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2 11:34: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既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措施,又是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條件。因此,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切實增強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強領導,加大投入,推進我市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
二、因地制宜,確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基本原則和目標
(一)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為農民辦實事,逐步實行“以機代?!狈乐窝x病,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原則。
2.堅持以服務都市農業和特色農產品正規化基地及高產農田建設為主的原則。
3.堅持以發展經濟作物機械化為重點,加快適應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原則。
4.堅持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和農業生產經營者投入為主,政府扶持發展的原則。
5.堅持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原則。
(二)發展目標
到 年,全市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其具體目標是:
1.以蔬菜為主的優勢農產品基地及高產農田建設區域機耕機整面積達到85%以上。
2.提高畜牧、水產養殖和食用菌生產機械化水平。牧草種植、收獲打捆,池塘清淤,飼料投餌,保鮮運輸,香菇和雙孢菇的原料粉碎、拌料、裝袋,以及重點奶牛飼養基地的青貯飼料加工和擠奶等基本實現機械化。
3.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的收割及病蟲害防治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引導、扶持機械化插秧并逐步擴大其面積。
4.主要經濟作物(油菜、花生)的耕整、抗旱、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機械化水平達到85%以上,逐步推廣油菜收割機械化。
5.參與血吸蟲病的綜合防治,血吸蟲病疫區做到“以機代?!?,實現“無牛耕”村。
三、完善體系,大力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進程
(一)積極引導扶持,發展壯大農機產業。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購機補貼政策,引導發展農機專業大戶。制定農機大戶服務公約和章程,不斷規范農機服務行為,促進農機大戶健康發展。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機合作組織,逐步將分散的個體農機戶引導到農機合作社或農機協會中來,形成優勢互補或聯戶購機作業,提高農機作業服務的組織化程度和資源利用率。要用市場化和規模經營的方式引導農機企業和農機服務組織建立農機租賃服務機構,尤其要發展專業性較強、單家獨戶難以購置的大中型農機具租賃服務公司。同時要引導和扶持多種形式的農機作業(包括機械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組織,實行機具租賃與直接作業相結合的服務方式,逐步擴大作業服務領域。
(二)積極探索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的新模式及運行機制,不斷擴大服務功能,強化服務手段,增強服務實力,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農機化技術服務。有條件的區應建立農機科技推廣試驗示范基地或示范點。
(三)切實做好培訓工作,全面提高農民機手及農機隊伍的整體素質。要以各級培訓機構和推廣部門為依托,加強對農民機手的培訓,并將培訓工作與職業技能鑒定、綠色證書培訓結合起來,讓有農機的農民都能夠熟練地掌握農機使用技術。要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網絡建設。
四、多元投入,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政策扶持
(一)建立市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對農業機械服務組織、農業機械大戶、農場職工、農民購置農業機械進行適當補貼和貸款貼息,以及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新型農機技術。各區應從本級財政預算內安排一定資金,作為對本區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補貼或扶持。同時,在安排農業基地建設等項目投資時,要充分考慮農業機械化作業設施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二)建立激勵機制,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市、區兩級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實現“無牛耕”村、農機龍頭企業、服務組織和在農機具研發、制造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三)金融機構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置和更新大中型農業機械裝備及服務設施應給予貸款支持,尤其是要重點支持發展地方農機工業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萍疾块T要加大對農機科技試驗示范(工廠化育苗、育秧)、農機科技產品科研開發的扶持力度。
五、統籌兼顧,給農業機械化發展創造寬松環境
(一)進一步明確農業機械化管理職能。市、區農業機械管理部門在發展農業機械化工作中的職能是,貫徹執行國家、省、市有關農業機械化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抓緊修訂《市農業機械化服務管理條例》以及相關的規章制度,研究制定市、區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以及參與制定市、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扎實有效地組織實施好本行政區域內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各項工作。
“建設節約型社會”對農機裝備零排放、低能耗的需要日益迫切。加上資源越來越緊張,燃油的價格不斷上升,我國將重點發展節約水資源、節約能耗、節約肥料、可使農業成本降低的農業機械,我國還要使農機裝備的產量增加來適應當今市場環境的需要。農業作業方式自動化與農機裝備智能化為發展高效率的農業提供了途徑,在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環境下,只有使農機裝備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才能使自動化和智能化比較高的產業不能對我國的市場進行操控,不能讓它們對農機的發展起到制約和阻礙作用。我國已經有了一些比較成熟、便于使用的系統及設備,比如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系統、變速自理設備、連續數據采集傳感器、決策支持系統等,可以對這些技術進行充分的利用,或者在這些的基礎上對已經得到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產品進行再次開發,使之促進我國農業系統化水平和農業智能化水平。按照世界農業發展的一些經驗以及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來判斷,我國農業裝備將會越來越綠色,信息化和自動化將向著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1]。
2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促進措施
2.1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堅持協調發展。農機發展的總動力雖然連續多年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但是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要花大力氣使農業機械產品更加可靠、更加安全、適用性更強,使農機的使用者能得到更好的體驗,使裝備的質量不斷優化。2)堅持促進農機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對研發工作進行加強,才能使農民對提高農機產品的質量、舒適度和作業效率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這樣才能研究生產出節約成本、增加效率、比較經濟的產品,探究出來與農業生產的實際相符合的農機技術方向,使農民購買更新農機的積極性不斷增強,使農民更加喜歡使用農機。建設節約資源、對環境沒有害處的友好型農業,推進農業機械節約資源、減少排放,必須以更快的速度研發出節約型的農機[2]。
2.2發展壯大農機服務組織
1)堅持“引導、扶持、服務、規范”的原則,對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進行鼓勵,鼓勵他們通過各種生產要素的聯合,創辦出所有制形式多樣的農業機械合作機構,使它們的服務能力得到不斷的加強,使它們的服務規模得到不斷的擴大,使它們的服務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對農機服務組織承包經營流轉地和閑置的土地進行支持,使農業生產的方式得到轉變。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有關稅費減免、作業補貼等相關扶持政策進行落實,使扶持農業服務組織進行發展的政策體系建立起來,使工商企業等一些社會資本投入組建農機服務組織的過程中,使投入主體的多元化得到不斷的增強。2)對創新發展進行引導。對推廣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典型的經驗進行廣泛的宣傳,使農機服務組織能依法進行經營。3)對服務指導進行強化。把農機的推廣、農機培訓維修、農機的信息咨詢作為支撐的體系,不斷為農機組織提供人才方面的培訓、技術方面的培訓、政策方面的指導、信息方面的咨詢。
2.3不斷增強農機的公共服務能力
由于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農機快速發展對農業技術推廣、信息服務和安全監理的能力的需求越來越強。農機管理部門和各級政府非常重要的任務是提供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1)不斷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在推廣體系中,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是主導部門,農業服務組織是基礎部門,其他機構廣泛參與到這個過程中,進行分工與協作,構建出主體多元化的農機推廣體系。2)對農機安全監理體系的建設進行強化。努力構建把源頭的管理、執法的監控和宣傳教育作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機械長效安全機制。使農機安全裝備監控能力得到不斷的加強[4]。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 國際; 發展; 啟示。
中國農業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渡階段。依靠消耗水資源、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農藥化肥等物質來發展農業已經難以為繼,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化、資源日漸耗竭的大背景下,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已經不可行。2012 年中央 1 號文件明確提出“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農業機械是先進科技的重要載體,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新時期,中國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在農業社會化組織化的實現過程中,農業機械起著至關重要作用。
美國、法國、英國、荷蘭、法國、澳大利亞、日本、德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國家在 20 世紀 40年代后先后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從農業機械類型來看,大型農業機械是以美國為代表,中型農業機械是以法國為代表,小型農業機械是以日本為代表。本文通過考察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的一些做法,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的提高提供參考。
一、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發展及經驗。
1.美國農業機械化發展 美國自 20 世紀 40 年代基本實現糧食生產農業機械化。20 世紀 70 年代完成經濟作物的全程機械化。20 世紀 90 年代國內農業機械市場日趨飽和,銷量大幅下降,主要是更新、換代、開發新品種,當前主要是以出口為主。目前,電子計算機、衛星通信、遙感技術等高端技術正被美國農業機械的制造、科研部門應用到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機具上,從而實現拖拉機等農業機械的無人駕駛、自動操作、自動監控等,農業發展模式向精準農業發展。同時,為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美國高度重視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機械的推廣和使用。其農業機械化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農業機械化鏈條分工明確。 目前,美國農業機械從設計、制造、銷售到培訓、使用、維修服務等,均在市場中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分工協作關系[1]。農業機械化鏈條主要有 3 方:農業機械制造企業、農業機械銷售服務公司或商、農場主。農業機械制造企業承擔的主要任務是研究、開發、改進和制造農業機械。在研發方面,農業機械制造企業可以聯合美國農業部和州立大學的相關研究機構,共同開發新產品;有實力的企業也可自己研發。一般大型農業機械公司,如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其科研和技術推廣在農業機械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這些公司都設有向農場主培訓農業機械使用和保養技術的相關部門,各大公司還都辦有技術培訓學校,輔導本公司出產產品的使用與修理技術。有些制造公司還設有田野服務工程師,分赴各地農場手把手講授機械技術,以便最及時、最直接地把新技術傳遞給農民。
農業機械制造企業主要是通過在各個地區委托經銷商銷售農業機械,其本身是不零售農機具的。各個經銷商除銷售產品外,其業務還包括農業機械零配件銷售和維修保養;同時,還要示范和推廣新式農機具,培訓機手,租賃農業機械,建立耕地、播種或其他專業服務公司。
農場主作為農業經營活動的主體,整個的耕種收過程,可以自己購買農業機械自己完成,也可以請農業服務公司。
(2) 政府對農業機械化的扶持政策。 美國政府重視農業機械化科研投入。自 1958 年以來,美國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以 8%的年增長率逐年遞增。另外,美國政府對農場主農業機械使用的扶持力度也尤為重要。美國對農用柴油、汽油實行免稅。除此之外,許多州還制定了各自的免稅政策, 如明尼蘇達州的農業機械減免稅法令、科羅拉多州農用設備的銷售及消費稅的免稅政策、加利福尼亞州農用設備與農用運輸車輛稅法案等[2]。
(3) 嚴格的產品責任制度。 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 美國政府通過一些法律法規來確定產品制造者、銷售者的賠償責任。農業機械制造商要為每臺主機購買產品責任險,農場主或農業機械服務公司要為機手購買保險。農場主或農業機械服務公司、機手、保險公司三方需要簽訂合同,如果發生安全事故,法院裁判的依據就是三方簽訂的合同。如果發生農業機械質量事故,農業機械質量委員會要對事故進行鑒定,并提交報告,交由法院裁定。另外,還制定了較完善的農業機械安全技術標準。產品責任法和安全技術標準兩者相互配套,這樣促進了農業機械產品質量的大幅提高。
(4) 農業機械化服務組織體系完善。 美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組織比較多,包括農業機械合作社、農業機械協會、農業機械制造商相關服務部門、農業機械經銷商等。為了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尤其是基于對一些大型而又昂貴的農機具的需求,農場主一般都會加入農業機械合作社。農業機械合作社向社員提供農業機械化服務,收取一定的手續費,這些合作社的收入主要用于設施的更新和維護。
2.法國農業機械化發展 1950 年前后,法國實現工業化,從而有力地帶動農業機械工業的大起步和大發展。政府通過改造小農經濟的農業產業結構,實施土地集中政策,推動農場經營規模擴大,以及出臺向農場主提供長期低息貸款、農業機械價格補貼、減免稅收等法令和政策,這些措施大大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進一步發展。到 1970 年,法國農業實現全面機械化。法國農業機械化的經驗具體有以下幾點。
(1) 對農業機械實施補貼和減稅政策。 在農業機械新技術、新機具推廣初期,國家對農場主 (農戶) 給予補貼、優惠貸款等扶持政策,以鼓勵高效低耗、高技術含量的專業化配套機具的推廣。如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法國政府一直對農用燃料實行減稅15%的優惠政策,有些年份該項減免達到了法國整個農業預算的 23%。20 世紀 60 年代,政府又規定,給予購買拖拉機的農場主 20%~30%的補貼。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實現和穩定發展,目前,這些補貼、優惠貸款政策已比較少用。
(2) 推 動共 同 使 用農業 機械 的 合 作 社 的發 展 。為了提高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率,并解決購買高價格農業機械所面臨的資金約束,法國政府鼓勵農戶建立集體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的專門合作社, 這是一種世界著名的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組織,被稱為“居馬”,在法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該組織的主要經費來源是社員交納的會費和農業機械作業服務費。法國政府在資金上給予這種合作以支持,如通過“居馬”購買新農業機械設備,可獲得 20%~40%的支持。
(3) 農業機械制造企業注重技術創新和質量控制。 法國的農業機械制造企業在產品技術研發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隨著農業機械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研發成本也就不斷增高。這些企業技術研發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提高機械使用效率、保護農業生產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最大限度保護機手的安全。另外,制造企業都十分重視產品的質量控制,每個車間均有質量檢測室,嚴把每道生產工序的質量關。
3.日本農業機械化發展 日本農業機械化發展是以水稻機械化為重點,逐漸實現全面機械化。以增加單位面積產量為主要目標,堅持實行農藝和農業機械相結合、國外引進與本國研制相結合的方針,不斷推進農業機械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農業從恢復走向發展,20 世紀 70 年代,基本實現水稻生產全面機械化,其水稻生產機械化處于世界最高水平。
(1) 政府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進入恢復階段,勞動力開始從農村大量涌入工業領域。同時,食物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農業機械化勢在必行。日本政府于 1953 年頒布 《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主要采用有計劃地引進高性能、高質量農業機械進行試驗、示范研究、促進適用性農業機械的推廣和應用,建立農機具的檢驗檢查制度,健全農機具試驗研究體制并確保研究經費等措施大力推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為了推動農業機械的采用,建立農業機械化試點。政府直接指定幾個村子,讓他們租用一些高效農業機械,諸如大中型拖拉機等(全部為進口機器,因那時尚沒有國產品)。從那時開始,用機械化方法從事農業生產達 7 年。每年對機械化生產的影響和作用進行專門的研究和分析,以便總結出一套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另外,為了使 《農業機械化促進法》 與日本農業機械化發展實踐相適應,還多次進行修訂,并明確規定了政府的職責:①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 包括購機貸款優惠和無償援助計劃。②引進、試驗、推廣高性能、高適應性的農業機械。③對農機具性能和質量進行檢驗檢查。
(2) 對農戶購買高效農業機械補貼力度大。 日本從 1960 年頒布 《農業基本法》 后,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對購買高效機械和設備實行補貼。農戶如果購買拖拉機、聯合收獲機等農業生產和加工的機械,政府給予 50%的購機補貼,除此之外,政府還給予農戶長期低息貸款的優惠政策,利率一般比市場利率低 30%~60%。這一政策一直延續了 40 年,直到2004 年終止。
(3) 建立農業機械化培訓機構和研究機構。 日本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設立農業機械化培訓機構。農林水產省于 1960 年在茨城縣新設立了一個農業機械化培訓機構,作為直屬的機關。此后各道府縣逐漸都開始設立農業機械化培訓機構。中央政府對地方農業機械化培訓機構的各種建設活動經費給予 50%的補貼,這些機構主要的培訓對象是農民,尤其是新生代的農民,主要提供駕駛技術、操作方法、農業機械保養檢查等培訓。1962 年,日本成立了農業機械研究所,這是一個半官辦的合作組織,其經費由政府和私營企業共同提供,主要從事農業機械研究、改進和試驗工作,是一個以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為目的的權威性機構。
(4) 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健全。 為日本農業機械化提供服務保障的主要是日本農協和農業機械企業。農業機械企業在產品質量改進、機具維護和機手培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日本的農業機械制造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各大農業機械制造公司一般都專門設有技術研發部門。農業機械制造企業的技術設計人員經常深入到農戶的田間地頭,聽取農民的意見和要求,不斷改進和升級技術。同時,在制造過程中還通過建立嚴格的產品檢驗制度來保障產品的質量。除工廠自檢外,農協也對出售給農民的農業機械進行全面的質量檢查,其檢驗機構主要是自己的農業技術中心。
農業機械各個生產單位都把農業機械技術培訓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各制造企業都會舉辦技術培訓班,以便農戶有效率地操作農業機械。農協經常對其農業機械技術指導人員進行專門的技術培訓,這些技術指導員再對農戶進行指導。另外,各縣也有其他各類農業機械技術培訓機構,對農民進行農業機械技術培訓。農協還負責辦理農業機械購機政府補貼的相關事宜。
二、對新時期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啟示。
1.政府的大力扶持 從國外經驗看,發達國家在農業機械化實現過程中,政府的助推作用至關重要。首先是都注重農業機械化的法律法規制定。各國無一例外地都頒布了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以此作為政府促進農業機械化的依據。并且,在內容設置上,從援助資金到安全管理等,事無巨細。同時還制定了配套的法律法規,如日本的 《農業現代化資金補助法》 等;為了與發展實踐相一致,還不斷地對《農業機械促進法》 進行修訂。其次,政府農業機械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貸款等政策。國外對農戶購買農業機械都給予比例比較大的補貼,尤其是高效農業機械。中國 2004 年才頒布 《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時間尚短,個別內容還需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對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財政補貼也才剛實行不久,補貼的額度和范圍還比較小,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的愿望和農業發展的需要。
2.大力發展和建設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 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主要以農業機械企業 (制造企業和銷售企業)、農業合作社 (或農協) 和政府培訓機構等為主體,尤其是前兩者,為農業機械化提供了保障。農業機械企業通常都設置有培訓、技術指導等部門。這些服務組織溝通農民和企業,以及政府三者之間聯系。中國農業機械企業一般重生產 (或銷售) 而輕服務,尤其是與農戶的溝通和對農戶培訓更少。中國 2007 年才頒布了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較晚,農業機械合作社在法律規范和管理上都存在經驗不足、水平低、規模小等問題。因此,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也是中國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任務。
3.加強農業機械的技術創新能力 國外的農業機械科技體系相對比較完整,不僅科研機構參與其中,農業機械企業更是有自己的科研部門,尤其是大的企業。另外,因地制宜的設計制造適合本國國情的農業機械也是中國值得借鑒的地方。美國是以大型農業機械為主;法國是以中型農業機械為主,以葡萄種植設備著稱;日本是以小型為主,尤其是以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著稱。中國也應該根據各地區農業經濟特色以及農業生產的需要,生產科技含量高、性能先進、堅固耐用、質量好、操作方便的生產工具。
參考文獻。
[1] 楊春君。美國農業機械化研究[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0 (6) .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健康發展;建設
1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中的難題
1.1農業機械產品本身的局限性
推廣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必然要立足于對于農業機械產品本身的推廣,但是在當下我國的農業產品機械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定位不準,售價偏高和創新困難難以推廣這都是導致農業機械產品存在局限的原因。首先我們知道,在非平原的地區的農業生產都主要以小型化的生產為主,然而在農機的推廣方面,產品依然是大中型的聯合生產和收割的機械設備,這和實際的小型化需求嚴重不符,大型機械無用武之地,這是傳統大型農業機械化從平原走向丘陵和山區地帶的主要障礙。再有在價格定位上,山區的農業生產以散戶為主,個人實力薄弱,無法負擔龐大價格的現代化農業設備,試設想,一個農業機械會直接消耗掉大半年的農業收入,那么其加快生產和收割就完全失去了意義,因為散戶缺的不是時間,而是資本和規?;耐恋?,這兩點是農業機械無法改變的事實。最后就是我國的針對農業機械產品進行研發升級的專業人士嚴重不足,這讓農機產品在更新換代上的步伐十分緩慢,無法及時有效解決山村地區對農機的需求,是農機難以走向山區地區的重要原因。
1.2農業機械的產品服務體系不完善
農業機械的推廣離不開相關的服務,它包括最基本的農機知識的普及,農機使用和保養的注意事項以及農機的故障維修的保障體系,而在這方面,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手嚴重不足,而且在服務上,山村地區以零散化分部,無論服務費用由賣家或者是買家或者是國家撥款都會是個較大的負擔,基層農業保障體制的不完善,讓農民在面對先進農機時沒有安全感可言,如果政府出面,讓基層政府人員兼任農機的服務指導工作,那么將會大大增加基層政府人員的負擔,再有就是很多政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低下,無法勝任服務工作,由此造成了農機推廣計劃在山村地區擱淺。
1.3農村地區對機械化的認識不足
在我國山區的農村地區,很多青壯年都前往城市尋求發展機遇,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他們在思想上具有很大的滯后性和傳統性,在面對農機推廣時,會不自覺地產生排斥反應,缺乏了解的興趣,最主要的是,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無論是在了解中還是后續的對農機的使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難,再有這些農民不會從經濟角度來計算,如果購買農機是否會切實帶來更加方便高效的生產模式,因此他們多會停留在觀望狀態。
1.4國家政策的補貼方向具有一定偏差
在農業機械的全面推廣中,國家會給予農民進行一定的補助,比如在平原地區,還進行了低首付,分期付款的資金支持,對于燃油消耗也提供補貼,為農業的規?;a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實現了農機在平原地區的健康發展,但是在山村地區的農業機械化中,國家沿襲了這一套補助項目,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修正,因此出現補助方向的偏差。前面已經強調了,在鄉村地區的農機生產中,主要以小型化方向為主,而小型化的電動機顯然比燃油機更加實用,因此山村地區的農機推廣幾乎沒有享受到對燃油的補貼,而國家還未出臺對農機電力的補貼,另外,山村地區餓的農機運輸成本相比城市平原地區也更高,但是這一部分額外支出沒有得到補貼,幾乎都是農民自己負責支出,這影響到農民對農機的積極性。
2推進農業機械化健康發展的有效舉措
2.1因地制宜,推廣農業機械的多樣化發展
農業機械在發展的道路上遭遇瓶頸的一個重要原因與農業機械的單一型和片面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實際的農機研發和生產中,研發人員不能想當然地針對某一地點的農業生產現狀進行以偏概全的設計。進行實地考察,針對不同的用戶需求進行不同的設計,實現農業機械的多樣化發展,是實現農業機械健康發展的一個要點。另外在由于農村散戶的資金力量不足,所以除了在設計上要進行小型化的設計外,在農機的工業生產中,企業也要革新技術,實現低成本的生產,進來那個提升產品的實用性和性價比,最后在推廣銷售上,要盡量實現農民和企業的對接,盡量減少中間商的插手,讓農民以最低的價格拿到現代化的農機設備。
2.2建立健全的農業機械服務體制
如今在當下社會中,做好后續的服務環節是達成交易的重要舉措,但是我國在農業服務體制上的不健全導致了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受到阻礙,因此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將實踐操作和農機銷售聯系起來進行推廣,因為農民需求的是實際的使用效果,而不是單一的農機產品,所以這少不了對農民傳授相關操作技術的過程,這也是銷售人員本應該具備的素質,另外,銷售人員有必要對農機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障礙最初最終解釋,善于站在農民的立場為農民爭取更大的利益,包括來自企業中的,來自政策上的,總之,只有讓農民體驗到安全感,才會讓農民加入到機械化生產的隊伍中來。此外,政府基層人員也需要對農民的機械化現狀進行登記和分析,將農民的機械化生產問題通過基層政府的探討給出合理的幫扶措施,解決各類政策的限制性問題,向上級提交有效的幫扶補助措施,增加農民進行機械化生產的積極性,讓政府也參與農業機械化生產的后續服務,這可有效提升農業機械化的健康發展的水平。
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我國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四十年。由于采取了大包干的經營方式,以家庭為主要生產經營單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完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缺少發展的科學規劃,發展到今天出現了許多問題,主要有:1.農機化發展水平不平衡:一是不同作物的機械化水平發展不平衡,主要糧食作物的機械化水平很高,而林果業、經濟類作物等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就較低;二是作物的主要環節機械水平較高,如在小麥和玉米主產區的耕、種、收、運等環節高達100%,而植保、田間管理、糧食烘干等環節機械化水平就較低。造成這樣的問題,主要是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機械不再僅僅起到替代人力、畜力的作用,而是成為了廣大農機從業者致富的工具、手段。農機人員往往是看到別人通過購買使用某種機械掙了錢,立即投資同類機械,這就造成了有的機械需求旺盛,甚至存在嚴重過剩,而一些領域或環節,農機作業則是空白,機械化水平較低;三是地區間農機化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平原地區農機化水平發展高于貧困地區、山區。2.農業生產結構與農機化發展要求不協調,過于分散的土地經營模式影響農機化的發展,過小的經營單位不適應大中型復式機械推廣應用。過多的小型農業機械由于效率不高,增加了農機化發展的成本。3.農藝技術與農業機械研究的脫節,使作物種植模式與農機作業要求不一致,直接造成了農業生產率下降和農業生產效益的不高。很多情況下是農機農藝各說各的話兒,各干各的活兒。4.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研究不足,科技隊伍人員缺乏,領軍人物少,缺乏科學發展的意識,不能對農業現代化發展起到引領作用;農業高等、高職院校偏少,農機化專業更少,基層農機科技人員是鳳毛麟角,直接導致地方政府缺少對農機化發展的規劃研究、技術推廣等能力,倒是充分發揮了市場在農機化發展上的主導作用,使得各種發展不平衡加劇,甚至扭曲發展。近幾年拖拉機的超大型化就是一個例子。農機化從業人員文化、科技素質更低(農業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占1%,高中、中專占7%,初中占48%,小學以下占44%),缺少支持農業農機行業持科技之光續發展、支撐鄉村振興的人才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從業人口出現了老齡化現象,有知識的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農業,中老年人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二、問題分析及解決途徑
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發展的辦法解決?;ヂ摼W的發展已經帶領我們的世界進入了信息化、智能化時代。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能夠通過互聯網的應用加以解決。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促進農機化事業發展,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新課題。1.農機化發展水平不平衡,說到底是科學技術推廣應用的不平衡。經濟發展,能夠部分的解決農機化發展不平衡問題。要根本解決問題,關鍵還是要靠采用先進的農機化技術,推廣應用先進機械,尤其落后地區,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機械,縮小與先進地區的差距,提高農作物機械作業薄弱環節的技術應用。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在科技應用推廣中的作用,一是向貧困落后地區傾斜,二是向作物機械化薄弱環節傾斜,促進農機化健康發展。2.農機化發展必須適應農業生產方式、結構要求,但也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隨著農機化水平的提高,機械作業效率不斷提高,同樣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發生變化。近幾年,各級政府也認識到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弊端,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采取土地集約化經營方式。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機作業效率的提升,大型機械、復式作業的要求,與集約化經營方式相適應,促進農村土地向農業種植能手和農機戶手中流轉,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農民可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鄉鎮企業或到城市謀求更好的發展。集約化生產要求作物各環節的機械應用都得到提高,也使得農機化發展更加科學均衡全面。大型機械的推廣應用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復式作業不單純是提高效率,還減少了機械進地次數,減少了對土壤的破壞。這幾年,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機作業公司等農業組織的發展,為各地新興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對作物耕種管收各環節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3.農業機械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種植技術,只有將先進的農業技術運用到機械作業上,才是機械應用的最終目的。好的農機技術,能夠把好的農藝技術在農業生產上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應用,大大提高農業產量和農產品品質。設施農業一直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機械化水平一直較低,但近幾年,很多能夠滿足蔬菜、林果、經濟作物生產技術要求的機械投入使用,提高了這些行業勞動生產率,有效地減輕了勞動強度,減少了勞動密集程度。譬如在蔬菜種植方面,機械育種、移植、培土、施肥、噴藥、收獲等環節,帶有新技術的機械都有了很好的應用,灌溉方面發明了滴灌、滲灌、微灌等各種方式,適應不同的作物、不同時期的需水要求,還開發應用了水肥一體機,使農業灌溉機械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4.鄉村振興靠人才,農機化的進步同樣靠人才。農業機械技術研究與其他機械研究有不同之處,就是作業的對象是農作物,還要適應作物的農藝要求,因此必須有專業的農機科技人員從事農機設計制造推廣應用,在應用過程中還要不斷提出意見,反復改進。當前我國教育事業飛速發展,但農機院校、專業偏少。全國現有農業院校四十多所,農業高職院校五十多所,農機專業人員的培養依靠這些學校的農機專業來培養顯然不能滿足農機發展的要求。目前全省有山東理工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院校,都有一個水平較高的農機專業,具有較強的研究、教學、試驗、實驗能力,為全省農機化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依靠互聯網技術,推動農業機械化快速健康發展
眾所周知,精準農業由10個系統組成:全球定位系統,用于信息獲取和實施的準確定位,它的定位精度高,根據不同的目的可自由選擇不同精度的GPS系統;農田信息采集系統;農田遙感監測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它是構成農作物精準管理空間信息數據庫的有力工具,田間信息通過GIS系統予以表達和處理,是精準農業實施的重要手段;精準農業還包括農業專家系統、智能化農機具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系統集成、網絡化管理系統和培訓系統。各項系統、技術依靠互聯網來實現,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定制化方案,在今后將會是精準農業的標配,而中國發展精準農業所需的基礎正在逐漸完備。發展精準農業,就可以很好地解決農機化發展的不平衡問題、農機農藝矛盾問題、農業生產所需人才培養使用問題;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實現,會使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式;轉變;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47
本次研究分別從農業機械化以及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協調度以及各省際間農業機械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情況等多個方面來完成定量的評價,分析我國目前農業機械化的協調性情況,將我國目前農業機械化區域協調面臨的幾點主要矛盾有效的揭示出來,借此尋找到一條可以滿足我國目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路徑[1]。
1 轉變發展方式以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對策分析
1.1 加快勞動力轉換,為農機化發展提供機會
需要有效的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對農民開展針對性強的培訓以及教育,我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政策激勵不充分、培訓手段缺乏以及培訓資金不足等。國家以及企業都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以及關注;進一步促使第三產業的壯大,促使小城鎮化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第三產業主要反映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以及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如此還直接象征著現代化經濟。想要有效的強化農業生產的后勁就需要按照實際需要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深入工業、農業的生產社會化以及專業化質量。不僅可以有效的優化相應的產業結構,還可以提升市場的活躍度,促使其充分的發育,進一步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的、快速的以及健康的發展下去。
1.2 運用新制度,實現生產規模最大化
開展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模式以及規?;洜I模式。我國地大物博,在農地流轉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不一致的地域特點、土地資源條件以及目前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根據實際需要實施相應的土地流轉模式以及規模化經營模式。開展多主體的土地流轉模式以及規模化經營模式。農民家庭是一個最基本的單位,并且也歡迎其他性質的經營主體的積極參與。促使能夠有效的吸收資金或者是吸收技術雄厚的經營組織積極的參與到土地的規?;洜I中去[2]。與此同時,土地能夠有效的實現農戶跟農戶之間的流轉,不僅如此還可以實現農戶跟經營組織之間的流轉。采取分階段的土地流轉模式以及規模化經營模式。
1.3 加強局部農業機械化發展
需要有效的強化區域農業機械化信息網絡的建設,形成一個連接區域的信息通道,為廣大農民提供農機化管理服務、農機技術推廣服務以及農機創新服務,并且為他們時刻提供農機市場需求信息。省與省之間的合作,強化區域內的農機具制造能力以及開發能力,強化區域跟區域之間的合作,與此同時還要有效的強化省與省之間的合作。實現農機生產、科研方面以及協作作業等各個方面的合作,共同發揮自身的作用。最后是嚴格按照農業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不僅需要有效的強化國家級農機技術研發機構的資金投入額,還要有效的強化農機推廣的力度以及研發的力度[3]。不一致的區域,其農機的發展也不一致,這時候就需要有效的結合區域的實際特點來有效的推廣適合區域農業生產的農機具類型,這樣才可以促使區域農機協作作用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不僅需要嚴格的做好上述提供的幾點,還需要有效的根據實際特點來制定適合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路線。
1.4 運用政府扶持政策,確保農業發展有序開展
需要進一步強化相應的農機法律法規建設力度,轉變其發展的基本理念,各級政府需要強化對農業以及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視以及關注,分析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法規法律,轉變其發展理念。各級政府能夠適應通過電視的方法以及發放宣傳冊的方法來有效的提升農民的法制觀念。進一步擴大政府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
2 結束語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使用相應的農業機械化來有效的加快我國農業經濟法方式的轉變,主要的研究對象是農業機械化系統,按照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向集約化、科技化以及現代化發展方式的基本需要,進一步分析研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實際情況。上述的研究成果能夠將我國過去 20 年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歷程真實的反應出來,還能夠正確的指導以及幫助管理部門開展農業機械化發展指導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進,陳敏.亞洲發達國家及地區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四川農機,2010,09(5):133-135.
[2]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中國農業機械化科技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09:256-279.
關鍵詞:農機機械化;發展;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
中圖分類號: S23-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20-65-1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手段,是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根本標志,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環節,這是由農業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決定的。助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推進農業產業化、社會化進程,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全面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富裕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1 加快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需要
1.1 農業結構調整主要著眼于品種調整、提高效益,從而達到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的
依靠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實施農機節本增效工程,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增加農機科技含量,能夠加快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進程。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先進生產力的體現,是實現農業規?;⒓s化經營的根本出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應瞄準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為農業提供新品種的機械,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機械,使農民增加效益的機械。
1.2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進科學技術的載體,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要加速農機裝備更新換代,優化農機技術結構,改善農機作業水平,促進農業技術進步,提高農業增長速度。就必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運用先進的農機化技術和裝備,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從技術和生產手段上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從結構上適應農業結構調整及轉型升級,走農機技術與農藝措施相結合的路子,促進農業的整體發展。
1.3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和農業結構調整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農業機械化結構調整優化,應面向農業現代化,面向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以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為目標,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原則,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積極推進經濟作物、畜牧業、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化,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升級。
2 加快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
2.1 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產業化互相促進
農業機械化是促進農業生產的重要手段,30多年改革經驗證明,農業機械化發展快的地方,生產要素就能得到合理配置,就能促進農村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產業化是農業機械化的根本出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從發展農機服務實體出發,對農機服務實體實行區域布局,實現農機服務規?;I化,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程度和組織程度,拓寬農產品的銷售空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2.2 農業產業化戰略的實施,要求更加完善的農機社會化服務
如果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業機械化,那么農機的根本出路就在于產業化。產業化不僅要求深化傳統農機服務的內涵,更要求擴展現代農機服務的外延。促進自身服務和對外服務的協調發展,在服務中探索農機與農藝結合的新途徑、新方法,完善農機為農業服務的功能。
2.3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市場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市場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農業機械化要適應農業市場經濟的要求,充分發揮農業市場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基礎調節作用,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逐步形成國有、集體、股份合作、個體等多種形式并存,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
3 加快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農業科技發展的需要
3.1 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這種競爭愈發尖銳和激烈。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許多發達國家為了在國際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都在加緊調整其科技和經濟發展戰略,把科技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我國在實施了科教興農戰略后,大力培養科技人員,不斷推廣先進適用的新技術,較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的科技含量,促進了農業科技的發展。
3.2 科技仍然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根本途徑
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于科技。針對我國人口多、耕地少、水資源缺乏、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必須要以科技作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把農業的增長速度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走擴大再生產和可持續發展道路,要想順利實現這一轉變,提高農業科技含量至關重要。
3.3 科教興農發展戰略要求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必須要以機械設備為載體,才能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