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0 21:39: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生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
平等地進行談話與學生談話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切不可居高臨下,盛氣凌人,更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作為教師,我們的話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將來的人生發展著想,在溝通中要態度和藹,給對方以親切感、實在感。如果我們盛氣凌人、高高在上那么學生的心門在談話之初就已經關閉,任我們再怎么感人至深也不會為學生所接受。另外,與學生的談話是雙向的溝通,我們要從學生的嘴里了解其自身的問題,在我們的厲聲呵斥之下,威嚴之中,學生是不會向我們敞開心扉的。那我們所得到的信息就極有可能是虛假的,這次溝通就失敗了。為此,我建議在與學生談話時,首先要給學生一個座位,這樣人的重心降到了同一個水平線上,對等之心易于溝通;其次,談話中不要涉及學生敏感的短處,比如家庭的拮據、父母的平庸等。否則學生會出于自尊的本能對教師的談話產生反感,也就不會起到很好的收效了。
(二)談話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談話的目的要明確找學生談話不能心血來潮,隨心所欲,毫無準備,要認真做好談話前的調研工作,要對談話對象的思想、心理、問題的原因以及社會、家庭、學習生活環境等要做到心中有數,要有理有據,防止漫無目的地東拉西扯,要做到有的放矢。信馬由韁只會事倍功半,效果甚微。舉個例子吧,比如你要和學生談學習成績,你就得看看他最近各門功課的成績,作業的完成情況,上課的狀態表現,在家里的學習情況,這些都要和科任老師及家長還有他周圍的同學事先了解一下,做到心中有數,在談話時才能幫他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意見,那學生才會覺得教師的分析正確,并認為教師很了解他,是真心地幫助他,這樣他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那么談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不應只做談論者
更要學會傾聽傾聽是一種品德,在談話中必須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而不只是單單自己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讓學生暢快淋漓地傾訴,不中途打斷學生,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傾聽是一種藝術,在學生的傾訴中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分析出學生真正的訴求,進而讓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傾聽也是一種方法,在傾聽的過程中,使犯錯誤的學生激動的情緒得以宣泄,怨氣得以平息,使不自信的學生能鼓起勇氣向教師坦白心聲,這樣使問題更容易解決。
(四)注意談話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
不同的學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同一個學生也會有不同的問題,而不同的問題在合適的場所處理會達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學生因矛盾發生了打架事件可選擇在政工處這種嚴肅的場所進行。當學生自信出現了問題時,可選擇在操場、活動室等輕松愉快的地點進行,這樣溝通順暢,輕松易于接受。樓道、教室都可以作為我們與學生談話的地點。但有些談話需要我們精心安排地點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五)談話時要注意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就學習生活中的問題而言教師應是一個指導者、參謀。所以,在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不要用“你怎么不給我交作業”“你給我站住”等詞匯,“給我如何”一是體現了教師的霸道、二是把學生放在了客體上,學生會落得被動;另外要多一些對事理的分析,師生共同探討問題解決的方案,少一些指令性的命令;多一些建議,少一些指責,會使談話變得更有效。
二、精心選擇談話的方法談話的方法
要因人而異,“對癥下藥”。對象不同,學知水平不同,需要、愛好不同,談話的內容、方式、語言等也有所不同。
(一)“背后言”的方式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
我們可以采用間接的方式進行。因為這樣的學生缺乏成功的體驗,喪失了信心,各種鼓勵的方式以前可能都用過了,但是對這樣的學生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說明直接對話的方式行不通。那這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別人的嘴傳達教師的意見,采用間接的方式進行,讓他聽教師的“背后言”,這樣會起到暗示作用。
(二)開門見山的談話方式對于驕傲自滿
自以為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學生,這種談話方式更為直接有效。例如在班上有幾個學習尖子,成績一向很好,但就是紀律性差,平時在課上愛接教師的話茬,課下又活蹦亂跳。所以,我就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當面指出他們的不足和缺點,要求他們遵守課堂紀律,不許在課上說一些與學習內容無關廢話;并要求他們在課下的時候少打鬧以免影響其他同學。這樣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強,也能明白老師這樣對他們談話,是對他們的一種督促、一種關懷。所以,直接點到痛處對于校正他的錯誤更為有利。
(三)書信的交流方式
1、畢業生與就業崗位的矛盾
隨著藝術類院校的擴招,各大高校的藝術類畢業生逐年增加,出現跳躍式增長情況,而社會上的人才需求遠遠不及畢業生的人數增長幅度,加上政府出臺的一些措施使得小型藝術類企業等逐漸衰退甚至倒閉,這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藝術類大學生的需求。藝術類大學生就業摩擦性和結構性問題特別突出,前者主要由就業信息不充分、信息流動和傳播不順暢等原因造成,后者主要源于求職者技能與空缺的職位不匹配。
2、畢業生就業期望與現實的矛盾
藝術類專業的學習成本遠遠高于其他普通文理工科專業的學習成本,就拿學費來講,藝術類專業的學費一般在上萬以上,而普通專業則只需四五千元;在學習過程中,藝術類大學生需要買更多的工具書、顏料、攝影器材等,其學習成本非常高,故而在就業期望上也呈現出高投入高期待高回報的特點,大部分藝術類大學生期望高薪水、專業對口、高層級的工作。而我國西部地區經濟不發達,整體工資水平不高,另外,藝術設計、演藝行業對工作經驗要求高,應屆畢業生的待遇自然高不到哪里去。在這種情況下,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就與現實情況發生巨大沖突。
3、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薄弱
大學提供就業服務的質量對就業能力的影響非常大。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們的大學就業服務工作還比較薄弱,機構不健全、經費不足、工作職責簡單、隊伍專業化水平低等因素造成了大學生對就業服務的滿意度不高。職業生涯規劃不是到就業的時候才開始的,而應在大一大二就開始。但大部分藝術類大學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四學生的事情,在大一、大二時根本無需考慮,這種錯誤心理導致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薄弱,到大四時就隨手一把抓,無法正確認識自我,在雙向選擇的就業市場容易迷失方向,不利于順利就業,也不利于提高就業質量。
二、提高西部地區藝術類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建議
1、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根本
在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區藝術類專業要切實開展校企合作,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與用人企業能力匹配、知識相符且個人素養與企業文化相容的人才,通過靈活實用的教育形式提高學生道德、專業、心智、創新等綜合素質,提高職場生存能力,最終提高就業質量。
2、轉變思想是關鍵
有專家認為:藝術類大學生在進入一個新的工作崗位時,需要進行一次科學的人生梳理。學生在報考時多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進入學習階段后掌握專業知識,進入崗位后就是要將其變成事業,要立足于社會,創造財富。在這幾個階段中,思想的轉變至關重要。藝術類大學生應加強學習,擴充知識儲備,增強實踐能力,但是,掌握了專業知識不代表就能適應工作崗位,這就是專業與職業之間的區別。藝術類大學生要設身處地的站在企業、社會的角度思考問題,反復提煉自己,適應社會,這樣才能更好實現自身職業發展。在當前形勢下,學生要轉變思想,學校積極開展思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就業觀念和自信心,定期組織學生召開主題班會,分析就業形勢和專業優勢,找到突破點,進行職業發展規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擇業。
3、學校開展豐富的就業指導是重點
學校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專業化的職業開發和指導人才,對藝術類學生開展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豐富學生的就業知識,提高就業技能,對于提高就業質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深入市場調研,了解西部地區藝術行業就業市場形勢,了解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知識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專題性就業指導,使學生學會客觀評價就業形勢,掌握更多就業技巧和就業知識。首先,開展政策咨詢活動,向學生講述有關就業的優惠政策,并對學生的就業期望、方向等提出建設性意見。為規避學生的就業風險,還要講解就業協議、勞動合同、五險一金、畢業生檔案等方面的知識。其次,加強師生談心交流,教會學生寫求職簡歷、怎樣應對面試、怎樣準備面試等。教師綜合評價學生的優缺點,幫助學生客觀認識自我,既樹立就業信心,又避免出現好高騖遠、高不成低不就情況。比如說:對于藝術類學生,專業技能不突出,但組織協調、領導指揮等能力較強,可推薦其參加企業要求有藝術特長的工會人員招聘。在就業時,藝術類大學生也不可能都找對口專業,學生應正確認識自我,了解自己能力所在以及興趣所在,找準就業方向,順利就業。
4、加強政府的服務職能是保障
政府最重要的職能是承擔公共信息的工作。大學生失業的問題,首先是崗位空缺信息的問題。我國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崗位空缺信息統計和制度。當前,政府應該大力推進崗位信息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部門也應當每年將分專業、分地區、分學校在校就讀人數、畢業生人數等及時向社會公布,以避免造成有的專業一哄而上,引起不必要的結構性問題。
5、營造提高就業質量的政策環境是前提
一是進一步完善就業專項規劃,將西部地區藝術類大學生就業納入專項規劃中。二是對招收藝術類大學生達到一定數量的各類中小企業,應加大扶持發展的力度并優先發放扶持資金。三是建立西部地區藝術類大學生失業保障制度,對登記失業的畢業大學生,特別是家庭困難和求職困難的畢業大學生,給予援助和幫扶,保障待業大學生的基本生活。四是完善創業支持政策,降低自主創業人員的出資門檻,加大對藝術類自主創業人員的補貼力度,成立西部地區大學生創業基金,從制度和政策上鼓勵和支持西部地區藝術類大學生自主創業。
論文關鍵詞:復合格助詞,に対して,誤用辨析
1. 引言
本文以復合格助詞「に対して為對象,對日語學習者經常出現的錯例采用正誤對比的方法,解析其誤用的形態和原因,對容易混淆的錯例加以辨析,探求更準確的把握這一詞的使用方法。
2. 何謂復合格助詞
有的日語語法書是這樣定義的:“表示關系存在方式的動詞テ形與格助詞「に結合,整體表示助詞功能的詞組或與此用法相同的其他詞組稱之為復合助詞”①文學藝術論文,砂川(1987)指出,“復合助詞是指復數個詞結合在一起,整體起到相當于一個助詞功能的詞組”②對于多數日語學習者較難,且容易濫用。
關于「に対して、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有稱為復合辭、后置詞、復合助詞、格助詞相當句等等,本文中稱之為“復合格助詞”?!袱藢潳筏啤ⅳ摔膜い?、に関して、にとって這三個詞從形態上,都是以動詞テ形為中心,加上助詞「に從而構成復合格助詞。在語義上,復合格助詞表示句子中各詞之間的語法關系,表示對象、關聯。
還有一些學者沒有把「に対して、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等列入助詞中,認為它們含有內容詞、與助詞“沒有形態變化,不具有具體的、實質性的詞匯意義的功能詞”的定義不相符。
3. 「に対して的意思和用法
「に対して表示動作、行為、態度的對象或目標,通常在書面語中使用,可與格助詞「に進行置換。因而,在實際運用中文學藝術論文,學生經常會將其與格助詞「に、「を以及復合格助詞「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混同。單純從表達對象的意思說明上,難以正確把握和區分「に対して的用法。
「対して或者「に対して在一般的日語詞典中不作為單獨條目出現,在修飾名詞時,表現為「外國人に対しての偏見或「外國人に対する偏見中的「に対しての或「に対する。
同樣作為復合格助詞的「について、「にとって,只存在「にとってのN、「についてのN的形式,而沒有「にとるN、「につくN的形式。也就是可以說「について、「にとって已經完全助詞化。與之相比,「に対して保留較多動詞本來的意思。
森田松木(1989)說,「対して繼承動詞「対する的「他のものに向かう、応じる之意,具有較多的暗示表示目標的方向性、對人或物的反作用等含義,他指出「対して保留著濃厚的動詞「対する的意思。因此,在把握「対する的意思基礎上,將「に対して的主要意思分為以下兩類。
A “兩方相對”
1 兩方進行比較
表示前述事項與后述事項相互對比或相互對照。相當于中文的“與…相對”“與…相反”等。
(1)南方は山が多いのに対して、北方は平野が多い怎么寫論文。
南方山多文學藝術論文,北方平原多。
(2)男の學生は20人いるのに対して、女の學生は3人しかいない。
男學生有20人,而女學生卻只有3人
(3)陰は陽に対するものだ。
陰是與陽相對的。
2 兩方對應或對照
表明對應關系,表示兩者之間的比率是怎樣的,常用于理工科中描述實驗結果。
(4)活性化エネルギーの値はに対して6.1J/molであった。
與活化能量值Pdh0.62相對應6.1J/mol。
3 表示比例
描述兩者的比例如何,表示比例的基準,特別是用于表示基準為1的情況下。
(5)配分は東京都5に対して神奈川県3、千葉県2とした。
分配為東京都5、神奈川3、千葉縣2。
(6)子供1人に対して年間10萬円の教育費が必要だ。
一個孩子一年10萬日元的教育費是很必要的。
4 表示位置的基準
在描述兩者以怎樣的位置相對時,表示基準物的位置或物體。文理科都有使用到。
(7)地軸は地球の公転する面に対して傾いている。
地軸相對地球公轉面傾斜。
(8)傾斜面に対して體の中心が垂直になっていることは重要である。
相對于傾斜面,保持身體中心垂直很重要。
B “一方以另一方為對象”
5 表示態度、感情等內心活動的對象
主體為人,謂語為表示態度、感情的動詞或形容詞。客觀描述動作主體的行為、態度。可譯為“對…”、“對于…”等。
(9)父は子供に対して優しかった。
父親對孩子很親切。
(10)先生のご厚情に対して心からお禮を申し上げます。
對老師的厚意表示衷心的感謝。
(11)成績は別として、學習に対する態度は大事だ。
成績姑且不論,對學習的態度是重要的。
6 表示反應、作用的對象
主體為不具有感情或意志的物,謂語由等表示“強、弱、有效的”等狀態的詞構成。通常用于表示科學性、物理特性的文章。
(12)この薬はインフルエンザによる発熱に対して効果がない。
該藥物對于流行感冒引起的發熱沒有效果。
7 表示對抗、抵抗、處理的對象
(13)國民は政府の政策に対して反対しています。
國民反對政府的政策。
(14)産業廃棄物処理業者に対して行政処分を行ないます
對產業廢棄物處理業者進行行政處罰。
8 表示動作作用的對象
(15)病人に対してそんなことは言えない。
對病人不能說那樣的話怎么寫論文。
(16)客に対してこのような言葉遣いをしてはいけない。
對客人不能使用這樣的語言。
4. 錯例分類與分析
學生出現的錯例,主要可分為“格助詞的誤用”、“復合格助詞的誤用”和“其它”三種類型。
4.1 格助詞的誤用
「に対して的第二種意思用法表示“對象”時文學藝術論文,與格助詞「に、「を的語法性質相似,因而容易出現誤用。學習者可能未明確的認識到:即使同樣表示“對象”,「に対して與「に、「を這三者在描述“謂語動詞和對象之間的關系”上有著各自不同的意義。
一般而言,表示感情、態度的動詞多與「に搭配,也可以用「に対して替換。但是,當表示態度的心理動詞是「尊敬する、「差別する、「軽蔑する、「無視する、「賛成する等詞的時候,只能用「に或者「を。
(17)(誤)タバコ稅の増稅に対して賛成する人は少なくない。
(正)タバコ稅の増稅に賛成する人は少なくない。
(18)(誤)祖父に対して尊敬する。
(正)祖父を尊敬する。
但是,當表達的動詞包含賓語、把“祖父”作為“尊敬の念を持つ|這一動作整體的對象時,可以用「に対して。
(正)祖父に対して尊敬の念を持つ。
(19)(誤)外國人児童に対して差別する。
(正)外國人児童を差別する。
(正)外國人児童に対して差別態度をとる。
(20)(正)妻は夫を軽蔑した。
(誤)妻は夫に対して軽蔑した。
(正)妻は夫に対して軽蔑の念を抱いた。
如上所述,當表示動作、作用、感情、態度的對象時,多數情況下「に対して和「に可以置換。但當表達“相對·對應、對抗·抵抗等”的對象時,強烈保留著動詞「に対する的意思文學藝術論文,此時不能與「に替換。
(21)(誤)このディスクを利用していかなる事態や有害に製造側は一切の
責任を持ちません。
(正)このディスクを利用していかなる事態や有害に対して製造側は一切の責任を持ちません。
(22)(誤)隣國の侵入に勇敢に戦った。
(正)隣國の侵入に勇敢に対して戦った。
因此,在表示“對象”時「に対して與「に在顯示方向性上具有共通性,但從謂語動詞和對象之間的關系方面來說,「に具有直接性、結果緊密性,「に対して可以說具有距離感、整體性。其中,表示“心理動詞的感情對象”時,有時候也會用「を與動詞搭配,這是強調該動詞是意圖性的、作為一種心理推動的動作進行理解的。
4.2 復合格助詞的誤用
在具有關聯性的意思功能方面,復合格助詞「に対して和「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極其類似。但由于都是從動詞派生出來的、多少還保留著原來動詞的意思,因此各自所表達的關系不同且構文上的共起制約也相異,也就是各自都具有特異性,辨別這種特殊性正是區別使用的重點。
(23)(誤)環境問題に対して話し合った。
(正)環境問題について/に関して話し合った。
當「について可以和「を互相替換時文學藝術論文,則不能用「に対して替換。
(24)(誤)この文型は初級の學生に対して難しい。
(正)この文型は初級の學生にとって難しい。
「に対して表示“態度、感情的對象”的主體必須是人。因此,例子的錯誤之處很明顯怎么寫論文。
(25)(誤)當人に対しても迷惑な話だ。
(正)當人にとっても迷惑な話だ。
(26)(誤)私に対してこれは簡単だよ。
(正)私にとってはこれは簡単だよ。
「に対して和「にとって的區別從基本使用方法上來看,「に対して的對象(人或事),謂語是動作主體,表示動作、作用、感情、態度?!袱摔趣盲频膶ο螅ㄈ耍┦钦f話人從立場和資格上作出的一種判斷、評價。
進一步從構文上看,「に対して的對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還可以是有情物和無情物。但「にとって的對象一般為“人”。在「に対して句中,謂語可以是動詞或形容詞,「にとって句子的謂語部分多為形容詞、“名詞+”的無意志用言,表達說話人的價值判斷、評價等。
4.3 其他(構文上的問題)
此類錯誤主要是構文上的問題,具體為「に対して的連體形「~に対する的誤用、接續時的錯誤等。其中,「~に対する連體形的誤用為多。
(27)(誤)人々が職に対しての観念が変わってきた。
(正)人々が職に対する観念が変わってきた。
接續上的錯誤文學藝術論文,主要在于「に対して的前置詞(節)接續形態上的錯誤。
(28)(誤)日本人は「letterだと思うに対して、中國人は「tissue paperだと思う。
(正)日本人は「letterだと思うのに対して、中國人は「tissue paperだと思う。
5. 結語
日語學習者通常受到已習得的日語知識的影響以及母語的干擾而出現誤用。通過以上列舉的錯例分析來看,筆者認為在日語教學中,最好將「に対して作為復合的或慣用詞組來講解,更有利于學生記憶掌握。另外,為了更好、更準確的區別和使用復合格助詞,作為日語學習者不僅要利用各種工具書、語法書掌握詞義、用法之外,還應該多多閱讀日文原著,培養語感豐富自己對日語語言的認識,辨析詞語的語義差別。
注:
①加藤彰彥.日本語概説[M].桜楓社,1989,142頁
②日本語教育,日本語教育學會編,大修館書店1987年6月號
參考文獻:
[1]加藤彰彥.日本語概説[M].桜楓社,1989,142頁
[2]顧明耀.標準日語語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9-230
[3]張曉希.日語復合助詞的認定與分類[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8(3)
[4]森田松木.日本語表現文型[M].アルク,1989
[5]李濯凡.日語句型例解活用辭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論文關鍵詞:習語,框架理論,概念隱喻
1. 引言
習語,作為人類發展的產物,大多來自于民間故事、文學作品及日??谡Z等各種形式,并由于受到地理環境,生活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習語具有較強的文化特征。長期以來,人們對習語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習語詞條的收集、編纂以及習語的文學以及文化特征的研究等。本研究將在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之上,運用Lakoff的框架理論來分析習語理解、詮釋以及運用。
2. 習語和隱喻的定義
2.1習語的定義
在漢語中,習語又被稱作熟語,《現代漢語詞典》(1998)將熟語定義為固定的詞組,只能整個應用,不能隨意變動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構詞法來分析?!睹绹曊Z字典》(2005)將習語定義為固定短語(”set phrases” or “fixed phrases”)?!杜=蚋唠A英漢雙解詞典》(1997)則將習語定義為不能依據其字面拆解的意思獲得其含義、須要作為整體來理解的短語或者句子(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unit)。
2.2 概念隱喻理論
Lakoff和Johnson(1987)所建立的概念隱喻理論強調人們的經驗和認知能力在語義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文學藝術論文,提出了經驗主義的語義觀。他們認為,隱喻可以通過人類的認知和推理將一個概念域系統地、對應地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論文開題報告。他們指出,“我們的許多概念系統是由隱喻構建的”(1980)。這種隱喻式推理一是基于人的經驗,二是基于具體到抽象域的映射,即從源域(sourcedomain)到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3. 概念隱喻與習語
3.1概念隱喻理論對習語的闡釋
Lakoff和Turner(1989)曾通過一般層次隱喻的假說解決兩大問題——擬人和諺語。根據這一假說,我們也可以將其解釋后者的方法運用于習語的認知研究和闡釋。例如:
(1) 屋漏偏逢連夜雨。
看到這句話人們的腦海中首先出現一個屋頂漏雨的房屋的圖式,一直以來在人們的觀念中,房屋是一個讓人躲風避雨的棲身之所,但是假如房子漏雨了,偏偏還恰逢連夜雨,那么這樣的房子便稱不上棲身之所了。
由此特殊場景圖式我們映射到一個一般場景圖式。
一件事情已經發展到了困難重重的地步,但是假如這個時候再遭遇到連連的障礙,便會使整件事情幾乎陷入舉步維艱、難以進行的絕境。
由于萬事萬物間的聯系性、依存性,由這個一般場景我們又可以映射到一個與之相關的人類行為的圖式:
一個人身處困境,在這個時候又遇到更多新增的麻煩,由此陷入無所適從的絕境。
這樣一個與人類行為有關的一般圖式可以適用于各種具體的情景,因此,可以實現該習語在具體情境中的應用。例如,
Lakoff和Turner將這種具體領域與一般領域之間的關系稱作普遍即特殊隱喻(GENERIC IS SPECIFIC metaphor),即通過一個特殊領域到一般領域的映射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3.2 概念隱喻理論對習語闡釋的不足
概念隱喻理論通過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式為我們理解習語并運用習語提供了方便的途徑。但同時,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該理論的解釋大多局限于字面意思的解釋,在解釋一些具有跨文化差異甚至矛盾的習語時便顯得捉襟見肘,無法深入地對該習語的文化背景以及深層含義進行闡述和理解。例如:
在漢語中,出門在外我們常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在家靠父母文學藝術論文,出門靠朋友”,但是在英美文化中,卻更多地流傳著這樣的習語, 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preservation is the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護是自然的第一法則)。這些關于同一問題的習語卻體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性甚至矛盾,是我們無法單獨地借助概念隱喻理論解釋的。
4.Lakoff的框架理論與習語
4.1Lakoff的框架理論
“框架”(Frame)這一術語最早是由人類學家Bateson(1956)提出的心理學概念,美國人工智能專家Minsky(1975)首先提出了框架理論(frame theory),并將其運用于計算機心理學,Fillmore(1975)首先將框架理論引入了語言學。在這一背景下,Lakoff(2004)在《了解你的價值觀并構建辯論》一書中將認知科學以及社會學中的“框架”(frame)運用到了政治學等領域中論文開題報告。
他認為,心理結構即框架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認識。我們的心理框架可分為表層框架和深層框架。在我們平時的活動中,所見、所聞會激活我們的表層框架,并喚起代表了最根本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深層框架,只有當我們所見、所聞的事物所代表的價值觀、道德觀與我們自身的價值觀、道德觀相契合時(即所見、所聞的事物所構建的框架與我們的心理框架相契合時),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反之則無法產生認同。也就是說,框架構建了我們的觀念,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方式,繼而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如:
又如:
(2)tax relief
Lakoff認為,tax relief是布什使用最成功的詞語。他認為,tax relief是一個隱喻,relief這個單詞喚起了人們內心這樣一個框架——一個無辜的人,由于受到一些外力的因素影響而深受苦難,而relief所傳達的意思則是解除痛苦和煩惱(taking away of the pain or harm)。眾所周知,在美國文化中,稅收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大到買房產、買地皮文學藝術論文,小到買一支牙膏都需要付稅。因此,當布什的tax relief通過演說、報紙傳達到全家萬戶時,勢必在絕大多數人的心中喚起了上述心理框架,為他贏得大選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我們的心理框架決定了我們對所見、所聞的反應和看法,從而左右我們的決定。反之,心理框架也主導了措辭的選擇和使用,即不同的措辭反映了不同的心理框架。而習語,作為長期流傳于民間,為人類所用的語言,必然集聚了深厚的社會文化氣息,因此也就必然反映了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因此,若要真正地了解一個習語的內涵且為自己所用,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對該習語的字面解讀,而要深入地解讀和理解,因為只有當該習語所反映的價值觀與使用者所處的文化背景相一致時,才可能產生預期的影響力。因此,我們可以使用Lakoff的框架理論分析一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甚至自相矛盾的習語。
4.2 框架理論與相互矛盾的習語闡釋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著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自然對相同的事物存在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理解,換言之,不同的習語也對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比如:
(3)a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 (我們的罪和債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b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習語都是關于人性的,前者闡述了人性原罪說文學藝術論文,而后者則強調人性本善的觀點。而究其根本,還是由于兩個習語來源于不同的文化,基督文化信奉原罪說,而中國儒家思想則認為人性本善,因此對人性也就構架了不同于基督文化的框架,見諸于文字;反之我們也可以說,不同的習語反映了架不同的心理框架。又如下例:
(4)a 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難聽的話不會傷筋動骨論文開題報告。)
b 棍棒傷皮肉,惡語傷人心。
前者認為別人的流言蜚語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而后者則恰恰相反。這是因為,在西方社會,人們極其注重品德品行。西方文化認為,只要行得正,沒有做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并不重要。而在東方文化中,由于長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人與社會環境是密切相關甚至一體的,人在社會中得到的評價是判斷名譽面子的標尺。
因此對心理結構即框架的了解為我們跳出字面意義的局限性,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習語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方法。
4.3 框架理論與習語的使用
Lakoff的框架理論幫助我們理解了字面表述不同甚至矛盾的習語的深層含義,反之,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構建不同的目標框架,選用相應的習語,以達到傳達的目的。比如,作為老師,我們常常要勸導學生好好學習文學藝術論文,積累知識,使用“知識多,不壓人”;在和一個沉迷于電腦游戲,不思進取,不愛學習的學生交流時,我們可以說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而對于那種將時間過度用在學習上,而忽略生活的學生,我們則需提醒他們勞逸結合,則可以說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5. 結語
習語作為文化、思想知識的傳承,既是值得珍惜的人文財富,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本文在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之上,運用Lakoff的框架理論,突破了以往研究局限于字面的局限性,闡釋了部分習語的深層含義、文化背景以及蘊含的價值觀、道德觀,并為這一部分習語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根據個人的目的和想法,使用習語以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Hornby A S, Li Beida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Z]. The Commercial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Bateson G. “The message ‘Thisis play’”. In B. Schaffber (ed.). Group preocesses: transactions of theSecond Conference. New York: Josiah Jr. Founation. 1956
[3]Fillmore C. “An alternative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st Annual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5
[4]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Lakoff G.& Turner, M. More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6]Lakoff G. Don’t Think of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 [M]. Chesea GreenPublishing, 2004
[7]Minsky M. “A Framework forPresenting Knowledge”. In P. H. Winston (ed.) 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Vision. New York: McGraw-Hill
[8]Ortony, Andrew. Metaphorand Thought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9]Spears R.A. Dictionaryof American Idioms [Z] Mc Graw-Hill Company, 2005
[10]鄭勛烈鄭晴.中國習語[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11]中國社科院詞語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刷館,1998
論文關鍵詞:文學理論教材,反本質主義,主體意識
一、從意識形態性到反本質主義:新時期中國文學理論教材發展變化的過程
改革開放后,社會現狀要求重建文化秩序,加上西方文學思潮紛紛涌入,文學理論教材也逐漸開始發生變化。開這一先河的當屬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以下簡稱以本)和蔡儀主編的《文學概論》(以下簡稱蔡本)。與前期文學理論教材相比,以本和蔡本超越了文學工具論模式,把文學當做一種意識形態進行闡釋。但是它們僅僅只強調政治經濟作為文學的反映對象,而沒有關注文學自身的內部規律。而隨后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以下簡稱童本)最大的突破就在于它開始關注文學自身的內部規律,把文學本質界定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認為文學是“顯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但童本仍沒有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即沒有跳出本質主義的圈子。新世紀,隨著后現代主義的興起,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發生極大轉變。南帆主編的《文學理論[新讀本]》(以下簡稱南本)、陶東風主編的《文學理論基本問題(第三版)》(以下簡稱陶本)和王一川著的《文學理論》(以下簡稱王本)等教材應時而生。這三本教材都把反本質主義作為基本思維方式,“標示了現代性語境與后現代性語境之間深刻的分歧與追求目標的斷裂”[1]。南本強調文學與文化的聯系,以此來對本質主義思維進行反思與質疑。陶本最大的特點是將中西文論史上反復涉及的文學理論問題依次展開,最后不給出形而上的定義,培養學生開放的文學觀念。王本則是讓文學回到文學本身文學藝術論文,提出“感興修辭詩學”,認為文學的主導屬性是感性修辭性。
二、主體意識逐漸覺醒:中國文學理論教材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眾所周知,新時期中國文學理論教材的發展深受中西文化因素的雙重影響,而在這雙重因素中,人的主體意識逐漸覺醒才是關鍵。中國學界一直不乏反抗之人,“五四”自不用說,到新時期,文學思潮風起云涌,尋根、反思、先鋒、朦朧等等,無不顯示著強大個體的存在。馬原、格非等人的小說,不只是追求敘事方法的轉變,更多的是要“擺脫社會與歷史文化對人的必然性支配,轉而對作為個體的人的‘本真’存在狀態的感知與書寫”[2]。當文學創作日漸突出主體時,文學理論自然也會相應發生變化。當然,國內文學理論很大一部分是受西方文藝思潮的影響。西方文學思潮,從早期盧梭、佛洛依德、尼采等人的反理性主義到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直至如今的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研究,無不對中國文學造成巨大沖擊。
因此,綜上所述,可以說主體意識的覺醒是文學發展的關鍵,也是文學理論發展變化的關鍵。主體意識不強大,文學及文學理論亦不會有質的突破。
三、尊重個體、突顯主體本真存在——文學理論教材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法國學者埃德加·莫蘭認為“理論是一種方法的選擇和觀念的變化,……理論是隨著客體的變化來深入對象與現實的過程,甚至一個開放的理論是一個接受自身死亡的觀點的理論”[3]。因此,就現有理論來說,它還能在多大程度上闡釋當代人的文化經驗?我們到底該怎么闡釋未來人類文學理論之路?面對這些疑問,我們必須做出自己的回答。
從九十年代年代身體寫作、私人化寫作的崛起,到現在大眾文化、網絡文化的興盛,“顯然,‘主義’寫作時代的‘圣像’已經顛覆,‘主義’塑造的文學‘神話’已經破滅,一個隨著人的自覺和文化的自覺而來的文學自覺時代已經來臨”[4]。文學理論必須隨著“人的自覺和文化的自覺”來發展改變自己,這是當今也是將來文學理論發展的必由之路。“記住文學是‘人學’文學藝術論文,那么,我們在文藝方面所犯的許多錯誤,所招致的許多不健康的現象,或者就可以都避免了”[5]。如果把文學當成種種意識形態,那么文學為某種意識形態服務就會被當做很正當的道理,而當文學不再以人的主體存在給人以精神享受時,我們又怎能要求這樣的文學有超越現實的表現?
因此,關于文學理論問題,我們并不需要尋求一個權威的定義,更不需要憑這個定義去解釋別人的定義和其它文學現象。我們需要的只是發揮主觀能動性,探討每一種定義背后的動機和目的,特別是作為教材,目的就是教導學生,而不是束縛學生。“雖然傳統邏輯的‘定義方法’可以在一定限度內規定存在者,但這種方法不適用于存在”[6]。無論是繼承傳統還是借鑒西方,關鍵都在于中國現代文學家的主體創造性。文學創作如此,文學理論亦如此。只有站在“人”的制高點上,只有人的主體意識得到整體性解決,中國文學理論教材的發展才會“少走彎路亦或避免錯誤”。
參考文獻:
[1]方克強.后現代語境中的新世紀文學理論教材[J].文藝理論研究.2004(5):81.
[2]湯奇云.解碼“先鋒小說”[J].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8(4):45.
[3](法)埃德加·莫蘭.方法:思想觀念[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42.
[4]湯奇云.從“主義”寫作到后“主義”寫作——當代文學發展軌跡一瞥[J].天津文學.2010(8):108.
[5]錢谷融.論“文學是人學”.錢谷融論文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2.
作為豐富多彩的聲樂藝術中一個“獨特的”品種,它的價值就像鋼琴教材中的肖邦、李斯特的音樂會練習曲,或小提琴教材中的帕格尼尼的隨想曲一樣,既具有高度技巧性、又具有高度藝術性,是提高聲樂專業的全面技巧、藝術水準的重要途徑。音樂會練聲曲相對于聲樂練習曲來說,它不僅囊括了各種聲樂技巧。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強調的是歌唱者對作品的理解和對歌曲技巧的把握發揮,這更是歌唱修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藝術音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歌唱藝術從古希臘的吟唱史詩到中世紀的復調合唱,再到十七世紀初的抒情性音樂劇,歌唱已成為一門富有表現力的藝術。舒伯特曾經說過:“在整個音樂藝術中,歌唱不可爭辯的是處于首要地位的,它是一切旋律、轉調與和聲所環繞的軸心。所有的樂器不過是歌唱聲音的模仿。歌唱好似一位帝王坐在他的寶座上,而環繞它的一切樂器都好像是俯首稱臣的諸侯王公。人聲本質上是一種最原始的聲音。世界上一切其他的聲音不過是這神圣的原始聲音的一種遙遠的回聲。人類的喉嚨是世界上最初的、發聲最純正的、最值得贊美的樂器!”。
而要把人類的喉嚨訓練成美妙動聽的歌喉,就要進行一系列的聲樂訓練,以達到專業化的歌唱水準,歌劇和美聲唱法的發展更需要良好的聲樂技巧和藝術修養作后盾,中國聲樂教育家尚家驤曾指出“很多教師把聲樂練聲曲作為學生演唱歌劇前的技術準備材料”,這就使音樂會練聲曲的前身――現在普通而常見的聲樂練聲曲的產生和發展成為可能和必須。
“普通而常見”的練聲曲主要有兩個來源:
一種來源是十九世紀早期。出版的有鋼琴伴奏的視唱練耳練習曲。
視唱曲在巴洛克時期就已出現,而視唱練耳教材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和意大利已經大量出版。視唱曲一般用“唱名”而非“元音”來演唱。一些早期聲樂教師延續了這種演唱習慣,例如,多梅尼科?科里在1810年出版的《演唱指南》(The Singer's Preceptor)和曼魯艾爾?加西亞在1840年出版的《歌唱藝術論文全集》(Trait complet lart du Chant)中,也開始出現演唱“唱名”而非“元音”的聲樂訓練材料,這可以說是聲樂練聲曲的雛形。后來,這種有曲調而無歌詞、同時還帶有鋼琴伴奏練習曲的形式,便逐漸定型為練聲曲的經典組合形式。到了19世紀中期又有了更多的此類出版物,而聲樂教師亨瑞奇?帕洛夫卡(Henri-chi Panofka,1807―1887聲樂教師、小提琴手、作曲家)在巴黎的時期出版的同類出版物,已經明確為五本的聲樂練聲曲。
值得一提的是帕諾夫卡在1840年時研究了眾多歌唱家的演唱技巧(如:Marco Bordoni/Jenny Lind/Lablaehe/Frasehini/Staudigl),于1852年在倫敦出版了第一本具有教育性的聲樂作品《聲樂指導訓練》(《Practical Singing Tutor》);1854年在巴黎出版了《歌唱的藝術》(《Lart de chanter》op.81)一書,給他帶來了作為小提琴手和作曲家所不能獲得的巨大成就。而1858年他為初學者寫的一本《帶字母的聲樂訓練》(《Abecedaire vo-cal》)獲得了成功并具有創新性;最后的一本書《歌唱與聲音》(《Voix et chanteurs》op.85)是在前兩本書《歌晤的藝術》和《帶字母的聲樂訓練》的想法和材料的基礎上寫成的,其中還包括了許多著名的聲樂歌唱家歌唱時的生理感覺。
另一個來源是將已有的聲樂作品去掉歌詞后作為練聲曲。
一、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提高德育工作質量。
1、繼續開展“樹黨員先鋒形象、做人民滿意教師”主題實踐活動,學校黨支部堅持按時召開黨會,通過學習,培養了一批積極分子。加強了黨員的先進性教育,幫助黨員提高思想認識,明確努力方向,密切聯系群眾。
2、學校重視對教師的培訓,通過教育理論學習,舉辦專題講座,加強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斷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本年度,我們利用政治學習的機會,組織教師學習了《中小學教師十不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制定《小學教師行為準則》、學習《義務教育法》.要求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每人撰寫6篇學習心得,在每周一學習期間組織觀看師德典范光盤,學習典型事跡,并撰寫心得體會,通過學習提高了教師的德育理論水平。
3、加強以班主任為主體的德育隊伍建設,組織班主任培訓班,學習有關班級管理方面的知識內容,通過學習,更新了教育理念。今年開展了“文明禮儀”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要求師生牢記學校文明禮儀要求并按要求做好,學校、班級組織了豐富多彩的禮儀教育活動。本學年,每位班主任都結合文明禮儀記錄,撰寫了符合班級年齡特點的經驗論文。學校還要求各班每周開展一次有質量的豐富多彩的主題班隊會,同時要樹立“轉化一個后進生比發展一個優生更重要”的教育思想。按時檢查德育工作,對各班黑板報,讀書角,衛生角,通過開學初、期中、期末三次檢查,班主任都能按要求填寫各欄目,中隊活動記錄,活動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二、把課堂教學作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積極改革課堂教學,明確德育教學目標。堅持以思品課為德育主要課程,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手段進行教學。堅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每位教師都撰寫了質量較好的德育滲透論文。
三、創設活動載體,寓德育教育于活動之中
1、本年度我們繼續抓好學生的愛國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國防意識,法律意識、環保意識等。
2、結合重要節慶日、紀念日組織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九月十日”教師節進行尊師周活動;“十月一日”國慶節,組織歌頌祖國活動。同時繼續開展文明禮貌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愛國情感,提高道德素養。十一月份,我們學校分三個年級組召開了三次養成教育大會,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文明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的習慣等,增強學生的紀律意識、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十二月份,舉行了冬季體育運動會。通過召開體運會,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頑強拼搏、積極向上的精神。20xx年三月開展了“獻愛心”活動,為患腸癌的周展望老師捐款2628元。20xx年四月十日,舉辦了“加油20xx,寶潔百所希望小學快樂體育運動會”。借此東風,號召全校師生以實際行動為20xx加油,以優異成績向奧運會獻禮。.五月十九日,我們學校組織開展了“抗震救災,人人有責”活動。我們發動全校師生向汶川地震災區捐款,向地震遇難同胞默哀活動。在這次賑災活動中,我們學校師生一共捐款8557.5元,是雙溪橋鎮教育界捐款最高的一所學校。六月一日,舉行了歡慶活動,表演了20多個節目。本月,我們學校還參加了咸安區教育局舉辦的“陽光體育活動”。在這些比賽活動中,我們學校獲得了女子跳繩第一名和第四名,獲得剪紙第一名、小制作第二名,小歌手比賽獲得第三名,舞蹈表演獲得第三名。我們張金霞校長的藝術論文獲得了區比賽一等獎,我們的王燕華老師被評為優秀藝術輔導教師。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我們的師生陶冶了品質,鍛煉了能力,積累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提高了素養。
3、環保教育:通過宣傳畫、校園廣播積極宣傳環保的重要意義,上好《環境教育》課。我們教育學生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組織開展以“愛護家鄉環境,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開展美化家鄉環境,愛護大自然和生態資源的教育實踐活動。學生和老師一起清掃衛生死角,同時通過世界環保日、植樹節、無煙日等各項活動,使學生樹立了良好的環保意識。
4、繼續發揮紅領巾小記者站、紅領巾廣播站、紅領巾板報作用。宣傳小學生行為規范,小學生文明禮儀.法律知識、自糾自護知識、先進人物事跡等,每月進行一次板報評比,通過評比活動,使板報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多樣化.并每月由校長、大隊輔導員作行為規范的專題講座.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5、抓好養成教育,以創建平安校園為契機,全方位,多渠道,強化了養成教育,本年度,為突出我校的德育主題,我校繼續加強了學生常規養成教育,特別是文明禮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的行為規范》為內容,開展“爭當文明班級”活動,以班級教育、自我教育為主,紅領巾文明監督崗為陣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學校繼續強化了“文明班整體”的創建評比活動,通過衛生、守紀、兩操、禮貌、好人好事及愛護公物等內容,每天公布各班得分情況的,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也規范了學生的行為,為創建平安校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加強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教育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加強輔導員的培訓和業務指導,做到全員、全程、全覆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健全留守、單親、無親學生檔案,做好教育記錄,活動中開展“手拉手,一幫一”,“同在一片藍天下”等獻愛心教育活動,幫助這些學生轉變不良心理,健康成長。
四、切實發揮學校、家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功能
堅持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社會教育為依據,以家庭教育為基礎,積極開展“三合一”教育活動。班主任通過家訪和電訪的方式與家庭經常聯系,互相反映學生表現情況的和提出教育建議,充分發揮家校通、親情電話的作用,幫助老師及時與家庭進行聯系。我們對家長發放有關家教資料,進行科學家教方面的指導,幫助家長掌握與子女溝通的有效方法,提高家教水平。從每月的查閱的情況的看,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都能通過各種渠道,及時地與家長取得聯系,互相了解孩子們在學校、家庭中的表現,互相送上有針對性的建議或意見。為了更多的孩子們在雙休日、長假期間的學習、生活的情況的,我們還要求班主任進行頻繁的家訪工作,做到時刻關注每一個孩子。
五、用名言警句立德,以榜樣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