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8 16:14: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歷史教學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效課堂 導學案 初中歷史教學
“導學案”是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是課程改革以來,在初中歷史等學科教學中為師生共同進步而設計的學習方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導學案是十分必要的。
一、導學案運用的必要性
1.有利于踐行課改理念,實現高效課堂。
隨著2001年課程改革的實施,“改變”成了最為核心的理念,而改變傳統課堂的教學效果,追求高效課堂亦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教學時要靈活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積極參與歷史教學活動?!边@其實就是要求初中歷史課堂要追求策略,高效教學。而初中歷史的現狀也強烈需要提高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效率。雖然初中歷史是中考學科,但地位普遍不如語數外,而且在有的地區歷史中考是開卷考試,更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另外出于減負的考慮,初中歷史學科的課后作業量也有嚴格的控制。在這種狀況下,高效課堂是初中歷史教學的必由之路。但是高效的課堂教學不可能只是靠課堂教學的45分鐘,必須有充分的準備與預設,即課堂效率的提高必須建立在課前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導學案可以對課堂教學進行充分的準備與預設,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方式。
2.是初中歷史教學實際的必然要求。
現行的初中歷史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活潑”“時空跨度大”,且有“大量留白”,這種編寫特點決定了其難度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偏大了。而在教材中有大量的諸如“議一議”“想一想”“自我評測”“活動建議”等環節存在,僅靠課堂的45分鐘,難以有效完成。因此初中歷史教學的實際現狀要求,在課前必須進行一定的預習,將教學重心前置。而通過導學案的運用,可以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了解教師的授課意圖,對每一課的學習都能有備而來,有的放矢。
3.教學實踐證明,運用導學案進行教學效果顯著。
為了驗證運用導學案進行教學的效果,筆者特意做了一次實驗。在初一歷史教學中,筆者在A班運用導學案進行教學,在B班進行常規的教學。筆者發現在A班的教學十分流暢,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反應很快,對教材十分熟悉,課堂效率很高。而在B班,經常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要花很多時間來翻書,而且對問題的討論不充分,課堂效率低下。
二、導學案編制的原則
1.興趣性原則。
杜威倡導“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即把教育的重心從教師、教材那里轉移到兒童身上。初中的學生尤其是初一的學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還處在兒童階段,而兒童對外界知識的選擇更多的是感官上的吸引,夸美紐斯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因此導學案的內容能否吸引學生是很重要的。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導學案,可以將生動有趣的歷史材料帶入課堂,讓學生知道從哪里開始他們的學習,以及為此他們應該做些什么。例如筆者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導學案的內容主要就是由電影《建國大業》的相關內容構成,要完成導學案必須先觀看《建國大業》,學生十分感興趣,積極性很高,使得導學案的完成情況非常好,因此那一課的教學效果明顯。反之如果學生對導學案的內容沒有任何的興趣,只是當一個任務來完成,這既影響學生完成導學案的效果,進而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也背離了課程改革強調的學生在教學中應處于主體地位的要求。
2.有效性原則。
運用導學案進行教學的初衷就是為了將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前置,那就必然要求導學案的相關內容一定要與教學目標相一致,導學案的編制要有益于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達成。為了使導學案更為有效,教師在編制時應設立與課堂教學相對應的環節,使這個導學案的編制過程本身就成為小型的課堂。因此,在設計導學案時,筆者設置了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法指導、導學提綱、質疑交流、拓展提高、課堂檢測等環節,系統而有效。除了導學案格式的設立要系統,要與課堂教學相對應之外,對導學案中問題的提出也要注重有效性。例如在導學案的質疑交流環節,要能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有效提問是課堂對話的開端,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
3.多樣性原則。
是不是所有的導學案都要編制成講義的形式?筆者認為可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容易對單一的東西產生審美疲勞,而使得相應的興趣大減,從而變得效率低下。因此,在編制導學案時,不能一味地采用講義的形式去讓學生學習,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筆者在講述三國這段歷史時,導學案就是讓學生回去看《易中天品三國》,并設置了相關的幾個問題。學生很高興,很有興趣,回去幾乎都看了,相關的問題在課堂上討論得十分激烈,課堂效果很好。還有一次,我講到了根據地的建設和,布置了學生回去搜集紅歌,并根據每個時期紅歌不同的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問題,編制了相應的導學案。課堂上學生們熱烈地唱紅歌,積極地回答問題,學習任務完成得很好。
4.層次性原則。
夸美紐斯提出,教學要量力而行,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面對的學生是不同層次的,因此我們的教學要體現出分層教學的理念。在編制導學案時,教師要將難易不一、要求不同的知識點整理成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方案。導學案要有梯度,能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認識教材、理解教材,要使優秀學生從導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
三、導學案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筆者發現在導學案的使用過程中,很多教師雖然使用了導學案,但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
1.以導學案代替教學。
有的教師在使用導學案時,直接將導學案與課堂教學混為一談,整節課就僅圍繞著導學案,與課本脫節現象較為嚴重。這樣的教學課前預設過度,導致課堂教學所要解決的問題簡單化,當堂訓練的效率降低,使得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思維活力和即時體驗被弱化,課堂教學無限生成的魅力被削減。導學案的教學內容與課本有較多的重復,導致課堂學生討論少。教師忽略了學法的指導,忽略了學生思維過程的充分展開,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2.導學案變成變相的課前作業。
很多教師使用導學案往往是將其作為課前講義,甚至是試卷,量大以求面面俱到,其實是在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與使用導學案的減負增效的初衷相背離。筆者做過相關的統計,有的導學案發下去,讓學生回家完成,學生花的時間往往比原來的作業還多。以初三歷史學科的一份導學案為例,一般有15題左右的客觀題,2題左右的主觀題,這對于以預習為主的導學案來說,作業量是偏大的。
3.導學案在教學中成為擺設。
有的教師雖然在教學前也給學生下發了導學案,布置了預習的任務,但往往出于對課時進度或課時任務的考慮,對導學案進行了淡化處理,教學中幾乎不用導學案,即使使用也是作為課后的鞏固練習,這與用導學案來引領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是不相符合的。
在中小學課堂教學要實現減負增效的背景下,導學案是一種很好的實現方式。初中歷史教學中采用導學案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最終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湯曉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7).
[2]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趙亞夫主編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徐麗創建高效課堂的好方法――利用導學案[J]網絡財富,2009(6).
一、轉變教學理念
所謂教學案教學,就是教師利用課前設計好的教學案有效地控制課堂教學進程,學生使用教師提供的教學案主動融入到學習過程中去的一種課堂組織方式。教學案教學課堂的基本流程是:第一步,教師利用教學案引導學生課前獨立看書、自學、思考和探究,使學生通過課前有指導下的自學,對教材首先有一個初步了解,解決部分問題并發現新的問題,完成第一次教學;第二步,學生課堂上圍繞教學案進一步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并在教師點撥指導下解決核心問題,完成第二次教學;第三步,當堂完成達標測試,及時進行反饋矯正,在拓展提升中解決全部問題,完成第三次教學。
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理念講究傳授學科知識的單純性,過分強調了教師在教學中“教”的作用,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體地位,嚴重扼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的培養。而教學案教學則與之相反,它注重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各種信息中,鍛煉和提高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從而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因此說教學案教學的理念先進,生命力強,應在教學中大力推廣。
二、明確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指學生學習活動實施的方向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制定的學習目標要明確,具有可檢測性,使本節內容的當堂檢測題與之相對應。具體要求是:1、數量不應太多,以3―4個為宜;2、內容一般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3、標出本課的重難點及易混、易錯的地方;4、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語言,要用“能記住”、“能說出”、“會運用”等可檢測的明確用語。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迅速提高學習效率。
摘 要:傳統的歷史學科教學的弊端在于忽視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課改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針對導學案的教學模式,結合其他學科教學模式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就農村初中歷史學科導學案的重要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課堂教學;導學案;歷史學科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在新n程改革的教學當中,教師既是一個引導者,也是一個設計者。傳統的歷史教學弊端在于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忽視,導學案的教學模式是借鑒其他教學模式探索出來的一種符合現展的課堂教學模式。導學案是教師為學生設計的有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流程的學生活動方案,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導學案的設計不同于教案,必須尊重學生,注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信任學生,讓學生自主發展,做學習的主人。特別是在新課改落實以后,能夠有效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一、農村初中歷史課堂導學案教學模式的意義
1.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導學案教學模式下,農村初中歷史教師需要精心安排,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而有目的地開展教學活動。同時,教師還需要在導學案的指導下,指導學生進行預習,避免學生盲目預習,簡單的問題,學生可以自行解決,教師不會花費過多的時間進行講解。對于在預習中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應帶到課堂中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逐漸掌握學習技巧,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2.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導學案的教學模式下,農村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首先,教師應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播。其次是精講,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共有的疑點進行講解,抓住要點,教師在講解的時候還應給予學生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并予以表揚,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比如,李白曾寫詩贊揚秦始皇說,“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云,諸侯盡西來”。司馬遷在《史記》中卻說秦始皇“刻薄寡思,心如狼虎”“為人剛愎暴戾,自以為是”,喜歡采用刑法殺戮來確定自己的威嚴。民間流傳“孟姜女哭長城”也發生在這個時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秦始皇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進而對其統治的王朝的命運做出相應的分析。
3.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
歷史學科博大精深,在歷史教學中采用導學案的教學模式時,教師在制訂教案的時候,不應只看到一節課的歷史內容,更應該重視歷史的縱橫及相互交錯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編寫的教案充分體現教學深度,并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歷史教師需要具備精深博大的專業知識。
4.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很多教師對于歷史這門課程不夠重視,對于歷史課程不夠了解,教師采用的導學案教學大多為網上下載的內容直接使用,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提升空間受到限制。
二、農村初中歷史課堂導學案的設計流程
1.指導閱讀,整體感知
教師提出相關要求以后,學生主動查閱相關資料,教師根據學生提問的內容確定重點講解內容,并對學生進行相關指導。
2.師生互動,合作共享
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重點講解相關內容和研究課題,進而合作探究,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情況。教師在學生自學基礎上讓學生能夠自主進行提問。
3.自我檢討,鞏固提高
自我檢測和提高是指學生對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檢驗。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判斷學生的學習程度。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提問,從而暴露出遇到的問題和教學重難點,進行針對性教學,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設置合理的情境,促使學生進入情境當中,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張晨陽.“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中的預設與生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案教學;收獲;困惑
歷史學科在推行教學案教學后,被廣泛定義為最難學的一門學科,這并不是學科本身存在的問題,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身對教學案教學有著一些困惑和未能認識到的問題,所以未能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引導,導致學生產生對歷史學科的錯誤觀點。下面就針對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案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教學案教學廣泛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學校管理
問題:教學案印制不規范,浪費嚴重,怎么辦?
解決策略: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后編寫的教學案,由各學科教研組長把關審核,教研組長審核后再交年級主任處,凡是不合格的教學案返回教研組重新編寫,年級主任審驗合格的教學案方可簽字印發。這樣做可以嚴把質量關,同時又能避免浪費。
2、教研組教研活動
問題:怎樣利用教研組活動推動教學案教學?
解決策略:學校歷史組推進教學案教學分四步走。
第一步:理論學習。學期初,要對《教學案教學實施方案》學習,進行解讀;學習兩周,第三周進行測試,考試成績計入教師量化積分。平時,利用固定的時間搞好教研活動和理論學習,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教學案教學的理念、編寫要求、基本環節、操作流程等理論,同組教師相互交流、質疑、解難。
第二步:以“三課”活動為載體,嘗試教學案教學。一是加強集體備課,把集體備課和編寫教學案結合起來,學校領導包組蹲點,及時解決集體備課中存在的問題。二是發揮備課組骨干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把講授公開課和教學案教學結合起來,利用周一上午本組教師圍繞公開課所定篇目,按教學案的基本環節備課,編寫出初步的教學案,然后由主講教師在一個班內實施教學,其余老師參與觀摩。評課時根據課堂情況對其進行修改,再在其余班級推行。
第三步:是全面鋪開,人人過關。全體教師逐課推行教學案教學。
第四步:舉行教學案教學的大比武活動,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3、教師的思想認識的轉變
問題:教師的思想發生了什么轉變?應如何認識?
解決策略:全面了解教師思想的認識轉變,從思想入手,解決教師思想中的困惑。
利用教學案教學以來,教師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學案編寫雖然費力費時,但方便課堂教學。編學案,教師多方考慮多方面因素,查閱各種資料,,教師忙著設計學案、篩選習題,費時費力,而課堂上,學生讀課標、讀教材,按照教師的學案設計梳理知識,然后作習題。
(2)教師的工作流程發生了顯著變化。實施教學案教學后變化明顯,此前教師勁沒少下但成績確實讓人發愁。學生的作業在課上完成,備課、上課的時間與精力均有了保證,工作起來更有激情。
(3)課堂結構發生了新變化。實施教學案教學,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小組討論積極交流展示,教師走下講臺與學生交流多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越來越近,關系越來越和諧,師生的心理和情緒越來越輕松。
(4)對教師提出了新挑戰。
使用教學案教學,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如果不研讀教材,不翻閱資料,不了解學情,那么所編寫的“教學案”能說是高質量的嗎?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是很難適應這種教學形式的。
二、對教學案各環節編寫內容的界定
教學案教學雖然轉變了教師的觀念,但有部分教師對使用教學案產生了誤區,教學案的設計要達到啟發和開拓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應嚴格界定。
1、課時學習目標的界定
課時學習目標是學科目標與具體教學內容的結合和具體化。它能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養成主動預習,自覺達標的習慣。
課時學習目標的制定,要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的已有知識來確定。學習目標是課標的細化,教材中超出課標的知識、要求較高的知識也不能作為學習目標。
2、課前預習導學的界定
預習導學是教學案順利實施的重要環節,是學生進入課堂學習前的必要準備,預習的充分能使學生學習事半功倍。預習導學部分的題目,教師要精挑細選。課前預習導學題目應該以學習目標進行設計,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文就能回答出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忌難題、偏題、怪題的出現。預習導學題型可分為選擇題、填空題、問答題等多種題型。
3、課堂學習研討的界定
課堂研討部分是教師最難駕馭的部分,由于學習小組的建立不夠完善,表面看學生在合作學習,但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小組合作成果的呈現成了小組長的專利。問題設計應有層次性、梯度性,應根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漸加深。讓程度好的學生從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4、達標檢測題的界定
達標檢測不能與預習導學和學習研討題目重復,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收獲。題量不能太大,以學生當堂能完成為準,一般以5個選擇題和一個非選題為宜。教學案使用后要收上來,檢查學生做到情況,進行查漏補缺。
5、課后拓展延伸的界定
課后拓展延伸題目,可以是本課內容,也可結合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確定;其應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使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提升。
三、教學案教學存在的困惑之我的看法
教學案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除了廣泛存在的問題外,我個人對教學案也存在些困惑。
困惑一:預習環節用什么時間完成?
預習環節全部放在課外不行因為我們的學生自律性太差且學生的課外時間很少。放在課堂上預習,費時太多,學生把課文閱讀一遍需要10分鐘,做完預習題需要10分鐘,構建知識框架需要10分鐘,學習研討需要15分鐘,達標檢測還沒有進行就已經沒時間了,長此以往,教師和學生每節課都要“欠賬”了!
困惑二:課后拓展延伸題何時了?
顧名思義,其應放在課后來完成。如果放在課后的話,真正是“下課就放在腦后”了,第一:學生課后沒時間,第二:學生課后不去做。農村初中的學生,課后連5%能完成的都不到。放在課堂上來解決,哪有時間呢?因為,課堂上各環節已被安排滿滿的了。
四、教學案教學的推行建議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案教學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和困惑,為了解決這些困惑,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貫徹落實教學案教學,推進校本教研,我認為歷史學科課型系列建設應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構教學案教學新授課模式,利用骨干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片級賽課以及教學案教學大賽等,推動各學校歷史學科建立起教學案教學新授課模式。
第二階段:建構教學案教學復習課模式,充分利用九年級高素質教師進行復習課研討活動,以省市級優質課大賽活動為載體,促使各學校歷史學科建立起教學案教學復習課模式。
第三階段:總結經驗,全面培訓歷史學科教師,通過骨干教師的培訓,使全體歷史學科教師都能熟練地掌握教學案教學新授課與復習課模式,全面提升我縣歷史教師的業務素質,為提高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第四階段:全面推行高素質的教學案教學,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并應用于指導教學實踐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麗娟.淺議初中歷史教學案教學[J].動動畫世界?教育技術研究,2012,(5):76.
[2] 古健.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2,(3):69-70.
[3] 王松光.初中歷史問題導學三分法教學模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關鍵詞 初中生;歷史教學;主動性
通過近年來,我對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和參與課改的反思,尤其是對如何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這一主題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傳統的歷史教學都是以教師講為主體,傳統的教學方式讓歷史教學顯得沒有生機、缺乏活力。要改變這樣的現狀,要首先從諸多方面做出改變,按照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要求,創新歷史教學原則、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等等。歷史教學原則的內容具有多層次、多方位聯系性的特征,它包括: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同一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橫向聯系;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系;中國歷史和 世界歷史之間的聯系;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系,等等。這些聯系可以拓寬學 生的視野,使學生能更好地認識井分析歷史。
歷史教學理念要創新 ,理念是行為的靈魂,是創新的先導,教學理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帥的作用。目前初中歷史教學尚未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應試教育沒有真正轉化為素質教育。然而,新的課程標準的人文性強調歷史教學要致力于學生歷史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除了教學理念要改革創新之外,還要在課堂這一環節做出改變,精心設計導學案 導學案的設計要符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不需面面俱到,但要抓住重點難點,簡明 扼要, 便于學生通過預習, 對所學內容有一定的了解, 在合作交流、 探討新知時能知無不言, 并盡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科學分組,彰顯合作意識 自主學習,分組討論,合作交流,是每堂課的重頭戲,是學生通過已學知識來探究未知 知識的關鍵所在,一要把時間還給學生,二要充分保證時間,切不能圖形式,跑過場,為了 激發學生興趣就讓學生東拉西扯,或讓學生一笑了之,或動不動就讓學生鼓掌,造出十分熱 烈的氣氛。要讓學生緊緊圍繞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 關) ,認真思考,深入討論,突破重點,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要達到這個目的,把全班學生 進行科學分組非常關鍵,組數不宜過多,每組八人左右為宜,根據知識底子,學生宜好壞搭 配,根據個性差異,以相投為宜,這樣便于相互幫助,合作交流。因此教師對全班學生分組 前,還有一項課外的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教師應該對班上的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思維習 慣、知識底子、行為個性,甚至家庭背景都要一一了解。要想全面了解學生,教師就得平時 關心、關愛學生,多與學生平等交流,最好能與學生成為忘年之交。拓展教材內容,增強知識的趣味性,化“死”的歷史為“活”的知識 橫跨各科,拓寬知識來源的渠道。
文史一家,咬文嚼字,深入淺出解讀課題也算一著?!〗滩闹械臉祟},一般涵蓋了該課的知識點,特別是有些標題中的字眼還突出了該課的重點?!∪纭断膫髯?,家天下》的“家” 《三國鼎立》的“鼎”《文明的沖撞與交融》的“沖撞” , ,編寫歌謠,以歌導趣, “一個老太 婆殺了一只狗(犬) ,腦袋(首)拖著走(陀羅) ”的歌謠,說明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很有趣 味,便于學生記憶。精讀詩詞,以詩牽趣,聲請并茂地朗讀蘇軾的《赤壁懷古》導入《三國 鼎立》“憶昔開元盛世時,小邑猶萬家室”導入《繁榮與開放的社會》。在學習“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時,可讓學生唱“我 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 以上種種都是好的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的方法。 “絲綢之路”“新航道的開辟” 、 “鄧和下西洋”等可充分利用地圖讓學生識記歷史知識。利 用數學方面的圖表知識、統計知識,設置圖表,增家歷史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 綜合分析能力。如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日本、歐盟的經濟變化,用表格的形式向 學生說明就能讓學生一目了然,興趣倍增。至于古今中外的許多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很自然 地就會聯系到學生所學過的物理、化學等知識。縱聯生活,拉近“歷史”的距離感。
歷史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一門學科,今天的 中藥新聞也許就是明天的歷史,再遙遠的歷史也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找到縮影,一聯系現實生活,學生很自然會產生熟悉感、親切感,既便于學生掌握歷史知識,也可讓學生悟出 做人的道理。四、開展活動,滿足學生的表現欲 說典故、講故事的活動能寓教于樂。成語典故蘊涵的歷史內容最為豐富。在《商鞅變法與社會革新》 這一課中涉及的典故如“負荊請罪” 、“臥薪嘗膽”“完璧歸趙” 、“徙木取信” ,如學習“史前時期的人類”可讓學生講“女媧造人”“該亞” 等神話故事,在學習“夏傳子,家天下”時,可聯系“大禹治水”的故事。演歷史小劇以戲帶趣,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愉悅中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知識搶答賽、正反辯論賽能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臨場應變及語言表達的能力。當然這些活動的開展,可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可適當運用于課堂教學,也可單獨進行競賽活動以代替題海會戰?!‘斎?,歷史高效課堂的構結,離不開教師的精心備課(最好是發揮集體的智慧——教 研組集體備課),離不開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更離不開教師專業知識的嫻熟,離不開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分層教學;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用實踐
分層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時展為導向,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通過分層教學的形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與發展需求,促使他們知識技能、身心健康以及思想品德諸多方面的全面發展。可以說,采用分層教學已成為現階段教育教學的主要潮流與新趨勢,對此,本文下面將簡要探討分層教學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與實踐。
1把握學生性格特點,分層備課,因材施教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時,首先需要對全體學生進行分層,因為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身心發展都有所不同,教師需要從一個宏觀的角度去把握每一位學生的這些特點,唯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如果條件允許,教師也可以盡最大努力對每一位學生進行逐個交流,并通過家訪以及其他途徑詳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家庭情況、興趣愛好、特征以及他們各自對于歷史這門學科的理解等。然后,教師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科學的分析與判斷,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展開分層教學;緊接著,在進行教學目標的分層。教學目標是整個教育教學的中心,一切的教學活動都需要緊繞它展開,起著導向、誘發與激烈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歷史的備課階段,教師需要充分按照教材要求,將教學內容依據一定劃分標準,將其設置成幾個難易程度相當的教學目標,并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能力對此提出適宜的學習目標,以后的教學活動需要緊繞這些不同層次教學目標展開教學,以滿足不同群體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在教學《》一節時,教師先將全體學生都需掌握的知識內容提出來,即爆發的背景、經過以及的性質與結果。再提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1)《》的內容以及其對于中國的影響;(2)《》是繼《》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的原因是什么?(3)戰爭中重要的戰役和鄧世昌的事跡。
2尊重差異,張揚個性,分層教學,教無定法
新課程標準下強調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個體,不以教師的行為意志而轉移,是具有個體差異性的人。因此,在初中歷史實施分層教學時,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這種個體性差異,尊重學生人格,鼓勵學生創新,張揚學生個性,讓全體學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一般性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現代教育教學中涌現出了一大批的高科技設備,其中以多媒體設備的運用最為廣泛。在具體的分層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當是多種多樣,并根據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對于理解能力差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借助我們的多媒體集文字、圖片、聲像于一體的功能,使抽象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易于學生接受;對于邏輯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可以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讓其進行探究討論,讓其發揮自己所長,并在小組討論過程中通過吸收他人的優點,不斷提升與完善自己??傊?,在初中歷史分層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性,并鼓勵他們個性的張揚,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不同群體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或者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做到教學相長、教學定法,以此培養出富有生命力與活力的人才,而不是只會死記硬背。
3結合能力,滿足需求,分層布置,循循善誘
由于每一位學生從小所受的教育、家庭背景以及自身因素的影響,所以,在具體的課堂學習中,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對于學習的需求是各有不同的,其主要表現在知識的渴求上,而作業的練習則能夠有效激發出學生這種學習需求。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時,教師需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分層布置:A層次屬于基礎練習;B層次屬于鞏固練習;C層次屬于能力提升,并讓學生根據各自的學習情況選擇與之相對應的作業予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批改作業時,也應當做到分層,在批改過程中,除了找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之外,還需要實時對于一些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重視,必要時則可以利用課下時間對其進行輔導,并降低對這部分學生的評價要求,多對其使用具有肯定意義的話語,對他們進行循循善誘,讓他們能夠向著教師所規定的教學目標的方向發展與前進;而對于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教師更多的應當是對他們進行引導與啟發,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對其的評價話語應當注重突出鼓勵,以促進他們更好、更快地發展,培養其分析、解決、概括問題的綜合歷史學習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4結語
總而言之,分層教學是新課程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張揚他們的個性。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這些特性,從教材、教學、作業等多個角度出發進行分層教學,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以滿足不同群體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其主動參與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以此實現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提升。
作者:谷碧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徐楊中學
參考文獻:
[1]王墨蘊.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3).
[2]陳紅.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南北橋,2015(11).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方法 自主建構
一、初中歷史傳統教學方法分析
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采用的是教師中心的講授制教學法,教學新內容主要是教師借助專業知識和生活經驗完成系統化的解讀,然后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完成教學設計,講解給學生聽。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一個根本任務是認真聽講,將教師講解內容的重點進行記錄,借助教師的思路完成對新內容的理解,并進行記錄。這樣的課堂呈現出三個特征:一,學生的思維處于被動的狀態。在課堂中學生對新內容的思考是跟隨者教師的解讀進行吸收的,沒有自己關于問題的自主思考,沒有知識的自主建構;二,學生處于無聲狀態。課堂中大多數的時間放在了教師的講解上,教師講解的是否清晰成為好課堂的標準,而沒有人關心學生的學習,學生的思想是否活躍,課堂有沒有思想的碰撞;三,師生互動為單一的問答。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課堂,互動是雙向的,是思想的碰撞和交鋒,但是在這樣的課堂中,只有教師問――學生答,沒有學生對于疑難的提出,沒有學生自主思考的表達,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二、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創新教學方法的有效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學生主體課堂
在傳統教學法中關注的是教師的教,教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足夠豐富,講解過程是不是足夠的清晰,而沒有關注學習主體的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在積極地吸取知識,思維是否處于主動的狀態,學生的是否在進行意義建構。初中歷史要想創新教學方法就是要肯定學生的價值,將重點放在激發學生的興趣,關注學生活動的設計上來。例如,在《大一統的漢朝》的教學中,教師將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了學生活動中,學生首先通過“漢武大帝”的視頻導入,引導學生思考視頻中的他是誰,為什么說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走入新內容的學習中;然后通過導學案的引導,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要求學生以提綱的形式記錄自己在新內容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再次,引導學生進行合作研究,探索漢武帝實行了哪些政策,為什么實施這些政策,這些政策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并借助小組展示引導學生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結合教學內容,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新課程主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知識的自主建構,發展學生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說不需要教師講授法的支持,只是需要采用更加多元的教學方法,將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主動學習有效的結合在一起。首先,課前需要采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進行獨自的學習。例如,在《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座南方城市,然后思考這個地區是否經歷過這次開發,有什么歷史痕跡?這個綜合性的問題需要學生不斷地搜集資料結合已經學習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究,在這個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就是自主學習;其次,教師將新內容分解為若干個研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例如,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讀江南地區開發圖,解決教師設置的問題,并分析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以及歷史意義,在這個過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合作法、探究法、互動交流等方法;再次,在小組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出現的難點,給于適當的講解,進行點撥。
3.恰當使用教學方法,完成課程的延伸
新課程提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主動的學習,樹立自己的個性,進行更廣闊的學習。例如,在《對外友好關系》的小組研究過程中,學生在分析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新羅、印度的關系,友好往來的歷史事跡后,學生對這些對外關系的發展產生了興趣,教師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建立學習研究課題小組,引導學生自主地搜集相關資料,進行中分析和整理,建立自己課題的分析角度,建立框架體系,書寫研究報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才用了網絡互動交流的方法,及時地對學生遇到的問題給于即使的指導,并引導學生定期將搜集到的資料上傳至網絡,實現共享,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小組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最后借助展示法給于學生展示成果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中心的講授制教學方法受到沖擊,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學生主體課堂;結合教學內容,靈活使用教學方法;恰當使用教學方法,完成課程的延伸,促進主動學習,提高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于秀蘭.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13.
[2] 馬勇波. 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