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7 14:48: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氣象災害的原因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業;氣象預警;應急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3-0053-02
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自然災害中有2/3以上是氣象災害。近五十年來全球氣候明顯變暖,自然災害尤其是洪澇、干旱、暴雪、冰凍、高溫等極端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發生強度呈明顯增長的趨勢。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長,受氣象災害影響的經濟總量和人口總數都大大增加,防御氣象災害特別是防御極端氣象災害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
目前,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農業生產與降水、氣溫、濕度、風等各種氣象因子密切相關。天氣、氣候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農業的收成、農民的收入及新農村的發展。做好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加強氣象災害預測預警,及時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努力將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對于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發展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中國氣象局于2007年6月11日了中國氣象局第16號令,要求各級氣象部門按照《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與傳播辦法》的規定臺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道路結冰等氣象災害的各類預警信號;2010年1月20日,國務院第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并從2010年4月1日起施行?!稓庀鬄暮Ψ烙鶙l例》總結了中國多年來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經驗,從氣象災害防御的各個環節著手,專門針對不同的氣象災害規定了具體的措施,并將行之有效的措施上升為法律制度;它明確了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在氣象災害防御中的權利義務關系,依法確立了“政府統一領導、多部門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從而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氣象防災減災;它使中國自然災害防御法律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有力推進了氣象法制建設的進程。
目前,中國大多數城市都建立了災害性天氣預警、應急機制,并通過報紙、電視、電臺、網站、短信平臺等多種渠道及時各類預警信號,大大減少了突發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但由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針對農業生產的災害預警和應急處理辦法還比較落后。
1.農業氣象災害服務產品有限。干旱、洪澇、凍害、冰雹等各類農業氣象災害指標的建立需要長期的資料積累,更需要農業、氣象等部門緊密合作,加強研究,而當前農業氣象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還遠遠不夠,導致農業氣象災害服務產品有限。
2.農村接受氣象預警的渠道相對有限。目前,氣象部門的預測預報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對洪澇、干旱、高溫、寒潮等災害天氣的預報準確率較高,并能及時根據天氣情況各類災害天氣預警信號。但由于針對廣大農村的渠道有限(廣大農村主要通過收看電視天氣預報節目、收聽電臺廣播接收災害天氣預警信號),導致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不能及時傳送到農村的各個角落,在播種、收獲等重要農事季節,氣象預警信息更加不能迅速傳遞到田間、地頭,因而起不到有效的預警防御效果。
3.農村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稓庀鬄暮Ψ烙鶙l例》的頒布,使農業氣象防災預警與應急工作有了法律依據,但《條例》的制定出臺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推動《條例》在廣大農村得到全面深入的貫徹實施,才是氣象部門的重要任務。最近幾年,中國在農業氣象防災預警與應急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同先進國家相比,同中國農村快速發展的需求相比,目前的農業氣象防災預警與應急體系還不健全,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指揮、防御、應急和救援一體化,由多單位聯合組成的統一指揮、職責明確、反應靈敏、運轉協調的農村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體系還沒有建立,災情傳遞體系不健全,災害評估技術和手段相對落后;社會依法自覺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的意識和能力還比較薄弱,災害性天氣出現前的具有警示和強制作用的警報機制尚未真正建立。
針對當前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現狀,應該突出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以達到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應急建設的目的。
1.拓寬農業氣象服務領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氣象部門已經開始了對于極端氣象災害預警預報技術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洪澇、干旱、高溫、凍害等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建立農業氣象災害指標體系和預測預報與評估系統,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的預測預警和評估能力。目前特別要依托農業與生態監測網,加強衛星遙感資料的開發和應用,開展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農業生產的影響評估,開展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生態系統、農業生產嚴重影響的預測預警研究。
2.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平臺建設,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產品的服務效率。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的時效性很強,錯過了時機就會造成巨大損失。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預防、監測和信息傳播等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業氣象服務產品在第一時間送到用戶手中,及時采取相應對策,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氣象、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應聯合建立農業災害預警平臺,針對農業生產布局和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階段,制作相關的服務產品,及時和共享涉農氣象信息,并在重大氣象災害前后,派出氣象、農業專家走進田間地頭,實地指導農民防災、減災、救災。
3.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知識科普宣傳,提高農民應對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通過不同的宣傳渠道,加大農業氣象災害科普知識的宣傳力度,使廣大農民能按照氣象規律防災減災。通過編寫、發放農業氣象災害實用手冊,開辦農業氣象災害培訓班,提高農民對農業氣象災害知識的掌握,使其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材料,在實際生產中得到有效運用。地方政府還應當根據當地的氣象災害發生特點,組織農民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演練,提高應急救援能力。
4.結合實際,制定和完善抗旱防澇、防凍害、防病蟲害等重大自然災害的農業氣象應急機制。
5.擴大氣象信息的覆蓋面,拓寬農村氣象服務信息渠道。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廣播、電視、報刊、手機短信等信息平臺,農業氣象、農事信息和各類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要大力推廣農村大喇叭、天氣預警顯示屏系統,建立農村氣象信息員隊伍,建立農業氣象信息平臺,最大限度地增加氣象信息在農村中的覆蓋面,力求通過多種方式讓最多的受眾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氣象警報或預警信號。只有根據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區域和影響農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才能達到最佳的服務效果。
參考文獻:
[1]郝蘇娟.發揮氣象服務作用,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J].農業網絡信息,2009,(2):132-133.
[2]史英河.淺談氣象服務和農業發展的關系[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2):68-69.
[3]宋啟,韋昭義.貴州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與解除探討[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8,(20):135-137.
[4]賀宇.農業氣象服務現狀與發展趨勢[J].現代農業科學,2009,(2):129-130.
The Thinking About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Early Warning in China
CHENG Hai-xia1, SHUAI Ke-jie1, LI Li-li2
(1.Jincheng Meteorological Office, Jincheng 048026,China;2.Yangcheng Meteorological Station,Yangcheng 048100,China)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的比例在世界上排名靠前,農業生產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安康和社會的安穩。由于近幾年農業氣象災害的不斷增加和影響不斷加深,我國農作物布局和種植制度已經在不斷發生變化。所以,了解并且關注農業氣象災害不僅僅是農業科研人員的工作職責,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這樣才能最大范圍地做到防微杜漸、事先預防,把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梢?,研究氣象災害不僅僅有助于農業生產和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我國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的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 災害特點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S166]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今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技術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還沒有完全脫離靠天吃飯的落后局面。要想達到先進國家的農業生產的局面,就必須依靠科技的發展,農業生產依賴的科技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氣象氣候學、土壤學、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唯有擺脫落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國農業科技和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解救國家人口吃飯的問題和生存的問題。那么怎樣在農業氣象的角度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呢?最主要、最當務之急的就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即把目光從國內移向國外,學習世界前沿的農業氣象應對科技,在學習的基礎上,做大“因地制宜”,學為我所用,從分調研國內的具體情況和原因,對復雜多變的農業氣象環境和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全程動態和準確的監測,開展有針對性的氣象保障和減災防災調控服務,使氣象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服務和貢獻上一個新臺階。因此,了解并且關注農業氣象災害不僅僅是農業科研人員的工作職責,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這樣才能最大范圍地做到防微杜漸、事先預防,把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己所能及的貢獻。
二、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
我國是世界上受農業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不僅種類多,而且時間長,總結起來,影響我國農業的氣象災害的特點主要有:
(1)空間范圍廣,面積大。可以這樣說,我國從西部邊疆到東部沿海,每一個地區都受到不同的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
(2)種類多,影響大。影響我國農業的氣象災害不僅有我們經常聽到的干旱、暴雨洪澇、嚴寒等,而且還有熱帶氣旋、雷暴、連陰雨、濃霧及沙塵暴等不常見的類別,不同類別造成的災害程度是不一樣的。
(3)時間長,跨度大。在我國,干旱等常見的氣象災害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以貴州為代表的個別地區常年都受到干旱的影響。
(4)集中性強。時間上,例如龍卷風、雷雨、冰雹、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只要集中在每年的3~5月發生;地域上,龍卷風、雷雨、冰雹、大風等強對流天氣主要發生在東南沿海、臺灣島等熱帶、亞熱帶地區。
(5)發生頻率高。我國的旱、澇、風、凍等災害年年都有,平均每年出現旱災7.5次,澇災5.8次,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6.9個,以上數據是對形成一定規模的災害的統計,小規模不計算在內。
(6)災情后果重。聯合國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因自然災害造成人員死亡達121.3萬人,其中61%是由氣象災害造成的,氣象災害的嚴重后果可見一斑。
(7)災害鏈接性大。氣象災害的發生往往不是單一的,例如,暴雨能夠引發或者加重洪水、泥石流、風暴潮和植物病蟲害等其它相關自然災害的發生。
三、如何應對農業氣象災害
(1)正確認識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工作的重要性
根據農作物種類劃分的不同,針對具體作物品種開展氣象災害指標研究工作,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研究指標的確定性和針對性,得出的結果的利用程度才更高。
1)病蟲害是由于氣象條件帶來的農業生產比較嚴重的弊端,要想減少或者避免病蟲害帶來的損失,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對病蟲害的發生與氣象條件關系方面的研究。同時,要想做到提高農業氣象預防系統的服務效率,就必須逐漸細化和深入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平臺的建設。
2)擴大農業氣象災害知識的科普宣傳,使普通農民提高對農業氣象災害的認識和防止知識,這樣就提高了農民應對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
3)建設氣象災害監測機制和預警系統,從而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預警能力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重視天氣預報的作用。雖然到現在位置,我們還沒有能力阻止惡劣天氣的發生,不能在災害發生之前通過人為的方法加以阻止,可是,我們能夠通過不斷進步的科技手段來分析一段時間以內的氣象和氣候變化,預感惡劣天氣發生的前兆。例如,衛星遙感技術、雷達探測技術等技術都能在逐步提高天氣遇到的準確度,不斷延長天氣預報準確的時間長度。
(2)氣象氣候預測產品應用服務與保障
隨著現在天氣預測、雷達和衛星遙感信息的進步,我們對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性氣象問題的把我越來越到位,這就保證了能夠在綜合運用現代多種氣候監測信息的基礎上,逐漸發展直接針對作物生長關鍵時段和關鍵性農業氣象災害的中、短期綜合預測技術和長期預測新技術,以及將加工處理的區域性農業氣象災害預測產品更迅速分發到農業生產的決策指揮和服務部門,為作物生長關鍵時段各類農業氣象災害的減災防災調控技術的實施提供咨詢服務。
(3)建立健全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法律法規體系
要發展農業氣象災害的應急預警機制,要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的預報準確程度,就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就必須把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納入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預算。有了足夠的資金保證,然后把預防農業氣象災害的預防措施納入法律法規、行為規范,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為因素帶來的損失。在另一個層面上,要不斷提高從事氣象災害防御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能,充分發揮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系統的建設效益,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對國民經濟和人民財產所帶來的損失。
(4)建立氣候影響評價服務和保障體系
建立氣候影響評價服務需要從農業生產過程和環境的聯系著手,不斷改進科研水平,研制出新型的機理性農業氣象影響評估模型。通過科學的分析和評估,不斷提高氣候對農業影響的客觀定量化程度和科學水平。并投入信息保障服務業務,及時提供評價服務產品。如果在農業生產中,能夠利用評估體系生成的多種模型來集成結果,同時方便用戶使用和查閱,就達到了綜合預測、使用簡潔的目的。
四、結束語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卻不是農業強國,究其原因,農業生產技術不夠先進是主要的原因,反映在應對氣象災害上就是不能夠及時應對常見的農業自然災害。我們知道,氣候變化對農業帶來的影響是最大的,也是農作物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國人口不斷增加的現在,做好農業研究,保證農作物高質高產成了不可回避的課題。在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中,我國是自然災害發生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氣象災害最為嚴重。關注氣象災害常發地區及防治措施,有利防災減災,減少損失,提高我國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文章寫作以期和同仁共同探討,促進農業生產與農民增收,為我國農業的發展進步作出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湖冰. 華北地區主要氣象災害及預警系統建設[J]. 山東氣象. 2010(02).
[2] 何建業,何建秀,王衛國. 烏拉特前旗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J]. 內蒙古氣象. 2010(04).
[3] 李艷春,李鳳霞,陳興財. 青銅峽市氣候資源及氣象災害分布特征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9(08)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業生產;影響;對策
氣象變化對農業發展影響極大,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占了70%以上,其中60%為農業氣象災害。近10年來,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對復雜多變的氣象環境和農業生產的動態過程進行準確的監測,并開展有針對性的氣象災害保障工作和減災防災調控服務,使科技充分為農業生產服務。
一、氣象災害的種類特點成因及應對方法
氣象災害指的是因暴雨、暴雪、干旱、雷電、冰雹、大霧、大風、低溫、高溫、霜凍、冰凍、寒潮等造成的災害。中國境內氣候復雜多變,近年來各種災害性天氣頻繁出現,具有發生種類多、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等特點。影響中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大風、冰雹等十多種,在各種氣象災害中,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澇,二者不僅發生頻率高,甚至有相伴出現的現象。
1.干旱
干旱指的是因久晴無雨或少雨,使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而形成的一種氣象災害。此外農業干旱不同于氣象干旱和水文干旱,農業干旱是由外界環境影響如土壤、作物、大氣和人類對資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作物體內水分失去平衡,發生水分缺失,影響作物生長發育,最終導致減產或絕收的現象。防御干旱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根據旱區分布調整作物布局規劃,種植耐旱作物;二是灌溉時采用灌溉和滴灌技術結合,目標明確,節約用水;三是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改善生態環境;四是加強完善田間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五是開發空中水資源,抓住有利的天氣條件,時刻準備好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2.洪澇
洪澇的形成與地方降水量、植被種類、地理位置、土壤結構以及季節、防洪設施等都有聯系。但多數情況下是由于持續性大暴雨使江河洪水泛濫淹沒,沖毀作物,從而造成經濟作物減產或絕收。暴雨的主要防御辦法有,一是群眾要及時收聽收看氣象部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定期檢查維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二是洪澇發生后要及時組織搶收或排除田間積水,以防止內澇淹死作物;三是規劃植被分布時避開容易發生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危險地段。
3.大風
風速≥17m/s、風力≥8級的風稱為大風,常出現的有北方冷空氣南下形成的大風、雷雨大風、臺風侵襲大風三種,又以北方冷空氣南下形成的大風為最多。大風不僅摧毀莊稼、農房、樹木和通信設施,還會飛沙走石,傷害人畜。大風的主要防御措施有,一是加固果樹和蔬菜大棚。二是及時切斷戶外危險電源。當近地面最大風速能達到17.2km?s-1以上時,成為臺風。臺風由于強度大,破壞力強被列為全球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
4.風雹
風雹發生的地域較為局限,但會對農作物莖桿、枝葉和果實產生機械性的損傷,同樣會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風雹天氣是由強對流天氣形成的,時常伴隨著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冰雹極易砸傷人畜、毀壞禾木,從分布特點上來說是內陸多于沿海,山區多于平原,中緯度地區多于其他地區。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有,一是作物成熟要及時搶收;二是在多雹地帶,植樹造林,改善地貌環境,破壞雹云的形成條件;三是在多雹災季節,下地勞作的農民要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四是氣象部門要適時開展人工消雹工作。
二、氣象災害的防御辦法
1.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涉及到的部門比較多,需要政府的統一領導,明晰各個相關部門的責任,促進部門間的有機聯系。多部門聯合制作和出地質災害氣象等級、火險氣象等級、病蟲害氣象等級等預報。
上海市氣象災害防御辦法
(2017年1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1號公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目的和依據)
為了加強氣象災害的防御,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
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災害防御活動,應當遵守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氣象災害,是指臺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龍卷風、低溫、高溫、雷電、冰雹、霜凍、大霧和霾等所造成的災害。
第三條(基本原則)
從事氣象災害防御活動,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科學防御、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
第四條(政府職責)
市和區人民政府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健全氣象災害防御議事協調工作機制,協調解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產業園區管理機構應當按照上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要求,落實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第五條(部門職責)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負責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以及相關技術服務的組織管理工作,為本級人民政府組織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未設立氣象主管機構的區人民政府應當指定有關部門或者安排有關人員配合市氣象主管機構做好前款規定的相關工作。
發展改革、經濟信息化、教育、科技、公安、消防、民政、財政、住房城鄉建設、交通、農業、環保、水務、安全生產監管、海事、通信等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落實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加強信息共享和部門聯動,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第六條(工作考核和經費保障)
市和區人民政府加強氣象災害預警能力、防雷減災管理、氣象安全街鎮建設等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考核,并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調查評估、應急處置、科普宣傳等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第七條(社會責任)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參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避災避險能力,在氣象災害發生后積極開展自救互救。
第八條(科技創新和人才建設)
本市鼓勵開展氣象災害防御技術創新,完善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提高氣象災害防御科技水平。
本市加強氣象災害防御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和激勵機制。
第二章預防
第九條(防御規劃)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特點,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
氣象災害防御規劃中涉及的城鄉空間安排,由氣象主管機構、規劃部門按照本市有關規定組織編制,經批準后納入相應的城鄉規劃。
本市有關單位應當按照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建設氣象災害防御工程設施,落實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第十條(規劃內容)
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防御原則、目標和主要任務;
(二)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和防御工作現狀;
(三)氣象災害易發區和易發時段;
(四)防御分區和防御重點;
(五)防御設施和工程建設;
(六)防御管理和保障措施;
(七)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內容。
第十一條(應急預案)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氣象主管機構備案。
本市有關單位制定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中涉及氣象災害防御的,應當與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十二條(基礎防災能力建設)
本市有關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要求,加強基礎防災能力建設:
(一)區和鄉鎮人民政府以及民防、交通、農業、林業等部門應當在臺風、大風、龍卷風多發區域、沿江沿海區域加強應急避難場所、避風港、避風錨地、防護林等建設;
(二)水務部門應當在易積水點完善排水設施,疏通河道、加固堤防;
(三)經濟信息化部門、電力企業應當針對高溫、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制定電網運營監控和電力調配方案;
(四)氣象主管機構和交通、農業等部門應當按照相關標準,在機場、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跨江(海)大橋、軌道交通、航道、碼頭、漁港、漁場等交通要道和場所完善大風、大霧、霾、道路結冰的監測、防護設施建設;
(五)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對建(構)筑物、場所和設施的雷電防護裝置的監督檢查,發現存在雷電災害安全隱患的,及時督促其消除隱患,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單位應當將相關檢測信息錄入市氣象主管機構建立的雷電防護裝置檢測信息采集系統;
(六)經濟信息化、住房城鄉建設、水務、通信等部門應當指導、監督供電、供氣、供水、排水、通信等企業加強公用設施防雨、防雪、防冰凍的維護管理,在制訂、修訂相關建設標準時,考慮氣象災害的風險性,提高公用設施的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七)農業、林業部門應當加強對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機安全生產的指導,完善排灌設施,加固生產設施,優化種植養殖方式,儲備必要的防災物資,提高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第十三條(街鎮防御能力建設)
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民政、水務等部門制定氣象安全街鎮標準,明確街鎮氣象災害防御的工作機制、人員設施、應對措施等具體要求。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民政、水務等部門指導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落實氣象安全街鎮標準,提高街鎮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第十四條(信息員隊伍建設)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確定氣象信息員,協助氣象主管機構、民政等部門做好下列工作:
(一)宣傳氣象災害防御知識;
(二)接收、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等信息;
(三)向氣象主管機構報告災害性天氣情況;
(四)參與氣象災害應急處置、災情調查等工作。
第十五條(重點單位管理制度)
本市實行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以下簡稱重點單位)管理制度。
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安全生產監管、住房城鄉建設、消防等部門結合本市基層應急管理單元的設置,綜合考慮地理位置、氣候背景、行業特點等因素,制定本市重點單位認定標準,并根據認定標準,確定重點單位名錄。
本市符合認定標準的單位可以向市氣象主管機構申報成為重點單位。
本辦法所稱重點單位,是指處于特殊地理位置或者屬于特定行業,在遭受氣象災害時,可能產生較大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單位。
第十六條(重點單位防御職責)
重點單位應當履行下列氣象災害防御職責:
(一)制定、完善本單位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對職工進行氣象災害防御培訓,并定期組織應急演練;
(二)確定氣象災害應急管理人,組織實施本單位的氣象災害應急管理工作;
(三)確定氣象災害防御重點部位,設置安全警示標志;
(四)定期巡查氣象災害防御設施設備,建立巡查記錄,發現問題的,及時整改;
(五)配備必要的救援裝備,并根據需要組建救援搶險隊伍。
重點單位屬于本市基層應急管理單元的,還應當遵守基層應急管理單元建設的有關規定。
第十七條(對重點單位的服務和監督)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重點單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服務和監督,開展下列工作:
(一)指導重點單位制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開展氣象災害防御培訓;
(二)為重點單位獲取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以及其他氣象資料提供便利;
(三)建立重點單位的監管機制,共享監管信息,對其履行氣象災害防御職責的情況進行檢查;
(四)發現重點單位存在氣象災害安全隱患的,及時督促其消除隱患。
第三章監測、預報和預警
第十八條(氣象立體監測系統)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御的需要,在高層建筑、軌道交通、輸電、油、氣線路以及沿江沿海、港區等重點區域加強氣象監測設施建設,增加應急移動監測設施,完善本市氣象立體監測系統。
第十九條(信息共享)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以及水務、環保、交通、消防、農業等部門應當依托本市政務數據資源管理平臺,共享氣象災害數據資料和水旱災害、城市火險、農業災害、環境污染、交通監控、城鄉積澇等相關信息。
第二十條(精細化預報預警)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應當建立精細化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體系,分區制作動態實時的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提升短時臨近預報預警能力。
第二十一條(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水務、交通、環保等部門針對氣象因素可能引發的城市積澇、道路擁堵、航班延誤、空氣污染、健康損害等,組織開展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引導社會公眾科學防御。
第二十二條(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制修訂)
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國家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設定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種類、級別,明確防御指引,并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定期對本市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種類、級別、防御指引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并及時根據評估結果開展修訂工作。
第二十三條(風險預判通報)
本市實行災害性天氣風險預判通報制度。
臺風、暴雨、雷電、大風、大霧、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可能對本市產生較大影響,但尚未達到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標準時,市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將風險預判信息提前向農業、水務、交通、公安、海事、住房城鄉建設、綠化市容等部門以及防汛指揮機構通報。有關部門應當提前采取預防措施,并做好應急預案啟動準備。
第二十四條(統一)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應當通過市和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中心等渠道,統一向本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災害性天氣警報或者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第二十五條(社會傳播)
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應當及時、準確。臺風橙色、紅色或者暴雨、暴雪、道路結冰紅色預警信號生效期間,廣播、電視等媒體應當滾動播出災害性天氣實況和防御指引。緊急情況下,電信運營企業應當按照本市有關規定,無償向本地全網用戶發送應急短信,提醒社會公眾做好防御準備。
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或者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時,不得擅自更改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信息的內容和結論,不得傳播虛假的或者通過非法渠道獲取的信息。
第四章應急處置
第二十六條(應急啟動)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應當在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預警原因、可能影響的范圍和程度等信息。
市和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在收到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及時啟動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在收到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按照防御指引和本辦法的規定,及時采取應急處置措施,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
第二十七條(跟蹤監測評估)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對災害性天氣進行跟蹤監測和評估,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災害性天氣實況、變化趨勢和評估結果。
市和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災害性天氣發展趨勢,適時調整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措施。
第二十八條(四類紅色預警學生保障措施)
臺風、暴雨、暴雪、道路結冰紅色預警信號時,中小學校、幼托機構、中等職業學校應當根據本市有關規定,采取停課措施;對已經到校或者要求到校避險的學生,學校應當靈活安排教學活動,并做好安全防護工作;為學生上學提供交通工具的,學校應當采取措施,保障學生交通安全。
第二十九條(四類紅色預警勞動者保障措施)
臺風、暴雨、暴雪、道路結冰紅色預警信號時,用人單位應當為在崗工作人員提供必要的避險措施;對因前述災害性天氣發生誤工的工作人員,不得作遲到或者缺勤處理。
臺風、暴雨、暴雪、道路結冰紅色預警信號時,舉辦戶外活動或者進行除應急搶險外的戶外作業的,應當立即停止;除政府機關和直接保障城市運行的企事業單位外,其他單位可以采取臨時停產、停工、停業等措施。
第三十條(高溫、低溫應對)
高溫預警信號生效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減少或者不予安排戶外作業;必須進行戶外作業的,應當提供必要的防護裝備或者采取限時輪崗措施。
霜凍、道路結冰等預警信號生效期間,車輛所有人、駕駛人應當采取防凍防滑措施,保證行駛安全;供水設施的維護責任人應當加強對住宅小區供水管線、設施設備的檢查,落實供水設施的防凍保暖措施。
第三十一條(臺風、大風應對)
臺風、大風預警信號生效期間,建(構)筑物、場所和設施的維護責任人應當采取防護措施,避免擱置物、懸掛物脫落、墜落;建筑工地的施工單位應當加強防風安全管理,加固臨時設施。
第三十二條(大霧、霾應對)
大霧、霾預警信號生效期間,車輛駕駛人應當降低車速,遵守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的限速、封閉等管理措施,保證行駛安全。
大霧、霾橙色以上預警信號生效期間,學校、幼托機構應當停止戶外教學活動;用人單位應當減少或者不予安排戶外作業;必須進行戶外作業的,應當提供必要的防護裝備或者采取限時輪崗措施。
霾預警信號生效期間達到空氣重污染預警信號標準的,涉及污染物排放的單位應當按照本市有關規定,采取限產、限污、停產等措施;高污染的運輸工具應當按照本市有關規定采取限行措施。
第三十三條(緊急防御措施)
本市負有氣象災害防御義務的單位發現災害性天氣但尚未收到災害性天氣警報或者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可以參照本章的規定,采取必要的應急處置措施,并按照規定向有關部門報告。
第三十四條(災情調查)
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后,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災害影響情況,組織民政、氣象、水務、交通、農業、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進行災情調查,制定恢復重建計劃,完善應急預案,修復、加固氣象災害防御設施,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
災情調查內容,包括災害性天氣情況、災害原因和損失、預報預警情況等。
氣象災害發生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調查人員如實提供情況,不得隱瞞、謊報氣象災害情況。
第五章社會參與
第三十五條(基層參與)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協助組織居民、村民、社區志愿者等參與氣象災害應急演練,及時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配合做好應急處置工作,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
學校、幼托機構、醫院、機場、車站、客運碼頭、商場、體育場館、旅游景區等公眾聚集場所以及建筑工地施工單位等應當指定專人,接收、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第三十六條(公眾參與)
鼓勵法人和其他組織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在有關部門指導下參與應急處置工作,提供避難場所和其他人力、物力支持。
鼓勵志愿者、志愿者組織根據其自身能力,參加氣象災害防御科普宣傳、應急演練;在氣象災害發生后,有序參與醫療救助、心理疏導和災后重建等活動。
第三十七條(行業組織參與)
氣象災害防御相關行業組織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制定行業規范,開展防災減災培訓,提升專業技術能力和行業服務水平,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第三十八條(學校教育)
學校應當在教育部門、氣象主管機構的指導下,把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有關課程和課外教育內容,定期開展科普宣傳、應急演練等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氣象災害防范意識和應對能力。
第三十九條(媒體宣傳)
鼓勵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刊播氣象防災減災公益廣告以及科普宣傳節目。
第四十條(災害保險)
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開發各類氣象災害保險產品。
鼓勵單位和個人通過保險等方式,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提高氣象災害風險抵御水平。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一條(國家工作人員法律責任)
違反本辦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的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任免機關責令改正;造成不良后果的,給予記過、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一)違反本辦法第十二條規定,未按照規定做好基礎防災能力建設的;
(二)違反本辦法第十七條規定,未履行對重點單位的監督管理職責的;
(三)違反本辦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收到災害性天氣警報或者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未及時開展應急處置工作的;
(四)不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行為。
第四十二條(其他主體法律責任)
違反本辦法第十二條第(五)項規定,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單位未將檢測信息錄入雷電防護裝置檢測信息采集系統的,或者違反本辦法第十六條規定,重點單位未按照規定履行氣象災害防御職責的,由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責令限期改正。
關鍵詞 氣象災害;預警大喇叭;故障原因;預防措施;遼寧盤錦
中圖分類號 P4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190-02
盤錦地區氣象災害預警大喇叭經歷了3個階段。2009年大洼縣氣象局提出的縣、鄉、村3級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在大洼縣各村鎮安裝140余個大喇叭,是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在農村使用大喇叭的氣象部門;2011年氣象部門防御體系建設推廣使用預警大喇叭,盤錦市提前實現大喇叭覆蓋100%;2013年遼寧省氣象局下發《遼寧省氣象局辦公室關于印發遼寧省農村氣象災害預警大喇叭建設技術標準和相關管理辦法的通知》,盤錦市氣象局立刻響應完成全地區氣象災害預警大喇叭升級改造工作。由此可見,盤錦市氣象局在氣象災害預警大喇叭建設方面的重視程度非常高。設備建成后,維護工作便成為氣象災害預警大喇叭業務的重要部分,維護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氣象災害預警業務能否順利進行。
1 系統組成和工作原理
1.1 系統組成
做好氣象災害預警大喇叭裝備保障工作的提前是要熟練掌握系統組成及流程,深入了解儀器設備工作原理,在應對故障發生時才能快速、準確地判斷哪個環節出現問題,知道如何處理以及日后如何避免再發生或減少故障發生頻次。
系統主要由客戶端(軟件)、服務器(中心站軟件)、APN專線、預警接收機(廣播喇叭)4個部分組成,圖1為系統網絡拓撲圖。
1.2 系統流程
除了了解系統組成之后,對系統流程也要熟練掌握。雖然裝備保障人員的主要工作是維護設備和處理故障,但也有必要熟練掌握流程。有時候正是因為對流程不夠清楚、熟練,在日常裝備保障工作中容易走彎路。例如業務人員通過軟件發送一條信息,在輸入信箱號碼時輸入了錯誤的號碼,結果造成預警接收機無法接收,如果對流程不夠熟練,僅排查設備供電、通訊、中心站軟件等很難發現問題所在,由此可見系統流程的重要性。圖2為系統流程圖。
1.3 工作原理
通過《遼寧省氣象災害預警接收機技術保障手冊》(2014版)可以深入了解儀器設備的工作原理。下面歸納了與日常維護緊密聯系的重要知識原理。
1.3.1 預警機。通過圖3預警機箱內實圖和圖4原理圖,可清楚了解各部件之間的關系,以便在出現問題時可“對癥下藥”。通過指示燈狀態可判斷供電是否有問題,供電問題應從供電部分插排插座到保險絲,再到內部電源,逐一排除。
1.3.2 主控板。圖5為主控板原理圖,可以更細致了解小部件的組成,預警機主控板負責信息的接收、處理、存儲、轉換和傳送。主要由MCU部分、射頻模塊部分、TTS語音轉換部分及接口控制電路部分組成。主控板可嵌入FM收音機模塊和MP3控制模塊。如果設備供電正常,不能連接網絡或者某些控制功能不正常,可以判斷是主板出了問題。重點關注通訊和音頻部分,如出現通訊問題,可以從天線、主板通訊模塊、SIM卡查找原因;音頻問題相對復雜,可以查看音頻模塊是否因電流過大而燒損。
1.3.3 前置放大器。前置放大器(圖6)位于功放的前級,是音頻轉換重要組成部分,音質問題也主要發生在該部分,出現設備聲音不能調節、話筒不能播放、內部揚聲器不出聲等故障時,可通過更換該部件進行測試,排除故障因素。
2 常見故障原因分析
常見故障主要出現在系統軟件、設備供電和通訊線路,主要由運行環境、設備質量和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因素引起。現通過一一列舉常見故障,分析其原因。
2.1 預警接收機斷電
預警接收機安裝場所一般為村委會或社區辦公場所。非工作時間或假期為避免安全事故,常斷開電源總閘,從而導致預警接收機斷電。
2.2 預警接收機電源保險損壞
一是在農忙或節假日用電高峰期,部分村鎮用電超負荷、電流較大,容易造成預警接收機電源保險熔斷;二是保險本身或預警接收機電源質量問題造成。
2.3 通訊SIM卡故障
由于設備密封不嚴或長時間不清理灰塵,加上盤錦市地處沿海,空氣相對潮濕,容易導致SIM卡芯片表面氧化;另一種可能的原因是預警接收機電源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時,電壓過高容易導致SIM卡損壞。
2.4 通訊模塊故障
預警接收機電源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時電壓過高,或者設備本身質量問題導致預警接收機通訊模塊故障。
2.5 通訊時斷時續
偏遠地區移動基站少、信號弱,特別在2個基站覆蓋邊緣地區,容易出現預警接收機通訊模塊反復登錄,造成通訊時斷時續;在人群密集處,手機使用高峰期常出現搶信號情況,造成預警接收機被迫掉線。
2.6 客舳宋薹連接中心站
在日常監控中,發現中心站軟件平均各個月會出現1~2次忙處理,從而導致客戶端軟件無法連接中心站。
3 預防措施
針對上述常見故障的原因,要從系統軟件、設備供電和通訊線路3個方面著手預防。同時,專業技術人員、定期測試運行情況、備件充足以及建立緊密的聯動關系,也是預防措施不可缺少的條件[1-2]。
3.1 按要求進行大喇叭建設與改造
嚴格按照《遼寧省氣象局辦公室關于印發遼寧省農村氣象災害預警大喇叭建設技術標準和相關管理辦法的通知》(遼氣辦發〔2013〕168號)的要求對大喇叭進行建設和改造,規范安裝是避免很多故障發生最有效的方法。
3.2 布設獨立電源線與控制開關
設備供電方面應注意的細節,電源應獨立布線,與當地辦公用電區分開,切記要單獨設立控制開關,避免設備出現故障出現噪音,造成擾民。更重要的是通過優質的氣象服務建立良好的關系,發揮裝備社會化的作用。
3.3 保持良好的通訊環境
良好的通訊環境是數據傳輸的重要保障。安裝預警接收機時觀察測試信號強度,選擇離戶外、通訊基站最近的位置,觀察周邊是否存在信號干擾的儀器設備[3-4]。最好委托當地通訊公司專業技術人員測試數據傳輸所用的2G、3G或4G通訊信號。
3.4 確保中心站軟件穩定運行,做好系統備份
中心站是核心,應根據軟件所需配置環境選擇服務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獨立使用;備份電腦定期打開測試運行,以備在服務器故障的情況下,保證系統可以繼續運行;定期與軟件開發部門聯系,及時處理系統bug,更新軟件。
4 結語
氣象災害預警大喇叭維護工作需要奮斗在一線的裝備保障人員集思廣益,總結交流寶貴的經驗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本文中提到的故障因素和預防措施因運行環境和維護人員能力水平等原因,與其他地區遇到的情況可能會有不同或者不足之處,在日后的工作中會需一步總結完善。
5 參考文獻
[1] 河南省創新農村氣象信息渠道[J].種業導刊,2012(9):35.
[2] 楊紅雁,張雪梅.氣象大喇叭在現代農業綜合信息全覆蓋建設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2(21):300-301.
1.1糧食產量資料的處理
糧食產量資料取自于市統計局的1971—2000年馬拉或、清原縣、新賓縣3個縣的40年糧豆產量(kg/hm2)。實際產量(Yi)可以看作趨勢產量(Yti)與氣象產量(Ywi)之和,表達式。采用多項式回歸計算趨勢產量。趨勢產量是在各地平均土壤、氣候條件下,農業生產逐步提高,糧食產量長周期緩慢變化的結果。氣象產量實際上是以氣象因子的作用為主,由每年作物生長季農業氣象條件的利弊所決定。圖1給出了實際糧食產量和趨勢產量的比較。
1.2減產率根據式
各地每年的減(增)產率按下式計算,Pi負值表示氣象條件不利,減產;正值表示氣象條件有利,增產。本文主要研究減產率問題,因此減產率均不記負號。
1.3災年的確定
本文以糧豆產量代表歷年產量情況。規定減產率≤10%為輕災年,減產率在11%~30%之間為災年,在31%~50%之間為重災年,51%~70%為嚴重災年??梢钥闯觯簻p產率在10%以下的輕災年最多,隨著減產率增大,災年、重災年和嚴重災年迅速減??;減產率的分布地區間差較大,減產率在10%以下的輕災年,馬拉或發生最多;近40年(1971—2000年)非全區性嚴重災年有5次,分別發生在1972年、1986年、1989年、1995年和1997年;全區性嚴重災年有3次,分別發生在1972年、1989年和1995年。
2氣象災害強度
其表達式為第i地區第j種氣象災害的強度(%),Aij為第i區第j種氣象災害的成災面積,Bi為第i地區的播種面積。Qij值越大,則受災程度越重。各地4種氣象災害強度排序如下:馬拉或:干旱(16.2%)>洪澇(2.9%)>風災(2.8%)>冰雹(1.1%);清原縣:干旱(15.1%)>洪澇(5.0%)>風災(2.2%)>冰雹(2.6%);新賓縣:干旱(13.3%)>冰雹(8.9%)>風災(2.9%)>冰雹(1.9%)??梢钥闯霾煌牡貐^氣象災害強度有著明顯的差異,全區最嚴重的氣象災害是干旱3農業氣象災害頻率表2給出了3個縣(市)區災年發生頻率。可以看出,撫順地區減產率≤10%的輕災年頻率平均為20.67%;減產率在11%~30%的災年頻率為18.33%,減產率在31%~50%的災年頻率為3.33%,減產率在51%~70%時,發生頻率為10%,即撫順地區嚴重災年大約10年發生1次。
4全區氣象災害平均減產率及分布規律
為了簡單明了地了解各縣(市)區氣象災害風險程度的差別,計算了各地的平均減產率。方法是按著災年的減產率求平均值。各地平均減產率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各縣(市)區的平均減產率有明顯的差異,存在著西高東低的分布規律,嚴重災年西部馬拉或減產率為78.6%,東部清原縣為74.2%,東南部新賓縣為68.8%,原因是全區氣象災害主要是干旱,近年來干旱趨勢又明顯增加。
5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關鍵詞:氣象;防災減災;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熱帶氣旋的出現比率很高,災害會帶來很大的損失。世界平均每年發生約80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8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然而每年大概有7個熱帶氣旋在我國的沿海城市登陸。洪澇是國內出現比率最多且帶來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因此,相關的專家學者針對氣象系統的防災減災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經實踐及分析總結出一系列針對于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的相應問題,具體內容如下文所述。
1 國內氣象事業進程為防災減災打好基礎
要促進氣象災害測檢預警系統的構建,氣象災害的應急測檢強度有明顯的提升。國內氣象局強化氣象測檢預警等相關設施的構建,根據要求進行業務技術模式革新已經有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在,國內已構建了全新的天氣雷達系統、地域性測檢以及衛星系統,與國內的2000多個縣、市相結合的氣象通信網絡,構建了十分整體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短期預報逐漸變為精準化,氣候模式的分析也獲得進展,暴雨、大風、高溫、沙漠化等預警預報程度有了顯著的提升;進一步的構建了生態和農業氣象。而且還構建了移動氣象的應急測檢系統等一系列裝備,這樣就能夠在突發事件中第一時間趕赴實踐現場且對氣象因素實施測檢,為突發事件的解決給出氣象數據?,F在,國內的氣象系統正在逐漸配置這種移動氣象測檢設備,因此應急服務能力也會隨之得到深化。
2 強化氣象應急管理模式
2.1 深化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國家氣象局一直將氣象應急措施作為評定氣象工作效果的核心指標,認真貫徹我國一些應急工作的部署,多層次提升對保障及應急措施的核心性。在深化氣象應急工作上,主要促進氣象應急管理模式的構建,持續提升氣象應急相應服務的迅捷性。全面發揮雙重管理以系統管理為核心的優勢,應急管理辦公室主要負責氣象應急的指揮及調動等,國家氣象局災害測檢中心,主要對氣象災害的監控、預警還有氣象災情的分析以及評估。對于強烈極短的天氣氣候情況,國家氣象局每年提前進行汛前檢驗,持續深化對各級氣象應急部門能力的測檢,所有氣象系統常規及應急處理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從而相互協調的能力也有了顯著的提升。
2.2 突出協調,強化應急聯動和災害聯防
國家氣象局把開放協作,以及部門聯動當成是提升氣象應急服務程度的核心渠道,主動的促進構建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體系。和衛生部構建處理氣象環境導致的公共衛生問題的合作模式;和新華社共同簽署《新華通訊社、國家氣象局與氣象新聞信息共享及協議》;和交通部共同簽定《交通部、國家氣象局聯合做好海上搜救協議》,和農業部森林防火辦公室共同簽定“森林火災氣象測檢預報協議”,構建起氣象應急信息交換以及協作體系。一些氣象系統還和一些通訊系統進行合作,全面的提升氣象服務的深度。
2.3 提高科普宣傳教育力度
廣大群眾的了解,以及社會的參與,提高人民群眾的自救以及互救能力是降低災害損失的先決條件。國家氣象局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深化宣傳及培訓力度,讓所有受眾了解必要的應急措施。國家氣象系統強化對《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措施》的宣教,讓各界都知道預案的啟動模式、級別以及應對方案。編輯出版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科普書籍與宣傳手冊,針對氣象災害的類別、特性、預警信號、應急的保護方式等知識實施全面系統的講解,為廣大的人民群眾給出實用的氣象災害應急措施的概念。國家氣象局應急管理部門還構建了一系列氣象應急宣傳參考資料,在國家氣象網、國家政府網、各區域的氣象網與社會相應的網站上進行發表。在世界氣象日等相關活動時,相關的氣象系統對外進行活動,請一些社會公眾尤其是中小學生進入氣象工作領域,讓他們深入的了解氣象,知道一些必要的的氣象災害應急知識。
3 針對于氣象應急工作的感受
3.1 快速構建系統間的聯動
在世界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下,目前國內的極端天氣事件明顯的提高。所以,注意全面發揮氣象災害預防的前導,充分的重視氣象要素及天氣氣候對突發事件的作用,結合實際的強化事前及事后的氣象保障與評估,能夠為科學的應對、合理的處置突發事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構建一系列預案體系
為提升重大氣象問題與一系列突發事件的全面應對與快速反應能力,要最大限度的防止氣象災害導致的惡劣影響與災難性的結果。要全面深化氣象災害預警體系的構建,構建完善的災害類型預案,制定各類突發氣象災害的預警級別與一些部門、系統以及社會民眾的應急執行措施,構建測檢預警、信息的傳播、系統與社會民眾的防范規則等一系列協調聯動的工作體系,要建立有利于各系統各盡其職,全力合作、全面有效的公共事件處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