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7 15:20: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制造業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制造業;內部控制;關鍵環節
制造業進行內部控制主要就是為了保證制造業內部的財產安全,提高財務信息的質量,通過采取各種方法,從而提高制造業經濟效益。我們從認識制造業、認識制造業內部控制、制造業內部控制現狀及其制造業內部控制的關鍵環節四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認識制造業
近些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總額正在逐年的穩步增加,東西方的經濟貿易交流越來越頻繁,這種經濟的飛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必須要把握住機遇發展自己,同時也要留心經濟繁榮背后隱藏的危機和問題。制造業是中國的一項重要的實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對于加強我國的國防實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基點。所謂制造業企業,主要就是指通過對制造業中的設備、技術和資源等等進行一系列的加工和制造,從而轉換為有利用價值的工業品和生活用品的一系列企業的總稱。這些制造業企業普遍具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提供工業性和勞務性作業為主要的日常任務,而且相關的運營規模也是十分的巨大,涉及到了制造資金也極為龐大,市場產品的生產周期也比一般的日用品要長久許多,因此,資金的流動也相對緩慢。利潤永遠是企業追逐的首要目標,制造業企業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會進行合適的內部控制,從而能夠提高制造業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二、制造業內部控制
早在很久之前,我國的財政部就聯合證監會等部門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這一規章制度,從而有效保障了企業內部控制工作的有條不紊。這一《規范》改變了以往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內部控制無章可循的局面,讓制造業企業有了新的指導方略和奮斗目標,在《規范》之中,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的成文法和章節規范,有效加強了企業的內部控制,提高了工作人員的管理素質和企業對于市場風險的預防和應對能力,促進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了制造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盈利空間,在總體上來看,這一做法也有效維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障了社會公眾的利益,捍衛了公平正義。所謂內部控制,主要就是指事業單位采取一系列的行為和措施,有效保障公司的資產,同時確保資產的保值和增值,保證經營活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內部控制方法和措施是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措施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未來發展,也關系到企業的盈利空間和市場運作效率,因此,我們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讓內部控制工作變得科學有效。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企業內部的條理性和清晰性,才能夠在全局上對企業的資產和效益等方面進行總體規劃,從而保證制造業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和市場盈利空間,進而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三、制造業內部控制現狀
(一)制造業內部控制機制管理不足。制造業內部制度得不到完整的監督機制。目前,我國制造業的監督與評審主要是依靠內部的審計部門,這是比較單一的一種監督與評審方式,但是仍然有一些制造業的內部審計工作是制造業自身的財務部門來協助完成的,這就會造成多個部門一人領導的情況。
(二)制造業內部控制機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制造業自身的治理結構存在較大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制造業內部控制非常不符合實際,沒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各個部門之間的責權結構劃分非常不清晰,在管理層制定了公司的長遠計劃與目標后,由公司的董事會來負責決策,因此這樣使得公司的決策與執行大部分掌握在內部人的手中,這使得制造業的內部控制機制沒有辦法像是自己的權利。
(三)制造業內部控制機制的影響因素比較多。我國制造業內部制定了比較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制造業真正執行的過程中并不能按照實際的要求進行,只是當做擺設來應付相關部門的檢查,并沒有真正的實行起來,導致了會計信息與事實不相符,各種違反規章制度的事情常有發生。由于部控制機制的影響因素比較多,所以導致制造業內部控制無法發揮自身的作用。
(四)制造業內部控制的意識有待加強。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在擁有多種機遇的同時面臨著各種挑戰,但是目前的制造業普遍存在風險意識比較薄弱的階段。因此,制造業必須建立屬于自己的管理風險機制,確認高風險的各個領域,加強制造業的管理。
四、制造業內部控制的關鍵環節
(一)加強和優化內部資金的管理和控制。制造業的發展需要資金,目前,我國制造業內部的資金是非常重要的,制造業的資金是制造業發展的命脈,如果沒有足夠的制造業資金進行周轉,那么這將非常不利于制造業的未來前景。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制造業會計制度的完善與推行,對制造業的現金收支業務及其銀行存款收支業務進行管理,我們可以根據銀行的實際賬單進行定時的核對,這樣便于制造業內部各項資金的監控和管理,避免制造業出納人員對資金亂動手腳,產生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加強制造業會計制度的完善與推行,實行崗位分離,保證制造業內部運行的合法性。
(二)加強對于業務各個階段的管理和控制。制造業內部的控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給予這個方面以足夠的重視,從而加強制造業內部和外部的監督功能,除此之外,制造業的內部監督能夠鞭策我們在合法的范圍內進行活動,從而減少出現紕漏,外部監督有利于制造業監督內部監督機制的有效運行,因此,兩者缺一不可,我們必須在相關的制度范圍內加大監督的力度,避免制造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只是擺設作用。
綜上所述,制造業內部控制對于制造業企業的發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們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的探索和實踐,為中國的制造業不斷向前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Abstract: The promulgation of "Modern Demonstration Area Planning of Southern Jangsu" in 2013,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into a national strategy level, and locates clearly the most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of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angzhou. Taking Southern Jangsu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construction as the targe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competition advantage and restricted factors of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 Changzhou, this paper proposed upgrading path and measures for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 Changzhou from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service innovation, industry sharply upgrading, value chain competitiveness upgrading, clear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fusion with productive services industry, creating high quality of policy environment, and increasing government service efforts.
關鍵詞: 蘇南現代化示范區;高端裝備制造業;常州;升級路徑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of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Changzhou;upgrading path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4-0206-03
1 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背景下常州發展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性
2013年《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的出臺,將蘇南地區的發展升級為國家戰略,也為常州的產業定位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明晰了定位,廓清了方向。按照規劃精神,常州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由一般制造為主向高端制造為主、產品競爭向品牌競爭轉變,實現“蘇南制造”向“蘇南創造”跨越,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中心。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的優勢,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順應國家產業發展的大好形勢,對于優化常州的產業結構層次,加速常州裝備制造業升級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常州地區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常州市五大產業之一,也是全市工業經濟中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基礎較為雄厚。2012年,全市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3361億元,年均遞增約26%,占全市五大產業工業產值比總55.38%,占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37.21%,在國內同行業具有較高聲譽。目前,已形成現代農業裝備、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和車輛、軌道交通設備、數控機床及基礎裝備等門類齊全、上下游配套的產業特色和優勢,并且呈現規模不斷擴大、機制不斷創新、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發展態勢,積累較多的工業資產、較高科技含量的研發能力、較為先進的技術裝備,形成較為雄厚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基礎。
3 常州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
3.1 交通便利,區位優勢顯著 常州位于江蘇南部,滬寧沿線中部,作為蘇錫常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在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在空間聯系與運輸成本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作為傳統的裝備制造業強市,位鄰上海、南京、蘇州等城市也也使得常州更方便地與周邊城市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實現協同發展。
3.2 產業基礎良好,優勢產業鮮明 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常州最大的優勢產業,在全市經濟發展構成中地位顯著,是名副其實的主導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現代農業裝備、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和車輛、軌道交通設備、數控機床及基礎裝備等行業在全省,甚至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優勢。同時,在原有產業基礎上,近年來依托科教城的優勢和與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建的先進裝備制造技術轉化中心,有力地推動常州高端裝備制造業調整結構,提升檔次,占領制高點。
3.3 勞動者的技術、文化素質較高 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向來重視教育的傳統,加上作為國內老牌工業城市長期以來的沉淀,蘊育了大量科技型、技能型人才。據統計,2010年常州市區各類專業技術人數占市區人口的比重達到10.34%,在江蘇省名列第一。
3.4 具備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升級的核心要素 常州具備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升級的三大核心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創新和運用的能力。常州勞動力資源豐裕;通過大力的招商引資與多年來民間資本的積累為常州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較為雄厚的資本保障;近年來政府積極地引導,配合企業不懈的努力使技術創新與運用能力逐漸成為了常州潛在的競爭力要素。
此外,常州裝備制造業還具有企業創新氛圍良好、產業布局合理、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等競爭優勢。
4 常州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中的制約因素
4.1 產業與資源集聚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各區各縣各自為政,在決策體制上,部門間缺乏有效的協調與溝通,難以形成合理高效的協作與分工;在管理上,責任與決策不對等,與事、權相一致的追責制度尚未建立;在資源上區域、部門間缺乏統一規劃;在正常導向上,產業、投資、貿易、消費等政策間缺乏有效的配合與銜接,甚至讓企業感覺無所適從。
4.2 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思路不夠清晰 由于高端裝備制造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時間較短,社會上對其缺乏清晰的認識,對其如何發展看法有些片面:
①現在通常以產業名稱來認定、區分高端裝備制造業,而非基于產業價值鏈的分析,忽視了高端裝備制造業與普通裝備制造業,甚至傳統制造業其實一種相互交錯的關系。高端裝備制造業中也可能存在其他制造業的環節,反之亦然。②政府重視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投入,而對普通裝備制造業、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有所忽視。高端裝備制造業相對于普通裝備制造業的確技術含量更高、創新能力更強、經濟效益更好、環境污染更低,但是純粹的的“拿來主義”必然不是長久之計。政府引導其吸收新技術、新工藝、新的管理方法,其也可能升級為高端裝備制造業。同時其具有原有基礎,可能在服務功能、配合本地產業經濟發展等方面更具優勢。
4.3 生產業體系發育不成熟 目前,生產業已經占到國際化大都市服務業產出的70%以上,而常州生產業增加值還不到服務業增加值的50%。大量的生產尚存在于制造業價值鏈中,未能進行有效的社會化。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價值鏈上尚未形成專業化聚焦,生產體系急需進一步培育。創新的社會服務體系無法滿足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需要。雖然常州近年來加大了在創新社會服務平臺上的投入,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效果差強人意,大部分企業不會積極運用。
4.4 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創新動力、能力有待強化 企業應該是高端裝備制造業中創新的主體,政府應該為企業創新提供支持與服務。但在現實中仍存在如下問題:
①對創新主體的認識存在誤區。很多企業仍認為高校、科研院所才是創新的主體,漠視、忽略甚至排斥自身或其他主體的創新意識與行為。②企業創新動力、能力不足。除少數大型企業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與較大的科研投入外,其他大多數企業研發能力仍然薄弱。雖然創新對企業意義重大,但是研發與技術創新屬于長期投資,風險大、短期看不到效益,導致企業在創新面前猶豫不絕。
4.5 創新成果難以產業化 創新與研發室企業與社會發展的源泉。常州高端裝備制造業缺乏強有力的技術革新與系統集成能力,核心技術創新與產業鏈主導能力還相對薄弱。在創新成果的應用上,缺乏專業機構的有效引導,難以將其轉化成生產力??萍挤諜C構發育尚不健全。高校、科研機構技術轉移機制有待完善。科技中介機構市場意識、服務意識、競爭意思尚顯薄弱,對業務主體、發展方向等問題缺乏明確認識,科技中介功能未能有效發揮。
4.6 產業鏈尚不完整,供應鏈協調度有待提高 常州高端裝備制造業集聚化水平有待進一步增強。盡管常州目前已經形成了軌道交通、輸變電設備等一系列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鏈,但是能主導產業鏈走向的鏈主企業還比較稀少,核心技術、市場掌控能力偏弱,一旦勞動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容易造成產業大規模遷移。常州尚需完善產業鏈經濟,加強供應鏈主導地位,提高產業集聚化水平。
4.7 “低碳時代”產業生態環境的制約 常州地域狹小,隨著城市的發展,土地資源日益稀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空間受到約束。同時,常州的產業發展尚未完全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對于解決復雜、系統的環境問題缺乏經驗。“節能減排”也只是關注企業生產工藝中的污染,對生產過程的銜接關注度不夠。迎接“低碳時代”,優化產業生態,對高端裝備制造業,需要整體性的規劃與大規模的投入。
5 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背景下常州高端裝備制造業升級路徑
5.1 通過自主研發和營銷服務創新,向價值鏈“兩端”轉移 要想實現產業升級,獲得高利潤,常州高端裝備制造業必須要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
①向價值鏈左端轉移的路徑核心是技術和研發能力的提升,走高技術增值路徑。這里的技術不止包括專利、新流程等“硬技術”,也包括技術標準、管理方法等“軟技術”。政府為企業營造適合創新的環境與氛圍,培育、引導企業主動創新,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②向價值鏈右端轉移的路徑核心是品牌與營銷網絡控制戰略路徑。這兩個路徑需要企業足夠強大,擁有非凡的創意水平與營銷網絡的企業可以調動、利用世界上先進的生產技術、研發能力為自己的產品與服務應用,從而獲取增值利潤,實現產業升級。
5.2 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級能向高層級發展,實現產業集聚升級 常州高端裝備制造業可以通過技術引領,打造自主品牌,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用過裝備引領,集聚核心設備制造環節;通過價值鏈引領,融合科技研發、品牌打造、設備租賃、生產制造等多個價值鏈環節。在布局上實現高端裝備制造業與空間布局與城市建設的良性互動與產業集聚升級,推動產業發展與環境優化的和諧調控。
5.3 從單純強調提高產品、產業競爭力向主導價值鏈競爭力轉變 提升產業競爭力,培育支柱產業,一直是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背景下常州高端裝備制造業升級的重要目標。隨著常州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需要具備主導作用和強大控制力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體系。所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不僅是單純的提高產品、產業的競爭力,還需要形成具有行業、價值鏈主導能力的企業。
5.4 聚焦重點產業發展,明確產業發展方向 發展輸變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等五大支柱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揮規模經濟與產業集聚效應,穩步提升產業競爭力。在高端裝備制造業創新方面,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加快先進技術提升產業能級,聚焦國家產業發展政策,構建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臺。
5.5 促進生產業發,提升其與高端裝備制造業協調發展與匹配融合 順應“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依托研發設計、融資、物流、商務、租賃、技術支持等相關生產業為高端裝備制造業服務。鼓勵本地企業在全國范圍內配置制造資源,將制造總部、研發總部、管理中心本地化;吸引優質外地企業總部入駐常州;以資源和金融集聚為突破點,大力拓展金融服務業,為高端裝備制造業提供金融支持,降低產業鏈風險。
5.6 完善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政策,營造優質政策環境 通過產業要素聚焦政策,將土地、人才、財政、技術等產業要素向高端裝備制造業集聚;通過產業環境優化政策,營造有利于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通過引導援政策,優化產業結構;通過區、縣引導政策,完善產業布局。
5.7 整合政府資源,加大政府服務產業力度 調整政府機構,整合政府資源,設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各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領導小組,打破條塊分割,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大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扶持力度。同時通過多種經濟、法律手段,注重政府的服務、調解、監管等職能的發揮,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5.8 加強知識產權、標準支撐體系建設,構建優質軟環境 ①加強知識產權體系建設。加強裝備制造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扶持自主知識產權的裝備制造業產品和技術,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裝備制造業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給予政策的支持。加強重大發明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申請、注冊和保護,鼓勵國內企業申請國外專利。健全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適合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知識產權政策。②加強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加強裝備制造業技術標準研究和應用服務。鼓勵裝備制造業企業參與標準研究和制定,幫助企業提高對于技術標準重要性的認識,通過參與標準研究和制定來提高裝備制造業產品技術和產品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金霞,我國裝備制造業產業安全綜合評價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4,7.
[2]呂佳,長三角地區高端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2,7.
[3]常州市統計局.2013年常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4,2.
――――――――――――
【關鍵詞】制造業;成本控制;問題;應對措施
制造業作為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尤其是生產產品占主要部分的制造業,應對生產過程中材料采購、生產、研發設計等環節進行科學的成本控制,這樣可保障制造業的穩定發展。在制造業傳統的成本控制中,只注重內部產品的生產制造過程中成本控制,忽略了其他的環節,應從制造業成本形成動因及成本降低途徑進行整體的成本控制,才能打破制約制造業經濟發展的瓶頸,達到利潤的最大化。
一、加強制造業成本控制的意義
加強制造業成本控制可以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制造業通過成本控制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手段有以下三種:制造業提高所生產的產品的質量,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并實現產品的創新。這些方法,成本控制和收入、利潤關系是最為密切的,執行起來簡單可行,且能獲得一定的效率,是制造業增加利潤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一般情況下,制造業利潤是處于穩定狀態的,不會發生太大的波動。特殊的情況下,經濟環境會對制造業產生一定的影響,應在營銷方面通過對成本控制降低產品的價格,這樣能保持較好優勢。制造業實現對成本的有效控制以及節能減排,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的方案,從產品經營銷售、設計生產等環節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成本控制能加強制造業對現階段經濟體制適應的能力,制造業應致力于把企業的成本控制在較低的水平,利潤就會相應的增加,制造業在面臨著較為發雜的經濟市場環境,在控制生產成本的同時,對市場效率進行嚴格的考察,能保證其成本控制在較好的水平。制造業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市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我國的制造業由于個體無法提供足夠的產業資金,國家支持的資金也較為欠缺,加上制造業生產設備配備不是很到位。因此,制造業應不斷對產業進行整改,合理的進行成本控制,抓住時展中的機遇,大力引進技術高新的設備和產品,不斷對產業進行完善和創新。此外,制造業還存在決策者及管理層人員欠缺的問題,導致,成本控制計劃的目標難以實現,這也是制造業發展過程中較大的隱患問題,應引起足夠大重視。
二、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制造業生產計劃控制的模式較為落后
我國中小型的制造業數量眾多,其具備以下主要的特征:產品的種類繁多及產品數量較少,銷售模式是小數目、多品種的訂單,在生產的計劃、定制、執行等環節上,缺乏科學的指導以及管理,當經濟市場發生變動時,沒有實施相應的應急方案,會出現原材料及半成品保存及運輸困難的狀況。制造業還存在有缺陷的產品設計,設計環節只注重節約成本以及減少能耗,只注重在產品制造的方法方面控制成本,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常會形成本末倒置的關系,不能從大方向上對成本進行有效的控制,必然會對制造業后期的成本控制造成影響。
2.對制造業的成本管理認識不到位
制造業的發展中,大部分企業只注重對生產的成本進行節約及控制,將生產流程管理納入日常工作重點環節,但其并沒有深刻認識到要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管理和控制,因而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制造業應讓管理層實現對企業的全局把控,實現制造業產品設計―生產―銷售―服務一條線整體控制,對成本控制進行考慮的同時,還應兼顧到成本的分析及核算,注重對市場的考察,縱觀全局應注重制造業的成本管理多樣新的需求。針對目前制造業的成本管理的方法較為陳舊,只注重企業發展中的數字核對,預算和計劃現實度并不高,這難以保障制造業保持較高的成本控制水平。
3.成本控制的范圍存在較大局限性
成本控制是制造業的核心,應將成本控制以及管理劃分到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管理的范圍之內,進行成本管理時,應征求廣大員工的意見,因為長期處于生產工作的技術人員是成本控制中的關鍵因素,管理者會出現部分不合理的決策,可參考相關技術人員的意見,如果不注重細節,將導致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制造業的員工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對員工的培訓相應的會產生較大的開支,新員工的技術嫻熟程度和生產效率也無法與老員工相比,對生產的產品質量也無法保證,且企業內部的員工如不具備一定的素質,沒有形成團結的隊伍,對制造業的聲譽也會產生影響,進而會失去市場,利潤大幅下降,使企業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危機。
三、制造業實現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1.加強制造業成本控制的意識
在制造業發展的過程中,相關的從業人員和管理層人員應提高內部員工的團結意識,扭轉員工不良的工作態度,以進一步提高內部員工工作的能力,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處理好員工間的關系,這才能為制造業效益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制造業以成本控制為為核心,管理層人員應不斷對企業管理的觀念進行跟新,在思想上保持與時俱進,實現對全局的把握,管理層人員應對產品流通環節進行深入的分析總結,及時作出應對經濟市場變化的方案和策略,形成合理有效的產品銷售的路徑。對員工的管理,應實施完善的獎懲制度,激發員工的潛力,以提升管理的時效。
2.構建科學的成本控制體系
收集和管理制造業相關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對于管理層人員來說,應及時對相關信息進行整理和收集,達到信息的集中化處理,盡可能的去除中間步驟產生的成本。制造業成本管理是一個有效性整體,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企業相關信息的繁雜程度也會隨之增加。制造業管理層人員應利用好先進計算機技術來加強制造業信息管理,增加成本預算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提升決策及核算的能力。管理層人員應對信息時代制造業發展中信息整合利害關系有較為深刻的認識,進一步提高信息交流效率和速度,更上時展的潮流,以確保成本的高效管理以及制造業的穩速發展。制造業應做好全局的統籌規劃,把整體作為出發點,將顧客需求放在首位,對制造業內部進行整合以及改革,以確保其和諧發展。使整體結構得到優化,管理方案得到完善,對原材料的采購環節應做到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盡量減少其堆放的時間,并對其進行規范化管理,以確保各環節工作的順利進行。
3.制造業應以技術實現創新
在制造業中,誠信是立足之基,創新能力則是其占據市場份額的重要法寶。制造業應將自主創新的能力作為研發科學技術的戰略,將其內部結構進行調整,使其達到最優,加大創新方面投資,對產品制造過程進行簡化,對內部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進行分析研究,對外吸收同行業好的經驗,對內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把提升制造業綜合素質作為奮斗的目標,狠抓成本控制和管理,以實現制造業長足的發展。對制造業的員工及管理者,應提供更多的學習、培訓等機會,在嫻熟技術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以適應客戶及市場的需求以調節創新方向,并堅持以人為本,做到多樣化及人性化。制造業成本控制應站在全局的高度,實施較為完善的方案,并進行不斷的創新,唯有實現創新,才能推動制造業健康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制造業在社會經濟不斷改革中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提高制造業成本控制的水平是制造業發展的關鍵性環節,在制造業發展的過程中,其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宏軍.制造業成本控制問題及應對措施[J].西部財會,2011,6(03):49
關鍵詞: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024-02
引言
工業作為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之一,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以及水平。制造業作為一個國家工業的主導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已經通過國際分工進入到全球價值鏈體系。2011年,中國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了102 594億元,同比增長31.8%2,按產出計算,占世界制造業產出的19.8%,超過了美國的19.4%3,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中國制造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侵害員工、消費者、資源及環境等利益的一系列問題。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分析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幫助企業持續、穩定發展,使中國真正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一、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整體現狀
今天,中國制造業已經普遍意識到經營環境發生了本質的改變,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股東、債權人、員工、政府、社會、消費者等都已經作為變量在影響著企業的發展,企業經營已經進入到多元化的環境之中。但是,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經營準則仍是中國企業家根深蒂固的觀念。當下,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往往只是停留在政府號召及企業口頭承諾的基礎上,還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去。與西方企業相比,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社會責任理念認識不清,尤其當短期經濟利益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發生沖突時,企業往往追逐經濟利益忽視社會責任。由此來看,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僅僅處于起步階段,整體狀況亟待提高。
二、中國制造業對于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缺失
(一)企業對于員工的責任缺失
1.工作環境枯燥,缺乏企業關愛。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員工發生第一起跳樓事件起,截至2012年6月13日,共發生15起跳樓事件,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富士康也一度被稱為“血汗工廠”。這體現出企業在結果導向的過程中,一味追求高效率,沒有給予員工應有的關愛和尊重,沒有將員工視為推動企業發展的人力資源財富,員工幾近變為生產機器,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幾乎全部用在了生產線上,也因為缺少信仰及溝通而造沙漠。
2.不簽勞動合同,侵害員工權益。為了逃避法律約束,很多制造業企業不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只是一味壓榨員工剩余價值,當遇到工傷、職業病、勞資糾紛、無故被辭退等問題時,員工往往成為弱勢群體,成為利益被侵害的對象。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拖欠、工傷投訴無門等現象的集中出現,正是這一問題的有力佐證。
3.安全事故頻發、職業健康無保障。僅僅在2012年8月27日至9月2日這段時間內,中國就發生特別重大生產事故1起,死亡46人;發生重大事故4起,死亡51人;發生較大生產事故22起,死亡91人。事故死亡人數、較大事故、重大事故同比均呈上升趨勢,安全生產形勢十分嚴峻。與此同時,很多企業無視《勞動者權益保護法》,普遍存在過度加班問題,這與制造業的行業特點有關,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因此,近年來過勞死、工作時猝死、職業病等情況頻發,嚴重侵害了員工權益。
員工為企業創造財富,其合法權益理應受到企業的保護。但是,有的企業往往由于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忽視員工的利益保障,導致員工對企業的認同程度降低,內部凝聚力下降,影響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同時,員工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出現高離職率和高人才流失率。
(二)企業對于消費者的責任缺失
1.產品質量安全。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導致4名嬰兒死亡,也使品牌價值曾經高達149.07億元的中國知名乳品企業三鹿集團宣告破產。事件引起各國的高度關注和對乳制品安全的擔憂。此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內的多個廠家的奶粉均檢出三聚氰胺。此事件重創了中國乳企的聲譽,引起國人對于中國食品制造業的嚴重質疑。截至2011年,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調查發現,仍有7成中國民眾不敢購買國產乳制品。自此之后,食品安全危機在中國一再爆發,如雙匯瘦肉精事件、地溝油事件、毒饅頭事件等等。近日,旗下擁有“太太口服液”、“鷹牌花旗參”等知名品牌的中國上市公司——健康元藥業集團又被傳出使用地溝油制藥的消息,食品藥品安全再度引發廣泛關注。同時,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不完全統計,2012年上半年共受理消費者投訴256713件,根據投訴性質劃分:質量問題占52.2%,安全問題占2.0%,共計54.2%。由此可知,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企業對消費者責任缺失的主要方面。
2.虛假廣告,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制造業企業中普遍存在為了追逐短期經濟效益、提高銷售量而虛假宣傳,致使商品宣傳內容與實際質量不符,或誘使消費者對商品的真實情況產生錯誤聯想,從而影響其購買決策的問題。僅僅2012年上半年,因經營者有欺詐行為而得到加倍賠償的投訴就有3 320件,加倍賠償金額達到了555萬元。與2011年同期相比,該比例呈現上升趨勢。
消費者作為制造業企業產品的主要購買者,在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場機制不健全,信息不對稱,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導致消費者利益被侵害的事件層出不窮。這將直接導致消費者對于企業產生畏懼心理,企業品牌和信譽將消失殆盡,嚴重影響企業的持續經營。
(三)企業對于環境保護的責任缺失
隨著制造業經濟的迅猛發展,企業追求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國家提倡企業在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保護,追求綠色發展。因此,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用以在衡量經濟增長水平的同時,體現經濟增長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程度,實質上反映國民經濟增長的凈正效應。然而,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導致眾多制造業企業,尤其是非國營企業,在利益驅使下以污染和破壞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企業的短期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勢必是一種短視行為,隨著資源的枯竭及環境的持續惡化,勢必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提升對策
(一)政府層面
1.健全法律制度,推進法制建設。自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已經制定諸多法律法規與世界接軌。但是,在企業社會責任的立法方面,中國還處于初級階段。一方面,政府還應該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出臺相關法律文件具體規范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形成完備的立法體系;另一方面,還要強化制造業企業的守法行為,加強諸如公司法、合同法、勞動法、工會法、環境法、稅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的執法力度[1],推進法制建設。
2.構建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積極應對國際標準挑戰。國際通行的社會責任標準SA8000,對中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但是它作為一種道德層面的要求,在發展中國家的約束力還極其脆弱。因此,政府應將其視為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基本條件,結合中國發展國情,構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不斷提高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3.加強政府監督職能,完善督導機制。在當今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認識亟待提高、實踐尚待落實的背景下,政府作為社會公眾利益的代表,應進一步加強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督導職能,繼續推進企業追求社會與企業的共贏。
(二)企業層面
1.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樹立社會責任觀。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普遍淡薄。意識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因此,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必須首先牢固樹立起社會責任的觀念,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制造業企業管理人員應該意識到“社會責任就是品牌”,將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競爭力及長期發展聯系在一起[2],謀求可持續發展及企業競爭力的綜合提升。
2.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自律性。縱觀中國制造業實施社會責任建設的動力來源,具有非常明顯的政府驅動特征。根據《財富》2009年中國企業責任調查,大多數企業管理者認為,政府的政策和指導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最重要動力[2]。雖然現在的企業決策層已經認識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這些企業經營者也在關注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或者將其視為一種公關手段,將提升企業品牌形象作為企業推行社會責任建設的唯一動因。實際上CSR建設能為企業帶來的遠不止于此:企業可以與利益相關者和諧相處,實現共贏,推動中國制造業整體良性、有序運轉,提升整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能夠改變企業形象,改善企業內外部經營環境,降低交易成本。雖然這些不能在短時間內帶來經濟效益,但是,長遠來看,卻能提高企業的持續獲利能力[3]。企業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獲得持久的內部驅動力,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自律性和積極性。
(三)公眾層面
當前,中國公眾法律意識、監督意識和維權意識的薄弱大大降低了CSR建設的外部監督力度。這就要求進一步以社會公眾和團體為依托,完善中國制造業CSR建設的外部監督機制。一方面,公眾應加強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提高監督和維權意識,加強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監督;另一方面,積極發揮社會團體的監督作業,比如消協、環境保護協會等,鼓勵其發揮監督職能[4]。
參考文獻:
[1] 張菊,宋玲,蔡敏.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績效——基于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15):77.
[2] 李穎.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事件的現狀及成因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1,(24):107.
2012年,中國制造業內外交困。一方面,人力成本及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另一方面,部分歐美企業的回遷動作愈演愈烈,如美國福特汽車計劃將1.2萬個工作崗位從墨西哥和中國遷回。
在全球產業轉移新一輪大洗牌中,發達國家力圖搶占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面對咄咄逼人的國際競爭者,中國制造業應該如何應對?在發展模式、培養人才和價值鏈延伸方面有無解決方案?
中國制造業應對沖擊
在以全球產業展望著稱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與會企業家和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壓力,突出表現為成本優勢下降,技術空心化和發展模式落后。
雷諾-日產聯盟董事長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表示,越南汽車行業平均人力成本大約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具有生產優勢?;始业鬯孤瘓F首席執行官謝白曼(Feike Sijbesma)說,有些跨國企業已選擇把生產車間從中國沿海轉移到東南亞國家,這表明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正逐漸減小,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認為,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產業技術空心化問題。以中國汽車業為例,雖然近年來中國汽車制造業發展很快,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在核心技術和產品上,我們是空白。整個制造業包括汽車行業,技術創新,核心技術的打造,都是挑戰。
2011年9月,世界首輛3D打印機制造的汽車在加拿大溫尼伯市問世。以3D打印機和智能機器人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對傳統的制造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叭蚱嚬I的科技進步由量變到質變,汽車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的載體。這給中國汽車工業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增大了難度?!毙旌驼x說。
波士頓咨詢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博克納(Hans-Paul Bürkner)表示,中國企業應該使用更為節儉的發展模式——無論對人工成本還是資源消耗而言,中國的空間已不像過去那樣富裕,發展方式應該開始轉變。
中國制造企業可以憑借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一些領域實現對先進國家的彎道超越嗎?在回答本刊記者的提問時,長期研究中國制造業的深圳合眾咨詢3A企管顧問董事長劉承元博士表示,任何一次技術上的超越或者革命都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足夠量的積累,靠式的產業投入無異于拔苗助長,不僅不能實現超越,反而會深受其害。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挑戰,中國企業必須在產業裝備和核心技術上下功夫,才能避免處于劣勢。
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第三次工業革命要求生產現場的工人的勞動向技能型和知識型提升。先進制造技術研發人才和知識型員工的缺乏,加之制約高端人才流動的諸多制度壁壘,成為中國制造業應對的主要挑戰。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技術的革命,核心在于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皇家帝斯曼集團CEO謝白曼表示,隨著制造業領域中越來越多的綠色、節能等高科技產品投入市場,中國眾多制造企業把技術發展放到了發展的核心領域。“中國制造企業也應加大人才培養,將勞動力越來越多地從生產一線,延伸到整條供應鏈中,如管理、物流、營銷等領域?!?/p>
德勤全球行業領導合伙人蓋瑞·科爾曼(Gary Coleman)認為,我們對未來制造業評判的標準,主要就是人才,尤其是創新性的人才和管理人才。因為在這個新的制造業當中,具有全球性的創新性人才和管理人才,他們不僅能夠提高在生產方面的效率,而且能夠提高全球價值鏈的價值。
“制造業企業要成長,主要通過放大銷售額和增大附加值兩種開源的方式來實現。創新型人才是企業鍛造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對制造業來說,管理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都很重要,而且前者更加重要。比如說華為公司,其研發人員都很優秀,但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管理團隊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再優秀的人也是沒有用的?!眲⒊性f。
中國制造業普遍存在“重技術改造,輕管理升級”或“重技術引進,輕管理學習”的問題。過去30年,中國企業花大量資金引入設備和技術,對管理重要性認識不足,以至于用一流設備、超一流廠房,卻只能生產出二流、三流的產品。
可喜的是,越來越多企業管理者認識到管理以及管理者培養的重要性。劉承元表示,制造業管理者的培養不同于一般商業人才的培養,商學院以及通常意義上的培訓是培養不出合格人才的,因為他們需要面對一個多可變因子(人、機、料、法、環)的復雜系統,需要擁有更多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他認為,培養制造管理人才需要從三方面入手:第一,通過教育養成正確的管理人格,即樹立正確的管理信念,比如下屬工作不好一定是管理者的責任;第二,系統學習各種科學有效管理方法;第三,通過長期訓練累積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企業高層的主導下,積極推動精益改善活動,促進員工全面參與,可以極大縮短培養優秀人才的進程。
向關鍵價值點延伸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9月13日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出,出口放緩和資本流動日益頻繁,正在對亞洲繼續引領世界經濟增長構成挑戰?!疤嵘齺喼藿洕母救栽谟谡衽d制造業?!敝烀裾f,“一方面要讓制造業向產業鏈上游轉移,實現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快金融體系建設,為這一產業鏈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p>
在雷諾-日產CEO卡洛斯·戈恩看來,包括日韓在內的眾多制造業強國,都是從生產低端制造業產品開始,最終進入高端產品領域的。中國擁有發展高端制造業所需要的勞動力、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向高端領域轉型沒有障礙,所需的只是漸進的時間。
論文摘要: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給我國制造業帶來了負面影響。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應在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知識產權戰略,以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制造業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顯著,是否具有高度發達的制造業及先進的制造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及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我國,制造業一直是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逐漸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制造業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高速發展,增長速度一直居于全球首位。我國制造業以豐富的資源和低廉的價格在國際上形成了獨特的比較優勢和較強的競爭力,越來越多地承接了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至2007年底,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制造業大國。制造業的迅猛發展刺激了我國經濟的增長,促進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
一、我國制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比較優勢屬較低層次,且優勢逐漸弱化。我國制造業以低技術、低附加值的產品加工業為主,跨國公司在通過將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國市場的方式獲得我國低勞動力成本及資源優勢的同時,嚴格控制著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和零部件生產,我國難以掌握他們的核心技術,生產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而我國制造業企業的自身技術又很難與國外的技術相競爭,使我國在與發達國家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與此同時,印尼、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家的產品低成本更使得我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逐步喪失。
我國制造業具有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的特點,雖然眼前能夠獲得一定的收益,但是從長遠來看,卻不得不以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為代價。這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風險抵御能力不足。我國傳統制造業發展于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雖然具有生產模式靈活、資金需求量小、容易啟動的優點,但在面臨經濟危機時的風險抵御能力卻明顯不足。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制造業的影響
(一)產品成本增加削弱了我國外向型制造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價格優勢
美元的貶值加快了國際能源和資源價格的上漲速度,生產成本大幅提高。據統計,2008年上半年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猛漲,原材料、燃料成本上升。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漲幅連續6個月在11%以上。而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則增加了我國企業產品的出口成本。據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企業出口1美元,就要損失近0.1元人民幣的利潤。此外,《勞動合同法》的公布實施和國內工資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也有所上升。
(二)國際需求疲軟導致我國制造業出口減少、產能過剩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世界三大經濟體—歐盟、美國和日本幾乎同時進入經濟衰退,進口需求呈現下降趨勢。美歐日等經濟體國民財富大幅縮水,信用規模急劇收縮,居民消費支出減少,從而對我國產品的需求也相應減少。我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經濟體直接和間接出口占出口總額的近60%。美歐日等主要市場的經濟形勢將直接影響我國制造業國際市場需求。
(三)我國制造業將面臨更多的貿易保護壁壘
在沒有發生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中國制造”就常常因其低廉的價格造成貿易爭端。在世界貿易組織的150個成員國和地區中,我國是受到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除此之外,反補貼、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也已成為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應對我國產品的方式。而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加劇了其他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對我國產品的出口形成更多的壁壘,包括提高產品的質量與技術標準、加大反傾銷審查力度、增加配額和出口退稅等。2008年底,美國向W丁O狀告我國出口補貼,要求其對我國實施制裁; 2009年9月美國宣布對我國輪胎實施三年懲罰性關稅;2009年9月阿根廷宣布將對從我國等亞洲國家進口的自行車橡膠輪胎實施反傾銷措施。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制造業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依賴于低層次優勢、大力發展技術含量低的加工產業的傳統模式已難以持續,產業升級是我國制造業尋求出路的必然抉擇。而國際金融危機正是我國制造業借以實現國際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良機:
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發達國家在增強自身研發創新能力的同時,也在世界范圍內尋求資源的最優配置。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跨國公司將產品和技術高度標準化之后交由要素價格低廉的國家代為生產。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跨國公司控制著全球生產的40%,國際貿易的2/3 ,并成為國際產品標準、市場規則、銷售渠道,價值鏈的主要控制力量。在此國際分工背景下,我國制造業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分工邊緣化的問題日益凸顯,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在國際上的產業控制能力也日益弱化。然而,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世界經濟格局帶來了重新調整的壓力。雖然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的制造業造成了多方面的沖擊,但是,我國處于這次危機的外圍,所受到的負面影響也小于歐美日等經濟體。盡管我國宏觀經濟同樣面臨周期性下滑趨勢,但與美、日、歐等相比,我國制造業的景氣度還是保持在較高水平。迫于生存和利潤的壓力,美日歐等不得不加速其制造業向亞太新興市場轉移的步伐,降低對外國企業的投資門檻。大量外企甚至大型跨國公司生存面臨挑戰,都在尋求援助。我國可以利用這一難得的機遇,加快國際先進制造業向我國轉移的步伐,掌握核心技術、加強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的研發,增強業內影響力、加強產業控制度。
另一方面,我國制造業應在金融危機中利用世界經濟的重大調整期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制造”的結構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為促進經濟發展、解決就業,我國發展起一大批從事外向型加工貿易的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貼牌生產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曾經是我國參與全球化生產、促進對外貿易的生力軍,但是從長期來看,它們不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國要想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產業鏈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維護產業安全,就不得不促進產業升級。而實現產業升級,就必須淘汰這些落后的中小企業,提高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這些企業的破產倒閉雖然加劇了當前的就業壓力,但也加快了我國實現產業升級的步伐。這是市場優勝劣汰、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必然過程。
因此,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對企業的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的增強均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制造業忽視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對知識產權的忽視,對專利權、軟件著作權在認識上的誤解,是目前我國制造業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此外,我國大部分企業的內部沒有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有些企業甚至沒有專門人員管理知識產權事務,導致我國企業在長期經營中造成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不連貫,甚至出現了在續展期和寬展期未進行申請而導致喪失了商標專用權的情況,給企業的經營帶來了不必要的風險。
三、我國制造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構建
為推動我國制造業企業產業升級、加強國際競爭力和風險抵御能力的知識產權戰略。在分析金融危機對我國制造業造成影響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制造業目前的現狀,提出我國制造業如何應對經濟危機,完成產業升級。我國制造業知識產權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商標戰略
1.商標策劃與注冊。為在市場競爭中爭取有利地位,我國制造業企業應選擇顯著性較高的商標進行注冊,一個顯著性較強的商標對于明確確定商標專用權及禁用權范圍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確定了商標專用權的內容后,在商標注冊時,應考慮好商品與商標的問題,注冊商標所提交的標樣要盡量做到字跡工整、圖案清晰,能夠準確反映商標權所核準使用的商標的載體。在商品的選擇上,應注重以下幾個原則:一是選擇使用的商品,二是選擇相同群組不同的商品,三是選擇不同群組類似的商品。
2.商標權建設。由于商標權中的禁用權是一個開放的,變化的權利,品牌的發展也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所以要求企業在商標獲得注冊后應采用聯合商標策略、防御商標策略及馳名商標策略,逐步創建聯合商標,在不同類別的商品上,通過有序的商標補充注冊,通過擴展注冊,使企業的核心商標專用權以及禁用權的范圍擴展到原本不能達到的范圍,使核心商標得到最大化保護。
3.商標權的維護。企業對商標權的維護,是對潛在的識別侵權行為及時處理,通過商標監測能夠及時了解對自有商標產生不良影響的商標注冊申請,對于企圖越界的商標申請進行監測,并采取必要的商標權維護措施,且進一步劃清和拓展商標權限的重要工作,可以有效防止自身商標的淡化。
(二)專利戰略
只有突出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使企業能從國家和自身長遠發展的高度思考科技創新戰略,增強自身的主體意識,才能在由“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確立符合自身情況的專利策略是我國制造業企業的主要競爭手段。
(三)商號戰略
我國企業應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基礎上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使商品與企業均能夠在市場上馳名,商號戰略與商標戰略的綜合運用,將會加強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以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
解決的關鍵問題為如何建立我國制造業知識產權策略,以實現提前布局、加快研發、盡快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地位。包括:
如何提高企業的知識產權的維權意識。我國企業應組織和加強知識產權培訓,對我國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以及知識產權的相關知識進行學習,提高企業員工的知識產權意識。
如何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通過勞動合同明確企業員工的崗位職責,對知識產權事物設定專人管理,在企業員工流動的過程中,為防止企業知識產權的流失,可通過企業與職工簽訂知識產權保護的協議,以加強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
如何加強企業商標權管理。商標權的管理是目前我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重要內容,我國企業應在對商標權的主要權項分析認識的基礎上,對商標權的管理進行細化。由于商標權主要由商標專用權與商標禁用權兩大項全能組成。商標專用權是指商標權人對注冊商標直接的支配權,商標禁用權是指商標權利人擁有的禁止他人使用、仿冒或混用,以及其他對注冊商標構成實質侵害的間接的權利。商標專用權因注冊事項的不同而不同,商標禁用權是隨著商標專用權的變化而變化。
(四)其它類型的知識產權戰略
關鍵詞:產業安全;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11)03-0033-07 收稿日期:2010-09-07
裝備制造業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是實現我國從世界制造業基地向世界制造業中心轉移、從世界制造業大國向世界制造業強國跨越的關鍵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三大裝備制造業基地之一,珠三角經濟發展和制造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成敗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成敗。近年來,珠三角裝備制造產業呈現加速發展態勢,經濟效益大幅提高。但是,產業發展存在的總體競爭力不高等問題依然嚴峻,特別是在遭遇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珠三角裝備制造業產業安全問題更加凸顯出來。
一、文獻回顧
目前,學術界對產業安全的含義尚未形成一致的認識。張碧瓊(2003)認為,國家產業安全問題主要是指外商通過合資等方式控制國內企業,特別是某些重要產業,由此對國家經濟構成威脅。呂政(2006)認為,產業安全是指在對外開放和國際競爭的條件下,國家的重要產業在資本等領域不受跨國資本的左右,從而實現本國利益的最大化。部分學者對我國產業安全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如鄭新立(2006)認為,我國產業安全主要面臨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外資對國內某些行業的控制和壟斷嚴重等幾個突出問題。