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2 15:24: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區治理的內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管理是指政治統治者的地位保護盒階級壓迫功能逐漸淡化,代之以將行政權力主要運用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利等方面的政治意志執行過程。政治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而管理則是這一意志的執行。對于什么是治理,許多機構和學者都作出了自己的界定。比較典型的是全球治理協會和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定義。全球治理協會的定義是:治理是個人與機構、官方和私人治理其共同事物的總和,多種多樣互相沖突的利益集團可以借此走到一起,找到合法的辦法。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是對立的或各異的利益彼此時應,也可以是人們同意或接受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安排。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定義是:治理是運用政治權威管理和控制國家資源,以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體而言,治理是有許多不具備明確的等級關系的個人和組織進行合作以解決沖突的工作方式,它靈活的反映著多樣活的規章制度甚至個人態度,以上定義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治理理論的主要特征,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 自我調節的協作方式。即國家、組織、個人之間通過談判實現自動協調目的的方式。
2 多樣化的行動者。國家責任范圍逐漸縮小而公民享受更多的責任,包括政府部門、私營部門、第三部門以及廣大公眾都可以參與治理。
3 互動過程。致力于集體行動的組織依靠互相依賴的權利和資源關系實現互相促進和支持,形成協作性的合伙伙伴關系。
4 國家的主導角色。國家在制度設計和戰略制定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這是其他機構不能代替的,國家的作用充分體現在其宏觀調控和組織協作上。
二、善治的內容
! 善治是指一種良好的治理。這是治理理念和相關機制建立并運用到實踐中所導致的良好的績效。它應該是社會治理發展的目標。善治只要是指治理能夠收獲到良好的技校,這種績效表現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方面。整治效果主要是通過治理達到了公民與公共機構之間的良性互動,公民的責任精神得到提升,公民對公共事務有著廣泛的參與,社區團結性達到非常高的水平。管理效果是通過多元角度的參與和互動,社區和組織的治理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形成了共同治理的機制,提供了最大效率的公共服務。經濟效果主要是指通過治理直線了社區和組織資源最大化的利用,并確定了良好的經濟收益,給社區居民帶來了更好地福利。而社會效果則包括文化觀念、環境保護、社區安全、鄰里照顧等方面都產生良好的小郭,社區成為安全、幸福和文明的居住地。就一個國家而言,職責意味著國家實現有效的制度構建、公民創造力得到激活、政治文明程度高,意味著國家不僅在經濟上去的穩定而快捷的增長,而且在綜合效益上公民生活質量得到了不斷提升,社會和自然都實現了和諧共進的目標。
三、公共治理的內容
關鍵詞:城市社區 自治機制 制約因素 創新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8-0184-02
一、社區概念及其類型
所謂社區主要是指由居住在一定地域里的人們結成多種社會關系和社會群體,從事多種社會活動所構成的社會區域生活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是由一定的人群、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生產或生活設施、一定的組織和行為規范,以及居民的社區意識等等要素所構成的相對獨立的社會實體,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場所,是以聚落作為自己的依托或物質載體的。根據地域型社區劃分法,可以將社區劃分為城市社區、農村社區和集鎮社區。
二、社區自治的基本內涵
社區自治的含義可以概括為:社區自治是社區居民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依法享有和實現自主管理社區事務的權利,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創建社區體制,優化社區資源、完善社區功能,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主要包括七個方面,即人事自治、財產自治、財務自治、管理自治、教育自治、服務自治、協管自治。
三、城市社區自治機制形成的制約因素
中國城市社區機制在實際形成過程中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制約因素:
1.政府社區管理體制不完善。政府社區管理體制是國家對社區普遍性治理的體制,是社區內部事務治理形成的基礎,它包括政府治理社區的組織構成、職能與權力配置。中國政府社區管理機構主要是條、塊設置,各級黨委和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街道層面的社區管理委員會為塊,各級政府中與社區建設相關的職能部門為條,其中各級民政部門及其基層政權與社區建設機構是社區建設的負責單位。這一機構設置基本上能適應城市社區治理的需要,但是,在政府塊的層面,如何協調各個同時受上級職能部門指導的本級職能部門的社區管理工作是有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2.社區治理制度、資源和價值建設滯后。城市社區合作治理機制的形成需要制度、資源和價值的有效保障。由于城市社會結構變遷、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和社區治理的發展,目前的城市社區治理制度都處于探索、建立、調整的過程中,相對社區治理的需要來講還不是很完善。社區治理需要相應的物質資源支持,可是,中國社會建設總體投入長期不夠,社區建設無法獲得大量財政撥款,社區缺乏從事經營活動的權力,社區內部公共物質資源有限,社區面向社會的資源動員能力較低,所以,社區治理尤其是自治所需的物質資源十分短缺,制約了社區合作治理的開展。社區價值是社區的靈魂,它決定方向、控制制度、制約行動、凝聚資源、創造成就。以人為本、和諧互助、全面發展、自由自主等價值的實現是社區合作治理的深層目標,社區決策要服務這些價值,社區制度建設要貫穿這些價值,社區居民要實踐這些價值,社區發展要實現這些價值。
3.社會力量參與不足。中國城市社區治理不僅限于政府與社區之間的合作,社會力量也是重要的合作者,并且,它參與合作的程度直接影響到政府和社區的角色、功能定位。在三方合作中,政府主要負責對社區的普遍性治理和地方性治理的宏觀規劃、指導與規制;社區組織和居民落實國家的普遍性治理、具體組織社區的地方性治理;而社會力量主要直接參與社區專業化服務和公共資源的提供。社會力量參與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為社區提供市場化服務,如物業公司的服務;專業化的志愿服務或非營利;提供資源或捐贈。但目前的情況是,由于非營利組織數量、種類和資源條件有限,社會捐贈文化和機制處于建構之中,社區內部組織募捐能力較低,社會為社區提供專業化公益服務不足,國家和社區不得不成為力不從心的社區服務生產者,影響到國家和社區治理角色的到位以及三方的正常合作。
四、創新城市社區自治機制
1.合理劃分社區及其規模。創新社區居民自治機制建設的前提是科學合理地劃分社區,依據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的實踐看來,社區的劃分方法和規模調整因地而異。過去居委會的運作狀態已經明確地顯示,如果將社區所轄區域定位于現有居民委員會,將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重新整合,各類生活要素在狹小的空間內也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可能造成資源的浪費和損耗,也不利于新形勢下城市的整體規劃。如果將社區所轄區域定位于街道辦事處,則又有可能續展居委會的行政化,與街道辦事處融為一體,成為街道辦事處的附庸,社區自治的最終目標會有遭受夭折的危險。
2.明確社區政府職能。在社區自治機構體系構建的同時,需要轉變政府職能部門和派出機構的職能,明確政府在社區管理中的責任,做到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政府力量的有所為包括:(1)政府力量回歸本位,轉變力量行使的方向和明確行使的范圍。政府力量應主動調整自身與社區自治機構之間的關系,將現實中兩者的領導與被領導、命令與服從的關系,調整為指導與協助、服務與監督的關系。(2)政府力量授權給社區自治機構。包含有政府責任和權力的讓渡,伴隨著這種授權的是實質性的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所授之權即讓社區居民真正能行使“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權力。(3)政府應履行好護航角色。護航一方面體現為對社區自治機構的護航,政府應通過必要的制度約束其他社區組織對社區自治機構的侵權行為,為社區自治機構與社區居民的社區管理實踐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另一方面護航更體現為對社區居民利益的護航,對社區自治機構的工作進行依法監督,防止社區管理事業的偏向,更要防止社區自治機構可能存在的對社區居民利益的侵害,保障社區居民的各項權利。
政府力量的有所不為包括:(1)社區自治機構的權力除自治權、監督權外,還有協助基層政府開展工作的義務。因此,要防止政府將協管變成“單管”,即變相地把行政事務全盤轉嫁給社區自治機構。即使遇有特殊情況需要社區自治機構辦理,也需要遵循“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賦予社區自治機構必須的權力和提供必要的資金。(2)除對社區自治機構必要的依法監督外,杜絕政府對社區自治機構的各種行政性攤派事務和名目繁多的考核,嚴禁干預社區自治機構開展各項自治活動等。確保社區自治機構的工作更多地服務于社區居民群眾的實際需要,以培養和加強社區居民群眾對自治機構的認同。(3)嚴禁政府力量以任何理由侵占、挪用、截留社區自治機構的經費和財務,或強行上收、分成社區自治機構通過社區服務所得用于社區公共事物投入的經費等等。
3.完善社區居民自治的組織架構。(1)權力機構――居民代表會議。社區內每戶居民家庭最多派一名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代表參加的居民代表會議,是社區的最高權力機構也是唯一權力機構。在實踐中,也可采取居民小組或門棟推選一定比例的代表參加的形式,但推選出來的人數和代表性應和戶代表參加的形式相差無幾。居民代表會議的基本權力包括:討論決議社區發展計劃;審議居民委員會年度工作報告、 財務收支情況報告、社區集體收益分配使用方案,對社區資產實行監管;制定和修訂居民公約、居民自治章程;討論決定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重大事務和居民委員會的重點工作;對居民委員會、社區內工作機構及政府職能部門工作進行評議監督;改變或撤銷居民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選舉居民議事會、居民委員會成員。(2)議事機構――居民議事會。居民議事會是居民代表會議授權的社區自治事務的常設議事決策監督機構,其成員經居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實行常任制。居民議事會受居民代表會議委托,在閉會期間和授權范圍負責居民代表會議的日常工作,行使社區自治事務議事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商議社區日常事務,組織召開臨時會議。接受居民代表會議和居民的監督。(3)執行機構――居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是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居民代表會議閉會期間的常設執行機構,執行居民代表會議的決議以及居民議事會在授權范圍內的決議,向居民代表會議、居民議事會負責,接受居民代表會議和居民議事會的監督。
4.建立經費預算和績效考核辦法,提高社區公共服務的財政保障水平。由各級政府提供社區公共服務項目,相關部門要制定經費預算和績效考核辦法,實行以事定費、以質定酬的公共服務經費核算和績效考核制度。鼓勵民間資金投入社區公共服務項目,各級政府根據服務的質量,可視情給予配套資金支持。各級政府要將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對社區公共服務投入的最低經費標準并形成正常的增長機制。
5.完善居民參與機制,提高居民的參與意識。完善社區自治機構體系和社區中介組織,給居民參與提供一個組織化的舞臺;同時完善社區居民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制度,給居民參與提供一個制度化的保證。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轉變社區居民的觀念,樹立“服務鄰里,服務社區”的理念,倡導創建學習型社區,以學習型社區作為公民參與的立足點,由此培養社區居民的團隊精神。
6.促進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社區社會組織,發揮其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支持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對不具備登記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實行備案制度。在政府項目資金、社區工作經費和居民公益設施中統籌解決社區社會組織的資金和場地,保證社區社會組織正常開展工作。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簡介:張梅燕(1978-),女,江蘇豐縣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經濟管理研究。
參考文獻:
[1][美]格里?斯托克.作為理論的治理:五個論點[J].國際社會科學:中文版,1999,(2).
[2]王思斌.社區建設中的中介組織培育[J].中國民政:理論版,2001,(1).
[3]夏國忠.社區簡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
社會組織的發展本身即是一部創新史。近年來,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教育工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因為其與基層社區的密切關系,已成為社區教育多元主體中不可忽視的一元。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教育治理體系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和障礙。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需要政府、社區社會組織本身、社會三方共同努力,通過積極培育和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做好對社區社會組織的管理,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打造區域社區社會組織品牌,開展交流展示,為傳統社區教育開拓新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教育;作用;建設途徑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同時指出,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方面明確提出了要求——“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開發社區教育資源”。社區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順應了社會治理理念,從社區教育管理進化到社區教育治理,推進了社區教育多元主體建設,探索適合社區教育發展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格局。這些都是社區教育管理創新的基本取向和路徑選擇,也是今后推進社區教育治理發展的目標追求和主流價值。作為現實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社會組織也是社區教育的社會載體與重要社會基礎。在此背景下,研究社會組織,探索其在社區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社區社會組織
徐永祥認為,所謂社會組織,是指不同于官辦的社會組織(GONGO),也不同于社區文體活動團隊類組織類型,更不同于以經濟理性為宗旨的各種市場主體或市場要素(如經濟類行業協會、律師事務所、教育、文化及體育等營利性機構),而是以追求社會理性,提供非營利的社會服務或社會支持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胡伶認為,一方面“教育社會組織是成熟的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市民社會的形成和發展為公眾讓渡出教育管理空間時產生,使教育行政部門的宏觀管理措施在微觀層面得以貫徹。”由此提出了教育社會組織的概念。另一方面,從社區教育實踐來看,社會組織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民政局注冊的,以樞紐型組織形式孵化社區文化團隊,承接政府服務項目,進行文化養老、健康教育培訓;另一種是社區文藝社團,例如書畫社、舞蹈團等,帶有較強的民間自發性質。社會組織可以分為六大類,即事務類社會組織、服務類社會組織、志愿者活動類社會組織、文體活動類社會組織和適應居民服務需求的社區社會組織。這里所說的社會組織,特指參與社區教育的,滿足居民學習需求的各類正式注冊的專業社會團體,稱之為社區社會組織。
二、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教育中的作用
長期以來的觀點一直認為政府和市場“兩駕馬車”可以滿足社會成員多樣化的需求,實現社會的穩定發展。市場通過“看不見的手”有效配置資源,提高效率;政府通過“有形的手”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但實踐證明,僅有這兩只手遠遠不夠,特別是在社會問題凸顯、社會治理難度日益增大的現階段,政府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與社會攜手合作,一方面創造條件培育社會組織,使之完善和發揮自身功能;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多方參與合作機制確立其社會治理主體地位,發揮其在社會管理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在這種情況下,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具體表現為:
(一)提高了社區教育治理能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以往“社會管理”的表述提升為“社會治理”,體現了黨對國家和社會治理規律認識的深化,將對我國未來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培育與促進社會組織的發展,有效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讓社會組織成為公共治理主體之一,有利于化解矛盾,促進人與人的理解與融合、促進鄰里的和睦與社區的和諧,有利于推進社區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社會組織緊跟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理念,開創了提高社區教育治理水平的實踐途徑,提升了社區教育治理的科學化水平,彌補了政府在社區教育治理中的短板。
(二)豐富了社區教育的實踐主體
政府單方面的力量不足以解決社區教育所有的管理困境并提供具有回應性和針對性的服務,所以必須依靠社會的資源和力量。社會組織的出現與發展正好彌補了政府管理的縫隙。隨著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呈現常態化,為不同群體服務的社會組織,通過開發和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滿足居民日益多樣化的學習與生活需求,日益成為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重要主體之一,與各級教委、社區學院、社區教育中心、市民學校等共同組成了社區教育的實踐主體。
(三)提高了社區教育專業化水平
社區社會組織是各種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通過保持對社會需求以及環境變化的高度敏感和靈活變通,從而提供各種專業化和差異化的社會服務,滿足日益多元化和異質化的社會發展和居民學習需求。社區社會組織工作者的專業性也有助于進一步提升社區教育教師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的整體水平。
三、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的障礙與困境
雖然社區社會組織已經成為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重要主體之一,但仍面臨許多困難,既有源自主體內部的,也有來自社會環境等領域的。主要體現在:
(一)對社區社會組織的認知度、認同度不夠
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的范圍廣、難度大,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都來關注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發展創新的工作。目前我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的法規建設相對滯后,缺乏相關的具體政策、配套措施,社會組織評估和激勵機制還不健全,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同時,雖然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并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有部分單位和個人尚未認識到社會組織作為社區教育主體之一的重要性,依然將社區社會組織看作是非正規的團體,持不信任、不重視的態度,社區社會組織在參與和開展社區教育時困難重重,影響了社會組織的效力發揮。此外,對社區社會組織認識與重視程度的差距也導致了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之間社區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二)社區社會組織自身能力不足
截止2015年11月25日,全國社會組織數量已超過60萬家,雖然社會組織在數量和類型上都有了較大突破,但是社會組織自身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理順和完善。一是內部組織建設不規范。很多社區社會組織,尤其是成立時間不長的社會組織不同程度地都存在著內部組織建設不規范、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問題。有的雖已建立起各種規章制度,但只是為了應付上邊檢查的一種形式,而并沒有真正付諸實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二是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由于社區社會組織的非政府性、非營利性以及待遇等原因,因此很難吸引人才,不少社區社會組織的員工存在著素質偏低的現象,文化程度大多不高,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職業培訓與指導。這些都影響到社區社會組織的長遠發展。三是缺乏誠信透明和自律機制。由于受社會信用體系的影響,社區社會組織的信用度難以建立,加之許多社區社會組織又不重視機構自律,結果導致誠信危機。缺乏了誠信,社區社會組織動員社會資源的能力必將受到影響。
(三)社會組織與政府及相關部門的互動不足
一方面,當前的社區教育實踐依然是政府主導,教育部門推動,以社區學院為龍頭,社區教育學校為主體,通過聚合社區各種教育力量,如學校系統、市民教育基地等,來實施各項社區教育活動。而社會組織由于與政府及相關部門的互動機制不健全,政府購買服務的機制尚未建立,授權合作或互動合作不充分,有些部門對社會組織的服務與管理傳統思維定勢沒有改變,沒有形成與社會組織協調互動的工作方式方法。造成的結果就是社區社會組織這一主體不得其門而入。另一方面,許多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主要靠自籌資金、社會捐助、政府補貼和服務收費,經費來源不穩定且數額不多。資金的缺乏不僅影響到社會組織的再發展,而且就目前來說已經影響到社區社會組織設施建設,進而影響到服務對象的滿意度。此外,政府對社區社會組織缺乏有效的監督,而社會對社區社會組織的監督也常處于缺位狀態。
(四)信息溝通渠道不夠暢通
社區社會組織由于缺乏與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合作意識,沒有自己的訴求表達途徑,來表達自身利益和要求、切磋服務經驗與技能以及交流行業信息,無法將自己的社區教育資源共享,也因為宣傳不夠而無法參與到社區教育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機構的發展,影響了社會政策選擇中訴求表達的能力。
四、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的路徑
(一)做好對社會組織的管理與建設
挖掘和培育社區人才資源,依托地域優勢,組建各具特色的社區社會組織。在做好基本制度的統籌建設之后,應該允許各地區有一定的自主性,鼓勵各地區社區社會組織在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組織管理等各方面發揮能動性。各地區從自己的獨特性出發,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長期規劃,圍繞規劃有序發展。另外,有必要加強對不發達地區社區社會組織工作的支持。一方面,建立地區性的統一的年終評比機制,設立若干獎項。在此基礎上,集思廣益,建立輔激勵機制,以年終評比為主形成全面的激勵體系。另一方面,應該建立適當的監督和勸退機制,對表現持續不佳的社區社會組織應該有所監督或重新培訓,保持隊伍的先進性。
(二)加強社會組織自身能力建設
雖然當前社區社會組織尚難以承擔社區或街道乃至區一級的社區教育任務,但是在發動和組織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教育活動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充分認識和引導好此類組織的發展方向。合適的培訓與指導能夠提升社區社會組織服務技能和整體素質。尤其是區級的培訓,各區差異較大,區級培訓一方面宣傳教育本區的具體情況;另一方面可以樹立自己的特色。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本地區社區社會組織的社會知名度和認可度。社會宣傳能夠幫助居民更了解社會組織,一方面能夠吸引更多人加入隊伍,提供人力資源;另一方面,社會知名度和認可度的提升也是穩定現有工作人員的有效手段。
(三)打造區域社會組織品牌
根據本地區社區教育特點,著力打造特色社會組織??墒紫冉⑻蓐犕七M機制,即對成立早、群眾基礎好、對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社區社會組織,采取引導提質發展,創新管理模式,積極幫助其打造成為全國有名、全市示范、全區領跑的特色品牌型社會組織,通過培育打造,規范發展,使之變“無形”為“有形”,變“無名”為“有名”。例如,江蘇省南京市評選公布了2015年“十佳社區公益服務品牌社會組織”,主要包括助老類社會組織和兒童教育類等。北京市西城區月壇街道由社會組織創新的“月文化”特色項目成為全國社區教育品牌,在社區居民中知名度、影響力日益擴大。通過這些品牌社會組織的示范效應,讓更多的人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同時也激勵這些社會組織,進一步成為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的新生力量。
(四)開展交流展示,放大輻射效應
隨著社區教育公共服務意識的提升,通過社區社會組織的學習交流和成果展示,鼓勵社區社會組織參與各種社區教育活動,擴大特色社區社會組織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政府直接購買社區社會組織的專業服務,為政府減負的同時,也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更科學、更豐富、更有效的教育活動。總之,在社區社會組織如何參與社區教育創新發展這一問題上,要圍繞“社區社會組織是社區教育治理的多元主體之一”這一中心思想,積極培育,發揮其作為新生力量在社區教育中應用的作用,為社區教育開拓新的途徑和局面。
作者:劉蓉 單位:北京市西城經濟科學大學
參考文獻
[1]徐永祥,徐利文,徐選國.新社會組織:內涵、特征及發展原則[J].學習與實踐,2015(7).
[2]胡伶.教育社會組織發展與教育行政職能轉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3).
[3]劉蓉等,社會治理視角下的社區教育發展與探索——以北京市西城區為例[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16(2).
[4]中國廣播網,基金會中心網統計:全國社會組織數量已超過60萬家,網易財經[EB/OL].
[5]北京社會建設網,首頁——西城區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門戶網站[EB/OL].
[6]彭玲.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的策略分析——基于寧波市北侖區的實踐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1).
[7]劉紅燕.社區教育視角下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的路徑研究[J].成人教育,2014(5).
[8]蔡宜旦.“三元主體模式”下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5(3).
[9]孫奇琦,陳光耀.社區教育在培育社會組織中發揮的作用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7).
$a社區銀行的內涵社區銀行 (4233965*? m,6f)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發達國家,____年,德國學者費迪南德·騰尼斯首先提出了“社區”一詞,并運用于社會學領域。在這里“社區”并不是一個嚴格界定的地理概念,它既可以指一個州、一個市或一個縣,也可以指城市或鄉村居民的聚居區域??梢?,社區銀行并不是我們簡單理解的位于城市社區的銀行。
$n%$年美國的《銀行業》雜志選用o5-/,0: pa q5()26給出的定義:“社區銀行是社區的財政生命線。通過其提供的個性化的、私密的以及成本低廉的服務,社區的個人和企業客戶可以開展本地經濟運行相關的財務交易。同時,社區銀行還致力于社區改善并實現投資人預期的回報?!泵绹毩⑸鐓^銀行協會(r4s’,r6;0<06;06* 4233965*? m,6f 21 ’30+5-,)對社區銀行的定義為:社區銀行是獨立的、由當地擁有并運營的機構,其資產從少于$萬到數十億美元不等的機構。綜上所述,所謂社區銀行,是指在一定地區的社區范圍內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設立、獨立按照市場化原則運營、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中小銀行。
!a社區銀行的特點及優勢!
組織結構簡單,經營機制靈活。中小企業貸款所需要的信息多數是關于特定對象的專有信息,對于大銀行來說,對中小企業放貸的信息成本顯然太高。而且銀行的組織結構越復雜,決策權越集中,專有信息傳遞的衰減就越快。社區銀行以服務社區為宗旨,按社區設置,一個社區一個機構,不在社區之外設立分支機構。其資產規模較小,組織層級也相對簡單,更具有組織優勢,從而更加有利于相關專有信息的傳遞;從金融產品開發、產品投放市場到產品信息反饋,整個過程可以在較短的期限內完成,管理人員可以據此及時做出經營決策,從而靈活應變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
及時獲取信息,有效降低風險。社區銀行是以社區為依托設立的小銀行,對社區的居民和企業比大銀行更為熟悉。社區銀行在審批企業和家庭客戶貸款時,不僅僅要看相關客戶財務報表和財務數據,而且還會考慮社區內這些作為鄰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庭歷史與家庭構成、日常的開銷特征等個性化的因素。也就是說,社區銀行克服了大銀行與小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根據信息不對稱的理論,由于社區銀行對本社區的中小企業及家庭的情況,更為了解,這就大大地降低了因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道德風險及逆向選擇等發生的可能性,因而可以在更多的情況下為企業辦理信用貸款。
#面向小企業和居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社區銀行要想獲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有自己特色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其市場定位與大銀行的“大城市、大企業、大行業”的戰略相反,除了主要為社區居民和社區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外,在網點擺布上更加注意拾遺補缺,填補大銀行退出后的空白,多在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發展。與大銀行相比,社區銀行對于客戶服務更全面化和個性化。
以上優勢,使得社區銀行的經營業績是有了相當的保證,也使得社區銀行的金融模式在世界各地有著較強的生命力。事實上,美國社區銀行的經營業績一直是不錯的,如下表。
二、農村信用社改造成社區銀行的可行性
目前,將農村信用社改在造成社區銀行的條件基本具備,具體來說,農村信用社與社區銀行的政策資源、運營方式、客戶資源以及網點資源都有比較大的相似性,從而也為農村信用社改造成社區金融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
政策資源。
!#年$月,在國務院下發的《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中,首次提出“把農村信用社逐步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人股,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這似乎已明確把農村信用社定位為社區性地方性銀行。這一定位完全符合城鄉社區經濟發展實際和農村信用社自身發展的需要,對切實解決城鄉社區居民融資難問題,有效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的這種政策,已為農村信用社的社區金融改造提供的政策上的資源。
運營方式。農村信用社是由農民、個體工商戶、民營企業和社區性經濟組織人股組成的地方性金融機構,其組織的資金主要根植于當地經營。按社區設置,一個社區一個機構,不在社區之外設立分支機構。其資產規模較小,組織層級也相對簡單,更具有組織優勢,從而更加有利于相關軟信息的傳遞;從金融產品開發、產品投放市場到產品信息反饋,整個過程可以在較短的期限內完成,管理人員可以據此及時做出經營決策,從而靈活應變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同時,目前農村信用社系統機構主要以鄉鎮和縣市級聯社為單位統一核算,市 %地& 以上行業管理部門主要行使管理服務職能,不存在抽調農村信用社法人資金的現象,農村信用社組織的資金全部用在縣域,以服務 “三農”為主。這與將吸收的資金主要運用于本社區的要求完全一致。
#客戶資源。在我國的各類金融機構中,最接近社區銀行的應該是農村信用社。特別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人多地少,商業經營發達,農村工商業化的程度較高,中小企業經濟活動頻繁,對個性化和小額金融服務需求較大,對農村信用社來說,經營環境更是得天獨厚。因此,農村信用社以中小企業、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這樣一種對稱分工格局,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從經營實踐看,農村信用社與民營企業、個體客戶之間已經建立了天然的關系,具有與客戶地域聯系密切、熟悉客戶資信與經營狀況的特點,使農村信用社具備了發展成為社區銀行的良好基礎。
$網點資源。國有商業銀行淡出農村金融市場后,農村信用社擔負起了對城區及縣域提供全面金融服務的重任。在中小城市的主城區,農村信用社原有的機構網點得到鞏固和優化;在縣域,農村信用社存在著聯社、信用社、信用分社、信用代辦站、儲蓄所’個層次的組織形式,經營網點遍布城鄉,已經發展成來全國法人機
構最多、從業人員最多、城鄉分布最廣的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機構網點多、服務面廣、貼近社區和農戶的優勢,完全符合社區銀行對中小企業和社區居民目標市場進行橫向細分并提供就近服務的要求。三、農村信用社改造為社區銀行的途徑及步驟
目前,各地農村信用社在建立社區金融服務體制、打造社區銀行服務品牌方面已作了一些大膽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特別是大多數農村信用社始終堅持 “小額、流動、分散”的信貸原則,將大量的貸款投向了城鄉社區居民,在開展個人金融業務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為其實現社區銀行模式改造后,發展零售銀行業務奠定了基礎。將農村信用社發展成為社區銀行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重組改造。
()建立一級法人管理體制在農村信用社向 “社區銀行”模式發展的過程中,管理體制的改革是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從縣域經濟發展角度看,國有商業銀行退出縣域經濟后,農村信用社成了縣域經濟中主要的金融機構,單個、分散的農村信用社兩級法人體制難以形成規模經濟,不能有效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個體民營企業的資金需求,無法形成資金優勢,難以有效地支持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將農村信用社改造成為社區銀行,首先要改革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取消基層社法人地位,實行社區銀行一級法人管理體制。其優勢為:第一,可以更好地為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有利于縣域經濟發展;第二,可以擴大經營規模,增強資金實力,有利于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地位提高;第三,可以實行財務統一核算,人員統一調配,減少開支,降低成本,有利于經營效益提高;第四,由多家法人納稅單位變為一個法人納稅單位,有利于減少稅費負擔。
!)明晰產權關系在對農村信用社改造為社區銀行的過程中,在建立一級法人管理體制的基礎上,接下來就是明晰產權關系,首先要對擬改造為社區銀行的農村信用社進行全面清產核資和股權評估。內容包括:清查擬改造機構的全部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審查財務狀況,進行資產評估,確定凈資產。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凈資產分配及折股工作。明確原有產權關系,妥善處理好原社員老股金與新股東股本的關系。對凈資產中的原聯社老股金可轉為社區銀行股本金或退股。對公益金和歷年積累則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處理,實現平穩過渡。其次,是在遵循合作制原則的基礎上,吸收借鑒股份制運作機制的合理內核,實行合作制下的勞動合作與股份制下的資本合作相結合的產權組織形式。股份合作制這種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按股分紅和按勞分配、服務功能和商業功能相結合的產權制度,正是解決社區銀行政策性目標與盈利性目標之間矛盾的最佳選擇。
’(優化治理結構在明晰產權之后,優化治理結構將提上議事日程。在現代金融企業治理模式上,應逐步建立以非員工股東為主,內外投資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結構。積極探索現有股權結構下保證產權所有者知情權、決策權和監督權的有效形式,加快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各司其職、協調運轉、監督制衡的法人治理機制,有效規避決策的道德風險,克服原農村信用社由“內部人”治理的弊端。建立“小而精”的董事會決策機構和議事規則,法人單位要選派懂金融、善管理的企業財務負責人參加董事會,特別要注重吸收具備良好公司治理結構和優秀市場經營理念的機構投資者代表進人董事會,以此優化董事會的人員構成,增強董事會的決策能力。建立董事會授權下的行長負責制,形成完善的財產“委托一”關系,實現所有權與控制權、董事會與經理層的嚴格分離。監事長由選舉制轉換為依法選舉產生,再由上級委派,以強化內部監督制約機制,提高法人治理結構的運行質量。
)(完善內部約束機制為了更好的發揮社區銀行一級法人管理體制的作用,改造后的農村信用社應從完善內部經營機制入手,確保各項工作正常運行。首先,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業務經營風險控制和防范機制,對各項業務特別是新業務,要建立風險識別、計量、控制等一系列制度和操作規程,并將各崗位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落到實處。其次,深化勞動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對社區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試行年薪制,年薪的一定比例可以股權形式分配或充實個人風險基金;員工的勞動報酬直接與工作實績掛鉤,適當拉開收入分配差距。最后,做到機構精簡,商業化營運,不斷提高經營效益。
&(加強風險管理加強風險管理是農村信用社改造為社區銀行這個過程的重要內容。從目前情況看,農村信用社在這個環節上較為薄弱。農村信用社改造為社區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需要做以下改進。第一,盡快充實銀行資本金,構建以信用風險管理為重點、多類型風險評估為前提,資本重組率管理為核心的風險管理新體系。第二,要加強全面風險管理,擴展風險管理內涵,加強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流動風險的掌控力度,同時加強對新產品和新服務的風險掌控能力。第三,加強風險管理技術,建立全面、科學的綜合風險預警、識別、評估和管理系統,提升風險處置技術。第四,重塑風險管理的流程,確保風險信息得到充分共享,確保風險防控措施得到切實執行。
*(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制度應是由國家來建立。對于銀行來說,這是一個外部環境問題,但是這一制度的建立,對于實現農村信用社轉變為社區銀行具有重大意義。第一,儲戶在選擇存款銀行時,往往注意銀行的規模及產權性質,使得社區銀行處于競爭劣勢,抑制了社區銀行的發展。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將使存款人的利益受到保護,從而提高社區銀行在公眾中的形象和信譽,為社區銀行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第二,有效控制擠兌風波的擴散,防范局部性銀行風險演化為系統性風險。為社區銀行的退出提供了保障,減少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可能造成的社會震蕩。
!
參考文獻:
+ $ ,馬忠富(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研究 +- ,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 ,王碩平(對當前農村信用社改革若干問題的認識 +. , (南方金融,!&,/% 0 (+ ’ ,周曙東,李文森(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幾點思考與構想 +. , (金融研究,!),/$$ 0 (+ ) ,楊蔚東,紀英,李昕(美國社區銀行及其對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借鑒意義+. , (經濟界,!),/& 0 (+ & ,盛錦飛(中國農村金融困境分析及建立社區銀行構想 +. , (價格月刊,!*,/
$$ 0 (+ * ,錢進(社區金融建設的初步探討+. , (生產力研究,!*,/$$ 0 (+ # ,白欽先(中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戰略性重構重組與重建 +. , (中國金融,!),/$! 0 (+ % ,李建英,許世瑛(發達縣域經濟中構建農村社區銀行 +. , (農村金融研究,!),/) 0 (+ 1 ,陳慶華(社區銀行2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發展方向+. , (經濟師論壇,!*,/$$ 0 (+ $ ,李國文(我國社區銀行的發展路徑探析 +. , (河北金融,!*,/% 0 (+ $$ ,王三興,熊凌(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模式選擇 +. , (金融教學與研究,!#,/$ 0 (+ $! ,楊少芬,梁雪芳,王勉(我國農村信用社實行社區金融模式改造研究+. , (金融研究,!*,/# 0 (+ $’ ,關圓圓,賀杰(我國社區銀行建立的必要性及建立模式選擇 +.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院學報,!*,/) 0 (作者簡介:
一、村級治理的困境:社區社會資本缺失
集體行動困境日益成為村級治理的普遍困境。由于干群之間、村民之間缺乏基于相互認同而形成的基本的信任、團結與合作,在村級治理活動中,更多的是猜測、質疑甚至暴力。集體的規模越大,信念、價值理念更為多元化,就難以達成合作,促成共同利益。從社會資本的角度來看,村級治理的困境中所體現出來的是社區社會資本缺失。本文中所討論的社區社會資本可以這樣界定:嵌入于社區治理網絡并能提升社區治理績效的資源,是社區治理主體在社區治理過程中開展經常性活動的互動中所形成的共享知識、理解、規范、規則、信任和期望。我們調查小組在T村作深入訪談時,S書記講起的有關T村村級治理遭遇困境的兩個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案例1:村級企業轉制與干群矛盾。1996年,村里的聯營企業由于受宏觀經濟影響面臨的形勢也非常嚴峻。有一些行業不景氣聯營企業面臨一年虧損50萬元的可能。在這樣的背景下,村委會經過反復討論后作出決定,將原有的一些低利虧損企業置換出去,盤活資產,以贏得日后的發展。企業轉制使得當時有200多名(占全村勞動力的近三分之一)村民失去了工作。村民不理解企業為啥要賣給私人?企業為什么要轉制?村民罵村干部是在“賣家當”,肥了干部,便宜了老板,而村民卻丟掉了飯碗。因此對村干部意見很大,一度干群矛盾尖銳,群眾上訪不斷。一些人天天到村里要求解決工作問題,情緒激動,和村干部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甚至出現了扯破衣服、掀翻桌子等過激行為。村干部的情緒也很激動,認為辛辛苦苦為村里企業找出路,村民不理解,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挫傷。
案例2:“箱子田”引發的筑路風波。“要致富,先修路”。這正是T村遭遇的難題。T村的土地是“箱子田”,隨著經濟的發展,“箱子田”制約T村經濟發展。T村想引進外資,但好幾個外商看了都搖頭走了。村級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何突破?村兩委考慮設法利用312國道交通便捷的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村級經濟發展。要利用312國道交通便捷的優勢,就必須筑一條連接312國道和村工業園區的道路。而“箱子田”的T村從哪里獲得這條路?通過村黨總支的不懈努力,幾經周折后終于同鄰村達成協議,置換了20畝土地,規劃了村里連接312國道的對外通道。由于當時村里財力有限,新路的建設只能分期實施,最初筑的是石子路。改道和筑石子路影響了村民的生活,村民意見很大。有的村民甚至認為村干部熱衷筑路的目的是為自己撈好處。因此,曾連續三次把新建的圍墻。村干部感到委屈和苦悶,自己在辛辛苦苦為村里想辦法謀利益,但為什么不能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二、溝通與信任:走出村級治理的困境
哈丁的“公用地的悲劇”講述了公共草地上牧民過度放牧摧毀大家都賴以生存的整個草場的困境。最終大家都受罪。這種悲劇形成的核心是缺乏信任和溝通。在村級治理過程中,信任和溝通也是培育社區社會資本的重要路徑。
1.公民參與:促成溝通與信任。安斯坦(ArnstEin)認為參與式治理是決策機會的再分配,使那些無資產者可以加入現行的政治及經濟運作過程,從而爭取有機會決定資源的分配、資訊的分配、政策的制訂、服務的運行和利益的分布。聯合國的普及參與研究計劃(PopularResearchProject)認為參與式治理使那些沒有控制力的人走在一起去增強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力。就村民參與的內涵而言,有廣義與狹義的理解。狹義的村民參與主要指村民參與投票選舉的活動,這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一項重要指標。廣義上村民參與還包括對于村民公共利益、村莊公共事務管理等方面的參與。本文所討論的村民參與是基于廣義的理解與運用,指村莊社區村民參與村莊社區事務,從而推動村莊社區發展和治理績效的提高。主要包括村莊社區層面上的政治參與、村莊社區公共管理中的參與、村莊社區村規民約性制度的制定與執行。村民參與是村莊社區建設的內源性動力,其參與的規模、程序和制度化水平與村莊社區的整體發展具有直接的關聯性。
村民參與對于矯正政府、村委會與村民之間的矛盾,促進相互溝通與信任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村民參與進行有效溝通信息,上情下達,下情上達,不但有利于村級治理充分體現民意,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還起到“安全閥”的功能,保證村莊共同體的穩定。反之,當村委會違背民意,村民對村委會懷有明顯的不信任感與離異感時,村委會與村民之間的關系將日趨緊張。如果村委會沒有足夠的能力消解,很容易選擇強烈壓制村民參與的策略,這種做法在短時期內可能有效,但這只不過是假象。村民參與一旦壓抑超過一定的限度,村委會與村民之間關系的緊張程度將達到新的水平。
村民參與對于促進共同信念和價值理念的認同也具有重要作用。它促使村民理解、配合和支持村級治理,降低村級治理,減少村級治理失誤。日益多元化、碎片化的社會,分歧和沖突的特征日漸明顯,各種意見和觀點不斷碰撞也是正常的。如果矛盾涉及的是群體性的,當這種不滿和怨恨缺乏適當而有效的途徑而以非常態方式釋放時,就會以強烈的社會沖突、暴力等形式表現出來。研究表明:村民參與能加強村民對政府、村委會、政策的信心和信任,村民會予以執行上的方便和合作。村民參與有助于激發村民對村級治理行為的認同感和接受性。還有助于政府、村委會等改變過去自上而下的單一視角,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雙重視角,從而真正保護村民的公共權利。
2.公民參與的治理網絡。社會資本的研究始于社會網絡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的中心概念與社會資本研究所關心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交叉的。社會網絡分析強調社會實體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關系之間的模式和含義。帕特南在他的社會資本概念中也強調網絡,但他稱之為公民參與網絡,公民參與網絡在帕特南的社會資本概念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帕特南區分了兩種不同的網絡形式:水平網絡(將平等地位和權力的主體聯系在一起)和垂直網絡(將在等級和依賴不對稱關系中的不平等主體聯系起來)。帕特南認為,公民參與網絡代表的是稠密的和水平社會聯系而且對整個社會有極其有益的附帶效益。而垂直網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決集體行動問題。帕特南認為:公民參與網絡增加了人們在任何單獨交易中進行欺騙的潛在成本;公民參與網絡培育了強大的互惠規范;公民參與網絡促進了交往,促進了有關個人品行的信息之流通;公民參與網絡體現的是以往合作的成功,可以把它作為一種具有文化內涵的模板,未來的合作在此之上進行。我們調研組對于T村的調研發現,T村在村級治理過程中構建了一張村級治理網絡,即村民參與的網絡。T村的村民委員會以及村民管理小組、老齡協會、群眾自治性管理部門、聯合工會、婦女代表會等覆蓋全村的治理網絡中遍布了“帕特南式的社會資本”。
(1)村民小組:最小的村務管理單位。村民小組具有熟人社會的特點。30戶~50戶的范圍也使村民具備共同交往和熟識的能力。村民管理小組作為最小的村務管理單位,成為T村村民參與村級治理的最基層的一條途徑。村民管理小組在組織村民活動、關心群眾生活、解決內部矛盾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村民小組類似熟人社會,它的成員在規范和文化方面具有同質性。成員之間聯系越密切,對外聯絡越廣泛,彼此的信任度會越高,社會資本的存量會越大。
(2)村民代表:村兩委到村民的橋梁。T村建立的由村兩委到村民代表再到村民的聯系渠道,使村民代表成為黨總支、村委會聯系村民的橋梁。村民代表由村民選舉產生,每個村民代表聯系3名~7名村民。村民代表會議原則上每季度召開一次,會前7天~10天發議題預告,由村民代表向被代表的村民征詢意見和建議,并整理匯總,帶到代表會上陳述和表決。會議的決定再由代表反饋給村民。這樣一種模式一改過去往往由幾個村干部決定村里事情的局面。這一治理溝通網的建立,促進了決策透明公開。并且,村民代表是村民自己選出來的,具有較高的認同度和信任度。
(3)群眾自治性管理部門和崗位:長效管理機制的基礎。為了使基層自治組織運行更加規范,T村設立了許多群眾自治性管理部門,同時相應地設置了自治管理的崗位。對于這些崗位,T村都明確了崗位職責,并在年末對相關人員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向廣大村民公開?!皠摻ㄐl生村長效管理制度”是T村的一項特色制度。這項制度涉及的管理人員眾多,如村級保潔員、村民管理小組組長、環衛清潔員、河道保潔員、綠化管理員等,多方面管理者共同協作,且每一個環節都責罰明確。
此外,老齡協會、聯合工會、婦女代表會以及活躍在T村的各支志愿者服務隊,也是實現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重要渠道。
3.參與網絡:培育社會資本的重要路徑。首先,村民參與網絡強化了村民共同體意識。共同體意識是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直接動力來源。由于地理條件的特殊性,村民仍具有強烈的本地感以及村莊共同體中地域性的村組認同。村民(包括新村民)追求村莊的身份認同。鄉村社會網絡仍然維持著家鄉觀念下的反哺意識,地域性的村組認同,退休人員的人格魅力,村莊中互惠與懲罰機制,這些都是村級治理所依賴的社會資本。
其次,村民參與網絡培養了生機勃勃的普遍化互惠慣例,即我現在這樣誠懇地對你,希望你或者其他人能夠相應地回報我。一個依賴普遍性互惠的社會比一個沒有信任的社會更有效率。村民參與網絡增加了交易中背信棄義的成本,有利于克服機會主義,從而使互利互惠的規范更加牢固。
第三,讓村民在網絡參與中直接受益。網絡參與也需要投資,如時間、財力、知識、信息等的投入,但它也能形成如就業、收入、保障、信息、知識、能力提升、心理滿足等利益。村民在網絡參與中直接受益,成為村民進一步參與的直接動力。
第四,通過村民參與活動實現村民意識的社會化。社區角色社會化使每個社區成員都獲得適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會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權利義務及行為規范。關于社會化這一概念有不同的說法,本文這里所談及的社會化主要是指個體形成某一特定村莊社區所要求的參與村級治理的態度和行為的過程。
第五,村民參與網絡在體現過去合作成功的同時,也為將來的合作樹立了摹本。社會資本存量有自我強化和積累的傾向,基于一次成功合作所建立起的聯系和信任會促進未來其他不相關的任務時的合作。廣泛的村民參與網絡為成功的合作以及社會資本的積累構建了基礎。
第六,村民參與的網絡具有促進協調和溝通的作用,并且通過村民參與網絡放大了其他個人值得信任的信息。密集的互動聯系容易產生公共輿論和其他有助于形成培養聲譽的方式。
三、參與式治理與社會資本的培育
傳統的鄉土社會中“信任”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以宗法家族為核心的社會關系網絡中。這個人文生態圈是傳統社會人們得以正常生活之必要前提,地域性和血緣宗族性是它的兩個顯著特點。這種信任是一種特殊信任,以交往關系為基礎的的信任,屬于典型的關系性社會資本。憑借的是交往主體間的特殊關系而認定交往對方身上價值的至上性,具有著較強的同質性。20世紀50年代,在其《鄉土中國》一書中討論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時提出“差序格局”理論?!拔覀兊纳鐣Y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改革開放之后二十多年的市場化邏輯以及城郊村民的大量流動,對于城郊村民價值觀念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代的中國城郊村莊正在日益原子化,“流動的村莊”取代了傳統意義上封閉的城郊村莊共同體。城郊村莊由原來的熟人社會向半熟人社會轉變的過程之中,原有理想類型意義上的傳統中國村莊正在經歷一個歷史未有之大變局。在現代鄉土社會中,信任關系、社會資本是如何獲得與維持的呢?
1.重建信任:基于相互認同而積累的信任。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政治學教授保羅?懷特利提出的“社會資本創造的可供選擇的模型”對我們分析這個問題頗有啟示。他考察了三種解釋模型:一是社會資本由個體的人格特征所創造。這些人格特征主要是由家庭內部的社會化過程形成的,盡管它受到志愿性組織內部個體之間互動的影響;二是社會資本由個體關于規范的信仰和道德密碼創造。這些信仰和道德密碼盡管也許會受到志愿性組織的影響,但從根本上說,它們是從早年生活中習得的一組內化了的價值觀;三是社會資本是由“想象的”社群的成員身份創造的。
所謂“想象的”社群,指那種個體認同的、但從未在面對面的基礎上實際互動過的社群。
社區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匯報
xx縣xx鎮街道塔城路社區黨總支注重將黨史學習教育與社區重點工作有機融合,通過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提升“疫情常態防控”“文明城區復檢”“創衛復檢迎檢”等重點工作的實效,從完善工作機制,拓展服務陣地,強化服務能力等方面著手,推動各項工作有力有序開展,以提升城市基層治理能力的具體實踐,答好“為民服務解難題”的時代之卷。
黨建引路,彈好“修身學習前奏曲”。形式多樣,打造修身陣地。社區黨總支堅持黨建引領,發揮黨群服務站的陣地作用,積極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通過專家講師、街道指導員、結對老干部、支部書記等“紅色”師資力量為黨員上黨課,豐富黨史學習內容,學懂弄通悟透。堅持“走出去”學習,通過參觀學習、遠程教育、專題黨課、領學培訓等,豐富黨史學習形式,激發學習熱情。轉變你講我聽的授課模式,感悟分享、挑戰答題,參與演講、日記接力、微考堂、“百人說‘黨史’”等方式,交流黨史學習收獲。深化內涵,提升學習效率。黨總支班子堅持每周一次集體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將提升政治素養與推動社區工作相融合,充分發揮領學促學作用?;顒油七M之初,由于疫情影響,活動室無法全面開放,對黨員活動人數也有限制,為確保黨史學習全覆蓋,各黨支部和黨小組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上傳下達,針對個別情況特殊的黨員開展“送學上門”,送上黨史學習材料,并做相應輔導,提升學習效率,得到了黨員們的點贊與認可。
用活資源,奏響“身邊故事奏鳴曲”。充分挖掘,講述“好故事”。社區試點開展黨員“政治生日”活動,通過建立“黨員政治生日登記冊”、發送“黨員政治生日問候語”、開展“身邊的初心故事”“重溫入黨誓詞”“尋找身邊黨齡最長的黨員”等活動,了解“身邊事”、認識“身邊人”,用“小故事”講述“大道理”,讓黨的創新理論和身邊鮮活典型“飛入尋常百姓家”,拉近理論宣講與群眾的距離,身邊的“現實故事”更能給廣大黨員和居民帶來思想沖擊,也更能起到教育引導和示范的作用,向先進學習,向榜樣靠攏,為屬于自己的紅色故事書寫更絢爛的篇章。盤活資源,匯聚“行動力”。開展線下活動的同時,順應潮流,用活線上智慧學習陣地,立足學習強國APP、青年大學習等平臺,發動社區黨員、群眾和青年積極參與線上學習活動,織密黨史學習教育矩陣。尤其是緊密結合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社區發展工作等,結合實際,聯動協同,牽手轄區共建資源下沉社區,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區各類活動,使轄區資源和力量深度融合,擰成服務居民群眾的“一股繩”,真正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服務居民。
搭建平臺,齊頌“治理實踐協奏曲”。聚人氣,對接新實踐。社區黨總支將黨史學習教育與社區重點工作有機融合,結合“文明城區復檢”“創衛復檢迎檢”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完善工作機制,細化任務分解,加強聯勤聯動,實現齊抓共管。“三駕馬車”通力協作,同時加強與城管大隊、嘉城警署等職能部門的聯系與溝通,積極開展聯合整治,發現問題共同溝通、協商解決,提升志愿服務力度和整治效率,不留文明創建“盲點”和“真空帶”。接地氣,共繪同心圓。社區黨總支開展黨員“亮身份、作表率”“睦鄰先鋒·為美好定力”等行動,共繪紅色同心圓,增強黨員身份意識、責任意識,引導廣大黨員群眾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以理論學習指導思想與行動,砥礪初心使命,激發干事創業內生動力,濃厚比學爭優氛圍,提升學習成果轉化率,著力推進解決居民群眾關注的“急難愁盼”等問題,切實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治理實踐,為社區xx與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財務管理創新; 財務治理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
企業社會責任(簡稱CSR)是20世紀初以來探討較多的問題之一,雖然到目前為止尚無統一的定義,但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企業是“經濟人”和“道德人”的統一,具有經濟和倫理的“雙重人格”。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起對員工、消費者、社區、政府、自然環境等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以獲得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多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
社會責任是企業的一種必然義務。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體現為企業對其利益相關者所承擔的責任,具體包括以下七個方面。一是對股東的責任。要在保證股東的資金安全和尊重股東權益的基礎上,保障股東的利益;二是對員工的責任。承擔對員工的安全、福利、教育等方面的義務;三是對消費者的責任。履行產品或服務質量方面的承諾,滿足消費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四是對供應商的責任。遵守契約內容,公平交易,保證供應商的合法權益;五是對社區的責任。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公益活動,改善社區的經濟狀況和社區環境等;六是對政府的責任。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照章納稅和承擔政府規定的其他責任義務,接受政府的依法干預和監督;七是對環境的責任。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合理利用資源,履行環保義務,減少環境污染,對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自覺承擔治理責任。
二、社會責任環境下的企業價值創造模式
(一)企業與環境的關系
在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環境不只是企業的載體,保護或破壞環境將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收益。企業對環境承擔的社會責任必然要求企業摒棄傳統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轉而謀求經濟與環境的和諧持續發展。對于破壞環境的企業將面臨著日益增加的法律風險和社會風險,環境補償將成為這些企業經營風險管理中必須投資的成本。企業只有保護環境、節約能源,才有助于形成企業發展的可持續財務能力,才能夠更好地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
(二)企業與社區的關系
企業社會責任賦予企業與社區和諧共存的發展關系,良好的社區環境是企業長期發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機制。企業為社區發展所做出的一些貢獻,從短期看是增加了企業的支付成本,沒有帶來直接的收益,然而在企業與社區的互動關系中,企業關心社區成員,重視社區利益,給社區成員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社區成員也自覺自愿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在這過程中企業與社區形成的和諧發展關系實際上成了企業的一項長期性的關系投資,將為企業帶來重要的有形與無形資產。
(三)企業與政府的關系
在企業社會責任日益被強調的前提下,企業與政府的財務關系超越了傳統的稅收聯系。對于不執行政府相應規定,不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政府將采取嚴格的規制政策,如罰款、強制關停等等。但是,對于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政府將施行包括降低稅率、提供貸款、引進技術等一系列的激勵性優惠政策,從而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財務成本,為企業的價值創造和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機會。只有積極承擔了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在合適的程度上讓各級政府機構放寬對他們的審查,并給予他們更多的行動自由和其他優惠政策。
(四)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更多地表現為一種非正式的、隱性的關系型財務契約關系。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增加對企業產品的忠誠度,從而降低營銷成本、提升銷售業績。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就像值得信任和尊重的朋友,消費者更加傾向于和他們交往。調查研究表明,一旦某企業或某一種商品與不道德的做法有關,消費者會傾向于回避購買該商品或服務。
(五)企業與員工的關系
員工不再是簡單的被雇傭者,而是成為企業發展越來越重要的人力資本。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員工作用的充分發揮。為了充分調動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企業首先必須對員工負責,保護員工的就業穩定、給予合理的薪酬和福利、促進員工的個人發展等,這樣才能使員工自覺自愿地忠誠并奉獻企業。同時,當企業對外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時,員工會對組織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從而產生強烈的組織忠誠,帶來企業效益的增長。
三、財務管理創新的維度
(一)財務管理目標
是指企業在特定的經濟體制和財務管理環境中,通過對財務工作的科學組織和對資源的合理配置所要達到的具體標準,是企業財務活動亦即資金運籌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傳統的財務管理目標主要有: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等。不同的理財目標,會產生不同的財務管理運行機制,科學地設置財務管理目標,對優化企業財務管理行為,實現財務管理的良勝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二)財務管理文化
指在一定的歷史環境條件下,通過企業財務部門的長期培養和引導,由企業財務部門和全體員工在長期的理財活動中,共同創造出來的理財成果和精神成果表現形態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和精神文化層三個層面,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有機的財務管理文化體系。它是企業財務管理的哲學,是企業員工進行財務管理的思想靈魂。
(三)財務管理主體
指擁有獨立的經濟利益、經營權和財權,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把財務管理目標作為導向,自主地從事投資、籌資和利潤分配等財務管理活動的經濟個體??赡苁瞧髽I內部股東會、董事會,也可能是高層經理層。財務管理主體清晰,相應權責明確,是財務管理工作的關鍵。
(四)財務管理戰略
是企業在面對激烈變化,嚴峻挑戰的經營環境時,為求得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而進行的總體性、長期性、創新性的財務謀劃。一般而言,主要包括戰略目標、財務資源、財務環境三個方面。戰略目標在整個財務管理戰略中處于核心地位;財務資源是財務管理戰略的關鍵構建模塊;而企業的財務活動總要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站在戰略的高度,注重企業財務環境來發展企業財務已成為財務發展的基本方向。
(五)財務治理
一般指財務治理結構,側重對權力的處理,研究如何通過合理配置財權來實現利益相關者權、責、利的相互制衡,從而提高財務活動的效率,確保最大財富的實現。財務治理的主體包括出資者、債權人、經營者、工會、政府管理部門以及客戶和供應商;客體是指配置于各財務主體的財務權力、責任與利益;財務治理的目的是實現財務總成本的最小化和財務權力運作效率的提高;財務治理的機制包括財務決策、執行與監督機制等。
四、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管理創新的影響
(一)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管理目標轉變
基于社會責任觀視角的財務管理目標當屬“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社會責任最優化”,它不僅彌補了傳統財務管理目標的缺陷,而且也滿足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具體而言,企業不僅要考慮股東的資本增值最大化、債權者的償債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會經濟貢獻最大化、社會公眾的社會經濟責任和績效最大化,更要考慮經營者與員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等。同時企業還要兼顧履行社會責任,實現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承擔社會責任與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并不矛盾,相反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有助于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也有助于其在社會大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更有助于其自身和社會的發展?!跋嚓P者利益最大化,社會責任最優化” 作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企業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也將是直接的受益者。因此在承擔經濟責任的同時必須主動承擔起更為廣泛的社會責任,真正發展成為現代企業,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貢獻。
(二)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管理文化創新
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管理文化創新對于財務管理創新非常重要。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使得企業財務管理不能只盯住物質資產和金融資本,而必須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財務責任價值觀。企業財務管理文化創新主要表現為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新財務管理思想,優化財務管理原則與方法,創造出全新的財務管理體系。從而引導企業財務管理樹立起新的價值觀,培養新的財務管理精神,協調各種財務關系,促進企業要注意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塑造良好的財務形象和企業形象。同時加強對全體員工的理財創新能力的培訓,以適應各種挑戰。員工不但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知識水平,還應自覺加強和樹立先進科學的財務管理觀念和責任意識,在創新中發展企業同時也發展自己。
(三)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管理主體拓展
傳統的財務管理以企業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主體,管理企業的資金運動過程,財務管理主體局限于企業法人。企業社會責任的強調必然加強了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聯系,導致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影響,這使得財務管理主體的概念變得越來越模糊,對新出現的網上公司、虛擬公司更是如此。當若干個企業共同投資于一個大型項目時,該項目的財務管理主體不再是一個企業法人,而是一個超越企業法人的機構。企業財務管理主體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不僅包括股東、經營者與員工、政府、顧客,還包括社會公眾、環境保護組織、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及所在社區等。
(四)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管理戰略升華
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管理戰略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首先,無形資產將成為企業投資決策的重點。企業把無形資產(如知識資本等)作為戰略資本來培育,在既有有形資產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獲得無形資產來改善企業的軟環境,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其次,將資本經營納入財務管理。企業所有者通過資產重組、負債經營與債務重組、產權重組的方式把各種資本(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變為可以增值的活化資本,有效經營,以實現最大限度的增值;最后,建立利益相關者的財務管理體系。研究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的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財務管理要求、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權利及行使方式等,以實現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最大化。
(五)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財務治理模式轉變
隨著企業社會責任的日益強化,各利益相關者在財務治理中的作用受到了廣泛的重視?!肮蓶|至上”的財務治理模式受到強烈的挑戰,遵循“利益相關者合作”邏輯,建立共同治理與相機治理相結合的財務治理模式將成為一種現實的選擇。其內容主要包括:1、財務決策機制。(1)改革股東本位的治理結構,建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董事制度,明確外部利益關系人有權影響企業的財務決策;(2)引入財務控制權相機配置制度,形成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長期合作激勵。2、財務激勵機制。(1)經營者確立責任經營的價值創造理財觀,將其納入組織學習和戰略過程中;(2)社會增加值(SVA)考核是財務激勵的重點。全面改革企業考核機制,將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納入業績評價體系,構建社會增加值與經營者薪酬互動的激勵模式;(3)鼓勵企業的外部利益相關者建立社會責任基金,投資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以此激勵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3、財務約束機制。(1)建立利益相關者代表進入監事會的共同監督制度;(2)加強企業在社會和環境方面的業績審計;(3)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對企業行為的約束作用,促使企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五、結束語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財務管理研究領域的一個新課題。本文對“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管理創新的影響分析”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一種利己利他的最優抉擇,可以轉化為持續增長的財務收益。面對全球性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強烈挑戰,企業的財務管理必將在財務管理目標、財務管理文化、財務管理主體、財務管理戰略以及財務治理等五個方面發生相應的變革和創新,這些將極大地推動企業財務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從而推動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茜璇.論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競爭力[J].企業導報,2009(5).
[2] 陳其耐.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及其管理實踐思考[J].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
[3] 鄧學衷.社會責任環境下企業財務治理研究[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4] 張兆國.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變革――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 [J].會計研究,2009(3).
[5] 劉淑華.社會責任觀視角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構建[J].會計之友,2008(12).
[6] 矯麗會,屈學書.略論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管理目標[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8(2).
[7] 李巖青.淺談企業理財文化與財務管理創新[J].經營管理者,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