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6 10:40: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生嬰兒護理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產后訪視;新生兒;護理干預
新生兒是指出生后未到1個月的嬰兒, 或者說出生至28 d的嬰兒。新生兒出生時有足月生產兒, 也有早產兒, 新生兒出生后其頭部、視覺、臟器、感覺、聽覺等各項機體能力及發育都不完全, 需要出生后逐漸發育才能逐漸健全[1]。因此, 新生兒的健康成長及照顧非常重要, 為了提高產婦及其家屬對新生兒健康照料的能力, 醫院進行了產后家庭訪視, 并針對家屬出現的問題進行護理干預, 取得了顯著效果。本文對170例新生兒進行產后訪視及護理干預的探討,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0月在本院生產的170例新生兒作為本次產后訪視的研究對象, 其中男97例, 女73例;剖宮產106例, 自然分娩64例;早產2例, 足月生產168例。
1. 2 方法
1. 2. 1 訪視方法 醫生在產婦及新生兒出院后的第7、14、28天, 分3次進入產婦家中進行產后訪視, 醫護人員需對新生兒的身體、衛生情況、母乳喂養情況、撫觸情況等進行觀察, 指出存在的一些問題, 給予正確的護理指導方法并教會產婦。第2次訪視, 觀察產婦在護理指導后對新生兒的照顧情況, 對仍有問題的再次進行護理干預;待第3次訪視時, 觀察新生兒通過護理干預后的健康情況。
1. 2. 2 護理干預 ①黃疸的護理干預。新生兒出生2~3 d易發生黃疸, 醫護人員應先詢問嬰兒出現黃疸的時間, 將嬰兒抱至陽光充裕的地方觀察黃疸情況, 對較輕者需安撫家屬一般10 d左右會自然消退, 同時告知產婦多給予母乳喂養或喂水, 促進嬰兒排尿從而降低黃疸程度;對黃疸顏色較重并一直不消退者, 醫生需建議嬰兒家屬到醫院進行全面檢查再采取對癥措施處理。②臍部感染護理。嬰兒臍部感染會出現臍部及周圍腫脹、紅暈、滲液等癥狀, 醫護人員應先將手清洗干凈, 使用消毒棉棒蘸取稀碘酊(含量0.75%)[2]給嬰兒臍部及周圍進行輕輕擦拭, 將感染物擦掉并消毒;對臍帶脫落的嬰兒, 從臍窩順時針方向向外將感染物輕輕擦拭出并消毒;叮囑家屬每天用稀碘酊給嬰兒臍部進行擦拭, 2次/d至恢復;并告知家屬保持嬰兒用品的勤洗勤換, 保持衛生。③濕疹護理。嬰兒多數會出現面部或頸部濕疹, 需告知家屬應保持室內的清潔、衛生、干燥和通風;發現濕疹后不可用奶水或不正規藥物抹擦;較輕者可使用皮炎平等抹擦, 對濕疹泡較大者可用稀碘酊進行擦拭消毒;盡量避免給嬰兒使用纖化或毛線類衣物;勤給嬰兒洗澡并使用刺激性小的爽身浴液, 水溫保持在36.5~37.5℃為宜;濕疹期間避免食用魚蝦類食物。④母乳喂養干預。訪視中發現有很多產婦未給嬰兒母乳喂養, 而是采用奶粉或糖水等喂養, 問其原因, 有因乳汁不夠者、有因怕身材變形者等, 醫護人員需耐心給產婦及其家屬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 它可以增強嬰兒的免疫能力, 促進母嬰之間的感情等, 建議產婦要堅持母乳喂養至少4~6個月。⑤新生兒撫觸干預。醫護人員需教會并告知產婦及其家屬, 適時給嬰兒進行撫觸可以增強其免疫力, 增加體重, 減少疾病的感染等, 指導家屬正確的撫觸方法, 并叮囑其不要佩戴首飾避免刮傷孩子。⑥其他護理干預。訪視中有的家屬將嬰兒用被或毯子包裹起來, 說是怕長大X型腿或受驚嚇, 醫護人員應告知家屬讓嬰兒自由生長, 捆綁會造成其呼吸困難、不利于散熱及其神經等發育;對小兒夜啼的情況, 醫護人員建議產婦應抱其入睡, 給嬰兒制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減少其離開母體后的不安全感。
2 結果
訪視中醫護人員發現新生兒最常見的健康問題包括:黃疸(98例)、臍部感染(69例)、濕疹(89例)、母乳喂養(67例)和正確撫觸(21例)等;護理干預后, 發現黃疸(29例)、臍部感染(14例)及濕疹(17例)的嬰兒明顯減少, 母乳喂養(148例)及正確撫觸(101例)的明顯增多, 說明訪視及護理干預的有效性。
3 小結
產后訪視及護理干預是醫護人員為了提高產婦及其家屬對新生兒的照料, 而走出醫院進入到產婦家中, 對新生兒的健康進行觀察, 針對出現的健康問題進行直接護理指導的一種方式[3]。不僅增進了醫患關系, 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而且在訪視及護理干預下, 也使產婦及其家屬了解更多育兒知識, 使嬰兒在正確撫育下健康成長。通過本文的探討可以發現, 新生兒常見的健康問題包括黃疸、臍帶感染、母乳喂養或正確撫觸等, 而通過訪視中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護理干預后, 新生兒發生黃疸、臍帶感染等數量明顯減少, 而母乳喂養及正確撫觸的數量明顯增加。
綜上所述, 對新生兒進行產后訪視及護理干預, 可正確指導家屬撫育嬰兒的方法, 促進新生兒的健康成長, 減少病癥的發生,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愛君. 產后訪視中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對策.齊魯護理雜志, 2011, 17(14):96-98.
[2] 陳小萍. 產后訪視中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對策.青海醫藥雜志, 2014, 44(3):36-37.
關鍵詞:母嬰床旁護理;遵醫行為;滿意度
現代產科護理中,強調向產婦及家屬提供咨詢和健康教育服務,提高其育兒知識及技能,強調盡快接納新生嬰兒以適應新家庭角色。母嬰床旁護理是指在圍生期實施產婦、嬰兒同室護理與保健,目的在于更好的促進產婦、嬰兒健康以及保健教育的實施。這是一種新型產科護理模式,強調以人為本,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母嬰護理新理念[1]。我院對72例產婦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遵醫行為及家屬滿意度方面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136例順產產婦為研究對象,按入院時間隨機分為對照組64例,實驗組72例。年齡18~36歲,平均年齡(24.7±7.1)歲。平均孕周41.2w,均為足月產。納入標準:①產婦意識清楚、智力正常、無認知障礙;②新生嬰兒均健康正常;③產婦無高血壓、糖尿病,無心、肝、腎、肺等全身性疾??;④產婦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過程、目的、意義,并同意參與。兩組研究對象在年齡、文化水平、孕周、住院時間等比較中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
1.2.1對照組采取母嬰分離的常規護理模式,對新生嬰兒采取封閉式護理操作,如臍帶消毒、沐浴等送到嬰兒洗浴間集中完成,新生兒接種及撫觸在無菌治療室完成。產婦實行圍生期常規護理與相關健康保健教育。健康保健教育主要采取集中講解授課的方式進行,輔以文字和多媒體資料。
1.2.2實驗組采取母嬰同室護理模式,在產婦床旁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操作,母嬰實行一對一個性化護理。護理人員應該是學歷高、工作能力強、善于溝通、有責任心并且經過標標準化培訓的高年資護士,針對每對母嬰不同情況制度護理內容。主要護理內容:新生兒洗浴、臍部消毒、皮膚護理、更換尿布、撫觸、預防接種等。健康保健教育由專業護士針對每名產婦進行講解合并實際演練的方法,要求產婦及陪護家屬均參與,并現場練習,及時發現錯誤操作方式并進行糾正。同時發放文字和多媒體資料,內容包括:母乳喂養優點及技巧、護理方法、產褥期常見癥狀處理、合理休息與活動、產后飲食管理等,新生兒常見生理現象、保暖事項、洗浴方法、臍帶消毒、大小便處理、預防接種等。與產婦進行溝通交流,掌握其心理變化情況,如出現心理異常則應及時進行疏導。
1.3評價指標 ①遵醫行為比較采用遵醫行為水平量表,根據文獻設計問卷收集數據[2],包括:母乳喂養、新生兒洗浴、游泳、撫觸、臀部護理,每一項得分20分。②家屬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評價表,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人數。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進行比較,P
2 結果
2.1產婦及家屬遵醫行為比較 在母乳喂養、嬰兒洗浴、游泳、撫觸、臀部護理等遵醫行為的比較中,實驗組均顯著好于對照組,P
2.2家屬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家屬滿意度可達到97.2%,而對照組為84.4%,實驗組顯著好于對照組,P
3 討論
傳統產科護理模式采取產前、產中、產后分段服務,產婦和新生嬰兒是兩個不同的護理服務對象,這種分離的護理模式不利于母嬰交流和母嬰親近感的建立,淡化了人性化服務[3]。母嬰床旁護理作為產科新型護理模式,以產婦及家屬的需求與關注為重點,是一種以產婦和家庭為中心的護理行為,在護理過程中滿足了嬰兒、產婦、家庭三方的需求。這種護理模式既可以確保母嬰健康,又可以搭建一個母嬰情感交流的良好平臺,促進產婦及家屬進行角色轉換。通過床旁健康保健教育解除產婦對喂養、育嬰等方面的擔心,教給其正確護理新生兒方法。
母嬰床旁護理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較傳統護理模式更顯示出連續性護理的優點。床旁護理干預在重視保健知識宣教的同時,還強調產婦及家屬對各項護理技能的掌握,以健康行為“知、信、行”模式為理論基礎,通過多種方式、方法把新生兒護理及產褥期衛生保健知識傳授給產婦及家屬,以提高產婦新生兒護理能力、自我保健能力[4]。本研究結果顯示,進行床旁母嬰護理的實驗組遵醫水平明顯要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母嬰床旁護理可以有效提升產婦及家屬遵醫行為,提高母嬰生活質量。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注重人文關懷的護理理念,可以推動護理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徐相婷.母嬰床旁護理對產婦新生兒護理能力及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3):606-608.
[2]方翠靈.母嬰床旁護理對產婦及共家屬道醫行為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5):51-52.
[3]朱利娜,王養娥.母嬰床旁護理與傳統護理模式效果評價[J].西部中醫藥,2015,28(1):112-113.
1 加強護士素質培養,提高業務水平
特護嬰兒室的工作緊張而繁重,要求護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高尚的護理道德和為護理事業獻身的精神同時要加強理論學習,嬰兒室面對的是不能主訴的嬰兒,這就要求護士必須有扎實的理論與技術水平,才能為醫生提供可靠的治療依據,為此筆者采取了小講課,教學查房等多種方法,使護士做到理論知識扎實,技術操作熟練。
為了給新生兒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筆者制定出管理目標和質量檢查目標,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護士長采取有計劃的檢查和抽查相結合的檢查方法,始終堅持以質量管理為核心,技術管理為重點,組織管理為保證的科學管理。配備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較高、技術操作熟練的護理人員實行了科學分工。由年資較高的、經驗豐富、工作耐心細致、責任心強的護士負責新生兒搶救及護理工作。由于專人負責加強了護士的責任心,利于了解病情、觀察及護理,從而提高了護理質量。
2 加強質量管理,落實規章制度
質量管理是醫院管理的永恒主題,通過制定質量評比標準,每周定期對護士工作進行檢查,評比使質量管理落實在實處,充分地發揮了質量的管理作用,規章制度的落實是提高護理質量的基本保證,針對各項規章制度,進行嚴格崗位訓練,定期檢查或不定期抽查,要求護士按常規辦事,多年來,由于管理到位,規章制度落實扎實,無發生任何差錯事故。
3 加強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特護嬰兒室的管理應以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現代管理科學理論為指導,科內應確立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的護理目標及各項規章制度。特護嬰兒室的最終目標是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向新生兒提供基礎護理、疾病護理。為滿足每一個新生兒的需要,組織護理人員要做到綜合、安全、有效的計劃服務。而規章制度的落實,是現實這一目標的基本保證。加強制度化管理,就是用規章制度統一標準要求,用制度規范護理人員的思想和行為,按特護嬰兒室完善的規章制度從嚴要求才能有約束力。
3.1 嚴格執行護理管理制度 具體做法:①新生兒出入室制度:嚴格執行出入室標準;②查對制度:治療護理時應核對床頭卡、標志牌及手圈上的姓名、性別;③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寫清,口頭交班講清,床頭交班看清;④搶救工作制度:建立搶救崗位卡,明確分工;搶救器械、藥品定量固定放置,用后及時補充,損壞及時維護,并于接班時清點檢查備用;⑤消毒隔離及防止交叉感染制度:要從工作人員、新生兒室、新生兒三方面做好消毒隔離工作;⑥差錯事故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防范措施,做好查對工作,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⑦物品器材管理制度:建立賬目專人分類保管,定期檢查清點。每天各班次做好物品器材的交接班并有登記;⑧護理文件管理制度:護理單書寫正確,清楚,任何異常情況均應記錄。通過加強管理,嬰兒室的工作有條不紊,明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
3.2 嚴格執行常規制度 認真執行晨間護理常規、沐浴常規、喂奶常規、光療常規、高危兒護理常規及微量輸液泵、血糖監測儀等儀器的護理操作常規,針對各項常規制度進行嚴格的崗位訓練。并以護理工作標準為準則,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不斷總結貫徹質量標準的經驗,要求護理人員應嚴格按照常規辦事。多年來通過加強質量管理,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未發生過任何差錯事故。
4 實施整體護理全面提高新生兒的基礎護理和疾病護理質量
開展整體護理可以全面了解新生兒的情況,根據嬰兒病情,由一名護士分管幾個嬰兒從入院到出院的全部護理。由于對嬰兒對病情觀察和疾病護理的連續性,也為疾病的治療診斷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整體護理中護士堅持運用護理程序,收集第一手資料和信息,制定一系列完整的標準護理計劃,對嬰兒實施身心兩方面的整體護理,使早產兒的死亡率明顯降低,早產兒硬腫癥的發生率降至為零。
5 實施整體護理,是提高護理質量的必經之路
系統化整體護理是以現論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將臨床護理與護理管理的各個環節,采用系統的工作方法,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的新型護理模式。新生兒護理工作的質量好壞,不僅直接影響新生兒的生長,同時也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心。由于新生兒不會主訴,而且病情變化快,全靠護理人員嚴密觀察來發現問題。開展整體護理能更有利于了解患兒的全面情況,使患兒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所以對新生兒實施整體護理有重要意義。
本文探討產后訪視在產褥期的作用,觀察產婦產褥期的基本情況,通過產后訪視促使產婦在產褥期中的生理和心理得到良好恢復,增加母乳喂養的信心,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嬰兒順利度過新生兒期,減少產后并發癥發生。
資料與方法
所轄地段社區2008~2010年1600例產后休養的產婦和1612例嬰兒(12對雙胎)。其中順產981例,剖宮產619例。
方法:由經過母嬰保健知識培訓取得合格證的婦幼保人員,根據南寧市產后訪視工作規范的要求,按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孕產婦圍產保健系統卡的內容,在產婦出院后,訪視人員分別在產后7天或出院3天、14天、28天對產婦進行產后訪視。特殊情況酌情增加訪視次數或轉醫院診治。產后42天回醫院檢查。
產后訪視內容:⑴產婦方面:①了解有無產程異常、難產及產后出血。手術產的手術指征、麻醉方法、手術方式、腹部刀口及抗生素的應用。②了解產婦一般情況。③檢查宮底高度,評估子宮縮復情況及惡露排除有無異常。檢查產婦是否充盈,局部有無紅腫,有無皸裂等。④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同時指導正確母乳喂養方法。⑤指導產婦進行產后康復訓練。⑥指導產婦避孕,進行健康教育,提醒產后42天復查。⑵嬰兒方面:①了解有無胎兒窘迫、產程異常、難產、產傷及窒息,出生時體重,疫苗接種情況。②新生兒的面色、精神狀態、呼吸、睡眠、哭聲、吸吮能力、大小便。③新生兒體溫、體重、身長、黃疸、有無頭皮血腫、皮膚黏膜有無感染情況、臍帶情況。④向產婦及家人傳授新生兒沐浴、撫觸、按摩的方法。⑤提醒家長按時對新生兒進行預防接種,指導科學育兒。
健康指導:①母乳喂養知識指導:母乳含有抗感染的活性白細胞、免疫抗體和其他免疫因子,尤其是初乳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這些免疫物質就像抗生素一樣,可以保護嬰兒免收細菌感染,不易發生肺炎等疾病。正確的授乳方法和技巧,按需哺乳,正確合理的喂養,利于嬰兒生長發育。②嬰兒護理保?。褐艿郊氈碌淖o理才能保證新生兒健康成長。喂養、保暖、防感染及密切觀察新生兒的情況是護理指導的主要內容。初產婦因缺乏科學育兒經驗,指導產婦及家屬對嬰兒的臍部皮膚日常護理,常見癥狀的觀察和護理等是非常重要的,有條件的家庭指導嬰兒沐浴、游泳、新生兒撫觸等。③心理保健指導,保持心情舒暢,鼓勵與親友溝通,交流經驗,宣泄情緒,協助產婦與嬰兒建立親子依附關系,講解母嬰同室的重要性。④飲食調理,合理營養,進食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如魚、蛋、禽等以利產婦身體恢復,乳汁化生,增強抗病能力,忌生冷、硬、固、辛、酸、辣味。保持大便通暢,多食新鮮蔬菜,預防便秘。⑤計劃生育指導,適當運動,充分休息,注意會衛生,避免受熱受冷,注意腹部保暖,產褥期禁,盆浴以免感染,產后42天開始正確避孕。⑥計劃免疫指導,建立嬰兒預防接種證,按時接種。
結 果
產婦訪視情況,見表1。
嬰兒訪視情況,見表2。
影響母親健康的因素,見表3。
討 論
本組結果顯示,1600例產婦3次訪視出現癥狀與體征最多的為產后出血,其次為相關疾病,出現癥狀與體征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少。1612例嬰兒3次訪視,正常49.5%,有癥狀與體征者以新生兒黃疸、濕疹和紅臀發生率較高。不良習俗影響母親健康的恢復。通過產后訪視,產婦能及時得到醫護人員的幫助,尤其是面對面的具體指導,提高產婦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對新生兒護理能力,糾正不良的習俗,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少影響母乳喂養的不良因素,從而保證母嬰能夠健康平安地度過產褥期。產褥期母親身體恢復得好壞關系到她們一生的幸福[1,2]。產后訪視是健康教育的繼續,對提高母乳喂養率,提高母嬰健康,提高婦幼保健兩個系統管理率起到積極作用[3]。
參考文獻
1 樂杰,主編.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
關鍵詞:新生兒護理;母嬰皮膚接觸;早期
新生兒在分娩后會有體溫降低的現象出現,并且對于母乳的喂養也會有不成功現象的出現,因此這個時候新生兒的護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曾有調查研究發現,對于新生兒進行早期母嬰皮膚的接觸能夠有效防止新生兒出現低體溫的現象,同時可以提高首次進行母乳喂養的成功率,然而對于母嬰皮膚的接觸應控制在較為合理的時間內[1]。本文通過對母嬰進行早期皮膚接觸對于新生兒的體溫以及首次母乳喂養成功率產生的影響進行探討,以促進母嬰早期皮膚接觸可以科學合理的在臨床得以推廣和應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婦產科進行分娩的孕婦中隨機抽取92例,孕婦均產下單胎兒。將產婦以及新生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類。產婦的平均年齡為29.6歲,其中獲得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產婦有61例。約有82%的產婦曾經參加過過于母乳喂養活動的訓練,并且是非常支持用母乳進行喂養的。產婦的平均產次為1.4次,平均孕次為1.9次。將兩組中產婦一般資料里所有的指標進行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新生兒中,85%的新生兒沒有出現宮內窘迫的現象,73%的新生兒在出生之前沒有出現胎膜早破的現象。新生兒的平均胎齡是278.6天,平均體重是3371.6克,平均體溫為35.4℃。將所有新生兒的體征進行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于對照組中新生兒的護理 對新生兒實行常規性的護理。在其出生之后對呼吸道進行清理工作,斷臍帶并進行消毒和包扎。把新生兒放于輻射臺,溫度為28℃—30℃,使用溫水輕輕洗掉新生兒身上的血跡,并且用嬰兒的潤膚油擦掉胎脂,為新生兒注入維生素k1[2],并且按腳印,測量體重與身高,最后用嬰兒的毯子將嬰兒包裹好,將其放于嬰兒車里。
1.2.2 對觀察組中的新生兒進行護理 對于觀察組的新生兒,則除了常規護理之外,還要增加一些干預性的措施,這些措施要在產婦同意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產婦分娩之前要幫助產婦將內衣脫掉,在分娩之后產婦要以較為舒適輕松的仰臥姿勢將上衣解開。而新生兒經常規護理之后要,以俯臥的姿勢放于產婦敞開的胸前,將室內的溫度調成28℃左右。將新生兒的頭放于產婦的中間,臉則偏向于一側。新生兒的后背要覆蓋著嬰兒的毯子,與此同時,引導著產婦使用一只手將嬰兒的臀部托住,另一只手則要放在嬰兒的后背上以保護其安全。產婦與新生兒進行皮膚接觸的時間大約要持續一小時。在進行接觸的過程中,要多鼓勵產婦同新生兒進行一定的交流,包括對嬰兒輕聲的說話,呼喚新生兒的名字,撫摸以及親吻新生兒的頭部。后背等等。
1.3 療效標準
1.3.1 對新生兒的體溫進行觀察 對兩組新生兒在不同的時間段里的腋窩體溫進行測量和記錄。
1.3.2 對新生兒進行喂養的情況進行觀察 對新生兒首次進行母乳喂養的具體狀況進行評估,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個為護士或者產婦將新生兒包起來進行喂奶的時候新生兒的狀態怎么樣;第二個為新生兒接觸到產房的時候具體表現怎么樣;第三個是新生兒對于母乳進行吮吸的情況;第四個為新生兒對進行含接的具體姿勢與方法如何。進行評估時,每一項的最高分數為三分,最低分數為零分,總分若是大于八分則表示母乳進行喂養的情況為成功。
1.3.3 對嬰兒開始進行母乳喂養的時間以及整個吮吸持續的時間進行觀察和記錄。
1.4 統計學分析 對于本文所得的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檢驗,以P
2.結果
由表3得知,觀察組中首次進行母乳喂養的成功率是94.44%,明顯優于對照組中的55.00%,兩組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由此次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在對新生兒的護理過程中增加母嬰早期皮膚接觸的環節可以有效的提升新生兒的體溫,優化母乳喂養的情況,提升首次母乳喂養的成功率,值得在臨床中大力的推廣。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居家護理; 新生兒臍炎; 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1-0118-02
為了適應醫療模式的轉變,合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三級醫院不得不加快病床周轉來增加床位使用率,產后產婦和新生兒住院時間逐漸縮短[1]。目前我國各醫院產婦分娩后一般2~4 d出院,在這短暫的住院期間掌握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產婦及其家庭的需要,出院后的產婦及嬰兒仍然有著很高的健康照護需求[2]。新生兒臍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門戶,若臍帶處理不當,極易發生新生兒臍部感染。出院前護士給予產婦臍部護理指導,但每位產婦的掌握程度不同,出院后又缺乏有效的延續性指導,常發生新生兒臍炎等問題,甚至嬰兒可能再次入院,給家庭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筆者所在醫院對2013年1-4月出生的新生兒進行研究,探討產后居家護理模式的開展在新生兒臍炎干預中的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4月出生的正常出院新生兒,納入標準為胎齡>37周,出生體重>2500 g,排除早產、各種先天性疾病患兒以及住院期間已發生臍炎的新生兒。所有新生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96例,對照組200例。兩組新生兒均采用統一的斷臍方法,于出生后24~48 h取下臍夾,每日用75%的乙醇消毒,待臍帶自行脫落。臍炎的診斷標準按照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實用新生兒學》中輕度臍炎的診斷標準:臍輪及臍周皮膚輕度紅腫,可伴有少量的漿液膿性分泌物。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給予產后居家護理指導,對照組出院后進入社區訪視。跟蹤比較兩組臍炎的發生率及入院率,分析居家護理指導在臍炎干預中的效果。具體調查方法如下:觀察組在嬰兒出院后分別于第3、7、14、28天對其進行電話訪視,了解臍部的情況,并根據臍部情況及產婦的護理技能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指導,必要時行家庭訪視,追蹤觀察臍帶的結局;對照組出院后常規進入社區訪視,在第28 d電話了解新生兒的臍帶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新生兒臍炎的發生率2.0%(4/196),對照組9.0%(18/200),觀察組新生兒臍炎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字2=9.288,P=0.002,P
3 討論
3.1 新生兒臍部護理的重要性
新生兒臍炎是指臍殘端被細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癥,是常見的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之一[3]。有資料表明在1200例新生兒敗血癥中,存在臍部感染者占66%~87.5%,臍部是厭氧菌感染的好發部位。輕者表現為臍滲液,滲血或膿液凝結,此時不及時處置,極易發生局部紅腫,膿液增多,臍內組織腐爛,有臭味、嬰兒拒奶,少哭,煩躁不安[4]。如不能夠對該類患兒進行及時治療,感染程度嚴重的患兒可并發腹膜炎或敗血癥等嚴重并發癥[5]。
3.2 住院時間縮短,產婦不能全面掌握嬰兒護理知識
由于臨床路徑的推行使住院時間縮短,在住院期間護理人員無法完全提供全面的產后護理知識,產婦因在產后未能全面掌握自我保健和嬰兒的護理知識,出院后遇到問題則往往不知所措。據產后居家護理問卷調查顯示,產婦產后急于想了解的內容依次為新生兒臍部護理、母乳喂養知識、產后康復指導、育兒知識等。35%的產婦希望學習新生兒臍部護理的知識,是因為她們不能正確護理新生兒臍部[6]。產婦及家屬采取的一些不當護理方法是導致局部細菌繁殖引起感染的潛在因素。
3.3 我國城市產后訪視率較低
《全國城鄉孕產期保健質量標準和要求》中規定了城市產婦產后第7、14、28天必須由社區保健人員進行3次訪視,訪視率應達到80%。但研究發現實際訪視率并不高,其中“延誤聯系”占69.23%,“拒絕接受”占30.77%。究其原因,由于社區保健人員數量有限、訪視人員的專業素質不能滿足需要、技術力量較薄弱,無法為產婦提供全面、專業、高質量的護理服務,造成出院后產婦不愿意進入社區醫院就診。
3.4 開展居家護理有效降低新生兒臍炎的發生率及入院率
居家護理是臨床工作的延續,是護理人員對出院后有后續照護需求的個體及家庭在其居家環境中提供定期的專業健康照護服務,從而達到健康促進、健康維護和疾病預防的目的[7]。有學者把這種連續性的護理稱為“無縫護理”[8],許多出院后的患者仍然有很高的健康照護需求。
通過電話、短信、網上交流平臺及必要時的上門訪視對產婦提供延續性照護,可提高產婦對嬰兒的照護能力,降低新生兒臍炎發生率及入院率
綜上所述,開展產后居家護理,產婦得到持續性醫療照護,提供全程優質護理服務,從而促進其康復,降低再住院率及衛生服務成本[9], 提高了產婦滿意度,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成就感,拓寬了護理專業領域,必將成為我國護理事業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張寶蕓,郭秀靜,王玉瓊.醫院開展產后家庭護理訪視現狀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5):57-58.
[2]Chow S K Y,Wang F K Y,Chan T,et munitynursing services for post discharge chronically illpati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8, 17(7b):260-271
[3]張軼群.新生兒臍炎原因分析及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08,12(33):996-997.
[4]劉玉香.新生兒臍炎的早期預防和護理[J].求醫問藥,2012,10(2):179-180.
[5]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54.
[6]李敬虹.產婦的產后訪視需求調查與分析[J].南方護理學報, 2005,12(3):12-13.
[7]馬山珊,鄭紅筱,王蓓.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4):363-365.
[8]劉素珍,李小萍,徐世蘭.Friedman家庭評估模式在家庭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護理,2003,9(3):165-168.
【關鍵詞】 新生兒;探討;高膽紅素血癥;護理
本文我們所要探討的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綜合護理,這種病癥是指剛出生的嬰兒在體內血清膽紅素含量高于正常標準的情況下發生鞏膜、黏膜以及皮膚黃染的現象,是剛出生嬰兒十分普遍的一種病癥。假如無法給與正確的治療及護理,會導致十分嚴重的后果,甚至會導致新生兒的夭折。病因復雜,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高膽紅素血癥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產生膽紅素腦病。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患兒童84例,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將84列患兒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2列,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患兒童84例,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將84列患兒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2列。兩組患兒在性別、數量和病情診斷上都沒有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1.2.1 對處在對照組的患兒進行常規的日常護理。這里所說的常規護理也就是指嬰兒疾病的普通護理方式以及早產造成嬰兒身體功能不齊全的護理方式。
1.2.2 對處在觀察組的患兒進行常規護理的前提下,再進行多一層的綜合護理。
1.2.2.1 初入院的檢查工作 負責護理工作的人員要在護理工作開展前有充分的準備,在患有高膽紅素血癥的新生兒初入院時要了解其基本信息,比如出生日期之類的,其外還要對患兒的各項病癥體現做出細致的審查記錄,并由此作為依據對患兒體內的黃疸含量做出大致的評測。在對患兒開展護理工作時要小心謹慎,接觸嬰兒皮膚的工作中要細致甚微,以免出現患兒皮膚被抓破的現象。
1.2.2.2 日常的基礎護理工作 對新生兒的病癥表現做出詳細的觀察記錄,并經常輕撫其皮膚。按照醫師囑咐開展各項護理工作,輔助醫生的治療。在新生兒接受針劑注射治療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控制患兒雙手不要亂動,以免發生針頭脫落的情況。由于剛出生的嬰兒身體的各項機能還未能發育健全,體溫也無法通過自身很好的調節,因此要定時測量患兒的體溫,以便及時發現患兒的病癥變化并作出相關的處理。
1.2.2.3 光療護理工作 對患有高膽紅素血癥的新生兒開展光療護理工作,將熟睡之后的新生兒衣服放置在光療箱中,并且做好相關的嬰兒標識工作。同時還要注意采取患兒眼睛的保護措施,以免患兒的眼睛因為強光受到損傷。
1.2.2.4 對患兒家長的健康指導工作 要注意傳授相關的健康知識給患兒家長,并在傳授過程中避免使用太過專業性的語言,要通過日??谡Z化的傳授讓患兒家長了解疾病的相關信息,同時還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將患兒病情的進展及時的告知家長,讓家長配合護理工作的開展,并通過健康教育,讓家長掌握一定的護理措施,以便日后的出院后續護理。
1.3 臨床效果評價 優:黃疸完全消退,血清膽紅素恢復正常;良:黃疸明顯消退,血清膽紅素有所好轉但還沒有恢復正常;差:未達到優和良的標準。優良率:(效果優病例數+效果良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將數據結果錄入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率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當P
2 結 果
對照組優11例(26.19%),良22例(52.38%),差9例(21.43%),優良率78.57%;觀察組優23例(54.76%),良17例(40.48%),差2例(4.76%),優良率95.24%。兩組在效果優良率上有顯著性差異(χ2=12.95,P
3 討 論
一般情況下,嬰兒在脫離母體十到十二個小時之內就能夠進行第一次的排便,排出的屬于胎兒時期的胎便,之后的三到四天內就能夠正常的排便,假如嬰兒未能及時排便,或者排便情況不正常,就會造成加大膽紅素腸肝循環負荷量的情況,從而造成膽紅素吸收過量的狀況,因此在新生兒出生之后要及時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哺乳,這樣一來能夠促進嬰兒的正常排便,有效避免了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在護理過程中,要把這些相關信息普及給家長,讓家長對高膽紅素血的治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能夠配合醫院達到更高的治療效果。
母乳喂養兒是發生高膽紅素血癥的高危人群,需要嚴密監測。早產兒有高危因素(缺氧、低體溫、低血糖、低蛋白血癥)時,低于生理值也需積極干預。胎齡越小越需干預。出生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者,應找原因,積極干預。對有黃疸的危險因素(如新生兒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尤其高碳酸血癥)、敗血癥、高熱、低體溫、低蛋白血癥、低血糖、早產兒等)的患兒要特別關注,及時予以干預。
在開展綜合護理的過程中,應該讓保證病房的干凈以及確??諝獾牧魍āT陂_展光療護理的過程中,嬰兒的哭鬧,出汗會導致其身體缺水的情況,這個時候要注意采取靜脈補液的護理方式,同時將信息高速家長,通過哺乳加強相對的補水工作。在患兒睡在光療箱中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要把患兒的頭適當的抬高,避免患兒的呼吸不暢。
總之,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采取綜合護理方法,加快患兒康復,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