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電磁輻射防治的基本方法
時間:2023-12-17 15:20: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電磁輻射防治的基本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環境污染可分為物質流污染和能量流污染兩大類。物質流污染物進入環境使大氣、水的質量變壞,并進而影響到土壤和食品。能量流污染同樣會使環境質量變壞,并進而影響到人體健康。電磁輻射是一種重要的能量流污染。電磁輻射按其來源可分為天然和人工兩大類?,F在環境中的電磁輻射主要來自人工輻射,天然輻射相對人工電磁輻射可以忽略不計。人工電磁輻射來自廣播、電視、雷達發射設施、通信系統、電牽引系統、電器與電子設備及電磁能在工業、科學、醫療中的應用設備。
1電磁輻射影響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源
1.1通信系統
隨著移動電話用戶的增多,移動通信公司必然要建設更多的移動通信發射基站來擴大容量。移動通信基站的建設要求一定的高度,但是城市中的高層建筑物必定是有限的,隨著高層建筑物頂部的空間被全部占用,越來越多的基站建在了5、6層高的居民樓頂上。再由于高層空間和選址的限制,有的建筑物上同時建有三家移動通信公司的基站。在泰州市就發現有的建筑物頂上同時建有聯通公司、移動通信公司和世紀公司(CDMA)的基站。有的雖然沒有建在同一個建筑物上,但是距離也很近,這必然要增加環境中的電磁輻射水平。雖然基站的發射功率并不大,一般只有十幾瓦,但是基站的分布密度大,而且是24h連續發射的,有的基站距居民很近,所以移動通信基站對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以泰州市聯通移動通信公司為例,泰州市行政區域內共有基站399個,分布在市區的有144個,其中距居民不超過50m的就有38個,據聯通公司上報的材料中得知,最近,有的基站就建在居民樓群中,已經引起了當地居民的關注。
1.2 聲音、廣播、電視發射系統由于接收機(無論是聲音還是電視)的數量十分龐大,一個大城市中可能超過千萬臺。如果采取提高接收機靈敏度(像移動通信那樣)的方法保證信號接收,從總體上看是十分不經濟的。此外,由于電磁環境中的電磁噪聲廣泛存在,而聲音廣播與電視廣播的接收帶寬又都較寬(如調頻廣播帶寬200kHz,我國PAL―D彩色電視廣播帶寬6.5MHz),如接收機靈敏度過高,很容易使信噪比降低,影響信號質量。所以在廣播中都是采用高發射功率、低接收靈敏度的方案。例如,對于彩色電視接收機,在75Q阻抗輸入條件下,圖像通道噪波限制靈敏度:VHF頻段250IxV,UHF頻段350IxV;短波調幅廣播接收機為一二百微伏;調頻廣播接收機為數十微伏(而移動通信接收機的靈敏度高達1IxV左右)。由于以上原因,廣播發射機的功率都很大。對于中波、短波聲音廣播發射臺,由于考慮到占地面積大,要求周圍無高大建筑,以及電磁環境問題,所以多設置在城市郊區,周圍人口密度不大。同時,由于中、短波廣播的服務范圍很大,也不存在把發射天線設置在市內的需要。由于發射天線所處之地,地廣人稀,所以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對電磁環境的污染不是主要問題。同樣原因,短波通信發射臺也與短波廣播發射臺情況類似。中波一般不用于干線通信。調頻聲音廣播的頻段87.5~108MHz,我國電視廣播的頻率為共分為5個頻段。由于在這些頻段里,電磁波主要以空間波的形式呈直線傳播,并且受高樓等建筑物的遮擋或反射。所以如要求服務范圍較大,并且不偏向城市的某一部分,則必需提高發射天線塔的高度,而且天線塔的位置也應選在城市的較中心地區。這些位置周圍往往人口稠密,加上發射功率較大,這使得調頻、電視發射塔成為城市居民與電磁環境工作者關心的焦點之一。
1.3高壓輸(變)電系統
由于現在許多高壓輸電線路已經采用地纜形式,所以這里主要討論高壓變電系統。隨著城市的發展建設,許多以前遠離居民區的變電站已經被居民樓包圍,再由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家用電器基本普及,這必然要造成城市用電量的增加,在城市中就要增加高壓變電站的建設。而且隨著送電壓的增加,所造成的工頻電磁場強和電磁干擾也越來越嚴重。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電力部門已決定,220kV與110kV變電站將逐漸由城市的郊區轉移到市區,以降低配電線路的損耗。500kV超高壓線路建設規模正在不斷擴大,超高壓線路正逐漸成為電力系統的主干網絡,基于我國人口眾多,且人口和負荷都比較集中的國情,500kV線路進入城市近郊的人口密集區已不可避免。以泰州市為例,今年就要在市區新建220kV變電站5座。在郊區新建500kV變電站2座。高壓變電站產生電磁輻射主要有電暈放電、絕緣子放電電磁噪聲及其周圍產生的工頻電場。
2電磁輻射環境的防治對策
為了既能合理、有效地使用電磁輻射,又能保護環境,人們在產生或伴有電磁輻射的項目建設過程中應該采取預防為主的政策,建議在城市電磁輻射環境保護中應做好以下工作:
2.1產生或伴有電磁輻射項目建設單位應做好輻射的防護工作。建設單位在達到電磁輻射環境保護標準的前提下,應遵循“可合理達到盡量低”的原則,在建設地點的選擇時應考慮盡量遠離居民區,在建設工藝和儀器設備的選擇等方面盡量減少電磁輻射的產生。
2.2進行有關電磁輻射基本知識和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使公眾正確對待電磁輻射,既使公眾認識到電磁輻射在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又使公眾能科學、有效地防護電磁輻射,避免公眾對電磁輻射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慌。
2.3嚴格執行政策法規。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電磁輻射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規是對各類電磁輻射源進行有效管理的前提。環境保護管理部門應嚴格遵守和執行《電磁輻射防護規定》和《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認真履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審批手續,對污染嚴重、工藝設備落后、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嚴重的電磁輻射建設項目與設備,要禁止建設或者購置。
2.4電磁輻射控制技術的應用。應用控制電磁輻射的技術措施是防治電磁輻射污染的重要途徑。(1)電磁屏蔽技術。電磁屏蔽技術的應用之一就是對高頻電磁場的屏蔽,而且在抗干擾輻射方面,屏蔽是最好的措施。(2)高頻接地。高頻接地的作用是將屏蔽體(或屏蔽部件)內由于感應生成的射頻電流迅速導入大地,使屏蔽體(或屏蔽部件)本身不致再成為射頻的二次輻射源,從而保證屏蔽作用的高效率。(3)濾波技術。濾波是抑制電磁干擾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線路濾波的作用就是要保證有信號通過,并阻截無用信號通過。(4)植物綠化。一些樹木對電磁能量有吸收作用,在電磁場區,大面積種植樹木,增加電波在媒介中的傳播衰減,從而防止人體受電磁輻射的影響。(5)使用電磁輻射防護材料。在建筑、交通、包裝、衣著等很多方面,避免使用增強電磁輻射的材料如金屬材料,它會增強電磁輻射作用,因此要合理使用電磁輻射防護材料,利用其對電磁輻射的吸收或反射特性,可大大衰減電磁場場強。
結束語
伴隨著電磁技術帶給我們巨大收益的同時,電磁輻射也充斥著我們的空間,破壞了良好的電磁生態環境,構成現代社會新的“隱形殺手”。因此對其研究分析,并提出防治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MOS方法;多元線性回歸;預報因子
1.MOS方法介紹
MOS方法又叫做“模式輸出統計量”,是一種數值模式輸出釋用技術。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減少預報不確定性,提高預報準確率。主要方法是:利用數值預報的輸出結果作為預報因子,并與預報對象的實況氣象要素之間建立統計關系,大多利用多元線性回歸建立預報方程。預報對象與預報因子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成如下關系:
是隨機誤差。若將式(1)用矩陣表示,則有Y=x?茁+?著。用最小二乘原理估計?茁,得出回歸系數。這樣有了回歸系數以后,我們可以利用數值預報結果代入已建立預報方程求出預報對象也就是客觀預報要素的值。
2.資料選取及技術方法
2.1常規觀測站預報方程建立
建立MOS方程之前,我們要確定預報對象及對歷史資料進行選取和劃分。我們對一年進行每月劃分,建立每個月日變要素最高、最低氣溫方程。統計樣本為2003年~2007年T213歷史資料和實況資料。在預報因子選取上,主要包含各層溫度、相對濕度、風等常規觀測資料,也選取了一些物理意義清楚的診斷量,比如垂直速度、露點差、位溫、假相當位溫、濕位渦、螺旋度、K指數、渦度、散度等物理量。這樣黑龍江省80個縣級站點每個站點每月都有兩種產品的預報方程。根據劉還珠等撰寫的國家氣象中心氣象要素的客觀預報-MOS系統一文中提及預報因子數量一般控制在6~20個,這樣有利于提高預報準確率。我們選預報因子時數量也控制在這個范圍內。例如哈爾濱站11月份最高氣溫24小時預報方程有6個預報因子;哈爾濱站11月份最低氣溫24小時預報方程中,有6個預報因子。
以哈爾濱站為例在24小時的最高、最低氣溫預報方程中都選取6個預報因子,因子類別上主要還是以大氣低層氣象要素為主,在6個要素中有2-3個常規觀測要素,其余的都為診斷性質的物理量。而且在診斷物理量中個別相關系數量級較大有E+2和E+3量級,但大量級預報因子數量不多,對預報不會產生影響。如果預報因子相關系數大量級較多則可能使預報結果異常。
2.2 鄉鎮站點預報處理方法
由于黑龍江省現有鄉鎮自動站沒有完整歷史資料,及自動站質量控制不完善,針對現狀,我們采取插值方法將常規觀測站結果利用反距離權重插值到各鄉鎮站點。反距離權重算法為:
為控制點i與點O間的距離;n為在估算中用到的控制點數目,r為指定的冪數。這里我們取O點周圍4個距離最近的點作為控制點,冪數r取2,這樣式(2)變為:
這里d(i=1,2,3,4)為要計算的鄉村站點O與周圍最近的4個已知市縣站點的距離,z(i=1,2,3,4)為周圍最近4個已知市縣站點的溫度值,Z為通過插值算法得到的鄉村站點溫度值。
通過插值后可以得出850多個鄉鎮站點每天0-96小時最高、最低氣溫預報。
3.預報產品檢驗
主要檢驗黑龍江省常規觀測站點11月份0-96小時最高、最低氣溫≤2℃準確率。MOS方法預報北部地市最低氣溫準確率偏低,主要集中在40-60%之間。其他地市平均準確率在60%以上。0-24小時和24-48小時預報準確率比其他兩個時次要高。個別站點前兩個時次準確率可以達到80%以上。通過與主觀預報準確率對比可以發現,MOS方法在最低氣溫預報上可信度比較高。平均準確率基本與主觀預報平均值持平,個別時次預報準確率高于主觀預報??傮w看MOS預報最低氣溫對主觀預報有較好指導意義,總體預報準確率好于地市主觀預報。在最高氣溫預報上MOS預報低于主觀預報,尤其在后兩個時次的預報上平均準確率低于50%,預報效果不理想。前兩個時次預報準確率也低于客觀預報,準確率維持在60%-70%之間。
4.小結
總體上講MOS方法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技術。預報方程的建立直接影響到預報結果的準確程度,在挑選預報因子過程中還要仔細對每個站點的因子進行篩選,找出適合本地區的預報因子作為預報方程系數。在對強降溫個例分析時,發現降溫幅度越大且時間越短,MOS方法有明顯的滯后性,準確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在于MOS方法是統計方法,它對劇烈變化的天氣沒有預報能力。從預報檢驗綜合分析得出,黑龍江省北部地區處在山區地形復雜,預報因子選取上沒有真實反映當地天氣變化特點,從而導致預報準確率偏低,要提高該地區準確率,光靠單一統計方法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采用集合預報的方法對溫度進行訂正,可以取得較好預報效果?,F有數值預報精度也限制了MOS方法,隨著高分辨率數值預報的出現,MOS方法的準確率可以進一步得到提升。選取更多的樣本資料,做更細致的天氣劃分,也可以提高MOS方法的準確率。
【參考文獻】
[1]劉還珠等.國家氣象中心氣象要素的客觀預報.應用氣象學報,2004,4,15(2).
1.常見電磁輻射污染
1.1電磁輻射污染的種類
電磁輻射環境污染源根據電磁波的頻率范圍,劃分為工頻(50/60Hz)、射頻(又稱高頻103-106Hz)與微波(>106Hz)三個波段。電磁輻射是一種以電磁波形式傳播的能量流,具有“波粒”二象性,環境科學把高于12電子伏特的電磁波輻射稱為電離輻射(放射性),如:x射線和丫射線等;而低于12電子伏特的電磁波輻射稱為電磁輻射。從環境管理和研究角度看,城市環境中的電磁輻射環境污染源主要分為:
1.1.1廣播電視發射設備
輻射特征為大功率定時全向發射。廣播包括:短波廣播、調頻廣播。電視廣播包括:米波電視、分米波電視。我國電視和調頻廣播的頻率范圍是:48.5MHz-960MHz,屬于超短波與分米波頻段。
1.1.2通信、雷達及導航發射設備
通信包括短波、微波發射臺(含通信和探測)、地面衛星發射站、移動通信基站、尋呼通信基站。在城市無線電通信網中,由于移動通信基站增加速度快、分布密集,隨處可見,它已成為城市電磁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1.1.3工業、醫用高頻設備
這類設備把電能轉換為熱能加以利用,但總有伴生電磁輻射產生并泄漏出去,引起工作場所及環境污染。醫療用電磁輻射設備:主要為高頻理療機、紫外線理療機、高頻透熱機、高頻燒灼器、微波針灸設備等。
1.1.4交通系統電磁輻射干擾
交通系統電磁輻射設備有輕軌和電力牽引車輛,包含有軌電車和無軌電車。
1.1.5電力系統電磁輻射
高壓電力系統包括高壓架空輸電線、高壓地下電纜和變電站。
1.2電磁輻射污染危害
電磁輻射的危害有兩個方面:一是對人體和生物的危害;二是對電器設備的影響。
1.2.1對人體和生物的危害
電磁輻射對人體和生物的危害,多年來國內外一些研究機構作為課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和實驗,得出了具體結論,主要是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累積效應。
1.2.2對電器設備的影響
電磁輻射對電器設備來說是一種干擾,如果電磁輻射的頻率與擾設備的頻率相差不大時,干擾的程度就逾嚴重??偟膩碚f電磁輻射可以使測量儀器性能變低;可以使電子開關或繼電器工作失常;可以使無線電接收設備出現噪聲,如電視機圖像聲音變差,收音機信號不好等;可以干擾黨政軍機關的無線電設備;可使病人心臟起博器停止工作,等等。
2.高壓電電磁輻射特性及其危害
2.1高壓電電磁輻射的三種特性
2.1.1磁場特性
磁場強度的大小與電流大小有關,與電壓無關;50Hz或60Hz的磁場能很容易穿透大多數物體(建筑物或人),且不受這些物體的干擾。從理論上講,由于三相交流輸電線中各相電流的有效值相等,相位互差120,所以在距輸電線較遠外產生的磁場相互抵消,近似為零。所以我們平時一般重點研究電場。
2.1.2電場特性
載流輸電線在周圍空間產生電場,有如下特性:電場強度與輸電線相對于大地的電壓成正比;場中的導電物體(建筑物、樹林等)會使電場嚴重畸變,從而產生一定的屏蔽。
2.1.3電暈特性
當導線表面的電場強度超過空氣擊穿強度時,就產生電暈放電。這時,導線表面的電場強度一般達到 30kV/ln以上,只有高壓輸電線路導線表面才有如此巨大的電場強度,因此,電暈放電多發生在高壓輸電線路上。
2.2離壓電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
電磁輻射是指以電磁波形式通過空間傳播的能量流,且限于非電離輻射。電力系統的高壓輸變電中產生電磁輻射,電磁輻射主要是指高壓輸電線路和變電站的高壓電力設備所產生的輻射。
2.3高壓電電磁輻射對通信線路產生千擾
電磁輻射對電子設備的干擾:大量的研究表明,電磁輻射會造成廣播與電視不能收聽、收看,自動控制信號失誤,電子儀器儀表失靈,飛機指示信號失誤或空中指揮信號受到干擾,干擾醫院的醫療器械或病人的心臟起搏器等,從而帶來大量的經濟損失。
2.4高壓線路電暈可聽噪聲
通常情況下,高壓架空電力線路和變電站無線電噪聲的產生有三類根源分別是:在導線及其金屬表面處空氣中的電暈放電,絕緣子承受高電位梯度區域中放電并產生火花,連接松動或接觸不良產生的間隙火花放電。
3.高壓電電磁輻射污染的防護措施
綜合前面高壓電輸變電電磁輻射的原理及特性和高壓電輸變電電磁輻射的危害,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采取防治措施:加強對電磁輻射環境管理;對人體健康危害的的減緩措施:對通信線路干擾的消除措施;對電暈放電引起的干擾消除措施。
3.1加強對電磁輻射環境管理
我國的電磁輻射環境管理起步較晚。但從1988年以來,先后己了《電磁輻射防護規定》、《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等25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了《輻射環境保護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等3項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行業標準,了《微波輻射生活區安全限值》等2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軍用標準。
3.2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減緩措施
避免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線路盡可能遠離或避開居民區、環境敏感區。在線路設計中嚴格按規程執行,適當選用塔型、塔高,以盡量減少路徑走廊寬度及降低線路走廊下的電磁場強度。提高導線對地的高度,雙回路導線逆相布置,高低壓導線分層架設等措施,會獲得降低地面強度的效果。在運行中對工作人員采取局部屏蔽與限制工作時間等防護措施,以減少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作業人員所處環境的電磁場強度超過國標限值或者作業人員所處環境的電磁場強度未超過國標限值,但與此限值比較接近,而作業人員又需要長時間在此環境工作時,都應考慮采用輻射防護用品。選用個體防護產品時,應首先確定電磁輻射的衰減度,然后,參照各種產品說明中對電磁波的衰減參數,確定使用何種形式的防護用品。降低電磁輻射方面的個體防護用品主要包括防護服裝、防護眼鏡及輻射防護屏。
3.3對通信線路干擾的消除措施
對通信線路的影響有靜電感應和電磁感應兩方面。輸電線路正常運行時,在鄰近的與其平行的通信線路產生感應電荷。感應電荷與輸電電壓成正比,還與通信線路與輸電線路的距離及相互位置有關。當通信線上的感應電壓超過弱電設備絕緣的擊穿電壓時,就可能損害設備和人身安全。為了避免通信信號線遭受電磁危險及干擾影響,一般采?。簩⒂杏绊懙耐ㄐ判盘柧€或輸電線改為電纜,輸電線進行良好的換位,裝設放電管、屏蔽線或中和變壓器。 (下轉第5頁)
(上接第68頁)3.4對電.放電引起的干擾消除措施
電壓越高,電暈放電就越強;導線直徑越大,電暈放電就越弱;導線表面光潔度越高,放電也就越弱。輸電線對無線電與電視的干擾主要是指電暈放電引起的干擾。一般在大于500m處,干擾電場可以忽略不計。無線電雜音的強度受天氣影響較大,一般只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電網才會對距它很近且信號很弱的無線電與電視產生干擾。為了避免架空電力線對通訊線的干擾,設計時應從導線選擇和連接等方面考慮,無論是單導線還是分裂導線,均應使導線半徑或等值半徑等于或大于引起電暈的半徑。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水電站;電磁環境;環境影響評價
【Abstract】The electromagnetic contamination of hydropower station was analyzed.The main electromagnetic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 hydropower station were introduced,and the electromagnetic contamination of this hydropower station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Took the example of a 110kV transmission line,this paper computed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impact by detailed theoretical arithmetic and analogy.Meanwhile,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impact were briefly discussed.
【Key words】Hydropower station;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0 前言
水電是優質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具有污染低、運行費用低、便于進行電力調峰等優勢,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水電站的修建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如伏爾加河流域通過多個大中型水電站的建設使得該區成為前蘇聯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近年來,我國水電站的建設更是發展迅速,其中2003年開始運行的三峽水電站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關注。不可否認,水電站的建設不僅產生了巨大的防洪、發電、航運等經濟效益,同時相對于火力發電,水電是一種更為清潔的發電模式,產生了巨大的環境效益[2-3]。
水電站在給人類帶來經濟和環境利益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多層次的負面影響?,F階段,對于水電站的環境影響研究主要側重于水電站對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方面,如水位、庫區水文情勢、大壩阻隔、水庫淹沒等的影響[4-5],卻很少對其電磁環境影響作出相應的分析。電力工程作為水電送出的關鍵環節,保證了水電站所發電力的順利送出,滿足水電站的正常運行;同時,也伴隨產生一種特殊污染――電磁輻射。電力工程環境問題所引發的糾紛與爭議日益增多,生活在輸變電項目周圍的人們對其產生的電磁輻射危害具有一定的恐懼性[6]。因此,本研究針對四川省涼山州某水電站的電磁環境影響進行了分析,介紹了水電站電磁環境影響中的主要污染因素,并提出相應的電磁污染防治措施與建議,以期為水電站的電磁污染控制提供參考。
1 項目背景
格古河流域位于涼山州甘洛縣境內,甘洛縣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979.9MW,可開發量556.29MW。本工程是格古河中上游規劃梯級水電站的互聯和電力送出工程。1號水電站位于甘洛縣尼日河右岸的甘洛河上游右岸的一級支流上,為引水式開發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2000kW;2#水電站位于尼日河一級支流甘洛河的下游段,總裝機容量12000kW。格古河流域梯級電站互聯及電力送出方案為:1號水電站匯集電力后出一回110kV線路接入2號水電站,并通過2號水電站~220kV變電站的110kV線路接入國家電網。
2 項目概況
該項目建設內容為:110kV輸電線路以及通信系統新建工程、220kV變電站110kV間隔擴建工程。輸電線路全長31.59km,其中,1號水電站~2號水電站輸電線路長22.11km,2號水電站~220kV變電站輸電線路長9.48km。項目組成和主要環境問題見表1。
3 電磁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電磁輻射是帶凈電荷的粒子被加速時所發出的輻射,又稱為電磁波。隨時間作工頻周期變化的電能量產生工頻電場,隨時間作工頻周期變化的磁能量產生工頻磁場。我國電力系統高壓輸電線路與設備的工作頻率為50Hz,屬于低頻(工頻)電磁場[7-9]。
架空輸電線路在運營期間與大地之間的電位差,形成電場。當架空輸電線路有電流通過時,在載流導體周圍產生工頻磁場。輸電線路周圍的工頻電場強度、磁場強度隨著離線路距離的增加迅速減小[10]。
4 電磁環境影響評價因子、評價等級、評價范圍、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
4.1 評價因子
4.1.1 現狀評價因子
電磁環境:工頻電場、工頻磁場。
4.1.2 預測評價因子
1)施工期:無電磁環境影響。
2)營運期:工頻電場、工頻磁場。
4.2 評價等級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輸變電工程》(HJ24-2014)表2中對輸變電工程電磁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的劃分,該項目輸變電工程包括110kV架空輸電線路、220kV變電站間隔擴建;本次不對220kV變電站擴建工程進行評價;經現場踏勘,該項目110kV輸電線路邊導線地面投影外兩側各10m范圍內無電磁環境敏感目標,因此,110kV架空輸電線路電磁環境影響評價等級為三級。
4.3 評價范圍
鑒于本輸變電工程電壓等級為110kV,根《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輸變電工程》(HJ24-2014)的要求,確定該項目110kV輸電線路電磁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為邊導線地面投影外兩側各30m。
4.4 評價標準
執行《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表1中限值,頻率為50Hz時,工頻電場強度公眾曝露控制限值為4kV/m,工頻磁感應強度公眾曝露控制限值為0.1mT。
4.5 評價方法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輸變電工程》(HJ24-2014)的要求,確定該項目電磁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如下:
110kV架空輸電線路評價等級為三級,其電磁環境影響評價采用模式預測的方式;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輸變電工程》(HJ24-2014)附錄C、D推薦的計算模式對輸電線路的工頻電場、磁場進行計算,并根據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5 電磁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5.1 預測模型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輸變電工程》(HJ24-2014)附錄C、D推薦的計算模式對輸電線路的工頻電場、磁場進行預測。
5.1.1 工頻電場預測模型
1)單位長度導線上等效電荷的計算
高壓送電線上的等效電荷是線電荷,由于高壓送電線半徑遠小于架設高度,所以等效電荷可以認為是在輸電線的幾何中心。
5.1.2 工頻磁場預測模型
由于工頻情況下電磁性能具有準靜態特性,線路的工頻磁場僅由電流產生。應用安培定律,將計算結果按矢量相加,可得出導線周圍的工頻磁場強度。
在線路附近A點產生的磁場強度由下式計算:
5.2 預測參數
該項目輸電線路導線排列方式有三角排列、垂直排列兩種。其中,1號水電站110kV升壓站處的終端塔采用單回塔,塔型為1B-J4,導線為三角排列;2號水電站110kV升壓站處的終端塔采用雙回塔,塔型為1H-SJ4,導線為垂直排列;220kV變電站處的終端塔采用雙回塔,塔型為1H-SJ4,導線為垂直排列、單邊掛線;其余均為三角排列。終端塔的塔型已確定;對于三角排列,選取最不利的塔型進行預測。根據實踐,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線路橫擔距離較大的塔型產生的工頻電場強度和工頻磁感應強度較大,據此選擇塔型進行預測。預測兩種導線對地高度下的電磁環境影響:6m(110kV輸電線路通過非居民區時對地面的最低允許高度)和7m(110kV輸電線路通過居民區時對地面的最低允許高度)。
該項目110kV輸電線路電磁環境影響預測所選取的塔型及參數見表2。
5.3 預測結果
以下預測結果均基于采用最不利塔型,導線對地高度取6m、7m兩種情況,計算高度取距地面1.5m。計算結果最大值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該項目輸電線路營運期產生的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均滿足評價標準要求。
5.4 預測結果驗證監測及分析
為了更好地驗證預測結果,選取電壓等級、建設規模、架線型式、輸送電流均類似的同類輸變電工程進行類比監測;選擇的類比監測線路為110kV代岳線(單回、三角排列)和110kV侯西二線(雙回、垂直排列)。
對110kV代岳線(單回、三角排列)和110kV侯西二線(雙回、垂直排列)進行類比監測和理論計算,結果對照如圖1~圖4所示。
從圖1~圖4可看出:1)線下1.5m高處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監測值和理論計算值的分布規律基本一致;2)線下1.5m高處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在高值區理論計算值高于監測值,說明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理論計算值更趨于保守。
類比監測結果不能反映輸電線路工程可能產生的最不利環境影響,但可以反映出輸電線路下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的分布規律。由于理論預測值高于類比監測值,用理論預測值可以比較保守地反映輸電線路運行時線路下的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水平。因此,該項目110kV輸電線路的電磁環境影響評價以模式預測為依據。
6 電磁環境影響防治措施
1)合理選擇路徑,盡量避讓居民集中點等重要區域;在與其它電力線、通信線、公路交叉跨越時應嚴格按規程要求留有凈空距離。
2)導線的架設對地最低高度滿足設計規程的要求:線路通過非居民區對地最低高度不小于6m,通過居民區對地最低高度不小于7m。
3)線路在與其它電力線交叉跨越時凈空距離滿足《110kV~750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GB50545-2010)要求。
4)雙回線路段采用逆相序架設。
7 結論與建議
7.1 結論
1)對格古河流域梯級電站互聯及電力送出工程的電磁環境影響計算結果表明,110kV輸電線路產生的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均滿足評價標準的要求;其電磁環境影響呈現出隨導線對地距離的增大而減小的特點。
2)通過實際監測發現,監測結果和理論預測結果基本吻合,預測結果更為保守。
3)輸電線路在建設中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規范進行,保證線路架設高度,增大導線與地面的距離,以降低線路的電磁環境影響。
7.2 建議
1)建議建設單位開展對沿線居民輸變電工程環境保護和電磁環境影響防護等方面基礎知識的宣傳和教育,消除群眾畏懼心理,提高自身防護意識和能力。
2)建議建設單位根據實際情況或有群眾反映時委托有資質的單位對輸電線路的工頻電場、工頻磁場進行監測。
【參考文獻】
[1]譚奇林.常規水電站的環境影響及對策[J].水電站設計,2013,23(3):27-29,45.
[2]呂慶華.小水電站環境影響評價內容探討[J].四川環境,2003,22(4):67-68,82.
[3]李錦勝.水電站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評價[J].環境科學導刊,2011,30(5): 81-83.
[4]張吉孝,任喜平.羊曲水電站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及保護措施分析[J].水利發電, 2014,40(7):12-14.
[5]阮婭,翟紅娟,許秀貞,等.烏東德水電站環境影響分析及對策措施[J].人民長江,2014,45(20):98-102.
[6]陳德育.110kV輸變電工程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影響分析[J].生態與環境工程, 2013,3:217-218.
[7]郭鑫,張曉鵬.220kV輸變電工程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影響分析[J].電力學報, 2009,24(3):259-260.
[8]謝安,史郁,周旋.220kV輸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9,32(3):189-193.
關鍵詞:沖擊地壓;構建體系;一般規律;可靠保障
中圖分類號:TD32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唐口煤業公司是淄礦集團濟北礦區年生產能力最大的一對現代化礦井,年設計能力300萬噸,核定生產能力500萬噸,開采最深的工作面為-1300m。礦井不但具備水、火、瓦斯、煤塵、高地壓五大自然災害,同時經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開采所做的沖擊傾向性鑒定結果,該公司3上煤層為具有強沖擊傾向性的煤層,3上煤層頂板、底板屬于2類,為具有弱沖擊傾向性的巖層,一但力源條件滿足,并受擾動影響,便可能導致工作面發生沖擊地壓災害。
一般情況下,礦井工作面煤層及頂底板、開采深度、斷層、褶曲等地質構造、工作面頂底板條件穩定、煤層厚度及傾角變化、放炮等因素極易誘發沖擊地壓現象。當開采深度達到800m以上時,沖擊危險性接近最大值。當工作面在斷層、褶曲等構造附近回采作業時,構造應力釋放并作用在煤體上,造成煤體應力集中,加之綜采產生的擾動影響,易導致巷道圍巖失穩。當堅硬頂底板破碎或滑移過程中突然釋放大量彈性能,導致頂板發生沖擊。當煤層厚度突然變薄或變厚處,煤層厚度變化越劇烈,應力集中的程度越高,沖擊地壓危險性越高。當放炮震動時,能使煤層中的應力迅速重新分布而增加局部煤體應力,進入極限平衡狀態,同時,能迅速解除煤壁邊緣側向約束力,使受力狀況發生改變,由三向受力向兩向受力轉化,使其抗壓強度下降,導致迅速破壞。因此,建立完善合理的礦井防沖體系是礦井安全高效生產的基本保證。
1礦井沖擊地壓防治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沖擊地壓是礦山井巷或采場周圍煤體與圍巖由于釋放變形能而產生的以突然、急劇而猛烈的破壞為特征的動力現象。它往往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是礦井安全生產的重大災害之一。通過以往的礦井沖擊地壓事故看,特厚堅硬頂板條件下,地應力和采動應力影響增大、極易誘發沖擊地壓;生斷層交匯點附近受地震影響,釋放出大量能量也會引發沖擊;堅硬的巨厚砂巖頂板受地震影響,在破斷離層時釋放出大量能量,也會引發礦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為沖擊地壓防治機構不健全,有的礦井沒有采取任何的沖擊地壓防治措施造成的,沖擊地壓防治體系的構建是有效防止沖擊地壓發生的一個必要條件。
2防沖體系的構建
2.1責任體系構建
2.1.1設立防沖機構。組建了防治沖擊地壓辦公室,任命了負責防沖專業技術的專職防沖副總工程師,配置了專職工作人員,組建了105人專業防沖隊伍。
2.1.2健全防沖制度。根據《煤礦安全規程》有關沖擊地壓煤層開采規定,先后下發了《唐口煤業防治沖擊地壓管理規定(暫行)》、《唐口煤業公司沖擊地壓防治實施細則(暫行)》、《沖擊地壓防治綜合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了礦井沖擊地壓的防治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為防沖擊地壓各項措施的落實,奠定了制度保障。
2.1.3建立防沖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完善了沖擊地壓防治責任體系,形成了公司、防沖辦、防沖隊“三級責任追究考核體系”,同時明確了防沖擊地壓體系內的22個崗位工種的防沖安全生產責任。
2.2監測體系的構建
2.2.1微震監測系統
唐口礦井巷道變形較為嚴重,壓力顯現較為強烈,具有潛在的沖擊危險性,為監測礦井采掘過程中的煤巖體震動事件,消除或減弱沖擊地壓發生帶來的危害。利用波蘭ARAMISM/E微震監測系統進行沖擊礦壓災害監測預報。
從沖擊地壓與巖體震動的關系來看,發生沖擊地壓的最低能量為1×103J,大部分是從1×105J開始的,在能量級別為1×106J時,發生的沖擊地壓最多。但并不是每一個能量級別在1×109J的震動都有沖擊地壓發生。
微震監測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對全礦范圍進行微震監測,是一種區域性監測方法。自動記錄微震活動、實時進行震源定位和微震能量計算,為評價全礦范圍內的沖擊地壓的危險性提供依據。其原理是:利用拾震儀站接收到的直接P波起始點的時間差,在特定條件下的波速場條件下進行二維或三維定位,以判斷破壞點;同時利用震相持續時間計算所釋放的能量和震級,并標入采掘工程圖并速報顯示給生產指揮系統,以便及時采取措施。
構建了四處ARP2000地面監測分站,形成井上下聯合監測網絡,有效提高監測精度,為沖擊地壓的防治提供有力的預測手段。
若微震監測系統監測到以下情況時,預測工作面具有沖擊危險性,應采取相應卸壓解危措施。
(1)工作面內2小時發生3次及以上能量大于1.0×104J的微震事件。
(2)工作面內1小時發生2次及以上能量大于1.0×105J的微震事件。
(3)工作面內發生1次能量大于1.0×106J的微震事件。
(4)經微震監測人員對一段時間內微震活動發生頻度及發生趨勢分析,預測作業地點可能發生沖擊地壓。
2.2.2現場監測鉆屑法
有沖擊危險采掘工作面必須采用鉆屑法現場監測,鉆屑法采用小直徑鉆頭(一般為42mm),鉆孔深度不小于7m,間距為3~5m(重點區域需加密)。記錄每米鉆進時的煤粉量,接近或超過臨界指標時,判定為有沖擊危險;記錄鉆進時的動力效應,如聲響、卡鉆、吸鉆、鉆孔沖擊等現象,作為鑒別沖擊危險的參考指標。
鉆屑法檢測沖擊危險的指標及判定方法:
(1)檢測指標由煤粉量、深度和動力效應組成。煤粉量是每米鉆孔長度所排出的煤粉的質量,單位為kg;深度是從煤壁至所測煤粉量位置的鉆孔長度,可折算成鉆孔地點實際采高的倍數,動力效應是鉆孔產生的卡鉆、孔內沖擊、煤粉粒度變化等現象。
(2)用鉆粉率指數方法判別工作地點沖擊地壓危險性的指標,可參照表1的規定,實際鉆粉率達到相應的指標或出現鉆桿卡死現象,可判定所測工作地點有沖擊地壓危險。
2.2.3電磁輻射監測法
采用便攜式電磁輻射儀對沖擊危險進行監測時,每隔10m布置1個測點,每個測點監測時間為2分鐘。記錄煤(巖)破壞過程中電磁輻射強度的最大值及脈沖數,采用靜態臨界值及動態趨勢法預測沖擊危險,接近或超過臨界指標時,判定為有沖擊危險;若電磁輻射指標升高較快,或指標較高時突然下降,也判定為有沖擊危險。
2.2.4應力在線監測法
采煤工作面開采期間采用KJ550煤礦沖擊地壓應力在線監測系統進行沖擊地壓的臨場預報。根據回采工作面的特點及構造特征,壓力傳感器安裝在軌皮順生產幫,自切眼前方40m開始,每25m一組,每組2個,埋設深度分別為10m、15m,每組兩個測點間距1m。
回采工作面的初始預警值設置見表2。
2.2.5礦壓在線監測法
(1)綜采工作面礦壓監測法
①壓力分機布置:綜采工作面每隔8個支架布置一臺壓力分機。通過監測工作面內支架的工作阻力變化規律,為評價支架支所效果、支架對該類頂板的適應性以及頂板初次來壓、周期來壓等規律提供依據。
②頂板離層儀的布置:采煤工作面軌道順槽每隔100m布置一臺離層傳感器。通過離層傳感器監測頂板離層位置、離層速度變化,用于判斷頂板破壞范圍,對巷道穩定性進行判斷,對巷道所處的安全等級進行評價。
(2)綜掘工作面頂板離層觀測法
頂板離層儀在全煤掘進巷道在順槽中每隔50m布置一個測點,其深基點保證進入煤層頂板穩定巖層中,深度不低于6m,淺基點固定在巷道頂板以上2.4m的巖層中。自安設之日起,15日內每天觀測一次,以后每兩天觀測一次,一個月后每3天觀測一次,每個測點觀測日期為2個月,頂板離層大于45mm的測點必須進行分析研究頂板變化情況。
2.3卸壓體系的構建
2.3.1煤層注水法
通過煤層注水,煤的結構發生改變、強度下降、變形特性明顯“塑化”,煤體中積聚彈性能的能力下降,以塑性變形方式消耗彈性能的能力增加,煤的沖擊傾向性大為減弱,甚至完全失去沖擊能力。
2.3.2卸壓爆破法
通過對煤體實施鉆孔爆破,使鉆孔周圍一定區域的煤巖體產生裂隙,其結構發生破壞,承載能力下降,在一定的范圍內形成卸載帶,便于應力和能量的釋放,消除發生沖擊地壓的應力條件,避免沖擊地壓的發生。
2.3.3大直徑鉆孔卸壓法
利用鉆孔方法消除或減緩沖擊地壓危險的解危措施。鉆孔卸壓的實質是利用高應力條件下,煤層中積聚的彈性能來破壞鉆孔周圍的煤體,使煤層卸壓、釋放能量,消除沖擊危險。
礦井發生沖擊地壓一般規律
(1)多發生在二、三、四原煤層采煤和掘進工序中發生前,小沖擊次數和能量迅速增加,一般持續2-3天后會出現大沖擊之后,次數和能量明顯降低。
(2)多發生在采深600-800m以下。
(3)多發生在采掘接近采空區、煤柱、停采線、老巷、煤層分叉、傾角變化等50m左右。
(4)多發生在采掘接近距斷層及向、背斜軸部30-60m區域。
(5)多發生采煤面上下端頭30m,上下平巷150m區域。
(6)多發生巷道掘進距迎頭10-50m區域。
(7)多發生巷道三岔點、四岔點區域。
(8)多發生頂板來壓時,頂板動靜載荷疊加誘發沖擊波。
結語
近三年來,通過防沖體系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有效的防止了采掘工作面沖擊地壓事故的發生,為礦井的安全生產提供了可靠保障。
參考文獻
[1]周曉軍,鮮學福.煤礦沖擊地壓理論與工程應用研究的進展[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01).
[2]邰英樓,王來貴,章夢濤.沖擊地壓的分類研究[J].煤礦開采,1998(01).
【關鍵詞】高壓走廊、安全距離、游憩利用、設計方法
1高壓走廊的發展概況
隨著我國電網的建設量增加,高壓走廊兩側一定距離內都會被列入防護綠地的范疇,以保護電力設施的安全。但是這種防護廊道的劃分往往會影響城市綠地的整體性和可達性,為了以提高城市用地利用的集約性和高效性,實現城市綠地系統的整體性和可達性,豐富城市的生活空間。需要充分地查閱電磁學方面的專家研究成果,并進行整理和分析,得出高壓走廊電磁影響安全性的科學結論。并將這些分析結合城市游憩綠地建設的空間和場地要求進行整合。
在這一方面國外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結論為:較弱的磁場幾乎沒有生態影響;有關電場的研究結果如下對人的影響:投有證據表明輸電設備產生的電場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沒有發現在高場強下工作的線路工人受到長期的健康影響[1]。
2輸電線路電磁場距離衰減和距離防護研究
輸電線路導線中心兩側電磁場基本呈對稱分布,電場的最大值一般出現在邊線下或邊線外25m附近,磁場的最大值可能出現在中線下或邊線附近,不管是電場還是磁場都隨距離迅速衰減。輸電線產生的磁感應強度遠小于100μT 的推薦限值。對于架空輸電線路,電場強度的距離防護是研究的重點。結合本案現場情況,對110kV 架空線路電場強度距離衰減進行分析。
110kV 線路地面場強較低,最大值出現在邊線附近,一般不超過IkV/m。電磁場強度隨著與線路距離的增加衰減很快,一般在距邊線20m 以外,電磁場強度趨于穩定,變化較小,并逐步接近本底值。
結合以上結論,本案高壓走廊綠化防護帶寬度20m。在高壓走廊下進行景觀設計滿足以上兩點還應遵守以下相關規范:
雖然高壓輸變電工程存在著電磁輻射是不爭的事實。根據測試數據表明,高壓輸變電工程只要按照《110~500kV 架空送電線路設計技術規程》(DL /T 5092 1999)設計高壓輸變電工程,同時履行環境保護手續,保護好敏感目標,高壓輸變電工程對環境是安全的[2],結合本案橫跨觀瀾印象游園高壓走廊為110KV,方案中綠化護防寬度21m,且線路高度離地面高于10 m,完成滿足安全防護距離。
3觀瀾印象游園的景觀設計
3.1設計依據
(1)2012年7月19日,中標方案
(2)《城市道路綠化》規范關于樹木與架空電力線路異線的最小垂直距離規定見下表
(3)根據電力設施保護條件第十五條 任何單位或個人在架空電力線路保護區內,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①不得堆放谷物、草料、垃圾、礦渣、易燃物、易爆物及其它影響安全供電的物品;
②不得燒窯、燒荒;
③不得興建建筑物、構筑物;
④不得種植竹子;
⑤經當地電力主管部門同意,可以保留或種植自然生長最終高度與導線之間符合安全距離的樹木。
3.2項目概況
3.2.1觀瀾河“一河兩岸”景觀提升工程E段初步設計項目進程
①2012年7月19日,確定中標;
②2014年5月19日,E段(文化之源段)完成擴初成果;
③2015年3月23日,向新區管委會黃海廣副主任進行方案匯報,按照要求,對本段的設計標準進行提升。
3.2.2項目簡介
觀瀾河“一河兩岸”景觀提升工程是由龍華新區政府全額投資的重大民生項目,該項目位于深圳市龍華新區,流經觀瀾、龍華兩個街道。南起與觀瀾河相交的民清路、北至觀瀾企坪村,長約14.6公里。本次擴初設計為E段,設計范圍從觀瀾大道至觀光路段。此次觀瀾印象游園位于E段的上游部分,占地約2萬平方米。其中110KV的高壓走廊橫跨觀瀾印象游園,護防綠化寬度20米。(見圖1)
3.3設計主題風格
設計主題:體現中式古典文化的古樸、典雅。
3.4設計內容
3.4.1印象游園面積約1.1公頃,110KV高壓廊道從中間穿過,由于高壓線難于埋地處理,將本案分為兩個區:
(1)形象展示區,用入口景墻與景境雕像展示昔日觀瀾人民日常生活情境,材質方面主要用黃道磚、青板石;
(2)休閑活動區,用特色廊架、特色景亭、特色門洞、特色弧形景墻來分隔出一個個可利用空間,其中健身廣場長約40X5,很好地為附近的村民提供鍛煉場地。
3.4.2植物設計內容
用菩提榕做背景分隔設計,結合現狀高壓廊道、景觀功能分區,沿曲線道路做空間的圍合處理,高壓廊道下的空間我們用梅花結合草坪做視線開闊式的處理,做到開合有度、有收有放的空間設計。
在主入口左右兩側,用樸樹、龍眼、古梅、雞爪槭、菩提榕等造型優美的特色植物與構筑物融合。
在重要的節點位置點種大樹(鳳凰木、小葉榕、菩提榕)。
3.4.3植物配置原則
植物配置上要符合生態原則,營造有季相特色的生態景觀,爭取做到在不同時節都有宣傳亮點,使人們時刻都感到“可游”、“可賞”。
(1)根據植物生態位進行搭配:根據植物的習性進行“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立體種植,以及從濕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置,形成穩定的生態結構和生態系列景觀。
(2)從季相上進行合理搭配:每個季節都有至少1-2個品種的觀賞植物形成整個園區的主格調,成為吸引人的觀賞亮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的生態功能和文化內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根據時間變化形成的景觀序列如下:3-4月杜鵑,4-5月火焰木、鳳凰木,6-8月洋金鳳、火焰木,9-10月宮粉紫荊,11月至翌年2月,選擇山茶花、梅花,突出嶺南地區冬季照常常綠的景象。
3.4.4種植結構確定的原則
在園林植物的選擇上要根據自然條件、氣候條件選擇能適應本地區生長條件的植物,以喬木種植為主,喬、灌、花、草、藤復層栽植原則,鄉土樹種為主、植物多樣性原則、速生與慢生結合利 于綠地群落穩定、節水、可持續發展。
(1)種植結構參數:根據造景需要合理搭配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針闊比(面積)為3:7,喬灌比(面積)為6:4,林下草坪與非林下草坪之比為8:2。
(2)骨干樹種與配調樹種,榕樹類樹種如菩堤榕、細葉榕、梅可作為骨干樹種,南洋楹、宮粉紫荊、人面子、火焰木也可作為骨干樹,配調樹種選擇樸樹,鳳凰木、佛肚竹、龍眼、雞爪槭等。灌木選擇棕竹、大紅花、希茉莉、山茶花等骨干灌木、選擇黃金榕、洋金鳳、黃金葉,非洲茉莉作配調灌木,花卉選擇宿根、自插性強的花為主。
4結語
景觀的設計與營建,是人、建筑、植物的完美結合,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有機的過程;多年以后,在晨曦中,在暮靄里,高壓線走廊之下,在開合有致的游園空間里,小孩、老人和游客在其中悠閑地散步、游玩、健身,鳥語花香與歡聲笑語交織著,這是我們能夠期盼的美麗遠景。
參考文獻:
[1]朱林.高壓輸變工程的電磁輻射及環境影響評價[J].電力環境保護.2000.16(3)。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監測技術;現狀;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2306-1499(2013)03-(頁碼)-頁數
隨著工業和科學的發展,環境監測的內容也由工業污染源的監測,逐步發展到對大環境的監測,即監測對象不僅是影響環境質量的污染因子,還包括對生物、生態變化的監測。對環境污染物的監測往往不只是測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進行形態、結構和分布規律的監測。對物理污染因素(如噪聲、振動、熱、光、電磁輻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應進行監測。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確切地說明環境污染對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態平衡的影響程度,從而做出正確的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監測的目的是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
1.環境監測技術的相關理論
1.1環境監測技術的概念
環境監測(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指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間斷地或連續地對環境化學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進行現場的監測和測定,做出正確的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監測包括:化學監測、物理監測、生物監測、生態監測。檢測過程一般包括:確定目的現場調查監測計劃設計優化布點樣品采集運送保存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綜合評價等。
環境監測技術不僅包括化學分析法、儀器分析法、色譜分析法,電化學分析法,放射分析法等分析測試技術,還應包括布點技術、采樣技術、數據處理技術和綜合評價技術等。因此,環境監測技術涉及的知識面、專業面寬,它不僅需要有堅實的分析化學基礎,還需要有足夠的物理學、生物學、生態學、氣象學、地學、工程學等多方面的知識。
1.2環境監測技術的研究意義
環境監測是開展環境管理和環境科學研究的基礎,是制定環境保護法規的重要依據,開展環境監測的目的及意義主要包括:評價環境質量,預測環境質量變化趨勢;為制定環境法規、標準、環境規劃、環境污染綜合防治對策提供科學依據;收集環境本底值及其變化趨勢數據,積累長期監測資料,為保護人類健康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以及為確切掌握環境容量提供科學依據;揭示新的環境問題,確定新的污染因素,為環境科學研究提供方向。
2.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
2.1環境監測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狀況
伴隨世界經濟與工業的快速發展,世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保、節能減排已經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作為污染物控制的重要檢查和監測手段,環境監測行業逐步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環境監測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典型污染事故調查監測發展階段或被動監測階段;第二、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發展階段或主動監測、目的監測階段;第三、以環境質量監測為主的發展階段或自動監測階段。
我國環境監測起步較晚,但是經過近些年的快速發展,環境監測已經從單一的環境分析發展到生物監測、物理檢測、生態監測、遙感、衛星監測。用自動連續監測逐步替代了原來的間斷性監測。檢測范圍也從一個斷面發展到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乃至全國。
最基本的化學分析法在很多場合還在應用:如重量法常用在殘渣、降塵、硫酸鹽等的測定中,容量分析法被廣泛用于DO、BOD、COD、酸堿度、總硬度、氰化物等的測定中;應用更多的為儀器分析法:如光譜分析法(可見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紅外光譜法、原子吸收光譜法、原子發射光譜法、X-熒光射線分析法、熒光分析法、化學發光分析法等),色譜分析法(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薄層色譜法、離子色譜法、色譜-質譜聯用等),電化學分析法(極譜法、溶出伏安法、電導分析法、電位分析法、離子選擇電極法、庫侖分析法),放射分析法(同位素稀釋法、中子活化分析法)等。許多新技術在環境監測中已得到應用,如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HPLC-MS),氣相色譜-富里葉紅外光譜儀(GC-FTIR),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ICP-AES),流動注射分析法(FIA),酶免疫檢測(EIA)。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三S技術在環境科技上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應用。
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環境質量標準體系、環境監測分析方法和環境質量報告制度,并正在邁向標準化。而且,環境監測信息、環境管理政務等實現對公眾的公開化,監測系統緊扣環境管理和社會公眾的需求,提高了公眾的環保意識,提升了環境監測的形象。
2.2我國與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
雖然近些年我國的環境監測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例如,監測系統整體能力不強;監測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監測管理水平較低;實驗室認可普及度不高;標準物質缺口較大;環境標準未國際化;監測技術配套性差;經費投入不足;可測項目不多;大精儀器、檢測系統大多依靠進口;地區發展不平衡等等。
另外,中國的環境監測行業起步時間較晚,目前國產環境監測設備生產企業100余家,年產值在6億元左右,約占全國環保產品產值的5%左右。大多數環境監測設備生產企業存在規模小,企業管理水平整體不高,產品模仿程度較高,與外資品牌產品相比技術含量低,使用壽命短、市場占有率低。
3.我國環境監測技術未來發展趨勢
雖然我國環境監測暫時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但是我們對于未來的發展應該有信心。為了保障人們呼吸清新空氣、飲用干凈水、享受放心食品,我國正在全力加強工農業生產和生活污染的防治工作,安全處置危險廢物,確??諝?、水源、海洋、放射性、電磁輻射等的環境安全。對于未來,環境監測技術正在由經典的化學分析向儀器分析發展;由手工操作向連續自動化邁進;由微量分析(0、01%~1%)向痕量(
[關鍵詞] 綠地系統規劃;環境保護;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 TU9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9-100-1
城市的發展與運轉需要好的環境,愈發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已制約著城市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對環境污染問題多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和技術處理等方式處理,并未考慮到較為有效的宏觀層次保護方式。城市建設首先要考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建設,把它看作一個生態系統,遵循生態規律,在生態學的指導下合理進行規劃,因此我們需要在城市建設規劃先行的背景下考慮環境保護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提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配套服務。
一、城市綠地系統和防護綠地的關系
城市綠地系統是由城市中各種類型和規模的綠化用地組成的具有較強生態服務功能的綠色斑塊、廊道系統。防護綠地與綠地系統是人工創造的具有嵌套的關系,作為綠地系統的子系統,它有著整體景觀的部分功能和結構:1.功能的嵌套:防護綠地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子系統除了具有衛生防護、隔離等生態防護功能外,隨著其布局結構的多樣發展,在景觀功能等方面與城市其他綠地形成統一風貌,與城市各類綠地類型間功能的區別越來越模糊。2.結構布局的嵌套:由于防護綠地承受的環境壓力大于城市其他各類綠地,即防護功能性更強一些,防護綠地的布局要充分與整個城市的綠地布局相融合,更好的保護城市環境安全。
二、防護綠地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城市防護綠地是城市中(一般指建成區范圍內的)具有衛生、隔離和安全防護功能的綠地,是為了滿足城市對衛生、隔離、安全的要求而設置的,其功能是對自然災害和城市公害起到一定的防護或減弱作用,因此防護綠地對城市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有防治功能,同時可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三、綠地系統規劃中環境保護綠地的構建
在現有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中,只重視定額指標的評價忽視綠地整體性建設,但是綠地斑塊對環境的改變能力有限,綠化的垂直和水平結構建設沒有得到重視,因此我們需要在綠地系統規劃時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構建一個完整的環境保護體系:1.市域大環境的保護。大環境綠地主要指小城鎮范圍內可利用的自然山水、林地、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以及農田、草場、果園等一系列以植物為主體的用地。通過規模組織使它們結合成一個能充分發揮效益的有機整體,形成環境保護的良好基質條件,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2.城市基本生態設施建設。生態基礎設施本質上講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所依賴的自然系統,它以城市綠色開放空間為基礎,以景觀生態學等理論為指導,面向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景觀整體性恢復。通過中心保護地、保護地、生態廊道形成生態網絡,組織成有效能的保護功能體,協調城市與自然的關系,使城市發展的同時,維持健全的自然生態體系,為城市環境保護體系提供良好的綠地格局。3.防護綠地在環境保護中的布局方式。傳統城市防護綠地一般是在公園綠地、廣場等綠地規劃基本定局后,按規范要求布置防護綠地,沒有根據防護對象的多樣變化而產生的布局、結構的多樣化,因此在結構布局上存在較大限制,未能很好的發揮防護綠地在自然與人工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杠桿作用。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進行防護綠地規劃時,其布局結構規劃應與綠地系統規劃中其他綠地全盤考慮、同步進行,而非屬于規劃中被動的、后續的、次級的內容。
防護綠地主要包括大氣污染防護、噪聲污染防護、粉塵防護、水體污染防護、鉛等重金屬污染防護、電磁輻射污染防護,基于綠地多種防護功能,應該根據不同污染的防護效益確定各類防護綠地結構。防護綠地水平方向上的布局主要利用樹種間組合形成矩形、“品”字形和隨機形三種形式。其中“品”字形對于防噪聲、防風效果好。對于空氣污染、水體污染、電磁輻射污染防護還需要在保證一定的防護林帶寬度和密度。垂直方向上要求有層次性,即喬+小喬+灌+小罐+草+藤+地被等的層次搭配,林帶斷面形狀根據營造防護林時喬、亞喬、灌木、地被等的搭配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狀。常見的斷面形狀中矩形斷面防風效果好,三角形斷面利于氣體的上升與擴散,凹槽形斷面利于粉塵的沉降與阻滯。時間格局上,首先靠不同苗齡、規格植物的選擇在短期實現結構搭配,再是靠季節的變化實現植物的生長、季相的更替。通過這種立體的多維空間布局方式形成城市環境保護的生態廊道,與其他城市綠地共同組成生態保護網絡,充分的發揮綠地的防護功能,從而構建環境保護的綠色屏障。4.防護綠地植物的選擇。城市中防護綠地對環境保護功能的效益與植物選擇也有密切的關系,一般應選擇能正常的長期生活在一定污染的環境中,植株本體基本不受傷害,抗污染能力較強的樹種,同時在受污染后,植物生理機能傷害較小或在受害后生長恢復較快,能迅速萌發新枝葉,形成新的樹冠。在防護綠地植物配置時還需要根據樹種的吸污、抗污能力強弱搭配,以吸污、抗污能力均強的樹種為主;以吸污能力弱,抗污能力強的為輔;以吸污能力強,抗污能力弱樹種作遠距離配合,從而形成合理的格局。還需要根據不同的防護要求(防風、防污染氣體、粉塵等)來合理搭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