標要求,分類別制訂考核獎懲標準。
2現行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集團通過“編制預算、下達目標、年終考核”三個主要流程,對各單位實施考核及獎懲,已穩固形成了切實可行的經營業績考核體系,較好地發揮了推動集團經濟增長、規范集團化管理的作用。但是,現行的經營業績考核體系,尤其是上例引用的報刊媒體經營單位的經營業績考核制度框架,凸顯了“主業指標為主、產業規模為重”的特點,突出存在以下四個問題:一是對傳統主業的考量比重偏大?,F行業績考核機制主業相關指標占90%以上,明顯缺乏對新媒體產業發展方向的引導;二是對多元經營的考核指標過于單一。多元收入指標作為唯一量化指標,明顯缺乏對產業發展方向和多元項目培育周期等方面的考慮;三是對媒體市場影響力的考核指標不準確。在新媒體快速擠占傳統媒體市場的背景下,發行量指標已難以準確反映媒體的市場地位,缺乏相關媒體類型市場地位的個性化考核指標;四是對各項指標的評分辦法過于僵化?,F行業績考核制度的計分辦法均以絕對值增減比率作為分數扣減依據,但某些經濟指標應以環比或平均值變動作為考評標準更客觀準確。
3關于業績考核制度改革的思考
報業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互聯網發展規律,要求報業摒棄傳統的報紙思維,摒棄傳統的主業思維,在以產業化發展為基礎的媒體融合情境下,引導以新媒體產業為核心的多種經營,加快提升在報業經濟中的占比。以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報業經營業績考核制度為例,鑒于當前集團新媒體產業規模較小、尚處于培育探索階段等客觀實際,在保留百分制考核和分類別考核框架不變的基礎上,筆者就改革思路提出以下設想:
31增設產業分類權重指標,增強對產業發展方向的引導作用
根據集團產業發展規劃,集團多種經營收入將顯著提升,并在近兩年間實現收入占比達到50%的發展目標。因此,建議在保留原百分制考核體系的基礎上,將考核指標分為主業考核指標和多種經營考核指標兩大類,分別占50%的權重,各分類指標滿分各100分,綜合考核評定總分累計仍為100分。
32主業考核指標以預算計劃為基礎,增設媒體市場影響力考核指標
報業傳統主業考核指標仍然以經營效益考核為核心,有必要保留收入、利潤、到款率三項考核指標,先期增設一項市場占有率指標。當前,市場占有率以廣告收入占媒體主發行區域市場份額為量化指標,以第三方統計數據為準。由于當前傳統報刊多數已投入建設新媒體,產業規模逐漸形成,必將與傳統媒體相輔相成,有效承接部分傳統媒體流失的市場份額,因此,未來的市場份額考核指標可進一步細化考慮,逐步將新媒體用戶數、點擊率、下載量等新媒體市場占有率指標納入考核體系,形成媒體市場影響力綜合考核指標。
33顯著提升多種經營考核指標權重,產業規模和盈利水平指標并重
首先將多種經營考核指標在百分制考核體系中的權重提升至50%。鑒于當前傳統媒體發展多種經營應以壯大產業規模,鼓勵多渠道探索為方向,因此考核指標的設置較為粗放,建議以收入、利潤為重點考核對象。同時,收入、利潤指標充分考慮多種經營產業培育期和運行周期等經濟規律,不是簡單地以同比增長比率為量化指標,而是以前三年平均增長率為考核基準。此外,新媒體作為傳統媒體拓展的新市場、新項目,相關經營業績納入多種經營考核范疇。
34進一步細化產業項目單列考核獎勵辦法,重點扶持新拓展產業項目
為鼓勵各經營單位積極拓展產業項目,沿用原考核辦法中實行新項目單列考核的辦法,對經上報審批立項的新開發產業項目給予特殊獎勵政策,即實現當年預算收入、利潤指標可給予一定金額的單項獎金。
4結論
經營業績考核是經營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是對經營實體工作業績的評定與衡量,它與企業、職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方向的引導作用不可小覷。同時,經營業績考核制度還必須適時改革、創新,才能更好地順應產業發展形勢,順應企業戰略規劃需要。為此,探討傳統媒體經營業績考核制度改革,能為傳統媒體轉型升級、融合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機制條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大偉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2]葉開社會化媒體運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