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9 15:12: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發展的核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克志考察金陽新區時要求,“要在思路、氣魄、大手筆、新思維這些方面進一步深化,要有更高的起點,朝更高的目標邁進”?,F在,正值國家實施第二輪西部大開發和編制“十二五”規劃的關鍵時期,金陽新區將著重從三個方面入手,著力培育貴州經濟的核心增長極。
以城市規劃為突破,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按照“創新思維、抓綱鑄魂、打造特色”和“融入國際化、實現現代化、體現人文化、突出生態化”的理念,全面完成《金陽新區198平方公里戰略發展規劃》、《金陽新區198平方公里城鄉一體化規劃》等20余個總體規劃或專項規劃的編制,切實營造生態型、園林式、數字化的現代化新區,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以投資促進為推動,全力促進開發建設進程。正確認識投資拉動對金陽新區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千方百計增加投入。自2001年以來,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已超過500億元,今年1至8月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00億元。今后,我們要一如繼往地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加大基礎設施、重點項目的投入力度。
以打造“五城”為抓手,全速構建生態經濟新區。立足區情變化特征,以加速發展、加快轉型為主基調,以后發趕超為總戰略,將城市管理、關注民生、培育產業、維護穩定等工作統籌發展大局,遠謀近施,重點突破,以“五城”共托新金陽。即,圍繞貴廣快速鐵路、貴陽市域快速鐵路、貴陽輕軌1號試驗段建設以及貴陽客車站搬遷等機遇,打造交通樞紐之城;依托奧體中心及十二灘體育公園的開發建設,打造體育文化之城;借助貴陽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辦國際國內大型會議和展覽優勢,不斷完善一批五星級酒店配套,打造會展經濟之城;積極引進貴陽電視文化傳媒集團、大唐電力、黔桂電力等一批企業總部,發展總部產業,打造總部服務之城;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和現代化城市布局,在引進蘇寧電器、居然之家、沃美電影城等大型文化購物企業的基礎上,完善城市配套,打造生態宜居之城。
【關鍵詞】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策略
一、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建設發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日益顯現。經濟發展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強調中國全面推進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PM2.5爆表、霧霾天氣持續升級,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正拷問著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因此,本文基于對綠色經濟發展的認識,就如何深化發展做了如下闡述。
二、中國綠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發展是一個解決問題、創造新局面的過程,中國發展綠色經濟就是基于戰略性發展的科學考量。當前,我國綠色經濟發展快速,但發展中“滯后”、“不接地氣”、“不景氣”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綠色經濟的發展。
1.改造升級滯后,新型環保行業“難產”
構建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是不斷改造升級的過程,強調新興產業的培育及發展。但就目前而言,我國綠色經濟發展視域下的新興產業缺乏綠色亮點,而傳統行業改造升級又滯后。在發展乏力、改造滯后的雙重困境之下,我國新型環保行業“難產”問題顯現,處于發展階段的新興產業有待進一步提速、增質,培育綠色經濟新的增長點。
2.綠色核心技術“不給力”,發展勢頭不強勁
技術是綠色經濟發展的著力點,但綠色核心技術“不給力”,造成了我國綠色經濟發展與高新技術研發脫節的問題。我國在綠色核心技術領域,著力“自主+創新”的發展模式,打造了以光伏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為拳頭的綠色產品,但綠色產品“海外熱、國內冷”的局面,造成綠色核心技術產品遠銷海外,高耗、高污染產、低技術產品在國內生產與銷售,這就造成核心技術“不給力”的現實情形。
3.綠色就業崗位不景氣,綠色就業創造乏力
綠色經濟發展的程度與綠色就業崗位的創造直接相關。綠色就業崗位“低端、量少”的現狀,反映出我國綠色經濟尚處于發展階段,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有限、高端就業崗位創造較少。當前,我國大力推進綠色經濟的培育,綠色工作就業窗口正在不斷擴大,但工作崗位仍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崗位為主。與綠色經濟發展政策相應的工作崗位,如退耕還林、造林等工作,無保障、臨時性的工作特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綠色經濟發展政策的推進與落實。
三、新時期中國綠色經濟發展的對策
綠色經濟發展,關鍵在于夯實l展的3個著力點:一是強化對綠色經濟發展的監督力度,有效推進綠色經濟發展步伐;二是依托完備的法律保障機制,創設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依托核心技術發展,強化綠色經濟技術的競爭力。因此,具體而言,主要在于切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強化對綠色經濟發展的監督力度
推進綠色經濟發展,我國應強化監督管理力度,規范并引導綠色經濟市場秩序。首先,環保部門應強化執法檢查工作,對偷排亂排污水等企業應強化懲罰力度;其次,強化宣傳教育,創設良好的發展環境。我國社會對綠色經濟缺乏認識,民眾參與綠色經濟發展的群眾基礎缺乏。為此,應進一步進行宣傳教育,提高綠色經濟發展的社會參與性;再次,強化規劃環評引領作用,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污染治理將更看重源頭控制和污染預防,要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核心目標,規劃環評必然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綠色化轉型的重要手段。
2.建立適合實際發展的法律保障機制
綠色經濟的發展環境,依托于完善的法律保障,如何在政策導向的同時,建立適合實際發展的法律保障機制,是進一步優化發展條件的重要舉措。首先,我國應在《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基礎之上,制定修改節能、減排的管理辦法,從實際出發、從節能環保著手,鼓勵開發與利用清潔能源;其次,制定配套政策,扶持企業走綠色經濟的發展之道。當前,在經濟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之下,企業應抓住時代契機的同時,也要緊扣政策方針導向,從產業轉型、綠色環保著眼,構建具有綠色經濟特色的道路。
3.全面深化綠色經濟核心技術發展
核心技術是支撐我國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技術發展的著力點在于自主創新,在于強化與國際之間的合作,進而在節能、再生等領域,形成具有中國競爭力的技術體系。首先,我國應強化與國際間的合作,通過政府部門之間、企業之間、高校之間的全面合作交流,助力我國綠色核心技術的發展;再次,我國應堅持以自主創新發展為導向,強化技術探索、研發。立足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研發新的核心技術,進而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同時,也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學技術,夯實我國綠色經濟發展的基礎。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步入改革深水區的中國,面臨改革發展、環境惡化等多重壓力,由此引發了“綠色經濟”發展的長遠考量。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新時期中國經濟,強調綠色經濟的戰略推進,應緊扣經濟轉型發展需求,植根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技術創新,全面部署、統籌謀劃,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經濟發展體系。
參考文獻:
[1]趙蕊.中國綠色經濟發展的困境及策略探究[J].經營管理者,2016(21).
[2]耿穎.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對策探討[J].現代企業文化,2016(13).
一、循環經濟以及循環經濟模式對資源型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目前,資源城市循環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戰略決策,循環經濟的發展可以加快資源城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成功建立起環境友好型社會。循環經濟模式就是將整個資源型城市置于一個模擬好的生態系統中去,將城市的各個產業當成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來進行規劃。循環經濟系統建立在生態學的基礎之上,資源城市采取這一發展模式可以使企業和企業之間形成產業鏈,將所有的資源循環利用,確保城市的生產不污染環境,不造成資源浪費,甚至還能取得經濟效益。在循環經濟打造的整個產業鏈中,核心產業就像是自然生態系統中優勢種群的存在,它是產業鏈的關鍵部分,如果沒有核心產業也就沒有循環經濟模式,核心產業的發展影響著整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循環經濟對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意義重大,主要表現為三點:第一,資源型城市原先的發展方式粗放,容易造成資源浪費,使城市得不到最大的經濟利益;第二,資源型城市的環境破壞嚴重,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低,容易形成社會不穩定的局面;第三,資源型城市如果一直按照以往的發展模式走,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將會逐漸走下坡路。城市的發展需要的是良性的循環,而不是惡性的循環,環境的破壞嚴重拉低了城市的經濟效益,那么城市就會加大力度發展經濟,更進一步破壞環境,直接阻礙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因此,轉變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走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對資源型城市來說勢在必行。
二、選擇資源城市循環經濟核心產業的原則
資源型城市有很多產業,如何選擇循環經濟體系中的核心產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資源型城市中核心產業的選擇需要堅持定性和定量兩大原則,根據產業與產業之間的關聯,用定量的思維研究產業鏈中相互承接的產業之間存在的供給與需求的關系。經過總結,在選擇核心產業時可以堅持“三優先”的選擇方式:消耗能量大、污染嚴重的產業應該優先;有建設經驗的產業優先;集聚程度高的產業優先。根據“三優先”原則,目前資源型城市的循環經濟建設已經把化工行業、金屬冶煉行業、造紙行業、石油及燃料加工行業作為優先選擇的四大行業,這四大產業普遍來講耗能高、污染偏大、生產結構單一,是循環經濟體系中需要重點培養的對象。循環經濟中核心產業選擇的具體步驟可以通過以上的原則來制定,首先要將產業與產業之間的相關參數計算出來,根據參數作為參考依據,選擇與其他產業關系最為密切的產業來作為核心產業,借這一核心產業來完成循環經濟中產業鏈的構建。第二點很重要,在選擇循環經濟核心產業的時候一定要把選擇的范圍縮小,在資源型城市中的主導產業中做選擇,不能盲目地將原先設定的四大產業確定為核心產業。因為每個資源型城市的主導產業不同,發展結構也不同,在進行核心產業的選擇時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好結合每個城市的特點來選擇,這樣更容易獲得經濟效益。最后一點,在先滿足了以上兩個條件之后,參考定性定量的“三優先”原則。核心產業的選擇對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影響到整個城市的布局規劃、城市的發展方向以及城市的發展前途,相關工作人員在為資源型城市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時候一定要慎重選擇核心產業,以幫助資源型城市改善目前的環境問題,進一步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
三、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核心產業的重要選擇方法———相關矩陣賦權法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核心競爭力,產業集群,創新
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而區域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在于培育和發展能在未來市場上形成競爭優勢的區域核心競爭力。因此,核心競爭力才是一個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最佳方式。為實現中原經濟區經濟快速加快發展,提升其在我國經濟競爭中的影響力和地位,必須培育中原經濟區核心競爭力。
一、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區域核心競爭力是在比較優勢、核心競爭力、競爭優勢等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指一個區域在長期發展中通過實現可支配核心資源的有效優化配置,形成自我發展機制和自組織能力,創建并保持長期、持久、獨特、穩定競爭優勢,帶來超額利潤和創造區域財富、支撐和保持區域可持續性競爭優勢的一種獨特能力。
區域核心競爭力是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競爭力。競爭力具有不同于一般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本質特征。是指區域所特有的,在資源利用、產品開發、生產、市場開拓及服務中,與其他地區相比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且不易被其他地區所模仿或學習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其特點是:具有獨特性,是其他地區所沒有或程度不及的,在競爭中能獲得較大的差別利益;具有充分的經濟和市場價值,能夠極大地滿足經濟和市場不斷發展的要求;具有發展的長遠性和持續性,就是符合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能為區域經濟帶來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中原經濟區核心競爭力的潛在基礎
通常認為,區域核心競爭力有兩個基本組成部分: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中原經濟區的核心競爭力主要源于其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比較優勢和資源有關,是指本地區在經濟和生產發展中所獨具的資源與有利條件。比較優勢對核心競爭力的貢獻主要在于是形成了某種差異性,如資源成本方面的差異,形成特色產品等,這種差異性能使區域在競爭中獲得較大的差別利益。競爭優勢和資源的利用有關,是區域競爭中表現出來的產業創新和升級的能力,區域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產業能否創造出更高的生產力,并能持續地保持和發展這種生產力,而不僅僅是依賴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強調的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內生能力,特別是創新力。中原經濟區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獨特的區位優勢。
中原經濟區位于我國腹地,承東啟西、連南貫北,在全國區域格局中具有樞紐地位。它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基地之一,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它的物產和勞動力資源以及巨大的購買力市場,對東部沿海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它處于我國由東向西的技術梯度和由西向東的資源梯度交匯區,對我國東西部發展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增長潛力較大、成長力較強。
2、顯著的人口優勢。
河南省擁有約1億人口,占全國的十三分之一,再加上周邊地區,中原經濟區大概有1.6億人口,甚至會達到兩億人口。人力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從某種程度上講是,這一種負擔,但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種資源,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把人口大區變成人才大區,是實現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命題。
3、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原經濟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蘊深厚。中原是“甲骨文”的故鄉,是《周易》的誕生地,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邯鄲、安陽、聊城、鶴壁的??h。同時,中原經濟區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山河壯麗的太行風光、巧奪天工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等。發揮中原的文化旅游優勢,培育以根文化為重點的中原文化品牌,對于增強海內外同胞的向心力、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眾多的產業集聚區。
經過近年的發展與提升,中原經濟區已經形成約180個產業集聚區,例如,臨潁縣的休閑食品產業集聚區、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主導的洛陽伊濱產業集聚區、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等。產業集聚區建設不僅具備相當基礎,而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產業集聚區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資的主平臺,農民轉移就業的主陣地,改革創新的示范區??梢哉f,產業集聚區已成為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的競爭優勢。
三、中原經濟區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路徑
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來看,中原經濟區的比較優勢賦予區域經濟競爭力及其發展以獨特性,并影響著區域創新活動的開展,因此具有極大的意義。然而競爭優勢相對于比較優勢更為重要,主要是因為它根據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趨勢,突出了區域內生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中原經濟區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應該以比較優勢的獨特性為基礎,以競爭優勢為主導,實現兩者有機結合。同時,要突出地區的品牌特色和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大力提升特色產業的創新和競爭能力。具體路徑是:
1、增強產業集聚的競爭優勢。
產業經濟是區域經濟的主體和重點,對要素功能的整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式。產業集聚對區域核心競爭力的作用體現在整體效應形成的競爭優勢。培育和提升中原經濟區核心競爭力,應加強產業集聚區科學規劃,促進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支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創新型、開放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等產業集聚區創建。
積極推進經開區和高新區、鞏義市產業集聚區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爭取更多的產業集聚區進入國家和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積極推進鄭州百萬輛汽車生產基地和汽車城、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新型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鋁精深加工產業基地、千億級食品工業基地等重大產業基地建設,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強力產業支撐。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強與中原集聚區其他城市的產業對接與合作。發揮鄭州在中原經濟區“米”字型重點開發帶中心的區位優勢,推進鄭(州 )汴(開封)一體化發展,加快鄭汴新區發展,建設鄭(州)洛(陽)工業走廊,加強鄭州與洛陽、新鄉、許昌、焦作等毗鄰城市的產業對接和融合發展 ,增強引領區域發展的核心帶動能力。
2、構建區域創新分層發展模式。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區域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而區域創新模式是區域創新因素相互作用進而推動區域發展的過程。培育中原經濟區核心競爭力,需要構建區域創新分層發展模式,即“以科技創新為主線,以科技人才為創新依托,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創新功能?!?/p>
(1)完善科技人才開發與管理機制。
科技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資源,是現代經濟發展中最有價值的資本。科技人才在知識經濟時代已成為最重要的資源。在科技創新的整個過程中,科學技術是核心,科技人才是關鍵,而其他生產性資源都要受到科技人才的支配,這一特征在當今社會經濟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這也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其實質是科技人才的競爭。
建設中原經濟區,必須充分認識人才的重要性,實施科技人才強區戰略。實施科技人才開發戰略,關鍵是要培養、吸引和用好科技人才,要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建立海外留學人才來豫工作綠色通道的意見》、《河南省百千萬知識產權人才工程實施方案》、《河南省科技創新人才計劃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形成完善的科技人才開發與管理機制,包括育才機制、引才機制、用才機制、激勵機制、開發機制與市場配置機制等。
(2)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培育企業創新主體,選擇一批重點、龍頭企業作為培育對象,以項目建設為中心,實施科技自主創新工程,鼓勵企業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產業發展能力;推動企業積極開展自主創新和產學研結合創新;鼓勵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積極面向市場需求、面向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引導高校與企業聯合開展針對產業需求的應用開發研究和成果轉化。著力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引導社會資源和創新要素向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集聚,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形成一批依靠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示范企業,通過示范企業的引領和帶動,激發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創新發展的道路。
(3)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創新功能。
建設和完善科技創新支撐平臺和服務設施,強化其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引導產業集聚區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創新功能,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集群為目標,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施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二次創業”,充分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真正成為區域創新的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積極發展創業孵化基地,以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愿遠猿 軟件孵化園、中部軟件產業園、留學生創業園、創業服務中心等為依托,積極發展科技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中小科技型企業和大學生等個體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幫助中小科技型企業快速成長。
3、塑造和弘揚區域品牌
經濟發展只有根植于文化的沃土,區域經濟才能不斷創新,才有競爭力,才能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提升中原經濟區核心競爭力,加強中原經濟區的文化競爭力,應塑造和弘揚區域品牌。
(1)打造產業集聚品牌。
以“依托特色產業,培育名牌產品,明確區域定位,做響區域品牌,抓好質量工程,維護區域彤象”為思路,提出科學的品牌戰略推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擬定合理的實施步驟、明確區域經濟內各行業、各領域品牌發展的方向和重點,最終形成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多層次品牌體系。
具體來說,就是要打造品牌企業和品牌集群,提高中原經濟區產業集聚優勢和競爭力。優勢產業集聚要靠品牌效應擴大影響,沒有品牌的影響力也就沒有產業的凝聚力,也就很難形成產業集聚優勢和競爭能力。中原經濟區應當充分發揮制造業人才、科研和生產優勢,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圍繞特色產業發展產業集群,聚合生產要素,完善產業體系,形成區域品牌經濟。
(2)打造“中原文化”品牌。
以旅游地為載體的區域品牌管理正成為世界的一種潮流。中原經濟區應建立獨特、鮮明、有招徠力的旅游形象,依靠旅游形象來形成和強化區域品牌??茖W的品牌定位是實現品牌優勢的前提,結合旅游資源特點和市場優勢,中原經濟區應以“太極文化”、“殷墟文化”、“根文化”、“姓氏文化”等文化資源為依托,主打“中原文化”品牌,應該創新思路,深挖文化內涵,發展創意文化旅游,打造旅游產業鏈,把文化轉化為生產力,服務中原經濟區品牌建設和經濟發展。
4、明確轉型升級主攻方向,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一是大力發展汽車、裝備制造 業 、電子信息等戰略支撐產業發展。汽車產業重點發展轎車、大中型客車、中重型卡車和各類專用汽車,建設百萬輛汽車生產基地。裝備制造業著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及配套系統設備、新能源、節能環保裝備等裝備制造業,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核心基礎產業,重點發展信息安全、嵌入式軟件和信息服務,設千億級鄭州電子電器城。二是積極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及醫藥、新材料、新能、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 。三是加快改造提升鋁及鋁加工、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重點延伸鋁及鋁加工、紡織服裝、食品 、能源等產業鏈條,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吳玉鳴.區域核心競爭力理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6(1)
[2]史占勇.加快鄭州工業轉型升級的對策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2011(23)
[3]陳柳欽.區域核心競爭力及其培育路徑分析[J].開放導報,2010(5)
關鍵詞:京津廊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接
“京津廊”是連接我國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廊坊的重要產業區。具有地理位置佳、經濟基礎好、科技力量強等優勢。廊坊是京津一體化得以實現的關鍵點,其為京津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水資源以及農林產品。廊坊市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可以實現北京的產業轉移以及天津對接北京戰略的完成。由于三個城市的產業結構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短期內完全實現形一體化存在著困難。而形成京津一線的新技術工業區比較現實。對于京津廊來說,調整產業結構是現實可行的,進而完成與京津的一體化。由于廊坊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作用,實現京津廊經濟一體化是實現京津經濟一體化的前提。
從本質上來講,“京津廊一體化”就是指通過必要的規劃和整合,在我國的北京、天津及河北廊坊地區建立一體化化的城市群。從而使各個城市發揮其獨特的產業優勢,并實現分工合作以及環境改造的整體布局。一體化的城市群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經濟、信息以及人才的聚集中心。同時也是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經濟一體化必將成為京津廊城市群形成的核心,對充分發揮京津廊兩大直轄市的各種優勢,發展自身經濟有著重大意義。
1.京津廊一體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就形成了三大經濟合作圈,即環渤海經濟合作圈,珠三角經濟合作圈和長三角經濟合作圈。而北京和天津作為環渤海地區的主要城市,是環渤海經濟圈規劃和發展的核心,并綜合發展河北廊坊和保定等地區,從而真正實現經濟一體化??傊?,京津廊一體化組隊我國河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京津廊在區位和經濟體系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并促進和制約著京津兩座城市的經濟發展。同時京津廊也可以成為兩大城市最佳的對接點。因此,京津廊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7個角色。
(1)“信息走廊”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基地。現有華為、中興、富士康、京東方等一些電子龍頭企業落戶京津廊,新興產業聚集并快速發展,形成了醫藥和電子信息等一系列的產業群。
(2)“信息走廊”促進了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多年來,京津廊周邊建立了多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同時也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曾被國務院特區辦命名為“中國二十佳投資區”,同時也是重點推薦的全國九個省級開發區之一。京津廊的多家企業都是京津企業的共同體。
(3)京津廊交通與供電與京津一體化。京津廊是京津交通的橋梁和樞紐,現已有多條高速公路開通,與國省干線公路和市、縣、鄉公路相互連通。京津廊供電屬于華北電網直供。
(4)京津會展及會務所。京津廊具有完善的服務設施和體系,經常承接北京與天津的會展與會務,曾在廊坊的國際飯店舉辦過多次大型會展。舉辦的環渤海精英講壇和高峰論壇、不但帶來了文化震撼,同時也帶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5)京津廊稱為經濟核心,成為人們旅游和休閑的首選。許多當地住戶和游客都趨向于去京津廊購物和購房等,京津廊的農家院、高爾夫球場和溫泉中心等都是休閑觀光的首選。
(6)北方城市家具的主要生產地。近年來,隨著京津廊一體化的實現,香河、華日家具等多家家具城或企業迅速崛起,在京津廊甚至整個北方地區的家具市場中都有很高的占有率。
2.京津廊旅游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 北京旅游資源。作為首都,北京可謂山清水秀地貌多變,自然景觀資源豐富。如長城向來作為旅游者游覽北京的必去之地,有“不到長城非好漢之說”。北京的故宮、香山公園、頤和園等都是旅游的好去處。另外,老北京的文化背景,以及其獨特的戲曲文化和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資源。
(2)天津旅游資源。天津有以自然風景和名勝古跡為特點的旅游海濱游樂區,每年還舉辦具有民族特色的賽事和娛樂活動。天津的小吃是其著名之處,如享譽全國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天津街麻等都令旅游者垂涎。同時,天津是一個具有歷史和文化沉淀的城市,很多的文物和民間藝術出自天津,如天津的相聲一直作為國家的傳統藝術,受到國內外許多旅游者的青睞和喜歡。
京津廊的旅游行業在京津廊區域的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將帶動京津廊區域的經濟發展,因此,如何將京津廊的旅游事業創建得更好將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3.京津廊交通一體化建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交通作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和基礎,與京津廊的發展息息相關。交通發展起來才會帶動京津廊的經濟發展。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京津廊地區鐵路的建通,廊坊開發區才得以壯大發展,全市的經濟也步入快車道。
從我國區域的經濟發展來看,京津廊一體化的實現,改變了以往以行政區域劃分的經濟模式,使交通更加便利。隨著京津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逐步實現,交通設施也會進一步改進才能夠適應其發展。動車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應當重視軌道交通建設的重要性。
4.結論
京津廊經濟一體化的實現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和天津作為河北周邊地區的核心城市,將其與廊坊等城市連接在一起,能夠充分利用城市之間不同的優勢,開發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從而促進城市群的共同發展。(作者單位:廊坊職業技術學院財會金融系)
廊坊市社科聯201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
參考文獻:
[1]郝壽義.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京津冀;域面;點軸系統;梯度推移;城市群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7168(2014)06-0067-05
一、京津冀是一個具有制高點作用的“域面”
(一)京津冀本是一個區域共同體
城市是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核心載體。從工業化和城市化相輔相成的進程看,城市的發展有效帶動了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在京津冀這個區域中,2013年北京的GDP為19500.6億元,天津為14370.1億元,分別占京津冀GDP總和的31.37%和23.11%,京津GDP合計占比超過50%,對河北省經濟的帶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從我國東部沿海省份的經濟發展狀況看,2013年河北省的GDP為28301.4億元,低于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但高于遼寧(27077.7億元)和福建(21759.6億元),這與北京、天津高級要素的輻射和產業鏈的延伸以及服務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只不過這種帶動的效果遠沒有達到期望,以至人們更容易觀察到京津冀經濟發展的差距?,F在所要做的是提高北京、天津城市發展對河北省區域發展的帶動水平。
區域的發展要靠城市的帶動,城市的發展要有區域的支撐。北京和天津的面積分別是1.64和1.19萬平方公里,占京津冀總面積的7.59%和5.51%,是典型的城市形態。河北省的面積為18.77萬平方公里,占京津冀總面積的86.90%。目前,北京、天津巨大的環境壓力和迫切的經濟發展轉型要求以及發展空間約束,需要河北省提供區域的支撐。當然,這種區域的支撐不是以犧牲河北省利益為代價的,而是需要整合目前京津冀各自的發展目標,實現京津冀經濟社會協同發展。
作為一個區域共同體,京津冀存在協同發展的基礎。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匯報時提出的“四個立足”,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裝上了新引擎:我們要“立足各自比較優勢”以打造京津冀新的增長極,“立足現代產業分工要求”以增加京津冀布局合理性,“立足區域優勢互補原則”以提升京津冀整體競爭優勢,“立足合作共贏理念”以實現京津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京津冀“域面”的作用
京津冀作為一個區域整體,完全有條件、能力發揮“域面”制高點作用。打造京津冀的區域合力,不僅有利于實現我國經濟發展南北平衡,而且會助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優化我國資源要素的布局與配置,提升我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競爭優勢。
二、京津冀協同發展缺失整體的空間規劃
(一)整體空間規劃的內涵
第一,經濟性。區域的整體空間規劃重在形成區域合理的功能與布局結構,經濟性是形成區域合理功能與布局結構的前提。對區域內的城市而言,由于土地是城市的載體,是不可再生資源,區域的整體空間規劃需要把集約建設放在首位,防止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資源占用與能源消耗過大、建設行為過于分散的“不經濟”現象的出現。
第二,整合性。城市的發展與支撐城市發展的區域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這些矛盾只有通過科學規劃整合予以消弭。區域的整體空間規劃要整合遠期發展和近期建設的矛盾、整體發展和局部建設的矛盾、發展規模和建設標準的矛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使區域內的不同城市在空間布局上做到職能明確、主次分明、互相銜接,科學合理地安排城市的功能,形成統一協調的有機整體,進而促進區域的整體發展。
第三,社會性。區域的發展既有經濟內涵,又有社會內涵。區域的社會發展往往給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能量支撐。區域的整體空間規劃要積極貫徹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促進流通、繁榮經濟、促進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的原則,堅持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為國家產業政策服務、為區域內經濟社會均衡發展服務的指導思想,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注重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
第四,前瞻性。區域經濟發展是綜合的動態系統,區域的整體空間規劃不是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劃分,也不局限于三維布局,而是時間與空間的融合。城市的發展需要區域的依托,區域的發展需要城市的帶動,區域與城市之間發展的問題和矛盾總是相伴而生,在發展中伴生的問題也只有在發展中解決。產生問題和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建立起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機制。因此,只有通過規劃的前瞻性,建立起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機制,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達到城市與區域的統一。
(二)缺失整體空間規劃制約了京津冀協同發展
整體的空間規劃是一個區域為打造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做出的具有地域性、戰略性和綜合性的空間安排。京津冀協同發展之所以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課題,主要原因是其缺乏整體的空間規劃,各地政府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整個區域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進行“碎片式”的決策和行動,其結果是京津冀未能充分發揮利用、整合資源以及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未能有效發揮通過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促成區域內各經濟部門有機結合的能力,未能全面形成整體競爭優勢、提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水平,未能形成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協調局面,也未能形成有利于本地區與周邊區域實現依托發展的生態環境。
京津冀的GDP略高于廣東,但從廣東經濟發展的區域空間看,珠三角的GDP占廣東省GDP的比重為85.36%,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占廣東省的比重為65.96%(參見表3)。顯然,珠三角地區是廣東省經濟發展的高梯度地區。只有高梯度地區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的輻射和擴散,才能實現經濟發展的梯度推移。
在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地理空間的遠近是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經濟發展梯度水平才是決定性因素。目前,京津冀尚不存在一個協同發展的高梯度地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能量在空間上被分解,以至于形成“碎片式”的空間表現。
三、對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空間安排的設想
京津冀協同發展既不能幻想一蹴而就,也不能允許來日方長,否則難度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加大,甚至會阻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每一個行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過程,問題的關鍵在于能否找到縮短這一過程的路徑。鼎新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的空間安排就是對這一路徑的探索。
(一)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梯度空間
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存在“一帶”、“雙核”、“一域面”的核心地區,京津冀協調發展的關鍵是把這個核心地區打造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梯度空間。
1.沿海經濟帶
依托秦皇島、唐山、天津、滄州,做強“京津冀沿海經濟帶”。目前,這四個城市的GDP總量為24673.1億元(其中秦皇島為11688億元,唐山為61212億元,天津為143701億元,滄州為3013億元),占京津冀GDP總量的39.69%,京津冀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空間,其中天津和秦皇島是1984年中國沿海首批開放的港口城市,秦皇島、唐山和滄州是2011年11月國務院批準實施《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沿海城市。受這些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該沿海經濟帶開放的區域系統日臻完善,具有瀕臨渤海灣的優越地理位置,經過改革開放的多年演進,經濟發展中市場的力量不斷加強,資源優化配置的效率不斷提高,已初步具備為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依托的能力。
2.兩個核心城市
2013年,北京和天津兩市的GDP總量為33870.7億元,占京津冀GDP總量的54.48%。北京和天津的經濟規模大,具有集聚產業的功能,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是京津冀經濟發展的“極點”。城市群是以核心城市向周圍輻射所構成的城市集合,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體現了實現區域發展動力、區域發展質量和區域發展公平三者在內涵上的統一,是國民經濟發展、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標志之一。如何促進京津兩個核心城市的聯動,充分發揮“極點”的作用,決定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方向。
3.一個“三角域面”
按照公路里程,北京與天津為136公里,北京與唐山為183公里,天津與唐山為124公里。應以北京、天津、唐山為點,做實京津唐經濟發展的“三角域面”。2013年,北京、天津、唐山的GDP總量為39991.9億元(其中北京為195006億元,天津為143701億元,唐山為61212億元),占京津冀GDP總量的64.33%。目前,該“域面”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開放系統,存在若干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并且通過不斷改善區位條件和進行科學化的規劃設計,區位優勢不斷得到提高,是京津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域面”。
(二)在空間上探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路徑
1.建設北京與京津冀沿海經濟帶的“點軸系統”
京津冀沿海經濟帶是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區域空間地帶,GDP占京津冀GDP總量近四成;而北京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極點,GDP占京津冀GDP總量三成多。從理論上講,北京與京津冀沿海經濟帶是一個理想的“點軸系統”。點軸開發理論認為,點軸開發是經濟增長的能量走向整個區域空間的第一步,也是經濟在區域的整個空間成長的第一步。北京與京津冀沿海經濟帶的GDP之和約占京津冀GDP總量的七成,“點軸系統”所形成的經濟發展能量不僅會在系統內部得以強化,而且會向系統外部進行經濟和社會擴散,在新的地區與新的點之間形成“點軸子系統”,在區域中形成不同等級的極點和軸線,它們的互連、會接將構成分布有序的點軸空間結構。北京與京津冀沿海經濟帶的“點軸系統”為京津冀的生產要素流動和經濟活動聯系提供了比單個極點和孤立經濟帶發展更為優越的空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實現京津冀資源和要素的優化配置以及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另外,北京與沿海經濟帶的點軸開發模式,在京津冀空間上會形成經濟發展網絡的基礎,而經濟發展網絡一經形成就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空間結構的有機形成,能夠產生單個點和線所不能完成的功能,使擴散作用增強,使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空間上趨于均衡。
2.以京津“雙極聯動”帶動京津冀城市群的發展
增長極理論認為,增長極的經濟空間表現為一定規模的城市。北京與天津是京津冀區域空間的兩個增長極,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京津作為增長極,自身不僅具有經濟增長的推動性,還具有經濟增長的規模性,而且對區域經濟也產生支配效應、乘數效應、極化與擴散效應,因而京津增長極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動力量。所謂城市群,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分布一定數量的、不同性質與類型和等級的城市,它們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交通條件和信息網絡,建立起內在的有機聯系,并以一個或兩個特大城市為核心,共同構成一個經濟、社會、生態等密切聯系且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城市群建設的實質,是建設以城市為主體的區域經濟組織模式、經濟分工的協作體系,實現以城鄉互動、區域一體化為特征的高級演進形態,通過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結構的城市之間相互聯系和不同等級、不同分工、不同功能的城市之間相互補充,使規模效應、集聚效應、輻射效應和聯動效應達到最大化。發達國家城市群建設經驗表明,城市群建設的重點在于核心城市的發展。京津冀城市群是以北京和天津兩座城市為核心城市的結構形態,但單就北京或天津一個城市而言,其核心城市的功能不強,經濟規模依然相對偏小,再加上京津冀城市分工格局不完善、產業聯系不緊密、交通體系不健全,使得北京或天津的核心城市帶動作用不突出,整合作用不明顯,這決定了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建設必須是京津“雙極聯動”(參見表4)。
從北京與天津的經濟聯系狀況看,由于京津之間缺乏密切的經濟聯系,且已有的經濟聯系偏弱,這導致京津兩市的經濟帶動能量不高,輻射力和影響力不大,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影響處于基態。而作為核心城市的京津一旦有效實現“雙極聯動”,必將對兩市的資源要素進行全面整合與重新組織,不僅使資源要素躍遷到較高能級,而且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影響處于激發態,具有強勁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既實現了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有效引領,又實現了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有效拉動。事實上,世界各國城市群發展都經歷了核心城市不斷發展,而后其功能和產業不斷向周邊疏解,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過程。
3.實現京津唐“三角域面”的梯度推移
所謂經濟發展的梯度,是對經濟活動在空間不均勻分布狀況的描述,指經濟發展水平在空間上所存在的差異。梯度推移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經濟發展在空間上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推移,推移的過程縮小了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進而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相對均衡。高梯度地區往往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或城市群,京津唐“三角域面”近乎于一個等邊三角形,其GDP占京津冀GDP總量的六成多,是京津冀經濟發展的高梯度域面。域面內存在著密集的創新活動,具有處于創新階段的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資源與要素配置產生的效益高,具有通過產業的演進和要素的流動向低梯度轉移、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能量。
關鍵詞:長三角;核心-邊緣理論;網絡發展
一、核心-邊緣理論的實際分析
(一)核心-邊緣理論的理解
對發展中國家的的空間發展規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約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提出的核心-邊緣理論提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空間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經濟空間結構的變化可以劃分成前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化成熟階段和空間相對均衡階段,通過近年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字主要通過第四個階段,即空間相對均衡階段(后工業階段)來看待長三角區域經濟。在此階段中,核心區域對邊緣區域的擴散作用在前期的發展過程鋪墊下得以加強,由此發展的結果是邊緣區域產生出次中心,達到與核心區域原先的同等規模,基本上達到互相平衡的狀態。
(二)核心-邊緣理論的實際分析
在長三角區域經濟格局中,滬寧杭不僅是行政中心,而且是區域中最大的三個城市,上海的作用和地位逐年上升,而南京和杭州的地位在近年的外部和內部環境的作用下,發展地位受到消弱,長三角內部的三邊關系不均衡,影響到了長三角城市帶中其為重要支撐作用的“核心三角”難以在實際意義上形成。
二、長三角經濟區域一體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性體現
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上海中心論”和“長三角整體論”兩種不同的思路?!吧虾V行恼摗闭J為:長三角應以上海為核心,在其發展過程中擴大其對周邊地區和城市的輻射能力,將周邊地區和城市逐步納入以上海為中心的經濟圈。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上海確實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上海在長三角中的地位通過區域規劃和自身的優勢無人能及,但這就并不等于說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應以上海為中心展開。在國際上有學者常稱之為“上海經濟圈”,這就是我們所持的“長三角整體論”的理論依據。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不是“將周邊地區和城市逐步納入以上海為中心的經濟圈”,而是充分發揮長三角各主要城市各自的實力,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打造“長三角經濟圈”。
三、“橋海經濟”下的長三角經濟格局
區域經濟和各種社會活動進行的空間分布和組合的框架構成了網絡空間結構,長三角必須走多核心網絡發展的道路,理由重點有三方面:
第一,長三角屬于大體“勻質”的發展區域,作為上海周邊地區的浙江、江蘇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上海相差并不很大,特別是作為上海都市圈或稱為長三角都市帶成員的浙北、浙東北地區、蘇南地區和上海并不存在空間上的二元結構性質。這樣我們就可以減弱上海的“極核”作用,充分發揮長三角各主要城市的能動力量,強化各主要城市之間的聯系,這也決定了長三角必須走網絡型發展道路。
第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建立起的“二省一市”的行政和經濟格局也為長三角地區走網絡型發展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在經濟發展過程已形成的各省區的中心城市相對完整的社會經濟及政治功能和它們的輻射力量,逐步建立和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多“核心”機制,通過加強網絡建設,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從點-線-面方式的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三,實現長三角的均衡協調發展,深入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在“點軸”發展模式造成了區域內多邊失衡的結果,導致了長三角目前過分向Z型地區傾斜的發展態勢。只有加大區域中各城市聯系,加快寧杭發展帶的建設,才能縮小滬杭寧之間各邊的差距,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四、結論
長三角的均衡協調發展是深入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的戰略任務,逐步從實現長三角點軸發展形態轉變為區域網絡發展形態,將為長三角地區在融合當前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縮小各邊之間的差距,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提供有利的發展條件。并且努力拓展長三角發展的腹地。長三角城市群擔負著拉動華東地區和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功能,只有杭寧建設帶和長三角Z型地區協調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而帶動長三角腹地的皖南、浙西及贛北地區的發展,實際發揮其輻射功能。
參考文獻:
1、崔功豪,魏清泉,陳宗興.區域分析與規劃[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江曼琦.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經濟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