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1 11:32: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文主義教育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進一步提高高職人才的整體素質,在體育教學改革中提出了將人文教育滲透到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這是由于當今的人才只擁有夠硬的知識技術已經無法滿足要求,整體的身心素質也成為要考慮的內容。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體育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與身心教育,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加入人文項目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新途徑。
1 人文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內涵
把人的全面發展為教育的中心即為人文教育,它是我國如今實行的科教興國戰略。把人才培養作為戰略中的重要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實行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注重人文教育,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在教育中得到提升,讓他們領悟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使學生的生活得到關懷,讓他們從中學會關心體貼他人,使他們成為有知識、有文化、有素質的人才。
以人文本的理論滲透到高職體育教學中,即把學生看作是整個體育實踐活動的主體,從而使學生個體的潛能與個性得到發展。教師設定教學目標時,要以人為本,要培養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性。教師設定授課內容時,要重視對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在教學的方法上,更要強調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選擇適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偠灾畬嵤┤宋慕逃幕A和保證就是把學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這就要求在安排人文主義的健康課程時,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選擇教學的內容、學習環境及教學方法等。只有才使高職體育教學更好的體現出人文主義教學的價值觀。
2 高職體育教學同人文教育相結合的價值體現
2.1 高職體育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意義
人文主義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保留下來的一種核心精華,它是人類價值觀中和諧、科學以及仁愛思想的集中體現,是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中加入人文項目,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2.2 樹立起具有人本主義的學生觀
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加入人文主義教育,它的實現方式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使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得到滿足。在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思想的引導下,根據不同學生自身不同的特點來選擇適合不同學生特點的教學手法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從而實現學生全面的發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主要求學生要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根據自身特點,選定學習方法,并按照自己制定的學習步驟進行學習。
3 高職體育教學活動中應如何加強對人文教育的培養
3.1 落實人文主義的教學觀念
在在高職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就是要求按照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來選擇適合的學習的環境、教學的手段以及學習,從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文主義教育的價值觀念滲透到高職體育教學中,從而人本思想的具體價值高職體育教學中充分體現出來。高職體育教學中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中心與主體,教師通過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個人的認知特點以及相關的體育技能,對于不同學生不同學習風格進行掌握。要在高職體育教學中構建出人文主義教育的環境,這需要學校改進相關的制度、物質以及評價,這是使高職體育教學中人文主義教學得到實現與提高的基礎和保障。
3.2 設置豐富的人文主義教學內容
要是人文教學在種植體育教學中得到充分滲透,教師需要通過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個人的認知特點以及相關的體育技能,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的起始能力以及體育課程教學的特點和階段,來加強入文主義教育的教學。進行體育課堂學習之前,學生對于體育人文主義的相關內涵和價值方面內容已經有所了解,這就是學生的人文主義素養。但是學生本身具備的人文素養以及對于體育教學中的人文主義價值觀念的掌握理解,與實際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教師應該從教學的角度構建好體育教學人文主義教育環境,切實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主義的教學內容應該豐富多彩,這樣更利于擴大學生的人文視野。
3.3 尊重學生中存在的個體差異
人文主義就是要求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這就要求高職體育教師對充分了解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借助適當的教學手段,把人文教育滲透到體育教學中來,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加強學生對人文主義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想使的學生們的人文主義素養得到提高,就必須尊重學生中存在的個體差異,根據不同學生們不同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人文主義價值觀念。
3.4 高職體育教學中人文主義的實施應當從各個方面做起
要想讓學生能及時深刻地領會在高職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所學到的體育知識以及技,這就要求教師給做好對學生的積極的引導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們充分的掌握所學到的體育方面的文化知識,通過健康體育方面的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們學到更多的生存的本領,通過對學生進行團隊合作、開拓創新、集體意識等方面的人文主義教育,能夠把人文主義教育教學的觀念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使高職體育教學的開展更有有計劃性和有針對性,也使學生的整體素質進一步得到提高。
關鍵詞:人文主義教育;教育思想;教學;啟示
一、人文主義教育的歷史背景
人文主義是在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中孕育并發展起來的。它對基督教神學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批判,提出了關于“人”的新的看法。第一,反對禁欲主義,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現實生活。人文主義在其本質中有著一種樂觀精神,追求人的快樂的權利。第二,追求人的個性解放,實現個人理想。因反對封建制度對個人的壓制和束縛,人文主義者強調人的個性,挖掘個人潛能,實現個人價值。第三,主張人生而平等,批判等級制度。①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沒有從根本上沖破中世紀神學觀念的束縛,也帶有貴族性質,但它對中世紀的神學統治地位還是有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力。人文主義教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對人的發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觀點。
二、人文主義教育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內容的主要思想
由于人文主義教育提倡一種培養全人的教育,因此在教育內容上十分廣泛。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教育家維多利諾倡導的自由教育就是實施以體育、德育、智育并重的方針,以古典語文為中心,包括拉丁文、希臘文、修辭學等經典文化,還學習數學、天文、歷史等知識。北歐的人文主義者莫爾主張除了在德智體上的教學,還要進行勞動教育,注重勞動實踐與理論的并進。歐洲的人文主義者、散文家和教育思想家蒙田在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肯定的同時,認為判斷力是心智最重要的品德,得出判斷力比知識更重要的結論。
(二)教學方法的主要思想
人文主義者維多利諾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注意教學方法的實用性。比如他使用活動的字母教授讀寫,用游戲的方法教授算術,有時一邊與學生散步,一邊討論學習。伊拉斯謨非常注重教學方法,他認為,在教詞法和句法規則時盡量少些,簡明些,因為語言能力不是靠學習規則,而是靠同習慣于用準確精練的語言表達思想的那些人的日常交往,靠大量閱讀優秀作家的作品來獲得。法國人文主義者拉伯雷批判強調兒童呆讀死記的教學方法,主張用直觀原則,發展兒童的獨立思考和主動精神。在他認為,沒有經過理解的知識,等于靈魂的廢物。在他的《巨人傳》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觀察作為學習知識的基礎,談話、游戲、游學等都體現了他的教學思想。蒙田基于知識與判斷力的區別,主張學習的徹底性,強調學生要把所學的知識變為自己的東西。②而這種教學思想正是我們現在教學所缺少的。
(三)人文主義教育的教育思想對教學的啟示
雖然意大利的人文主義和北歐的人文主義教育在教育性質、教育內容、培養目標上有所不同,但本文想結合這個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做系統的總結和分析,在教學方面總結一些值得借鑒的思想,并闡述這些思想對當今教學的意義。
1、蒙田的判斷力教育和學習徹底性
蒙田反對過度沉溺于書本,他認為除了書本之外,大千世界里蘊含著無窮的知識。他說:“我愿意把這個世界結構作為我學生精選的教科書:那么多奇怪的性格、各色各樣的宗派、不同的判斷、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法律,以及奇異的風俗習慣,它們教我們對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并且啟迪我們的判斷力去承認自己的缺點和天生的虛弱?!?/p>
這對于我們今天仍有很多啟迪,它說明了兩個涵義,第一,我們教學生書本知識,同時也要教書本以外的知識。第二,這些知識要經過我們的思考和判斷,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并使我們認識到自身的缺點并不斷反思。
當今學校課堂的教學只是教學生學會知識,除了課本,其他的課外書基本不讀,造成了封閉狹隘的教學思路。不僅教師的教學思想狹隘,學生的學習結果也是有著標準答案的,導致學生整齊劃一的學習思想,學生對書本上的知識堅信不疑,沒有自己的想法。學生完全是靠記憶了文字符號去參加考試。這種教學思想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對學生的個性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而學生自己對任何事物沒有自己的判斷,對大千世界毫無好奇之心,對身邊事物也不會關心,漸漸形成了學習上的行尸走肉?,F在的學生少有懷疑、批判精神,對事物已經麻木,應該把判斷與批判懷疑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因此教學思路寬廣,可以使學生多了解書本以外的世界。這對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當前的教育當中需要判斷力教育。這種教育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道路,回歸生活,告訴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每天都要努力進步一點點,告訴他們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思想。這種判斷力教育慢慢演變成思想教育和人格教育。它其實是滲透在每一節課當中的,每個老師或多或少都會給學生一些建議,而這些建議實質上就是要求學生判斷力的教育。
2、伊拉斯謨的句法教學對語言教學的啟示
伊拉斯謨主張在語言學習當中少些語法教學,多練習表達和閱讀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這對于我們學習外國語是有很大啟發的。通常在教學開始我們就會強調語法的重要性,但這種方法學生并不理解,也學不好外語。在教學當中,初級的語言教學要讓學生多讀多看,了解了語言的特點之后,可以教一些簡單的語法知識。而不是在一整節課中一直在講授語法,這樣教學生規則是沒有辦法讓學生學習到真正的語言,而是把學生當成了知識接收的機器,既浪費時間,又沒有促進學生口語的進步,造成了現在很多的“啞巴英語”等等。就連外語專業也沒有形成練習多讀多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難于開口。要擺脫這種現象,就要形成多讀多寫外語的觀點。只有這種方法,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一門語言,才能在外國人的面前自信地交流溝通。
3、拉伯雷的獨立思考和理解知識的教育
拉伯雷主張使學生理解知識,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主動精神。
這同樣也是當今的教學所缺乏的。這種現象表現在學生不理解的部分就靠記住那些文字符號;教師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往往直接教給學生學習結果,沒有讓學生從接觸到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這種枯燥的教學方法帶給學生的是越來越嚴重的惡性循環,學生沒有學習的熱情,更不想理解那些文字符號,更不會主動思考。
拉伯雷在《巨人傳》中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鑒。比如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這一方面,他讓學生與當地的學者接觸,引發學生讀書的主動性。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媒體展示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樣可以促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產生好奇。在一些生物課上,利用觀察植物的方法讓學生得出學習結果。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在探求知識的思考過程當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使學生變得樂學,愛學。如果不是觀察型的課堂,那么教師就應該利用事例解釋、舉例說明知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也是一種為理解而教的教學思想,對我國當前的教學改革有重要影響。
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要不斷地引發學生深層的思考,運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彼此之間的觀點,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并有獲得知識的成就感。
三、總結
人文主義教育的教育思想不僅是現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源頭,在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進步作用,同時它對現代的教育改革和教學思想有著深刻的啟示,這對于教師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我們可以不斷地從人文主義教育中得到學習的知識和借鑒的思想。
[注釋]
①張斌賢、王晨主編.外國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57-161
②張斌賢、王晨主編.外國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62-174
[參考文獻]
[1]張斌賢、王晨主編.外國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高亮亮.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對教師專業素質的影響[J].現代教育科學,2009(1)
[論文摘要]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是人文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達情感和思想是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并不是單純的技藝,而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和人類想象與創造力的結晶。
教育的人文主義是以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嚴、人的潛能在教育過程中得到最大的實現和發展。在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的今天,人文主義教育觀對我們現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獨特性,它主張以學生自身的發展為目的,強調發展人的天性,發展人的個性,發展人的潛能。因此,用人文主義教育觀來指導美術教育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是未來教育的一個發展趨勢。
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是人文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人文主義指的是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它注重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達情感和思想是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并不是單純的技藝,而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和人類想象與創造力的結晶。它記錄著不同時代的文明,閃爍著人類的智慧、代表著人性的深度。美術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任何美術表現形式都包含著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學生通過美術學習與自己情感生活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學習用美術方式表達和交流情感,使學生的不良情感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恢復他們心理的平衡,從而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的能力,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過對美術的學習,將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不斷提高,性情不斷得以陶冶,從而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尊重和保護生命和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可以說,美術已經成為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
美術課程的人文性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教育,它沒有應試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貫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階段,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1997年5月,北京大學隆重宣布成立藝術學系,并明確表示:希望通過在全校開展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力與理解力,用藝術生動的表現形式陶冶他們的情感,使他們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開闊的胸懷和眼界、更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和人文修養、更健全的人格,成為21世紀合格的人才。我們知道,當下的美術教育不再是傳統的素描、繪畫、版畫、雕塑課程及欣賞課,它有了更寬泛的內容。在歐美很多國家,開始用視覺藝術教育來代替美術教育,它超越了傳統的“純藝術”范疇的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藝術教育。美術教育的對象不是針對那些對美術感興趣的少數學生,而是面對全體學生的,倡導全面發展的人文主義教育理念。強調通過直覺、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達和交流的獨特形式過程逐漸形成豐厚的文化修養。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在強調美術學科結構特點的同時,始終貫穿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內容標準是根據學生達成目標來制定的,注重學生在參與美術活動時的感性體驗,發展美術創造的基本能力。中國現行的美術教學也開始以強調美術學科體系轉向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義教育觀來指導美術教育,成為對現行教育進行改革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
一、高職體育教學人文教育的內涵
教育學中以人為本的理論,將學生看作是整個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體育學習活動是學生個體潛能、學生個性的不斷發展過程。在教學目標的認識上,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強調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的發展。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以人為本的學習觀,更加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在教學方法上,以人為本的學習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進行白我選擇和白我發現,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師生關系[1]。把學生看作高職體育教學活動的中心,是實施人文教育的基礎。教師要做好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水平、體育健康知識、運動技能儲備水平的了解;其次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風格的了解,學習風格作為學生持續一貫的,表現出一定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傾向于學習策略的總和。這樣才能夠實現體育健康課的有效學習,更好的體現出大學體育健康課教學中的人本主義教學價值觀。
二、高職體育教學同人文教育相結合的價值
(一)高職人文教育的含義
人文作為一個動態概念,指的是:我們人類社會中客觀存在的各種文化現象。現代社會所說的人文,或者人文主義精神,通常指的是:人類歷史文化中保留下來的核心精華,即人們先進的價值觀和各種完善規范的集中體現[2]。人文主義精神是科學、和諧、仁愛思想的體現。人文教育思想,是整個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任何歷史形態的民族其發展都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持。高職作為傳播先進文化、培養時代所需人才的主要場所,更加需要重視和加強對人文教育環境的構建,以范圍更廣、影響更深的人文教育環境,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高職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學校要加強大學生的人文教育,做好各個學科的人文價值挖掘,加強體育比賽人文內涵價值的展示等。
(二)樹立人本主義的學生觀
高職體育教學的人文主義教育,要以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實現為中心,適合于滿足個別學生需要的教學。人文主義教育理論的實踐層,學生主體地位的本質是按照學生的發展特點,因材施教,通過使用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實現學生主體地位教學的特點是:重視“學”的程度要人于重視“教”,它強調學生要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中來,將學習的內容等分成較小的單元來進行,對對每個單元以及總的學習目標進行詳細的規定,允許學生自己制定學習的步調,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學習。
三、高職體育教學中增加人文項目的措施和途徑
(一)以學生為主體,落實人文主義教學觀。
在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按照學生的學習風格,來進行學習環境的構建、學習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手段的使用。這樣才能夠體現人文主義教學觀的理念,更好的體現出高職體育教學中的人本思想的實踐價值。將大學生看作高職體育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要做好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水平、大學體育知識、技能的儲備水平的了解;其次教師要加強對大學生學習風格的了解,學習風格作為學生持續一貫的,表現出一定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學習傾向于學習策略的總和。高職體育教學人文主義環境的構建,需要學校從物質、制度、評價等方面做出積極的引領,以更好的提升高職體育教學人文教學的基礎[3]。
(二)設置豐富的人文主義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人文視野
在大學體育健康課教學目標的確定時,需要綜合考慮每個大學生的體育起始能力、體育興趣特點和水平,根據大學生起始能力和體育健康課教學的特點、階段,來確定和實施相應的人文主義教學策略。大學體育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學生的人文主義素養,指的是學生在進行體育健康課這一學科學習活動之前,己經具備的關于體育人文內涵、體育人文實例、體育人文價值等內容。大學生的體育人文素養與體育健康課人文價值觀的體現有一定的差距,我們要從教育學上講的學習主體的需要角度出發,做好高職體育健康課人文環境的構建。
(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置豐富的人文教學內容
作為大學體育教師,要在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基礎上,借助于多種多樣教學手段來增強學生的人文意識,加強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指導與實踐,提高大學體育健康課學習策略的選擇范圍,不斷的培養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提高和擴展的意識和能力,將大學體育學習策略和教學的技巧融入到人文主義內涵的構建中。不斷的提升大學生的體育人文修養,從個體差異出發,做好體育健康課教學內容和教學引導等時間活動。
【關鍵詞】新課改;人文性;高中語文教學;影響;應用研究
語文課程的性質定位可以影響到教學方向與效果,還關系到各階段教學目標的實現,語文人文性教學便是語文教學的重大影響因素?,F代以來,國家尤其重視語文的人文教學,真正實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尤其是語文人文性要求下的人文教育直接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方向指導,在轉變教育者教學觀念的同時也極大的推進了素質教育進程。本文著重分析了高中的人文教育問題。
一、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的影響分析
新課改規定中明確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與教育目標,并提倡將人文教學貫穿到各階段、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這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實質性飛躍,人文教學的目標與性質可以為各學科教育活動的開展指明方向,也能推進各學科教學回歸到學生本位總指導思想,可以說是國家素質教育潮流下的一大兩點。人文主義教育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人文教育主要是指教育活動中將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放在教育主導地位,以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目標,重視學生天性,堅持教育在改造與塑造人性方面的積極作用,在人文教育中人的力量、人的價值被深度重視。新課改提倡的高中語文人文主義教育便基于學生個性化需求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與教育,以致人文性已經發展成為高中語文學科的一大特征,人文教育也成為了語文教學方向體現。
新課改后,高中語文人文教育貫穿到文學與語言學教學,使語文教育的人文精神載體地位越加突出。語文閱讀中不僅可以了解時代人情風貌,還能體會時代人文思想的感染與熏陶,將人文主義教育融合到語文教學中可以有效的提升語文教育文明傳承作用的實現,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中語文人文教學是對傳統語文教學的改革,能夠對語文教學進行方向引導。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與思想性,進而忽略了學生的本位需求,學生沒有充足的閱讀時間,也缺乏人文思想的獨特感受,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協調發展,該模式的語文教學效果也有限。新課改下的語文人文教育基于學生本文需求將情感與認知、過程與動機等結合于一體著重進行學生素質的提升,這是對語文教學的完善,也是基于學生和諧發展的語文改革。
二、高中語文人文教學模式的構建應用
新課改目標下,高中語文人文教育模式的構建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目前眾多的教育學者已經對構建高中語文人文教學模式達成了共識。將人文教學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創建活躍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在教育活動中領悟、成長。筆者就高中語文人文教學應用問題提幾點建議。
1.轉變語文教學觀念
素質教育中教師觀念對于教學實踐活動及其目標的實現具有關鍵性的影響,進行語文人文教學必須進行教師觀念改革,將豐富的人文主義內涵與語文教育相結合,真正開展語文素質教育活動?,F階段,我國高中語文教師教學觀念還存在落后、不稱職的現象,針對該種問題,教師必須進行觀念轉變,緊跟時代步伐,培養有個性、有情感的學生。
2.優化語文教學內容
構建人文主義教學模式需要進行語文教學內容優化,將人文思想與教學內容系統融合,將人文思想貫穿進整個課堂教學氛圍中。高中語文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的實踐陣地,語言教育的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體會、感受人文世界中的情感,還要就感受進行發言交流,真正實現人文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在幫助學生學習方法的同時,走入人文世界,充實思想。
在高中語文人文教學中教師在優化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激發學生的體驗靈性,活躍課堂。教學活動中還要重視教材范文。當前,教師利用語文作業貫穿教學活動,需要注意的是語文作業也應該融入人文主義,教師充分發揮作業在學生情感與價值觀形成方面的作用。
3.完善評價機制
區別于傳統的語文教學評價機制,新課改下的語文人文教學需要構建人文化的教育評價機制。人文教學影響下的語文教育應該充分發揮評價機制對于促進學生積極向上的作用,還要在評價機制中創新使用實踐活動評價項目,在進行學生學習質量評價考核的同時進行學生潛力的激發。
現階段,高中語文教學中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構建起多元化的評價機制,為教學活動增添了生命力,但是在構建語文人文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還要注重以人文理念為指導,增加教學活動中內部人文因素,改善創造利于人文傳播的外部環境。
三、結語
本文著重分析了新課改下的高中人文教學的必要性與應用問題。筆者認為以人文主義為指導改革教學活動,能夠為教學活動提供發展方向,還有助于教師與學生的多元化發展。而且將高中語文教學活動與人文教育相結合,需要構建完善有效的評價考核機制,這樣才有助于人文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人文主義精神;藝術類大學生;管理;啟示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藝術類專業教育已普遍化、大眾化。相較于普通類大學生而言,藝術類大學生往往有更獨特的創造力和較強的個性,在日常管理中表現得更為散漫和不服管。藝術類大學生難管理成了許多高校輔導員的共識,而正確把握藝術類學生的特點是對他們進行管理和教育的前提。
一、藝術類大學生的特殊性
1.認知感性,集體觀較弱藝術類大學生的成長帶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藝術類大學生認知較為感性,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他們非常喜歡展示自我個性、自尊、追求與眾不同的關注度;另一方面,高考前他們一般都參加過社會上各種以營利為目的的藝術高考培訓機構,這類培訓機構的管理松散拖沓,只關注學生專業性的提升卻忽視了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藝術類大學生長期理想化地生活在自我構建的世界中,對集體觀念較為模糊,在集體中表現出自我的散漫、隨意。到大學后,學生自我管理更為松散,更難以對他們的不良習慣進行有效糾正。
2.思維活躍,差異化明顯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都呈現出理想化及浪漫主義色彩。長期浸潤在藝術專業的熏陶中,具有較強的覺察力,表現為對外界事物的敏感,對自身變化的高度關注。一部分藝術類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表現出孤傲獨行,情緒化處理日常事務,而部分學生則呈現出熱情大方、性格開朗的特點。明顯的個性差異讓藝術類大學生成為高校中的特殊“族群”,他們思想跳躍性較強,個體的差異化較為明顯,一定程度上也成為高校學生中的邊緣群體,學生分化的現象較為明顯,也成為某些校園事件的主角。
3.文化功底與學習能力較差從藝術類大學生的生源來看,的確有很多學生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和藝術天分。然而也有一大部分學生是功利化學習藝術類專業,因為藝術類高考對文化分要求較低,藝考已然成為他們進入大學的捷徑。所以相當一大部分藝術類學生的文化功底較差,對學習缺乏堅持性,過多關注藝術類專業的發展,導致文化功底薄弱、缺乏文化底蘊、知識面狹窄。長期如此,也導致他們逐步陷入自我編制的“信息繭房”,對社會的變化所知甚少。
二、藝術類大學生管理現狀
1.對藝術類大學生特殊性認識不足盡管當下對藝術類大學生的管理都比較重視,但是在對其特殊性的認識上卻存在一定不足。對藝術類大學生的管理集中在開班會、上思想教育課上,將藝術類大學生的管理形式化,脫離實際生活空間,使管理陷入枯燥無趣的說教,藝術類大學生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活躍的思想使得學生對類似的管理較為排斥和抵觸,管理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對此類學生的管理缺乏一定理論基礎,沒有將藝術類大學生的特點和管理進行融合思考,簡單化的“管學生”模式已然無法適應當下的學生管理,還需對癥下藥,認清藝術類大學生的特點,讓管理更加人性化和科學化,以人文主義精神關懷引導情感的方式,讓學生自身參與到管理之中。
2.標準化管理模式,缺乏彈性空間當下大部分高校都是文化類與藝術類混合型的,在管理和教學上也實行一刀切。以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對藝術類學生進行日常管理,就忽視了藝術類大學生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的管理是規范學生行為舉措的必要措施,但對于藝術類大學生而言,標準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缺乏人文主義藝術關懷,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身份明確,容易使藝術類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與管理理念背道而馳。藝術類大學生內心細膩敏感,易受外界影響,更傾向于對外情感的交流,理性和客觀的管理缺乏人文主義關懷。而標準化的管理模式缺乏彈性空間,對藝術類學生日常的外出實踐以及比賽鍛煉等突況難以靈活機動處理,固定的管理無法滿足藝術類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三、人文主義精神對藝術類大學生管理的重要性
1.人文主義精神塑造學生的人格人文主義精神本質上是對“人”的關注,以厚重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思想塑造學生人格。古今中外的人文主義精神都以高雅、通俗、現代、古樸的方式通過特有的文化載體向人們展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脈絡。無論是王陽明心學強調的“知行合一”,還是孔子所尊崇的“仁”以及對完美品格的贊嘆,都顯示出中國歷史上一以貫之對個人主體性的重視。人文主義精神是對藝術類大學生人格塑造的肥沃土壤,其中對社會、自然、生命、家國的高度關注,承載了人類幾千年的生命探尋和高尚人格的追求。從人文主義精神中挖掘適合藝術類大學生的部分,塑造他們的人格,在“獨特的人文主義精神”和“獨特人格”中擴展學生文化心理,并以人文思想陶冶情操。在課外實踐中體會人文思想的內涵,將生活和知識、思想相鏈接,相互溝通聯系,以人文主義精神的指引,培養完善的人格。
2.探尋學生的“個體化”生命價值在現代主義教育影響下,學生逐漸變成容納知識的容器,碎片化的知識堆積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化”生命價值探尋[1]。藝術類大學生對外界的感知較為敏感,躁動和功利主義學習缺少對知識的發現、理解、探究的過程,消解了生命價值作為學生內在成長的意義。對于學生個體“能用性”的過度開發逐漸導致自我精神的失衡,本該完善人多元主體的大學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過度注重職業化的教育。人文主義精神強調完整的“個體化”生命價值,顯示出更為開闊的生命理念空間,以人文主義精神的滋養,教會藝術類大學生如何正確追尋自身生存和發展價值,也是充實其個體生命成長、培養其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舉措。通過人文主義精神,從而對學生的管理回歸到學生個體生命本身,不僅僅是對藝術類大學生管理理念變革的檢驗,更是教會學生在承擔社會責任中對學生管理教育最終目的的達成。
3.對“人”的關注建構學生獨立思想在后現代主義思潮中,新舊價值觀交織碰撞,人們容易缺失獨立思想和自由人格。人文主義精神對“人”進行關注,注重個體的“喚醒”,而藝術類大學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尚未完全成熟,加之文化基礎較差,所以建構學生的獨立思想顯得尤為重要。對藝術類大學生的管理教育如果僅局限于日常規矩之中,就無法培養出學生開闊的視野和獨立的思想。對未來及自我職業的規劃就無從談起,很多學生也因此渾渾噩噩,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具體手段,在大學中浪費大好的青春。所以,在對藝術類大學生的管理中要注重人文主義精神對“人”的喚醒,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對權威、教條主義保持審慎的理性態度。讓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掙脫管理上給他們帶來的多余束縛,獨立識別、選擇、建構自身的價值體系和思想模式,明辨是非,把握社會交往的原則,以理性的獨立思想指導未來的工作學習[2]。
四、人文主義精神對藝術類大學生管理的啟示
1.轉變方式,與學生進行人文溝通藝術類大學生自由活潑、感性隨意,傳統的“灌輸式”管理已經陷入說教困境,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從人文主義精神的視角來看,當下的學生管理必須進行方式上的轉變,應該在管理上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精神的滲透,轉變輔導員老師管理者的角色,從管理者走向引導者,與學生進行人文對話,彰顯管理中的真誠關懷。無論是生活上的關心還是精神上的鼓勵,教師真誠的溝通和主動的了解都是促進師生關系發展的金鑰匙。例如,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交流情景,組織多種多樣的專題活動,在心與心的交流中拉近與學生的關系,開拓他們的思維,鼓勵他們踐行人生理想,追尋個人生命價值。在人文交流中,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心理狀況,給予學生成長中所需的人文關懷。逐漸將學生作為管理中心,真正實現“教師引導和學生主體”的有機統一,構建充滿人文氣息的師生關系,在人文溝通中培養他們的道德修養,優化他們的行為方式。
2.平等對話,尊重學生“主體性”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是對藝術類大學生管理上的一個重要部分。藝術類大學生個性差異化明顯,在學生管理中需要輔導員老師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關注每個學生身上的不同特點,對他們的人格給予同樣程度的尊重[3]。這種對“主體性”的尊重也體現在對學生多樣化發展方式的尊重上,不對學生進行外部壓力的施加,而是引導他們去做自己所熱愛、符合他們自身期待的事情,維護其主體選擇上的權利。在處理學生突發狀況時冷靜有序,以和諧融洽的方式開展學生管理,注重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這樣的對話實際上是對學生“主體性”的一種尊重,也是對個體原始樸素主義的赤子之心的尊重,這樣的尊重既是對其內在個體的喚醒,也是教育倫理的體現,從另一方面來說,在管理中平等對話、相互尊重,也是個體在發展中教育基礎性原則的體現。這種主體性的尊重會讓學生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反思,以更加有效的方式進行自我發展。
3.明確職責,注重人文精神傳遞在管理中職責的明確實際上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探討。從一方面來說,當前藝術類大學生管理中許多問題的出現,實際上是因為各方管理主體職能上的不明確,在學生的管理中學校各部門與輔導員的管理易出現管理空檔,權責不明。從人文主義精神角度出發,要求各方明確管理職能,劃清各自管理的權限和職責邊界,在學生實際的管理中更加精準施力[4]。從另一方面來說,輔導員老師也有義務在管理中進行人文主義思想的傳遞,這首先也要求輔導員老師自身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自我認知水平,將人文主義精神的傳遞當作工作中的重點,明確認識到人文思想對藝術類學生管理的價值所在,深入學習人文主義思想內涵,以人文思想引導對學生的管理,對學生管理工作進行啟迪,實現學生管理效果的逐步提升。
一、學界對語文教育中科學主義的非理性批評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我國語文教育過于追求學科體系的系統化、教學目標的精細化、語文教材編寫的邏輯化、教學方法的程式化、語文考試的標準化,而導致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失落、語文水平沒有顯著提高、教學形式主義嚴重、語文成了應試的技藝之學等問題的出現,這不能說與科學主義的思想、觀念和方法對語文教育的侵沒有關系。其負面影響的確越來越不容忽視。在這樣的背景下,語文教育遭遇了“世紀末的尷尬”,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一些圈內外學者對語文教育改革中由于科學主義價值取向而導致的問題進行了言詞激烈的、有失理智的批評。
韓軍在批評中國語文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時認為,幾十年語文教學中科學主義的過度和泛濫,大體表現在,過于追求教材體系的邏輯化、教學點的細密化;教學過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學方法上對語言和內容的透析化、準確理解化;語文知識完全量化;語文能力的訓練層次化;語文考試的標準化等等。他對科學主義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批判態度,他說:“科學主義,就是以‘公共性’粗暴地取代‘個人性’,以‘虛無性’蠻橫地取代‘真實性’?!薄拔覀儾恢辉谡Z文教育中‘限制科學主義’,而是更進一步,‘清除科學主義,張揚人文精神’!”
潘慶玉則從科學主義觀念對語文教育影響的歷史角度批判了其弊端。他認為,“五四”以來,科學主義教育觀對整個中國基礎教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語文教育作為基礎學科受到的沖擊尤為強烈,語文教育中的科學主義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從理論上經歷了一個由本體論到方法論,由方法論到價值論步步深入的過程;從實踐上看經歷了從學科化到科學化,從科學化到“唯科學方法”化的過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恢復高考為契機,被長期壓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熱情迅速化為考試主義、學歷主義的強大動力,在90年代形成了應試教育模式,在該模式的運作下,考試中心、認知至上、分析本位、技術主義大為盛行,這為科學主義語文教育觀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最適宜的土壤。
鄭國民在談到科學主義的知識價值觀對語文教育的影響時說,科學主義用實體還原、知識量化的思路來處理語文教育,直接導致了“知識中心論”的出現,該觀念認為語文知識是語文學科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由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等部分組成。認為“對于語文知識的崇尚和追求掩蓋了語文教育的豐富的情感性、審美性和人文性,語文教學變成了對實用知識的記憶、分析、歸納與總結。”在這樣的知識課教學中,“學生所形成的語文能力實際并無多大價值。相反,這種對知識的過分追求只能扼殺學生的情感和創造力?!贝送猓€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計劃等方面談了科學主義對語文教育的影響。但他對當代語文教育的科學主義價值取向是基本持批判態度的。
二、對語文教育中科學主義的辯證思考
從一些言論來看,在科學主義的價值觀念的支配下語文教育走入了許多誤區,而致使一部分學者對其價值取向傾向于批判和否定。其實科學主義只是一種思想方法,是認識客觀事物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就像網絡一樣,是一把雙刃劍,為社會和人們帶來福祉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甚至是災難。我們看待科學主義應當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對其要有一個科學的認識,既不要夸大科學的作用,也不要盲目排斥科學的使用,不能像給孩子洗過澡后,連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那樣對待科學主義。就科學主義影響下的新時期語文教育改革而言,在追求科學化和高效率的過程中的確出現了不少問題,但是不能因此來否定科學主義。因為中國語文教育的科學化進程主要是由科學主義來推動的,當然,筆者并不否認語文教育科學化是國家政策、社會團體等多方面因素推動的結果。因此,就語文教育科學化問題,有學者從我國語文教學的實際出發,分析了我國并非是“科學主義”太多,過了頭,而是科學化水平太低。還有的學者則是從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關系方面論述了語文教育需要科學化,更需要科學性。比如,張鴻苓對此問題的看法是:“‘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這兩大教育理論學派之間的爭論由來已久,根據以往的經驗,語文教育對相關學科各學派理論的態度,一向是‘拿來主義’,‘為我所用’,沒有必要倒向哪一派。一方面,語文教育是邊緣科學,既承認它是一門科學,就應該講究科學性,目前語文教育還不夠科學,語文教育科學化仍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另一方面,從大的范圍說,語文教育屬人文科學,有別于自然學科,它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當然具有人文性。因此,以‘科學主義’排斥人文性,或以‘人文主義’排斥科學性,都是錯誤的,是不利于語文教育發展的?!庇阡魟t是從語文學科的性質出發來談到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都要加強的必要性,她說:“我們進行的是母語教學,語言和文化不是兩個東西,而是一個東西,是一個整體。說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絕對不排斥它的科學精神;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的問題,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廢?!?/p>
顯然,從科學主義哲學思潮的基本特征來看,是崇尚“真”的,而人文主義哲學思潮是則是崇尚“善”和“美”的。因此,不論如何在一個學科尤其是人文學科內推崇一種哲學價值觀念,都是不完善的,當下在語文教育領域出現了與科學主義語文教育觀相對立的人文主義語文教育觀是必要的,但是僅僅對立也不行,正如前文所述,并不利于學科的發展,所以倡導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相融合的語文教育觀則成了一種發展趨勢和潮流。這股潮流大大推動了語文學科的發展,主要體現在21世紀初國家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03)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界定上,即:“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多年來“語文工具性“的主導局面,肯定了作為人文科學的語文教育具有“人文性”的主要特點,這也是人文主義者張揚“人文性”的勝利。人文性和工具性一樣在語文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新課標的制訂從政策上了結束了語文性質之爭的混亂局面,從常理上更利于推動語文學科的大發展。然而,縱觀最近幾年的語文實踐,我們發現,語文教育改革依舊沒有取得多大進展,而且問題輩出,比如提倡自主學習,結果成了放任自流的自由學習;強調探究學習,結果成了學生逍遙或“沙龍”的時刻(時段);提倡對話教學,結果成了忽略基礎知識教學的滿堂問;提倡反思性學習,結果成了不顧教材體系和內容的無休止的爭辯和批判等等,這些做法貌似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對人尊重的人文理念,實際上,也是不科學的,反科學的,違背科學規律的。因此,語文教育要想真正的科學化,還需要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語文教育中不能沒有科學,不能沒有科學主義的思想觀念和方法的介入,因為這是促使語文教育科學化的最為重要的一步。
談到語文教育科學化的進程,的確,我們不能否認科學主義的歷史功績。不用多說,歷史會告訴我們什么,因為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所以,察今要觀古,察古更鑄今。由于當今的語文教育問題距離現實太近了,難免會“亂花漸欲迷人眼”,所以“回到源頭乃是真”。更何況今天的“許多問題,表面上是新問題,骨子里還是老問題?!保▍问逑妫┍热纾裉焖^的西方建構主義理論、后現代主義理論以及對話教學理論等被不加篩選地引入語文教育領域孕育出“非中非西”理論怪胎,與20世紀20年代前后盲目將西方的實用主義理論和教育測量理論等引入語文教育領域不顧實際的模仿和借用而慘遭失敗之情形,雖時隔80余年,其性質是何等的相似!因此,對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歷史進行考察,是很有必要的,語文教育的發展也理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