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0 15:16: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的核心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波普爾;索羅斯;西方當代經濟學;理性;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1-0152-02
20世紀30-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邏輯實證主義流派一直影響著西方經濟學的方法論,直到卡爾·波普爾的證偽主義科學哲學的出現,對西方經濟學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證偽主義是波普爾在經濟學中的遺產,具有合理性和進步意義,它強調“不斷證偽”和“逼真度”,與經典經濟學理論契合頗深。
是一種歷史決定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同自然界的運動都有一定的規律,并預言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會滅亡。波普爾卻認為自然界的運動有規律可尋,而人類社會的變化卻是無規律的。從批判理性主義的角度,波普爾對的理論和實踐作出了分析性的批判,但是他批判的對象不是馬克思本人,而是一些所謂的“庸俗的者”,這種庸俗的不具有科學性。同時,他又是對馬克思的經典經濟學的更新者。在他看來,科學的理論不適用于普世,“真偽不對稱性”是波普爾哲學思想的核心。
喬治·索羅斯是一位運用哲學的思維來判斷經濟形勢的金融家,在倫敦經濟學院受其導師卡爾·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哲學的影響下,提出了反射性理論。他將這一理論運用到金融證券實踐中,并獲得巨大成功。他認為參與者對事實的認識是有限的,不像經濟學上經常假定的理性人以及對市場擁有完整信息,同時他認為事實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其內在的客觀性最終決定走向。盡管剛開始,卡爾·波普爾對于索羅斯的經濟能力并不看好,但他從推銷手袋做起,二十多年后,無疑已成為現代經濟世界中的一股強勢力量。
他的“徹底可錯性”觀點認為,人類的思維和客觀之間存在扭曲,不完全了解這個世界,也絕不可能有人掌握絕對的真理。在較深的層次上,他與波普爾的科學觀產生根本性的分歧,明確表示完全不贊成波普爾關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法論統一的思想。在他看來,相對于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的非客觀性顯而易見,社會科學完全模仿自然科學是不正確的,還可能有不好的結果產生。
就知識層面來說,索羅斯對于西方當代經濟學并沒有深入的研究和掌握。他只是就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論有初步的認識和批判。他認為經濟學最核心的思想應把經濟學當作自然科學來研究,達到觀念和概念的“均衡”。其次,索羅斯還批判了經濟學的方法論。經濟學在經濟學研究中占據了主流地位,對人類有著巨大的影響,以概念、數據及輸血模型為基礎,是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索羅斯強調了經濟研究方法的實證性、均衡性等。他對于經濟學的科學性也給予了批判,要改變信念,用“可錯性”替代“科學性”,徹底否定自然科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適用性和確定性。然而,他完全贊同波普爾的反對歸納法推崇演繹法。
從上述簡要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索羅斯的經濟思想與西方經濟學的本質差別。
從研究對象角度來看,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是對立關系。西方經濟學是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歐美經濟思想理論上來說是否定和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有著“西方經濟學是庸俗經濟學”的論斷傳統,強調當代西方經濟學脫離了對經濟本質的分析,只描述了經濟現象的表面聯系,不能觸及到經濟問題的本質。他們的基本立場是堅持對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總體分析。①肯定了馬克思經濟思想的偉大成就,同時也認為馬克思經濟思想應與傳統經濟學思想相互學習。
在經濟學的認識中,人的行為是受外在刺激的一個良性反應,與受到的內在心理刺激并無大的關系。反觀心理學,則認為人類的行為是以一種自覺的、理性的方式來進行。心理學與經濟學不同,不推崇“理性”,他們認為理性并不完全影響人的行為決策??偠灾洕鷮W重視外在刺激,而心理學則重視內在刺激。不僅如此,經濟學趨向正規化、邏輯化,而后者更強調問題的本質特征。盡管兩者在這方面存有差異,但在某種程度上同樣會出現一定的融合和交叉影響。
心理學在經濟學領域中一般有兩類:一是運用心理學能夠解釋經濟學中的一些現象;二是心理學同樣也能解釋經濟學不能解釋或者解釋不全的現象。例如在金融領域中有很多現象是以往的經濟學難以解釋清楚的。
現今的市場經濟是自由的,價格決定了生產的方向,而消費者是有權利和有能力去決定他們是否要在商品上消費。理性思維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包括概念、判斷、推理、假說何理論等形式。在《實踐論》中指出,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來源于感性。②就房地產行業來分析,房價的持續抬高離不開人們的從眾心理在作祟。從心理學角度看,從眾心理是現今社會的一個普遍的心理現象,是一種非理性思維,在經濟學上稱這種現象為“羊群效應”,原先是指在一群羊中有一只羊突然跑起來,其他的羊也會跟著一擁而上。因而,在市場上,一小部分有影響力的人做出某個決定,往往就會引起大眾跟隨。房價的逐年增漲,這本是正常的現象,但漲的太快就不免是由于一部分人的從眾心理“炒”出來的。這種非理性思維是盲目的,往往會使人失去客觀的判斷能力。這就是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的結果。
所以,實踐證明,心理學的發現和運用大大的擴展了經濟學的研究視野,為經濟學能夠更加完善地解釋人類的行為提供了創新的見解。近年來,心理學對人類行為的新發現和實驗成果使得傳統經濟學的很多理論遭遇被改寫的命運,當代經濟學不得不朝更加堅實的新方向發展。
注釋:
①霍華德·金.經濟學史[M].顧海良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64-70.
②.實踐論[M].人民出版社,1952.
參考文獻:
[1]錢小虎.淺析宗教的世俗化傾向[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01).
[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比較
馬克思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都以制度為研究對象,它們之間存在著某些相似之處,但也存在著許多根本性的區別。研究兩種理論的異同,在堅持馬克思經濟學的同時,借鑒新制度經濟學的合理因素,對于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理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理論體系比較
(一)邏輯起點和起始范疇
任何經濟學理論體系都有其邏輯起點和相應的起始范疇或概念。
1《資本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資本論》體系的邏輯起點是商品理論,其起始范疇既不是資本,也不是產權,而是“商品”。當然,這個“商品”是資本主義的商品,不是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過的商品。馬克思認為,“商品”是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最一般的形式,“商品”范疇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最一般的范疇,在其中包含了能夠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矛盾的各種矛盾或矛盾的萌芽。
這一邏輯起點是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歷史演變順序一致的。商品既是馬克思資本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也是資本關系發展、演變的現實起點。資本并非一開始就表現為資本,它經過勞動力的購買并實現了貨幣的增殖,才轉化為資本。資本主義的占有規律也是由商品所有權規律演變而來的。所以,商品關系是資本關系的歷史演變的現實起點。
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和決定商品二重性的勞動二重性,揭示了蘊涵在商品中的矛盾: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從而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而資本的一切矛盾,也在商品分析中得到初步的揭示。這些矛盾正是資本內在矛盾的胚芽,是資本矛盾最抽象和最一般的形式。
2制度經濟學的邏輯起點
制度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是對企業性質和存在原因的分析,“企業”是其起始范疇。
“企業”是一種組織,是市場經濟中的主要的微觀主體或經濟細胞。正統微觀經濟學對企業的研究構成了其廠商理論,但它把企業視為一個既定的主體,一個既定的存在,一個與其他個體一樣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者來看待,它所分析的是企業如何運行以達到利潤最大化。至于企業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如何?正統經濟學沒有回答。科斯的理論構建,則從探討企業的本質及產生原因開始。
制度經濟學的核心是交易費用理論,“交易”是其對經濟活動分析的基本單元,又是現實經濟活動中最普遍、最一般的活動??扑箯钠髽I分析開始切入,對企業本質、產生及規模變動原因的邏輯追問,直接引出了“交易費用”的存在,從而修正或否定了正統經濟學的“零交易費用假設”,也開始了交易費用理論的構建。“交易費用”理論是整個制度經濟學的基礎,后面的分析都是圍繞著各種各樣的交易及其成本展開的??扑拐J為,市場交易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最優的或最有效的。因為市場交易本身是有代價的,即存在交易費用。然而,為什么不能把所有交易都納入企業內部呢?因為企業內部交易也是有成本的。于是,在二者之間就有選擇的必要,企業規模與市場交易就有一個邊際均衡點。這樣就進入了交易方式或交易規則的選擇問題,也就是制度選擇問題了。
科斯在分析“企業本質”、“企業存在及規模變動原因”等問題時,已經將“交易費用理論”的基本框架建立起來了,后繼的其他產權經濟學家無非做了兩個方面的工作,要么補充和完善交易費用理論,要么是將這一理論作為分析工具,運用到其他具體領域。
(二)核心范疇
馬克思經濟學的核心范疇是“資本”與“剩余價值”。它們本質上是一個范疇。因為“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剩余價值體現的關系就是資本關系。而對“資本”和“剩余價值”的分析也就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即對資本產權制度的分析。
產權經濟學的核心范疇是“交易”與“交易費用”。不過,與“資本”和“剩余價值”的關系不一樣,“交易費用”并非是“交易”的本質,“交易”是人們從事的活動,“交易費用”是人們在活動中消耗的資源或代價?!敖灰踪M用”只是揭示了“交易”中有成本這一事實而已。
(三)理論主線
所謂理論主線是指貫穿一個理論體系的邏輯主線,它將各個理論構件或組成部分串成一個整體。
《資本論》的邏輯主線是對剩余價值或資本增殖的分析,剩余價值理論是貫穿整個體系的主線。整個《資本論》,從頭到尾,都以剩余價值的分析為核心。從總體框架看,《資本論》第一卷研究資本如何增殖或剩余價值如何產生;第二卷研究剩余價值如何通過流通,使其增殖部分得以實現;第三卷研究剩余價值如何在不同的資本家階層之間分配;第四卷研究剩余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其不同卷、篇、章、節中的具體理論,也都貫穿這一主線。
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主線是產權的交易費用分析,交易費用理論貫穿在其理論體系中任何一個組成部分。
兩條主線各自在其理論體系中發生作用的方式或把理論構件聯系起來的方式是有差異的。
剩余價值理論是作為馬克思經濟學一切理論構件的內核而存在的,它是任何一個理論組成部分的實質。例如,勞動價值論是為剩余價值理論奠基的,揭示商品價值的源泉,其真正目的和作用在于揭示剩余價值的源泉;對資本生產過程的考察,實際上是研究剩余價值生產的理論;對資本循環、周轉,對資本再生產的分析,是為了研究剩余價值實現的規律;對利息、利潤、地租等的分析,是研究剩余價值在資本家階層分享的轉化形式。
“交易費用”并非每個理論構件的實際內容,而是其中的方法或工具。用它分析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構建企業產權理論;分析制度變遷,構建制度變遷理論,等等。
(四)主要理論組成部分
馬克思經濟學體系的組成有兩種劃分意見:一是按《資本論》四卷的邏輯順序,分成剩余價值生產理論、剩余價值流通或實現理論、剩余價值分配或分割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史;另一種則超越四卷的先后順序,將其劃分為勞動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理論、再生產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經濟周期和經濟危機理論、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理論等。兩種劃分都能成立,而且不矛盾。
制度經濟學的理論構件是松散的。“交易費用理論”是其核心部分。以交易費用理論作為工具分析的理論,包括:(1)企業性質理論;(2)企業產權結構理論;(3)制度變遷理論;(4)法律經濟學等。
二、方法論比較
從整體上看,兩種理論范式建立在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基礎上,有著不同的分析方法、概念和理論邏輯。
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論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其含義和內容一般概括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上層建筑也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變化都是由客觀規律決定的,具有必然性,最終的決定因素是生產力,人類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生產力發展狀況不同,生產關系和支配分配、交換關系的規律也不同。這是一種唯物主義的和整體主義的分析方法。
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哲學基礎是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三者合一,本質是自由地追求個人功利。它遵循的是古典主義的個體分析方法。這種方法認為,一切社會現象都應追索到它們的個人行為基礎,都必須從個人的角度來分析闡發;個人的目的或偏好是經濟學分析的出發點和基石,必須把個人的有目的性放在首位。因為,個人根據他們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動,個人的有目的性乃是一切社會行為的起因。
三、產權理論比較
馬克思經濟學的產權與新制度經濟學定義的產權有許多共同之處。(1)它們都認為產權是財產權,不是單一的權利,而是一系列權利的組合體;(2)它們都認為產權可以分解;(3)它們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法權。盡管如此,通過比較,我們還會發現二者有許多不同之處。(一)產權的本質
馬克思經濟學認為生產資料的歸屬是所有制的本質規定,財產權利是所有制的法律形式,經濟上的所有制關系決定法律上的財產權利。而諾斯則認為“產權的本質是一種排他性的權利”,是一種私有權。產權是其制度理論的核心范疇,并認為法權(產權)關系決定經濟關系。
(二)產權的形成
馬克思經濟學認為所有制及所有權(產權)的形成與發展同社會生產力水平及變化相聯系。而諾斯則認為“產權的出現是國家統治者的欲望與交換當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費用的企圖彼此合作的結果”。
(三)產權的功能
馬克思經濟學強調所有制對社會制度的性質以及社會公平的影響。而新制度經濟學則強調產權的激勵功能與效率功能。
四、制度變遷理論比較
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仍然是建立在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1)經濟人是制度變遷理論的基點,只有個人才進行選擇和行動,集體是無法選擇和行動的;(2)與經濟人相聯系的成本一收益法是“標準經濟學方法”,也是制度變遷理論的核心分析方法;(3)制度變遷取決于制度需求與制度供給的平衡,是制度非均衡走向均衡的過程,是經濟人在成本約束下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趨利過程;(4)國家擁有利用暴力“規定和強制實施所有權的地位”,它以提供“保護”和“公正”的服務換取統治者的收益,一旦制度創新會使統治者私人收益超過私人成本,制度調整就勢必發生;(5)意識形態是個人與其環境達成協議的一種節約費用的工具,它有利于克服搭便車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資源的非市場配置及降低社會經濟運轉的費用。
馬克思經濟學認為:(1)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因此,人類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變遷,主要應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方式的變遷來解釋;(2)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與激化,從而引起社會經濟制度乃至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革與革命;(3)人類社會的兩大基本矛盾,在社會經濟關系中,主要體現在不同社會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或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了不同社會制度變革的性質、方式和程度;(4)制度變遷的主體是代表生產力的社會集團或階級,階級斗爭在制度變遷中起著杠桿作用;(5)制度變遷的動力源泉在于現有的各種法權關系或社會制度不能適應潛在生產力的實現和發展,致使掌握新的生產力的社會集團為獲取自己所能控制的、潛在的、新的收益而推動制度的變革;(6)由于社會基本矛盾和不同社會利益集團矛盾的性質不同,決定了制度變遷的方式是不同的;(7)盡管國家、社會意識形態對制度變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并且不同的民族文化差異會影響到制度變遷的模式與方式,但起決定性作用的仍是社會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的差異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差別與制度變遷模式差別的客觀根據與決定因素。
五、幾點結論
1馬克思經濟學從人類社會歷史變遷的寬廣角度,研究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發展與滅亡的規律,著重分析資本與雇傭勞動、資本家與工人階級的對立,指明社會制度變遷的方向,為無產階級的解放提供思想武器;而新制度經濟學則是在肯定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研究如何修補、完善私有產權制度,以減少制度的磨擦,提高經濟績效。前者是宏觀的、整體的、深刻的,對人類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變遷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后者是微觀的、個體的、精細的,對調整企業、個人和政府之間的關系,提高經濟效益,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馬克思經濟學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引入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范疇,分析了人們在歷史形成的生產方式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分析了由這種關系所決定的不同的利益集團或階級,揭示這些集團和階級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相互關系的變化,從而較好地解釋了人類歷史上重大社會制度的變動。
但由于它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的內部矛盾、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上,而對資本家之間、資本家的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像個人的心理活動、行為選擇等微觀個體的行動特征的揭示,沒有列入自己的分析框架內,或者沒有作為自己研究的重點,因而,它對基本經濟制度相對穩定條件下的、日常的、微觀的企業制度變遷缺少針對性較強的分析。
3新制度經濟學以個體主義的分析方法來解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釋制度變遷的原因與機制,強調個人理性與個人選擇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把制度變遷歸結為個人之間相互博弈與相互交易的結果;但它沒有分析決定個人理性與個人選擇的社會經濟條件,以為個人可以隨意地進行選擇,這就難免陷入唯心主義泥坑,無法解釋社會經濟制度變遷的內在動因與實現條件。
不過,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心理、行為特征及其對制度選擇和制度變遷的影響的分析,對于在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相對穩定情況下的企業制度和產權結構的微調,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1體育經濟學認識分析
體育經濟是以發展體育事業為根本目的的,體育經濟學是圍繞體育事業發展的各種現象、問題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主要包括體育產業與經濟發展的聯系;體育市場、體育消費等體育實踐的特點和一般規律;人在體育事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等,以及人的思想、習慣對體育市場、體育消費的影響等等;體育資金的有效利用、體育行業的投資與收益等。提高各種投資在體育實踐中的收益,使投資的效益最大化。我國的體育經濟學研究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以取得了部分成績。第一,隨著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拓展和大部分體育經濟研究者的付出,我國體育經濟研究收獲了一大批優秀成果,包括體育經濟學相關專著的發表,體育經濟學相關學刊的發展等。第二,體育經濟學在實踐發展的基礎上逐漸的成熟和完善,并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第三,高校對于社會經濟學人才的培養為社會提供了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在不同的崗位上積極的促進了體育業的發展。當前,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社會在發展、體育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在不斷的擴展,只有理論知識的不斷更新和完善,才能適應體育經濟的發展現狀,為體育經濟的發展提供科學的、正確的理論指導。
1.2體育經濟學研究的意義
在體育經濟學發展前,我國的體育業發展相對滯后,對于社會經濟的影響無足輕重。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健身娛樂、體育競技觀賞等的興趣日益濃厚,形成了迅速膨脹的消費市場,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體育服務業的發展拓展了第三產業的領域,,使社會產業布局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體育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的第二產業發展,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制造了更多的機遇。同時,體育經濟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了社會就業的實現。并促進了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提升了全民身心的健康水平,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體育經濟學的核心理論
2.1體育經濟學研究的現狀分析
我國體育經濟學研究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發展到今天已取得部分成績。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發的深入,當前的體育經濟學研究已不能滿足體育行業發展對經濟理論的需求,體育經濟理論亦不能科學的、全面的指導體育業的發展。第一,目前體育經濟學研究的重心仍停留在以經濟學理論分析、解決體育行業發展中的各類問題,對于體育經濟理論體育的構建研究不足。第二,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對實踐經驗的概括較為成熟,對于實踐概括的加工、提煉、升華不夠深入,體育經濟學理論對于體育經濟實踐活動的指導力不足。第三,對于國外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成功過于極端。要么全盤否定,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理論到社會主義國家不適用。要么盲目借鑒,對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真實情況考慮的不足。但不論那種情況都不利于我國體育競技理論的發展和完善。第四,對于體育經濟學的屬性定位仍有一些分歧,導致了理論研究的滯后和盲目。一部分學者認為,體育經濟學具有基本的經濟學特點,應為經濟學屬性;而另一些學者認為,體育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體育產業、體育消費、體育投資等,應為體育學屬性;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體育經濟學具有多學科交叉屬性。像這類的分歧影響了體育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并制約了體育經濟學對體育實踐的指導作用。
2.2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趨向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速增長的物質財富為人們的精神追求鑒定的基礎,更多的人開始重視體育消費。體育經濟實踐的發展豐富了體育經濟學理論,促進了體育經濟學理論的快速發展。同時,體育經濟作物社會經濟的一部分,與整體經濟有著情絲萬縷的聯系,社會經濟發展的復雜化促使體育經濟的發展也日趨復雜化,這就要求研究者不斷的提高自身素養,拓展體育經濟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從實踐出發提高體育經濟理論的研究水平。并能注意體育業發展中大眾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消費心理、市場等因素,將其作為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性研究。此外,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內的體育經濟已逐漸的與國際接軌,受國際一些思想、理論的影響,國內的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以促進其對體育實踐活動更廣范圍的指導作用的實現。
2.3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分析
體育活動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的產物,換而言之經濟是體育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反之,體育也的發展又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對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在體育經濟學研究中,我們一定要看到經濟與體育的內在聯系,理解二者的重疊性、互交性,避免片面的屬性爭執。對于體育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一方面,要結合實際,聯系我國的基本國情,以體育經濟實踐為基礎,科學的、事實求是的進行概況、分析、研究,并使之形成系統化的理論體系。另一方,客觀的、理性的借鑒其他理論成果,結合實踐對相關理論進行融合、加工,以形成適應我國體育業發展的體育理論體系。在體育經濟發展中,“人”是發展的核心理論,對于人力資本論的研究很有必要。第一,人力資本論是西方體育經濟學理論的基礎,我國雖以政治經濟學作為體育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但并不能因此排除一切“異己”,應結合我國國情、制度以及現狀,科學的、理性的對該領域較成熟的理論加以引入、吸收和利用。第二,人力投資在體育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例如,對體育教育、體育保健等進行投資,提高人在體育技能、體育保健知識應用等方面的能力,使人獲得了一定的工作能力、技術水平等。這一過程就是一個人力資本形成的過程,在我國體育經濟實踐中真實的存在過程,因此不可忽視。產業組織論是產業經濟學中的核心理論之一,體育業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拓展了第三參與,對相關的第二產業也有巨大的帶動作用,因此體育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中需重視對產業組織論的研究,使這一理論能更好的指導體育事業的發展,促進我國體育經濟業的繁榮。體育專利權、商標權、冠名權等知識產權都屬于體育業無形資產,此外,體育業的無形產權還包括技術秘密、經營秘密、特許經營權等,這些產權的保護和利用關系著企業的發展和體育業發展的良好秩序,是客觀存在于體育行業的財富。因此,對于無形資產論的研究對于體育經濟學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無形資產形成中,“人”投入了相應的資金、智慧等成本,促進了體育服務等行業的發展,提升了體育業的經濟效益。此外,體育業的無形資產可用貨幣競相計量,屬于可交易商品。同時又具有產業經濟效益、供給的有限性等特點,利用無形資產論對其進行研究,并結合體育經濟發展的實踐進行分析、利用,對于促進體育業發展極為重要。總之,體育經濟的核心理論是以體育經濟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利用經濟學的各種理論,對體育經濟發展過程的各種現象、問題進行分析、總結,發現和提煉體育業發展過程的一般規律,以理論為基礎更好的促進體育經濟的發展。
3.體育經濟學的科學定位
3.1體育經濟學定位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科學的定位體育經濟學對于提高體育經濟學研究的效率、效果極為關鍵。在體育經濟學研究定位中,主要注意一下幾點。首先,實踐是一切理論發展的基礎,在體育經濟學研究中,必須重視現實中的體育經濟現象和體育實踐,通過對體育領域各種現象、實踐的總結、思考、分析獲得更高層次的體育經濟發展規律,從而利用體育經濟的相關問題解決體育利于所發生的各種問題及經濟現象,促進體育業的發展。其次,重視“人”的因素對體育經濟現象的影響,通過對人的活動、意向、需求等的研究深入挖掘體育活動中的各種行為、需求等變化規律,以促進體育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再次,理清體育經濟發展中各種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探索體育實踐中各種因素的相互滲透、影響等,通過研究分析提煉體育活動中的各種經濟規律,用以更好的指導體育業的發展。
3.2體育經濟學科學定位的思考
科學的定位體育經濟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體育經濟現象及實踐研究中,人們不斷的發現、總結其經濟發展規律。然而體育經濟發展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著體育經濟發展,也影響了體育經濟學的科學定位。對于體育經濟學的科學定位,首先,在當前理論研究基礎上,全面的掌握、分析體育經濟發展的各種規律、特點,聯系實踐在體育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基礎上對該學科進行定位。其次,對于體育經濟學定位過程中的分歧要全面的分析、研究、領悟,不能盲從他人觀點,輕易做出結論。例如體育經濟學的屬性定位,面對體育經濟學的“體育學屬性”、“經濟學屬性”、“多學科交叉屬性”這三種不同觀點,一方面,要聯系實際,通過對體育實踐中經濟現象的發生、體育實踐問題的解決等對其進行思考。另一方面,要打破界限,挖掘最有利于體育經濟學發展的屬性定位,以創新思想求得該學科的最有利發展途徑。再次,研究定位是體育經濟學發展的關鍵,對于研究的定位一定要突破抽象的表面現象,深入體育經濟發展的核心,找準影響體育業發展的關鍵進行定位。第四,人才是體育經濟學發展的動力之源,對于培養的定位要聯系社會實踐,突破學科差異、思想差異,以人力資本論為基層,培養多元化人才,促進體育業和體育經濟學的發展。
【關鍵詞】創新教育 西方經濟學 教學方法
一、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
1.系統性強。西方經濟學在其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而且這種體系仍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例如,微觀經濟學以馬歇爾的價格理論為基礎,以經濟人假設,完全信息假設和市場出清假設為前提,形成了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行為理論,市場理論,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和一般均衡理論,得出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機制能自主實現經濟均衡。宏觀經濟學則以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為基礎,以解決市場失靈為己任,形成了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得出資本主義經濟通過政府干預可以實現均衡?,F在,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西方經濟學又融合了許多流派的思想,以不斷補充其理論的不足。
2.實用性強。所謂實用性主要指它基于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病狀進行分析,做出診斷,開出處方。西方經濟學以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問題為己任,正如上面所講,凱恩斯《通論》的出版就是為了醫治資本主義經濟的“滯脹”問題。近幾年,西方經濟學面對資本主義經濟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現象,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同時,西方經濟學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一些研究結論,對現實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3.簡明的經濟分析框架。一個規范的經濟理論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個部分組成:(1)界定經濟環境。(2)設定行為假設。(3)給出制度安排。(4)選擇均衡結果。(5)進行評估比較。
4.數字化趨勢越來越明顯。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學分析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幾乎涉及了經濟學的所有論題。數學是最嚴謹的一種形式邏輯,借助數學模型可以把邏輯關系一步步推演下來,做到嚴密精確。簡潔恰當的數學模型有助于理解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解釋經濟現象,預測經濟現象。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西方經濟學理論抽象、難懂、學生很難消化。西方經濟學不同于一些應用性學科,它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該學科主要從概念、特征、作用、性質方面理解問題,它的每一個理論都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形成的。假設條件放寬,理論有可能不成立。加之該學科常常用到數學知識,這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措手不及。再者,高職的學生年齡較低,社會閱歷簡單,對社會實踐了解有限,學生層次參差不齊,這些都增加了講授和理解的難度。
2.西方經濟學課時少,內容多,教學質量和教學任務常常打架。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基礎性學科,現在不僅財經類專業的學生要學,而且諸如信息專業,管理專業的學生也要學。但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教學計劃要求一學期54學時講完微觀、宏觀兩部分內容。教師如果要根據教學內容要求,教學對象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尷尬局面。
3.學生對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不適應。經濟學是借助數學模型解析經濟現象的一門科學,數學的形式化及其邏輯的嚴密性給其在經濟分析中帶來很多的方便和好處。但初學西方經濟學時,學生大多對復雜的幾何圖形、數學公式、數學證明不太適應,不理解這些圖形和公式的經濟學涵義,很難把它們與文字描述統一起來。
4.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目前,經濟學教科書上都是以外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缺乏根據中國的經濟發展、改革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無助于了解并解決中國現實經濟發展和改革中的問題。面對經濟學教科書深奧理論的大雜燴中充斥著不現實的圖像和專業術語,即使教師告訴學生模型的直觀意義,由于沒有相關的實踐經驗,學生還是摸不著頭腦,每一章都令人困惑,更不清楚下面將要學習什么內容,從而認為經濟學是枯燥的、沉悶的。
三、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創新路徑
1.把握核心,理清主線
西方經濟學包含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微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價格決定”,主題是資源配置問題;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國民收入”,主題是資源利用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分別理出一條主線,通過這條主線把各部分內容串起來,從整體上把握西方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和特點。
2.訓練經濟學思維
教學要認真考慮這樣一個事實,即一門課程不但要反映知識本身的性質,而且還要反映求知者的本質和知識的獲得過程。教一門課,不是建造有關這一科目的一個小型的現代圖書室,而是使學生親自像一名數學家那樣思考數學,像一名史學家那樣思考史學,使知識的獲得過程體現出來;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了解經濟學家如何研究他們的領域,這需要通過教學創新來完成。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授之以魚”,而且更要“授之以漁”;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播,而且更重視培養學生思維、研究、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教會經濟學方法
掌握經濟學的方法論是學好經濟學的基礎性問題。例如,均衡分析是一個強有力的分析工具,通過均衡模型研究一個經濟及其所有市場達到均衡時的價格與資源配置決定問題,這對于理解市場機制的效率與穩定性,進行宏觀經濟活動分析提供了關鍵的基礎理論支撐。
4.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經濟學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人們的現實生活,使人們更好地生活與發展,脫離實際生活的經濟理論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教學中理論必須聯系實際,可以列舉實例對原理進行分析。例如,講授彈性理論,可以列舉我們身邊的事說明彈性理論在價格上的應用,像彈性系數較小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人們的消費支出增加,影響人們的生活;彈性系數較大的奢侈品,價格上漲,對奢侈品的需求量會減少,但不會影響人們的具體生活。再如,在講到IS-LM模型時,可結合中國近幾年的宏觀經濟走勢和政策實踐來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系統了解宏觀經濟中一些重要的總量和政府政策的意圖,將抽象的理論變成鮮活的知識,將呆板的模型變成現實的圖畫。
5.教學內容注重跟蹤學科發展前沿,保持課程內容的動態更新
經濟學理論總是趕不上經濟形勢的變化,經濟學教科書總是趕不上經濟理論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經常關注本領域最新發展和動態,不斷把一些較為前沿的內容及時充實到教學中去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更多有用的信息。
6.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西方經濟學是對西方幾百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需通過大量圖形和數理實證分析以及經濟學的特有概念去理解。這使學生感到抽象、枯燥、難以掌握。因此,需要尋找一種形象的方法,將理論以生動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案例教學法就是這樣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在每一章的教學中,尋找結合教學內容的真實事件進行分析解釋,并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訓練學生分析和解釋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是西方經濟學教學的一個十分有效的工具,經典的“蜜蜂與果園”等案例已深入人心。案例教學能把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事實擺在學生面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經濟理論的理解。
(2)多媒體教學。制作多媒體課件,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參考資料、有關的經濟事件材料等,以豐富多彩的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問題的記憶與理解。
(3)實驗教學法。課堂實驗是一種互動性很強的教學手段,是一種專門用來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原理的互動的簡短的游戲。最經典的例子是供給需求模型實驗,該實驗源遠流長,可以一直追溯到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張伯倫于加世紀40年代在哈佛課堂上開始的市場實驗。供求實驗中,學生自己參與某個商品市場的買賣,了解完全競爭市場上價格是如何通過供求作用自發形成的以及背后有怎樣的深刻原因。通過實驗結果可以切身感受到確實存在“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引導我們每一位參加實驗的交易者,最終使價格和成交量收斂于某一穩定的數值。學生利用課堂實驗可以檢驗理論和發現理論,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和自信心。
(4)討論教學法。教學中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有關教學內容的討論,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性,促進研討的深化,最后教師可以對討論過程進行總結和提煉,引導學生形成對知識概括性理解。
除此以外,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嘗試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方法,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研究課題,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研究促使學生應用在課堂上較少用到的創造技能。
參考文獻
[1]丁學政.西方經濟學研究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A].新世紀新思考[C],1999.
[2]楊帆.對于中國地下經濟的粗略估計[N].天津工商報,2000.
[3]高鴻業.為什么要研究西方發展經濟學[J].世界經濟,1981,(7).
[4]陳岱蓀.規范經濟學、實證經濟學與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J].財經科學,1981,(03).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每天能夠接收到的信息非常之多,無法全部真正理解和記憶,很多信息轉瞬即逝。碎片化信息大都是一些事實的集合而非邏輯推理,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因此對問題的分析是片面且不嚴謹的。信息碎片化不僅對年輕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而且對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產生沖擊,影響了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一、信息碎片化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沖擊
1.信息碎片化的表現。海量的信息大多是將舊有知識體系進行重新的排列組合,網絡將這些信息粉碎后以一種簡單化、直接化的形式呈現出來。碎片化的信息雖然極大地擴充了我們的閱讀量,提高了我們的閱讀效率,但是信息的快速更新也容易導致人們分散注意力,搜索式閱讀、跳躍式閱讀、標題式閱讀成為閱讀的主要方式。簡單、快速甚至跳躍式的閱讀方式,使得我們喪失了深度思考的功能,甚至引起信息焦慮癥。信息焦慮癥首要的表現為浮躁,所有的信息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過眼云煙;信息焦慮癥的另一個表現是注意力與海量信息的矛盾,我們在生活的各個間隙獲取信息,人們以一種“輕重量”的社會姿態參與活動,隨便通過社交網站和微博討論問題,發表看法,這種交流沒有經過大腦的深思熟慮,而是接受碎片化信息后的隨機反應。
2.西方經濟學的特點。目前大多數高校講授的西方經濟學一般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研究對象為總體(國民經濟的活動整體),分析方法為總體分析,主張需求管理,認為除了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外,還需要政府對經濟進行適當干預龐大的體系和不同的派別雖然豐富了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但過多的爭議和相互對立的觀點也會使作為初學者的學生產生很多困惑。西方經濟學在排除一些非主要的因素和現象的基礎上,運用抽象的方法,建立自身的理論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隨著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深入,數學方法被廣泛應用,因此,西方經濟學內容和方法數學化傾向非常明顯。雖然數學化只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研究的一種形式化,但大量的數學推導和數學模型使得西方經濟學顯得更為晦澀難懂。
3.信息碎片化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沖擊?;ヂ摼W的高度發展,各類信息指數式增長。Twitter(推特)每天平均產生超過3億條消息,Facebook(臉譜)每天擴散的信息接近40億。大學生還沒有能力將這些海量的信息碎片進行整合和利用,構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形成有效的學習。浩瀚無邊、豐富多元的碎片化信息能夠極強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多學生上課時不愿意聽課,形成“每個人都在講,每個人都在聽”的“雜市式”教學模式,嚴重沖擊了課堂教學秩序。
二、信息碎片化背景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現狀
1.教學方法陳舊單一。由于西方經濟學本身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和系統性的特點,使得教師不得不將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直接講授給學生,采用最為陳舊單一的講授法進行課堂教學。這種講授法以“填鴨式”教學為主,學生和教師基本沒有互動。學生很容易喪失興趣,對枯燥乏味的經濟學原理不明就里、稀里糊涂,不但不能運用西方經濟學的原理分析現實生活問題,甚至連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也不能夠掌握,完全背離了我們的教學目的。雖然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但多媒體教學并不能解決教學方法陳舊單一的弊病。
2.理論與現實脫節。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大多抽離于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與我國的國情具有一定的差距,很多的理論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好的例證。尤其是一些嚴謹的假設與現實情況大相徑庭,令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應用性產生極大的懷疑。學生很難將抽象的經濟學理論與現實生活的差異統一起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能構建經濟學的邏輯思維方式。而且西方經濟學理論比較多,不同理論之間的結論還有不一致的情況,影響了學生對西方經濟學抽象理論內涵和實質的理解與把握。
3.背離學生學習初衷。很多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之初抱有很強的功利心,認為西方經濟學與創業致富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學好了西方經濟學就能快速致富,或者能夠去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但隨著對西方經濟學的深入學習,嚴謹的假設、枯燥的理論和大量的數學模型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令他們認識到西方經濟學只是提供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與創業致富的關系不大,背離了學生的學習初衷。這種精神上的失望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產生一定的沖擊,影響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4.考核方法以應試為主。閉卷考試是傳統西方經濟學的主要考核方法,考試成績對于學生而言非常重要。對于學生來說,想要取得理想的成績必須牢牢掌握書本知識。閉卷考試的出題范圍有限,大多數題都是對基礎知識的考核,對于那些運用西方經濟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考核比例有限?;趯W生對分數的重視程度,應試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考試之前的突擊學習成為一種通用模式,因此學生對經濟心理實驗法、案例教學法和經濟模擬教學法等創新性考核方式不感興趣。
三、應對碎片化信息,打造“互聯網+”的教學模式
1.手機進課堂,轉變教師角色。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手機已然成為大學生活的一種必需品,手機進課堂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場移動互聯網的革命中,教師應該順應大環境的改變,轉變角色,從課堂的教學任務、教學信息中心、知識中心和資源中心的角色中退出來,演變為輔助學生自主學習的教練和導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進而形成“互聯網+”的信息化教學模式。
2.利用網絡,實現碎片化教學模式。教育部辦公廳2015年公布了《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以信息技術為紐帶進一步加強教學和管理,行政部門和教育機構,教師、學生和教育系統之間的聯結和互動。利用網絡,整合各種碎片化信息,構建西方經濟學碎片化教學資源平臺是提高教學過程信息化的重點。首先,應該利用現有資源,將學校自主建設的經管類實驗室與網絡公共平臺結合起來,打造西方經濟學理論學習平臺;其次,整合各種公共網絡平臺,教師利用微博、微信和QQ等工具廣泛傳播的功能,將公共網絡平臺應用到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當中,突破講授式教學的局限性。
3.改革考核方式,探索碎片化考評模式。對西方經濟學的考核由出勤、作業、測驗、課程應用論文和期末考試五個部分組成。在每一個理論模塊結束之后,要進行一次專項知識點訓練。專項知識點訓練以客觀題為主,便于手機等便攜式智能終端的瀏覽訪問,及時作答;定期測驗以主觀題為主,通過電腦等便于輸入的終端設備完成。通過這種定期測驗的方式,對學生的碎片化學習進行監督和鞭策。課程應用論文每個學期需要呈交多篇,重點考核學生利用西方經濟學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期末考試在封閉的網絡環境中完成,充分利用現有的經管實驗室的軟硬件支持,實現一人一卷“無紙化”考試。
綜上所述,利用移動終端設備,構建西方經濟學碎片化教學資源平臺,實現碎片化教學和碎片化考核的有效融合,將碎片化信息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沖擊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對經濟問題的分析和認知能力,系統提高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1宏觀經濟學的學科特點
1.1抽象理論與復雜模型并存
作為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學科,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一樣,都是采用抽象分析的方法,在一系列前提假設的基礎上,將部分在現實中存在但不影響主要結論的因素去掉,構建了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這種分析方法雖然利于宏觀經濟學整體架構的梳理,這對于雖然有微觀經濟學基礎,但較少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來說,難度可想而知。此外,大多數的宏觀經濟學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都是利用數學推導和數學模型的方法進行驗證和分析,這對數學基礎差的學生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即便是數學基礎好的學生,在大量的公式和計算面前也會降低學習的積極性,這些都給學生學習宏觀經濟學造成了明顯的困惑。
1.2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緊密
通過宏觀經濟學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在熟悉宏觀經濟理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體系后,為后繼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宏觀經濟學社會總量行為及其后果為分析對象,以需求和供給的均衡為分析框架,涉及產品市場、貨幣市場、勞動市場和國際市場,實現的主要目標有抑制通貨膨脹,解決就業問題,穩定經濟和促進經濟增長等。其教學體系則是從短期的經濟波動和政策、長期的經濟增長理論出發,對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進行均衡分析,涉及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等(圖1)。并以此為基礎擴散開去,形成了以宏觀經經濟學為中心的、連接微觀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金融學和國際貿易的廣義的知識體系(圖2)??梢姡暧^經濟學在眾多學科類別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地位。
1.3強烈的實踐意識和階級意識
宏觀經濟學是對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的經驗總結,這一結論性的知識體系直接產生于現實的經濟生活,并對現實經濟生活起到指導作用。從這個角度講,宏觀經濟學和社會學科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同,強實踐性是其一個主要的特征。此外,從意識形態的角度講,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基礎上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反應的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價值標準。所以,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要結合本國國情,對其分析依據和主要結論要有選擇性地借鑒和吸收,不可盲目的照搬甚至直接應用于我國的經濟實踐。
2宏觀經濟學的教學特征和思維模式
2.1宏觀經濟學的教學特征
微觀經濟學作為宏觀經濟學的基礎,能對后者的學習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因為在學習完微觀經濟學后,學生會對經濟學的假設前提產生初步的認識,而在學習完消費者和生產者行為以及福利經濟學之后,對IS-LM模型和AS-AD模型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但是,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在核心理論、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解決的問題方面畢竟存在明顯的不同(表1),所以,在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理解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異同,從多個角度進行對比和闡述,使學生了解微觀經濟學在宏觀經濟學學習中的基礎作用,并且明確宏觀經濟學具有自身特殊的分析方法,激發起其學習宏觀經濟學的主動性。
2.2宏觀經濟學的思維模式
宏觀經濟學的各章節之間具有很強的邏輯關聯,因此,學習過程應該循序漸進,在授課之初就應該將整個課程的思路和邏輯講授清楚。此外,宏觀經濟學涉及到眾多的經濟變量,整體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各個經濟變量逐漸放松的過程,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有效把握宏觀經濟學各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使學習過程更加簡單和有效。當然,在學習過程中,還要充分分辨和理解貨幣主義學派、理性預期學派、新劍橋學派等宏觀經濟學各流派的學術觀點,把握這些派別之間的對立和關聯,以此來加深學生對宏觀經濟學體系的全面理解,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構建多元化的經濟學思維模式。
3宏觀經濟學多元化教學模式探索
3.1討論式教學模式
討論式教學是宏觀經濟學可以選取的主要模式之一,其目的在于通過討論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寫作、口頭表達以及研究和創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該模式下,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對宏觀經濟學的態度,組織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后進行小組討論(學生主動學習是討論式教學得以開展的關鍵),并將形成的觀點與他人進行分享,并結合教師的講評,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主導地位的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教學過程的有效設計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敏感度,培養其創新思維、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具體的課程設計方面,討論式教學需要有計劃、有組織的過程安排,教師首先要確定討論的主題,然后將學生分組后組織其通過圖書館、網絡媒介等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形成各組自身的觀點后,由小組成員代表或全體成員闡述觀點,并由其他組的組員進行提問后產生辯論來形成思想碰撞,最后通過教師的點評和歸納,引導學生對現實經濟數據和現實宏觀經濟危機進行理性的反思,提高其批判性的思維能力。
3.2研究式教學模式
研究式教學模式是根據宏觀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將現有的教學資源和環境加以有效的利用,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重主體作用,以科學研究的模式實現教學目標。具體的操作步驟為:首先要建立科學研究的教學團隊,以教師的科研工作促進學生對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其次,整個教學過程要從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數據、資料出發,引導學生掌握經濟問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為其觀察問題、改變錯誤認識提供及時和必要的幫助。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3.3仿真式教學模式
宏觀經濟學的仿真式教學模式采用實驗驗證的方法,以真實的經濟環境和經濟人行為特征為基礎,將經濟系統以程序模型的形式呈現,并通過計算機中輔助計算,生成相應的經濟結論。它以計算機為數據計算和生成媒介,通過教師或學生建立的復雜的、虛擬的經濟系統,來分析經濟主體的各項活動,這種仿真的教學模式突破了宏觀經濟學傳統研究方法難以進行重復實驗的約束,方便了教學和科研的順利進行。將仿真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實踐的基本步驟是:首先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與學生共同進行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將相關的宏觀經濟理論轉化為數學模型,然后選擇合適的經濟仿真軟件將模型轉化為經濟實驗模塊,并對模塊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滿足實驗的各項指標,最后將調整后的模塊加入到教學內容當中,使其對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補充,提升教學效果。仿真的前兩個步驟可以由教師獨自完成,也可讓部分學習興趣濃厚、實踐能力強、分析問題獨到、數學基礎好的學生參與其中,最后一個步驟可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期間教師要對實驗模型和仿真過程進行必要的解釋和演示,讓學生對模型的深層次問題進行深入了解,并通過親自嘗試獲得對模型及其運行結果的直觀認識。當然,學生自己的動手實踐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以在學生能夠熟練操控實驗模塊后,安排其進行相應的練習,比如,通過觀察和討論,對模型的結構以及其中的各個參數進行修改,對仿真結果存在的差異進行修正等。與其他教學模式相比,宏觀經濟學的仿真教學模式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不但教學內容具體,大大節約了板書和幻燈片的制作時間,還擴大了信息的范圍,學生通過參與獲得了更多的主觀感受等。
法經濟學領域,科斯的貢獻在于在主流經濟學和法律分析之間搭建了一個堅固的橋梁。在科斯之前,法律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早就被人們所關注,分別形成了一些分析思路,但它們都沒有成為被普遍接受的分析范式。直到1960年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發表,才改變了上述局面。在文中,科斯按照主流經濟學的邏輯,不僅表明了法律對于資源配置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如何對法律進行分析。這一方面使經濟分析具有了不同于其他法律分析的立足點,尤其是區別于以公平為基點的分析;另一方面,表明研究稀缺資源配置功能的經濟學,今后不僅要研究價格機制的配置作用,更要研究法律制度對資源配置的影響。要理解現實經濟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就必須放棄交易成本為零的假設,認真研究法律制度。與此同時,科斯也提供了對法律進行經濟學分析的基本方法——交易成本分析方法。法律制度的有效運行需要付出成本。這些成本不僅包括產權界定的成本,而且包括在法律框架下權利交易的成本。經濟分析的目的就是要說明這些成本,并比較它們的大小,以尋求成本最小的制度安排。交易成本成為比較法律制度效率大小的標準,說明交易成本及其最小化的途徑,就說明了法律制度與資源配置之間的關系。因此,法律的經濟分析就演變成為一種選擇學說,主體根據理性最大化原則,在不同的制度之間按照交易成本的大小進行選擇,從而與主流經濟學融合在了一起。更為重要的是,科斯還將研究者吸引到一起,具有形成較統一的研究團體和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指引新的研究方向的作用??傊?,《社會成本問題》的發表,成為法經濟學誕生的標志。按照科斯開辟的道路,使用其所提供的方法,法經濟學繁榮發展了起來。
但是,隨著法經濟學學術收益的邊際遞減,法經濟學的未來發展方向逐漸成為學者們關心的問題。1997年秋季卷的《芝加哥大學法學評論》??谟懻摲ń洕鷮W的未來發展方向時[1],雖然討論很深人,但分歧也比較嚴重。貝克爾、埃普斯頓(RichardA.Epstein)等對法經濟學未來發展表示憂慮,而波斯納等則對法經濟學的發展充滿信心。雙方都有充足的論據支持自己的觀點,這表明在法經濟學未來發展方向上已經產生了重大分歧。那么,法經濟學未來將向什么方向發展呢?
一、談判分析范式:曾經的主流分析范式
在科斯等人開辟了法律的經濟學分析道路之后,更多的法律領域進入了分析視野,更多的經濟學理論被用于分析法律制度。尤其是在波斯納等人的推動下,談判理論被廣泛地應用于具體法律制度的分析中,為法經濟學的蓬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談判理論以傳統價格理論為基礎,認為自愿合作可以使一項資源從估價低的主體手中轉移到估價高的主體手中,從而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同時也提高了合作雙方的福利水平。在談判過程中,雙方自愿地對交易對象、價格、數量、方式以及風險分配等進行協商,結果或是達成一致進行合作,或是難以達成一致無法合作。在零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出現何種結果取決于合作風險值的大小和如何分配合作剩余。談判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確定風險值,不僅要明確各方的資源察賦狀況,還要明確交易雙方的競爭情況,確定競爭出價;(2)預測合作剩余,找出交易雙方的評價差異,預測雙方福利水平提高的可能程度;(3)分配合作剩余,在預測的基礎上,明確各方獲得的份額、分配合作中的風險,履行協議獲得剩余。在不存在外界壓力和雙方談判實力均等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通過談判找到合作均衡解,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福利水平。
然而,有諸多因素阻礙著自愿合作的進行,合作是有成本的。不僅存在著風險值難以確定、合作剩余難以預測和順利分配等阻礙談判順利進行的內部因素,而且壟斷、外部性和信息等外部因素也阻礙著談判的進行。合作失敗和合作難以使資源正常流動,無法被用于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無法形成最佳的資源配置格局,也無法提高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如果采取非正常的手段進行流動,如偷竊將會造成更大的效率和福利損失。所以要克服合作障礙,努力減少因合作失敗帶來的福利損失。建立法律以使私人協議失敗造成的損害最小,成為立法的基本原則。這就是“規范的霍布斯定理”[1]。
以談判理論為核心展開的法經濟學分析框架,是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上的,它以傳統價格理論的三大假設一一理性人、穩定偏好和均衡分析為基礎,加人了產權、信息及交易成本等因素分析制度對資源配置的影響,具體說明了合作的益處和阻礙自愿合作的交易成本的來源,為建立制度克服阻礙、促進合作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提供了評價標準。并且,談判理論是以市場主義來看待法律問題的,認為法律規則形成的只是不同行為的“隱性價格”,人們之間的法律關系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交易。法律的作用,即在于使人們進行合作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并竭力降低合作不成帶來的損失。因此,談判理論實際上是揭示了在交易成本為正的世界中如何實現效率的問題。而對各種阻礙因素的克服涉及了多方面的經濟理論,克服阻礙的制度安排也涉及到了幾乎所有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在財產法、契約法、侵權法以及程序法等部門法的分析中,談判理論起到了基礎理論的作用。[2]這些部門法分別涉及了權利的界定、流轉和保護三個方面,被認為是法律體系的主干。談判理論對這些領域均作出了自己的解釋,以效率觀對它們進行了重新檢驗。談判理論將它們都統一到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自愿合作的宗旨之下,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使較為散亂的對部門法律制度進行的經濟學分析,有了一個統一的理論核心。談判理論因此成為法經濟學在興盛之初的主流分析范式。
二、博弈分析范式:目前的主流分析范式
隨著博弈論在經濟分析中的廣泛應用,不僅給經濟學帶來了分析方法的優化,而且推動經濟學向更加現實的方向發展。法經濟學同樣引人了博弈論,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與博弈論在經濟分析中發展趨勢相一致,法律的博弈分析逐漸取代了構建在新古典經濟學基礎上的談判分析范式,成為新的主流法經濟學分析范式。
法律的博弈分析之所以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主要在于博弈分析的行為假設與法律行為具有更高的一致性。法律不僅關注個體對法律規則的反映,更關注在法律規則下行為人之間的相互反映。博弈論所分析的對策行為的基本特征,就是行為的形成不僅是自身約束條件的函數,同時也是博弈對方行為的函數。這與法律關系中當事人的行為模式是一致的。在既定的法律關系中,任何一方當事人的行動選擇,既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也必然受到其他當事人行為的影響。并且這一行為也將影響所有當事人的今后決策。因此,將法律規則下的行為人之間的行為互動歸結為對策行為,比新古典經濟學的行為假設更加準確。
博弈論承認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存在沖突。盡管博弈論承襲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哲學基礎,但博弈論解釋與分析了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的沖突,不再認為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反而認為均衡的實現要符合一系列嚴格的條件才能達到。博弈論嚴格地堅持了個人理性最大化的假設,但這個最大化是將其他參與人的決策考慮在內的最大化,說明了參與人之間的相互制約是人們選擇不利制度及其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博弈論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無外部性、信息完全和競爭充分的假設,運用了不同于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具有比新古典經濟學更強的解釋力和預測力。目前,博弈論已經被學者們較為成功地重新分析了法經濟學幾乎所有的領域[1]??傊?,博弈分析給法經濟學帶來的主要進展,集中體現在它對交易成本分析范式和談判分析范式的突破上。
第一,博弈分析突破了市場本位??扑沟缺M管強調交易成本是決定性的制度選擇標準,但是在基本觀念上,他們依然堅持“市場本位”,認為自愿交易是實現效率的最佳途徑,即使在“市場失靈”的環境下,也不能就此認為政府干預就是比市場更好的選擇。這也是整個芝加哥學派的核心觀念。波斯納的分析更是突出了“市場本位”,他認為“效益最大化”是法律及其活動的主要價值追求,是評判法律規則的核心標準[2]。博弈論盡管與經濟學具有共同的核心基礎—個人理性最大化,但是博弈論并非源于經濟學,也不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一種數學方法。因此,博弈論可以作為多個社會學科研究方法,只要該學科的研究對象涉及對策行為,進而避免以一種社會學科的規范和了馗標準來評價另一學科的弊端,從而使博弈分析不必以“市場至上”為基本觀念。博弈論著重強調行為手段對追求目的的適應性,是一種形式理性。所以在博弈分析中,可以沒有先驗的價值判斷。更為重要的是,博弈論已經顯示出博弈均衡的達成有賴于參與人的價值判斷,在存在多重均衡的狀態下,價值判斷的不同可以導致不同的均衡。斯切菱(Schelling)的“聚點”[3]均衡就說明,當在無法確定均衡狀態的博弈模型中加人外來信息,如,社會文化習慣、參與人過去共同的經歷等,就可以達到均衡。因此判斷制度是否有效的標準不一定限于效率,也可以是效率之外的其他價值追求,如公平等。只要制度能使參與人的行為在追求價值目標的過程中保持了內在一致的效用(或預期效用)最大化,該制度就是有效的。
第二,博弈分析使交易成本更確定。交易成本分析方法因為交易成本概念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而備受批評。談判理論是交易成本的細致化,阻礙合作的因素就是各種各樣的交易成本。博弈論進一步將研究重點放在對策成本和信息成本上。實際上信息不完全和對策行為是我們迄今所揭示的交易成本的最主要來源。人們對交易成本最初的理解來源于科斯對它的初步界定,即利用價格機制的成本。庫特(Looter)討論了談判中的對策行為[4]。威廉姆森則深人研究了企業組織內的機會主義行為[5],這實際上也是對策行為的一種。博弈論的分析將這兩種交易成本的生成源泉結合在了一起,通過數學工具的運用使對它們的分析更加嚴密和具有可操作性,從而使不同法律規則的交易成本分析更加明確,進而得出的立法建議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博弈論在堅持個人主義方法論的基礎上,包涵進了整體主義的因素。個人主義方法論和整體主義方法論一直是主流經濟學和以制度學派為代表的非主流經濟學的重大分歧之一,如何協調兩者始終是個難題。博弈論在堅持個人主義的基礎上,成功地引人了整體分析的因素。博弈論的分析是從個人主義出發的,個人效用的最大化是分析的起點,并且均衡的達成也是個人最大化行為的組合。但是,博弈論中參與人的最大化行為是所有參與人最大化行為的函數,個人的函數中包含了整體的影響。最終均衡結果的生成也是全體參與人共同博弈的結果,而不是單個最大化行為的結果。并且,制度的規則和風俗習慣可以作為博弈的框架,構成個體最大化行為的約束。這樣,更多的因素被引入了法律的形成和效應判斷中,極大緩解了對法經濟學僅強調效率價值的批評。
三、行為法經濟學:正在成長的分析范式
行為經濟學是在西蒙的大力倡導下發展起來的,實驗經濟學則是從20世紀40年代以后逐漸發展起來的另一個新興經濟學學科。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根據從心理學、實證觀察以及行為實驗中得到的經驗材料,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行為假設—理性選擇理論進行了全面的檢驗,發現了許多與理性選擇理論不相一致的“反?,F象”。
盡管在行為經濟學中,尤其是在實驗中,行為人的個人選擇依然是主要的觀察和研究對象,但是行為經濟學對行為選擇的研究已經充分顯示出,在面對復雜且意義不明的現實進行選擇時,個人往往不是一個充分自主的選擇主體,選擇更多地受啟示、偏見、過去以及社會規范的影響。行為經濟學雖然沒有直接反對理性選擇理論的個人主義方法論,但個人決策的非自主性,已足以促使我們思考:從個人角度出發理解社會是否是一個充分的角度。因為存在著許多從個人角度理解問題而產生的理論困境,如以囚徒困境為基礎的一系列集體行動的困境。當然,這些理論困境在多大程度上就是現實的真實困境,還需要更深人的研究。對社會規范的研究已經成為法經濟學研究中一個熱點,對法律的研究也是建立一個外生于行為人的但要作用于其行為選擇的適當體系。這些研究都將與行為經濟學一起使我們深人地思考理性選擇理論的未來前景,有助于發展出替代的并能夠被廣泛接受的新分析范式。
行為法經濟學(BehavioralLawandEconomics)是法經濟學研究中出現的、運用行為經濟學研究成果分析法律問題的學術趨勢。學者們將行為法經濟學的研究目的謹慎的定位為:運用行為科學的成果,更好地解釋法律所追求的目標及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提高法經濟學的解釋力和預測力,使其擺脫遠離現實的困境。孫斯頓(Jolts,Sunstein)和薩勒(Thaler)說,“我們分析的核心觀念是,行為經濟學還允許我們用傳統的經濟分析方法對法律行為進行判斷和模型化,但是是在對人類行為更準確的假設、對法律更精確的判斷的基礎上進行”[1]??剂_布肯(Koroblun)和尤倫(Ulen)則認為,“正如我們反復強調的,我們并不是提出一個新的范式來代替理性選擇理論。我們的目標僅是將來自其他社會科學的大量的實驗結論融合進法經濟學中,以使人類行為判斷和法律體系目標實現之間的關系得到精煉?!盵2]。
行為法經濟學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構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最大化地降低行為人理性受到的限制和影響。各種因素的限制使行為人的計算能力、意志力不能夠符合最優決策的要求。理性選擇理論盡管不現實,但它畢竟描述了一個理想的完美狀態,說明了實現最優決策所需要的條件。因此,行為法經濟學的一個主要研究內容,就是說明如何限制那些使行為人理性受限的因素發揮作用,使行為人的計算能力和得到的信息符合最優決策的要求。法律的重要作用就是建立這樣一個環境。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法律比傳統法經濟學的理解更為深刻,解釋力更強。二是應用行為科學的結論,判斷法律規則約束下行為人的反應,說明法律規則的效果,進而為法律規則的選擇提供依據。
從總體上來看,行為法經濟學還是很單薄的,行為科學所得出的結論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消化,這些結論對于法律分析到底有哪些意義還在探索中,如何統一這些散亂結論和分析更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途徑。
四、法經濟學的未來:“理性”再精煉基礎上的實證方向
應當肯定法經濟學已經取得了巨大成績,法經濟學展示了以前沒有被法學理論所充分探討的效率因素,表明了法律所具有的經濟結構,使較為散亂的法律制度可以統一在效率的基礎上,都可以從效率的角度進行解釋。在許多領域,經濟分析的成果已經成為基本理論的一部分。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法經濟學已經越過了發展頂峰,正處在學術收益遞減的階段。在波斯納以談判理論等為主要工具分析了幾乎所有的法律領域后,這些領域又被博弈論重新分析了一遍,行為法經濟學更是使人們在重新審視這些領域。盡管博弈分析和行為法經濟學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但同時也凸顯越來越多的對經濟學基礎理論—理性選擇理論的質疑和突破。伴隨著對理論基礎的懷疑,自然產生了對法經濟學發展方向的迷惑和分歧。因此,對法經濟學未來發展的判斷,必須建立在對其發展歷程和基本分析范式深人反思的基礎上。
理性選擇是經濟學的基本行為假設,它是自我利益最大化理性假設的規范表述,它包含以下內容:(1)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認為是個體的選擇決定了社會關系的內容和形式而不是相反;(2)要求經濟行為人具有完全的意志能力、充分的計算能力和完全的記憶能力,從而使偏好穩定并能夠對其進行排序和計算;(3)認為決策時的環境因素對于決策沒有影響,排除了歷史和制度對選擇的影響,并且選擇是孤立的,每個行為人是根據自己的效用函數及面臨的約束單獨決策;(4)認為眾多行為人同時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狀態代表著一種理想的均衡狀態,實現了最佳的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運行的追求目標。此時,所有參與者都有維持均衡和不偏離均衡的內在激勵,因此理性選擇理論認為,允許行為人自主決策的自由市場價格體系,是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佳途徑,由此產生了效率價值觀的引申觀念—市場至上觀。
從法經濟學分析范式的發展歷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過程同時也是不斷突破理性選擇理論非現實性假設的過程??扑沟呢暙I在于將經濟學引領進了交易成本世界,看到了不同法律規則安排對應著不同的交易成本;談判理論更是具體分析了阻礙交易順利進行的各種交易成本,說明了如何利用法律降低交易成本;博弈分析則突破決策獨立、信息完全假設,集中分析了在特定法律關系約束下的行為選擇;行為法經濟學更是直接指向理性選擇理論的核心一理性,提出了更加豐富的決策模型和更多的決策影響變量,進而使法律分析更加趨于現實。從這個發展趨勢來看,法經濟學的未來方向依然會建立在對“理性選擇”這個基礎的突破和精煉上。我認為,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個角度對“理性選擇”進行精煉:
第一,內容上的精煉,主要是確定理性概念中是否要限定行為的性質,是否要限定所追求的目標。一般認為,經濟學的任務是如何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但這并不代表著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是人們的最終目的。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只是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手段,而什么是社會福利、什么狀態才是福利最大化卻不是經濟學所能夠說明的。所以經濟學中的“理性”是工具理性,而不是認知理性,經濟學不應對行為人的追求目標進行限定。因此,精煉理性概念的第一步,是不要求理性概念對行為人追求目標的內容進行限定。不對目的進行限制,或者說對經濟分析來說目標是外生的,這樣可以容納進更多的價值追求,如公平,從而不將對法律的理解限定在效率的實現上,也不狹隘地認為法律體系是在建立類似于“市場”的價格體系。
但是把目標追求外生于經濟分析,并不等于目標的選擇和追求與個人無關。相反,我認為,目標的選擇是由社會和個人共同決定的,而經濟學對于人類的目標形成及其選擇并沒有足夠的發言權。如社會認同也是人類的基本生存動機之一,黑格爾甚至認為“為承認而奮斗”是更高層次的人類行為動因。人類不僅需要獲得生存與發展的物質條件,更需要被他人承認,只有人才追求榮譽這類東西,也只有對“承認”的追求才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財產在黑格爾看來只是“追求承認的歷史斗爭的一個階段或一個側面”[1]。但是對于人們為什么追求社會認同目標,與其他學科相比,經濟學顯然沒有給出什么充分的解釋。經濟學的重心在于說明目標設定后的實現安排上,而不是說明目標本身是如何形成的。這樣在目
標外生的假設下,不堅持行為選擇必然要實現目標效率,而是將重心落腳在手段效率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多的行為被容納進目標實現集合中。如在社會認同的要求下,行為人完全可以選擇非自利的目標。社會規范實際上就是已經形成的社會認同標準,它可以外在于行為人,使行為人為獲得認同而遵守它;也可以內化于行為人的目標追求中,行為人自覺地遵守它。庫特(Cooter)就在內化社會規范的基礎上,討論了行為人的理性選擇問題。[2]公共產品的供給實驗,在表明行為人有供給公共產品偏好的同時,也表明這個偏好是建立在自己的供給行為被他人承認的基礎上的。
第二,與內容精煉相一致,從形式上精煉理性概念,則是將理性限制手段與目標的“一致性”上,要求手段是最適合目的實現的手段?!耙恢滦浴笔菍π袨槿死碇堑淖畹鸵螅笮袨槿司哂羞@種選擇能力或至少有追求一致性的內在心理趨勢。這樣,在理想狀態下,行為人的認知能力,能夠認識到自己將要追求的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計算能力則能夠計算不同手段的實現效率,意志能力則是能夠實現目標之間的統一。當有限制性因素(如信息的不完全、偏見的自我加強等)時,行為人的一致性追求就建立在了錯誤的基礎上而不能達到理想狀態。但不是不追求一致性,而是一致性追求沒有完美實現。如果這些因素得以消除,行為人的一致性追求才得以完美實現。
考羅布肯(Korobkin)和尤倫(Ulen)認為,將理性限定為“一致性”后,理性概念就太過寬泛了,因為任何行為在事后都可以解釋為是當時緩適合的行動選擇[3]。但是,如果我們在事前就確定了行為的追求目標,行為人的選擇就可以“證偽”了。盡管我們不對行為人的目標進行限定,但這并不代表我們認為行為人的行動是沒有目的的。相反,行為人的選擇都是基于一定目標的選擇,而且目標是先于行動而存在的。即使行為人有多重目標,因為認知能力的限制,行為人不能具體確定目標的追求順序,行為人的行為選擇也是在向實現這些目標的方向努力,而不是沒有目標。習慣、傳統、嗜好等使行為人的行為選擇看起來好像沒有目標,但實際上是目標已經隱含在行為中,行為人在過去的經歷中已經設定了目標。盡管這個目標與當前行為人的目標可能不一致,但這只意味著行為人的目標選擇是錯誤的,而不是行為人沒有目標。
只要行為人的行動選擇和所選擇的目標相一致,即使目標錯誤,從“一致性”的標準來看,也是“理性”的。經濟學不對目標進行判斷,只著重于目標和手段之間的“一致性”?!耙恢滦浴本褪墙洕鷮W要追求的目標,這是工具理性。這在經濟學被用于分析非市場制度時,尤為突出。非市場制度的追求目標不是經濟學所能說明的,將經濟學應用于非市場制度的分析,只能限于對非市場制度實現其目標的“一致性”進行判斷,不能將工具目標與目的目標混同在一起。傳統法經濟學的一個失誤就是混淆了兩者,將效率解釋觀和效率價值觀混在了一起,認為效率是法律制度的唯一追求目標。判斷各種法律規則是否最適合實現它的目標,并不代表著資源配置效率必然是法律的追求目標。如果說法律追求效率,也只是追求工具意義上的效率,而不是目的意義上的效率。不同的法律制度有它自己的追求目標,不能將法律制度簡單地類比于市場制度,以市場制度的標準和價值觀來解釋所有的法律制度。這一點與
法律實證主義的思想是一致的。法律實證主義認為,法律的追求目標是外在于法律的,法律和道德沒有關聯,“惡法亦法”,法律研究的任務僅限于判斷法律規則與其目標之間的“一致性”。法經濟學雖然不認為法律和道德沒有關聯,但也應只限于判斷法律規則與其目標之間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