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9 15:12: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生德育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磚廠制磚過程中不管是粘土、頁巖、煤矸石等都按統一的生產模式生產出規格相同的磚塊。應試教育仍然如此。不管學生是否接受,都按照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模式、統一的要求培養。
這種教育模式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弊端。
第一、在應試教育下學生的學業負擔重。精神壓力大。
讀書本來是學生喜歡做的事,實則相反,學習成了學生的一大負擔。學生從進入小學開始一直到高中,每天從早上6點一直學習到晚上10點,有的更長。除吃飯外,幾乎所有時間都用于學習,學習的勞動強度大、時間長。有的學生甚至因為經受不住這種壓力,患上精神分裂癥。
第二、應試教育只重視書本知識,學生成了書本知識的奴隸、生活上的寄生蟲。
有的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連煮飯、洗衣服等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更談不上參加社會實踐;有的城市學生連麥苗與韭菜都分不清。
第三、應試教育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搞一刀切。
不管學生是否愿意、能否接受,都按照統一要求,培養成標準一致的“人才”。這種教育模式事與愿違,即使再優秀的教師也不可能把每個學生培養成完全相同的人才,反而對人才是一種扼殺。
每個學生是一個具有獨立個性的人,而不是可以隨意加工之物。所以,在學生的教育培養上,不能采取簡單的教育方式培養。要利用學生的不同興趣和愛好,加以正確的引導,使之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在應試教育條件下,由于學生在學習上存在不同的個體差異,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差,因而對學習失去信心,上課無事所從,違紀現象時有發生,這是許多教師感到頭疼的一件事。對“差生”的教育動則嚴厲批評,這樣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安钌背Ec教師對著干,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這是目前應試教育的悲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認為:德育也要探索快樂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陶行知說過:道德即生活,我認為:德育應該引導學生學會生活;
馬克思也說過: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授,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他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認為:德育要注重心靈教育,要感化人的心靈。
為了使“差生”都有所發展,首先,我主動與他們交朋友,從他們的興趣愛好入手,進行正面引導。
我發揮所學之長,常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他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技活動,如,組織他們進行了“花木的嫁接實驗”、“盆景栽培”、“昆蟲標本制作”、“卵石繪畫”、“根雕制作”、“科技模型制作”等實踐活動,使之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實踐證明,參加這些活動之后,學生的成就感和上進心都有所增加,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縮短了,上課時違紀現象也大大減少。
有人曾說過,要想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首先得讓學生喜歡你這個老師。
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我還先后組織學生開展了“葡萄立體整形高產栽培試驗”、“靈芝高產栽培試驗”、“植物農藥殺蟲試驗”、“樹體輸液法防治果樹病蟲害試驗”、“葡萄透翅蛾發生規律的調查研究”、“樹體輸液法改善葡萄果實品質試驗”等多項科研課題研究。
在這些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同學們的積極性高漲,個個躍躍欲試,即使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都積極認真,不怕苦,不怕累,頂烈日,冒酷暑,按照試驗要求認真進行試驗以及試驗調查,并作好記錄。
與此同時我還指導學生進行了“多功能活動病床”、“立柱花卉(蔬菜)栽培器皿”、“下水道防臭器”、“煤煙凈化器”、“簡易測高儀”、“聲光防火報警器”、“高層建筑空調水自動澆花系統”等多項發明創造,取得可喜的成績。我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科技創新大賽,多次獲省市級和國家級獎勵。
體驗式德育教育與當前高中新課程改革《綜合實踐課》的性質特點完全相符。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涉及的領域有: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型、自主性、探究性的特點。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通過體驗進行學習,積累豐富的直接經驗,養成探索自然、親近社會、發展自我的個性傾向和初步能力;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把學校環境中的學習與社會、家庭環境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健康積極的個性品質;改變普通高中過于注重學科知識的偏向,實現普通高中課程結構的均衡化,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多樣化;德育活動;良好品質;培養
新課改強調要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身體心理素質以及個性特長的培養。培養學生良好情感品質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應該成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永恒的教育主題和不懈的追求。
一、教師要用自己優良的情感品質去感染和影響學生
中學生的情感變化大,缺乏穩定性,但卻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一定要十分注重自身情感對學生的感染功能,有意識地注意以情動情,用我們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教師的思想教育和知識的傳授。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的教學思路,而且對學生的思維、想象等認識活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學習對中學生來說是一種艱苦的勞動,需要教師的巨大熱情給以激勵。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巨大熱情表現為對學生的真誠關愛,對知識的執著追求,對工作強烈的責任意識,以及在工作中生動的講述和表演。所有這些都會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體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愛和幫助,從而更好地接受教育,促進學生更加努力學習,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梢?,教師要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就必須讓師生之間情感共鳴,心靈相通。
二、注重課堂教學,強化德育滲透,突出課程育人
課堂教學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發揮課堂的課程資源優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培養、塑造學生人格的有效途徑。
(一)務本求實的課堂?!皠毡厩髮崳?5分鐘要質量,重視學生雙基的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边@是新課改課堂教育教學的實質,更是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教師用富有魅力的語言啟發學生;用具有農村特色的實例引導學生;用豐富的情感感染學生。帶著問題來,帶著問題走,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究、合作,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教師帶領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科學的巔峰,教師的教學是一種樂趣,學生的學習是一種享受。
(二)切入生活的課堂。結合農村實際情況,關注生命發展歷程,運用生態原理,創造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花園式教育主張根據當地情況,開設具有農村特色的校本課程。走進自然、體驗生活、了解農村、認識祖國,這些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為切入點,從生活中學習,到生活中應用,充分體現“學以致用”的教育思想。通過開展校本實踐活動,讓學生科學地分析和看待問題,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事實、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在學習人文社會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及簡單的生活勞動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研究的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的態度;使學生愛祖國、愛科學、愛勞動、愛父母、愛老師,發展個性特長,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地發展,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
(三)淳樸自然的課堂。淳樸自然的課堂,以學生的成長為本,以生命的發展為本,教師結合農村實際,有一定章法地進行教學;在淳樸自然的課堂上,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啟發,學生自由、民主、無拘無束地進行學習。師生間相互尊重、自然融洽,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輕松愉悅的事情。
三、結合新課改,突出德育內容的整合性
突出德育內容的整合性是新課改下德育發展的新趨勢。新課改下只有實施“國本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類課程有機結合,才能使德育內容更全面、更系統、更具體,也更易取得德育實效。因此,德育工作要不斷拓寬德育領域,注重三類課程有機結合,充分挖掘地方和學校的德育資源,調整、充實、增加適應社會發展的德育內容,并做好德育內容的整合,實現德育內容特色化、生活化、系統化、整合化。
一是寓德育內容于國本課程各科教學之中。要使各學科最大限度地根據自身特點為突現德育目標服務。二是寓德育內容于地方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要挖掘地域教育資源,以學生為本,從當地實際、學校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開展具有特色的地方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三是寓德育內容于校本課程中。要充分考慮教育的社會性和現實性,將教育內容與學校的、地域的乃至社會的具體背景相聯系,充實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德育內容。
四、創設優良的活動場景,培養學生良好情感品質
一、生態德育的目的
生態德育的目的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生態知識,能理解人類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個成員,與其他成員和諧共處才能持續發展,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和意志,做到一言一行都遵循生態道德要求。
二、生態德育的內容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人類自身的持續發展是生態德育的主要內容,當前,世界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制約經濟社會的發展。比如全球氣候變暖,海洋赤潮頻繁,土地沙漠延伸等等。
三、生態德育的實施
喚醒學生憂患意識,樹立生態德育觀點,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引發學生危機感,促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刻不容緩。主要做法是結合教材內容輔助一些實例,或者以板報的形勢引起學生的注意。例如我國每三年就有兩種鳥類滅絕,中國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水土流失面積達400平方公里。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引發學生的危機感。
加強實踐活動,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利用寒暑假帶領學生開展對本地區自然環境的調查工作,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調查結束后每人寫一份調查報告,使學生識識到,資源破壞環境污染就在在我們身邊,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好我們的生活環境。
宣傳政府法規形成法制觀念,教育學生懂法、守法,這是生態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用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明白人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為人類和生物圈共存共榮做出應有貢獻。
滲透生態環境知識,培養愛國主義思想情感。課余時間利用板報、競賽等形式向學生介紹我國野生動植物資源,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美學去陶冶學生的情感,用其使用價值來培養學生的價值觀。
生態德育教育實施過程中具有漸進性和層次性,教育學生要從小事做起,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摘折花木、愛護小動物。對中學生進行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主的生態意識教育,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人類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為什么垃圾要分類存放等。
關鍵詞:學校德育課教學;想象力培養;探討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指引正確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除此之外,還應該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其邏輯思維,拓展學生想象力。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可見,德育課中的想象力培養對學生的成長、就業有著很大的作用,德育教育并不是一紙空談,甚至更重于知識的學習。
一、學校德育課教學現狀
1.學生的現狀。(1)缺乏學習積極性。目前,很多學生,包括一些學生家長都認為德育課對學習生活沒有什么幫助,只有不到10%的學生提出對德育課有興趣。這說明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這些學生和學生家長普遍對德育課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導致學生對德育課缺乏興趣,沒有學習積極性。從另一方面看,也是缺乏學習目標的一種表現。(2)缺乏思維能動性。隨著生活環境的不斷優化,新時期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也在不停地轉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幾乎是全社會家長的追求,各種的補習班、培訓班應運而生。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之下,學生除了吃飯、睡覺的時間之外,其余的時間基本都用來“學習”。想象力更是得不到鍛煉,缺乏思維的能動性是必然的。2.教學現狀。(1)教學模式陳舊。盡管新課改對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也做了很大的調整,但具體的執行并不到位。教學模式僅僅局限于教室內,受制于一支粉筆、一本教材。缺乏互動模式。這種不夠靈活的教學模式,不能結合實際的社會情況、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缺乏思維能力的培養。(2)教學方法落后。受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影響,很多學校并沒有意識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以為只要校訓有說明,課堂有安排,和普通的文化課一樣學習就可以了。這種形式主義就間接導致了教師備課不積極、不充分,教學方法落后,不能夠推陳出新,對教學研究也沒有積極性,試想一門課程如果連授課教師都沒有了興趣,又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并且,基本上從入學開始,學生接收最多的就是知識的學習,至于性格培養、感知培養以及想象力的培養完全不受重視。沒有適合的教學方法,自然也不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選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巧妙融入德育課教學
1.融入多媒體教學,輔助學生想象。新興的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創新的教學形式,具有直觀、生動、表達形象、具體等很多優勢,應用到德育教學上,可以充分地拓展教學空間,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對課堂內容多重感官的共同參與。2.情景式教學,代入想象。心理學上把情景歸納為對人的直接刺激作用,可以激發人的某種情感。把情景教學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課堂上,結合教材課文,或引入、或創設、或制造一個與教材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引感體驗,激發學習熱情。3.故事化教學,促進想象思維。故事化的教學方式,尤其適合德育教育的課堂,從故事中獲得啟發、尋找樂趣、發現真、善、美,讓整個課堂人性化、趣味化,在豐富課堂的同時,給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發揮想象力,自主理解、構建一個正確的內在德行。例如,對于“岳母刺字”這一故事的引用,教師首先對故事背景進行一個大略描述,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個真實的人物,也便于充分理解人物個性之中“忠”的事實。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故事化教學中,不能像傳授理論知識那樣毫無感情地講解,需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想象空間。自由發揮想象力,領悟“忠”的真實意義,并結合實際生活,培養高尚的“忠”品格。4.課外教學,延伸想象力。在德育教學的學習中,局限于課堂的教學不僅缺乏實踐,還缺乏空間感。教師應該多組織一些課外活動,開展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出課堂,進入社會,在實踐中加深理解,發揮創造力,踐行自我道德理念。比如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養老院做義工,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培養助人為樂的良好品德,在與老人的交流中體會人生;也可以聘請一些社會上影響較大的優秀德育人物代表,講述他們的故事,并與同學進行面對面的直接的溝通、交流,拉近與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距離,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優秀的品德。在德育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可以天馬行空的遐想,把課堂作為學生的探索基地,配合多種教學方法,以及把德育教育融入到生活中,讓學生放開心扉、擴展思路,讓大腦思維活起來,在不斷的想象中創造未來的奇跡。
作者:梁紅珍 單位: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水白中學
參考文獻:
[1]葛民建.淺議高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現狀和對策[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01:47-49.
[2]何斌.淺談在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J].職業,2014,17:125-127.
[3]李露露,匡瑛.中職德育課“重知輕情”現象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5,09:53-56.
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養高尚的品德。
【關鍵詞】:教學氛圍 滲透德育 社會實踐
思想政治課程作為中學思想品德教育、行為習慣養成,理想道德觀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的學科,它對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德育教育重要的學科,我們如何真正實現“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生活空間、學習空間及社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養高尚的品德。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呢?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興趣,進行德育思想滲透
課堂教學中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擁有充分表達思想和見解的機會,啟發他們自覺去探討人生和社會的真諦,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這是使學生學好的前提,更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基礎。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從疑問開始,常有疑問,才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因此、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情緒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學習方式方法的影響,是在一定的學習策略指導下培養、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動機、進取性格、豐富的情感、創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因素,是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訓練,“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潤物細無聲”,并持之以恒。講究方法:采用激勵法,如目標激勵、興趣激勵、競爭激勵和榮譽激勵等;采用識別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礙、情緒障礙、思維障礙、語言表達障礙、文化、環境的消極影響等的識別與排除;采用調節法等,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堅毅等品格。
二、注重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的細節,合理滲透德育思想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明確提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睘榱嗽谒枷胝握n的教學中更有效地滲透德育內容,教師必須在知識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決不能脫離現實,回避現實,進入空洞說教的漩渦。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細節,合理滲透德育思想。教師應當將教學內容的生活價值以適當的方式揭示給學生,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藝術化,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
三、通過生動的教學,進行德育滲透
政治教學要講究通俗性,所謂通俗,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考慮到當前的社會實際情況、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以此為根據來處理教材內容,讓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而不是強制灌輸,死記硬背。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知識尚少,抽象思維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維仍占主導地位的初中學生。如果單純講解抽象概念、原理,必然會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困惑不解,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借助生動形象的比喻、典故、歷史故事、當前的國情、新聞時事、英雄模范的事跡等典型事例,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借助形象生動活潑的事例,使學生更加了解社會,對知識易于接受,從而有利于學生在正確認識社會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四、通過多媒體教學,進行德育滲透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倍嗝襟w技術的形、聲、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齊上陣,讓他們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注意力集中,不斷將間接經驗內化為直接經驗和表象,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晦澀的內容形象化,很容易實現情境教學。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進一步強化書本中的德育因素,使之具有更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更好地激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感情波瀾,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例如:我在講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時,采用的是多媒體教學,我首先展示了蘇州園林、都江堰、敦煌莫高窟、皮影戲、瓷器等我國優秀文化成果,在欣賞這些圖片的時候,同學們非常感興趣,傳來一陣陣驚嘆聲。不用我多說,同學們已經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已經對中華文化產生了一種認同感,產生了民族自豪感。憑借多媒體學生已經深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五、通過社會實踐,進行德育滲透
課堂教育的效果在課外得以表現,課外教育是課堂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通過課堂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實踐環節,在實踐中使學生得到教育、鍛煉,使他們具有走進社會、面對挑戰、規劃人生的真實本領,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作為政課而言,開展研究性學習(如撰寫政治小論文、調查報告等)是一種比較可行和有效的實踐形式。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和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家鄉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和學生生活中的實際,來培養和鍛煉學生觀察社會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學生通過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挖掘“鄉土”典型,關注鄉情鄉貌,既加深了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熱愛家鄉、憂國憂民等思想品質。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研究,學生之間樂于分享、勇于參與、尋求共贏,能使他們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實現發展,以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六、加強教師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提高,強化德育滲透
教師應具備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精湛的業務水平,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道德個性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種教育力量。”
關鍵詞:職業教育; 技校學生;社會需求;德育教育
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促使企業急需技術工人,尤其是高級工、技師的需求呈逐年大幅增加趨勢。企業在招聘時對學生進行嚴格篩選,通過面試、技術操作、試用等環節對學生的技術、思想進行全面審核后再決定是否錄用。使得眾多職業技術院校對學生的培養面臨更多的挑戰。
職業技術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不僅是專業技術,德育工作也應該創新培養。在客觀環境的改變下,學生德育方面如果沒有創新培養,德育課程將無從發展,學生將無法應對現代社會所提出的挑戰。
一、職業技術院校學生思想問題分析
1.學生過于自我,不習慣封閉式管理
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爭強好勝,自尊心較強,喜歡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如今“90后”居多,加之多數是獨生子女,所以表現出很強的自我個性,團隊意識較差,缺乏生活鍛煉。遇到實際問題時,往往經不住考驗和打擊。
這類學生雖然思考能力及敏銳性強,但是自我約束力差。而初來學校不習慣學校嚴格的封閉式管理,甚至產生抵觸和厭倦的心理。
2.學生家庭普遍條件差、心理障礙多
選擇學習技術的學生多數學歷只有初中程度,而且相當多的學生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甚至有些學生來自單親家庭,這些因素往往導致學生的性格孤僻和自卑,并極易走向極端。
這些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差;與同學老師相處時受到排斥;在情感方面自卑,得不到及時的開導。他們選擇學習技術,主要是認為在職業技術院校中只學習技術而不用學習理論知識。
3.生活懶散,缺乏勤奮刻苦精神
由于文化基礎差,在職業技術院校學習專業時會感到力不從心,導致學生常常困惑、不知所措。他們很少去想今后會去做什么,也不清楚一技之長意味著什么。所以沒有目標的他們在生活學習上懶散,沒有主動的學習意識。不勤奮是因為他們認為是為父母而學習,不刻苦是因為他們沒有責任心與責任感。
二、企業反饋畢業生入職后的不良表現
1.畢業生個性強,不服企業管理狀況多
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入職后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表現在不穿統一的工作服;不負責自己工作區的清潔;懶散不能保證待工狀態;對設備不進行檢查調試;沒有很好的工作精神面貌。在兩人或兩人以上工作時不能合理的分工,并且在工作中常常發生分歧。在遇到不清楚的任務時沒有及時報告組長或技師。認為自己的技術很強不需要按照制作手冊的流程正規操作等不良現象。
上述狀況會或多或少的在畢業生入職后表現出來,為了改變不良行為,職業技術院校不僅僅要培養學生技術,更重要是培養學生的德育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2.生活追求安逸,工作不思進取
企業在錄用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前,會對畢業生進行培訓。 但是多數畢業生自視清高,認為自己的技術很強不需要再經過培訓,不承認自己技術不足,導致眼高手低。他們也不愿在實際工作中吸取經驗。
畢業生工作后認為自己終于擺脫學校及家庭的束縛,可以自由的生活。找到工作后認為只要能安穩的過完一生就可以了,或者認為生活將就著能過就行不必追求過高的要求。然而他們不知道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3.對所從事的工作存在偏見
職業技術院校的畢業生對從事的工作寄予過高的希望,要求薪水不能太低,工作不能太累并且收入要穩定。多數不愿在小企業工作,但恰恰需要最多的技術人員是這些中小企業。經調查,大多數的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希望工資不能低于2000元,必須雙休,還要求公司提供食宿等福利。這也是他們經常換工作的主要原因。
三、職業技術院校德育教育改進方向
1.根據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自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講到:“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的傾向就談不上教育。”
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的年齡偏小,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思想不夠成熟,易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學生此時的可塑性強,但對事物的鑒別能力和思想穩定性較差。職業技術院??筛鶕W生的這些特點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第一:可以在德育課上進行正面思想的灌輸,學習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將我國的榮辱觀和學校的榮恥條列張貼在宣傳欄或寢室里。
第二:學??稍O置班級管理制度,例如《班級個人考核制》、《班級獎勵制》等,讓學生轉客為主,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第三:開展班級干部選舉活動,組建作風正派的班級管理隊伍。每天對學生的上課及早晚自習進行督察,對好人好事進行表揚及宣傳。對學校的各方面管理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以主場形式在管理中成長。
2.豐富職業技術院校德育教育方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環境
為了徹底并全面創新發展職業技術院校德育的培養,應從學校教育工作方式開展,建立全方位的德育教育領導機制。學校的負責人員從校長到老師都應共同承擔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的責任,大到設立規章,小到老師和學生溝通。都應做到以德管理,用心關懷每一位學生。
學校不可只有技術考評,也需設立德育考評、師德師風考評、學生行為測評等制度。并不斷的完善德育教育體制。通過對學校教師的道德培養、加強德育培訓工作,并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等方式,為職業技術院校的德育建設打造良好并結實的基礎。
在教育方式改變的同時,學校的文化氛圍和環境也應重新規劃。學校環境應是干凈、綠色、美觀。學??砷_設有趣有益的課外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藝術活動及興趣小組等。利用節假日或紀念日多多宣傳青少年所需的思想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積極開展。
這些不但能建立學校的良好校風,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健康全面地成長。
3.提前預防教育,避免學生就業后出現不良行為
針對文章中提到畢業生在企業中出現的不良行為,學校應為學生做好進入社會前的準備。
第一:邀請自主擇業成功的畢業生回學校進行演講,用成功的經驗告誡即將踏上社會的學弟學妹們。讓他們相信過硬的技術和良好的綜合能力會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消除畢業生的迷惘與不自信。
第二:學校和各大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企業和學生雙向交流選擇,在畢業生進入公司前,側重學習公司所需的技能和規章制度,以防進入公司后不能適應。
第三: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平臺,讓學生大膽的展示自己,并享受辛勤工作的愉快,預防學生工作后安逸生活,不思進取。
參考文獻:
1. 劉興國,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校德育工作,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2008,21(1)
2. 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
3. 朱艷紅,經濟研究參考,優化就業能力是當前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J],2009(28)
一、培養學生的寬容之心
首先,在學生中開展“講故事”活動,讓學生講一些寬容的小故事,比如“六尺巷”“總理軼事”“佛家禪語”等經典故事,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感悟主人公這種博大的胸襟,進而領悟到與人交往一定要寬容地對待某些事。
其次,開展“學生問題情景在線”活動,把班級里學生之間因為一點點小小的矛盾引發的爭斗,讓學生當眾進行表演,學生在下面邊看邊分析,看看主人公如果怎么做就可以避免這件事的發生,如果事情發生了,怎么做可以把事態平息,在整個過程中,每個人應負有怎樣的責任等,這樣就能讓學生充分理解在具體的事件中如何寬容地對待他人。
再次,開展“學生自我剖析”活動,讓學生把自己不滿意的人或事說出來,同學之間相互排解他的煩惱,教師適時地正面引導,這樣學生就能放下心中很多的壓抑,也能正確對待他人。
二、培養學生的責任之心
首先,開展“愛護校園、從我做起”活動,針對不少學生垃圾分類不清、隨手亂扔紙屑、教室衛生保持習慣差的現狀,組織學生參觀市郊的垃圾填埋場,看到垃圾堆積如山,環衛工人如此辛苦,學生深感自己不應該時時“生產”垃圾。并利用假日開展“我是環保小衛士”活動,組織學生走進社區動手“潔美我社區”,并向居民宣傳環保,從而增強自己的環境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培養責任心。
其次,開展“做一個文明就餐者”活動,班主任宣講“靜音就餐,節約糧食”的重要意義,親自指導學生就餐,糾正就餐過程中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值班組檢查,評出文明就餐小組,讓學生養成節約糧食,珍惜勞動成果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